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篇1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政〔20*〕23号),现就我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引导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强“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坚持引导农民自愿合作,加快农村经济体制和组织创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侵犯农民的家庭经营自,不得改变农民财产的所有权。

2.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户自主合作、自主兴办、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民主选举产生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合作章程。

3.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并在实现全体成员利益的同时逐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和积累归其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对盈余分配时,应在保证合作社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主要按照交易额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

4.坚持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地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专业合作社体系。

(三)主要目标。

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比较强、内部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有30%的农户加入,有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使我市农民组织管理水平有较快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得到有效推进。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一)规范注册登记管理。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有关材料,申请设立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扶持。也可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农业项目实施主体,对其申报的项目,凡符合专项资金投向的要择优扶持。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凡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农业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收购的免税农产品原料,可凭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四)加强金融信贷服务。

市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建服务场所和农产品经营网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

(五)用地、运输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服务网点用地,不改变农用地种植条件的,利用农用地;需使用建设用地的,可租赁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其用地指标优先从“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中解决。

在全市范围内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

(一)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加强舆论宣传,搞好组织发动,加大示范引导,多方面提供扶持和服务。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突破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和组织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开放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用为市场经济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还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我们对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服务化功能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服务化功能谈点看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运营措施

首先,我们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地位,意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运营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分散的农民集中在一起销售产品,而必须要像一切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一样,不仅要有着完善的组织结构,而且要有着全局且长远的发展方针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发挥其作用的最大化,要将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这些都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注重自身战略的规划。战略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专业合作社的成败,战略的采取对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市场在变化,人才在流动,新技术、新产品也在层出不穷的变化着,专业合作社就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准定位、确立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并建立预示变化体系,及时应对市场变化,顺应市场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时机,而且能详细制定出最优的合作社发展战略。好的战略能帮助我们专业合作社迅速进入市场,出奇制胜,才能进而赢得市场的先机,更好地开拓产品的业务空间。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也有着自己的管理经营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为社会的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创立自己统一的产品品牌。以质量立业,以品牌兴业,用品牌效应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创立品牌,不仅仅能给专业合作社带来效益,而且能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农产品的推广,为农民的收入,市场效益都起到一定的帮助,这样的模式发展才能将社会服务做到最好。对于大多数的专业合作社来说,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仅要增强竞争、创新和服务意识,而且还应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创立名牌产品。品牌经营,是对以往小农经济的颠覆,以前的老套路不但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够创新的最大问题,所以对以前小农经济的颠覆也是对延续了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模式的终结。品牌农业将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上制胜的一个有利武器。品牌农业才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为专业的市场化发展谋取了一定的地位,赢得了一定的口碑。起到一定的关键性作用。

再次,不管是战略的制定,还是品牌的树立,都离不开合作社自身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创新,才能够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和不足体现出来,发现问题,并且能及时的解决问题,是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管理环境也会发生很大改变。这些改变也顺应了现在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大部分的专业合作社仍旧延续着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成立初到现在管理、经营还是老样子,组织管理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我们的解决平台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很多合作社在生产和管理上便满足于当前的运作模式。然而,市场是在变化、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必须要学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开拓专业合作社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及时的找到解决的方法以及有效的措施。这才能使专业合作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凭借自己战略、品牌、服务、信誉等优势更好地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一切的停滞不前和固步自封只会导致失败。因此只有创新才能使产品得以更好地、更有竞争力、更持久的销售,使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上能够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并允许在创新中遭遇失败,使创新成为社员的习惯,做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制定一系列的惩罚和奖励措施,详细的内容和规定,这样才能够更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创新的道路提供更加优质的源泉和保障。再创新的道路上,有着严明的措施和保障,可以为以后的一系列工作做好铺垫。是十分有利的。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产权安排;成员满意度;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5-0048-09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6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许多学者关注合作社的制度内核,讨论的焦点由合作社的经济合理性、组织原则、法律地位[1]、政府角色转向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等研究工具对合作社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和合作社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合作社具有农民自发组织的性质,很多时候嵌入在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如亲属或朋友关系),因此,其有效治理必须通过非正式与正式两种规则来完成[2]。基于此,本文选取合作社内部信任和产权安排分别作为合作社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关键变量,研究合作社内部信任与产权安排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对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简要的文献综述

1.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目前国内外有关合作社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任的作用和信任的影响因素两方面。

大多数学者认为,信任是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机制。Hakelius[3]认为,合作社成员间的信任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的氛围,降低交易成本。Casadesus-Masanell 和 Khanna[4]构建了一个合作社内生信任建立的模型,显示合作社更有助于信任的产生。James 和 Sykuta[5]发现生产者对合作社的信任不仅要高于企业,而且这种信任还会影响生产者的市场决策。James 和 Sykuta[6]通过研究发现,合作社的信任与其组织特征和产权特征密切相关。徐志刚等[7]的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信任对合作社的制约作用。赵泉民和李怡[8]认为中国农村特有的“熟人信任”制约了合作社的拓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农民中间建立起以契约、产权等现代制度为基础的“普遍信任”。

郭红东等[9]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黄郡[10]将信任划分为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并测度出影响农户对管理层信任的关键因素。徐旭初等[11]基于社员角度对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

2.合作社产权安排。Kim Zeuli[12]认为合作社的产权主要包括所有权、决策权、投售或采购权和剩余控制权。宋茂华[13]则认为我国合作社产权安排包括股权结构、按股金分红的比例和股份转让权的安排、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等。Cook等[14]对合作社的产权进行了分析,认为合作社存在搭便车、资产组合及对长期项目缺乏投资激励等问题。随后的文献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封闭的社员资格政策加上销售协议、建立合作社股份的二级市场;改善合作社的产权安排[15];调整合作社的所有权结构和决策机制等。

林坚等[16]认为,我国现阶段合作社产权的资本化态势明显,少数大的出资者与多数小的出资者并存,并分析了这种产权存在的合理性。应瑞瑶[17]和傅晨[18]认为“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面临冲击,利益分配应注重效率,合作社产权不清和社员自由退出影响到合作社的激励。徐旭初[19]认为,目前我国的合作社在提取了公共积累后,主要采取以出资额和交易量(额)的方式分配合作社的盈余。而按交易额返还盈余是惟一可以因社员不同而采取的组织激励[20]。Spear[21]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得英国大型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管理者控制问题。牛若峰[22]指出在一人多票的情况下,为防大股持有者控制合作社,要规定社员持股额度和股金投票权的比例。张雪莲和冯开文[23]对合作社的决策权分割过程以及纳什均衡的形成进行了博弈分析。

3.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目前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的文献不多见,大多散见于对合作社绩效的研究中,如黄胜忠等[17]将合作社的绩效考量指标分为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社员满意度。徐旭初和吴彬[25]在合作社绩效度量过程中,也设计了个别关于社员满意度的指标。但上述满意度指标均是由合作社负责人代填,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专门探讨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的研究有:郭红东等[26]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赵国杰等[27]以河北省清苑县高优专业合作社为案例,从社员满意度的角度对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对合作社的信任、产权安排和成员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大多从合作社的信任、产权安排和成员满意度的某一个角度入手,尚未关注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二是分析方法和工具过于简单化,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运用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说

假设1:传统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正向影响合作社的内部信任

本文将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界定为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三个方面,并将合作社分为传统型合作社(符合经典合作理论的合作社)、现代型合作社(具有股份制特征的合作社)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合作社(具体见表1)。

传统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通过社员进出自由、一人一票制以及按交易额(量)返还盈余等制度,向合作社社员传达了“共有权”、“平均权”和“人权”等信息,会增加社员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同时,由于一人一票制及分配方式缺乏激励,传统型合作社很难吸引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参加,其成员大部分是同村或者邻村的中小农户。在这些彼此熟悉且同质性高的成员内部,很容易建立和积累起特殊的信任关系。此外,传统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赋予管理者与普通社员平等的权利,包含有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社会期待,有助于增强社员对管理者的信任。因此,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传统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的建立和积累。

假设2:合作社的内部信任正向影响成员满意度

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合作社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发挥增效作用以及提供非正式的激励与约束等途径,提高成员满意度。首先,合作社成员间彼此信任程度高,会对彼此行为更加了解和认同,有助于推动相互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契约的实施和合作社的发展,从而提高成员满意度。其次,合作社成员间信任程度高,有助于成员之间对价格、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共享,为合作社成员增加盈利,提高其满意度。再次,合作社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如同组织的剂,可以使组织更加高效地运作[28]。合作社成员与管理者是一种委托—关系,管理者有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产生损害农户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在这一前提下,如果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程度高,才可能加入合作社,且允许契约条款相对简化;反之,农户要么选择不加入合作社,要么加入合作社,但是需要制定完备的契约对其利益加以保护,从而使合作社的管理成本急剧增加。再次,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程度,一方面反映了成员对合作社经营理念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反映了成员对合作社盈利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信心。因此,如果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程度高,则成员的满意度高。

假设3:合作社产权安排直接影响成员满意度

合作社的产权安排会直接影响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但影响方向不确定。在传统型合作社中,由于合作社股本的来源与成员的惠顾联系在一起,成员的股本认购有着严格的限定,以每个成员拥有相同的股权,拥有相同的投票权。在这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下,合作社成员能够感受到组织公平,由此可能会产生较高的成员满意度。但是,传统型合作社成员的收益权主要体现在与合作社的惠顾中,这种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成员激励。同时,由于其管理者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而通过改善管理所得到的收益不可能资本化为管理者的个人财产或收益,更容易导致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致使合作社组织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因而影响合作社的组织绩效和成员收入。成员加入合作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绩效,如果合作社的绩效不佳,很可能会降低成员的满意度。

现代型合作社允许非成员拥有合作社股票,会吸引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使得合作社整体实力上升。而且分配方式对管理者和大股东具有一定激励性,可能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合作社组织绩效。合作社成员如果能够享受到由于组织绩效提高而带来的福利,其满意度会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型合作社有可能会被少数核心成员控制,使得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受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则会降低成员满意度。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内蒙古6个省(市)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41名社员作为研究对象。被调查的合作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各地工商部门登记;二是合作社正式运营至少一年。并且规定,每家合作社调查的成员数目不能超过5人。随后,本研究利用SPSS l6.0和AMOS 7.0,对所收回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围绕着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社员满意度假说模型而展开,主要在文献研究、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针对模型中的各项假说设计问卷,采用封闭式题型设计具体问题;然后,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并基于实际操作性修正问卷。正式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员的基本特征、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及社员满意度四个方面的内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含义和取值见表2。

1.合作社及社员的基本特征。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包括合作社所在区域、主营产品、成立时间等。社员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土地面积、家庭人口与参与农业生产的人数、到县城的距离、在合作社中的身份、在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比例、通过合作社购买农资的比例以及加入合作社的时间等。

2.合作社的内部信任。根据徐旭初和周晓丽的分析,从社员角度来考虑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并将其分为“对合作社其他成员的信任”、“对合作社管理者的信任”以及“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三部分。

3.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用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的传统程度来度量合作社产权安排的特征。

4.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借鉴郭红东等和赵国杰等的研究成果,开发了成员满意度评价的量表,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经营满意度因子和发展满意度因子。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由研究者及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部分省(市)的调查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助下完成的。本次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年7~10月,发出合作社社员问卷350份,回收265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分属59个合作社。第二阶段为2012年1月至3月,发出合作社社员问卷150份,分别95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分属20个合作社。两次调查的结果并无明显的统计差异,共回收有效问卷241份,分属79个合作社。

(四)样本数据分析

在241名被调查者中,74%的被调查者为男性,92.4%的被调查者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在他们在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比例,少于10% 的占35.7%,10%~30%的占16.5%,30%~50%的占20.9%,50%~80%的占11.3%,80%以上的占15.7%;通过合作社购买农资的比例少于10% 的占26.4%,10%~30%的占14.1%,30%~50%的占16.7%,50%~80%的占13.7%,80%以上的占27.3%。被调查农户家庭土地面积均值为8.559 5亩,家庭人口与参与农业生产人数的均值分别为3.95和2.47亩,到县城的平均距离为29.5公里。被调查者的其他特征见表3。

1.信度检验。本文采用Cronbach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和组合信度作为信度检验的测量指标。当Cronbach系数值大于或等于0.7时,为高信度。折半信度系数通常要符合大于0.5的标准;组合信度的标准是大于0.6。表5显示,信任、产权安排和社员满意度三个潜变量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7,折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5,组合信度均大于0.6。说明这三个潜变量所对应的题项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度。

2.效度检验。本文应用SPSS1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每个题项在概念上的标准化载荷,载荷系数应该大于0.70,意味着题项与其潜变量之间的共同方差大于题项与误差方差之间的共同方差;第二步是考察AVE值,即平均提取方差值 ,这是检验结构变量内部一致性的统计量。一般而言AVE值应大于0.5,即解释了题项50%以上的方差。本研究的量表达到了这个要求。

三、模型设定、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和社员满意度均具有难以直接测量与难以避免主观测量误差的基本特征。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为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变量提供一个可以观测和处理,并可将难以避免的误差纳入模型之中的分析工具。为此,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初始理论模型与初始模型方程分别如图1和表7所示。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测量模型反映的是潜变量和可测变量间的关系;结构模型反映的是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 7.0,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初步运算结果,此时,修正指数为8.541。按照修正指数MI(卡方减少数值)的最大值进行调整,增列变量误差e7与e8间的共变关系,得到修正模型,其标准化估计值和其他相关指标见表8。此时,修正指数小于5.00,表明修正模型不需要进一步修正。从表8可以看出,增列的变量误差项之间的协方差也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一般包括模型整体适配度评价和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评价。模型整体适配度指的是各种拟合指数对模型的整体评价。表9列出了模型修正后的拟合指数,除NFI、RFI 和PGFI值没有达到标准外,其他指标均符合要求,模型整体适配度较好。模型内部结构适配度检验结果:第一,测量模型中的因素负荷量都显著(全部大于0.5)(见表10),说明测量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其所要测量的潜变量;第二,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8(见表5),表明潜变量的组合信度良好。从总体上看,模型通过了绝大部分检验项目,整体适配度和内在结构适配度都较好。

(三)参数检验与路径分析

对结构方程修正后得到最终估计结果。从表10可看出,除PROPERTYSATIS的路径系数在0.005的水平上显著性外,其余系数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10给出了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成员满意度关系模型的路径系数、标准误差、临界比率值及显著性。结构模型反映了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对合作社内部信任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得到了验证。合作社内部信任对成员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传统程度对成员满意度存在两种影响,一种为直接影响,其值为0.441,另一种为间接影响,即传统型产权安排通过合作社内部信任影响成员满意度,其值为0.406×0.736=0.299。因此,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传统程度对成员满意度的总体效应为0.441+0.299=0.740,部分验证了假设3。即验证了假设3中产权安排对成员满意度有直接影响,但仅反映出传统的产权安排对成员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可能的负面影响未有明确反映。与郭红东等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分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92.4%的被调查者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更多地从普通社员而非合作社组织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缘故。

测量模型方程揭示了可测变量与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第一,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合作社管理者的信任和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三个因素中对合作社管理者的信任是最显著的,说明现有的合作社事务大多是由其管理者来处理,大部分社员都认为管理者对合作社的发展最为重要,因此对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对社员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另外,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的路径系数最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作社的现状:很多合作社都处于一个较为松散的状态,社员对合作社日常事务的参与不高,对合作社组织的观念不强,所以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程度的影响较小。这一实证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第二,合作社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这三个可测变量的影响程度几乎相当,且影响方向一致。并没有验证在理论假设里分析的所有权、控制权与收益权影响方向不一致的状况。第三,在成员满意度潜变量中,社员对合作社经营满意度和发展满意度的系数相当,说明合作社成员不仅关注合作社的短期运作,还关注合作社的长期发展。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内蒙古6个省(市)的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41名社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成员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对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有助于加强合作社内部的信任程度。第二,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对成员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因素中,合作社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最为重要。第三,合作社产权安排通过直接和间接即以内部信任为中间环节两条路径对合作社成员满意度产生影响,其传统程度越高,成员满意度越高。第四,合作社成员既关心合作社短期的经营状况,也关注合作社长远的发展状况。

合作社是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互组织,因此除了关注合作社整体的经济效益之外,其成员的满意度也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结论显示,要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必须建立和培养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建立适宜的产权制度安排,注重合作社当前经营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值得关注的是,在产权安排方面,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合作社的经济利益而一味将合作社发展或改造为具有股份制特征的新型合作社。而要综合考虑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与合作社组织绩效,选择适宜的产权安排,尽量使二者达到相容或者平衡,才能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应瑞瑶,何军.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 (7):2-7.

[2] 崔宝玉.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关系及其治理[J] .财经问题研究,2011(2):102-107.

[3] Hakelius K. Individual Equity Capit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1998, 91: 48-54.

[4] Casadesus-masanell R,Khanna T.Globalization and Trust: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ooperative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2003.

[5] Harvey James,Sykuta Michael.Farmer Trust in Producer-and Investor Owned Firms:Evidence From Missouri Corn and Soybean Producers[J].Agribusines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22(1):135-153.

[6] Harvey James,Sykuta Michael.Property Right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owned Firms and Organizational Trust[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5,76(4):545-580.

[7] 徐志刚,张森,邓衡山,等.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2011(1):47-58.

[8] 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40-46.

[9] 郭红东,杨海舟,张若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8):52-60.

[10] 黄珺.信任与农户合作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5-49.

[11] 徐旭初,周晓丽.基于社员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1(16):104-105.

[12] Cook Michae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1 153-1 159.

[13] Zeuli K. The evolution of the cooperative model[R]. Cooperativ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21 st Century, 2004.

[14] 宋茂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治理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 2007 (2) : 126 -129。

[15] Fulton M E.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12):1 144-1 152.

[16] 林坚,王宁.公平与效率:合作社组织的思想宗旨及制度安排[J].农业经济问题,2002(9):46-49.

[17] 应瑞瑶,何军. 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7):2 -7.

[18] 傅晨.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的演进与困扰[J].学海,2006(3):40-44.

[19] 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0]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 Spear,R. Governance in Democratic Member Based Organizations, Special Issue of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Governance in the Social Economy,2004, 33-60.

[22] 牛若峰.发展合作社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合作经济,2005(9):35-37.

[23] 张雪莲,冯开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权分割的博弈分析术[J].中国农村经济,2008(8):61-69.

[24]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5]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26] 郭红东,袁路明,林迪.影响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因素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36.

[27] 赵国杰,吴连玉,张月晨,等.基于农户满意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制度研究——以河北省清苑县高优专业合作社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16.

[28] 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曹义璇,译.与现实,2003(2):36-45.

Internal Trust, Property Arrangement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LIAO Yuan-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篇4

系统从用户的角度分为两类:管理员和访问者,这里把访问者使用的系统功能叫做系统前台,管理员涉及的系统功能称作系统后台。

2功能模块处理过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上销售系统的模块处理过程,具有四个模块。

①用户注册模块。系统对于匿名访问者只提供电子商品目录和商品浏览的功能,用户想要完成购物等功能,必须注册为系统的正式用户。

②用户登录模块。对于访问者,只有登录后才能完成购物过程。用户登录处理过程。

③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系统中管理员对销售商品分类信息、商品详细信息的维护。

④订单处理。首先用户提交订单给系统,系统对订单中的商品信息、用户信息等按某种逻辑进行有效性验证,如果订单信息没有通过验证则返回,如果订单信息通过验证,用户需要确认订单,其中包括购买商品的确认,用户配送地址的确认,支付方式的确认等,此时,用户可以确认提交的订单,也可以修改其中的信息,也可以取消此订单。

3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上销售系统的实现

经过前面的分析与设计,弄清楚了网上农产品销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总体功能模块结构、系统总体流程、各功能模块的处理过程,进行系统的实现过程。

3.1系统实现平台的选择

本系统采用B/S结构,操作系统为WindowsXP或Windows2003,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使用集成开发工具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Server2005,系统运行Web服务器为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IIS)。

3.2系统页面的实现

用户界面要求美观大方,风格一致,便于用户使用。的母版页技术和用户自定义控件技术为系统页面设计提供极大的方便。网上农产品销售系统前台页面共用了一个母版页,在母版页中,页头,页面导航和页脚都采用了用户自定义控件来实现的。母版页的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创建统一的用户界面和样式,它提供了共享的HTML、控件和代码,可作为一个模板,供网站内所有页面使用,从而提升整个程序的开发效率。同时,在中,引入了Web窗体用户控件的概念。它是一种服务器控件,以.ascx为扩展名并被保存在单独的文件中。用户自定义控件拥有自己对象模型类,可以单独编程,它比服务器端文件包含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为创建具有复杂用户界面元素的控件带来了极大方便。

3.3系统实现购物车

网上销售系统的购物车要能够跟踪顾客所选的商品,记录下所选商品,还要能随时更新,能给顾客提供便利。购物车功能的实现是电子商务网站的关键,主要用于显示及管理用户的购物信息。在实现购物车的功能时要考虑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区分用户与购物车的对应关系;二是购物车中商品存储的数据结构。

(1)用户与购物车的对应关系。用户与购物车的对应关系,即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购物车,购物车不能混用,而且必须保证当用户退出系统是,其购物车也随之消失。这种特征正是Session对象的特点,所以使用Session对象在用户登录期间维持用户和购物车对应关系。

(2)购物车中商品存储数据结构。购物车商品存储数据是一个键值对的集合,该集合可以用一个哈希表来实现。在.NETFramework中,Hashtable是Sys-tem.Collections命名空间提供的一个容器,用于处理和表现类似key/value的键值对,其中key通常可用来快速查找,同时key是区分大小写;value用于存储对应于key的值。Hashtable中keyvalue键值对均为object类型,所以Hashtable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key/value键值对。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75-02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信贷支持情况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信阳为例,该市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创新支持方式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信阳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是从无到有,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贷款余额3165万元,比2009年增加了1124万元,增长55.6%。其中:社员贷款2183万元,法人贷款982万元。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涉及茶、蚕、果、鱼、禽、花、种植、加工等产业。二是创新信贷品种。信阳农信社系统在“公司+合作社+信贷”、“公司+基地+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社员+信贷”等成熟农业信贷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订单+信贷”的订单农业贷款、“合作社+合作社+信贷”的合作社联贷联保贷款、“合作社+农业担保公司+信贷”的担保贷款、“社员+合作社+信贷”的社员销售收入作抵押、合作社作担保的双保证贷款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支持模式,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实现银社双赢。

二、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优惠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和支持包括供销社、科协、教学科研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等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但目前国家、省、市、县各级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

一是法人治理不健全。从大的方面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法可依,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存在“三会”不健全、内部管理粗放、监管机制薄弱、自治能力较差等问题。二是产业化发展层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如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链条简短且脆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机制仍处于初级松散型阶段。三是“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信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资本金较少,利益关系联结不够紧密,合作社对社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较弱。

(三)金融服务不相适应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化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涉及领域广泛、组织形式多样、对外交往频繁等特点,迫切需要资金、结算、保险、理财、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角的农村信用社无论在服务品种上还是在结算手段上都比较单一。二是农村金融的经营原则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矛盾:信贷需求的长期性与信贷资金流动性的矛盾、资金需求急频快的特点与信贷资金安全性的矛盾、农业生产的低效性与信贷资金效益性的矛盾。三是信贷管理的规范性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松散性。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滞后,致使其发展不够规范、管理比较松散,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而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责任追究更加严厉,贷款发放慎之又慎,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四)农业生产风险较大

一是技术风险。作为农业科技应用者的农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低,科技应用效果较差。获取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一方面在内容涵盖上不全面,如在市场供求与价格、科技、政策法规、生产、资源环境,特别是国内外市场行情、产销形势的分析预测等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受经济与教育状况所限制,农民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的收集与接受渠道、处理信息的手段与能力等都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自然风险。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也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三是市场风险。一方面市场调节滞后,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对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

三、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社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动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和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风险保障基金。

(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对象,尽快确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的相关领域和制度安排,由县级银行具体实施。同时,改进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二是培育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认真落实银监会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满足区域内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信贷政策等的考核与评价。三是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类评级,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评级授信、择优支持的参考依据。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合作社贷款业务的特点,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合作社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制度。

(三)创新信贷管理方式,不断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信贷需求

一是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上,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在合作社内成立农户联保小组,大力发展联保合作社,通过互保,放大信用总量,强化信用约束,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二是应本着“分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分类支持制度,借鉴农业主管部门的评级分类结果,及时调整信贷措施,优先支持规范化程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尝试发放由龙头企业信用做保证的信用贷款。三是认真研究不同生产经营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资金需求状况,推出风险度小、推广价值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专项贷款新品种。降低门槛,适当放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条件的要求,在贷款形式上,可把小额信用、支农信用卡、财产抵押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四是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积极探索采用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订单等多种抵押形式,允许自然人、法人、核心股东等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

篇6

成员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在研究集体组织的效率的文献中是一个传统领域。在合作社研究中,从Le.Vay(1983)开始,成员的异质性开始受到关注;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成员异质性已经引起了许多农业合作社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加入WTO以后农业逐步与世界接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中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浙江等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黄祖辉等,2001;张晓山,2004;徐旭初,2005)。从形成过程来看,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生产大户、运销大户、龙头企业、供销社等少数“带头人”在获利机会的驱使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各级政府出于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的关注,也积极参与到其中。基于此,现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所有权上呈现一些鲜明的共性:产权的股资本化态势明显,少数大的出资者与多数小的出资者并存;少数带头人组成合作社的理事会,掌握合作社的发展战略、定价机制和收益分配等事务的决策权;在提取了公共积累后,主要采取以出资额和交易量(额)的方式分配合作社的盈余(黄祖辉等,2001;张晓山,2004;徐旭初;2005)。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所有权上为什么会呈现上述特征?如何评价现阶段的所有权安排?本文希望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增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安排的认识。

二、资源禀赋与成员的异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参与主体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的普遍实施以后,农民获得了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作为独立的生产者,农民有动力也有能力经营好自己承包的土地。然而,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承包的土地规模不大,加之土地流转不畅,规模经营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相当困难,生产大户的数量相对而言较少。(2)资本资源:受“城市化发展战略倾向”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十分有限,加之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相当困难,多数小规模农户的资本资源匮乏。合作社作为一种从事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本资源的需求必不可少,而且逐步增加。在小农户资本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拥有资本资源并且愿意对合作社投资的成员数量有限。(3)人力资源:在农产品普遍过剩的情形下,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并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是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生存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两类成员的需求必不可少:一类是擅长农产品营销的运销户,一类是经营管理人才。小农户由于规模有限,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成为这两类人,人力资源对合作社而言也是稀缺资源。(4)社会资源:在农村社区,非正式制度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处理诸多事务,比如,对内协调社员行为,对外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打交道等。在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社会资源(威望,人际关系网络)的成员必不可少。然而,农村社区里的“精英”人物也是稀缺的。

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成员参与合作社的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在合作社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对绝大多数普通农户而言,他们只有有限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缺乏的,由他们组织创建合作组织的可能性较小。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而言,普通农户也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作为集体而言存在“外部利润”分配到个人部分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获得不多的收益而花费成本、承担风险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合作社的形成过程中,大多数普通农户主要充当惠顾者的角色,目的是通过合作社获得产品销售的帕累托改进,他们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产品普遍过剩、农业产业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形成的,很多合作社从一开始都具有纵向合作的色彩,对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需求强烈。因此,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生产大户,掌握一定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运销大户,农民社区里的“精英”人物,以及拥有一定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供销社,才有能力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同业者及利益相关者带动起来。同时,也只有组织和个人有动力创建合作社,在借助合作社促进个人业务发展的同时,通过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才能等资源的分享使其他参与者也获得好处。与此同时,一些涉农部门(农技部门,基层组织等)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经济利益考虑,也会利用所掌握的资源、组织和动员能力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个人和组织由于能够意识到合作组织的优越性,愿意面对风险,能够承担创建成本或运作成本,是合作社创建的主导力量。他们是合作社的主要所有者和控制者,为合作社做出了更多的贡献,是合作社的核心社员。

由此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契约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中,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成员的要素投入、参与目的、对合作社的贡献以及所承担的风险不同,进而形成异质性的社员结构: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

三、异质性社员结构下的财产所有权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这意味着,明确的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合约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所有权是指经济主体对投入企业的生产性要素或资源(资本)的初始所有权。狭义的财产所有权指的是股权,广义的财产所有权既包括股权,也包括债权和人力资本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在企业具体体现为收益权和剩余控制权,是由所有权主体享有的。至于分享比例和权重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资本结构、法律和习俗、要素的供求关系、资产的专用性和流动性、风险态度等,不同企业会有很大的不同。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异质性社员结构必然会影响其产权安排。少数核心成员是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稀缺的关键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如何确保其对投入要素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合作社按照社员的产品交易量(额)来安排产权结构,核心成员对其所投入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要素的控制权和收益权自然难以体现。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要素,从产权的属性上归其所有者占有,但一旦核心成员将其投入到合作社很难排除其他社员的使用和收益,比如,社员可以通过参加合作社分享运销户的销售渠道、生产大户的技术、精英人物的社会关系等资源,并获得这些资源的部分收益。在对其所投入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要素产权残缺的条件下,由于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贡献难以直接进行量化,核心成员必然倾向于资本化的产权结构。通过占有合作社相对多数出资额,核心成员可以获得合作社的实际控制权,进而通过有利的剩余分配方式实现对投入合作社的稀缺资源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普通社员对这种产权安排也是能接受的,原因在于,在农产品普遍过剩、“卖难”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大多数普通社员最关心的是农产品的销售和收益问题,只要核心社员控制下的合作社能够解决普通社员的市场进入和价格改进问题,他们就没有太大的异议。事实上,很多普通社员正是意识到资金、技术、市场渠道和社会网络等资源对他们而言的不可获得性,而基本认可核心成员占有相对多数出资额的产权结构。

在采用资本化的产权结构条件下,普通社员要获得社员资格一般要支付一定的出资额。这既是核心成员的“强制”行为,因为通过让普通社员出资的方式可以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然而,核心成员不会让普通社员支付很多出资额,因为这样会稀释他们的部分权益。这也是普通成员的“自愿”行为,因为通过出资不仅可以获得合作社的使用权,还可以取得对合作社盈余的分配权;然而,出于资本有限和不愿承担过多风险等因素,普通社员一般也不会出资很多。对通过出资的方式投入合作社的资本金,普通社员拥有占有权(在社员退出合作社时,很多合作社的章程都规定可以退回入社资金)、使用权(可以向合作社投售产品和使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等)和收益权(按出资额分配盈余),但一般没有转让权。由此可见,在异质性社员结构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资本化的产权结构必然形成少数大的出资者(核心成员)与多数小的出资者(普通社员)并存的格局。资本化的产权安排界定了社员的出资额和相应的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但没有赋予财产的转让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产所有权,是异质性社员结构下不同类型社员“博弈”的结果,也是被不同类型社员所共同接受的一种“均衡”结果。当然,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财产所有权(股权)也会发生相应调整。

四、异质性社员结构下的企业所有权

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企业所有权显然不等于财产所有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张维迎(1996)将企业所有权理解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所谓企业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s)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约所要求的支付后的剩余额的要求权;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1),意指在企业合约中所未明确的状态出现的相机处理权和决策权。本部分接下来采纳张维迎的观点,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来讨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所有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

除了获得合作社的使用权以外,对社员而言参与合作社的价值还在于分享合作社的剩余。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指的是对合作社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产品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后的余额(盈余)的要求权。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大部分合作社都把部分盈余作为公共积累留在合作社,扩大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能力,保持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以浙江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包括风险金、公积金和公益金三部分。提取公共积累以后的合作社盈余一般都分配到社员个人。因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的分析,可以从对公共积累的剩余索取权和对分配到社员的盈余的索取权两个方面着手。

由于盈余允许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公共积累保留,合作社的剩余自然延续到多个时期。在剩余延续到多个时期的情况下,要在每一个时期末客观地度量每一个社员对公共积累的索取份额变得十分困难。因为如果要这样做的话,首先需要追踪每个社员在每一个时期内的投资和产品交易量(额);然而真正困难的是计算与该投资和产品交易量(额)相对应的公共积累的分配份额,并且让社员据此能够预期其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因此,对公共积累的任何分配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会额外地增加度量的难度。在异质性社员结构下,核心成员由于对合作社进行了较多的专用资产投资,已经跟合作社“捆绑”在一起了。合作社可以利用公共积累和普通社员的出资作为预先支付,以达到把普通社员和合作社连接在一起的目的。由于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员的预期行为,公共积累把普通社员与合作社利益“捆绑”在一起,实际上成了抵制社员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上面提及的度量问题虽然不能明显排除社员间索取权转让,但是转让只有在同时满足双方要求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受让者的交易量可能与出让者的交易量不同,其他社员将会受到转让结果的影响;因此,社员的私人转让行为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里一般是禁止的。对公共积累的剩余索取权缺乏明确的分割,必然导致社员对这部分剩余索取权的不完全性:没有权利通过资产处置来减少公共积累份额,对清算残值也没有索取权,也不能转让剩余索取权。这种排除对公共积累剩余索取进行评估的合约安排,节省了“讨价还价”等交易成本,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是有利的。

对分配到社员个人的盈余的索取权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剩余索取的基础(依据)的确定,也就是这部分盈余如何在社员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社员与合作社存在多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比如,一个社员可能在向合作社提品和资本金的同时从合作社购买投入品,这使得多重索取基础成为可能。如果我们只考虑两种剩余索取基础--产品和货币资本的话,至少有以下四种剩余索取基础安排:(1)产品交易和资本供给作为独立的剩余索取依据。对任何一种索取基础而言,都没有事前的支付,合作社的剩余在社员之间的分配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通过讨价还价过程进行。(2)产品交易和资本供给两种索取基础“捆绑”在一起。社员按比例把资本贡献和产品交易有效结合在一起,单一的产品交易和资本供给都不是剩余索取的基础。(3)对资本支付固定回报。比如,按照银行利率或者社员普遍接受的一个回报率对资本支付固定回报。资本不再参与剩余分配,所有的剩余在社员之间按照产品交易量(额)进行分配。(4)对产品支付固定回报。比如,合作社根据市场情形“随行就市”或者社员之间认可的其他合同形式对产品支付收益。支付产品的固定回报以后,剩余将按照资本贡献在社员之间进行分配。在异质性社员结构下,由于核心成员和普通成员的要素贡献不同,他们对剩余索取基础的要求自然不同:核心成员希望资本在合作社的剩余索取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普通成员则希望产品在合作社的剩余索取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第一种索取基础安排而言,事后的讨价还价过程成本高昂;而且,事先对索取的不确定性会对社员的行会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安排难以被接受。让资本获得固定回报,剩余按产品交易进行分配,同样难以接受:一方面,核心成员贡献了合作社的主要资本,承担了大部分风险,而没有对最终剩余的索取权,他们(生产大户除外)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在核心成员拥有合作社经营的自然控制权条件下,普通社员对扣除资本的固定回报以后的剩余难以把握,他们既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也不愿意承担获得信息的成本。那么,权衡和取舍的结果是在剩下的两种制度安排中进行选择。由于核心成员考虑的问题是,在确保其投入的资本获得满意的剩余索取权的同时调动普通社员的积极性并避免其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而普通社员要考虑的问题是,在如何获得产品销售的稳定可靠的回报的前提下尽可能参与合作社的剩余分配。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索取基础的安排只可能是,对产品支付固定回报,最终剩余按资本投入进行分配;社员需要投入资本后才能获得产品交易权,这样产品供给和资本供给这两种索取基础事实上“捆绑”在一起。资本供给剩余索取安排通过资本化的产权结构安排予以体现。由此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产所有权上的资本化态势,实际上是剩余索取权的外在体现。

出于“公平”和保护生产者社员利益的考虑,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37条规定“可分配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本社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法律的实施无疑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带来影响:对于拥有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而没有多少交易量的核心成员而言,如果坚持法律规定,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如何权衡取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尊重合作社成员基于资源禀赋和角色差异的剩余索取权安排。法律规定作为合作社获得政策和资金扶持的重要先决条件,循序渐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制度调整。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合作社的章程、合同等“契约”中由于未来不确定性而无法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在异质性社员结构下,核心成员提供了合作社创建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关键生产要素,由于“先天”掌握合作社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一些资源,比如市场渠道、社会关系和企业家才能等,核心成员拥有合作社生产经营上的自然控制权。通过资本化的产权安排后,合作社的社员绝大部分都是合作社的出资者;但是,核心成员拥有合作社的相对多数出资额,普通成员一般只拥有少量出资额。由于拥有相对集中的多数出资额,核心成员更有可能获得与经营管理相联系的剩余控制权;而普通社员由于出资分散和个体出资单薄,多数将与出资相联系的剩余控制权(投票、异议和退出)留给自己,将与经营相联系的剩余控制权委托给主要由核心成员组成的管理者。从管理者的选择角度来看,当社员成为合作社股东时,剩余控制权可以派生出两个子控制权:一是社员在合作社的管理者选择方面具有最终控制权--选择控制权;二是管理层一旦被任命就具有合作社经营方面的控制权--经营控制权。选择控制权使得社员有权决定是自己还是别人、是甲社员还是乙社员来行使合作社的经营控制权。在缺乏外部企业家市场的情况下,社员只能在合作社的内部选择管理者。核心成员由于在合作社创建和发展中提供了关键生产要素和专用资产,承担了合作社创建的组织成本和经营风险,他们理所当然希望拥有合作社的经营控制权,所以他们会选择自己作为合作社的管理者。普通成员由于自身不具备管理者的素质,多数一般不会选自己当管理者;选别人的话也倾向于选择核心成员:一是核心成员相对更具备管理能力,二是核心成员对合作社进行了较多的投入,相对更可信。这样,无论是从能力的角度、还是股份的角度以及选择的角度,核心成员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合作社的管理者,获得合作社的自然控制权的同时拥有合作社的主要剩余控制权。普通社员也拥有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主要体现在与其拥有的合作社的出资相对应的选择控制权,比如投票、异议和退出等,但是,这种剩余控制权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有限的。

篇7

关键词:合作社;公平与效率;贫困;弱势群体;青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起步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新时期。西北地区自2007年之后合作社的数量也快速增长,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次调查将真实地展现调研组实地考察的合作社的现状,显示政府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内容、方式与实际效果,有助于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民合作运动的特征,为中央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目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目标。”农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扶持,也需要特殊的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国家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途径。笔者从农业发展目标与合作社的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在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实地调研了青海省共和县的部分合作社,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运行良好的合作社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地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有关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时面临的困境,深入思考当地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整体调研概况及个案合作社情况

(一)共和县调研概况

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主要以牧业为主,同时也是农业县,全县有1814万亩可利用的草场,是青海省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青海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0家,参加社员人数11.8万人,带动非社员人数22.2万人。2011年8月,课题组前往和县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8个村庄,共调研了8家合作社,见表1。

(二)典型案例简介

本文选取此次调研位于铁盖乡下合乐寺村比较典型的胜达县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详细介绍合作社的成立背景、运行现状。

1. 村情概况

铁盖乡下合乐寺村,1985年由于龙羊峡水电站水库工程,进行搬迁安置,与乡政府相距仅1.5公里,与共和县城的距离大约是15公里。该村共有村民小组4个,住户235户,人口950人,有6个民族,分别是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有300多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100多人。据介绍,该村有4.93万亩草场,有1600多亩总耕地面积,人均的耕地面积是1.69亩。

2. 合作社情况

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8月成立,10月开始正式运行,拥有社员11人。合作社共投资191万元,其中105万元为贷款,是社员以联保方式,申请了农村信用联社的贴息贷款,年利息是1分,其中的5厘由畜牧局进行补贴,剩余的68万元为社员自筹资金,畜牧局又通过专项资金拨付了18万元。合作社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牛羊育肥养殖,组织收购、销售社员生产产品,并提供以下几种服务: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举办养殖技术的培训、开展信息交流、相关信息的咨询等。截止2011年3月份育肥羊出栏800多只,获利近7万元。合作社共有25座畜棚,占地面积约为6300平方米,建有10个水窖,可容纳300吨水,同时有6间办公室,约90平方米,消毒室和兽医室各1间,均占地15平方米。

此次走访共和县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时,社长外出联系羊群销售,调研组拜见了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他们详细的介绍了合作社的成立背景、成员构成及运行现状。由于该村的集体土地闲置,经与村委会负责人协商,最终将村集体土地中的320平方米借给合作社,作为养殖场地,20年的免费使用期限。合作社成员的组成如下:9人为回族,1人为藏族,另外1人是汉族。在与合作社出纳交谈时得知,规定社员入社的最低出资额是1000元,而实际上入社的社员养殖规模都很大,平均每户社员达到100多只。合作社每年将财务信息公开两次。管理比较民主,只要是与合作社发展有关的事情,都会通知社员开会,并听取社员意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合作社的重大决定。每到年末提留公积金约2万元,剩余盈利将按照社员入股进行分红。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包括:饲料的采购实行统一购买,对牛羊的接种、打疫苗、预防针集中进行,待牛羊到出栏时间,合作社负责联系销售渠道,县畜牧局定期给社员做培训,合作社成立以来共进行了3次培训。社员之间的互助活动较多,在牛羊育肥和出售高峰期时,社长会负责销售渠道的联系。育肥高峰期过后,合作社统一安排两名社员负责日常的清扫工作和喂养事宜,并给每人各支付1000元/月的误工费,其他成员则主要将精力转移到自家的农活。通过与会计交谈发现,目前制约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解决不好资金问题,就没有能力更新基础设施,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也很难扩大。

三、实际情况的评价与反思

根据笔者在青海省的调研发现,有实质的合作行为,同时又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较多服务,运营较好的合作社,更多的是强者带头弱者参与;同时当地政府出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成效,更愿意扶持这种类型的合作社,资源更倾向于强者,导致间接的扶持村庄内部的富裕户。然而在农村不仅乡村精英需要合作,贫困农户更需要合作,随着合作社逐步的正规化和规模化,单独的农户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分散的贫困农户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最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继续留在土地而选择外出打工。西部地区调研到的合作社所表现出的情况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取向,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根源,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成立合作社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产业、促进养牛养羊产业的兴起。比如此次调研的共和县盛达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和兴平乡肉羊舍饲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均为当地的养羊养牛大户,通过成立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于养殖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对分散的农户的养殖业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后,提高了当地养殖业与外界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有利于更多相关产业的信息传播,如牛羊的防疫及其接种、牛羊销售行情、饲料供求及其销售等,对普通农户来说也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村庄能人通过成立合作社,不仅自身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参与到合作社的社员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同时为其他农户学习如何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次选取合作社案例运行比较好,社员均为该村的养殖大户和养殖能人,与社长的养殖规模不相上下,这种社员的布局有利于合作社民主氛围的形成,社员实力相当可以避免有人以自身自然禀赋优于其他成员而控制合作社,进而确保所有成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调研发现,两个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与其他普通农户相比要高出很多,加入合作社带给社员的利益会吸引更多的农户愿意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也需要吸收更多的社员,更要带动村庄中占多数的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良好行政生态的形成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消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时期,农业的参与主体不断的增多,出现了很多旨在增加农业产出的新途径,贫困农户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又将项目拨给合作社,导致间接补贴富人。笔者在调研期间发现,很多合作社都是一些生活比较富裕的农户带动成立,同时了解到已经参与合作社的社员自身情况均比较好,大部分社员已经搬到市里居住,而普通农户想要加入合作社均有一定的门槛限制。笔者认为,合作社的社员均为村庄比较富裕的农户,这对村子内部其他农户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即使有意愿有条件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能会担心自身实力不强而在合作社内部没有实实质的影响力。弱小的贫困农户分散经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根本无力扩大养殖规模,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政府项目和资源,同时把村庄内比较富裕的农户集中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经营,也更容易抵抗外在的风险。本来贫困农户处境就比较艰难,他们被排斥在合作社之外,发展养殖业更加困难,单个应对市场的弱势地位从根本上得不到改善,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多,比如来自组织化的合作社的竞争压力,更得不到政府的相关扶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光会导致富裕农户与贫困农户收入上的更大差距,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促使村庄中的弱势群体走向破产。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2]韩国明,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0).

篇8

[关键词] 鄯善县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9-01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农业机械作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重点是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力度。

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1.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鄯善县共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289家,占全地区合作社总数的28%,注册资金 3.7亿元,入社社员3781人。其中种植业 94个、畜牧业105个、林果业 53个、农机20个、农资6个、农技服务3个、手工业7个、果汁加工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7家,主要有“思路晓蜜”、“宇润”、 “三十里大墩”、“红”等。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家、自治区示范社15家、地区级精品示范社8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地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劳作强度,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的重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自发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指导,政策帮扶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资金比较缺乏。国家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没有专项补贴,地方金融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管和经营管理人员,但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1.3 解决对策

首先,强化领导,提高重视。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补贴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此外,还要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联系,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要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强化农机机械推广扶持力度,同时还要紧密围绕地区农业发展趋势,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最后,抓住典型示范,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能力。要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培育典型,通过召开各种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和应用高效的经营经验,从而带动更多合作社向前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可能

最近几年,鄯善县农业病虫害呈现严重爆发趋势,在每年特定季节和时间段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农业病虫害集中防治。在以前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大规模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防治效果差。但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型植保机械设备的病虫害防治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农药统防统治效率大大提升,有效控制了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展和发生,为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几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鄯善县棉花、林木和甜瓜、打瓜以及西瓜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不断建设和发展,使得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机的应用效率,对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对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放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需要农民群众全面投入其中,从这个角度分析,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拓展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年,鄯善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农业机械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玲. “低保”党员+农机手的境界――记通山县黄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院生[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涵义;发展意义;建议

一、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概要

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农机作业一直是各个分散的农机户单独作业,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作业水平也提不上去。而自政府于2007年7月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鼓励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兴办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分散式的农机作业逐渐被规范化运营、产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替代,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规模化发展就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只有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成本,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才能达到集约化生产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疆于田县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出现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都可通过合作社提供,交易价格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保障,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这对于农业发展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二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以往的闲散的个体农户机械作业不同,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的整合了机具、土地、劳动力等各类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还突破了土地地域限制,对于发展规模化经营大有裨益。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如今,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遍及乡镇各地,成为乡镇基层农民的好帮手,尤其是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节省了农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现代农业的经济结构,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新疆于田县农牧机械管理局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开展科技下乡宣传推广活动,带领更多的农民科技兴农。

二、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机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率,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展宣传人员,吸引更多农民入社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宣传人员,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来,以最大限度的集合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益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机管理部门的优秀专业人才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开展政策宣传、合作社管理、农机使用操作技术、农机维修等方面的宣传讲座,提高基层民众的实操水平、管理水平,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效果显著。此外,還可与当地高校、技校、科研院所乃至生产企业合作,加强农机合作社人才的培养。

2、完善运营机制,提高合作规范化程度

在中国,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毕竟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内部管理及运营机制还不够健全,合作规范化程度还有所欠缺。为此,可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经理人机制,盘活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可以在合作社内部通过推举等方式选出懂技术、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管理整个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当然,经理人也要定期向合作社成员汇报总结工作,遇到合作社重大决策问题时,要征求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的意见。

从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来看,一些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农机品种单一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合作规范化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综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合作社可以适当添置一些养殖方面以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农机设施,为农业发展的综合化、深入化奠定基础。

3、加强售后监督,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售后监督,完善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机具质量监督,确保所有机具都物美价廉。可以设置并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基层民众的监督,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立即查找原因并限期退回,给予惩戒。

二是加强机具维修质量监督。可建立农机维修4S店,专门负责对损坏机具的维修,合理定价,为农民维修农机具提供方便。

三是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不管是农机管理人员,还是销售人员,或是维修人员,都要运用好阳光培训政策,定期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三、结语

总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是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要大力发展宣教人员、完善运营机制、加强售后服务监督等,增加农机户和用机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柏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机服务,2016(33).

篇10

1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意义

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合作社的类别很多,例如根据合作社开展业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推广以及农机服务过程中的重要�M织,是一种新型服务组织,对农机推广以及农机售后服务有很大帮助,比如农业机械化推广覆盖范围不广,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一部分任务,促进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再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对农民的教育,成为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组织农民学习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学会使用机械进行操作,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改变农村经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和效应。

2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方案进行充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当前有的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采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方法,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社,但是疏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

2.2发展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导者、带动者,必须要发挥带动作用,产生集聚效应。但是当前很多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对农民的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有限,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

2.3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在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缺乏技术指导,有的合作社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受阻。

3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途径,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认识,一方面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立的紧迫性产生认识,近些年来,玛纳斯县始终围绕着兴农富民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将发展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也积极加强龙头企业规模化建设。但是农村产业化经营理念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原来的生产方式和市场变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开展适合农村发展形势的经济合作社的建立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将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当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协同起来,给予农村经济合作社更多扶持,为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开绿灯”。

3.2加强扶持力度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形成合力,各部门和单位之间要相互合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节、社会环境。例如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工作,简化登记注册流程,改进注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给农村经济合作社提供多样化的贷款服务,为合作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3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不能形成带动作用,一方面与合作社的规模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社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组建,形成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管理队伍,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招聘更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一些懂经营善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人员,吸引他们到农村经济合作社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4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运行质量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水平,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调研,深入到乡镇地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产生监督作用,让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在农民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可以落实技术培训任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培训“学校”,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培训教育,引导农民掌握更多生产新技术,并且改变思想观念,学会使用农机设备进行生产。政府部门要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性引导,发挥引导者作用,确保农村经济合作社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