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14 01:1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1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重视心理的力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

我们进入了大学,时间越来越充裕,很多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而且我们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师去严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们大学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这种放松的生活,会让大学生的我们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师去监督,现在是靠我们自己监督,就很难了,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上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无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学习,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戏,这就让我们很矛盾了,于此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喜欢单独,不合群、不能与人相处融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常出现的现象,这是需要去改变的。

大学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轻松,大学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因为这时期最是靠近社会,对自己未来出校门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学生会在学习和玩乐上产生矛盾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逐渐的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让自己的心理变得不健康,这是需要去注意的。当我们在大学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主,如果学习不被重视,最后等待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会后悔,可是已经很难去改变了,如此就会把自己的压力放大,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进入大学,就要对自己的大学进行一个规划,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详细计划好,才不会在大学里走失,失去了自我,变得不像自己。

大学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长,而不是去依赖他人。大学里,竞争十分强烈,要知道学习不好,能力差,是会让自己的压力上升的,这就会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学里是一定要去重视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该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懂得身体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不少,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甚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坐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因为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郁闷、抑郁了,所以才发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说出自己的郁闷,再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篇2

中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尤其在环境适应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恋爱婚姻方面,职业规划、生命价值、人格完善和情绪调节方面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 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 高校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和锻炼呢? 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何谓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悦纳自我,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够理性面对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对于他们而言, 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非常重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笔者作为在高校中工作的教师, 不得不说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都不太健康, 身体一般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需要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载体。所谓科学的生活方式,具体为生活有规律、能够做到劳逸结合、能够科学用脑、不吸烟、少饮酒、注重健康饮食。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导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优秀的人才或者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一般都具备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到, 关键在于自身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能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通过劳逸结合,提升自身全面素养。

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调整自我认知结构、自我情绪调节、自我反省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突出特点在于人的生理结构逐渐成熟,心理则起伏不定。原因在于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欠缺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远远落后于生理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发生很多令人尴尬困惑的事情。鉴于此,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日新月异。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人而言, 必定会在繁杂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的产生,解决不仅仅在于学校家庭,也在于学生个人的调节能力。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在于将保持心理健康的理念给予学生,帮助学生在挫折和冲突中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正视现实。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社会交往。

随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个体人的社会化程度会越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能脱离社会存在,只有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拓展社会交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共享,才能激活内心的世界,丰富人的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五、给予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使其正确对待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于学生应该有良师益友般的魅力。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心理教师的认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误区,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就是无所不能的神,过于依赖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和算卦的一样,就是故弄玄虚,不值得信任。

作为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信赖感,一方面相信心理学,另一方面信赖心理教师。

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教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作为心理教师应该将这个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能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减少心理障碍,进而保障身心健康。

六、推动生命价值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很大程度上源起于不断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每年入学和毕业都是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一些学生采取了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别指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相较于以往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次鲜明地指出了生命教育应放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并且应该成为教师上课讲授的重点。笔者很赞同,这绝对是巨大的进步。

篇3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再次、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那么如何加强自我调节呢?

第四、积极参加课余活动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获得心理知识咨询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大学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学生也是当今社会中文化修养较高、思维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也陡然上升,学习、生活以及就业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应对的种种压力。而大学生由于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阅历较浅,心智发展也尚未成熟,面对各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诱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各选取了100人作为调查对象,总共300人,进行了调查了解,结果如表一:

表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表

对象 结果

症状 一年级学生

(100人) 二年级学生

(100人) 三年级学生

(100人)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神经症

倾向 做事犹豫不决 48 48% 39 39% 21 21%

缺乏信心 37 37% 46 46% 16 16%

做事需反复确认 29 29% 64 64% 38 38%

抑郁症

倾向 思想不集中 51 51% 78 78% 78 78%

情绪波动大 18 18% 31 31% 63 63%

缺乏积极性 19 19% 25 25% 53 53%

分裂症

倾向 记忆力衰退 20 20% 47 47% 66 66%

缺乏耐力 39 39% 55 55% 58 58%

从上述统计表格中可以看出,当今各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突出,以抑郁症倾向为例,其通常表现为思想不集中、情绪波动大以及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等症状。在对三个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而言,情况更为突出,其比例占到了78%、63%以及53%。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一方面会与自己熟悉的同学们各奔前程,并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未来工作、住房以及家庭生活的忧虑。此外,无论是神经症、抑郁症还是分裂症等各种心理问题在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者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困惑以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此外,对于不同人群而言,城市与农村大学生之间、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之间所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有所差异。整体而言,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感情问题和将来的就业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调查了解以及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人生规划和就业问题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是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理解和与人交往的阶段,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有诸多大学生却由于自身性格以及处事方式等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发现,人际交往是困扰许多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详见下表二:

表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统计表

年级 大学一年级 大学二年级 大学三年级

比例(%) 63% 47% 39%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而言,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旧是比重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许多的同学打进入大学后同学间交往平平淡淡,缺乏交流沟通,更是缺乏知心朋友;此外,许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与个别同学难以处理好关系。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中有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衡量一切事情,者不仅给他们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困惑,也为其他同学与之相处带来了麻烦。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同学坦言,对于这类同学会感到非常气愤,但又不得不与之相处,使得自己感到非常压抑;最后,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的交往呈现出了虚拟淡漠化的倾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虽然可以帮助大学生传递一些信息和思想感情,但是却难以真正建立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自我封闭,人际关系开始出现淡漠、疏远等问题。

(二)人生规划及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步入社会,然而由于对自身性格爱好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不了解,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当面临着就业、读研以及公务员等诸多人生岔路口时往往会比较迷茫,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途径,就会逐步走向抑郁,具体见表三:

表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统计

年级

结果 大学一年级

(%) 大学二年级

(%) 大学三年级

(%)

职业规划明确 13% 37% 68%

正在规划中 27% 30% 11%

不清楚 60% 33% 21%

由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当前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三年级中竟然还有21%的同学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缺乏认识。这就会导致许多同学人与亦云,当发现其他同学在准备考取研究生时,自己也会去准备,当发现别人在找工作时,也会去积极参与。这样没有目的性的选择不仅会分散其精力,而且带来的挫败感也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念头,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由于他没有目标和方向,盲目用力的结果,进而就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除了人际交往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外,大学生在恋爱问题、经济来源以及学业问题和承受压力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疏导,将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过程。在以后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及定期组织大学生间心理健康交流活动等方式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而作为大学生自身而言,也应当积极调整自身的态度,充分利用学校和身边的各种资源,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和矛盾,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康玮.网络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2]黄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篇5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49-02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不断完善时期,所以大学生处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经济飞速前进,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环境下,面对家庭环境、学习经历、成长背景、贫富悬殊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难以适应以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高校辅导员直接负责管理学生,所以应该做到正确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治结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关爱和劝导学生,正确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将由青少年转变成成年人,逐渐脱离家庭和父母的管束、变得独立、走向成熟,大学生面临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他们需要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面临新的生活,如何去适应,如何面对出现的挫折,如何确立好人际关系,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等都是需要处理的问题,而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需要大学生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李卫红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还有待于提高[1]。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培养大学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高校辅导员本身是学生管理工作者,所以大部分人是没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而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对从事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辅导员应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必须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心理学常识,不断的丰富并深化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心理辅导咨询经验,不断提高辅导能力。辅导员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构建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世界观。只有自身具备了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辅导。

三、在实践中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一)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

认真、细致是辅导员的工作需要,而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是辅导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也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经常有意识多了解、多熟悉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样一旦有了问题就可以有的放矢迅速处理。深入了解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到宿舍里去,通过和每一个学生一对一或者是多对一的交谈方式,从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等多方面细致的了解每一名学生。在与学生交流谈话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的心情放松,用日常生活中平等自由的交流谈话来洞察学生内心的变化,让他们在压力较小的环境下讲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时辅导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有心理困扰。在平时,辅导员可以检查班级的到课率,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同学要多加以关注,要和这些同学多谈话,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克服懒惰的心理。

(二)用心关注一些特殊学生

在众多的学生中包含了有边缘学生、贫困生与问题学生,他们是需要重点加强了解的人群。辅导员应该正确引导这些学生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让他们有一个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他们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情和憧憬。因为贫困生群体的庞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中受关注的热点。第一要关心他们的经济困难,第二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困难。而那些学习方面落后生活上又品行不端的学生被称为“问题学生”。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责任,同样是评价一个辅导员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辅导员要用心走入学生群体中,去关心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帮助他们茁壮地成长。

(三)学会“赏识教育”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这句话富含哲理,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学会用爱教育。赏识教育,是允许差异、承认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性和活力的教育;是让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时代、热爱生命的教育。《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说过,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他生活在认可的眼光下就能学会自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当人类的生理需求和精神上寻求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他就会渴望被爱和被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欣赏的,因而可以知道赏识对一个人是有多重要[2]。所以,辅导员要学会并懂得运用赏识教育,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会在欣赏的目光下不断追求上进,在得到认同的喜悦中更加快乐自觉地努力,会比一般情况下都做的好。运用“赏识教育”,表扬就一定要及时,由于没有达到辅导员认为的“优秀标准”,大学生生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情绪,辅导员必须要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最细微的进步也要扑捉到并及时表扬。

四、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研究力度,推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健全大学生人格,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这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情感困惑、厌学思想、职业选择、性格缺陷等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几点。这些问题可以分为阶段性的,大一新生表现为难以适应新生活与所学专业的问题;大二学生表现为校园人际关系处理与学业问题;大三学生表现为职业规划自我发展、学习与感情问题;毕业年级的学生表现为面临毕业的就业成功与否的压力和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无非都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水平、各种规章制度、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等多个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辅导员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通过每周班会、晚上查寝、单独谈心等不同的方法教育引导。当然,这需要辅导员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依据大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和气质特征,针对性地运用心理疏导方法,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五、建立校园心理健康监督体系,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

班干部起到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帮助老师做老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因为动辄一两百人的学生班集体只靠辅导员一个人去组织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班干部就能帮助老师分担其中的部分工作,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一个团结一致的班集体如果出现问题同学们会自觉主动地互相帮助一起克服困难,但如果碰到班集体与辅导员都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可以找上级部门协助处理。

一个群体的特性直接影响并塑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人格特点。每个人成长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的影响,这是群体特性研究所表明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多方面地健康向上成长,家庭教育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携手努力,通过现代化的各种交流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范围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向上向前发展。

高校教育工作者身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使命,而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更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惧挫折不畏挑战,适应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巨变中的复杂环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力,治疗并预防已经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要合理地去解决问题把握局势,让高校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富有成效,让现代化的大学生不仅有智慧的头脑,更有一颗健康快乐有爱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03-12(1).

[2]黄大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9-11.

[3]谢彦红,季红等.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1):73-74.

篇6

1、家庭因素。父母离异,对子女尤其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的影响是较大的,这段时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温暖的家庭环境更可能给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是非观,而破碎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观念,消极的对待人生。

2、自身因素。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只是他们较之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能够很好地调适心态,能够自强自立,但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离异,甚至完全不接受这一事实,想法和行为较为偏激,有的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父母的离异作出抵抗,感觉自已是被父母抛弃的人,从而自暴自弃,回避现实,认为人生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出现价值偏差。

3、社会因素。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念,使得很多人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偏见,周遭人的议论和评价都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压迫。他们一般不愿意让他人知晓自已出身于离异家庭,往往认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见不得人的,这种社会环境给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为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性格敏感,人际关系问题突出。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完整家庭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试图发展这个方面的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以便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困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1而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初次尝试社会交际圈的阶段,常会感到一种无措,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十分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对他人产生防卫心理。

2、自我成熟度低,自控能力差。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待孩子多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孩子十分严厉,家长即兼母职,又兼父职,对待孩子缺少耐心,缺少交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但并没有告诉孩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么做?孩子对事物少了一种理解,多了对家长要求的执行,这就导致孩子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较弱,成熟度较低;另一类家长则采取无原则的补偿式的娇惯,导致孩子从小在学校和在家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

3、怯懦自卑,疑心较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并且他们多数疑心重,嫉妒心强,对人不信任,爱斤斤计较,总喜欢揣测他人对自已的评价,对待事物缺少热情和激情。

4、叛逆心理、抑郁倾向严重。他们不爱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的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对周围事物存在戒备、厌烦心理,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他们不爱表白自己的心愿,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三、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系统档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及心理测试,并且辅之以辅导员深入谈话,排查特殊学生,定位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教育,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诊断和干预,预防这一群体心理和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心理健康档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体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然状况、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等;其二,应体现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智力发展状况、个性品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以及综合评定建议等。其三,学生择业期望、自我意向、心理咨询教师根据根据心理测试及心理问卷调查提出的建议等。

2、鼓励离异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脱离了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然而,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突然变故、父母离异,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家中是多余的、无足轻重的,从而自我否定。这也会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不愿与他人交往,尤其是自己处境的突然变化在遭同伴的非议、讽刺和挖苦时,就更会对同伴敬而远之。甚至产生一种极端情绪,因此,强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交往需要的紧张度和迫切性,并使之迅速转化为亲合动机,是使他们的社会性关系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

3、教师的关爱。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的人。离异家庭大学生大多自卑感较强,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学生时更应该有爱心、耐心,尤其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线教师,因此,他们的关爱对于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成长成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辅导员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辅导员老师应深入学生课堂、寝室,通过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和信任;第二,,辅导员老师应积极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受到亲情和友情,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第三,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老师还应为他们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体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找到生活的乐趣。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篇7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3.1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3.2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3.3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着、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3.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篇8

责任心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六类,而这六类又可以总结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与自我相关的责任心,包括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等,另一类是涉及到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责任心,主要是指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等。在拓展训练中通过每个游戏的锻炼,能够提高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譬如说“求生电网”,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任务,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是否能够去主动的与他人合作完成团队的任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承诺、自己承担的任务都不能承担起应尽的责任,那么又怎么能对他人、对团队有责任心。通过对拓展训练的学习,每个任务完成的质量,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反思,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2拓展训练可克服学生心理恐惧

拓展训练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障碍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如器械等,所以容易带来恐惧感,这要求学生一定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克服恐惧心理。当学生战胜恐惧,把具有危险性的动作做成功时,他会有重塑自我、信心倍增的感觉;面临危险动作时学生的潜能还会得要发掘。但是,选择与设计具有危险性的练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保证有危险性却不会带来危害。

3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的自觉支配行动,攻克难关,来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有不一样的品质,好的意志品质会向前进的方向与具有高尚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几方面组成:精力、毅力、果断性、坚持性、自觉性、自制性。拓展训练多困难就多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困难下通过努力能完成的训练具有很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能加强训练对象自信、自尊,推动学生具有正确评判自我的能力,有助于形成自我观念。要是难度很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荟萃欧尚学生的自信与积极性。所以,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自身水平,才能收货较好的促进心理发展的效果。

4拓展训练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一个团队应该表现出目标明确、沟通便捷、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工作方法、成员的合理搭配等多种特征。一个团队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学习和锻炼很难成为有挑战能力的团队,经过拓展训练课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在拓展项目中慢慢学会团队沟通和协作,慢慢形成团队的意识和团队行为。每个人的责任心都融合到团队里,那么团队的凝聚力也随之提高。

5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和机会把握的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毕业后很多都是自主创业,那么学会风险的分析和机会的把握十分重要。拓展训练中的高空项目一般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为主,感受在特殊心态下完成任务的能力变化以及在团队激励和帮助下对个人完成挑战的价值。通过高空项目让学生知道风险的存在与完成任务的时机,并且在完成任务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风险的存在也是我们参与拓展训练的魅力之一,体验风险并将它抛在身后的感觉很惬意,在安全的边缘挑战是参与者经历的一个方面,努力的将风险化解为安全,才能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

6结语

篇9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尖锐,内心矛盾的冲突也更加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自己定位比较高,要求自己有所作为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对社会认识比较肤浅,经历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现象。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由于人际关系的改变,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尖子地位的丧失也使一些新入大学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人才评价标准,导致自卑感的形成。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极富理想的一代,但其理想往往是一厢情愿,脱离实际。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到自己感兴趣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但择业现实不可能给所有毕业生提供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此外,就业中的不公平竞争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现象很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紧张、焦虑、颓废、苦闷甚至出现自杀等心理问题。

(三)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当前,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冲突的一个主要方面。虽然来自外界直接干预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压力明显减少,但是恋爱本身对学生的冲击以及同性间的竞争与挑战,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业和基本的生活花销之外,更大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这种物质需求的剧增又直接导致了经济拮据的尴尬,甚至出现了心理贫困现象,即由于家庭贫困学生不能获得经济物质方面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承受一定经济贫困的压力而引起精神世界的负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自闭或亚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第一,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宠爱之下,“4+2”的家庭模式为这一代大学生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物质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很少遭遇挫折。长时间的被爱和习惯性的索取使得他们自理自立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第二,学校教育因素。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后勤工作从学校剥离,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对自己的住宿、就餐及课余生活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市场环境进行相对自由的选择和安排。加上学分制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打乱了传统的学生班级建制和固定的学习期限。这使得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手段难以继续实施,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第三,物质生活的压力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许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难以支撑额外的物质消费而长期生活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再加之当今社会拜金现象横行,这使学生漠视精神世界,对物质有着强烈渴求。由此产生了自卑、敏感、焦虑等不良心理。第四,大学生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不喜欢被束缚,认为参加集体活动中无法体现出他们的个性和价值,无法成为集体活动中的主角,无法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钦佩。因此,他们时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于常规的并非十分感兴趣的集体的举动产生抗拒心理,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缺乏集体意识。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秉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模式。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具有同类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最大限度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提高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能力

首先,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方法的学习。其次,辅导员老师要注意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平和、开阔、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三,辅导员老师走进课堂、走进宿舍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避免问题的积累与恶化,防止悲剧事件的发生。

(三) 优化学生的家庭环境

首先,应转变家长的教育意识。家长要转变传统家长制式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潮流,加强与“90 后”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增强双方之间的认同感,减少代际差异。

其次,应转变家长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敢于放手,有意识地培养“90 后”大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心。

(四)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

高校应打破简单提供资金补助的传统扶贫方式,拓宽资助的渠道。首先可以广设奖项,增大奖学金的发放范围。其次,鼓励困难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通过经济的独立来减轻他们的焦虑。第三,积极拓宽勤工助学的途径,力争创造更多的校内外勤工助学的机会,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从而真正摆脱单纯的给予性的帮助所带来的自卑。

综上,生活、经济、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压力致使很多学生存在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自卑、交往受挫和焦虑等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控制情绪与自我调节的方法,进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林英,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