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措施

篇1

[关键词]职业卫生 个人防护 措施与办法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70-01

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和谐文明程度。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是广大劳动者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建设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职业安全健康需要建立完整的法治秩序,健全的法律法规;需要保障劳动者安全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安全和健康得到保障,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只有遏制重特大事故,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讲求科学态度,才能防范事故。加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预防、控制、消除作业过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规范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确保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工作已日益凸显重要。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以职业卫生责任制为主线,规章制度作保障,强化教育培训,落实工作措施,借助职业病危害控制工程控制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推手,持续改进,做好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落实法规、源头控制,严格做好职业卫生管理“三同时”工作

无论是在建厂初期还是后期的改扩建项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和和使用。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各项工作都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开展。在建厂初期选型时也要考虑工艺是否对环境影响小,劳动强度低,作业环境优,对人员健康伤害小,从源头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2、做好作业现场危险源辩识,有效控制风险

每年根据标准及法规要求,要制定《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将该文件对全厂进行培训教育,要让作业人员会依据其进行辩识,每年一次或工艺调整了,就要对生产过程各岗位现有的每一步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关注重点要是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风险等级、怎么做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将关口前移,变“事后处理”为“事前控制”。通过辩识后,形成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表》,对识别出具有一般风险的危险源,显著风险的危险源,极其危险风险的危险源点要分层次建立监控对策措施,存在一般风险的由车间管理,存在显著风险的危险源点建立厂、车间、班组、岗位四级管理网络,使其不同层次受控。每年依据《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内容,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有计划的采取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等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控制等措施,达到控制职业危害风险的目的。

3、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工作,提高职工自我防护意识

在职业卫生培训工作中,主要是提高职工职业卫生意识和掌握职业卫生技能。新入厂员工包括实习生,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中必须有职业卫生内容,对职工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入厂员工100%签订《劳动合同书》,在合同书中如实告知劳动者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后果、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处理措施,100% 履行企业的告知义务,同时也保证职工的知情权。每年初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发挥厂报、橱窗、网络、班组会、周安全活动会和安全月的作用,开展对《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职业卫生类法律法规的健康教育,同时把健康培训和考试、实践有机结合,在企业范围内形成关心职业卫生、预防职业病、重视职业病防治的良好氛围。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职业危害告知卡”,要在企业所在岗位设置岗位操作规程,将所在辩识出的《危险与危害因素表》全部制成塑板挂在相应岗位,起到24 小时告知作用,即告知又提醒职工自主加强健康防护,也体现了职工的知情权,加强职工的对职业卫生工作的主动性。

4、保证作业人员劳防用品符合职业卫生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严格采购高质量、高标准的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的具有劳安标志的防护用品,并建立健全防护用品制度和发放记录及相关台帐,同时加强对职工在现场的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职工正确穿戴和使用劳防用品。在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上,根据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及《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劳防用品发放标准,发放标准采取动态管理,在实际发放中,如果不满足现场实际需要,经过核实就及时调整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标准和增加发放种类,满足职工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需求,从劳防用品最后一道防护措施上起到预防作用。

5、做好职业卫生监护,及时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现场作业环境

要按规范要求建立职业病防治台帐,完善健康监护档案。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依法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时的职业卫生检查。按照《职业卫生监护技术标准》(GB188-2007)规定,按规定年限对接害人员进行岗中职业卫生检查,并将个人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对身体不适应或职业禁忌症作业人员要及时调离原岗位。定期按要求对现场进行监测,将数据在作业现场公告。

6、做好应急措施及应急救援管理

在重点抓好职业病事故预防工作的同时,同步针对可能发生的职业病伤害事故,做好充分的事故应急准备工作。要成立以法人为总指挥的应急组织机构,便于保证预案的有效运转,再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编制相应的预案,可以有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再成立级别不同的应急救援队,针对不同级别的应急情况,启动不同级别的响应,要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可以制定桌面演练和实际演练计划,并要通过演练,对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符合性进行评价,提高了我厂对事故的反应能力和应急能力。

篇2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传染病

因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传染科护士会接触各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其中HBV的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概率为1.8%[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疾病多数有针刺伤引起。

1.2 化学危害因素

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乙醇、臭氧和各种含氯消毒剂。甲醛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皮肤、眼睛、肝脏、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重者中毒或引起细胞变异。

1.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

1.4 心里危害因素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危害暴露严重危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暴露于HBV、HCV、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恐惧紧张消极情绪,给受伤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接触传染性强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重视洗手,洗手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应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及时认真洗手,还有研究指出,戴手套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次数,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粘膜,扣好衣领和袖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漏的利器盒,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一旦针头刺伤应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0.5%的碘伏,并扎伤口。立即报告相关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2.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积累,定时检测空气质量,针对化学消毒剂的损害,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剂现配现用,并且做到消毒剂浓度准确,容器加盖,不滥用,操作时戴手套口罩。

2.3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12层纱布口罩,戴8小时应更换,湿了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4小时应更换,口罩应遮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合理配置人力以减少工作忙乱而引起的职业损伤,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要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实用护理人员,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心理性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减少避免工作中的压力。

3 小结

传染科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应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初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思考 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研究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5-7

[9]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等.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0] 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51-56.

[11] 李军,王耀荣,林梦泉,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3-6,12.

[12] ISO9000:2015,ISO9001:2015最新版标准综合说明[OL]. .

[13] 阎为民,王久和,杨菁.自组织理论视域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过程程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3):15-37.

[1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和学分的通知(学位办[2003]15号)[EB/OL]. /2003-3-24.

篇4

附一: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

一、总的要求

1.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做好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工作,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各种生产矽尘(含游离二氧化矽和结合二氧化矽的粉尘)的厂矿企业。

3.厂矿企业根据地方卫生部门的要求,制定本企业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计划,作为防止矽尘危害措施计划的一部分,并列入生产计划内贯彻执行。

4.矽尘作业工人的医疗预防措施,在设有卫生医疗机构的厂矿企业,由本企业负责进行;在未设卫生医疗机构的厂矿企业,由地方卫生部门指定的卫生医疗机构负责进行。

5.地方卫生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协同工业主管部门,对其所属厂矿企业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二、矽尘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6.厂矿企业应对准备参加矽尘作业的工人进行就业健康检查。未经就业健康检查者和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工不得录用。在就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下列疾患者,不得从事矽尘作业。

(1)各型活动性肺结核。

(2)活动性肺外结核,如肠结核、肾结核、骨关节结核等。

(3)严重的上呼吸道及支气管疾病,如萎缩性鼻炎、鼻腔肿瘤、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等。

(4)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肺脏或胸膜病变,如肺硬化、肺气肿、严重的胸膜肥厚与粘连等。

(5)心脏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等。

7.就业健康检查项目如下:(1)职业史;(2)自觉症状及既往病史;(3)结核病接触史;(4)一般临床检查;(5)胸部X线检查。

在检查中,如发现有结核病或其它禁忌症等,但诊断尚不能确定或有其它需要时,为了鉴别诊断,必须做相应的补充检查。

8.为了掌握矽尘作业工人的健康情况、早期发现矽肺患者,必须对从事矽尘作业的在职工人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的期限规定如下:

(1)凡粉尘浓度高、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矽的含量大、矽肺发展较快而矽肺发病情况比较严重的厂矿(例如钨矿、玻璃厂、石粉厂以及喷砂作业等),其经常接触矽尘的工人,应每隔6~12个月检查一次。矿井内的凿岩工、爆破工、支柱工、运输工、充填工等,以及接触含矽原料作业的粉碎工、调配工、过筛工、运输工等,均属此类。此类作业中,如果粉尘浓度已经经常降低到国家标准或其以下的,在取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同意下,可延长定期健康检查的间隔期限至12~24个月。

对此类作业中的疑似矽肺者,应予严密观察,每隔6~12个月检查一次。

此类作业中接触粉尘较少的工种,每隔12~24个月检查一次。

(2)凡粉尘浓度虽不甚低但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矽的含量小、矽肺发展较慢而发病情况比较轻微的矽尘作业,例如陶瓷业、铸造业等,其经常接触粉尘的工人,应每隔12~24个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如果粉尘浓度已经经常降低到国家标准或其以下的,在取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同意下,可每隔24~36个月检查一次。

此类作业中的疑似矽肺者,应每隔12个月检查一次。

在此类作业中接触粉尘较少的工人,可每隔24~36个月检查一次。

(3)其它生产中的矽尘作业工人,以及长期接触矽尘而现已调到不接触或少接触矽尘工作的职工,其定期健康检查期限可以根据接触矽尘的情况,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参考以上原则予以规定。

(4)矽肺患者的定期复查期限,可根据病情发展的快慢而分别定为6或12个月。矽肺合并结核者,应3个月复查一次。各厂矿企业可根据病情发展快慢、发病率高低等具体情况,提早或延迟复查期限,但延迟后的复查期限不得超过原规定的一倍。

9.定期健康检查项目如下:(1)职业史(上次检查后的工作调动情况);(2)自觉症状;(3)胸部X线检查。

在检查中,如发现结核病或其它可疑疾病时,必须做相应的补充检查,作为鉴别诊断之用。

10.就业健康检查和定期健康检查,除内科医师外,必须有卫生医师参加;有条件的单位可组织放射科医师、肺科医师或其它有关专科医师参加。如本单位力量有限不能承担检查任务时,可请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力量予以协助。实施就业健康检查和定期健康检查时,必须按本地区规定的表格,填写健康检查记录。

11.定期健康检查应在企业单位的党政统一领导下,由卫生医疗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

(1)检查前,企业单位的卫生医疗机构,应会同企业单位的行政和工会组织(必要时请当地卫生部门参加)共同制定健康检查实施计划。如本单位人力不够,须请外力支援时,其所需器材应由本单位负担。检查开始前,企业的卫生医疗机构应向前来协助检查的其它单位的医疗卫生人员介绍实施计划和受检人员的劳动条件、作业性质情况。

(2)企业的行政和工会组织应做好组织动员工作,会同卫生医疗机构向受检人员说明检查的目的、内容和检查的注意事项。

(3)检查后,企业的卫生医疗机构应会同企业的行政、工会组织(必要时请当地卫生部门参加)共同制定患者的医疗预防措施和生产环境的卫生技术措施。在经过企业领导批准后,由安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监督执行。

12.健康检查应尽可能做到生产、检查两不误。

13.健康检查后,本企业卫生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将检查资料整理保管,并将检查结果报送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

14.矽尘作业工人应有个人健康卡片。工人调动工作时,应将健康卡片和胸部X线片随同人事档案资料送到调往的单位。

三、矽肺的诊断

15.矽肺的诊断依据,应包括X线的确诊与定期、患者的代偿机能状态以及有无合并症(主要有肺结核、肺炎等)或继发症(主要有肺原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等)。职业史与技术质量优良的X线片是确诊矽肺与其发展程度的主要依据。此外,在诊断矽肺时,尚应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与代偿机能状态,以便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与确定处理方针。

16.矽肺的X线分期及其诊断标准如下:

(1)正常范围:代号“”

肺门阴影一般正常。肺纹理可以正常或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多、增粗,并伸展至肺野外带,一般以中下区域较为明显。肺野基本保持清晰。

(2)可疑矽肺:代号“?Ⅰ”

肺门阴影可以稍微增大、增密。两侧肺纹理一般普遍增多、增粗,并呈现粗细不均及轻度扭曲变形。在两侧肺野内,特别是在中下区域,出现有网状阴影,交织于肺纹理之间,使肺野显得不够清晰,但无肯定的矽肺结节阴影可见。

“注”可疑矽肺是密切观察的对象,不应统计在矽肺患者之内,不应按矽肺患者处理。

(3)一期矽肺:代号“Ⅰ”

肺门阴影可以增大、增密,有时可见增大的淋巴结阴影。肺纹理的扭曲变形,以及纹理间的网状阴影,可以与可疑矽肺相同或稍加重。在网状阴影的背景上,见到肯定的矽肺结节阴影;这种结节阴影在开始多散布在两侧肺野的中下区域和内中带,特别是右侧。肺气肿及胸膜肥厚一般不甚显著。

(4)二期矽肺:代号“Ⅱ”

肺门阴影增大和增密较为多见和明显。肺野内结节阴影增大,数量增多,并较为密集。当结节阴影的分布范围在两侧肺野内超过中下四个区域,而且在一侧或两侧上区域的外带也可见到结节阴影时,即应诊断为二期矽肺。随着结节阴影的增多与肺气肿的发生,肺网状纹理的影象可显得减少或不甚明显。肺门附近的条状纹理可显示致密、扭曲及中断现象。胸膜肥厚也较为多见。

(5)三期矽肺:代号“Ⅲ”

三期矽肺是在二期矽肺的基础上产生结节阴影的融合。当融合块状阴影的直径大于2.0厘米时,即应诊断为三期矽肺。肺气肿一般十分明显,胸膜常显示增厚与粘连。由于严重肺气肿的存在,结节阴影往往在X线片上显得较前减少或不甚明显。

(6)矽肺合并结核:矽肺按“Ⅰ、Ⅱ、Ⅲ”分期,结核代号“T”

矽肺合并结核是指在各期矽肺中时合并有临床意义的肺结核病灶。完全钙化或硬结病灶不作合并结核论,但须注明有已愈合的陈旧结核病灶存在。

矽肺合并结核时,对矽肺仍按上述方法分期,对肺结核按国内现行分类法注明其性质和范围。这些结核病变的X线表现与非矽肺患者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为了统一认识矽肺X线分期及其诊断标准,便于使用,特附“说明”一项,见附录1.另附“石棉肺的X线分期及其诊断标准”,见附录2. 17.矽肺的X线诊断,需要有合乎标准的X线照片。在检查时必须严格掌握检查方法、摄照技术和选用良好的胶片。其具体要求见附录3. 18.为了统一矽肺的诊断工作,省(自治区)、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分别成立省(自治区)、市和企业的矽肺诊断指导小组,负责解决本地区、本企业诊断矽肺的疑难问题。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应指定有条件的卫生医疗机构负责矽肺的诊断(其它卫生医疗机构在门诊遇到矽肺患者时,应介绍到指定的卫生医疗机构),当确诊有困难时,可送请矽肺诊断指导小组进行最后确诊。

四、矽肺的治疗和疗养

19.矽肺患者的治疗、疗养应贯彻同思想工作结合、同生活规律化结合、同轻体力劳动结合、同防痨结合、同药物治疗结合的综合措施原则,采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如药物、呼吸体操、气功、针灸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自觉症状,改善劳动能力。

20.有条件的卫生医疗机构,应开展矽肺新治疗方法的研究。在研究工作中,应先进行动物实验,取得一定效果后,始可慎重地、有计划地进行临床实验,并应注意选择病例,严密检查,详细记录,随时观察,定期总结。

21.积极地处理矽肺的并发症和继发症,在矽肺的治疗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肺结核、肺炎、自发性气胸及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22.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需要在有条件的卫生医疗机构设立部分病床,专收容某些类型的矽肺患者,进行医疗和临床研究。

23.矽肺患者的疗养,应根据各地区、各厂矿企业的具体情况,按照病情轻重,采取下列各种方式:

(1)举办疗养农场:适于收容机体代偿能力较好的Ⅰ期及Ⅱ期单纯矽肺患者。疗养农场以疗养为主。矽肺患者可参加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轻体力劳动,如种菜、养家禽等。收容矽肺患者的疗养农场,应有健康的劳动者作为生产骨干。

(2)举办结核疗养所:收容患肺结核的工人以及各期矽肺合并结核的患者。

(3)设立矽肺疗养所:收容各期单纯矽肺患者,进行疗养。

对有条件而又自愿回家疗养的矽肺患者,可以允许回家疗养。对回家疗养的患者要妥善安置,加强管理,卫生部门要做好治疗工作和保健指导。

24.疗养机构应设在环境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对疗养员的生活和劳动应予以指导,给以一定的营养食物,并对他们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合并结核的患者时,应立即严格隔离,转至结核疗养所。疗养机构应对疗养员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和卫生常识的教育。

五、矽肺患者的劳动能力鉴定和安置

25.为了保护矽尘作业工人的健康,及劳动力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应对矽肺患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和妥善安置。

26.矽肺患者的劳动能力鉴定和安置应由企业的卫生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企业有关部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研究决定。如企业单位未成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则应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矽肺患者经过诊断分期后,再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27.矽肺患者的劳动能力鉴定和安置,应根据以下要求全面考虑:

(1)临床症状及病程发展速度、肺功能状态,可能时并应考虑到循环系统及其它器官的情况;

(2)矽肺分期及机体的代偿程度;

(3)年龄及体力情况;

(4)职业及劳动条件,包括工种、工龄、粉尘浓度、劳动强度、气象条件等。

28.矽肺患者的劳动能力分为四类:

(1)正常范围:诊断为Ⅰ期矽肺,代偿机能甲类。

(2)轻度减退:诊断为Ⅱ期矽肺,代偿机能甲类。

(3)显著减退:诊断为Ⅰ期矽肺,代偿机能乙类;Ⅱ期矽肺,代偿机能乙类。

(4)丧失:诊断为Ⅰ期矽肺,代偿机能丙类;Ⅱ期矽肺,代偿机能丙类;Ⅲ期矽肺。

矽肺患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者,不论症状多少及肺功能好坏,应暂时作为劳动能力丧失。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须送疗养;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应予隔离。如肺结核病经治疗后已进入硬结钙化期,或经过六个月观察,结核病病情稳定,无临床症状,痰内结核菌阴性,应重新作劳动能力鉴定。矽肺患者在医务人员的观察下或定期复查后,发现病情有改变时,须重作劳动能力鉴定。有些发病工龄短、病情进展迅速的矽肺患者,经过诊断虽不符合“劳动能力显著减退”的规定,但在取得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列入“劳动能力显著减退”类中。

(注)矽肺患者的代偿机能状态分为甲、乙、丙三类:

代偿机能甲:无临床症状或有轻度临床症状。无肺气肿,肺功能正常或在正常范围内。

代偿机能乙:有中度临床症状。有中度肺气肿,肺功能显著减退。

代偿机能丙:有重度临床症状。有中度或重度肺气肿,肺功能显著减退。

29.矽肺患者的安置原则如下:

(1)劳动能力在正常范围或只有轻度减退者,在调离矽尘作业后,可在劳动条件良好的环境下担任不重的体力劳动。

(2)劳动能力显著减退者,可在劳动条件良好的环境下担任很轻的工作,并适当地缩短工作时间,或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作康复期的活动。

(3)劳动能力丧失者,不担任任何工作,但可以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作康复期的活动。

30.矽肺患者及矽尘作业工人调离工作的原则如下:

(1)矽肺诊断一经确定不论Ⅰ期、Ⅱ期或Ⅲ期,都应及时调离矽尘作业;不能及时调离的,必须报告当地劳动部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

(2)在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矽尘作业工人有矽尘作业禁忌症者,应调离矽尘作业。

六、卫生宣传教育

31.为使广大职工正确认识矽肺的危害性和防治办法,并依靠群众力量做好各项防治工作,企业的卫生医疗机构和工会组织应广泛深入地向干部、工人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

32.卫生宣传教育应在企业单位党委统一领导下,本着正面宣传的原则进行。

宣传内容应根据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既要适当宣传矽肺的有关常识及其危害性,更要着重宣传具体的防治办法,特别是教育工人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个人防护。同时,也须注意宣传本单位内的防痨工作。

七、附则

33.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劳动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自公布日起实行。

34.本办法公布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劳动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60年7月1日联合公布的“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即行废止。

附二:关于矽肺X线诊断及其分期标准的说明(一)矽肺X线分期的主要依据及各期矽肺的临床表现:

1.正常范围:同样是矽尘作业工人而其肺部X线片基本正常;它与可疑矽肺的主要区别在于肺野内未见有交织的网状阴影。

2.可疑矽肺:肺野内见到网状阴影,可能由于两种情况:一种并非矽尘引起;另一种是矽尘所致,但尚无肯定的矽肺结节阴影可见,因此诊断不能确定。

3.一期矽肺:在肺野内网状阴影的背景上出现肯定的矽肺结节阴影,乃是诊断一期矽肺的主要依据。这种结节阴影的大小约在1~2毫米左右,边缘清楚,呈圆形或不整形。如何肯定其为矽肺结节阴影,可参考下列几点:

(1)结节阴影须有一定数量,太少就不可靠;若有十个上下比较集中地出现于直径2.0厘米的区域内,同时在肺野内有这样两个或更多的区域,则大概可以肯定其为矽肺结节阴影。

(2)矽肺结节阴影与肺纹理交叉或血管断面所造成的影象不易区别;但矽肺结节阴影的大小、数目和分布与其附近肺纹理的粗细、数目和位置是不相符合的。如果相符,就很可能不是矽肺结节的阴影。

(3)技术优良的X线片,或应用中心线加集线筒投照,可使结节阴影更易显示。如条件许可,则利用放大摄影、断层摄影、小焦点短距离摄影等,对肯定矽肺结节阴影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期矽肺患者在临床方面往往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在体力劳动后感到气急,略有胸痛及干咳等。健康检查时可发现轻度肺气肿,主要见于两肺基底部。

4.二期矽肺:二期矽肺与较晚的一期矽肺的界限,主要是在两侧肺野内超过中下四个区域,而且在一侧或两侧上区域的外带也可见到矽肺结节阴影。由于上肺区域的内中带血管分布较密,为了判断上易趋一致,强调在上区域的外带见到矽肺结节阴影才诊断为二期是必要的。结节阴影的范围既是这样广泛,在分布上必然是较为密集的。

二期矽肺患者在临床方面仍可能无自觉症状;但多数患者有中度的肺通气功能障碍,在中度的体力劳动中即感觉呼吸困难,且有咳嗽及胸痛等症状。健康检查时可发现中度肺气肿。

5.三期矽肺: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融合块状阴影的出现。块状阴影的直径小于1.0厘米时,其性质难以肯定,因而不便即视为融合。大于1.0厘米时可算开始融合,分类仍属二期,但应指出有融合的趋向。当块状阴影的直径超过2.0厘米时,不论数量多少,都应诊断为三期。若块状阴影不属圆形,则其长径超过2.0厘米、宽径超过1.0厘米时,也应诊断为三期。融合病灶的位置往往在肺野的上中区域;开始时中央密度较深,边缘略淡,在阴影中可能认出多量的矽肺结节阴影。在发展过程中,密度渐趋均匀,轮廓逐渐清楚。融合块一般不与肺段的解剖位置相符,常沿胸廓长轴发展,往往两侧对称,作双翼状,有些融合灶呈圆形或椭圆形,也可出现于一侧。

三期矽肺患者大都有明显的、轻重不同的症状。重者有全身衰弱及显著的心肺功能障碍,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感到呼吸困难;胸痛与咳嗽等症状加剧,咯痰量增多。健康检查时可发现重度肺气肿。

6.矽肺合并结核:结核病灶一般在上肺野出现,形态多样,分布不均,常见有索条状阴影由病灶与肺门相连。结核病灶较易形成空洞,有时也出现大片阴影而无空洞。凡见到致密阴影形态不整、两侧不对称、范围较广、不具有典型的融合块状阴影的特征,病灶发展快,其他肺野内也可有不规则的浸润现象等,即应考虑矽肺合并结核的可能。

当矽肺患者合并结核时,临床上往往有全身性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血沉显著增快、痰增多以及大量咯血等。痰中发现结核杆菌对矽肺合并结核的诊断最为肯定,但痰菌阴性也不能排除合并结核的可能。总之,三期矽肺合并结核往往不易识别;若不能肯定时,必须密切追随观察再下结论。

(二)矽肺X线分期及其诊断标准的适用范围:

这个诊断标准主要适用于矽肺;但对其他尘肺是否也适用呢?一般说来,各种尘矽包括铸工尘肺、煤工尘肺(煤肺或煤矽肺)以及矽酸盐肺等(石棉肺除外)各有其特点,但也有其共同点。在接触混合粉尘的作业工人中,如果吸入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矽含量高,则在X线片上的结节阴影比较突出,结节的密度较浓,其轮廓也较清楚,为矽肺的典型表现。如果游离二氧化矽含量低,网则状阴影增强较显著,结节成分相对减少,其密度较浅,轮廓也不太分明;但不论怎样,结节阴影还是存在的。至于煤肺和矽酸盐肺,其主要的肺部X线所见也都是在交织的网状纹理的背景上见到分散的结节状或斑点状阴影。总之,各种尘肺的X线所见虽各有其特点,但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不外是肺间质组织纤维化和纤维结节的形成,不过各种病变的多少、轻重程度和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而已。若能掌握各种尘肺的病理基础和发展规律,则各种尘肺的分期采用矽肺的分期标准还是可以的。至于其他较为少见的或新类型的尘肺,是否可以采用本标准的问题,尚待实践来证明。

所谓间质型尘肺,在X线片上以交织的网状阴影和条状纹理为主要表现,而结节阴影不甚明显,在实际工作中确也可以遇到这种情况。但在动态观察中,间质型尘肺在一定时期后即出现典型的结节阴影。有不少情况是由于结节阴影较为模糊,同时由于X线片的技术质量不够满意,因此不易辨认矽肺结节阴影的存在;如前指出,若能改善技术条件或应用中心线加集线筒投照,则可使结节阴影更易显示。

附三:石棉肺的X线分期及其诊断标准1.正常范围:代号“”

与矽肺同。

篇5

【关键词】 职业卫生 职业危害 职业健康体检 职业健康监护 劳动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是处于生产劳动一线的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只有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益,才能激发劳动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卫生主体责任,为员工构建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笔者,就职业卫生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谈谈新新形势下应如何提升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

1 职业卫生管理问题分析

职业卫生管理意识薄弱,企业领导不重视,用人单位责任不落实;职业卫生防治机构未建立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未能有效的预防职业健康。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未做识别与分析,职业危害场所未充分辨识,日常监测不到位,职业健康监护不够完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员工不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

2 职业卫生管理防治措施

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方针。很多职业病是可防而不可治的,所以职业卫生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职业卫生防治的意识,防治职业危害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职业危害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各部门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职业病防治技术。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治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企业应设置职业卫生防治组织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企业的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同时,企业应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加强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管理。企业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一次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定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对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进行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监管。一是对生产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情况进行日常监测,发现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要求是,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二是在职业危害场所的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三是设置的警示标识和载明职业危害种类、后果、预防等内容的警示说明;四是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设施、药品。五是要采取通风法、排毒、降噪、隔离等技术性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生产性有害因素;六是要加强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机电设备的管理,防止有害、有毒物的跑、冒、滴、漏。

加强职业卫生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公司在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时,将职业卫生纳入检查项目,对现场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有限空间等作业场所设备设施情况、员工的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采取整改和治理措施。

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危害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职业健康监护将贯穿员工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公司应根据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确定职业危害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岗中,岗后体检,对体检发现的异常应予复查、处理;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本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或特种作业人员进行职业禁忌体检,发现职业禁忌证人员应及时处理、报告;同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加强职业卫生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水平。一是要增强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管理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提供相应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二是要对员工开展职业健康意识培训及职业危害防护技能培训等,使员工了解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及相关应急预案,积极主动采取防护措施,拒绝无防护措施的有害作业。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劳动防护用品是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最后的防线,企业应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及其发放标准,配备适宜的有资质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记录,及定期检测劳动防护用品。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管理,使员工养成自觉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保证正确佩戴。

3 结语

总之,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应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治机构和管理体系,在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健康监护、宣传教育培训和劳动防护用品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的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保护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奇,杨德敏.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的概述,职业与健康2005年8月第21卷第8期.

[2]张恒,黄关麟,王丰.石化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探讨.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1年第二期.30-32.

[3]雷玲.微电子工业的职业卫生[J].劳动医学,2001,18(2):113灢116.

[4]沙焱,何家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探讨[J].巾围职业医学,2008(2):45-47.

[5]张敏,李涛,等.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评选标准解读[J].劳动保护,2006(7):15-18.

[6]叶方立.职业卫生与可持续发展[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2000(4):23-27.

篇6

大连市甘井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 目的 识别、分析风电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目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建议,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可行的技术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经现场调查、检测、分析,该项目除个别监测点粉尘和噪声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均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范围内。结论 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状况基本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但应该加强个别工作场所粉尘和噪声的控制措施。

[

关键词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41-02

风电是风能发电或者风力发电的简称。属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在我国,已探明的陆地风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KW,可利用风能达10.03亿KW,居世界前列,可风力发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在我国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风电机组制造是风电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风电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风电机组制造在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预防、控制、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并为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依据。受某单位委托,2013年5月对扩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主要针对扩建项目铸造车间及热处理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对扩建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2011.12.31修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法监发[2002]63号)、《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2010)、《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 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GBZ2.2- 2007)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规范和标准依据。

1.3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主要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及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

2 结果

2.1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2.1.1工艺流程扩建项目采用传统的铸铁工艺,整个工艺由混砂、造型、固化、合箱、熔炼、浇注、冷却、打箱、喷砂、清理、检查、热处理等生产工序组成。见图1。

2.1.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通过现场调查和生产工艺分析,结合原辅材料的使用情况,识别出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醇、氮氧化物、氨、噪声和粉尘等。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粉尘浓度的检测结果依据工艺分析及现场调查,在铸造车间设置了3个粉尘检测点。其中铸件造型和砂再生检测点的矽尘浓度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见表1。

2.2.2噪声强度检测结果对建设项目的3个接噪岗位进行噪声强度检测,其中热处理车间在对铸件进行打磨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强度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见表2。

2.2.3化学毒物浓度检测结果检测的毒物包括氨、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见表3。

2.2.4局部振动检测结果铸造车间铸件打磨处的局部振动检测结果为3.3 (m/s2)符合国家卫生标准5.0 (m/s2) 接触限值的要求。

3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3.1防尘设施

该项目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尘环节采用的防护措施为封闭尘源、密闭传送、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及采用湿式作业或湿式清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2防毒设施

该项目在建筑设计中考虑了职业防护的要求,各生产车间的通风换气均以自然通风为主,各车间厂房均设有大型天窗、侧窗、大门等自然通风设施[1]。同时还在各车间厂房的顶棚、墙壁和立柱上,分别设置了轴流风机和风扇,以加强各车间室内的空气流通。上述设施对于车间的通风排毒、防暑降温均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3.3噪声防护设施

通过采用隔声、减振、消声、吸声等综合技术措施,以控制噪声危害[2]。如喷砂室室内墙壁采用吸声、隔声的建筑材料,可有效降低噪声对工人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3.4职业病防护用品

为工人配备的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有安全帽、工作服(夏季为高温防护服)、防尘口罩、手套、工作鞋、耳塞、防目镜等用品,配备的防护用品符合《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规定的要求。

3.5应急救援

根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性危害制定了《职业卫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的预案目的明确、职责清晰,并详细规定了事故发生后的报告制度、抢救制度及定期演习制度,并在各高危场所设置易燃、易爆气体报警器、事故通风装置及放毒护具,以备事故发生后工人逃生、抢救时应急使用。

3.6职业卫生管理

建设项目设有职业卫生专职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3]工作,现已制定了各项操作规程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采用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基本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4]。

4 讨论

本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国家法律及职业卫生标准规定要求。该项目在生产建设中,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措施的运行效果基本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醇、氮氧化物、氨、噪声、振动、高温和粉尘等。结合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潜在危险、接触时间考虑,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一般。

5 建议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是矽尘和噪声。铸造车间产生的矽尘及热处理车间打磨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存在超标情况。因此,除了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和加强个人防护外[5],还应定期对接触矽尘和噪声的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进一步加强职业病源头的预防和监控,涉及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的危害[6]。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教育,让职工了解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增强员工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意识。督促工人做好个体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吴霞,陈建雄,闫雪华.某涂料生产企业有机溶剂职业病危害防护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12(4):275-277.

[2]梁嘉斌,郭晓婧,王致,等.中国卫生工程学2014,13(4):269-272.

[3]殷伟,杨培记,李魁中.周口市某甲醇厂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26-2730.

[4]李丽泉,曾庆民,左志华.对某印刷机厂职业卫生现状的调查与评价[J].求医问药2012,10(1):323.

[5]梁嘉斌,廖阳,郭晓婧,等.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14,21(7):831-833.

篇7

在对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过程中,目前大都采用的主要是以检查表法为主,结合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进行评价,但这种方法只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类,分为“合格”或“不合格”,无法对目前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做出精确的评估。国内的相关研究将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工厂的蒙德评估法,日本的六阶段风险评估法等国外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到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减少评估的主观性,使评价准确度提高,但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和安全评价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操作性不强。

在职业卫生现状评价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合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和劳动定员的调查,评价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的情况。我国相关学者在参考英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美国职业接触的评估和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工作场所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公式:风险指数=2健康效应等级×2暴露比值×作业条件等级,其中健康效应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暴露比值=平均实测值/职业接触限值;作业条件等级=(暴露时间等级×暴露人数等级×工程防护措施等级×个体防护措施等级)1/4,等式右边各项划分标准见表2。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大小划分为5级,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企业现场职业危害风险级别以风险指数最高的为准。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

风险抵消因素是通过防护设施、管理手段等减轻危害的因素,即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

结合国内相关学者在广州市制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初步拟定为组织管理、预防措施、监督检测和健康监护4类共18项,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确定因素的权重。通过计算权重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进行分级,以0.6、0.7、0.8和0.9为界将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划分为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见表3。

职业病危害现状风险综合评估

以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固有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横坐标,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纵坐标,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建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分级综合判断表,见表4。表中A代表轻微危害;B代表一般危害;C代表较严重危害;D代表严重危害。

结语

篇8

以整治职业危害中突出问题为重点,依法规范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管理秩序,改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和防护措施,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履行告知义务,提高对急性职业中毒等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治能力。促进我县职业病防治形势稳定好转。

二、整治范围

全乡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和存在职业危害场所的用人单位,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各个环节进行整治。重点是“石粉厂、砖瓦厂、用气、用油、使用化学药品及产生有害气体等单位。

三、主要任务

1、开展存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普查。从今年8月份起,各企业要积极开展职业危害普查工作,切实履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责任,全面辩识职业危害项目,认真填写《职业危害专项整治企业自查表》、《职业危害专项整治验收表》和《职业危害专项整治汇总表》,及时、如实地向乡安监所申报备案。

2、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依法履行职业卫生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尽快建立职业危害快速反应体系,加工宣传,培训力度,搞好应急预案演练,把专项整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权益。

3、健全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落实告知义务。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一次职业卫生专题教育,对在职业危害岗位工作的职工,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培训计划,考试成绩要单独归档。二要严格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的规定,设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和标识。三要建立职业危害告知和确认制度,将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职业病待遇等制作成格式化的《职业危害告知卡》,并经该岗位操作人员本人签名确认,作为劳动合同的补充。四要建立职业健康体检报告送阅确认制度,保证当事人的职业健康知情权。

4、改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各生产企业要针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场所,对造成职业病及职业危害超标原因,目前采取的措施,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目前取得的效果及最终预期的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检查。要在防护设施、设备、器材和用品上加工投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遭受健康损害的劳动者,要积极组织救治,依法给予抚恤费,医疗费等各项职业病待遇。

5、被列为重点整治的企业要在9月30日前,将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检测结果,报乡安监所。

四、整治步聚

1、动员部署阶段。乡政府成立了由乡长李开成挂帅,副乡长范圣涛具体负责,安监所、卫生院、工会和农电站等单位参与组成的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的目标,重点、措施和要求。

2、企业自查阶段。各生产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改善条件,加强防护,取得职业卫生检测合格报告。按照整治工作的要求和《职业危害专项整治企业自检表》的各项目,进行对照检查,全面排查隐患,落实整改措施。企业自查报告于9月底前完成,并报乡安监所。

3、集体整治阶段。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企业涉及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检查结论,并督促用人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将整治情况于10月30日前报乡安监所。

五、整治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星期一的上午8点半钟在安监所召开过堂会,通报职业危害监管情况和整治情况。研究解决专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要切实履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职能,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机制。

1、安监所职责

(1)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依法监督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情况。

(2)指导、检查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培训工作。

2、卫生院职责

(1)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检查,规范职业的预防,保健。

(2)负责对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

3、工会职责

(1)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反映的职业病防治问题进行协调。

篇9

针对基层卫生防疫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 基层卫生防疫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不足:基层卫生防疫单位缺乏专门的卫生防疫人员职业道德培训部门,加上经费有限,不重视对卫生防疫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虽然一些卫生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监督约束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许多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已逐步树立起一定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风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当前对卫生防疫系统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在基层卫生防疫队伍中,有的法制观念淡漠,执法随意,服务态度差、质量低;有的利用职权之便吃拿卡要;有的受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办事讲条件,形成权力功利化、庸俗化等。这些问题虽发生在个别单位和少数人身上,但造成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基层卫生防疫部门没有把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作为主要工作去抓,不主动调查了解,对一些人和事熟视无睹,助长了一些不良习气的滋生和蔓延,导致部分卫生防疫人员、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当前对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要加大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全面提高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

1.2 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基层卫生防疫单位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主要表现是:第一,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和形式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体现到不同时期基层卫生防疫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同时这也为有些单位和个人应付考核带来了方便。卫生防疫工作涉及内容广泛,社会性、群众性均很强,长期局限于这些考核内容,对工作起不到推动作用。此外,基层卫生防疫职业道德建设考评方式单一,都是根据年初下发的任务目标,制定一份考评标准,把许多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展开。第二,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虽然在评价体系中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均与奖金津贴、晋级评优等挂钩。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基层卫生防疫机构中卫生防疫人员因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被扣奖金津贴,影响晋升晋级的几乎是微乎其微。对于基层卫生防疫机构中卫生防疫人员职业道德高尚和服务水平好的人员缺乏相应的奖励,影响了基层卫生防疫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 加强基层卫生防疫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对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要加强对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需要作好几个工作:第一,提高卫生防疫人员对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要教育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正确认识预防保健服务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端正对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目的性的态度,自觉地把卫生防疫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纳入职业道德规范之中。第二,加强他们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提高职工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做到执法更要守法,监督别人更要自觉接受监督,并经常对照规范自检自查,时时事事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第三,坚持职业道德教育与技术培训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与岗位目标和工作任务指标相结合,注重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技术素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控制可能影响防疫人员职业道德的各个环节,使得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篇10

一、整体要求

1、全总《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对地方工会、产业工会、大型企业使用“职业卫生检查表”、中小企业成立“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等五个方面如何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明确了工作模式,并列举了浙江、国外等地的一些先进经验,各县市区、产业工会要按照任务分配表(见附件)认真总结,按数量上报。

2、在材料上报过程中,市州工会根据《模式》对各方面明确的工作模式,对材料在是否具有先进典型性、主线是否突出特色、结构层次是否合理、内容措施是否具体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材料要多写实际措施和做法,并且写细写实,少写空话套话,尽量在大标题和一、二级标题就体现出做法的先进性和具体措施的典型性。

3、因《模式》规定地方工会、产业工会的各方面的工作模式内容比较多,经验材料可就某一突出的方面来写,兼顾其他方面,以突出特色。

4、大型企业工会使用“职业卫生检查表”和中小企业成立“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以及签定“职业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等涉及到企业的经验材料,要从基层工会如何采取措施参与的角度来写,不能写成企业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的材料。

5、由于经验交流会的大会交流材料市、县两级地方、产业工会都要有代表,各市州在申报过程中,在推报县级地方工会经验的同时,自身也要认真总结提炼,上报市级工会的经验材料。

二、《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明确的工作模式

(因不能全面列举,详见《模式》12-31页)

(一)地方工会

1.注重源头参与,积极促进完善职业卫生法律体系,加大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力度。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地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

2.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参照国家职业病防治三方协调机制模式,建立本地职业病防治三方协调机制。

3.推进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卫生管理和工作机制

(1)定期与同级政府举行联席会议,就有关职业病防治重要政策的出台、职工群众需求等进行通报沟通,提出工会的建议和主张。

(2)坚持向同级党委汇报职业病防治工作。地方工会在向同级党委汇报工作时,将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作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要内容。

(3)向本地人大、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以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等多种方式,表达劳动者对职业卫生的诉求热点和重点问题;加强与人大、政协专业委员会的协调,不断促进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完善;会同人大、政协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建立起联合执法监督机制。

(4)加强与相关组织间的协调。与妇联共同维护女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权益。与共青团共同推进青年职工培训,提高青年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知识水平。

4.贯彻执行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

5.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项行动

(1)参加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项整治工作;

(2)联合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周活动;

(3)联合开展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综合试点工作;

(4)参加重大职业病防治事故查处;

(5)参加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调研。

6.不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基层工会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按照全总和地方政府、党委要求,组织职业病防治维权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基层工会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经验,选树典型,推广实用可行的工作模式,提高基层工会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水平。

7.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的意识和能力

(1)劳动者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加强农民工和青年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意识教育。监督企业对职工进行正规的上岗安全培训,履行法定的职业伤害、毒害告知义务,进行防护技能训练。使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劳动保护教育,帮助职工了解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帮助职工懂得自己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

(2)社会

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全民安全卫生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当地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劳动安全卫生舆论监督,传播安全卫生科技和法律的知识,提高大众对有关安全卫生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安全卫生素质。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通过主流媒体和公益广告等广泛宣传职业卫生工作情况和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对于职业卫生问题的关注度和知识水平。注意宣传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性质、职能,对工会维权突出案例进行报道,扩大工会影响。

8.依托职业病防治机构开展有关工作

(1)探讨本地工会主动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

(2)参与职业病防治机构有关的科研工作;

(3)参加当地重大职业病事故的控制研究。

9.积极探索农民工的维权模式

探索多部门合作、城市间联盟、农民工双向维权模式等,在维权过程中保护农民工健康权益。

组织农民工加入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并集中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建立健康登记卡;农民工外出后,定期将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史报告所加入的“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在健康登记卡上进行登记;返乡时向“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报告离岗体检结果,形成健康监护档案。

10.推动区域性工会的组建和协商签订区域性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

11.积极参加协会和学会活动

(二)产业工会

借鉴德国产业工会的经验,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监督本行业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预防事故和职业病。

1.赋予各产业工会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责任

发挥熟悉本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治技术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培训等劳动保护工作;指导本行业的企业工会开展劳动保护工作。

2.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职业病防治三方协调机制

借鉴国家三方协调机制模式建立产业工会三方协调机制,就本行业职业病防治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解决本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突出问题。

3.加强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研究

加强本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调查研究,掌握行业工艺技术发展、职业危害因素特点及变化、防护技术现状、从业劳动者群体构成等情况,推动行业职业卫生政策、标准的制定和防护技术的发展。

4.推进产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作为本产业劳动者代表和行业协会(雇主组织)进行平等协商,签订行业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

(三)大型企业工会

大型公有制企业工会按照《模式》中的“职业卫生检查表”(详见《模式》15-23页),从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前期预防、材料和设备管理、作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履行告之义务、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群众监督等12个方面对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大型企业经验材料重点是站在企业工会的角度,采取什么样的推动、保障、激励措施,如何使用“职业卫生检查表”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检查表规定的各个方面,如何督促行政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督促职工规范职业卫生行为,目前取得了怎样的实效。措施要写实、写具体,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有针对性,成效要有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及职业卫生工作实际,有数据、有事实。

(四)中小企业工会

按照《模式》根据企业职工数确定的标准,推荐职业安全卫生代表或推动建立“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明确委员会中“行政委员”和“工人委员”及“首席委员”的组成;明确委员会或安全卫生代表及企业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详见《模式》23-28页)。

中小企业经验材料的重点是站在企业工会的角度,采取怎样的推动、保障措施,如何推动成立“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所成立的“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如何组成,明确了什么具体的工作制度,采取怎样的工作程序,用人单位对“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的人员、经费等支持情况;“联合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在企业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方面的平等协商、安全卫生检查、职业危害事故及事件调查、安全卫生措施建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目前取得了怎样的实效。

(五)规范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

合同的签定包括协商代表的确定、协商的有关准备工作、协商过程、专项集体合同文本内容确定及制定、集体合同的订立及履约的监督与评价(详见《模式》29-31页,合同范本76-89页)。

专项集体合同经验材料的重点是如何选定协商代表及代表组成情况,如何进行协商的议题收集、职工需求收集等有关筹备工作,协商过程中的重点及协商情况和结果,专向集体合同主要突出了哪些职业卫生方面的重点,并提供企业已签定的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