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26 17:3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心理学

篇1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8(2):13-16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篇2

 

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课必修之一。此外,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生更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病人,即患者包含生物人、社会人和心理人三种属性。同时,医学心理学是培养合格医师的一门必要课程,也是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学学科之一。

 

20世纪7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促进了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变化,国内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随着医学心理课程的开展和医学心理学教学不断探究,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应用和青睐。本文着重探讨案例教学对医学心理学的意义,以及实施过程。最后,概述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案例教学对医学心理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研讨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医学心理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抽象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如: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讲授中提出激励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应用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医学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契机,这在心身疾病章节讲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通过心身疾病案例教学,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心身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医学院学生在医疗实践中解决心身疾病问题的能力,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案例,让学生充分掌握发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从而培养医学院学生分析案例和诊治心身疾病的综合能力。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往往会失去主动学习的激情,且较少地参与到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中,然而案例教学的特征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的学生可以对教师精选的教学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应激概念时,引入“911事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总结,继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医学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步骤

 

1.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在医学心理学案例教学之前,教学工作者应该对具体章节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案例教学部分的具体内容有:案例个数、案例时长、案例来源等。例如,在讲授精神分析的理论时,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一个教学案例,讨论时长约20分钟,案例来源为弗洛伊德的案例集等。

 

2.根据教学计划精选教学案例

 

根据详尽的教学计划收集和整理案例,医学心理学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医学和心理学两个主干学科,具体可以来自于教材、心理学期刊、医学杂志、心身关系案例等。案例数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精选出来的案例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值得注意的是,最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知识点紧密相连,同时,教学案例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其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的特征。例如,讲授心理学基本理论中的行为主义理论时,引入神经性恐惧症案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行为主义的典型案例。

 

3.课堂展示案例

 

案例的呈现是根据呈现的时长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为使案例呈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对案例的时长和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教学案例呈现有多种方式:多媒体展示、文本发放、教师讲述等。例如,在情绪情感章节中,引入不同状态下的表情视频呈现,可以提高学生对情绪外部表现的感性认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对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案例教学进行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的角色,在案例讨论互动中,学生和教师都应充分尊重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此外,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对案例讨论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讨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把握学生对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情绪与工作效率关系知识点的教学中,呈现学生考试焦虑案例,提出考试时紧张好还是不紧张好的议题,学生对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分析,最终学生较好地掌握该知识点,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对课堂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讨论中得到的收获,例如,在案例讨论中体现了哪些知识要点,还有哪些疑惑等待我们解决,还有哪些案例也能体现相关理论等。在案例教学的总结阶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专心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阐述,期间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的总结观点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要把案例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和点评并最终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完成案例教学计划。例如,在认知疗法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入焦虑障碍的咨询案例,引导学生对其咨询过程进行讨论与分析,教师对学生激励讨论的过程进行积极评价和总结,最终学生较好地掌握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过程。

篇3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要求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1]。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开展医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近几年医学心理学改革要明确其自身地位和作用,构建并合理调整学生的咨询技能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课程教学

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发展高度重视,大学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被合并入综合性大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变迁和改革,临床医学对心理学的要求已经跨越理论的需求、观念的更新阶段,更多的要求解决实际问题[2]。我校已经将医学心理学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授课计划,主要针对临床、口腔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但作为选修课纳入医学生的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医学院将如何正确的开展心理学课程?怎样的改革才能紧跟社会“潮流”?

1明确心理学教学的作用,适度增加教学时数

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深化开展立德树人,高校改革、学科发展的重点分支。长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比较而言,对生命、患者、患者家属的人道主义的培养空间较小,社会道德、医患关系等因素重视程度低。以致少数医生渐离对生命的重视,医患关系紧张,各种矛盾频发。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加大课程的覆盖面积,是引导医生关爱生命和患者的必修课程,也是向伦理、社会、法制的新医学模式变更的必要。医学在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基础医学、心理医学、人际沟通等价值观都融汇于教学当中。医学心理学可以辅助在校学生改变思维逻辑、情绪控制和沟通方式,让医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重视医患关系、缓解各方纠纷、和谐医疗环境。之所以,长期以来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已被执业医师考试定位必考科目,是因为在综合新大学医学院的教育和社会对医生能力的需求医学心理学地位非凡。

2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形式多样的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但与医学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在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比例较少。因此,医学院校的临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让医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论学习、增强其动手操控热情和能力。心理治疗与咨询所接触病人属于非一般人群,治疗手段异于临床的基础医疗方式,多数案例只能一对一治疗,案例可用于课堂但不可实验观察教学,心理学实验能把各种案例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提升医学生对心理学实际应用感触和理解,提高学生科研和创新的意识。心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多数人把它当成一门文科来学习,这和心理学教学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关系[4]。心理测量、咨询、诊断各个方向的理论和实践,在当下的各种文献中也少有提及。这些实用性、灵活性很强的技能如果学生都可以掌握,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对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认知,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你、我、他,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和他人服务。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展示、讲授、交流、实景剧、转换角色等多种学习方法,应用当前先进“个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经典案例进行组合。另一方面以合理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改进教学。医学的实践技能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依靠、同仇敌忾的。科研课题的辅佐,老师能够及时掌握专业的研究动态,把科研中各种成果和专利应用于教学研究,为理论与实践增添不同的“色彩”。大力提倡在校师生积极申请学校“各种课题基金”,老师申报的项目可带领部分学生进行研究,学生申请主持的课题要求选定教师在各方面进行学术指导。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以学促教,学教相辅。既为科研学术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又可以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添学生咨询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也就是利用心理评估与各种治疗手段的过程中,既学习书中理论也需熟悉对应的操作技能,即心理咨询、各种检测的使用。临床医学通用的心理测验包括应激及相关问题、人格、智力、心理与行为问题四类,其中自陈式量表可以指导来访者自行填写,而他评式量表需经过严格培训方可实施操作。在心理咨询中,学生要收集来访者的资料,学会初诊接待,然后掌握相关具体的咨询方法。学习如何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制定个体或团体咨询方案,并结合具体问题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最终评估咨询效果。各种咨询技巧,各种有效的方法主要要求训练者熟悉掌握训练放松和放松想象法;认知方面的疗法要求训练者适度把控相应的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明确突发事件、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适的情绪和行为,领悟该理论,及时修通和再教育。

在今后的医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高医学心理学在大学课程的覆盖面,并侧重引导其独立进行实践、咨询的能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针对性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的上升,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正符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将更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和职业潜能,更能适应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栾树鑫李敬阳.“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8-8.

[2]李朝晖.当代心理学危机———从理论心理学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221-222.

篇4

1核事故与公众健康

人类掌握原子能利用以来,曾多次遇到核危机和灾难性核事故。二战时期的广岛、长崎核弹爆炸给两座城市带来的灾难至今还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危机给周围居民带来长期的心理影响,紧张相关的高血压、心血管系统变化等各种症状在事故当年三里岛附近居民流行病调查中有显着表现,甚至在5年后,都有许多亚临床慢性紧张综合征的报道,其中暴力倾向的症状最为明显。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32名工人和救灾人员当场死亡,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该事故导致近1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亡,数百万人长期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超过三里岛核电站事故65000倍的核污染给方圆6万平方千米带来长期的公众健康影响。儿童甲状腺癌激增,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增加0等各种辐射相关疾病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事故也给当地公众带来更为深远的心理影响,在事故4年后的调查中发现,5%的成年人观察到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改变,50%的人抱怨有胸痛症状,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正遭受辐射相关疾病,核电站废物清理人员出现工作变动频繁、孤僻、家庭不稳定、离婚、酗酒等精神压力相关的心理学改变。近期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已经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短期内的放射病爆发和长期的癌症发病率增加以及今后长时间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难以估量。

我国没有发生过引发公众恐慌的核事故灾难,除了原子弹试爆工作人员遭受核辐射事件相对较为严重,其他一些均为小范围影响的事故。例如,2007年4月份的天津大港油田钻井平台放射源暴露事件造成81人受照剂量在1mSv以下的核事故,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放射病救治第一临床部参与救援,事故伤员涉及较多但剂量较小,没有形成辐射损伤;尽管如此,当事人及家属存在普遍的恐慌心理,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造成社会心理影响较大。不管是直接的核辐射危害还是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效应都需要规范科学的核应急方案和公共教育政策。

2核事故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反映了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在突发性核事故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给公众带来许有临床表现的灾后综合征等健康问题。亚临床的慢性紧张综合征、机制未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都在事故后公众健康中产生长远的影响。

核事故最初引发的社会心理反应就是恐慌。产生恐慌的因素很多:对核辐射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自信的逃离引发群体效应;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对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印象;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相关专家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政府报道信息的不透明;媒体过多的报道;对污染地区人和物的歧视排斥等68。恐慌、挫败、绝望等心理行为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而表现为临床的各种全身不适症状。长期精神紧张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和行为失控。

医学心理学的身体和心理表现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各种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症状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公众往往会出现自己是否遭受核辐射危害的担心,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种心理和身体的相互影响是长久的,例如,在25年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回顾调查表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仍面临挑战。做好公众教育和应急政策,才能减少事故后的公众心理健康影响和救援压力。

3核事故医学心理学与应急政策制定

3.1核辐射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公共核辐射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在核事故应急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能减少社会心理恐慌,降低灾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在突发事故中的第一救援者并非政府救援,往往是受害者相互救援起主导作用,正确核安全常识能够提高灾区自救效率和能力,减少对和污染地区人或物的恐惧排斥。旅馆拒绝污染区逃出人群投宿和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拒绝运载污染区的受害者等现象在1987年巴西的放射性污染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99年的日本核事故等中都有报道69。信息的不透明和公众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匮乏加大了核事故中的地区动乱。因此,核辐射相关知识的公众教育和核事故安全自救培训是政府进行核应急的基本政策之一,这也是保障其他核事故应急程序的有效执行的基本条件。

3.2心理疏导配合医疗救援心理救援和医疗救援在核事故应急中同样重要,不仅是核污染地区受害者,还有作为主动接受污染的一线救援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医学应急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专门的心理医师的心理咨询或疏导可以预防短期的社会心理恐慌效应,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公众长期的焦虑、烦躁、全身不适等紧张相关的灾后综合征。

3.3完善核事故应急程序完善的核事故应急程序可以减少核危机给公众带来的医学心理学影响。完善的应急程序包括专家的统一指导意见、媒体适度正确的报道、成熟的救援经验准则、快速高效的救援方案。

首先,核事故救援涉及核物理、辐射防护、放射医学、救援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媒体引导的专家意见对公众救援行为和事故应急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共同研讨之前给出的意见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引导,导致专家意见的不统一,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例如,福岛核事故后的碘盐抢购事件就是公众核辐射知识的匮乏和专家错误的指导建议引起的。其次,现代社会的信息多元化,高速的信息传递给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一定的隐患:过多的关于破坏、死亡等报道引起社会心理的低落、担忧和恐慌,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心理。最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顺畅的工作衔接、医学救援和心理救援的联动效率是确保救援方案高效执行的客观条件。

考虑到医学心理学作用和社会心理学影响,公共救援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紧急响应期、早期应急期和恢复期。

紧急响应期(事故发生后48h内):策划启动紧急救援方案;指导公众进行核安全防护;劝阻人群的危险行为;安顿幸存者;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受害人群的医疗分类;组织公众自救;救援人员的医学和心理援助(职业安全的防护)。

早期应急期(48h至1个月):保证公众信息畅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听取公众的质疑和反馈意见;继续提供医学和心理援助;帮助家庭重聚;重建地区管理秩序;关注灾后心理病变。

恢复期(1个月至1年):主要解决公众心理健康和医学心理学影响形成的灾后压力综合征。突发灾难中多数人能投入自发救援和自救工作,但在早期救援结束后却陷入各种精神或心理疾病中,表现为精神的突发失常、情绪紊乱、全身不适、高血压、士气低落、各种压力引起的疾病困扰、失眠、孤僻内向,其主要原因是灾难场景的记忆、亲人的逝去、自身的伤残、经济的损失、家乡的迁移、责任过失引起的自责等。多数受灾者会把心理影响反映给提供他第一救援的救援人员,医学和心理后期援助应结合灾后人群的社会关系进行。同时,心理干预也需注意受害者隐私的保护以避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其次,对于生活信心的恢复,媒体应给予更多的重建家园和患者救治的信息传播,组织悼念的仪式和典礼可以更大程度地释放对失去亲人的回忆和痛苦压力。

4小结

篇5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尤其后者(包括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甚至在某种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相应学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其恶果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心因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増加,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这本身是不科学的,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处的脑区,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才容易接受。因而,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増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

2.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増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和融合力度,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年S\RS(非典)流行时,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现有的最好条件,和你一起努力,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一定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专家们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②扶肩说话;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况良好,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増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线,把S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当天就増加了食欲。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心理一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就是强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因此,实习时,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

安慰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达到的,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励性语言,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对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性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因为对病人劝说能不能达到目的,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因为伤害性语言是一种劣性信息,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习质量,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果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重视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中的各种风气,都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应该引起重视,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自杀专章或专节,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勘教学,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篇6

《医学心理学》实验教学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心理学的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但由于学时、客观的实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绝大多数学校难以进行实验及实训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CAI的超时空性来解决这一难题。在讲“心理测验”这一章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心理测验内容,了解心理测验的全过程,笔者一般都将常用的心理测验的部分内容及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看。另外选用SCL-90等自评量表,用多媒体CAI在课堂上一起做该测验。对于一些经典的实验,如洛伦茨(K.Lorenz)的依恋实验、哈洛(H.F.Harlow)的关于猴子母子关系实验、华生(WatsonJB)的恐惧性条件反射形成实验,等,可以结合视频或图片将其实验过程和结果讲授出来,这对于学生理解所要讲的心理学原理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内容部分,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如“爱德华大夫”的片断、“心理访谈”等内容,对学生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和技巧也是有帮助的。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就是试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而多媒体CAI可以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医学心理学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传统的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短短的几分钟视频包含大量的信息,其超时空性甚至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看到和听到国内外专家的讲解,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知识结构。

2.3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大部分院校《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在32-36学时之间。如前所述,《医学心理学》包涵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其中每一部分知识其实都需要相当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4]。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大量的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很浪费时间,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上课时可直接放映,简洁省时。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4优化教学质量

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来呈现知识,使学生不仅可以听见,还可以看见;使知识不仅静静地呈现在黑板上,还可以动态地展现出来,甚至亲手操作。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刺激,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3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先进、直观、高效、超时空、内容丰富等特点显示出了其强大的优势,但其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一样,它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文字不宜过多

文字过多使学生感觉呆板、缺乏新鲜感,将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在制作教学课件之前,教师首先要弄懂、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情况、教学对象,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内容[5],而不是盲目的把书上的内容全都搬到课件上。调查也发现,课件上过多的文字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并认为课件设计上应以“文字少些,图片多些,图片应能充分反映教学内容”为宜[6]。

3.2不宜过分追求华丽

多媒体课件中可以运用一些鲜艳的色彩强调重点及难点;可以使用一些图片使抽象的医学心理学内容更为形象;也可以插入一些视频来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过分追求颜色的鲜艳,图片过多,视频过长,则造成学生上课只看热闹,从而忽视教师的讲解,没学到真正的知识。另外,课件切换快、花样多,也容易导致学生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制作课件时要选择少而精的素材,正确处理好文字、图像、声音间的主次关系,每组课件间要穿插提问、讨论及思想、情感交流来缓解学生的疲劳,集中其注意力[7]。

3.3不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课件

篇7

1.1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90个条目,归纳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无=1,严重=5),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分别评定9个因子分和总均分[3]。

1.2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某中医药大学5个学院30个班在校大学生,统一指导语,以班为单位团体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260份,有效问卷1208份,有效率95.9%,平均年龄20.6岁。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后,应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并与金华、吴文源对13个地区781名青年进行调查所建的全国青年组常模作t检验比较[4]。

二、结果

2.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SCL-90手册说明,各因子分≥3表明心理痛苦水平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提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检出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在10个因子中,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附加因子、抑郁。因子分≥3分的人数有244人,占调查人数的20.20%。

2.2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4],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低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均分无明显差异。2.3中医药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专业、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间个别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调查显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0.20%,突出表现为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前人的研究一致[5]。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有的高有的低。与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较正常人群青年组差的结果不尽一致[6]。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是因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相关知识,同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面临学业、就业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容易诱发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所学医学知识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均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本课题组先前调查本校大学生女生更倾向于应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付方式,而男生更多应用合理化应付方式结果相吻合[7]。

这可能与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观念和社会角色使得男生有泪不轻弹,作为“男子汉”应默默地承受一切,通常不善于交流与沟通,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社会、家庭的过高期待使得男生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压力无疑给男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而男生不善于积极应付压力,导致其心理越来越脆弱。女生在学习中仔细认真,比男生成绩稳定,而且合群性强,爱交流,同龄伙伴相互支持,面对压力能积极应付,使女生变得更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7]。

篇8

【关键词】TBL;LBL;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07-02

【Abstract】Models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combined with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were applied in teaching medical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Psychology Programin for clinical medical five-year system stud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s could not only arouse medic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t also develop their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Keywords】TBL;LBL;Medic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aching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波涛,潘丽萍,梁红,等.TBL结合LBL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126-127.

[2] 莫明树,陈代娣,李熠,等.英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1-1072.

[3] 张婕琼.西方大学生认知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53.

篇9

【摘要】 中医心理学是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中医心理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本文综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重点论述了当代中医心理学发展。最后我们对中医心理学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发展;展望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of TCM takes the classic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s the leadership,in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health care activity,grinds looks into a matter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disease or the health network relations,and uses in instructing the practice for a system scientific system.The psychology of TCM experienced the winding development cours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history of psychology of TCM,and elaborate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with emphasis.Finally we proposed the foreca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TCM;development;forecast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学科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中医心理学是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新兴发展。我们从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近展、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地讨论。

1 中医心理学的含义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1]。

2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2.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远古时代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系统形成时期,尤其是《黄帝内经》的出现,使中医心理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也是世界上较早阐述中医心理学临床思想和治疗方法的一部著作,对后世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内经》对中医心理学思想发展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内经》中人格体质的分型理论、心理与发病的问题、心理与诊断、心理治疗理论等。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内经》中表现得很丰富,主要有祝由、情志疗法、导引吐纳等。后世的华佗也曾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后汉书·方书列传》中记载华佗曾治一太守久病,使之盛怒,“吐黑汁数升而愈”。这便是运用“怒胜思”的心理疗法。同一时期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心神疾病也作了详细的研究,论及的心神症状多达四五十种。金元四大家对于情志疾病的理论和治疗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是“攻邪派”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大量的情志疾病治疗的医案。明清时中医心理学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重要的就是对脑的认识较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清代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并指出脑与各脏器之间的联系及脑髓生长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其对人脑作用的研究与论述,堪称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了七情致病说以及治疗方法,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了许多颇具匠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意治法”、“神治法”、“劳治法”、“逸治法”等[2]。众多的医家如:傅青主、叶天士、王纶、徐迪、秦昌遇等都对中医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医心理学概念被提出后,有关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经过这些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中医心理学已逐渐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学术体系,并出版了一批中医心理学专著和发表了数百篇中医心理学论文。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家学者们关于中医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成果越来越丰富。从整理出的相关内容来看,可以说在以《内经》为代表并经历代逐步完善的中医理论框架中,心身统一的观念是一以贯之,交融于中医基本理论中,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的[3,4]。我们总结了二十多年的中医心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见表1。表1 二十年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重大事件

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二十多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在坎坷曲折中不断发展[5]。中医心理学经过董建华、王升龙、苏复等老教授们地开拓,现在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得到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中医心理学的论文、专著大量增加,我们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检索、CSCD期刊源对中医心理学二十年的出版物进行了初步地统计,见表2。以上表明,中医心理学这门学科从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教学教材、文献整理等多个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986年,全国14家院校和单位共同编写的《中医心理学》教材正式出版,之后很快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东南亚、日本、香港等地的医学界都很关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随之出版了《实用中医心理学》、《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学原旨》等,完善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将对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列于表3。表2 中医心理学出版物统计(截至2008年)表3 中医心理学代表著作(以年份序)

3 展望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中医心理学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整体性,以中医学整体观为指导,整体地看待人的心理现象、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以及心理现象与环境的关系。正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6]。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围;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等方面去研究中医心理学,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吸收西方心理学、精神治疗学中有利于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部分。构建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探索适合华人的中医心理疗法,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本土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9.

2 刘维超,彭江云.浅谈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49-51.

3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理论探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

4 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4.

篇10

[关键词]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健康体检;慢性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19-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早期计划生育的施行,人口比例发生了极大改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好多疾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健康体检应该引起我国公民的足够重视,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及调理药物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身医学理论来推广慢性病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从而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1.心身医学的含义

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由于人类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各种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堆积,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首次就诊的患者中,大约3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表现为躯体上的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所以往往患者接受的是躯体上的治疗。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关。于是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虽确立尚不足百年,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其中“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观点同时彰显出当时祖国医学对心身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广大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其深入的研究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所谓心身相关疾病,用中医学术语表达,是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各种脏腑气血病变,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中医历来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内因”,而引起情志变化的原因大致源于对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把人体的形和神、躯体与心理视作统一的整体,故对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应该形神兼治。可以用中药、推拿、针灸等疗法治形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用心理疗法治神指以调节精神活动及心身和谐。而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相互促进,能够“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在预防方面,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兼养,养神为上,“四气调神”“呼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通过顺应节气的的生息规律、通过有意念的活动,通过节欲等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平衡。

北京中医医院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专科(是重点专科还是建设单位)。目前科室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针刺、电针治疗抑郁焦虑;走罐治疗实证型抑郁;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等。治疗方案也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电针、走罐、中药、西药、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

3.心身医学的建立

德国精神科医师Helnroth于1818年首先提出“二身的”(psycho-somatik)一词。1922年,Deutseh首次使用“心身医学”(psych-somaticmedlclne)概念。在20世纪初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身医学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出版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将某些疾病的发生归因于特异性的人格因素;1939年Dunbar领导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944年美国成立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此后,象Pavlov、Canonon等众多的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心身医学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导致其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使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获得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它既具有医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它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对患者进行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并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心身相关理论是医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心身医学的研究范围有交叉和重叠,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外延相同。有学者认为141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的把心身疾病的防治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作为己任,纳人工作日程。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医学工作者缺乏,心理医学的任务也主要由精神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来承担。人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成员。人的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与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提示,有害的器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5.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及死亡谱的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而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新世纪医学的重心将会有所偏移,医学关注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展,医学审视健康和疾病的视角也将多元化,将从单纯注重生物性异常(疾病),扩大到同时关注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方式优化、生物机能调整等多角度,即使生物学检测没发现异象,而诸如患者自觉不适、虚弱等,都将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是具体的“人”,具有特定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患者本身。有学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模式的演变、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疾病的诊疗原则等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新发展。采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这是医学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6.我国健康管理研究状况

健康管理最早风行于欧美,在中国健康管理则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是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其负面的危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断地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且逐渐低龄化,过早地出现在中青年中,欧美专家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出与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契合的结论:绝大部分临床疾病如果提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7.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等使其患病率迅速上升。

目前高血压全国患病人数大概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患病率上升31%,且农村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均上升明显。糖尿病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2千多万,另有2千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由于超重基数大,如不加以控制,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8.中医心身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