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23 02:2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1

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平常常见的学校恐惧症,几乎每个孩子在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恐惧反应。

行为问题,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人格缺陷,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和睦相处、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对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心情愉快,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理解爱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篇2

一、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1.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堪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开展的工作质量不高,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且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有效开展。心理保健和心理素质教育甚至成为学校生活的盲区。

2.家庭因素较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是个性社会化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也关系到将来。但农村青少年来自父母的压力较大,许多农民外出务工,使得很多青少年不得不由爷爷奶奶照管。这样,显然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3.个性因素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其良好个性,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新模式。如果他们有了良好的个性发展,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助于他们的成长,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调查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少年都喜欢把自己放在自己的辖区内,他们性格比较内向,自我认知不足,以致于导致交际面狭小。

4.适应能力较差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现在农村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主观意识淡薄、交际能力弱。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强调家长权威,农村青少年往往对家长尤其是父亲有强烈的畏惧感;同时,在教育目标方面,强调成绩,忽视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2)农村青少年的性格整体偏于内向,缺乏自信。在与人交往时,喜欢被动跟随,缺乏主动交往意识。(3)农村环境中,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较城镇青少年匮乏。由于环境的限制,缺少竞技活动、培训、文艺晚会等形式作为沟通的平台,他们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很少,交流中缺乏共同点,严重地阻碍了交流沟通。

二、改善农村青少年健康教育现状的措施与建议

1.社会关注。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大社会里,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将有很大影响,比如社会体系是否完善,社会风气好坏,社会关注力度大小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应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使广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并且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实施具体的措施。

3.家庭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按时让学生进行疾病的预防接种,却很少听说有哪个农村家长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接受定期的心理卫生教育,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4.农村青少年自身改变。农村青少年自身的转变,会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他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积极与人交往,克服自卑心理;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独特的人格;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寻找合适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

三、结语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国家的成败与兴衰。

篇3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心理科学的繁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必将促进心理科学方法多样化和更趋科学化,从而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多和更为实用、有效的先进方法。要善于依据青少年特点,综合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使青少年心理训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目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以及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青少年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可见在青少年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青少年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青少年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为有效引导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需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要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要增强青少年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青少年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青少年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总之,青少年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篇4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1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今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中国的家长们在拼命的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一大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埋下很大的隐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域、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扶困助学”学生有显著的强迫症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心理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当青少年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衔接不上的时候,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良药,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应该多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且仍再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中国也应该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演变到至今,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才是能够影响青少年内心的东西,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正在处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然而,却处在纷杂喧嚣的环境里,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如今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真的会垮在下一代的手里,到时候亡羊补牢已为时太晚。

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中国青少年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中心(55.0%),是同学们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科普宣传、向同学朋友倾诉,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这件事上,必须采用“隐蔽”的方法,真正起到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治疗的效果,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治疗的畏惧,消除外界条件的一切障碍。

(二)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远高于关注自己的身心管理和学业问题方面。这个结果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青少年对学业的忽视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打击,虽然说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自己未来的路才能少一点曲折,相对通畅一点。但是,青少年应该始终铭记学业是人生当中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在这个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帮你打开一扇扇的窗子。另一方面,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项目――人际关系遥遥领先,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渴望能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通过改善自身,来获取更多的人际。这个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排列的前三位分别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同时在调查样本中84.3%的青少年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将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在最高的位置,青少年在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时,首先会考察的就是该种心理需求服务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所以,国内在进行心理需求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着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已经相当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去了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国内的各大相关部门再不出手,就会错失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二、应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新举措

(一)首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对于这个方法,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着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深入,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设计多套评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将这些东西引入校园,与学校进行配合,从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再制定出多套解决方案。

(二)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的观点。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自身先下手,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同学校和媒体进行联合,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先通过宣传,相关部门应该借助相应的平台向青少年们传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毕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的人数为数不多,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于那一小部分人,那么问题的根本始终得不到解决。必须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问题铭记在心。

(三)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前提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打入青少年这个大群体中,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然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服务可得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和质量、服务可得性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质量。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47-01

21世纪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从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了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围绕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的心量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本文转自:]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已不理解,从而便这些所谓好学性也不想努力再学习。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实事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象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的指责,严重地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态度上,认为老师“嫌盆爱富”轻视自已,认为老师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已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三、情感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等。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做为教育心理工作者,应明确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的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的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2、现在的青少年处理性,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因此对其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是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6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篇7

【关键词】街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前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心理品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人由于不适应这种竞争而产生了心理疾患。在我国,青少年作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家庭幸福、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紧迫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街舞作为一项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运动,有助于舞者将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不论忧伤、喜悦或是内心中某种不安的情绪,都能够通过街舞运动来表达及舒缓,并从中提高自我的表现能力。

1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1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2011年9月19日下午2时10分许,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她们脸色惨白,不断,一名小学生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在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跳楼女生:怕作业没完成被罚 。跳楼原因,据女生称是:“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升学、家庭、恋爱、人际关系、金钱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我国,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对12.6万中学生抽样调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据调查,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约20%到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心理问题各因子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学习压力、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偏执和敌对,1.2%的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1.2不良心理现象表现形式

厌学,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中学的一些理科课程,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某节课的内容不能掌握,下节课的内容就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因为顶不住学习压力就干脆选择了放弃,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对学校班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课任老师顶撞。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或生理缺陷等方面的影响,使少数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2街舞运动的特点

HIP-HOP是各种街舞的总称,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它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这些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另一种叫法是STREET FUNK.,街舞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从音乐形式的角度来看,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爵士舞的一种。经过时代的变迁,种类和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健康且拥有多种风格大的舞种。

2.1街舞音乐的特点

街舞音乐节奏清晰,会令人振奋,激趣,获得激情,不同的人、不同的音乐,跳出不同的段落,音乐的节奏强劲,动作骤起骤落,却能共同利落的举手投足,营造出震撼的动感。音乐速度在18-24拍/10S左右,一般都是4/4拍,像爵士舞摇滚等。现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像BLALK STREETBOY、FIVE组合、超级男孩组合等都可以用来练习或表演街舞,说唱乐也是街舞音乐风格的一种。一拍两动,俗称“一、二拍”是它的音乐节奏特点。

2.2街舞动作的特点

街舞动作强调随意性,要求动作松弛。在练习时,尽可能放松自己的关节、肌肉,让它们更灵活,从中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动作具有冲击性,定位清晰,相当充满活力。街舞的动作是控制人的身体去迎合节奏,其自然随意性可让人的身心放松到极致。街舞的独有风格在于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律动),注重身体上半身的律动及头部、手部的动作,另外腿、髋部的动作也是街舞的特点。街舞在动作的编排上照顾了整体的健身效果,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肩、胸、髋、腿等部位;街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动作节奏很快,爆发力强,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街舞的趣味性更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许多健身中心都有街舞课,那么多时尚男女穿着宽腿裤、紧身T恤,或自我陶醉或尽情痴迷地做着各种摆手扭胯的动作,觉得好像到了迪厅。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动作更轻松随意,更潇洒漂亮,而且统一。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运动的光彩和健康的气息,还有晶莹闪亮的汗珠。

2.3街舞运动条件的特点

街舞运动条件宽厚,可以说它不受条件限制。街舞爱好者活动场所往往会选择在街头巷尾或广场,只要有空地,有音乐即可。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青少年也可以加入到街舞运动中来。他们动感的音乐、独特的舞姿会吸引众多的路人和参与者,他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激情,有快乐,有焦点。街舞的比赛和练习很大一部分是集体进行的,在集体练习气氛中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各种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调动所有队员的潜力和积极性,从而获得了乐趣。

3 街舞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3.1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面对考验,每个人都应该充满自信,自信关系到做某件事情的成败,就如在面试中由于某些青少年自信心的不足,导致面试失败。通过街舞中的齐舞项目可提高舞者的自信。街舞中的齐舞是街舞的一个重要项目,要把齐舞跳好必须做到所有成员的动作统一而且要与音乐相结合,在练习齐舞中的过程中往往要通过喊口令来使大家的动作达到统一。要想把齐舞跳到最好齐舞中的每位成员必须领舞一次并喊口令来检测自身的和大家的动作是否能够达成统一。但是有些人领舞时口令却不够洪亮,这样就会导致大家的动作逐渐散乱,这是由于自身的自信心不足而导致,所以自己领舞时必须做到声音洪亮让每位成员都能听到,通过反复的练习一些自信不足的成员慢慢克服心理障碍,能够在自己的带领下把这套齐舞跳好,当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很荣幸,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校街舞社团就有这么一个男生,很宅、很内向。有一天他和我说:老师,我们班的宋翔初二开始跳街舞,我现在都高二了,看他们跳得那么帅,我也想学。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行,我性格有点小内向,身体素质也不好……后来我对他说:如果对舞蹈本身有很大热爱,不妨一试。通过舞技可以增加自信哦,同时身体素质也能提高的,当然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外向一点。不要害怕挫折打击。后来他加入了我们学校的街舞社团。元旦晚会结束的那天,他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战胜自己了,我成功了。

3.2缓解青少年精神压力

目前青少年面对学习和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往往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然而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街舞的特点是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运动,这样就能让舞者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使人自由的在动感的旋律中舞动。由于街舞不像体操那样有规定的动作,而是让舞者尽情发挥,再在创作中拓宽表现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可以让街舞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比如有些街舞舞曲中含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元素,舞者为了最好的表现音乐,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动作,为大家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在身体姿态方面,想跳好街舞必须做到全身尽量放松,时刻将双膝保持在弯曲的弹性状态,放松身体的同时,舞者的情绪同时得到放松。记得上届高三高考后的几个女生来找我说:匆匆忙忙,忐忐忑忑,痛苦又难忘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可是考后却发现自己仍然放松不下来,估分,查学校查专业查分数线,填志愿……一连串的事情压得她们头也抬不起来,似乎比考前复习更累了。后来我给了她们一些街舞的资料和光碟,让她们先听听街舞的音乐,然后跟着音乐试着学跳街舞。后来通知书拿到后和我说:老师,谢谢你的街舞,我要继续跳下去。正因为具备上述系列特征,才使舞者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所产生的精神压力都通过街舞运动得到舒缓。我个人认为HIP--HOP对于调节练习者的心理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有人称之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

3.3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是青少年中一个普遍的心理缺陷。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青少年在成长中一直都很顺利,生活中的需求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甚至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这就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面对挫折与困难。

4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遇到的问题

4.1安全问题

在青少年中开展街舞自然会引起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它的热爱,这些热爱上街舞的学生可能会去挑战街舞的一些难度动作,在练习难度动作的同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BREAKING中的头转,如果在练习之前没有将颈部活动活动开,就很有可能在练习过程中把颈部扭伤。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学生去尝试空翻之类的危险动作,一旦动作失败,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4.2师生关系问题

由于学校部分老师因为对街舞文化认识不够,认为街舞文化就是痞子文化,认为跳街舞影响了学习,因此对跳街舞的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教育批评,去阻止学生跳街舞。这样就避免不了学生对老师的埋怨,存在着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甚至会顶撞批评他的老师,对师生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师生关系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着老师的上课效率。

5结论与建议

街舞是一项既健身又健心的体育运动,适合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作者对遇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1安全方面

在跟老师初学街舞时,应按着老师分解动作的程序进行,比如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另外要学会保护和帮助,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队员不受伤。

5.2师生关系方面

校领导、老师应加强对街舞运动项目的认识,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组织一些街舞比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街舞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街舞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潇寒.谈街舞在高校中流行的意义.考试周刊,2009(44):141-142.

[2] 杨冬钧,周永平. 健康街舞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74-77.

篇8

关键词 案例法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陆续提出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案例法的内涵阐释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先提出了案例法,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更好地培养高级经理人才,提高商业精英的管理能力;又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巧和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分析讨论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纽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案例又被称作个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个别现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实客观描述。案例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当中确实发生,并且学生比较认可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某些学生的真实经历,或者是其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个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虽然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或者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可能是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再次,案例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相关的问题,透过现象事件来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行为上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发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问题性、深刻的启发性、师生的互动性和较强的综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问题突出

运用案例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

案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

案例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学生真切体验

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

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做好师生有效互动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

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认真做好总结评价

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事实上,适当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启发作用,为此,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案例选择兼顾正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27).

篇9

关键词 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1]它包含了多种心理品质,如个体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等等[2,3]。其中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它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是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信念等的集中体现[4]。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和人格差异都与其认知风格密切相关,它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决定作用[5]。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就提出了ABC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客观事物及行为的认知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一项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消极的认知风格会使个体错误地处理挫折和压抑[6],而王景芝、葛美芳认为个体对行为的认知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反应和期望值,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7],这些研究都说明认知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发展,就应该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作比较深入的了解。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不同的,比如威特金(Witkin,1981)等人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16岁以前场独立性逐渐增强,并在17~24岁之间形成一个平台期,而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则又出现了场依存的回归趋势[8]。那么中国青少年的认知风格发展有什么特点呢?目前国内关于认知风格的很多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探讨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同伴关系以及创造力等的作用[9~11],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进行研究。

本调查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变化,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及水平,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应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认知倾向等5个维度。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数即认知风格总均分。认知决策主要考察青少年是倾向于场景决策还是倾向于自我决策,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场景决策,得分越低,越倾向于自我决策;认知方法考察倾向于灵活还是单一,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灵活,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单一;认知加工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加工还是局部性加工,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认知行为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独立还是合作,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独立,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合作;认知倾向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冒险还是稳重,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冒险,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重。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可接受范围。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13.0完成。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认知风格整体特点分析

3.1.1青少年认知风格数据分布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在认知风格上的得分在1.52~3.49之间,平均数为2.523,标准差为0.185,总体平均数95%的置信区间为2.522~2.525。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070,峰度值为0.564(见图1)。

分析青少年认知风格数据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调查对象频数发现,有986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5(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20%;有12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2.89(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80%;有41842名青少年的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00%,结果见表2。

3.1.2各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量表总均分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量表总均分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呈现出从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结果见表3。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254,p

3.2青少年认知风格各维度发展比较

3.2.1青少年认知决策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决策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85,标准差为0.372,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282~2.489。表4显示的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决策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001,p

3.2.2青少年认知方法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749,标准差为0.41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5~2.753。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初一年级与初三年级阶段其得分存在着波动,并且在初三年级之后,青少年的得分相对平稳,结果见表5。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5.011,p

3.2.3青少年认知加工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加工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20,标准差为0.427,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为2.416~2.42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加工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青少年的认知加工维度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同时也可以发现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阶段,青少年的得分变化存在着波动,结果见表6。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56.545,p

3.2.4青少年认知行为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行为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01,标准差为0.459,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397~2.406。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行为维度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高一之后又逐渐升高,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青少年的得分又略有降低,结果见表7。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6.034,p

3.2.5青少年认知倾向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倾向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561,标准差为0.443,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557~2.566。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倾向维度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比较平稳,进入大学之后,其得分略有回升,结果见表8。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0.431,p

4讨论

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成分,认知风格的和谐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证。在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中发现,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青少年人数仅占5.00%,其中低于2.15的青少年有98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20%,高于2.890的青少年有1235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80%,这表明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正确应用恰当的认知策略、认知方法、认知行为处理其面对的生活事件。国内有研究表明,就整体而言,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处于较高的水平[12],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从心理健康素质的角度来看,我国青少年群体的认知风格发展是常态的。

在对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分析中发现,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年级阶段、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较高,初二年级到高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相对较低。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各维度的发展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在认知加工、认知行为、认知倾向三个维度,不同年级青少年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青少年倾向于从局部转向整体,从独立转向合作,从冒险转向稳重;从初二年级到高三年级阶段,青少年在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方面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是认知倾向维度的发展出现了转折点,在高一年级之前,青少年的认知倾向从冒险逐渐转向稳重,而在高一年级到高三阶段,稳重的认知倾向保持得较为稳定;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整体上转向场景、灵活、整体。

总的看来,除认知倾向维度之外,青少年认知风格其他维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即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倾向于场景、独立的认知风格,初二到高三青少年倾向于自我、合作的认知风格,高三年级到大学倾向于场景、灵活、整体的认知风格。这一结果与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胡韬、刘敏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认知风格的发展也存在着年级差异,但是其独立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13]。之所以在认知风格的年级发展趋势方面存在差别,可能是因为两个研究在取样上存在着不同所致。在本调查研究中,选取了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连续年龄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而在胡韬等人的研究中,仅仅选取了五年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三等五个年级的青少年,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能准确反映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变化趋势。

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表现出的阶段性和发展变化特点可能与客观环境影响和青少年认知发展有关。杨治良、郭力平等人在对认知风格的发展问题的探讨中认为,环境因素对认知风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4]。在不同年级阶段,由于青少年所面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存在着不同,其认知风格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小学五年级、初一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熟发展的关键期,而其又面对学习环境的改变与适应,因此他们倾向于灵活、冒险、依赖于场景的认知风格;从初二到高二阶段,青少年相继要面临中考和高考,学习压力相对较重,而且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单一,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合作、稳重、依赖自我的认知风格;进入高三以后,他们在面对升学、就业等新的问题时,受创新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可能会追求新颖、独特的认知策略和解决方法[15],因此他们表现出了灵活、冒险、依赖场景的认知风格。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成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思维发展呈现出从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16],这与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小学五年级、初一的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容易凭借主观感知采取行动,会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独立和冒险行为;在初二到高三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但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会采取稳重、合作的认知风格;进入高三、大学阶段之后,青少年思维成熟,能够正确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因此倾向于采取独立、冒险的认知风格。

5结论

根据对本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2 张大均, 冯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82~585

3 梁宝勇.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77~580

4 沃建中, 闻莉, 周少贤.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97~602

5 丛晓波, 吴晓义, 张向葵. 从社会认知风格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10: 52~55

6 Smith J M, Alloy L B.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rumination,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Multiple pathways to self-injurious thinking.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006, 36(4): 443~455

7 王景芝, 葛美芳. 归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江苏高教, 2005, 3: 136

8 杨勋. 从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浅析个性化成才教育. 教育探索, 2005, 6: 103~105

9 付国富, 王成义. 初中生认知风格特点、多媒体材料呈现方式对成绩的影响研究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3): 61~64

10 李寿欣, 宋艳春. 不同认知方式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2): 18~22

11 王洪礼, 周玉林. 城乡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06, 29(1): 111~114

12 林丰勋. 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研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3: 58~62

13 胡韬, 刘敏. 中小学生认知风格发展差异研究. 晋中学院学报, 2005, 22(5): 90~92

14 杨治良, 郭力平.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2001, 24(3): 326~329

15 林丰勋. 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研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3: 58~62

16 黄四林, 林崇德, 李会杰.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 27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COGNITIVE STYLE DEVELOPMENT

Kang Tinghu, Yin Guo′e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篇10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们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举足轻重。从事教育多年,我越来越感到现在中学生的知识面宽,思想复杂,心里问题增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强青少年青春期心里健康教育,纠正其心里缺陷丶防治各种心里疾病,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一、青少年正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的互相交错。这就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比较低,情绪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及易形成不良品质,造成身心不健康。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因素

1.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阅读、作业、语言表达及书写困难,这类学生的智力正常,但由于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在某个阶段对学生缺乏应有的重视或者因为疏忽造成孩子的认知能力或形为习惯上出现严重的缺陷,这样的孩子进入初中阶段自己无学习兴趣,而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或任意责备,遭受同学嘲笑,出现家庭变故都会导致认知障碍。

2.思维障碍:人的智力发展是不是平衡的。有的人逻辑思维上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汇贯通,有的人记忆力差但能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并精于思考。有思维障碍的孩子思维迟钝,不连贯,而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刻性丶抽象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每个科目学好。

3.情绪障碍此阶段的学生情感的两极性明显,情感的发展不稳定,极易受外界情感的感染和影响,他们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焦虑、抑郁、嫉妒心强、自控能力差、喜怒无常、残酷、暴燥等。

4.行为障碍(1)退缩或自我封闭,有些中学生表现出孤独、胆小害怕不能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等异常行为,有的甚至出现悲观厌世丶自我伤害的行为。这与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2)暴怒发作甚至违法犯罪。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孩子处于成人的溺爱之中,受到过分的溺爱的孩子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暴怒发作。另外单亲、及留守儿童等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儿也会出现心理失常,具体表现为任性丶上进心差、逆反心理重、合作能力差、没有爱心和责任感。这类孩子大多数会厌学、流学、失学、辍学。(3)心理脆弱型。学习优秀的学生只认为学习重要而压抑自己,不考虑学习以外的事。这类学生心里自傲丶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他人的批评,经受不起挫折,心里脆弱,精神处于紧张状态。

三、如何预防这些心里障碍,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实施有知道丶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通过选取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实施训练,通过适当减少学生课业负担,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开展丰富的中学生业余生活,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来加强学校的凝聚力。通过开设心理课丶建立心理资询室丶设心理辅导员老师丶设计心里健康网站等手段指导青春期心理卫生,特别是性知识和道德教育,教会学生适当调解情绪,培养青少年的挫折容忍力;通过指导家庭教育,开办家庭学校,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来沟通家长对教育的科学认识,通过传播社会上积极健康的信息抵制消极、黄色、下流、腐朽,不健康的东西提高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2.学校教育不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学校,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心的成长环境。每个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安定,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每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推的责任,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现今,知识和技术创新飞速加快,作为家长有必要营造一个学习型家庭,这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素质,家长在关祝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