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10 05: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本主义心理学

篇1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18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于美国,是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后出现的第三种思想,马斯洛是主要创始人,罗杰斯是发展者,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命令权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学生不能有所创造,只是继承教师的认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应用情感力量,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求帮助学生做到亲身体验与自我评价,从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实现“非指导性教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1.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很多教师在研究考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过于重视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种现状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应该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影响人的全部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教育观点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居于主体地位,都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虽然很多教师也明白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处于组织者与指导者的地位,但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控制着课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将意义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学习这些思想。一是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帮助者,主要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不再应用注入式与“满堂灌”,而成为启发式与讨论式,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自由学习,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3.强调情感作用,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和认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人们只将认知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这是错误的,提出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接近自己的老师,才敢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应用各种策略寻求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4.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没有顾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罗杰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所以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认识,认真研究学习过程。要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宁美妍.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篇2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应用策略

今年开始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辉煌“十三五”收官,壮阔“十四五”启航,中国在经济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无法疏解,就会成为心理困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对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咨询师技能的高要求。“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潮是21世纪的当今社会很重要的一种心理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手段。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1]。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2]。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3]。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4]。

篇3

关键词: 人文主义; 高职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83-01

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即人本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作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后的第三种力量。其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1.教育目标是发展人的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现时的状态,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马斯洛认为:“我们能够成为什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1]只有充分发挥潜能的人,才能成为自由健康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起积极的作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潜能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社会和学校要提供维护和发展潜能的条件。“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巧和能力的、乐于增强力量的。”[2]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说得浅显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3]这就意味著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目标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或人格的健全发展。

2.人发展的内在动机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他的动机理论是以需要层次论为基础展开的。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种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我实现是人的动机的最高层次。人正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罗杰斯一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非常重视。他指出,学校是为学生而设,教师是为学生而教,教育和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美人格。从教学过程来看,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良好师生关系的三要素:真诚、接受和理解。这种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形成融洽、诚意、开放、信任和互相支持的安全信任的环境气氛,使师生之间产生信任、自信和安全感。

二、建立新的高职教育原则体系

1.人性化教育原则。自我实现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但每个人的自我未必被意识到,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性。特别是很多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他们长期在沉重的压力下生活,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和长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并加以引导。因此,高职教育首先应当是人性化的教育。

2.无条件积极尊重原则。教师要消除高职生等于差生的心理误区,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不要因为学生个别错误行为而对其作为人的价值发生怀疑。高职生相对于其他普通本专科生有更多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必须对学生有信心,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以宽容的胸怀对待每个学生,既欣赏他的优点,又容忍他的缺点,形成真诚、接受、理解的良好师生关系。

3.整体性教育原则。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个方面。而且,提供帮助的教育者,不仅要了解人性,更要通过本身的努力,逐步改善周边环境,提供人性充分发展的条件。人是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具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的有机体,都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4.前瞻性教育原则。在教育观念上要具备超前意识,使教育教学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传授书本的知识,还应尽量多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高职教育要不断研究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使教学方法永远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教育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

三、高职教育策略的转变

1.教育目标从专才教育转向人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俗称的专才教育”。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这种目标定位的人才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局限。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能力单一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给个人带来就业难的问题,还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形成。高职教育应该把需求驱动和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人的发展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

2.对高职生的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评价转变。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各的存在价值。高职生之所以被视为差生群体,是由于我们用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来评价学生一切,考试或测验显示的只是学业方面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走出校门未来发展的其他潜能。为了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而用多元智能的理念来衡量、评价我们的高职生。

3.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创设条件。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模式以及德育工作方法等还不够科学完善,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高职生发展的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当我们看到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沉迷于网吧、六十分万岁等现象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怪罪于学生,而要更多地反思: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创造的条件是促进高职生潜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4.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社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劳动所需要的操作和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种人才目标在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封闭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教学必须从课堂教材中心向社会延伸,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到第一线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许金声.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J].心理学报,1985.

篇4

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

关于终身教育,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可将其视作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理论或是一个思潮等。学术界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指的是人从生到死所受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朗格朗认为,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快速发展,知识和技能的老化、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把人的整个一生机械地划分为受教育期和工作期的传统观点和做法已不合时宜,教育应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整个一生,应当根据个人一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规划和教育安排,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终身教育不但在纵向上包括婴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而且在横向上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是―个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相互协调的有机体系。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在某年龄阶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其次,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教育就是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在朗格朗看来,终身教育的目标有两个方面:

(一)培养新人

朗格朗指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的人,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即具体的人。在终身教育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终身教育提供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适合各人个性、独创性的职业。总之,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一方面能够使人适应各种变化,特别是经济和职业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即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充实、幸福的生活。

(二)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在学校教育阶段,而且可以在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考虑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他认为终身教育是实现真正平等的手段,提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而且可以在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考虑实现教育机会平等问题。

朗格朗认为,建立终身教育的模式必须遵循一个总原则: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把终身教育看作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可以激发人们对现实教育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可以把许多适合的教育价值观念赋予终身教育,激发人们不断努力。把终身教育看作是一种指导原则和策略,不仅为教育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而且指出了具体道路。将终身教育看作一种实践或运动,强调要把终身教育落实到实践当中。

罗杰斯的教育观和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化教育,反对教育的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一)罗杰斯的教育观

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种人具有巨大的灵活性、自主性与能动性。罗杰斯的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

1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乃是创造一种释放人们内在创造性的条件,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使学生摆脱外在权威的强制影响,实现自身的发展潜能。在罗杰斯看来,每个人都蕴含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潜能,他们自有求知向上的内在潜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生产。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成长的能力。

2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大机器工业时代,人们倾向于把学生视为学校这一特殊流水线下的产品,被动地由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观点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与其人本主义理论相呼应,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和教育机构,也不是教育体制,而是人,是学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学生而创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不是教育的被动受体,更不是教学工作的被灌输者。

(二)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的学习观主张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是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目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办法。“意义学习把逻辑和知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即成了能够充分利用我们自己所有阳刚和阴柔方面的能力来学习的人。”同时,罗杰斯主张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并列举了10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2)提供学习的资源;(3)使用合约;(4)利用社区;(5)同伴教学;(6)分组学习;(7)探究训练;(8)程序教学;(9)交朋友小组;(10)自我评价。这种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可以释放学生最大的潜能,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

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朋友等角色。反映在教学思想中,罗杰斯认为,作为教育者要创造―个适当的环境,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完善自我的人。

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与罗杰斯教育观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角度而言,教育与心理密不可分。教育结构的构建、教育过程的展开、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育目标的确立大多具有心理学基础,意味着采纳或赞同某些心理学的观点或假定。从心理学视角看,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或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终身教育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上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人成为“自由”人,最终使终身教育能够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并持续下去。

(一)实现“培养新人”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终身教育的目标是能够培养新人,这种新人适应各种变化,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真正地、充分地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具有丰富个性,是全面的人、具体的人。这与罗杰斯的教育观中主张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统一。罗杰斯的“以人为本”强调把人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扩展到学校教育体制,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现阶段而言,终身教育针对每一个发展中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培养新人的终身教育目标,也即是完成人的自我实现。

(二)实现教育民主化与“自由”学习的统一

终身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教育民主化的实现,这种教育民主化体现在教育机会均等上。朗格朗认为,这种教育民主化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这一点上,因为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出现在学校教育阶段,而且也可以出现在人的终身过程中。罗杰斯的学习观主张让学生自由学习。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在教育民主化,即教育机会平等的前提下,让学生、让每一个人自由学习,以释放学生最大的潜能,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从而实现终身教育学习的自由化、均等化、个性化以及整个教育的社会化。

篇5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现状原因分析

在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提不起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教,学生学,“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不但全权决定授课内容和形式,而且全权评估学生的上课表现和学业成绩。其次,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师生沟通少,关系不融洽。教师课上忙着讲课,上完课就离开,课后也不和学生进行沟通;由于对教师持有传统的敬畏心理,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异军突起,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派尊重、肯定人性,相信人的潜能,在教育方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和发展人的各项能力。林红在《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里提到,“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性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刘晓芬、常青在《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看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里提到,“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分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车文博在《西方心理学史》里说,“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朱雅丽、宋荣君、孙晔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里说,“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学派提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即主导非主体作用,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者。具体来说,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应该把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细化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个体的学习特点,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的评价方面要积极听取、吸纳学生的意见。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英语话剧或小品表演、英语演讲、小组讨论、英文歌曲或电影欣赏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而且要坚持下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习方法的探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坚持学习直至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甘当配角,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完善个体的学习理念和思维,以此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学派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提出师生间要互相接受、互相尊重。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会真正地放松下来,敢于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师应该善于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外语进行交际,也应允许他们沉默不语,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焦虑感。

篇6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 心理学 美术教育 自我实现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已形成了基本的、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体系。在应用上与社会各实践领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体现了独立的在科学体系上的分类。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各大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学的园地中争奇斗艳,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它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已在心理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这还是得益于人本心理学本身比较健全合理的理论与方法。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况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它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二、人本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看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也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提倡学生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应用的理论,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育心理氛围。

1.丰富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活动中应该有情感因素的参与,保证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结合兴趣的学习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将音乐引入课堂,为美术作品配上乐曲或歌曲,增强艺术感染力,借用学生脑中储存的音乐信息,在品味这些作品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充满新鲜、愉悦的气氛中认识美。如在美术鉴赏课中,欣赏《蓝色狂想曲》该幅作品时完全可以伴随着音乐,与作品本身音乐效果相配合的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对该幅作品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2.丰富创作工具

美术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而生活中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常见的旧自行车车座和车把在毕加索的手中就成为别出心裁的雕塑《公牛》。因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美术创作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拓展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和地方特有资源,变废为宝。

3.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作者技巧的体现,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令人费解,如果我们让学生了解牛头是残忍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哭嚎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因受到种种苦难而造成的恐怖气氛,表达了对法西斯的仇恨。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还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习他们追求艺术真谛的情操,体会大师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技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4.培养创新意识

富有创造性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因此,创新的培养也在教育界得到普遍的重视,艺术教育更是如此。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

三、人本主义对美术教育者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绝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或压抑,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种潜能,创造一种和睦的气氛和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的开发成为可能。教师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价值和权利,破除偏见,杜绝嘲讽和辱骂,使学生在平等、宽容的环境中成长,美术是“无错误的学科”,是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学科,所以,美术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应具有开放、民主和宽容的态度,在学生美术作品中显示出的独特想象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受到赞赏,肯定学生在自己的潜质和已有基础上取得的发展。

四、小结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学会自由,在自由选择中培养责任感,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实现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说明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现已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更要注重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能力。

教师应以宽容的心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人格和个性,应看到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要看到师生关系、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对学习的影响,提倡师生建立良好的、真正友善的人际关系。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就不应该从自己当时的感受开始,而应该从学生当时的感受开始,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做出选择和制订决策。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也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过分的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在新世纪新课改下更好地展开教育活动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鲁红.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江科技.2009.08.

[2]张洪剑.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3]马杰夫.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13.

[4]胡琨.浅论阿莫纳什维利的人本教育.科教文汇.2009.05.

[5]张军,雷娜.浅谈人本主义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12.

[6]徐琴.CALL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渊源.新西部.2009.12.

[7]华幸.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科教文汇.2009.01.

[8]郭永玉等.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6-01

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去引领课堂教学,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需要对人本主义了解,并贯彻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1.研究的背景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旬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自我实现”,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要转变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现在转变成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新课标的要求表明人本主义要渗透到教学中去。

2.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要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意愿、观点和主观性。人本主义的基本学习观是: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3.当前中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当前数学课堂积极性不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活动;第二,学生数学潜力挖掘的不够深,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上,没有更多的挖掘和发展学生在数学中的潜在思想;第三,数学课堂的目标依然比较严重的倾向于智力目标而忽视情意目标。

3.1自由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缺失

数学课堂活动相对以前增加了不少,但发现很多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真正自由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这样就会出现两种问题:第一,教师不懂学生的数学思想,教师很难把握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容易忽略学生自发的创新思维。对于经验不丰富的教师,教师就不懂学生的数学思想。自由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发展,

3.2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潜能的力度不够

数学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是探究式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模式和谈话式教学模式。很多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教师所用的探究活动来源于教材,学生通过浏览课本掌握了活动的正确结果,而不是经过自身的思索得到的。

3.3数学课堂中智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的不平衡

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应试的框架下,学校、家长、教师都以智力发展为风向标,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成绩服务。导致数学课堂中专注发展智力目标而轻视情意目标。数学课堂情意目标的缺失与不足,使得学生降低对数学的喜爱感。

4.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很多教育学者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去改革教学。人本主义的理念是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使得学生达到自我实现。

4.1创造自由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自由的数学课堂环境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那么怎么创设一个自由的数学课堂环境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教学思想观念指导教学行动,教师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数学观点,引导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第二,创设自由讨论式数学课堂。老师抛出一个开放数学问题,让全班同学集体讨论,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第三,开设自主学习数学课堂。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让能够解决该问题的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给予点拨。第四,收集学生的创新思想,老师给予适当指导。

4.2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数学潜力

运用好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数学潜力,如何更好的运用呢?第一,多种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第二,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第三,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潜力。情感维度的教学策略:第一,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二,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第三,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4.3关注学生数学情意目标

数学情意目标是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怎么实现情意目标呢?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渗透情感教育,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学习交流。数学教学有它的严谨性、严密性,但不能因此剔除它的情感性,情感教育也是数学课堂教育的一部分。

5.结语

人本主义的引进无疑加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得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同时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机,能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瓶颈下,很多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依然有很多的局限,需要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人本主义是一个多学派的概称,其理论庞博而复杂。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登上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舞台,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教育理论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反对功利化和机械化、科学主义教育对人性、人的价值的忽视,主张教育要关注人,弘扬人的个性 ,尊重人的尊严,培养整体的 、自我实现的人和创造性的人。

二、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及主要观点

(一)人本主义教育的本质观

对人的尊严、人的本性的看法既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关于人的天性问题,马斯洛说 :内部天性的原初肯定并不恶,而是善 ,即人不是 本性恶,人类不会堕落,而是具有天生的善性,潜在的善性。既然人本性善,因此应该引出并促进这个内部天性。所以,教育要尊重人,培养完善的人性 ,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教育是价值的引导及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意义。

(二)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发现人生的真理和价值,进而实现真理。罗杰斯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何钦斯说: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员、工人、公民、律师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成为仁智的人。其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概言之,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

(三)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观

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就是主张顾全自己,或许还包括欣赏自己鉴别和感受世界的能力这种新的认识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出了适应性原则, 瑞契(J.M.Rich)阐释说:完整的适应性概念,不仅应与主要社会问题及个人知识相关联,而且应能帮助我们了解、控制自身和社会;帮助我们增进和有效评价知识。即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联。在课程的设置上,人本主义教育极为重视人文学科。瑞契(J.M.Rich)认为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应包括自我知识(如自我知觉、需要、动机、生活目标、价值体系等),科学及人文学科。

(四)人本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传统师生关系一贯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作用,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文精神缺失、主体性残缺不全的不完整的人,主要表现为: (1)独立性低下。 (2)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学习动力不足。(3)课堂语言交往的主体性缺失。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还要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和感受。

三、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且认为,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学习,也不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重要的是为了学会学习,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即便是知识再多,面对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也将是一筹莫展,成为无力应变的现代文盲。

篇10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是教育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二、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不断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多元课程设置等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具体到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德育、美育心理的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心理与课堂效率的研究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活动当中,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2]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思想上、专业上全面发展并且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3]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要扩大教学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3.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尊重、关心学生,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灵活、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方式要多层次、多样化,创新化。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发展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学生主要的受教育时期是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恰好也是他们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怎么样让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需要从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给予研究和指导。

1.教育教学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德育工作、美育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和开发智力,如何安排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等问题的回答都要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6]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当前,大中小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更加关注的问题。

3.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比如关于情感发展与情感教育、校外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健全人格以及生涯规划、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心智进化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心理学关于大脑工作原理和对学习、记忆、认识功能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对视觉、听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语言心理学对语言记忆结构和语言学习模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学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化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新进展、新范式、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必将会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俊,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 2005, 28(6):1418-1420.

[2]胡敏.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21(3):86-87.

[3]程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6(4):6-7.

[4]张 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5):208-209.

[5]程爱梅.论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2):138.

[6]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