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

篇1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门的领导和规划下,先后出版的卫生职业教育教材有上千种,在满足了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为广大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部分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应进行研究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学术水平不够

1.1.1 教材思想水平落后于现代教育理念

某些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在思想上落后于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材中出现不符合国家教育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思想和观点。过分强调卫生职业教育知识重要而忽略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忽略了学生全面性、主体性、创造性和系统性发展的需要。

1.1.2 教材科学水平落后于求真教育理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获得知识的有益载体,但由于教材在组织编写过程中缺少规范性导致同本或同类教材在一些基本公式、符号甚至计量单位上的不统一,给教师和学生学习和记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某些教材存在逻辑甚至概念上的错误,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误导。

1.1.3 教材适用水平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卫生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合职业岗位的专业人才,但某些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缺少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在内容选择上过分追求新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规律,内容过深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1.4 教材职业能力培养水平落后于顶岗学习理念

个别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与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的衔接程度,不能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甚至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职业资格准入证而不能顺利完成就业。

1.2 编者学术水平不足

编者专业水平不足承担无法胜任的教材编写工作,编者的学术水平对于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举足轻重,某些教材中出现了非专业人士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现象,导致在组织编写过程中无法找出编者们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致使教材质量欠佳,某些未曾承担过编写任务的教师却承担了大量的编写工作,导致教材出现较多质量问题甚至学术问题。

1.3 教材出版水平不高

教材的差错率是最能表现教材出版水平的点,教材的封面设计和版式都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印刷质量和装订质量也都影响到读者对于该书的使用积极性。

1.4 教材选用过程的人情化

当前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在选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人情化问题,某些卫生职业院校单纯的以本校教师参与编写作为是否选择使用的依据,一些主编通过关系向关系院校强行推荐使用自己主编的教材,这些都为卫生职业院校选择高质量教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提高教材学术水平

2.1.1 从卫生职业教育教材的思想性上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

根据当前教育理念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变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上跟上甚至赶超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思想成为教与学的先导。

2.1.2 从卫生职业教育教材的科学性上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

在卫生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和质量评价上,力求教材用于和书写的规范性,注重教材中概念内容的准确性,从教材编写的主线出发表现较强的逻辑性和实践性。

2.1.3 从卫生职业教育教材的适用性上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

无论哪一种教材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材编写、质量评价乃至选用都要注意符合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内容上要符合认知规律,能够启发学生,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1.4 从卫生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能力培养上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

卫生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源于卫生工作岗位的需求、人才规格的分析,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教材中要涵盖全部的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做到教材培养职业能力。

2.2 提高编者学术水平

卫生职业教材编写、质量评价和选用过程中严格要求教材编写者的专业水平,对于未曾在专业授课和研究的人员不能准入编写资格,对编者的科研状况要有严格的要求,未发表专业论文的个人不能参与编写专业教材。

2.3 提高教材出版水平

教材出版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出版社对教材本身的关注程度,更反映了出版社的层次,甚至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材出版时应对教材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对差错率应要求在万分之零点五以下,封皮的设计符合现代学生审美的需要,纸张印刷和版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4 杜绝教材选用的人情化

选用一本好的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不仅对学生本身有好的影响,更是对人民卫生事业的贡献。要严格选用优秀的教材管理人员,秉公职守,严格控制引进教材的质量。但一些职业院校采用专业带头人择书制度,多人选择势必对教材质量有一定的冲击,但监管人员如加强监管的力度,将对选用高质量的卫生职业教育教材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从每个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做起,相信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规范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培臣.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107-108.

[2] 唐海燕.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0).

篇2

职业卫生相关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病防治法》中的5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4.09%。其中对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权利知晓率最高,达90.45%;86.55%的调查对象认为职业病可以预防;有70.76%的人知道国家有专门保护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但知道有《职业病防治法》的人仅占55.95%;对职业病患者是否享有工伤社会保险权利的知晓率最低,仅16.76%,见表1。

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调查对象中仅43.47%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认为对自身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前3位是饮食安全与卫生、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中的污染,分别为27.29%、23.78%和13.84%。87.80%的外来务工人员愿意参加免费健康体检,58.09%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对社区医生、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健康服务更愿意接受,接受率达63.16%和51.46%。工人岗位与非工人岗位两组人群在对自身健康状况、自认影响健康的因素及愿意接受的健康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职业危害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87.13%的调查对象认为职业危害相关知识教育有必要。对开展职业危害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如面对面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讲座、义诊等宣传活动认可度较高,分别为53.21%、47.56%和43.47%,工人岗位与非工人岗位两组人群在面对面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及网络咨询等活动需求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最希望了解的职业危害知识内容为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及常见职业病介绍,应答率达55.73%;其次为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防护措施,应答率分别为30.25%和30.89%;对职业心理卫生知识需求度最低,仅4.46%。非工人岗位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危害法律法规知识需求最高,应答率为32.35%;有11.11%的人对职业心理教育有需求,两组人群在危害因素及常见职业病、职业心理教育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篇3

“职教二十条”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教材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开发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配套信息化资源的融合教材,是现阶段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培训、考试、实训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课程系统,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充分满足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客观需要。显然,信息化时代卫生职业教育融合教材,不应该仅仅是纸质教材和数字内容的简单糅合、叠加,而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在教材领域的整体提升,更是基于纸质教材编写、使用、反馈全流程,教师、学生、编者全沟通,教师、教材、教法全服务,多维、立体的一体化、信息化教学内容。这里面既包括专业课程的全面开发设计,也包括教学资源的高效组织利用,还包括教材、资源、平台、系统的高效融合,更包括教材、资源、平台、系统之间的便捷性应用、交互性体验、动态化更新、个性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把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实时反映到教材中来,打破纸质教材建设落后于临床的困境,满足“职教二十条”提出的“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的要求。

2构建全层、全程、全员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2.1全层次建设。按照“职教二十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规划,卫生职业教育教材要在中职教材为基础、高职教材为重点的基础上,积极服务高层次应用型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尽快开展应用型本科、长学制、研究生教材调研、探索与试点工作。同时,教材体系建设要尽快向专业院校教育的前后两端延伸:其一,开发面向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手册、读本;其二,开发适用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现役和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等的实训、培训教材。构建“一体”为主、“两翼”协同的新时代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一体”即以院校全日制专业教育为主体;“两翼”即劳动和职业启蒙、职业技能提升,毕业后培训及社会培训。2.2全周期服务。新形势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要体现为卫生人才成长成才全周期服务的理念。从在校教育的中职、高职、本科、长学制、研究生教材,到中高贯通、高本衔接教材开发,再到学分银行、职教高考和技能培训教材编写,做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岗位内外的全周期覆盖、全周期服务。2.3全人群覆盖。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改革,未来的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不仅要覆盖中小学生、在校学生、在职人员、社会成员,更要结合卫生职业教育和培训带来的生源变化,有效覆盖现役和退役军人、运动员、下岗职工、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不同背景的学生,满足其学习培训需要。

3构建形神兼备的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3.1形式新颖。“职教二十条”涉及教材内容不多、篇幅不大,但有高度、要求新。尤其是对教材形式,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客观地讲,这不仅是在教材外延要求面的拓展,更是在教材内涵要求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纸质教材之外配套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上,更体现在纸质教材本身的积极变化上。对习惯于传统教材编写、出版的编者和出版社来说,这是全新的要求,需要深入研究、积极应对。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新时代卫生职业教育教材需要从编写到出版全流程的开发设计,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实现教材与临床思维过程、临床工作过程有效对接、无缝衔接,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创新教材形式,满足卫生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3.2属性明确。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属性,积极服务就业,突出“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赋能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初心,“为了一切学生”体现的是能广泛服务中小学生、在校学生、在职人员、社会成员以及现役和退役军人、运动员、下岗职工、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不同生源、不同从业经历、不同技术技能基础、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不同,教材适用性也不同,这就是未来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应具有的突出属性。3.3服务重点。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按照“职教二十条”的部署,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优先加强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相关专业中高贯通教材建设,主动服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按照发展有序、重点保障、支撑有力的总体步骤,拓展服务面,保障服务点,实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工作方针的协调配合。

篇4

2012年是《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也是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第一年。为搞好宣传活动,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律意识,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双百六进活动的通知》要求,县卫生局决定,自2012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10日(100天),在全县开展下半年职业病防治宣传“双百六进”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活动内容及目标

针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利用100天时间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职业病的正确认识,减少劳动伤害。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明白纸、讲座、义诊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把职业病防治知识送进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农村、医院,进一步提升群众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组织领导

成立栾城县卫生局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体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负责“双百六进”活动方案的制定。

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卫生局公卫科科长

县疾控中心主任

县卫生监督所所长

成员: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县疾控中心健教科科长

县疾控中心职卫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疾控中心,负责“双百六进”活动的具体实施,组织培训、督导、考核和宣传。

成员:县疾控中心健教科、职业卫生科成员

工作职责

(一)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职责

1、按照文件要求,成立职业病防治宣传专业科室,并按工作要求负责拟定全县职业病健康教育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信息管理与及考核。

2、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

负责全县医疗机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职业病防治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防治人员的业务培训。

3、信息管理与及考核

收集、整理和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信息,推广职业病防治方式和方法。

对乡镇卫生院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的督导检查,并有督导记录,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完成督导报告。

(二)乡镇卫生院职责

1、负责拟订本辖区职业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效果评价。

2、组建乡级职业病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宣传教育队伍,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3、开展职业病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健康咨询室,提供免费健康知识和行为咨询,方便百姓及时获得健康知识。

具体要求

1、县疾控中心要印制资料,包括职业病防治条幅、折页、职业病健康教育处方等,发放给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各医疗机构要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每2个月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2、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卫生科普赶集活动

结合农村万场科普赶集宣传活动,利用农村集市或庙会,开展职业病健康咨询活动。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开展2次职业病防治宣传赶集活动,县疾控中心至少参与每个卫生院2次赶集宣传,到12月10日前全县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赶集活动不少于40场。

3、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职业病防治健康知识和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开展1次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县疾控中心派员参加各卫生院的讲座,到12月10日前,至少完成30场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

4、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全面开展“六进”活动,深入重点企业、机关、病房、居民小区、中小学、劳务市场、农村等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发放职业病宣传材料,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但是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卫生学校的专业培养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卫生学校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基础和精神支撑,也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学校的特殊性,要求卫生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在遵循高校文化建设普遍性内容基础上,加强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入。在医院护理文化的引导下建设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加强护理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建设优秀的校园护理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卫生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而拥有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为卫生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医院护理文化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1]“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拓展效果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化“领军者”的作用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护理专业 解剖学 实验课

护理教育虽蓬勃发展,但其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要走出一条“特色十质量”的发展道路,就必须重新审视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健全评估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卫生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优化卫生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砝码。

1.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其中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更加短缺。卫生职业教育走一条“特色+质量”的发展道路,才能立足于社会,取信于考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优化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砝码。教育部已就卫生职业教育工学结合[2]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做出部署,并指出工学结合和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向。在构建卫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力求使课程体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既有针对性,又有前瞻性和扩展性,让学生在掌握必需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保证毕业生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会因职业岗位变换而失去自身工作能力,确立具有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卫生职业教育属于“教学、服务”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企业生产建设服务提供适用人才。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训练学生的高技能,这就要求卫生职业教育探索与“教学、科研、服务”类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研究卫生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确定“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1.1关于职业性

职业性应是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内涵。职业性必须明了三点:一是职业不等于专业,而是专业的复合、综合、融合。卫生职业教育一般有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特别标榜培养宽基础、适应性强的“知识通才”;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应是解决职业岗位综合的、复杂实际问题的“职业通才”。二是职业的具体化,也就是岗位。卫生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上岗”、服务“就业”,否则就丢掉了自身的优势。三是卫生职业教育要体现知识、技术的应用性,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性。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定岗位的操作能力之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管理才能、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1.2关于卫生职业教育人才的职能与岗位设定

卫生职业教育人才的主要工作职能:一是把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组织实施于现实的生产实践中或者把重要的、关系全局的决策具体化,组织贯彻并作出部门性的决策;二是维持、监控实际的技术系统或组织系统,承担部门或系统的主要责任,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的复杂的技术或实践问题,对基层技术员、工人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三是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的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

1.3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3][4]

卫生职业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但要适应医学发展的趋势,而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1纪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因素,促使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使人类的疾病发生巨大变化。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理、心理、自然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护理教育应向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多层次进行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家庭人口减少、慢性疾病增多及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支付能力上降等问题的出现,护理工作的范畴已超出对原有患者的护理,扩展到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从个体到群体的护理,护理工作的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会和家庭。对个体、家庭、社区整体健康的护理,提供连续的人性化的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全科护理。

2.解剖学实验课的设计与实施[5]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诊治手段的发展,许多医疗和护理新装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护理的操作需要有相关的解剖学内容。而解剖学实验课的实验效果直接影响了护理操作,所以高职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实验课为工学结合和产学研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实验课的课前准备

每次实验课前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标本、模型的准备,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本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提高对实验课的兴趣,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

2.2实验课的具体操作

2.2.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意识地加强和培养学生在解剖学实验课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各种操作打下基础,为工学结合打下基础。在解剖实验课要求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学生刚入学尤其是女学生对于初次接触、尸体标本有害怕和恐惧的心理是正常现象,老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老师示教后可先分组观察,等学生适应后要求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触摸和观察标本。

2.2.2多媒体示教和老师示教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图像视野大,又有动画,生动形象,便于同学们学习和理解,但比不上标本观察的直观真实。先用多媒体进行示教,然后老师在标本上进行示教,两者相互结合,使学生得到真实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学习。

2.2.3标本、模型与活体观察相结合

护理人员将来的工作对象是病人,观察尸体和标本是便于以后的护理操作工作,所以在观察尸体和标本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活体,可以观察自己,也可以两人一组相互观察。例如:在下肢骨的实验过程中,观察髋骨时,除观察髋骨标本外,还可触摸自己的髂嵴和髂结节,两人也可相互观察,为以后的骨髓穿刺的操作和腰椎穿刺打下基础。

2.2.4分组观察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每个实验班最好30—40人,分2组分别由2个老师代教,每组一套标本和模型,学生人数少观察得清楚,学生动手的机会就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边动手观察标本边思考,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学生自己提问题讨论,在讨论中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引导。例如:在下肢肌的实验过程中可提出髋肌的后群的臀肌有几块?可分为几层?为什么肌肉注射常在臀部?在臀部的什么部位?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学习下肢肌的解剖学内容,也为以后的肌肉注射的操作打下基础。

2.2.5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

在讲完一个系统后,不但要进行理论考试,还要进行实验考核。实验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在标本上辨认所学内容的形态结构。实验考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前,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标本上辨认某一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或在活体上触摸,分数计入期末总成绩。另一种是一个系统学习结束,进行实验考核。通过实验考核调动同学们对解剖学学习及解剖学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实验课的补充和延续

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实验与企业合作,与郑州文汇教学用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基地,公司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在解剖实验课结束后,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公司制作解剖标本,增强解剖学实验的效果,成为解剖学实验课的补充和延续。

卫生职业教育解剖学实验课的设计与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还要进行探讨、改革、建设、完善,以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索一条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和产学结合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国华,王建国.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才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

[2]罗湘,陈俊国,等.走产学结合之路构建药学高职高专“订单”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医学,2006,35(2).

[3]洪梅.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发展之路[J].卫生职业教育,2006,12(24).

篇7

关键词 医院 会计职业道德 教育

医院会计是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加强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社会、经济效益,规范医疗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近年来,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现有体制和经济管理水平也要求管理者加强医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新时期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1.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医院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助推器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集成管理问题不断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本核算责任中心划分不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责任中心确认制度和权责发生制制度,没有明确的总会计师制度。二是财务核算只能完成简单的科室统计汇总,无法从数据源的底层对各部门收支情况进行实时追踪,无法做到账务处理与票据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处理。三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程度不足。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财务监管的职能只能是体现在每月的报表统计中,这样的事后管理模式本身使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比例成倍增长。财务人员对医院的资金流难以做到事前管控和事中监督,财务管理风险将会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逐步显现。

2.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代表了政府卫生职能的形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在接受医院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比以往更关注服务态度的感受。医院有大量会计岗位在窗口,就医人群在挂号、收费、入院、出院时都要频繁地接受这些会计人员的服务。医院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医院窗口会计人员转变观念,视患者为亲人,改善就医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医,不断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3.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医疗机构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

医院会计制度是医院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医院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会计制度所不可替代的。会计制度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作出规定,难以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更不能提高医院财务集成管理水平,也必然会对医院提高整体服务水平造成障碍。显然,会计职业道德可以对此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4.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医院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医院普遍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以提高医院员工的人文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医院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医院会计人员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新时期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医院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会计法律、法规教育

医院会计人员常年与现金等财物打交道,遵纪守法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医院财务工作实际,联系正反实例,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2.医院会计职业基本教育

是指对医院会计人员从事医院会计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进行的教育,进行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教育。

3.医院会计职业精神教育

医院会计工作不仅关系到医院诊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到卫生改革的顺利进行,医院会计人员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影响深远。加强医院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真实反映、严谨细致、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育有利于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4.医院会计服务观念教育

是指教育医院会计人员切实转变观念,端正服务态度,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技能,视病人为亲人,尽力减少病人就诊时间。

三、新时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医院会计职业德教育

进行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很多,可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向会计人员进行计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医院会计工作的特点,组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社会活动,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医院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形成自觉遵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能使广大医务和会人员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形成支持会计职业道建设的良好氛围。

医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将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会计职业道思想的学习,提高医院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陶冶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操。同时,要积极指引医院会计人员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才能更自觉地在实践中形成高尚的会职业道德品质。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舆论导向,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舆论氛围,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应用型;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涉及学前儿童生理发育、健康评价、营养膳食、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该课程是集知识教育与能力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然而,在长期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对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学实践中的种种偏差,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由复合型向应用型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反思和研究,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我们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名称不尽一致,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卫生与健康》、《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卫生学》等等,但课程内容基本相近。就课程内容来说,《学前保育学》课程基本涉及如下热荨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知识。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知识的奠基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学前儿童保育工作提供主要依据,使学前保育活动能够按儿童生理发育的规律办事。其主要内容涉及人体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生理发育特点和主要功能,学前儿童系统、感觉器官的生理特点及其保健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及评价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学前儿童健康学基本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运用健康学的原理来分析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因素,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

学前儿童营养卫生。这一部分内容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维持儿童生命和健康过程中营养素的来源和构成,从营养的角度保证提供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幼儿膳食的配置原则,幼儿膳食计划和食谱的制定,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

托幼机构的生活保健制度。这一部分是从制度层面讲解幼儿园生活制度,旨在让学生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从幼儿园生活环节了解卫生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科学地制定幼儿园生活制度,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各环节的卫生要求,托幼机构体格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制度、隔离制度、消毒制度、环境卫生制度。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视角讲解安全管理和教育,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旨在提高安全意识,应对意外事故。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托幼机构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托幼机构一般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

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根据幼儿成长的生理特点讲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技能和护理技巧,旨在掌握各种病症发生的规律,应对传染病和常见的病症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发生的基本途径和症状,掌握常用的病症预防和护理技术,能够在教育实践中预防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的发生。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典型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及预防办法。旨在掌握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早期发现学前心理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物质环境卫生的视角,介绍了托幼机构物质条件方面的卫生要求。旨在让学生掌握的物质环境建设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尝试进行初步的环境创设。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房舍、场地、常用设备、教具、文具、饮食用具、盥洗用具卫生等。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具有综合性课程的特点。它集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技能训练为一体,涉及知识内容广泛,能力培养要求较多,操作技能具体,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托幼机构工作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

1、《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是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取向,是课程教学的实际效能。课程价值取向一般可以分为以理论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技能培养的价值取向两种类型。如各种原理课程教学,其价值取向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而有些课程则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技巧。当然对于任何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十分明显的分为理论型或技能型。理论型价值取向中,也强调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力技能型价值取向也要以知识教学作为基础。但从总体上分析,不同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从《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内容来看,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它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技能技巧教学的奠基,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从事幼教职业的技能技巧,能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熟练地处理幼儿营养、健康、疾病预防和处理、事故预防和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创建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保育的能力和技能。

2、《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学科地位

高等院校的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而各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的。在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学和保育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保教结合的特殊性,不仅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教学,还承担着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任务。其课程体系是由学前教育和保育两个部分构成。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音乐、美术、体育、学前活动等教育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能力。而《学前保育学》课程,则主要普及幼儿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幼教职业中的保育能力,能够在幼儿教育中保证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教育提供卫生健康保障。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有重要位置,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3、《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就是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课程的功能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有不同的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前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课程等课程系列,这些课程体系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奠定知识基础。二是艺术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体育、学前绘画、学前音乐、学前手工、学前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各种技能技巧,奠定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三是学前保育课程,主要包括《学前保育学》课程,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促M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是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为学前教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素质教育。

4、《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学前保育学》课程集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健康知识、儿童营养、托幼机构生活保障、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儿童心理卫生、托幼机构环境卫生知识为一体,涉及面广泛。第二,实用性。《学前保育学》课程的设置直接针对托幼运机构的卫生保健活动开展教学,它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开始,涉及到托幼运机构卫生保健的方方面面,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工作指南。第三,技能性。《学前保育学》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要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所必需的各种技能技巧,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科地位、课程功能和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可把《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归结为“知识奠基一强化能力一突出技能一提高专业素质”,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途径,技能是目标,素质是归宿。

知识奠基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以幼儿生理学、幼儿园卫生学、幼儿园营养学、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从事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因此,《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为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奠定基础。

强化能力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是什么,还要使学生学会在托幼机构的工作实践中善于利用学前保育学的各种知识分析问题,能够按照幼儿保育的有关要求对托幼机构各种设施进行设计、规划和检测。因此,在《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增加学生见习机会,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岗位需求 ;卫生信息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名称广泛涉及到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等,其中以“医学信息学”居多。为了促进各国间对医学信息学的相互交流,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其政治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已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从国情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从医情分析,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和其他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史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十几所卫生学校相继开办了卫生会计与统计、病案管理等相近专业,培养了大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对地方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9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化解金融风险,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市场人才需求形势发生了变化。上述专业分工过细,专业面向狭窄,已经不适应市场职业变化的需求。跨入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以来,社会需要“高素质、宽知识、强能力”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将以上专业调整合并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符合“深化职教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精神,符合21世纪社会卫生人才的需求形势。

综上所述,并结合初步调研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开设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非所求”。因此,我们认为,急需进行适应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细化基本要求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我国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实践型信息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热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培养目标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限于篇幅从略)。

(二)精选主干学科与规范技能实验内容

目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教育的漏洞,而人文教育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可小觑。为此,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课程分为“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将必修课的各模块明确规定课程、课时,选修课各模块规定课程范围、基本课时和基本学分,这样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管理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完善技能实验内容和训练方法,如Office办公软件、SPSS软件,病案软件管理系统;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与维护,查询、报表、窗体的建立;硬件故障检查与诊断,计算机系统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路由管理系统、服务器管理系统。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完善效果评价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实验(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和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等进行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岗位实习一般为40周,其中二甲以上医院(病案室、信息科、医务科、办公室等)和疾控中心等为32周,电脑公司或网络中心8周。学生要按照实施性实纲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完成实习活动。目的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实习的主要科目进行出科考核,学生实习完后由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鉴定。最终由学院和系部构建成综合优化效果评价模式。

三、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要求改革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不同课程集群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多层面、多渠道等软硬教学资源,开展“活用教材”、“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医合作”往往是指学校围绕医药卫生行业第一线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建立一种由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卫生行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二)根据不同类别课程选用相宜培养模式

对统计类、软件技术类等课程,宜采用“项目教学”培养模式。而卫生管理、病案管理类等课程,宜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学生根据学习相关课程进度,适时适量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病案管理工作,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局、药厂、药店等参与卫生管理工作、挂任职务助理等。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四个新突破:将学生成绩考核转化为“行业式考核”;强化了教师的行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师生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实践”;实现教材内容与工作实际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教学评价督导体系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医学专业或卫生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在教学新模式中遵循“四种意识”的结合

首先,教学始终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行动领域及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其次,不同组课程集群,淡化学科意识,形成跨学科、多学科和整合性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是由解剖、病理、内外科等多门课整合而成),依据其课程目标、教学类型、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及方法,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与态度。再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体验或情景模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最后,重视团组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与督导体系

(1)综合运用“运筹学与系统工程” 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根据“完备性、独立性、和谐性、可测性、一致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构建教学评价体系。(2)以“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最优化等)作为方法论基础,总结概括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个子系统为“经”,以“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纵横贯通、依序衔接、条块结合、内外联系,构建教学实施体系、操作体系和督导体系。

五、转变教学理念与优化教改步骤

(一)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图

(二)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是:(1)强化学生、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三者统一;(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典型任务(项目)为主线设计专业核心课程;(3)明确教学结果是学生表现的专业行为;(4)明确“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资源结构与形式)三者的角色与互动关系。

(三)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块教学”方式与“模块考试”方式。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四)优化教改步骤

教改步骤的优化思路是:构建课程体系拟订教学大纲完成教材精选选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摸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果再次教学实践完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五)注重学习引进

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任重道远,值得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建辉.职业学院新设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论证报告及人才培养方案.卫生职业教育,2011(22).

篇10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职业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87-01

职业教育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有什么样的科技基础,就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近阶段,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这点在新兴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育教学上尤为明显。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因此,其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基础学科而言,具有灵活、易转变的特点。

一 提高职教社会地位,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更注重学历教育。虽然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但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高考这个核心实施教育。职业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成了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的选择。

在这方面,德国具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气。在德国流传着这样的格言:不教青年人手艺,等于让他们去偷窃。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在德国大众的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要求。相关调查显示,67%的被调查对象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均以曾当过学徒为荣,而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人员中,大多数有过职业教育背景。

可喜的是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职业教育中,具有高中背景的学生明显增多,甚至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重新选择了职业教育,以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二 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因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就应当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就要有过硬的技能。在一个学科里有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否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是看一个人能够提供多少服务,而是看其是否能为消费者在某一方面提供满意的服务,这也是从业者获得劳动报酬的关键。

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涉及营养配餐、特殊人群的营养服务,甚至在一些医疗机构的营养科进行工作,这就要求从业者对某一项技能精通,而不是对众多技能的简单了解。

在这一点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教课程中,设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某一具体技能上进行突破,而不是对各门课程平均用力,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造就出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很均等,没有一项突出技能立足于社会。

在职业院校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单元。这些课程内容不再限于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一个主题、一个重点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做到对某一方面的精通。

三 将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牢固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生理论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设计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同样,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训练。而这种训练必须是实际的,不是教师设计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虽有众多优点,但是它毕竟不是实际的工作,在心理上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状态,在操作中也不能达到工作要求的效果。

在这方面,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广泛、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特点。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四 善于培养职教学生的创业精神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与我国技术人员收入不断增加密不可分。收入增加,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从业者,并且提高了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点与美国所经历的职教历史非常相似。

相关研究表明,每10名美国高中学生中便有7名表示对开设自己的企业感兴趣,其中被调查者中84%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展更广泛的创业教育。大部分负责州职业教育的领导认为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

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养老机构、快餐行业、特殊人群等相关领域的需求,将个人的需求进行总结提炼,转变为一类人的需求,针对一类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拓展其创业思路。

创业成功的效果不言而喻,对于个人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生活。对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性。但是,创业者同样也面对着失败的风险,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同时,也有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

五 总结

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教育而言,应鼓励、吸收更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投身到实际的工作中去,针对学生特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其对某一项的技术达到精通的地步,成为其在工作中推销自己,能够在本专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在学习、实践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是改变生活、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日强.传统因素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

[2]潘弋璐.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及其启示[J].中等职业教育,2007(29)

[3]李靖环.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