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智慧物流;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

[DOI]10.13939/ki.zgsc.2015.15.010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国内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速度较快,规划建设数量较多,但是多数园区管理较为粗放,不少园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物流运作、运营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功能障碍及问题。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园区难以真正发挥出巨大能量。面对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如何充分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浪潮,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科学优化园区功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成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智慧物流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

和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有智慧,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通过推理判断做出决策,从源头开始对商品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智慧物流的核心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等设备技术,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等各个环节通过运用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等功能,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物流园区是未来智慧物流的核心,同时也是智慧物流运行的中枢。智慧物流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未来智慧物流系统的运行,都必须依赖物流园区。同时,物流园区可以利用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园区中各种资源进行感知和监测,及时、正确地对园区的需求做出分析,继而迅速、灵活地响应和处理,使自身运行状态达到最优化,从而达到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

2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农产品物流活动所必需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基本服务,既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也不能对入驻园区客户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更难以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服务效能较低。

智慧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物流的感知功能、规整功能、智能分析功能、优化决策功能、系统支持功能、自动修正功能和及时反馈功能为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提供了可能。在智慧物流情境之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只有通过有效整合智慧物流的关键技术应用,实现物流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智能控制,满足物流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形成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得到飞跃式的提升。

3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功能优化

3.1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作功能优化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在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都有特殊技术要求。传统农产品物流难以适应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少、要求快速响应的物流配送特点,不能保持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高效、协调、安全和有序。

在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对处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状态中的农产品进行监控,不仅达到农产品透明、绿色、可信、高效、便捷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可实现对全过程的自动感知、智能处理和可信追溯。例如,流通是农产品物流的核心业务,因此成为智慧物流的重点环节。物流园区借助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平台,可以对运输任务、调度配载、运输状态跟踪、运输统计信息反馈等进行管理,不仅有效提高运输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输时间及运输成本,而且做到实时安全监控。通过智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农产品特性对运输工具的温度、湿度进行自动监控和调整,以求达到产品最佳保存状态,降低流通损耗。农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与流通信息、加工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整合并记录在外包装上,并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上传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方便地了解农产品的各类信息,实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追踪与溯源,同时也方便了政府统一管理和调控。

3.2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管理功能优化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简单的基础管理,难以涵盖对整个园区人、财、物的集成化管理,而且较少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决策分析、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同时,随着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园区中智能化系统种类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使得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变得日趋复杂和困难。

在智慧物流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建筑的同一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统进行集成化、一体化管理,实现系统之间有效协同和信息共享。例如,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对园区各种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将包括停车场的地理位置、实时的车位信息等车辆所有信息进行汇集,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且完整的数据支持,同时实现对园区车辆的统一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相关区域进行能源消耗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对园区进行能耗监测与能源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对园区进行安全状态监视、灾害控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从而保障园区安全运转。同时,针对不同层次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通过智慧园区平台提供政府政务服务、园区管理服务、诚信认证服务、民生服务和各类生产、 经营服务等各种智慧化服务,实现所拥有的可拓展业务配置管理功能。

3.3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功能优化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应用功能仅停留于信息。由于的信息缺乏有效审核、监管,平台作用发挥受到局限。

在智慧物流时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平台可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的多方需求,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实现实时、精准的信息交互和电子交易。例如,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输送、处理、反馈,实现信息化建设和集成,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用户的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避免因过剩而导致超额的运输、储藏、加工及损耗成本,运作成本和风险都得以降低。同时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

总之,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对园区功能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而实现智慧物流园区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艳艳.物联网时代智慧化园区建设方案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航空公司;战略转型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民航业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当前,我国在消费领域出现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国民对国外产品的热情却日益高涨,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升温。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在于国内市场产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实行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从民航业的供给侧改革来说,我国的航空公司要通过提高民航产品创新能力实现消费需求的升级,要通过全面提升民航产业的服务水平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要通过提高民航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要通过加快转变民航业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要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实现民航强国战略。

一、供给侧改革形势下航空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创造新供给和提高供给质量来扩大消费需求和推动消费升级。从政府层面来说是简政放权,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来说,则是改革创新,提供好的产品供给,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的时机。目前,我国国内航空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是航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体现在运力过剩、国际增长快于国内增长、自费旅客增长快于公费旅客增长的新常态;二是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旅客对出行品质的要求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交通手段都在争夺旅客资源,体现在高铁、高速公路、邮轮经济对航空运输冲击持续化;三是竞争态势的结构性变化,体现在国外航空公司对本土航空公司的冲击、地方航空对国有航空的冲击、低成本航空对全服务航空的冲击日益加剧。虽然,基于目前航空市场的航油价格优势以及良好的市场需求,我国航空公司也实现了稳步发展。但是航空公司能否长期实现盈利,应如何进一步开辟市场,创新发展,顺应市场结构性变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航空公司应积极通过战略转型转变传统思维,探索发展机遇,不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消费潜力,实现航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航空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二、航空公司战略转型的具体措施

1.制定竞合发展战略,加强空铁联运合作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才能使企业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现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实是一场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要制定合作与竞争理念相结合的经营战略。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营业里程达到了世界第一,对民航形成了巨大冲击,但空铁联运模式在为市场提供新的服务产品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民航和铁路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对此,航空公司应积极与铁路运输企业开展合作,将短途铁路运输与航空公司中长航线相结合,通过与全球航线网络的延伸衔接,创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通道,为中转旅客提供“立体化”、“一条龙”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国际旅客在国内的中转需求。在此模式下,航空企业可将空域资源转移到更有需求的长线领域,这样既可进一步优化航线结构,拓展输送渠道,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同时,通过资源共享,民航和高铁可以实现在旅游酒店、物流业务、商贸餐饮、文化传媒、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延伸整个服务价值链,实现航空公司由传统的航空承运商向现代集成服务商转型。

2.定位目标市场,针对性满足出境需求

随着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渐频繁,以及国民出境游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航空公司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市场,在近年来发展中呈现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国际航线稳定增长的新态势。以国航为例,2016年夏秋季国航经营的客运航线条数达到380条,其中国际航线103条,地区航线16条,国内航线261条,通航国家(地区)40个,通航城市176个。2015年三大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可用座公里分别增长18.95%、24.34%和30.71%。同时,国内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的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外航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国内航企对开辟国际化航线的积极性很高,但仍需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了解旅客出境的主要航线和目标区域,根据客户需求针对性地加密国际航线布局,通过精准定位开拓国际市场,节约开发运营成本。

3.制定差异化服务战略,提升客户满意度

当前,各航空公司同质化服务现象较为突出,基于竞争压力都在压缩成本,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高效满足旅客需求是航企亟须解决的问题。航空公司率先实行差异化战略,以顾客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有效提供增值产品服务,将成为抢占市场的突破点。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航空公司不应只依靠增加航线和投入运力来提高客户满意度,要针对旅客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提供独特的航空服务体验和服务。对此,航空公司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根据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细分市场,推出相应产品。一是航班增值服务,如机上WIFI、优先选座、优质餐饮、娱乐项目等;二是第三方企业的佣金收入,比如与第三方企业或平台合作开展的租车、机场接送、酒店预订、景点门票预订等服务;三是会员积分服务,如航空公司与银行合作推出联名会员制信用卡,通过刷卡消费累积积分或里程数,兑换服务及机票等。这些个性化服务项目,既满足了不同旅客的个性化需求,也为航空公司拓展了新的盈利空间。

4.打造智慧型供应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智能;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18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新型成果,它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对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它使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园建设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何智慧高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环境的优化、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校园管理的科学高效、校园安全的有效保障,挖掘出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更多更强大的潜能,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1]。

2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

2.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集教学、管理、科研、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2]。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引入到校园的各应用和服务领域;二是给校园师生提供一个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三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建立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感知和交流的接口[3]。

2.2 意义

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了高效智能的新型学习教育方式,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提供给师生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协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保障了校园师生安全。

3 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

3.1 实现学习教育方式的转变及教学环境优化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智慧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协作互动的灵活学习方式;满足师生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师生的健康;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3.2 校园生活丰富化、智慧化、高效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一,怎样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另外,随着各个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必定加大藏书量,因此传统的图书条码的查询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图书归架错误等问题也席卷而来。

3.3 校园管理科学、高效、智慧化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管理在设备管理、校园安防及学生考勤安全管理方面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水平。对设备的监测和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有效保证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防智慧化;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态状况更为掌握了解,有效维护学生的在校安全。

4 物联网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前景

4.1 智慧校园教育

4.1.1 实现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协作灵活的学习方式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运用。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备“无痕化”,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只需要在课堂上用语言和相应指令实现对物联网技术控制下的任何设备的操作,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计算设备,学生能无论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它的特点是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能高效地呈现出与学习有关的全部内容。移动学习设备有移动通信功能,通过开发数据处理模块来实现各传感器数据的读取。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面对面学生之间信息传输效率,加大信息传送的灵活性和移动性。因此,通过物联网的连接点、基站和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构建理想的移动学习环境,将学习资料连接到移动学习设备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实现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4]。

再次,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它与移动学习的区别在于学习的终端设备种类多,能由数码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各类智能设备充当,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全面化、智能化的服务。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将更加人性化,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4]。

在物联网时代,任何设备只要能接入网络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它的的思想与物联网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物联网能更好地支持泛在学习的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以及人与资源的连接。泛在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通过传感器自动操控电子教材等学习辅助工具,利用智能化、尖端化设备来构建智能化无纸教室,利用传感器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4],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地丰富、智能、灵活。

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课外教学拓展活动有较强的可行性。将物联网中的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教学理念相互融合,通过课外教学拓展活动,学生能得到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将实践与理论做更好的结合,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4.1.2 优化教学环境

(1)光线的自动调节

在教室安置光线传感器,利用光线传感器并且根据学生的位置变化来改变光线的亮度。实时监控光线亮度进而自动调节教室灯光亮度和多媒体设备的亮度,利用传感器和多媒体设备,根据室外的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高度。

(2)噪音的实时监测

对于噪音的监测则是放置一些传感器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实时监测,若检测值超过预定值则会以警报形式告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物联网的技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舒适的学习教学环境,保护了学生和老师的健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地教学。

4.1.3 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为资源共享和跨区域交流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各校之间的远距离实验和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区域内的各校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可以构建“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连通、学生互动、资源互补等,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

4.2 智慧校园生活

4.2.1 智能化生活

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等方面。校园一卡通作为智能化生活的核心,使用此卡实现食堂就餐、用水用电、借阅图书、体育馆及复印社等校内消费等功能。

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主要有三部分:

(1)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学生老师都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内包含用户的相关信息;

(2)RFID阅读器:在各食堂售饭窗口放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取的信息转到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相应消费金额;

(3)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6]。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能够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有如下主要功能:

(1)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显示卡上余额,然后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2)消费模式:采用实时计费模式,即读卡就出水,并且根据实际用水量进行实时扣费;

(3)计费方式:按所使用的流量计费,即外接脉冲流量表,可根据计算产生的流量进行计费。[7]

4.2.2 智慧图书馆

(1)图书定位能有效解决查找和归架错误等问题。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内安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然后传送给定位服务器,管理员和读者使用手机等设备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方便了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2)自助还书机设备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的设备系统,有效地帮助读者自助归还、续借图书,节省了排队时间。

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图书的管理流程,实现了更为快捷便利的图书借还和查询服务。

4.2.3 智慧校园管理

(1)设备管理和智慧安防

1)设备管理智慧化:给物资、设备安装含有型号、数量、类别等信息的RFID标签,方便和提高了物资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将RFID标签嵌入所用仪器设备,出现设备使用不当或发生故障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相关人员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处理。RFID标签可以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和跟踪设备所处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设备的丢失。

2)校园智慧安防:在校园的一些重要区域(特别是相对比较隐蔽和容易忽视的区域)安置摄像头和感应点,利用RFID、图像识别无线传导网络等技术,全面感知监测校园环境,跟踪监控进入这些相关区域的人员,有效地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保证了校园安全。

(2)学生出勤及安全管理

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对学生出勤安全的管理,主要有学生考勤管理服务、在校学生跟踪通知服务、危险区管理服务。教师能利用物联网掌握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和所处的位置,有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动向,保障了学生的在校安全。如果学生进入学校顶楼、施工现场、停车场等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内,物联网系统能改变RFID的感测范围,感测学生所在区域的危险度并发出警报,告知相关人员做出相应处理。

5 智慧校园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智慧校园给我们的校园教育、生活、管理等带来了智慧化的变革,但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而物联网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因此也面临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相较于国外而言,物联网在国内分布的IP地址范围还相当具有局限性,分布范围还有待扩张;

第二,物联网技术仍没有统一标准,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在不同领域得以发展应用,但当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第三,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未能得到有效保证,信息资源和师生隐私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索研究;

第四,物联网技术运行成本比较高,投入资金大,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

第五,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物联网的维护、管理、使用也都是问题。

6 结束语

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让校园更为智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智慧校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了校园教学环境,加强了校园管理,保障了校园安全。虽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摸索当中,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智慧校园建设这条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37-39.

[2]雷光临,李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

[3]宗平.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8.

[4]王洪艳.物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久菊.教育教学中物联网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

[6]何印,刘施羽.浅谈RFID技术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212-213.

[7]王斌.基于RFID的水控管理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09(12):28.

作者简介:王洪艳(1978.12-),女,讲师,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严王莎(1994.05-),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篇4

1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1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篇5

【关键词】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规划

站在中国“五位一体 ”建设的战略高度,并在全国水运“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的总体思路下,[1]为流经云南境内的1247公里澜沧江的内河港口建设做出了方向性的发展指导。本文以云南境内的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为研究视角,探索其建设可持续提升的科学发展路径。

1.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可持续提升路径

云南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建设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规划、设计与建设一起做出可持续性提升的前瞻思考。

1.1宏观顶层设计

所谓宏观顶层设计,就是站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前沿,与国家和云南省改革开放的大局,从最长远的良性发展的航运能力需要出发,对内河港口建设作出最前瞻的全面性设计,并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开展功能最全面的建设,为其未来的升级改造留下足够自由空间的设计。典型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立足云南省、国家与国际的大局。由于澜沧江连流经6个国家,在其内河港口建设时,要站在中国发展、南亚发展与国际发展的更高远的客观要求,把澜沧江内河港口建设为中国对南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挥积极影响的舞台。第二,开展最先进性或超前性的设计。内河港口的建设无论是物流、交通、生态与其他方面的需要,都可以站在最为前瞻的视角展开设计,对其未来的提升与功能优化预设足够的空间。例如,“包括集疏运体系、靠离泊体系、码头装卸作业体系、堆场仓储作业体系、港口口岸监管服务体系等内容的智慧港口”设计。[2]

1.2精细分步骤建设

根据云南省的思茅港、景洪港与大橄榄坝等澜沧江港口建设与使用的现状,在尊重与不断优化宏观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在对其建设反思后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开展精细分步骤的建设:一是,基本需要满足层次的建设。即立足云南省在国内发展与对外交流的实际,对最基本的设施做出的基本功能满足性建设。这种建设属于中短期发展规划性的建设,在实现港口各项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既不会因为高标建设与超标建设造成的资源闲置浪费,也不会因为未来的升级建设带来基础性的障碍和设施拆除带来的浪费。二是,宏观与前瞻准备性建设。就是结合顶层设计与现实发展需要,站在宏观长远发展的视角,把各种基础性的建设做好,例如做好内河港口未来十年的功能区划基础建设等。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实际需要,分步骤开展必要性的建设,其他暂时不需要的可以暂时搁置,等待未来需要的时候再开展建设,实现立足现实与满足现实的统一。

1.3加强违建清理

出于各种需要的内河违建,一直是影响甚至制约内河港口发展的隐痛。在云南省澜沧江内河航线上,需要清理的违建有两种:第一,大型港口附近的各种违建。这类违建属于寄生型违建,他们依托港口发挥自己的灵活性,在弥补港口服务功能缺陷或不足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利润等。从港口的整体发展而言,其所造成的通行障碍或困难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便利。第二,其他零星性违建。此类典型特征,就是远离港口或码头,虽然也满足当地的基本发展需要,但却对整个内河航线与港口发展,造成了航运通行混乱的局面,尤其是在雨季影响行洪,在航运旺季也容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结果是得不偿失。因此,需要在完善港口服务的基础上,消除他们的生存空间并清理拆除。

2.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可持续提升建设办法

根据当前云南澜沧江内河港口发展的实际与潜力,其通行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建设,既要有前瞻的规划与硬件建设基础,也要有能基本满足当前需求的功能设施。

2.1宏观前瞻基础建设一步到位

主要指两个方面:前瞻全面规划基础建设。即根据现在的港口发展实际与相关的学术研究,结合对国内、国际内河港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测,对其作出的多于目前需要的功能规划建设。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中,会出现一些功能区块的暂时闲置,但却为未来该功能设施的建设打下基础,实现港口建设的一体化。未来港口模式雏形建设。即直接按照某种超前或前瞻的设计,对港口开展理想型的基本建设,不仅适应现实航运发展需要,也为未来港口模式作出了分步骤性的探索,既留有建设的空间也留有创新的余地。

2.2功能建设顶端实施

针对现实发展需要的各种港口功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按照国内或国际最顶尖的技术要求、硬件要求与其他标准等开展建设。这种建设实施有两个目标:发展性目标。虽然该功能区块的建设,其实际作用超越了港口基本业务范围,却会为围绕港口而存在的各种行业、职业与事业等,创设了创新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港口相对剩余的功能基础上,去探索新的业务与港口功能,例如港口航运物流的虚拟化运作。优化性目标。即在确保港口硬件建设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为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开展港口功能区划针对性调整,作出与时俱进的优化性的建设准备。例如,在私人商用直升机逐渐增多的时代,港口可以根据自己硬件建设的各种可能性前瞻预设,直接把某种功能区块转化为或建设为停机场等。

2.3配套建设适时同步

据前述,由于设计的前瞻或超前性,在基础性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各种功能性的硬件建设可以随着发展的实际变化不断地开展。这种适时建设有两种:新功能增加性建设。即在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基础上根据需要直接进行新的功能硬件建设。其典型的特点就是,各种基础性的建设已经完成,如地基、水下孔桩浇灌等,只需要开展地上的功能室建设即可。原功能升级性建设。即在原来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直接开展升级性建设,使其功能得到全新的优化升级。例如,“建立联盟运行机制”对“现有港口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升级,“发挥其枢纽节点、货物集散与信息广泛等优势”。[3]

3.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可持续提升建设注意事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可持续提升建设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生态保护与发展。既要保护内河沿岸的生态,也要保护内河水中生态。在港口规划、设计与建设时,都要为各种生态系统预设充分的发展空间,或创造替代性的发展空间,实现生态在破坏性最小情况下的生态发展最优化。其二,水、陆、空通行能力建设配合。即建设中要把内河港口、陆路(一般公路、高速公路与铁路)、机场建设以及内河桥梁等配合起来,实现在区域内的统筹规划建设,达成相互之间通行能力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澜沧江内河港口通行能力可持续提升建设,是一种立足地方与全国甚至国际发展环境的潜力厚积薄发的建设模式。在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云南从整个澜沧江流域做出整体性的建设规划,一方面调动沿河城市与县区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坚决杜绝港口发展的短视建设行为,把澜沧江内河港口建设成为连接南亚、西南亚与走向国际的纽带。[科]

【参考文献】

[1]杜麒栋.兴内河的关键是降低内河航运的合理运距界点[J].中国港口,2013(6):11-12.

篇6

摘要:

共享经济是通过共享平台将闲置资源分享给他人并获取回报的经济模式。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对物流业而言,发展共享经济有助于化解達箱的物液产能:,聱舍社会物流资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減少雜流中的破排放.、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绿色物流在共享经济下,中国物流业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转型升级:重新利用过剩的物流资溽;建立众包物流模式;改善政府监管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

共享经济;物流业;信用体系;众包物流

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賴象大数据战略。分享经济,也称共享经挤。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国把发展分享经济放在国家战略的髙度,充分说明这一经济形态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共享经济的热潮得到全世界的日益关注。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金。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50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1]。在美国,以 Uber Airbnb为代表的共旱经济企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居住等生活习惯,目前,Uber和AiAA估值分别达到50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2014年,美国和加拿大有超过1.1亿人成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2]。在中国,以滴滴快的、小猪短租、在行呵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企业也受到投资者和用户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国物流业处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机遇与挑战并存,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等。在经济新常态下,共享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转型升级的契机.以Flexe、UberRush云鸟配送、貨车帮等为代表的物流业中的共享经济企业,不仅得到f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更为解决物流业中的产能过剩、运力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中国传统的物流业虚如何借助共享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这是值得业界深人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共享经济内涵的理解

目前,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Felsen和伊利诺_~太学社会学教樣JfoeL._Spaetii提出的,他们认为,共享经济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建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共享基础,消费者个人则通过该信息技术平合进行产品交易,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3]。这一定义指出了共享经济实现的关键途径,即“信息技术平台”。哈佛大学教授NancyKoehn认为,共享经济是指个体共享社会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交换商品t4]。美国娃谷行业分析师、人人共享公司委员会创始人JeremiahOwyang将共旱经提定义为..这弊—种商业模式“通过常用技术使人们以点对点的方式而不是从企业端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气该定义指出了共享经济是一种“去中介化”的模式,g卩个体不再依附于商业组织获得产品和服务,而是可以通过乎台直接向个人购买产品和服务。共享经济鼻祖RobinChase提出了以“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为核心的人人共享模型,她认为共享经济是由这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经济模式[6]。这一定义很清晰的描绘了共享经济的运作机制。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不同于传统上的“共享”,它是在互联网、移动商务等新经济发展的背最下产生的,通过挖掘过剩产能的利用价值,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人人共享,并最终获得经济收益和回报。基于此,本文将共享经济定义为:通过共胃台将闲置资源分享给他人并从中获取回报的经济模式。结合RobinChase的定义以及共享经济的实际运作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共享经济的内涵:第一,过剩产能是实现共享经济的根基所在[6]。共享经济就是要重新发现.、挖掘并利用过剩产能,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第二,以儋息技术建立的共享平台是共享经济的载体和媒介。信息技术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极大的便种[生。第三,使用价值的转移是共享经济区别于“交换昼济”的本赓^共享经济是财闲董繁親的_新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强询“使用”比“拥有”重要。第四,获取回才艮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结果。共享经济不同共享”的一点就在子,它是以获得经济回报和收益为目的。第虱供需双方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者[6]。共享经济实行的是轻资产糢式,供需双方的匹配以及忠诚度对共享经济运营的成败具有至类童要的影响。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共享经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中国物流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为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根本条件

目前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缺乏整合力度、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利用水平和运作效能较低等问题[7]。在运输方面,2014年年末中国公路总里程为44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19万公里,等级公路里程390.08万公里[8],公路运输:占全国物流运输的比例高达77%,祖公路运输空载率却高达40%吒据报道_,中国卡车日行里程平均300公里,只有欧美的1/3,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中国卡车司机每天只跑不到3个小时[9]。可见,中国公路物流运行效率低下。在仓储方面,中国;I业企业产品库存率为9.4%_,:自截摩存的各类产品产值达到20万亿元左右,据统计,如果把工业产品库存率降低1个百分点,可节省赞金9100亿元M。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化解过剩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是中国物流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P共享经济通过平台企业将过剩的资源进行集中起来,对供需双方进行快速匹配,从而化解闲置的物流资源。

(二)共享经济有助于降低中国社会物流费用,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

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13.5万亿元3:同比增长7.9?M曾幅回落1.6个育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6万亿元,麗比增'长6.9%,社会物龜总费用.占GDP的16.6%®。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中国物流业呈现出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社会物流费用仍然占据较高的比重,降低物流成本仍然是__物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物流业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基础性产业,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物流需求,使得物流成为一个“人人所需〃的产业,这就为物流业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共亭经济通过整合闲置的物流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供给者和需求者迸行精确匹配,对过剩产能重新利用,极大的,约物流成本通过:逢立共享、典用的物流模式,推进物流的社会化。

(三)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为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

共享平台是实现共享经济的媒介,而共享平台的建立离不开新兴的信息技术e云计算为物流系统的各个层面提供信息,把各个物流功能模块中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物流信息共享气以快递行业为例,作为云计算中的“行业云”,云物流通过对快递行业的收货、运输、终端配送的运作模式进行整合,实现批量运输,使运输行业长期存在的空驶或是半载现象大大减少,从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12]。大数据通过在云计算架构平台上对数据进行抓取、计算、分析、存储、索引、查询等,为物流企业提供精准预测和动态、匹配_。liber就是利用大数据对乘客和司机进行匹配,并利用大数据算法设计出“峰时定价”。GPS、物联网、智慧物流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业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愈加便利的空间,特别是物流互联网以其分布式的特点,将传统的中心辐射型运输转变成分布式的联合运输,从而形成协同共享的物流系统[14]。

(四)共享经济是实现绿色物流的助推器

绿色物流是在规划和实施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先进技术、绿化的理念,充分净化物淹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物流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倡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目前,交通拥挤、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下等带来的高碳、高成本、高能耗等问题日益严峻,物流业亟需实现低碳化和绿色化。共享经济通过充分挖掘物流业过剩产能的使用价值,并将其重新利用,实现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移,大大减少了新产品的销售量,以及坐产、分销以及周收商品和服务所必需的儈息、能滬、物威塗:源、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从而减少了资源腾耗:,迸_減少排敢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16]。“这是最具生态效益的模式,也是旬实可行的最佳可持续经济模式。”[16]以货车帮为例,货车帮通过向司机和货主搭逢运力共:享乎台,充分整合了社会的运力资源,减少了运力消耗,节约了运力成本。根据阿壤貧平合提供的轨迹测算数据,2014年,货车帮为社会节省燃油1〇〇亿元,平均每日减少1000万公里的货车空驶消耗,平均每.日促成运费交易在50亿元以上,形成了分布于全国至少1000家车辆:后服务网点。

三、共享经济下中国物流业的升级路径

(一)重新利用物流业中的过剩产能

如前所述,中国物流业中存在较多的资源过剩和浪费现象,在共享经济下,要积极挖掘物流业中的过剩产能,并重新利用这些过剩产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物流资源的使用价值。利用过剩产能有三种方法:分割、整合和开放[6]。对物流过剩产能的分割,是将B有的物流资源分割成更小部分,以便与用户的真正需求相匹配M。招商陆凯就是一个将物流资源根据用户需求予以分割的企业,针对客户企业的帯板运输问题以及托盘浪费问题,招商路凯专门为客户提供托盘的交换租赁、循环共用等服务,客户可按照托盘使用的实际需求,从招商路凯租用相应量托盘,待客户有托盘闲置或不需使用时,客户可随时将托盘再退租给招商路凯,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物流过剩产能的整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平台将闲散资源进行供需區配,使每.撕些个人无法驾驭的过剩产能变得可信、可靠M。云鸟配送、货车帮等就是物流业中对运力进行整合的平台塑企业,云鸟配送通过整合闲散的货运车辆,在平台以公开竞价招投标的方式,为货主企业提供专业的配送解决方案。搭建物流资源昀开敢性平叙,能够极太地降低成本,从而消弭过剩产能和创新者之间的差距,在共享经济下,开放的平合能够最大程度的释放出过剩产能的价值:资产、时间、专业知识以及创造为等[6]顺丰就为客户企业搭建了可接入的共享性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速递业务和仓储业务的接人,客户或者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可以与顺丰的僖息系统进行对接,从而打通与顺事系统之间的信息流,实现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提升了作业效率以及系统的用户体验,实规双赢。

(二)建立众包物流模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机制

众包指的是金事业单位、机构乃至个人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社会大众群体解决或承担的做法[17]。众包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核心要素,它通过将工作任务交由社会大众来完成,整合了闲散的社会资源,使各类资源的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众包定义的基础上,所谓众包物流,即是指把原来由企业员工承担的物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的物流犧式。在共享经济下,众包物流能够充分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包括运输车辆、大众的闲暇时间等,对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而言,众包物流能够提供较为便利的上门取货和送货到家的配送服务,,可以大大减少取件派件的时间,提高配送效率,同时,对企业而言,由于是众包给兼职人员,企业人力成本将大大降低W。目前,一些知名电商企业已尝试开展众包物流模式,比如京东到家推出众包物流,提出“让广场舞大妈成为京东配送员”的口等,通过社会力量为用户提供3公里范围内的生鲜、.超市产品、外卖等生活服务项目M,亚马逊也开发了新应用让人人成为快递员,把物流力量社会化[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众包物流平台得到了业界的关注,比如人人快递、达达等,这些平台主要是通过让社会大众根据自身的时间、行程等情况,下载相关APP进行接单,配送“顺路”的快件,赚取快递费,而寄件人则用普通快递的价格实现货物的快速送达[18]。针对众包物流这一新兴模式的发展,业界对此持有一些质疑,比如安全性、政策监管壁垒、服务质量把控等何题[18]以及存在的道德、组织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等各种风险[21]。因此,政府应在宏观上调整相关的监管政策,在鼓励企业的这种创新行为的同时,要建立相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风险薇范政策:,建立众包中的知_识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可以在微观上建众包参与者的评价猎标体系来雜选、评价参与者V.并建立知识共享、利益共享机制来促进平台与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22]。

(三)改善政府监管体系,构建鼓励开放、允许试错的经济环境

共享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受到一些质疑,比如安全性问题,由此导致了一些相关政府部门禁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作为创新的商业模式,其创新速度超过了政府监管的能力,政府在监管制度上还存在诸多漏洞,这也给共享经济带来了制度上的阻力。以人人快递为例,中国《邮政法》规定,企业要从事快递业务是必须要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个人要从事快递员职业,需要参加邮政部n组织的培训,并考取《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且快递企业中持证员工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可以看出,人人快递采取的众包物流模式遭遇到政府监管的壁垒,,这也是一些地方禁止使用人人快递的原因如前所述,共享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物流业中的过剩资源.,降低社会物流费用,促进绿色物流的实现。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看出,物流业发展共享经济能够带来较大的正的外部性,并且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产业,物流业的一些基础资源具有公共性和竞争性,比如各种运输基础设施等等。基于此,针对这种正向外部性和非竞争性的资源,政府在监管上应着重建立一些针对共享平合合理化运营的制度,构建一个开放、宽容、允许试错的经济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在监管上进行限制和禁止。

(四)推进物流信用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制度

在共享经济下,平台企业遭遇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问题[24]。一方面,由于物流服务和产品来自于共享经济中的物流供给者,这些一般都是—些社会上闲散的物流资源,较为分散,规模较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容易影响物流共享平台的服务质量和可靠度,比如曾经出现的货物丢失、卷货潜逃等问题给平台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物流共享平台要保障需求者能够完成最基本的支付,以便物流供给者得到基本的收人保障。然而,共享经济中的物流需求者具有多样性,既有企业客户也有个人客户,给平台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此,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风险问题,物流共享平台应根据供给者物流信用的差异,对物流供给者进行筛选,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物流信用度来约束和激励供纟合者》从而将供给侧风险降到最低。针对需求侧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客户,物流共享平台依然要根据企业客户的信用度来予以约束,建立一定的交易门槛;对个人客户s要与中届的个人征信数据衔接起来,降低需求侧的风险。以小猪短租为例,它就是将个人的芝麻信用进行分级,给予不同的优惠,那么,与此类似,在最后一公里的众包物流领域,平台企业是否也可以参考小绪短租的做法,与国内的征信平台对接,分级制定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安全性和可靠度。综上可以得出,要提高物流共享平合的安全性.,势必要有一套信用体系,平台和信用数据进行衔接,通过信用制度来规范和管理供需双方,将平合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物流信用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是物流业发展共享经济的顯保障。

参考文献:

[1]旷实,梅林,范欣悦,杨艾莉,共享经济: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緣起+动力+未来

[6]罗宾•蔡斯,王芮.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0.

[7]汪鸣.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及管理体制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4.

篇7

上哲咨询合伙人&零售事业部总经理、商业媒体专栏作者;新零售咨询和研究者;龙商网、今日零售杂志特约评论员。

3月9日,阿里研究院在上海举办的“2017中国电商与零售创新国际峰会”上,了《新零售研究报告》,对新零售概念和方法论进行解读。报告一出来,引起了行业内巨大反响,有人高度赞扬阿里巴巴的高瞻远瞩,不仅完整描绘了未来新零售的形态,而且已经主动为未来布局。也有人不以为然,指出阿里用更多新名词来解释“新零售”这个新名词,逻辑更加混乱,明显是闭门造车。

抛开零售是否有新旧之分的争议,笔者一直认为新消费时代要回归零售的本质: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和服务。这与阿里研究院提出的“零售的本质是无时无刻地始终为消费者提供超出期望的内容”的观点不谋而合。零售业发展至今,商品在不断丰富,渠道在不断推陈出新,消费需求在不断改变,但是零售的本质不会变。然而,零售只是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最后环节,要高效、要超出预期,则必须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的有效支持,在所谓的新零售时代,供应链又将如何转型BJ27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失控:供应链4.0时代到来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节点连接组成以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的网络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中国的供应链模式持续变迁,供应链的主导者从后端的生产制造商演变到前端的零售商,从1.0时代演化到4.0时代。

1.供应链1.0――以生产商主导的直线型供应链。(见图1)

供应链1.0是计划供应链,在产品稀缺的计划经济时代,需求远远大于社会的生产能力,供应链“以产定销”,由国家计委来统一调控所有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采购、结算、物流等。组织单位都是先确定生产指标,然后再根据生产指标编制销售计划。供应链的运作基于“指标”,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并通过供销社的渠道送到消费者手中,基本没有中间商,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都是低效单一。供应链结构是简单的直线式拓扑结构,呈单链状(如图所示)。在那个时代,由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风靡一时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是典型的计划供应链的产物。

2.供应链2.0――以中间商为主导的网链型供应链。(见图2)

供应链2.0是产品供应链,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力提升等因素让企业产能持续提升,市场不断活跃,商品交易更加自由和频繁。在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中间商开始主导交易,通过有效匹配上游(生产商/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的供需结合成相互协作、互补互惠、共享资源的集成体。供应链运作基于“产品”,供应链结构呈现网链状,其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呈多源单链状,具备了链状和网状的―些特点,典型的主导企业有中国烟草和香港利丰集团等。

3.供应链3.0――以零售为主导的放射型供应链。(见图3)

供应链3.0是信息供应链,社会进入了丰饶经济,商品不断丰富,供给开始大于需求,消费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物质文明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更加追求消费的品质,注重服务与体验。专卖店、会员店、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大量出现,满足多样化的品质消费诉求。供应链运作基于“信息”,按照需求来“以销定产”,即从市场的需求出发组织生产,一方面对商品的数量、规格、质量、包装等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另―方面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敏捷生产方式转变。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物流的快速发展,大量中间商开始被取代。供应链结构呈现由需求驱动的放射状,典型的企业有沃尔玛、永辉超市等。

4.供应链4.0――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平台型供应链。(见图4)

供应链4.0是价值供应链,以创造客户价值为核心,构建生产、零售、物流等高效协同,资源共享的互利共赢生态体系。消费升级让需求变得无限多元、快速迭代,个性化和订制化消费崛起,形成无数细分的利基市场组成的“长尾模式”。供应链开始极度整合,其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融合更加紧密,借助商业逻辑连接在一起,形成高频次交换能量数据的平台经济体。数据实现“热备份”,实时上传至云端,并通过云计算在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主体之间准确发送“指令”,进行高效的资源分配,就好像每―个主体上面都有一朵“云”,消费按需生产,资源按需分配。供应链运作基于“大数据”,实现“以需定产”,供应链结构呈现由大数据驱动的平台型,目前拥有海量交易数据和强大云计算能力的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有打造平台型供应链的基础。供应链4.0时代将来临!

二、颠覆:新零售时代呼唤新型供应链

供应链的变革归根结底还是决定于商业的变化,消费、零售和技术的发展都是供应链转型的重要决定因素。

1.消费的拉动――新长尾模型

经济学上说消费者有两种倾向,一种叫做“巡游花车(bandwogan)”,就是大众需求;另一种叫做“自命不几(snob)”,就是小众需求。基于如此的倾向,在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通常呈现长尾效应,即大众化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流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所谓长尾效应就在于它的数量上,将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如图所示)。

在新消费时代,新型消费群体崛起,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和极致化,小众需求被进一步切割,市场细分越来越精细,“长尾”被无限拉长,从而形成“新长尾模型”。此时,需求满足要求精准到每一小撮用户,甚至每一个用户,实现充分个性化和订制化。为了满足消费,就要求设计、生产、制造、分销和物流等共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柔性”和灵活,传统的冗长、固定的供应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消M的变化,实现大规模订制才是未来的方向,转型势在必行。

2.零售的倒逼――零售渠道云转型。

在新零售时代,零售渠道将通过数据与商业逻辑的深度结合,为传统零售业态插上数据的翅膀,催生新型服务商并形成零售新生态。零售业最终会变成人人零售,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景,任何条件下,跟任何一个业态融合。“人-货-场”将会重构,零售渠道将发生云转型,由大数据驱动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OAO(Online And Offine)模式,即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网店)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双店”经营模式,可将线上消费者引导至线下实体店消费,也可将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吸引至线上消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信息互联、相互增值。

在工业经济的商业体系里,实际上划分了两个市场,一个流通、批发和零售市场,另一个是生产制造经营市场。但是,互联网平台出来以后,是全链打通的生产、销售和消费。零售已经不是只看销售,要看批发、要看制造、要看设计。供应链的前端零售成为了消费数据的采集触点和用户体验中心后,需要向供应链的上游延伸,需要通过买手、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创意,来完善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能力。仅停留在零售端这个单点上已经无法找到出路,供应链的后端则需要转变为服务于终端的集成大平台。中间商、生产商和供应商将逐渐被整合,实现“产销一体化”,即以经营联营形式把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组成垂直型销售系统。如此以来,供应链不断变短,从而变轻,进而变快,才能充分响应消费的迭代。

3.技术的推动――新工业革命。

新技术为供应链赋能!移动互联网、二维码、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新型技术快速发展,让新的商业基础设施逐步产生和完善,推动信息革命的爆发,也推动着供应链的持续进步。一方面,射频识别(RFID)、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对消费者的数据搜集和处理能力飞速提升,使准确地对消费者进行全息画像成为可能,可以无限逼近消费者内心需求,最终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做到阿里所说的“以心为本”。可以说,如果没有数据化的、云计算的、人工智能等商业基础设施,新零售是不存在的。同时,消费者的数字化后,拿一部手机进入零售场景,由于被数字化掉,对于零售,对于设计和生产,对于制造和物流,都会发生重大改变。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3D/4D打印、物联网等技术产生和日臻成熟,让C2B的订制化生产和运输成为可能,柔性生产、敏捷制造和大规模订制等制造模式变成现实。消费的拉动和零售的倒逼让供应链转型具有必要性,技术的进步则让供应链转型具有可行眭,同时也主动地推动着它的持续变革。

三、重构:云供应链将主导未来

新零售时代,供应链4.0的转型方向将是云化,数据和资源集成在云端,由HUB通过云计算来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结构的终极演化形态将主要由零售端、生产端和云端三部分构成,链接的媒介是数据,核心的驱动就是云计算,“三位一体”服务于消费,打造超预期的体验,用户为体验买单。供应链将进化为云供应链(Cloud Supply Chain,CSC),零售端和生产端实时数据上传至云端,云端下发指令至生产端,生产端按需定产并交付产品。

在新零售时代,云供应链的三个主体都会有新的内涵:零售端――场景革命;生产端――私人订制;云端――数据控制中心(data control center,DCC)。

1.零售端:场景革命。

云供应链的零售端将带来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无论是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大卖场、便利店,还是线上的网店、各种文娱活动、网络直播,以及各种移动设备、智能终端、VR设备等,都将成为消费的绝佳场景。消费者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数字化技术打通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各个碎片化场景和各个消费环节,实现深度融合。消费者将不受区域、时段、店面的限制,商品不受内容形式、种类和数量的限制,消费者体验和商品交付形式不受物理形态制约,真正做到无孔不入无所不能。

场景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数据收集的超链接,消费者每一个行为数据和消费数据都会记录下来并实时上传,让消费者可以几乎随时“在线”;二是与消费者嬉戏的体验终端,能够有效地吸引消费者驻足、入店、体验以及购买。数据的本质,在于还原用户的真实需求;场景运营,则能让数据的本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国美推进的“场景革命”和“全零售生态圈”将以国美电器作为核心和入口,通过全渠道,为消费者营造不同的消费场景,再以不同的渠道、场景、服务、体验等因素与消费者建立强链接。未来的门店,将混合融入电竞、网咖、影院等跨界业态,构建多业态结合的休闲娱乐场景,以适应客群年轻化趋势。比如通过构建生活美食结合的餐饮场景,如烘焙课堂、餐厅等形式,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2.生产端:私人订制。

在过去传统零售条件下,对消费者画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各种调研只能完成模糊的画像。而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可以对消费者诉求的深入挖掘,消费者实时“在线”,包括其性别、年龄、收入、特征等都可以进行素描,直至完成全息清晰度画像,消费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商品生产可以完全订制化。新技术的全面进步以及工业4.0时代的到来,也使生产商从“批量生产”到“私人订制”成为可能。

红领集团旗下的酷特智能开始尝试在服装领域做私人订制,经过13年的时间,以3000人的工厂为实验,建立了有上百万亿个版型的数据库,可以满足99%人类的体型,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做到“一人一款、一人一版”。个性化定制最关键的就是每一件衣服,每个人都要根据这个人的体型打造一个个性化定制的版,这个版是可以掩盖这个人身体的不足,将这个人人体的优势发挥。

3.云端:数据控制中心(DCC)。

篇8

1 使用创新发展模式在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中的必要性

大数据的价值是难以预测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无法预想的价值存在。在互联网金融中,大数据为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的创新从控制风险、市场透明度、客户需求等几方面带来了新型模式。

1.1 通过集取、分析很多数据来精准营销

互联网平台上面会存在很多的数据以及很多客户,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和客户,加上关联性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对于服务和产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反应,以有效地提高转化客户率,让互联网金融营销业务更加的有效、更加精准。另外,互联网还有一个增长很快的客户金融群体,可以促使普通、传统的金融企业快速地改变自己老旧的观念,实现传统、普通业务的升级、转型。

1.2 高价值社交商业链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

在以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为主流的背景下,社交网络的功能之一有产生、传播互联网金融客户信息,由搜索引擎实现搜索、排序以及组织功能,再由数据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信用评估的根据;另外,商务电子平台利用买卖家间的交易信息来窥探他们交易、决策、浏览以及搜索中的有用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找出他们的潜在需要,判断市场发展走向,同时监测平台上各商家的经营境况,设计出针对性比较强的金融互联网产品。比如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一例,完成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跟社会化媒体两者的合作,商业社交链出现了,为金融互联网公司带来了细节性、全面性更强的支撑数据。

1.3 运用大数据实现风险挖掘来控制创新方法

金融互联网公司中借助大数据的挖掘,实现评估信用系统的建立。其中,互联网金融业中,控制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与阿里巴巴相似的风控模式,即利用系统中电商的交易数据以及支付数据来构建出封闭系统中的风控模型以及信用评估;二是大多数中小金融互联网公司将数据发送到中间征信公司,利用征信公司达到有效分享征信信息的目的。如征信公司从线下小贷企业以及P2P网贷企业中手机动态大数据,为金融互联网企业提供借贷重复查询、查询不良用户信息、查询信用等级等服务。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迎合我国已经互联网全面普及、信息消费全面升级的境况,满足了使用客户想要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的要求。当代信息科技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迅速,让那些无法在银行传统贷款的个人和一些小微公司得到利益,让传统的银行能够在良性竞争的刺激之下,跟上科技、时展的脚步,带来优良的服务以及产品。

2 在大数据下金融互联网发展当中存在的瓶颈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存在众多便利与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难题。伴随着金融互联网产品与发展方式的改革,有一些不具有合规合法机制的金融互联网企业出现,比如一部分P2P平台监管能力、风控力度缺乏的状况之下,带着“创新”的幌子违法集资、挪用公众存款,导致一些难以忽视的金融风险问题。

2.1 通过大数据获取客户私人信息引发安全、隐私问题

伴随着个人财务以及健康状况、购买喜好、所在位置的大量数据的被收集,还有信用状况、交易金融习惯以及持有资产情况等信息,金融消费方以及机构投资方可以得到更低价格、更合乎需求的金融类服务,可以增大市场配置中金融能源的功能。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以及全社会管制的基础信息设施中,越来越外向、越来越一体化,对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将形成更大的风险,大数据引发和将要引发的隐私问题都超过了普通的身份确认风险的范围。

2.2 大数据技术没能替代人类的逻辑思考以及价值判断

通过人类之手设计得出的产品,大数据的工具性还是没办法让大家消除成见、隔阂,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另外,大数据技术当选择性覆盖这一难题还仍然存在。举个例子,社交媒体作为我们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时不可替代的信息源,但是,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城市人以及年轻人;在波士顿的StreetBump应用程序统计城市路面坑洼情况,通过驾驶人员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来收集到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得到的样本可能会导致贫困和年老市民聚集区数据状况的丢失;另外,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得到的大数据,对于其信用评估不能简单地被运用到金融信用当中;还有一个是收集的数据量越大,就会带来越多的“数据噪声”,会引发一些消极影响。

2.3 通过大数据开发的交易工具和金融产品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大数据能够为金融带来的一个创新是高频交易,其在交易中占了很大的部分。但是,高频交易也会引发一些难题,比如大量抛售等。但是,如果在大数据中有一个数据点发生错误的时候,将很可能会导致“无厘头的暴跌”情况发生,如2013年4月23日,美联社的推特账号放出的一则消息是假的,称奥巴马在某个地方遭遇到了袭击,这使得股市出现暴跌的状况。如果监管机构不尝试改变、调整监管市场的模式,将会出现制度的制定没法应对新情况。

3 对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下发展、创新方式的摸索

3.1 打造核心为垂直搜索的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

在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渠道价值。大数据技术能够把产业链上的公司聚集到一起,搭建起产业联盟的平台,汇集了多类产品、多类金融服务,让客户可以享受垂直搜索功能,让客户能够对比挑选出自己最合适的一项。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了全面、精准的行内资讯、金融产品给客户,为金融互联网企业提供金融产品的智能化销售类服务,满足、挖掘客户,有效解决交易过程中不对称的信息难题,实现资金供需两方的有效交流、利益共赢以及对接业务。在拥有自身品牌以及积累大量用户群之后,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将变成众筹融资、网贷、基金、信托、传统商业银行等重要的销售渠道。

3.2 互联网金融的C2B模式的发展

C2B模式中,客户的主导性是很重要的,应该将客户作为核心,通过分散聚合将大量用户聚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大型采购集团,改变B2C模式中原来“出价一对一”的境况,让所有客户都可以以大批发商价购买物品,减少客户的购买本钱。金融互联网企业还能够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客户需求、行为习惯,为客户定制了适合自身的金融服务以及产品,满足金融业务中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增强用户个性化体验,形成金融互联网中更优越的C2B模式。C2B模式现如今是互联网金融业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风险控制、监管约束、资金门槛、金融服务成本等。

3.3 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互联网民营银行方式

互联网银行运用的是移动互联端,资本大体都来自民间,给个人以及小型的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普惠服务。互联网银行运用中介优势及相应的网络平台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利用已有的客户群体以及产业链来发展形成金融供应链,进行大数据分析,构建媒体社交,并与传统普通银行开展差异化良性竞争,在服务质量、流程上显示自身优势。互联网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介质、空间以及时间等限制,更加网络化、更加多元化、更加蓬勃地发展。

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理财

一、大学生理财的必要性

1.什么是理财

市场经济时代,“财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理财”这一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银行、网络中到处可见“理财”这一名词。相对“财富”而言,很多人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发财,是一种投资增值,只有那些腰缠万贯家底殷实既无远虑又无近忧的人才需要理财,在自己没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时候还很难涉及理财。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财观念,生财并不是理财的最终目的。理财的目的在于学会赚钱、花钱和管钱,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2.大学生为什么要理财

理财是一辈子的事,人生阶段包括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大学教育期、家庭成熟期和退休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它属于单身期。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对于没有收入来源(大多数依靠父母提供)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只是训练和演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一种理财的习惯,而不是看重输赢结果的比赛。美国的爱默生在其《处世之道》中说到“财富就是将智慧运用于自然;致富的艺术不是勤奋,而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因此在大学阶段的理财训练包括养成良好的心态、成熟的心智;培养全面的专业素质;获得人生和工作的经验、职业技能的学习;制定明确的目标、生涯的规划。系统的进行理财训练,将帮助大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受用终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

二、大学生如何理财

1.教育策划

对于教育策划,很多人认识这不是理财,其实那是一个误区。不是只有炒股、买基金才是投资,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完成大学学业或者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都有利于大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目前很多大学生还是把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份薪水看作是第一桶金。因此顺利完成学业,是保证理财资金的前提。当然,提高外语水平、增强计算机能力和取得各种有用的相关证书也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投资。这些方面的投资已经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重视,他们把平时节省的钱,在放假的时候用到新东方等培训机构学习IELTS、GMAT等外语课程。也有不少同学热衷于考各类证书,如会计师、物流师、理财师和咨询师等等。以上的这些都是理财的基础,是帮助大学生在将来获得持续稳定现金流的途径。另外各个大学都设有不菲的奖学金制度,一般一等约3000元,二等约2000元,三等约1000元。另外许多公司设立的专项奖学金金额更大,一等有的高达数万元。所以努力学习,做好教育策划,争取获得奖学金也是理财的一个主要方式,毕竟大学时代,学习知识是最主要的。

2.投资策划

(1)投资工具风险比较

(2)主要投资工具

①投资定期存款是节流的第一步

学生也可以开一个个人储蓄账户,采用跟银行约定的零存整取的方式,每月定期从生活费中拿出几十元存入银行,或者将每个月用剩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这样一学期下来也有百来元的结余。这种零存整取的方式对学生存钱有一定约束力,也有利于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②投资保险,实现保障增值

保险向来就是理财的重要工具,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保障的功能,而且它投资起来非常方便,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打理。最近几年,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上推出了结合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的险种。比如说,中国平安推出的平安万能险,除了能保障重大疾病以外,还有上不封顶,最低1.75%的保底收益,与银行单利计息的投资收益相比,此险种的还有每月收益复利计息的优点。因此,大学生平时学习之外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经历,适当的投资这样的保险,不仅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还能获得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投资收益。

③尝试基金定投,学会资金开源

对于具备赚钱能力或资金富裕的学生,不妨尝试投资一些小额基金,在“实战”中逐渐提升个人理财的能力。目前,购买基金的最低金额都在1000元左右,国债、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较低。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投资基金。基金是专家理财,比较稳定。大学生小郭已经投资基金2个多月,他说“基金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收益却比银行利率大得多”。

④适度的投资股票,不要走进理财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加入炒股的行列。许多学生看到最近两年行情不错,也想积累一些实战经验为今后考注册金融师打基础,没想到却走上了一条苦涩的路。去年,大学生小A花了1万多元,买了1000股某药业公司的股票,结果几天下来赚了2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于是一狠心又将父母给的大四学年的学费全部投进了股市。不知道是自己炒得不好还是运气不好,现在已经亏了近万元了。眼看着要毕业了,学校也开始催缴学费,如果不缴清学费的话,就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没办法出去找工作。因此,建议大学生适度的投资股票,毕竟对于大学生来说,股票属于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少量的参与但不要影响学业。

3.财务策划

(1)合理使用信用卡

“没有信用卡,出了校门我就不能潇洒了!”大学生小王毫不掩饰自己对信用卡的依赖。调查发现,时下大学生手持多张信用卡的现象十分普遍,少则一两张,多则七八张。不少大学生已成为“卡奴”。

部分大学生将拥有信用卡视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有的甚至把拥有一张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看作富裕的标志、成功的象征。而有了信用卡之后,他们对透支已经习以为常。月光光,月月光,月光一族在当代大学生中可谓阵容庞大,时至今日,其势头依然有增无减。父母原本给我们的生活费已经够用,但很多人却没有认真对自己的金钱做预算,有些同学每个月的前十天吃香的喝辣的,春风得意容光焕发!可到后十天却只好馒头加白开水勉强度日。为了生活,于是只好举借外债。各大银行也许正是掌握了这个商机而纷纷推出刷卡超支消费业务,来赚取我们"看不见"的钞票,因此我们很多朋友的财政赤字月月攀升。盲目办卡、高额透支消费的不理性不仅让自己成为"负翁",受卡所累,而且造成"子债父还"的情况。大学生的每笔透支与偿还都会在信用档案上留下记录,而随着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全国联网,恶意欠款行为将会在信用档案中留下''''痕迹'''',不仅影响未来就业,还会影响工作后申请房贷车贷,所以大学生透支消费应理性。

(2)学会记账,建立个人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张同学是去年踏进大学的,是个典型的"月光公主"。她说:"我从来都没有记账的习惯,钱都是稀里糊涂地花,等去ATM机取款时才知道已经没钱了。每个月近1000元的生活费往往熬不到月末,最后只好向家里''''求救''''。"据调查,目前在各高校,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钱不够花"的现象。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账簿",养成记账的习惯,按月份和类别,简单记录每天的开支情况,合理分配生活费用;将生活费用按所需分成若干部分,留一部分作课外学习辅导,留一部分作后备资金。

(3)兼职是一种理财经历

据美国的大学一份调查显示,约有56%的大学生有较为稳定的兼职工作,曾经或打算兼职的同学超过了90%。从经济投资学来说,兼职是一项不需要预付任何资本的纯增值方式,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性。找一份合适的校外兼职,会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财务本金。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智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商,在大学时代就应该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为自己在现在和将来精打细算,这样对于以后走向社会收益巨大。

参考文献

[1]王品文,李冠莹.《大学生,你理财了没?》,大学报,2007-12.

篇10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ly chai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formation and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performance rights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l property ownership of the performance rights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s, copyright law, the 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 China's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 aims to have an intuiti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 property ownership of the performance rights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 and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coaches, and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club.

关键词: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产权;供应链

Key words: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performance rights;property rights;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14-02

0引言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无论是联赛的规模、管理、运作和受关注程度都堪称是中国最好最规范的职业联赛,同时也是亚洲地区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在当前中国的职业体育赛事中,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可谓是市场化程度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职业赛事。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是多家职业篮球俱乐部之间的联合,涉及到组织者、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顾客等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自职业俱乐部成立的第一天起,“钱”就是联系俱乐部管理者与职业运动员的最紧密的因素,这符合职业俱乐部的规律,但与企业相比,体育职业俱乐部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受到了多方的制约,使得中国尚难出现独立于地方行政体制之外的、完全由投资者掌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笔者在本研究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通过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构建,可以从整体上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种直观的认识。同时可以从经济学、著作权法和不完全合同理论三个视角来分析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最终归属。

1供应链视角下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解析

1.1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构建

1.1.1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概念从本质上讲,我国的职业篮球联赛是一种以行政型职业体育联盟为组织形式的联赛。所谓行政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就是指由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具有准政府性质的体育协会(项目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经营,由职业体育俱乐部参与的关于职业体育联赛的一种管理模式[1]。我国的职业篮球联赛主要是由两个利益主体构成: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是指在中国政府的委托授权下,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在CBA联赛委员会的管理下,在中篮盈方合资公司的经营下,以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生产和流通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这一特殊产品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投资商、赞助商、广告商、电视转播机构及相关媒体、CBA品牌运营商以及最终用户等多利益相关群体组成的供需网络价值链。

1.1.2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图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中国的职业篮球联赛当前处在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转型期,仍具有明显的行政指令性色彩,中国的职业体育联盟属于行政垄断型的组织形态。

图1显示,职业篮球球俱乐部的产品是以篮球竞赛表演为中心的,生产活动主要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主。具体是:投资方提供场地、器材、运营资本和拥有操作性知识的生产者;教练生产竞赛产品、劳动力商品,通过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扩大再生产;管理人员开发比赛衍生产品,使俱乐部资源价值最大化;运动员是商品生产者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形成两种契约关系:投资者与其人的关系(委托――);人与雇员的关系(雇佣――被雇佣)。各种要素资源最终统一于俱乐部这一管理性框架中。[2]建立俱乐部,就是通过这种制度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增值,从而满足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

1.2 供应链视角下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具体体现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职业篮球俱乐部就是一个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多种要素的契约结合体。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是多家职业篮球俱乐部之间相互竞争形成的,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教练员智慧的结晶。由于俱乐部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存在契约关系,因此,我们讲职业篮球俱乐部才是职业篮球市场的主体,它们之间的竞争使得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表演权得以形成。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表演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因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产生价值。它是职业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教练员指挥艺术、裁判员执法水平、球队技战术发挥的综合体现,是针对比赛双方而言的。也就是说职业篮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是表演者,最终服务对象是观众。在现实状态下,通过比赛门票、电视转播权、赞助和广告、联赛衍生品经营开发等表现出来。

2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产权归属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产权归属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2.1 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初始产权归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中国篮球协会的相关章程规定,中国篮管中心是职业联赛的唯一合法建立者,这是法律赋予中国篮球协会的法定权力,它应该拥有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的产权。对于各个职业篮球俱乐部来说,他们是职业联赛的参与者。正是在他们的参与下,才有了职业篮球联赛的比赛活动,围绕联赛衍生出诸多商务经营活动,联赛由此产生价值。联赛的价值在于比赛本身,只有职业篮球运动员向观众提供了比赛,才会产生“注意力经济”,职业篮球联赛的无形产权的价值才能产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提供比赛这一劳务的运动员是归属各个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此外举办赛事所需的相关费用也是由俱乐部提供的,而篮协是没有任何投资的。因此,各个职业篮球俱乐部应该拥有组成联赛的各场比赛的产权。通过以上分析,中国篮协和各职业篮球俱乐部共同拥有职业篮球联赛整体表演权的产权,他们是职业篮球联赛整体无形资产的初始产权的拥有者,属于共有产权的范畴。

2.2 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的最终产权归属

2.2.1 经济学视角初始产权归谁,并不表示最终产权就一定归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项权利应该归谁所有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著名经济学家巴泽尔教授认为,资产属性的产权往往落入那些最倾向于影响该资产属性所能产生的收入流(即交易价格)的人手中。[3]根据巴泽尔教授的观点,中国篮协和职业篮球俱乐部之间谁对职业联赛无形资产所能产生的收入流的影响越大,谁就应该是最终的产权拥有者。中国篮协是职业篮球联赛的主办者,而且对联赛进行监督和管理,各职业篮球俱乐部是联赛的投资者。此外,联赛无形资产所能产生的收入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联赛的水平和联赛的影响力,为此,俱乐部通过投资,进行球队的梯队建设、教练员的聘请执教、球员的交易等,对提升联赛的价值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中,俱乐部对联赛无形资产所能产生收入流的影响更大一些。因此,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无表演权的最终产权应该归属各职业篮球俱乐部所有。

2.2.2 著作权法视角从著作权的角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4]笔者认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具有艺术作品的相关特征,运动员通过合理使用篮球的相关技术手段,相互间肢体的配合、协作,来给观众奉献篮球比赛这一特殊表演作品,它是集体特色的一种体现,具有独创性、技艺性、智力性,比赛结果不确定性等价值。它应该具有体育竞赛表演权,属于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应该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时,相关媒体可以录音录制整个表演过程,传播相关信息。这一产品只能通过多支球队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团队协作才能产生。因为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其价值的产生,具体表现为电视转播权的有偿性,它应属于对运动队拥有使用权和支配权的各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法领域专家于善旭教授的观点:[5]根据《罗马公约》,可以将体育赛事转播权分为两类,一是作品表演者权,二是非作品表演者权,统称体育竞赛表演者权;扩大表演者权的保护范围,对包括体育竞赛表演者在内的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予以平等保护,可直接在立法中将其称为“体育赛事表演者权”,从而将其性质明确界定在表演者权的范畴。

2.2.3 不完全合同理论视角根据Gross-Hart-Mcor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产权的重要性来自合同的不完全性。因为人们不可能事先预料到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者即使预料到了,也不可能写出来;或者,即使写出来了,也由于法院无法证实和监督成本太高而无法执行。当合同中未预料到的事情出现时,谁说了算?这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或者所有权问题。该理论认为,控制权只能通过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才能实现。[6]中国职业篮球的物质资本的投资者是各俱乐部的出资企业和个人,他们理所应当成为中国职业篮球的所有者,享有中国职业篮球的“剩余控制权”。

2.3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表演权归属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我国职业篮球的所有权现状来看,中国篮球管理中心事实上是以中国职业篮球的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委员会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篮协依法拥有联赛的所有权,拥有联赛标识等联赛知识产权的所有权[7]。但这种所有权安排隐含着理论上的不合理性。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之所以成为中国职业篮球的所有者,依靠的是其行政权力、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沿革下来的权威以及作为中国职业篮球的发起者的身份。所有这些资本都属于无形资产,并不具有物质资本的属性。依据不完全合同理论,中国篮球管理中心拥有中国职业篮球的“剩余控制权”,成为中国职业篮球的所有者必然会产生经济上的低效率。出现这种违背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原因与中国职业篮球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3结论和建议

3.1 我国的职业篮球联赛是一种以行政型职业体育联盟为组织形式的联赛,主要是由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两个利益主体构成。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是由多利益相关群体组成的供需网络价值链。

3.2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表演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因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产生价值。它是职业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教练员指挥艺术、裁判员执法水平、球队技战术发挥的综合体现,是针对比赛双方而言的。在现实状态下,通过比赛门票、电视转播权、赞助和广告、联赛衍生品经营开发等表现出来。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要使其表演权保值增值,必须加大对职业运动员的培养力度,积极拓宽培养渠道;同时加强对职业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等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3.3 中国篮协和各职业篮球俱乐部共同拥有职业篮球联赛整体无形资产的初始产权,属于共有产权的范畴。但从经济学、著作权法和不完全合同理论角度分析,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应当成为中国职业篮球的所有者,享有中国职业篮球的“剩余控制权”,包括表演权。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要转变职能,确立“服务至上观”,给予俱乐部更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调动俱乐部发展和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和扶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篮球运动和发展篮球事业。

参考文献:

[1]李南筑,袁刚编著.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266-285.

[2]顾晨光.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联盟建立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06,13(5):124-128.

[3]李南筑,袁刚编著.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217-2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09.15.

[5]于善旭等.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1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