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合作社分红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合作社分红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级合作社分红方案

篇1

随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号角的全面吹响,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结合实际,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到贫困乡村蹲点调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回访等,集众智聚群力谋好脱贫策、集中力量加大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力争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蹲点调研找“病因”

36岁的龙忠琴,是钟山经济开发区红山社区付家营村的村民,丈夫在多年前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生活的重担压到她一个人的身上。为了生活,龙忠琴到贵阳的一家工地务工,因为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工地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又返回家中务农,但收入远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于是,龙忠琴只能来到水城县老鹰山街道,靠捡拾垃圾为生。

红山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龙忠琴家的情况后,积极联系辖区企业,帮她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企业找了一份清洁的工作,月工资3000元,每个周末都能休息。龙忠琴开心得合不拢嘴:“工作很轻松,而且工资又稳定,不但方便每天回家照顾家人,还让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心里踏实多了,相信以后一家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在钟山经济开发区,像龙忠琴一样得到帮助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开发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蹲点调研,实地调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查找制约贫困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理清l展思路、落实帮扶方式。通过建档立卡施行精准扶贫,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同时,组织人事部、社会事务局、各社区服务中心、职校等部门联合举办2017年第一期创业就业培训班。对50多名贫困户学员进行电脑、电子等开发区企业急需的技能进行系统培训,一方面满足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让贫困对象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精准帮扶开“良方”

石桥社区,位于钟山经济开发区中部,辖白泥、石桥2个居委会2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712户8300人。通过近年来对贫困户的不断帮扶,石桥社区服务中心贫困人口从建档立卡初期的108户309人,逐渐减少到目前只有贫困户40户80人。

通过前期的蹲点调研,石桥社区认真研究制定了《石桥社区服务中心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普遍核查工作方案》。结合“三变”,扶贫“l+N”等模式,精准施策,持续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以集体及农户土地入股方式与六盘水盘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打造集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规模的3万亩红豆杉产业园,以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石桥社区共完成流转村级集体荒山400亩,农户土地5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资4000万元,建成种植面积900亩的“白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15户17人就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预计两年后实现贫困户年均保底分红4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石桥社区结对帮扶18户67人,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17户28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既定目标;民政兜底33户46人;易地扶贫搬迁55户236人。集合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

产业带动助脱贫

依托“三变”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钟山经济开发区一直在探索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脱贫路径。2015年以来,双龙社区石龙村积极响应“三变”改革政策的号召,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成立了“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六盘水市石龙鼎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石龙村石龙三组33户农户将18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保底分红500元。

“我把14亩土地、1527棵林木通过合作社交给公司,每年能保底得到5000多元的分红,按照规定分红五年递增一次,递增后每年将近可以拿到7000多元的分红。”石龙村村民徐吉文拿着自家的“三变”改革股权证和签订的《合作协议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篇2

贵德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村转居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夯实产业产权改革基础。制定了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清产核资工作方案、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方案及意见,为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探索理顺村社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村社关系,解决村社不分,村集体“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本账”的管理模式,指导经济专业合作社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资产运营机制,提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妥善处理好分配与积累,分配与发展的关系,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由福利分配,逐步向按股分红转变。积极协调将集体资产年度清查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村级财务委托第三方。

以培训宣传为抓手,提升业务服务水平。通过继续实施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返乡创业5632计划、大学生创业试点、农业农村双创工作,指导经济实体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吸引社会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州产权制度改革培训。截至目前,全县共抽调业务骨干分赴各乡镇,就改革工作流程、政策解答、报名表填写等方面举办培训班32期,召开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4次。

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性举措,采取扎实措施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完成全县7个乡镇122个村411个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共确认成员身份24754户89607人。完成全县122个村的资清产核资清查核实工作,共清查核实村社集体资产33917.49万元。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510.63万亩,相关数据与已全部录入全国清产核资管理系统上报农业农村部审核,完成率为100%。完成全县122个村2017年、2018年及2019年财务建账工作和股份量化工作,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21家,共量化经营性资产23108万元,扎实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共发放登记证书120本,发放股权证书8956,涉及群众37038人。

篇3

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力量投入、持续强化力量保障,领导重视程度、攻坚举措精度、责任落实硬度、合力攻坚强度全面提升。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175户贫困户、590个贫困人口。各村贫困户在2016年至2017年底已脱贫115户,占全镇贫困户户数的65.71%;脱贫人口404人,占全镇贫困人口总数的68.47%;2019年拟脱贫28户103人;2019年拟脱贫30户74人;2020年拟脱贫2户4人。其中列入建档立卡的农村低保对象91户236人,低保衔接率40%,特困供养户13户13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扎实开展“春季攻势”行动,深入自查自纠。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集中精力做好全镇贫困户及边缘户开展“查漏补缺”工作,针对五类对象和退伍士兵重点排查,监理问题台账,实行销号处理,进一步完善扶贫台账。

有效落实“夏季整改”工作,逐项落实整改。对照夏季整改实施方案以及整改工作清单,能立即整改的即刻整改到位,需一定时限整改的,将落实整改作为开展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首要任务,确保我镇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全力推进“秋冬会战”工作,抓好动态管理。召开“秋冬会战”动员会以来,多次组织帮扶干部对贫困户进行走访调查,核实是否有符合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但仍“应纳未纳”,还要给贫困户算好经济账,确认已脱贫贫困户能够稳定脱贫,确保预脱贫贫困户脱贫质量经得起检验,制定未脱贫贫困户合理脱贫计划,同时为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组织专门力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了调查核实,核清核准情况,并针对近两年以来开展各类建档立卡检查、督查、巡视、审计等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组织核查,对核查属实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175户590人贫困户线下信息采集及线上录入工作,并对28户103人2019年拟脱贫户严格按照“七步法”脱贫程序执行,确保调整结果对象认账,群众满意,社会认可。

三、工作成效

突出“两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XX村白茶基地已扩建至500余亩,今年制茶450余斤,销售收入12万余元,带动贫困户用工17人;XX村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前期总投资42.7万元建立20亩非洲菊种植基地,9月底首批产花并销售3000余元,并带动周边农户30余人(贫困户12人)到基地务工;“十二五”贫困村XX村新建100KW光伏,“十三五”贫困村XX村扩建50KW光伏均已并网发电;今年来共组织技能培训5次,培训人员160余人次,转移贫困户劳动力就业38人,并通过公益性岗位成功解决45名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

依托金融扶贫,增添创收活力。为充分结合实际,有效减少风险,我镇以合作社为载体引导带动脱贫致富,目前全镇6个村均有一个合作社申请了“扶贫与移民产业信贷通”,并成功放款110万元,并与141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小额信贷通户贷比为82.4%,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户进行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采取以扶持发展产业及引导务工就业为主,入股分红为辅的方式,并于9月底向160户贫困户发放产业保底分红资金共计40260元。

篇4

(一)粮食高产创建稳步实施。全镇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形地貌为平原,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85%左右为二级地,其余为三级地。小麦、玉米是镇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6.7万亩左右。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新品种应用于推广工程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工程,有力推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在西石庙、宋庄等九个村规划建设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实现小麦平均亩产62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5年来年均增长8.7%。

(二)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主导优势产业。抓好品质蔬菜园区建设。坚持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服务组织化的的道路,全镇累计发展大棚480个,占地1732亩,先后建成了聘新蔬果、蔬果、葡萄、西红柿等蔬果特色产业基地36家,经济效益达3000余万元。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先后有4家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被立项,争取扶持资金38万。全镇生猪存养量1.99万头,年出栏生猪4.1万头,2012年生猪饲养纯盈余1200多万元;肉鸡存栏18.2万只,年出栏肉鸡近100万只,2012年肉鸡养殖纯盈余300多万元;肉鸭存养量27.5万多只,年出栏肉鸭近200万只,2012年肉鸭养殖纯盈余570多万元;水貂、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存养量6万多只,占全市饲养量的60%,2012年纯盈余1500多万元。大力推进林果发展。目前,全镇各类果品1195亩,花卉苗木519亩,经济结构调整1554亩,发展经济林1350亩,形成了以苹果、葡萄、梨、桃、冬枣、日本甜柿、樱桃等为主的50多个品种的特色生态林果村,形成了以成屯苹果、邢寨柿子、南朱油桃、磨庄葡萄为主的特色果品种植基地的“一村一品”格局。

(三)农业基层基础不断强化。加强村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镇66个村都配备了动物防疫员、技术指导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家。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15个,畜牧业9个,农机服务业4个。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2.7亿元,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总值16582万元,培训合作社成员1830人次,年底按股分红1155.6万元。由于服务体系的完善,201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实现11002元,增长20.0%,五年年人均增长11.6%。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了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孙岗标准化养鸡厂建设;完成了1.15万亩的标准良田建设工程;实施了涉及14个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完成了478万元的小农水建设项目;投资976万元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四)生态农业取得突破进展。完成了个村的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共安装太阳能路灯盏,且%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建设完成个村,建成户用沼气池户。截止目前,全镇累计已发展处沼气服务站,拥有台沼气抽拉车。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工程个村,完成改厕个。2012年,全镇绿化总投资达586万元,造林总面积1770亩,其中道路绿化446亩,平原绿化1220亩,完成防护林300亩,经济林100亩,栽植各类树木29.5万株,种植花卉苗木460亩,农田林网4600亩,完成市级绿化示范村6个,森林覆盖率达37%。

(五)农村形势实现和谐稳定。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召开了专题动员大会,制订了《镇党委、政府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建立了信息化监管平台,做好数据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重点加强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工作。目前,已有个村申报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请财政奖补资金万元。全面落实惠农政策。2012年共完成小麦良种补贴面积68584亩,争取补贴资金685840元,统一供应良种51万公斤,实现了小麦良种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得到明显提高。

篇5

一、总体思路

坚持“政府扶持、供销社领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便民利民、经营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要求,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以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为农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和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为目标,通过依托村两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自建新建、部门共建、村组联合、能人领办等多种方式,引入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发展集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营销、再生资源回收、特优农产品网店等经营为一体,融农村文化、卫生、教育、农村劳务输转,技能培训、信贷担保、政务服务、网络信息、邮政电信代办等公益为一身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二、目标任务

XXX供销社领办村级综合服务社188个,其中改造提升综合服务社16个,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到2017年,完成25个村级综合服务社改造升级工作,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建设原则

采取升级改造系统资源自建一批、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谋划新建一批、整合涉农社会资源共建一批、依托村两委发展一批等途径,多渠道建设农村综合服务平台

——坚持多渠道建设。重点依托村两委、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创办乡镇和村级综合服务社,把村级综合服务社纳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规划,统一整合,配套建设,健全完善“一站式”社区服务。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开展的政治学习、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科技服务等多种活动,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把村级综合服务社逐步发展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农村传统村落向新型社区转变。

——坚持高标准建设。按照《农村综合服务社规范》(GH/T1069-2011)行业标准,立足各地实际情况,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每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在把日用品、农资供应、农副产品销售、再生资源回收作为基本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养老幼教、医疗卫生、业务代办等综合发展。

——坚持引领示范社建设。开展村级综合服务社“星级社”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建设标准高、服务功能全、群众评价好、管理较为规范的综合服务社,成为服务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综合平台。

——坚持与精准扶贫对接。按照全县“1+18”精准扶贫意见方案,与电子商务、教育卫生、产业培育、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等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对接,推进172个贫困村综合服务社建设。发挥供销社优势,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小额信贷等扶贫工作,通过建立资金互助社或资金互助协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小额信贷服务,尊重农民意愿,农户以小额信贷资金入股的形式,广泛吸收贫困户入社,享受供销社社员优惠政策,同时获得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的资格,使综合服务社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平台。

五、建设内容

(一)乡镇

1、注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明确综合服务经营内容;

2、门头悬挂供销综合服务中心标识牌,墙面挂供销综合服务中心铜牌;

3、室内上墙综合服务中心组织机构图、服务网点分布图、服务经营范围、提供服务价格标准、入社社员享受优惠政策;

4、办公室配置办公桌椅、电脑,接入通讯网线;

5、服务中心配置货架,上货产品为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农村实用书籍、租赁物品农机具;

6、提供服务经营内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销售,农用书籍阅览,红白喜事等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农机具耕作等租赁,敬老幼教(可任选一)、文化娱乐、资金互助服务,农业科技咨询培训、测土施肥、车辆农机具维修服务,电子商务,废旧物品回收等。

(二)村级

依托村组织活动场所和供销社现有网点建设的综合服务社的建设内容:

1、注册村级综合服务社,明确综合服务经营内容;

2、门头悬挂供销综合服务社标识牌,墙面挂供销综合服务中心铜牌;

3、室内上墙综合服务社组织机构图、服务经营范围、提供服务价格标准、入社社员享受优惠政策;

4、办公室配置办公桌椅、电脑,接入通讯网线;

5、服务社配置货架,上货产品为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农村实用书籍、租赁物品农机具;

6、提供服务经营内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销售,农用书籍阅览,红白喜事等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农机具耕作等租赁,敬老幼教(可任选一)、资金互助、理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服务,费用缴纳、证照办理、快递接发、车票代购、婚介等服务,农业科技咨询培训、测土施肥、车辆农机具维修,电子商务,废旧物品回收等。

产业集聚公路沿线建设的综合服务社的建设内容:

1、注册村级综合服务社,明确综合服务经营内容;

2、门头悬挂供销综合服务社标识牌,墙面挂供销综合服务社铜牌;

3、室内上墙综合服务社组织机构图、服务经营范围、提供服务价格标准、入社社员享受优惠政策;

4、办公室配置办公桌椅、电脑,接入通讯网线;

5、提供服务经营内容:农副产品、农资销售,农业生产农机具耕作租赁,电子商务,农业科技咨询培训、测土施肥、车辆农机具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

依托乡村沿街商铺建设的综合服务社的建设内容:

1、注册村级综合服务社,明确综合服务经营内容;

2、门头悬挂供销综合服务社标识牌,墙面挂供销综合服务社心铜牌;

3、室内上墙综合服务社组织机构图、服务经营范围、提供服务价格标准;

4、办公室配置办公桌椅、电脑,接入通讯网线;

5、服务社配置货架,上货产品为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小型农机具;

6、提供服务经营内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小型农机具销售,费用缴纳、证照办理、快递接发、车(船)票代购等服务,电子商务等。

六、建设标准

(一)选址

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供销社系统现有网点,产业集聚公路沿线,乡村街道现有经营商铺等。

(二)投资预算。

对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的扶持主要采取奖励、补助的办法进行。

1、对供销社利用自有土地(包括新购置土地)和经营网点通过新建和升级改造建设的综合服务社或综合服务中心,全额予以补助。具体名单如下:

⑴XX综合服务中心;

⑵XX综合服务社;

⑶XX综合服务中心;

⑷XX综合服务社中心;

⑸XX综合服务社;

⑹XX综合服务社;

篇6

**村位于**镇东部,距镇政府X公里,全村辖**个合作社,**户**人,人均收入**元,**年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低保户**户**人,属非贫困村。全村气候温和适宜,耕地面积**亩,主产玉米、小麦、黄豆、荞麦。群众主要经济收入以劳务输转、农作物和药材种植为主。

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村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和基层党建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已完成危旧房屋加固维修及风貌改造:其中一层完成**座,二层**座,翻瓦**座;硬化入户道路**平方米,庭院硬化**平方米,青砖花墙**;新建公厕**座;铺装活动广场**平方米;石桌凳**套;景观小品**个;凉亭**个;花池(树池)**个;绿化**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株(其中灌木60株、乔木40株);垃圾房**个;修建护庄护坡**立方米;安全防护栏**米;道沿石**;石子路**平方米;设立村级标识牌**个;安装路灯**盏,文化墙**平方米;修建**米水景一处。

为推动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向纵深开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建+”工作模式,全村采取划段包干的做法,以村“两委”为责任单位,以农户为主体,组织党员、群众,对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料、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进行彻底清理,确保全村环境整洁有序。

三、主要做法和特点

篇7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承包防治;建议;江苏盱眙;黄花塘镇

中图分类号 S435;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10-02

盱眙县黄花塘镇农技站在该镇杨庄村29.33 hm2统防统治试点取得成功基础上,创办农作物病虫专业化承包防治合作社。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服务模式

2008年11月黄花塘镇农民创办了黄花塘镇灯塔稻麦病虫防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村组干部、专业植保机手和种田大户为主体会员,起初入社会员只有95人,理事长由农技站技术人员担任,以保证技术应用到位和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服务模式上采取“包办”和“帮办”2种形式。对劳动力、农药机械严重缺乏的组户实行病虫情调查、药效试验、防治配方拟定、组织集中防治和药效调查等全责由合作社操办的“包办式”服务;对有劳动力、农药机械不缺,但缺乏技术的农户,在病虫调查及药效试验基础上提供防治时间、药剂配方和防治用药,由农户自行施药的“帮办式”服务,以提高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1-2]。同时,为满足农户对机插秧、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需求,2010年3月,又成立了黄花塘镇铁军稻麦高产栽培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供秧、统一测土配方供肥和统一栽培技术指导的全程服务。2011年全镇300 hm2机插秧全部由该专业合作社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全部实施了统防统治。

2 服务现状与规模效益

2.1 服务现状

合作社设在杨庄村村部,由镇农技站牵头,以村组干部、专业植保机手和种田大户为主体会员组建。目前,入社会员已由起初的95人发展到2011年初的1 366人,拥有插秧机3台、背负式弥雾机100台、手推式大型喷雾机3台、手推式弥雾机1台、病虫测报灯1盏、统防统治农药补贴1 600公顷次;拥有固定资产12.09万元,流动资金15.66万元,2年实现利润20万元以上,入社社员通过节本增收及股金分红人均352元,植保机手人均年工资收入实现2 780元。

2009年黄花塘镇灯塔稻麦病虫防治专业合作社在5个村6个村民组组建了2个机防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包办式”服务,总包办服务面积108.67 hm2,同时还接受了13个村36个村民组的植保统防统治“帮办”申请,帮办式服务面积达1 240 hm2。全镇包办式和帮办式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到1 348.67 hm2。秋收时节,镇农技站还组织村组干部和种田大户进行观摩对比,以吸纳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组织,共同享受专业化承包防治带来的实惠和便捷服务,有力促进和推动全程承包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开展。

2010年,各村组大多数农户要求加入合作社,镇农技站对相关村组逐一召开会议,落实专业化服务面积。经统计,杨庄村、枣园村和新街居委会等3个村60个村民组共928.87 hm2稻麦面积申请了“包办式”专业化承包防治服务;张庵村、瓦屋村、绿化村等13个村80个村民组2 176.93 hm2申请了“帮办式”专业化防治服务。至此,2010年全镇“包办式”和“帮办式”专业化承包防治总面积达3 105.8 hm2,占全镇稻麦种植面积5 009.4 hm2的62%。

2011年以来,在2010年的基础上又新增了450.87 hm2,使得全镇植保专业化承包防治总面积达到3 556.67 hm2,占全镇种植总面积的71%,呈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

2.2 规模效益

2009年专业化防治区小麦穗期病虫综合防治用药1次,农药成本90元/hm2;水稻秧田期统一用药3次,折合大田农药成本22.5元/hm2;大田期统一用药2次,农药成本405元/hm2。统防统治服务区农户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时间、统一移栽规格、统一施肥标准等栽培措施基础上,“包办区”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植保服务队实施,“帮办区”由合作社统一通知农户分户实施。由于狠治了秧田病虫,使得服务区水稻大田无重大病虫的发生危害。而未经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的农户少的用1次药,多则用了2~3次药。而且专业化防治服务区农户防治效果比农户自行防治提高10%以上,挽回产量损失450 kg/hm2,减少用药2~3次,节省农药成本675元/hm2左右,实现了专业化防治比农户自行防治节本增收1 500元/hm2以上的良好效益,得到了受益农户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2010年“包办式”防治区水稻收取病虫害承包防治费1 275元/hm2(含机手工资),“帮办式”防治区水稻实收防治费1 432.5元/hm2左右(含机手工资),农户自行防治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成本1 929元/hm2(含折算的人工费)。承包防治区比农户自行防治少用药2~3次,节省用药工本522~672元/hm2,且防治效果提高10%~15%,加上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到位,水稻产量较农户自行防治的田块高900 kg/hm2。

合作社成立至今,已实施小麦穗期病虫防治4 454.47 hm2,水稻病虫综合防治8 897.33 hm2,统防统治农药销售收入1 734 672元,实现利润逾20万元。此外,还获赠背负式弥雾机、手推式弥雾机、病虫测报灯、统防统治农药补贴等,折合人民币10.4万元。

3 做法与经验

3.1 选择适当的服务方式

以全程承包防治为手段,带动统防统治全面开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主要采取2种服务方式:一是全程承包的“包办式”防治,在水稻、小麦种栽之前与农户签订合同,按面积一次性收取农药、机工费用,整季作物病虫害防治由合作社全责“包办”,保证防治效果;二是全程承包的“帮办式”防治,在水稻、小麦种栽之前与农户签订“帮办式”协议,按次收费(收费按实际用药、用工的市场价收取,防治1次病虫收1次费用),整季作物的每次病虫防治需按合作社要求统一防治,施药可以由合作社机防队喷施,也可以由农户自行喷施[3-4]。合作社确保整季作物病虫害最终防治效果(保产或增产效果)不低于周边自行买药防治的农户田块,但整季作物的累计用药、用工总成本低于其他农户10%以上。

3.2 市场化运作,规范化服务

专业化承包防治坚持签好2份合同:一是及时与农户签订服务协议,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由镇农技站牵头,村组干部协助,根据自愿的原则与农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服务;二是与机防队或机手签订协议,制定施药规范,明确喷药质量及责任[5]。

3.3 以点促面,典型引路

合作社创办之初,专业化统防统治试点面积仅29.33 hm2。2009年,承包防治“包办式”服务面积108.67 hm2,“帮办式”服务面积1 240 hm2,专业化承包防治总面积1 348.67 hm2;由于专业化防治节本增收效果显著,推动了专业化承包防治工作迅速跃上新台阶,2010年“包办式”服务面积达到928.87 hm2,“帮办式”服务面积达2 176.93 hm2,总面积达3 105.8 hm2;2011年以来,全程承包防治的专业化面积已经达到3 556.67 hm2。从2008年试点时不足全镇稻麦种植面积的1%,发展到2009年的27%,2010年已增长到62%,2011年已高达71%,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作用。

3.4 统一部署,精心落实

病虫专业化承包防治服务由镇农技站统一部署,各组农户讨论自愿参与。镇农技站挑选事业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各区的防治调度、日常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和技术指导工作[6]。各“包办式” 和“帮办式”服务区努力做到“五有”:有组织(村级联系人、机防队员、病虫监测人员)、有章程(如何收费、如何组织实施)、有场所(培训、办公、仓储)、有依托(市县植保站、镇农技站)、有效益(入社社员防治成本降低、机手收入有保障、服务依托单位有物技服务收入、村组联系人有工资报酬)。

3.5 技术宣传与技术服务

镇农技站具体负责技术宣传与技术培训。一是机动喷雾器使用与保养技术培训;二是重大病虫防治前对机手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并提供技术服务电话等。2009年小麦赤霉病防治和水稻育秧技术培训16场,培训机手和农户逾800人次;2010年培训23场1 260人次;2011年截至目前已培训15场,受训人数已达1 000多人次。

3.6 技术服务和物资保障

为准确有效的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社订阅了《现代农业科技》《植物保护》《农业科技通讯》《农家致富》《江苏农业科技报》《品牌农资》等10多种农业报刊杂志,并成立了盱眙县病虫测报站黄花塘测报分站。在统一测报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推荐公布的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取“统一防治适期、统一用药品种、统一施药器械、统一防治方法、统一技术指导”的“五统一”措施,切实做好病虫专业化承包防治工作。3.7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为促进工作的开展,减少服务风险,合作社还积极争取农业项目的扶持。自成立以来,先后争取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优质稻米工程”、“水稻机插秧”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从物质上、技术上给予了植保专业化承包防治工作很大的推动与支持力量。

3.8 接受农技植保部门的技术指导

植保专业化承包防治工作,尤其是“包办式”服务,技术性高,责任风险大,易与农户发生防效争议。因此,得到植保部门的技术支持至关重要,每一期防治方案和药剂种类确定均要经过市县植保专家的严格把关。由于他们工作扎实有效,农户增收增产显著,2010年秋收后有2个村民组农户自发筹钱置办酒席,邀请县植保站、镇农技站及合作社负责人到农户家做客答谢。

4 发展建议

4.1 开展综合服务,提高综合效益

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单一、季节性强,从业时间短。为了保证队伍稳定,必须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及机手的收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拓展业务范围,逐步将专业化防治,种肥、药代购代销,粮食购销,机耕、机种、机收、机插结合起来,将机手培养成收割机手、播种机手、插秧机手、弥雾机手,同时成为种肥药等农资配送员,让他们全年有活干,提高综合收益。

4.2 增加机械数量,提高服务能力

黄花塘农技站现有农业院校毕业生6人,其中农艺师4人,研究生1人,技术力量过硬,完全有能力把全镇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做好。2011年还要增加大型植保施药机械10~15台,并整合社会现有的插秧机、收割机加入到合作社,计划到2012年对全镇5 000 hm2稻麦病虫全面实行专业化承包防治,以期实现病虫专业化承包防治面积达到100%的目标。

4.3 强化植保专业化合作社管理,确保统防统治效果

植保专业化合作社成员组成应以村组干部、农技人员、植保机手和种田大户为主体,零散小户只能作为服务对象,合作社服务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否则统防统治服务面积难以迅速扩大。农技人员是推行植保专业化工作的主体,随着服务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作负担将越来越重。对农技人员实行全额发放国标省级工资,合作社可根据服务面积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发放工资补贴和奖金。同时应切实保证其有效工作时间,以服务统防统治大局。为保证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效果,维护合作社信誉,专业合作社所用农药应由农技站或县植保站统一调配供应,以保证货真价实,杜绝假冒伪劣。对专业化服务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应设法配备村级专职农技人员,以协助镇农技站搞好统防统治技术服务。

4.4 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统防统治水平

目前,统防统治“五有”保障尚欠实力,防治药械严重不足,对诸多要求“包办”服务的组户无力承担,机手待遇得不到切实保障,留人难,测报经费短缺,药效试验、信息传递、技术培训、防效调查等工作尚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专业化服务工作的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让这项有利于粮食增产、节本增收,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应用和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惠农措施得以迅速展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这项公益性事业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对器械装备不足的村组予以机动喷雾器扶持,对"两迁害虫"集中防治给予药剂扶持,以推动病虫专业化承包防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上档次。

5 参考文献

[1] 陈玲玲.长沙市: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会议召开[J].湖南农业科学:2011(6):61.

[2] 谢巧艳,曾凡杜,张小兰,等.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应用[J].作物研究,2011(3):253-255.

[3] 刘超,杨明进,王琦,等.宁夏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现状及思路[J].宁夏农林科技,2011(4):47-49.

[4] 王兆勇.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班在长沙举办[J].农药市场信息,2011(14):42.

篇8

全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3月上旬,县政协组织6个视察组,分别由六位主席带队,深入到XXX个乡镇、选择XXX个贫困村(20xx年出列村2个,20xx年出列村XXX个,20**年计划出列村XXX个)、XXX户非政策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视察分析;召开由部分县直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采取县内视察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考察组到宜昌五峰、远安考察学习产业扶贫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视察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认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各级各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抓住产业扶贫“命根子”,认真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县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商行等部门通力配合,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全力服务产业扶贫。各乡镇和村认真对照村出列、户销号的标准,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黄堡镇寨湾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马桥镇白果村20xx年发展土豆xx40亩,草场3000亩,今年计划发展银杏xx00亩,户均产业基地达到13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村。一批市、县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二)奖扶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xx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兑现产业奖扶和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据视察了解,20xx年全县兑现产业奖扶资金6XX.X万元,发放小额信贷XX.X亿元,扶持XX.X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XX.X万亩,辐射带动7XXX户、XX.X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走访调查的XXX户贫困户中,20xx年发展1至2个产业项目的有XXX户,占XX.X%,3至5个产业项目的有XXX户,占XX.X%。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乡镇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联农户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据视察了解,全县共注册农业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70家,20xx年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协议XX.X万份,辐射带动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6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30余万头(只),实现特色产品订单销售XX.X亿元。如:寺坪镇依托南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大畈、天子坪等5个村、XXX户贫困户发展渔业养殖和乡村旅游,户均增收6XX元;过渡湾镇茶庵村依托襄阳佰蒂蓝莓公司,带动XXX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户均增收14XX元;店垭镇依托楚原欣茶叶公司,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户均增收12XX元;歇马镇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区开发,带动XXX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到景区务工,人均增收1XX元。

(四)配套建设力度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各级各地高度重视,整合政策资金,全面加强水、电、路、田等产业配套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实。据视察了解,20xx年县水务局投入2XXX万元,集中解决了XXX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县供电公司投入2XXX万元,对XXX个贫困村、XXX个台区,XXX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完成了4条县乡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宽窄路面103公里;县国土资源局投入7XXX万元,对7个乡镇、XXX个村的30000亩土地实施了开发整理,硬化田间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间道26170米、生产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贫措施落实不够。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虽然对产业扶贫认识程度较高,但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抓落实还不够。客观上讲,20xx年是易地搬迁年,各乡镇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上,导致部分乡镇和村对本地产业发展宏观谋划不够,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编制的规划指导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后扶产业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缺乏微观指导,存在规划与实际“两张皮”现象。从调查走访的XXX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规划项目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只有XXX户,占比不到XX%。少数村对产业扶贫压力传导不够,政策宣传不够,上热下冷,坐等观望,存在“你能脱贫、我也能脱贫”的消极思想,扶贫工作手册、政策汇编等资料还放在村委会,没有发到贫困群众手中,个别村干部对产业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说不清楚。少数部门工作重心和精力还没有完全倾注到贫困户,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视察的XXX个贫困村、XXX户中只有6个村、XXX户获批了小额信贷,马良镇峡峪河村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没有一户获批小额信贷;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是很强,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是很接地气,20xx年全县虽然组织开展了47场(次)的劳动技能培训,但只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XXX人,仅占建档立卡总人口的XX.X%;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快,全县报备光伏发电XXX个村,目前仅建成3个试点。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乏力。通过对XXX个乡镇、XXX个贫困村、XXX户贫困户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很难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从产业结构看,各地对长效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缺乏特色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发展项目小而全,没有特色,科技含量低,产品商品化率低,组织化程度低,据视察了解,XXX个乡镇中发展项目最多的达XXX个,XXX个贫困村中发展产业项目最多的达XXX个,XXX户贫困户近XX%选择发展生猪、土鸡、山羊、蔬菜等传统种养项目;从劳力结构看,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思想保守、体力不支,承接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现象,据视察统计,XXX户贫困户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XX元产业奖扶计算,20xx年应兑现奖扶资金XXX万元,而实际只兑付XXX万元,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收入结构看,抽查的XXX个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XX%,最高达XX%,最低只有3%,务工收入平均占比XX%,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XX%,最高达XX%,最低为6%,说明农民发展产业的水平还参差不齐,农业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空间结构看,部分集中安置贫困户由于人地分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与“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视察了解到,20xx年兴建的部分集中安置点产业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贫困户要往返数公里去耕种;从收入情况看,被视察的XXX个重点贫困村,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万元的只有8个,仅占XX%,走访调查的XXX户贫困户,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XX元脱贫销号标准的还有XXX户、XXX人,如果扣去产业奖扶资金,有XXX户、xx5人低于3XX元脱贫销号标准,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贫困户收入还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动,持续增收渠道狭窄、后续乏力。

(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通过视察和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中坚力量。据视察了解,目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较弱,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产业规模、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经不起市场调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据视察统计,全县目前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仅占XX%;专业合作社250家左右,仅占XX%。视察中,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如:马良镇农信兴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带动力较强,20**年基地扩大到2000亩,带动峡峪河、东风头、老岭垭等5个村发展甜玉米和旱黄瓜,产前急需xx万元资金信贷,找到银行多次协商未果,只得找亲朋好友拆借。

(四)产业奖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去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扶政策后,各地通过一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但仍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够调整优化。如:在奖扶项目上,类别偏多,容易分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注意力,不利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在奖扶标准确定上还不够合理,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对像药材等投入较高的产业项目标准过低,对像土鸡、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项目标准过高;在奖扶方式上,简单地货币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内“奖扶脱贫”,带来产业扶贫福利化和贫困户选定项目趋利性倾向,使有限的帮扶资源使用率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督办部门工作责任落实,转变服务方式,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注。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优化信贷服务;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与服务,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建好的光伏电站尽快并网发电,在建的光伏电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五峰、远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经验,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确定3至5个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产业扶贫,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助力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确保每个乡镇和村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骨干增收项目,为全县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品”打基础、增后劲。

篇9

关键词: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优先股

一、前言

近几年,东莞一直在不断地探索集体经济的规范管理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4年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375.9亿元,同比增长4.5%;资产负债率17.7%,创历史同期新低。2015年,集体经济的质量再次提升,村组两级纯收入增长9%,资产负债率降至17.2%。但是,镇村基层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见,镇村集体经济正遭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困,本文试图从产权制度改革的操作层面探讨解困之策。

二、东莞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集体经济是指集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组织形式和获得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集体经济中的合作是一种低成本的、基于合作收益而做的理性选择。集体经济对居民的就业、收入、幸福感和心理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作用显著。东莞各镇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但是,在进一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东莞集体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

(一)传统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的需求

传统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以土地、物业租赁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目前,东莞市村组集体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411亿元,绝大部分是厂房、商铺等物业资产,分别占集体总资产和长期资产的32%和42%,集体物业出租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七成以上。但是,所建设的厂房铺面等物业大多建筑标准低,环境及配套设施较差,只能容留低端产业和低端就业,难以适应新产业的需求。

(二)集体资产增值过度依赖土地等资源性资产

东莞集体经济中资产的规模扩张较大程度上来源于土地使用权的直接出让。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历年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所形成的净资产约594亿元,占两级净资产的59.5%。同时,居民的劳动技能提升较慢,管理者的资产经营能力还停留在物业管理层面,而资本运营能力不足。本地居民在就业、知识和观念上尚未完成深度城市化转型,部分原村民过早地放弃生存技能提升机会,其子女中还存在不务工、不务农、不读书、不经商的“四不青年”F象。智力、技能等无形资产储备不足,严重影响集体资产可持续发展。

(三)外部智力的引入困难重重

在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外部智力的引入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教育程度越高(即管理层学历水平越高)、管理层评级越高,其农民人均收入越高。但目前的智力引入却遭遇到观念和制度的重重限制。集体经济有地域性,原居民对外来人才参与集体经济管理在观念上有戒备心理,担忧外来人才会损害集体经济利益。同时,现有制度规定,特定人员入股后不能抽资退股,也没有规定如何转让,意味着外来人才可以得到股权激励,但无法变现。这在制度上限制了外来人才长期激励机制的形成。

三、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成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东莞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导致分配机制和治理机制不健全,渐成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股的设置为外行干预内行工作提供了依据

集体股的所有权归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股东共同所有。集体股的设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确保公有制经济性质;二是需要通过设置集体股获得收益来解决公益服务的经费开支。但集体股在股份合作社中总股份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决定性的投票权,而这部分集体股往往是由自治组织的村(居)委会负责人行使权,在这一前提下,要么会形成政经不分、政社不分的格局,要么会经常出现行政负责人利用权直接干预合作社经营决策的难题。在行政干预下,合作社将过度规避经营风险,经营决策短期化,将资产集中在风险较低的物业开发上,很难实现资产多样化。实证研究也发现集体股比例越高,农民人均收入越低。

(二)股权流转的限制不利于外部优质资源的进入

市场经济环境中,股权流转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通过流转形成市场定价才能体现资产的价值,通过流转才能发挥股东“用脚投票”的激励机制作用。股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企业管理高层的股权激励是有效的,在股份合作社中从外部引进高层管理者时,设置股权激励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华为公司通过股权激励(又称“金手铐机制”),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人才为之服务。但东莞集体经济组织内目前这种封闭股权状态(股东的股权可以继承,但不得用于抵押,不得抽资退股,以保持集体经济的相对稳定),就限制了外部优质资源进入合作社的合理途径。

(三)平均分配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集体经济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强调公平,股权和收入平均分配,实现了公平,但对效率兼顾不够,难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在东莞,过于强调公平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过于强调公平很难调动合作社经营者的积极性。东莞的市场经济发达,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由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也不能例外,经营者的报酬一定要与其市场价值匹配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二是过于强调公平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生产要素,掌握知识的人才在收益分配中的比重理应增加,如果平均分配就难以吸引人才;三是过于强调公平不利于激励社员主动学习工作技能,平均分配让一些年青人利用长辈们积累的股份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缺乏进一步学习生存技能的动力。

四、突破瓶颈的改革方向――引入优先股

优先股是现代股份制企业中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优先股股东没有选举及被选举权,一般来说对公司的经营没有参与权,优先股股东不能退股,只能通过优先股的赎回条款被公司赎回,但是能稳定分红的股份。将优先股这种特殊股份引入集体经济组织有利于化解目前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将集体股改革成累积优先股减少企业经营的外部干扰

集体股是全体社员共同赋予的物质保障,是集体福利事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简单地撤销集体股是不可取的。但是集w股又是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经营的最大障碍,如何在确保集体收益的同时保障企业独立经营,这是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关键。

累积优先股是指在某个营业年度内,如果公司所获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规定的股利,日后优先股的股东对往年未给付的股息,有权要求如数补给。将集体股设置为累积优先股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一是优先股股东没有选举与被选举权,也没有公司经营的参与权,这就截断了村委会或居委会干部以集体股股东的代表者干预企业经营的渠道;二是优先股的稳定收益又可以成为集体福利事业的资金保障,特别是累积优先股的收益相对稳定,某年度利润不足而没有足额分派股利,后期还得补上;三是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者的决策目标单一,仅需对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无需考虑太多的社会责任目标,这有利于更好地搞好企业经营管理。

(二)为特殊社员设置参与优先股确保其收益稳定

在集体经济社员中有部分是比较特殊的,如孤寡老人、病残人员等弱势群体,他们实际上没有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决策的能力,也无法承担参与决策的经济责任。为这部分特殊社员设置参与优先股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避免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参与优先股股东可以享有稳定的股利,在企业利润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还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参与利润分配的优先股;二是减少这部人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决策的压力,他们不需要参加企业管理决策的大部分会议;三是减少一部分社员为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而拉拢这部分弱势群体给其造成的心理压力,他们没有投票权,自然就没有人去争取。

(三)为外部投资者设置可转换优先股以吸引外部资金

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目前都遭遇融资难问题,而融资难的关键是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不透明问题。一般情况下,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外部投资者对投资的回收信心不足,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很多投资者都了解东莞一些地区的集体经济拥有很有潜力的优质资产,渴望有机会参与投资。实证研究表明集体经济组织引入外来投资者也有助于改善财务指标。

可转换的优先股是指允许优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条件下把优先股转换成为一定数额的普通股。外部投资者购买可转换的优先股后,有一个可缓冲的观察期,在此期间可以获得稳定的红利收入,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认为公司经营稳定,并且优质资产确实有增值的潜力,投资者可转换成普通股以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当然,集体经济组织还要为外部投资者设定一个优先股赎回条件,允许外部投资者在不看好集体经济时,在一定条件下退出集体经济组织。

(四)为组织内部青年人才设置可收回优先股以激励其学习成长

可收回优先股是指允许发行该类股票的公司,按原来的价格再加上若干补偿金将已发生的优先股收回。集体经济组织对社员自身繁殖所增加的新成员,可为其设置可收回优先股,让其享受集体经济的收益,同时约定收回条件,例如,如果没有完成一定的学业,且无一技之长,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收回部分优先股。而新成员在学历上每上一个台阶,允许其增持一定数量优先股,在新成员进入集体经济组织中工作时,允许其将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与组织共成长,共享收益。

(五)为外部人才设置可转换、可收回优先股以吸引人才

集体经济组织在为外部人才设计股权激励机制时,有两个方面的顾虑,一是担忧引进的外部人才并不符合组织的期望,一旦为其配置了股权,没有回旋的余地;二是难以确定一个合适的股权比例,设置低了不一定能吸引好的人才,设置高了会引起社员的不满。可转换、可收回的优先股,可很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利用股权的可收回条件,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在外部人才表现不合乎期望时收回优先股的股权;利用股权的可转换条件,可以观察人才在一定时期内的表现后,双方谈判确定一个都能接受的转换比例,以留住优秀的人才。

五、结论

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关乎社会的稳定。本文的研究表明,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彻底已经成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利用优先股的特殊性质,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优先股来解决目前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产权制约问题。后期的研究可以通过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相关调查,进一步设计优先股设置的可操作性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军亚.产权改革: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内生动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2]钱存阳,易荣华,刘家鹏,张华.城镇化改造中集体经济对失地农民保障作用研究――基于浙江 9个地区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5(01).

[3]杨杰,于鸷隆.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村级层面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5(03).

篇10

自上个世纪中期三农问题浮出水面开始,从来没有一种声音象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作为一种路径设计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如此广泛的关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并在缓解三农问题的诸多意见中占据着主动地位,把持着语话权。从目前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情况来看,关于新农村建设比较成型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林毅夫的政府投资拉动内需论、温铁军的农民合作组织化论、贺雪峰的文化建设再造农民福利论。

林毅夫认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严重不足,市场疲软、通货紧缩,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农村。所以他建议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来带动农民就业和拉动农民投资,从而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他认为,政府通过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对启动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这是一个既可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我国早日从通货紧缩的陷阱中摆脱出来,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民观念,移风易俗的一石数鸟的政策。

温铁军认为: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基本体制性矛盾的双重制约下,只有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城镇化改变三农问题面临的外部条件与加强小农村社经济内部化制度建设并重,才可能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层面,他倡导农民合作化运动,通过让农民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分散小农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尤其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困境。近几年,在大量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也开始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合作组织经验与教训交流会,他就总结说:文化建设,收效最高。

贺雪峰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农村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农民们过着“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从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小农经济与市场改革之间的关系来讲,农民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收入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因此,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为农民树立新的福利观,倡导建立“高积累、低消费”的农民剩余分配观。在农村一线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通过在农村建立老年人协会、文艺组织以及加强农村水利等公共设施建设,来增强农民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感,再造农民的福利。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使离开农村,但是还没有取得城市生活资格的农民工能够实现顺利的回流,避免因农民流动受阻而带来社会矛盾的爆发;另一方面可以使滞留在农村的人能够过上有尊严的,高福利的生活。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欧村实验正是建立对现有理论的客观的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来的。她既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呼吁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村庄的道路,拆迁危房建新房等,也强调要发动农民搞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民与公司的间接对接,提高农民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的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她也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主张建立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农民文艺组织,筹建乡村图书室等活动。以此来看,欧村实验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操作上也具有切实的可能性。

欧村概况:

欧村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西坪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有两个村民生产小组。欧村坐落于粤北的105国道边,方圆5平方公里,距上坪镇墟3公里,距县城23公里,距河源市区140公里,与广州最近距离241公里。该村现有农民42户共201人,村民以客家人为主,基本上都是隶属于同一个家族——谢氏家族。现有水田99.4亩,旱地80亩,荒地约800亩,山林地近5000亩。此外,该村还有4.8万立方容量的高涧水库,水域面积3.85万平方。朱子河横穿而过。欧村人居住较为集中,民房基本还保留着回字型的围屋结构,80%已成危房,其中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占70%,亟需得到改造。欧村现有的可调配劳动力约60人,其中有13人外出打工,剩余的基本以分散的农业耕作和打零散工为生,实际年人均纯收入仅有600元左右,年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近年来,村民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已种植水蜜桃4000多亩。当地交通不便,目前只有一条狭窄的从105国道通往村庄的硬化路面,就象一个单行道,大型卡车根本就不可能进村。村中的道路同样很差,村民收割庄稼都还是极其原始的办法,往往需要用担子给挑出田地。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具有以往的“公司+农户”模式与“合作社+农户”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这种制度设计坚持“不脱离农业、不离开土地、不改变农民身份、不破坏环境资源、让农民平等参与土地增值利益的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四不一让”原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她既能有效规避“公司+农户”模式由于公司对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带来的对农民正当利益的剥夺,也能解决单纯的“合作社+农户”模式中的资本不足、管理落后、发展缓慢等状况的出现,使滞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依靠土地增值收益,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实现经济增收,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从现实的可能性来看,她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1、能够使分散小农形成自己的合作组织,对内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对外衔接市场与公司,发挥比较优势。合作社作为弱势农民自愿加入,自发成立的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能够将农民手中分散的、有限的资源给聚集在一起,通过“一人(户)一票制”和“一人(户)权票制”的民主决策等途径实现组织和个人收益的最大化。同时,合作社作为维护农民整体利益的代言人能够以法人组织的身份与外界各种组织,包括公司、企业等,进行业务往来,能够改变单个小农在市场竞争中的边缘化地位。在这里,合作社作为一个架在外在组织(包括公司、企业等)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外在组织与农民之间形成双赢的局面。

2、公司是资本之间的联合,是资本决定制度。“公司+农户”的简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弱势,资本的拥有者对公司以及农户间发生的重大事项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公司只会不断盘剥原本应该属于农民的利润空间。而合作社以劳动联合为主,兼有资本聚集的功能,她的介入能够使农民获得与其自身地位相一致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与公司等外在组织的合作中获得较高的谈判地位,从而有效的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

3、她有利于规避公司的短视行为,从村庄的长远发展出发,寻找发展的途径。“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于农民的弱势,使资本的拥有者公司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难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走可持续的发展路线,往往造成对当地资源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正在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相当多的劣质产业被迫关闭或者转产。但是其现有的设备仍然具备生产的功能,这也就难以避免业主将这些产业向外地转移以继续赚取利益的可能。而相当数量的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然处于前工业化时期,迫切的追求外在资本的注入,“招商引资”方兴未艾,这就为携带“劣质产业”的资本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这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同样同在。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则有利于监督、约束公司的这种短视、自私行为。

4、、“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可以以合作社的制度设计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公益金、公积金积累,用于村庄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以及文化、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建设和谐的农村社区。在合作社的章程里面,基本上都有相当部分的利润分配放在了公益金、公积金积累上,这对兼有村民与社员双重身份的农民来说也就增加了为村庄公共、公益事业发展投资的现实可能性。在欧村表现将更加明显,因为合作社是在原有的欧一、欧二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改造重组形成的,村民都是社员,身份的“合二为一”更加有利于村民对村庄整体发展的关注。而“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中,公司与农民关注的主要都是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造成对增加其它方面福利的忽视。

此外,必须说明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只是欧村实验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欧村实验还关注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建设等,她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村民自治等方面都有涉及和考虑的综合性的实验。

后发展理论的微观实用性

欧村实验是建立在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元的山区农村的基础之上,其在制度设计规划中是希望借助外在资本的强大力量以及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通过村庄最有价值资源——土地的整合,实现资本、社会力量、村庄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来迅速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

在国家的层面上,建国后国家依靠强大的行政力量,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设计来从农民手中提取有限的农业剩余以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追求国家的工业化。目前,在中国的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要加速实现农民增收速率,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一种或多种力量来充当“国家”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是基层政权,也可能是农民成立起来的自发合作组织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的合力来充当。外在的资本则包括村庄以外所有资本(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及投资、企业公司的投资、社会其它机构的资金等),她是落后地区发展的必然需求。村庄资源在很多地方也就只剩下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这是农民谋取在本土发展的最后财产基础。落后地区要在最短的时间,在各个方面追求发展,就必须通过类似“国家”的组织来充分整合外在资本、本土资源,使之实现合理配置,形成合力才能有机会使之变为现实。对于欧村这样的一个自然村而言,就是要通过建立在两个村民小组基础上的合作社来整合外面的公司、企业等组织带来得资本和社员手中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以及流转权来发挥后发展地区的潜在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项目选择及工作开展设想

欧村实验是建立在外在公司参与的基础之上的,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的选择与经营都必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由于参与调研的时间仍然有限,对公司参与方式和途径的可能性与现有的计划性仍然不是很明确,所以在这一部分的项目选择分析上暂时不专门讨论具体的公司与合作社将来可能合作经营的项目,今后将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对双方的合作项目做逐一分析。在这里,我们仅仅谈下现在就要开展的项目和设想。

1、修路。欧村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基础条件非常差,道路不通,这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所以在现有的实验方案里面把修路放在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她的顺利与否决定着后续项目能否正常跟进。根据相关规定,政府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义务,而且由于所修筑的道路要经过其它两个村子,这就必然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在这个项目上,我们必须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交流,赢取必要的支持,尽快的打开局面。

2、住房改造。欧村村民的房子大都只有40左右个平方,空间狭小,也比较破旧。所以,拆旧房建新房也就成为一个客观的需要。在几天的普查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民对这个项目都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他们也有诸多的顾虑。按照现在的方案,建立一座村民别墅需要7万元,其中本村出身的企业家谢氏兄弟决定先借资给每户农民4万左右(这笔钱将有农民将土地入股获得的股息、分红以及在未来公司里打工获得工资收入中扣除基本生活需要的剩余部分来逐渐的偿还),政府可能有1万左右的资金补助,这就需要农户来填补 剩余的将近2万元的资金缺口。对于2万元的资金缺口,大多数农户都表示没有能力承担,不知道怎么办?一个村民提出的建议是:让谢氏兄弟或者将来的合作社作担保从金融机构里贷款来解决,将来再慢慢归还。这个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有了担保和抵押之后,农民从金融机构贷款就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3、筹建合作社。欧村实验一个重要的组织载体就是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前些天,这个筹划中的合作社的筹备委员会已经产生,目前正在就相关事项进行讨论。而关于合作社建立的议程也基本确定,合作社章程草案也在征求意见中。按照设想,项目推进工作办公室将在今年的“五一”节假日期间举办由农民自己主导的合作社培训,并在7号那天召开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和监事长等组织和相关负责人,并讨论通过章程。对合作社而言,关键的是成立之后的工作如何开展?不同土地入股的折算方案、山林地已有果树的价值评估、与公司合作项目的推进等都是需要合作社的领导团队带领全体社员群策群力研究决定的。

4、文艺组织。“农民贫困的根源是精神贫困”,这是欧村实验项目的提出者的判断,其实也是新乡村建设学派多年实践经验的一个发现。为了达到“扶贫先扶志”、“精神扶贫”的目的,新乡村建设学派是在实践中通过发动农民成立各种文艺合作组织,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逐步达到的。借鉴成功的经验,欧村实验可以考虑将这个组织建设列入规划中。而且从本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村民对这个也有需求。在调查中,村民对于村庄出现一些文艺组织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这个项目需要从村庄外面挖掘一些文艺力量,通过外力的带动促发内力的增长是比较好的操作办法。

转贴于 5、老年人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变迁速度明显加快,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作为一个群体日益被边缘化,成为社会上被严重忽视的一个群体,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但是对于社会发展也有诸多不利因素。为了使农村的老人能够发挥余热,过上“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活,我们可以在村子里成立一个老年人组织,比如说:老年人协会等。欧村现在60岁以上的人有22个,占村民比例达到10%。由于常年不外出,他们现在已经很难与外界进行沟通,他们只会说客家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交流严重受阻。如果在村子里成立这样的一个老年人组织,发挥老人的作用,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发展的社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6、乡村图书室。在农村,一到农闲时间,人们就用打牌,打麻将来打发日子,缺乏文化娱乐设施。所以,在现有的一些实验点新乡村建设实验的实践者们就协助农民建立了各种乡村图书室,使农民拥有一个学习的空间。在欧村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妇女出去劳动,男人们却时常闲居在家闲聊度日。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募捐或者购买一些书籍创办一个乡村图书室,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7、社区快报。目前的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宣扬的价值和理念很少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通过创办由农民自己负责编辑、自己写稿定稿的社区性的报纸,有利于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不断学习创新,营造一种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环境。欧村实验可以从这个角度出来,挖掘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创办一份由农民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社区发展快报。

创新学习机制,营造社区活力

欧村实验是建立在相当落后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外在强大力量的介入给村民描绘了一个远远超越这个基础的美好的图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这个历史性的跨越,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改善村民的知识结构,使之与突降而来的“美好图景”计划相符合。

按照计划,“五一”农民培训结束后就要成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选举产生5人理事会和3人监事会。我们可以将村民进行分组,由选举产生的理事和监事兼任小组长,每个小组5-6人。这样划分既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也便于管理。小组长要负责组织所在小组成员的学习组织工作以及其它可能的工作,切实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创新。我们也可以在需要的情况组织这8个小组展开知识竞赛、学习比赛等活动,努力创新学习机制,从而营造一种热爱学习,以学习为荣的舆论氛围,调动社区一切有利因素,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位一体”全面推进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她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层面齐头并进,从而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争取建成一个美好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农村社区。欧村的实验也应该借鉴其它地方比较成熟的经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以最小的改革成本获得最大的综合收益。

欧村实验中心任务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农民们的选择,尤其是作为村庄建设主力的年轻村民的选择。在几天的调查中,村民普遍反映现在我们都穷怕了,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实验生活好起来。这也就是说年轻村民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发展。由此来看,欧村实验也必须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各项工作围绕的中心。事实上,现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就是仅仅围绕经济发展展开设计的,这也符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村民们的同意。

由于实验的基础比较薄弱,要想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迅速致富缺乏现实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可以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来组织农民通过学习以及文化建设来打牢发展的基础。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动员农民把村庄的文艺活动给作起来,使人们真正的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培养农民合作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的无穷的创造能力,促发更深更高层次的合作。可以说,文化建设,学习机制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在以往的一些乡村建设试点中,为了避免村级组织及工作人员,特别是村两委成员对合作社的不适当的干涉,我们在主观就在合作社的领导机构架构上忽视甚至是排斥村委班子的参与,事实证明这样一方面确实可以保证农民的自主权,但另一方面却在村两委之外树立了一个新的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村庄实际的“权威”的出现,这对村庄的和谐发展不能说发挥的都是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村民的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级干部也不例外。在欧村的实验中,我们也应该如此。

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使农民的私心加重,农村的公共水利、沟渠维护、道路交通等都遭到了破坏,社会风气也出现了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变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和重建农村的公共设施,重新打造农村的社会风气,再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面貌。目前,欧村的公共设施建设还比较差,公益事业发展落后。所以,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建设的社会效益。既可以通过合作社提取积累来投资必要的可能的公共设施建设,也要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组织来为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龄人的正当合法权益提供现实的基础和组织保障,还要搞好村庄的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农村建设之欧村实验应该而且可以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

再造农民福利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作为“十一五”规划重要内容之一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

福利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是对自身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的主体性评价。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迅速变迁,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追求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内容侧重点不同的社会福利观。就乡村社会而言,这也影响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内容的有选择的参与。

正如上面的分析,农村的青壮年的人生价值观念决定着他们对经济财富、物质利益的追求。换句话说,农村青壮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物质福利的多寡。在这里,物质福利存在着一个参照系也就是参照标准的问题。在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农民的参照标准定的越高,他们对物质福利的迫切之心就越强烈,对自身的经济条件就会越不满,在实践中也就会更加关注物质收入的提高。由于欧村贫困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年轻人,尤其是出去打工过的年轻农民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物质福利的增加,所以要再造年轻人的福利,就必须发展好经济,使农民能够增加收入。

对于老年人以及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的妇女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文化上的福利。社会的迅速变化加速了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经验知识的更替,使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生育养育多年的儿女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许多人常年不在家,老年人生活在孤独寂寞中,被迫与孙儿辈的孩子相依为命。然而,他们大半辈子积累的生活经验却因为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中落后于社会的需要而不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传统知识和经验的流失,另一方面使老年人更加滋生老来无用的想法,陷入生活的阴影。所以,对他们来说,在不愁吃穿的基础上更加渴望的是在精神文化上得到享受,使自己能够发挥出老年人所拥有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实验中倡导作老年人协会的主要原因。对于农村妇女而言,她们也拥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而平时的主要活动就是三五成群打麻将、打扑克,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其潜在的需求就是能够获得精神文化生活,享受较好的文化福利、精神享受。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文艺组织的建立来给她们的闲余生活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对青少年、儿童来讲,他们都处于基本社会化阶段,他们的福利应该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化的任务上,其中重要的是要明确生活的目标,学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等。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生价值观念的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父母和社会过高的期望等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使之不能有效的与周围的环境融合。针对这个问题,欧村实验在建立乡村图书室为村民和孩子们提供学习场地之外,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到村庄作不定时的义务支教活动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