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普教育设计

篇1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阶段,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局面。面对垃圾处理现状,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前垃圾围城的窘境。垃圾焚烧处理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领先创新开拓能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可资参考的实践模板。推广普及垃圾焚烧处理环保科普教育知识,让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事业,倡导广大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对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做起,关心环境保护,争做环保卫士,共建生态文明,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发挥现有社会资源的作用,向公众开展垃圾焚烧处理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环保科普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规范“垃圾焚烧电厂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要求。

二、 【教育基地基本条件】

1、 具备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内容的条件与设施。

2、 接受政府城市管理部门、环卫部门以及环保部门工作指导。

3、 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讲解、接待和活动辅导,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

4、 将环保科普活动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并落实到位。

5、 有固定的环保科普活动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器材。

6、 自身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能有效控制自身各种污染源达标排放。

三、 【教育基地设计理念】

1、 融合垃圾焚烧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环保理念,宣传相关环保政策,普及环保科普知识。

2、 以厂区生态园林绿化、环保信息对外公示、主题性装置艺术、人文风格的图文布展,全方位展示垃圾焚烧电厂的良好形象。

3、 利用声光电、多媒体、趣味性问答等形式增加全民互动参与的热情,使公众对垃圾焚烧电厂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充分的了解;同时兼顾国内外参观群体的文化差异,采用双语设计展示。

4、 设有专门的室内展示场地,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模型、实物、图片等形式展示环保科普知识、先进的焚烧处理工艺等。

四、 【教育基地工作要求】

1、 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基地在环保科普工作方面的示范作用,坚持公益性原则,协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根据教育基地自身的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的需求,创造条件,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各类环保科普活动应有文字、照片和录像等档案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2、 积极探索开展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开拓创新;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参加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3、 环保教育基地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00天,接待人数能力满足50人/次。

4、 要做好环保科普活动的内容设计并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安排专人讲解和指导;设计制作相关的展板、录像、挂图、多媒体、宣传册等;讲解、指导和宣传材料的内容应准确生动、简单明了。

5、 加强对教育基地自身和环保科普活动的宣传,公布开放时间和活动内容,主动吸引、组织公众到基地参加环保科普教育活动。

6、 设有来访者意见箱,认真对待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建议,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教育基地形象。

五、 【基地展厅设计要求】

教育基地展厅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场地面积在200~700平米为宜。投资费用约为1.5~2万元/平米(暂未考虑后期维护费用)。

教育基地展厅设计应包含三部分内容:

(一)当前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垃圾焚烧处理科普知识;

(二)本单位垃圾焚烧电厂情况及工艺流程介绍;

(三)社区居民互动及企业文化展示。

(一)介绍当前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垃圾焚烧处理科普知识:

1、 通过优美环境的图片,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通过垃圾成灾的图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不断产生垃圾的危害,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噩梦。

2、 收集目前国内外垃圾焚烧电厂相关资料,选录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图文展示,尤其是通过发达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的重视和全球典范单位展示介绍,说明焚烧处理技术作为现在及以后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的好处。

3、 要有当前国内外垃圾焚烧处理行业的有关数据统计资料。

(二)本单位垃圾焚烧电厂情况及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4、 介绍本单位垃圾焚烧处理事业的发展、历程、实力、成绩及先进的生产技术。

5、 采用模型并结合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对垃圾焚烧处理发电(垃圾焚烧、烟气/废水/污泥/飞灰/炉渣的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展示讲解,着重展现垃圾焚烧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设计理念,向公众普及电厂生产知识、传递电厂的环保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6、 设计理念应注重环保元素,全方位、多视角展现环保理念,例如:可充分利用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灰渣、处理达标的废水等材料,展现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主题;实物展示部分,可布置一些垃圾样本、渗滤液样本、布袋及炉排模型等。

7、 现场生产工艺参观通道整洁明亮,通道两边布置一些图片、文字说明,让参观人员结合现场设备对生产工艺有更直观的了解。

8、 在厂区显著位置设置环保信息对外公示大屏幕,实时准确的向社会公众公开烟气排放指标等主要生产信息,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三)社区居民互动及企业文化展示:

9、 采用电子相册等表现形式展现社区居民互动、共建等主题。

10、 采用电子签名墙等形式,设立“我环保,我快乐”的签名主题文化墙,邀请公众参与、签名宣誓,支持环保、热爱环保。

11、 在厂区内利用废弃物等材料,设计布置具有环保理念的雕塑艺术作品创作,用奇特的造型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装点厂区,宣传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主题。

12、 因参观群众覆盖面广泛,设计理念应老少皆宜,应包含一些人文互动环节,例如趣味性问答等;同时兼顾国内外参观群体文化差异,采用双语(中文、英语)设计展示。

篇2

关键词:社区教育 心理健康普及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14-02

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环境及市场经济给居民带来的各类压力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因素。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开展的一项对社区内300多名老师、学生、在职人员以及老年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项调查发现,70%存在各类心理问题,这包括婚姻家庭、职场就业、老年生活、工作学习等。在这部分群体中有40%以上的人员希望社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测试、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解决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压力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生活观,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缓解社区居民群众工作上的职业压力、家庭中的生存压力以及与人相处中的人际关系压力等,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2008年9月,古美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经研究,建立了古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并定名为古美心灵坊。两年多来,古美社区以此为载体,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心理健康学习支持,丰富了健康社区的创建内涵。

一、需求导向,明确具体课程目标

古美路街道于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辖区面积6.5平方公里,是一个新型纯居住社区,有36个居民区,68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13.6万。从人群构成和特点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为导入人口,有中心城区的动迁人口、来沪创业的新上海人、部分外籍人士。从人群身份特征看,知识分子多、新上海人多、职场人士多,同时他们的参与意识强、维权意识强、监督意识强。从人群需求特点看,他们文化需求多元、生活方式多样、诉求表达多面。在这样一个以地缘为纽带的社区,如何让居民在社区中寻找到生活的快乐与温暖,寻找到精神的慰藉与归依,培育健康的心理品质,古美社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建设明确的总体目标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促进社区发展,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为古美社区“和谐古美・品质生活”八字愿景目标的实现起到助推作用。在此基础上又明确了具体的分目标:一是通过课程教育,使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常识有所了解,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大概的认识;二是通过课程教育,使居民能够在面临心理压力的生活情境中,自发调节和处理一般的心理问题;三是通过课程教育,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和谐度;四是通过课程教育,使居民在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上有所变化,使有心理问题的人及时得到帮助和治疗;五是通过课程教育,使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能够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管理效率等;六是通过课程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社区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七是在初级阶段课程普及率要基本达到30%,使社区居民在本课程普及过程中数量上有所递增,积极性有所增加,受益人群逐渐增多。

二、细分人群,合理编排课程内容

(一)根据实施课程的目的及对象的不同,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四大模块:

(二)在课程的实施上,细分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

社区居民因为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在课程的实施上细分人群进行普及教育(见表2)。

三、凸显特色,科学实施课程教学

(一)教学方法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充分把握课程特点和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目的和人群实施不同方式的教学。

1.授课法:以大型讲座为主。主要是针对听众很多的场合,以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作为目的,中间也贯穿互动提问等环节以加深印象。

2.心理团体活动:以团体咨询的形式在室内开展系列活动,以心理游戏为主,旨在为参加者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一种信任的、温暖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团体咨询有助于培养成员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增加自信心,开发潜能;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比起讲座,团体活动更注重成员的内心体验和成长。

3.辅助的心理测试、冥想、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1)心理测试:以单独的方式或是在讲座前以热身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为了让居民事先对要推广的内容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落脚点,自己与要听到的课程的具体关系,自己能从该课程上受益到什么,对于将要听的课有一个期待及个人需求。

(2)冥想:一般安排在讲座或活动之前,偶而也会放在讲座之后。一次约15分钟,使成员切身体验到放松和享受更高心理品质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益。

(3)注重角色扮演: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体验并分享,使成员更能体会到心理学习对于自身的影响及受益。

(二)教材开发

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针对性强,灵活多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借用,每项内容均为课程负责人在心理学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然后根据问卷调查中得到的居民实际需求进行编写。自编教材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教材充分体现社区文化特色。古美社区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为拆迁住户或外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以满足多数人需求为主。

2.有鲜明的社区教育特色。以普及教育为主,兼顾个体。每项内容都配有多媒体课件,主要以PPT、WORD、视频、录音等为主,易被社区居民理解和接受。

3.既实用、又创新,受到居民欢迎。教材内容多贴近生活,用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身边事情,使人心不再囿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中,以丰富个人内心,拓宽生活视野,提高生命质量。

四、机制保障,科学管理师资队伍

根据辖区特点,古美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由一个中心、三个分中心组成。一个中心即古美心灵坊,设置在古美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内,主要为古美本社区居民、职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热线、个案咨询、网络提问答疑、网络音频及视频咨询,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个分中心分别在古美社区内的上海实验西校、青少年社工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

在师资配备上,中心有一支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其中两名是专职心理咨询师,由街道聘用;17名是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均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这些志愿者中有12名志愿者还在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服务,在心理咨询方面有一定经验。中心的服务内容为:(1)接听心理咨询热线:为居民解答心理困惑,及时为来电者疏导情绪,发现问题症结,针对问题严重的则安排好个案咨询。(2)参与个案咨询:很多居民处理不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良好人际交往模式,改善长期的家庭矛盾,咨询得到了居民的好评。(3)参与学校团体辅导:与学校咨询师一起带领学生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心灵的成长,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如何与人沟通,从而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如何看待识别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4)为精神日间照料站服务:为本社区患精神分裂症愈后病人提供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通过团体心理游戏,改变不良认知,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为以后融入社会调整好心态。(5)为居民区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关注心灵,关注健康。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课程运作,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志愿者工作守则、志愿者考核制度、心理热线标准用语等等,确保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积极依托网络平台,建设和开通了古美心灵坊网站,网站有咨询项目、网上咨询、心理文章、咨询师介绍、心理测评及关于我们等栏目组成,居民群众可以在线咨询和在线提问,由心理咨询师及时答疑。

五、夯实基础,不断提高课程实效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社区的反馈网络,古美社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在社区推广至今,得到了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广泛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呈现出以下特色和实效:

一是以人为本,根据居民实际需求量身订制,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当推出一项课程内容之前,都会选择相对应的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在了解居民的实际心理状况和需求后,设计课程,使居民最终得到的是他们所需求的服务。居民在接受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后,当遇到问题时,不再是单纯地找居委或街道解决,或是诉诸于法律,而是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还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总会先请心理咨询师帮助分析,居民也反映有了古美心灵坊之后,给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有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针对性强,根据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放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古美社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均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设计的。EAP是针对街道政府机构员工打造的心理援助项目,通过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自信心、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克服不良嗜好等,使组织在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收益。良好家庭塑造计划以学校为载体,利用家长学校,借助社区资源,通过讲座、工作坊、主题活动的形式,给予家长一些正确的教子方法;另一方面,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协作与努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居民心身健康教育,是针对普通居民而设置的,有很多门诊疾病都和心理因素相关,而通过调整人的心理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健康而减少疾病,是社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重要一环。精神日托站辅助心理治疗承接了精神日托站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辅助心理治疗工作,利用社区资源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使此类病人通过治疗更稳定地恢复和走向社会,对于社区的心理工作者来说,是挑战也是社区心理服务的必然趋势。

三是教学严密,根据不同情况构架组织网络,点面兼顾,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

大范围的讲座是立足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促成其观念和自我健康维护的改变。而讲座并不能解决一个个具体的个人问题,于是在讲课的同时,课程也开放了团体活动及个人咨询,使有进一步需要的人可以进入团体活动小组中进一步体验和成长,而对于确实碰到心理问题的人则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咨询辅导,使整个课程的构架着眼于面,特殊服务于点,从而更受益于大众。

古美社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全社区居民及单位提供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问题筛查及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让社区居民了解心理卫生知识,确立心理卫生意识,养成心理健康理念,倡导了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怀的社会风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和谐,为建立温馨和睦的家庭,共同营造健康祥和的社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篇3

关键词: 风景写生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一、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安排的可行性与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①。简而言之,高中美术课程是体验性质的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能力的成长,认为“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②。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独立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完善整体思维能力,特别是审美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样的内容最直接地表现在风景写生课环节。风景写生课能够引领高中生亲身感受自然的各种材质、形态和风格,思考美与自然之间的意义关系,用画笔自主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感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写生课的意义,而风景写生课的开展保证了高中美术课程体验性的现实可能及程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为美术风景写生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高中生经历着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过程,较少年期观察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好奇心、求知欲望较青年期更强烈,认知思维框架是开放的,因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可塑性很大,“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5个系列、9个模块④,风景写生课程属于“绘画・雕塑”系列的绘画模块,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系列的提高和拓展,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⑤。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能力已经超越仅能临摹绘画的水平,完全可以放手引导他参与自主创作绘画活动,高中生拥有个性的审美倾向,具备一定的色彩、构图认知,将自己的创意独立运用到绘画过程中,为高中生参与美术风景写生提供基本的主观条件。美术风景写生课程不仅能够给高中生以强烈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其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化高中生的绘画审美认知,提高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进而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

对具体的风景写生课程,它的安排是对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有益地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中有限的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在风景写生课程中,自主探究模式美术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创作的作用,提前“对学习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事物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个人情感,促其产生对事物的意义建构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材料技法的控制能力”⑦,并引导学生对其作品形成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写生课程的安排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有益实践,是对美术课堂死知识的活化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丰富美术教学手段,增强美术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在绘画类课程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是让学生亲临自然环境,形成对日月山河、树木花草、建筑楼阁等自然风光的情感体验,并运用一定的绘画工具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绘画创作中去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如果是校外写生,要求向学校申请通过,安排好教学周期(一周为宜),提前安排好写生地点和食宿,然后形成教学组与生活安全管理组,做好教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标准的要求为具体的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限定了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程序:欣赏――学习――创作――评价”⑧。从整体组织运行过程而言,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分为前期欣赏学习准备、中期创作和后期评价三个阶段。下面以常州五中的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为例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常州市处在环太湖风光带与沿江风光带的交汇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适合风景写生的如天宁风景区、淹城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及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各大公园,这些地貌风光具有显著的人文特色,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组织安排的可控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风貌变化选择各公园写生、天宁寺塔写生和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写生。下面主要以红梅公园写生为教学案例探讨美术风景写生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一)欣赏学习的教学准备阶段

1.分析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确立以秋季红梅公园自然风光为写生主题。

2.教师课前拍摄红梅公园风景图片以备展示。

3.课程导入:通过欣赏一系列公园图片,提问学生引导其对画面上的塔楼、亭阁、树木、天空、水面大小远近、秋季色彩明暗冷暖及构图结构进行比较认知,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

4.写生步骤的演示:以风景图片槔,以范画的形式进行步骤分解。如:观察――取景――构图――绘画创作――修改调整――收拾完成。

(二)学生独立探索的写生创作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选择红梅公园某处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取景,了解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2.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创作遵循的原则。通过写生引导学生全面接触风景画中的各类问题,如题材、选景、构图、色彩、技巧、意境等。其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红梅公园中建筑风格的观察力,提高选材取景及构图的能力。

(2)了解形成塔楼、树木等远近空间感的各种因素:透视、明暗层次对比、形体复杂的塔楼与单纯的水面对比等等;掌握表现空间的方法与技能。

(3)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连带关系,并掌握其表现的规律与技法,表现出景物的意境和情调。

(4)锻炼风景画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

3.学生写生创作形成作品,画幅不必太大,工具不受限制。教师观察巡视辅导并进行摄影摄像,及时指出学生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三)写生训练的技术步骤要点

1.把握透视的基本规律。

2.掌握观察方法。要注意以下要点:整体观察、概括处理、理性分析。

3.关注色彩表现冷暖变化、强弱变化的规律,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表现。

(四)教学评价阶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

1.整理录像,研究作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2.开展小组总结座谈会,形成一定的书面经验报告。

3.对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开展写生主题作品展。

三、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架起“支架”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如前所述,风景写生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组织模式,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半成熟性又限制了这种主体性发展的自由,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的引导辅佐作用。教师要花费尤为繁多的精力去探索学生、写生对象、工具方法等众多基本规律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安排。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我们发现,在这个写生教学适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意味着,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基调面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和宏观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与学生个体状况的匹配,预设具体阶段需要的“支架”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任务”⑨。

在欣赏、学习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支架”,如安排学生课前分组拍摄风景图片、搜集相关名家风景作品,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相似的绘画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基本的透视、构图及色彩规律。其次,教师设置“场景支架”,写生地点的范围不宜规定过死,最好提供多种选择可能,这要求教师要事前踩点,选取的写生区域最好天然具备绘画的难度梯度,以此为支架作为学生创作的自主选择。第三,教师设置“范画支架”,以一张风景摄影作品为原型进行绘制,分解绘画的步骤,详细讲解每一步骤涉及造型、光影、色彩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也要求学生选取一幅作品进行临摹训练,引导学生重复观察自然事物间的关系,了解并控制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形成直接的绘画语言特色,以此为学生在具体写生过程中将要处理的绘画问题提供预热的支架。

(二)教与学的互动观察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中期阶段,学生在开放的写生情境中,自主观察场景,选取角度独立探索地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独立探索离不开观察活动的铺垫,这是学生美术素养与绘画能力的基础,观察风景的生成肌理、光影时间的变化、自然物间的空间构成等,学会对画面整体、联系地把握而孤立成像,能够抓住风景对象的亮点重点凝练刻画而不是对眼前事物的面面俱到,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对象的总体情感体验,融入绘画中进行再现创作,使得静态的风景画面呈现出画者赋予的独特生机。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朦胧观察法即半闭双眼,让视线中景物边缘模糊、色彩压缩成块,明暗层次及色彩冷暖分布化零为整;分层观察法即以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把颜色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去比较观察;冷暖比较法即观察景物之间的颜色冷暖变化,通过比较辨别丰富的色彩差异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以巡视观察为主,教师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观察不同学生的绘画行动如选角度摆位置、线描构图、体面色调层次处理与调整,剖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倾向,及时指出问题关键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运用具备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创作取向。

(三)基于同伴效应的合作探究学习

写生创作阶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注意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构建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到写生活动中,组员之间可以在全过程中进行及时沟通、讨论,互相学习借鉴绘画技法,共享创作问题及其解决的经验,这种同伴效应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指导效果更佳。

(四)多主w、求发展的教学评价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后期阶段主要以评价为内容,是对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的衡量与反馈,在评价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二次教育。从评价主体看,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和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11}。学生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回顾写生活动过程,检查自己的观察视角、构图方法、色彩处理及在写生过程产生的感悟,与教学目标标准、同伴作业、教师范画及名家作品进行对比思考,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内容,这种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自我教育,加深写生学习的经验总结效果。

从评价内容看,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观察记录、录像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质性评价表现为成长记录评定,包括“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12}。这两种评价都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全过程性发展的归纳与总结,消解结果评价的武断性,促进学生通过对比记录前后的差异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从而保护学生的发展性潜能与要求,更趋于客观化。与此相应,在写生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以分数或等级方式,而综合地运用评语、等级与评语结合、座谈、作品展览为形式{13}。由此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写生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性质与倾向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即对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的鼓励和肯定,使得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环节的结束,而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在总结前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写生教学发展的新目标要求。

注释:

①⑤{11}{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6,17,15.

②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

③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6.

④⑧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4,194.

⑥⑦薛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9,39.

⑨冯玮.“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论基础美术教学过程最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06.

⑩杨海峰.高中生外出风景写生的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J].美术大观,2012,(9):170.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 C语言; 语法; 算法; 教学; 编程实践;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8-58-03

0 引言

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等院校(本文指一般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有的学校,这门又叫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编程知识,对他们来说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两点:①学习的主动性较差;②没有足够的毅力来战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不能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归纳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各同行商榷。

1 对语法与算法的关系处理不当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有两个主要教学目标:①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②掌握一些基本的算法。“算法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它是指令的有限序列,其中每一条指令表示一个或多个操作”[1]。“算法是灵魂,不掌握算法就像是无米之炊。语言是工具,不掌握语言,编程就成为空中楼阁”[2]。这两个目标都很重要,但相对来说,第一个目标难度偏低,第二个目标难度偏高。

我们对普通高等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进行访查发现,有些教师将语法和算法孤立开来进行讲解,其结果是,单纯地讲语法,学生会觉得知识点零散,并且枯燥无味;单纯地讲算法,学生不知道算法如何用语言来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组织起来,以吸引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不强的学生很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采用的方式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将算法和语法结合起来讲授。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与步骤,即算法分析,然后再用C语言来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将重点语法进行讲解。比如在开始讲解循环这一章时,针对“输出50000个星号”这一问题,首先进行算法分析:一条输出语句输出一个星号,把这个操作重复50000次,重复的操作需要利用循环来控制,这样算法分析就到此为止。接着教师要现场编写程序,通过具体的程序代码,来讲解for语句的语法细节:①三个表达式各自的作用及执行流程;②三个表达式省略的情况(要简单地讲解,不能让学生陷入语法的泥潭中)。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侧重于语法细节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基本算法思维的训练。比如花很多时间来讲解各种数据类型在不同的编译环境中所占的存储空间,其实数据类型只需要掌握最常用的几种,并且知道每一种数据类型的数值范围有一定限制即可,不必深究具体的数值范围是多少和每种编译环境下每种数据类型各占多少个字节。一旦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导向这些繁琐的语法细节,就会使学生感觉这门课枯燥无味,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样的授课方式会消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整体来说,语法细节的讲授应当尽量弱化(弱化的程度以编程基本够用为标准),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用C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即对算法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自学所需的语法细节。在语法与算法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语法与算法侧重点的选择,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如果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在学期初教师要花主要精力来引导学生熟悉C语言的语法,比如在什么时候打逗号、分号、空格,如何进行代码缩进等,这一过程约花四分之一个学期。学生熟悉了C语言的常见语法规律和开发环境后,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侧重于算法教学。如果以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为周期,语法与算法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在一章的教学初期,应当以语法为主,后期应当以算法为主。

2 对学生编程实践引导不足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入门者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多动手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可是很多教师对学生入门阶段的编程实践引导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授课时过于依赖课件,现场编程示范不足

笔者曾经就这门课的教学情况调查了广西崇左市的两所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发现在43名教师中,有39位教师授课时主要依赖课件(如PPT)来讲授,很少动手写代码,所占比率为90.7%,而这些教师普遍反应这门课教学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授课时过于依赖课件,导致学生预习和复习巩固时,下意识地去翻阅课件而不是动手编程实践。普通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即使动手实践,也只是简单的把教师的代码复制粘贴到编程环境下进行运行,仅满足于基本看懂并且运行通过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离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还差的很远。

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脱离课件,将主要代码当场编写出来,并结合代码与注释讲解语法细节,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又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动手编写程序的意识。那么,学生在预习与复习巩固时,就会以编程实践为基础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做过一次实验,在两个学生人数与整体素质相当的班级讲授这门课,其中A班依据课件进行讲解,很少现场编程示范,课后把课件发给学生进行巩固复习。在B班以现场编程的方式来讲解,在关键的地方用注释的方式来说明,课后将代码与课件都发给学生。期末两个班在同一个考场测验,A班的平均成绩为67.8分,B班的平均成绩为73.6分,相差5.8分。在对教师授课满意度反馈这一项,A班对教师的平均授课满意度为89.2分,B班为93.6分,相差4.4分。

2.2 对学生编程错误处理能力的训练不足

C语言初学者,困扰他们最多的是编译与连接时出现的错误;在入门后的提高阶段,困扰他们最多的是运行时出现的逻辑错误。如何解决这两类错误,对他们来说这是两个很大的挑战。因为错误提示都是英文,普通高等院校的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同学对英文的错误提示有畏惧心理,不能坚持读懂这些错误提示进而解决错误。故C语言的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对英文错误提示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错误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一般在上课前把代码写好,上课时把代码复制到编程环境下执行,在整个编译、连接、运行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忽略了对一些典型错误的讲解。并且有些教师在学生动手编程的过程中,不进行有效地监控,对学生的错误不进行指导,这时相当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就会有挫败感,不断积累的挫败感会击垮他们学习的信心。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值得我们思考,对于编译与连接时的常见错误,首先,教师在编程示范时,可以在特定情景下故意写错,然后带着学生查看错误提示,教会学生解决这一类错误。比如在第一节课时,在程序正确运行后,教师可以故意将一个英文标点改为中文标点并遗漏一个分号,带领学生看错误提示时,让他们把其中常见的英文单词熟记于胸,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学生解决这两类错误。对于学生普遍遇到的错误,可以把学生遇到的错误代码针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对于学习后期经常遇到的逻辑错误,应当教学生使用输出语句和断点调试这两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来排除错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引导下,如果学生具备了C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解决错误的能力,就代表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多引导学生自学了。

3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趣味性体验的重视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趣味性体验的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1 教态语态不够活跃,教学气氛沉闷

很多教师教学设计不严谨,对教学过程中的起承转折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没有很好地设计;而为体现教师的尊严和课堂的严肃性,教态过于严谨,缺失生动性,语言表述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这门课程内容本身并不生动,如果以这样的教态进行教学就更容易出现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疲倦的情况,如果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其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不足,他们很容易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成功的课堂应该是:教学设计严谨,教态语态生动。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严格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环节时,应当在教态语态上放松,尽量用生动形象的口语来教学,现举一例如下。

变量对于C语言初学者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概念,学生应当理解变量的如下几层含义:变量是用来保存值的,变量里的值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变量里只能保存一个值;变量有类型的区别;变量的地址与名字的区别。通过教学前的严格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么来讲授:一个变量就像教室里的一个座位;变量是用来保存值的,座位上坐的人就相当于变量里保存的值;一个座位上只能坐一个人,变量里只能保存一个值,教师来给你调试错误时,你就得让座,第二次给变量赋值时,新值就把原来的值替换了;每一个座位有一个编号,如01,02等,每一个变量有一个内存地址,如oxfff1,0xfff5等;这些地址不好记忆,我们再给变量取一个容易记忆的名字,比如sum、max等,对应地我们可以把这个座位叫做“龙椅”、“太师椅”等。此时,学生往往就会哄堂大笑,但学生的欢笑声并不代表他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这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情绪由兴奋引导到平静,思考变量与座位之间的关系。学生放松过后,一般愿意去思考,并且能深刻地理解变量这一概念。

3.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关注不足

所谓学习成就感,实际上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在取得成功,达到愿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时产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与喜悦感,是他们感受学习趣味性的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当前绝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只需简单地将所要讲授的知识讲解清楚就可以了,学生学与不学,学得好与不好与己无关,有时候学生根本听不懂,但教师还是一成不变地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决定了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后面的课程内容将更加难以掌握,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更多的挫败,而不是成就,在挫败感笼罩下,学生很难体会到本门课程的趣味性。

那么在普通高等院校针对这门课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呢?除去普通意义上的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外,笔者还摸索出以下两点思路。

在学习初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抄写原代码的方式来熟记C语言的语法细节。记忆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的必要手段。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课后不会主动去记忆语法格式,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迫学生去记忆,让他们尽快地去熟悉语法格式。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语法细节不熟悉而产生的挫败感,相反成就感会大大增加。

学生间的学习素质是有差异的,面对这种差异,很多教师都提出了因材施教策略,这固然是对的,但关键是在同一个课堂里如何因材施材。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根据难度级别分为几个教学要求,教学时先从低难度的要求开始讲授,这一要求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极个别学习较差的学生,多花一点精力也能掌握,通过降低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内在的学习成就感会赋予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接着教师把要求适当提高,难度级别也相应加大,注意难度提高的梯度不可过大,还是得保证绝大部分的学生可以掌握;课后可以把这个问题的要求继续提高、难度继续加大,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钻研。

例如在讲授C语言冒泡排序时,可以先按第一层要求来讲解,在黑板上分析从前往后进行比较这种思路,这一思路是非常简单的,每个同学都可以掌握;再提出第二层要求,将这种冒泡排序用C语言来实现,通过对这层要求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数组,两层循环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等关键知识点,这两层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接着提第三层要求,冒泡排序如果从后往前进行比较,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时需要教师指明思路,简单讲解后交给学生自己去实现程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有前面的成就感作为自我奖励,学生一般愿意去研究第三层要求;最后提出第四层要求,当全部数据已经按要求排好时,如何提前结束排序过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表扬学习成绩差但是已经达到第一层和第二层要求的学生,让他们也能获得久违的学习上的赞美与肯定。

4 结束语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上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气氛融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都能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凡是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课程,都有共同的特性,本文提出的教学中的问题,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其他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本文提出的教学思想也同样适合于其他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海洋意识 科普教育 资源库 PHP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所有民众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目前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民众的海洋意识普遍不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海洋科普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例如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提出了“促进海洋的终生教育”,各类涉海机构都非常重视对国民海洋科普意识的教育和投资。德国的海洋通识教育从国家立法、海洋意识教育到技术开发,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普教育宣传体系,为海洋科普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中国海洋学会开展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较淡薄,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比较缺乏。如何较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水平,成为摆在众多海洋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海洋科普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个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一方面,海洋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组织可以将涉海通识教育资源规划进入资源库,充实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资源库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推广,对提高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思路

1.1 科普课程体系设计

本文在学习、整理国内外高校在海洋科普教育方面开设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科普教育的实际情况,初步整理出目前需要列入科普资源库的涉海课程体系。资源库课程体系设计按照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进行分类,设计出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法、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遥感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主要课程目录;强化海洋科学、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几个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基于这一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整合相应的科普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分类、入库,为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基础素材支撑。在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各类经验,不断完善科普资源库后续建设。

1.2 科普资源库建设方案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总体按照“理论研究->体系规划->资源库建设->应用推广”的思路进行。在技术方案上,资源库参照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数据库开发标准和软件系统开发工具,搭建起资源库管理平台,并逐步建成几个有代表性的科普课程资源库、做好应用、推广工作。本文建设的科普教育资源库总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本文建设的海洋科普资源库由科普资源及课程体系、资源库管理系统以及科普数据库三大部分组成。科普资源库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海洋科普教育网络课程,还可以随时把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集成到科普资源库里,社会公众也可以及时获取更全面、更丰富的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课程在线学习。系统也能够根据在线学习的情况对相关科普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对科普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评,为后续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 相关技术

系统开发基于B/S模式,采用LAMP结构,即基于Linux操作系统,Apache服务器,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在系统架构设计方面,系统开发采用MVC设计模式,基于ThinkPHP框架,ThinkPHP是一个快速、高效、简单的轻量级PHP开发框架,包含了底层架构、模板引擎、缓存机制、表单处理等常用的组件,能够较好满足Web应用开发的需求。

在服务器端架构设计方面,为了提高服务器性能,满足大量终端访问需求,系统从两个方面对服务器架构进行了改进。一方面是不让业务逻辑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访问高效的内存缓存对象。另一方面是用户与服务器和页面缓存系统通过建立连接进行通信,有效的增加了服务并发数量。

3 部分功能实现

3.1 课程体系管理模块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需要收录较多涉海科普课程,系统要能够实现对这些科普课程的动态管理功能。例如科普课程的新增、编辑和删除操作。此外,每一个科普课程又包含了诸多子栏目和所属章节内容,如何动态管理这些栏目和章节内容是资源库后台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本系统在开发实现过程中通过建立类似目录树的方式来动态管理科普课程。通过后台菜单操作,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新增科普课程,并为新增的科普课程添加其所属章节目录信息,如图2所示。

3.2 科普资源管理模块

系统的各类科普资源包含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每一条资源记录都对应着科普课程的一个章节知识点。为方便管理员编辑各类科普资源,系统通过集成第三方文档编辑组件开发了较为完善的科普资源编辑子系统。在资源编辑子系统中,可以实现图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综合编辑和排版,达到所见即所得的资源编辑效果。

4 结束语

海洋科普事业对提高公众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国内专门面向海洋科普教育的资源库系统还不多见。本文介绍了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提出了海洋科普课程和资源库建设方案,初步开发完成了资源库管理系统。目前,科普资源库收录的科普课程数量有限,科普素材还不够丰富,其后续的应用推广还需要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未来只有开发更多、更丰富的科普资源才能发挥科普资源库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广东省高校海洋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李文凯.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5(1):7-10.

[3]姜华荣.德国环境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J].海洋技术,2004(1):106-108.

[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屠强,仝开健,杨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科普事业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6):43-46.

[6]汪辰.基于Web的果树食心虫预测模型库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

刘利群(1972-),女,山东省人。硕士学位。现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算法设计。

篇6

关键词:广州;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科普教育活动

1.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

儿童公园最早起源于儿童室外游戏场所。自古以来的儿童教育都强调要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触摸石头、沙子、植物、水等自然要素,尽情嬉戏玩耍。1840年福禄贝尔将自己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孩子们可在花园里种植花草,观察昆虫和小鸟,还可在户外尽情奔跑、玩耍。2008年,“英国游乐”《游戏场设计――营造成功的游戏场设计指南》(Design for Play:A Guide to Creating Successful Play Spaces)阐述了儿童游戏场的10个原则,其中“自然元素的采用”便强调应与自然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发展,提起儿童游乐项目,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游乐园、马戏表演和各种机械设施。这种费用高昂、人工建造的“玩具城堡”剥夺了儿童在自然空间中的乐趣,根据美国在2008年出版的畅销书《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The Last Child in the Wood)中的观点,远离自然是造成儿童诸多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在享受“快餐式”的娱乐刺激后,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迪和积极的心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是自然式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游戏等形式传播植物知识,使人们学习和掌握植物种植技术,树立环境保护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还可以让现代都市人缓解压力、释放心情,亲身感受园区特色文化带来的享乐和情趣。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空间(如公园、植物园等)植物科普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悬挂植物铭牌进行宣传,通过书籍、宣传册、宣传栏单方面传播,缺乏与儿童的互动及趣味性,难以吸引儿童参与。

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有着视觉吸引力,很容易吸引儿童亲近。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可以让儿童在触摸花草、泥土的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去认识、体验自然的乐趣,唤醒儿童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热爱,最终促进儿童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植物科普教育应改善单一的“课堂式”“说教式”宣传模式,倡导走进大自然,亲自操作或者体验活动来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多种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游戏、表演、比赛等活动了解自然、土壤、植物的基础知识,寓教于乐,使儿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2.广州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

2.1总体介绍

广州市于2015年6月全面开放了13个儿童公园,这些儿童公园在功能上涵盖了休闲娱乐、趣味运动、动漫游戏、职业体验、少儿科普等活动,活动内容着重体现了科普性和公益性。

在13个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较为普遍,按组织方式可分为展示型和参与型两种类型。展示型的活动侧重于“观看”,较直观地展示各种类型的植物材料,包括不同品种的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及举办立体花坛展览等。科普教育方式主要包括野外讲解、植物挂牌、文字说明、多媒体展示等。展示型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番禺儿童公园的“瓜果长廊”、天河儿童公园“农耕园”、荔湾儿童公园的“奇幻自然园”、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百花园”以及春节期间在园内举办的“艺术园圃立体花坛展览”等(图1)。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侧重于“体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体验植物种植的过程,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知识。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都属于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

2.2特点

2.2.1植物科普教育活动较普遍

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区域范围较大,重视程度高。活动项目包括挂牌认知植物品种,宣传栏简要介绍和普及植物分类和生长特性,展示农耕器具等景观小品,介绍农业生产的常识,普及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农业知识等。其中,花都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还开辟小农场,为孩子们提供参与农事劳作的场地,更加深入地体验种植的过程。

2.2.2植物资源多种多样

儿童公园中植物资源多种多样,除了观赏性的园林植物,还有生产实用性的农作物,观果观花,品种繁多。其中以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的植物类型最为丰富,超过100个种类。该场地中的植物随着四季变换呈现不同的面貌,形成春华秋实、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效果。孩子们也能从中认识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日常的食品由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农业知识。

2.2.3活动类型有创新

结合植物科普教育项目的设置,各儿童公园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由熟悉农事的农民进行耕种,不同季节轮换种植时令瓜果蔬菜,将农作物分成粮食类、瓜果类、蔬菜类、香料类等进行展示。孩子们由学校组织过来认识植物,开展野外课堂学习(图2)。

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采用认养的方式,划出小块农田,通过摇珠方式抽取认种认养家庭,深受亲子家庭的喜爱(图3)。

部分儿童公园利用园区场地在节假日开展或承办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如广州市少年宫科技部“奇妙科学”课程班的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进行了一场春季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体验“春播”耕种的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笔者于2015年6月开始,对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儿童公园中科普教育活动项目的使用情况。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取了天河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教育项目进行详细调研,分时段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调查时间段为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的9:00~11:00,15:00~17:00。每个调研地点调查2~3天。调查主要包括实地拍摄,观察家长及儿童的活动时间及活动人数,记录活动设施的管理情况、人流量等。于2016年3月期间,对广州市14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需求性调查。问卷内容共设置15道题,主要包括受访家长与儿童的基本信息、到达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对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改进的建设性意见等方面。在两个儿童公园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3份,有效率为93.6%。其中,4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占调查主体的37.0%,4~9岁儿童的家长占33.6%,9~14岁的儿童或其家长占29.4%。

3.1到访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

数据反映,目前家长和孩子到访儿童公园主要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欣赏美景”为目的,而与科普教育较为相关的“增长知识”却排在末位。由此看出儿童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并未受到家长及孩子的重视。原因可能为:孩子课业繁重,学科教育已经能够“增长知识”,外出游玩是为了放松与愉悦,再进行知识的灌输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也反映了儿童公园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宣传不足,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也未能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孩子参加。

3.2对儿童公园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喜爱程度

在儿童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会优先选择趣味性强、形式新颖、新鲜刺激的活动项目。在对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偏好调查中,儿童对涉及花卉、蔬果等植物类项目喜爱程度最高,占34.1%,这与上文提到的“亲近自然”的游园目的相一致。说明孩子们喜欢可以亲近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因素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图4)。

3.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参与情况

将常见的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分为学习型讲座、科普游览活动、动手类活动、大型花卉展和园博会等。从问卷结果得知,前三类植物科普活动受欢迎程度相似,而花卉展、园博会为广州市每年的常规性活动,规模大,宣传广,得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的关注及参与,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也最高,为47.7%。因此,提升活动知名度、加强活动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活动是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得到更多家长及孩子参与的重要提升方法(图5)。

3.4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中,近八成的受访者对儿童公园目前的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表示“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表明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设施及活动尚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此外,超过九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儿童公园建有专门的园艺活动区或植物科普中心”,更有超过五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参与园艺活动和科普中心的植物相关活动(图6)。

3.5对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

调查结果反映,超过八成的受访群体都可能成为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选择,“公园游赏活动”“动手操作类活动”“室外教学活动”的比例较高且相差不大,而“学习型知识讲座”的比例为33%。说明家长和孩子更喜欢参与型活动项目,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应以参观、感受、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创新形式、增加互动来提高家长与儿童的参与度。

3.6对儿童公园植物标识的关注度

悬挂植物说明牌有助于家长带领儿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儿童公园中最常用的植物科普教育形式。在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家长表示会关注植物说明牌。当问到“您认为植物说明牌上除了植物名称之外还应展示什么内容?”时,选择“易懂易记的识别特征”比例最高,其次为“植物养护常识”,说明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常见植物的养护常识是家长及儿童较为关注的内容,在植物说明牌设计上应增加相关介绍(图7)。

4.总体评价与完善建议

4.1存在问题

4.1.1宣传力度不足,儿童参与度低

部分科普区设置了警示牌,这些提示对游人爱护植物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但总体来说,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在儿童公园的宣传不足,园内宣传栏关于环境教育、植物科普宣传的展板较少,部分公园的植物科普区缺少植物说明牌,或者悬挂的高度不适合儿童,不利于园内植物科普活动的开展。

13个儿童公园中,只有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提供了家庭参与蔬菜、瓜果种植的活动。但是参与和参观人数相对其他游乐项目少。在海珠儿童公园中,能够参与种植活动的仅为获得认养小农田资格的几十个家庭,知识传播的范围较小。除此之外,“开心农场”的一块农田约8m2,租赁价格为400至500元,且退养不退钱。认养价格过高也是影响家长与儿童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4.1.2开展项目较单一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主要是以园林植物和蔬果的认知以及农作物栽培为主,参与项目类型较为单一。例如,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都仅为蔬菜、瓜果的种植,还应包括花卉栽培、植物繁殖、盆景制作等方面。

4.1.3科普区域休息设施不足

植物科普区内缺少休息座椅,造成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家长带孩子参观植物科普区都是绕着园区参观、拍照,不到20分钟就已结束。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内虽设有2座凉亭,但不能坐下休息,而农田内施肥有异味且蚊虫较多,使得游客无法长时间停留。

4.1.4公园后续管理须加强

部分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后续管理须加强,如天河儿童公园的阴生植物区位置较偏僻,植物生长杂乱,家长和儿童极少进入参观。又如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内部分认养农田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也影响了农场的景观效果。

4.2完善建议

4.2.1丰富植物展示品种和形式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首先应立足于植物资源,考虑将常见的岭南乡土树种结合时令花卉、蔬菜瓜果等运用到不同的造景形式中,营造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嗅觉体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植物造型园”,将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修剪成恐龙、大象、长颈鹿、乌龟等趣味的动物造型,营造视觉效果。

4.2.2规划各类科普场地

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会优先选择离家近,车程短的公园或儿童游乐场所。因此,科普场地应分布到各级儿童公园中,每个公园的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应各有特色,并注重家庭参与。展示型的科普场地如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植物科普园中的新型植物景点一一“植物小人国”,应用了高新科技技术,通过微缩模型展示童话世界里的“小人国”景观。另外,在公园中设立科普中心,可为参与型的科普活动提供场地,如举办植物科普展览,设立第二课堂,组织各类比赛等。此类活动既能加深儿童对植物构造的了解,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更能激发他们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4.2.3积极组织科普活动

儿童公园中植物的魅力除了自身各种特征所赋予的形态美,还在于以植物为主题而构成的各种游戏场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趣味。常规性科普活动项目种类应多样化,也可结合高新科技展示开展活动。在节假日特别是特殊节日时(如儿童节、植树节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奖知识问答、科普征文、种花种树、叶脉标签制作、艺术盆栽制作、花艺比赛等活动,通过公园、公益组织、学校等多个平合举办,多渠道宣传来提升活动知名度,扩大活动影响面,打造品牌活动,从而提升家长与孩子对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4.2.4进一步完善公园管理

应重视儿童公园植物科普项目的后续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增加并完善植物说明牌等设施。说明牌设计的形式和颜色等方面要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悬挂的高度应符合儿童的身高要求,并增加植物辨别特征、植物养护知识等趣味性更强的知识,或通过二维码链接植物百科,加强互动性。

4.2.5培训科普人员

完善青少年科普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儿童公园科普活动中,配备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参观或教学活动。可邀请大专院校园林或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作为义务讲解员,利用园内植物资源,结合公园游赏活动,为儿童及其他游客系统介绍植物知识。

篇7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活动;探究

近十年来中国科普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深化改革之后,科技馆建设尤如雨后春笋迅速建设,科科技馆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现目前,有关科技馆科普活动的开发,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还不能满足于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科普活动的开发,相对滞后于科技馆的发展。研究科技馆科普活动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科普工作者,特别是科技辅导员的重视,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为今后进一步推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全国科技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设,而科普教育活动是科技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展品是科技馆的核心的话,科普教育活动则是科技馆的灵魂。展品的单一性解决不了观众对科技馆的持续关注度,而科普教育活动则是对他的一个有宜补充。科技馆还承担着对公众进行非正规教育的职能,科普教育活动体现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原则,科普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二、科普教育活动与学校科普教育的现状

1.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参观难。学校是正规的教育场所,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样也开设了科学课,但科学课的开设每周两次,科学老师对学生的科学课主要是传授知识为主,在对青少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上与科技馆还有差距。而新疆科技馆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科技馆上科学课是一种非学好的形式。一是安全问题。新疆维稳工作形势严竣,组织学生前往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要从学校到教育局逐级审批,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二是经费问题。学生的出行避免不了租车问题,学校本身没有自己的经费,如果向学生收费,又存在乱收费的现象。三是组织困难。组织学生进科技馆需要各班老师及同学的积极配合,存在占课等问题,学校活动,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重大。以上是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存在诸多的困难。

2.学生集体参观科技馆存在溜一圈就走的现象。学生一般由学校在“六一”前后组织开展活动时来科技馆参观的较多,因受时间及学生多,科技辅导员少等问题,一般都是由老师带着同学们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没有与展品进行深入地互动,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展品有兴趣,有的同学对那部分展品有兴趣,但往都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只能看一看,简单的操作一下,没有深入了解与动手探索的机会,往往只是为了参观而参观,没有很好地有效利用科技馆的科学课的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深化馆校合作是科技馆发展必经之路

我个人认为科技馆应与学校间架起一座科普教育的桥梁,学生进科技馆是有着诸多的困难,那么是否可以尝试科技馆将科技辅导员派到学校去开展活动等,创新活动的形式、内容与渠道,探索出一条适宜现今社会的馆校合作的道路。

(一)建立科普教育活动进校园工作机制

为解决学校组织学生进科技馆难的问题,科技馆可与教育局积极联系,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进校园工作机制。科技馆组织优秀科技辅导员参与学校科学课程设计工作,形成科技馆科技辅导员每周前往学校开展一次科普活动。科技馆把科普展览、科学表演、科普剧、科普讲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带进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优势,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思想。

积极探索科技辅导员与学校的科学老师进行岗位互换,使学校老师和科技辅导员利用各自的优势,为推动科技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学校科技馆的创新开展打下基础。

(二)创新馆校结合科普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科技馆与学校的正规教育相比较而言,科技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探索的方面更胜一筹。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关注点创新开展一些受学生喜爱的科普活动。如把科普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奔跑吧兄弟节目相结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还可以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在设计时与学校的科学课紧密结合,让同学们将科技馆的科普活动、科学实验带回家,培养他们的探索,动手制作的能力。针对科普教育活动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开发一些新颖、互动能力强、趣味性强的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同学们的参与度。如成立青少年科普剧团,小小科技辅导员队伍等团队,通过自愿报名,分批选拔的形式,吸收一些喜爱科学,愿意在节假日入馆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青少年,帮助他们排练科普剧、科普实验等活动,即丰富了科技馆科普表演的内容,可以拓展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励和引导青少年参与和学习科学知识的举,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三)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努力向探究式学习靠近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呢,所谓探是寻求的意思,探究就是多方寻求答案,研究其究竟的意思。也就是一种以多方面探索寻求结果的学习法。

据了解,目前青少年接受科学知识的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地过程,在主动性上还有待提升。布鲁纳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地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发行环境的过程。他指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青少年的发现过程更为重要。

四、科普教育活动向探究式学习转换的几个方面

1.增加科普展品的互动性。科技馆中的科普展品的互动性决定着青少年探究式学习的欲望。一件展品如果互动性强,青少年的参与度肯定高,科技辅导员可以将一些科普教育活动与经典的科普展品展教内容相结合,组织开展一些品牌科普教育活动,给予一些奖励,提高青少年持续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热情。

2.科技辅导员增加对青少年的有意识的指引。科技馆有着大量的生动的、有意义的科普展品,青少年进行了科技馆参观时大多是无意识的参观。针对这一现象,在科技馆开馆的时间可以在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开展一个经典的科普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到活动中,使科技馆的教育功能达到最优化。

篇8

一、工作目标

根据“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任务和要求,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有计划地推进科普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力争在我区新建或发展一批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公园、电子科普画廊、科普学校、科普阅览室、科普长廊等。通过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我区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公众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制订科普设施的管理办法与奖励办法。

2、坚持科普设施的公益性原则,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并做好相关督察工作。

充分发挥科普设施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推动各类科普设施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改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定期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增加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的科普功能,发挥它们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利用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

拓展和完善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设施、科普教育功能,不断开发满足青少年参与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科普教育功能,将有关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为重点的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促进城区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提高。

加强职工学校、文化宫、俱乐部等企业文化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逐步对工会系统的职工学校、文化宫或俱乐部进行设施的提升与改造,并组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吸引职工参与,使它们作为企业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满足广大职工群众获得科普教育、提升科学素质的需要。

3、加大科普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将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文明城市评比和考核内容。加快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在全区实施“一报”(大众科普报)、“一网”(大众科普网)、“一廊”(标准科普画廊)、“一室”(科普阅览室)、“一校”(科普学校)为居民提供科普服务。

加快企业科协建设力度,加强企业科普设施建设,通过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科普刊物等,为企业职工提供科普服务。

4、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它场地设施。

5、推进科普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三、工作重点和要求

1、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制定科普基础设施计划,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展教能力。

篇9

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整体质量状况,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新的发展时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1]。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培养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我国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探究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途径措施。

1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强化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决定了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此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形成了家长,教师过度注重学生学生成绩,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单一教育目标的教育局面,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抑制了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的显露,国家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公众科普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基本宗旨,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生科普意识也日渐提高。

1.2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型人才,需要从中小学生做起。一方面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众多成就,既源于国家科学先进的方针政策,也源于我国科技的进步及普及。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 从中西方发展经验,分析科普教育的可行性及实效性

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来看,科普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会促进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2]。英国较为重视科技发明创造,以蒸汽机为标志,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极大提升了欧洲的经济增长效率,使西方世界最快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作为我国邻国,日本早期处于闭塞孤立的状态,自“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科学知识,实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换来了经济的大腾飞,大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种种发展经验表明,科普教育是提升国家经济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科普教育具有突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的途径方式

3.1 学科教学中,注重科普知识的传授,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提高,既要依托课外科普实践场所及活动,也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普知识,通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类的学科案例设计,发挥这类学科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出发,设计出符合中小学生探究兴趣的物理科学实验及各类科技制作,以调动中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中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彩色影子”为案例,开展科普知识教育。首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形成的手影加以任意创作,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最后教师提出具有较强科普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一,影子有色彩吗?是否一定就是黑色?二,一个物体是否就只有一个影子?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及认知经验,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思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并留出特定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彩色影子的演示,在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然后将学生加以分组,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验证自身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在实验完毕后,教师让每组学生进行实验结论的汇总,教师与学生一道,揭示彩色影子形成的原因。

3.2 学校要依托教师资源,创建科普实践平台

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及科普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借助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积极为中小学生打造科普知识宣传及科普实践的平台[3]。组建“科普实验班”及“科普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组织,点燃学生的科普知识研究热情。“科普实验班”与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要做到有机统一,既不占用专业课程时间,又要保持其连续性,可选在周末开课,在课程内容学习上,诸如平面镜成像、光的颜色、太阳能利用、光谱等都可以作为科普重点内容加以研究,在科技制作上,可以相应的进行万花筒、太阳能风车、魔盒、潜望镜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学校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开展科普案例的研究制定及科普教具的制作工作,以有效配合学科教学及科普教学的实施。

3.3 联合相关单位,开辟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及“科学发展观”战略以来,颁布实施了《科普法》,并加大了科普公共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组建起了覆盖范围广泛的科普单位组织体系,各种科普馆所遍布全国各地区[4]。学校可以联合这类科普单位,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开辟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例如,南宁市的众多中小学联合了广西科技馆,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开展实施了一些科普实践活动,诸如“物理科技展”、“科普大探险”、“玩转科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在取得了良好社会评价的同时,又形成了充足的科普案例,能够为学校科普教育所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3.4 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科普机构组织要切实发挥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

科普馆所,诸如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活动中心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普教育作用,一方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知识读物和科普产品展览,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建设,为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创造条件[5]。

山东省科技馆注重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包含物理、地理、海洋、材料、能源等多方面学科内容的科普展品,还着重强化了青少年科技产品制作、科普产品展示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在科普工艺活动组织开展上也卓有成效,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成为科普馆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典型范例。

篇10

1.准确认识科教工作,科学定位学校发展,形成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明确提出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确立了“转变观念,学习提高;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科研引路,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实现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以科技活动、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四大板块为主阵地,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形成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科学有效管理体制,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发展。

2.加大科教工作投入,营造科技教育氛围,构建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学校在科教工作的管理上,狠抓 “以人为本,加强科教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优化条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的投入和管理,优化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营造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氛围。

3.设置科技教育载体,探究科技教育策略,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科技教育工作需要载体,也需要平台。学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科技教育中,依托学校传统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力争在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四个结合”即1.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2.科普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3.科普教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4.重视常规,落实科普教育工作。

(1)学校经常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广播台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使科技意识深入人心,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普及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创意主题活动、科普宣讲活动,通过活动大家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也在活动中提高了科技意识。

(3)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训练,积极参加小哥白尼科普知识竞赛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5.因地制宜,抓好各项目建设。

(1)在科普活动方面,每年都要举办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学生喜欢,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今年,学校组织了科技创新设计及科技小制作展评活动,科技小报比赛,科技黑板报评比等科技系列竞赛活动,学生的参赛率达到 100%。

(2)学校举行的各类科技比赛中,我们始终做到有布置、有发动、有评比、有表彰,从而使每次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并力争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提高。

(3)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浓厚,兴趣小组队伍不断壮大。我校科技项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