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9:3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投稿要求
“主编特邀”栏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研究项目已经结题且有一系列重要发现的项目总结报告。
“研究构想”栏目稿件要求:
以当年或前一年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研究项目的申请书为蓝本改写。研究假设表述应明确、凝练,需明确点出所涉变量以及变量间的何种关系。作者要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建议最后部分以“理论建构”为小标题,根据已有研究,以及作者研究的预期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建构一个周延的解释性理论。在该理论中,应该阐明所涉及的各个变量各自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建构部分也需引用前人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文档最前面需写明基金名称、基金号、获批时间、第一责任人、网上查询地址及查询方法。 需基金第一责任人做第一作者。写作注意事项详见“下载中心”。
“研究简报”栏目稿件要求:
(1) 研究方法或结果有创新性,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2) 能够引起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
(3) 易于读者理解;
(4) 正文字数不超过3500/5000字,中英文摘要不超过150字,参考文献不超过30篇。
“博士论坛”栏目稿件要求:获得全国、省部级等的优秀博士论文,其核心内容的缩写。
2 来稿形式
篇2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3
关键词:方法教育;物理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本着尊重学生和给予学生自由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与老师的合作与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赴每位学生都期待学习知识。物理知识的学习讲究的是有效知识的学习其具体的涵义是指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课堂教授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而理解并获得的知识。在当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中,要求老师与同学积极配合使新课程标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更好的使同学获益。
一、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我们通常将教师于高中物理学科教育里致力于循序渐进地把科学方法灌输给学生的行为称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它的优点在于让学生群体接纳这些方法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这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对物理知识的消化理解,最终增强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对于目前国内教育方式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方法。而在科学方法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们应首先明确都有什么科学方法,现在由世界所公认的科学方法有四种,分别是等效形式、勘察形式、实践形式和理想化形式,其中理想化形式又可以根据其具体实践分为理想实验形式与理想模型形式。
二、新课程下物理科学方法在高中教学中的研究
在高中物理中对各种新型教学进行应用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保障教学质量。新课程下物理教学方法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具有一定枯燥性和复杂性,以往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大都依照教材进行操作,不注重实验教学,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厌学性,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法进行应用,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一段视频,添加一些趣味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并让学生有效参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实践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二)巧设问题,引发思考
物理学科中涉及多种实验原理、概念,如果只凭借教材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将难以有效理解各种物理现象,给学生物理题解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巧设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物理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探索欲,教师则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离心现象及应用时,教师可以应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操作,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操作中探索问题,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欲的条件下保障教学质量。
(三)转变思想,促进探究
以往教师大都以自身为教学主体,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思想,提高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例如,在学习“三相交变电流”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题目,并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发挥合作模式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四)运用问题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有效提高中W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能力与方法是密切联系的,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了解、积累和熟练,不仅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借助于科学方法获取物理知识的心理定势,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并能够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整体得分情况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问题解决能力要优于对照班,这说明对高中学生进行原始物理问题训练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注意点
科学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离开了具体知识的传授去讲抽象的科学方法,就不称其为自然科学课,而成了方法学课了。因而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方面应注意不要脱离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去另搞一套,而是要寓方法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而应把方法视为和知识同等重要的,把方法视为知识的内核与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凌飚.中学物理课程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46.
篇4
[关键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56-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理科师范类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是今后社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事业的发展,更关系着他们教授的学生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理科师范类学生应当具有比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理科师范类学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1 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新方案的能力,也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对于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上述对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就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在创新思维方面,二是在创新方法方面,三是在创新的应用能力方面。同时,笔者认为培养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好奇心,它是创新的驱动力,原始创新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才得出来的;第二个要素是直觉和洞察力,评价一个研究者最常说的是某某人对科学有很好的感觉,也就是很有直觉和洞察力,事实也证明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思路或突破口是基于研究者的直觉和洞察力;第三个要素就是注意力,它决定思维的深度。 2 影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影响创新的理论因素,概括起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通过对影响创新因素的分析,努力克服影响创新的不良作用,推进创新活动的对策思考,从各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创新能力及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第一,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作为创新的本体――人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因此,学生的本体具备创新能力是培养的基础。笔者调查分析得到影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身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一是思维方式,它影响着创新的思路和创新实践;二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创新活动就没有活力;三是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它们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创新活动能否有力开展的激发系统。
第二,环境氛围因素。影响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氛围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创新的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则创新就会百花齐放。学校所创设的制度氛围、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投入创新学习的热情与努力程度。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首先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教育教学因素。如果在教育教学设计的时候,仅片面注重学生实践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就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致使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后劲不足,更谈不上以后在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的创新。
第四,师资因素。从教师本身来看,高校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特别优待与自己心理类型相同的学生。因此,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
3 加强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经调研获知,理科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是: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制约,理科师范类专业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人才选拔等方面都没有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的合理有效的机制。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创新氛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第一,转变理科师范类专业教育观念。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键问题。我们理科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 “教”是主导,“学”才是主体;二是从“学会知识”到“学会生存”的观念转变,“学会知识”是把学生的大脑变成了储存知识的简单容器,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生存”是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和日益膨胀的信息中,如何按照新的方式把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结合起来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
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了能在人才培养上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突出以下两点:一是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鼓励大学生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二是进行沙龙式教学,沙龙式教学是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让学生明白这有利于打破大学生的思维定式、解放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三,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师这一职业的创新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因此,创造性人格应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它既能作用于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又能作用于非理性因素,并能使二者在充分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原则,应建设哲学、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哲学、科学和艺术三者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平衡,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同时,哲学、科学和艺术所构成的精神整体的形成与发展又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
第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健全学生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考核,使学生创新活动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组织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学科专业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喜乐.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创新能力教育[J].未来与发展,2002(5).
[2]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30-01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下面谈一谈我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反思。
一、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宜从以下做起: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二、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三、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
2、设计情境,错中求真
篇6
一、突出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
1.课堂教学要扎实严谨、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为出发点,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应用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在习题讲析中,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课堂教学要方法科学、灵活多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实验观察法、理想法、数学法、等效法、科学想象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比如在光滑表面、轻质小球、轻质杠杆等模型的建构中引入理想法;在探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大小决定因素中引入数学法;等等。
3.课堂教学要转变观念、创新教育。在教学中,要不断获取新的物理信息,采用开放讨论式授课,强化方法培养和注重实际应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正确地处理三种关系
1.科学探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新课程要求科学探究应该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首先要对探究的重点有清楚的把握。其次大力开展学生自我创新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来完成知识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导出探究的方法和思路、思维层次的提升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2.新课程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新课程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材,教者要正确地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理念作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教材的使用上要避免新课程教材与老教材比、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比,否则我们会回到教学大纲上,进行单一的知识教学。
3.考试和评价的关系。考试只是评价的一部分,教者应该充分利用评价这个手段、方法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业能力的发展。
三、教给三种基本方法
1.学好语数,垫石辅路。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很密切。学生要学好物理,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不仅体现在对某些物理定理、定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之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解答疑难物理问题之中。
2.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通过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从而使学生兴趣培增,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用时间”就会增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总结交流学习。在章节单元学完后,首先让学生总结章节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在总结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小结,提出不懂的问题。再次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交流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学习方法.最后与学生一起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升华。
四、抓住三个方面
1.抓好入门教育。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首先抓住“序言”课的教学教案设计,其次通过课堂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等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篇7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43-01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目前,新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融生活现象、生活知识于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失为落实这一新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借用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已经形成了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但是,由于学科知识的缺乏,学生对某些生活现象或生活知识往往不能科学地解释或存在疑问,因此,从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或现象进入新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内容时,学生已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西瓜中的西瓜汁很容易流出来,而鸡蛋中的蛋清却不容易流动。我借此创设导入情境:“蛋清中有水,西瓜汁中也有水,为什么西瓜汁很容易流,而蛋清却不容易流动呢?”这时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西瓜中的水多,蛋清中的水少”;有的回答“因为西瓜汁中的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蛋清中的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等,待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概括起来有两方面:水的含量和水的存在状态,那么,究竟是水的含量还是水的存在状态影响西瓜汁和蛋清的流动不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内容寻找原因。”这样就引出了对细胞中的水的学习,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立刻调动起来了。
二、利用生活现象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新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探究性作为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目的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一节关于光合色素的教学中,学生对植物入秋过程中叶片颜色由绿转黄现象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学生已掌握知识:“绿色叶绿素的颜色;黄色类胡萝卜素的颜色;由秋入冬温度降低”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绿色植物叶片颜色变化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得出结论:①低温导致叶绿素遭到破坏;②类胡萝卜素对低温的敏感性较叶绿素对低温的敏感性低。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探究式教学,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知识结果所形成的心理震撼力也是特别巨大的,也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利用生活经验解释生物理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些生物学理论比较抽象,用教师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我们如果转化思维方式,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来分析说明,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节时,由于受日常用语“某某物体很冷或很热”的影响,学生将皮肤温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也理解为“冷”或“热”自身,而很难理解为温度“变化速率”。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联系下面的生活经验。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冬天在室外的钢管和棉花有同等的温度,但当我们手握上去时感觉前者较凉,而后者较温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钢管传热快,温度变化速率更明显的原故。这样,通过这一很平常的生活经验可以较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难点。总之,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有两大优点。其一,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二,能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用,因而能更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四、利用生活实践设置课后作业,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能力增长的“生长点”。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学生的作业也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或亲身体验中巩固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很重要作用。
总之,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常寓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有些看似相似的生活经验,但其中蕴含的知识不同,或是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中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可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8
关键词:科学探究式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
物理科学作为一种完备的知识体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掌握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科教学也应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构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文章从研究的实践意义出发,着重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进行实践研究。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例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提供指导。
下面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例说明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自由落体的性质,了解重力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规律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启发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理解自由落体的含义及适用条件。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渗透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思想,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
牛顿管、铁片、纸片、钢球、刻度尺。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展示事实。学生:激发兴趣,形成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滴水、落石、落苹果、雨滴、跳伞等现象。
教师设问:这些现象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从高空到地面的运动形式。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运动形式。
演示:教师手中的球松手后下落。
教师设问:物体下落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力及空气阻力有关。
教师提问:不同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与什么有关?
(二)教师:引导自学,个别指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预知。
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共同构思探究步骤,从而得出问题答案。此时,学生对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已有直观的认识,他们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如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或者也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也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自接提出与重力以及空气阻力有关。教师应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且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指点,监督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避免有学生不动脑思考,或者不根据事实和经验而作凭空的无谓的猜想。
(三)教师:分解问题,方法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具体探究步骤:(1)用一张纸片和一个铁片实验,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2)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片,将其中的一个团成团,另一个不成团,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3)将两个纸片都团成团,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4)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这一步要求学生写出探究目的、探究仪器,并根据实验假设制定出探究步骤,设计如何记录探究结果。在学生制定完计划后,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操作,要分析自己的计划,小组间相互交流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
学生的设计方案往往不那么完整。部分学生会考虑实验不全面,不注意实验结果的纪录,他们没有考虑到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没能从整体上把握探究计划。教师要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设计方案,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启发性的建议。针对考虑实验不全面的学生,比如对没有想到实验(4)的学生提问:“当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吗?”这一点在指导学生时尤其要注意,因为学生受到认识心理的限制,考虑问题不是很全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提示卡,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整理到提示卡上,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发放提示卡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可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或者教师对一个小组进行指导时间过长,来不及兼顾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而且,教师可以适时检查学生对提示卡上的问题的思考结果,更好地对各小组进行调控和指导。
(四)教师:适时启发,适当点拨。学生: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针对重力,实验(1)结果:铁片下落得快。实验(2)结果:团成团的下落得快。通过实验(1)、(2)可以简单地说明物体的下落快慢和重力无关。针对空气阻力实验(3)同时落地、实验(4)两个钢球同时落地,通过实验(1)、(2)分析得出纸片比铁片和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纸片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比较大。通过实验(2)、(3)、(4)可分析得出当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理解,教师演示真空管实验,在真空管内,金属片、羽毛、小软木塞下落快慢相同,从而证明了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没有空气阻力时,它们的下落快慢相同。同时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做演示时要提到实验注意事项。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研究,从不同条件下得出不同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使学生确信:物体只受重力时不同质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五)教师:组织讨论,积极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尝试表达。
学生独自反思后,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学生当众表达的机会,让某组学生当众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其做出评价。这样,通过采取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探究报告(探究报告见附录),其内容应该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等。不要求学生用刻板的格式来写探究报告,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受到的启发、取得的经验教训等。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新要求。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物理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助于扩展物理学科的学习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篇9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理念
有关调查显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发现与探究的欲望,人们试图通过观察生活中或者实验中的现象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再利用这个道理来解释说明类似的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物理正需要这种探究精神,有科学家说过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除了要习得别人的东西外,还要自主进行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意义所在。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科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合作的精神理念与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的思维。
二、如何有效开展探究物理教学
1.创设探究情境。可以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将从这里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引入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如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等。
2.重视实验探究。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么重视实验都不为过。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希望他们能在考试中取胜,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并不重视,部分老师喜欢在黑板上讲解实验,然后让学生记忆实验要领以应付考试。新课改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科学探究中逐步形成,只凭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得到的。比如,学生在探索密度概念时,需要利用天平等实验工具,多次测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分析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假如学生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不能认真地测量,就无法分析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老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加强督促与指导,杜绝抄袭他人数据或者臆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否则,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放思维空间。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方法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4.开展合作探究。物理实验时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合作实验,他们根据提示去动手动脑共同探讨,实验得出结论后与其他小组学生共同分享。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自己的,有错误时没人及时在旁边提醒 ,那么他们就会走入误区,这样就会影响实验的进程,更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共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每组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如有不同时让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学生往往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印象深刻,对于拿来主义也只知拿来而不知如何去用。因此课堂上的合作实验,让学生以后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回想起实验的每一步骤。
5.进行科学评价。科学地评价物理探究活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评价学生,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是激励学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应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从评价内容与方式两个方面实现其评价的多元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思想,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时,要把握初中生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合理地利用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提高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 “发现法” 探究 迁移 最近发展区
(一)“发现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琼・皮亚杰(1896~1980)指出:人们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通过感知、认识、发展、想象、判断、记忆及思维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认识过程也是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过程。他认为教育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知识的过程。根据现代国际化物理教学论目标和国家新课改理念,笔者认为,通过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体悟探究过程和方法(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证实或修正猜想或假设、确立理论或总结规律),促进智力优化发展,提高以思维能力为核心、探究发现为终极目标的现代科学素养。
“发现法”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1.物理并不意味着知识,而是研究。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教学内容结构化,知识呈现过程化、探究化。把物理科学概念、定义、基本规律按其逻辑结构顺序和知识探究过程、方法编排起来,把叙述物理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物理学史)和定量形成物理概念、探究物理基本规律结合起来,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现代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光是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而且反映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探究发现能力提高的要求。因此,通过物理知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及其研究方法和探究步骤,必须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探究发现能力。
2.从人脑的生理功能来看,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区域:①感受区: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信息。②贮存区:(记忆区)收集、整理感觉材料。③判断区:评价收集到的信息。④想象区:按新的方式把各种信息结合起来,上升到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规律或理论。学生获得知识的观察、记忆、思考、推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上述四个功能区协作而完成的。要发展学生智力,必须充分调动这四个功能区的相互作用。
3.从实践论的认识论来看,人们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认识客观事物,而且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知客观事物的。但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给人以表象的感觉,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也不是单凭直观就能认识的,必须经过一个思维心理活动和探究实践过程。
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主要是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三个领域的复合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智、能、情、意均衡发展,也就是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法只重视知识传授和灌输,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5.从教学论的教学原则来看,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启发必须与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教师的引导必须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教学双方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转变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探究发现能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6.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制约,而且也受学科性质、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所制约。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取决于物理科学的本质特征。物理科学既具有探究的本质性,又突出体现了科学方法论性质,还充分展现物理科学理性美的特点。因此,教授物理内容应尽可能多采用发现法,在探究发现中掌握物理知识、领会科学方法、欣赏科学美景。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发现法”是以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进行激发、探索、整理和发现的学习,其实质是一种现代启发式探究法。
(二)“发现法”教学的特点
1.“发现法”是通过发现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发现法”教学的讲稿是将发现过程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编制,使之成为学生能步步探索的途径,学生则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新的未知世界挑战。
2.“发现法”教学是以培养探究发现思维方法为目标,思维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用图解可概括它们的过程为:
(三)“发现法”的教学过程
1.“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新课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的教学:
(1)自觉阶段――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发现欲。
(2)探索阶段――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探究目标,并使操作具体化,如观察演示、实验探索或理论演绎或类比推理,等等。
(3)整理阶段――正确认识和理解感知材料,如分析、对比、综合、验证及提出假设等等。
(4)发展阶段――进行概括、推理及得出结论。运用探索所得的知识,对概念或理论或规律起巩固深化和创新作用。
2.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发现法的内核是启发探究。启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问题情景。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一种具有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兴趣是学生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是不会感兴趣的,只有学习那些“似懂非懂”的内容时,学生才最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设置问题情景,要求教师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原则;除了教师提出问题以外,还可以从新旧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引入,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生产实践和现代相关科技问题引入。
(2)把握“最近发展区”,促进学习、探究的正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这在教育心理学中叫做“学习的迁移”。迁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正迁移,表现为已有经验对新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另一类叫负迁移,表现为已有经验对新课题的学习起干扰作用。
迁移的基本过程在于新旧课题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本质。迁移的范围与迁移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同时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心理、生理状态都会影响迁移的进行。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和干扰(如只有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后,才能建立正确的新概念)。
“最近发展区”概念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高度叫最近发展区。“教学不应指望于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能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机能充分激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对知识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改造、构造的过程,是教师组织自己思想的过程。备课要兼顾两点:理论内容和思想方法。不要热衷于前者而冷淡后者,二者要相辅相成。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程序,使课堂有波澜起伏、张驰结合、和谐协调的教学节奏。用“发现法”教学备课时应周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引入新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典型材料或设计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使其得到真切的感知。怎样引导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坚持科学态度、正确判断,促进学生的“发现”,提出自己的猜想?怎样引导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验证定律或定理,建立理论等)?怎样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等等。
(4)课堂上师生活动的相互制约。人类的概括性的经验是从教学论的角度加工的,然后以学科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因此,只有经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活动,学生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知识的体系,掌握科学认识的逻辑。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在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保证师生协同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创造以下几个条件:①教师对知识的探究程序及其规律有清楚的了解,对学生的情况要熟悉。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不能忘记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水平。②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调节和控制,并注意三者的统一,要合理增加学生独立性的比重,逐渐发展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奠定基础。③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应为挚爱型。挚爱型的教师善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好。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方法权威自居去征服学生,而应是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引领者,启迪思维、闪现灵感的触发者,掌握方法、领会思想的铺垫者,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启蒙者。
(四)“发现法”教学的利与弊
“发现法”教学的效用表现为:①在教学过程的初期阶段表现为:外部动机作用转变为内部动机作用。②在教学过程的中间阶段表现为: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享受“发现”的乐趣。③在教学过程的末了阶段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态度和习惯。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起作用的独立思维、直觉思维和洞察力、有效假设的提出、比较和类比思维等构成了养成创造性态度的适宜条件。对教材而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基础理论的建立以及揭示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