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考察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考察评估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考察评估报告

篇1

项目评估报告有长有短,有繁有简,在结构上一般都包括“编制说明”、“目录”、“正文”和“附件”四个部分,具体情况视目标项目的重要程度及难易程度而定。但项目评估报告的制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把握两个重点内容。

基本原则之一是客观性,项目评估是在项目主办单位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研究,其结论的得出完全建立在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评估实施过程中,既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及全部数据进行查证核实,又要根据项目评估的内容和分析要求,深入企业和现场进行调查,以搜集新的数据和材料,以专家的学识确保所有项目资料客观详实。同时项目评估涉及项目投资的工艺设备、技术物资支持、财务分析以及未来市场预测等多个领域,评估人员必须以宏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为前提,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处理评估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在评估报告中客观公正地表述出来。

基本原则之二是科学性。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项目评估是项目建设前的一项决定性工作,它的任何失误都可能给企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评估人员必须持有对国家、对企业高度负责的、严肃的、认真的、务实的精神,以战略家的眼光,将项目置于整个国际国内大市场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坚决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使项目建成后确实能够创造良好的效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在评估工作中,注意全面调查与重点核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经验总结与科学预测相结合,以保证相关项目数据的客观性、使用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估结论的正确性。

重点内容之一是必要性。必要性评价又称背景分析,即分析项目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和地位,从而明确目标项目是否有建设的必要。该指标突出考察的是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大小。在这方面它要重点评估两个子指标:

1.项目的投资方向。一个好的项目必须做到四个“符合”和三个“有利于”:即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符合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要求和方向;符合项目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总体规划;立项的所有手续要符合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规定。项目的建设要有利于项目实施地区、所在行业乃至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品;要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创汇。

2.产品的市场需求。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改建、扩建项目,其目的不外乎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和改进生产工艺,以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但其最终落脚点都是赢得市场以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项目评估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科学地评价项目的市场前景。要通过对项目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客观地评价产品质量、性能、价格、市场分布状况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走向,从而为项目建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重点内容之二就是可行性。即考察项目是否具有建设的可能。如果项目缺乏建设的技术、经济或其他物质基础,那么一切都是空话。1983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八个方面:①市场需求调查分析;②拟建或改扩建规模;③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条件研究;④厂址方案与建厂条件;⑤劳动力的来源、素质及职工业务技术培训;⑥工程建设实施计划及生产计划;⑦技术经济指标及财务效益分析;⑧投资效益和社会影响研究。对照上述内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重点主要有两个子指标:

一是技术的可行性。重点考察引进的技术是否先进适用,能不能与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新引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应该具有先进性,符合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需要,符合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必须与国内现有的技术、设备、生产资料的供应相匹配,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篇2

论文摘要: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需求者厦监管者是资产评估活动的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分析他们对资产评估结果的不同预期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差异,提出了从四个方面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具体措施。即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本,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明确资产评估相关各方的贵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认识;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管。

资产评估是产权交易、资产重组、公司上市等经济行为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资产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上述经济行为中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资产评估质量就成为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评价资产评估质量的高低,不同的利益主体却有不同的标准,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评估结果有着不同的预期,对资产评估质量的判断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由此产生了对我国目前资产评估质量的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对策。

一、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及其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质量在ISO9000中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判断资产评估执业质量也必须考虑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的期望。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资产的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包括代表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的政府部门、具有广泛的潜在投资者的资本市场及企业或单位的股东等。

1.国有资产所有者对资产评估质量的判断标准是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有关资产业务顺利进行的预期。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代表,是我国资产评估信息的最主要需求者。目前,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当国有资产发生产权变动或相关事项时,资产评估结果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产权交易价格、做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国资委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要求评估机构按照资产评估准则,客观、公正地开展资产评估工作,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被评估资产的市场状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有关资产业务的顺利进行,使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在资本市场上,现有的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对资产评估质量有着不同的预期。资本市场中对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根据自身利益考虑,对资产评估质量评价的标准必然是不能漏评、少评企业的资产,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评资产,以抬升公司股价,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而潜在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要求资产评估机构不能与企业合谋,而应站在公正的立场,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价值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意见,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保护自身利益。

3.委托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对资产评估质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正常的资产交易中,买方总是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买,而卖方则总是希望以最高的价格出售。资产评估结果是产权所有者确定资产交易价格或实现某种经济行为的重要依据,当资产评估的委托方是资产买方时,他就会希望低估资产的价值,并会提供有关信息来影响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判断,从而达到自己对资产价值判断的心理预期值。如在国有企业改制或产权转让等资产评估项目中,企业的现有管理者为了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国有资产,他们就会希望低估资产的价值,并认为低估是合理的。而当委托方是资产的卖方时。他就希望评估机构能够高估资产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己对资产较高价值的心理预期值。如在对外投资、抵押贷款等资产评估项目中,为了在投资的企业或项目中占有更大份额或从银行取得更多的贷款,委托方往往会认同高估资产的价值。

由此可见,委托方对资产评估的判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来定的,他们希望通过资产评估来实现从中获利的目的,他们对资产预期的心理价位往往是评价资产评估质量好坏的标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部门、资本市场和委托方都是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进行评估质量的评价的,但由于不同的需求者期望通过评估所达到的目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资产评估质量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二、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及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是专门从事资产评估服务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和人员。作为资产评估信息供给者,资产评估机构对所提供的资产评估信息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保证进行资产评估的结果及所出具的报告能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在审核中顺利通过。我国目前对国有资产评估实行的是审核、备案制,对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必须经过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如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只有通过这些部门审核的资产评估报告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2]因此,资产评估报告能够通过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是资产评估机构判断资产评估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资产评估机构关注的重点。目前,资产评估管理部门审核资产评估质量的依据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等规范另一方面,资产评估机构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按照行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进行执业的前提下,必须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需要考虑客户的一些要求。顺利完成评估项目并得到客户的认可是资产评估机构判断执业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说,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的评估过程就是这两方面权衡、协调的过程,而资产评估报告则是利益协调结果的体现。

从整个市场上资产评估业务的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发展速度较快,而资产评估业务领域扩展速度则相对较慢,出现了资产评估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的状况。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资产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委托方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利用强势地位诱使或要挟评估机构按他们所需要的结果进行评估,否则就不付款或转向其它机构,导致有些机构迁就委托方的要求,操纵资产评估值以迎合委托方的期望。

可见,作为资产评估信息供给者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设法满足委托方要求又能符合相关部门审核要求的夹缝中规避风险,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而这与评估机构所应具备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相背离。作为社会性中介机构,评估机构若要提高公众对评估结果的信任度,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被各种利益左右,也不能仅仅为应付审核走过场,必须根据评估准则,按照评估程序得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当资产评估机构真正做到独立、客观执业的时候,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就不会因客户需要而异,而会形成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监管者及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信息质量的监管者主要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从资产评估信息的政府监管部门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对资产评估信息质量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国资委、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政府作为评估信息监管者,依据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等部门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对资产评估行业实施监管。其对资产评估信息的要求主要是:评估机构能够提供真实的资产评估信息,为企业资产产权变动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以避免因资产信息的不真实而影响企业问的公平交易,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如200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开展资产评估行业的全面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和业务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对资产评估业务质量的检查主要是对近三年来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质量进行检查。通过抽查评估报告及工作底稿、向有关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从业人员询问等方式,检查资产评估机构业务质量和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其中重点检查评估机构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资产评估程序,是否严格执行了相关的准则和规范,是否故意做出错误的专业判断,资产评估报告是否存在虚假、不实的内容等。

从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协会来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各省级评估协会对资产评估信息的监管施行自我约束机制。协会通过制定资产评估准则、审查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资格等方面来规范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因此,行业协会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评估过程是否按照执业规范和准则的要求开展资产评估业务,即资评估相关准则是行业协会的主要评价标准。

通过对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三方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方作为“理性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资产评估质量标准认识的不一致。由于评价标准不同,三方博奕的结果往往成为牺牲社会公益的负和博奕。因而需要协调三方对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认识,统一评价标准,建立一个正和博奕,以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

(一)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本,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

对资产评估的质量评价是建立在质量标准基础上的。作为一项社会中介服务,资产评估应有其衡量服务质量的统一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不能有所偏袒,充分体现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目前资产评估的质量标准主要是以资产评估准则的形式出来的,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是由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由财政部实施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是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利益的代表,财政部、国资委是政府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资产评估监管者利益的代表,同时也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而作为广大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的社会公众则很难参与到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这样,社会公众的利益就很容易被忽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国际资产评估准则的首要目标是“为公众利益”,我国在2004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一基本准则》中的第一条也指出了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思想。可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已成为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目标。只有在资产评估准则中真正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充分考虑了资产评估各当事人的利益,资产评估准则就可以成为资产评估各相关利益者评价资产评估质量的共同标准。

(二)明确资产评估相关各方的责任

协调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的认识,形成统~标准,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各方的责权关系。从本质上说,资产评估质量的形成过程是需求、供给与监督三者反复博奕,实现利益均衡的过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齐采取措施,才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资产评估质量的目的。

从资产评估信息的供需方面考察,供需双方首先要明确资产评估的目的,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评估信息对于其提供者和使用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资产评估要求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所作的评估结论承担各种责任。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资产评估的责任如经济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才能避免评估结论过高或过低而降低资产评估结论的法律效果和权威性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委托者及资产占有者的责任是提供有关资产的真实可靠信息,积极配合评估机构工作,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评估机构威逼利诱,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认识

资产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资产评估有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发展的历史不长。许多人对资产评估行业还比较陌生,甚至有些人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把资产评估作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的手段,给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施加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直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统一社会公众对资产评估质量标准的认识,还可以对资产评估工作进行社会监督。

篇3

案例一、北京市石景山区XX小区集体诉讼案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XX小区是北京城市XX公司于2005年5月开始开发建设的商品住宅小区,共有4幢楼,每幢楼12~22层,住宅600个单元。该小区于2004年月开始预售,于2005年6月建成交付业主。业主于2005年7月以后开始陆续装修入住。案例涉及的当事业主黎XX于2004年11月14日与北京市城市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购房合同,一次性支付全部购房款84万元,购得该小区第10栋2单元商品住宅一套,面积134.82m2。并于2005年6月30日接收房屋。

业主收房时却发现卧室天花板(楼板)明显存在斜向45°裂缝,长度达两米。而且经进一步勘查,而且裂缝疑似上下贯通,该业主由此产生联想,立刻查看自家地面,果然发现地面也存在相同裂缝,其他单元业主也相继发现自己居住单元的天花板和地板存在位置、长度、走向和性质极为类似的裂缝。后经从楼上做浇水渗漏试验,发现浇水迅速从下层居室流出,证实此裂缝为上下贯通裂缝。最终,经过连环查看相互交流,竟发现该楼从1层到12层的所有住宅单元在相同位置均出现相同走向裂缝,而且最终获确认其性质均为楼板上下贯通裂缝。

针对上述问题,业主们与其开发商交涉时,对方便回避不见,开始采取事实上的拖延策略。

万般无奈之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业主们遂诉诸法律。以“商品房出现重大缺陷”为由,将开发商―北京XX开发有限公司诉至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随后,法院受理了诉讼。

为了确定业主们的损失,2006年1月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委托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对涉案房屋裂缝进行鉴定。鉴定机构要求业主事前对需鉴定的缺陷部位进行清理。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遂于2006年1月对该栋的605室和1105室两户缺陷房间进行抽样质量鉴定。2006年2月,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书。关于裂缝产生原因鉴定书载明:“…该鉴定书对以上缺陷给出的结论为:“…顶板裂缝是由温度和收缩作用产生的裂缝,系非受力裂缝。就此裂缝而言,尚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但裂缝的存在,会对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有了这样的鉴定结论,还需要一个定量的结论。”即还需要由权威机构对房屋缺陷的实际损失给予定量评估,以便获得证据。

原告们经过5个多月的等待,2006年8月22日,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终于向北京XX地产评估有限公司(下简称XX公司)发出委托函,委托XX公司对该案讼争的两项内容进行评估:房屋因存在裂缝导致的质量缺陷损失具体数额;房屋修复后是否存在价值的贬损。几天后,XX公司的房地产估价师终于出现在XX小区业主,对房屋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整个现场的评估工作持续不到20min并未在现场对楼板开裂情况以及对室内装修可能产生的影响仔细进行观察和测量。

XX公司考察业主家里的装修情况后,于2006年12月6日,《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房损评估报告”)终于出炉。这也是当时北京市首份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报告。

其中评估结论原文摘录如下:

(1)对房屋因存在裂缝导致的质量缺陷损失进行评估: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2006年12月4日的房屋造成的损失价值为7480.3元.

(2)裂缝修复后,已具备使用功能,但在房屋所有权人进行房地产转让时,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房地产减值,根据估价人员现场观测及对同类物业综合分析,确定估价对象的减值比例为房地产总价的2~3%。

针对以上评估报告给出的结论,参与诉讼的笔者曾当庭提出自己意见,认为房损评估报告确定的损失数额过低。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依据建筑业预算的有关规范和手册进行了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庭审时在法庭上提出,该“房损评估报告”给出的结论与国家的行业计算规范、手册,以及施工实际严重不符。例如当庭指出损失数额计算严重失实事实之一是,计算费用中“工期”一项中给出的工期天数为两天,与本案房屋裂缝缺陷修复工程实际所需工期相差太多。根据前述法官认可的修复方案,修复工程内容包括:拆除业主装修的地板、凿除裂缝周边混凝土并进行清理、浇筑混凝土、对受损和施工影响的顶棚和墙壁进行清理和粉刷、恢复房间地板,以及施工现场的整理等等,经过实际保守估算约需16天工期。笔者当庭还指出,房损评估报告对修复缺陷时房间原装修的破坏程度,以及施工影响损失的估算,与事实和规范完全不符。笔者作为业内人士认为,使用与评估方案计算损失所依据的相同规范进行计算,结果与评估报告大相径庭。不符的原因在于,计算修复工程面积时,评估机构仅计算了裂缝所占面积,没有计算维修对整个房间的不可避免的损坏和影响。原告依据计算对此评估结果提出质疑严重。

书中,业主们提出的索赔数额是6万元。主要包括,房屋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价值为12600元(是否工期天数按16天计算的结果);房屋贬损值4.23万元,具体计算依据为,以原购房款乘以年增长率加上专修费用做为计算基数,按评估中贬损比率的最大值3%计算,即(84万购房款×2005年增长率120%×2006年增长率125%+15万装修费)×3%=4.23万元。

2006年12月19日,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由北京XX公司赔偿7名业主3.6万元到3.8万元不等的数额。鉴定费由开发商承担。

(1)北京城市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业主黎XX房屋缺陷贬值金及损失共计三万六千三百八十元;

(2)驳回黎XX其他诉讼请求。

案例二、北京市石景山区XX小区房屋质量缺陷诉讼调解案

案例一中已述及,北京市石景山区XX小区10栋2单元从1层到12层的所有住宅单元在相同位出现相同走向和性质的裂缝。其中一楼105号业主王××于2007年向石景山人民法院提其诉讼,法院受理此案。原告要求被告方北京市XX有限公司赔偿由于其交付的房屋出现多处裂缝而造成的损失。具体主张为,要求被告给付房屋缺损贬值损金及裂缝修复损失6万元,并承担鉴定费用和诉讼费用。

2007年10月31日受理法院委托北京市XX房地产咨询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就原告居住房屋内产生裂缝的修复成本损失和由此导致的房屋贬值损失进行评估。2007年11月30日该评估机构出具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报告。其中载明:房屋裂缝修复损失价值4541元。“房屋缺陷进行修复后,房屋缺陷贬损价值影响,综合确定修复后房屋的价值为未发生裂缝的房屋与估价时点公开市场价值的2~3%,根据XX小区内未发生裂缝的房屋公开市场价值,经市场比较计算得出估价对象公开市场价值约为12899元/m2。”

此案经法院审理,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如下:

(1)北京市XX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12日之前赔偿王××因房屋质量缺陷导致的修复和贬值损失五万零伍佰元;

(2)鉴定费用七千元,由北京市XX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担

(3)诉讼费用四百元,由北京市XX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担

(4)双方无其他争议。

与王××一同并经法院调解结案的共三人。赔偿额度从5.05万元至10万元不等。

案例三、北京市石景山区时代庐峰小区业主诉讼案

2008年夏,石景山XX新区业主黎XX家中再次发现其住房西北卧室和西南卧室顶板出现裂缝。这次出现的裂缝与2005年刚入住时发现的裂缝类似。业主认为,该裂缝是结构楼板断裂,属于房屋重大质量缺陷。曾电话通知房地产商,开发商派人看过之后一直拖延,长时间不予答复。笔者无奈遂于2009年3月将开发商诉至石景山人民法院。这是业主黎XX就同一套房屋其他房间存在的同一类质量缺陷提起的又一次诉讼。

同年11月25日,北京北方房地产咨询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给出《房屋受损价值评估报告》,“认定:估价对象为北京市石景山区 XX小区10号楼2单元705号房屋,在估价时点2009年11月18日的房屋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价值为9616元;而对房屋修复后贬损价值未提出鉴定意见。”

法院依据这份报告判决如下:

(1)北京XX业股份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黎XX(房屋质量缺陷损失九千六百壹拾陆元;

(2)驳回黎XX的其他诉讼要求。

房屋质量鉴定费用八千元,由北京首开亿信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负担。房屋评估费用二千元,由黎声莲负担一千七百八十四元,由北京首开亿信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负担二百一十六元。

同一栋楼,同一个朝向,位置基本相同,同一个法院审理,同一个技术鉴定单位,检测结果完全相同,可三家评估单位评估出来的损失千差万别。这么一个呈堂重要证据,由于房屋缺损评估结果不同,造成法院判决相差数倍,给业主造成极大的直接损失。

建议:

(1)建议成立建筑工程司法综合评定委员会

人员组成:各行业专家

职责:对评估房屋质量缺损机构的评估进行认定。发现问题3次以上的或者一次重大评估失误的调销其从业资质。

(2)建立咨询机构设想:保证其独立性;建立专家库;评定专家遴选:随即从专家库抽取;尽可能减少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影响;提供权威评估意见。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规程》.

[2]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2006]建鉴字(06002)号司法鉴定书.

[3]京贵评评估有限公司的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报告,京贵评(2006)损字第0171号.

篇4

目前,对很多保险公司而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信用违约风险存在,保险公司必须最大程度地规避此类风险,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在承保保证保险业务时,保险公司必须设定相应的严厉的监控机制和暂停机制。企业提出申请之后,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对产品、信誉、经营情况以及财务制度进行考察。一旦发现不良状况,将会停下分析呆坏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公司规定问题还是人员操作不当。保险公司将暂停签发保证保险保单,银行暂停发放新的贷款。

那么在核保阶段以及售后阶段,保险公司都要审核投保企业的资产状况,必须十分关注以下几点:

(1)评估基准日应符合实际并满足委托方需要。要了解评估基准日是否满足资产处置的需要,确定评估基准日的理由或成立的条件应充分。(评估基准日尽可能与评估目的的实现日接近)

(2)债权的形成过程叙述是否完整,债权额是否与委托评估债权金额一致。

(3)核实评估目的是否与委托方要求一致,能否满足委托方需要,债转股评估应写明已获得的相关经济行为批准文件。

(4)了解纳入评估范围的资产在评估前的账面金额及资产类型,并关注纳入评估范围的资产是否与所确定的资产范围一致,是否与评估目的相符合,如不一致则应分析原因。

(5)对债务企业、担保企业及债务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经济关系介绍是否清晰、完整,是否与项目经理所了解的有关情况一致。

(6)核查评估原则及评估依据的充分性、合理性。评估工作中遵循的各类原则是否是国家及行业规定的公认原则。评估依据一般可划分为行为依据、法规依据、产权依据和取价依据等。行为依据包括进行资产评估的项目委托方申请,股份企业董事会决议等。例如《评估业务约定书》等;法规依据包括资产评估的有关条法、文件及涉及资产评估的有关法律、法规等;产权依据包括评估资产的产权登记证书、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等;取价依据应包括资产评估中直接或间接使用的、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经营方面的资料和评估机构收集的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和技术标准资料,以及评估机构收集的有关询价资料和参数资料等。

(7)应分析评估过程中所选用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某项资产评估采用一种以上评估方法的,应特别关注最终评估价值确定时方法选用是否合理。例如:土地评估有的评估机构分别选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和成本逼近法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算术平均等。

(8)应重点审查特别事项说明,尤其关注是否有影响评估结果或影响评估结果使用的有关事项。评估报告中陈述的特别事项一般是指在已确定评估结果的前提下,评估人员揭示在评估过程中已发现可能影响评估结论,但非评估人员职业水平和能力所能评定估算的事项。如:涉及诉讼、高精技术设备未对其技术进行鉴定的等等。

(9)了解评估基准日的期后(系评估基准日至评估报告提出日期之间发生的重大事项)事项对评估结论的影响;注意分析不能直接使用评估结论的事项。如: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变更、汇率利率的调整以及由于不可抗力形成资产的重大变化等。

(10)关注评估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及评估结论的有效使用期限;分析假设前提的合理性以及对评估结果有无重大影响。

(11)关注报告的法律效力能否满足资产处置的需要或是否受到限制。

保险公司只有在以上几方面管控到位,同时与信用评级机构联手,才能切实、实时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也就能很有效的规避自己所承担的信用风险。

参考目录:

[1] 保险行业:现实比预期残酷12倍 AIG启示录.2008-10-08 15:06:24.来源: 东方证券.

[2]AIG:华尔街下一个沉没大鳄? 金融界.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正式,这标志我国内部控制已转为过程内控、由会计控制转为全面风险管理型内控,我国企业已进入全面建设内部控制的新时期。2011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为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引。这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重视。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有代表性,最值得我们借鉴。故本文在对美国、中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梳理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目标、构成要素等几方面对两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比较

(一)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利法案》,首次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要求。该法案的显著特征就是强制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除了定期的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以及相关的公司资料外,同时还要提供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的经营者还要对其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其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要分别对经营者评价后所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随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在当今美国,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并行的一种新审计业务,其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测试阶段;内部控制审核及报告阶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为理清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发展脉络,并不意味着到了内部控制审计阶段,再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就不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了。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2年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进而发表审核意见制定规范,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它是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而制定的。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

2005年10月,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要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五部门分别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要求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2011年12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中第十六条规定:“2011年1月1日起先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以下简称‘《规范》’)的A+H公司和内控试点企业(见附件1),应按《规范》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早,发展已趋于成熟,拥有了一套相对独立,相对完善的准则指导体系。与之相比较,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起步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制度体系建设较为松散,仍然需要一个逐步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美国PCAOB颁布的AS5指出的审计对象为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报告,而我国颁布的《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则是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审计对象。

二、内部控制审计定义比较

(一)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2002年6月,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应包括一份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以及一份由审计人员对此评估出具的审核报告。2004年美国PCAOB后续出台了AS2审计准则,这时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变为:公众公司的审计人员需要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具体来看,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定义在这两年中:对内部控制的保证程度从审核到审计在两年之间提高一个档次;评价内容由对评估报告转变为内部控制有效性。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对被审计单位在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指引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涵义定基准日的概念。这里所指的内部控制审计只是注册会计师基于特定基准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期间内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是时点性的,而是时段性的概念,因此注册会计师不是只需要对该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而是要考察以该基准日为时点的一段时期内被审一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的情况。其次,《指引》中还指出,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应当建立健全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这是企业的内控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程序,并对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也就是说,是否建立并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对象是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即设计有效且运行有效。

三、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比较

众所周知,国际上通常认为内部控制应实现三大目标即合理保证:一是财务报告(含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一)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2004年美国PCAOB颁布的AS2指出,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对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简称ICFR)的有效性评估报告发表意见,指出审计人员要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ICFR,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COSO报告或类似标准。由于PCAOB审计准则要求实行“整合审计”,通过整合审计,可以同时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既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的发现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可通过ICFR审计得到的发现和结论,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这样,整合审计能改进两种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有效节约成本。美国PCAOB颁布的AS5的修订中进一步明确内控审计目标,在对财务报告内控和财务报表的综合审计中,审计师应该设计他的控制测试,以同时完成两项审计的目标:一是获取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审计师对截至年末财务报告内控的意见;二是获取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审计师为审计财务报表开展的控制风险评估。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根据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的定义,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就特定基准日内控的有效性获取合理保证。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

由此可见,美国强制必须实行整合审计,也必须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中国可以在整合审计时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在分开审计时各自的目标也非常明确。

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围绕着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实现准则国际趋同,在我国职业界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李金栋,王建中.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J].财会研究,2010(21):65-67.

篇6

2015年堪称“双创”之年。

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在“双创”启动元年的2015年,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平均每天有1.2万家市场主体诞生;就业方面,2015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比上一年提高6.8%,大量海外留学人员也投身到创业潮之中。

“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双创’的作用正在于此。”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告诉《t望东方周刊》。

出台政策超2000件

中国科协2015年年中所作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以下简称“双创”评估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其中新增企业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新增企业运营资产达两万多亿元,营收8000多亿元,对GDP增速拉动0.4个百分点。

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近两年推出的各项“双创”政策。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双创”提出至今不到两年,但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包括鼓励创新创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多项政策。

“后来陆续出台的‘双创’政策,更多地扮演着顶层设计的角色,将此前的这些政策打包在一起,并试着规避其中的矛盾,从而加速整个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和相关体制机制的理顺。”“双创”评估报告调研组专家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告诉《t望东方周刊》。

据统计,两年多时间里,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先后围绕“双创”出台文件超过20个,涉及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多个领域。

其中,国务院先后发出三个文件,涉及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政策,各省(区、市)政府的落实比率分别为81%、42%、48%。

而由这些“双创”政策衍生出来的,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累计超过2000余件。

“双创”评估报告认为,“双创”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

打通进入市场第一个环节

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生力军,而工商登记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第一个环节。

作为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深圳、厦门等地试点后,已于2014年3月1日起在全国铺开。

这一改革的要义在于“宽进严管”。“宽进”即要简化程序、松绑企业、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注册资本金改为认缴制、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等多项措施,都是旨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

“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风起云涌,所有审批和监管必须主动适应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要求,不能没看清楚就套上‘枷锁’。要善于倾听市场的呼声,为新兴生产力的成长创造条件。”2015年3月,在考察国家工商总局时说。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三证合一”:即工商、税务、质监的三证合一。

“比如开餐馆要到食药部门开餐饮许可证,现在不需要先去工商局拿营业执照再去办理。拿执照意味着市场主体法人地位确立了,可以签合同、贷款、招收用工人员、租房,这都是合法的。”北京市工商局副局长李异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可以帮助企业更快进入市场,更快去开展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我们统计了一下,改革后企业登记注册用时平均缩短了十天左右。”

“三证合一”改革的难度在于跨部门合作与联动。从横向看,这一改革涉及工商、质监、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从纵向看,改革涉及国家部委和省、市、县相关部门四级。

因此,这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城市层面的协同推进。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份在推进这项工作。

已经进行改革的地区效果明显。以北京为例,“这些政策陆续推出之后,北京市平均每160秒诞生一个企业。自改革以来,每个月北京市新增长的企业速度大概保持在1.6万户以上。”李异说,北京市新增企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40%~50%的增长速度,跟过去比提速明显。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340.73万户,同比增长18.30%,注册资本(金)22.38万亿元,增长90.19%。其中,企业383.23万户,增长49.83%,注册资本(金)20.66万亿元,增长1.02倍。

留住顶尖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人才的争夺,虽已经被不少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但是,要留住人才,更需城市做足功课。

一位手握国际顶尖技术的海外人才,愿意长期留在国内创业,或许不仅仅是因为高薪,还可能是因为居住城市的综合环境。

“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比门槛、待遇更重要。”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告诉《t望东方周刊》。

近年来,北京中关村不断放开对外籍留学人才创业就业的限制,通过提供就业许可、居留许可等便利,吸引创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

篇7

一、美国ATP/TIP计划的由来与开放

美国ATP计划,全称“先进技术计划”(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是美国联邦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依据《美国技术卓越法案》(American Technology Preeminence Act,ATPA),为支持其产业界致力于研究那些风险高但又具有巨大经济潜力和商业化价值的竞争前技术和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直接面向企业或企业研究联盟提供资助而设立的一项政府科技计划。该计划从1990年正式开始实施,延至2007年,改名为“技术创新计划”(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即TIP计划。这二十多年来,ATP/TIP计划一直是由美国商务部所属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来负责运作与管理。

美国ATP/TIP计划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在美的外资企业实行了较为开放的政策。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9月,ATP就先后接到了6054个项目申请,经筛选与审批,共资助了709个项目。其中,由外资企业申请立项的项目共有64个,占所有受资助项目的9%。在这64个外资项目中,有15个项目是单独申请获得的,49个项目是联合申请获得的,涉及到15个国家的75家外资企业。又据统计,作为后续的TIP计划,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资助立项的有250个项目。其中,有11个项目是由外资企业或外方研究机构承担的。

二、有限开放的主要政策与管理规定

相对而言,美国的ATP/TIP计划,是美国各类政府科技计划中最为开放的一个计划。但是,我们从其计划及其它相关实施文献的介绍中,又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项目的申请与各环节的管理却又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一)区分申请企业性质

ATP/TIP计划首先将所有申请计划资助的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美国本土公司;第二类是在美国境内注册的外国子公司;第三类是在境外注册的美国公司;第四类即是境外的外国公司。根据ATP/TIP的规定,第一类企业可以直接提出申请,并在接受两个基本的资格筛选程序后,即可进入立项复审,从而有可能获得直接的项目资助;第二类企业(包括与美国本土企业合作申请的在美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虽然也可以直接申请参与计划,但在经过基本的筛选程序后,还必须接受专门的外资资格标准的审查,才有可能获得项目资助;第三、第四类企业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没有资格直接参与计划的项目申请的,但是有的企业在通过审查后,可以作为项目的分包者获得ATP/TIP的间接资助。

ATP/TIP同时还规定,即使是在美注册的公司,如果申请资助企业的拥有人不是美国公民,那么该公司也是没有资格得到ATP/TIP的资助,除非该企业将拥有权转交给美国公民。

(二)设立资格准入标准

根据ATP/TIP的规定,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美国公司在申请ATP/TIP资助时,首先都必须经过基本的筛选程序(Gated Selection Process)。该程序包括两条最基本的选择标准:其一,是对于其技术先进性(即科技价值)的评估;其二,是对于其是否能给美国带来广泛经济利益的基础(即潜在的经济价值)给予评估。这是两条硬性标准,只有满足了这两条标准的申请项目,才有可能获得资助。

如果申请人是第二种类型的外资企业,则还必须接受专门的外资资格审查。其审查有两个立足点:(1)经济利益原则。ATP/TIP要求,外资企业的申请与参与要基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具体的评估标准包括:该外资公司在技术和商业上是否有可行的目标;该外资公司在美国境内是否有研发和制造项目投资;该外资公司是否雇佣美国的员工;该外资公司的申请项目是否可以提高美国的相关制造业的水平,并且能从美国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可以给美国带来广泛的经济利益的相关证明。(2)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原则,就是ATP/TIP要求,参与申请资助的外资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国能够为美国公司提供参与该国类似科技计划的同等待遇。其中又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外资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国能够为美国公司提供参与该国类似于计划的相同机会。这一方面评估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对外资企业的母国所具有的相似的计划与项目的分析,可由驻外使馆、计划与项目的官方信息及其他公共渠道获得。

二是外资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国能够为美国公司提供给其他公司相同的投资机会与待遇。这一方面评估标准的信息则主要是来源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每年度的《国际贸易评估报告》和《301专项报告概要》。

三是外资企业母公司所在国能够为美国公司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方面的评估标准与信息来源也主要是来自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每年度的《国际贸易评估报告》和《301专项报告概要》。同时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美国国务院及美国驻外大使馆也是其评估信息的主要来源。

从上述这两个附加准入资格的原则与标准来看,第一条原则标准其实是对于参与申请项目外资企业所附加的经济标准;第二条原则标准则是对参与申请项目外资企业母国的对等要求。这两个方面的原则与标准合为一体,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具体的标准与条件不能够满足要求,那么该外资企业就可能无法通过审查,获得计划项目的资助。

(三)规范审批立项程序

如上所述,依据ATP/TIP的规定,所有参与计划项目的申请人,无论是外资公司还是美国本土公司,想要获得立项都必须经历三个评审阶段:

首先,所有的立项申请都要通过一个基本的筛选阶段。这个阶段的评审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术标准(即所谓科学技术的价值)。具体评估又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创新能力;(2)该申请项目的技术风险和技术可行性;(3)详细的技术研发计划等。其二,是经济标准(即所谓对美国是否有广泛经济利益的潜力与价值)。其具体的评估内容也涉及三个方面:(1)对美国经济利益的贡献潜力;(2)项目申请资助的紧迫性;(3)商业开发计划等。在该审查阶段中,如果申请人是外资企业,则需要另外提交一份外资公司的调查问卷。如果涉及委托境外合作者,则需要另外提交境外合作者(分包商)从事研发活动的调查问卷。

其次,第二个阶段是所谓“提案审查程序”。该程序主要采取答辩(oral review)的形式进行。当项目申请人通过了第一个程序的资格审查以后,即进入到第二程序的审查。项目申请人必须向ATP/TIP的计划主管部门详细陈述其项目的科技研发计划与商业开发计划,接受审查人的质疑。审查人将根据各项目申请人答辩的结果,遴选与推荐“决赛者”(Finalists)。

最后,即所谓“最后评估程序”。该程序主要由ATP/TIP项目评估办公室负责,其从最后推荐的资助项目名单中,就项目资助的可行性、与ATP需求一致性以及资金安排与分布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最后的评估,以最后确定受资助企业与项目。

三、给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ATP/TIP计划对外资企业参与的规定和管理的研究,结合我国政府科技计划管理的现状,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科技计划应梯次开放

我们在考察美国ATP/TIP计划的同时,对美国联邦政府层面上的由各职能部门(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能源部、国防部和商务部等五大职能部门)主管的相关科技计划也做了一个简要的考察。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职能部门所主管的科技计划的开放度是由差别的。其中,对外资企业开放度比较大的,主要还是由美国商务部、能源部等职能部门所主持的那些处于应用研究阶段且具有重大经济潜力和商业化价值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ATP/TIP计划就属此列)。而真正的基础性研究计划或涉及军民两用的重大技术研究计划,美国相关的职能部门目前仍然控制得比较严。

因此,我国的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科技计划也应该区别对待,分层次开放。对于诸如新产品成果转化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这类项目应该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对于诸如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支撑计划、863计划这类重大的专项计划应该是有选择、有条件地开放,这里我们所讲的“有选择、有条件”并不是如以往规定的“以外资企业性质”为选择的临界标准,而应以计划项目的“技术标准”、“经济标准”以及鼓励与本土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研发与国别对等要求为条件;而对于一些军工计划和关乎国家安全的计划应该明确禁止外资参与。国家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应该对现有的计划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制定相关政策,渐次形成我国梯次开放的计划格局。

(二)立项评审程序应规范系统

我国政府科技计划对于外资企业的参与应该设立一个规范的评审程序:

1.申请资格。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府的科技计划在对外资企业的准入措施方面都是盯住“中方占控股地位”这一标准而制定的,因此许多外资企业受限于股权结构而无法参与我国国家科技计划。因此,今后我国政府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可以借鉴美国ATP/TIP计划的做法,不应单单盯住外资企业的性质,而应从属地要求、资质要求和公平对等三个方面来考量应有的政策设限。

2.项目评审。ATP/TIP计划的评审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经济标准,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评估标准,我国政府的科技计划也不妨引入这两项评审标准,即对参与计划申请的外资企业进行科技价值与经济价值两个方面的评估。此外,除了通常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之外,我们建议还应考虑设计研发风险指标、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指标。不仅于此,有些重要的科技计划,我们还可视评审需要设置一些“参考信息指标”,以获取更多的参考评审信息。还有评审形式的选择与操作过程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这里面应包括: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综合排序、提交初评结果等工作环节。其中,专家评审一定要设置明确的专家组成与评审规则。

3. 成果管理。以往国内科技计划在程序管理上,比较重视的是立项管理,过程管理与成果管理相对比较弱。这样久而久之,申请人往往也是在立项申请时比较重视、比较投入,而一旦获得立项资助后,就相对松懈。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一些资助金额较大,且关乎行业技术领域中重大关键技术的计划研发项目的成果管理,至少应设置成果评估、专家组同行评议以及反馈和激励机制三个环节。这一点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ATP/TIP计划项目的成果同行评议的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配套措施应更加完善

篇8

(一)课程体系的确立在艺术设计类

高职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重点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动手能力,忽视甚至轻视人文素养的发展;二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行其道,互不相关。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上手容易,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对口专业具备竞争优势,然而岗位迁移能力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终生学习能力欠缺;习惯独自设计,与人沟通困难。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拓展专业内涵,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塑造。在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本质区别。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迫切需求下,确立了“双融合”的艺术类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会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会工作,学会自学,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融合一体现在:网络课程、课堂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相互关联,融汇贯通。融合二体现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兼容并包,互为依托,相生相伴,完美融合。在这样的改革理论指引下开发的服装设计英语课程,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渗透到大学英语课程之中,作为通识课程之一的英语课程与艺术小专业方向全面无缝对接,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的帮助下,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完成个性塑造和培养。

(二)课程内容实现学生的职业和可持续发展

服装设计英语的内容按其功能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包括服装的类型,部件的名称,设计图纸用词,身体部件词,材料,手法,美学与评论介绍用词,服装的结构,搭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文献用词等等。二是设计实例介绍:服装设计;品牌设计;室内软设计等。三是设计理念与作品介绍:如何演绎推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作品,竞投标,个人简历及学业报告书的设计等。服装设计英语的课程内容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提取该专业典型的设计实例,并确定每一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英语学习的任务,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不是专业知识的英文呈现,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职场及后续设计生涯的要求,提高学生相应的英语素养,不仅为就业服务,同时为学生的设计人生服务。

(三)教学模式贯彻学生的职业和可持续发展

服装设计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性的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的满堂灌。采用网络+课堂+实践的教和学的模式,其理论基础在《礼记•中庸》十九章就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网络课程即解决博学的问题。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必须先期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的网络课程内容的博览,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网络课程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浏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的第二环节,课堂教学中,师生就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解答。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这各过程正是课堂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学生唱主角,教师来引导,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明辨问题。“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而这正是整个教学的第三阶段,实践教学,师生根据具体课程共同设计菜单式的实践项目与活动,把前两个教学阶段的内容和成果在这个教学环节加以实践,锻炼和实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正真学有所用,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享受学习的成果与乐趣。正真将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力,执行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不仅为职业发展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各个教学阶段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点。网络课程要求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围绕同一个主题,设计出独具个性的网络课程。而课堂课程则在有限的学时里坚持三有,有料、有趣、有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课堂信息量、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并在有限时间高效解决问题。实践课程的设计需要教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项目,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并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做人和与人相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真正实现学生的专业和可持续发展。

(四)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资源

建立为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建立立体化、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校本教材《服装设计英语》,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开发5门网络课程资源,充实网络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设计实践课程的实践项目菜单。在教学评估中,建设课程试题库,全面进行网络教学测试与评估。

(五)师资队伍的配备

为实现学生的职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坚持素质育化教师加专业教师加行业企业顾问的师资队伍配备。在客观上确保既强调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又强调学生的专业掌握。在服装设计英语的开发过程中,开发队伍包括英语教师,负责语料选择,语言的准确性,材料整合编辑等;服装设计系专业教师则负责服装设计专业介绍,工作过程描述,专业内容帅选等;企业顾问则从行业角度对课程的内容、编排、评估、项目等各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在课程的实践环节,课堂课程由外语教师全程教学。网络课程由外语教师和行业顾问全程负责,为学生选取课程所需的各项背景材料,资源等。实践教学则由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负责。外语教师加专业教师加行业企业顾问的师资队伍配备,不仅确保了课程开发的专业性,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极大保证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为学生的职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教学评估手段

确保学生的职业和可持续发展在服装设计英语的课程开发中,其中一个创新点即教学评估方式的革新,一改过去一张试卷定终身,学生的成绩有三个部分组成,课堂成绩+网络成绩+实践成绩。其中课堂成绩考察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终结性评估;网络成绩考察学生的作业、平时表现、团队合作、师生互动等,考察学生的努力程度,为形成性评估;实践成绩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熟练,实际项目的完成情况,侧重鉴定学生的技能掌握,为真实性评估。因此评估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终结性评估加形成性评估加真实性评估。评估的方式采用立体评估方式:从过去教师一人评估转变为评估小组共同打分,施行共同打分,集体评估。确保评估的公正、严谨、科学。评估小组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样:既有教师,学生还有行业专家。评估结果从打分变为撰写学生评估报告,不仅给出学生的评估等地,同时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撰写全面的评估报告,鉴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研究的努力方向以及学习策略的建议。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提供参考。

二、小结

篇9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公司信贷;控制措施

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货币市场流动性中性偏紧形势日趋明显,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推进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资产结机构、协调存贷款错配比例,规范理财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为,化解不良表外资产,有效降低各类风险,确保中小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搭建良好融资平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主要问题

1.评级信息与借款人实际情况不符

现代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会承受比国有银行更高的风险水平。在客户选择问题上,矛盾主要集中在客户的资格是否符合准入条件。目前,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降低了借款人的准入资格,虽然在信贷制度中对借款人准入资格的要求有相关规定,但在具体执行时,客户经理往往受任务考核、业务奖励、人情等其他因素影响,受理一些不具备准入资格客户的贷款申请,使贷款从受理审查之日就处在高风险之中,这不但增加了后期贷款回收的压力,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产整体风险。

2.评价系统或评价指标的置信度有待考察

(1)影响评价结果置信度的客观因素

财务指标多以易量化、易考核、易操作、同业可比性强、主观影响力小且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广泛使用,但其往往会忽略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持续成长能力的影响。有些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评级系统里增设非财务指标,也对非财务指标赋予一定权重,但由于这些非财务指标的弹性比较大,信息录入又由客户经理单独完成,因此影响了非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此外,由于银行所掌握的行业各项数据不全面,评级方法产业特点不突出,很难揭示特定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影响评价结果置信度的主观因素

部分客户经理为了让客户的评级结果符合银行量化财务指标要求,常常会主动帮助客户调整财务报表或事先把银行评级指标要求给客户,让客户提供符合此要求的财务报表,从主观上放弃或转移了审点,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掌握客户真实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在实物操作中,基于此原因更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将贷款审查的重点放在抵押担保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上。过分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问题,在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占比中略有上升。

3.评估报告的可借鉴性有待核实

中介评估机构出具的抵押资产评估报告是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放贷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中介评估机构来说,出于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按照委托方的意思表示评估待估资产,同时为了控制风险,将风险提示放在评估报告最后,即其他重要事项。这样操作往往容易使报告使用人错误的引用评估结果,做出不恰当的决策。

4.未能有效识别集团、关联客户,不能将其纳入集团关联客户授信管理

受现代企业控制权的复杂度及诚信度的影响,客户经理在对借款人贷前调查时,往往很难发现或了解借款人的潜在控制人或控制企业,通常只能看到验资报告及年度审计报告后批露的股东情况,往往很难获取真正的控制权信息。

5.风险拨备计提不合规

近些年,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在200%以上,有的甚至在300%以上。从审慎性角度考虑,多计提拨备可以提高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同时也会减少当期未分配利润;从资本充足率的角度来看,多计提拨备还会导致一级资本的减少,如果全部作为二级资本,也只能是风险资产总额的1%,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如何处理提取拨备与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关系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6.抵押品准入把关不严,导致缓释风险作用降低

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有效抵押多集中在土地或商品房上。至于其它抵押物的可变现性、到期抵押资产价值、抵押物权属的界定等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中还是会经常出现以不合格抵押品充当合格押品,导致缓释作用大打折扣的现象。

二、内部控制要求及控制措施

1.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1)建立有效治理结构,切实发挥监督管理机制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应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权责明确。这就要求各金融机构对其自身的治理结构重新进行梳理,强调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作用,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重点关注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职责的履行效果,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功能,保证监事会依法监督的权力,为加强风险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合理搭建组织架构,创建良好的内控运行环境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组织架构复杂,职能交叉重复等特点,容易导致职责划分不清,甚至出现履职盲点。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精简组织架构,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真正实现扁平化管理和银行流程目标,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3)理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为信贷风险防范奠定坚实基础

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防范风险,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也是风险降低,即通过设置严格的控制措施或取消回避风险事项,降低风险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应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导,能适应风险管理战略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更好的服务于风险管理。

(4)努力提高内部审计效能,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

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评估职能,在全面把握被审计主体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频率,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管理中的作用。

2.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措施,有效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切实做好贷前调查,加强评级信息与借款人实际情况对应性

客户经理应将风险意识贯穿于信贷活动始终,在加强责任约束和提高风险敏感性的前提下,按照制度规定开展信贷调查,可以采取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客户基本资料和业务所需资料,建立客户档案。对于采取间接调查的信贷业务应通过有效的手段从客户之外的第三方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对借款人提供的自身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情况进行佐证,甄别虚假财务数据,前移风险管理关口,确保以客户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做出的评级结果与其实际情况相符。

(2)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提高评价系统或评价指标的置信度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应在评级流程中增加数据更新、修改、过滤等功能,由客户经理及时根据收到的客户最新信息调整、修改或删除无效信息,确保数据质量。其次应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针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提供必要的评判依据,为信用级别的评定创造条件。借助专业评级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弥补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在内部评级水平、专业人员素质技能上的缺陷。最后应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业绩评价与管理业绩评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客户经理要加强非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调研,合理判断客户是否存在重大潜在风险,其持续经营能力、长期现金流能力是否有影响,是否能实现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的目标等。

(3)降低评估结果的引用风险,提升评估质量

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设定中介机构准入机制,合理选 择外部评估机构,从中介机构自身承接业务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入手,选择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任胜能力的中介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可以从培养银行员工自身业务素质着手,加强员工评估业务知识的培训与考试,鼓励员工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打造一支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评估队伍。从而降低错误引用外部评估报告所带来的风险。

(4)有效识别集团、关联客户,将其纳入集团关联客户授信管理

一是调查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如总经理、财务总监等)是否相同,是否实质为第三方控制的集团型企业。二是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系统或风险监测系统等内部管理系统渠道查询关联方信息,全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通过网上查询上市公司公告、审计报告等,充分了解企业的关联方信息。四是通过了解企业账户资金往来,特别是了解大额资金往来频繁的交易对手信息,判断是否与其存在隐性的关联方关系。五是关注参股企业的情况,了解其参股原因,确认其与参股企业之间是否存在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六是商业银行还应重点关注关联企业设定的担保是否存在互保、交叉担保、担保主体是否具备代偿能力等问题。

(5)正确处理提取拨备与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关系

2013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的质量和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该办法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虽可计入二级资本,但对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对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依然不能将计提的所有拨备计入附属资本。因此,银行应在满足经济增加值最大化,辅以长期盈利能力和长期现金流量目标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提取拨备与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关系。

(6)严把抵押品准入关,有效发挥缓释风险作用

商业银行应严格审查押品的质量,禁止以不合格押品充当合格押品,套取银行贷款。抵押品准入可以从以下几个主面进行管理:

一是易保本要求,资产价值不等于债权价值,所以抵押品的价值一定要能覆盖贷款本息,即使在第一还款来源失效,追偿第二还款来源时,抵押品的变现价值也应尽可能的满足债权的变现价值;二是可变现性要求,抵押品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易变现性,而且要求具有长期的可变现性,即至少在贷款到期前具有可变现性;三是保管要求,所有抵押品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抵押品制定不同的评估方法、抵押率及贷后重估频率,防止出现抵押品贬值 ,担保不足的现象;四是权属要求,用于抵押的抵押物产权关系一定要清晰,不存在任何争议和待定事项,对于涉及先抵押后出租或先出租后抵押的抵押物需事先确定出租权对抵押权的影响;五是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偏好,针对不同抵押品合理确定抵押率。

参考文献:

[1]黄志功:有效识别集团客户关联企业加强授信风险管理[J].金融博览,2011(04):2.

[2]朱 青: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J].商业会计,2013(06):81.

篇10

(一)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由于信誉低,取得银行贷款必须要有实物抵押或有足够资金保证的机构为其担保。但中小企业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无法取得抵押贷款,而各地担保机构不但资金实力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运转不正常,更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如该市开展业务的三家担保中心,规模最大的担保资本金只有1000万元,最小的200万元,且独立分散运作,担保能力极其有限,很难与银行合作,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一是部分金融机构在贷款营销中一味追逐大企业、大项目,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抑制了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投放。二是银行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和过于集中的审批权限影响了银行信贷人员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三是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单一,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四是贷款前置条件复杂,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如项目贷款要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环保影响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等,房产抵押贷款需办过户手续、交纳房地产评估费、过户手续放在银行质押等等。以上贷款手续快则一月,慢则半年,企业苦不堪言。五是准入门槛过高,中小企业达标难。如国有商业银行均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只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AA及以上级别评级的企业才可获得贷款。而且,个别商业银行规定新发生的第一笔贷款无论金额多少,必须报省行审批。这些规定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

二、政策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注入资金活力。2011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九条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成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及时雨”。为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问题,发挥好政府部门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应组织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寻求银行和企业、担保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项目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其次,组织银行等金融部门走进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增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结合实际,建立灵活多样的贷款形式。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的建设,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企业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供社会查询,以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同时,应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试点,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三)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应尽快建立专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依靠民间资本的参股,尤其要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农村信用社应吸收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入股,加快改善股权结构,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同时,为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实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实行比例控制。

(四)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中小企业辅助体系的建设。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信用辅助制度的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的机构经核准可免征营业税。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

(五)财政部门采取可行措施,加大对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按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引导中小企业调整企业结构,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实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