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经济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55-3
一、加强个体经营者伦理道德的必要性
(一)伦理道德和个体经济的定义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个体经济在经济行为中失去诚信的原因
人的伦理道德是有个底线的,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会丧失人性中的某些部分良知,为了金钱和利益,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甚至是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1.很多经济形势让个体经济者有机可乘。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目的和手段方面,并不完全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管理方法和制度还不成熟;以及党风、政风不正等原因,在市场经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非道德现象。在生产领域,表现为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粗制滥造、效率低下;在交换领域,表现为期蒙瞒骗、哄抬物价、行贿受贿、投机倒把;在分配领域,表现为偷税漏税、截留税款、巧立名目,乱罚乱收;在消费领域,表现为用公款请客送礼、公款消费、破坏资源,挥霍浪费,等等。
于是,个体经济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如鱼得水,有一个有利的生存空间。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全部归自己所有,个体经济者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正常竞争的手段,通过向私营企业或集体或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相关管理者(比如经理和采购)行贿等手段,出售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可能稍微不合格,但因为自己做了私人的工作,采购者从中收了回扣,个体经营者从中得到很大的利益,这个地方的这样的产品的市场就有可能紊乱。
2.个体经济机动灵活,工商等政府部门很难管到他们。个体经济者的商铺的名字的改动有随意性,他们把这个产品的东西卖完后,但消费者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上当后,个体经营者已经把商铺改头换面,经营自家的别的商品了。还有的个体经济者,他们在这个地方租个商铺,卖完一些质量不好的产品后,就到另外的地方继续卖自家生产的质量不好的产品。这个给政府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也是个体经营者丧失诚信,屡屡得手的原因。
3.个体经济者太多,产品不好鉴别。由于个体经济者人数众多,生产和出售的产品也相当繁多,他们的产房和出售的地方往往有一段距离,买者看不到他们加工、生产的过程,有时,即使政府管理者也对他们的产品很难鉴别真假。比如食品和衣服、鞋子的个体经营者。
4.政府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市场监管和城市监管没有配合好。在城市里,管理个体经营者的在市场之外的街头摆摊的,属于城管管理,城管只是负责管他们的位置对不对,是不是影响交通,是不是会污染城市环境,而对产品的质量很少过问。在市场之外,市场监察就管不了这些个体经营者了,这就让在市场外的个体经营者有机可乘。而在市场里呢,市场监察者很少去鉴别产品的牌子和材料,他们关心的是是不是食品有毒,是不是短斤缺两,衣服、鞋子是不是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对于是不是冒牌产品并不在意,食品只要无毒,干不干净也不会放在心上。于是市场外和市场内的个体经营者都在打法规的球,自己赚了很多钱,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三)抵制一些错误的认识
用法制的手段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保持在伦理道德范围之内,不去触犯法律,但这并不能完全、彻底地杜绝获个体经营者非法获取暴利的念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加强伦理道德工作,对规范个体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也起着长远的重大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94—01
一、紧扣题目,圈定基本内容
好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揭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内容的钥匙。
1.题目揭示内容。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中事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只有结合题目中的“观书”“有感”之后,便知是作者在谈读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2.题目直接透露诗人心情。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是悲伤的感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3.题目呈现作者思路
【示例】 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这首诗写了什么?
【分析】从题目《题李世南画扇》中可知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4.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暗含诗歌的主旨。
【示例】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从题目中的“试上”“闺意献”可知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籍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二、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读诗,必须关注诗人的遭遇、境况,关注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等。
1.明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诗,“唐诗多以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语)。
2.明晰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个体风格,一个作者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但也要考虑作家多样的风格。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还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有《钗头凤·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3.注意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示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以虚衬实,表达梦醒后面临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了解了作者是亡国之君的身世,及其“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这一创作背景,解读诗人的情感就易如反掌。
篇3
关于如何运用现代金融手段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是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信贷分析审核流程,降低实体小微企业融资对抵质押条件的依赖,在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筛查、排除非正常经营的空壳公司、非实体企业等,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真正缺乏资金的实体企业,并借助现代金融的产品创新,在供应链金融、海内外联动产品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依靠大数据分析对企业资质进行评级打分,以相应的风险对价对应融资成本,总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依靠互联网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系统与市场监督、公安、法院、税务、工信、外管、商务等部门数据打通,以便减少业务操作中的数据重复录入、重复审核等环节,提升操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开发更便捷的线上作业产品,以便节约企业办理业务的时间,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是进一步对传统的结算及资金管理产品进行创新、例如票据结算的整合产品、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整合产品等,以丰富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及财务成本。
四是加快银行、证券、基金、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及产品整合,拓宽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金融集团提升混业经营水平,以便对企业从初创期开始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扶持及财务管理方案来契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篇4
现阶段各类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又有所区别。为评价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按照对工业总产值、社会零售总额、工商税收、就业几个方面的分类分别来考察不同的经济成分所具有的贡献。
表1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外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99
15.92
5.34
18.18
表2 不同经济成分对社会零售商品额的贡献(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 ),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国有零售额比重
集体零售额比重
私营零售额比重
个体零售额 1989
39.10
33.20
0.42
18.63 1992
41.29
27.91
0.83
20.27 1995
29.85
19.31
4.88
30.33 1998
20.65
16.57
10.49
37.05
表3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商税收的贡献(注: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1992-1998 。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年份
个体
私营
外资
国有
集体 1993
7.93
0.26
5.20
63.56
21.08 1994
7.62
0.37
8.12
63.04
17.15 1995
7.27
0.65
10.38
59.74
17.58 1996
7.35
1.11
13.16
54.69
18.41 1997
6.71
1.32
13.95
56.33
15.34 1998
7.06
2.14
1999
5.59
2.48
表4 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情况(%)(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 25页。) 年份
国有
集体
外资
私营
个体 1989
18.27
6.33
0.08
0.30
3.51 1990
16.19
5.55
0.10
0.27
3.29 1991
16.46
5.60
0.25
0.28
3.56 1992
16.61
5.52
0.35
0.35
3.76 1993
16.45
5.11
0.43
0.56
4.43 1994
16.69
4.89
0.60
0.96
5.62 1995
16.57
4.63
0.76
1.41
6.79 1996
16.33
4.38
0.78
1.70
7.29 1997
15.87
4.14
0.83
1.94
7.82 1998
12.95
2.81
0.84
2.44
8.74 1999
12.14
2.43
0.87
2.86
8.84
从上述各项指标来看,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就业方面,个体经济已经成为除国有经济外,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成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正在逐年下降,按其战略地位,以后也很难有大的吸纳空间。因此,个体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为引人注目。其次,目前个体经济在实现社会零售额方面已经是贡献最大的经济成分,其余的在工业生产总值和工商税收方面,其作用也不容忽视。然而,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上,并不是同步的,往往是被看好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成分,反而吸收就业的数量并不多,这是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必有的“降本”观念所为。因此,如果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的认定联系起来,对不同经济成分贡献的衡量就会得出不完全一样的结论。
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中,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目前所存在的任何一种经济成分都有它的重要性,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当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或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比较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确定它在发展战略中地位的依据。
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还是对出口的贡献,都有它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就业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目标,它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原因在 于:
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7 %的警戒线,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注: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汝信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版,第166、167页。)。农村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的现象,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但农业只占GDP的15%。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农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多的农民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寻找其他就业机会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它对于就业形势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为追求经济增长,在政策优惠和政府的招商活动中,人们更偏好追求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为追求微观的效率,“减员增效”成为一个普遍被采纳的办法;而近年来,对经济的增长和出口贡献非常突出,对税收贡献也增加很快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注重微观效益,对就业的贡献虽然也在增加,但幅度十分有限。
过去人们认为,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改革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会出现越改革,越发展,失业越严重的现象。近年的经验表明,就业不是一个由经济增长附带的目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长,而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需要由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来予以保障,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导致不同的就业效应。比如,是优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使同样数量的资本投入,提供完全不同数量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普遍地扩大就业,尤其不能更多地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不能同步,甚至是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就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城乡与地区差别无法缩小,甚至不断扩大。
笔者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它不仅与效益相联系,也与社会公正与公平,与稳定相联系。扩大就业,应高于其他指标,成为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特点是除了劳动力外,既缺少其他人力资本(经营能力、专业知识),也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当现有的产业不能吸纳他们就业时,他们很容易就成为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并由此成为低收入或贫困群体。所谓就业问题,主要是使他们在经济的发展中能获得就业的机会。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发展什么经济成分对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作出最大的贡献?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就业都作出了贡献,但其贡献度并不相同。
从前面的表列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各类经济中最大,但它对就业的贡献不是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而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在改革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她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它对就业的贡献率会进一步降低。
集体经济(包括乡镇企业)曾经对就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原有的集体经济在新一轮市场争夺中面临艰巨的结构转换,企业较多减员而较少增员;新型的集体经济如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出资者即劳动者,利益机制的刚性使之在用人方面也是精打细算,虽能提供就业机会,但其贡献也已从80年代的排名第二位降低到第四位。
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出口以及税收的贡献都非常突出,1999年出口占全国的45.47%,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5.99%。但是如果从就业来看,1999年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为612万,占全国城乡就业人口的2.91%,占全国就业人口不到1 %(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就业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加入WTO以后, 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对解决中国的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私营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到1999年从业人员已达到2022万人。它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限,仅靠私营企业仍无法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对解决就业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潜力。1999年,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6241万人,仅次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8572万人,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二大吸纳就业的经济成分。如果其他经济成分在提供就业机会上都是有限的话,我们要考察的是,在我国未来个体经济是否有可能大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理由
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下。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是由于它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私营经济都有迅速发展的势头,而且私营经济的规模、效益,以及单个经济体雇佣从业人员的数目都要高于个体经济,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发展个体经济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因为发展个体经济门槛最低。
篇5
内容摘要:散杂居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散杂居民族工作中回族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常见的少数民族就是回族。本文针对散杂居的回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回族地区散杂居内的家庭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家庭经济进行比较,并从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角度全面认识回族地区的实际相对水平和形成原因,从而探究该散杂居回族经济发展的道路并给各个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散杂居地区 回族 少数民族 经济状况
在散杂居民族工作中回族问题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常见的少数民族就是回族。从人口分布上看,全国98%的县级行政区域内都居住、生活着数量不等的回族人口,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回族与其他民族广泛交错居住的空间格局。
散杂居回族地区经济比较
(一)收入贫富差距过大且生产方式以个体经济为主
我国散杂居回族人均年收入为15594.85元,有73.04%位于平均水平以下,大部分人员从事种植业或外出打工;有26.96%位于平均水平,主要从事个体经济和运输业;其中最高人均年收入166667元,最低人均年收入1250元。过大的贫富差距表现出社会阶层流动性极差,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与创造性,阻碍了回族地区的整体发展。
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居民生产方式的不同。在被调查的散杂居回族中,有47.83%从事于个体经济;有26.09%从事种植业;有4.35%从事运输业;有8.70%从事养殖业;剩余13.04%为外出打工,或其他。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散杂居回族的生产方式集中于个体经济,这与地区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
(二)子女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子女的文化构成如下:有2.61%的子女为大学本科;有2.61%的子女为大专;有0.87%的子女为中专;有3.48%的子女为高中;有8.70%的子女为初中;有19.13%的子女为小学;有0.87%的子女为幼儿园;其余61.74%的子女为未接受教育。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散杂居回族的子女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在初中及以下。这同样是广大农村出现的问题,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取一技之长,直接就业。在少数民族的农村尤为明显,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即便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入,使之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仍旧解决不了生活工作的问题。尤其在偏远的散杂居地区,从事二手车市场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完全达到富裕水平,即便子承父业,也不用担心未来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投入的背后看不到长期的效益,更多的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也就选择早毕业早踏入社会。当然有些收入较高的家庭还是比较支持子女读书的,但是比例较少。
(三)保险意识参差不齐
在被调查的回族区中,户均保险年支出为1891.30元,有65.21%位于平均水平以下;有34.78%位于平均水平以上。同样存在两极分化状况,有60%的保险支出为0元;而有13.91%的保险支出达到5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30000元。
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农村中投保方向基本根据其生产方式来定,大多数为财产保险,除去社会医疗保险外,极少人投保人身保险。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民的生产方式由最初的种植业向多方面转变,从事个体经济的住户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烈。在农村没有单位固定收入的人们,一般比较重要的是人身保险的投保,例如养老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个人老年时的生活。
(四)基本生活消费状况呈现一定特点
在被调查的回族区中,主要调查了医疗保健消费、电费、人情费支出状况,做出如下分析:
散杂居回族的医疗保健年支出状况。户均医疗保健消费为2987.8元,有72.17%位于平均水平以下;有27.83%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最低达到100元,最高达到50000元。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农村居民普遍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少数民族的医疗保障也成为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散杂居回族的电费月支出状况。户均电费月支出为162.30元,有62.61%位于平均水平以下;有37.39%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最低达到30元,最高达到833元。通过数据横向对比发现,家庭电费的支出受家庭生产方式和年收入状况的影响。一般农村家庭的电费月支出范围在300元以内,但也有电费月支出超过300元的,通过实地考察大部分为年收入达到200000元的,大部分从事个体经济或养殖业,可见电费的支出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散杂居地区的经济状况。
散杂居回族地区与相邻地区经济比较
(一)生产方式不同
实地考察发现,散杂居回族地区与很多相邻地区虽然相隔不远,但是生产方式的趋向却有很大差异。很多散杂居回族地区的生产方式集中于个体经济和运输业,而相邻地区集中于传统经济―种植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造成了地区经济的差异,人均收入相差约6000元。这缘于回族地区人民自身擅长经商的特点,可以及时发现商机并较好运用。将以传统经济种植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步转移成为个体经营。由于农村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科技进步,种植业已经出现过多的劳动力,而散杂居回族地区依托周边的市场,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发展自身经济。
(二)教育程度基本相似
散杂居回族地区与很多相邻地区的教育情况基本相似,子女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以高中技校为主。这与地区的教育理念无法分开。读书无用论在地区是比较盛行的说法,父母并不鼓励子女到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
散杂居回族地区与大中城市平均状况比较
通过山东省济南市2009年年鉴数据可查到,济南市城市人均年纯收入20802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7180元。农村医疗保健消费平均水平 1188.63元,教育支出 804.64元,电费月均支出266元。
(一)家庭经济状况基本良好
散杂居回族地区人均年收入为15594.85元,其水平低于济南市城市人均收入水平,但远高于济南市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可见散杂居回族地区发展态势很好,平均水平已经走在了很多大中城市农村的前列。由于很多散杂居回族地区普遍位于城乡结合处,临近大中城市,可以看到其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力争将差距缩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的扩张所引起的城乡对立和矛盾的现实,提出了丰富、系统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因是城乡对立的现状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是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农业。
要想实现城乡协调,重点就是如何让城市带动农村,而这个带动作用的最先受益者,便是城乡结合处的地区,该村的发展状况便也能体现出该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
(二)散杂居回族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散杂居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普遍在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实施。其位于山东的很多散杂居回族地区,近几年在不断建设西部的政府措施中受益。济南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东扩,西进,北跨,南控”的战略思想。其中对西部的发展有一项重要举措―建立济南市西部的“西客站枢纽新城”,这是济南市适应自身城市发展要求,配合京沪高速铁路发展的城市新区。而新城的核心区便在散杂居回族地区,通过核心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发展,形成生态品质优良、新兴产业繁荣、城市功能齐全、人气商业聚集的现代化新城。
回族地区经济发展可行性措施
(一)理论支持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8年11月,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对中华民族内在构造、形成过程和精神特质最为新颖和恰当的概括。回族自古以来信仰伊斯兰教,拥有其民族自有的特色,“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回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村区域经济国内研究。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小城镇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使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城镇在农村地域上有一个合理的分布状态,形成以区域性城镇为中心的多层次农村区域经济网络,才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特点,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给予散杂居回族地区的发展一点启示,首先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要应用好附近的经济市场,发展个体经济;然后就是城市带动经济,形成城乡一体化。
(二)政策以点到面且城乡统筹发展
散杂居地区民族的个体经济发展阻碍之一,就是启动资金短缺。由于农村信用体系薄弱,以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们很难进行小额贷款并且对资金的有效利用能力较低。面对这一现状,散杂居地区的城市应该起到带动发展作用。首先,当地政府可以选择几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实验区,引导发展特色经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适当推出一些小额贷款发放给信用度相对较强的个体,提供个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少数民族企业信贷机制,鼓励支持各民族企业形成共担风险、互为担保的信贷机制,打造民族企业的信贷平台。
(三)发挥地域特点以发展特色经济
地域环境的优势是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否真正运用好这一因素也决定了该地经济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对于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应该深层次认知当地环境与发展情况,寻找地区具有的地域优势,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散杂居回族地区要善于发现地域特点并且深度认识当前经济环境,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
(四)发扬民族特色以完善民族经济
国家政策对民族个体经济给予鼓励,2005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36条相关规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放宽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要求,并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国家的这些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政策支持,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应该着重发展民族经济,发扬该民族的特色,扩大个体经营范围,这样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进步。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下,创新成为新时代成功的代名词,而少数民族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性,也就是其民族内涵。纵观近几十年,各少数民族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及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依托少数民族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贴切的使用价值和低廉的成本开拓出了市场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际发展中,民族经济也会遇到一些阻碍。面对这些阻碍,应该采取扩大经营网点、科学管理、规范经营、形成品牌效应等措施。政府对于回族地区个体经济的发展也给予政策支持,如2003年以来,国家实行清真食品生产企业享受流动资金贷款年息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和技术改造贷款由中央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对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少数民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侯第主编.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民族出版杜,2001
2.关注少数民族医疗现状•上汽通用五菱广西建多家博爱卫生站.丁香园,2009
3.丁忠民.城市带动农村的“自然性”与“强制性”测度.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
篇6
关键词:第三产业 人力资本 平均贡献百分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总量上看,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3087亿元,增加了近两百倍;从GDP占比上看,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3.9%上升至2010年的42.9%。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对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比重偏低等问题,且“十二五”规划关于产业调整的定量指标也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比例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对第三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测度与贡献率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人力资本的估算归纳起来有三大类测度方法:教育年限法、成本法和未来收益法。由于教育存量法中受教育年限与受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间可能相关性较差,成本法忽略了天生的禀赋、环境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而未来收益法中贴现率的确定相当困难。因此,本文在基于人力资本价值与劳动者收入内在逻辑关系所构造的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模型的基础上,对劳动者收入的核算及资本收益率进行调整,得出修正后的人力资本存量测度模型,估算出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贡献率,并与第一、二产业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人力资本存量测度模型的修正
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最主要的变量是收入,收入与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表现为一种函数关系,因此基于人力资本价值与劳动者收入内在逻辑关系构造的测度模型对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也最为合理,本文在张昭俊、赵宏中(2012)的研究基础上,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一)人力资本与收入的内在逻辑关系估算模型
国内学者张昭俊等利用人力资本价值与劳动者收入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人力资本的估算模型,它的创造性体现在利用未来收益法估算的同时考虑到了人力资本的折旧,使估算方法和操作更为简单,估算结果更加切合实际。下式给出了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公式:
(1)
其中,H表示人力资本存量,W为劳动者收入,δ为人力资本价值转移系数或折旧,r为资本收益率。劳动者收入以GDP收入法中的劳动者报酬代替;人力资本的折旧则按职业分类的人口数据,确定每一类职业人力资本的使用年限,估算出人力资本的加权折旧率为4.96%;折现率则根据分析年段内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的总体加权平均值来确定。
本文认为该模型有两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劳动者报酬中个体经济收入的划归问题,2003前后我国个体经济收入的统计划归出现了显著变化,2003年之前我国将个体劳动者收入全部视为劳动者报酬,之后将其视为营业利润。因此需要对2003年以后的劳动者报酬进行调整。二是对于折现率问题,张昭俊等认为应该依据分析年段的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的平均值来确定,将其视为定值。然而我们测度的是每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因此应该根据每年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来折现(一年期内有变动的,利用加权平均确定基准贷款利率,权重由利率变动期间的天数确定)。
(二)人力资本存量测度模型的调整及数据说明
对于上述所提出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在假设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个体经济就业数据对2003年后的劳动收入进行调整,提出了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调整模型:
(2)
其中,H表示人力资本存量,W0为非个体经济的劳动者报酬,LA为个体经济的就业人数,L为总就业人数,δ为人力资本价值转移系数或折旧,r为资本收益率。
由于各个产业的个体经济从业人员数据无法获得,且在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相同的假设下,本文认为W0可用非个体及私营经济的工资总额替代,LA则为个体与私营经济的就业人数。非个体及私营经济的工资总额、总就业人数、个体与私营经济的就业人数和资本收益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2》,而折旧率则以加权平均值4.96%代替。
第三产业人力资本存量测度及比较分析
表1给出了1996-2011年代表性年份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人力资本总量、就业人数以及平均人力资本,其中平均人力资本等于人力资本总量除以就业人数。从人力资本总量上来看,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均呈现增加趋势,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接近为第一产业增长速度的两倍,也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30%以上。从平均人力资本上看,剔除就业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对人力资本总量的影响,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增长率仍最高为16.7%,而第一、二产业基本相同,分别为13.6%和13.4%。
第三产业人力资本贡献率及比较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
对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一般采用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的简化形式:
Yt=AtKtαHtβ (3)
其中,At为全要素生产率,Kt为物质资本存量,Ht为人力资本存量,对模型进行对数变换,得到本文研究中所用到的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型形式:
lnYt=lnAt+αlnKt+βlnHt+εt (4)
其中,物质资本存量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替代,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2》,而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则采用上文中的测度结果。利用EViews 7.0及上述所得数据,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lnYt=2.15+0.43lnKt+0.38lnHt+εt (5)
(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及其分析
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实质上就是在总的经济增长率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例。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中存在就业人数的影响因素,本文用h=H/L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一种度量,分离出就业人数的影响。对式(4)进行微分处理,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即:
dY/Y=dA/A+αdK/K+βdH/H
=dA/A+αdK/K+βdh/h+βdL/L (6)
利用式(5)的参数估算结果,对各因素的贡献效率进行估计,表2给出了代表性年份的估计结果。从总体上来说,1996-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5.64%,而物质资本积累贡献了其中的8.17%,平均人力资本贡献了6.34%,劳动力的增加贡献了1.08%,技术因素则贡献了0.5%。单从物质资本的贡献上看,1997-2009年物质资本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上升趋势,而后则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物质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从平均人力资本贡献上看,基本和物资资本的贡献保持相同的趋势,对此笔者认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力资本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2010年和2011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乏力;从劳动力和技术因素的贡献上看,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保持不变,且贡献率偏小。
(三)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人力资本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表3给出了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各组成要素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第一、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均在50%以上,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除投资外,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且相对于第一、二产业,平均人力资本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高,达到了40%以上,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相对于第一、二产业关系更为密切。而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均较低,这也反映了我国商品的科技含量低、粗加工比例过重以及科技进步相对缓慢这一事实。
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从人力资本总量和增长速度上看: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人力资本总量还是平均人力资本均高于第一、二产业,且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速度几乎是第一产业人力资本总量增长速度的两倍,也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30%以上;从人力资本贡献率上看: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第一、二产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效果非常明显,仅次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效果,且人力资本对第三产业贡献率更为突出,已达到40%以上,与投资贡献效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参考文献:
1.王金营.1978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估计[J].人口研究,2002(3)
2.云伟宏.中国人力资本估算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2)
3.钱雪亚,王秋实,刘辉.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J].统计研究,2008(12)
4.焦斌龙,焦志明.对中国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学家,2010(9)
篇7
关键词 中国 非公有制经济 内涵 性质
建国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理论上,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突破了“对立论”和“有害论”的传统观念,进而确立了“补充论”和“有益论”的新观念,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对传统所有制理论作了重大突破,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从“补充论”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和“共同发展论”,使其实现了由“基本制度外”到“制度内”的变迁。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在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尽管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我们加以澄清并解决的问题,如: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应怎样界定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性质作些分析。
1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1.1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理解的偏颇
(1)传统意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过窄。一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同时其影响力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也还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会在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束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果仅限于此,这不但会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谈不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且也会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人们通常认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并未将其看作也可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其非公有制经济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我国将此借鉴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未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看作也可能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就有可能造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层次,妨碍其借助股份制这种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高水平、规模化的发展及进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层次扩张,这不但会妨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1.2 正确认识和界定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内涵
(1)在理论认识上,应拓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还应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例如,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济等企业中的私人所有部分,具有明显的非公有制属性;在股份制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私人控股的,具有明显的非公有性,应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在合作制经济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谁是主要投资者,主要投资者是私人的应属非公有制经济。
(2)在实践上,应将股份制、合作制看作是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提倡和鼓励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股份制、公司制和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发展生产型、外向型和科技型、效益型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发展,又可以有效地吸纳需要重组、改造的国有资产,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更高层次上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把科学的理论认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生力军,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1 判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基本原则
关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理论界有着较为激烈的争议,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具体说来,目前理论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理解存在着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从具体来说,则具有二重性和可变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第四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性的东西,哪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就依附于哪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五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欠科学。要实事求是地揭示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研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必须从总体上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判断标准。马克思曾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从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要考察一种所有制的性质,离不开对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考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不同,才体现出一种所有制与另一种所有制的根本差别,才体现出二者不同的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在考察和界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离不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的判断标准。只有坚持此标准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客观地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质。
(2)结合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国情。在研究某一具体的经济问题时,必须将其置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考察。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现实性政策性极强的问题。我们在考察和研究某一经济问题的本质属性时,必须以现存的事实为前提,以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为前提,不能仅靠理论推导和逻辑演绎,而是要将正确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和本质。
2.2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分析
(1)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份。这种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一方面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它始终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而是一种依附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并且受主导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就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而言,它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不再是作为生产力的消极因素而存在,而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存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个体经济本身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属性,但是由于受我国公有制经济这种主导 经济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其已从属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因而我国的个体经济已有了中国特色。
(2)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私营经济这种经济关系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私营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使用者相分离,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有,是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从本质上讲无疑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是它又不同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私营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控制和管理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其存在和发展要受到我国政权的控制,要受到我国法律、政策等规范的制约、引导和管理,要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发展,要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种“普照的光”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内在本质中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受到了抑制,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得到了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私营经济已不是那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有了中国特色,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
(3)外资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达形态,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外国资本家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我国目前的外资经济主要有三种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尽管现阶段我国外资经济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必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轨道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外资经济已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在涉及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各方面的性质,投资的比重及各自的权限来确定其性质。如是股份制企业,就要看控股权管理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明显的私有性,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
另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不能笼统地说其是私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判断其性质时,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如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私有的性质,属于非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8
累计发放贷款__亿元,先后为化工厂、石油运输公司、炼油厂、建安公司等单位注入了资金,解决了这些单位的资金需求。发放个人贷款__x多万元,支持了我市个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个体投资资金短缺的难题,繁荣了地区经济。
工作的回顾:
一、积极争取上级行的信贷资金,增加信贷投入。
今年以来,改变过去那种“坐门等客”式确定信贷支持对象的模式,从行长到一般客户经理主动深入到企业及有关部门,主动了解项目建设客户的需求,尽量满足其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为切实达到这种效果,制定了《首席客户经理奖罚办法》,与其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有效地促进了责任人在扶持质优企业项目的主动性。在贷款过程中,本着“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原则,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使客户对建行服务的满意度明显加强,增强了建行在客户中的美誉度。
二、丰富信贷品种,实行敞开式办公,支持我市多方发展。
近年来我市个体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经济上以其经营灵活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原来的贷款种类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针对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我行积极主动地与上级部门联系,要求准予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行成了系统内辖区第一个准予办理个人贷款的县、市支行。今年以来,又进一步完善、修订《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贷款操作规程》,使个人贷款的发放,真正贴近客户心理,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由原来的个银、营业、业务三个部门交叉办理,统一归口业务部集中管理,业务部的办公地点也由三楼迁至一楼,实行敞开式办公,真正实现面向客户,方便客户。原来客户办一笔几万元的贷款得楼上楼下跑几个部门,耽误好长时间,现在客户只需到一楼业务部一个部门,就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办理完毕。“一站式”服务得到了广大个体客户的一致欢迎,到目前为止,共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__x户,金额达到__x多万元,支持了我市个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个体投资资金短缺的难题,繁荣了地区经济。
三、积极开办承兑、贴现业务,解决了部分单位流动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化工厂、石油运输公司、炼油厂等单位,资金需求周期短,金额大,按现有的信贷政策,我们为其量体裁衣,积极办理各种票据业务,为上述企业共办理承兑、贴现业务数十笔,金额达__x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其资金需求,缓解了资金压力,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使这些企业的经营不断朝着稳健、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搞好深入细致的管理工作。
首先进行优秀营业员的评选。制定了优秀营业员评选办法,每季在全行范围内评选了__x名营业员,并予以奖励,以服务的标杆示范作用引导全行的服务方向;同时对员工服务进行暗访监督,继续聘请监督员,对员工服务进行暗访检查。对服务不规范员工予以通报处罚;对核算差错定期通报处罚,严格考试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先后投入__x多万元,完成了对环境设施的进一步改造,对办公楼、营业厅、中捷营业厅、大港营业厅进行了全面装修,基础设施的改造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提高了对外的整体形象。
篇9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少在十个方面给予现代经济学严峻的挑战,即从今往后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在经济人假设、经济研究范围、价格理论、效用理论、政府作用、信用理论、金融衍生品市场、货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经济学研究基础范畴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理论认识创新。
[关键词]经济学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时代。但时至今日,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远远地落后于这个时代,不能有效地为现实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服务。从人类思想发展的根基讲,当代人更应该看到的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对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否尽快复苏,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更是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挑战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研究
需要有前题假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现代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是于学理不通的,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内在缺憾。由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因而,作为经济学研究假设前提的经济人,不能只表示个体经济人,还必须有对社会经济人的假设抽象。缺失社会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研究只能从社会经济中的个体出发分析和探讨人类的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是难以展开的。迄今为止,现代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仍只是局限于解释经济个体之间的利益之争,没有能够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理性思和自觉维护。在这种状态下,已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经济学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不仅是不完全适用于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其提出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基本上不能被政府接受为宏观调控的指导理论。因此,自觉地深化对于经济人假设研究,增加社会经济人假设,必将成为推动21世纪现代经济学理论创新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制高点。作为现代经济学宏观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假设,不同于个体经济人的社会经济人至少应具有十大理性基点: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经济结构平衡、保护经济发展活力、保障收入分配公平、严密控制货币管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坚决落实天赋人权。为此,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对于长期以来经济人假设缺失社会性的问题,从今往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及时并积极地弥补这一缺憾。
篇10
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共享经济产权层面的特点是所有者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获取收入的租赁经济,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没有形成气候。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租赁交易的信息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文以“云大物移”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统称)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共享经济从理想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体之间进行这种直接的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能够快速进行匹配。同时,互联网平台上的支付手段、评价体系日趋成熟,交易双方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约关系,加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会从哪些方面影响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哪些行业最容易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共享经济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大大减少了微观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大幅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搜寻、谈判、监督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伴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博弈互动,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重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符合新的、低交易成本要求的新商业模式,也即完成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或者说是“破坏式创新”。从供应方来看,个体经济借助互联网强势回归,从消费方来看,则从以买为主变为以租为主。这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供应方:个体经济强势回归
我们知道,传统企业的形成跟交易成本紧密相关。在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看来,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在企业里,资源配置由权威的组织来完成。但无论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有成本。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但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也随规模扩大而增长,而且企业越大,管理成本可能越大。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增加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即企业的边界所在。
而共享经济的一个颠覆性影响,体现在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减少了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传统企业边界收缩。互联网提升了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的效率,提高了匹配需求与供给的效率。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完善信用记录,增强市场自身的信用约束。而社交网络的快速扩展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在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科斯的理论,传统的企业边界存在被市场挤压的倾向。随着传统企业边界收缩,“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完成了共享经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破坏式创新。
一个具体表现是个体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强势“回归”。以出租车市场为例,在出租车公司尚未形成、私家车开始普及的阶段,居民对出租车服务的需求只能通过非正规的出租车个体户来满足。然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这种由出租车个体户构成的市场一直难以扩大。出租车公司的出现带来了标准化、正规化的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激活了市场的需求,出租车公司取代出租车个体户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然而,滴滴、Uber等共享平台填平了阻碍原始个体经济发展的“信息鸿沟”,信息成本下降、信息不对称减少使得市场型交易成本开始低于企业型交易成本,最终的结果就是,相比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服务而言,机会成本具有天然优势的专车、顺风车等出租车个体户能够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更高效响应、更优质服务,最终促进出租车个体户强势回归出租车市场。简而言之,在共享经济的颠覆性作用下,个体经济借助于云大物移技术强势回归。
相应地,共享经济的颠覆性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在技术条件上能够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不得不以企业的方式提出的产业中。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企业模式,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资本分割性较强,存在单个劳动者用一小部分、甚至无需资本就可以单独提出的可能性,也就是具备“个体经济”的技术可能性。例如,有一辆车就可以成为Uber或者滴滴司机,有一栋房子就可以成为Airbnb或者小猪房东,甚至没有什么实物资本也一样可以成为共享平台上的兼职厨师或者理发师,只要你的手艺过关。在目前的状态下,难以想象在炼钢这种资本分割性较差或者说不可分割的产业,一个劳动者单独用某个熔炉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钢铁产出。由于第二产业中企业的资本通常存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而服务业或者说第三产业的资本可分割性较强,因此,共享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
即便是在资本分割性较强的服务业内部,共享经济对不同企业模式的颠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部分取决于现存的企业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是政府在判断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孰高孰低之后形成的?还是市场在比较这两类交易费用后形成的?如果是前者,这意味着企业模式刚性较强,难以及时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难以及时消化吸收相关冲击。而通过后者形成的企业模式灵活性很强,能够及时消化吸收共享经济造成的冲击,扬弃旧模式,演化成适应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比方说,特许经营制度形成的出租车公司,实际上长期依靠行政垄断生存,制度刚性强、市场意识差,面对滴滴、Uber等共享经济的冲击,并没有及时做运营形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与滴滴、Uber等平台和司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演变为直接冲突。
而一个正面的例子来自于网络电商与实体卖场之间从冲突到合作。与共享经济一样,网络电商也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一度是以实体卖场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但是实体卖场作为市场自发形成的企业组织,灵活性强,能够及时响应新形势的挑战,迅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充足的线下渠道这一比较优势,从而使得网络电商非但没有革实体卖场的命,而是如马云所讲,形成了“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未来30年一定在线下,而传统企业的希望一定是在线上”的共识,并出现了京东与永辉、阿里与苏宁各自联手打造成O2O的新业态。中信证券研究部行业分析师近期了系列报告,对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和展望。
需求方:从以买为主到以租为主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使用”通常是他们购买商品的主要目的。对于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显然不一定非要拥有所有权。所有权所涵盖的权利要大于使用权,因此通常而言,为“购买所有权”(下称“购买”)所要付出的成本通常要大于为“购买使用权”(下称“租赁”)所付出的成本。以日常代步为例,购买汽车通常意味着要花十几万的购买费用、每月数千元的养护费用等,但是通常每月几千元的养护费就已经足够每个月的打车支出。
既然如此,为什么消费者依然普遍选择购买而不是租赁呢?一个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阻碍了租赁交易的高效实现。消费者对车辆的使用需求通常具有随机性,即便是日常上下班代步,由于种种原因也难以做到每天同一时间出门上班或者下班回家。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由于存在难以逾越的信息鸿沟,交易成本高昂,打车这种租赁模式难以做到及时匹配消费者的随机需求。一旦租赁的交易成本超过了购买的交易成本,那么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即是买而不是租,在确保了使用需求及时有效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占有、收益等效用。这种消费者偏好造就了汽车市场的传统商业模式,即汽车市场以买为主而非以租为主。
共享经济正在对这种以买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造成颠覆性影响,以买为主正在向以租为主转变,同时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云大物移技术大大降低了汽车租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使得共享平台能够低廉、有效、及时地实现汽车租赁供求匹配。相比于购买而言,共享经济的网络效应,使得租赁的交易成本伴随着参与人数增多而不断下降,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尤其如此。共享经济使得消费者不必再为了满足“使用”的需求而去购买商品,只需支付少量成本租赁即可。共享经济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是因为它的“闲置资源、闲置时间”模式,决定了它的生产要素机会成本较低,所要求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费用要比传统模式中支付的费用低,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要小于他原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消费者意愿支付的最高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两者之差就形成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偏好的转变正在改变制造商的观念。比如,汽车生产商正在从单纯的销售汽车向出租汽车拓展。例如,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已于2009年开始探索汽车租赁的共享经济模式,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戴姆勒智能交通服务集团,作为奔驰smart车型的汽车共享平台,这一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car2go。根据里夫金的研究,“汽车共享的成本只是私家车成本的20%,却可以使总体福利水平最大化。尽管这样一来汽车的产量和销量有可能减少80%,但依然非常值得推广”,而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对从私家车向协同共享汽车的转变抱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支持,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服务会使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急剧减少”。除此之外,考虑到中国大城市限号限行等造成的汽车所有权“打折”,未来中国汽车租赁对汽车购买造成的颠覆影响可能更大。
“自由人”的联合:共享经济意义深远
除了对传统企业模式造成“破坏式创新”之外,共享经济对社会还有多方面的影响,以致大家对共享经济还褒贬不一。那么,共享经济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共享经济在高度机械化、纪律化、标准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之外,给了供求双方更自由选择、更自由供给、更个性定制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共享经济具有了“自由人”的联合意味。共享经济这种“自由人”的联合形式,有助于供求双方跨越信用缺失障碍,更自由地达成交易;共享经济使得个人更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有助于缓解人的“异化”问题;有助于推动不合理制度的优化,推动经济更自由的发展。
共享经济有利于解决信用缺失问题,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共享经济是高度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没有信用,难以想象一个消费者会放心地去乘坐陌生人的车或者住到陌生人的家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一次性博弈难以淘汰信用缺失的玩家,只有无限重复博弈才能暴露每个参与者的信用度,进而激励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在云大物移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这种理想的重复博弈方式难以实现,而云大物移技术使得每一个普通消费者(供给者)可以便捷低廉地观察到潜在供给者(需求者)的信用度,从而做出理性的抉择。云大物移技术使得每一个作为互联网节点的个人时刻处于无限重复博弈的交易环境下,珍惜并提高自己的信用度成为理性抉择,最终导致一次博弈下互相不诚信的“囚徒困境”被打破。共享经济这种“提高诚信、有利自己”的正向激励特点,将会通过在个体之间重建、新建信用关系,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信用意识,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平滑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摩擦,最终促进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