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利用预制装配技术,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结构构件的预制加工生产,再运输到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现场,根据相关施工设计要求进行装配施工。这种预制装配式建筑打破了传统施工效率低的现象,是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工艺,通过利用装配预制技术对构件和材料进行整合,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工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得以有效的推广应用。
图1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建设施工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困局
(一)平面不规则与构件数量的限制性矛盾
建筑平面是甲方根据地形结构、使用功能、外观造型等要求进行确定。如果根据不同的平面形状进行模具制定,会增加实际的模具费用投入,导致预制装配式建筑建设发展因成本过高而失败。因此,要注重装配式建筑和非装配式建筑特点的融合,将平面形状中不规则的两端部分,按照非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浇筑加工,或者采用钢结构形式进行施工,而中间位置的平面规则则可以根据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加工。在拆分预制完成之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施工。
(二)接缝节点位置的安全性和防水性处理
装配式建筑构件在经过拆分组装之后,接缝位置和节点位置都是结构受力和建筑防水的实际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会影响到结构整体的安全性。而针对接缝节点位置的处理,通常是将构件预留的钢筋材料利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再用高等级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振捣处理。从大量的工程施工实例进行分析,这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结构对抗震性和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但仍旧充分的考虑到构件拆分和组装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离散性现象,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材料适当增加。
(三)预防构建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开裂问题
针对构件拆分进行设计时,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构件的实际运输情况和吊装施工情况,并做好运输受力和吊装受力的模拟,避免构件出现损坏情况。如果构件运输吊装过程中的实际受力情况与模拟设计阶段相近,则构件是不会出现损坏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输吊装过程中,是很难保证其不会出现裂缝问题。因此,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做好拆分构件预留钢筋的配置工作。
不同项目同类构件识别性低
国内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及相关配套材料研究不够,设计阶段很难充分考虑与现场装配施工相配合,造成后期二次设计,整体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预制构部件全权由工厂生产加工,而现有预制件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健全,各类构件仅能具体项目具体对待,各项目需要重新开模等,造成施工浪费。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一)建筑平面设计
模数协调是预制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平面设计是优化套型模块的种类和尺寸,且住宅内部装饰品和预制构件是需要进行通用化和标准化以及系列化的设计,加强和完善建筑产业化相配套的技术形式,从而能够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而且,在建筑布局方式的选择层面,需要优先选择大空间布局形式,并对管井和承重墙的位置进行合理化安排,增加住宅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明确功能空间的布局分区。
(二)建筑立面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工作,需要利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套型组合特点,对预制外墙板结构进行不同的装饰,通过不同肌理和色彩的变化,来灵活的组建外墙构建,从而实现工业化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预制装配式建筑外墙构建包括了混凝土材料的外墙板、空调板、门窗、阳台等等,通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外墙构件的装饰,实现建筑立面结构的多样化设计。
(三)构造节点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对构造节点设计进行优化。由于预制外墙板的门窗洞口、连接缝隙等位置的防水处理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结构的装饰效果和耐用效果。因此,在构造节点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采用合适的防水材料进行构造节点的防水设计,从而满足建筑结构的防水设计要求,提高建筑项目工程的实际使用年限和体验使用效果。
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体现,是我国建筑行业进行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浇筑施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预制装配式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发展,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此外,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如应用了较多的轻质墙板材料,这不仅节省了实际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的投入,还增加了建筑空间结构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或者这种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速度,对施工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促使建筑企业获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不需要使用较多的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增大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程度和环保性能,满足建筑异性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以开发与预制构件管理类相关的技术平台,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之间信息汇总分类,预制构件设计与加工更加灵活方便,让预制构件真正的像“商品”一样实现自由流通,更好的发挥节能节材的作用。此外,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中,大部分商品房交付标准仍处于毛坯阶段,用户入住后仍需要自行装修,大大增加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增加材料与经济的投入。未来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建筑全装修,可以根据业主推出不同的风格选择,房地产开发者可以根据业主需求,将内装设计纳入装配设计当中,避免不必要的建筑垃圾与浪费,实现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基于此,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在掌握和学习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来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与建筑设计要点研究[J].城市建筑,2019(12):082-083.
[2]陈凌.试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J].四川水泥,2016(008):082-082.
篇2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技术研究;立面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067-02
做好高层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装配式住宅的立面设计特点,遵循的原则及要点等。下面做具体探讨。
1高层装配式住宅的立面设计特点
1.1拆分式设计
拆分式设计指的是将建筑整体进行单元式的拆分,分为设计单元预制构件和构件安装节点。在生产高层装配式住宅过程中,拆分设计是保障预制构件能够同整体建筑设计方案联系到一起的重要环节。应当将建筑的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相结合,不仅对建筑内部进行拆分,同时也要将阳台和外墙板等构件进行单元式的拆分设计。就目前形势而言,阻碍装配式住宅全面推广的主要因素就在于造价成本过高。所以,在进行高层住宅的立面设计过程需要将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考虑进去,尤其是不能拆分难度较高的预制构件,根据整理立面的造型进行全预制和叠合式构件的选择。
1.2构件的标准化
若建筑水平达不到一定的标准,那么标准化构件将会占构件中大部分的比例,同时使立面形态受到限制。在装配式高层住宅中,结构体系部分如预制梁柱、预制剪力墙、预制楼板等构件适合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处理好构件细节的设计,能够保证高层住宅的美观性得到充分满足。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尺寸来进行立面设计。
1.3应用非标准件
若建筑水平较高,那么非标准化构件就将得到大量使用,其定制化就是主要特征。现代制造业促进了批量小品种产品的生产,目前制造业以信息化为特征,其精细化和灵活性的模式特点也都追求差异化的产品,这推动了非标准件的运用。
1.4质量得以保障
建筑构件的标准化以及工厂化的预制模式在装配式高层建筑的应用,能够使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使普通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转包形势得到有效遏制,从而保障建筑物的质量。进行装配式住宅构件生产的车间大多是流水线形式,生产作业中采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式,机械设备控制着整个生产环节,这对改善传统建筑模式中隔热效果以及生产精度较差等情况均有着极大作用。
2立面设计遵循的原则
2.1保证设计理念符合时展潮流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当前社会要求设计必须兼顾居住功能和美观性。在高层住宅装配设计过程中,应当保留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部分,同时还应当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应当采用技术手段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最终将设计师的精神融入其中,满足人们和时展的需求。
2.2m应高层建筑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层住宅建筑结构采用的主要方式为剪力墙结构,其适用性极其广泛。当前社会主要的建筑框架结构形式仍然是整齐规整的形式,约束造型新颖和奇特的建筑物,从而呈现出现代住宅建筑独特的风格特点。
2.3遵循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进行立面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天马行空,设计出特别超前或者相较于当地经济水平落后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对当地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相结合,保证施工正常进行,解决质量问题。人们对建筑住宅使用过程最关注的问题就在于空间的私密性,同时要求住宅安静、舒适、适宜居住。因此要求立面设计要简约、时尚、内敛以及具有较高私密性。同时要根据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坚持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
2.4符合城市规划
符合建筑规划是对高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建筑的轮廓、色彩以及布局规划都能适应当地城市规划时,才能够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保证其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现代住宅作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少量标志性的建筑物能够让城市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城市独有的特色。
3高层装配式住宅的立面设计要点
3.1装配式住宅的户型进行充分优化
为客户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进行户型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所在,同时让人们居住舒适性有所提升。装配式高层住宅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轴线的功能进行一定的微调或大的调整,使建筑空间更加适宜居住。特别是要采用装配式的建筑,标准化的立面设计理念是必须的,对整体空间布局进行协调统一。结合传统的布局模式,优化空间布局,同时提升建筑性能。
3.2平面组合形式多样化
装配式住宅立面设计过程的主要依据在于标准化楼群的设计,结合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和新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将城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作为立面设计的基石。不同的规划背景可以采用不同的平面模式进行组合设计,从而对规划要点更好的满足。在高层建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楼房的入口处,因此要求设计师必须对其进行突出的设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装配式建筑;优势
引言
鉴于我国对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加,灵活选择设计策略将直接影响设计质量和后续施工工作。为了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建筑设计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设计策略,升级设计,提前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方案,为后续实际使用提供保障。因此,不同策略下的工厂建筑项目分析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使建筑项目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1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优势
1.1总重量轻
预制建筑的总重量通常是传统建筑物重量的一半,需要比传统建筑物低得多的承载能力,并且在建造基础时更加方便。预制构件被转移到施工现场。然后,您可以参考设计要求灵活地安装它。
1.2可持续性好
由于预制构件通常在工厂车间100%制造,如果构件不符合施工要求,则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更换的过程。生产过程可以充分反映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好处,同时生产新材料,如轻质缓冲墙,减少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并在节能和减少排放方面发挥作用。
1.3性能较好
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证研究,已经证明建筑本身具有最佳的抗震性能,可以确保更好的用户安全。此外,大多数相关组件均由介电材料制成,因此建筑物的隔热性能也非常出色。此外,大多数预制建筑物的结构元素通常由钢筋混凝土制成,所以制造商主要使用的混合方法灵活构建一个刚性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物的能力,保证了建筑物的质量。
1.4施工工期短
预制建筑结构施工之前,必须打好外窗的砖块在现成的画在墙上的提前外,其基本上具备砖的主要结构安装完成后,然后进行转移,并且在有效的空间和时间内,另外,如果在主结构构造外壁安装完成后,则更适合在后期阶段建造墙壁并且将减少施工时间。传统的施工技术通常仅在主要结构为半封闭时才开始施工。但是,预制建筑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外墙同时喷涂相关的颜色,从根本上加速施工过程,降低施工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2施工技术要点
2.1选择合适的构件
在预制建筑结构中,必须通过设计灵活地选择成分,以改善所制造的建筑构件的性能特征。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同时,具有复杂的设计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元件的设计,并确保符合设计标准制造的应用于建筑构件和朝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渐演变。这要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不同组件的特性,根据当地条件选择最佳设计方法,提高复杂建筑设计的质量。均质的施工应用工作,以改善施工过程,以确保有效的施工。你必须满足的现成组件的安全性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高噪声水平,减少噪音,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项目预制建筑,协调各行业,项目实施基板均匀的优化设计,并把管道和选择的高品质预制的部件,以配合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比较和分析不同的施工计划和确定的现成的组件标准,评估,并以全面的方式建设规划的分析设计,再经过澄清的问题。
2.2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储藏
第一,成品部件的运输和储藏:在运输成品部件时,预制部件经常因车辆内部或外部的严重碰撞而损坏。在一般情况下,准备运送到距离分量相对较长,因此,之前的现成组件的转移,必须通过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有公共交通的想法,并在必要时进行实际调查。之后,可以确定最佳传输路径,从而避免上述损坏。第二,墙体切割的PC堆叠方法:剪力墙应堆放。在组装组装单元时,必须确保其坚硬耐用以满足支撑要求,由于较低的外部侧板为您的计算机,不支持Kstouh的力量的墙壁,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现成的结构的易损部件的防护,以防止因不合理的方式发生破损的的问题。
2.3转换层施工技术
第一,控制均质结构层的平整度和高度:施工队安装的模板之前,除了技术简报与技术人员,验船师必须使用性能测量适当的测量仪器,以保证模具帧精度的安装。安装模具完成后,混凝土浇筑前,施工人员必须从外壁和症状的高度检查回地面,然后确认情况属实后才能浇混凝土;第二,调整垫圈设置的偏差。:某些情况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垫圈。使用时,位置表面必须根据建筑规格进行整形。在确保位置表面没有碎屑后,测量员可以计算出位置的表面高度并计算最终成分。下降位置的标准高度,最后根据相应的等式计算层的高度。确保垫片模式后,使用垫圈符合要求,避免危险情况,如放电,由于施工期间重叠,并确保项目的安全位移;第三,水平线宽控制:据施工质量的要求,您开始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与设计师及时,作为一项规则,25m毫米的水平宽度的详细设计,保证混凝土结构的适当解释。
2.4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和耐久性
为了确保预制建筑物的安全,就必须提高经济和建设,这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建筑预先制作的成本效益和耐用性,作为创作者,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建设项目,这可能显著提高建设项目的运行寿命并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设计质量,建筑物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关企业必须推动技术创新,应该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同时降低使用现代技术的建筑项目的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在现有的注意,以有效利用各种建设资源,避免浪费,提高建设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级别,同时,还可以促进预制建筑物的有效推广。
篇4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 人行天桥; 造型; 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city footbridge appearance, shape and design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the main Tpoints of the desig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function to use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 and combined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highlight the overall effect of beauty.
Key words: pedestrian bridge; modeling;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交通也日益繁忙,从总体来看,城市交通的发展速度总比车辆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慢半拍,造成交通拥挤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交叉路口过于稠密,行人,自行车严重干扰了行车速度,也是造成交通拥挤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全国各大、中城市在不断完善交通网络的同时,也在积极修建人行天桥,以逐步缓解交通拥挤的压力。人行天桥的设计包括平面形式、结构选型、梯(坡) 道构造、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地基与基础、防水与排水及照明设施等内容。
1、平面形式选择
人行天桥的主体结构在平面上的投影,即为其平面形式。天桥的平面布置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交通量调查,行人动线规划等基础上进行。选定人行天桥的平面形式应考虑以下因素:
1) 道路条件状况。
道路条件主要是指天桥的建造地点是处在路段,还是处在交叉口,如果处在路段上,可供考虑的平面形式则很简单,一般为“一”字型。如果处在平交路口,则可选择的平面形式就较多,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应视路口的几何形状及人流分布特点而定。
2)交通条件。
设置人行天桥的目的在于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使路口各向人流量的集中与疏散达到适当
的均衡。因此,平交路口上的人行天桥可以是全互通式的,也可采用不完全互通式,其平面布置与路口主要人流流向的适应性关系。无论是采用全互通式还是不完全互通式,人行天桥的平面形式都要适应人流流向。
2、设计的美学构思
人行天桥的美学构思,可以从人行天桥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行人的视觉心理因素、结构本身的材质、颜色、照明等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了解人行天桥的功能要求及周围建筑物状况,它所跨越道路本身的机动车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以及是否设置道路中分隔带和绿化带等地物地貌情况,以确定人行天桥的造型和建筑规模。
2)人行天桥本身的结构外观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做到它的每一个构件都是受力所需要的,能够充分体现结构的内在和外在美,而且与靠单纯的桥梁表面装饰所能体现的美有着本质的区别。
3)结合人的视点: 从远处眺望人行天桥,有很好的视觉舒适感; 从近处眺望人行天桥;其视觉不应有压迫感和笨重感。更重要是不能影响和干扰行车视线。
4)做为人文社会产物的人行天桥,除具有坚固耐用、使用方便外,还应该具有合理的外观造型,有利于反映市民的情操。
5)摆脱以往常规的设计思想束缚――只注重考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施工的方便性,而忽略了结构的外观性。应充分认识结构的功能要求及表现形式, 拓展思路, 大胆创意,使其整体结构能够融入周围环境。
3、梯(坡)道、平台及栏杆设计
梯道坡度不得大于1:2,为手推自行车、童车及残疾人设置的坡道,其坡度不得大于1:12。梯道的每个阶段踏步不应超过18 级,超过1 8 级则须加设休息平台,平台深度不尖小于梯道宽度,对于不改变行进方向的平台,其深度可小于桥梯宽度,平台的平面尺寸和高程位置则应与天桥及周围环境相协调。梯道踏步的最小步宽为0.30m ,最大步高为0.15m, 踏步的高宽计算关系式为:2R+T=600mm式中:R ――踏步高度;T ――踏步宽度。天桥的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05m,栏杆横栅间的最大净间距不得大于0.14m ,栏杆应用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在桥梁结构中,栏杆虽属于非承重构件,但
对于影响天桥的视觉美而言,栏杆有时还比主梁显得更为重要
4、建筑设计
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包括总平面、平立面以及细部建筑设计。
1)总平面设计:总平面应根据设计任务书和城市规划要求,对天桥布局、立面、道路、绿化、管线和环境保护、行政文化、体育娱乐、商业活动中心地区的道路网规划,进行综合设计。
2)平立剖面及细部设计:根据总体设计、天桥结构造型美学及其它边缘学科进行综合设计,并按直接正投影法绘制建筑图,细部建筑造型及构造设计应绘制大样图及节点详图。天桥的建筑设计要立足于投资条件,建筑装修标准以节约与效果相统一为原则,并着重于天桥线型,充分体现市政工程结构的力度与材料的粗扩质感,为求反映桥、梯关系的总体环境中的空间形象。
5、结构设计
人行天桥的结构设计包括上、下部结构设计。
1)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构造形式应以外型美观、安全、可靠方便为目的,其横截面除保证结构受力安全外,还应进行细部尺寸形状的调整,以求表现出轻巧纤细之效果。一般地,表现轻巧效果的措施有三种:一是选择高强材料,如钢筋、预应力混凝土一般比钢筋混凝土更显得轻柔;二是在横断面上进行调整,如梁的翼板有助于形成纤细的外感;三是在立面进行变化,如变截面连续梁即能改笨拙为轻巧。城市人行天桥常用的建筑材料为:钢筋混
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钢结构。从尽量减小建筑高度方面来说,常用的截面型式有:实心或
空心板;多肋I I 型梁及箱形梁。
板式人行天桥:与一般桥梁类似,混凝土板式人行天桥也可分为现浇整体式及预制装配式。其中,现浇整体式适用于平面线形比较复杂的互通式人行天桥,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并采用实心截面,从力学体系上应尽量采用连续板式结构,修建这类天桥一般需中断或部分中断天桥下行车道的交通;而预制装配式则适用于平面线形比较简单的“一”字式人行天桥,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并合理地利用分车带或绿化带设置桥墩,以减小跨径,进而减小建筑高度,从力学体系上可设置成连续或简支结构,修建这类天桥一般无需中断交通。
箱形梁式人行天桥:箱形梁式人行天桥一般采用钢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梁常用钢板焊接而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宜采用托架悬臂施工。不管选用何种材料,箱梁的翼板应尽量外伸,主梁的外形尺寸应尽可能地小,使上部结构显得纤柔,轻巧,有跃跃欲飞之势(见图1 )。
图1 箱形梁构造示意
2)下部结构:天桥的墩柱截面多采用圆形、椭圆形或菱形,以开阔桥下视野,为减轻自重节省材料,多采用空心截面。在立面上,倒梯形,“V”形及“Y”形等造型美观,能形成轻盈欲飞之势。上、下部结构要相互配合,比例匀称、以构成视觉上的平衡。墩柱的位置视桥下路幅宽度而定。
6、防水与排水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天桥,其桥面铺装层下面是否设防水层应视当地气温、降雨量、结构体系和桥面铺装的形式等具体确定,其中,简支梁体系采用防水混凝土铺装时,一般可不设防水层;对于桥面或主梁连续,则应在负弯矩区设置防水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桥面的钢桥,天桥桥面须设置柔性防水层。
7、照明设施设计
为保证行人夜间安全通过天桥,应布置适当的照明设施。天桥的照明灯具应与所处道路的路类照明系统统筹安排。路段上的天桥一般用接近路灯间距并加高类杆的办法来解决天桥照明。
结束语:人行天桥是桥梁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工程设计人员应坚持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已掌握的工程地
质、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施工技术等资料, 通过多种方案反复比较, 选出最理想方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柜架结构设计板梁柱基础
从专业的定义讲来,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子,以钢接或者铰接相连接的方式来构成承重体系的一种建筑结构,即由梁和柱子组成建筑的基本框架来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在根本上并不是用于承重的,而是仅起到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一般的建筑结构所选用的材料是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
框架结构设计步骤及要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的设计依据、建筑的抗震等级和人防等级、具体的地基情况及建筑承载力、防潮抗渗设计方案,所用材料的等级,施工中应该引起注意的事项、选用的详细设计图案、通用详图以及在建筑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文字或者图纸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并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跨梁的固端弯矩。
(2)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对所有节点的不平衡弯矩计进行第一次分配(其间不进行弯矩传递)。
(3)将所有杆端的分配弯矩同时向其远端传递,(对于刚接框架,递系数均取1/2),递系数均取。
(4)将各节点因传递弯矩而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至此,整个弯矩分配和传递过程即告结束。
(5)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叠加。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常用的建筑结构是混凝土框架(其方式有现浇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也可根据具体的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梁和板施加预应力)。之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采用框架建筑设计的原因是:框架结构可以将建筑空间灵活地分隔开来从而方便配合建筑平面布置,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再者由于其自重轻而有利于抗震,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建筑材料;建筑框架结构因为梁、柱构件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的整体式结构,方便统一施工,以缩短施工工期;尤其在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刚度较好,良好的建筑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还做到了抗震的效果。
当然,框架结构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瑕的美玉。它本身也是存在缺点的,比如:框架结构因为其侧向刚度小,在属性上属于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整体结构所产生的水平位移偏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而损坏建筑结构;另外,因为建筑结构构建的巨大工程量,钢材和水泥用量相应的也很大,机械吊装的次数多,工程之间的接头工作量也大,耗费人力物力,再者,建筑工程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其施工工程容易受季节、环境的影响;从定义上可以知道建筑结构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系统,其水平方向上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尤其是与各楼层相比而言,由于承重程度的不同,层间变形上小下大,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框架的刚度以及如何控制好结构侧移是整个兼职结构设计所考虑当然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建筑高层建筑时,由于其承重过多,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就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一些结构性地困难,从而影响建筑空间的最优使用。这些缺点也正是当前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难题,因此,在结构设计方面,规范科学的操作是必要且迫切的。下面,笔者将从建筑结构设计的操作规范角度对建筑结构设计做一些总结。
首先,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梁的要求如下: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其次关于梁宽,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采取现浇的方式,在普遍建筑结构设计时,梁小线最好能与柱中线重合,在布置梁时,采用双向布置的方式,且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在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的前提下,要做到粱端的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最大不能大于2.5%。且包括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其中,一级不应大于0.25。二级不应大于0.35。对于按计算确定的梁端截面底面和顶面的纵向钢筋配筋量比值,一级最小0.5,二、三级最小为0.3。对于建筑结构一、二级的框架梁内贯通结构中柱的纵向钢筋的直径和矩形截面柱,不能超过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如果截面柱是圆形的,最大的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是柱截面弦长的1/20。
其次,对于建筑结构中柱的要求如下:建筑结构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最小为300mm,圆柱直径最小为350mm。
再次,对于建筑结构中板的要求如下:
板的设计:根据经验,板厚―般取120、140规定的取值范围梁端弯矩的调幅系数取0.85,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也总会遇到一些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的特殊情况和难题。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1)在建筑结构基础平面设计图上应加指北针。
(2)当结构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采用厚板跨过阻碍的方式越过建筑结构障碍,当然在混凝土基础下要做垫层。
(3)当建筑结构下穿过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并依据具体情况设计建筑板的厚度。
(4)当施工的建筑地段较好,并且有大于3米的基础埋深的地段时,应设计为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因为设置地下室可以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从而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是更实用的),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但是也不应设局部地下室。
(5)当地下室底板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来达到防水的目的。在底板上每隔30或40米设一个后浇带,并注明在地下室施工的两个月后会使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
(6)当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为减少工序、节约资源可减少或取消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的工程。
(7)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以不设计接缝,但是在建筑结构的连接处应加强以保证质量。
篇7
关键词:建筑物 模数化设计 工程实践
引言
模数作为一种设计思路, 在现代建筑学领域里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模数秩序手段, 使建筑设计更好地适应当代需求, 促进设计标准化和建筑工业化, 从而减轻环境负担。
一、模数化设计概述
1、概念
模数其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一种尺寸单位,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按照这个约定的单位进行整数倍增加或减少,以此来确定尺寸,这样一来,现场的安装就可以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现场裁、锯、刨、凿等粗犷的作业方式。
2、优势
模数化的工艺不仅能够减少本金支出,减少工程消耗,缩短工期,还能够降低当场施工的次数,更加便于组合装配,增加完整统一性。进一步说,模数化能够使交通运输与库存更加便利,这样就减少了本金。举个例子,在许多发达国家迈出了工业化的步伐后,科技的进步,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标准化设计便成了许多争先模仿的案例。例如,英国的“水晶宫”,因为它是根据模数化、标准化而设计的,所以它只经历了八个月就完成了施工。
二、建筑模数化设计要点
1、基本模数策略
在室内设计上,我们需要室内模数来帮助我们完成合理的设计,争取找到最优秀的设计方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础模数,要适合户型的特点,一般我们将300mm 作为基础模数,在扩大或者缩小的时候都要是其倍数。除此之外,更要注意与人体的协调,这将是在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依据。
模数在设计的运用中,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择一个或几个关键模数, 并通过这个模数与不同的体块相联系。理想的模数应当从始至终贯穿于建筑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例如, 将轴网尺寸设置为重点模数,再将层高的尺寸、外立面饰面设置成与轴网、 层高尺寸相关倍数的尺寸等,以此类推,完成从整体到细节模数策划。
2、户型内平面的多样化设计
(1)平面的功能模数
平面的功能模糊指的是平面与平面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开来,几种功能空间之间存在着模棱两可的关系,或者是重合的关系。比如说客厅与餐厅重合、卧室与书房重合。使用了平面的功能模糊,可以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满足必要的生活空间需求。根据不同情况下的生活需求,大致存在着五种模糊方式:书房-起居室,卧室-起居室, 书房-卧室,餐厅-厨房。
(2)平面的功能转换
在现展的今天,平面空间需要有多种使用功能,如果只有一种使用功能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有的时候是白天与黑夜需要的功能不同,有的时候是随着生命周期而改变了功能需求,不管是哪种原因,现在家居的平面都应该具备可以随时转换功能的可能。
(3)平面之间的多样组合方式
平面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主要有三种。合并:就是指几个小型的空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分隔:指把一个大的空间用隔断或其他方法,切分成多个小的空间。重组:每一个空间的尺度都不产生变化,但是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格局发生改变,还可以使用“一门两用”的方法来对平面进行重组。一门两用就是指同一个门,可以连接两个空间,打开一个空间时,另一个空间就关闭了。
3、三维模数网格策略
通过设置 BIM 三维模数网格来进行方案设计,有助于实现更加规整设计。三维模数网格中的模数, 除了作为设计的度量依据外, 还起到决定每个建筑构件配件的精确尺寸和确定每个组成部分在建筑中的定位作用。
三维模数网格包含水平模数和竖向模数网格。可以依其作用分成建筑模数网、 结构模数网格和装饰模数网格。建筑模数网是用来作为空间划分的依据, 而结构模数网格则是作为结构构件组合的依据, 装饰模数网格作为家具和内装的依据。
4、参数化策略
参数化就是将建筑设计的要素都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 通过改变函数算法, 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 简单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设计方案的方法。
基于尺寸参数化策略, BIM 的构件可以包含长度、 角度、 面积、 体积、半径、 弧长等尺寸参数,可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模数需要而改变。基于变量参数化策略, 实质上是尺寸策略的进一步拓展, 方法是将特定的设计要素,如尺寸、约束条件、 工程计算条件等设为设计变量。
5、模块化设计
模数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 模块化设计实模数设计的拓展。模块化设计通常应用于装配式建筑, 简单地说就是将设计模数的构件组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单元, 将这个子单元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产品要素进行多种组合, 构成新的单元, 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 不同性能的系列组合。模块化设计有着相对独立性、 互换性、 通用性这三大特征。模块是构件的集成的产物,属于成套实用技术。
三、建筑模数化设计工程实践
本文以麒麟麒麟科技生态创新园NO.2010G61地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一栋多层办公楼建筑为例进行概述。
建筑平面内部由“L”型走道连接,两侧布置功能用房。并设有三组主要垂直交通区域,共设有8部客梯和三部货梯,标准层设有7部楼梯,一、二层展示区域另设有两部楼梯及一部开敞式楼梯为其服务。水平和垂直交通互相交织,形成便捷有序的疏散网络。建筑负二层为机动车停车库和设备用房,负一层为机动车机械停车库和自行车库和设备用房,首层为办公、展厅、多功能厅、会堂和服务中心,二层为办公、接待和展厅,三层为办公和员工餐厅四至六层均为办公。
建筑立面材料以全玻璃幕墙形式为主,配以部分石材干挂,使整个建筑更为现代、沉稳,内部中庭空间在立面均有与之对应的隐框玻璃幕墙设计,通过材料本身的变化的应用,形成体块感强,清晰明快,虚实搭配协调的整体立面风格。同时,外立面采用单元模数化全玻璃幕墙的形式,各标准模数之间采用浅色石材加以分隔,石材本身通过局部的跳色和玻璃镶嵌等手法使建筑立面更为生动,强调建筑的模数及对尺度的精确把握,活跃建筑色彩,创造出简约大气的建筑形体感。
结语
建筑模数化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就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模数化的相关理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倡导及流传。当前,我国在建筑模数化设计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还是需要深化设计,加强建筑的模数协调与标准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模数化的优势及概念,由此探讨了当前建筑模数化设计的要点所在,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龙巍,黄勇,刘曦. 秩序与模数:曲面建筑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A]. 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数字技术与建筑――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4:7.
[2]青梅.大型零售商业建筑中公共卫生间的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微型冷库;氨制冷;碳素无缝钢管;消防系统
中图分类号:TU24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冷库建筑这门学科,是冷藏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人工制冷技术获得成功,出现了压缩式和吸收式制冷机之后,食品的冷冻贮存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外冷库行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国内专业生产制冷设备及建造冷库的发展也是很快,从高温库、低温库、冻结库到综合库,从普通冷库过渡到的多品种、多规格的气调冷库系列。但冷库发展也存在多种问题,本文以冷库建筑设计中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供大家借鉴学习之用。
一、冷库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基本现状
冷库是用人工制冷的方法让固定的空间达到规定的温度便于贮藏物品的建筑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冷库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厂、乳品厂、制药厂、化工厂、果蔬仓库、禽蛋仓库、宾馆、酒店、超市、医院、血站、部队、试验室等。冷库主要用作对食品、乳制品、肉类、水产、禽类、果蔬、冷饮、花卉、绿植、茶叶、药品、化工原料、电子仪表仪器等的恒温贮藏。冷加工及冷藏建筑统称“冷间”,包括温度在0℃左右的冷却间,温度在-23~-30℃的冻结间,温度在-12~-20℃的冷藏间,以及温度在 -4~-10℃的贮冰间库温在0-4℃的预冷间(排酸间)。
冷库行业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装配式冷库及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分散式制冷系统推广力度正在加大,冷库设计更加趋于优化,自动化控制程度逐步提高,政府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等管理部门对冷库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国内冷库行业正朝着采用发泡聚氨酯或聚苯乙烯板隔热材料的轻便预制装配化、低温大型化、管理及进出库货物装卸自动化、果蔬冷库恒温气调化、冷风机代替排管和广泛使用氟里昂制冷剂的操作方便、灵活多样、高效安全、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冷库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就眼下而言,我国冷库建设设计存在众多创新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
微型冷库作为一种新型贮藏设施,已在全国26个省推广应用,年贮藏能力超过25万t。约占同期果蔬产地冷库贮藏新增总量的60%~70%。标准微型冷库容积60~200 m3,由贮藏间、机房、缓冲间3部分组成,库体主要为土木结构,建筑方式类似于普通民房。保温材料可因地制宜地选择稻壳、膨胀珍珠岩、聚苯乙烯泡沫板、硬质聚氨酯发泡材料等,辅以相应的制冷设备,可广泛地用于保鲜各种南北方果、菜、粮、花卉、种子等农产品,简易实用。
虽然国内已有充气保温塑料膜、塑料大棚用可折叠保温材料的报道或专利但保温效果远远达不到果蔬保鲜冷库的热功性能要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出一些保温效果好、柔韧度高、可折叠的新型保温材料,但是目前关于新型保温材料在果蔬保鲜冷库上的应用及便携式微型冷库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2、冷库建筑设计在选址方面的规定
冷库工程总平面设计,必须具有各种技术经济资料(包括库址选择、库址的地质资料图)并按照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原则、任务、建库的性质和规模进行总体规划。总平面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基建投资的大小,产品成本的高低,是冷库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冷库库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库址不宜选在居住区集中的地区。经当地城市规划、环保部门批准,可建在城镇适当地点;
2.库址应选择在城市居住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库址周围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必须避开和远离有害气体、灰沙烟雾、粉尘及其他有污染源的地段; 4.库址应选择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5.库址必须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 6.库址宜选在地势较高,干燥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 7.肉类、水产等加工厂内的冷库库址选择应综合考虑其厂址选择要求。
3、冷库中氨制冷安全设计
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的刺激臭味的有毒气体。当空气中氨气的容积达到0.5-0.6%时可引起爆炸。氨在常温下不易燃烧,但加热至350℃时,则分解为氮和氢气,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极易发生爆炸。所以在贮氨器上方宜设置水喷淋系统,是为了稀释氨在空气中的浓度,以免发生爆炸;同时也为了降低氨的毒性,以免危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制冷系统安全管公称管径应不小于安全阀的公称通径。几个安全阀共用一根安全管时,总管的通径应不小于D32毫米,不大于D57毫米,安全阀泄压管应高出氨压缩机间房檐,不小于1米;高出冷凝器操作平台,不小于3米
氨压力表不得用其他压力表代替,且必须有制造厂的合格证和铅封。氨压力表量程应不小于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不大于最大工作压力的3倍,精度不得低于2.5。蒸发压力侧应采用能测量真空度的氨压力表。
三、冷库建筑消防设计中的对策建议
要推动国内冷库的发展,保证冷库的安全,可以从以下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冷库建筑设计进行策略优化:
1、制冷管道材质的选择
制冷管道材质的选择与制冷剂的温度有关,以往在冷库中均用GB/T8163的10#或20#碳钢,执行了《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后,根据氨制冷剂的工作温度对照规范提供的金属管道“使用温度下限”来选择管道的材质。目前是:-l9至150℃选用20#碳素无缝钢管;-29至150选用10#碳素无缝钢管;-40至150℃选用16Mn无缝钢管;-50至150℃选用低合金无缝钢管或者选用高合金(不锈钢材质的)无缝钢管。因此冷库设计规范中强制性条文中规定“制冷系统的管子应采用牌号为GB/T8163无缝钢管”,不能满足冷库建设的需要。
2、高货架全自动低温冷藏库的消防系统的设计
近年来在设计中出现过一种新型冷库―高货架全自动低温冷藏库,是指采用几层、十几层乃至几十层高的货架储存单元货物,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用相应的物料搬运设备进行货物入库和出库作业的低温库房。它采用架构一体结构,货架除承受货物的荷载外,还作为库房的骨架支撑着屋面和墙面围护。这类冷库一是比较高,一般在20m左右;二是比较长,一般在100m左右;三是没有门,只留有几个供货架进出的洞口。这种冷库一旦着火,使用消火栓灭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由此可见,此类冷库只能采用自动灭火系统,一般的喷头显然达不到要求,必须采用大空间大流量喷头(安装高度最高可达25m),即采用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但是问题又出现了,这种系统管道是充水的,无法采用干式系统。在低温库中会结冻,无法使用。那采用气体灭火是否可行?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安装高度也远不能达到此类高架冷库的安装要求。个人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设置干式的大空间大流量喷头,火灾时迅速充水灭火。但是《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DBJ15-34-2004是广东省编制的,而且只有湿式系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组织专家研讨,尽快出台相应规范,以弥补此类系统设计的空白。
3、减少加设防排烟,以防影响实用性
(1)冷库内如加设防排烟风管势必减小库体本已很小的层高,影响堆货高度,不经济、不美观。
(2)如加防排烟设施,由于要在外墙开设多个连接库内外的多个排风孔和补风孔,造成大面积的冷桥,冷量极大的散失,造成冷库无法使用。
结语
冷库建筑在时下已经成为热点,从它的材料创新,消防安全等方面问题,对于我们都是一个新课题,一次新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各种大型冷库、多层冷库、高货架冷库等逐年增多,对冷库的系统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冷库建筑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很多缺陷,需要我们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顾明伟, 张卫黎. 超大型立体冷库的创新设计[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1
篇9
【关键词】佤族民居;轻钢结构;框架结构;造价
在5.12汶川地震后《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中提到,建筑与构筑物中,木结构和轻钢结构的建筑构部件在地震中损坏较轻,究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材料具有比较好的延展性,而在这种结构之下的建筑维护与分割构建一般都是采用轻质材料,使得整个建筑自重较轻,因此在地震中的损坏较轻。而当下在建筑中大量的使用木材是不太可能了,因此采用轻钢结构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轻钢结构施工的特点
1.1结构简单,材料单一
轻型钢结构指的是冷弯型钢、轻型焊接和高频焊接钢、薄钢板,薄壁钢管,轻型热轧钢。构件拼接,焊接而成的组合件等为主要受力构件,结构采用了大量的轻质围护分隔材料。轻钢结构施工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简单,材料单一。便于实现设计的标准化、构件化加工和生产的产业化,所以安装的现场组装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2)重量轻。减少了基础材料的使用数量,减少了部件的运输和安装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3)短建设期。组件标准设置装配度高,安装简单,快捷,一般工厂仓库的合同可以在使用后2-3个月内交货。由于没有湿作业,安装的场地不受气候影响。
(4)能满足各种生产工艺的要求和使用功能。轻钢结构在建筑风格、色彩和跨度、柱间距等方面的选择灵活,提供给设计师可以充分展示设计理念的条件。
(5)轻钢结构建筑是环保、节能的产品,工厂可以搬迁,材料可以循环利用。
(6)价格便宜。随着中国钢铁产量的增加,钢价下跌,竞争激烈,轻钢结构与砖混结构相比,成本可持平或略低。
2轻钢结构在佤族民居中的应用
2.1外观形态中的应用
而对于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形式,站在维护并发扬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特点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在保留原有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其习俗和信仰,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因素,生活方式,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条件。在翁丁寨的改造中,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元素和建筑风格,对佤族翁丁村村民居轻钢结构转型的基础上,让翁丁村村民在原生态保护过程得到实惠。要提高传统文化意识的保护,将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如何使得轻钢材料更好的适应原有建筑的外观形态,保留建筑本身民族地域特色。(1)从试点的角度,我们首先选择了个别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进行试点研究,在本文我们选择的是临沧地区的佤族民居进行深入研究;(2)对改地区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将其传统的建筑功能布置形式做了细致的复原,并结合当下原住民的使用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与更新;(3)根据改进后的民居建筑进行了结构上的进一步细致设计,希望从中能找到可以借鉴的设计手法,进而推广到其他民族民居的建造更新中。
2.2建筑结构上的应用
2.2.1保留原建筑结构特色。对传统的建筑内部功能进行了调研并进行的实地的测绘与复原工作。由于佤族世代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使得整个民族对外的交流频率大为降低,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在建筑的原始特点得以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在具体的建筑功能特色上就表现为如建筑的底层做了架空处理,厅堂内部的火塘得以保留、建筑外观任保留了半圆屋顶特点、建筑外墙相对比较低矮、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比较简单等一些特点,同时建筑类型和构件体现了较原始的特点,所有这些构成了佤族民居聚落的强烈个性,彰显了佤族民居的独特魅力。翁丁村村民目前的住房仍然是干栏式的,没有庭院,住房面积比较小,一般约9m×6m,底部用木支架进行支撑和架空,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底部架空部分大约1m,二层是居住房屋。典型的佤族住宅的平面是椭圆形的,在椭圆的一端退后做平、设门,从架空层的平台进屋。平台做的比较大,超过屋檐的滴水线。为了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有些房屋会做两层,高度上大约有40cm的差异。入口由于屋顶的太大屋搪较低,为了方便在屋檐处挖了一个洞。采用椭圆形草堆作为民居的屋顶,草屋顶有一个草窗可以打开。而且村庄的布局和随地形变化,一般有一个分区。村口或村中有水源来为全村村民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另外在村寨的周围还会建立粮仓,防止发生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时,粮食与住房同时受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民居原型,在调研中针对性的采访了当地的一些村民,与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细致的沟通,结合这些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对传统的民居进行了功能上的更新与调整,使得其更符合当下村民的生活要求。
通过理论分析与较为详实的实地调研后,结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分析,指出民居改造不仅具有民族识别性,还要满足居民心理需求,这是民居的发展方向,随后对临沧佤族翁丁村的自然地理、人文背景及佤族民居、生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提出针对侃族翁丁村民居实际需求的设计要点。由于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设计中,继续保留了建筑物底层架空的特点,架空高度为1.8m;建筑的柱跨,为了更好的符合结构计算的要求与建筑模数的要求,将跨距控制在了3.0m与4.2m;在功能方面,较之传统民居,增加了厨房功能的布置,并在堂屋的前面保留了晒台,应村民要求,在原有传统的尺寸上有所增加,晒台面积扩大到了27㎡。在不改变村寨的原始布局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村民的住宅在外观上尽量沿袭其民族特色与风格,而在内部结构、空间分割方面按照其生活习惯进行有效、合理的布局,尽可能保留一些文化遗产和象征的生活用具,例如:火塘使用和改进的设计,充分考虑在火塘在佤族居民生活中的作用,设计出烟道和空气流通空间,从而将火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并且因为在住宅区保留了火塘,所以室内消防设计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室内的结构内侧上采用防火石膏板,防火性上能够满足耐火极限的要求标准,而且石膏板具有可调节室内湿度的作用,在雨季吸收水分,保持室内空气中的水含量不太高,冬季干燥释放含有水分,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较高的舒适度。在内部并没有增设卫生间功能,主要是从村民的使用习惯上进行了考虑。普遍村民反映不太能接受在房屋内部设置卫生间,还是比较习惯使用公共的厕所。就这个问题而言,主要还是当下的内部卫生间的功能不能满足村民的使用习惯,对于卫生间内部的改良与对粪便的绿色处理上,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讨。
2.2.2传承结构中文化特色。为了进一步得到准确的数据支撑,对建筑进行的结构结算,从力学计算与数据统计上得到一个更为精准与科学的支持,同时对于构部件的设计与计算过程中,使得建筑的外观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其原有的民居特点。最后,对建筑中一些材料的用量与造价进行了进一步的计算与统计。通过实地调研,对佤族民居进行了继承与改造后,建筑专业对调研资料进行了成图处理,并将图纸进行了深化设计,进而提交结构设计专业进行了计算,同时做了进一步的工程估算,得到了进一步详细的数据资料,更为有利的支撑了最初的设计设想。课题组对该户型进行了两种结构体系的计算,一种为常用的框架结构体系,一种为轻钢结构体系,并对两种计算进行了对比,从两种结构的结构图纸中,可以看出,在进行计算时,梁柱的尺寸都不是太大,与现实保留下来的民居的木结构主梁相比,在尺寸上略显大一点,但基本上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并且在计算中由于加入了抗震计算的参数(临沧地区属于抗震设防8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2g),因此在整体结构安全上更为有保障。并且在建筑设计之处,就考虑到了为了更为方便居民的使用,因此在房屋中间是没有柱子存在的,这为居民的使用方面提供了设计上的保证,同时,在结构计算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结构计算中,反复进行了验算,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实现了大跨度结构在保证构建截面尺寸经济的基础上,满足结构安全的这一首要目的。
2.2.3建筑结构造价控制。课题组结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概算,采用钢结构,概算金额是15.7万元,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概算金额是6.7万元。从两个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生产条件之下,框架结构比之轻钢结构在建造费用上还有比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材料的基价上比较明显。就单个单体而言这样的价格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如果把轻钢结构的建造构部件批量化生产和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和建造速度上的这些因素算上的话,轻钢结构的优势将会体现的更加明显。轻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材料、节约水源、节约能源的特性,以及回收利用率高达90%,能有效地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采用装配式施工,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垃圾和噪音被减少到最低水平。轻钢结构,易于实现工业化,其部件在工厂生产,时间上与拆卸工作同步进行,可以缩短施工周期。钢结构构件的连接可以焊接和螺栓连接,构件可长可短。而且,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干作业,容易满足各类型的施工,且施工现场很容易管理。由于轻钢结构和柔性布置结构体积小,施工速度快,施工期短,对环境的影响小,有利于业主尽快投入使用,并且在加固改造上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3结束语
轻钢结构的蓬勃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也促进了中国建筑向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千里之行,积于践步,希望我国的轻型钢结构建筑行业能稳定发展,在我国建筑转型与发展的历史中留下厚重的一笔。而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少数民族民居中推广轻钢结构,还有很对工作需要去研究完善,并且包括抗震区轻钢结构的改建和加固也是我们日后需要研究的重点。但轻钢结构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激发课题组继续研究下去的源发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由于其层数较多、空间结构的变化性较大,对于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性能具有特殊的要求,混凝土的结构设计状况在更高的程度上,为建筑质量施加直接的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建设单位极其注重其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工作。
1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1.1 设计原则
1) 适用性。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的适用性原则,是以该建筑设计时所设定的具体使用年限为参照,保证建筑的结构设计能够在此年限中,使自身的裂缝、变形、振动等各项性能变动,始终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使建筑在各项结构性能的支撑下,得以为建筑用户正常顺利地提供各方面的使用功能。
2) 安全性。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原则,亦是以设计使用年限为依据,使该建筑的结构设计在预定年限范围内,始终可以达到对内部与外部各项荷载力的有效承受,即使遭遇某些偶然的破坏性事故,也要能够使自身结构控制在整体稳定的状态中,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结构性损害。
3) 耐久性。高层建筑的耐久性设计原则,是指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维持足够的结构耐久性,比如,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宽度不得超出允许的范围,且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能够变得过于单薄,以免钢筋在遭受外部潮湿空气的状况下出现锈蚀问题。
4) 可靠性。可靠性的设计原则,是指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在设计的基准期与建筑的使用年限范围内,充分达到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刚度、动力性能等各方面的性能要求,即使超出年限的基准期范围,也能够在各项性能出现不同程度降低的基础上,维持正常的使用。
1.2 设计要求
1) 延展性。
高层建筑的结构柔性比低层的楼房要高,一旦遭遇地震等问题,会发生更大幅度的作用变形,若要避免建筑在地震等作用下发生倒塌变形等问题,就必须在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时,使其结构具备足够的延展性能。
2) 侧向力。
目前,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其结构内力与变形等问题,主要受到地震的水平作用力及外部环境中的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层数的不断增多会带动水平作用力的持续加大。所以,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必须要充分地将这些侧向力的影响考虑在内。
3) 刚度要求。
高层建筑面临着众多的水平作用力影响,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侧向位移,设计人员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必须在保证其具有足够强度的基础上,同时使其具备合理的刚度及自振频率,进而将楼层水平位移控制于允许范围。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具体设计方法
2.1 完善单元结构的布局设计
独立的结构单元设计,是高层建筑中的主要结构设计内容,此结构设计工作适合采用简单、规则的平面形式,但平面的整体长度与突出部分的长度应当控制于适宜的范围,且具备均匀分布的承载力与刚度,同时,竖向结构适合采取均匀、规则的形式,以保证建筑的外挑与内收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要达到这一目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者,应当在制定结构设计方案的阶段,便努力地将概念设计的理念与知识作为参考,使建筑的适用性与美观度等要求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优化设计,使其结构的平面与竖向布局尽可能地实现简单、均匀与规则性,保证其结构刚度与承载力的合理分布,避免建筑独立结构单元出现过于集中的塑性变形或应力。
2.2 优化高强的混凝土与钢筋使用
高层建筑建设需要耗费较多的混凝土、钢等材料,若混凝土和钢的强度过大,势必会造成建筑材料总造价的超限,同时加大其他构件的造价,从而降低建筑建设的经济效益。因此,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人员应当对高强度的混凝土与钢筋的使用进行合理的优化控制。
以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设计为例,该结构地基受到的荷载较高,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优化高强度的混凝土以及钢筋的使用,使建筑中各构件的截面尺寸得到合理优化,从而减轻建筑的结构自重,使建筑的基础工程建设难度得到大幅度的削减,降低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造价。
再以位于震区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为例,建筑的自重与地震作用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设计人员通过将高强度的混凝土与钢筋的使用量减少,可以在减轻其梁、板、墙、柱等构件自重的基础上,降低地震的作用力,进而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使建筑的整体安全度得以提升。
2.3 合理设计剪力墙平面结构
1) 以建筑的各项基本结构功能为依据,在满足这些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剪力墙的布置实现相对的集中化与均匀化,对具有较高的恒载或者平面形式变化较大的部位设计剪力墙,应当尽量缩小其间距。2) 以建筑的主轴方向或者是其他方向为基准,对剪力墙进行双向的布置,且墙肢截面适合为具备较小的侧向刚度的简单规则的形式,在设计中还要尽量地减少对短肢剪力墙的使用。
3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具体设计优化措施
3.1 结构安全性
1) 设计人员应当在保证建筑各项功能的同时,通过考虑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及外部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结构破坏,有目的地将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提升。同时,还要从整体上,加强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牢固度,避免将砖砌体承重或者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应用于高层的公用属性较高的建筑中,而要优先选取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2) 设计人员要从建筑建设过程中及投入应用后的各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其荷载变化的状况,尽可能地将建筑结构的荷载标准值与构件承载力设置出较大的弹性裕度,并且为楼面等部位进行额外的增加荷载的设计,以保证建筑在各级的地震与火灾等灾害中,都可以实现对于自身结构安全的维护。
3.2 抗震概念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最容易受到的破坏,便是来自于地震威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以抗震概念设计为依据,通过进行抗震试验得出该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或者借鉴相似建筑的抗震设计经验等,对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平立面设计、结构构件延展性等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耐久性
1) 选择良好的混凝土材料。
设计人员应当在保证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与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从结构的稳定性能、抗侵入性能、抗裂性能等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坚固、耐久、洁净的骨料,含碱量与水化热反应较低的水泥,减少对于硅酸盐水泥与用水量的应用,并适当地将矿物掺合料加入到材料中。
2) 优化结构使用设计工作。
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物普遍包括多个构件,每一个构件所处的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不同构件具备的耐久性寿命存在差异,因此,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明确建筑中不同结构构件的使用界限与注意事项。以屋面、阳台及女儿墙的设计为例,这些部位的梁柱构件,耐久性寿命普遍低于室内,必须合理设定这些部件维修或更换的时间。
3) 合理设计结构构造形式。
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的具体侵蚀环境与设计使用年限,设计厚度在 20 mm ~70 mm 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并通过协调构件的截面积与表面积,避免侵蚀性物质集中停留区域的形成,同时注意高侵蚀度的环境中,混凝土墙板的通风效果,并注意配筋间距的合理设计,以减少钢筋锈蚀、保护层剥离等问题的出现。
4 结语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是影响建设质量的关键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加强对于其设计原则的分析与掌握,立足于具体的设计原则及要求,从整体的设计工作及具体的设计内容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推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 鑫. 试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J]. 建筑知识,2012( 8) :31-32.
[2] 刘日望.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要点浅谈[J].华东科技,2012( 4) :10-12.
[3] 陆小琪.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优化设计分析[J]. 建材发展导向,2011( 9)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