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对教材版本及主编的介绍以及整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析本节课在该教材中的作用,并且结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需求,联系实际,指出通过学习本节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何种技能水平。学习者分析,是指对接受教学活动的对象进行分析。分析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及特点,分析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根据学习者的现状,提出要求和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例如,化工机械检修专业初中班学生,对于他们的分析:男生群体,性格活跃,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不高,同时理解和计算能力欠缺,但动手积极性强。针对以上分析,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法学法时,就将实例演示和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在完成该节课程学习后,所能掌握知识的数量、水平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我国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学校是教育资源的集散地,是提供教育的服务站”这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地深入人们的头脑,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首先,一节课要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下又可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目标。掌握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的技能知识,学会相应的操作过程,是职业教育中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例如,《机械基础》中“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曲柄摇杆的概念和铰链四杆机构的判别原则,能够依据工作场景中的实例,通过观察分析四杆机构的运动形式,来判断它的类型,同时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水平,来确定哪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必要的知识点,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要贴近技能要求,以服从就业要求为目的来确定教学重点,做到“有求必应”。教学难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掌握情况来确定,难点的确定要基于技能的提升程度,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来确定难点的难易程度。如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成为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教学大纲和教学理念的改进,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一般采用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去感知知识,从在做中学突出重点,以自主探究,主动感知来突破不易接受的难点。例如,在机械制图中“圆柱的投影及表面取点”这节课中,圆柱三视图的绘制为重点,表面取点为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圆柱模型,自主选点进行探究归纳出投影特点,并且得出要利用积聚性投影取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资源

在确定教法、学法之前首先分析该节课的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方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教法是教师如何去教,动作发出者为教师。传统常用的教法一般为讲授法,教师运用语言直观向学生传递知识。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例如,在课程导入时我们往往采用问题引导法,在阐述某一理论知识时,时常结合图片教具采用直观演示法向学生展示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动手操作,成果展示,对比教学的方法来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应的教学环节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法学法是如何让学生学习,针对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学习方法,动作发出者是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法、讨论法,实验法等。随着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也经常被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种资源互相配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包括所有的教学环节以及课堂评价。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复习导入,新课内容,课堂评价及小结。以机械基础上“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这节课为例。先是课前准备,发放任务单和学习用具,进入课堂导入环节,接着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按照任务单依次完成各任务:任务一,观看动画得出机构曲柄摇杆数目;任务二,分组完成铰链四杆机构的装配;任务三,各小组展示装配成果,指出本组机构中曲柄和摇杆,绘制出铰链四杆机构的简化示意图;任务四,检验成果,任务拓展;然后进行课堂评价与总结。我们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堂评价这一环节。课堂评价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又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做到真正的自主式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调节,纠正学生的偏差。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应保证完整,合理,有效。

六、教学预期效果和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45-04

一、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的相关研究

在线学习活动领域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基于技术视角的在线学习活动平台的研究,即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提供相应著作工具和运行环境。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研发的支持学习活动编列的播放器和运行环境的LLMS系统、欧盟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实施IMS-LD标准的软件Coppercore,以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赞助的研究项目Reload,目的是提供软件工具,以使LMS-LD标准能够更好地支持更大范围内的教学和复杂的学习环境。二是基于教育学视角的探讨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是JISC资助开发的IADiE(Learning Activities Design in Education)学习活动参考模型的项目,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共同资助开发的用于学习活动设计的工具包——Dialog Plus Toolkit(DPT)等。在此基础上,国内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何伏刚、陈丽采用行动研究法探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徐宁等人分析了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从学习活动与资源整合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型。关于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现状主要是通过协作型、探究型、情境型、小组形式、讨论式等类型针对某一具体学习活动类型进行设计的研究。王菊在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现代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框架。但是,对于开放教育教学设计的在线学习活动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成果都较少。本文试图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在开放教育领域尝试采用在线学习活动引领的教学设计。

二、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要素

学习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设计学习活动首先应明白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杨开城认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要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操作步骤、交互形式、成果形式、角色和职责规划监管规则、评价规则等。学习目标决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制约其他各个要素。开放教育虽然采用在线教学形式,但是其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与传统形式的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设计要素既有共性,亦有其自身的特色。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要素可进一步细化为在线活动主体、在线活动目标、在线活动任务、在线活动组织形式、在线活动实施流程以及修改完善等。

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以活动主体(即学习者)为基础,结合学习内容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将具体的活动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任务;根据活动任务的特点,选择活动形式(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以上均属于在线学习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思考成熟后便进入在线学习活动实施阶段,在线学习活动实施设计又进一步细化为活动环境、活动规则、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价等四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有不断修正完善的环节,体现了一般教学设计的思想。在线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一)强调活动主体的特征

开放教育学习者是行为活动的主体。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习者为基础,了解有关行为活动主体的特征,如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以及工学矛盾等因素。活动主体的特征是后续流程的基础。

(二)明确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作用是明确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方向,衡量其学习的水平及标准。简而言之,活动目标是关于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完成之后能够做什么(或做得更好)的具体阐述。活动目标的制定应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认识到重要性”等抽象术语,建议使用“陈述、描述、举出实例、区分、表现出、展示出”等具体术语。活动目标一般直接继承于单元学习目标,无须再进一步细化。

(三)设计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学习任务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细化或具体化为一个有机关联的项目”。依据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化过程。它需要教学设计者运用全部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活动任务通常表现为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或待完成的项目)。问题意味着一种认知冲突或价值冲突。有效的问题可以成为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源。由此可见,以在线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具有问题驱动的本质,而要彰显这种本质就要想办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具体的活动任务设计需兼顾学习者的基础及学科内容,循序渐进。“高质量的活动任务不但要将新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而且要在新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以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选择活动组织形式

开放教育的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至于采取哪种在线学习活动形式,首先,取决于学习任务的要求。如果需要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应尽量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如果需要分组讨论或者分工协作,则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的形式。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因素。对于学习动机较强或者学习氛围活跃的学习群体,协作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只会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平台的功能对协作学习的策略也有重要影响。普通论坛功能可以支持一般性的讨论,但对于辩论、协同写作、角色扮演这样的合作策略,则需要开发专用的功能。

目前,比较适合协作学习的教学平台是基于Moodlc的WiKi讨论区。协作学习的每一个学习过程痕迹都会有所记载,包括修改过程和最终成果。这对于比较注重过程学习的开放教育形式是比较有利的。但是,现在开放教育对于该平台尚处在开发阶段。目前,正在使用的电大在线平台只在课程讨论区组织协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组长以新帖的形式呈现小组讨论的问题(项目),组员以跟帖的形式参与讨论,最终小组长总结小组活动成果。该平台对于协作学习的不足之处是,无法完全跟踪小组讨论的过程,更多的是呈现组员的学习成果,对于问题碰撞的火花和痕迹无法记录。

(五)设计活动实施流程

确定了活动的组织形式后,接下来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进行详细设计。具体分为活动环境、活动规则、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价等四个层面。活动环境包括活动平台的选择、学习资源内容及形式的选择等。开放教育目前使用的教学平台是电大在线,应充分利用电大在线现有的栏目设置。学习资源和形式的选择主要依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者学习特征;活动规则主要涉及教师规则和学习者规则,具体来说就是,规定在在线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义务,以及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活动应该遵守的活动职责和权力,完成任务的期限及奖惩措施;活动流程必须根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活动序列,活动内容一般以问题或项目呈现,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活动时间的安排,在线学习活动的监管措施。活动评价是对参与在线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考量,一般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侧重于活动过程,包括参与的积极程度、在线学习活动的时间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活动成果的评价,包括测试题的成绩、活动成果质量的高低的评价。

(六)修改完善

修改完善是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的环节。这一环节贯穿活动设计的始终,实现了发现不足就能够及时改正的目的,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实施流程设计

(一)在线导入

在线导人属于在线学习活动的热身环节。导人设计得合理有趣,有利于消除学习者参与活动过程的畏难心理,以及师生时空分离的孤独感,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导入环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习者的自我介绍。在学习者自我介绍前,教师首先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尽量不要板着面孔,要有亲和力,对于学习者的自我介绍教师应及时发出欢迎、鼓励的反馈。彼此熟悉之后,引导学习者了解课程介绍。课程介绍内容一般放在电大在线的“课程介绍”栏目,不是将课程介绍内容放在栏目下,任由学习者自主浏览,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者浏览。课程介绍中必须包含本课程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活动的要求和奖惩措施,以及学习资源建设情况,让学习者对本课程的概况有个初步印象。

在线导人环节也有任务分配。学习者了解本课程的概况、学习方式以及资源建设情况后,结合自身的条件,构想自己本课程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可以发至教师邮箱,但最好是在课程论坛提交,便于师生共享成果。

(二)分解在线学习内容

根据课程单元或章节甚至是学习模块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是一个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个项目甚至是一个个操作。在线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以单元学习内容为依据,但必须兼顾学习者的基础。任务必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补充学习者恰需的学习资源。所谓恰需的学习资源,是指提供的资源是为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所能够驾驭的,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学习资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本资料,也可以是视频、音频资源。所提供的资源只是为了辅助学习者完成目前的任务。

(三)展示在线学习活动成果

在线学习活动成果一般分为形成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在线学习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是参与活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最终的成品,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对于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更多的是以学习报告或者是小组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最好是在课程论坛以附件的形式提交,便于学习者分享其成果。而对于封闭式的学习成果,比如在线测试,只能在在线测试平台呈现,但是教师可以将优秀学习者的成绩在论坛公布,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四)评价在线学习活动

评价在线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学习者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价在线学习活动具有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对于学习动机较强的学习者,评价是激励性的,有助于强化学习者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而对于学习动机较弱的学习者,评价则具有约束的功能,“强迫”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在线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同时,在线学习活动的评价成绩在课程成绩中应占有合理的比重,以使在线学习活动评价与其他学习评价(如终结性考试)有机结合,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无论是活动参与的过程,还是活动成果的展示,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反馈。

(五)择机介入监管

开放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师主导”,学习者很可能会迷失方向。但是,教师又不像传统课堂那样时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教师主导在线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在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主导的时机和方式是学习者恰巧需要的时候,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开放教育“学与教”的模式所决定的。教师监管的内容包括在线学习活动的引导、在线学习活动过程的监督、疑难问题的解答、在线学习活动的评价等。

四、开放教育“大学英语”在线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大学英语”(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教育部的网考课程“大学英语”分为A、B、C三级,本文专指“大学英语”B级)是教育部针对网络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习者设立的统考课程,由于开放教育学习者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不高,面授辅导课到课率低,有的开放教育办学单位甚至取消了“大学英语”的面授辅导,因此在线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在线学习活动为引领的在线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设计活动目标

本课程是教育部的统考课程,属于应试教育。学习者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更多的是希望在线学习内容能更接近网考试题。教育部对“大学英语”网考下发了教学大纲,但教学大纲过于笼统。根据在线学习活动目标的设计方法,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模块予以分解,分解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在线学习活动目标。

1 交际用语。根据大纲的要求,考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常见情景中的基本交际用语。活动的目标:一是区分不同的交际用语类型;二是按类别搜集交际用语并熟记。

2 阅读理解。根据大纲的要求,考生应能读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个单词。考生应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活动的目标是:区分不同阅读理解题型;链接对应题型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完成模拟题上的18篇文章的试题。

3 词汇与结构。根据大纲的要求,考生应认知3000个单词,并熟悉掌握其中的1800个单词及其基本的搭配;考生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并能在语言活动中较正确地加以运用。活动的目标是:背诵指定的词汇表;区分不同考题的出题技巧;归纳语法规则;运用语法规则练习巩固。

4 完型填空。大纲尚未对此做出明确说明和要求。但根据该题型的试题及解题技巧,设计活动目标为区分单词类别,根据此类特性组成句子。

5 英译汉。大纲要求,考生将难度适中的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考生应能对英语原文有准确的理解;做到译文通顺、达意。活动的目标是:厘清英译汉技巧分类;按照翻译技巧将模拟题的翻译试题分类;运用技巧翻译专项练习。

6 写作。大纲要求,考生应能写出长度不少于80词的常见应用文及一般的叙述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考生应能较正确地用语法、词汇、拼写、标点进行表达;基本做到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活动目标是:区分英文作文的分类;将模拟题的作文范文分类;运用写作技巧设计制定作文框架;将作文框架补充完整。

(二)设计在线学习活动流程

“大学英语”课程在线学习活动遵循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流程,课程介绍放在电大“课程说明”专栏,同时增加了学习指导内容。教师介绍放在“教师介绍”专栏,学习者的自我介绍在“课程论坛”呈现。活动内容的设计,依据活动目标,结合《大学英语》辅导教材的9套模拟试题内容,兼顾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整合了相关题型的解题技巧和专项练习等学习资源,形式分为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学习资源分阶段、分批次分别上传在“课程辅导”专栏,同时在课程讨论区有活动任务的提醒,以精华帖的形式置顶。活动形式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分属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成果呈现形式主要是学习计划、学习报告、小组讨论报告和专项在线测试题。除了专项测试题,所有成果都通过课程论坛以附件的形式上传。

1 导入。活动任务:一是阅读本课程的课程说明、学习指导及教师介绍,熟悉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及学习环境;二是自我介绍。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为一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课程论坛发新帖。

2 交际用语。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交际用语的分类标准及解题技巧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按类别分类模拟题交际用语,活动形式为协作学习;三是搜集交际用语并熟记,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为三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3 阅读理解。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阅读理解”阅读及解题方法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完成模拟题中的18篇文章的试题,活动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三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4 词汇与结构。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词汇与结构解题方法文本资料(视频讲座),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按词类、句法归纳语法规则,活动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四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5 完型填空。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完型填空解题方法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复习词类的划分及句法作用,学习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二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6 英译汉。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英译汉技巧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按照翻译技巧将模拟题的翻译试题分类,学习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二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7 写作。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写作技巧及英文作文分类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将模拟题的作文范文分类,学习形式为协作学习;三是运用写作技巧设计制定作文框架,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四是将作文框架补充完整,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为三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三)评价与反馈

对于课程论坛的学习者发帖,一般应在24小时内及时予以回复。每周选择一天实时在线与学习者互动,实时解决在线学习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在线学习活动参与较为积极的学习者,每周评出希望之星,提出表扬;学习者在线测试的成绩,在提交成绩结束三天内,在论坛公布成绩,同时公布试题正确答案及题解,便于学习者及时核对,查漏补缺。

篇3

Teaching goals

⒈Knowledge goals:Worlds and expressions:wildlife ,decrease endangered,concern,zone,in peace,in danger of,die out/Let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and《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⒉Ability goals:Develope students’speaking and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wildlifef protection.

⒊Emotional goals:Make the student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love our environment and arouse students’s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wildlife and environment.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Master the relative words and expressions/Train students’speaking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How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peaking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Teaching metholds:Task-based metholds,speaking,discussing c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Aids:A multi-media computer,blackboard.

Teaching steps

Step 1: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how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let students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m.Then correct their meanings especially their pronunciation .

Step 2:Lead in

⒈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animals having disappeared and let students give their names.Then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lk more about them freely.

⒉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endangered animals and let students give their names.Then,ask them :“What other endanger animals do you know about?”In game:One student describe something about the animal,the other one guess the name of it.

Step 3:Discussion

Ask students:⒈why have the animals disappeared?⒉ Why are the animales in danger of disappearing? First,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in groups,Each group talk about one animal.Second,ask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reasons referring to:appearence,food,habitat,hunt,global warming overhunting etc.Meanwhile,encourag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add up more reasons they think are reasonable.

Step 4:Discussing and learning law

Discuss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 in pairs and ask them their ways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from dying out.They can do like this:To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we should do....,we shouldn’t do....,As for our government,they should......In this part,I will introduce the laws:《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and《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 will show some main rules of the laws to my students.

Step 5:Summary and writing

Summarize the period and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Save our friend __________or a letter to call on all people to protect wildlife in limited time and ask some to read their writings if time allows.

Step 6:Homework

篇4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篇5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4―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普通中小学教师及其管理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基础教育战线上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实践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教育硕士是一种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将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实践相结合,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比较熟悉当代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教育学科发展前沿,为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研究者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显示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特色,也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 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有着比较突出的业绩和出色的教学能力。教育硕士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领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多为中小学教师在岗兼读,因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由于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在学习时,教育硕士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进行结合,以更切合教育硕士的工作需求。

2 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的切身感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把他们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

3 具有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优势

教育硕士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如果在他们具备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积累,获得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必然会在创造“活的教育学”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教育硕士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帮助其创造“活的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4 自学能力强

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考虑怎样对教育硕士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二 教育技术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全方位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3年公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试行)》,其中“教师教育技术标准(SETC•T)”从“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和“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等五个方面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在标准中对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界定: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水平的总体体现。主要包括:①知识要素: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②能力要素: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③情意要素: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综合以上两个标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应该表现为:

1 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从教学的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形成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方法、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1)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绩效(即同时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2)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和教师职能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特别要学会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即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 形成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

为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教师应具备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形成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学设计理论为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确定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其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实现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就具备了基础。

(2) 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具备较强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即使运用常规教育技术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3) 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教育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将呈现新的规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偏重在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中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3 创设安全、有效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能说明就是教育技术。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安全地、有效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其结果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绩效(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才能称为教育技术,否则只能看作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要创建安全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教学设计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并充分认识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的环境下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设计的原则与内容选择

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在现行的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引进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和教育技术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硕士层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设计的原则

(1)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以相关标准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涉及到课程、环境、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到与各因素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的课程方案和参与教育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我国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明确了对教学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依据此标准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则课程的目标更有针对性。

(3) 以教学设计为核心

对中小学学科教师来讲,全面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即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对所承担的课程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明确本课程总教学目标、熟悉本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理清各知识点和知识单元的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或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分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让学员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过程和方法,并重点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构建了多种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同时要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积极收集、整理、制作各学科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完善教师个人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网络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已有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而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评价、调查问卷、档案袋评价、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提高评价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充实教学评价的内容。

2 课程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知道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对自己承担的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支持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尝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方法,体验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自己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教学设计,学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运用教育技术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知道运用技术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

3 课程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新的应用领域等八个部分,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四 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1 对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指计算机技术上操作,更是强调学习者教学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让学习者去尝试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教学设计中的很多理念与教育硕士过去备课时的思想有很大不同,这些理念从接受、理解到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设计,尽量使学习者体验到经过教学设计比自己以往的备课更有效,感受进行教学设计所采取的一些策略,理解教师是怎么进行教学设计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习者在教学实践时,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模仿别人发展到自己的创新。

2 学习评价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方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应该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加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贡献等)和完成的学习成果(如学习笔记、

设计方案、资源开发等)数量和质量的检测。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有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资源应用、教学方法组合、教学实施、评价设计、方案修改等方面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建设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以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支持网站的建设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充分展示教材的特点,弥补文本教材的不足,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要帮助学习者理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关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组织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提供大量各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和模板,方便学习者进行模仿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时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是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补充最新内容,并针对学习者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学习者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常用常新。

参考文献

[1] 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9.

[2] 李龙.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篇6

在西方,教学设计伴随着教学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科学化时期以后而广受关注。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源于杜威、桑代克等人,试图把心理科学成果运用于教育情境。杜威提出建立“桥梁学科”(linking science)的主张,试图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桑代克在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等内容的教学设计体系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框架。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几大特点:首先,伴随着人口出生率迅速增加而出现学龄儿童的剧增;其次,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激化了美国对其教育科学化的关注;再者,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带动了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风潮。在这些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在追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时就自然地把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应用过来,于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通过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一时期,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等在推动教学设计走上技术理性道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分解教学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力图通过合规则的行为设计而对教学活动加以控制。在这分解控制的过程中,完整的教学消失了,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和教师,都被排除在了关注范围之外。当作为教育目的承载者的学生消失在教学设计者的视野中时,教学设计就走上了自己的教育背离之路。

到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的发展势头逐渐减弱,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开始受到重视。与行为主义理论相比,认知主义理论考虑到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人的影响,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主要研究人难以观察的内部心理活动机制和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弊端,关注了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特点及动机对学习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也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有情感、有个性差异的鲜活生命,而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他们研究的重点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知识灌输到这个容器中去。而且,在很多方面,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以往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对原有做法的超越。例如,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策略是“任务分析”,70年代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仍然应用这一策略,不过从过去分析人的行为表现以确定行为目标,转到理解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能力表现”的发展阶段,运用“任务分析”确定一个学科领域中能够把新手和专家区分开来的不同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有对学生动机情感的关注,也是作为实现其知识灌输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至于这些知识是否真正能为学生所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甚少考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外在于个体而客观存在的,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很快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并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来。这种教学设计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学设计中把知识绝对化,学生客体化的弊端,但它对学生的重视并不是着眼于学生发展,而是工具性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特点达到外在于学生的目的。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做法并没有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在近30年来,西方教学设计研究出现了一种整合化趋向,其基本思路是把各有所长的多种理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富有变化的、包容许多可能的策略的系统。教学设计者能够从这些经过大规模整合的教学理论中选择某些具体环节,直接运用于他们所需要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这一思路与教学设计教科书中经常提到的媒体选择流程图的思路基本一致,而且,因为真正的教学要比单纯客观的媒体复杂得多,当人们需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需求和标准时,往往并不能从中找到一个完美方案。

在我国,对教学设计的关注和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有三个领域的研究者。一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多从技术的视角分析教学设计,研究的内容结构相对固定,相关著作或教材一般采用首先概述教学设计内涵和历史,然后介绍国外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型,再就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的结构框架,其中的基本内容也大体一致,主要是国外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策略的介绍。因为如上所述西方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背离教育的问题,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这一分支也具有比较明显的重技术轻教育的倾向。二是教学论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从教学论的视角,用教学论的术语来分析和表述教学设计问题。虽然他们在努力追求“通过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的目标”,但在具体内容和做法上仍然有突出的模式化和把完整教学原子化的倾向。三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以学习理论研究者为代表。这些研究者把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教学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以学习的分类和学习的外部条件为主要依据建构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相对新颖。但其外在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观,前提性地假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成性,同样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 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偶然性、非线性等特点。

近10年来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是反映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立场的重要舞台。在课程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被广泛宣传和强调。全国各地的许多课堂上,从学生的桌椅摆放,到技术手段的运用程度,到教学内容的曲折呈现,再到师生各自主讲时间的控制,等等,都为了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然而,因为课堂上的这一切都要归结于统一的评价,尤其是地位稳固的同一内容与形式的考试,所以,很多课堂里展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过是舞台上的表演,是“戴着镣铐跳舞”,实质是另一种技术控制的形式,并不具有“育人”的实质价值。

如上所述,纵观教学设计发展的整个历程,虽然最初以优化教育教学为出发点,但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媒体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淡化甚至忽略了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逐渐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走上利用技术,乃至依赖技术去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教学活动削足适履地适应技术需要的技术理性道路。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始终聚焦于“培养客观知识的掌握者”,而这正是我国当今教育所要批判和摈弃的恶疾。

二、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之品性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也是教学设计逐渐偏离“育人”宗旨,走上技术理性的过程。技术化的教学设计把师生的教学活动看做可以预设和有效控制的程序,试图通过对教学程序的预先设计而控制师生的教学行为并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设计采用原子化的层层分解的方式把整体的教学系统、完整的学生解剖为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如计算机执行程序命令一样,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控制而准确地获得预期结果。然而,这种技术化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个性,无视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正如有人说,当把科学作为一种信仰时,科学也就成了伪科学,教学设计在不断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背离了初衷,成为有效教学的阻碍,师生生命成长的藩篱。

要寻求教学设计的有效发展之路,必须脱离几十年来形成的技术化立场,重新站在其发展的原点,以教育的视野和情怀审视教学设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思考教学设计,从而确立起教学设计的教育立场。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实现,更是一种价值反映;不仅是一种程序预设,更是一种过程开放;不仅体现教学共识,更展现个性特色;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看重生命成长。对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品性进行概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主体视野中的价值选择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成人’,教育学乃‘成人之学’。”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是教育的本真目的。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存在的现象是:在宏观层面的教育价值和目的上,人们能把关注点放在“育人”上面,而一旦具体到微观的教学环节或实践活动中,人们就不知不觉把对人的培养窄化、片面化,甚至物化成了对知识、对活动、对技术、对物质设备等的关注。在探讨教学设计的价值时,也多沿用“关系说”的基本思路,分析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强调教学设计在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知识传播、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价值。本来,强调这些价值也没有错,但这些价值,都是使用价值或者工具价值,是相对的价值,只有被人选用时才具有的价值。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这些外在的物化价值服务的,过分突出这些相对价值,就把教学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一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排除在了价值视野之外。

当教学设计脱离“育人”的立场探讨价值时,那些清晰、条理的价值明细不过是技术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强加于教学设计主体的,这时的主体是缺乏自主、丢失自由的所谓主体,所标榜的价值并非主体自我选择的价值,或者说,这些价值根本不成其为价值,因为,“不以自由为基础,不经自由选择的东西没有价值”。真正的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就是人的自身本质”。所以,教学设计的价值,并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自身之外,恰恰是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基于自身存在与发展需要对教学设计所做出的自由选择,才是根本的、绝对的价值,也只有由此确定的教学设计才是立足教育立场的教学设计。换句话说,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其价值总存在于基于主体自身需要的自由选择中。

2、个性视野中的生命成长

当教学设计的价值着眼于主体自身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就成了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不懈追求。对于个体的存在而言,相对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是其存在的关键价值。实际上,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习惯使教学设计走上了个体个性发展的对立面,把促进人的发展理解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却忽略了真正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是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学会生存》中分析传统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这两个弱点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广泛存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仍然把规范过程与追求效率作为其重要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严格控制和整齐划一,这与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社会效率运动”如出一辙,教师与学生具有了与企业生产线上的产品同样的性质。在这种效率视野中,个性化的教师与学生是不存在的,他们都等同于无生命的产品。而数十种周密规范的教学设计模式也凸显出教学设计活动作为一种线性的、既成的、确定的程序与步骤的特色,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式,都是选择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排除了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的系统。而这无疑是对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个性生命成长的漠视,甚至扼杀。

教育立 场下的教学设计要找回个体生命在教学设计中的存在。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一一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正是要追求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它从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彼此的生命成长为根本依据。

3、实践视野中的过程生成

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教学预成性的认可,即认为在教学之前预先规划设计好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形成具体细致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就可以依据方案,自然而然地达到目标。这种预成观把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看做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认为越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教学,教学就越有成效。于是,“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诚然,就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依据预先的设计蓝图行动是人优越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必要的设计规划是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然而,这种预先规划一旦追求具体详尽,试图包含教学实践过程的一切,它就不再是实践活动的有益参照和指导,而是成为禁锢人手脚的镣铐,成为控制教师与学生身心的工具。在这种教学设计方案的牢笼中,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被动的知识消费者,他们就如被动执行程序指令的机器,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就如生产线上的产品,沉默地被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设计逐渐被技术化,并逐渐从解放人的力量转变为奴役人的工具,成为剥夺人的主体价值选择权、抹杀人的生命个性的凶手。

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把关注重点放在对教学过程的预先严密规划上,而是在尊重实践的情境性、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权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寻求和努力创造自我发展的机遇和条件,让自己的生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实践,关注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变化。首先,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在学生“仅仅基于认知层面对表层符号知识的‘知道’”,而是强调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围绕特定知识主题相互交流、探讨、反思,从而获得对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与创造性结果,并最终体现为学生生命智慧的生长。其次,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把一切预设的目标、过程、方法等都看做是真实教学实践的参考,而不是要执行的权威,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因素是教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也往往是重要的“成人”时机,所以作为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大方地给真实的教学实践“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时空,使之可以依据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而在实践中自由选择、自主生成。

三、明确教育立场,走上“育人”之路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意识到教学设计的教育偏离或技术化倾向之后,提出以加强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策略。然而,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各是什么,它们是否有融合的可能,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融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哪个也不是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强调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时,总是一边欣赏着技术主义的优点,一边眷恋着人文主义的好处,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两种主义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于一种观点或者事物,我们习惯了用二分的思维方式去分解其优缺,却没有想过,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假想。因为对一种观点和事物来讲,其优缺并不是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不同的东西,而恰恰是一种东西的两面而已。虽然优缺不同,却是唇齿相依,共损共荣。所以,那种提倡对一种观念或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言论更多是一种“表面文章”,强调不同理论与观点融合的意图也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我们真正所能做的,是确定一种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并依此为标准去选择、组织和落实整个系统中的一切。而在教学设计中,这种明确的立场和观点,既不可能是技术主义,也不可以是人文主义,而是教育的根本,既教育“育人”的立场。

1、确立“育人”的根本方向

正如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致力于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外显绩效一样,对教学设计的传统认识,人们从过程方面突出了其作为设计学科的技术性,而从效果方面突出了其作为应用学科的功利性,这两种倾向无论是在对教学设计进行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中,还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两种倾向支配下的教学设计者,往往把设计技术应用的非常熟练,把绩效的提高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教学设计看起来似乎有效而充实,实则是有形而无神。因为他们把本属于手段的技术和绩效与真正的目的混淆,把作为根本价值的人的存在与发展,排除在教学设计考虑的范畴之外,从而使其行为成为缺少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的“空心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作用于人,成为限制和压抑人的牢笼。

把教学设计从无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复杂实践的角度重新诠释,意味着要重新思考和建构教学设计的价值规范。正如前文所述,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意蕴。所以,虽 然教学设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小环节,但“育人”仍然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其所有活动的精神和灵魂。

“育人”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方向和标准,不是一种远离实践的抽象理论或者口号标语,而是如一种性格反映在一个人一言一行的方方面面,如一种文化渗透在一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样,渗透在教学设计的理念和行动中。如果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人,“育人”就是这个人的精气神,是这个人成为他自己的精髓所在。当人们以“育人”的标准重新审视和关照教学设计时,虽然仍要借助于技术,也要看外在的绩效,但这些都成为供选择和被利用的手段,都要经过“育人”这一最终标准的审核和检验。只有为“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服务,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才会被选用。也只有确立了“育人”的根本方向,教学设计者才能一滴水里看世界,做到既着眼微观的具体设计,同时又胸怀远大的目标,把对独特个体生命的关怀浸润到教学设计的每一细节中去,使无形的“育人”追求转化为有形的教学行为。

2、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一个人总是一个整体的人,当我们把他划分成四肢、躯干、腰身、发型,或者专门分析他的鼻梁、下巴、眼睛、牙齿的时候,他就不成其为他,而只是不同身体部件的符号而已。教育立场下的“育人”也是如此,培养的人应该是整体的人,不是只培养身体健壮的人,或者学识渊博的人,而是培养在身体与心理的各方面都协调均衡、身心统一的完整人。所以,对人的教育,应该站在教育的立场给人以完整的人文关怀。同样道理,虽然教学设计的研究一直采用分解的方法,把教学设计系统划分为若干要素和环节,然后对每一要素和环节的特点、要求、设计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但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绝不像西瓜,切开一看,皮囊分明。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与环节相辅相成,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发生蝴蝶效应,对育人效果产生极大损害。同时,把复杂的整体划分为孤立的部分,也容易遮蔽整体存在的随机性、新事物和创造性。可以说,只有当你始终以一种整体的眼光去观照教学设计的各部分时,你做的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你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教学,你的眼中才会有教师,有学生,有对他们个性特点和鲜活生命的实时关照,才会真正触及教学设计的“育人”核心。所以,基于教育“育人”立场的教学设计,必然是整体优化的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一、引言

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师范生毕业后会面临从教,但他们的教学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有效完成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功,而当前高校对其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小学教育是为生命奠定基础的教育,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只有被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培养,他们将来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不够明确

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不够明确,理解也不到位,即使在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各科的教学法进行了学习,但往往学习也只停留在了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也并未反思总结,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传授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使教学设计能力整体不能达标。

三、教学内容学设计方面

第一,现在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许多的教学设计中,仍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培养小学生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价值的方案。

第二,大多数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高度。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得课外知识较少,因此教学设计比较乏味单一,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致教学容量不够。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等。

第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应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而在小教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偏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忽略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评价设计,忽略了将新课改理念结合到教学评价设计当中。

四、课程标准不熟悉,对教学目标设计掌握不足

课程标准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标准与前提,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目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也有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做指导,而大学课堂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未对各学科课程标准做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对总的以及各科的课程标准把握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不能将课程标准与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更难以对教学目标从整体上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无法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五、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一,教学设计在实践与应用之中体现了各种科学理论,教学是教师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切不可走向两个极端,大部分的小教专业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认知层面的理论知识偏多。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断地使教学设计反映教学实践的动态要求,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第二,小教专业的师范生很多都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学习教学设计,并没有结合教学实践应有的多元性与动态化,缺乏针对性的练习与操作。研究表明,教学设计是一种在特定情境脉络中解决结构不良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它所运用的是一种高度互动与协作的设计方式[1]。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它需要各种有效的资源的参与,充分体现了进行设计的创造性。所以,应在培养教学设计能力的进程中树立理性与创造性结合的教学设计观。

第三,目前,教学设计大多在教师教这单一层面上进行,侧重于教材的钻研、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筛选和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忽略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需要,也缺乏对教学情景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而教学设计应是多方面的的集合,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整合各个要素,重视教学情景的因素,对教学整体进行设计,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第四,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展不成熟且处于成长状态的小学生,这决定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性,应具有专业情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去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时俱进,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

第五,对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来讲相关教育知识一大部分来源于课堂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所以必须丰富课程的门类,让学生去汲取更多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小教专业应开设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加大课时,使师范生更深刻的掌握课程内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需要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师范生可以形成更加基础、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功底。

第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通常存在学生多、教师少并且常以大合堂进行教授的现象,师生鲜有互动,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面对众多学生灵活进行教学,尽量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将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并做好示范与讲解,针对性的去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第七,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培养小教专业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教学实习”。[2]很多高校虽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但讲解存在形式化,开设的很多课程仅处于文化理论层面,偏于认知,并不能满足小教本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需要。小教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还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师范生认知的基础之上,强化理解,强调创新,强调与现在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与时俱进。

第八,说课主要是阐述某一学科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的过程,通过说课的练习,可以逐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可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说课训练并结合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教学设计的更富有艺术性与创作性。校外实习见习可以直接接触真正的课堂与受教育者,在听课、备课、授课中充分与实际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这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在实习见习前进行详细科学教学设计,并多向在职教师虚心请教,遇到问题多请教老师与查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实习见习结束后,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总结从而消化吸收,夯实基础,稳步提升,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第九,以案例为载体,组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学习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成功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与他们的差距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提高;课堂模拟也正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体验与反思,在分析研究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后进行实际课堂模拟,注意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模拟练习中。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找寻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并逐渐改进;教学设计具有实践性,而现场教学则是让小教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走进真正的课堂情境,结合当今社会中基础教育教学的现况,将预设的教学设计逐渐达到目标状态,不断将教学设计理性的认识与实践的体验达到和谐统一。在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培养中更要将案例分析、课堂模拟、现场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断进行分析、反思、改进、练习逐步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所谓科学,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叫作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教学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在英语教学中,不论是宏观设计还是微观设计,不论是整堂课的设计还是片断的设计,我们都应以语言学教学理论为依据,着重考虑三个方面:

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可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 educational objectives,如英语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无法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而是长期努力的方向。近期目标被称为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s,这一目标,主要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那些活动方式来学习。教学目标通常用可以观察得到的学生行为变化的语言来表述。正如加涅( Gagne, R. M. )所著《教学设计原理》 (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 “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

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等,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学生的各种特点因时代、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黑板、挂图、实物、幻灯、投影、电视、录音、视听光盘、计算机等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的效果已被许多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所肯定。但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要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征和功能,也要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们应增加教学媒体使用的多样性。

⑶教学评价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它在课堂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善。通过教学评价,获得反馈信息,找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2.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 学习必须有动机,动机促进兴趣,兴趣激励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才能有进步。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与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明确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对帮助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改进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之一。

三、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1.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

2.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 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3.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认知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交流,以上三个层面英语称为 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景,安排各类课堂教学活动,pair work, group work, task-based activities, role play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尽量体现真实的交际,教师在设计时要创造“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使学生感到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性。

4.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外语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语的机会。例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走遍美国》。和蔼可亲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逼真的音响效果,栩栩如生的影视画面,可大大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⑵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电化教具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由学生的被动听讲变为全面参与,变化的情景,多方位的语言刺激和实践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条件的话,英语教师要努力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不断探索多媒体英语教学,发挥其应用作用。

5.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与提问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对于学生来说,它还具有多种教育心理功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启迪聪明智慧,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可以说,英语课堂调控的起承转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疑提问的精心运筹。问题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例如,学生阅读课文前给出一些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正确回答出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确定阅读的重点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根据国外一些研究,这种提问可以分为5类:

⑴ 回忆性提问,即利用所谓的事实性问题,让学生追忆所学习过的基本内容。如:When and where was Abraham Lincoln born? ( Lesson 50, SEFCB 1A)

⑵ 理解性提问,指教师为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所提出的问题。如:What 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 (Lesson 10, SEFCB 1A)

⑶ 分析性提问,指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原因、结果、条件等的提问。如:How can you manage to keep yourself from getting fat? (Lesson 58, SEFCB 1B)

⑷ 综合性提问,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所作的提问。学生们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如: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Lesson 33, SEFCB 2A)

⑸ 评价性提问,指教师为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所作的提问。引导学生判断评价事件和人物,分析品评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一种高深层次的设问,思想难度较大。如:What kind of man do you think Antonio was? (Lesson 42, SEFC B3)

四、教学设计的探索

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总要首先对教学进行一番 认真细致的构想和设计,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把这种构想的轨迹、设计的思路用文字符号记载下来,形成教案。从本质上说,教案只是设计的结果,备课才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反映出那种动态的教学构想的思维流向。所以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究英语教学备课。英语教案设计的科学性,首先取决于英语教师备课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英语教学备课的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原则。英语教师一是要熟悉《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领会精神。二是要了解学生,教学的缘起和归宿就是教会学生学,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 “to teach our students English” 而且应是 “ 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要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就必须了解学生。三是要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四是要确定教法,通过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现以 “WHAT IS A HEALTHY DIET ?” ( Lesson 58, SEFCB 1B ) 课堂教学设计为例:

I.指导思想: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的教学原则(Learner-centered, task-based learning);

2.创造使用英语的机会,“学以致用”,贯彻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原则(Communicative-learning);

3.教师的作用: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

II.课堂教学步骤:

Step One: Presentation

1. Showing a lady ( or a gentleman ) who is rather fat through multimedia and also

one who is slim and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 Which body shape would you like to have? ”

2.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 supper and between meals?”

Showing all the foods Ss mentioned and some more.

“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

“ What’s a healthy diet? ”

3. Telling Ss what is to be learned

Enabling Ss to know how to keep them from getting fat by having a healthy diet

Step Two: Practice

1. Listening to the tape of the text ( with books shut )

2. Reading the text

3. 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

4. Summariz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Step Three: Production

Task: You’re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to some fat people, who try their best to lose weight. Please discuss it in small groups and write an outline of the lecture and then make a speech.

Step Four: Assignment

Get well prepared for the lecture and try to give the lecture next period.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入0163-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应运而生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微课能够运用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承载复杂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是满足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的需求。将英语教学与微课结合起来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W习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结合微课教学特征以及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创新和优化英语微课设计,确保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一、优化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整体教学效果。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要想真正满足以上要求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最为主要的是,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微课特征以及内容来全面优化英语微课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全面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教学目标,并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运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同时也要知道如何有效借助微课开展英语教学,让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信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需要对英语教学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出英语教学的知识点,并沿着这一线索将知识点进行转化,推进微课的制作,并保障英语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精简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英语微课时除了要保证知识点准确之外,还要坚决避免知识性错误的出现,在制作完成后对多媒体的文字、语言等进行重新校对,确保微课制作的质量,并保证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讲解。

例如,在学习“Weather and Spoas”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微课制作,运用学生感兴趣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形式丰富和拓展微课内容,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确保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微课:首先用一首韵律优美和朗朗上口的四季歌《the Song of Four Seasons》将学生带人到天气和运动话题当中,并组织几组运用重点句型的对话:How is theweather today?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ich season doyou like best?在对话完成后可以增强学生对重点句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guessing game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几组对话,并让学生从中猜测季节、天气以及与天气相匹配的运动项目,从而再一次点明主题。

二、重视微课视频录制测试

英语微课教学主要以教学视频为依托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凝聚到一个精炼的教学视频当中,而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则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抓住教学重点,因此,英语微课视频的录制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例如,在运用摄像机时,要突破传统课程录像形式的束缚,在视频录制时增加特殊的硬件使用,以便能够在视频上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如复写板等,以便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逐步深入地对英语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与此同时,微课教学视频当中声音质量必须得到保障,确保声音清晰、语调分明、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而为了方便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在视频制作时可以搭配字幕。除此以外,微课教学视频的制作不仅需要重视拍摄环节的优化,也需要在视频拍摄完成后进行后期制作,并在制作中搭配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而方便教师能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多样化教学。在视频拍摄完成后还需要展开对教学视频的测试,在观察学生反应、态度后进一步对微课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经过反复测试论证进一步完善教学视频,确保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准确组织英语微课语言

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主要以多媒体视频教学作为内容展现形式,但是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微课对内容语言以及教师语言的运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关系到微课教学设计的质量。简明精准的语言是微课语言的标准,同时也直接考查了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微课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忽视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性的语言以及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组织语言,从而在具体的知识讲解中忽视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进而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以上问题同样需要在英语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但是在讲解抽象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得语言变得逊色。英语微课往往用语言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手段,教师首先用微课概括知识点,并在微课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微课教学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同步语言教学。这样形式的语言教学在知识传授上没有缺憾,但是不能够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能够切实发挥微课教学实际效用的方法,在微课内容语言的组织和设计方面必须提起高度重视,确保语言的精炼、准确以及丰富,同时,教师的口头语言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确保口头语言的趣味性、逻辑性、准确性,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积极探究如何将口头语言与微课内容语言实现紧密配合,最终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英语教学,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四、应用微课营造教学情境

学生是教学主体,而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才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教学成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翁失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因此,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快速带入到相应的语言学习环境当中,确保学生高效地完成语言学习。在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生容易受到汉语环境的干扰,再加上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较短,不能够进行正确的语言背景联想。微课则为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微课的科学应用实现了抽想到直观的转化,并将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场景化,突出了重点,也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中的难点。对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有效融合影像、音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从而为学生营造形象直观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学习。

例如,在教学过去进行时时态时,在微课中可以用动画形式展现昨天小明同学在家里吃晚餐、做作业、看电视的情景,之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提出问题: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What were you doing 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由于微n教学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于是大家纷纷踊跃回答,从而通过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语法学习。

五、创新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微课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其教学效用的发挥离不开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而教学方法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微课教学效果。目前英语微课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有:第一,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下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并将自己自学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记录,进而在课堂当中提出并和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提问法。教师在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微课学习中,并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并促使学生从求知欲到学习动机的转化。第三,合作学习法。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促使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其与微课教学有效搭配。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3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让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还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作用意义非凡,只有有了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导入

开始一堂课就好像一幕剧拉开帷幕一样,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走入表演的情境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碰撞学生的思维从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活动能够进行得活泼有趣。由此在导入部分先出示一段乐曲,紧接着课件展示一扇门的开启,里面犹如人间仙境,教师旁白:你们还记得第一堂语文课吗?那时是怎样的情景呢?那时的语文课堂为你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语文学习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在此刻,你心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呢?相信你有更深的感慨,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心中,去回顾、总结和思考我们这些年来学习语文的酸甜苦辣吧。设计这一导入场景,教师进行巧妙启发,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首先为学生创设情感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很自然地就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

2自我检测、评估

导入之后进入自我检测、评估的环节,教师出示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对照着各个学期的目标提示衡量语文的学习情况,并作出自我检测和评估,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同时课件出示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真思考,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估,再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巡视。同学评价后教师随机抽出十名学生统计其评价分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一环节的进行,旨在让学生对自己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基本情况进行回顾,小结自己取得的成绩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融入到教师设计的环节中去。

3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根据课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再综合学习感受以及成果形式的相关情况来评出分项评价,完成自我评估表,并总结归纳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普遍性得失。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和认识,能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有正确的客观的评估,由此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改进机会。

4写自我小结

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境设计教学,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估后再出示同学们学习的照片,背景音乐响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你们手中的评估表是你学习语文的成果,能够见证你突飞猛进的语文水平,它是沉甸甸的,带着对过去成绩的汇总,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同学们,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弥补存在的不足,能够温故知新,用今天自己总结的结果来帮助不久后的中考,让自己在中考里发挥自己最佳水平,奔向理想的彼岸。课件出示题目,教师引导:在语文的学习中相信你们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很多关于语文的话要说,有烦恼也有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吧!教师要求学生可以从出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行拟题讲述自己心中的语文,写一份自我小结。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进行分类并组织全部交流,教师通过适当点评让学生修改,将学生的习作汇编成册。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不断提升其思维水平。

5我的语文趣事

此环节在写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语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心酸,有欢笑,有失败后的泪水,也有胜利后的自豪,教师把教学活动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回顾往事,畅谈各自的语文趣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讲述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学习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有苦与忧,有笑与泪,还有得与失,但是回味过去,你们却都是笑意吟吟。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为学生的思考层次进一步深入打下基础。

6我的语文情结

学生讲述自己的语文趣事时能够进入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明白自己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这时教师要顺势而导:语文学习和我们形影不离,有的同学因喜爱语文而被引领进文学的殿堂,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语文学习,更喜欢偏重精确的理科,同学们,你对语文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情结呢?由此教师展示语文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语文的主要特点以及语文在自己心中的最大价值,并相互交流、讨论,各自谈谈对语文的感情,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时以阐述的内容无懈可击为衡量标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7我的语文感悟

在谈语文感悟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结合《别了,语文课》与《最后一课》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所体现的共同情感以及主人公对语文课的态度变化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走进语文,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珍贵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并且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8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知识性,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全面地从阅读、写作、专题、口语交际等方面让学生去思考,促进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通过对过程的精心设定促进教学,并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重视和肯定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将其主要作用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障和彰显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郭卿.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4)

[2]河北省涿州市王义海.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设计[N].学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