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物流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流英语;认知语境;认知策略;语言特点;翻译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物流英语,作为商务英语的一部分,是一种包含各种物流活动内容、满足物流业务需要的标准英文,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对于物流的从业人员来说,熟悉物流英语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英语语言特点,遵循准确严谨、规范统一的翻译原则,是应当具备的必要素质之一。
一、物流英语的特点
(1)商务英语词汇及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使用专业词汇、术语和缩略词
物流英语专业词汇和术语是其所特有的固定表达方式,约定俗成,数量较多,广泛用于物流业务流程之中。它们与国际贸易、国际货运、报关学科专业密切相关,词义明确单一。如(Warehousing&Inventory Control)储存功能、Special Preferences(优惠关税),Landing Charges(卸货费),Sole License(排他性许口证)等。
(2)物流英语词句简洁明快
使用缩略词能节时省,简洁高效,在商务往来中大量使用。缩略词全部用大写字母表示,如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D/A(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承兑交单),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商)。
(3)不断发展变化,创造新词
物流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与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密切相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反映当代经济贸易的新思路、新概念及其先进技术等新词汇不断涌现,且大多属于复合词语。创造新词汇的主要方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构成新词。例如:“Internet(国际互联网)”,是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词。
二、物流英语的翻译技巧
(1)熟悉物流英语相关专业知识
物流英语作为商务英语的一个专业学科,其翻译和普通英语翻译有很大的区别,普通英语翻译只要精通源语语言、译语语言、以及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再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译者的翻译可能会是比较成功的;而物流英语翻译比普通英语翻译要复杂得多,因为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文化,以及翻译技巧外,还必须熟悉相关商务方面的知识。
(2)物流英语翻译选词应具有准确性
物流英语做为商务英语的一个种类,其在应用文书在选词上大量运用专用词语和数量词,因此,准确性是翻译物流英语的第一要求。这里讲的“准确”不是讲只满足于字面上的一致,而是从词义、专业上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使原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3)术语翻译应符合商业惯例
物流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变体,在谴词造句方面,商务英语较多使用商务英语专业术语(Business Terminology)、缩略语(Abbreviations)、合并词(Combinations),如:L/C, FOB, W.P.A., Balding 等,这些物流术语,特别是言简意赅的缩略语或合并词,可避免冗长的解释,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物流英汉翻译中,由于不了解物流英语的这种特点与要求,或因为没有掌握国际经贸知识,翻译就可能出现所选术语或用词不符合商业惯例或者不恰当的问题例如,Dirty Bill of Lading(不结提单)被译成不合规范的“不洁提单”;Flat Price(统一价格)被译成不恰当的“平价”。
三、物流英语翻译原则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准确严谨”原则。选词要准确,概念表达要确切,物与名所指要正确,数码与单位要精确。这里的“准确”不只是限于字面上的一致,而是从词义和专业上去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含义,达到准确无误,译文所传递的信息同原文所传递的信息保持一致,商务翻译与贸易、合同、保险、投资、货运、金融等领域的文字相联系,所涉及内容严肃而具体,对译者在翻译时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张定兴.英语缩略语大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412.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篇2
关键词: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应对策略;麒麟区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08-04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麒麟区在人口增长类型、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生命质量、人口城镇化水平、社会负担系数、家庭户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等方面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麒麟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结果来看,相关资料和数据都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出近十余年来麒麟区的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现象变化的规律、特征及人口转变的历程。对此,本文通过收集麒麟区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并计算相关数据,对该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并针对人口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人口出生率为16.24‰,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出生率为11.5‰,人口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1],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出生率下降了4.4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3.34个千分点。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48 956人[2]增长到2010年“六普”时的740 747人[3],增加了91 791人,增长14.14%。
(二)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长,年龄中位数上移,平均年龄升高,长寿水平提高,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水平升高
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0~14岁人口比例为23.48%,≥65岁人口比例为5.83%,≥60岁人口比例为8.94%,老少比为24.83%[4],年龄中位数为27.99岁,平均年龄为30.8岁,长寿水平为7.2%,预期寿命为70.45岁[2],老龄化水平为5.83%[4]。到2010年“六普”时,0~14岁人口比例为20.37%,≥65岁人口比例为7.52%,≥60岁人口比例为11.25%,老少比为36.91%[3],年龄中位数为33.23岁,平均年龄为33.99岁,长寿水平为9.93%,预期寿命为77.18岁,老龄化水平为7.52%[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十年间,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了3.11个百分点,≥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69个百分点,≥60岁人口比例上升了2.31个百分点,老少比增长了12.08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上移了5.24岁,平均年龄升高了3.19岁,长寿水平提高了2.73个百分点,预期寿命延长了6.73岁,老龄化水平升高了1.69个百分点。
(三)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
在2000年“五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33.21%,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8.25%,社会总负担系数为41.46%[4]。到2010年“六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28.25%,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0.43%,社会总负担系数为38.6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了4.9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了2.18个百分点,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了2.78个百分点。
(四)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
在2000年“五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458 760人,所占比例为70.69%;15~59岁人口数为438 547人,所占比例为67.58%[4]。到2010年“六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534 153人,所占比例为72.11%;15~59岁人口数为506 543人,所占比例为68.3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15~64岁人口数增加了75 393人,增长16.43%,比重上升了1.4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数增加了67 996人,增长15.5%,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
(五)人口性别比下降,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人口性比重呈男性大于女性的普遍性规律
在2000年“五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89,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5.68,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6.08[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21,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3.2,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8.77[5]。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性别比下降了0.6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了2.48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69个百分点。在2000年“五普”时,总人口数为648 956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33 756人,女性人口数为315 200人[4],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43%,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57%,性别比重男性高于女性。到2010年“六普”时,总人口数为740 747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79 781人,女性人口数为360 966人[5],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27%,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73%,人口性别比重同样是男性大于女性,且无论是城镇人口性比重还是乡村人口性比重都呈同样的规律。
(六)总户数和家庭户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总户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192 761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52 499户,增加了59 738户,增长了30.99%[3]。其中,家庭户由2000年“五普”时的184 827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9 782户,一共增加了54 955户,增长了29.73%[3],家庭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28人缩小到2010年“六普”时的2.88人[3],减少0.4人。
(七)城镇人口规模增大,乡村人口规模减小,农业户人口规模增大,非农业户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
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城镇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11 13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82 782人,增加了171 647人,增长55.17%[3];乡村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37 821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257 965人,减少了79 856人,减少23.64%[3]。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41 73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98 432人,增加了56 696人,增长12.83%[3];非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8 499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1 844人,增加了33 345人,增长16.8%[3]。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7.94%提高到2010年的65.18%[1],上升了17.24个百分点。
(八)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外来人口增多
少数民族人口由2000年“五普”时的26 35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7 109人,一共增加了10 753人,增长40.8%[3],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14.14%的26.66个百分点。外来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70 802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00 814人,增加了130 012人,增长183.63%[3]。
(九)文盲率下降,除了小学组,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均呈增长趋势,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
文盲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 %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2~3],下降了6.68个百分点。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2000年“五普”时的40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931人,增加了528人,增长131.02%;高中(含中专)由2000年“五普”时的1 24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1 361人,增加了116人,增长9.32%;初中由2000年“五普”时的2 79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 151人,增加了355人,增长12.7%;小学由2000年“五普”时的3 440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3 352人,减少了88人,减少2.56%[3]。1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96 588人[2]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589 849人[3],增加了93 261人,增长18.78%。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1 549人[2]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0 777人[3],减少了40 772人,减少66.24%。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下降了6.68个百分点[2~3]。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时的12.39%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3.52%,下降了8.87个百分点[2~3]。
(十)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
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1 74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12 695人,增加了20 952人,增长10.93%[2~3]。其中,生育旺盛育龄妇女(20~29岁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6 971人下降到2010年“五普”时的52 131人,减少了14 840人,减少22.16%[2~3]。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人口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229 04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40 481人,增加了11 440人,增长4.99%[2~3]。≥80岁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 18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8 275人,增加了4 094人,增长97.92%[4~5]。
二、麒麟区人口发展特点及问题分析
(一)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存在,人口增长惯性,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以及部分贫困地区出生率仍然偏高等原因,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已经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高龄老年人口比以前增多,这直接关系到高龄老年人口的赡养、照料、养老与医疗等问题。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少儿人口抚养压力减小,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养老压力增大,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社会总负担减轻。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人口红利开启,劳动力资源规模扩大的同时,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给社会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篇3
【关键词】应急物流;紧急保障;物流信息;国家安全;军地物流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公共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公众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对提高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成为了各个国家和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应急系统,健全高效的应急系统可以降低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应急系统是国家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质支撑体系和非物质支撑体系构成,前者包括基础设施、资装备、信息网络、技术工具等,后者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政策法规、信息披露规则、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心理条件、预警指标体系、综合干预机制等。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故或重大险情时,应急物流如果能够快速运转,保障有力,就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如果应急物流保障不到位,不能快速运转,就会扩大损失,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给国家或地区带来灾难。
许多洪灾、冰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在应急物资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薄弱,说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着诸多不足。为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
二、应急物流的概念
1.应急物流的定义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应急物流特点
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平时预有准备、预案演练到位等。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一般认为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但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1)强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大量的应急物资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运送。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导致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
2)非预见性
突发事件导致应急物流在物资的流向(供应地和需求地的空间分布)、流量(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需求很难在事先进行准确预测,整个应急物流系统也无法预先进行计划。
3)需求多样性
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信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4)弱经济性
一般物流系统强调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而应急物流系统则表现出弱经济性,更注重公益性,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
三、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底,经国资委、民政部批准,全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并牵头制定、了《应急物流科研指南》。近年来,应急物流理论的研究已经步入团队协作、系统开发的良性轨道。中国物流学会在2007年首次将《中国应急物流现状研究》等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年度的研究规划。各级政府和各企业开始认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
同时,冰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让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也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物流系统方面的问题。
一是预见性不足,忽视了应急物流系统所处的环境。在南方冰冻灾害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长期以来南方的物流设备、设施一直在高温炎热气候下工作,一旦遇到冰冻天气,则会措手不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重视性不够。应急物流是在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这方面的著作、资料甚少。在一些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案例记载中,对于当时的应急措施和操作方法很少提及,对特殊事件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总结,对应急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三是体系不健全。我国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要完善的方面,包括应急法律法规体系、配送体系、组织指挥系统、预知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人才培训系统,并且需要建立应急物流的理论体系。
另外,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实现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必须加强和做好的工作有:建立和完善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军民共用的应急物流信息资源平台、通信平台和相关数据库,提供信息支持;建立权威的物流领导机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军地物流一体化下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军地联合研制必要的应急保障装备和技术;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方案,适时组织军地联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效益。
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建议
1.设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应建立完备的应急体系。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政府应该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灾救灾事物的统筹由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负责。
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应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方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紧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一旦某个地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灾害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紧急征用急需的民间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灾难之后给予相关企业补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立法,美国的灾害应急处理法规主要有《灾害救助紧急援助法》、《国家地震灾害减轻法》、《全国紧急状态法》等。
3.加强应急物流网络建设
对于救灾物流,应急物流网络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急物流网可以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应急物流网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送往灾区。
4.配备必要的非常规应急物流装备
这里所谓非常规装备主要是指“一低一高”。“一低”主要是指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恶劣环境下可靠、有效的所谓低端物流装备,例如:几乎被淘汰的内燃机车在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便于徒步搬运物资的简单设备和传统的无线单边带电台都将是应对汶川这样复杂情况的必要装备。“一高”则是指技术含量高的先进物流装备及其配套设备,例如: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运输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空投托盘、网袋、降落伞等投送装备。
5.加强全天候作业能力的训练
立足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组织应急物流作业训练,切实提高全天候作业能力,满足应急物流运作的各种需求。在通道能力上,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方通过结合空运和步行这两种可以说是最高端与最原始的方式,力保应急物流的畅通。
五、应急物流系统构成
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应急物流系统环境主要指应急物流系统存在其中的政治、经济、科技及自然等对应急物流产生影响的更大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需求从环境中产生,这时需要明确保障对象及其对物资保障在品种、数量、时间、空间上的要求等。
应急物流系统的支撑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完成其各项功能的整个社会的行政制度、公共政策、法律制度和技术等。
应急物流可视化系统是指应急物流管理组织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识别采集技术等,实时、准确获取和处理物流信息,并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它能够对资源信息、需求信息及物流保障过程信息管理监控。
应急物流决策指挥系统是按照保障对象的需求对应急物流资源进行调度,并对保障过程控制协调的决策指挥机构及辅助其决策的软硬件系统。
应急物流系统资源体系是指构成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资资源、运输力量资源、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道路航线等网络资源。
六、建立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系统
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发展和军事物流息息相关,二者都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物流活动。军事物流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发展提供实践模式和宝贵经验,对于加强应急条件下物流运作、物资配送、指挥协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军队作为军事物流的主体,拥有规模庞大的专业化后勤保障单位,强大的运输力量、专业化的操作人员、稳固的国家保障使其承担着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物资供应保障的重大任务,其作用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都无可取代。军事物流如果与地方物流相结合,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实行军地物流一体化,必将促进应急物流的发展。
加强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的应急保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地方直接应急保障,军方支援。地方直接应急保障适用于较小规模和范围的紧急情况,如局部地区的水灾、干旱、泥石流、塌方等。灾情发生时,由地方政府组成应急机构统一组织指挥救援,并向军队请求必要的援助,如维护秩序、抢救灾民、现场处理等。
二是军方直接应急保障,地方支援。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平时部队训练、演习和小规模武装摩擦期间。军队在进行训练、演习前,由后勤部门向地方运输部门申请运输计划,向地方企业或公司订购后勤物资,以保障军队内部的应急需要;地方为军队提供交通便利,补充后勤物资,如粮食、油料、生活必需品等。
三是军地联合应急保障。这种应急保障模式应用范围广泛。在发生战争、大规模自然灾害、武装冲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时,军地联合应急保障是一种最佳的保障模式。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国家应当迅速启动国家应急系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果断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军地双方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发挥各自物流系统的优点,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2005(11):55-58.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3]姜玉宏,颜华,王丰.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88-91.
[4]徐东“破冰”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
[5]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9(8):1-3.
[6]计国君.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构建
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灾难多广,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进步,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突发事件的频率也逐渐加快,这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怎样处理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就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以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这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急物流的基本概念
应急物流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时,为了追求时间和效益的最大化与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为目标的,提供其救灾应急所需物资的特种物流活动。它既强调了物流的效率,有强调了物流的效益,而且还对时间要求有苛刻的标准。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
1.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要把握住应急物流的属性和特点,满足系统反应能力的速度要求,在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的扩展性上做出有效的满足要求的设计添加具体要将事先的预防工作同事后的紧急制度有效的相结合。在追求效益上要加强对时间的要求,不要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将行政机制作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辅助,强化公众服务能力。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能应对各类事件的系统,所以要有完善的监控体系,要具备良好的有序的指挥体系,并且在运作上要合理,能给予处理突发事件有效的支持,能保持良好的可靠性与持续性。
2.应急物流中良好的协调及组织机制建设
在应急物流的机制建设上,要加强和建设中央救灾综合协调中心,以政府为工作机构,将网络信息中心作为组织形式,能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及时灵活的了解和评估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有效的进行处理规划。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灵活的调度。并且要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协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很好的指挥与控制。同时要对地方救灾中心进行良好的针对性的建设,提高其应变能力,对突发事件能有效的把握,对救灾进行良好的协调与调度,将协调调度放在第一位,并且与中央的救灾总好协调中心进行有效持续的联系,从而使得应对突发事件更加灵活有序,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不能忽略社会中的力量元素,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无限的,要加强对民间资源的动员能力,在紧急时刻为处理突发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轻政府的减灾压力。同时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意识教育,使得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全社会都能冷静及时的做出反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在设计中应注意的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有几个重要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滞后性及弱经济性的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这对应急物资的时间要求提出更高的标准。还有就是能够进行快速反应的系统应急能力,能在发生多变的,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做出有效的措施。最后,系统具有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其中,以应付面对的各类临时出现的情况,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
在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中,主要要满足系统的几个要求,一个就是救灾应急物流需求的预测和预警。这个预警系统要建立在大量收集灾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灾害信息的反馈,确立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批量,从而更好的为物资运送做准备。在应急物资上做出有效的分类,从应急物流需求的重要程度出发,强化和建立应急物资的需求定量化标准,在出现突况下能有效的快速的启动应急物流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质量。
然后要满足灾害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启动,针对不同的地区做出综合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程度,制定出最为合适的应急方案。而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探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应急预案。在组织应急物流工作时,要明确指挥协调部门,确保应急物流工作能顺利快速的进行。还值得一提的事,要对应急预案做好细分,从地方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互相协调的应急救灾体系。
最后,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筹措工作,完善救灾物资的储存网络,如果一旦发生重大灾情,而应急物资无法满足应急需要时,要立即启动国家储备,即减少了储备物资的资金费用,又能快速满足应急需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物资的筹集,除了政府的拨款,还要有企业和个人的捐款,要建立可靠性高的监管部门,监督应急款项的去处和用处,明确责任制度。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立法,使得救灾应急物资的筹措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责任明确。还要加强其动态管理,构建应急物资的配给中心,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处理,加快对救灾物资的配送和分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总之,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以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这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菲菲:《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篇5
1.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对于突发性重大灾难来说,应急物流是一种具有应急性质的实物流动。并且由于危机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具有不可预知性,导致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生,也就是具有突发性。另外,灾难发生时间的长短、大小、破坏程度等等问题无法确定,就使得相应的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是应急物流最明显的特征。
1.2非常规性与紧迫性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灾难,将急需的物资尽快送达灾区。这样,物流的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简化,一些中间过程就会被合并或省略。省略或简化的流程有别于常规的物流流程,因此具有非常规性。同时,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要控制灾情的扩大化,将灾情降到最低限度,相关部门就会启动灾情应急方案,临时成立新的物流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各种物资等等,这一切工作都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条件下产生的应急物流就表现出了物流操作的紧迫性。
1.3运输工具高效性
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运输工具要求较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运输工具的效率就是应急物流的效率。重大灾难发生以后,使用的物流运输工具必需具备行动迅速、可靠性高、承载量大、故障率低与适应性能高等特点,并且要实现运输工具的信息化,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才能保证应急物流能够及时顺利的到达灾区;如若不然,运输环节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比如说运输应急物资时,物理运输工具上要安装全球定位系统,将运输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引导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线前往灾区,避免出现走弯路、绕远路的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发生故障,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能排除故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很快安排维修小组进行故障排除。所以,物理过程的信息化会影响到运输效率。
1.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
应急物流的运转是物流从业人员执行下的物流运转,人在应急物流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运输从业人员要具有抗风险性、高技术性与超极限性等高素质:抗风险性,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运输线路情况差、天气状况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使运输从业人员面临着极大恐惧感,为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增加困难,因此,运输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抗拒风险能力;高技术,灾情发生以后物流运输工具就要时时刻刻工作在运输线路上运输物资,这就使得运输工具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运输线路上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维修点,或者是根本没有维修点,这就要求运输从业人员能够克服困难,具有排除各种故障的能力;超极限性,灾情发生以后的运输是连续不断的,这时的运输人员就要能够以超强的耐力来应对超长工作。
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体系落后制约应急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推进现代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我国应急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物流供需信息平台,不能及时生产灾区急需的战略物资,不能对应急物流运输工具统一调度等等,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终也就使得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效率大大降低。
2.2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电子商务制度的不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发展。这种限制的最大表现形式为制度限制:首先,电子商务应急制度是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应急制度,然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适应于工业化要求的制度跟电子商务应急制度相冲突,不能很好的促进其发展;其次,电子商务是信息发展的成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因此,也就难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电子商务下的应急物流制度。
2.3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
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的链接差、交叉方面多、覆盖面不全的缺点。当应急预案启动时就会出现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协调性差、调度与指挥失灵、救援混乱与延误工作等等问题。
2.4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体系不完备
目前,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反应慢,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的程序与作业流程比较繁琐,不能将不同物资的供应链进行复式链接管理,多条供应链独立分散运行;在不同情下,不同的电子商务应急供应中心做不到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导致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成本较大。
3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3.1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信息控制中心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灵活的信息控制中心,这是应急物流的活动中枢,是整个物流活动的指挥部。它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日常救灾物资的管理、预算和协调工作,并做好物资记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事件突发时物资的正常稳定供应。第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紧急调动设备和人员,制订救急方案,收集相关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司令部,充分发挥协调和掌控的作用,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使物流达到最高的效率。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使得作为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和良好的素质,同时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因此,工作组成员要多样化,既包括政府部门领导,还包括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和专家组。
3.2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3.2.1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物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的要求,重中之重是缩短运输路程。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对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较强,尤其在特殊情况时各种优点就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建立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提供多方位物流途径,在一种方式意外发生中断时,可以及时得到补救。其次,设置专用“绿色通道”并制定应急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如火灾、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可以有应急方案备用,提前制定相关应急步骤和原则,比如优先原则,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然后,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常规检查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中,环境往往相当恶劣,对运输通道的要求也就十分严格,否则难以完成紧急运输任务,进而影响救援等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充分协调与军方的协作,必要时候使用军用运输专用设备,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2.2加强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第一,应增加仓库的数量,并根据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第二,加强物资管理。早期物资来源以国家储备为主,国家储备最主要的是粮食储备。第三,一旦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发生,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救灾需要的时候,就要采用合同储备方式,即政府提前与可以提供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大量物资,缓解救援压力,避免因物资紧缺造成的混乱。第四,加强社会捐赠渠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发生时,保证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能及时到达突发事件发生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物流环节正常运行。
3.3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在生产、投入、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在管理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调节和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和奖惩情况进做出确规定。三是在操作上,对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进行严格的规范。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是关系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更要标准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将物流工作落到实处。
3.4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协调物流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避免在运输途中发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冲突,力求物流运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首先,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然规律,在灾难的多发地区建立固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指挥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反应,使网络环境下的应急物流专业化、人性化。然后,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通过军用途径来配备物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军用和民用物流高度结合,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篇6
关键词:应急物流;策略;供应链
2008年1月我国发生雪灾,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此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也受到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这是我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恐怖袭击、自然灾害、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应急物资的补给,而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运送迫切需要应急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
1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1]。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种物流,除了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而引起的物流活动,故具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2)临时性与紧迫性。应急物流活动是由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引起的,应急物流机构往往都是根据需要临时建立的,各种应急物流设置也都是临时调配的,因此具有临时性。但应急物流的活动却具有紧迫性,之所以是应急物流,就在于其“急和快”。
3)弱经济性与公益性。在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第一位的选择,而常规物流中的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不再作为物流活动考虑的中心目标,因此应急物流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在应急物流中,更多的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2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2.1应急物流体系是提高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突发性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需要大量应急物资的供应。在救灾过程中,大量的医疗、食品等物资必须及时运达灾区,以保证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一些自然灾害更会直接破坏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使一些运输工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物流功能,使货物不能顺畅流通,不利于物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的正常发挥,妨碍了救援活动的正常运行。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直接对灾害事故处理、减少事故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灾害地区提供有力保障,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为进一步的采取救援措施和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提供契机。建立紧急物流体系是提高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2.2应急物流体系能减少供应链中断风险
突发性事件会造成交通运输不畅,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物流体系的流畅性。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必将造成物流服务的中断,导致企业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顾客,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造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这就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破坏了企业的商誉,而商誉恰是企业最重要的潜资源。
3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措施
3.1宏观层面
1)建立发达的预警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气象、地震、天文、物理、数学、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研究部门的投入。另外一些公共危机如公共卫生危机和各种人为灾害则可以通过加强预防和管理来消除潜在威胁,达到降低危机发生机率,甚至避免危机发生的目的。
2)构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线,使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物资能迅速抵达灾区。建立公路、铁路、航班、水路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确保一条线路中断,其他线路能及时补充。
3)建立应急储备系统[2]。在自然灾害多发地段建立应急储备仓库,这些仓库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大,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也能保存下来,自然灾害发生后,马上可以将里面的物资用于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4)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减少损失。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
5)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颁布有利于灾后经济体系恢复的法规,规范救灾行为。
3.2微观层面
1)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的管理。美国的著名物流学者Martin Christopher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企业在突发性事件没发生时,就应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加强管理,需建立多层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备用供应商是降低供应商供货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弹性供应链网络可以减少风险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输出的可靠性。
2)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马上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4结论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国家,我们要加强对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以成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联网;RFID;GPS;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3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based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for Emergency
Qu Xiaoling
(Government Office of Shanxi,Taiyuan03007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 a problem in emergency logistics,mat-
erial-based networking technology is proposed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program,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program,function,and involved a more in-depth database design.
Finally,to sum up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in emergency logistics things.
Keywords:Emergency logistics;Internet of things;RFID;GPS;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一、引言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根据需要,它包括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
我国的应急物流起步较晚。2003年SARS的爆发,才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尤其是经历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应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主要表现:1.应急物流的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2.缺乏一个统一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组织指挥绩效低;3.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识别距离可达几十厘米到几米,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GPS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RFID技术、GPS技术结合GIS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可实现对应急物流过程中的所有物资进行可视性的跟踪和溯源,保障应急物资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应急物流车辆进行导航、定位,提高应急物流运输和配送的效率,使应急物资及时到达物资需求端。
因此,本文建议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牵头,联合各个应急物资生产商、物流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对应急物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保障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行。
二、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分析
应急物流的运作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应急事件的需求产生的。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应急的物资需求,又要把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通过对应急物流业务的详细分析,可以将应急物流设定以下几个环节: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物资需求端。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流程图说明:
(一)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首先必须成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统筹指挥救援物资的需求分析、筹集、运输、调度、仓储、配装、运输等工作,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挥和指导的工作,使整个应急物流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二)物资供应端。应急物流则与一般物流不同,它除了备用的应急物资储备,物资的供应端是多元且杂乱的。如果物资未加以整合分类就直接往灾区运送,将造成物资的浪费,配送低效率与物资重复运送等问题均可能会产生,因此,在应急物资供应端进行应急物资统筹集结管理非常重要。
(三)物流中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应急物流中心由众多的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而成,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中心联网,组成一个区域性、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应急保障,使整个应急物流系统有序、高效、实时、精确。
(四)物资需求端。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混乱让信息流通不畅,在第一时间内也许无法得到需求详细信息,因而必须透过事前的资料收集,针对灾害发生区的地理特性、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相关特性进行分析,预测物资需求量。同时,随着救援活动的进行,物资需求端会逐渐的恢复本身应有的机能,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急迫性以及需求量会不断的变化,应当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关注需求的变化。
三、应急物流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GIS平台为基础,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建立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统一监控调度,由应急物流中心和各个应急物资供应商参与的,包括应急物资需求分析、应急物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以及应急物流全程监控、优化调度、优化配置等不同的应急物流管理环节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可视性,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最大化。
(二)总体框架
应急物流系统的总体架构是在SOA架构和物联网经典的三层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展示层以及社会层面方面保障和信息化层面保障体系共8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系统总体架构图如下:
(三)系统功能
1.应急物资采购管理。
由于应急物流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应急物资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时间上要求很高,供应商往往不是单一的,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因此,对应急物资的采购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主要包括制定采购计划、订单管理、采购结算三个主要组件。
制定采购计划:根据应急事件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将采购需求变为直接的采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杠杆效应确定采购模式和采购价格,保证采购效率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采购品的材料成本和采购过程成本,供应商选取尽量选取对RFID支持的供应商,如果RFID不支持,则须在验货入库时,需要提供对货物进行RFID编码支持。
订单管理:根据采购任务自动生成采购订单,签订采购合同后,对从供应商确认订单、发货、到货、检验、入库等采购订单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跟踪,另外,根据情况,可进行多种采购流程选择,如订单直接入库,或经过到货质检环节后检验入库等,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采购存货的计划状态、订单在途状态、到货待检状态等的监控和管理。
采购结算:按照采购合同进行采购相关结算的管理,支持灵活的结算方式,可以对流程进行配置,更改各种业务的处理规则,也可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规则,以适应应急业务的突发性特点。
2.应急物资RFID仓储管理。
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减少相关成本,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成本上升。我们可以根据仓储点所在位置常发生的灾害的类型等要素,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同时,采用RFID技术对应急物资库存进行控制。
RFID仓储管理采用严格的权限控制,保证仓储运作的安全、有序、高效,它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仓位管理:负责管理仓库、库位信息,根据货物存储时间、货物体积重量、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货物将来的去向、进出库的频率、仓库库位状况等信息,优化配置仓库库位,增强仓库的吞吐能力,提高仓库库位的利用率和货物定位及进出仓的速度。
入库管理:根据订单管理模块发送的货物入库单对货物进行验收,当货物的类别、数量、质量均合格后录入货物的相关信息,根据货物的类别进行自动归类,进行储位的分配并将货物搬运至储位。对验收不合格的货物,先将货物搬运到临时保管区进行暂时登记与存放,并与客户联系,做出进一步退货处理。通过货物的入库登记与审核,确保入库货物的数据准确无误。
出库管理:根据订单管理模块发送的出库单执行货物的出库操作。在仔细审核出库单证无误后,进行备货操作,在对货物进行出库检验后,办理出库手续,并对货物出库信息进行相应的登记与审核。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负责对货物的储存管理,实时处理入库作业管理模块、出库作业管理模块提供的货物出入库数据,及时更新库存信息以反映库存的动态变化,提供库存积压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等信息,便于采取相应措施对货物进行有效处理。
仓储查询:提供按照货物的不同客户、不同类别、不同仓库等多种方式对仓储货物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仓位、储存时间、供应商等。同时还提供查询仓库库位的闲置情况,方便仓管员安排库位。
3.应急物资配装管理。
应急物资配装管理主要实现对需配送应急物资的拣货、分货以及装配情况进行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制定分拣计划:根据订单确定需要配送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制定合理的拣货、分货计划。
货物分拣:根据分拣计划,对货物进行分拣,并对整个货物分拣情况进行记录。
制定配装计划:根据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运输货物的重量、体积和配送货物的轻重缓急等,利用数学模型,制定配装计划,合理制定配载的货物、装载的优先顺序及载运方法等。
配装管理:根据配装计划,对应急物资进行科学配装,并对整个装配情况进行记录。
4.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
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是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应急物资保障为目标,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节约应急物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应急物流车辆管理:对应急物流车辆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车辆的运输能力(容积、载重等)、所属单位以及目前的位置、状态等相关方面的信息。
制定应急物流车辆调度方案:综合考虑应急物资、物资储备点和运输目的地等相关情况,制定应急物流车辆调度方案,配置运输应急物资,达到突发事件要求和运输成本最合理化的要求。
调整调度方案:根据事件现场应急反馈的信息、应急物资跟踪执行情况、物资实时状态分布等,对现有的调度方案进行调整。
制定运输路线:利用GIS的最佳路径分析功能,根据货源所在地、目的地位置,事件要求、货物的特殊要求、限制条件等,以及当时的交通状况,制定最优的运输路线。
配送跟踪管理:结合GPS导航定位功能和现代通信技术,跟踪货物配送情况,车辆运输进程及车上设备的运行状况等。在配送途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配送人员还可通过通讯系统及时与配送中心取得联系获取新的配送途径,使配送工作顺利完成。
配送查询:配送查询包括配送单状态、配送货物状况、各种运输车辆运营情况、路况信息、配送任务完成情况等的查询。
5.应急物流监控管理。
应急物资监控管理系统是在GIS平台基础上,利用RFID、GPS等物联网技术,对应急物资、应急物流车辆、应急物流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监控和管理。
应急物资跟踪溯源:对应急物资的供应商、物资成分、物流路线、所在位置等信息进行跟踪和溯源。
应急物流车辆跟踪:实现对应急物流车辆的行驶路线、运行状态等信息进行跟踪和路线回放等。
物流工作人员跟踪:对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的位置、工作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
6.应急物流辅助决策。
应急物资综合查询:查询应急物资的分布,实时显示应急资源在各地区、各流程阶段上的资源分布图,按照区域、类别、流程环节、物资状态等方面进行显示。
应急物资需求分析:根据实时的突发事件情况,结合各种物流预测模型,分析所需的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等,应急物流运载工具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对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的要求等。
统计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统计分析应急物资的仓储、运输、配送情况,应急车辆的调配情况,应急人员的分配情况等。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也可以按照某个特定的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物流配送决策分析:针对物流配送特点,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相关的决策分析模型,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及网点布局决策,物流配送最优运输路径分析、配送方案分析等。
7.应急物资信息。
应急物资信息是指:向应急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经过审批的物资调度计划信息、应急物资状态信息、应急物资短缺信息、公众捐赠相关信息、应急物资分发信息等。应急物资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等多种渠道进行。
(四)数据库建设
根据应急物流业务的需求分析得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
应急物流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如基础地形图、遥感图像;以及应急物流专题空间数据,包括物流中心、仓库、配送节点、物流路线等信息。
应急物流专题数据库: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救援设备、应急物流车辆、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等信息。
应急物流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采购单信息、采购合同信息、物流委托信息、库存信息、调度相关信息、应急物资实时状态信息等,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相结合可以完成对应急物资的监控管理,并为物资调度及信息提供依据。
共享数据库:是指应急物流管理系统与政府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等进行数据共享的数据库,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数据、人口数据等。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在应急物流管理中,通过使用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使应急物流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地知道应急物资从采购和仓储点到突发事件地点运输过程中的确切状态和位置;通过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对应急物资和应急物流车辆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和管理,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成为应急物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变得更方便、更智慧,对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对保障社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方建.对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8,10
[2]余朵苟,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8,11
[3]张旭光.RFID/EPC技术及应用[J].今日科技,2005,11
[4]高文军,陈菊红,胡飞虎.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综述与展望[J].物流科技,2009,8
篇8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节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篇9
关键词:电力物流;可持续发展;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ower is not a fully quantifi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logistics systems, but a comprehensive, diversified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his revolved around the power of log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ower of logistic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focused o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build a preliminary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wer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gistics model
随着社会文明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商务崛起带动的第三方快递业物流成为物流产业的领跑者,其在物流人才、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电力物流作为电力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其发展却滞后于商贸物流。电力行业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础性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力物流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电力产业的发展,电力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也关乎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电力产业的特殊地位、行业特点、技术水平等,使得电力物流有着区别于传统商贸物流的显著特点,所以电力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电力产业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1 电力物流体系及特点分析
电力物流具有与电力企业和相关制造企业协同合作的特点。因电力企业在社会上具有技术垄断地位,信誉比较高,电力物资技术含量高,使用渠道单一等特点,电力物流企业必须与生产商、经销商建立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电力物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社会上为生产商、经销商提供物流服务的一些物流企业,也希望有一个面向电力市场的专业物流体系来对各方面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因素为电力物流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以往,电力物流企业在为电力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时,将大部分仓储、运输等本属于物流企业主营业务的工作交给了供应商,自身的仓储、运输设施闲置,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整合资源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服务质量也得不到改善,而且在仓储、运输等环节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故电力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深化服务内容,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物流服务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物流具备人才专业化、操作专业化、运输专业化特点。由于电力产业属资金、技术、人才密集性产业,电力物资、电力设备与一般物流商品相比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具有明显差异,电力生产资源如煤焦资源等与一般物流商品比较具有运输方式、包装方式方面的显著差异;电力设备具有精密、复杂等特点,对包装和运输也有着特殊要求。这就决定了电力物流必须基于这些特点构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而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物流专业素养,更要具备电力专业知识。电力物流的作业操作也要根据电力物流商品的特点建立专业化的作业操作体系。
电力物流具有逆向物流、再制造物流、绿色物流的巨大发展空间。我国的电力产业规模庞大,资产密集。每年报废的电力设备数量惊人,这些失去使用功能的报废设备其本身的材料属性仍然具备,且材料的价值依然较高,这就为逆向物流和再制造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依托逆向物流和再制造物流体系,这些具有较高材料价值的报废设备可以重新进入生产制造领域发挥其第二次、第三次的经济价值。同时对于传统电力产业,如火力发电,其生产资源如煤在物流过程中难免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电力物质如一些报废设备中所含的有害金属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这就使得电力物流必须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尽可能构建绿色无污染的物流体系。
2 电力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产业化特点不明显
国有企业、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垄断明显、竞争缺失是电力行业给我们最明显的特征。电力产业的产业链条长、产业规模大、产业价值突出,这些要素在行业垄断背景之下,使得这种长链条、大规模、高价值的产业体系变得组织层级多、组织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已严重不适应现代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电力物流依然是以电力企业内部组织或运营机构的形式存在,电力物流多由供应商角色承担,使得电力物流自身的产业化特点没有突出,造成了电力物流的非主业特点,这不利用于电力物流自身的良性发展。其市场化改革必须加速推进,逐步分拆辅业、巩固电力主业重点[2]。从电力企业分拆电力物流业务,使其成长为一个独立经营的产业化体系是促进电力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然措施。
2.2 专业化建设不突出
电力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电力物流的作业专业化操作体系建设、电力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落后是电力物流专业化不突出的主要表现。由于电力物流跨物流和电力两个产业,其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更高,既懂物流又懂电力的电力物流人才是构建电力物流产业的必备要素;同时电力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使得电力物流的专业化作业体系建设滞后于电力物流发展的要求。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迅猛,但一些根本性的技术规范和体系还较缺失,使得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建设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也影响了电力物流的专业化发展。
2.3 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目前电力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还落后于以电子商务崛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ERP企业资源规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标签、GPS物流定位等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建设对电力物流企业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3]。信息化建设是电力物流转型现代物流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是实现电力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平台,信息化技术对电力物流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对电力物流的成本优化优势明显,必须继续加强电力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2.4 绿色化物流不重视
目前电力物流中对电力生产物资在物流运动中的环保措施还很缺乏。对电力设备的报废品逆向回收物流和再制造物流还不够重视,虽然报废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回收,但其利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回收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还比较恶劣。绿色物流是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对电力设备报废品的回收利用水平,做到物尽其用,物用超值。
3 电力物流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电力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有三个重点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首先发展依然是重点,因为电力物流是电力产业的支撑体系,只有电力物流的发展才能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第二必须重视电力物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人类的自身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人类应放弃不合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所以电力物流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在充分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寻求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电力物流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三必须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经济和政治运行机制指导电力物流的发展[4]。经济体制是要构建基于电力物流特点的配套产业支撑架构,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良好的物流产业市场体制以及电力物流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等满足电力物流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求。政治体制是要拚弃影响电力物流良性发展的一些已经不合适宜的政策,如原先的龚断型体制政策、影响民营资本进驻电力行业的限制性政策等,同时积极出台鼓励电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扶持政策。
4 电力物流的能效体系建设
电力物流应该在电力供应链流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作用。电力物流的成本影响着电力产业的终端商品电价,积构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力物流体系将直接促使终端电价的合理下降;在电力物流产业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实现电力物质的区域调配规划,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将对电力应急管理以及电力应急物资调配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撑,有利于电力物资在应急状态下的高效率流动;在售电方则是尽可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开拓电力市场,增强电力与其他能源替代品的竞争能力。同时电力物流应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发生作用,从而最终降低整个流程的成本[5]。从电力企业历史沿革看,原国家电力公司作为自然垄断企业,集发、输、配、售于一体,缺乏自身降低成本的动力,打破这一垄断流程,在各环节引入竞争,无疑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独立市场主体的增多,大家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在了自身环节。引入一个概念,其实是引入一种思维方式。从能效体系的建设来看,电力物流的成本优化和降低是直接能效,对电力供应链的推动作用则是间接能效。此外电力物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属于环保能效;大力发展电力物质的报废品逆向物流以及再制造物流则是电力物流发挥产业能效的表现。
5 电力物流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的重点
5.1 加强电力物流的全能效体系建设
上文中我们对电力物流的能效体系建设做了初步分析,从体系的构成来看,电力物流的成本优化结构、节能环保措施、逆向物流体系、再制造物流是电力物流全能效体系建设的核心结构[6]。电力物流企业要从宏观上确定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对上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成本优化要从电力物流的业务流程和环节入手,详细调研分析,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细化流程节点,优化流程结构,强化流程效率,让电力物流的体系构成简单,成本构成趋向合理;节能环保措施则要通过对电力物质物流渠道入手,认真分析其在物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环节,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逆向物流则要充分重视对电力设备报废的管理,避免报废品的闲置和资产浪费;再制造物流则要与逆向物流体系结合起来,将报废设备通过再处理和加工成为二次利用的制成品,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提高报废品的材料价值和利用水平。
5.2 加强电力物流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电力物流企业要向以电子商务崛起带动的第三方快递物流充分学习,借鉴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结合电力物流的特点尽快构建起电力物流本身的信息化平台。从电力物流的特点来看,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构建物流业基础信息化平台,还要结合电力物流的大物流、专业化特点,构建满足其行业特点的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7];由于电力物流具备跨行业、涉及供应链条较多,基于关联组织的综合协同信息平台也必须做为电力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虑方向;最后,要加强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力物流的应急效率关系着在自然和人为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重大破坏时的应急恢复能力,而应急信息化平台可在这种突发的灾难面前发挥远距离协同的作用。
5.3 加强电力物流的专业化体系建设
要逐步从电力产业原有的体系中分拆,加强电力物流自身产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产业化要积极突出电力物流自身经营的特点,不能再看成是电力产业的辅业,要作为主导产业去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专业化则要在人才专业化、作业专业化和标准专业化三个方面入手。电力物流的人才是物流专业和电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必须基于一定的体系进行。作业专业化则要从电力物流的业务流程入手,在业务流程、作业程序、协同运营方面进一步强化[8]。标准专业化则要从电力物流的市场规范、客户服务标准以及对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标准建设等方面加强。
5.4 加强电力物流的绿色化流程建设
要在电力物流体系内开发和完善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和再制造物流业务。上述三者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电力物流组织内部物料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基本表现。在宏观层面上,电力物流要加强与产业链的整合,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将产业链条内的可循环资源纳入自身的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 蔡建刚,叶泽,钟宏. 电力价格水平规制理论文献述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7-91.
[2] 万维宏. 基于DEA的美国PJM市场发电厂效率评价[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18):46-50.
[3] 李婷,胡庆东,张国英,等. 电力物资仓库布局选址问题研究[J]. 物流科技,2011(7):62-65.
[4] 李兆云,陈潇尧,王喜富,等. 铁路物流中心业务流程及发展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0(8):190-192,196.
[5] 王海明. 关于商品价值的几个规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9-113.
[6] 周艳. 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资源税与增值税改进探讨――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8-130.
[7] 陈铭,高峻峻,周良毅,等. 需求主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电力行业的构建与实施[J]. 物流技术,2011(8):104
篇10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地位作用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并非人们常说的为应急物流而开发的单纯的信息设备,而是指将专业人员、政府机构、信息系统设备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的总称。通过指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事件中,保障各种应急物资合理、高效、顺畅的运输和配送,以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目前在我国的救灾体系中,应急物流的指挥系统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指挥部来完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各自为政、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指挥协调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物流指挥系统的建设中,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在现有的基础上,统一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整合国家、军队、地方等众多的行业性、专业性相关机构,构建一个专业化的、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强有力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同时,要注重系统功能的开发建设。在日常情况下,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具备以下主要功能:日常应急物流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如各种应急物资存储的数量、结构、品种等;各种应急物流预案的拟制、管理与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隐患的分析和风险评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报与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应急物流方案的确定、优化与启动;对各种事故应急物流行动的过程再现与分析;应急物流行动的总体功效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价等。
在应急行动中,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主要发挥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预测功能,主要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事件发展和趋势作出估计,包括事件持续的时间、受影响的范围、公共服务功能受影响的程度以及需要动用多少力量进行应对等,从而科学合理地预测出事件发生后所需应急物品的种类、数量、结构等。二是指挥协调功能:启动应急物流的预案;协调国家相关机构及其他省(市)相关部门,筹措、调用所需的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资源;向国家应急指挥部提出应急物流的救援事项的决策建议:组织实施应急物流救援行动。
在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筹措、调配、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整个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协调指挥系统。这点在许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救援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1999年,“弗洛伊德”飓风袭击了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州,全州三分之一的面积受到了洪灾的破坏,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是在经过美国各级政府的救助和联邦应急计划的实施,最终的人员伤亡却不多。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马等大州。夺走了1000多人的生命。同样的自然灾难,6年前能够从容应对,6年后对此为什么显得束手无策?研究表明,最重要的原因是北卡罗莱纳州政府建设有高效、顺畅的应急指挥系统,在灾害发生后,能够使更多的药品、食品以及帐篷等应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解决了灾区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所需。而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几个州,应急指挥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应急反应迟缓,有的州甚至没有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卡特里娜”飓风爆发4天后,还没有看到救援机构带进水、食物及药品等重要的救灾物资,致使太多伤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而失去生命。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在国家应急指挥行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搞好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全国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各类救灾物资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配送的统一领导,增强应急物流领导机构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协调和应对工作能力,确保应急工作反应敏捷、运转高效,从而达到尽量减少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运行机制
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指挥活动更凸显如下主要特征:1,指挥程序的简捷性。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时间紧急,应急物流必须在短时间内展开,因此,要求应急物流指挥必须尽量简化指挥程序,以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2,指挥内容的复杂性。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通信线路中断等,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就使得应急物流指挥内容十分复杂,对现场指挥是一种严峻的挑战。3,指挥环境的严酷性。应急物流指挥往往要靠前指挥,指挥员深入火热的第一线,指挥环境、条件异常恶劣,要求应急物流指挥必须沉着镇定,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间断的指挥协调。
应急物流指挥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既有政府部门,还有诸多的社会因素,如果这些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与协调配合,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扯皮与推诿,应急物流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重视应急物流指挥运行机制的建设,加强与国家应急办公室、交通部、军队、铁道部以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院校等科研院所的横向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联动机制。横向上,应加强与本级应急物资部门的协同,规范管理及信息畅通,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纵向上,中央级物流指挥机构应能顺畅指挥省级物流机构,形成上下沟通、快速反应的指挥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动员机制、协调机制和高效的响应机制,使整个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形成合力,成功地处理突发事件。从根本上提高应急物流行政管理质量,切实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的整体能力。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建设策略
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内容多、范围广。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搞好指挥系统建设,尤其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大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的建设
应急物流的专业人才是保障应急物流整体高效运行的首要条件,而其中指挥人才更是肩负着重要的关键性任务。因此,应加大院校、实体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培养力度,做好专业指挥人才储备。同时,整合全国相关物流专业救援力量,合理规划应急指挥人才队伍的布局,充实骨干人员,改善技术装备,全面加强应急指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照规划和预案的要求,定期开展专项演练、合成演练和综合演练,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
2 编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为统揽,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为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准备工作。预案编制要结合实际,符合应急物流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应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应急物流指挥管理信息网络。加强对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别以及跟踪监测,从而为指挥系统建立准确、快速、畅通的预报渠道,以实现预警信息的资源共享。
3 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指挥系统是政府应急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运行涉及国家多个部门以及其他的社会成员,这就需要依法管理、依法处置、依法监督,以达到统一行动、相互配合的目的。为此,国家要加紧制定应急物流管理法规草案、政府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公共安全的各种政策。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形成国家应急物流指挥管理的法规、规章及政策的配套体系。
4 建立高效能的应急物流指挥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