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1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篇2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本文从和庄镇的实际出发,主要分析了和庄镇特点发展趋势、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1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主要措施

3.1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康国强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篇3

商丘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业发展状况良好,如:惠楼山药、双八草莓、宁陵梨园、夏邑菌菇等。但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不高,虽存在这些知名品牌,但从种植、收购至产品深加工,普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管理模式差,导致虽有特色产业但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以惠楼山药为例,位于虞城县店集乡的惠楼村,惠楼山药的种植区立地土壤条件比较优越,多种元素和养分比较高,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山药生长,惠楼山药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比较良。惠楼山药的种植区立地土壤条件比较优越,多种元素和养分比较高,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山药生长,惠楼山药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比较良好。

由于当地特有的土质,惠楼山药质地细腻、皮薄易剥、口感面甜、黏滑、不麻不涩,健康营养,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山药品种,不仅口感更佳,而且有极高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与此同时,惠楼山药种植面积很小,其影响其丰产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崎岖,内涝频繁,山药病害比较严重,受种植面积与山药种植不能连年播种特点的制约,以及当地多为散户种植,缺少龙头企业带领,导致种植面积逐年降低,生产难以达到规模化效益,管理模式落后,山药长成后直接出售,利润率低等问题。

一、推进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原则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商丘破解三农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商丘市整体综合竞争力,因而,对惠楼山药产品的深加工也关系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以及商丘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进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

商丘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龙型产业链,其触角伸向的是整个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在整个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惠楼山药深加工产业作为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不仅是系统的组织者、营运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最能有效地构建技术、品牌和资本平台。培育和发展惠楼山药深加工是实现商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惠楼山药产业化在商丘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功能效应,是提高商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商丘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长期以来,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农业本身效益低,发展中经常面临种种困难,似乎是一个弱质产业。这里提出的农业是指传统的农业,主要是指传统农业,主要利用传统农业理念、生产技术、物质装备和组织形式来进行的。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区别,它建立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资装备和现代组织形式的基础之上的,是富有活力、效益较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始终与现代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商丘市传统农业的落后状况,加快商丘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龙头企业,可以说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要完善商丘市与创新发展惠楼地区山药深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关键要做好以下环节:

从惠楼地区的山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对商丘的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的带动,必须要遵循: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现实需求或长远潜在的市场;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合理布局。也就是说,要从商丘地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明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和基本方向,合理配置,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从而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不断创造推出自己的优质品牌,使得商丘的产业化经营处于不断的进步与持续兴隆之地。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贷款业务 发展 策略 研究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客户诚信度有待考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体制还没有跟上其发展的脚步。市场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作为市场交易的双方必须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交易。在我国,我们不可掩饰的是市场运行中缺乏一定的诚信机制,很多的市场参与者缺乏一定的信用度。针对农信社的贷款对象,大多是农户或者乡镇企业,他们的经营不稳定,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可能还不起农信社的贷款,就会出现一些赖账、烂账的现象。还有的客户,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诚信品质,故意以各种方式躲避债务,加大了农信社的贷款还款的压力。针对农信社的贷款业务,由于客户的信用度有待考量就严重限制了农信社的放款速度和数量。

(二)农信社贷款的抵押机制不健全

农信社的贷款业务,有的没有任何担保,有的只许很小的担保,这也会出现赖账和烂账,造成陈年老账不能及时收回。农信社作为信用担保,很多的机制还不健全,影响自身的贷款额度和贷款年限的控制,给农信社的贷款增加了不小的风险。农户在自身的生产生活中,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这些都加大了农信社放款的效率。

(三)农信社贷款资金不足

农信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机构,理应有充足的贷款资金,但是从目前得到的数据统计分析,农信社的贷款资金严重不足,很难与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相抗衡。再加上有的在农信社的贷款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农村的发展出现疲软,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就不会有更多的闲散资金,那就会给农信社的存款业务造成很大的压力,进而造成贷款资金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信社不恰当的贷款制度

农信社由于贷款的对象大多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他们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任何经营的偏差和突发性的事件,都会造成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出现呆账、赖账等。为此,农信社为了保证收回贷款本息,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贷款放得出收不回,贷款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就加大了贷款人的恐惧心理,不愿意在农信社贷款了。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农信社要想在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想方设法的改善目前农信社贷款业务发展的现状,采取果断的措施促进自身贷款业务的发展。

(一)转变思想,提高信贷的营销效率

要实现农信社的贷款业务的发展,必须让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认真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信贷的营销效率。农信社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要给贷款的市场营销思想上重视,将农信社的贷款营销与组织存款、清收盘活相结合。客户经理要彻底改变“衙门作风”和“官商习气”,变坐门等客为上门服务,要深入四田间地头和村组农户,搞好贷前调查和贷后服务,加强与农户的联系与沟通。另外,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宣传实现最大的贷款收益。

(二)针对目标人群,大力营销

农信社作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的目标人群应该是关乎三农的人员和机构,这就决定着农信社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要把握时机,把握自身的优势,了解自己的客户,把目标人群列入自身的贷款行列之中,构建针对三农工作的农信社贷款业务的营销机制。针对这些目标人群,农信社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了解他们的贷款需求和贷款偏好,制定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同时,大力发展营销队伍,提升贷款营销人员的素养,要主动出击,寻求目标人群,不能在等、要等手段来完成贷款任务。大力开展组织存款资金和清收盘活工作,增强支农资金实力。要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工作为契机,大力弘扬诚信美德,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优化信贷环境。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做到敢放勤收,增加经营效益。

(三)提高信用度,完善贷款的制度建设

农信社的贷款业务主要靠的是信用发放贷款,只有提高贷款人的信用度才能实现农信社的贷款业务的发展。目前,农信社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刚刚建立,现在做的就是尽快建立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与登记咨询系统,搞好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其他金融单位在制裁逃废债方面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形成一个社会性的网络监督体系,及时对不守信用者给予曝光和现金、结算等方面的制裁。通过完善社会信用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对贷款的全面监控,严防逃废债行为。利用政府宣传的公民文化和乡村民约及社会法制建设来提高贷款人的信用度,让贷款人树立诚信意识和及时还款的责任意识,拥有良好的目标人群和优良的还款环境,农信社的还款工作就会大大改善。

(四)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

要想实现农信社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必须盘活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就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农信社还存在很多的不良贷款。这时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建立资产处置公司实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省政府出资建立或由省联社直接成立一个单独经营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营造农信社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环节。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要顺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一定离不开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作为曾经促进经济发展的资金提供者,农业银行今天所面对的农村已不是那个旧农村,而是已在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农村,因而农业银行对农村发展支持的力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有效破解“三农”问题,事关能否顺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这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二、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分析

作为曾经深深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国家正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来说,存在违约风险大、业务枯萎的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在各种时间节点上,对所有农户的资金需求情况灵活调剂资金,满足借贷者的申请,它是内生于农村金融需求,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核准的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农业银行的运作脱离不开行政体制束缚,加之它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化的管理方式让它很难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不得不作出撤离农村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撤并农村落后地区的经营业务。综合来看,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所设计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金融产品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但作为市场产品,在供需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出售产品前必然要开展需求分析,否则容易造成供求不平衡。虽然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盘踞多年,但是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却紧密围绕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脱节,无法有效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与农村市场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资金使用量都非常小,来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大部分都为小额信贷申请。由于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农信社一般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资金供应,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二,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也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农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也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这就容易耽误农业生产时间。加之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畏惧复杂的信贷申请流程,转而求助民间金融借贷。由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想借款又借不到的尴尬情况,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二)人员聘用上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各领域都加快了人才战略的实施工作。各行业公司热衷于追逐高学历人才,一时间人才抢夺战烽烟四起。农信社作为正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个体,在人才招聘上也有过之而不及,但是高学历人才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长期生长在城市,对农村金融工作知之甚少,比如高学历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尽快掌握信贷流程和业务,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有效识别农业信贷申请者的信息真伪。同时,高学历人才要求高薪水,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苦果,严重影响企业综合效益。

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公共财政在农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大的实际,成功上市的农业银行,在市场商业化经营思维下,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农业银行这样一家大型国有商行,要有效解决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市场商业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出面,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农业银行顺利剥离了不良资产,并于2008年完成股改上市。对如何确定上市后的农行市场发展方向,吸引长期合作者顺利上市,还要依靠日后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及人事任用的误区调整

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农村和城市都面临发展失衡的困惑。经济非平衡发展必然带来不尽相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生产性借贷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而在中西部省份,生活性借贷则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农业银行必须要对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才能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商业运作”的市场目标,最终赢得发展机会。

要想更贴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农业银行在人事制度上,尤其是农村信贷工作岗位,要彻底改变唯高学历是从的落后观念。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型国有商行,农业银行必须将业务重心放在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农村地区,如果依然采用高学历的人才发展战略,而由于高学历人才对农村信贷工作的诸多缺点,必然会严重阻碍农村金融信贷业务市场的推进速度,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三)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完善征信体系,打造良好信用环境

受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民间对从国有商业银行借来的资金表现出了较差的还款信用,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信用极低的严峻问题。要想顺利达到“服务农村金融,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农业银行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环境。首先,要成立专门部门对乡镇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其次,通过登记农民信用记录的方式,来改善农村信用氛围;最后,除了做好前两项工作之外,还要加强金融信用宣传工作,全方面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四、结论

在本文中,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现状,并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建议和措施。笔者认为,农业银行重回农村市场,对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J].当代经济,2009(05):45-47.

[2]刘贵生.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观察思考,2006(09):66-68.

篇6

[关键词]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B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的提供、保证农民不断增收、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想增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水平,还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的收益和竞争力,需要利用现代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经营形式以及发展理念。黑龙江省应以农民发展农业为支撑,利用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通过政府的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保证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最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黑龙江省是一个粮食大省,作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农”问题有待于解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摆脱黑龙江省发展落后的局面,实现加速振兴、加速崛起的客观要求。

一、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乡村两级债务沉重,不健全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弱化的服务功能,不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这些问题都阻碍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的投入不够

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发展落后,生产能力综合水平低,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粮食稳定增产难度大;落后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较差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想要实现农村协调发展是很困难的。

(三)资源、环境压力难以缓解

不足的耕地资源,而且质量退化,要想保持平衡很难;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旱涝格局也很难改变,洪灾越来越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农业污染、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威胁,农产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四)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规模很小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发展水平也很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资源优势很难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水平低,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也偏低,对于农村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来说,农村干部还没有相应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从根本上培养农村干部的做事能力,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很难转化为现代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五)体制仍然突出

较小的农业生产规模,较低程度的农民组织化,较大压力的产品市场竞争,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显现的越来越明显;农业投入没有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深层次的体制障碍也在阻碍着统筹城乡的发展。

(六)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

根据市场调查,近几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还不够活跃;三是农机研制、推广工作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黑龙江省重点工程需要重点建设。通过对这些工程的建设,加强基础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土地保护与土壤改良

黑龙江省被誉为“北大仓”,不但有大面积的耕地面积,而且还有肥沃的黑土资源,这些都为我国的粮食产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光要使用单项技术创新,还要结合于技术组装集成的方式,充分实施“藏粮于土”战略,恢复黑龙江省黑土的土壤质量,努力做到不再出现土壤退化的现象,最后实现改造中低产田400万公顷,中低产田面积每年以5%向上一级质量耕地转化的目标。

(二)完善水利工程

黑龙江省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水的质量也很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重点建设一批防洪、灌溉、除涝水利工程。

(三)培育优良农产品

黑龙江省具有农业发展科技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设农畜良种生产大省,提供出优良品种的农畜,不断地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种植业。要选育、引进、繁殖和推广优良品种的种子,要勇于创新,利用黑龙江省的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现代种子产业体系。

2.畜牧业。开发出新的畜禽品种,并对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对胚胎切割和性别控制的技术进行完善,实现胚胎移植工厂化、产业化。

(四)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则是农业机械化。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对农机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作业进行完善,实现农业增产、稳产,提高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

(五)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依托一些农业大学和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一些基础性研究,将应用技术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依托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力度。

(六)促进农业产业化

在市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黑龙江农业资源优势,依托粮食、畜牧等优势主产区,重点培育大型农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的自主品牌,促进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实现农业发展效益最大化,将黑龙江省农业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化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实施策略

(一)转换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过去黑龙江省主要追求粮食产量的块速增长,以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不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因此,要转变增长方式,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了,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会达到目标。

(二)加强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

黑龙江省的耕地数量越来越少,质量也在不断恶化。因此,黑龙江省一定要采取措施保护好草场、湿地、森林、生物物种等重要的资源。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发展大省,需要国家给予特殊政策,有了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有利于黑龙江省管好耕地。耕地地表环境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要减少风灾沙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尽量恢复原植被、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要少耕并合理耕作,保持土壤的肥力,以便恢复耕层土壤环境。为了增加土壤耕层的蓄水能力,黑龙江省应该建立土壤水库,保证有足够的水量以供使用。多种树和一些植被,增加覆盖率,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慢慢的恢复土壤的生产质量。

(三)创新融资方式和渠道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资金的。不管对于政府来说还是农户来说,面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来讲,还不具备完全满足投入需要的能力。特别是黑龙江省在过去发展农业时欠了太多账,只有坚持用城市带动乡村、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和渠道,更好的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投向农村,在全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更多地依靠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更多依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四)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重新认识

在农业生产安全中,自然灾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存在的,只要社会存在,就会有自然灾害发生,对于它我们不要恐惧,但不能说放任自流,我们还是要重视潜在的、深层次的灾难威胁。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灾害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灾害。还有很多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灾害实际上也算是对人类构成的灾害。人们普遍认为杀灭杂草、害虫就是在减少灾害情况的发生,殊不知,这种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会打破原来保持的生态平衡,会导致新的灾难发生。非自然的因素在自然灾害发生之中也是有重要影响的,这些因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很多自然灾害看上去像是偶然发生的,但其实隐藏着必然发生的因素,这正是由于人类不正规的活动长期积累造成的。灾害具有双面性,它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当自然因素之间不和谐时,就会导致灾害发生,但是发生之后又会趋于平衡,使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当自然灾害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意识不到,但是环境问题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当自然界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爆发,近几年农业灾害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威胁到整个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必须重视农业灾害,对农业灾害重新认识,保证农业发展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

(五)遵循自然规律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要掌握一些环境原理和一些生态理论,遵循生态的发展规律,不要违背大自然,想要减少农业中自然灾害的发生,想要稳产和高产,就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不光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还需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良好的农业环境至关重要,所以要尽量减少污染,尽量使农业发展达到零排放、零废物。对于农业发展环境来讲,保护是不可少的,但同时还要进行改善,而且还要顺天时,农业还要“靠天吃饭”。现代化的发展科技不能没有,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人类失去了很多,就像是玉米离开人的管理将不能再与其他植物的竞争中生存和留存一样。

(六)稳定、完善、强化惠农政策

黑龙江省针对农业发展提出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将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上日程,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将这种利益达到最大化。不仅要保证土地要素重新配置发挥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又要避免无地农民失去可能得到的效益,还要避免低价出租土地的农民丧失本应获得的土地利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广大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来进行土地流转,可以先建立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试点,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能够让农民得到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收益。

(七)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大投入

我国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目的就是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政府帮扶外,采取以奖等有效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适当投入。

(八)吸引“三资”投入农业生产

从实际出发,利用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到农业农村,解决政府和农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因为“三资”进入到农业投资领域,不仅能带来充裕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来更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农业发展的层级。

(九)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是离不开服务业,要有效地将服务业和农业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增加公益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这种机构推广到全省乃至是全国,建立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农民技术服务组织以及积极改善农民技术人员制度。对动植物疫病要有效进行防控,对农产品的质量也要进行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完善的重要部分就是要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将这种服务作用到农业发展中。在生产经营服务方面,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建立专业技术协会和服务公司,寻求农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等等。

在生产环节,标准化的农业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大生产的标准化;建立农产品监测和标识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达标;在产权保护方面,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一定要保护好;在质量监管方面,对农产品的生产、收储运、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监管,保证每个环节不能出错,杜绝劣质产品进入农业市场,建立质量监管责任制。

(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在农业发展中,市场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结构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市场体系达到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状态。在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发展、农资经营的方式中,不断鼓励商贸、医药、文化等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入到其中,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不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的进度,稳定市场,促进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常荣.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3)

[2]李炳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3]程怀儒.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4]陈年安.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J].长江论坛,2011(5)

篇7

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仍然不高,科技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快实现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设计更多能够体现当代农业智能应用的设施,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接入云端控制系统,能够掌握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控制,实现人工智能的调控,减少人工的使用,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当前我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找到一条符合我省基本国情的发展之路。

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智能化程度的应用和现状

1.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属于运用精耕细作的作业模式,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机械化耕作的程度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的模式长期受到限制,在我省的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受到影响更为严重。多年以来,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一直使用这种落后的经济模式指导我们的发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但是,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智能化程度的普及,更多的智能化系统运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在的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也不能满足生产活动的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落后的生产结构必然会经历时间的转移而被淘汰,成功的生产经营模式会指导农业经济的生产生活。

1.2.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当前我省的农业经济的快速?l展对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智能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在相对比较成熟的环境下,通过运用性价比更高的环境传感器建立一套环境的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的监测农业设施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通过使用无线WIFI技术可以实现接入互联网的云端进行远程控制,可以真正实时对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实时有效监控。很多的用户都会选择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农业环境的数据及作物生长情况,运用对喷灌电机、温度控制设备实施有效的生产操作,同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云技术的物联网行业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主要项目包括:“智慧农业应用管理系统”、“智慧物联行应用管理系统”、“小型无人机行业应用管理系统”、“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与智能防范管理系统”等项目。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农业生产作物的有效控制。通过使用云端控制平台正确执行操作控制,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黑龙江省农业实施智能化面临的困难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农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使用粗犷式的低加工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这样也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的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不高的情况影响我省农业的发展。这样就导致我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综合竞争力。现在的国内所使用的农业机械主要是一些落后的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操作起来不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但是生产效率过于低下,特别是在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土地又相对比较贫瘠,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为落后。现在由于我省农业的管理过于粗放,产品的质量始终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抗衡,主要因素就是我省很多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残留值严重超标,导致我省的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取得世界的认可,严重影响了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样就不利于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最终会导致整个农业发展的不均衡。

2.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应该寻找的发展之路

应该建立一套属于我们国家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农业市场机制。其中应该主要包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科技市场机制等,这3种市场机制是我省现代化农业市场机制的基础,其中科技市场指的是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面有关的科学技术,加大科技的投人,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我省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我省农业平稳、快速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要求积极调动起相关科研院校对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来解决农业生产者生产技能低下的情况。我省还应建立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利用农业科技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后盾,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应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农业技术研发实力,这样我省才能真正被称为农业经济大国。同时还应该完善现代农业的相关保护性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工作,做到出台更多的有关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应该更多的包括一些最低价保护、补贴惠农等政策意见,通过利用行政手段、司法手段来对农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发展,增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篇8

一、研究背景

(一)存在问题:

为进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IA12118)的研究,针对我校45名骨干教师和初中12位英语教师的调查统计发现一个共性: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渴望更新理念和加强理论学习,有效进行课堂模式改革,提升了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实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基础之上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根本目的,应选择更加关注那些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基于课堂的、改进学与教的活动工具。

(二)视频课例的优势:

(1)“教-学-研—思”一体化——具有研究性

(2)“实践—分析—转化—示范”系统化——具有实效性

(3)课例集成多元、呈现灵活、使用便利——具有高效性

(4)视频案例具有情景真实性、要素完整性。内隐知识有效外显性、开放交流性、选取便利性。

(三)研究意义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围绕“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核心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

1.有效促进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2.积累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

3.缩小农村校与名校差距。

二、研究内容

1.视频课例形成过程的研究

2.视频课例制作及教师反思循的研究

3.视频课例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首先对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水平分类---调查观察----发现问题----因素分析----确立骨干精英实验教师——课例研究---有效改进-----形成特色——精英带徒---团队提升”。具体为对教师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目标,对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达成共识。提供了一种通过案例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操作程序采用“自主研修驱动——同伴互助指导改进——校本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激励——教育叙事推动——视频课例集成”的过程,反复滚动。

实践研究推进中,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边实践、边改进、边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现场会、视频课例研讨会及研究成果竞赛推广的策略。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研究经历5个阶段:

四、研究成果

以同伴互助下的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视频课例有效开发为突破口、以“诊断--反思--改进--实践—再完善—再实践—制作课例”为手段,将“培训—实践—研究—实践”为一体,以专家点拨引领为提升,形成了有效促进初中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一)理论方面:

1、形成研究模式:研究团队根据不同的问题研究实施模式与评价表

(1)互助式研修模式——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式研究

关注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细节的观察评述表

上课教师:记录者:时间:课例次数:

(2)同课异构模式——发现教师的各自特色的研究

(3)自主反思式模式——发现常规问题的模式研究

(4)专家指导鉴定式研究——挖掘教学风格与特色的课例研究

(5)形成研究反思策略模型。

2、视频课例开发使用的原则:

(1)根据教师不同的问题发展阶段性原则。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专题、有针对性的、基于常态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活动。

(2)针对对常态课堂教学形成成果集。设置课堂观察后、对该课堂中所记载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互动的研究,具体详细,形成视频课例集。

(3)教师培训围绕教师的真问题实施原则。促进专业成长更精细化。

(4)视频课例进行综合制作要体现情景真实性、要素完整性、开放交流性、选取便利性、交互共享性原则。

(5)教师与效教学行为促进原则。

3、形成专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1)以英语组校本教研活动为基础,阶段侧重,逐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形成初步经验

①确定有效课例开发的行动方案,分阶段,按教师的问题层次展开研究。

②建立校本有效课例开发活动流程,规范有效课例开发活动过程。

③构建校本英语视频课例开发平台和反思路径,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质量。

(2)不同学科和主题介入研究活动为提升点,验证完善成果,形成促进专业发展的经验

①相关的文科参与课堂观课、评课,探讨验证有效课堂教学要素。

②观看实验教师的视频课例,规范学科达标课和优秀课的标准。

③观看其他文科的视频课例,借鉴经验,促进实验教师经验完善。

④组织青年教师观看视频课例,创设校本研究氛围,辐射研究成果。

⑤完善适合英语学科的视频课例平台,同时推广到其他文科。

(二)实践方面:构建交互平台

制作视频课例集成平台软件。包含了教学资源和课件、将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用对比的方式,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用具体的教学录像课例表现、试验的效果或本教学课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的全方面内容的教学课例等内容通过网页集成、文件夹集成、PPT链接等手段整合。教师逐项研究,最后形成完善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达方法:

(1)课例的一般表达形式:

教学设计(对比)+课堂教学(几个相同环节)描述+教学反思+教学理论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设计对比+教学片断对比+教学反思+教育叙事

(2)综合课例资源制作构成要素的研究

(三)实验教师得到发展

视频课例的实施深受教师的欢迎。根据有效数据,实验教师和参与教师除了课堂观察记载表以外,还通过观看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两节不同的教学录像课来进行教学反思、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等活动,进行全面的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报告,制作视频课例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课堂实施顺口溜:

研究资源须先行、反复设计合学情;目标达成能检测、学案导学形式活。

导入激思增兴趣、学法感悟明真谛;资源系统任务导、互动交流整合巧。

重点难点精板书、媒体效益更显露;合作探究学法练、策略迁移又拓展;

激励评价多元化、成功驱动作用大。分层测试效率高、师生互动氛围好;

同伴互助反复研,方方面面都要全;阶段推进勿急躁,反思总结很重要。

技能提高理论学,视频课例很特别;全体进步共提高、教学效益分外骄。

篇9

一、低碳渔业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二、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二)低碳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三、发展低碳渔业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低碳渔业的规范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实施项目合同管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三)科研先行,推广示范,规范发展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篇10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