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健康服务理念

篇1

关键词:老年健康服务业 人力资源 对策

1.研究背景

1.1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已病才就医”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需求。而健康服务正是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未病先预防”模式的活动,可以间接节约医疗费用,保障个体健康。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而在我国,健康产品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1]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以多种方式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2 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早在1999年中国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为14.8%。

1.3 老年健康服务需求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2012年我国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对医疗服务需求势必增加。此外老年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长期护理需求量也在扩大增加,还有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匮乏,保健意识淡薄,这些需求都决定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业,从而改善国民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4 相关概念界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老年健康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相关的服务活动。本文讨论的老年健康服务以健康管理和促进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提供机构主要为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暂不讨论传统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保留激励,进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2.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数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医护比例偏低。养老机构老年健康服务人员更是缺乏,有些养老机构甚至没有医疗卫生室,有些养老机构即使设置医疗卫生室,人员配备数量也是偏少。例如,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常住老年人口达1000人,而医生仅有3名,药剂师1名,护士1名。医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

2.2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老年健康服务服务人员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都不尽合理。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为最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失调。医生以西医为主,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中医保健、慢性病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机构的健康服务人员构成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员为主,在职医护人员也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2.3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偏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对老年健康服务没有足够重视,在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是在医院等病人上门,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服务。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社区和养老院都存在对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用人晋升机制。工资福利水平偏低,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落实,这些都影响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政府对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政府引导,正确认识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坚持积极引导,营造市场环境,搞好人力资源规划,研究鼓励扶持政策,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发展。

老年健康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老年人服务,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更能扩大就业机会,因此应该把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国家对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3.2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人才培养是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由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为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应该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根据社区服务站工作职责,按照“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秀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年轻人才全面培训,专业人才专门培训”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安排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拓宽视野,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强违纪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卫生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等,通过提高学历和职称,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

3.3 健全薪酬福利体系

要建立基本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以保证老年健康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其积极性。对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按规定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岗位补助制度,落实老年健康服务人员尤其是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3.4 提倡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机构的一种,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对于养老院建医院这种方式需要增加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而对于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护理员。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更应重视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海丽.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调查解析[J],2013,24(6):33-34.

[2]张生.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R].中国行业研究所,2013.

篇2

关键词:宜老服务;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对策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桂林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75-02

一、社会现存养老服务理念概念

1.传统养老服务理念定义

所谓传统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主要主体,为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其呈现的点状发展状态以及缺乏足够的互动与合作, 仍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多样化需求。

2.宜老服务理念定义

根据民政部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我国围绕老年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保险、救助、奖励扶助等制度的社会养老体系已基本确立。但是,单纯的硬件环境是无法承载整个社会养老需求的,唯有在此基础上的极尽体贴的服务,才能给予老人最真挚的关爱和最温馨的照顾。宜老服务是在以老人所需的基础之上,以社区或家庭为依托,建立配套出一系列更有益于老人生活的服务辅助方案以及配套设施,来积极配合老人们的生活,建筑老人们的精神乐园,它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理念,宜老服务在服务老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之上,注入了自立、自尊以及压力的理念,打造更适合为老人们服务的配套设施。

二、宜老服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

目前,宜老服务的实行尚处初步阶段。单纯的社区养老服务,仅能解决老年人外在的需求,缺失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服务。而宜老服务是建立在老人们各个不同的生活心理需求的被服务的角度上定制不同的生活样本。所有会员都可享受生活、医疗等最基本的服务,在此之上,每位居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特色会员服务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宜老服务在应用上上得到了初步体现,但从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而言,宜老服务的广泛运用与提升将是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严重趋势的最佳方案。

1.培养健康心态,重塑自尊自信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不足,身体健康状况逐步下势,心理状态也随着身体变化而出现波动。据资料显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如下:①惶恐遗弃感;②孤独寂寞感;③量焦虑抑郁感。宜老服务理念的推出正是针对老年人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而提出的,提供生活保障之外的精神需求,为老龄人提供与之匹配的养老服务。

2.丰富晚年生活,激发生活热情

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与其健康状态实成正比的,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老人的生理需求、兴趣爱好,整体融入宜老化设计、配置智能化服务系统,使老年人在管理和服务上形成联动,激发老年人的生活热情。将宜老服务理念与服务配套实施,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享受”的平衡运行,这将在服务理念上极大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3.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发展

宜老服务理念是以社区或家庭为依托的养老服务理念,准确的说,宜老服务理念建立的是以服务老人为纽带的一系列服务设施方案雏形,具有花费少、便捷的特点。这一服务理念节省了进机构养老的费用,减轻了机构养老的压力,也减轻了子女照料的负担,尤其减轻老年人身心压力,使其能够在养老服务人员的协助下轻松接受服务,家庭成员不必再为照顾老人担心,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利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宜老服务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缺乏自立意识,存在依赖心理

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百善孝为先”,这种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老年人心理,将“老有所依”看作理所应当,片面注重舒适的环境,而忽略精神上的需求。所谓“老有所依”,是指依靠老伴、儿女,政府或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等外在载体为老年人营造出安逸舒适的环境,并服务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于这种依赖心理,老年人普遍存在着无法自立于晚年生活,从而使得宜老服务实施举步维艰,无法形成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养老观念。

其实,大多数老年人在无重大疾病或肢体健全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自理自己的晚年生活,而老年人出于惶恐心态,容易产生害怕被儿女忽视、被时代抛弃的消极心理,从而使得他们自动将自立心态摒弃。在这种压力下,老年人对外界的依赖心态也就愈加严重,从而导致自立意识淡薄甚至被淡忘,成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2.社会大众缺乏正确认识,存在偏激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0%以上的公众对于宜老理念存在偏激理解。从公众角度看,赡养父母乃天经地义。而养老作为法律文献明文规定的一种责任,在当今社会也是被道德所推崇的伦理观。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给老年人渡过一个安详快乐的晚年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纠正社会大众对老年人非儿女赡养的传统观念,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儿女只注重提供安稳舒适的环境,从而忽略了老年人实际的内心需求和渴望,这是不足的,同时也是种‘自私’的行为。与此同时,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自我养老行为会导致儿女难堪,且易遭受到同龄人误解的心理,由此而拒绝宜老养老观。

3.国家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无法真正宜老

目前,这种由国外传入国内的新兴养老理念,在我国并未形成明确书面文件,只是任之自我发展。而宜老理念在实行的过程中,强调要老年人发掘自我潜力,进行自我提升,退休再就业等等,这些过程则需要国家出台配套的辅助政策,提供相关岗位,才能真正将老年人的潜力发挥出来,把老年人快要熄灭的竞争意识,上进意识统统激发出来,实现真正的健康养老,和谐养老。

而宜老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这种功能,并不能完全靠自我发展就能健康成型,必须依靠法律,依靠强大的舆论监督,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理念。

四、宜老服务理念在社区养老工作运行中问题的对策

1.培养老年人自立意识,形成健康养老心态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社区养老机构运行现状的了解,可以看到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存意志的锻炼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立意识关注程度不够。社区养老机构在日常的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不能从生活中的各方面培养其自立意识,这种片面强调舒适安逸的养老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一味实施全方位舒适安逸的养老生活服务而缺乏注重培养老年人的自立心理意识,就会导致老年人产生严重的依赖生存心理,产生这类心理问题的老年人一旦丧失完善的生活帮助服务,就会严重甚至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必须将宜老服务的新式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使社区养老机构在日常的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注意培养老年人的生存自立意识,将宜老服务理念完全贯彻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老年人的自立生存意识,帮助老年人形成积极健康的养老心态。

2.维护老年人自尊心理,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自尊,同样的,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也不例外。然而现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的时候忽视了老年人的自尊心理。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涉及老年人个人隐私的服务方面不注意顾及老年人的个人心理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的自尊心造成了伤害,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现状,政府、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可通过向社区养老机构灌输宜老服务理念并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观念的根本转变,改进其服务方式尤其是部分对老年人自尊心理造成影响的那类服务,在实际上转变传统社区养老服务忽视老年人自尊心理的现状。我们相信,在充分尊重老年人自尊心理的前提下,社区养老机构一定能够以更好的方式与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3.给予老年人适当压力,推行配套养老政策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承受一定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压力、家庭压力等等。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程度的生活压力不仅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强心剂,更是生活中的精神必需品。如果完全缺失生活压力,那么一个人的生活将会丧失很多动力,这势必对人的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也是如此,通过贯彻宜老服务理念,通过接受养老服务的前提劳动或者其他合理方式帮助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形成一定程度的生活压力,以此帮助其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对未来的向往。同时,实施配套的养老生活服务,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文体娱乐等各方面的政策,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享受”两端的平衡运行。社区养老机构通过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减轻了自身工作压力,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了极大帮助。

五、结语

宜老服务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观念,具有其潜在的长足发展空间。它衍生于国外,符合国外社会基础和家庭结构,在宜老观念的指导下,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节奏有序,因此在国外获得政府机构和家庭的大力支持。而我国的老龄化社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宜老养老观念势在必行,这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理念这块区域的法律的保护和明文制度,将宜老养老观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当中,使其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宜老养老观念必将带领我国进入全新的老龄化社会当中。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田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

[3]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8

[4]贾云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资源与社区助老服务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2

[5]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6]杜鹏.中国人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邱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05)

[8]郭士征.社会保障学[M].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智(1990.―),男,广西防城港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人;脑梗塞

老年脑梗塞治疗、护理任务繁重,传统护理模式强调以疾病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患关系和谐发展。优质护理模式要求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和家属多方面需求。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塑造我院形象良好具有重大意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取得良好临床工作效果。为进一步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162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162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98例,女64例,年龄61~87岁。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护理组男42例,女39例,年龄62~87岁。对照组男56例,女25例,年龄61~8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因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加强护理人员巡视力度,了解并掌握患者饮食情况、睡眠情况,并做好对应护理工作;护理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根据老年患者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确定护理目标和模式。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服务中,在提供专业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努力为病人提供最佳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病情观察、以及用药治疗等多个方面。(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实际病情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要予以耐心解释,做好疾病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做好用药指导、检查指导、生活指导等工作,充分保障患者饮食安全和睡眠质量;护理人员要先与医师沟通,确定无错误时再执行医嘱;(2)心理辅导。脑梗塞发病急、病情凶险,给老年患者造成严重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要不断鼓励急症患者,表明目前相关疾病先进治疗手段,并告知患者紧张和恐惧对病情缓解毫无益处。同时尽量争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使患者情绪得到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3)舒适环境护理。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自身护理理念。改进护理行为,改善就医环境,集中管理需要消毒隔离的医疗器械,保证老年脑梗塞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视日常查房,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5.0统计软件中,检验标准为α=0.05,当P

2.结果

通过两种不同护理模式,护理组总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71.6%)。两组患者满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对比

组别

n

非常满意(n/%)

比较满意(n/%)

满意(n/%)

不满意(n/%)

总满意率(%)

护理组

81

35(43.2)

26(32.1)

18(22.2)

2(2.5)

97.5

对照组

81

20(24.7)

10(12.3)

28(34.6)

23(28.4)

71.6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要求一切以患者为核心,满足患者、家属多方面需求,是近几年护理学领域新型的护理模式之一[1],它的顺利实施,是临床医疗活动安全开展的保障。

3.1完善辅助系统

首先,改善基础设施,淘汰陈旧护理工具,进一步满足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需求;其次,成立医师工作站,医嘱由医师亲自录入,护理人员负责核对并执行;另外,医疗器械等物品在接收和下送时,由专人负责。

3.2开展优质护理

将护理责任落实到每个护理人员身上,提供全面化、精细化服务。根据患者、家属实际情况(如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护理人员通常会采取比较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向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保持病区良好卫生环境,并保证新鲜空气流通。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要求。

3.3突出“人性化”护理服务特征

临床护理实践发现,老年脑梗塞患者普遍自尊心较强、失落感较重,同时希望得到照顾和尊重。在开展护理服务时要将“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到各个环节,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求,强化人性化服务[2]。老年患者常会因为退休、丧偶和自身急性疾病等因素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倡导尊老敬老新风尚;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温馨服务,将舒适带给患者,把尊严留给患者,我们也将收获微笑和感动。

3.4更新护理服务理念

广大护理人员转变服务理念是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兼具人文主义关怀精神[3]。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礼仪规范、心理护理学、良好沟通等相关护理知识,深入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内在涵义。为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意识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我科制定了相关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使每个护理人员能够从老年患者特殊角度思考护理问题。并从细节处给予每位老年脑梗塞患者人文主义关怀,为建立和谐友爱护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际工作不断强化优质护理工作内涵,提升护理水平,加强和完善护理模式,对规范护理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程度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永平.优质护理服务增强护理职业责任感[J].中国卫生人才,2011,5(9):23~24.

篇4

关键词:老年患者;门诊;安全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列。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了1.3亿,到2050年将达到3.2亿,超过总人口的25%。人口的老龄化,加之家庭成员中结构层次的变化,许多老年人看病都是单独或者夫妻两位老人前去就诊。因医院的环境特点和老年人本身的生理 和心理特点,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安全隐患。如何确保老年患者就诊和输液的安全,是我们护理工作者必须关注的护理安全问题。护理安全是只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1 安全隐患

1.1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机体老化,功能障碍,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如老年人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反应速度慢,动作迟返,自理能力下降等。

1.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有失落感,孤独,恐惧,抑郁,健忘等。如社会角色的改变而失落;老年人离退休、丧偶、独居而孤独;老年人患病疼痛,自理能力下降,经济问题等而恐惧;长期慢性病的困扰而抑郁;老年人身体衰老,记忆力减退而常出现健忘等诸多因素导致老年患者就诊和输液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1.3医院门诊和输液室患者多,流动性大,就诊环节复杂,多数患者都有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容易造成诸多不安定的因素。有的老年患者害怕输液时间长,自己加快输液速度,从而增加了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

1.4老年患者本身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理解力的不同,在门诊的治疗工作中是有一定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

1.5护理风险因素如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沟通的能力,安全意识,操作技术水平等。如果护士忽略了这些因素,如果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查对,不主动巡视观察等都会加大了安全风险。

2 具体措施

2.1提高门诊护士的自身素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主动服务的意识。见有老年患者,主动上前搀扶,热情而亲切的称呼患者,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重视,如老先生,老奶奶,大姨等,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2.2增强门诊护士的风险评估意识。看见老年就诊患者,护士要能够观察患者的一些外在的表现从而迅速正确的评估患者潜在安全隐患,及时安排就诊或抢救,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老年患者的安全。这要求护士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2.3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主动巡视,注意输液的速度,输液的部位的皮肤情况,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

2.4组织专业的客服队伍,全程陪伴老年患者就医的全过程,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2.5做到有效的沟通。护士能够用简洁易懂的非专业的语言和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2.6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供健康教育宣传画,宣传手册,电视,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让老年患者对常见病,多发病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加强防患,促进患者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7加强医院环境安全的管理。地面干燥防滑无障碍物、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有安全警示牌、有就诊指示牌、有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及时为老年患者排忧解难。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增加,门诊的老年患者会越来越多。为了让老年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享受到更好的、更安全的、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广大的从事护理工作的姐妹们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做全面的新型的护理人才!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程华.门诊老年患者安全护理[J].医学信息,2013 第26卷2中

[2] Talan MI, Ahmet I, Xiao RP ,et al. β2 AR agonists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long path to translation[J]. J Mol Cell Cardiol, 2011,51(4):529-533.

篇5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人文关怀个性化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为上的服务理念作基础,要一切为患者,强调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语言,服务流程,明星服务窗口,明星品牌科室等实施全程护理。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极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质量,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21世纪医院不仅是技术与设备的竞争,人们对医疗环境,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护理服务是现代医院建设和服务管理不可或缺重要课题。实施方法如下。

服务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使临床护理担起为患者健康全方位服务的职责,因此具有更独立的专业目标和工作范畴;给予患者更精心,高质量的护理;加快护士专业水平提高和护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也提高护理专业的地位、价值。使广大护理工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思想,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不仅是对临床护理行为的改革,更是对临床护理管理的挑战。因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着重大的意义。

采用的方式

加强培训及规范制度管理,提高护士素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制定相应的制度,使每一位护理人员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出具有全面性素质的护理人才。

提供优质化服务,提供人性化的住院环境:1给老年患者提供安全良好的住院环境,使治疗和护理工作有序进行。在住院期间因老年患者体质差、行动不方便,对陌生的环境、生活的变化,易产生挫折感,这样会使患者感到焦虑、不安,因此要尽快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不安的情绪,使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老年病房分单人间、套房两种,设置中央空调、数字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套房配备天然气灶,抽油烟机厨房餐具等,配备全天候的热冷水。病房走廊墙壁安装扶手,配备陈放柜,移动餐桌,带防护栏的升降床,厕所安装挂钩,呼叫器,以方便患者。为老年人创造安静、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2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文关怀,单人单间为老年人建立健康体检手册,及时提供信息。节假日送上祝福和温馨的关怀。传统节日送上相应的礼物卡片和鲜花。

个性化服务:注重语言沟通,提倡温馨服务,关心和体贴患者。在工作中使用规范性语言,护理查房进行交接班制度或护理操作时,在患者姓名后加上称呼比如“大爷、大妈、老师、爷爷、奶奶”等,这样与患者拉近,了陌生的距离。和患者交流有障碍时,采用手势等进行交流,一个微笑及眼神,就能稳定患者的情绪,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信任,对于小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优质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对待。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患者,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把护士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予患者多方位的护理。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避免影响患者的休息时间。在工作中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流程改进充分体现护士的职业礼仪和人文关怀。

打造优质护理服务品牌近两年始终坚持一个开心笑脸;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杯暖乎乎的热水;一份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床单位。护患之间保持亲近无距离,护理操作没有缺陷,尽量减少风险,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负担,比如担心多少钱才能看好病等。为老年人制定了完善的康复手册,使其早日康复。

热情周到的服务,拉近护患关系:管床的责任护士将新患者热情带入病房,细致的介绍医院的设施、主治医生、主管护士、住院须知及卫生宣教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全程,连续性的护理,对护士的满意率大大的提高。增加了对护士的信任感,安心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对老年患者处处要体现一个“细”字。

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

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与管床医生的交流,到病房和患者沟通意识,了解病情、诊断、治疗和护理。服务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对老年患者的需求,给予周到的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护患的沟通技巧,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建立相互理解、支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老年人的安全隐患较多,加强基础护理和危重患者的护理。优质护理服务营造了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了护士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责任护士在床旁时间增多,观察病情更及时,增加了安全系数。使护理不良发生率及医疗纠纷降低,无差错事故的发生。

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大大提高了医学模式的发展,床位使用率,总体收入也增高了。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具体化人性化的专业性护理和关爱精神,使我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较好的信誉,提高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篇6

关键词:老年人;公共图书馆;社区

1 老年问题

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并且老龄化速度比较快。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当中的85%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认知问题、消极情绪问题、自我观念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生命发展问题。其中悲观心态、人格问题、被动应对、消极防御较为明显。”[1]

据2004年统计,过去10年里,德国老年犯罪率上升了28%;日本全国犯罪率整体下降的情况下老年人犯罪率反而上升趋势。2008年《犯罪白皮书》显示,老年人犯罪率较上年增加4%,是1988年的6倍。[2]韩国老年人犯罪增加速度早已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2001年之2006年,全国犯罪率降低16.7%,但老年犯罪率上升近45%。我国目前老年人犯罪率约占犯罪总数的3%[3]。研究者认为,老年犯罪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极的观念和空虚的精神世界。

2 公共图书馆的任务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担负着为大众服务的任务,为大众服务、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是它的首要任务。公共图书馆为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终生学习的基本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强调,公共图书馆必须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社会弱者服务。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由于知识的缺乏和y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地位的缺失和生人价值的失落,主要表现在情绪跌落、无聊、抑郁等现象。终身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对于知识情报相对薄弱的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情报服务,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这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组织各种宣传、培训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设备,为他们做好专业咨询服务,把图书馆服务工作延伸到馆外。

3 公共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社区

随着图书馆服务由“书”到“人”的转变,我们应该把图书馆职业的人文价值观念应用于图书馆服务之中,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我国图书馆学专家程亚男曾将图书馆服务理念归纳为八个字:关爱、无限、完美、超值。要实现这个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服务必须实现人人平等原则。“公共图书馆网点的‘普及’易,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平民化’难,‘平等化’更难。”[4]

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不过很多社区老年人还没有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还不了解公共图书馆。我国城镇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活动空间主要在社区,但目前为止,社区图书馆的设施设备、馆舍功能、老年服务体系状况跟省、市级图书馆相比相差很远。因此,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必须嵌入到社区,延伸到社区老年人身上。

3.1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等推广图书馆服务

首先,组织关于了解图书馆服务的知识比赛。准备竞赛期间图书馆工作人员专门给老年人讲座,让更多老年人了解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规章制度、服务项目等。这样,通过竞赛了解图书馆权利――即平等享受权、读者使用权、读者履行义务权,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技巧和查找信息的方法。其次,组织读书比赛。读书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中补充知识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能力以及体现自身价值、尊严和社会活动的基础。比一比谁能做好读书笔记、谁能讲好读书心得等方面,由此来激励老年人看书,让他们找回自信,保障老年人在晚年生活充满幸福、健康、尊严,感到生活有意义。再次,组织保健、养生、园艺、法律常识、新闻等生活常识比赛。为了参加比赛,老年人自然会到图书馆翻阅图书资料,这样能掌握广泛的知识信息,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2 在馆舍建设和服务措施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

1)为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图书馆建在社区附近,而且图书馆保持道路畅通,轮椅能通行的坡度通道和升降电梯畅通。2)为了视觉不便的人提供大字本资料和语音图书,随处可见的地方放置花镜和放大镜,图书馆里的告示牌字要大,为了交流不便的人准备字张和笔,为视觉、听觉有障碍的老年人准备专门老年人用的电脑,并且配带耳机。3)必须有专门的老年图书室,阅览座椅的放置必须考虑轮椅的使用。4)建设专门老年人和轮椅使用者用的洗手间。5)老年人感兴趣的图书资料放在容易发现随时容易取出的地方。6)藏书和选购图书是老年人最关注的关于健康、生活科学小常识、艺术体育、文学等。7)老人读物必须选购字体大、轻便的。

3.3 公共图书馆设立专门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平台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图书资料馆藏信息、数字图书馆都在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宣传推广是不少读者获取知识信息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老年读者不用到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能尽情享受图书馆服务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因此,公共图书馆有义务有责任给老年读者进行图书馆网络使用指南培训。2)要安排为老年读者服务的专业图书馆员。专业馆员给老年读者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定期访问社区,给社区老年人介绍新上架图书,接收老年人推荐的订单,了解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即家庭情况、身心状况、文化程度等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馆外服务。3)要对社区困难群体做好特殊服务。图书馆对所有人实施无区别的公平服务是图书馆权利的一项理论原则。公平服务并不是无区别服务,不是怠慢和歧视不能正常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特殊人群,而是对特殊人群实施特殊服务。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深入到社区,了解特殊人群的实际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这是包括特殊人群在内的全体公民,公平接受继续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

3.4 允许和鼓励社区老年人在公共图书馆当志愿者

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是老弱病残的特殊照顾对象。不少老年人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在社区老年中,要选出有威望、有知识、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人当义务宣传员、咨询员、联络员,让他们参与到图书馆活动中发挥余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对老年人的尊重和肯定。

总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整体上看,发展速度比较快,规章制度也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意识也逐渐提升。但就社区的公共图书馆看,它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理念、制度和实际服务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关注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让社区老年人过美满享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杨Z、张洪兵、张临凤、刘英.老年人心理问题探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5).

[2]李杰.老年犯罪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求索.2013(3).

[3]吴宗宪、曹健、郭平、郭晓红、彭玉伟.完善老年福利体系视角:中国老年犯罪状况研究[J].社会福利.2012(3).

[4]武英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包容问题研究[J].图书馆.2015(4).

篇7

一、服务型图书馆的基本内涵

对于什么是服务型图书馆,学术界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结合服务是“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服务型图书馆就是图书馆根据时展的需要和自己的性质,改变那种过去以“图书管理”和“盈利为目的”的管理思路,确立以读者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从而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职能的图书馆。

从笔者的总结可以看出,建设服务型图书馆最关键的就是变“管理”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自觉为读者提供积极、主动、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二、构建服务型图书馆的重要意义

实现图书馆管理方式的转变,构建服务型的图书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笔者看来,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当前在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图书馆不重视读者需求,其对于读者的吸引力日渐下降,这样就导致图书馆日渐衰落。因此要实现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推动其转型,而服务型图书馆建设可以适应这种转型需要,为实现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有利于读者更好的借阅相关图书

建设服务型图书馆,树立服务理念,图书馆管理就会实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在这样的服务模式下,读者到图书馆来借阅图书就会享受到更加体贴入微的服务,就可以更好的借阅到相关图书。

三、构建服务型图书馆的具体策略

鉴于“服务型”图书馆的重要性,要搞好服务型图书馆建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人们习惯于把图书馆比作知识的殿堂和社会文明的结晶,并且是喜欢读书的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图书馆就必须要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对此,一是要做好图书馆的卫生清洁工作,保证图书馆里桌明机净,空气清新,读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就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图书馆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二是要积极做好图书的整理工作。对此,一方面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及时的把收回的图书放到其原来的位置,把新购置的图书按照中图分类法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类;另一方面也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定时的对图书进行检查,把摆错位置的图书及时的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把损坏的图书及时的进行修补。这样就能保证读者及时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刺激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三是要积极实施刷卡制度。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应该向大学学习,人员进出图书馆必须要通过安装了感应器的通道,如果要借出图书,必须要刷卡,这样就可以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减少读者与图书馆管理员之间可能发生的摩擦。总之,要想建设服务型图书馆首先必须要加强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2.树立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图书馆馆员素质

图书馆管理员是图书馆的主要管理者,他们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服务的总体水平,最终将影响到服务型图书馆的建设。因此,要建设服务型图书馆还必须要敦促图书馆管理人员树立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理念最根本的就是从“管理”图书馆和“管理”读者的思维中解脱出来,积极的树立“服务”读者的理念,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而不是为了管理读者建立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加快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快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依靠图书馆管理人员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图书馆方面的努力。具体来说,图书馆要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图书馆管理人员尽快的熟悉服务型图书馆的要求,并且明确如何按照服务型图书馆的要求改善工作;同时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通过服务规范建设来规范员工行为,积极建设服务型图书馆。

3.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建设服务型图书馆最关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具体来说,一是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在每一个桌子放置一杯水,放置一张意见卡,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图书馆对他们的关心。二是对于读者开展专题化的知识服务。我们知道到图书馆来读书的人一般是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喜欢阅读的市民。对于这些读者我们应该分门别类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对他们提供不同专题的知识服务。同时对于一些立项的科研项目还应该主动的与他们接洽,为他们提供全过程的知识跟踪服务。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把单个的读者凝聚成包含大量的读者的学科群,变图书馆为单个读者服务为为一个一个的学科读者群体服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四是积极做好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在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残疾人、老年人、城乡贫困人口、农民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这些人员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残疾人由于身体行动不方便,我们可以为残疾人提供专门的通道以及专门的阅览室,保证他们可以方面的舒适的阅读知识。

做好青少年读者服务工作也应该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具体来说,第一,做好服务青年读者的工作,要针对他们的阅读需求调整图书结构,保证他们可以及时的借阅到自己喜欢的图书。第二,要做好幼儿读者的服务工作,针对幼儿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图书归类,并且及时的与幼儿园联系,邀请小朋友集体到图书馆读书。同时也可以针对母亲举办学习班,向母亲传授一些带孩子的知识,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篇8

关键词 门诊 老年患者 护理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群的不断增加,门诊前来就诊的老年患者将是主要群体。为使老年患者在门诊就医时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几年来门诊护理人员坚持做到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患者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满意的服务场所,得到老年患者的赞扬。

老年患者就医时存在的问题

老年患者的合理需求:以我为中心是老年患者普遍持有的情绪特征,由于就诊的老年患者中眼、耳功能退化的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的背景差异,他们在接受治疗与护理时希望被医生、护士们所重视并给予关照,特别是一些家中主理家事的老年患者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特殊照顾,工作中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他们强烈的不满情绪。

就医费用过高导致对医护人员不满:由于多数老年患者退休后经济比较拮据,又多患有老年病、慢性病,需常年用药。患者的经济压力较大。加之服药后疗效不明显或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所以将一些医疗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甚至引起护患之间的纠纷。

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服务时存在的问题

护士在门诊日常工作中人文关怀不够,时常忽略语言,特别是形体语言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换位思考和亲情服务的主动性。礼貌用语被忽略,表现指手画脚,大声直呼其名,回答问题时简单生硬,使老年患者对我们的护理工作不满意。

如何提高对老年患者的服务质量

做好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心理学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学习,掌握老年人的心理活动,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主动接受患者,让患者观看电视节目,有效地缓解了因等待治疗而产生的焦躁情绪。

强化护士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尊重老年人,护理人员应对不同患者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与患者交流问题时注意倾听,了解患者的需求,认真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使用礼貌用语,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有时一杯热水、一句亲切的问候都能改变患者的心情。对年老体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提供方便,对一些输液时无人陪护的患者,护士要做到经常巡视,及时更换液体,随时询问有无不适及生活方面的需求。

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我们开展了人性化护理,规范了护士的服务行为,认真落实18字规范服务方针,即“热心接,细心问,耐心讲,主动帮,精心做,亲切送”。护士时时做到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为老年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心的治疗环境。

做好健康教育:对于老年患者要加强饮食、卫生、保健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每天设有一名护士为患者做健康宣教,提供疾病预防方面的科普宣传。在侯诊区、走廊的墙上设置了健康宣传栏,使患者随时都能看到常见病的预防知识。

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了提高护理操作的质量,护士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力争把我们的护理做到完美无缺,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第一次输液要做到“一针见血”,以取得病人的认可,合作后要说一声“谢谢”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每一次治疗。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神经内科;应用

人类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化,在护理实践中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科学加艺术层面上的艺术灵性[1],这种灵性是一种护理的文化一种充满人性关爱和艺术特质的护理人员思想和理念。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脑卒中、帕金森病,是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都很高的老年病。对这些患者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显得更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1.1护患关系形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化使护患关系的形式从被动―主动、指导―合作型发展到如今共同参与型,从短暂到长远,从院内到院外,从简单的执行医嘱发药打针到指导并鼓励患者共同参与护理措施的决策,以增进其自我价值和控制能力,并进一步改善了护患关系。

1.2护士从单一角色的转换成为多功能角色护士从传统的治疗者转变成为治疗者、教育者、管理者于一身的新型角色,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护患关系的结束,而是进一步的延伸;护士往往与患者建立病情联系卡,用回访电信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进一步服务,如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等。这些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拓宽了护理的服务领域,成为新的护患关系的特征。

2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营造人文氛围(1)

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制订一系列便民措施,如备有针线、电话、轮椅、微波炉等。根据病情的需要提供私密性的诊疗环境。(2)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们一旦患病,除希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更希望安全舒适优雅的环境,所以可提供多元化的病房供患者选择。如有双人房的小间配有电视机,有四人房的大间等。(3)在病房和走廊内悬挂利于疾病康复的名人字画,并配以宜人的鲜花和盆景,中午休息时还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以愉悦精神。(4)为避免与治疗检查相冲突,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功能锻炼时间,现根据患者个体化的需求全天候开放并由专人指导。(5)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定期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改进。

3制定具有中西医特色的健康教育(1)

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指导。因人因时、因病而宜,采取有计划性、阶段性、针对性、连续的康复教育计划。把健康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常规,对专科健康因素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提高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根据中医在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建立一套基本的康复治疗方法,如练功十八法、针灸、推拿、熏洗等。如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及食物的性味功效配置相应膳食,以配合治疗。促进了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这也顺应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不同,其健康需求的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制定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宣传品,如专科疾病宣传教育手册、宣传单、疾病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引种等,避免了宣教方式的单一化。4强化社会家庭支持

神经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的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自身工作和生活能力,降低了生存质量,并且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生理、心理、经济等一系列的影响。当一个人患病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家庭成员及其他人在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称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之间呈正相关[2]。社会支持是个体维持希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有利于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而有益健康[3]。(1)家庭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家庭担负着促进和保护患者健康的重要角色,故家属的知识、情绪、行为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4]。(2)家属除了需要理解同情之外,更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专业疾病知识,告知治疗与护理的方法、病情的变化和预后。改变了家属以往的一些错误观念如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功能锻炼是以后的事,发病应立即补充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等。在医院护理的范畴外对处于压力中的家庭给予专业上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缓解家庭面临疾病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医疗等压力,并关注和满足了家属对信息的需求。并通过家务管理、提供医疗费用,接送患者就诊等支持方法,在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一种利于康复的心理环境,来改善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也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判断性的思维能力。(3)在护理实践中致力于寻找社会的呼吁以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提高社会支持力度。

5小结

在护理实践中实施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后,改变了过去单一单向层面的模式,而向多层次双向全方位的立体结合模式发展,我科患者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9.2%以上,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无一例护理投诉。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的方向护理的要求,确立了护理服务模式的服务范畴。更好的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供更多样的服务,进一步细化,如何进一步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以真正地实现保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可性.从人性护理理论看当代临床护理.护理学杂志,1994,41(1):21-23.

2冯辉,何国章.慢性流行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极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887.

篇10

关键词:亲情护理;老年手术;满意度

所谓亲情服务是一种全新体现人性化护理的理念,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心全意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1]。老年患者因其机体系统、器官功能衰退,并在罹患外科疾病时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无形中为我们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老年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护理界学者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2014年1月我科对老年手术患者开展亲情护理,并与常规护理对比,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80例老年手术患者,男38例,女42例,年龄60~89岁,平均69岁。其中尺桡骨骨折内固术3例,腰椎骨折内固术3例,转子间骨折内固术6例、髋关节置换术28例,股骨头置换术9例,股骨骨折内固术6例,胫腓骨骨折内固术7例,其他手术18例。按实施亲情护理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前后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还接受针对生理、心理、社会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给予亲情护理,主要内容及护理措施如下:

1.2. 1确立服务理念服务理念是指人们从事服务活动的主导思想意识、反映人们对服务活动的理性认识。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就医不仅需要得到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而且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沟通,需要护理人员亲人般的关心、重视和呵护[2]。台湾有的医院提倡"视病(人)犹亲"的服务理念[3]。护理人员只有真正确立起视患者为亲人的服务理念,才能像亲人一样关心、理解患者,像朋友一样尊重、信任、帮助患者,使护理服务充满人性、温馨[4]。

1.2.2 优化服务流程 从患者进入病房开始,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一声亲切的称呼,一杯温热的开水,用爱心去关爱患者,体谅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清洁干净的床单位,协助取舒适的,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护士使用亲切的、安抚性的语言让患者感受到亲情和关怀;在交谈中(非治疗时间)给予适当的称呼,如称呼某大爷、某大娘或职务。从语言交淡中给予患者温暖,为患者创造一个"家"的条件,使患者有一个到家的感觉,感觉出医护人员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亲近、真切。

1.2.3 术前护理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教育程度及疾病的状况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害怕手术失败导致人财两空,此时我们应做好老人工作,配合医生完成每项检查,并用温和有趣语言分析疾病知识,让老人认识疾病,配合治疗。一些文化较高的老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术前谈话会增加老人的心理压力。此时我们应多讲解疾病方面的知识及成功的案例,必要时让老人就相关书籍上了解其疾病手术方面的信息,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手术,配合治疗及护理。

1.2.4术后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应向麻醉师了解患者的麻醉情况,根据病情及患者需要取舒适,上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呼吸、SPO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主观症状及引流管情况,并做好记录。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必要时会使用镇痛泵,镇痛泵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及镇痛泵的用药情况,当患者一旦出现较强药物反映,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适当措施,并给予家属适当的心里安慰,病情允许可使用约束带,防止增加患者损伤。认真观察患者四肢感觉运动情况,对脊柱手术及术前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密切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变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2.5 营造舒适的环境,给予心理支持按季节为患者将室温调至22~25°C,湿度50%~60%,关心患者的寒暖及时增减被服。每个床单位均设布帘,在护理时尽量避免暴露患者的隐私,给患者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每次实施治疗和护理措施前,先耐心讲述治疗与护理的目的、作用,使患者理解并放心配合;治疗、护理等尽量集中进行,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安静、整洁、舒适的修养环境。把护士站前移,增加护士与患者在一起的时间,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于耐心的解答。当患者情绪低落时护士传递给患者希望和乐观信息。用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每天查房时及时告诉患者和家属疾病恢复的情况,多使用鼓励、赞赏的语言,以解除患者心中忧虑,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1.2.6 预防各种并发症压疮、肺炎、便秘、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尤其对高龄体质较弱各种脏器机能减退的患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影响生存质量及预后。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正确评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床头显目处放置防压疮、防坠床、防管道滑脱等警示标识,把有关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成册,主要知识上墙,供患者阅读、参考。在压疮好发部位垫水垫,并在水垫上面铺柔软吸水性强、透气的棉织品,足跟部垫自制的小棉圈,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每2h翻身一次,翻身动作宜轻柔,避免拖拉推。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嘱患者每2h做数次深呼吸,帮助患者扣背,预防肺部感染,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抗生素,必要时行雾化吸入。对于病情稳定者尽早协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促进血液回流,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少于1500ml/d,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尿道口消毒2次/d,冲洗尿管1次/d,保持外阴清洁,女患者行会阴冲洗2次/d,预防尿路感染。多食富含纤维素、润肠通便的食物,每日饭后1h给予顺时针按摩腹部,10~15min/次,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

1.3观察指标①住院患者满意度。采用本科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于出院前1d 进行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②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见表1。

2.2 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视力、听力、大脑反应能力下降,行动不便,因而对医院的陌生人和陌生事物难以接受,应激能力差。而且老年人组织器官机能衰退,抗病能力降低,对疾病与手术的耐受能力降低。加之手术对老年患者来说更是一个比较大的刺激,他们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术中发生意外。此时,他们更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与支持,如果医护人员能把患者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护,就能充分发挥患者的积极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亲情护理尤其体现在对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如:给患者倒一杯开水,理一下头发,盖一盖被子、扯一扯家常、一个微笑、一声问候等等都能使患者从内心上感到医护人员很亲近,贴切。

3.1 亲情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亲情护理行为及时给患者亲人般的关怀、支持、鼓励,提供家庭般就医环境和亲切感受的服务方式,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上相对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消除了引起并发症的不良因素,使患者在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得到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表2显示,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2亲情护理强化了护士"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及"人性化服务"的意识,在开展亲情护理过程中,护士不仅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周到的服务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预见性、主动学习心理、社会、人文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将亲情护理贯穿了整体护理的始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护士赢得了患者更多的理解、信任、肯定与尊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表1显示,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阙蔚平.亲情服务在老年鼻内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烟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2):143-144.

[2]劳秋婵."温馨小家"在特需病房中的开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