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经济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体经济的意义

篇1

磨牙

睡觉时牙齿咬得咯吱响,醒后面部肌肉紧张、酸痛,并伴有头痛,如果你有此症状,很可能患上了“磨牙症”。引起磨牙的原因很多,侧卧位或俯卧位睡觉、牙齿咬合异常,都会让人不自主地磨牙;磨牙还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尿酸增多症等的表现。另外,口腔是人体首先兴奋的部位,当人们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增大时,也可能磨牙。

别看磨牙事小,长期磨牙会引起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广泛损耗,不但可能引发牙周疾病,还会导致面容苍老,影响美观。如果经常磨牙,可在睡前用毛巾热敷上下颚,能松弛咬合肌肉,尽量放松自己,适当做些体操、泡泡热水澡、听听轻音乐等,症状不缓解时要及时就医。

打鼾

偶尔打呼噜不必紧张。如果鼾声响亮不均匀,而且有晨起口干、白天疲乏无力、嗜睡、头脑昏昏沉沉、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那可能是得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时常出现呼吸暂停,会导致血液中氧含量明显减少,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不但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引发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肥胖者、男性、孕妇等都是打鼾的高发人群。如果打鼾者一觉醒来有口干舌燥、头晕、头痛,白天困倦、嗜睡,甚至工作或开车时睡着,以及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表现,最好去医院就诊。

打嗝

在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像帽子似的厚厚的肌肉膜,它就是膈肌。当受寒冷、饱餐、吃饭过快、吃干硬食物等刺激后,膈肌会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人们就会“呃儿”个不停。短暂的打嗝也是一种机体保护反应,但如果连续出现或顽固难愈,可能预示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另外,紧张、恼怒等不良心理状态也常引起打嗝。

分辨打嗝是否为器质性疾病的窍门,即打嗝在24小时内能够缓解,且睡着后自动停止的,多不是疾病引起的,而超过24小时还在打嗝,且睡着还不停止的人,多是疾病缠身。

耳鸣

用手捂住耳朵,你会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这是因为外界嘈杂的声音被阻隔,让你听到了耳旁组织的血流声。寂静的环境能够放大我们的听力,但如果你平时也能听到“脑袋里鸣叫”,耳中出现铃声、哨声、波浪声、蝉鸣声等,而周围环境并没有相应声源时,就得小心了。严重的耳鸣不但影响听力,干扰正常睡眠,还会引起焦虑、烦躁或抑郁等一系列精神问题。噪音是引起耳鸣最常见的原因。当某个频率的噪声损伤了听神经末梢细胞时,就会产生相应频率的耳鸣。实际上,超过安全噪声标准(80 ~ 90分贝A声级)的噪音都有可能造成耳鸣及耳聋。滥用药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包括心得安、异搏定、布洛芬在内的多种常用药物都可能引起耳鸣。此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也可使微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耳鸣。听神经末梢细胞一旦造成损伤很难恢复如初,但通过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手段可以缓解症状。已有耳鸣的人切忌酗酒、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

篇2

【关键词】SiGe;异质;基区;设计

0.引言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以及微波通信的发展,人们对半导体器件的高频以及低噪声等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硅材料器件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性能上新的要求, 而GaAs器件虽然可以满足这些性能,不过它的高成本也让人望而却步。锗硅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的高频以及噪声性能大大优于硅双极晶体管,可媲美GaAs器件,而且它还可以与传统的硅工艺兼容,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所以锗硅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SiGe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基区的设计。

1.基区杂质分布设计

SiGe异质结双极晶体管与Si双极晶体管相比,由于EB结间存在价带突变量EV,电流增益β不再主要由发射区和基区杂质浓度比来决定,这给HBT的设计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为减小基区电阻和防止低温下载流子的冻析,可增加基区的杂质掺杂浓度Nb,基区杂质掺杂浓度Nb越高,它的掺杂浓度向低掺杂发射区递减的斜率也就越大,从而产生减速场,因此SiGe HBT在基区制作时应该尽量让EB结为突变结以避免额外的减速场,所以为了达到渡越时间最短,理想的基区掺杂浓度是让它的峰值正好在EB结上,而且按指数规律向集电区递减,这样可以产生一个恒定的加速场。

在常温下,在基区生长过程中如果采用基区杂质缓变分布,对基区掺杂浓度沿着集电区到发射区方向递增生长,则从发射区侧到集电区方向杂质浓度会逐渐减少,形成一个由掺杂效应引起的内加速场,提高基区电流理想因子η,减小基区渡越时间τb,提高器件特征频率fT。比如,当基区掺杂浓度由发射区侧的5×1019cm-3降低到集电区侧的1×1017cm-3时,就会产生大约80meV的导带变化,相当于增加12%的Ge组分所产生的加速场。但如果HBT基区重掺杂,考虑到重掺杂禁带窄变(BGN)效应的影响后这种改善将被大大削弱。

而在温度在77K时,如果想通过基区杂质缓变来减少τb,其杂质分布应是从发射区侧到集电区侧逐渐上升,这正好和在常温下的器件特性相反。在Wb较小时,增加Nb,可防止基区的穿通。基区Nb的增大除了使Dn减小外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不利影响,如当Nb较大时,在HBT的制备过程中基区的杂质极易向外扩散,使Si/SiGe异质结和n-p+结不再完全重合,导致器件特性的退化[1-2]。同时,高Nb也易使EB结隧穿电流增大,导致基区复合电流增大,基区电流理想因子η大于1,在低温下η远大于1,也易使GBE增大,BVEBO下降。因此,Nb应根据对器件的要求和所采用的工艺合理选择,同时还应结合发射区掺杂浓度综合考虑。但是如果一味提高发射区的掺杂浓度,就会在发射结处形成一个隧道结,导致了漏电流的增大,反而会减小注入比,并导致器件特性的破坏。加大发射区掺杂浓度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使发射结结电容加大,导致了开关晶体管时的电荷抽取时间增大,致使截止频率下降。因此发射区的掺杂浓度不宜太大,一般来说,SiGe HBT的基区的掺杂浓度要比发射区的掺杂浓度高出约两个量级,在1017-1018cm-3数量级为宜,并且发射区的宽度也不能太宽,以便降低发射区的体电阻。我们一般在仿真中设计发射区宽度为1000。

2.基区宽度设计

在晶体管器件中基区宽度Wb对特征频率fT的影响是很大的,基区宽度Wb越小,基区渡越时间τb就越小,相应地特征频率fT就越大。但是基区宽度Wb过小就会使基区电阻Rb增大,导致最高震荡频率fmax减小。而且薄的基区相当容易被穿透,严重影响晶体管的性能。而为防止基区穿透就必须增大Nb,Nb过大带来的问题上文已有讨论。提高fT和减小Rb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在设计中要根据对fT和fmax的要求来折衷考虑设计Wb,同时还要考虑到应变SiGe层临界厚度的限制。

3.基区Ge组分的设计

对Si1-xGex合金基区来说,Ge组分x越大,EB结处价带的突变量就越大,这有利于改善器件的频率特性,增大厄利(Early)电压VA,提高电流增益β,故增大基区Ge组分对提高器件的性能非常有利,但要由于Si和Ge之间存在较大的晶格失配,所以考虑到临界厚度的限制,能够允许的Ge的最高组分却是有限的,一般人们在10%~30%之间设定Ge的含量。而且Ge的分布形式不同,对器件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SiGe合金基区中Ge的含量分布形式主要有三种:矩形,三角和梯形。

矩形结构以德国TEMIC公司Daimler-Benz研究中心采用的DBAG结构为代表,对Ge均匀分布的基区来说,特别适于要同时保持低基区电阻和一定电流增益的晶体管。而IBM公司则选择了三角结构。另外也有人提出了在基区生长过程中将Ge组分沿发射区到集电区递增式生长的梯形结构来提高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的特征频率fT。

4.小结

本文介绍了SiGe异质双极晶体管基区的设计,主要介绍了基区的杂质如何分布、基区宽度、Ge组分如何设计。为SiGe异质双极晶体管器件结构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篇3

21世纪伊始,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二的美欧日经济同时减速。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9·11”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为-0.4%。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呈衰退或减速迹象。

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美日市场。美日经济减速使东南亚国家出口受挫,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慢。拉美的情形更是糟糕,拉美国家出口的60%多集中在美国。美国经济大滑坡使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很大影响。

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担心,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是否具有持久性质并引起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解答依赖于人们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一,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第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当前的经济衰退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二、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回顾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1776年发表的。亚当·斯密观察的是18世纪下半叶的市场经济。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产品的商品化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尚不发达。即使某个经济部门发生波动,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扩展到经济的其它部门。市场竞争以及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斯密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看不见的手”),会熨平经济波动,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供给总是自动地等于需求,政府不需要干预。不仅如此,由于黄金输入点和输出点自动地调节着顺差国和逆差国的价格水平,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均衡,不需要像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机构来协调。

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不时地被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所打断。事实上,从1825年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开始,直到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日益频繁和剧烈,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10年就爆发一次。马克思率先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把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世界进入20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理论一直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能够自动使供求达到平衡。—直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真正引起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思。现代经济学认为,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的存在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四大根源。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就表现为价格刚性和预期的非理性。价格刚性使得价格无法灵活调整以使经济迅速达到供需平衡的市场出清水平。预期的非理性使得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凯恩斯所说的“血气冲动”性质(animal spirit)。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恩斯得出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当经济面临某种外部冲击的时候,市场的力量并不足以使经济迅速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经济将面临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调整过程。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萧条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价格水平大幅下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学家们和宏观经济决策者们的看法。凯恩斯描述的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不景气这样一种经济状态,被称之为“萧条经济”。

二战后,40%多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短缺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计划经济国家基本没有参与世界产品市场的竞争。相反,虽然有冷战、禁运,计划经济国家还是通过各种途径从西方市场经济吸纳了一部分商品、服务和过剩生产能力,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再加上欧洲战后重建和西方国家的需求管理等因素,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演化为全面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即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危险。世界经济向“萧条经济”回归,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中长期判断。在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下,任何局部的市场波动都有可能迅速蔓延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从而使整个经济发生大的波动,市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也就日益凸现出来。凯恩斯所描述的“萧条经济”回来了。  三、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向萧条经济回归的重要原因

短缺经济的消失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92年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完成,这些国家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的阴影,长期被计划经济束缚的能量很快释放出来。不仅如此,中国和其它转轨经济国家正在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六五”期间(1981-1985)和“七五”期间(1986—1990)在贸易上是逆差,五年贸易逆差累积分别为123亿美元、214亿美元。到90年代,中国贸易顺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贸易顺差分别为223亿美元、1495亿美元。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贸易上的情形和中国有类似的地方,从1992年到1999年,这些转型经济国家贸易上基本是逆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轨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日益凸现,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短缺经济逐步消失。近年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现了贸易和经常项目的顺差,200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经常账户在连续五年逆差之后首次实现顺差,达267亿美元,2001年为135亿美元(图1)尽管目前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只占很小的份额。但可以预见,随着这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完成,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经济的崛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带来的短缺经济消失必将对世界经济的总体供需格局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科技进步使世界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更加迅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0%—80%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

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经济的供给能力,当需求旺盛的时候,供给能够迅速上升。可一旦需求发生波动,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就会大量闲置,变成沉没成本,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世界经济将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的危险。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增长是不对称的。按理说,科技进步在增加供给能力的同时也创造需求,因此,不一定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但是,事实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大部分由发达国家得到,而技术成果在全世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只在发达国家创造了需求,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利润,收入没有增加,因此需求增加得很少。

科技进步增大了危机传播的可能和速度。科技进步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使得分工更加专业化,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限制越来越小,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增加了。因此,当一国经济出问题时,极可能传染到其它国家并在传染过程中逐级放大,正所谓一只蝴蝶翅膀扇动可以引致远方的一场风暴。

科技进步增加了投资风险。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性增强。一种技术、一个产品从发明到投资,到批量生产,最后到淘汰,周期越来越短。所谓生产能力过剩在很大程度是由这种超快速折旧的淘汰机制所致,这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大。

结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科技进步使得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范围内生产过剩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危险。在这一大背景下,任何来自需求面的负面冲击都可能使这种危险变为现实,从而使世界经济迅速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向萧条经济回归”这一判断指出了一种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因素正在形成并不断强化。根据本文分析可以预测,中国将来的贸易摩擦将有加剧的趋势,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如何应对。  四、扩大内需,刺激民间投资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判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失业的压力将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政策选择上,要从宏观和微观政策同时着手,双管齐下。

篇4

【关键词】田径训练 注意 问题

一、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打好身体素质基础

所谓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最快速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进行科学的训练,会获得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10岁以前,骨骼有机物质多,无机盐类少,因而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到10~13岁时,人体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身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时应特别注意通过发展高频率和协调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岁时,加强一般力量和灵敏素质的训练。15~16岁时,可以开始采用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较长的练习距离来发展专项耐力。

二、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学校田径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依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的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与提高。田径运动各项目技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过程,既是一个挖掘技术潜力的过程,又是扩大运动技能和培养灵敏、协调等素质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且还应学习一个项目的多种姿势,如学习推铅球的侧向滑步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学习跳远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学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跃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栏跑的攻栏等。使身体匀称全面的发展。

三、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是指做身体练习时所承受人体的生理负担,表示运动负荷大小的指标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下实现。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在校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负荷能

四、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

只有在训练中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和间隔,才能使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劳积累带来的伤病,取的最佳的训练效果。一般练习的顺序是:在准备活动后,灵活性和速度性练习在前,耐力练习在后;技术性练习在前,身体素质练习在后;学习新技术的练习在前,复习巩固性练习在后。同样,我们运用重复练习法进行速度训练时,由于间隔时间过短,身体疲劳没有消除,必然导致下次练习强度下降;或间隔时间过长,练习的兴奋性将降低,这都不利于进一步的练习。

五、重视速度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发展的特点显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长跑采用高步频技术;跳跃从以“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动作尽量快,都强调了“快”字。田径运动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速度,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速度,不仅是跑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含义包括所有的训练内容,包括跑的练习、各种跳跃、力量以及技术练习等,都应该有速度的要求。

六、心理素质必须从小培养

篇5

1985年清华大学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长期关注经济与发展的研究,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学家。

新一轮改革即将全面推出,说人们期待了这一轮改革10年并不为过。

过去10年,中国经济迎来了极为快速的发展,但改革却停步不前,经济运行层面出现了民营投资乏力、金融体系风险聚集、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使中国社会有了共同的呼声——改革到了非进行不可的时候,而且,这一轮改革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走势,关系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系未来的大格局,也关系到政府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那么,这一轮改革新在何处?

如果说1978年的改革发轫于农村;1984年的改革将其经验推向城市;1992年的改革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4年的改革是全面市场经济改革的铺开,那么,这一轮改革将触及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种种深层次问题,触及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的骨髓,从而重构其造血功能。

目前,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中央政府某些部门紧抓权力不放,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基本社会福利体制未能建立,以及由于司法体制设计不合理,导致司法依附于行政,许多经济纠纷无法通过司法体系依法裁决等问题,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仅在经济体制上做文章已远远不够,中国市场经济以及社会问题必须在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下工夫。若这些软关节的问题不加以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难以推进,民众的怨气将难以化解,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也将难以维系。这就是这一轮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这一轮改革与之前改革的根本不同。

在我来看,目前有几大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一是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经过上世纪末的整顿和改革,目前运行相对良好,利润总体上不错,但整体效率还没有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机会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对民营企业的禁入,因此,国有企业本身利润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证明国企经营的好坏。值得期待的是,这一轮改革的重点将落实混合所有制,将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分开,国家将不直接插手国有企业经营,相反,国家通过控股投资公司的方式投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而民营企业本身也可以入股国有企业,从而让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期待,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逐步改造为一系列由类似于新加坡淡马锡、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或者韩国国家投资公司等投资基金持股的企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长期持有相关投资基金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这也是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

第二个值得期待的是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体系经过上一轮改革,已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不抵债、技术性破产的困境,但问题在于,商业银行仍然在金融体系中占大头,这导致其利润过高、大型银行挤占了相应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扶持、资助不力的不良局面。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国家打开民营经济进入金融体系的大门,大量民间投资的金融机构有望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这种改革将使得大银行更加专业化,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下降,而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得到来自金融部门更多的帮助。同时,相当一部分民营经济进入到金融体系中,通过它们的运作让中国的储户得到更好的投资回报。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108―0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对重要的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有不少教师意识到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偏离目标、空洞虚假、花哨繁复,使得教学情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使教学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要围绕目标,紧扣主题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它的作用是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搭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形象的儿童思维之间的桥梁,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单纯地为了营造氛围、追求有趣而创设情境就会冲淡主题,偏离目标。因此,创设情境要围绕目标,紧扣主题。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笔者先用了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硬币的正反两面各有什么,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用了4分钟的时间让同桌间进行抛硬币游戏和左右手藏硬币的游戏,并汇报游戏的结果。笔者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汇来描述事件的发生情况。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在设计观察硬币的活动时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开展抛硬币和藏硬币的活动之前,笔者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不知道该关注什么、研究什么,致使活动成了没有目标的瞎玩。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找准连接点

创设的问题情境无论来自数学外部或内部,都应该联系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找准两者的连接点,使学生进入情境后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情境创设一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找不准情境与学习内容的连接点,就会使学生在情境中留恋忘返,迟迟不能切入中心,步入正轨。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失去情境应有的作用。因此,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找准连接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要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问:“同学们,看看你同桌的长相和你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说:“对,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看看你的同桌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连比带划地嚷嚷了半天后,被教师点起来一一作答。6分钟过去了,学生依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这时,教师示意安静,用投影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图象,说:“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几何形体有什么特征呢?”教室里顿时哑然无声……

在此例中,同桌的长相特点与所要认识的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找同桌长相特点的环节对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并没有什么帮助,这种牵强附会的教学情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要直接简洁,适量得体

创设情境并非多多益善,应该注意适度、适量、得体。一节课中不宜出现过多的没有关联的情境,情境能够整合的就应该整合,尽量在一个情境中解决多个问题;不能整合的,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把多个小活动串联成大活动。这样联结起来后,思路比较清晰,目标比较明确。同时,情境中不宜出现过多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否则会冲淡主题和目标,而且无效的活动会挤占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小猴研制出了一种奇异的果树,果树丰收,召开“S收联欢会”的情境,真正的教学内容“倍数关系”只到最后才得以“出场”。而此前繁复的情节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问题的引入显得繁琐而艰涩。

四、创设情境要富有内涵,启发思维

教学情境是为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服务的,所以,情境创设不但要蕴涵将要学习、探究的信息和内容,而且还要能连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

篇7

【关键字】生态园林;多样性;合理规划;生态环境

现代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有吃有穿就是好日子的生活理想了,许许多多的人更加希望得到的是那些原始的自然的生活环境。的确,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科学事实上,生活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中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身心也会舒畅。而生态园林的来到为人们建造了一个可以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平台,从它多维空间感,以及特殊的艺术造型方面看,无不体现着美学特征。因此,人工的生态园林,不仅要体现自然的美感,更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良好的生态园林可以提供良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1 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园林魅力

每一个生态园林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现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它无疑给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创设了一道空间艺术盛宴,它是结合了审美特征与审美规律的一门生态学科。生态园林景观是人为建设的自然景观,不仅要体现绿化之美,更要将生态园林中的生态多样性发展起来,融入自然,真正体现自然之美。为了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把要建设的地域美化到最佳状态,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状况,为了能够让建设的生态园林持续的发展下去,就有必要详细的调查以上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调查好当地的自然情况后,接下来就是选择合适的植物,对植物的要求就是要根据需求,注意到植物的质地,美观程度,色泽以种植之后绿化的效果后选择几种合适的植物种植。现在我国的生态园林正向着自然化,森林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而建设在人们生活中心的生态园林自然要更加贴近人的生活。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与人共同发展的一面,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文明的又一体现,以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构建的群落式的自然之美,是生态园林的一大特点,建设这样的生态园林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对生态园林中植物的选择就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才能使生态园林有好的观赏性和功能性。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考虑到美学价值,找到人们审美观的共同点,建造一个能使人人都认可的生态园林。为了使我们建设的生态园林完成美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我们需要从让静谧的自然展示动态美,使生态园林蕴含静谧之趣。

生态园林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成功生态园林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草本,灌木,乔木等植物,利用他们自身生理结构的不同,从空间、时间、营养结构上合理的配置植物,规划一个合理的生态园林,并充分展示所用植物美学价值,在构建生态园林时,植物的种类要尽量丰富,功能要尽量全面,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美观又富有实际意义生态园林景观。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建设生态园林周边的环境,要使建设的园林可以和周围的环境结合的十分融洽,考虑其依处地的环境,建造层次丰富,复合型的植物生态群落。对于环境的考察,要考虑到其温度、湿度、水土保湿等因素,充分发挥生态园林减小噪音、除尘等效用。

生态多样性是评价一个生态园林好坏的重要标准。依照不同的生态园林实例,不断引入新的植物,为生态园林增添色彩,才能开发出具有美学价值的生态园林。群落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它不仅可以提升生态群落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强化群落的生存能力,增强物种的抗逆性和恢复能力,多样性的物种构成的植物群落,可以更好的丰富生态景观,满足不同人的审美要求,发挥生态群落的作用。对于城市中的生态园林建造工作,要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把当地的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做到植物成活率高,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的几率大。但是在此基础上也不能放弃一切外来植物种类引进,在避免生物入侵的情况下,积极的引入容易成活,已栽培可适应的新植物,可以使得当地的生态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合理运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打造出一片具有有当地自然风格的生态园林。另外选择植物时还要保证植物的适应性强、光合作用能力强、美观大方及枝叶茂盛,即指数高的植物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在排布植物分布的位置时,要注意植物的营养生态位置,使植物可以整体构成一个乔灌草合理结合的复合型植物生物群落。

2 生态景观的合理化建设理念

城市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工作,要围绕“因地制宜,展现特点,保证效用,不盲目进行”。建设生态园林之前要对所建设的城市历史、人文特点、民俗民风等环境因素进行了解,不能因为建设生态园林而毁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面貌,破坏了城市本来的文化特色。设计生态园林的时候就要把这些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保证园林的社会性、生态性、艺术性的统一和谐。要尊重当地的乡土风情,要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文环境为出发点,打造园林。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当地的自然特点汇集在一起,加上合理的引入外界的新种类植物,使得已有的生态特点与外界的新颖生态特点相融合,这样可以保证生态园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持续性。从乡土植物的优点来看,乡土植物具有成本低廉、便于管理、栽培的特点,并且在栽种后成活率很高,也会较快的与园林中其它乡土生物融洽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乡土植物可以成为园林中重要的主打类植物,种植乡土植物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那些将要灭绝的植物种类,把它们集中起来管理,有助于阻止因为植物种类的减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并且保护植被也会让当地的园林景观更加符合生态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作用。绿地的规划要细致,这样的绿地功能分区合理,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生态园林才是现代化的合理园林。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净化环境的机构,还给我们一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环境问题也因为其重要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现在的环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经济生活等活动对环境的改造而造成的,生态园林的介入,有效地改善了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日趋城市化的局势。生态园林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的休闲场所,让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 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改善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生态园林可以为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提供一个上班之后感受自然,体会自然的机会,缓解工作的压力,改善城市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城市都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李阳.咸阳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07.1 0,13-13

篇8

【关键词】 武警部队;警械武器;使用;合法性

警械是指部队在应对骚乱、动乱和暴乱当中可能需要使用的警棍、催泪弹、橡皮弹、染色弹和军犬等,也包括警察和武警专门装备的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武器是指各种枪支、弹药、装甲防暴车、坦克、装甲车、防卫艇(巡逻艇)、直升机等。为恢复和维持正常社会秩序、制止严重违法行为、有效打击暴力犯罪,部队在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中可以使用警械武器。《法》、《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分别就武警部队使用警械武器的原则、条件、程序等作出了严格具体的规范,是武警部队在执行任务中使用警械武器的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目前法律规定在某些方面不甚明确,而使用警械武器装备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结果,由此造成实践中部队官兵或滥用警械武器,造成无辜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不敢使用警械武器,忌讳用警械武器,不能有效处置事件,这些情形都严重损害了武警部队的执法形象。因此,探讨武警部队正确、合理合法的使用警械武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警械武器使用的总原则和总要求,严格区分使用警械武器界限

根据《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条例》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武警部队在使用警械武器时,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原则,根据需要,首先选择警械使用;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使用武器;坚持“三个慎用”的原则,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即警械武器使用的总原则和总要求。在严格遵循该原则的前提下,严格区分警械武器使用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在此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的指导下,武警部队应严格依法,决定在何时使用警械武器,使用何种的警械武器,在何种情形下应该停止使用,在何种情形下禁止使用。

二、明确非致命性武器的性质和使用的法律依据

非杀伤性武器又称非致命性武器,是指作用于有生目标时,能使有生目标产生不同症状的生理反应,使其暂时失去抵抗能力,而不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武器装备。[1] “非杀伤性武器”这一名词在近年部队执行任务过程中频频被提及,是实践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武器装备,并且随着国际反恐局势的严峻,国内矛盾的尖锐,其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型重要武器装备。部队在参与安保警戒行动中,由于任务性质决定会配备和使用一定的非杀伤性武器。但在实践中,对非杀伤性武器存在很多错误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否则,将影响非杀伤性武器充分发挥作用。一是非杀伤性武器究竟是武器,还是警械?搞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使用非杀伤性武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为警械和武器使用的条件不同,武器使用条件更加严格和苛刻,错误的认定非杀伤性武器的性质势必会影响部队完成任务。实践中常有人以非杀伤性武器中包含有“武器”便认为其属于武器的范畴,这样的认知是不正确的。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条例》的相关规定,我国在立法上将警用装备分为警械和武器两类,同时采用列举的方式对警械和武器的范围做出了界定,其中并未涉及“非杀伤性武器”及其概念。考证“非杀伤性武器”概念的产生和使用的领域,我们认为这一概念主要是技术性用语,不属于法律上对武器装备的一种分类方法。至于“非杀伤性武器”是属于警械或武器,根据武警部队关于非杀伤性武器认定,结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条例》中有关警械、武器的范畴,武警部队配备的非杀伤性武器主要包括:各种防暴枪和发射器、防爆枪榴弹、催泪弹、动能弹、声光弹、麻醉弹、染色弹、发烟单、电击器、电警棍、化学喷射器等,可以发现非杀伤性武器应该属于警械范畴,使用时应适用有关警械的法律规定。二是非杀伤性武器是否具有致命性?武器装备使用的数量与最终的使用结果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损害程度。实践中,并非只有致命性武器会致人伤亡,非致命性武器也具有同样的效力,也会造成人员伤亡,这里主要是指使用数量过多或不当使用等情形。

三、明确警械武器使用的程序性效果

古语有云:“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这里的规则实际上就是一定意义上的程序,各类规则、惯例实际上就是一种程序规则。程序通过权力机关制订和确认后就成为国家意志,变成法律程序。[2]程序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法律保障,在立法上专门有诉讼法这样专门规定程序的法律部门,而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法治就是通过程序实现法律正义的,法治即程序之治。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实体法一直占据中心地位,程序法被认为附属于实体法律,仅作为工具。为了追求实体价值,人们会突破和超越法定的程序,在程序和结果发生冲突时,往往不合理地牺牲程序价值。这一做法使我国在实现法治、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的道路上付出惨重代价,但也换来人们对程序正义的重视。

部队在使用警械武器时,为保证合法、正确使用,虽然也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决定使用的警械武器的种类、步骤、时机,但重视不够,多拘泥于形式表面。《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条例》第9条规定:“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这里的“警告无效”是要求开枪时必须先履行警告的程序,经警告仍不能威慑阻止暴力犯罪行为的,才可以开枪射击。具体要求,使用警械武器时必须要有警告,警告无效的才能使用相应种类的警械和武器,特别是使用武器时,强调口头警告后,还必须经鸣枪警告,无效后才可使用武器;使用武器时,一般应先击打次要部位,然后才可击打致命部位。对于这样的程序,我们单纯从自我出发,认为只要做了警告,无效后便可直接使用武器,只重视警告的内容,对警告语言进行严格的设定和要求,但没有真正把握和理会法律在此规定的真正用意。这里的警告,原意是要通过警告告知当事人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此达到威慑制止当事人行为的效果。但在实践中,却忽视了警告应有的效果,即警告是否达到了被警告的当事人处,当事人是否接收到警告的信息,如果当事人根本就没有接收到警告或当事人不知是警告的,则警告也就无法产生威慑制止行为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警械武器就有可能构成滥用,从而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也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所以,在强调遵循程序的同时,还必须强调程序步骤的实际效果。当然,在注重程序的同时,也要把握好灵活性的问题,即在行为人即将引爆炸药、放火等危险状态下,警告将导致更严重结果的,也可以不警告直接开枪射击。

四、注意事后证据收集和报告制度

武警部队在执行任务、使用警械武器时,往往成为事件的焦点而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媒体所关注。随着法治的深入,人权思想的建立,社会各界对警械武器使用的行为,特别是对因警械武器使用而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或损失的事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猜测和质疑。虽然《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12、13条对警察使用武器后的监督制度作了规定,即人民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伤亡的,应当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并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应当将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的伤亡情况,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应当将使用武器的情况如实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虽然这样的规定有些概括、笼统,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效力,并且仅限于武器使用,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操作性不强。但作为武警部队,一方面应接受各方对自己行为的监督,配合调查,但更应主动出击,注意保存使用警械武器过程中的各项证据,并同时采取适当方式固定证据,如照相、录像、录音等方式,这样,既可以有力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和正确性,也可以在有质疑时提供证据,维护部队形象和官兵合法权益。

【注 释】

[1] 李金星,李可人.武警法学[M].出版社,2005.25.

[2] 丹,吴灿华,丁寰祥.论法律程序与程序法治.政治法律,2009.06(30).

篇9

[关键词]转轨经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

一、引 言

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关联性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一方面,早在1955年,Kuznets根据人均GNP和收入分配的回归,发现在经济发展早期收入差距会扩大,在经济发展后期收入差距将会缩小,即收入不平等将随人均GNP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1](1-28)Aghion和Howitt(1998)认为技术变迁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教育和培训最终将使收入差距缩小。[2]另一方面,Barro(1990)认为政府通过适度的再分配来缩小收入差距会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的再分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3](103-125)Galor和 Zeira(1993)论证了在信贷市场不完善假设下,恰当地设计再分配政策将有利于经济增长。[4](35-52)基于Barro的分析框架,Alesina和Rodrik(1994)应用中间选民定理论证了收入差距扩大将会增加税收,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5](465-490)Persson和Tabellini(199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过度的收入差距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6](600-621)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经济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经济主体的适应性导致了经济系统的进化性。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采用典型个体分析模式,原则上就排除了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内在联系。Tesfatsion(2001)认为基于主体计算经济学(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conomics)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经济学体现,可以有效地分析宏观经济动态对不同微观个体行为的分配效应和微观个体行为对宏观经济动态的增长效应。[7](281-293)Bruun(2001)认为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联性,这是由于这类模型不仅可以处理不平等而且可以产生不平等。[8]Epstein和Axtell(1996)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差距将逐渐扩大。[9]Brunn和Luna(2000)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短期内经济增长导致了收入不平等,但长期内收入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10][1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经济转轨是深层次的改革,它必须渗透到形成行为和引导组织制度中去,必须导致社会基本“游戏规则”的改变。Sargent(1993)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借助均衡理论来描述如何预期经济系统经过充分调整后的状态,但没有关于经济转轨过程自身的理论。持续变化的游戏规则和经济主体缺乏相似改革历史的知识,使得转轨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这就促使经济学者尝试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研究经济转轨过程。[12]Basu等(1997)研制了一个基于主体的转轨经济模型,用于分析经济转轨过程中私有企业成长的动态。[13](223-241)[14]Novkovic(1998)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研究了克罗地亚的私有化过程,发现尽管职工购买企业的股票享受较大优惠,但他们能否长期持有企业股票取决于他们的偿付能力。[15](221-243)

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主体的转轨经济模型,从微观个体行为再现转轨经济的运行动态。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经济增长动态;(2)收入差距动态;(3)税收政策的作用效果。本文将首先介绍模型框架,然后描述主体行为模式,最后分析模拟实验结果。

二、模型框架

基于主体的经济模型是智能化微观模拟模型,它把经济看成是由自主相互作用主体组成的进化系统。在这样的模型中,经济系统是由无数个微观个体组成;经济系统中不存在集中控制,微观个体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微观个体的状态和行为具有重要差异;微观个体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微观个体能够通过实践学习并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微观个体的行为导致其状态的改变;宏观经济总量通过对微观个体状态的累积自然得出。因而,宏观经济的动态是微观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转轨经济模型中,我们应用主体描述经济中的微观个体,主体行为模式都是有限理性的,与现实经济中微观个体的行为类似。主体分为5种类型:工人、国有消费品企业、国有资本品企业、私有消费品企业和政府。在转轨经济中私有企业数目是变化的,一个新的私有企业随时可能创立,一个旧的私有企业也随时可能倒闭。[16]①私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存活依据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的创立或倒闭完全是由经济环境内生确定的。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商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人购买消费品维持生活,消费品企业购买资本品生产消费品。消费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品,而资本品生产过程中仅需要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工人和企业通过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商品价格和工人工资影响商品和劳动力的供求数量。政府通过实施税收和转移支付(失业保障金)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公平增长。

模型是基于离散事件的Monte Carlo模拟,主体的行为都带有随机性。由于经济转轨过程的不确定性,模型没有假定均衡的增长路径。当经济中所有主体的状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市场协议被确定以后,模型按着时间轨迹向前运行。时间被分为离散的天,每天包括固定的时段。主体的大多数行动在每天的具体时段被处理一次。下表给出了模型一天发生的主要事件序列。

模型一天发生的事件序列

(1)工人创立私有消费品企业;

(2)企业根据库存量和销售量雇佣工人和购买资本品;

(3)工人依据工资水平搜寻工作,从企业领取工资,向政府交税;

(4)政府向失业工人发放失业保障金;

(5)企业生产产品,增加库存;

(6)企业根据销售量、价格和利润等为产品定价;

(7)工人根据收入和储蓄确定消费需求,参照价格购买商品;

(8)企业销售产品,计算利润,向政府交税;

(9)企业根据库存量和销售量雇佣(或解雇)工人;

(10)不满足继续经营条件的私有企业倒闭,资本品卖给资本品企业;

(11)统计市场上工人和企业数据,得出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

三、主体行为模式

模型中数目最多的主体是工人。工人是异质的,不同工人在生产率、风险偏好和所供养的家庭规模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工人的生产率服从正态分布,大小被随机定义。工人的行为就是经商、就业和消费。工人收入来源于在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或政府就业得到的工资,通过经营私有企业获取的利润,或领取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障金。政府部门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国有企业实行平均工资制度,所有工人工资都相同,仅与企业产出水平有关;私有企业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工人工资各不相同,不仅与企业产出水平有关,而且与工人自身生产率有关。

模型假设每个工人都清楚自己的生产率水平,并且有追求更高收入的愿望,所以他们有可能去搜寻提供最高工资的工作。当工人接收到比他目前工资高的企业的雇佣信号时,他就会从国有企业流动到私有企业,或者从一家私有企业流动到另一家私有企业。当工人所在公司倒闭或者被解雇的情况下他会失去工作。

工人的支出主要为消费支出,采用凯恩斯线性消费函数:C=a+bI。

其中,a为基本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I为工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剩余作为预防性储蓄,用于维持失业时的稳定消费或作为资金的积累(用于未来创建私有企业)。一旦工人确定了消费需求,他将在产品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企业购买消费品。家庭首先去咨询商品价格清单,它编辑了每家消费品企业每天公布的价格信息。假设经济中存在n个消费品企业,不同企业产品的价格p(i)之间存在差异,则工人选择从第i个企业购买产品的概率O(i)表示为:

其中,q为商品需求指数,企业产品的价格越低,工人从该企业购买产品的概率就越高。这种按概率购买的形式体现了工人的偏好,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和搜寻商品的成本。

模型中第二类重要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包括一个国有投资品企业、一个国有消费品企业和多个私有消费品企业。投资品企业的产出只与劳动要素有关,其生产函数为:Y=aLα。

其中,A为投资品企业技术进步因子,α为一常数,L为企业工人投入的总生产率水平:

其中,PA为企业平均的生产率水平,Pj表示低于PA的工人j(j = 1..u)的生产率,Pi表示高于PA的工人i(i = 1..l)的生产率,u和l之和为企业工人总数s,c为工人努力系数。

消费品企业的产出与资本品数量和劳动要素有关,其生产函数为:

其中,B为消费品企业技术进步因子,α和β为常数,Κ为资本品数量,L为企业工人投入的总生产率水平。对于国有企业来说,L计算方法与投资品企业相同;而私有企业L计算方法为: 。

其中,Pi(i = 1..s)为企业工人i的生产率。在国有企业中每个工人的工资都相同,大约等于企业产出平均值的固定比例,因而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存在激励不足,导致了生产率较高的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他们只愿付出高于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一部分劳动能力(c ≤ 0.5)。而在私有企业中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每个工人愿意付出其全部劳动生产能力去生产,工人的工资与其自身的生产率和企业产出成正比,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模型假设资本品存在折旧,所以消费品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生产规模或者扩大生产规模,会定期向资本品企业购买资本品。当企业倒闭的时候,资本品被折旧后再卖给资本品企业。私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库存量和近期社会需求量来制定雇佣决策:和社会需求相比,如果库存量处于上界水平,企业要解雇少量工人;如果库存量处于下界水平,企业要雇用少量工人。而国有企业则只能雇佣工人却不能解雇工人。

每个私有企业都用分类器系统来为商品定价。分类器规则形式如下:

IF(价格,销售量,利润,行业价格),THEN(价格变化)(强度)。

其中,IF表示规则的条件部分,参量(价格,销售量,利润,行业价格)的取值都是定性的(高或不高);THEN表示规则的动作部分,参量(价格变化)的取值也是定性的(涨价、降价或价格不变);强度表示规则的适用程度,一条规则表示企业的一个定价策略。企业每天需确定产品的价格,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首先,模型收集满足条件的规则;其次,以规则强度值为概率激活规则;再次,根据规则动作部分发送价格变化信号;最后,企业根据产品价格变化幅度和价格变化信号调整产品价格。如果在下一期,企业利润增量下降,则规则强度值将减少;反之,规则强度值将增大。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定价策略将越来越好,体现了企业行为的进化性。国有消费品企业将产品价格定为所有私有消费品企业价格的平均值,而投资品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如果私有企业连续一段时期亏损,企业将被迫倒闭。但是,国有企业即使亏损也不允许倒闭。

模型中存在一个政府主体。政府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平等和效率,其主要行为是制定财政政策,即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政府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私有企业所得税和工人个人收入所得税。政府支出包括失业工人的失业保障金、国有企业工人和政府雇员的工资。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实施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来调整个人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增长。

四、模拟实验结果

我们应用C++Builder语言在微机上实现了该模型,模型依据主体的状态和行为模式自动向前运行,模型运行是一个经济内生增长的过程。最初经济中有1000个异质性工人、一个国有消费品企业、一个国有投资品企业和一个政府。随着模型的运行,经济中会出现可变数目的私有消费品企业。模型每次运行的期数设定为1000期,通过在较大参数范围驱动模型反复运行,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理论意义的实验结果。

转轨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私有经济的成长。当经济转轨开始后,工人可以开始经商。因为工人知道自己的生产率水平,并且有追求更高收入的愿望,因此具有较高生产率水平、具有较高风险偏好且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工人就有经商的动机。工人经商的开始创造了新的主体――私有消费品企业。私有消费品企业成立以后,企业首先购买资本品,然后开始雇佣工人。企业首先随机地向经济中的家庭发送雇佣消息,雇佣的标准是受雇工人的生产率水平要高于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当工人接到雇佣消息后,具有较高劳动生产水平且具有较高风险偏好的工人就可能离开国有企业,并到私有企业工作,因为私有企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图1显示了劳动力由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的流动情况。随着经济的转轨,大量的工人由国有企业流动到私有企业,私有经济的规模逐渐大于国有经济的规模。随着私有企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盈利的企业发展壮大,并为其业主带来丰厚的利润;亏损的企业衰落萎缩,甚至倒闭。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雇佣和定价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私有企业中,工人的工资与企业的产出和个人的生产率水平相关。因此,一些私有企业的工人也可能对现在企业的工资率不满,而流动到能提供更高工资率的私有企业。当一个工人的生产率水平与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接近时,工人才停止工作搜寻行为,工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网络趋于稳定,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的利润趋于最大化。图2显示了工人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的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和企业都逐渐匹配到合适的交易伙伴,绩效工资制度激励工人的努力程度,使得企业的产出增加,导致工人工资增加,进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图3和图4给出了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用实际GDP度量)和收入差距(用Gini系数度量)的1000期运行动态。经济运行初期,由于只存在国有企业,所有工人均在国有企业就业。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工人的工资都相同,所以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极小(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所供养的家庭规模不同)。由于国有企业平均工资制度对工人劳动供给的激励不足,导致高生产率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工人工资水平较低,经济产出水平也较低,经济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经济进入转轨时期后,随着私有企业的成长,大量生产率水平高的工人加入到私有企业。私有企业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地激励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私有企业的产出水平迅速增长,私有企业工人工资水平逐渐提高,因而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工人工资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导致经济中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拉动了企业的供给,导致经济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逐渐由供给不足型向需求不足型转变。在经济转轨的初期,私有企业的高收益吸引了大量工人经营或加入私有企业,使得私有企业的数目和规模得到进一步增长。私有经济的增长导致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只有适应市场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在经济转轨初期,私有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企业创立和倒闭的频率都较高,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也较高。私有经济的波动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工人失业率增加,人均工资水平和经济产出水平略有下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如图1-4中100期―350期)。随着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如图1-4中350期―440期),只有少量适应市场环境的私有企业发展成规模较大、资金较充足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私有经济步入稳定成长阶段。随着私有经济的稳步发展,一部分工人由国有企业流动到私有企业,私有企业工资的提高带动了社会人均工资的提高,但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收入差距仍在逐渐扩大(Gini指数上升至临界点)。工人收入的提高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增加,进而拉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私有企业工人数目平稳缓慢的上升,失业率逐步降低,社会资源得到较优的配置,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因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倒U型曲线)。

转轨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尽管在一段时期内失业率上升和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支付的成本,但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税收政策来调整个人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增长。图3和图4 给出了在累进税政策和比例税政策下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1000期运行动态。从经济理论可知,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约束下,累进税政策能够比比例税政策更好地调整个人收入差距(图4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不平等对投资存在正向刺激作用(投资不可分性),对消费存在反向刺激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效果。在经济转轨初期(图中前100期),由于工人工资水平不高,累进税政策和比例税政策对工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影响均较小,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基本相同。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进入需求不足阶段,经济增长主要靠需求拉动,由于累进税政策能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图3的实验结果表明:累进税政策在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增长。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这些典型化事实验证了在收入差距到达拐点之前模型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而收入差距拐点之后的模型实验结果需要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加以检验。

五、结 论

基于主体的经济模型不仅是分析复杂适应系统的有力工具,而且是分析收入分配动态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动态,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劳动力由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的流动,工人工资水平持续增长,经济产出水平持续增长;(2)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收入差距经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3)政府实施适当的累进税政策,能够在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注 释:

①为了处理方便,大多数基于主体的经济模型都假定群体的规模是固定的(David,1996)。

主要参考文献:

[1]S.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45.

[2]P. Aghion and P. Howitt.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J]. MIT Press, 1998.

[3]R. Barro.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4]O. Galor and J. Zeira.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 60.

[5]A. Alesina and D. Rodrik. “Distribution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

[6]T. Persson and G. Tabellini. “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 ?”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4, 84.

[7]L. Tesfats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1, 25.

[8]C. Bruun. “Growth and Inequalityin Agent-Based Models: Effects of Introducing a Wealth Tax” [J]. Working Paper, Denmark: Aalborg University, 2001.

[9]J. Epstein and R. Axtell. Growing Artificial Societies: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ottom Up [J]. MIT Press, 1996.

[10]C. Bruun and F. Luna. “Endogenous Growth with Cycles in a Swarm Economy: Fighting Time, Space, and Complexity”,

[11]F. Luna and B. Benedikt (eds.). Economic Simulations in Swarm: Agent-Based Modelling and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J]. Kluwer, 2000.

[12]T. Sargent. Bounded Rationality in Macroeconomics [J]. Clarendon, 1993.

[13]N. Basu, et al. “ASPEN: A Microsimulation Model of the Economy” [J].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998, 12.

[14]N. Basu, et al. “Growing a Market Economy” [J]. Working Paper SAND-97-2093, US: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1997.

[15]S. Novkovic. “A Genetic Algorithm Simulation of a Transiti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Insider-Privatization in Croatia” [J].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998, 11.

[16]H. David. Adaptive Learning by Genetic Algorithms: Analytical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 Models [J]. Springer, 1996.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n Agent-Based Economic Simulation Approach

Zhang Shiwei1Feng Juan2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gent-based model of transition economy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 of economy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y. Outputs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 manifests: with the steady growth of economy, income inequality experiences a process that enlarged at first and then narrowed; temperate cumulative tax policy can narrow the income inequality and prompt the economic growth faster.

Key words: transition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inequality; agent-based economic simulation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问题;改革

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这无疑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型的学科,迫于现在社会对大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争相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当代的需要,尽管取得了一定突破性的进展,但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滞后以及设计专业实践不充实等问题,整体来看环境艺设计教育发展体系比较混乱,教学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

根据笔者针对现阶段某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在沉闷的教室中教学,学生寻找不到艺术灵感,大多数的设计构思都要从书本中借鉴,这样的专业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全面开发。其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多院校课程设置每年一换,不具稳定性,课程安排先后顺序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难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单一呆滞,对科技知识、人文科学、自然学等课程设置轻视等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缺失。哪些课应先上,哪些课应后上;哪些课是主课,哪些课是辅课;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突出。

2、教师队伍结构混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连年扩招形势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刚起步的专业艺术学院专业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经济创收上,很少考虑自己专业教学的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是学习纯美术的,如油画雕塑,国画,壁画,版画等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相关院校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这种半路出家的教师只是拥有很好的纯绘画基础,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统的学习,单凭理解传授学生所谓的经验式教育。

3、专业实践环节不充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实习基地。如有的学校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是32学时或64学时,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该课程的实习内容,余下的学时,只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各显神通地“自由”实习。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对策

1、增强教学上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教师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 运用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构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让学生互动,专业教师应尽量以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发挥个性化思维,尤其要把市场运作中各种类型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

2、坚持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设计院系可以聘请或咨询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商业、教育、传媒方面的专家或领导,定期召开专业信息咨询会,他们熟悉本专业、本区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动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能提出具体中肯的建议。(1) 进一步合理衔接每门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将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教育”与“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有机结合。(2)把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专业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团队出现,与业主充分沟通,开展“头脑风暴”,进行“实战演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在给学生布置绘制室内外设计效果图时,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电脑设计软件的同时,要强化手绘表现练习,增强学生手绘表现力。

3、规范教师队伍和积极引进人才。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如在本科阶段的后两年创作阶段实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直接负责,学生的成绩直接与导师的奖金挂钩,对科研成果给与一定的硬性规定,提高其科研能力,同时,最关键还是提高设计艺术专业教师的酬劳,稳定教师的心态,使专业教师更加投入专业教学的研究。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吸收国外留学人员、社会上的知名设计人才来校任教,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开阔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参与设计项目,使学习了解整个设计流程,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锻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氛围。

4、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环节。进一步调整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安排及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一步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假期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和实习,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当地的室内外装饰公司实习;学校应搭建好专业实践平台,利用寒暑假期可安排学生到外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也可以充分利用拍摄、速写的方法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室内外设计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类、归纳,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个案的优点和缺憾,使学生通过这种实际市场调查,得到专业上的启发、锻炼和提高。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的。

结 语

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探索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其专业特殊性,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合理科学地完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扎实地对上述几个问题加以重视,并认真贯彻其改革,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断推动我国建筑装潢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