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改革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宅基地改革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的意义
开展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土地登记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保护宅基地使用人合法权益的需要,是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对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节约和保护耕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集中力量,扎实开展,确保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顺利进行。
二、工作任务和要求
我县村民宅基地自1990年开始登记,经过1996年至2002年的全面清查和登记确权,全县6万多农户已发放宅基地使用权证4.6万户,登记发证率为75%,未发证农户1.4万户,占总农户的25%。全县用1年时间完成1.4万农户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在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各乡镇和国土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严把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关口,分类开展登记发证工作。
1、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对依法审批的宅基地,按照批准面积予以登记。
2、对宅基地超面积的,在办理登记时按下列情况处理:
(1)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可以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的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按照实际批准面积进行登记。其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按照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进行登记。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宅基地使用权不予办理登记:
(1)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2)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和违法建造住房的;
(3)不能提供合法有效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等申请材料的;
(4)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情况。
三、实施步骤
全县村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从年12月15日开始至年12月3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动员。各乡镇积极做好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本乡镇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情况,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宣传动员。
2、组织实施。各乡镇组织专门工作组进村入户,逐户丈量核实面积、确认四址界限、填写登记表、绘图制证,并及时向县国土资源局报审相关资料。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工作人员的集中培训、业务指导、宅基地权属及其登记资料的审核,按程序提请县政府批准,颁发证书,并做好登记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确保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顺利开展。
3、检查验收。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对各乡镇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总结。
四、组织机构
为了切实做好村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县上成立全县村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局、住建局等部门领导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全县村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把村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检查,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发证工作顺利推进。
篇2
目前,许多地区曾尝试农房抵押贷款,为缓解贷款担保难问题提供了制度平台,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早在2001年,浙江湖州市政府就开始探索农房抵押贷款。之后,2007年,嘉兴、温州等地也陆续试验农民住房抵押贷款,2008年,安徽省以农房产权登记为基础探索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以农村住房的抵押实现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建议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通过试点推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有效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但是,在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实务操作中尤为要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一、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点
目前推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面临以下几个风险点:
1.现行法律不予支持。根据《土地法》规定,中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宅基地也不例外,其法律意义是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处置权。《担保法》也规定,农村的房屋及其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宜作贷款的抵押物。《物权法》对宅基地“用益物权”作了保护性的规定,但回避了能否允许农民处置的问题,农民住宅流转,需要制定房产登记和法律处置的配套措施。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和房产是农民最后的生存依据,近年来诸多法律文件规定禁止城里人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否则会引发农民流离失所,影响社会稳定,故在实践中出现农村房屋或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的,应当认定为无效。
3.房管部门拒绝为农民办理房产抵押手续。根据《民法通则》和《担保法》等规定,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没有征用前是不能上市流通,而抵押物必须能自由转让,因此房管部门在办理农房所有权证前承诺不承担责任,抵押银行必须承担抵押无效风险。
4.房屋价值评估无法科学认定。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房地产制度,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而在农村,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只能在本村流转,造成农民住房长期不可交易,剥夺了农民对宅基地的处分权,相应的房屋权属登记系统也极为滞后,价值也无法科学评估,抵押率无法确定。
5.农民房屋抵押发生纠纷难以处置。目前农民的宅基地和自建房无法流转,农房抵押引起纠纷,法律上较难处置,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碍于情面一般不愿购买抵押房产,银行处置抵押物变现难。
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农民贷款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这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因此,推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通过探索对农户家庭房屋进行评估、确认和计量其价值,明确其产权,规范其交易方式,为农户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融资开拓了一条新的渠道。
1.法律制度上存在实施空间。目前我国法律允许的不动产抵押主要是土地使用权和房产。尽管法律上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但农民的房屋建筑在宅基地上,实际上被农民视为自己的家产,国家历来没有法律禁止农民的房子抵押、买卖,公民对其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上世纪90年代后,土地管理部门给农村宅基地发放了“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证”,进一步确认了农民的宅基地权利。《担保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土地法》第二条和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这表明,农民的房子土地使用权是可以转让、出卖,应当允许农民抵押,只不过农民对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只有“一次获得权”,今后不能得到第二处宅基地。既然允许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进行抵押,那么集体土地使用权也应该可以抵押。如果有关方面能及时制定农房抵押权实现后的后续政策,平衡改革试点与现行土地管理法律的潜在冲突,可为全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样本。
2.城镇化提供了内在条件。目前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比较多,有不少抵押贷款者拥有两处以上的宅基地,有一部分农民已在城镇买房居住,举家进城不再返乡,但农村的房子长期闲置,如果可以用来抵押,其房子的价值完全可利用起来。
3.农民住房和宅基地确权后,自发私下流转甚多,潜在价值变现容易。现在许多失地农民的安置房多是楼房,与城市商品房没有区别,近年来,农村住房私下转让现象相当普遍。
据调查,浙江义乌市城乡结合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宅基地都存在“地下交易”,未办任何手续,每平方高达2万元以上,就连农村的宅基地每平方米也要5000元左右,极易变现,每年的租金收入也十分可观。因此,农村私有住房进行抵押不会损害农民集体的利益,尤其
是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农户拥有造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农村私人住房,如此巨额的私人财产如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抵押担保作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来说,无疑是财富的一种巨大浪费,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
三、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操作途径
1.探索交易平台。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改革创新,可以选择市区城乡结合部的中心村或者城中村开展农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本着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有利于推进农民创业增收的原则开展示范工作。同时,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住房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突破原有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政策限制,实现自由流转、合法转让。
2.完善管理机制。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做好政策措施、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和操作实施等工作,加强指导服务和管理监督,国土局、建设局、房管处、农办、法院、财政局、金融机构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国土、建设部门加快积极做好试点区域农村住房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权属登记和发证、相关抵押手续的相互衔接工作,适当降低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涉及的权属登记、发证以及抵押登记等环节的收费标准。房屋登记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住房抵押登记申请,应予以受理,颁发《房屋他项权证》。国土管理部门在变更土地使用权时,应事先查询该房产抵押状况。抵押期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该农村住房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予办理变更登记。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人在无力偿还贷款情况下需对农村住房进行处置时,相关单位应协助执行法院对抵押物的裁决,国土、建设部门依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给予办理农村住房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金融机构在办理农村住房抵押时应简化手续,方便农户,出现不良贷款时采取多渠道的救济措施,不能追溯相关登记机构的登记责任。
3.规范操作程序。金融机构在办理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时应根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物权法》和《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明确对象范围、操作流程和条件要求,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篇3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明确相应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加强指导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政府、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平衡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为农民进城营造最优的环境。
2、农民自愿,积极引导。要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真正关心农民,保护农民利益,防止与民争利。要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住宅布局,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引路等形式,合理引导人口流向,鼓励引导农民居住向城市和重点中心镇集中,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3、积极探索,规范操作。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特别是对宅基地的流转、农民跨村建宅、弃宅进城、新村建设等问题,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
4、试点先行,全面推开。要选择条件相对成熟、有工作积极性和有推广价值的地区先行试点,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在面上全面推行。
二、政策措施
(一)改革房地产权制度,加快农民弃宅进城步伐
5、鼓励农民弃宅进城。凡因城市、交通重点工程和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列入拆迁改造范围的,除依据现行的拆迁补偿政策对其合法的房屋进行货币补偿外,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安置自主进城购房的,对其原有合法宅基地由用地所在镇按每平方米50元给予补偿;对上述范围外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自主购房的农民,按现状退宅还耕后,按原有合法宅基地面积由用地所在镇给予每平方米80元的补偿。凡领取宅基地补偿的农户,今后不得重新申请宅基地建房。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可在城镇安排购买经济适用房。同时,对主动弃宅进城购房的农户购房价格给予一定的优惠。
6、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异地指标置换、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等途径,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对进城农民在原居住村民小组的承包地,可以继续承包经营,可以依法流转给他人承包经营,也可以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对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可由用地者参照同类地区征地补偿的相关标准给予转移就业补助费,或实行自愿量化入股。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
7、推进常住户籍人口一元化管理。打破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对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常住户籍登记人口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自理口粮、蓝印等户口性质,对所有农业户口,统一由办事处出具人员名单免费变更为县城居民户口,实行一体化管理。
8、探索外来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外来暂住人口在县城的暂住期限实行分类管理,凡是我县招商引资的投资人、县内用人单位引进的外来人才、暂住2年以上拥有固定住所或用人单位的暂住人,其本人、配偶及其子女可申请在县城落户。进入职教集团就读的学生,凭入学通知书或学校证明可将户口迁移到职教集团的集体户口,毕业后,直接迁移到所在工作单位。
9、调整完善农村常住人口户籍城区落户政策。凡在县城购买商品住房、闲置房(二手住房)、铺面的农户,凭房产证或契税完税证、购房发票等可申请房主本人、配偶和子女迁入县城落户。
(三)完善县城学校布局,科学整合全县教育资源
10、努力扩大县城办学规模。县发改委、建设局、教育局等部门和镇、城东镇人民政府要立足城区,加快做好新一轮的教育发展规划,合理优化县城学校布局,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快组建职教集团。同时要结合县城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化发展要求,在旧城改造、城区拓展、工业园区建设时,同步规划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中小学、幼儿园。满足县城新增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
11、严格执行进城农民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有关政策。规范学校管理,严明收费纪律,进城的农民只要持有城区房屋产权证和户口簿,其子女即按相关规定在县城各类学校就读,各学校不得收取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四)完善各项社保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12、进一步扩大进城农民社保覆盖面,鼓励劳动年龄(男18-60周岁,女18-55周岁)内的进城农民参加城镇各项社会保险。凡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各用人单位都必须为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履行代扣代缴职工个人缴费的义务。在城镇从事自由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鼓励申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按照城镇户籍人员同待遇办理。
13、积极扶助进城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对进城农民达到退休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时,其缴费年限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人员,允许其适当补缴或延长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补缴年限最短不少于1年,最长不超过8年,补缴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按办理补缴手续时的相关标准执行。对补缴后仍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人员,经本人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可继续按规定的缴费标准延长,至满足领取养老金条件止,或按相关规定将其参保缴费关系转换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关系,按照其退休时农保的计发办法享受农村养老保险待遇。
14、对劳动年龄(男18-60周岁、女18-55周岁)内的进城农民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允许其自主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五)加快相关配套改革,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
15、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坚持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政策。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
16、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集体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方式,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促进农民持股进城。维护弃宅弃地进城的农民在原户籍所在地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股权及其收益分配权不受侵犯。
三、实施要求
17、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引导农民进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农办、国土、建设、劳动保障、公安、教育、卫生、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组,各镇、各相关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协调、落实和推进工作。
18、明确相应职责。引导农民进城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镇、各相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县政府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各镇和相关部门“三个文明”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劳动保障、公安、教育、卫生、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宅基地的整理由各镇负责实施,项目管理由国土资源部门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篇4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成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2.设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办事机构。
3.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4.建立县级领导包抓示范点制度。
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参照市上和先进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紧密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1.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方案》。
2.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示范镇、示范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见》。
3.制定《县国土资源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意见》。
4.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意见》。
5.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6.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意见》。
7.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意见》。
8.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意见》。
9.修订完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意见》。
10.制定《县金融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意见》。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主要由成员单位汇报上月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包抓领导和分管领导点评(县委农工部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2.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对重点工作任务由联合督查室、考核办、统筹办跟踪督查,限期办理,并在县委例会和县长办公会通报(县联合督查室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四、加快规划编制进程
由县住建局牵头,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林局、县工业发展局、县文体广电局等部门协同,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力争年底前前面完成编制任务。加强工作力量,年内完成镇控制性详规评审,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规划建设工作。
五、加强示范镇村建设
要在做好规划编制的同时,切实抓好市、县级示范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示范带动功能。财政局要尽快制定方案,加强资金管理,落实示范镇、村建设专项配套资金,确保示范镇村建设形象进度明显加快。
六、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快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迅速推进“五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年内全面完成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示范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年全面完成任务。县农林局要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并指导镇(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示范镇、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县住建局积极启动示范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的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篇5
一、保增长,保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
围绕重点项目和“三年大变样”用地需求,上半年共提供建设用地815亩。一是及时调整规划,为大营镇、**镇、张秀屯乡、流常变电站调规530亩,规划调整和用地组卷报批齐头并进。二是积极跑办争取上级用地指标390亩,跑办省重点项目追加指标195亩,有力保障了肖张景美化工有限公司、张新工业园区、恒润集团、科力玻璃钢有限公司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用足用好置换政策,为马屯豪泰工贸有限公司、河北红星彩印厂置换用地指标230亩。四是全力支持三年大变样建设用地,征收土地78.9亩。五是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公开出让国有建设用地5宗,出让价款1686万元。
二、保红线,保平衡,耕地保护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强化了耕地保护措施。认真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行政首长负责制。县、乡、村、户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和责任卡共计5万余份,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确保了15号令的贯彻落实。二是大力开展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上半年,实施省投土地整理项目1个,申请资金903万元,整理土地面积598公顷,实现新增耕地90公顷;争取市投土地整理项目1个,整理面积320公顷,申请资金503万元,可实现新增耕地8.7公顷;用于大广高速占补平衡项目4个,整理土地面积255.3公顷,可实现新增耕地244.6公顷;同时申报占补平衡项目1个,置换项目1个,整理土地面积333公顷。三是积极开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耕地意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6.25全国土地日及各乡镇大集日开展上街宣传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200多人次,受理群众投诉3起,局主要领导在县电视台发表了电视讲话并在县电视台播出6.25宣传主题和口号,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保护耕地红线意识。
三、保稳定,促和谐,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得到切实维护
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4宗,化解土地矛盾纠纷6起。
一是整合力量,强化土地和矿产资源执法队伍。结合县局执法人员少、力量薄弱的实际,局成立公安、土地执法和矿产执法“三位一体”的综合执法队伍,并聘请533名村级土地信息员,构建起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监察信息网络体系。二是明确责任,推行巡查台帐管理。全县划分为16个动态巡查责任区和8个重点区域,对主干公路沿线实行每天巡查,建立各乡镇巡查区域负责制,并同公、检、法、纪检部门协调配合,发现制止土地矿产违法案件20余宗,移交法院9宗,强行拆除违法建筑1处,尤其是对吉利养殖非法占地案的处理起到了有力震慑的作用。三是调处结合,妥善解决矛盾。严格执行领导接访、挂牌公示、挂帐督办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日排查、周汇总、月讲评和重大矛盾纠纷集体调处,上半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6人次,立案1宗,结案1宗。
四、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干部作风和发展理念得到根本转变
一是周密部署,领导有力。制定了《**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县国土资源局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了52个学习篇目12个重点讨论题目,奠定了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基础和领导基础。二是深入学习,提高认识。重点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警示教育、体会交流、深入调研、演讲比赛等形式,提高科学发展理论水平,共撰写心得体会300余篇。三是查摆问题,抓好整改。围绕“四个重项”建设,通过个人自查、征求意见、民主恳谈、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共聚焦提炼存在问题6个,制定整改措施8条,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努力方向。四是优化服务,公开承诺。把教育成果和作风建设落实到具体行动、具体工作中,将7项服务措施在县电视台向社会公开承诺,提升效能。五是注重实效,实施“五项”机制。以增强政务公开透明度、提高公众满意度为目标,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方式,制定了公开承诺、首办负责、限时办结、考核评议、追究问责五项工作机制实施办法,坚强了干部作风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证。六是深入实施“四分之一”工程。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年大变样、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发挥特长、合理分工、兵分四路,实现了项目跑办、“一宣九帮”、“一参五保”和本职业务的共同促进。
篇6
__年我区城乡统筹与“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30元,连续九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8:1,集体净资产约200亿元,约占全市总数18%。
1.在促进农业增效方面,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态精品”现代都市农业
一是确保主要地产农产品稳定供给。粮食种植面积约2.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约1.4万亩,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约1.24万亩,超额完成主要农产品保有量任务。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农业规模化率增长到82%。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提高到70%,处于全市前列。11家农业企业(合作社)进驻191家社区进行地产优质农产品直销。3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在市级优质农产品评比中获得2个金奖和3个银奖。三是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浦江镇成为首批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未发生一起地产农产品安全事件。四是加快推进农业设施装备升级改造。新建和改造设施农田6610亩。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3个、“平安农机”示范镇1个。精密蔬菜播种机、移植机等成功推广。
2.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区80%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启动了改革试点,累计完成83个,18万农民变成股民。二是积极探索镇级产权制度改革。__镇率先探索镇级集体资产改革,成立__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三是积极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继续在村经济合作社的投资主体、红利税等方面开展政策协调。
3.在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方面,健全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安全和保值增值
制定出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四份文件,各镇建立镇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探索实行镇财政资金和集体资金分账管理,探索集体资产公开招租试点,规范集体资产租赁和处置行为,加强对镇村集体资产的审计监督,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务卡改革,有效保障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运行安全和保值增值。
4.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注重造血,推进农民参与城市化发展、共享城市化红利的长效增收机制建设
一是建设区镇统筹农民长效增收平台。以九星市场转型发展为契机,研究探索全区征地动迁农民和经济薄弱村长效增收平台建设。大部分涉农街镇已初步建立农民长效增收镇级统筹平台。二是有序推进集体经济改造、开发和回购经营性物业。5个农民增收类存量土地二次改造项目获得区政府批准,可新增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回购8个经营性物业项目,共计14.5万多平方米;吴泾镇增量物业投资项目212-3地块部分物业建成并预售。区镇对改造、开发和回购经营性物业给予贷款贴息2600多万元。今天参会的6家银行积极支持我区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__年共放贷约44亿元。村镇银行创新“扶农贷”系列产品扶持__经济薄弱村,被人民银行评选为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案例。三是推进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感谢今天参会的15家帮扶单位,去年给予21个经济薄弱村3000多万元帮扶资金,用于集体旧厂房改造。区镇给予19个薄弱村托底保障约1400万元。
5.在促进农村增色方面,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完成村庄改造__8户。改造农村桥梁35座,整治村宅河道33条(段),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道173公里。二是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新增2家农业部4星农业旅游景点。浦江新风村成为__第二届“我喜爱的乡村”。12家农业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12万人次。
__年,我区将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立农民参与城市化发展、共享城市化红利的长效增收机制,加快促进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让城市化实实在在反哺农民、农业、农村。重点要抓好六方面工作:
1.加强城乡统筹研究,推进浦江镇小城镇改革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全市要启动两个重大调研课题,其一是城乡统筹发展,这一课题开题会已于3月1日上午召开,课题组长由杨雄市长担任,会上明确每个区都要确定自己的课题。根据区委、区政府讨论决定,我区的课题为“推进浦江镇城乡统筹和小城镇发展的改革”。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城镇化发展要求,从国家战略角度规划建设大浦江,尽快启动开题工作。
2.构建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积极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市领导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粮食生产要推广家庭农场模式、蔬菜瓜果生产要促进合作社加农户模式。我区要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加快促进粮食生产由合作社为主过渡到以家庭农场为主,同时加快推进蔬菜瓜果生产以合作社或者合作社加农户或者龙头企业带合作社为主的经营体系,提升合作社质量。二是推进农业走规模化、设施化和科技化道路。__农业更多地要提升质量,要推进规模经营,使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达到86%以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我区农业种源发展水平;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平安农机示范区建设,增强蔬菜机械化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产品产加销配套设施普及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三品”认证比例达到72%以上。
3.健全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扎实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推进“一镇五村”整建制水稻高产创建,加快重点蔬菜园艺场“一场一品”建设,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农产品保有量任务。本区社区农产品直销点达到200家以上。二是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从源头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机制。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管理。完成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创建。加强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内源性重大动物疫病。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要开展和探索四项农村改革工作:一是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启动梅陇镇、吴泾镇、颛桥镇各村的确权登记,完成浦江镇、华漕镇、马桥镇50%村的确权登记。二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__年完成20家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街镇要对一些资产少、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等暂时难以改革的村,制订方案,创造改革条件。总结__镇镇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推广。继续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解决有关瓶颈问题;在市有关部门指导下,争取经批准后,探索对农民持有的集体资产股份实行抵押、担保。三是加强集体“三资”监管。促使各镇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镇农经站有效运作,分阶段做好镇集体资金与财政资金的分账管理工作。促使试点镇争取更多的试点项目进入集体资产公开招租平台进行招租。确保集体“三资”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等工作有效落实。四是稳妥开展农村改革先试先行。把握好积极推进和慎重稳妥原则,在市有关部门支持下,着手研究九星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方案,继续推进梅陇镇陇西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研究探索建立__首个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区。
5.推进经济薄弱村帮扶,深化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要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努力做实做强农民长效增收统筹机制。按照制订的推进实施大九星转型发展、建立全区农民和经济薄弱村长效增收机制工作方案,各方面扎实工作、有序配合、踏准节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这项重大工作开局良好、为后续工作夯实基础。促进各镇做实并壮大镇级统筹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形成有效产出。二是努力推进改造、回购和开发经营性物业。促进已批准的农民增收类存量土地二次改造项目和增量土地开发项目施工建设,促进回购经营性物业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具备条件的农民增收类存量土地二次改造项目积极申报。切实抓好10个作为区重大项目的农民长效增收项目的推进与落实。三是努力做好农民增收政策扶持。希望今天参会的6家银行继续支持农民增收项目。对回购、改造和开发经营性物业进行贷款贴息。实施经济薄弱村托底保障。希望今天参会的十几家薄弱村帮扶单位继续给予支持。
篇7
律师公证是农村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律师公证要以多种方式参与服务“三农”工作,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发挥积极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全市律师公证工作为“三农”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律师公证服务“三农”的内容
(一)为基层政府做好法律顾问
律师公证应积极与基层政府建立服务关系,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参与政府活动和维稳工作,开展法律宣讲解说,就法规政策咨询提出法律建议;律师公证应积极关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各种法律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向政府反映广大农民诉求,为政府依法行政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各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要积极与各级政府签定常年法律服务协议。
(二)为农村各种金融机构、经济组织提供法律服务
关注农村改革创新实践,关注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经济形(模)式、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生成与发展,寻找业务切入的途径和时机。通过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意见、参与争议的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积极为农村各种经济组织提供法律服务。律师公证还可以配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法规咨询、合同制作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三)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参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主持民间调解活动。农村处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中,各种矛盾纠纷会日益显现。广大律师公证应从预防和化解纠纷入手,及时向政府反映农民诉求,配合政府机关参与农村的疏导,为避免和解决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
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是现实和迫切的,律师公证要以多种方式开展农村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活动,送法下乡、开设律师公证农村法制讲堂等,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目前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切入点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与流转;农业生产贷款;农业技术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购销、运输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各种环保问题等。
(五)开展法律援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农村中的五保户和低保户的社会保障、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纠纷,赡养、抚养类家庭纠纷,交通、医疗事故等人身伤害案件及环境污染等关系到农民群众利益的纠纷和案件,律师公证应与法律援助机构相互配合,从促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出发,积极参与法律援助活动,认真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律师公证服务“三农”的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关注“三农”相关制度的发展进程,研究和预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如农村招商引资、投融资、土地相邻权、农村知识产权保护、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宅基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积极开拓农村法律服务领域。
篇8
(一)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石狮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彰显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石狮市城郊及农村土地不断增值,农村人口受利益驱动,为获得征用土地补偿及相关福利,大量涌入石狮市谋求发展却不愿迁户口,所以他们的长期居留地和常住户口地往往不一致,即存在人户分离现象,这种人户分离现象进而导致大量的“空挂户”出现[2]。调查数据表明,石狮市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但户籍人口增长缓慢,从1988年建市至2012年增长不足8万人(图1),主要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这就更说明了石狮市流动人口的总体落户水平不高,长期存在着人户分离现象,导致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石狮市城市管理体制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3]。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具有学历较高、收入较高等特点,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内容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但在石狮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由于户籍尚在农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表2),特别是在技术培训方面,最大差距达到34.1%,在电视录像厅、图书室、文艺活动以及免费或便宜的电影等方面的差距也都超过了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石狮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虽然有很大改善,医疗普及率较高,但医疗设备差、卫生技术人员短缺。据统计,农村卫技人员仅仅相当于城市的12.8%;公路交通虽然实现村村通,但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交通运行不正常。由此可见,石狮市虽然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深刻影响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
(三)户籍管理制度导致社会保障不到位
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则就是社会公平,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无差别的所有社会成员效用最大化,即要无社会地位区别地保障各个社会人群的相关权益。据统计,在石狮市流动人口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仅分别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8%和16%,而新农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以户籍为基础,绝大部分流动人口不能参加这些保险。在教育方面,因大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在石狮市区,市区现有学校难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就读公办学校的需求,学校的班级规模和学生数量均严重超标,长期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都表明石狮市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不到位。
二、城市化进程中石狮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取消户口性质,建立城乡户口统一登记制
即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石狮市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在2001年底就全面取消农业、非农业、自理口粮及其他类型户口性质的划分,而由公安机关按照实际居住地、就业地登记户口并核发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薄,彻底消除城乡之间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差异形成的“二元”户口结构,实现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
(二)推进信息管理,实现“一站式”户口迁移登记
2008年以来,石狮便依托省级人口信息平台,取消了以前省内迁移户口须到迁出地派出所领取《户口迁移证》的环节,直接由迁入地派出所在省级人口信息中心数据库进行网上“一站式”户口迁移,构建了科学化、高效率、城乡一体的户籍登记、迁移、管理体系。该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石狮市民跨区县迁移户口,不用再为往返两地办理迁户手续而耗时耗力。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30日,全市共办理网上迁移户口5570人,其中迁入2614人、迁出2956人。
(三)调整户口政策,低门槛汇聚劳动力资源
石狮市自2009年以来,实行户口迁移人性化管理,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的条件限制,推出投靠配偶不受婚龄年龄限制、未婚子女可选择随父或随母迁移落户等8项户口迁移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便利。同时,石狮市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户籍管理方面推出鼓励农村人口在城区购房落户和在集镇建房落户,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创业落户以及各类人才和大学生就业落户等多项优惠政策。此外,为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的外来务工人员办理落户。据统计,近年来石狮市共办理购房、人才引进、经商务工等落户3922人次。这些措施给流动人口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吸引更多流动人口扎根石狮,使得更多高素质流动人口不断融入本地,在众多的工作岗位上稳定就业,逐渐改变原有的“候鸟式”“两栖式”就业生活方式,从而为石狮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三、城市化进程中石狮市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存在的现实困境近年来,石狮市在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与户籍地相比,石狮城镇户口吸引力相对有限。城市流动人口为保留原户籍地的既得利益,再加上自身流动性较大,多数不愿在城镇落户。对部分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愿意在石狮落户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5%,这种消极的落户意愿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石狮市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另外,石狮只针对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以及计生管理等的限制也造成了在石狮落户的高层次人才较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这些都给石狮的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题。
(二)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
尽管石狮非常注重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但因大部分流动人口集聚在市区,现有学校规模又无法满足,导致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减少。再加上自2014年起,福建省出台新规,凡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毕业生,可在福建省就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并与当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这虽然给流动人口以政策倾斜和教育关爱,但在拥有大量流动人口的石狮市,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高考,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教育资源将有可能更为紧缺,如石狮市的教师编制缺口加大,教育用地等更为紧张,难以满足现实要求。另外,在石狮,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较为落后,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于市区。如此看来,基于户籍基础上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也成为石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困境。
(三)社会配套制度改革滞后
石狮市自2001年开始实行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但至今部分职能部门尚未修订相关规定或出台配套政策,仍然按照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办事,与公安机关的户籍管理产生冲突,如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城镇户口只能生一胎而农村户口可有条件生二胎;在人身伤亡赔偿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赔偿标准相差较大。于是,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在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地收益权等三项权益的同时,却不能转而拥有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配套权益,违背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初衷,加大了石狮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困境。
四、城市化进程中深化石狮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为响应党的十关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协调同步精神,福建省政府在《关于推进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石狮市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石狮作为泉州环湾发展中心城区的重要组团,开展全域城市化改革,符合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区的总体趋势,也符合石狮城市化发展的实际。对此,石狮在着手拟定的《石狮市全域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全域城市化改革的一大主要内容。
(一)与居住证制度挂钩,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与居住证制度挂钩,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具体包括:(1)建设流动人口服务平台,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有效服务。(2)提供就业培训服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流动人口就业培训,积极推进对流动人口职业技术、创业技能、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3)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按规定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其基本的经济收入;畅通流动人口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开通用工投诉、工伤认定、工资清欠等绿色通道,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如此,在保证流动人口基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强其落户意愿,使其能更为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与居住证制度挂钩,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一直是政府不断努力和追求的目标。为摆脱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目前石狮市政府着力于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常住人口凭借居住证享有均等化的公共资源,进而实现石狮市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1)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计划,继续落实流动人口子女享有与本地生同等待遇的就学政策,拆掉门槛、规范收费、敞门接纳入学,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2)流动人口凭借居住证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重大疾病救助等医疗卫生服务。借此,在方便流动人口在石狮市享有户籍地的相关政策的同时,石狮市政府能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服务,保障其权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与居住证制度挂钩,健全社会改革配套制度
篇9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加速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目标要求
(二)总体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统筹发展”的建设要求,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5个。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生产、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根本目的;以强化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要支撑;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完善服务、加强领导为基本保障,建成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和样板区。
(四)总体要求。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或综合性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要突出粮食、油料、畜禽、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示范区要突出蔬菜、茶叶、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综合性示范区要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种养加协调发展、多功能有机融合的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综合性示范区的核心区连片规模要达到2万亩以上,辐射区8万亩以上;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连片规模要达到1万亩以上,辐射区4万亩以上。
三、建设重点
(五)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布局开放,坚持形式多样,认真做好示范区建设规划。规划编制坚持以核心区为基础,合理界定辐射区,明确引导区,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衔接,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已启动建设的7个示范区规划。
(六)优化提升主导产业。突出粮油、畜禽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示范和技术培训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着力提升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亮点和样板,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示范区土地单位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
(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做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渠硬化,灌排配套,农田旱涝保收率达到100%,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或达到80%。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造中低产田。强化农机装备,重点提升耕整地、播栽、田管和收获等环节的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种收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八)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技术集成的试验、展示基地。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优质良种覆盖率100%,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九)大力实施规模生产。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示范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化生产,发挥规模化效益。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主导产业示范区农户入社率达50%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区和综合性示范区达80%以上。
(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示范区建设主体。依据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产业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发展观光游、采摘游、农耕生活体验游等,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加快建设农村新区。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土地流转、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等为抓手,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因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示范区建设统筹结合的文章,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同时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的“双置换”政策,鼓励示范区内长期在外务工、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向城市、中心镇转移,同步推进城镇化。
四、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农业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队伍,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市“三农”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具体日常工作。
(十三)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和土地整理等各类现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示范区建设,对入驻示范区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财政贴息资金,优先申报各类财政扶持项目。
篇10
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坚实步伐。要紧紧抓住中央各部委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的时机,主动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联络,及时向国家各部委汇报工作、提出需求、争取支持。要正确理解国家“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宏观调控方针,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引导投资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地区倾斜的要求,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的产业,切实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功能做“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
要发挥大项目、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大项目、大企业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要加快实施40项工业大项目、20项自主创新项目、20项服务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工程10大项目,加紧实施中新生态城、盘山文化城等标志性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新区中心商业商务区、高新区、临港产业区、东疆保税港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要继续盯紧盯死、下大气力引进像空客A320、大推力火箭、中兴通讯这样的大项目、大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增强发展后劲。
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按照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提升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加速城乡一体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竞争实力。以打造服务业聚集区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
要下大气力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优势,认真落实中央更好发挥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着力推动建立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推进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民营经济发展、涉外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满足群众需求、改善群众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
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新增就业35万人。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步伐,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研究制定支持创业带就业政策。
要努力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行工资协商制度,实行两挂钩措施。提高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要保障市场供应加强物价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我市有关政策措施,鼓励肉、蛋、奶、菜等农副产品生产,适当增加居民生活必需品地方储备,确保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持物价稳定。完善和落实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保障群众生活。
要完善廉租房制度。完善和落实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开工建设38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万平方米廉租房,扩大农村以宅基地换房范围,对被拆迁的低收入困难户加大实物配给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适当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控制房价过快增长。
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居民医保参保和农民工医保参保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保障水平。研究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支持高层次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和医疗水平,解决大医院看小病、小医院看大病的政策制度问题。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新区开发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机遇能给予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生难得几回搏。面对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面对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勇创一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抓具体、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敢闯敢试,不因循守旧;敢抓敢管,不惧怕困难,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加快发展上。要坚持求真务实,始终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形成想干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三个层面联动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着力抓好近期的十项重点工作
根据市委决策部署,围绕落实“一二三四五六”工作目标和任务,报经高丽书记同意,确定了近期的10项重点工作,请各责任部门立即开展调研,提出具体方案、措施,“两会”后组织实施。10项重点工作具体是:
(一)提出年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在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全面反映群众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群众愿望的方案。(由市建委等部门负责,15天内完成)
(二)提出20项自主创新项目。包括我市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引进关键技术的项目,以及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由市科委会同市经委负责,15天内完成)
(三)推动各郊区县大项目建设。按照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各郊区县若干大项目建设方案,适时组织,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经委、市农委负责,15天内完成)
(四)提出城市规划修编的组织方案。建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由市规划局负责,15天内完成)
(五)制定生态城市建设3年行动计划。把节能减排、水循环系统、生态保护、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防治、绿化覆盖等落到项目上,落到措施上。(由市环保局负责,2月底以前完成)
(六)完善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提出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制度的措施,形成规范性文件。(由市国土房管局负责,15天内完成)
(七)提出市内6区土地与项目平衡试点管理办法。理清哪些权力由市里统一行使,哪些权力要放到区里,制定支持发展的具体政策。(由市国土房管局负责,15天内完成)
(八)提出确保两节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的工作方案。包括发展肉、油、蛋、菜等主要副食品生产,大力组织货源,扩大储备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市场稳定。(由市商务委会同市工商局、物价局负责,一周内完成并部署下去)
(九)提出完善分配制度的具体措施。根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收入相应提高的要求,拟定各层面增加收入的具体方案。(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民政局负责,15天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