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法全文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承包经营法全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党的以来的农村改革实践中,人们对农民使用土地的权利形成了一个通行且己被法律认可了的叫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在法律、法规、政策及学术者述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表述有诸多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称之为土地承争经营权,定义为: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主要依据是该定义是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由我国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的,并综合《农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而得出的。宪法修正案第6条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民法通则》第80第2款规定:“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土地管理法》第12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承包经营土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有保护和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的保护“。其它法律如《农业法》《担保法》中的相关规及其它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政策中也多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并作了类似于上述含义的规定。在诸多学者的学术著作中使用的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仍不失为一个最恰当的概括,因为具体的农用土地使用权利大多仍是根据承包经营合同而设立的。而且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已被广大农民认可了的称谓。
(二)称之为农地使用权。一些学者主张用“农地使用权”一语取代现今使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并以物权关系固定农地使用关系。农地使用权是指农业经营者在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或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养殖或畜牧等农业活动的权利。它是一种真正的用益物权,具有用益物权的全部性质。他们认为联产承包合同,属于债权关系,基于承包合同所取得的农地使用权,属于债权性质。债权效力比物权弱,债权原则上不能对抗物权。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常发生发包方任意撕毁承包合同,严重侵害承包方合法权益的事件,主要是因为农户所取得的使用权属于债权。此外,债权属于有期限的权利,致使临近合同到期农户对土地不愿投入,甚至进行掠夺式经营以及重新签订合同时引起农村秩序动荡等现象。如果采用物权关系和物权制度,基于物权的效力,可以对抗所有权人,据此可以避免任意侵害农户利益的现象。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历了一个债权物权化的过程。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一个形式上的结果,就是在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体系中,不再使用“承包经营权”这一带有债权特点的概念,“为了避免与债法上的‘承包经营’相混淆,在物权法上还是不用这一概念为好”。还有的学者认为,为了实现
使用权利的自主流转,而这只能在土地经营权物权化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我国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与第一轮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非常强调稳定土地使用关系的稳定突出“30年不变,及对土地的频繁调”透过30年不变的制度安排;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促使农民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入,避免掠夺式经营,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一方面可以控制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土地承包权的自主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克服土地均包模式所导致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土地规模狭小的弊端,同时也杜绝乡村级干部在土地调整中的侵权行为。只有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才有利于维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有利于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有利于农用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债权说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债权,其主要理由如下:1、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连带性上看,土地承包经营权连带于联产承包,不是一个独立的物权。“联产”意味着承包人必须达到“承包指标”,发包人对作为承包经营权标的物的土地,仍有相当大的支配力,2、从承包人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上看,联产承包合同关系是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因此而取得的承包权实际上只有对人而无对也的效力。3、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来看,承包人不能自主转让承包权,而须经发包人同意,这种转让方式完全是普通债权的转让方式。4、依《民法通则》第80条第2款;就会出现土地所有权上设定土地使用权,又在土地使用权上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梯次结构,这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物权,不无疑问。5、在土地转包关系中,转包人取得的权利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若该权利性质为物权,这显然违背一般物权法原理,若为债权,则立法上和实践上不得不区别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分析。
1、物权说失依体系解释方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认定为物权,并又从实践的需要方面论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的必要性。债权说则是从现行规范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债权的结论。而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行的十多年中,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具备了由债权向物权转化的物质条件,而在生活实践中更多地具有债权属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承包人极为不利,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
2、物权和债权说两种不同的见解,表明了我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现行规范的冲突,依体系解释方法,民法通则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膦“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为他物权自属无疑。从《民法通则》第80条第2款,《农业法》第12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基于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权利,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合同约定,显然与物权法定原则相违背。此外,非经发包人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转包承包土地,这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对人效力而不具有对物效力,因而性质当为债权而非物权。正是因为存在这些规范的不一致才使得立法者旨在规为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低价位的具体规范中,表现出许多债权特征,从而就有了物权说与债权说的不同见解。
三:关于土地承经营权流转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流转达是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土地使用权流转就是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的转换或变更。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学者们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问题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有必要进行流转,但流转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化、社会化农业生产要素是土地。如果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建立将是一句家话。现有的是将集体所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包到一家一户,如果不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将被凝固在分散的一家一户上,根本无法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及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土地的市场化配置,那只有仍继续原来的准行政性分配土地的制度。这种准行政性分配导致的缺点很多,否定了土地流转的经济因素和效益原则,事实上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上步发展。农地的市场化配置将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所必需的。2、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要求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为了确保农户对工地长期投入的利僧必须要稳定的土地使用制度并允许土地使用权自主流转,为此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很大程度上禁固了农村劳动力。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基本是该集体的成员才能使用,这样使农村的劳动力只能禁固在特定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并且承包垢收入多寡直接关系到农户收入的多寡,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种好承包地,因此,家庭主要成员在农忙时必须回到土地上,仍摆脱不了土地的禁固。再者因为视行土地管理制度和其他以属地原则相关的制度,如户口等,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使转化到其他方面,户口仍在农村“农民永远是农民”这种禁固与土地有密切关系要解除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禁固,第一步必须从改革现行土地使用制度入手,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流转制度。使农村劳动既能通过这种制度取得土地承包权,又能通过这种制度将其转让出去同时搞好综合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等,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流转制度是农业生产进上步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现行的按人口平均分包土地的模式。使我国一家一户的承包地不但面积小而且过于分散不仅制约了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而且耗费人力多、物力多,又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水利建设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一方面会种田的种能能手得不到大规模土地供其耕种,另一方既使不会耕种者,无法耕种者也拥有一份土地使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必须确立农地可流转制度,使会经营土地者得到较大规模的土地,而不善经营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搞其他经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5、是完善的土地法律制度的需要。《土地管理》第2条第3款规定,土使用权依法转让。然而除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已形成系统的法律规则和市场运行机制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汉转尚无成形的法律法规。而早在建立之初,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不同程度地自发进入了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自发进入市场所带来的纠纷和混乱表明,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它是当务争。
(二)上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芳设计
虽然学者们论述了应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右流转的制度,但现有的法律规定却不是很充分《土地管理法》第12条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第1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
包经营,从事种植林、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第15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三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则须受让人具有社区成员的身份,非社区成员的个人或组织受让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例外受到严格限制。农业部1994年12月《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在坚持上地集体所有和不设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收包方同意,允许承包方面承包期间。对承包标的物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农业法》第13条规定:“在承包期内经收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转让所承包的土地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也可以将农来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1986年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承包人未经发包人同意私自转达、转达包承包合同的。承包合同无效。《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以上这些规定构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的法律渊源,此外还有一些根据这些规定而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从以上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在集体组织成员内,经发包方同意,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的方式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成员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很来格。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抵押。多数学者认为如此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流转范围封闭,社区成员的身份因素对汉转有很大影响,采取债权的汉转方式,使得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顺畅。另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要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汉转范围,是因为农村生产水平不高,而且为了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必要这样限制。
此外学者们还认为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规范,操作无章可循,自发流转现象多,没有统一规范的程序,有很多“口头协调”,纠纷隐患多,影响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汉转管理是落后,(1)缺乏一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法,(2)没有专门负责农地管理的职能机构,(3)农村土地地籍制制芳尚未全面建立,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采取登记原则。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必须依法登记。这样做:(1)可以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效力。(2)可以维护交易安全。但具体深入的登记机关的设置、登记的程序和方法等并救济化述。此外还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一不定期的限制1:不得改变土地用途。2:禁止炒卖土地承包经营权。3:规定最低流转面积,避免农地过于分散化。总之,学者们对这一部研究无论的深度,还是从广泛上讲,都需做进上步的努力。
四:土地承包经营的行政管理
(一)农村承包经营公司的管理
农村改革之初,土地所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粗放型的改革方案,未能建立规范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农村承包合同从签订、履行到解除常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依法签订,履行到解除常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依法签订,履行这类关系着集体利益与承包者合法权益的大量合同,对于当前稳定社会大局,稳定农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强对这类合同的管理,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农村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头号题。一、农村承包合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即发包、签订、履行三个阶段)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1:发包阶段(1)“标的”违法(2)“拉黑牛”现象严重。(3)重叠发包等,2:签订阶段(1)自己。(2)权利义务关系失衡。(3)违法条款明显。3:履行中存在的问题。(1)对承包合同缺乏签订后的管理。(2)用行政命令与行政手段的方法随意解除合同。(3)发包方主要领导的更换造成合同中止或无法履行,(4)短期行为严重。(5)“转包”现象严重而大都违法。为解决现行土地承争经营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对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管理及其机构设置,学者们有以下设想:1、利用现有的行政机构在不增加编制的条件下,调整业务部门,专设农村承包经营管理部门。2、公证机关对土地承包经营合进行管理提出该观点的学者对公证机关提前介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作了论述。为保证公证机关正确发挥职能作用。严肃执法应赋予公证机关以下权力(1)对合同进行公证的必须权。(2)公证机关经审查以后不合法,不真实,不可行的合同有决定中止履行的权利以及其他有关的权利。
(二)农用土地的用途管理制度。
如前述。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这意味农民将获得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护土地资源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此,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土地用途管理,是拗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定形式,使农村土地各种现有性质固定化,土地用途变更程序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一个重要的制芳条件是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一方面以法定形式明确土地产权的归属;另一方面以法定形式固定土地登记之用途。国家土地用途管理主要是对土地登记之用途。国家土地用途管理主要是对土地登记之用途的管理。在设立、转移或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如果擅自变更土地用途,政府土地主管机关可对此行使强恢复原状或行政处罚的权力。
五: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的问题
篇2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法律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规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法》第127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据上述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承包方颁发证书是确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政确认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承包方对其承包的土地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凭证,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其实质要义是真正使广大农民放心,是公权力自我限制的体现,是信赖保护原则在农村土地承包领域的延伸,而其民法意义在于它的对抗性,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使用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200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限承包方使用,承包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滩等农村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活动,承包方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应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使用范围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取得荒山、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法定程序予以发证确认其拥有合法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程序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程序未作具体规定,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程序。首先,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生效后,发包方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承包方案、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详细情况、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一式两份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其次,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报送的材料予以初审。材料符合规定的,及时登记造册,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书面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补正;最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申请材料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第八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以招标、拍卖等方式承包“四荒”地后如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作了具体规定。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配套制度
篇3
①吴越、吴义茂:《农地赋权及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范式》,载《改革》2011年第2期,第104—111页。
②前引①,第104页。
摘要:农民股东用以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构成公司对债权人担保的“责任财产”,但其目前又承载着事实上的生存保障功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责任财产性”与“保障性”形成明显的冲突与紧张关系,由此产生农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分别探讨公司成立阶段、运营阶段、清算阶段的农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其解决方案,尤其对于清算阶段的利益冲突,在评析当前各家学说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优先购买权+入股保险+入股风险基金”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解决思路,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
中图分类号:DF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3-0020-08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其用益物权属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法律科学的角度出发,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均不宜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组织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营利性”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资本化本质相契合,其“人合性”以及较大的“自治性”更是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的灵活配置提供了较大的法律空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适宜的组织形式应为有限责任公司。② 尽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提上了执政党的议事日程,但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的完全实现尚需时日,法律上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具有事实上的保障性,入股农民需要依赖于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为其提供生存保障。目前,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践中,普遍确立了农民股东的“保底分红权”、“退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回购请求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作为责任财产进行清偿”等做法。
在普通公司中,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是通过维系公司资产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来实现的,但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公司资产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受制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事实上的保障性,其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比在普通公司中要大得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债权人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保证交易安全也是其必然的经营之道。如果不能实现债权人与农民股东利益的再平衡,必然导致农地入股公司的商业机会的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没有商业机会的公司显然也不可能为其股东带来投资回报,农民股东依赖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解决其生活保障的期待也必然落空,最终也不利于农民股东的利益维护。因此,平衡农地入股公司中的债权人与农民股东之间的利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公司设立阶段的利益冲突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评估
资本确定原则要求公司成立时,其注册资本必须确定,以保证公司有一定的资产清偿对债权人的债务。对股东的出资财产进行价值评估是资本确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公司法》第27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作价的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中,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于平衡农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被高估,则实为虚假出资,公司的清偿能力降低,债权人利益受损;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被低估, 由于农民股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是其分享股东权利义务的依据,则会导致农民股东的利益受损。
③参见李启宇:《基于城乡统筹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载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5页。
④王斌、刘程程、于红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值评估研究》,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第56页。
⑤苏晓鹏、冯文丽:,《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问题》,载《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3期,第67—68页。
⑥孙中华、罗汉亚、赵鲲:《关于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载《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第33页。
⑦前引⑥,第30页。目前,由于法律法规和专业评估机构的欠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评估难以保证其评估结论的客观和公正。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专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在专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评估机构缺失的情形下,许多地方就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为评估机构。例如,成都市双流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至2008年11月就评估了双流县宗富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宗土地,评估面积189.81亩,评估总价达274.22万元。③虽然这样操作对于在约束条件下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现实意义,但其专业性、科学性很难得到保证。其次,流转价格确定的依据不清、随意性大。资产评估一般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等方法。由于土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成本是虚拟的,很难定量,成本法难以实际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目前为法律所限制,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发展时间不长,市场上的可参照物不仅量少而且可比性差,市场法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评估中也不可行。因此,一般使用收益法来评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值,④估测土地承包经营权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之和。⑤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实践的作价原则一般为,按近三年的平均亩净收益与剩余承包期的乘积。例如,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金龙稻米专业合作社的评估方法为,平均每亩土地每年收益250元,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年限20年,得出每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价5000元。⑥问题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目的就在于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以目前细碎化经营下的土地净收益作为依据来评估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的预期收益,难谓合理。此外,虽然现行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是30年,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已经确定,仅以3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为依据计算入股的剩余期限收益,也有失公平。再次,在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情况下,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往往没有折价。例如,江苏省金坛市2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有26家属于这种类型,占92.8%。⑦在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情形下,确定股东之间权利义务的依据相对简单,凭入股土地的数量即可。但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东的出资,其评估的价值关涉到公司的资本总额,关涉到股东承担责任的范围,关涉到债权人债权实现的程度,不进行评估显然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因此,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评估的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尤为紧迫。
以股东的出资为中心的公司资产是担保债权人债权实现的“责任财产”,为防止股东的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虚高评估给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我国《公司法》第31条⑧确立了出资股东的补交差额制度、其他股东的连带责任制度,第208条第3款⑨确立了评估机构的赔偿制度,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也应该一体遵循。
篇4
关键词:经营权确权;确权数据库;信息平台;信息共享
一、引言
论文中的数据库建设是一种县级数据库,该数据库可应用于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相关地理信息,相关数据如权属、栅格和一些表格、文档或图片资料,实现对相关数据和相关资料形成统一管理。全文以西吉县为例详细叙述了数据库建设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
二、西吉县数据库概述
西吉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数据库包括定位基础数据、全县9幅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全县19个乡(镇)289个行政村行政界线(含面域成果)、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图斑数据、全县地力等级分类图斑数据、全县其他显著地物成果数据层(包括线状地物、面状地物),全县19个乡(镇)289个行政村82071户967831块共计2114206.45亩承包地块数据层和相关的权属调查登记成果。
三、主要技术路线
1.数学基础。建库坐标系统:平面坐标(2000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比例尺:1:2000除以上基本比例尺可辅其他比例尺。2.地图投影。建库投影以“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六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以当地分带所在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3.计量单位。长度和面积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平方米;统计汇总时,采用公顷(h㎡);将亩(mu)作为辅助面积单位。4.建库流程。前期整理、相关数据的采集、数据汇总、查看质量、设置库参数、入库、测试,过程如图1所示:
四、数据库成果内容表
本文中涉及到的数据成果和地块承包数据以及权属登记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五、数据库建设方法
1.工作准备。1.1数据准备。按照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及其他相关的规范要求,需要准备所有关于确权登记的成果资料,且需要对所有数据即相关的内容进行质量检测,发现问题后积极进行核实处理,保证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和数据质量。1.2软硬件设备准备。硬件要求:CPU:XEON(至强)四核心或以上;内存:8G以上;硬盘:2T以上(根据本县数据大小判断,具体以全县影像图所占空间大小乘2为标准及更大,宜配置数据库工作站。数据库工作站要求:Windows7-64位操作系统(不应安装win8及Linux系统)。上述硬件设备须经过稳定性运行测试,保证数据库成果可靠。软件要求:Windows7(64位);运行环境:Framework3.5数据库环境:MicrosoftSQLServer2008R2;空间地理数据库环境:ArcgisEngine10.1;信息平台:用省区农牧厅下发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其他要求:MicrosoftOffice2007。上述系统环境须经过连续运行测试,保证数据库成果运行可靠。2.数据入库。2.1数据分类。(1)界线及管辖区域:县级、乡镇级、行政村级行政界线、区域(线状、面状成果);坐标系统文件(.PRJ格式)。(2)栅格数据: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TIF格式)。(3)其他地物数据: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区域(面状成果)。(4)承包地块数据:<1>承包地块(面状成果);<2>界址点(点状成果);<3>界址线(线状成果)。(5)地块权属数据:以表格格式表示。2.2数据结构要求。(1)所有村界、镇边界、县边界、市边界都各自放在一个shp文件内,其中村界shp文件保存为gis+镇的机构代码,镇边界shp文件保存为gis+县的机构代码,县边界shp文件保存为gis+市的机构代码,市边界shp文件保存为gis+省的机构代码。(2)承包地块字段内容组织及各层级属性结构、数据字典的编写均按规范要求组织,并经过质检软件检查无误。2.3数据入库。按如下步骤:(1)根据相关作业规范的要求,首先构建“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2)建立元数据库,需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3)将确权成果资料包括图形和属性数据录入应用数据库(图形和属性数据一定质量检查合格);(4)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进行相关的融合集成;(5)检测。
六、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数据库建库过程中,对每一个阶段均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对原始数据成果和中间数据交换成果的检查、验收实行“三级检查二级验收制”。质量控制原则如下:(1)统一标准原则。县级数据库的内容、格式、组织、结构、质量等要严格依据NY/T2537-2014、NY/T2538-2014、NY/T2539-2014和本文件的规定。(2)过程控制原则。需要对其中关键的几个环节进行相关检验并作记录,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确保后面环节的正确性。(3)记录存档原则。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时刻作相关的记录和质量检测,尤其是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存档和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其内容要详细,以便后续的查阅。(4)加强质检原则。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时刻做好质检工作,确保质量。作业员要时刻进行自检或者互相做出互检,该作业单位的相关检测单位需要随时进行成果抽检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一切监督工作,积极发挥各方职能做好建库工作,确保质量。2.入库前后数据一致性分析。核查入库前后各数据的数量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进行缺少或多余数据的核查,并填写相关质检表。3.测试结果分析。首先论文中的县级数据库建设过程严格依据和遵守了相关数据库建设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标准,采用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为辅助,调查的所有成果以及原相关资料作为数据源,对相关数据做出了统一的采集要求。应用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的管理系统等技术方法,实现了以西吉县为例的数据库的建设,该成果数据库的建设完全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以及相关技术设计方面的要求,满足数据库更新和管理体制,符合相关规范,满足技术设计要求。
七、结语
该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实现对该县的所有成果数据库的覆盖。可应用数据库中的一些功能如查询、分析等可为政府制定相关土地政策以及土地相关的总体规划的修编等给予一些基础数据的支持和相关参考。具体应用设想是:1.为土地相关利用计划,一些建设方面的项目审批以及土地的相关转用和征用等方面提供相关参考;2.可以结合航拍技术,随时对土地的相关利用信息进行更新,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变化的动态监测,提升相关部门对土地利用的监控能力;3.为相关部门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4.为西吉县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供有关部门对今后的决策、规划、设计使用;5.充分发挥数据库成果的基础作用,进一步规范西吉县各乡村的土地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8.3-2010).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NY/T2537-2014).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NY/T2538-2014).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NY/T2539-2014).
篇5
一、今年工作回顾
(一)农经总体工作安排部署方面
1、提出工作意见。我站在《__农经》第4期简报上印发了《关于做好20__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作为今年我县农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各乡镇开展农经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2、编印《__农经》简报。借助于《__农经》工作简报,为全县广大农经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法律、宣传政策、增长业务、浏览信息、交流经验、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及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工作平台。截至目前,我局农经站已印发《__农经》17期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
(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
1、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并将之作为今年我县农经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1)成立机构。根据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站在局农村土地政策督查协调组的基础上单独设立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负责对全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培训和政策指导。
(2)制定方案。为指导全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并印发了《__县农业局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
(3)下发表格。为切实开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根据省、市的部署并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并下发了《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一)、(二)、(三)。
(4)开展培训。为确保我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的规范运作,在全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动员大会暨业务培训班上,我站安排人员就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目的、要点、我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次监督检查工作步骤、自查自纠登记表的填报等事项作了详细讲解,收到了满意效果。
(5)督查指导。为避免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出现“轰轰烈烈搞动员,扎扎实实走过场”现象,我站先后2次组织开展了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整改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进度和提升了工作效果。
(6)督促整改。为督促各乡镇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到实处,我站在做好及时反馈的基础上,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名义拟订责任状,逐一下发整改通知,要求将督查中发现的涉及7个大方面,其中权证、合同、表册填写中存在的36个不规范以及督查未发现但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情况等问题限期整改到位。
(7)认真汇总。各乡镇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我站及时将各乡镇上报的自查自纠登记表进行审核汇总上报。
(8)及时总结。为正确指导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我站及时对全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的开展情况、工作措施、经验做法、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明确了下步工作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咨询意见。
(9)按时汇报。为及时反映动态、研究措施、制定办法、推动工作,我站坚持在自查自纠期间每星期五向市农村土地政策督查协调组、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我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进展情况,截至到今年7月上旬,共汇报工作13次。
(10)调解纠纷。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开展之前,我县已有3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至省、市农业部门。这3起案件由于情况较为复杂,涉及的时间段又较长,所以一直未能调解到位。我站正是抓住开展这次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大好契机,有力地督促乡村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按政策规定合理调处纠纷,依法保护群众利益。到今年6月初,这3起省、市转办下来的群众件已全部调处落实到位。
2、大力宣传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积极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为便于各乡镇贯彻落实省实施办法,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我站在《__农经》第5期简报上全文编发了省实施办法,供各乡镇组织学习和抓好落实。
3、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专题调研活动,逐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减少直至消除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是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较大的隐患之一。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减少直至消除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根据省、市农业部门的部署和要求,我站拟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掀起了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专题调研活动的,并在《__农经》第8期简报上编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格式范文,指导各乡村规范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
1、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和“谁
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文件,落实了《__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考核办法》,通过考核促进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2、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和
村级组织收费行为的监督,加大了对农民补助补偿和村级补助资金落实的监管力度,同时,将各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费项目纳入了农民负担监管范畴。
3、大力宣传《__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促进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方便乡村干部全面理解和掌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站在《__农经》第16期简报上全文编发了《条例》,供各乡镇组织学习宣传和抓好贯彻实施。
4、组织开展农民负担工作大检查。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民负担的现状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当前农民负担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站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县农民负担工作大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减负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5、进一步健全了农民负担接待、受理、督办、查处、反馈制度,确保了专人接待,督办有力,处理到位,反馈及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
1、继续做好抓点示范工作。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今年
已确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点,目前已进入较为规范的运作阶段。抓点示范的目的是培育一批依法经营、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2、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为给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布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上报工作,及时完成了我县2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信息的网上上报工作。
3、积极筹划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培训工作。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根据省、市农经部门的部署和要求,我站结合县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会人员以及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员培训计划,定于今年底举办2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培训班。
(五)农村财务管理方面
1、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我站及时总结去年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经验,切实查找问题,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面,下发20__年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推进我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进程。
2、开展村级运转调研活动。我站积极组织开展村级组织运转有关情况调研活动,认真剖解和分析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为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做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及化解村级债务工作提供参考。
3、制订业务培训计划。今年是村级换届选举年,为切实提高村级财会人员的综合素养并保持工作水平的长期稳定与不断巩固,大力推进我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进程,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直至消灭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等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我站据实制订了村级财会人员20__年至20__年3年业务培训计划,并着手计划的逐步落实。
4、组织开展村(居)委会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客观公正地评价村(居)委会干部任期内的功过是非,帮助选民选出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推进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市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县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站组织开展了对全县141个村(居)委会干部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培训审计人员34人,共审计村(居)委会财务收入6290.6万元,财务支出5738.7万元。
5、健全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建立村级财务长效管理机制,我站已在《__农经》第2期、第14期分别印发了《__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__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并以县政府办的名义下发《__县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同时在今后的工作简报中将继续印发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以推动村级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
1、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是仍然有部分村目前还未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接待受理机构,对群众土地承包件调处不力,存在踢皮球的现象;二是个别乡镇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看作是农经部门的事情,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是有的乡镇面对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不深,办法不多,甚至出现畏难情绪;四是有的乡镇没有深刻领会和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工作指导不力。
2、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大多数乡、村、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只履行口头协议,未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缺乏规范管理,埋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
3、土地承包档案保管不够规范。有的乡镇由于电脑通用,基础数据库安全性差,甚至由于人动丢失软件安装光盘等;大多数村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保管不规范、不完整,有待进一步清理整顿。
4、部分村干部工作上有着抵触情绪。有的村干部对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存有抵触情绪,工作开展欠积极主动,协调配合不到位。
5、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经费缺乏保障。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经费还未列入各级财政
预算,经费没有保障,开展工作缺乏活力,难以开创工作新局面。(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
1、少数农村基层领导、基层干部开始放松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出现麻痹松懈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减负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很有可能因工作上的松弛出现农民负担反弹的苗头。
2、减负工作的组织协调、调查摸底和案件的查处难度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负担实质上的减轻,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减负办不再那么重要;二是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多,减负工作牵涉的部门又广,如果从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确实难以协调平衡好相互间的关系;三是减负办查处问题受单位性质的制约,缺乏强有力的后盾保障,措施不硬,难以奏效。
3、对农民建房收取的一些费用可能与中央、省、市减负政策规定相违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镇)规划所对圩镇规划区建房户收取规划费、公共设施费、环卫费、规划押金等,用于规划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方面;二是乡(镇)国土所对公路沿线规划区内建房户收取新建、拆建费用。
4、一些农村中小学校组织对学生统一收取平安保险费、城镇医疗保险费、补课费等。
5、个别村组在修桥铺路时不按照预算筹资(组织捐资)施工验收结算的正常程序进行,而是边施工边组织捐资或者先施工后组织捐资,由此可能导致因修桥铺路款项筹集不足而拖欠部分工程款,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隐患。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
1、缺乏高素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导致合作社内部运作不够规范,表现为:一是组织机构不很健全,各自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管理制度不很完善,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决策不很民主,会员很少参与管理;四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很强,会员只图利益不愿担风险;五是农户合作的甜头尚小,参与合作意向不强。
2、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乡镇政府牵头创办,章程、规章制度都是乡镇政府部门制订,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合作社很难真正运作起来。
(四)农村财务管理方面
1、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到位,支出随意性较大,缺乏控制与监督。
2、白条列支现象严重,占支出票据的95%以上,不利于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
3、有的村财务收支入账不及时,经手、证明、验收、审批手续不全,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甚至存在个别村主要领导直接插手管理现金,严重违反财经制度。
4、有的村会议费、招待费超标准超范围开支,金额较大,缺乏监督约束。
5、有的村现金赤字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年年赤字。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垫支款项未及时挂账;二是欠付款项未作应付款核算而是直接列支;三是截留瞒报了部分收入。
6、大多数村负债依然严重,除村干部工资福利债务化解有所进展外,其他债务难以有效化解;债权虽大,但多为无效债权,很难催收到位。
7、有的村财务公开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公开不及时。
8、有的村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工作上存在许多纰漏,甚至埋下了一些隐患。
(五)农经机构及队伍建设方面
1、农经部门设置为一般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其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的履行与工作效能的发挥。
2、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过少,只有2名以下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0%,且全部兼职乡镇其他各项中心工作,造成基层农经工作难以全面推开。
3、乡镇农经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日常工作经费的紧张,导致:一是布置工作仅限于下发文件或者口头通知,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村组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落实;二是举办业务培训班难,且时间短、内容简单;三是很少安排专业人员下村组进行业务指导。
三、明年工作思路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一是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并进一步结合今年县内自查中已发现但尚未完全纠正过来的问题,制定切实措施,坚决整改到位;二是重点加强乡村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积极调解群众土地承包纠纷,确保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保障我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对各乡镇开展涉农收费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的监督,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二是重点开展对以其他方式向农民筹资筹劳行为的专项检查,规范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A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tern and Practical Path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HAN Xiao
Abstract: Zaozhuang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 of a resource-based city. Taking the city as the subject, the study integrates bo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a new urbanization pattern from various angles. It proves that the city should adopt a joint development pattern synergizing powers from both bottom up and top down. The practical path is to accelerate the urban industrial upgrade,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level, boo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create new carrier of equal qualification for public services and deepen institutional reform.
Key word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tern, practical path
城镇化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和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山东省枣庄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积聚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枣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枣庄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建立及变量解释
本文选取城镇化率为因变量,作为度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用Y表示,采用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导出几个主分量,使他们尽可能地多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而彼此不相关。以下分析由SPSS17.0统计软件自动完成[1]。本文用人均GDP作为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用X1表示;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看,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为第二、第三产业,因此选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作为度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分别用X2、X3表示;选择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度量城乡统筹的指标,用X4表示。(见表1)
表1 影响城镇化的指标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限于数据的可得性,通过整理2010-2015年的历年相关数据[2],分析枣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并对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个指标的测度单位并非完全相同,在主成分分析前用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将各个变量标准化,得到ZX1-ZX4,然后对标准化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对ZX1-ZX4进行主成分分析[1],发现前1个主要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8.847%(见表2),KMO值0.721(见表3)。在统计分析中,KMO值达0.6,累计贡献率超过70%就可视为已提取主要成分,各成分作用显著,回归结果优良。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通过计算,得到以下标准化回归方程:
Y=0.4032*ZX1+0.3532*ZX2+0.3174*X3-0.2104*ZX4+0.4191
(1)
由于变量是标准化的变量,单位已经相同,该式可以比较各个变量对Y的重要程度。
将变量还原成Y与X1-X4的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2.56X1+1.73X2+1.64X3-1.23X4-176.51(2)
(三)模型结果解释
1.由(1)式为标准化方程,可以比较各个变量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系数的大小即是其影响程度大小的表示。人均GDP(见表4),系数为0.4032,从一般意义来说,人均GDP更能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人均GDP与城镇化率互为因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影响程度虽然分别排在第四、第三位,但从系数来看,对城镇化影响的程度仍然较高,分别为0.3174、0.3532。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枣庄属于城市转型阶段,承接的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第三产业。
表4 各因子影响新型城镇化程度排名
2.由方程(2)可分析得,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则会促使枣庄市城镇化率提高2.56个百分点,同理,第二产业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促使枣庄市城镇化率提高1.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促使枣庄市城镇化率提高1.64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由于政策长时间倾向于工业,导致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发育不足。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固定资产投资数相同的前提下,轻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为重工业的两倍,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数为第二产业的三倍。所以,政府应该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行业,以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城乡收入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枣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将降低1.23个百分点。虽然枣庄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所减小,但是仍然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据分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不增反降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额增大的主要原因。
二、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城镇化模式有多种,但每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因此,应根据各区域内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选取有针对性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根据枣庄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为:枣庄市应选择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拉动共同并进发展的模式[3]。
自上而下的推动即指中心城市的扩散、扩展,配套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镇网络体系,强化都市圈建设,并借助经济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合力作用,扩大城市规模,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效应。枣庄市受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南―北狭长的发展格局,依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枣庄市的交通等现状条件不允许枣庄走摊大饼式的发展道路,对于枣庄市中心城、次级中心城近郊区的城镇而言,要甘于做母城的卫星城镇,合理界定自身的功能定位,承接母城产业梯度转移和辐射能量,配合母城共同发展。当前枣庄市小城镇布局较为分散,远郊小城镇发展也较为缓慢,远郊弱势小城镇要善于突破行政区划的狭隘视野、突破单体城镇化的封闭观念,重新审视自身的区位、环境、资源、交通、产业、社会文化等发展条件,在区域城镇体系或城镇组群中找准特色定位,发挥联合投资、联合招商的优势,采取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基础设施的策略,逐渐实现产业互补、交通一体、以及生态共享。
自下而上的拉动模式,即指通过引资、集资,大量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兴建二、三产业及城镇配套设施。通过以上的发展以及在农村的积聚,最终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用地逐渐向城市用地转化,传统的农业生产向新兴的加工和市场转变,进而拉动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其发展机理如下: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给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农村逐步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个体而言,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由于不同产业在相同或相近乡村之间的发展,形成了前后向、上下游之间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由此在集群内产生“溢出效应”、分工合作、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市场信息在乡镇企业之间不断传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带,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大量乡镇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可以共同使用和拥有便利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乡镇企业又自觉和不自觉地促进了交通、通信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伴随产业的不断积聚,农业逐渐退位于乡镇企业;农民不断成为乡镇企业的职工;农村逐步向城市转化,最终实现了乡村的城镇化。最后,市场的形成和壮大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工业区、产业街等产业集群在自我积聚和膨胀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集中、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基础设施需求的膨胀,城市建设和基础的壮大及发展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该地区集中,导致该地区成为地方小城镇。经济要素的大量集聚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要求规划、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种种社会职能与之配套,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顺理成章地进入家庭。
三、新型城镇化实践路径
(一)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扶持发展生活业,提升发展生产业,引导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适应城镇居民消费多样化趋势,积极培育面向城乡的文化与休闲旅游、都市休闲业,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紧密结合,实现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老城区要实施腾笼换鸟、完善设施配套,提升人居环境。新城区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服务功能,建设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新市区。加快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转型升级,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合理确定园区职能分工,优化功能分区,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的配套完善,倡导适度混合功能开发,打造宜人的生活空间,实现职住平衡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实现人口、产业在园区有机融合,使园区尽快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4]。
(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根据各地区气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将城市建设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统筹城市公园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布局,提高城市绿色空间比例。按照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理念,规划布局住宅生活区、工业区和休闲娱乐区,促进居住和就业的就衡。二是加快低碳社区建设。优化社区土地使用空间、功能布局和社区生活圈,促进社区生活方式、运营管理、楼宇建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低碳化。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鼓励选用低碳节能节水家电产品以及简约包装商品,鼓励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使用[5]。
(四)构建公共服务均等新载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农村新型服务社区综合化,在构建模式上,根据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社区架构模式。对于融入城市化程度较深、主体功能与城市社区大致相似的农村,建立现代型社区服务中心;对于就地城镇化、主要基础设施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农村,建立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对于地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村,主要建设配套庄稼医院、化肥农药专卖店等突出农业生产和满足本村村民需要的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提升农村学校的规模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城、区、镇、村四级全覆盖。三是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公共卫生体系[6]。
(五)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在农村社保、医保、收入、受教育机会、就业结构等资源配置上,与城市平等对待。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禁止一户多宅。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在城镇就业、居住、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和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之前,允许保留农村土地承包权。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
[参 考 文 献]
[1]李宁华.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析――以湖南永州为例[J].金融经济,2013(24)
[2]枣庄市统计局.2015枣庄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75
[3]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2
[4]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J].城市观察,2012(3):14-21
篇7
陕西省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土地、房屋权属,是指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
第三条 条例所称承受,是指以受让、购买、受赠、交换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
第四条 条例所称单位,是指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军事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
条例所称个人,是指个体经营者及其他个人。
第五条 条例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予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第六条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赠与、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出售,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土地使用权作为交易条件,取得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赠与,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无偿转让给受赠者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交换,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换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第七条 条例所称房屋买卖,是指房屋所有者将其房屋出售,由承受者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条例所称房屋赠与,是指房屋所有者将其房屋无偿转让给受赠者的行为。
条例所称房屋交换,是指房屋所有者之间相互交换房屋的行为。
第八条 土地、房屋权属以下列方式转移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税:
(一)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
(二)以土地、房屋权属抵债;
(三)以获奖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四)以预购方式或者预付集资建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第九条 条例所称成交价格,是指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十条 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交换价格不相等的,由多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税款。交换价格相等的,免征契税。
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之间相互交换,按照前款征税。
第十一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经批准转让房地产时,应由房地产转让者补缴契税。其计税依据为补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或者土地收益。
第十二条 条例所称用于办公的,是指办公室(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办公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教学的,是指教室(教学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教学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医疗的,是指门诊部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医疗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科研的,是指科学试验的场所以及其他直接用于科研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军事设施的,是指:
(一)地上和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
(二)军用的机场、港口、码头;
(三)军用的库房、营区、训练场、试验场;
(四)军用的通信、导航、观测台站;
(五)其他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的土地、房屋。
本条所称其他直接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的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的土地、房屋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三条 条例所称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是指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国家规定标准面积以内购买的公有住房。城镇职工享受免征契税,仅限于第一次购买的公有住房。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面积的部分,仍应按照规定缴纳契税。
第十四条 条例所称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第十五条 根据条例第六条的规定,下列项目减征、免征契税:
(一)土地、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是否减征或者免征契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纳税人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三)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双边和多边条约或协定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联合国驻华机构及其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外交人员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经外交部确认,可以免征契税。
第十六条 纳税人符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规定的,应当在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后10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减征或者免征契税手续。
第十七条 纳税人因改变土地、房屋用途应当补缴已经减征、免征契税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用途的当天。
第十八条 条例所称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契约、协议、合约、单据、确认书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凭证。
第十九条 条例所称有关资料,是指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的有关土地、房屋权属、土地出让费用、成交价格以及其他权属变更方面的资料。
第二十条 征收机关可以根据征收管理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代征契税,具体代征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代征手续费的支付比例,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前财政部关于契税的各项规定同时废止。
陕西省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征税对象契税的征税对象是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权属。具体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⑴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承受方交。
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⑵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除了考虑土地增值税,另由承受方交契税。
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赠与、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⑶房屋买卖:
即以货币为媒介,出卖者向购买者过渡房产所有权的交易行为。
以下几种特殊情况,视同买卖房屋:
⑴以房产抵债或实物交换房屋,应由产权承受人,按房屋现值缴纳契税。
⑵以房产作投资或股权转让,以自有房产作股投入本人独资经营的企业,免纳契税。
⑶买房拆料或翻建新房,应照章纳税。
房屋赠与赠与方不纳土地增值税,但承受方应纳契税。
房屋交换在契税的计算中,注意过户与否是一个关键点。
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土地出让金
对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要计征契税。不得因减免土地出让金而减免契税。
陕西省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买契税买契税指房屋买卖行为发生后,由房屋产权承受人凭当事人双方订立的合同,办理缴纳契税和房屋变更登记手续的行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1)先买房后拆料,属于房屋买卖行为,应按成交价格缴纳契税。
(2)买房后未缴契税即将房屋翻建的,应按购买房屋的成交价格缴纳契税。
(3)以房抵债或以实物交换房屋,实质上也是买卖关系,应由产权承受人按房屋现值缴纳买契税。
(4)预买房屋(其特点是卖主对一部分或全部房屋保留若干年使用权),一般低于市价,其付房价的方式,有的按契约价格一次付清,有的采取分次付款。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契税均应于契约成立后10日内,按当地征收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一次缴清税款。完税凭证上应注明使用年限和付款方式及必要的事项,以免发生纠纷。
(5)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征用的房屋,房主在一年内用国家发给的补偿费购买房屋的,可以免征契税。购买房屋的价款超过补偿费的,其超过部分,经县级以上征收机关批准可酌情给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
(6)以房产作投资或作股转让,实属房屋产权转移,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房屋产权交易和产权变更登记手续,视同房屋买卖,由产权承受人按买契税率缴纳契税。
(7)个人以自有房屋投资于本人独资经营企业,作为资产,因其房屋的产权未发生变动,不征契税,也不更换契证。
(8)凡房屋产权转移变动,必须报经房产主管机关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未经审批,私自买卖的房屋,一律不予办理契税,并交由房产主管机关或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陕西省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计税依据契税的计税依据为不动产的价格。由于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方式不同,定价方法不同,因而具体计税依据视不同情况而决定。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以成交价格为计税依据。成交价格是指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由征收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
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为所交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差额。也就是说,交换价格相等时,免征契税;交换价格不等时,由多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契税。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经批准转让房地产时,由房地产转让者补交契税。计税依据为补交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或者土地收益。
为了避免偷、逃税款,税法规定,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并且无正当理由的,或者所交换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的差额明显不合理并且无正当理由的,征收机关可以参照市场价格核定计税依据。
房屋附属设施征收契税的依据。
(1) 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房屋附属设施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总价款计征契税。
(2) 承受的房屋附属设施权属如为单独计价的,按照当地确定的适用税率征收契税;如与房屋统一计价的,适用与房屋相同的契税税率。
篇8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民生档案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深入到市民政局慈善总会,对“市慈善捐赠档案管理办法”进行工作调研,为出台管理办法奠定基础。二是提供我市《留守学生档案管理办法》,为省局出台《省留守学生(儿童)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提供了基本素材,同时与团市委和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印发《关于转发<省留守学生(儿童)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遂市青联发[2013]3号)。三是配合对全市社保档案开展指导,推动全市社保系统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四是配合开展水利普查档案专项验收,全市三县两区以3个优秀和2个良好等级全面通过验收工作,市级已通过省级验收。五是加强对林权改革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会同林业部门完成了验收的整改工作。六是积极服务民生工作,根据信息分类的原则,对馆藏档案案卷级电子目录和招工、知青档案个人名录的进行核对,逐步建立涉及婚姻、招工等民生档案数据库。
(二)农村档案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年初对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安排布署,射洪、蓬溪、大英、船山、安居分别重点抓好1个省级示范乡(镇)的创建。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档案试点工作。各区县积极配合农业局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并深入到试点乡镇进行档案管理指导,召开档案工作业务培训会,船山区结合实际,制发了“承包土地确权档案管理办法”。
(三)项目档案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年初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省属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遂档发〔2013〕6号),对重点建设档案工作进行了安排和布置。二是主动深入到原经济开发区和市创新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其下属机构展开档案工作调研和指导,为园区整合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得到了市委副书记杨天宗批示:“工作抓得及时,点得到位,请督导抓好落实,下步要建规范档案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
(四)法制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召开业务培训会,学习贯彻国家档案局10号令、监察部30号令。二是开展“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局长杨世洪接受中国•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在线回答网友提问,与广大网友良性互动,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影响;组织市、县(区)档案干部参加“档案在你身边”征文活动,进一步弘扬情系兰台、和谐创业、拼搏奉献的档案精神;送法进社区、乡镇、村、企业,在日报上登载《监察部30号令》法制宣传文章。三是制定市档案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并在局外网进行公示。四是对全市检察系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
(五)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一是积极与市博世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历史场景图”文化产品。二是加大档案宣传力度,积极向市级以上刊物报送稿件,1-6月共刊载文章信息37篇,其中被《中国档案报》采用2篇,《中国档案资源网》采用8篇,《日报》2篇,《档案资源网》25篇,扩大了对外影响。三是积极做好爱教基地改造相关工作。制定基地改造和布展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大厅展览内容的第一部分“尘封的历史”、第二部分“难忘的岁月”和第三部分“走进新时代”及实物陈列室资料的收集、拟写和完善。四是挖掘馆藏历史文化资源,对打造观音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查证研究,形成《建设中国观音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考与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认可,市委书记杨洪波批示有关部门: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文化振兴计划”,要着力发掘我市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采纳所提的有关建议。
(六)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一是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对数据库的数据逐一进行了清理和核对。1-6月完成了6个全宗、3205卷、95393件,扫描图片40万余页;完成了600卷开放民国档案的重新鉴定,并在档案资源网上进行公开。二是加强局网站管理,对网站栏目进行清理和及时更新。三是进一步加大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的挂接力度,1-6月完成政府信息公开72条,挂接市级部门已公开现行文件40多件。
(七)档案馆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档案滚动移交进入常态化。上半年共接收15个单位的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1518卷、13310件。其中文书档案:1046卷、13264件;人事档案471袋;会计档案1卷;实物档案(印章)63件。接收捐赠资料7册,建立了馆藏珍品资料目录。二是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工作。市档案局修订《细则》已报省档案局审定,由市委办和政府办印发《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的通知(遂委办发[2013]11号),并在全市实施。目前已完成船山区档案馆《细则》审定工作。三是积极开展档案资料征集工作。征集到《抗战日记》等大量的珍贵档案资料,这些重要档案资料征集进馆,不仅丰富了馆藏,对文史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四是不断挖掘馆藏档案资料,在馆藏民国档案中找到26件清宣统年间的珍贵档案,并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五是开展档案查阅利用工作。上半年来共接待利用者630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4885卷次,为利用者复印档案、资料3922页。五是加强对船山区、蓬溪县和安居区档案馆库建设的指导和监督。蓬溪县档案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努力,省发改委下达档案馆项目资金575万元已经到位,目前档案馆建设项目主体已经竣工,装饰装修正在进行中,预计10份搬入新馆;船山区档案馆于今年5月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安居区档案馆初设方案已通过省档案局审查,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八)档案室建设工作逐步正常化。一是印发《关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情况的通报》(遂档发〔2013〕2号),对2013年档案规范化管理复查和晋升的单位进行安排布署;二是开展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上半年对市质监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2个单位进行了复查评定。三是开展规范化管理业务培训,对国家经济开发区、市委组织部、市档案规范化复查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上半年共办3期,培训人数209人,送省培训1期,38人。
(九)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一是深入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和交流讨论,全体干部职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机关作风明显改善、机关服务更加规范、机关办事效率得到提高。二是积极争创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三是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台帐,机关自身规范化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和10号令,加强对机关、团体和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二)深入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进一步提高登记率、指导率和验收率。
(三)继续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开展村级档案文化信息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
(四)继续推行《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评审和复查认定工作,促进未达标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
(五)加大重大活动档案、具有地方特色和与民生档案相关的档案资料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六)继续加大滚动移交档案接收力度,确保到期档案及时、规范进馆。
(七)继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工作。
篇9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镇化,也称非农化,是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过程,指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这里的城镇,包括大中小城市和镇。城镇化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城镇绝对数量的增加和容量的扩大,即人口城镇化;城镇现代化质量的提高。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现代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的道路有多种,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一、小城镇建设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对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手段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经营粗放,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目前,我国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至少还有2.5亿左右。农村大量富余人口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现代的劳动方式接受并不十分迫切,事实上,人多地少的现实也使得推广现代劳动方式十分困难。而小城镇隐含着巨大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缓解人地的紧张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激发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小城镇的发展提出多种消费需求,要求协调发展农林牧渔各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蔬菜、水果、牲畜、鱼类等产品,注意发展精细农业、观赏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及经济性养殖业。
(二)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发展,将推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贸型企业步入新台阶,逐步形成工业小区、工业园区,促进了第二产业种类与结构的多样化。不仅有传统工业产业,还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以对外经贸为主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配套、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型企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为前提条件。人口集中必然形成规模生产和消费,促进分业分工。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约占70%,城镇化进程对于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难以估量。我国现阶段城镇人均消费品购买量为乡村人口的3倍左右。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现有乡村人口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迅速加入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者的行列,从而一方面为商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另一方面为商业发展提供需求前提。
小城镇的建设也将促进医疗、金融保险、电信、文化、娱乐、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对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影响
(一)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总体上不断减少
在第一产业内部,从事种植业的人数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规模经营的进行,所占比例日益降低,而从事其他农业产业经营的人数将越来越多。例如,作为河北省小城镇改革发展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昌黎县昌黎镇位于碣石山南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葡萄种植已形成相当规模,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该镇杏树园村靠种植花卉每年创效益350万元,全村80%的村民从事花卉生产。昌黎县靖安镇马房营村种植绿色食品黄瓜4000亩,安置劳动力200多人。
(二)第二产业的种类和职业岗位日渐丰富
小城镇建设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稳步增长。昌黎镇酒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在全国已形成较大规模,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干红酒城”,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红葡萄酒和干红原酒生产基地。现在,昌黎县有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中化河北地王集团公司、越千年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茅台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等26家葡萄酿酒企业,创出华夏“长城”、“地王”、“越千年”、“朗格斯”、“茅台”等知名品牌,其中1/4企业在昌黎镇辖区内,吸收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三)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高达50%- 88%。小城镇建设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为从业者创造了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其中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三产就有宽广的空间。
三、小城镇建设中的人才需求趋势
(一)建筑类人才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聚合效应和辐射功能。根据国内外专家对小城镇规模的研究,一个城镇规模至少要达到万人左右,才可能比较经济合理地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扩大城镇规模首先对居民小区建设提出要求。城镇化不仅需要新建城镇的住宅小区、公共工程,而且还要改造旧城,更新有关工程内容。因此,小城镇建设需要建筑业人才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人才。
(二)管理类人才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虽然规模、水平有一定差距,但在管理上比乡村要复杂得多。小城镇发展需要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各种管理人才作保证。
(三)商业管理与经营人才
小城镇与商贸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商业发展要求大幅度提高商品流通技术和商品流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商业管理与经营人才是繁荣小城镇不可或缺的人才。
(四)现代农业及农业科技人才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文盲、半文盲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6.5%;农业科技人员不足,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率仅为35%,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
从昌黎全县来看,到2005年末,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鲜食葡萄近2万亩,花卉栽培长足发展,水果品种丰富,但是,欲进一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需要不断提高种养技术和改良品种。另外,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期即将过去,我国农业全面履行国际协议,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现代农业及农业科技人才将是小城镇非常急需的人才。
(五)服务业人才
具备与小城镇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和质量,是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城乡结合体作用的重要内容。为居民生活和第二、三产业服务的服务业人才,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四、与小城镇建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前沿性作用日益突出。
(一)必须把职业教育置于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城镇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从城镇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本地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作出安排,将职业教育列于“科教兴农”、“科教兴镇”战略的中心地位,把振兴行动真正转移到依靠教育、依靠科技、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确立与小城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其发展繁荣需要完备的职教体系作为支撑。应建立从初级到中级甚至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初等教育阶段,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兴办职业学校或综合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将高等职业教育延伸到城镇。
(三)专业设置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般而言,城镇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最重要的经济支撑力量。因此,职业学校应围绕城镇的支柱产业来确立重点专业。比如,昌黎镇地处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西临北京、天津、唐山,东邻秦皇岛、沈阳、大连,地理位置优越,自古经济繁华,是连通华北、东北重要的经贸集散地,如今国内市场辐射京、津、鲁、豫、晋、蒙等20个省、市、自治区,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因此,应开设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类专业。同时,葡萄酒生产、花卉养植、葡萄和水果种植是目前城镇的重要产业,职业学
校要紧紧围绕这些相关产业来设置专业。
(四)主动参与职业培训制度的建立
促使劳动者提高素质的驱动力,往往取决于一定的职业培训制度。在国外,用人单位一般规定职员必须参与一定的进修学习,才能获得晋职、提薪、升迁的机会。通过培训也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应规定,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如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农村承包农场、牧场、山林、鱼塘的,应获得“绿色证书”。职业学校要注意发挥和利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应积极争取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五)实行“城镇准入”政策,发挥职业学校在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中的作用
国务院于2001年3月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后,全国两万多个县级以下小城镇的户口全面放开。宁波市于2000年 7月宣布,本区农业人口和包括农户在内的外来人口可通过投资、人才、投靠、婚迁、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大中专毕业等渠道获城市户口,成为全国第一个较全面开放城市户口的中等城市。在诸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大多数是在“高投入”、“高学历”上设定条件,而对城市化进程中补充城市一线劳动者的政策却十分鲜见,宁波市对中专生人户的规定应得到重视。
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应制定通过职业学校招收农户学生“农转非”的政策,或把青年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才能进入城镇居住、打工甚至落户的条件,规定职业学校毕业是青年农民转为小城镇“市民”户口的必要前提。对于青年农民转户,引导农民把“花钱转户口”调整为“花钱上学转户口”,变“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市”,不仅在户籍管理上可操作,还能从动力机制上刺激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
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共同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指出:我国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小城镇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要积极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他们进行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制纪律、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以及有关WTO知识教育,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小城镇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星.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社区教育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2]欧阳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1,(5).
[3]劳动部等.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全文)(EB/OL).http://www.china.org,en/ehinesefPI-c/417428.htm,2005—11—13.
篇10
本文以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为基础,对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首先,概述了什么是夫妻财产制,归纳了夫妻财产制的种类,更讲述了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的完善。在对夫妻财产制度作了概括阐述后,分析了《婚姻法》对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新的《婚姻法》中完善了夫妻婚后所得共同制及约定财产制的规定,确定了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使我国夫妻财产进一步健全。同时,由于《婚姻法》受立法技术、认识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没有通则性规定,约定财产制规定不明确,欠缺特殊时期财产的规定,等等。针对所发现的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立法建议,以期望更加完善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共同财产制约定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非常法定财产制
夫妻财产制度是夫妻财产关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婚姻家庭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夫妻共同生活中,必然牵涉财产关系;而在夫妻财产关系中,又以夫妻财产制度最为显著。它不仅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评判男女是否平等的重要标志,因为财产权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基础。再者,由于夫妻双方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必然与他人有着各种经济交往;所以,夫妻财产制度又关乎与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及其利益保障。基于夫妻财产制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下文中或称之为新《婚姻法》)中,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变化,对我国夫妻财产制度作了重大改动,使其进一步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法律学习者及未来的法律工作者,在即将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之际,结合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有限的生活观察就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发表一下个人的认知及见解。
一、夫妻财产制度概述
(一)概念与种类
夫妻财产制(matrimonialregime),又称婚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夫妻财产制度是夫妻间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的婚姻家庭法中都作有详细的规定。同时,各国由于受自身立法传统、风俗习惯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中又各不相同。夫妻财产制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就当代的夫妻财产制度而言,有着多种形式。对其从不同角度可作以下分类:
1、从各国关于夫妻财产的立法形式来划分,有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两种类型。
(1)法定财产制,就是指法律明文规定适用的夫妻财产制的形式。具体说,即指在夫妻婚前或婚后均未就夫妻财产关系作出约定,或所作约定无效时,依法律规定而直接适用的夫妻财产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传统习惯不同,各自规定的直接适用的法定财产制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日本采用分别财产制作法定财产制,德国民法中采用剩余共同制,我国台湾地区以联合财产制为法定财产制等。
(2)约定财产制,是相对于法定财产制而言的。是指法律允许夫妻双方以协议的方式确定使用的财产制的形式。现今,大多数国家都允许夫妻缔结财产契约,如英国、法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许多国家的立法中都规定了约定财产制具有优先于法定财产制适用的效力。
2、按夫妻财产制的内容,可分为统一财产制、联合财产制、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与妆怒制。在各国有关夫妻财产制的立法中,它们有的被作为法定财产制直接适用,有的被作为约定财产制供选择适用。
(1)统一财产制,是建立在夫妻一体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财产制。即指除特有财产外,将妻的原有财产估定价额,转归其夫所有,妻保有对估价金额的返还请求权。这种财产制带有浓厚夫权主义色彩,多为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民事立法所采用,如1804年《拿破仑法典》将其作为约定财产制之一种予以规定。现今瑞士民法将其附加规定在联合财产制中作为约定财产制之一种。
(2)联合财产制,又称管理共同制,指除特有财产外夫妻各保有其财产所有权,但财产联合一起由夫管理。这种制度从夫妻别体主义出发,已开始注重妇女权益、讲究男女平等。瑞士民法典中称之为夫妻财产合并制,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采用其为法定财产制。
(3)共同财产制,是指婚后除特有财产外,夫妻的全部财产或部分财产依法合并为夫妻共同共有财产,夫妻共同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婚姻终止时加以分割的财产制度。依共有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一般共同制、婚后所得共同制、动产及所得共同制、劳动所得共同制、剩余共同制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分别采用,如我国采用婚后所得共同制为法定财产制,德国民法中采用剩余共同制为法定财产制、一般共同制列为约定财产制等。
(4)分别财产制,是夫妻独立财产制。即指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及婚后所得财产全部归各自所有,并各自行使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夫妻财产制度。该制度不排斥夫妻一方将其财产以契约形式交另一方管理,也不排斥双方有共同财产。英美法系的多数国家及大陆法系的少数国家如日本,以此制为法定财产制;也有部分国家将其作为约定财产制供选择。
(5)妆怒制,是关于怒产的提供、所有、管理、处分、收益及返还等的法律制度。妆怒又称嫁资,即妇女因结婚而陪嫁到夫家的财产。妆怒制影响深远,近现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巴西、意大利等,曾经或仍在法律中规定妆怒制。
3、按夫妻财产制的适用情况不同,对夫妻法定财产制可作通常法定财产制与非常法定财产制的分类。
(1)通常法定财产制,指在通常情况下,婚姻当事人双方无约定时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适用的财产制。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财产制即属此类,我国的《婚姻法》中就有此类法定财制的规定,见其第19条第1款规定。
(2)非常法定财产制,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当出现法定事由时,依据法律的规定或经夫妻一方的申请由法院宣告,撤销原依法定或约定设立的共同财产制改设为分别财产制。该制度是对通常法定财产制的必要补充。
(二)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的类型
以来,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50年的《婚姻法》规定夫妻财产制是一般共同制;1980年《婚姻法》将婚后所得共同制作为法定财产制,且允许夫妻财产可自由约定,也就是说:我国的夫妻财产制是法定制与约定制的结合。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即依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作出的规定,有共同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这也是我国婚姻法学界对夫妻财产制的分类。
1、共同财产制,在我国专指法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即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共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夫妻财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夫妻关系缔结后,双方或一方所得财产,夫妻双方享有平等的共有权,构成共同共有的财产所有权关系。该制度内容上淡化了夫妻双方作为单独个体的权利,但最能反映夫妻之间的本质关系。所以,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分工角度及我国民族特色、传统观念;现行婚姻法仍以其作为夫妻财产制的基础。《婚姻法》修改时期,全国妇联调查结果有77.1%的人同意上述规定。
2、个人特有财产制,是指对专属于夫妻一方单独所有的财产作出特别规定的法律制度。它排斥任何形式的夫妻共有,又称夫妻特有财产制。凡属于夫妻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一般来说应该由其本人管理、使用和收益;在离婚时仍归个人所有,不予分割;在财产所有人死亡时即作为个人遗产,按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它是我国2001年对《婚姻法》修改时新增设的一项夫妻财产制度。
3、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以契约方式,约定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分割等事项,并排除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依照民事法律的基本精神,约定财产制优先于法定财产制;只要约定合法,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约定财产制是现代社会夫妻财产制度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力度,强调财产所有者独立的支配权。我国现行婚姻法扩大了约定财产制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加强了约定财产制。
二、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新《婚姻法》中得到的完善及其意义
(一)新《婚姻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夫妻婚前婚后的财产日益丰富,财产关系也日趋复杂。原有的夫妻财产制度已不足以调适日益变化的夫妻财产关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夫妻财产制度作为婚姻家庭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完善。因此,2001年的新《婚姻法》在综合原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基础上,同时参考婚姻法修正案反馈的意见及法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使其相关规定更具体全面且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形成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
1、明确了共有财产范围,完善了夫妻共同财产制。
1980年的《婚姻法》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权,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规定表明,我国在夫妻共有财产上实行婚后所得共同制。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简单化、平均化倾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日益丰富多样化,该规定的弊端也显现。即对共有财产范围规定的不明确,使之与个人财产的界限也不明确,进而忽视了夫妻一方的独立性,无法满足各自权益要求。而新《婚姻法》第17条明确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该规定在婚姻家庭立法上有重大进步。它以列举式和概括性规定具体了夫妻共有财产的范围;且明确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知识产权属于共同财产的条件,即解决了其既得利益的规属问题。此项规定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了婚后所得共同制,使其作为我国法定财产制的主导地位不变。
2、明确界定了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度,完善了对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
我国1950年《婚姻法》均未设立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度,但在1980年《婚姻法》第13条规定中可推定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归其个人所有,且对婚后财产可约定为个人所有。此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明确规定“专属个人专有的物品,一般归个人所有”,再次承认夫妻双方的某些财产为其特有财产。新《婚姻法》将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正式规定了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该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有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而且,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出:属夫妻一方的财产不因婚姻延续而转化为共同财产。这就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利用婚姻谋取不当利益。可见,新《婚姻法》满足了个人特殊经济生活要求,划定了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界限,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夫妻财产权益纠纷;它对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进一步完善了。
3、补充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在我国1980年《婚姻法》中得到的正式确立,该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双方共有,但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出台,原是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满足人们对财产制的要求,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最终确保夫妻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理财产,维护交易安全及第三人权益。但该法中的规定过于自由宽泛,使得法律适用不当、立法本意得不到保障。为此,新《婚姻法》趋利避害对约定财产制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完善,单列一条进行专门具体规定,即第19条。在新《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夫妻财产约定的范围为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约定的种类为各自所有,共同所有和部分共同、部分特有;约定的效力及于夫妻双方,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约定的方式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还作了救济措施规定,即无约定或约定无效适用法定。这样一来,夫妻处理财产的自利得到尊重,交易安全和第三人权益也得到了维护,也防止了夫妻间订立不公平财产协议。
4、完善了离婚时夫妻各方财产权益的保护。
新《婚姻法》的离婚制度中,考虑了我国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作出了特别规定即第39条第2款:“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在我国,农民大多数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生活来源;而在农村,离婚后的习俗是女方离家且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大多如此,赘婿例外)。她在娘家没有土地耕种,前夫家有其地却种不得。长期以来,此处的妇女权益即为法律真空地带,无明确规定也就不受保护。新《婚姻法》此番作出了明文规定使人们有法可依,使夫妻离婚后各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新《婚姻法》增设的“救济措施与法律责任”一章中,更把对夫妻一方财产权益的保护延至了离婚时共同财产分割上;且赋予了各方在离婚后维护各自财产权益的诉讼救济权利。即第47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综上所述,足见新《婚姻法》对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极尽所能,可谓面面俱到。
(二)新《婚姻法》完善了夫妻财产制度的意义
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在新《婚姻法》中得到的完善,对我们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归纳了以下几点:
1、新《婚姻法》中对夫妻财产制度的明确具体规定,有利了法律与实践的结合,其实务性更强。该法对夫妻共同财产内容的充实,个人特有财产的界定以及约定财产制的明确;都使法官在解决夫妻财产纠纷的法律实务中有法可依,也限定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了法律适用的争议。
2、新《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关系的全面规定,健全了法制,更有力地体现了私法的公平正义原则。该法第39条、第47条的规定中,把对夫妻财产关系的规范延至婚姻关系解除后各方财产权益的保障。这使私法的公平正义原则在离婚夫妻的财产分割中得到实现,且对依法判决后受损方财产权益的维护给予了诉讼补救,完善了诉讼法制。
3、新《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有力地倡导了个人合法创造财富的风气,保障了婚姻缔结长久。该法对个人特有财产制的规定就,有效遏制了生活中以婚姻谋取他人财富的不正之风,保证了婚姻缔结的纯洁,有利于夫妻关系稳固长久。该法的司法解释(一)中对婚前财产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否定,满足了个人财产权利的独立要求,也倡导了个人合法创造财富的风气。
4、新《婚姻法》完善了夫妻财产制度,较好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因为,该法完善的夫妻财产制度融入了民主意识,充分尊重了个体的独立权利,使意思自治得到较好体现;同时,这也保证了社会交易安全,维护了第三者合法权益。这都是在该法的第19条约定财产制的规定中得到证实的。
三、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立法不足之我见
我国新《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使得新形势下的夫妻财产关系有了较合理的规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任何法制的建立、健全都有其局限性,并非十全十美、包罗万象,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同理,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尚无法解决一切有关夫妻财产的社会问题,即无法完全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它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善的法制体系,某些规定不够全面严谨。现在看来,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立法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一)通则性规定缺乏
夫妻财产关系涉及夫妻双方的财产利益及第三人的权益和交易安全,应该有一个通则性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通则性一般规定,体现了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宗旨,是夫妻处理财产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夫妻财产制不可缺少的内容。陈苇认为,它应该涵盖夫妻对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夫妻间财产的知情权、夫妻间造成财产侵权的救济及日常生活债务的承担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而我国新《婚姻法》在完善夫妻财产制度时,却没有对夫妻财产关系作出通则性规定。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一个立法缺陷、不足之处。
(二)法定财产制不完善
新《婚姻法》可看出,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实行法定与约定相结合的双轨制。而由第17条和第18条又可知,我国的法定财产制包括婚后所得共同制(这是主流,处主导地位)与个人特有财产制。虽然,此次《婚姻法》修改中增设了个人特有财产制,明确了夫妻共有财产的范围,对法定财产制有了较好完善;但仍有不足之处。
1、未对夫妻婚前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产生的孳息、增植的归属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我之所以认为这是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立发不足;是因为婚前财产的此种孳息与增值,它们既是婚前财产的添附又是夫妻的婚后所得,对其性质认定及归属问题争议较大,不利于夫妻和睦、交易安全。特别是像股权、股票之类的婚前财产的增值的归属,它们的产生需夫妻的经营,若得到对方管理,其归属认定更必要,否则,易有财产纠纷、争议。有的认为,原有财产(即婚前财产)的孳息为共同财产,特有财产的孳息仍为特有财产。而依新《婚姻法》第18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财产为个人特有财产。上述主张即为婚前财产孳息为个人特有财产。还有的认为,在婚姻家庭法领域,由于夫妻共同财产制的限制,婚前财产在婚后所生的孳息虽仍由原物所有人收取,但这些孳息的所有权归属于夫妻双方而不仅仅归属于原物所有人个人。也就是婚前财产的孳息认定为共同财产。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在实践中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中,法官判决依据不足就易导致当事人对判决的不服,判决难以执行且有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机会。所以,此处法律漏洞应予弥补,作出明确规定,让人们有法可依。
2、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归属问题,在新《婚姻法》中未予明确规定。这对夫妻离婚时分割财产意义重大,若存有争议却无法规可依就又形成法律空白。在新《婚姻法》中第17条把知识产权的既得利益归为夫妻共同所有。众所周知,知识产权的财产权与取得实际经济利益有时并不同步,其财产期待利益到底有多大在离婚时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一般情况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知识产权的取得离不开另一方的支持,进行研究的投入往往包括大量夫妻共同财产。依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夫妻一方婚后所得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离婚时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夫妻他方予以适当的照顾”。这就是说,该知识产权的财产利益期待权归夫妻一方所有。该规定与婚姻法的精神相抵触,《婚姻法》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它以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为依据,而不以实际取得为依据。那么,夫妻一方婚内所形成的未取得财产利益的知识产权,也就不仅是一方的财产。同时,该司法解释也明显违背公平原则,不利于保护弱者或牺牲较大一方。
3、新《婚姻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对夫妻关于共同财产管理权的规定步甚明确。虽然,司法解释对此作了补充规定,对“平等的处理权”作出了解释。但它仍未明确“处理权”的内容,亦未设立夫妻财产管理制度。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处理权”没有具体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夫妻对财产的处理就具有很大随意性,不利于保护另一方的财产权及第三者的利益和交易安全。
4、对法定财产制的规定不够严密。新《婚姻法》第19条规定有“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的规定”,而第17条和第18条分别规定的是共同财产与个人特有财产,两者并不兼容。更严重的是,第17条第1款第5项规定“其他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第18条第5款规定“其他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两款都为口袋型条款,都可作扩张性解释;且二者作为概括性规定相互冲突,从而导致法官对列举之外的新型财产如何处理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指向。这样就易引起适用法律的混乱,在司法实践中给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认识的不统一就造成裁判的不一致,影响法律的权威和统一。
(三)约定财产制有关规定不明确
新《婚姻法》对约定财产制的内容作了较大的补充和完善,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但约定财产制的立法表述在实践中还存有欠缺,许多方面还不全面、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的体制。
1、对约定财产制的约定时间,新《婚姻法》未作出明确规定。关于约定时间,世界各国基本上有两种立法例:一种是只允许在婚前订立;另一种是既允许在婚前订立,也允许在婚后订立或变更。如《瑞士民法典》第182条规定“婚姻契约可在婚前或婚后缔结”;法国民法规定“夫妻间的的七月应在结婚前订立”,婚后对财产契约的变更只有在经判决确认后有效力。而《日本民法典》则不允许婚后约定,该法第75条规定在婚姻申报后,不得变更。但我国新《婚姻法》对此未作任何规定,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虽然我们可以推定夫妻双方“可以于婚前约定,也可以在婚后约定”,但却失去了法律应有的严谨性。。
2、新《婚姻法》对约定成立的条件未作出规定。新《婚姻法》规定了约定的几种情形却未规定成立条件,不得不说这是起立法的不完善。任何合同、契约都应有其成立的要求,不然难以适用法律保护。我国《合同法》就对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及实质要件作有规定,某种具体合同又有不同成立条件要求的规定。夫妻财产约定也可说是一项契约,自然应有其成立的条件对起生效予以规范。就其成立条件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约定主体。约定财产制中的财产约定只能是夫妻双方就其财产所订的协议,这是特定主体之间的财产契约关系,其人身性极强;所以,必须由婚姻当事人亲自订立,且具有缔约能力。其次,就是约定的原则,即约定应遵循自愿、诚信、公平合理原则。婚姻当事人应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作出财产约定,且意思表示真实的,对约定不可附以不合理的条件,如以不结婚或离婚相要挟订立财产协议自始无效。任何一方不得以欺骗、胁迫手段将个人意志加于另一方;明显对一方不利的显失公平的约定无效;因一方重大误解而作出的约定也无效。这才有利于维护夫妻合法财产权益。第三,约定应合法,不违背社会公共道德;所作约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合法利益。
3、对约定的对外效力规定不严谨,约定的确认程序缺乏。新《婚姻法》未作出约定的确认程序规定,也就使约定缺乏公信力。约定虽为夫妻之间对财产作出的协议,但它关系第三人的利益与交易安全。夫妻之间的财产约定为二人合意,若无公示确认即可作任意解释;第三人不知情,其权益难以保障。还有,就是新《婚姻法》虽规定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以及约定不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一纸书面约定很容易被毁的,第三人善意与否也难知,夫妻一方的举证责任难度大。这就给夫妻一方与第三人合伙侵害夫妻另一方权益提供了法律空隙,不利于保护夫妻一方的合法财产利益。所以,新《婚姻法》的约定财产制立法不完善。应对约定的确认程序予以规定,这也明确了约定的对外效力。夫妻约定应予以公示,这才能对抗第三人,也遏制了夫妻以财产约定逃避债务。目前,我国在夫妻财产约定的公示程序问题上,主要有登记、公证和律师见证三种主张。
4、财产约定既为契约,就应有变更、撤销等一系列相关程序。而我国新《婚姻法》对约定财产制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不能变更或撤销财产约定,也就意味着法律不禁止。但从维护财产约定的严肃性出发,应对当事人的此项权利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可如此放任。没有义务何来权利,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新《婚姻法》此处不足,即为没明确规定财产约定可变更或撤销;更没对当事人变更或撤销约定时加以限制规定,如原则、程序等内容的规定。
(四)相关规定对债权人保护不利
从夫妻财产制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夫妻财产制度也包括有关夫妻债务清偿问题的规定。那么,新《婚姻法》中就应对债权人合法利益作出保护措施。可是,纵观新《婚姻法》只在其第19条第3款、第41条中对夫妻债务有所规定,而这两个条款对债权人的保护是不利的,出现了立法的不足。
1、新《婚姻法》对夫妻个人债务的承担没有明确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个人债务如何清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第19条第3款中仅规定了夫妻约定财产各自所有时,各自所负债务,他人知道约定的,各自清偿。如果说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个人债务由个人偿还,对债权人而言利益难于得到保护。因为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约定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但婚后所得共同财产制仍占大多数,夫妻个人财产仍然有限,而夫妻共同财产只有在离婚或一方死亡时才能分割,变成个人财产。这样,在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无法偿还个人债务时,虽然另有夫妻共同财产,但只要夫妻关系存续下去,债权人就无法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来清偿夫妻个人债务,这显然不合情理。然而,要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共同财产来清偿夫妻个人债务,却又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许从第19条第3款中可推定出该依据,但毕竟没有具体规定,从而成为法律对债权人保护的不足。
2、新《婚姻法》未明确规定夫妻对共同债务的清偿责任。虽然,新《婚姻法》第41条中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但却并未明确夫妻的清偿责任如何,况且它只针对夫妻解除婚姻关系时;并未提及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债务的清偿作何处理,特别是夫妻共同财产不足清偿共同债务时,应如何解决。这样一来,债权人的利益难以实现,特别是夫妻婚姻关系一直存续下来,而夫妻共同财产不足时。还有,若夫妻恶意串通财产约定或假离婚规避共同债务时,对债权人的更难以保障。
3、新《婚姻法》对夫妻双方离婚时的债务分担协议,以及法院对夫妻共同债务承担作出判决的效力能否及于债权人未作规定;也就对债权人的利益实现存在隐患。在离婚案件的审理中,诉讼当事人为夫妻双方,其中任何一方均可在诉讼中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以维护自己各项权益,当然包括财产利益。而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债权人,虽可提起民事诉讼成为债务纠纷的当事人,却不能成为离婚案件的诉讼当事人,也不能成为其诉讼参与人,因此无法在离婚案件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况且,在离婚诉讼中由于许多原因,夫妻共同债务常处于难以确定状态。一方面,夫妻双方在离婚诉讼中是相对立的当事人,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有无、多少存有争议;另一方面,夫妻作为共同债务人,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与债权人是利益对立的饿双方。在与债权人存有争议的情形下,如允许夫妻对共同债务进行协议或法院进行判决,势必涉及债权人的实体利益,而债权人却无法行使抗辩权。其结果是承担债务一方无力偿还或死亡时,就会出现原夫妻另一方据这种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以债务的承担已由原夫妻协议或法院作出的判决为免责事由,主张只协议或判决书规定承担部分夫妻共同债务或根本不承担债务;从而使债权人繁荣债权落空或难以实现,损害债权人利益。造成上述情形,既是对协议或判决效力的不明确的原因,也可说是夫妻对共同债务的清偿责任不明确的后果。
(五)特殊时期财产的规定欠缺
在此所说的特殊时期财产,其实是指夫妻分居期间所得的财产。依新《婚姻法》规定,我国实行婚后所得共同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始于结婚,终于配偶死亡或离婚。夫妻分居期间,仍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其财产性质的认定,依司法解释规定,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说明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仍为夫妻共同财产,我国法律对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性质未作特别调整。新《婚姻法》没有改变这一规定,它忽略了这类财产的特殊性质。夫妻分居解除了夫妻同居的义务,夫妻间的经济联系也减少;若仍把夫妻收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已不合理。且新《婚姻法》把分居作为婚姻关系解除的法定事由,只要满一定期限。那么,我们就应对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作出相应的规定;相应的也应对此期间的债务承担问题作出规定。如此以来,可谓是对法定财产制的例外规定,也就是我国《婚姻法》中须设立非常法定财产制。
四、完善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个人见解
就上述所发现的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立法建议。
(一)增加夫妻财产方面的通则性规定
法律应规定夫妻有维持家庭的责任,夫妻双方有以共同财产或个人财产负担家庭生活费用的义务;还应规定夫妻间有财产及债务知情权,特别是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管理情况,双方应相互告知;还要规定夫妻应正确行使管理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一方恶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夫妻共同财产或他方个人财产损失的,要承担赔偿义务。最后,应规定夫妻就以上规定发生纠纷的,双方有申请调解或诉讼的权利。
(二)增加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认定和管理的规定
1、对夫妻婚前财产所生孳息、增值的归属问题,我们知道目前学者有许多主张。有位学者主张,由于我国的婚前财产是包括在个人特有财产中,而没有列为单独的一个种类;因此,对孳息的归属不应按婚前财产与特有财产来区分,而应按孳息的性质来区别对待。同意此种观点,对属消费性的天然孳息,如果实、粮食等应以属共同财产为益;不需投入时间精力的法定孳息,如利息等应为个人财产;而对双方都投入了时间精力后所取得的孳息,则属共同财产。换言之,就是无论天然或法定孳息,应以双方是否投入了时间与精力来区分;投入了的属于共同财产,没有投入的仍属个人财产。简而言之,法律应明确规定:夫妻一方婚前财产所生孳息、增值,若另一方付出了时间精力的,视为共同财产;另一方未付出的,则为个人特有财产。
2、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形成的作品,离婚时其知识产权经济收益尚未实现的,法律应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财产。同时,由于该财产权与实际收益具有不同步性,法律还应作出可操作性规定:夫妻离婚时,对该期待利益要进行评估,由夫妻一方对另一方作出补偿;难以评估的,则留待知识产权经济利益实现后原夫妻再行分割。
3、法律应对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新《婚姻法》应增加以下规定: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包括使用、收益和处分;夫妻一方在处分共同财产时应征得另一方同意,夫妻双方应协商一致;对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另一方有善意维护的义务,且双方间可委托管理并适用民法通则有关委托的规定。
4、对夫妻法定财产制的规定加以完善。即取消新《婚姻法》第18条第5项的规定,把第19条第1款改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规定”。也就是,改第17条中第1款第5项的规定以限制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所得的其它财产,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或主张个人财产的一方无证据证明的,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样一来,即避免了适用法律的混乱。
(三)进一步健全夫妻约定财产制
1、新《婚姻法》应明确规定夫妻间的财产约定可以在婚前约定,也可以在婚后约定;而且,婚前约定的,婚姻成立时生效;婚后约定的,协议达成时即生效。这样一来,就体现了法律的严谨,对夫妻约定财产制在约定时间方面作了完善。
2、健全夫妻约定财产制应规定约定成立的条件。即规定:夫妻的财产约定必须由本人签订,并且夫妻双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约定内容不得违反法规和社会公俗,不得恶意逃避夫妻个人债务或共同债务;约定的签订双方应遵循自愿、诚信、公平合理原则;约定若违背以上任一项,应视为自始无效。
3、增强约定的效力,应对约定予以确认。法律中应规定:夫妻婚前财产约定应当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财产清单和协议,进行登记备案;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约定,应当到公证机关公证;夫妻以上的财产协议和清单可以公开,第三人可履行一定手续后查看。这样一来,夫妻的财产约定就取得了对外效力,可对抗第三人了。当然,夫妻一方与他人交易时,应诚信告知他人夫妻间的财产约定;未尽告知义务而给他人或夫妻另一方造成损害的,要进行赔偿及补偿。
4、既有约定的订立,就要完善其变更、撤销程序。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夫妻可对财产约定进行变更或撤销;夫妻变更或撤销财产约定,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变更或撤销婚前所订财产约定的,还要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备案;变更或撤销婚后所订财产约定的,须到原公证机关进行再次公证;违反上述规定对财产约定进行变更或撤销的,视为没有变更或撤销。如此以来,我国现行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可说体系完整了。
(四)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
1、法律应明确规定夫妻个人债务由夫妻个人偿还;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须偿还的个人债务,夫妻个人财产不足清偿时,夫妻须协商以共同财产偿还,而后另一方有权追偿。这就保障了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2、新《婚姻法》中应明确提出夫妻对共同债务的清偿责任负有连带责任;夫妻共同财产不足清偿共同债务时,应以夫妻一方个人特有财产先予偿还,而后由其向另一方追偿;上述规定适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时及解除夫妻关系时。
3、夫妻离婚时的债务分担协议及法院对夫妻承担债务所作的判决仅对夫妻双方有效,效力不及于第三人(债权人)。也就是说,法律应规定夫妻离婚后债权人仍可向原夫妻任何一方主张完全债权,其任一方都有清偿义务;但他可在清偿后以分担协议或法院判决及清偿证明向另一方主张债权,进行追偿。这也是实现夫妻债务连带清偿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其效力的伸展。
(五)增设非常法定财产制
就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及债务问题作出的考量。分居期间本也是夫妻关系的存续期间,期间财产、债务问题无明确规定理应有法定财产制规范。但由前所述,鉴于其特殊性,我主张增设非常法定财产制对这一特殊时期的财产、债务问题加以规范。其内容有夫妻分居其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各方所有,而其间夫妻各方所负债务为个人债务,由各自承担,法律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以上全文,就是对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的认知及见解。其中,不乏有对众多学者理论的参悟。学艺未精,理论修养有待提升;所作的立法建议也就不怎么具体,仅作出粗略的概述予以探讨。
参考文献资料:
1、《婚姻家庭继承法论》,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比较家庭法》,李志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
3、《婚姻法学》,杨大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
4、《夫妻财产纠纷解析》,蔡福华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婚姻家庭法教程》,张贤钰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6、《民商法论丛》(第15卷),梁慧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7、《民商法论丛》(第22卷),梁慧星主编,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3月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与适用》,杨立新、秦秀敏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亲属法论》,史尚宽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东南学术》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