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19:2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边缘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真正理清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建立成熟的设计理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外对设计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国内起步晚,理论研究更是有限。这种状况反映在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中,设计心理学的内容难免混乱。为了长远的发展,当务之急应理清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设计的过程,无论是从为“谁”设计的“谁”,还是从设计师的角度考虑,都牵涉到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设计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性,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影响和决定设计。产品形态、其使用方式及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知识背景的作用,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创意,使设计结果大相径庭。为避免设计走进误区和陷入困境,更应该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予以分析和指导。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来调整的因素;对设计师而言,就是如何获取及运用有效的设计参数。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发展设计师的技能和创造潜能。
按照设计的内容物的不同,设计心理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有关人(包括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可以作为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当然,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较其他设计专业的技术含量高,与工程心理学密切相关,这在专门的内容中应有所体现。因此,设计心理学不但要有各设计专业普遍适用的基本内容,而且应针对专业的不同,建构与各专业相适应的设计心理学内容,才能使设计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设计心理学知识。
因此,应把各个专业共同的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作为提纲挈领的主线,建立设计心理学的框架,再根据专业的不同,补充相关内容,而无须过细地追究每一个内容的归属。设计心理学作为“指南针”引导方向,具体的路线由设计师各取所需。只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设计师就可以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心理学研究中去。要明确以设计心理学为主线,而人机工程学、建筑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都是消费者心理学统领下的分支内容,可以由设计师按照专业需要进一步学习。这些子学科既在设计心理学的大范围内统一,又相互独立地发展。
消费者心理学集中研究消费者如何解读设计信息,消费者认识物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程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的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特征的人群对色彩和形态的偏好;各个国家的设计特色,结合这个国家或民族心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如何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设计分析;以及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由设计决定的各种因素。消费者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致,各设计专业的差异在更高层次的专业研究中有所体现。设计心理学的各分支层次,如在人机工程学、建筑心理学、照明心理学中专门论述专业性的设计心理问题。这样构造的设计心理学,组织清晰、明确,避免了内容混乱和繁琐。
设计师心理学,是指以设计师的培养和发展为主题,对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思维的训练。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设计师一向以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与BOSS有不佳的人际关系而著称,显然,这不完全是设计师的责任,但可以尽量避免。而设计心理学可以对设计师的EQ(Emotional quality)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促进设计师以良好的心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行设计,并与客户和消费者有效地沟通,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市场信息,了解消费动态。设计师心理学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过去从未有与此相关的专门研究,院校仅对学生进行纯技能的训练,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设计师的大脑,单纯地练手、练眼而没有练心练脑。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研究设计心理学的专家,按照专业背景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曾接受了系统的设计教育,对与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通过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而成为会设计,懂设计,主要为设计师提供心理指导的专家;另一类是以心理学为专业背景,专门研究设计领域的活动的应用心理学家,他们学术背景的心理学专业色彩较浓,通过补充学习一定的设计知识(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模式),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较高的造诣。
前者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在实践中能够与设计师很好地沟通,是设计师的“本家人”。较一般的设计师而言,他们具有更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发现设计心理学问题,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设计师的状态,提出更好的设计创意,是设计师的设计指导和公关大使,对设计活动的开展充当顾问角色,比设计师看得更远更高。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可以在把握设计师创意意图的同时调整设计,兼顾设计师的创意和客户的需求,更易被设计师接受。
后者是心理学家,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优于前者,但若不积累一定层次的设计知识则很难与设计师沟通。他们在采集设计参考信息、分析设计参数、训练设计师方面有前者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在许多设计项目都是以团队组织的形式进行,团队中有不同专业的专家,他们都专长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设计鉴赏能力,可以从他们的专业角度,提出对设计方案的独到见解和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心理学专家也是其中的一员,辅助、协助设计师进行设计。而为了与其他专业的专家沟通,设计师的知识构成中也应包括其他学科的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在设计团队中,设计师与心理学家及其他专业的专家结成一种相互依靠的关系。由于设计师不可能精通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与其他专业的专家在不同程度上的协作十分必要。设计创造思维的训练也主要由心理学专家来指导进行,因为其专业知识,使他们在训练方法、手段和结果测试方面的作用更突出。前者以设计指导的角色出现,主要指导设计,把握设计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仍然是设计师。后者主要还是进行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的范围锁定在设计领域,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心理学的学科特色,更关注对人的研究。
设计是一个艰苦创作的过程,与纯艺术领域的创作有很大的差别,不可能天马行空,放任自由,必须在许多的限制条件下综合进行。因此,积极地发展有设计特色的设计创造思维是设计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的消费观关注的是物,只要能够充分发挥物质效能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现代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对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物质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设计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持。而设计是一门尚未完善的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还不成熟,主要还是依靠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手段,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主要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方法来进行。
设计学科的边缘性特点,决定了设计心理学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子学科,完全隔断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是不可能的。例如:心理学和生理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心理感受的内容大都通过对生理反应的测试得以验证。而设计心理学与生理学相结合,可以对设计成果的评估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心理学的范围很难绝对界定,它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可割裂设计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对消费者和设计师的双重关注,使设计心理学在培养设计师、为企业增加效益、以设计打开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各设计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有的已经很成熟了,有的则刚刚起步,它只能随着设计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但首要的是理清思路,这对于设计心理学的系统化和完善意义重大。
篇2
关键词:广告设计;设计心理;消费者
一、设计心理学含义
以往的学者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不多,最先对其有研究的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他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用途的基本性能。如今,对其更多的定义是: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用户)的心里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告往往是一个企业或者商品打开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很多成功的广告案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打赢了心理战,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至关重要,所以在对于广告设计中,必须正确把握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诉求心理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形成了很多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诉求心理,包括形象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和潜意识诉求。消费者通过广告形象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对产品的整体感知,例如很多广告都是采用明星来代言,借助于明星的信赖度和知名度使产品的整体度提升,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有较深的印象。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一件商品时,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的情感过程,首先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其考虑是否要购买,当消费者有了购买的欲望,到决定购买几时先购买的时候,广告的情感诉求便成功了。理性诉求中,便是需要让消费者知道购买此商品可以获得到何种利益,以及不使用此商品会损失或者收到什么影响,从而使其理性的决定是否要购买此商品。人的意识有的时候会影响人的决定,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某种欲望,广告中传达的信息如果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潜意识,那么消费者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从而达到了广告的目的。广告的创意心里,最先考虑的应该是让消费者注意到,设计出的广告如果没有人注意到,等同于没有设计,所以消费者注意到了,就成功了一半。一则广告,可以通过消费者知觉与理解进行辨识,依附于消费者的了解,使其自发的对广告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某种设计手段,将广告进行记忆加强。好的广告应该能激发人的想象,通过广告的设计,使消费者能够产生再造想象,使广告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设计心理学在板式与色彩中的作用
一则广告中,板式和色彩的选择也尤为重要。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度的关注逐渐提升,所以深入了解、充分把握版面设计中的视觉心理问题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作用是优秀的版面设计产生的重要条件。一份广告信息,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视觉焦点,也就是广告中最突出的地方,之后随着元素强弱产生视觉变化,使其阅读完整个信息内容,这也就是所说的视觉张力引发视觉流程的变化,所谓视觉张力,就是通过视觉元素形式的差异对比产生心理的刺激作用,差异越大,视觉张力越大。当在版面上增加一个素材时,竞争的局面便造成了,而视线的流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如果两个素材的重量相等,那么视觉元素的对比就不够明显,无法产生视觉张力,这样的版面设计使视线流动产生不确定性,明显不符合视觉心理学的原理。而在重量不等的素材之间,张力的存在使读者的视线能清晰,即目光先投至较大的素材上,然后流动至较小的素材中。注重图片的指向作用。版面可利用图片趣味中心的指向作用,对读者产生心理暗示,将视线从照片中转移出来,突破画面限制,将注意力凝结在照片邻近的版面上。比如在版面上放置一幅人物图片,人物的手指指向版面的左上方的标志处,这样一来就会将读者的视线引至报纸版面的左上方。留白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留白空间产生适度心理调节作用在版式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办法,给读者喘息之处,使读者的视觉和心理紧张度都得到调节和松弛。同时也要注意留白的适度性,不能因为留白而割裂了版面的整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广告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人们要求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版面设计中应格外重视其形式美。色彩是广告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色彩的功能是向消费者传递某一种商品信息、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广告的色彩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色彩对广告所展示的环境、消费者的感情活动都具有深刻影响。同时,广告色彩对商品具有象征意义,通过不同商品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使消费者更易识别和产生亲近感,商品的色彩效果对人们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不同颜色的使用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红色视觉刺激强,让人觉得活跃、热烈、有朝气。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喜庆相联系,它便自然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的常用色,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的安全,有一种生命感、危险的联想。灭火器、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而作为酒店、旅馆等服务性场所,红色是要尽可能避忌的。黄色是明亮和娇美的颜色,明度高有很强的光明感,使人感到明快和纯洁。植物的枯萎也与黄色相关联。因此,黄色又使人感到空虚、贫乏和不健康,因此在药品的外包装设计中,要避免使用黄色。橙色兼有红与黄的优点,明度柔和,使人感到温暖又明快。一些成熟的果实往往呈现橙色,富于营养的食品,也多是橙色。因此,橙色又易引起营养、香甜的联想,是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颜色。蓝色是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恰好与红色相对应。而这种色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名贵品,可以产生高贵、神秘感。绿色是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一致相吻合,给人以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效果。紫色具有优美高雅、雍容华贵的气度。这种色彩在服装设计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于女性晚装的设计中。白色白色给人以洁净、光明、朴素、等感觉,在它的衬托下,其它色彩会显得更鲜艳、亮丽。但过多的白色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在广告设计中的用色,需要把握住消费者心理,运用特定的色彩关系,发挥也色彩特有的个性,使广告的效果更好的表达出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对于广告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对广告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提高整个广告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不断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里需要、适应时展的优秀的广告作品。
作者:初婧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篇3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篇4
关键词:心理学;儿童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53-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是社会和家人共同的心愿。玩具对儿童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学对玩具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儿童对玩具的喜好和家长购买玩具的心理来对儿童玩具进行相应的设计。
一、儿童玩具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一)对儿童心理的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离不开多儿童的心理的了解和分析,儿童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玩具不仅能带给儿童很多快乐,而且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育。儿童在玩的时候,往往会试着辨别不同的玩具,探索玩具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对儿童心理的分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对不同功能和种类的玩具的喜好是不同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色彩、声音、触感及重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于是在儿童的玩具设计的时候就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分别进行设计。但是,目前中国的玩具市场中,很多玩具并未做到细致的区分玩具的年龄阶段,一般仅仅笼统的说表明三岁以上或三岁一下的玩具。
(二)对儿童家长心理的分析
儿童玩具的选择主导权在于儿童的父母或祖父母等亲人,儿童的家人对儿童玩具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玩具设计和生产者的设计。因此,儿童玩具的设计就必须对孩子家人购买玩具的心理进行仔细的研究。家人给儿童购买玩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常会考虑玩具的安全因素、功能因素、适应因素、价格因素、品牌因素等。其中,玩具的安全性是儿童家长最为看重的,儿童对玩具的安全意识是很薄弱的,父母需要在玩具的选择上加以辨别,保护儿童的身体不受劣质玩具的侵蚀。一个玩具是否适应自己的孩子玩耍,家长们就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与之相适应玩具。
二、根据心理学分析对儿童玩具设计的建议
(一)玩具的设计应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般认为,认知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直觉性思考阶段(4-7)和具体的操作阶段(7-12岁)。在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是通过感觉协调适应外部的世界,这个阶段玩具的设计主要应该考虑儿童的动作协调发展,如积木等简单的玩具,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灵敏性。在思考阶段的儿童,以语言作为基础的符号性活动为主,这个阶段玩具设计主要考虑有助于对事物形象上的认识,例如布娃娃、毛绒动物、球类等形象的玩具。
(二)儿童玩具设计一定要对材料安全性的考虑
在以前儿童的玩具多为纸制、草编及木制等传统玩具,但是现在的孩子玩具的材质多为塑料、金属、布绒及陶制的玩具,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相比更为环保,但是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新型的塑料和金属等材质的玩具,外形上更为多变和形象,色彩上更为丰富,使用期更长。现在儿童玩具市场有着一些不安全的方面,首先是材料上的不环保,例如很多长毛绒质的玩具中会有黑心棉,一些落后的工艺玩具的表面颜料可能导致儿童慢性铅中毒;其次设计上的并不科学合理,例如某些电动玩具下坡时候,儿童并没有减速的意识,这就会容易造成儿童损伤;很多儿童仿真手枪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孩子很容易误伤自己或者其他的儿童。
(三)营造国内儿童玩具品牌
随着我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儿童玩具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推广,难以形成影响了较大的品牌。同时由于对玩具的设计和开发不够重视,设计人才很是缺乏,这就造成很多国外的玩具品牌占据我国玩具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对国内的玩具设计行业冲击很大。现在国内主要是以玩具制造为主,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玩具的设计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国外知名玩具品牌仅靠品牌专利就能赚取大部分玩具的利润,所以,国内厂商应加强对品牌的营造和推广,促进国内玩具业的发展。
三、总结
我们应深入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玩具的设计思想,同时关注它们对儿童玩具设计的影响,本文从儿童的认知阶段、设计材料的安全性、品牌的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儿童玩具设计,从而能设计和生产出更加丰富和健康的儿童玩具。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冯淑芝.儿童玩具选择与智力开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吕兵.色彩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06).
[4]殷润元.感官评价技术在幼儿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09,(12).
[5]周小彬.3-6岁幼儿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特点研宄[J].心理科学,2002,(03).
篇5
一.设计心理学与图形艺术之间的关系
1.设计心理学为图形艺术提供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设计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既使学习到了设计中的原理,也未能有效的将整体学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成为完整体系。其背后的科学理论依据也一直未建立起来。直到心理学对各个学科的研究,及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解决了包含设计在内的多个学科中的理论支撑问题。心理学中的分支――设计心理学对图形艺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设计心理学为图形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设计心理学由于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等可测量、可归纳、可重复等特征,将难以把握的图形艺术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总结出很多图形艺术中的规律、设计制作方法等。使图形艺术走向了理性发展的道路。
3.科学的图形艺术是设计心理学应用的结果
图形艺术的科学性是在设计心理学的指导下实现的。图形艺术中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即信息传递者和被传递者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等因素。能够将两方面因素平衡,使信息顺利传递,是设计心理学知识在图形艺术中的运用。缺少了这个平台,两方面因素互不理解,信息传递是无法实现的。
4.科学的图形设计丰富了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范畴
图形艺术的形成吸引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注意,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参与进来,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形艺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民众广泛服务,成为设计心理学应用的重要结果。
二.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作用
图形艺术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和恒常性等规律,在信息交流、引导行为、解释议题、宣传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优势及特定的作用。
1.图形艺术建立了世界性的图形艺术语言体系
图形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能够跨越民族、语言、文字等的障碍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创造了无需语言的沟通,与无国界障碍的交流。即使是较为复杂的议题也可以通过图形读懂。目前,各个国家将一些极为重要的图形标志进行了统一,已经部分实现了世界性图形语言的通用。如交通标志、医疗标志、环保标志、绿色标志、安全食品标志、安全卫生标志、禁止标志等。
2.促进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图形艺术的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具象思维,将具象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图形进行阐释说明。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介入可以更好的与感性思维方式相结合,有利的引导和扶正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3.提高图形艺术的实用价值
图形艺术信息的传播建立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相对差异性导致了图形艺术设计和接受的双重差异性。而介入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可以最大化的降低这种差异性。从使用或需要的角度出发,使双发对图形的理解趋于相对一致,从而图形艺术的实用性得以加强。
4.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由于部分议题或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够理解,因此受众在接受这类信息时会存在一定障碍。但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如果在这些领域进行表达,就可以更好的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计算机软件中,对于界面、工具、命令、各种面板等的图形化设计就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受众的理解能力。在多层次作品和图形艺术之间,受众有能力选择更为有效、更高品质的图形艺术。
综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使用舒适度的关注逐步提升到对视觉舒适度及心理舒适度的关注。图形艺术的功能被更大程度的发掘出来,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加广泛的被人们所应用。
[此论文为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2013D064]
参考文献:
[1][美]NORMAN D A、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3-29
[2] 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33
篇6
关键词:产品设计包装;儿童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32-01
人们总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开始回想过去,这些心理可能大多都来于成长的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面临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这些总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客观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在去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肯定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年代――儿童时代。去找寻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因为儿童时代的心理是那么单纯,无忧无虑,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创造性。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很丰富,好奇、好动、有极强的模仿力,智力属于儿童的启蒙时期,接受新事物很快,记忆力发展很快,因此学东西接受新事物很快。一些色彩绚丽、造型夸张、卡通化,或模仿动物造型的儿童产品设计的包装,通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儿童人性化设计是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因为儿童是非常富有感情的,在使用产品时,他们希望能和产品进行良好的沟通,无意中在这些包装中带给儿童的视觉的美感。对于儿童来说,儿童天生情感丰富,喜欢接近一些具有亲和力,或是充满生命力的趣味包装的产品。他们喜欢明亮的色彩,抽象的卡通,可爱活泼的风格,这些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因此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都会从儿童的心理世界去汲取设计灵感,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和儿童喜爱的产品包装设计。
一、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
一方面,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包装,并在产品包装的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产品随着儿童的年龄的成长,淘汰率非常之高,如果能把这些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成可组合、可调节大小、多功能的产品,那就可以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随着儿童年龄一起成长的儿童产品产品包装的设计会成为一种设计潮流。
二、优秀的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能使儿童了解未知事物、了解外部世界
儿童产品的包装设计只有去研究儿童心理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包装,诸如良好的环境因素,这些产品设计的包装能去引起儿童的关注,同时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心理特征。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精彩的,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他们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一块奇异光鲜的色彩、一个古怪的符号图腾、都会令他们驻足半晌,浮想联翩。这些都是来自于客观心理而作出的主观心理表达。
三、缺乏趣味性的设计不可取
大多数儿童产品都应以趣味性为前提,始终应抓住儿童好动且注意力易涣散的特点,将趣味性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有机地溶入儿童使用的产品之中,增加快乐原素。要想使孩子身心愉悦地在产品中找到乐趣,这不但要求产品包装的外观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要求外在包装产品具有一定内在的传导性、启发性、和想像拓展性。从儿童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得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认知心理与审美特征,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千万不能走“以成人的观点去主观臆测”的错误之路。成功的儿童产品包装应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才会使孩子插上理想翅膀,给孩子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
生活中的大多数产品都涉及到安全性问题,由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易受伤害,心理防备力较差,因此儿童产品更应注意安全性问题。忽略安全意识的儿童产品包装设计是不可取的,其背后必将隐藏巨大的隐患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其次,繁琐复杂的包装设计不可取。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单纯的,其逻辑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儿童的耐心也常常不足,如果一件产品的界面设计过于复杂,他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甚至产生挫败感,不再愿意亲近该产品。要提高儿童产品的易用性,这就需要在力求产品包装简洁化的同时,巧妙的对产品符号进行视觉化。
儿童产品设计的确包装应该高瞻远瞩地去研究和探索、展望儿童产品包装的特征、属性与未来,从有利于儿童健康发育、心智成长,有利于儿童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促进和提高等角度出发,来探讨儿童类产品的包装开发将成为国内外所有开发商、设计师群体以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我们去注重了,去发现了才能把儿童领域界推上一个新台阶。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层面,年幼的心灵在一定方面是需要生活中的产品包装的设计引导他们去认知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婴幼儿;餐具;设计研究
1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主要研究关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即从最初的认知过程,再到人怎样“获知”,以及知后又怎样“用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世人称之为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他将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而0至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一时段是人思想的发芽期,是未来成长的基石,它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心理演变的全部过程[1]。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儿童认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更多致力于儿童产业的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的关注。只有全方位剖析儿童的心理认知,设计师才能通过婴幼儿认知心理学分析设计出符合婴幼儿所需要的产品。
2国内外婴幼儿餐具设计现状
通过对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下实体商场、超市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市场婴幼儿餐具产品品牌众多,国产品牌产品与国外品牌产品共存,笔者经过与部分销售人员交流得知,国外品牌的餐具产品销量要优于国内品牌。大众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由以往相对传统、中规中矩变为喜好设计新潮、设计感较强的产品,除了关注产品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外,更多的是注重产品的品质。
2.1国内婴幼儿餐具设计现状
国内婴幼儿餐具品牌有Babycare、小白熊、可优比、百乐思等。从当前市面上婴幼儿餐具产品来看,款式五花八门,餐具造型以圆形、多边形或动物仿生为主,功能单一,设计简单不精细,缺乏趣味性;色彩大红大绿,较为艳丽,缺乏品质之感;一部分产品缺乏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生产商对产品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材质及安全性等,对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往往比较忽略。
2.2国外婴幼儿餐具设计现状
国外婴幼儿餐具品牌发展相对成熟,如贝亲、Munchlin满趣健、Innobaby依路比、Kizingo、Pororo啵乐乐等。国外的婴幼儿餐具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及使用方式,对材质的环保也非常重视,从餐具的造型设计到颜色搭配,除了满足婴幼儿舒适的用餐体验外还具有益智性。部分品牌将婴幼儿餐具与现代高新科技结合,父母可用手机APP与幼儿餐具相连,随时感知食物的温度,还可播放音乐,智能有趣,寓教于乐,使婴幼儿在享用食物的同时感受到用餐的快乐,爱上吃饭这件大事[2]。
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婴幼儿餐具设计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生长发育最为弱小的阶段,身体与心智都处于启蒙发育期。在设计婴幼儿餐具时,首要考虑的即是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时应避免一些物理的伤害[3],保证婴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例如,婴幼儿在用餐时因手部还未完全发育导致不灵活,往嘴里送饭比较困难,那么设计勺子时便要考虑其造型的易抓握度。同时还应考虑餐具结构的安全性,防止造型尖锐用餐时被刮伤等情况。另外,餐具的材质应挑选无毒无害物质,同时婴幼儿餐具应易清洁,避免卫生死角导致幼儿肠道问题的发生。
3.2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着重体现在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将凝注力主要集中在人[4]。易用性原则的重点在于易识、易学、易用,无论是餐具产品的造型、色彩,还是功能都应该反映在对婴幼儿的关怀。产品应符合人体工程学,不合理的设计会增加使用的疲劳感,使婴幼儿产生厌学、厌食感,不利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例如美国品牌Kizingo弯柄勺,如图1所示,专为6—14月龄幼儿研制左手勺、右手勺设计,可根据婴幼儿进食习惯自由选择。手柄处短而宽的设计,使小手随意抓握,适用于刚开始学吃饭的婴幼儿,能让宝宝很稳的从碗里将食物舀出来,相较于横向直勺,学习阶段不易入口,吃饭很费力,弯柄勺无论是舀食物还是进食都比普通直勺便于掌控方向。拇指处的凹陷设计训练幼儿的抓握能力,同时提高拿勺子的平衡性,增加使用时的稳定性。浅槽勺设计,适合幼儿咬合,底部的凸点不但能增加稳定性,还能避免直接接触桌面产生污染,像长了“脚”的歪把勺。这款倾角和曲线设计的歪把勺,科学弯曲、一体成型,让婴幼儿轻松学吃饭,能够锻炼幼儿独立自主进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婴幼儿产品。
3.3趣味性原则
婴幼儿在用餐时很难精力集中,为了能够顺利用餐,餐具一定要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以此增加婴幼儿对餐具的喜好,提升进食的好感度。此外,还可利用多种手段对婴幼儿餐具造型进行创新设计,使餐具造型充满趣味性,从而为其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用餐环境。让婴幼儿爱上就餐过程,将家长从喂食的烦恼中解放出来,可谓一举两得。婴幼儿餐具趣味性设计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上。通常卡通造型更易于被婴幼儿接受,色彩选择上会根据产品的外观形状扬长避短。当前市场上富有趣味性的婴幼儿餐具主要以卡通造型或卡通图案为主,或将餐具产品与潮流好物、新兴科技结合,使婴幼儿在用餐时刺激食欲,顺利进食。如美国品牌munchkin满趣健的笑脸餐盘,如图1所示,单只左右勺+笑脸餐盘设计,外型时尚笑脸、童趣十足。盘中凹凸设计,笑脸突出,可作为阻挡物,同时笑脸盘深度更深,食物不易舀出,是轻松搞定调皮小淘气打不翻的放心碗,增加了孩子成功进食的几率。婴幼儿是天生的探险家,对他们来说,未知的世界都愿意用手触摸、敲打进行探索,底部吸盘设计稳健吸附,牢牢抓住桌面不易打翻,使幼儿餐具在满足吃饭功能的情况下更具有趣味性,让吃饭变成一项快乐好玩的事情。再如韩国品牌Innobaby依路比小鸡餐盘,如图1所示,其较注重产品细节,设计精致,以确保餐具能够便捷高效的使用。餐盘整体外观为小鸡卡通造型,为吸引宝宝眼球增加食欲,用色大胆新颖,有活力橙、热情玫红、蒂芙尼蓝可供消费者选择。Innobaby依路比小鸡餐盘鼓励幼儿自我喂养,是培养手眼协调性的创新育儿用品。
3.4益智性原则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有助于儿童快速成长学习。婴幼儿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也是婴幼儿学习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设计者及其家长应把握好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智力的启发。如一些能够培养婴幼儿身体与脑力协调发展的餐具产品。如运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色彩刺激婴幼儿的视觉系统,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再比如可针对不同月龄阶段研发激发婴幼儿智力的产品[5]。或运用卡通动物、植物造型图案潜移默化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发育,将餐具与益智性巧妙的结合,益智有趣的同时,寓教于乐,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日本品牌贝亲开发设计的一款辅食餐具套装,如图1所示,专为满足6个月至3岁,从母乳过渡到辅食阶段再到独立进食的一款餐具,其套装包括:饮水杯、辅食碗、分割餐盘、叉勺、哺喂勺、叉勺便携盒。多功能餐具组合,单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独特感,同时满足不同月龄孩子的用餐需求。餐具碗盖为多功能设计,翻转后可当作为碗碟使用。分隔空间多样化,可搭配多种食物,引导婴幼儿认识食物种类,采用的迪士尼米老鼠图案设计,造型可爱Q萌有趣,是一套会讲故事的儿童餐具产品。橙色调餐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用餐环境,让孩子享受欢乐“食”光。不仅能训练婴幼儿主动进食,还能教会他们识别最基本的形状和颜色,是一款有助于儿童智力开发的餐具。
4结语
篇8
【关键词】儿童玩具;设计;心理学
1.前言
儿童玩具的设计应当立足于开发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以及提升孩子的智力,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安全性,舒适性以及美观、方便、创造性等特征。儿童玩具要做到真正的贴近儿童的心灵,在设计玩具时中就应当真正的把握儿童的各种需求,巧妙的将这种需求融入设计之中。与成人的用品相较,儿童玩具特别需要注重其舒适性和安全性。在本文中,以儿童玩具为具体的切入点,从儿童的心理学角度谈一谈笔者对儿童产品设计的一些具体的看法。
2.学前儿童玩具设计的基本要素
在对儿童玩具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及具体的审美感受,玩具的外型、色彩、材质、声音基本上是玩具设计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2.1儿童玩具外型的设计
2.1.1具体形象化的造型设计
“艺术源自于生活”,具体形象的造型是体现客观生活的最直观的方式,当然具体形象并不代表着对现实事物的单一重复,而是需要通过设计者进行有目的的归纳和选择。经过艺术加工程序,儿童玩具的造型既新颖又有趣,同时又很简明直观。对于儿童而言,尤其是低龄段的儿童对于所了解的动画、人物或其他的事物在选择上有极其特殊的偏好,所以仿真造型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设计儿童玩具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元素。
2.1.2动漫化的造型设计
从感情的方面而言,动漫化的形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消儿童对玩具的畏惧感,增加玩具的亲和力;从认知的方面而言,动漫化的外型使得一些难以被儿童了解和把握的事物变得更为直观。例如,可以设计一款玩具闹钟:其外型是哆啦A梦的样子。它可以发出各种有趣的声响,指针可以自由的拨动,而且钟摆还能发出声音。在玩这款玩具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认识、摇动,拿捏、感受不同的声音、以及色彩,这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听觉、触觉以及视觉,此外还能指导他们认识时间以及数字,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
2.2儿童玩具颜色的设计
色彩和形状相比,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在设计儿童玩具时,色彩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色彩搭配不仅要在视角上牢牢抓住儿童,激发成人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同时还可以让儿童在有意或者无意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
2.2.1色彩的选择
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其对于色彩的好恶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总体的变化趋势是从明亮鲜艳的单一色彩逐渐向柔和的复色转变。但是从总体上讲,色彩应当明快、鲜丽,对比度强,使儿童的视觉充分的感受到欢快活泼,所以,在设计玩具时,应当重点的考虑儿童单纯、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巧妙的融进玩具的设计之中
2.2.2色彩的搭配
在设计玩具时,一方面在配色的时应当重点突出,以某种基础的色调作为玩具的主色,这样容易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在对儿童玩具进行配色时应当注意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和谐呼应,同时考虑色彩和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保障配色的节奏美、均衡美,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平衡。
2.3儿童玩具材质的设计
玩具的材质是设计玩具的基本,材料是玩具设计内容得以充分表达的前提。一项优秀的玩具设计构思,如果缺乏合适的材料作为匹配,就不可能将之称为优秀的作品。除此之外,恰当的材质也会让玩具更加耐用、结实,同时也是玩具安全性能的保障。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塑料光滑、温润,金属坚硬、较重,木材朴实、温暖,各有各的长处。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儿童更加倾向于喜欢软质的玩具,例如毛绒玩具或者是橡皮玩具,软质的玩具让孩子放松神经,有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而尖锐、坚硬的玩具,会使儿童的神经紧张起来,容易有不愉快的感受。所以,在设计玩具时,设计师要充分将儿童上述的心理考虑进去,最大化的满足儿童的需求。
2.4儿童玩具声音的设计
悦耳动听的声音,可以训练儿童的听力,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而尖锐刺耳的声音会使儿童害怕、反感,同时还极有可能使他们脆弱的听觉受到伤害。所以玩具的声音是儿童玩具设计中必须考虑的。
声音要尽量的饱满圆润;尖锐散乱的声音会给儿童的听觉产生很严重的伤害。除此之外,音量的大小以及提示音的舒缓或者紧急,这些都会影响到儿童对玩具的热情以及持久度。
此外,如果儿童玩具所模仿物体的声音和现实完全不一样,那么就会给儿童留下与现实不符的印象,这会阻碍儿童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所以对玩具的声音进行设计时,应当保证其所摹拟的声音应当是和现实相符的。需要说明的是,玩具并不是客观现实完全不变的写实,这里所说的逼真指的是和具体事物基本的属性几乎一致即可,例如“叽叽”叫的是小鸡的叫唤,而不可能指的是鸭子的叫唤。
3.结语
儿童玩具的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事,需要充分的将各个因素考虑其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类心理因素之外,还关乎更多的其它因素。所以,在设计玩具时,应当更加人性化,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争取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玩具。
参考文献:
[1] 颜冬.我国现代儿童玩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2] 康辉;于苹.基于儿童益智玩具的开发设计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3,(05).
[3] 聂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玩具设计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2012,(05).
注:项目来源:
篇9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概念;景观营造;内容;应用
景观营造的艺术效果与实用效果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的艺术文化景观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要求,既具有艺术美,又具有实用美的景观才会被人们所欣赏、使用。景观环境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有优美的景观而没有人的行为,环境变的空有虚名。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行为是心理的执行者,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人的心理引起的,景观营造的设计心理学成为景观营造与使用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开始意识到设计心理学的作用。
1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2]。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理论基础,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意识状态,通过设计表现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识,以及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作用与设计过程的理论[4-5]。
2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行为是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从行为角度看,人的心理情感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对不喜欢或恐惧的事物会产生紧张、焦虑,使人在行为上会产生不自觉的退缩、回避;相反,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使人接近、注意。环境中的形体、色彩、质感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情绪一致,通过环境舒适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6]。既然舒适的环境会刺激人类的行为,在景观营造中可设计符合人类行为习惯的景观,从而达到人类对设计环境的满意与认可。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根据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等要求,满足人们活动、观赏、休憩的安全需求[7]。
3景观营造设计内容
3.1景观空间的营造
景观空间的营造,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划分方面,通过景观的各种空间元素彼此连接、彼此分隔、彼此呼应来形成各种景观空间。通常采用植物、建筑、地形等要素,把人的可视空间与不可视空间联系起来[8]。通过将大空间分隔成小空间,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景观空间的功能作用,促进景观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景观空间富有活力。
3.2景观地形的营造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景观地形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骨架,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特点,统筹安排,合理布置景观要素。
3.3景观水景的营造
水是万物之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步与水息息相关。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环境中利用或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增加环境艺术美,增添生活情趣。利用自然水景或结合地形条件人工构造水体景观,塑造不同主题功能的水景小品。
3.4建筑小品的景观营造
建筑小品是指在景观中由建筑材料组成的各种小品及景观设施,造型优美、体量小巧,不论是独自成景,还是和其他景观要素组合成景,都表现出灵活的造型、独特的美感。建筑小品设计要考虑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位置、尺度、造型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还要能融和于组景中,增添景观意境。景观小品既可以点景,又可以观景;既可以作为观赏景色的场所,又可以作为景观的组织线索,可见景观建筑小品在景观营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5植物景观营造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造景要素。植物既要满足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又要体现植物配置的艺术构图,反映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植物造景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注重植物乔、灌、草的高低搭配,速生树与慢生树混种,常绿树与落叶数配置等,以体现形态变化,反映季节变化,突出色相变化[9];另一方面是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搭配,烘托山石、水体、建筑的造景特点。
4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4.1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目的,而引起人类活动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巧妙地进行引导,使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人们在空间的不断转换,与景观不断接触、欣赏中,渐渐感悟到景观生态特有的艺术美,这也是景观空间构成艺术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艺术魅力。
4.2在景观地形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比较喜欢在稳定、舒服、惬意的环境氛围中从事人的行为。环境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们的一种厌恶情绪,特别是在居住环境设计中,居住空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观赏、宁静、舒服、轻松的环境氛围,地形的大幅度抬升会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行为,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失去了居住环境的意义。因此,尽量避免地形的大规模改造,减少土方计算,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时又能减少资金规模的投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3在景观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景观水景营造中,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自然性,强调人的景观参与性。设计时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设计观赏水体景观时,在水面上设置观景平台、木栈道,提供人们亲水的环境与机会;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提供人们融于水体的机会,增加水体景观的娱乐氛围。
4.4在建筑小品营造中的应用
建筑小品景观的比例与尺度是体现景观环境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它的比例与尺度的确定要参考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10]。建筑小品在使用过程中,它的大小与高度的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习惯而定,设计心理学要求建筑小品的尺度大小必须以满足人的舒适度为前提,其次考虑它的美观功能。失去了建筑小品的实用性,也就丧失了建筑小品的艺术性。
4.5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植物不仅具有外在的形象美,又具有分隔景观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景观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根据设计心理学原理,人在空间中需要3种情感交流,即私密情感、安全情感、交往情感。通过植物配置空间组织手法,可以满足人的情感交流: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形成绿色屏障,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形成重点景观环境,吸引人气,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
5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5.
[3] 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33(5):349-350.
[4] 周承君,罗瑞兰.设计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 陈粉娟.浅谈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与用途以及设计要点[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2009(8):90-91.
篇10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艺术设计;研究
前言:人们对色彩的感知首先通过视觉,然后在心理产生对不同颜色的心理暗示,"红、橙、黄"是暖色心理,"蓝、绿、灰"是冷色心理,暖色能够让人产生激动、兴奋的感觉,冷色让人产生平静、消沉的感觉。在进行艺术设计时,根据人们的色彩心理表现结合色彩心理学,设计出符合心理需求的产品。
1.艺术设计色彩对比
1.1色相对比
不同颜色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色彩呈现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色相。色相对比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包含原色对比、间色对比、邻近色对比、类似色对比、补色对比。例如将两个图案相同的橙色花分别放在红色、黄色背景中,对两个背景中的图案颜色进行观察,发现红色背景中的橙色花偏黄,而黄色背景中的橙色花偏红。造成这样视觉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红色和黄色按照比例进行调和,最终得到的综合颜色就是橙色;而在统一背景颜色中,具有相同颜色成分被调和,而相异部分被凸显,效果颜色增强。在自然界中我们总会看见绿色叶子、紫色花,绿色、紫色、橙色都是不同颜色想混合而成的间色,这些间色在色相的对比上比较柔和,且间色之间对比比较活泼,具有天然美的视觉色彩效果。临近色的对比是指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之间对比,这些颜色的色谱临近,区别较小,色相较近,对比范畴比较小。在红与橙的对比中,红色中带有橙的因素,橙色中带有红的因素,这些颜色相互渗透,但是在颜色对比上的对立性依然很强,具有统一性[1]。
1.2明度对比
色彩的明度对比是指,由于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色彩中包含白色或者黑色的多少或者色彩本身纯色的明度,来进行明度的判断。纯色颜色的明度不同,例如柠檬黄的明度最大,紫色的明度最小。将两个颜色相同的灰色布置于黑色和白色的背景中,发现在黑色背景中,灰色给人的视觉感觉更加明亮,而在白色背景中却给人一种较暗的颜色对比。由此可见,不同明度中的相同颜色呈现有所不同,不同的配色结果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对比,例如明度比较大的颜色会给人一种不安感。将色彩的明度对比应用到装饰色彩搭配中,明度的对比直接决定着配色的光感、清晰感以及人的心理作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颜色配色中,都需要对黑、灰、白三个颜色进行明度对比,非彩色的明度对比非常重要[2]。
1.3饱和度对比
色彩的饱和度对比是指,当一种颜色和另外一种饱和度比较高的颜色并列对比时,本身彩色度比较低的颜色更加暗,彩色度更高的颜色更加的明亮。例如,当灰色与亮蓝色并列放置时,灰色更加的暗淡,而亮蓝色更加的亮[3]。
2.色彩联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呈现
当我们的视觉器官在接收到色彩刺激时,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唤起与色彩相关的颜色记忆,并能够从眼前的色彩与生活中接触到的颜色相互联系,经过大脑对颜色的分析、总结以及判断,在内心形成一种新的颜色感悟,这种颜色感悟实际上是对色彩的联想。因此,当色彩发出刺激时,能够引起分析器的兴奋,当色彩出现在眼前时,记忆和思维不断的对色彩进行分析。色彩联想主要包含冷暖联想、强弱联想、以及色彩的兴奋与安静联想。下面将以奥运五环的颜色联想进行分析。奥运五环由五个不同颜色的环组成,五个不同颜色能够让人联想到散布在世界上的五个洲,其中天蓝色让人想到欧洲、黄色为亚洲、绿色为澳洲、红色为美洲、黑色为非洲。色彩联想与颜色的波长有关,波长较长的红色让人想到血液、火焰等。而蓝色让人想到水和冰、天空和海洋[4]。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对颜色的联想不相同。例如,小学男生对白色与灰色的联想是雪与白纸,女生则联想到雪与白兔;青年男子联想到雪与与白云 ,女子联想到雪与砂糖;老年人对不同颜色的所产生的联想比较抽象,老年男子对白与灰的联想是洁白与纯真,女子所产生的联想为洁白与神秘。由此对比中可以发现,男性多联想到外部世界,而女性则联想到自身。人们在不同颜色刺激下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在实际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需要针对不同颜色所引发的共鸣来进行颜色搭配,以审美角度出发,达到产品促销。
3.色彩情感与艺术设计之间相互融合
色彩的明度、对比、色相以及纯度都是色彩情感中的重点表达方式,人的情绪在不同明度、不同色相的表现不同。在进行环境场所的设计中,需要对色相在人情绪上的影响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在暖色调的房间中人的情绪比较亢奋,在冷色调的房间中人的情绪比较低落。从色调联想上进行分析,暖色调容易让人联想到火焰、温度、太阳等一系列热烈的事物,因此人的情绪容易在短时间内振奋起来,而冷色调容易让人对冰冷的事物产生联想,人的情绪自然就不会高涨起来。在不同色调环境下将人的眼睛遮住,并进行颜色对生理情绪对比变化的实验。用红光照射一段时间的房间,发现人的血压升高、脉搏跳动加快、呼吸急促与人兴奋状态下表现一致[5],用蓝光照射的房间中,发现人的血压下降、脉搏跳动减慢、呼吸变慢与人低沉状态下表现一致。基于不同色调对于人的状态产生的影响,在进行特定环境的设计中,可以依照以上原理进行相关设计。例如,忧郁症病人治疗的房间中,将房间装饰成为暖色调,对病人的低沉情绪有效缓解,在治疗狂躁症病人时,将其房间装饰成冷色调,降低病人的兴奋度,使病人情绪能够变得平和。
结论:色彩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色彩产生、色彩接受和色彩应用进行研究的一门规律性科学。在色彩研究中,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心理认知,因此不同颜色对人的影响不同。色彩对人的影响分别通过色彩的对比、明度、纯度以及联想等方式来实现。在实际的设计中,根据人在不同色彩中的心理变化与艺术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文静.性格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滕兆媛.基于设计因素的男装色彩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王楠.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品牌,2014,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