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篇1

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其克服自身困难,突破环境障碍,从而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成果(王思斌,1999)。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对残疾人进行的专业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康复服务。残疾人身体机能的问题是其最根本的困难,康复服务着重于对残疾人身体机能进行恢复和补偿,以增强其基本的生活能力。第二,特殊教育。受教育是残疾人的基本权益,而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不仅保障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可以发掘其特殊的潜能,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三,劳动就业。职业获得是残疾人的重要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残疾人寻求合适的工作、适应工作环境、维护合法权益。第四,社会适应。婚姻和家庭生活是残疾人实现其社会康复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咨询、介绍和指导对其进行帮助,从而促进残疾人的社会适应(王思斌、马洪路,2010)。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在内容上包含诸多方面,而且就服务方式而言也有多种类型。残疾的类型和程度不同,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不同,帮助残疾人的方法也会不同。社会工作者可从一些重要的方面进行残疾人的服务和帮助。

(一)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指通过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其更好融入社会,更多享有社会权利。以往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更多关注医疗、教育、职业等方面,其实社会康复对于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残疾人的社会康复,不单单需要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对其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帮助和服务。所以,社会康复的服务方式,部分是面向残疾人个体及其家庭的,可以通过在康复机构中由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来实现;而相当一部分则是面向社会整体的,这包括法律政策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和谐的人际氛围等内容。

(二)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目前广为接受和不断发展的残疾人工作模式。社区康复的基本特点在于社区对于残疾人康复的支持和参与。社区康复的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使残疾人身心得到康复,通过康复训练和给予辅助用具用品使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在周围活动(包括步行或用轮椅代步),能够与人互相沟通和交流;第二,使残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机会,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学和就业的机会,学龄残疾儿童能够上学,青壮年残疾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够就业;第三,使残疾人能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不受歧视,不受孤立和隔离,不与社会分开,残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条件和支持以参加社会生活。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公共教育、社区组织等方式,在社区中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从而给予残疾人支持和服务。如何将社区资源组织起来,是社区康复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从资源调动和整合的视角出发,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社会机构和正式(政府)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

(三)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是指实现残疾人的就业从而达到使其康复与发展的目标。职业康复是治疗和发展的整合,对于残疾人的康复和发展具有综合意义。这是因为,就业不仅可以使残疾人获得收入,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身体的某些能力得以恢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强残疾人自信心,使他们更成功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相关社会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职业康复中所要提供的服务有:第一,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就业咨询要解答残疾人关于职业和岗位、报酬和条件等方面的疑问,为其树立就业的信心。就业评估则是对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职业技能进行调查,对比其可能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要求,从而考察其是否适合相关的工作。第二,残疾人就业前的培训。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残疾人适合何种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应性培训。这不但包括技能训练,也包括心理上的适应性培训,从而最终助其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第三,就业后的随访和后续支持。残疾人就业后,社会工作者还应当进行随访,及时了解其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帮助和支持。

对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的必要性

首先,残疾人的特殊性需要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与其他弱势群体相比,残疾人不仅受自然或者社会条件的限制而生活在困境之中,更由于自己的身心缺陷或损伤而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而其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是双重的。这样的特殊性,使残疾人服务工作者在具体的实务过程中,远远比对其他群体的服务工作要困难得多,这也要求残疾人服务工作更为专业化。而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尤为强调对服务对象的“同理心”以及对其服务需求的考虑,这正与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特点相契合。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工作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专业上的优势。第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要求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在本文对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在中央精神的号召下,各地积极开展了各项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武汉市作为试点城市立足现实,拓宽思路,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可喜成绩。同时,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之上,更应对不足之处予以关注,对今后的发展空间予以思考。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在硬件方面(服务机构、服务内容等)投入大量资源,也需要在软件方面(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力图取得突破。就此而言,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点。残疾人社会工作强调:在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残疾人的不同需求,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在服务过程中,持有尊重、平等的价值理念,激发残疾人自身的能量,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服务实施之后,及时跟进,对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案。这种专业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改变现有残疾人服务体系中“粗放式”、“一刀切”的不足之处,可以为残疾人服务注入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可能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任务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关联,构成了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价值基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康复服务必须尊重人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及鼓励,无论个人的残疾如何严重,都不会改变这些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种残疾情况也是独一无二的,故此,康复计划是应独特的个别条件而设计的;残疾的意义受个人对自己及处境的感受影响,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残疾人的残障程度,残疾人的适应问题,与一些因社会及客观环境条件而出现的现实问题有关;有效的康复计划是需要残疾人士积极全面参与的,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不是一个孤立个体。目前,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而我国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相似目标:“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因此,在认识残疾人服务上的价值共识,使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成为可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之间的高度契合,促使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如前所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工作、特殊教育、劳动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工作模式体现为社会康复、社区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方向同样也包括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主要方面。故此,这些共同内容使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可以介入到残疾人服务体系中,直接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通过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生活救助、身体康复、心理疏导、家庭关系改善、技能培养等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向残疾人正确解读相关政策制度,了解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反映残疾人的困难和意见,从而促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特点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指导原则之间的相通之处,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加快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整合利用周围资源,促进服务对象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特点;而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指导原则也强调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资源共享等内容。因而,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通过整合社区、机构等多种资源,帮助残疾人实现受教育、再就业的权利;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发动志愿者资源,在社区与社会倡导扶残助残的意识,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

篇2

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全面做好“4.20”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4.20”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抓紧实施“4.20”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项目。

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推动实施“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项目。注重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争创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组织开展2-3次应急指挥系统操作演练,提升应急水平。切实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丰富市、县救灾物资储备,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害信息员培训。

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修订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救灾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规范低保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强化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制度、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220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10元。推动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基金。

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扩大救助病种和救助范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优化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流程,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60%。继续做好14周岁以下先心病儿童救助工作。

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敬老院管理标准体系。维修改造敬老院床位2129张。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在2013年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保持90%,床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社会福利和慈善体系建设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促抓好市第二福利院等项目建设,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9个,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造和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4270张。加大省、市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创建力度,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4.35万名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健全以五保供养、互助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探索试行公建民营、投资换经营等运行模式,解决公办养老机构人员编制不足、资金再投入难、床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业协作与对口支援机制。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强孤儿权益维护,实现市、县两级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落实城乡社区(村)儿童福利督导制度。积极争取全国“蓝天计划”二期项目。拓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加强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和管理。切实加强福利彩票发行,全年发行2.5亿元以上。

加强社会慈善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轮值会长制度。积极争取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对的支持。做好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捐建的灾后重建项目的落实和监督管理。积极推荐项目参加省政府“巴蜀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推动劝募设立慈善专项救助基金。

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

全面做好优抚工作。加强优抚资金管理,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推进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服务。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全面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任务。做好伤残和死亡抚恤工作,开展对烈士遗属抚恤优待政策贯彻落实督促检查。

深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和军休管理。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退役士兵安置率达100%。推动出台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扶持就业创业措施办法。完成伤病残退役士兵移交安置任务。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完成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任务,全面落实安置政策和政治、生活待遇。推行新型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军休文化建设。

扎实做好双拥创建工作。认真做好第十届省级双拥模范(先进)城(县、区)创建、申报、迎检工作。做好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县城创建启动工作。大力推进双拥文化建设和社会化拥军。

五、基层政权、社区建设和区划地名工作

强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出台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实施意见。继续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7%。指导各地开展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指导各地开展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和指导性目录,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继续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做好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后续管理,着力做好新任村(居)干部培训、换届选举等工作。完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落实村(居)监督委员会审议村(居)务公开制度,建立村(居)务公开和村(居)务监督工作档案管理制度。深化农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指导各地加强村(社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

积极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组织实施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积极稳妥地做好撤乡设镇等行政区划调整的指导和审核报批工作。强化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地名标志设置,健全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机制。推荐上报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区、县),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完成11条县级界线联检和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六、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做好殡葬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力争全市火化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加大惠民殡葬力度,扩大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丧葬费免除范围,开展青神县、丹棱县全民惠民殡葬试点。推进殡葬服务单位信息化、标准化、人文化建设。实施殡葬遂心工程,规范殡葬服务行为。加强公墓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有效整治超标准大墓修建、散埋乱葬等违规行为。开展好2014年殡葬改革宣传年活动,加强殡葬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继续开展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和“省救助管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救助管理工作软硬件设施水平。在全市推广仁寿县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为重点的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四级救助服务网络”,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逐步实现救助网络全覆盖。加强救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

提升婚姻收养工作水平。加强婚姻登记服务场所软硬件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婚姻登记机关。创新开展结婚颁证仪式,加强婚姻调解,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抓好涉外送养工作,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

七、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健全完善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的相关制度。取消全市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推动制定我市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脱钩工作机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

加强社会组织工作监管。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做好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分期分类对全市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强化社会组织自律诚信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丰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手段。积极做好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申报工作。

八、老龄工作

继续组织实施《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实全市高龄补贴自然增长制度及各项优待政策,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抓好第四轮敬老模范县(区)、敬老模范乡镇创建工作。加强老年组织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乡、镇、村、社区老年人协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敬老月尊老、敬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

九、维稳工作

严格落实民政维稳“一岗双责”职责,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主动约访和包案下访工作。着力加强民政问题源头治理,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解决民政突出问题。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基层工作力量。扎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实现“零进京、零聚集、零到省、不出事”目标。

十、综合能力建设

加强民政法制化、信息化建设。加强民政依法行政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规范行政执法和审批,配合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统筹推进民政信息平台建设和市、区县民政门户网站建设,做好信息公开,提升民政工作管理和服务效能。

夯实民政基层基础。2014年为民政基层基础提高年,强力推进全市民政规划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抓好阵地建设,确保乡镇民政办和服务窗口办公设施设备齐全。加强民政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强化基层民政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与工作相适应的专职民政干部,保持民政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探索建立一村(居)一名民政助理员制度。加强民政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修订完善《民政工作规范》和机关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民政工作实现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完成《民政志》的编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