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安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安全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如非典、艾滋病、禽流感、HIV等,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预防医学作为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与健康相关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的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目的相同—为人们健康服务。本文就此重点探讨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的关系。
[
关键词 ]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小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 )-0040-02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健康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等,造成如非典、艾滋病、乙肝感染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疾病的爆发,严重危害社会人群身体健康或生命。预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的预防和消灭,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创造,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保证人们身体健康[1]。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逐渐被混淆或模糊,给人才培养带来困扰。本文就此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展开详细的讨论。
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探析
1.1 公共卫生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C.E.A.Winslow(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在1920年给公共卫生下了一个定义:公共卫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环境卫生进行改善、控制传染疾病,并进行健康教育,构建社会体制,保证社区人们身体健康的科学和艺术。该定义是对美国公共卫生相关活动和做法的高度总结,被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沿用至今。Baker,E.L等人认为公共卫生是科学、价值观及技术的集合体,主要目的是有组织的促进人群健康。公共卫生体系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公共政策、专业团队等众多要素,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高要求[2]。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容不断扩充,主要学科包括环境健康学和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社会与健康行为科学等诸多内容,它主要是从社会人群健康角度出发,从业者除了医生外,还有卫生检验学家、健康教育人员、护士等人员。
1.2预防医学概念的发展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利用医学工作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为公共卫生服务。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通常情况下入学资格为本科学历,包括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其中,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卫生项目技术、组织、协调、预算及评估等内容。同时对社会生产环境、生活条件中影响健康的因素熟悉掌握,并可以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理论知识与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知识和医学两大类科学,其从事人员一定是医生。
2 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关系研究
从第一部分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发展可知,公共卫生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多且广泛的科学,在社会、公共政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有所提及。预防医学既包含公共卫生的一部分,也包含医学的一部分,是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结合部分,是连接公共卫生和医学的重要桥梁。
2.1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
美国医学研究所及美国卫生公共服务部认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找出影响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同时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②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区中的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原因。③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增强人们健康意识及应对能力,并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组织、疾病控制中心等合作团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④鼓励社区或个人制定健康规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⑤制定并执行健康和卫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⑥构建一支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并鼓励创新,提出不同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思路[3]。预防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其研究对象是人群,主要思想是预防疾病,方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两者的服务对象均为人群,主要目的是维护人群身体健康[3]。
2.2预防医学是有效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大多数人口为农村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政策不是很全面等等。特别是重大传染疾病(乙肝、艾滋病、流感等)的侵扰,严重威胁人群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致人死亡。同时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不能及时的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有效处理。而预防医学是围绕“环境、健康、人群”对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和创造的一系列活动,并对各种疾病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疾病。由此可见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利用医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的一些疾病。
2.3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中小学生生活习性及健康中的作用
公共卫生包括居民健康档案构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及教育、儿童疫苗接种、高血压疾病指导等内容。针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深受父母的疼爱,不爱运动,易养成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出现肥胖、营养不良等现象,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加上中小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明确的健康意识,当下普遍存在身体亚健康问题。相关文献表明,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中小学校相关领导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很多医疗、教学等设备落后且不符合卫生防病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公共基础设施差,教室、宿舍、食堂等拥挤,饮食质量时常得不到保证。②中小学校内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有缺陷。当下很多中小学保健室工作人员大多是护士,专业性不强,难以处理紧急事件。③学校对食品卫生管理不当。国家虽然颁布了很多关于学校食堂、学生用餐等法律法规,但实际执行不到位。学校周围有很多小摊,卫生质量难以保障,时常出现食物中毒事故。④中小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差,且疾病防范意识差低[4]。
为此,中小学领导要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如教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指导或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等,注意个人卫生。此外,要提高学校内保健室专业水平,以便及时的对学生情况作出处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卫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中小学生饮食安全。
3 讨论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目标一致,即促进人群身体健康。现代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服务对象包括群体和个体,但偏重于个体。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舆论工具加强健康教育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宣传,如肺结核、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疾病的预防、监控及医治;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等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等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预防医学科学,加强环境与人群健康间的研究,改善和创造有利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群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预防医学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特别是预防医学人员,提高其相应的功能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要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效结合起来,以预防医学为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在预防医学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实践,反过来是预防医学的实现形式[5]。
4 结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目标一致,但概念、本质、角度有很大的区别。公共卫生现属于社会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本质上还是属于医学范畴。
[
参考文献]
[1]吐尔洪·尼牙孜.浅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J].北方药学,2013(7):102-103.
[2]James W,Holsinger Jr著.赵莉,李蕊,马骁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辨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5):3005-3006.
[3]张连生,常微.预防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和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2):200-202.
[4]夏中法,徐勇.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江苏预防医学,2010(1):54-56.
篇2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篇3
1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们,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城市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基于上述情况,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延续项目“中小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技术集成”的支持下,通过调查和分析广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建设基于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如图1)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如图3)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篇4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篇5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控;突发事件
1 公共卫生的概念
公共卫生是指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SARS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公共卫生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差距的。在美国,公共卫生被认为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在我国目前对于其内涵和涉及领域尚无统一明确定义,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的字眼,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376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列》从法律高度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提供了依据。
2 公共卫生监控方式
目前,基于公共卫生事件为监控目的的监控系统有以下五类。一是以病例主诉报告为基础的症状监控系统症状,监控系统是以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及生物恐怖等事件为目的、以临床症状症候群为基础的监控系统及其辅助系统。二是沿用以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单病或多病种疾病监控系统。三是以事件报告为基础的疾病暴发或事件监控系统。四是以媒体信息为依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系统。五是中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系统,该系统是在其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监控系统。我国的监控系统可以初步用于描述流行病学特征、发现病因学变化趋势、分析暴发原因、开展发现和调查工作及促进地方及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
3 近年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状况
2004年1月我国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全国各类学校通过该系统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这些数字表明学校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较为突出。北京市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6年通过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起突发事件中传染病疫情占82%,事件主要发生在县乡级中小学。2005年湖北省共报告突发疫情151起,主要集中在学校,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占报告总起数的92.1%。2006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15起,其中传染病疫情占64.6%。农村发生129起。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为大多数,共占61.86%,尤其发生在乡镇、县级小学和市级小学的传染病事件发生较多。另外还有其他地市的研究结果的报道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我们的研究发现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比较全面,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较差,报道的数据较为滞后,目前对于07年以后的材料的报道还较少。
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支出绩效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一、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不足卫生事业是一项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事业,政府应进行必要的投入与管理。然而近年来虽然我国卫生事业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绝对数在增加,但相对数在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卫生事业中的投资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甚至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只占世界卫生总支出比重的3%,用世界大约3%的卫生资源去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健康问题,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医疗卫生项目的效率的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构成了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卫生总费用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政府社会卫生支出却在逐步下降,而居民卫生支出却在急速攀升,三者之间比利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失衡。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到2003年攀升到的超过1/2,同一时期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却从36.2%下降到17/2%,平均每年降低约1%,见(表1)。这种情况在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基本卫生医疗方面的过度市场化降低了社会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意愿。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主体结构的失衡是导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也带来了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等诸多的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首先,从卫生事业费的投入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在卫生事业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与1999年相比较,中央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由2.59%下降到1.49%,下降了1.1%。而地方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也从1991的97.41%上升到2000年的98.51%。其次,注重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的投入相对较弱。1999年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是预防与妇幼保健机构补助总和的4倍。尽管医疗机构的补助明显高于公共卫生与预防机构,但在医疗机构中政府补助在全部费用中只占少数,在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尽管政府补助相对较少,但占其全部费用近1/3。即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的政府补助虽然少,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失衡 目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卫生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首先,卫生费用分配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总量低,而且城乡之间分配也极不公平。20世纪90年代,虽然城市拥有的卫生总费用只是略高于农村,但因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所以人均卫生费用在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其次,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和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分别占53%和36%,在贫困地区比例更大。而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是大学学历,而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体现在卫生条件和卫生基础设施上。农村卫生条件差,很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差。1999年农村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只有24%,城市则为68%,安全饮水人口覆盖率农村仅为66%,而城市达到94%。另一方面卫生资源城乡与地区间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卫生保健水平差距极大。从总体趋势来看,城市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始终在不断改善,而农村各项指标今年来的改进却不容乐观。农村儿童发育迟缓患病率和城市相比,差距由1990年的4.6倍扩大到5.5倍。这说明卫生资源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城乡和地区间卫生保健水平的差距。
二、公共卫生支出绩效审计的目标
(一)终极目标:健康公平健康公平指每个人都应有公正的机会发挥其全部健康潜能,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机会。卫生保健公平涉及到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筹资和利用三个方面,均具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的涵义。卫生服务提供中的横向公平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卫生服务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筹资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能力高的人应当多支付。筹资公平性的本质在于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卫生利用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同等需求的人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相同,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越高的人可以获得高效的卫生服务。可见健康公平是针对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而言的,不仅要求卫生服务的供方应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卫生服务,而且要保障居民获取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直接目标: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卫生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严重不均,形成了卫生财政能力的纵向不均衡。体现在卫生系统主要的事权在地方政府,级次越低的政府财力越低,承担的任务越多。而转移支付制度是消除卫生财政纵向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采用拨款或补助的形式弥补地方卫生财政缺口,可以实现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由于卫生经费的政府投入主要是以地方财政为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的卫生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程度不同。而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使各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或产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再加之我国财政体制不健全,从而形成卫生财政的横向不均衡。而公共卫生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所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可以使资金从相对边际效用较低的地区转移到资金需求程度更高、边际效用更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各地区财政能力的相对均衡,提高财政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用、增加社会效益和福利。
(三)基本目标:保证居民获取大致相同的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临床服务是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一揽子的基本预防和医疗服务。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多少,进一步分为最低限度的及必需的两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理论界关于基本卫生服务共识:首先是确认获取基本卫生服务是每个居民应有的权利。其次,基本卫生服务仅是当今众多医疗诊治技术中有限的干预措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最后,这些干预措施不是随机选取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和特定的技术确定的,是政策的决策者、医疗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共同选择的。政府必须借助于对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干预卫生资源的分配,确保低收入人群和脆弱人群能够获得必要的基本卫生服务,在救助的层次上体现公平。
三、公共卫生方面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公共卫生支出评价的框架 目前,根据各国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特殊产品的范围和前述对公共卫生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产品的范围应包括: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教育与科研。根据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范围的假定,在具体的绩效审计中,将按照如下的层次展开见(图1)。
(二)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如重要性、全面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之外,根据公共卫生的特点,还应结合公共卫生支出评价自身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总体性原则。公共卫生支出同政府的其他支出一样讲求社会总体效益,整个过程设计的投入和耗用,不仅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也涉及公共卫生固定资产的形成和公共卫生防御能力的增强,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其他部门等。所以,公共卫生支出的评价中,不能仅限于政府支出本身的直接效用,还应从社会经济活动总体出发,把政府资金的支拨与耗用放在提高社会综合卫生素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二是多层次性原则。公共卫生范围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了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的不同层次。评价公共卫生支出效果要从整个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总效果、中央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的分析和评价。三是非重复性原则。如果一项评价内容已经在分类指标中得到反映,那么在综合指标中就不应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指标,以免重复评价,影响结论的科学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根据上述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各层次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按照指标体系的性质为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设置了两类指标,即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前者包括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后者包括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这两类指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综合见(表3)。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为了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及观察法。本文采用合成指标计分的方法来对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即是通过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并将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然后通过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根据一定的指数合成方法,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确定指标权重。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究的一种通过有控制地反馈有效收集专家意见的办法。根据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由相关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判断来确定指标权数,通常采用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后,将每个指标进行中为数和上下四份为数的运算,将运算结果再次征求专家意见,最后确定出各类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这种多层次分别赋予法可以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的混乱和失误,提高评价的简便性和准确性。具体步骤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关系将评价指标层次化。采用专家咨询或根据研究人员经验判断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出判断矩阵。假设确定第B层指标的权重,B层指标中的B1、B2、……Bn是隶属于上层指标Ak的下层指标。bij(i,j=l,2…n)表示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通常bij取1,2,3,…9及它们的倒数。具体含义以T.L.Saaty的1―9标度法表示见(表4)。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有:bii=1.bij=1/bji;bij>0。判断矩阵的值可以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分析者意见综合得出。最后计算各层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各指标的权数Wi的公式:bij=bij/∑bkj;wi=∑bij;wi=wi/Zwi
各层指标的权重均可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由于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大类仅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类,数量较小,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这相对于德尔菲法更为准确。其次,对合成指标和成分数的计算。在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后,就可以方便地应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合成指标的和成分数,计算公式为:指标综合得分=∑Wi×Di/∑wi
其中:Wi、Di分别为测定指标的权重,得分∑Wi=1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提高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应该尽量发挥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要完善对医疗机构的补助,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但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
(二)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成本收益较高的项目 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成本收益较高的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共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1993),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可实施的绩效成本比较高的卫生公共干预领域包括:幼儿疾病免疫、学生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消减烟草和酒精消费计划、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而最为有效的医疗服务包括: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所差异,取决于各国疾病情况和卫生系统的状况。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公共医疗卫生要先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最基本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随着今后经济和财政能力的逐步提高在逐步扩大保障内容。另外,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
篇7
卫生应急是指为应对、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做出的一系列决策和处理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调动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密切配合,全社会参与才能有效运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这一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当突发事件来J临时,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使公众正确了解相关情况和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可以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传播正确信心,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可以促进公众采纳积极的健康行为,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维持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尽快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1 基本概念
1.1健康教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促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达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1.2健康促进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人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包括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作用
近两年,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6%。怎样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直接面对公众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环,在事件发生之前可以进行预警,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主导社会舆论、传递知识和信息、平稳公众心态、稳定社会秩序。在事件发生之后对实施的宣传、干预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利于事件的顺利解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影响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知识、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因素(1)及时、公开、权威的信息。能够提高公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减少公众的心理压力并能够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2)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使公众正确地了解有关知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将信息和相关科学防护知识传达给公众,尽可能减少他们所受到的伤害。正如2003年5月应邀从美国回国参加抗击SARS的斗争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总结的:我国这次最终战胜SARS靠的不是疫苗、特效药或者消毒剂这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依靠了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一教育群众,正确认识SARS的传染规律和危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隔离等。(3)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事件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避免因心理失衡造成的自我伤害。
2.2健康教育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2.1公共关系学理论强调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第一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第二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第三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新闻传播学提示过一个规律:没有你的声音,就会有别人的声音。健康教育工作主动向公众提供情况,就成为了信息主渠道,公众就会把健康教育机构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别人的声音就相对弱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提供了全部情况,即使有人想造谣也不会找到素材:健康教育工作在第一时间很快提供情况,就能做到先声夺人。
2.2.2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的作用 (1)在事件没有出现或刚刚出现时,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地让公众了解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起到预警作用,并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2)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可以使公众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正确信息,了解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具体知识。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使公众获得信息和知识,培养自我保健技能。同时,良好的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到事件所处的阶段,使他们保持清醒的状态。(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或接近尾声时,开展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人群从疾病、伤害或其他的特殊状态下尽快恢复过来,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在事件结束以后,还可以帮助全社会进行反思,让人们看到哪些行为、生活方式或态度可以使他们远离伤害。以便对人们今后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指导。指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从而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并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3健康促进在控制甲型H1N1流感中的应用
2.3.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我国2003年5月9日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9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响应级别。
2.3.2创造支持性环境各省市政府、卫生行政机构成立了应急办公室等相应机构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和相关的协调工作。自我国发现第1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以来。我国卫生、航空、铁路、交通、商业、旅游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起应对疫情,控制疫情传播。
2.3.3加强社区动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程度主要看应急所需要的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可靠,措施是否得当。社会力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重要的措施保障。广大媒体、社区卫生机构动员各社会力量加入到了防控工作中来。
2.3.4健康技能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方案,在社区和学校的防控方案中,把向公众和师生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作为重要防控内容;同时向公众推荐《六步洗手法》。
2.3.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我国现已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重点转向社区,卫生部于2009年6月11日出台了《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试行)》。
3 讨论
3.1完善系统建立协调、统一的健康教育机构。在我国部分地区健康教育所是独立机构,部分地区健康教育工作任务落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有的设在爱卫办,机构不统一。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各自为政开展工作。使有限的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3.2优化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目前全国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中高级职称者只占4%,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据对全国6个省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健康教育队伍中,25%的人没有医学学历,初级职称或没有职称者占64%。县级健康教育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水平亟待提高。同时,还需要培养和引
进包括如因特网技术人才、产业管理人才、市场拓展人才、项目策划人才及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和懂外语的多种专业人才,建立适合健康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3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首先必须有各级卫生监督、疾病监测机构完善的监督和监测。使信息畅通。其次,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应担当信息传播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这三大媒体。及时疾病流行的最新信息。比如在美国,传染病监测的统计数字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通过互联网查看,通过打电话或到当地卫生局了解这些数据。一旦出现某种传染病上升趋势,不用动员,人们早就知道了,提高警惕了。同时针对当前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的保健防病知识,成功的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应该让公众知道:第一,这种疾病会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第二,如果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是可以避免或减低这种威胁的:第三,他们有能力采取这些行动:第四,这些行动是符合社会潮流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如果把这些信息传给公众,他们就会主动地采取行动远离传染源。
3.4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
对医务人员、公众、包括政府机构人员进行教育。内容包括疾病预防相关知识、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了解,增强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的作用,增强公众理能力。许多国家都有危机教育,以增强公众在危机面前的“抗打击能力”。充分发挥健康教育机构、大众媒体和各方面的作用,普及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促使民众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行为习惯,使民众做到“主动健康”,这才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也是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希望所在。
3.5完备的立法、规章制度保证建立健康管理协调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建立应急预案制度;设立《健康教育法》或综合的《公共卫生法》。如香港的法律明确规定:传媒必须辟出一定的时间段和版面。用于公益性节目和广告。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应急体系,在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应急预案基础上,加强对群众知晓、行为危险因素等的收集和分析。掌握群众健康需求动态,根据灾难前预防、灾难前准备、灾难暴发期应对和灾难结束期恢复等阶段及时进行干预和健康预警,适时提供正确的应对信息。
篇8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此类事件来得突然,事出多因,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一旦发生便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本文拟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以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类型为基础,着重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rich Becker)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的。此后,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也给出了很多种定义,由于依据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多种定义,笔者把突发事件的概念总结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突然发生的、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事件不易应对,且不能采取常规的处理方法;二是事件突发、紧急、扩散速度出乎意料。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它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很显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畴。高校突发事件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单指“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校内学生实施或以学生为侵害对象的,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原因突然引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即“学生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诱发及事件本身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的不同,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的是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发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是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社会联动能力强,影响面较大,与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有一定的组织程序,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口号,政治目的明显。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多因师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或学校管理不善而诱发,行动目的明确,但社会联动能力较弱,影响面有限,与政治敏感性问题无多大关联。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突发安全事故
突发安全事故包括意外交通事故、实验室爆炸、建筑倒塌、拥挤踩踏等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供油等事故,学生打架斗殴致伤、致残,盗窃、抢劫、故意或意外伤害、自杀、火灾等治安类事件,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生听信社会不法分子的谎言而上当、受骗等。
二、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最为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基层管理者。通过思想教育、品行引导、纪律约束、人格影响等手段方式,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负有特殊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进行了明确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性、关键性。
三、辅导员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
多数情况下,辅导员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后的处理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一般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最高境界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于学生事务的处理,特别是突发事件,这句话非常适用。
多数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有迹可循的、可防可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预警工作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好坏。这要求辅导员必须成为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要从反射式的事后处理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预警系统模式。
第一,辅导员在工作中提高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把工作做到细处、做在平时。贯彻落实好“六深入”: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深入教室、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和深入网络。在深入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够获得关于学生的大量信息,同时网络平台如微博、QQ群、空间、论坛等也能反映出学生的近期动态,综合现实生活和网络所得学生信息就能基本掌握学生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关注、引导和管理。
第二,建立完善的班级信息无障碍通道。通道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班委、宿舍长;另一条则是党员。这两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对班内同学的监督获得大量的信息,辅导员指派相关班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这些信息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离校,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刚入学时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的统计、汇总,重点是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团支书等相关班委负责学生活动方面的信息,是否进入学生会、加入了什么样的社团、是否外出兼职等;学习委员负责成绩方面的信息档案,每个学期考试的成绩排名、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与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评优评先等;副班长负责考勤方面的信息档案,晨读晨练、课堂出勤、外宿情况等;心理委员负责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档案,班里每位同学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测试情况、恋爱情况等做出详细的跟踪记录。
第三,辅导员结合班委和党员,在信息档案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和诊断,筛选出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预警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情景——应对”系统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林洲,陈佳文,简福爱,袁珊,梁沛华.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及诱因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3]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4]冯惠玲.重大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杨雪岩,大川.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别划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6]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
篇9
作者:黄德有,林志,夏毓荣,易珺
【摘要】 构建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及其相关的免疫算法的公共卫生信息智能监测系统,提出一个基于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并对该系统的网络模型和实现的关键技术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人工免疫;信息系统;智能监测
近几年国内爆发多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发展滞后、应急机制不健全、组织指挥不统一、信息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凸现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尚不完,主要表现在:①日常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的不完善。由于现有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的不完善,使政府部门无法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各地有关疾病的信息,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和危害的严重性,造成决策滞后。②信息传播网络不通畅。公众无法从权威渠道获得信息,造成各种流言的传播,甚至可能一起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卫生信息系统的预警智能化、自动化将极大程度上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构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如何实现智能监测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1人工免疫的发展和系统选择的可行性
近年来,计算机专家对生物免疫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人工免疫的概念和一些对应的免疫模型来解决各类计算机问题。
1986年,Farmer等人首先在工程领域提出免疫概念。1994年Bersini等指出免疫系统的一些性质可以应用到计算机科学的学习算法中[1]。1996年12月,在日本首次举行了基于免疫性系统的国际专题讨论会,首次提出“人工免疫系统”的概念。之后Timmis指出人工免疫系统是受理论生物学启发而产生的计算机范式,它借鉴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原理和模型并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2]。人工免疫系统仿效生物免疫机制,发展出了很多新型信息处理方法,2000年De Castro等提出了aiNet网络模型[3],2001年Timmis等提出有限资源人工免疫系统[4],2001年Watkins在 aiNet网络模型和有限资源人工免疫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资源人工免疫分类器模型[4,5],称作为AIRS(artificialimmune recognition system)。这些模型应用于数据集合的聚类和过滤分析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5],表明免疫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的机器学习方法[6]。目前,人工免疫系统已发展成为计算智能研究中一个崭新的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逐渐扩展到了信息安全模式识别、智能优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机器人学、自动控制、故障诊断等诸多领域,显示出人工免疫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和问题求解能力,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对于公共卫生信息智能监测系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实现信息的实时智能化处理,系统的自我学习等一系列功能。而人工免疫系统的特点正好符合卫生信息智能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将人工免疫思想引进卫生监测预警系统中来,将人工免疫的理论与监测预警的实践相结合,是对现有卫生监测预警的一种新的探索和补充。
本文初步探讨基于人工免疫的卫生信息系统,将人工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免疫克隆,免疫记忆等算法运用到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智能监测预警,应急方案的调用等功能。基于人工免疫的监测预警系统有分布性、灵活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等特点优势,是对现有预警机制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卫生信息监测预警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考与探讨。
2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卫生信息安全预警系统网络模型设计
2.1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是通过监测相关卫生信息数据的变化情况,在以人工免疫算法构建的预警模型处理下,结合其他辅助决策,应急系统等,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及处理。系统监测和预警的对象包括两大类:①常规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肝炎、登革热等;②非常规的包括单个(或一些)症状奇特的新传染疾病和突发的类似于集体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
2.2预警模型的选择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生物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识别、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具有分布式、自适应和多样性的特性。人工免疫系统是对生物免疫系统的模拟,是借鉴和利用生物免疫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而发展的各类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技术以及在科学工程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各种智能系统的统称。而对人工免疫系统最基本的研究,就是对其各种算法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将人工免疫算法应用到相关的领域,发挥出人工免疫的优势。在卫生信息的监测预警系统中,主要要实现的是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处理,完成机器的自我学习更新,同时对大量的卫生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以实现监测预警功能。人工免疫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和问题求解能力,其模式识别、特征提取、多样性、分布式监测、克隆选择等信息处理特性,为构建智能卫生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利用人工免疫在信息处理上的各种优势,将其运用到卫生信息的监测预警上,本文模拟卫生信息数据在预警模型中的处理过程,探讨基于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
图1基于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 略
2.3人工免疫相关算法的选择及功能研究
2.3.1数据训练
将收集获取的卫生信息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以方便数据的进一步免疫加工。数据训练实际上就是把原始资料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首先将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资料认真核对、整理,同时了解其来源和收集方法。对于错误或不完整的信息数据用统计学技术来纠正的,并按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数据才能进一步处理。
②利用统计学技术和人工免疫算法把各种数据转变为有关的指标和实数的编码。
③对这些指标和实数的编码进行解析和归类分组
2.3.2数据的免疫识别
对完成训练后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免疫识别,而识别的本质是区分“自体”和“非自体”。免疫识别的原理是通过淋巴细胞上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的结合实现的,结合的强度称为亲合度(affinity)。相应地人工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通过特征匹配来实现。其核心是定义一个匹配阈值,根据这个阈值判断进行数据“自体”和“非自体”识别。免疫识别的过程中也调用结合到数据库原有的数据与模型,提高分析识别的能力。
2.3.3免疫记忆,克隆选择
数据经过免疫识别后,产生了很多“自体”与“非自体”的免疫细胞,而对可以提高个体亲合度、抗大群体规模的最优个体的免疫细胞以免疫记忆的形式保存。当免疫系统初次遇到一种抗原时,淋巴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识别抗原,并在识别结束后以最优抗体的形式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信息。而当免疫系统再次遇到相同或者结构相似的抗原时,在免疫记忆的作用下,对输入数据进行识别判断,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作用于抗原数据。
如同在生物系统的克隆选择过程,只有能够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才进行扩增。免疫学习系统,要对完成免疫识别的数据,进行免疫的克隆选择,产生与抗原数据有更高亲和力的效应细胞,提高免疫系统识别抗原数据的效率和处理分析能力。克隆选择的结果是产生与抗原有更高亲和力的淋巴细胞,提高整个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效率。
现在有关免疫克隆选择的研究中,De Castro提出了克隆选择算法解决机器学习问题[7]。克隆选择算法高度并行,能够实现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产生高质量的记忆。Jung Won Kim在其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中提出了动态克隆选择算法[8]。动态克隆选择使免疫学习系统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的作用呈动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习免疫系统对抗原数据的效应作用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2.3.4免疫数据库进化更新
经过免疫记忆和克隆选择后的抗体数据和效应细胞,要进行数据库的存贮,以方便实现对信息的高效智能化处理。对系统不断增加的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库的自我的学习更新可以通过免疫进化算法来实现。进化计算作为一种有向随机搜索的优化算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基本免疫算法相结合,可构成“免疫、进化算法”。 转贴于
文献[6]提出了集免疫机制和进化机制于一体的一种全局并行算法— —基于免疫策略的进化算法。文献[9]提出了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对增强免疫数据库的健壮性和完整性,加快数据搜索速度、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对信息的调用和进化更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献[10]设计了具有免疫体亲近性特征的遗传算法。文献[11]中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收敛性,能有效解决装箱问题。这些算法可以快速求出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最优解,对解决实际的免疫数据库的进化更新问题具有很大价值。
2.4初步构建系统模型
通过人工免疫算法的数据处理,实现对卫生信息数据的判断及数据信息的提取,同时,基于人工免疫的机器学习,数据库实现自我的智能更新。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的监测和决策支持系统,初步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模型:
图2基于人工免疫的卫生信息系统模型 略
①来源于城市中各医院、诊所、药房、实验室、防疫站、机关学校等的监测数据,通过医学数据统计软件,充分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将数据以监测中心统一要求的数据类型进行分类、统计、整理、存储,并通过VPN专线[12]将分析后的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在此过程中,数据类型的统一至关重要,只有遵照系统设定的数据类型,才能确保数据的可操纵性,是系统实现监测的前提。
②监测中心根据汇总数据的来源、特征、预警级别(根据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l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完成对数据进一步处理。
③系统将不同类型的卫生信息数据输入相应的预警模型,调用相关的人工免疫算法及免疫记忆细胞、历史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生成、更新相应的免疫数据,并将原始数据及处理后的信息导入数据库。在此过程中,系统首先对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抗原集合。一方面,抗原集合与系统中原有的免疫记忆细胞和数据产生相互作用,系统完成对抗原数据的判断分析等功能;另一方面,抗原集合提交给免疫学习系统进行学习训练,系统整合训练后得到的免疫记忆细胞和卫生信息数据来完成对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从而实现了机器的自我学习。
④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中,各预警级别已映射为不同的阈值。系统将经过免疫算法分析处理后的数据与各个阈值相比较,结合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得出预警结果。
⑤系统对预警结果进行整理,根据预警级别向公众媒体或上级有关部门通报。同时,实时收集数据及回馈信息,汇总整理。
在预警的过程中,信息的及其重要。一方面,正确及时的信息有助于减轻灾情带来的损失,减轻社会舆论压力,安定人心,同时使各职能部门更好地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不恰当,不及时的预警信号将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给各个职能部门带来压力,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因此,系统的预警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而采用以人工免疫为基础的预警模型可大大降低误报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⑥对超过某一级别的预警,根据人工免疫的思想,系统会自动调用、生成相应的应急预案,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必要时,将调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系统辅助模块显示疫情分布,实时更新数据,实现联动指挥等功能。
⑦信息反馈:建立反馈信息的渠道,使所有应该了解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获得,以便能对疫情迅速做出反应,了解事态发展,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反馈应该归结为对信息的一种收集处理,其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包括向上反馈给卫生行政等部门,向下反馈给下级监测机构;横向包括反馈给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以及社区等。同时,对各级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又是实现机器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反馈过程中将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处理,如信息数据的归类、排序、比较等。从反馈的信息流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相应处理,这是循环的机器自我学习过程。
3展望与总结
未来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是一种智能化的服务体系,不但要求操作使用上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更加应包括对公共卫生信息监测预警的智能化.使用户得到智能的、动态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能、综合化的信息集成的服务体系。人工免疫系统具有独特的分布式、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功能和并行、鲁棒的信息处理能力,对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虽然目前多数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的算法无统一的标准,而且开放性的问题不断涌现,但是随着对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人工免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会取得新的突破。
基于人工免疫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卫生信息的智能监测预警将会是人工智能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研究又一个热点,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将会大大提高卫生监测预警效率,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公共卫生信息监测预警系统一直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人工免疫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网络模型和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由于研究的局限,特别是对相关人工免疫算法探究的不足,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算法中参数的选择及算法的运用。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BERSINI,VARELA.The immune learning mechanisms:reinforcement,recruit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s[M].Computing with Biological Metaphors Chapman & Hall,1994:166-192.
[2]肖人彬,王磊.人工免疫系统:原理、模型、分析及展望[J].计算机学报,2002,25(12):1281-1293.
[3]DE CASTRO L N,VON ZUBEN F J.An evolutionary immune network for data clustering[M].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BRN’00(Brazilian Symposium Oi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Brazil:Riode Janeiro,2000:73-125.
[4]TIMMIS J,NEAL 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3):121-130.
[5]WATKINS A,TIMMIS J,BOGGESS L.Artificial immune recognition system(AIRS):an immune inspire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J].Genetic Programming and Evolvable Machines,2OO4,5(3):291-317.
[6]WATKINS A,TIMMIS J.Artificial immune recognition system(AIRS):revisions arm refinements[C].Proc 1st International Conf On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s (ICARIS 2002).2OO2,9:173-181.
[7]CASTRO D,ZUBEN V.Artificial immune systems partⅡ a survey of applications
[EB/OL].2004-06-1:215-316
[8]KIM J W .Integrating artificial immune algorithms forintrusion detection[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2002.
[9]王磊.免疫进化计算理论及应用[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9-10.
[10]莫宏伟,王科俊,金鸿章.计算智能的融合应用研究[J].自动化技术及应用,2002(1):12-16.
[11]孟繁桢,扬则,胡云吕,等.具有免疫体亲近性的遗传算法及其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1997,30(5):624-627.
[12]曹先彬,刘克胜,王煦法.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装箱问题求解[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21(4):361-363.
[13]PEPELNJAK I,GUICHARD J.MPLS和VPN体系结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60-210
[14]洪征,吴礼发.AIS在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6):521-526.
[15]杜鹏.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6):165-178.
[16]张丽.浅谈基于生物免疫原理的计算机免疫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l):236-238.
篇10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79-03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杨慧(1982-),女,河南开封人,讲师,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和医疗安全,是当前中国人最担心的三大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必然是不可轻视的问题。而高校作为学生的集聚地,人数多而且相对集中,并且多为在校食宿生,所以高校食品安全卫生更是不容忽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行动计划,加大了立法和监管力度,但针对学校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标准及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所以,正确审视高校卫生安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保证高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和学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中毒类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现状
(一)近三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对比
由上表可知,20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2010年网络直报数据相比,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14.09%和25.54%,中毒人数增加12.75%。
2012年与2011年网络直报数据相比,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减少7.9%和19.7%,死亡人数增加6.6%。
(二)近三年来校园中毒情况
2012年共报告学生食物中毒事件35起,中毒2 754人,死亡4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20.1%、41.2%和2.7%。与2011年相比,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增加16.7%和44.9%,死亡人数增加3人。
2011年共报告学生食物中毒事件30起,中毒1 901人,死亡1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15.87%和22.84%。其中25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1 682人,无死亡。与2010年相比,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减少1起,中毒人数增加9.15%。
(三)近三年来数据对比
根据近三年数据,虽然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每年的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并没有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发生在学校内的中毒起数所占全年食品中毒起数的比重也没有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发生在校园里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仍然严重。
二、校园卫生安全问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
表3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外,教育部非常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和卫生部联合制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但专门针对学校餐饮方面的法规仍然不多,并且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法规中的责任主体结构不明显,问责机制不完善,学校常把学校的安全责任推给食堂的经营者。并且,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与之配套的完备的执法细则。
(二)高校食堂经营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食堂经营的主要模式有:学校成立餐饮服务中心,笔者对地处河南省的二十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学校规模比较大、学生比较多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绝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这种模式,而学校规模比较小,学生人数相对不多的比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等采用的管理模式是租赁或承包的经营模式。
在餐厅实施”投标竞价“的方式选择承包商时,重点关注的是承包费用和提供菜品的价格,而对如何确保饮食安全问题则是抱着“谁经营谁管理,谁出错谁负责”的思想。承包方通过与餐厅签订合同,确定其经营期限。由于经营时间有限,餐厅经营的承包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食品安全保证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方面就显得缺乏;而在选择炊事人员时普遍注重其“刀”上功夫而忽略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而辅助员工往往不经培训就上岗,多是学历较低的社会底层人员。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而突发性的比如学生集体中毒事件是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组成部分,针对这样一些突发事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针对突发事件而建立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虽然中国各地区、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应的预警机制,比如高校内部设置食品安全监测点,出现端倪及时上报等,而且也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应对措施,但是近三年来食品中毒人数的数字来看,证明高校的预警机制仍然有一定的缺陷。
(四)学校餐厅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学生健康的重视,很多高校的食堂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及逐年扩招制度,在校学生在数量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多数学校由于办学时间教早,餐厅设施不及新的办学设施。因此,有些问题逐渐凸显。首先,很多餐厅 存在规模小,设施落后的问题。餐厅规模小,打饭窗口少,导致学生打饭时间长;由于餐厅就餐位置少,学生打饭后无法正常找到座位就餐。同时,由于设施陈旧,餐厅厨房缺乏足够数量的冰箱,导致生熟食品无法区分保鲜存放。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食堂设置中,清洗区与加工区规划不合理,未设置餐具洗消间,有的对清洗后的餐具无任何消毒措施。
(五)餐厅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多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食堂内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社会上招聘的临时工,餐厅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这就导致多数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完整具体的概念,同时又缺乏责任心。在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健康证过期的情况下,从事餐饮工作。在食品加工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要求穿戴工作衣帽及口罩,甚至还出现部分留长指甲的现象。
三、高校食品安全对策分析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虽然中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针对高校的法律法规还有欠缺,而且执法的力度不够,所以,除了需要相关部门,比如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此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学校门前及周边无证经营的小摊贩,学校应主动与相关执法部门联系,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开展的突击检查和长期治理工作。对出现无证经营的摊位坚决予以取缔;没收经营中的“三无产品”,并处以经济上的处罚。
(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学校餐厅食品安全,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人制度,从源头抓起。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由专人负责,且尽可能采购有食品安全标识或者认证的主副食品和调料。加强食品储藏、加工、供应过程的监控,切实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和卫生处于合格状态。当出现生产流程事故,立刻明确责任到人,及时解决问题。对后果严重的,除予以辞退还并追究责任。针对承包食堂的个体经营者,学校更应该提高监管力度,一旦发现出售的食物以次充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时,立刻严厉禁止,情节严重者,应交执法部门处理。
(三)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要使高校尽量避免出现公共卫生事件,要使已经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人员集中的高校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应该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首先,要有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指挥系统,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院系领导、后勤管理部门、校医院、餐厅从业人员和学生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包括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公告,还要及时收集相应主管部门的监测和预警信息,以及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在生产、储存、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等,有危险情况,积极向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通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再次,还要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学校要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及时处理突发卫生事件。
(四)加大投资力度,改善餐厅设施
学校餐厅是集体用餐单位,也是食品中毒的高发区。针对餐厅存在的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的现象,应努力做到改善,不应抱有“这么多年都这样也没出事”的侥幸心理。学校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向学校食堂建设项目转移和倾斜,着力加强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学校食堂房舍标准化建设步伐。另外,对消毒条件不好的学校餐厅,应安排专项资金,为学校食堂配备了消毒柜、冰柜和食品留样柜等,加强餐具的清洗和消毒。同时在食堂醒目位置设立“餐厅监管责任人电话”标识牌,对就餐过程或者餐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及时的意见,以便出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追究责任。
(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由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太多的文化教育,在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心方面存在欠缺。所以,制定严格的从业门槛和工作职责规范要求。高校食堂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栋梁,而且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活动量大,需要健康的食品补充足够的营养,所以,高校后勤集团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些懂得食品营养搭配的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另外,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存放、烹饪和清洁消毒,食物中毒的类型及预防,增强他们的从业素质,此外,还要不断地告诫他们食品安全对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四、结论
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所以,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及各地政府的重视,需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需要有完善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需要用资金来改善设备,需要改善从业者的素质,如果能从各个环节严格要求,不断完善,减少甚至杜绝食品安全事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然,这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刘秀娟.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6).
[2] 李云.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细节与应对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9,(2)
[3] 唐晓纯.学校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J].食品科学,2007,(3).
[4] 胡晓元,李云,刘建军.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of Food Safety
and Heal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Hu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 上一篇:家庭环保计划
- 下一篇:县残联平安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