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荒漠化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荒漠化治理

篇1

【关键词】PPP模式;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一、土地荒漠化现状

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4以上;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和1/6以上,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害到我国4亿以上人口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力度的加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明显好转且总面积已经出现缩减趋势,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约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1万平方公里。

二、PPP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PPP模式指公共部门和私营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合营模式,是新常态下新型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是鼓励政府部门、私营组织、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合作,通过协议的形式来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共同参与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PPP模式的特征有三点,第一,PPP项目各主体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全力协作,最终达到各自的利益追求;第二,各参与主体不仅可以享受PPP项目带来的社会成果,而且可以取得相对合理稳定的投资回报;第三,PPP项目任务目标的落实,除了利益共享还需要风险共担。

三、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及困境

(一)PPP模式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

第一,PPP模式可以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引入私营组织,与它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它们的资本优势推进治理效率;第二,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严格落实私营组织的准入制度和行为约束,可以使私营组织将生态恢复作为企业盈利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企业不断创新,把生态恢复融入到自身发展之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获得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分享投资回报,分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私营组织一定的倾斜;第四,运用PPP模式可以使得第三方机构等社会监督力量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项目的良性运行。

(二)PPP模式应用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困境

第一,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周期长,投资大,政府和私营组织的投资额达不到治理的资金需要,寻求多元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尤为关键;第二,在政府和私营组织的合作中,如何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也十分重要,必须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互助互促、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第三,PPP模式涉及范围广,应用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复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PPP模式的良性运行。

四、基于PPP模式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一)深化PPP模式探索,促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

运用PPP模式开展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必须对PPP模式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要借鉴国外其他国家PPP模式研究的新成果,倡导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校、私营组织等社会资本积极学习,理解PPP模式的运行机理和政策措施,能够在土地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尽可能减少和避免风险,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二)健全制度体系,积极打造多元投融资方式和治理格局

PPP模式的应用和土地荒漠化治理都涉及诸多领域,新常态下,运用PPP模式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必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立健全土地荒漠化监管和防治体系的基础上,规范和约束土地荒漠化治理中各个主体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盘活社会资本存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土地荒漠化治理中来。一方面,打造多元投资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形成土地荒漠化多元治理格局。

(三)强化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

第一,要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到用政策保障,用技术转型升级;第二,要协调好政府部门和私营组合的合作关系,土地荒漠化治理各个主体间的关系;第三,要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第四,要用开放的发展理念去探索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新途径和多元共赢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平台;第五,只有做到利益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土地荒漠化治理,更大程度上激发社会资本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更好的引领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

五、结语

土地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PPP模式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促进政府与私营组织精诚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各自在土地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力,共同改革传统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方式,探索新理念,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与功能[J].中国政府采购,2014(13):12-21.

[2]孙楠,李洪远,鞠美庭,等.应用PPP模式解决我国荒漠化问题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7(4):11-14.

[3]王阳,刘栋,李娜. PPP模式在荒漠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1).

[4]李旭琴.PPP模式的正面效应及运行困境突破――基于地方治理理论的视角[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5).

篇2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①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②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③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④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三方面来阐述,课本用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我国荒漠化的成因,重点阐述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人类通过影响环境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这就导出第二个内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荒漠化的防治,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在讨论的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理解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②明白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掌握各种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及治理措施;③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学会从所给材料入手,分析各种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讨论式,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各种图片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探讨“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的原因,并找到治理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西北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在扩张,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难点。以荒漠化为例,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师:(投影“楼兰古国遗址”图片)同学们,昔日楼兰古国草茂羊肥,为我国西北的经济、交通重镇,如今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战争、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搬迁……

师:楼兰古国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活动怎么会让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呢?

(投影)板书: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一

生:阅读课本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区域。

学生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方的红色沙漠……

师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图。

(2)昔日黄土高原森林茂密,草原广阔,如今却变得千沟万壑。在这个过程中,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讨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挖滥采……

(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生长困难——出现荒漠化。

师:出现荒漠化现象西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比较严重的地区?

(投影)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生:阅读课本P36—P38。

活动二

(1)土地荒漠化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气候、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即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生:阅读课本P37阅读材料。

师:投影“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图”

(2)从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

学生讨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少;日温差大;风力强劲,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

(3)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素质,经济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人口迅速增长,但素质较低,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地失去保护层。

师:新疆有中国“葡萄、哈密瓜之乡”的美誉,但区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生: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

活动三

(1)新疆荒漠化面积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

(2)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但也出现了荒漠(红色),其形成与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南方地区温高多雨,土壤呈红色,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基岩形成红色荒漠;而西北地区的荒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人类破坏植被所致。

(3)南方除了红色荒漠外,还有一种荒漠——“石漠化”,你能说说其形成原因吗?

学生讨论:在喀斯特地区,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使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表。

师:我国的荒漠化面积达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且目前在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

生:阅读课文P39正文。

(投影)板书:二、荒漠化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篇3

【关键词】 敦煌消肿镇痛膏;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小儿

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是一种以急性疼痛、肿胀、跛行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常见疾病,目前对其发病的机理尚无统一认识,临床上病名很多,如暂时性滑膜炎、单纯性滑膜炎、闪髋等。自1996 ~ 2002年来我院就诊的80例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患儿用敦煌消肿镇痛膏外敷患处为主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中,男56例,女24例;发病年龄3 ~ 11岁;病程2 ~ 10 d。80例均为单侧髋关节发病,其中有闪挫、扭伤或活动度过大者71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5例,病史不详者4例;髋部疼痛者68例,膝部疼痛者12例。全部病例均有跛行、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障碍、骨盆倾斜、患侧腹股沟压痛。患肢假性延长者70例,“4”字试验阳性者72例,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阳性者15例。X线检查显示髋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囊扩张、闭孔不对称者62例,白细胞总数大于10 × 109/L者11例,血沉20 ~ 30 mm/h者17例,发热者9例。

2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于3 ~ 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儿多有因蹦、跳、滑、跃等造成的外伤史及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史;多数患儿发病急,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肿胀、跛行,可伴有同侧及膝关节疼痛;个别病例发热,持续数天。检查: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内旋位,运动受限,并有肌痉挛,拒绝移动患肢;身体摆正可见骨盆倾斜,两腿长短不齐。X线表现为髋关节囊肿胀,关节囊滑膜组织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变化,白细胞总数可升高,血沉

略快,细菌培养阴性。

3 治疗方法

治疗的关键在于避免负重和限制活动。嘱患儿仰卧床上,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踝部,一手握膝部,先轻轻做屈髋屈膝运动,无痛下加以摇髋,腿长者做屈髋内收内旋患肢,腿短者做屈髋外展外旋,随即伸直患腿〔1〕。手法完毕后,给予敦煌消肿镇痛膏外敷,按患儿患髋肿胀部位大小,剪取一块大于该部位2 ~ 3 cm特制的带有发热颗粒的塑料纸,将敦煌消肿镇痛膏膏剂均匀涂在该塑料纸上,厚达2 ~ 3 mm,覆盖于患部,胶布固定,每2 d换药1次。并嘱治疗期间卧床休息3 ~ 5 d。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治愈:无跛行,行走无疼痛,蹲起自如,“4”字试验和旋转屈髋试验阴性,双下肢等长,无复发。好转: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仍有轻度跛行。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

80例患儿均使用敦煌消肿镇痛膏外敷2 ~ 3次痊愈,最短疗程4 d,最长10 d,患髋无红肿热痛,活动正常,走路无跛行,随诊X线无异常。

5 讨论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多认为与外伤或细菌、毒素及过敏反应有关。小儿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先天好动,跳跃、滑倒、跳绳等使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或因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引起滑膜充血、水肿、渗出,使关节囊积液。由于股骨头与髋臼的间隙增宽,关节腔内的负压力将关节滑膜或韧带嵌顿所致关节活动受限。也有人认为病因病理与抗原抗体反应有关,是一种带有自限性倾向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2〕。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外伤所致股骨头与髋臼窝之间发生微小移位而致,故称“小儿髋关节错缝”,属“痹证”范畴。因损伤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闭阻或因小儿形气未充,肝肾未亢,筋骨不坚,易被风寒湿等外邪所侵,正如《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小儿纯阳之体,邪气易从阳化热,邪热相搏,则表现为患肢发热;劳则耗气,加重经络气血瘀滞,筋肉拘挛致关节活动障碍,故见患儿拒绝持重、跛行。本病中医治则为活血化瘀,通络利湿。敦煌消肿镇痛膏系我省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在深入研究敦煌医学基础上,精选出10味中药而制成。本方用无名异为君,主金疮、折伤、止痛、生肌肉,以治疗接骨和跌打损伤为主要特色;辅以生大黄祛瘀活血、疗伤镇痛为臣;红花、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舒筋,独活、威灵仙利湿通络,共为佐使。诸药合用,能行能散,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3〕。本组患儿临床应用观察?熏总有效率100 %?熏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证明采用中医的外治法是治疗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继平. 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80例[J].  黑龙江中医药?熏 1995?熏 6?押 31-32 .

篇4

【关键词】 荒漠化 防治措施 治理体系

荒漠化是指包括人类活动与气候异常变化在内的集合因素所造成的土地干旱、半干旱及土地退化。其中,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水蚀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还有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造成的自然植被长期丧失[1]。荒漠化也是目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荒漠化的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加速的势头,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2]。

1 荒漠化防治措施体系

1.1 防护措施

1.1.1 公民环境意识教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始终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今,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出现了紧张及对立,如大面积荒漠化土地的出现,使人类的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文明法则。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坚定的内心信念,以及强大的社会舆论公信力。这样的道德规范在未来必然会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遵循的重要行为法则,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与要求[3]。

1.1.2 政策法规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虽然在相应的法律条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但是在具本的实践过程中却还难以实现其最初的立法目的。应完善相关法规,对占用耕地补偿制定严格细致的审查流程[4],并且对开垦耕地加强事后监督,杜绝撂荒、撂耕的现象出现,并且明确相关导致土地沙化负责人的责任,从源头贯彻预防措施。

1.1.3 规划管理措施

在未来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农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保证农业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适应气候改变;合理分配利用农业水资源;通过最佳管理措施来提高对肥料、土壤、养分有效性的管理;做好废物处理工作;提高农业食品的经济管理能力,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最佳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模式;制定能够增强农业土地风险应对能力的策略[5]。

1.2 治理措施

工程、生物和化学技术措施:荒漠化的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来恢复和保护天然植被,最终实现防风防沙的效果。(荒漠化的工程措施是指通过对某一地区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它可以包括林业、牧业、资源的工程规划保护[6],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水资源开发、村镇建设规划、草场规划等多方内容。

1.3 荒漠化的监测和预警预报

对荒漠化的监测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空中监测、地面监测和卫星监测。其中,地面监测也叫人工监测,另两种也被称为遥感监测。有了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辅助,可以使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更具科学性[5-8]。

1.4 国际合作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荒漠化表示忧虑,但防治沙漠化的前景并不是全然黯淡的。在全球范围内,恢复旱地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给当地社区不断提供援助可以保持和恢复上百万公顷土地[9],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通过加强全球合作,对于逆转预防荒漠化土地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 问题与讨论

2.1 以防为主,以法治理,改革现行体制和投资机制

应将以往以防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防为主,制定相关荒漠化地区的行业行为法,使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走上法制道路。要对各行业不同的开发建设工作对荒漠化的危害进行评估,然后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且提倡土地有偿使用。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与荒漠化的防治工作能够紧密相联。

2.2 积极开展荒漠化地区产业建设合理开发及利用资源

我国大部分荒漠化地区的光、热、矿产、风资源、畜牧资源、地下水资源都极为丰富。因此,应在土地规划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系统,高效利用一切资源,做到利用与再生共存的良性循环[9,10]。

2.3 加强荒漠化监测工作

要加强我国的荒漠化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掌握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可以为治理荒漠化相关政策、计划调整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荒漠化监测工作也是开展国际荒漠化治理合作交流的基础[10],通过定期提供全国及各省市不同荒漠化类型和程度的动态宏观数据,可以为全球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和荒漠化过程的联系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Luc Gnacadja. Soil security a prerequisite for human security: The Third Annual Caux Forum for Human Security[R].Caux Switzerland,2010.

[2]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R].Global Assessment Reports,2005.

[3]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科学出版社,2004.

[4]孙武,南忠仁,李保生.荒漠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研究.自然资源学报[J].2000(02):202-205.

[5]国家林业局.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R].2008.

[6]杨晓阵,慈龙酸.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J].2006(06):103-108.

[7]潘竟虎,李天宇.基于光谱混合分析和反照率-植被盖度特征空间的土地荒漠化遥感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11):109-121.

[8]张仁健,周家茂,曹军骥.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J].中国粉体技术,2007(01):45-48.

篇5

关键词:荒漠化;水土流失;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15

1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1.1 影响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荒漠化的地区,风沙现象十分严重,刚刚播种的幼苗会被沙子所掩盖,使其得不到良好的生长,甚至都不能够生长。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一些游牧地区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耕地及草场会被沙地所取代,使这些地区牧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水土流失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它会破坏土壤的基础性质,使得农作物得不到正常的养分输入,这便会严重的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进而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不然便会愈演愈烈。

1.2 原因

出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樽匀缓腿宋2种。其中自然因素是不能够为人所改变的,地区内的气候、地貌等因素都会促使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产生。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分布着大量的黄土,在这些地区,因为植被较少,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蚀,最终导致荒漠化现象的出现,同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季风性气候,降雨量多为集中,所以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同时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破坏土壤、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都会致使荒漠化的出现。

2 水土保持的措施分析

2.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1.1 山坡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对象

就是小范围的面积,避免山坡发生滑坡,把降水引导至地面,这样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把降水引导至专业蓄水的地方。

2.1.2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这项工程可以把地面流水和地下流水拦截下来,这样不但保证水土不流失,还可以浇灌土地,从而可以使农田得到更高的产量。该工程的内容包含的非常。

2.1.3 拦沙坝工程

此工程措施主要以排山洪和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修筑拦沙坝,可以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治理。

2.2 生物措施

水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有关生物种类的选择。在生物领域方面上一般会从3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最先需要的就是必须具备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这就是目前最直接的效益,然后就是必须从经济上进行考虑,种植的树木等就需要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最后一种就是社会上的效益,在这3种效益中水土的保持效益就是最重要的。

3 土地荒漠化防治

3.1 保护沙漠植被

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严格的制止,同时各部门各方面也要加大对植被保护的监管力度,保护现有的植被不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以此来尽量避免新的荒漠化的现象出现;相关的部门要加大对林木植造的投入力度,通过种植更多的植被来缓解荒漠化问题的恶化。

3.2 建设防风固沙带

在已经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地区,一定要建造防风固沙的林带,选择生长能力较强以及适应能力强的沙生植物,通过林带的建造,来缓解荒漠化的恶化。同时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过程之中,必须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缓解荒漠化的现象。相关的部门一定要加强对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带的建设,完善荒漠化的治理工作。

3.3 推广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现象严重的地区,必须要推广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防治措施,这些措施会对荒漠化的防治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这些荒漠化地区种植生存能力较强的植物,不仅如此,还必须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对种植的防护植被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荒漠化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

4 结语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了非常严重的制约因素,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加之各方面的影响,致使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改善,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对先进科技的应用,尽最大的努力来对这2方面的问题进行防治,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植树造林 荒漠治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76.26+3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801

引言: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荒漠化的扩展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在全球行动中正成为一个优先领域,其必须建立在科学地评价荒漠化的动态、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实施。而植树造林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防止了水土的流失和风沙的侵袭,还可以促进森林覆盖率不断的提升。但是植树造林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了保证造林绿化的各项任务,目标能够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必须做好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在发展步骤、战略布局、关键措施以及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统筹规划。

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一)植苗造林的方法

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植苗造林法的另外的叫法,主要是指用带有完整根系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其具有生长稳定而且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的特点。所以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相对而言,就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具有比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并且成活率比较稳定,植苗造林方法的主要优点和最大特点就是生长稳定、适应性强,因而树种的选择并不能使植苗造林方法受到限制。总的来说,植苗造林法较少受到造林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的限制,还能节省种子,便于管理,在所有造林方法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另外,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营养繁殖苗、移植苗以及播种苗,像陕西榆林市的爬地柏、侧柏、油松、樟子松就是营养繁殖苗,但野生苗有时可以应用在进行人工更新后的采伐后的土地上。当植苗造林完成后,苗木本身能否水分维持平衡将决定苗木的成活率,因此在造林过程中都要尽量保护苗木的水分充足。

(二)播种造林的方法

首先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作直播造林,主要是指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而且连育苗工序也可以省去,使施工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其对幼林在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措施要求比较高,也比较严格要求造林的地理条件。其次播种和造林的适用条件主要是指适合于种源充足、容易发芽和种粒大的树种,比如说榆林市进行飞机播种的花棒种粒、紫穗槐种粒等小型的种子,但前提是造林地环境的条件较一定要好,要求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和具有充足水分的造林地土壤,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相对来说更为适宜。最后要求播种前的种子包括消毒、浸种以及催芽等一定要处理好,这些对于早出芽,幼苗抗旱能力增强,鸟兽等危害减少都极为重要。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可以称为分生造林,主要是指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包括枝、根、干等以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包括柳树、松树、泡桐、杨树和竹类等,因为其要求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一定要高,造林地最好土壤疏松、湿润,这样更加有利于插穗生根成活,另外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分布状况以及母树的数量的限制,而且不宜在母树分布稀少的地区采用分殖造林方法进行大规模造林。但是其优点也有很多,首先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其次是操作容易和造林技术简单,而且成活率也比较高。幼树初期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并且生长较快。这些都有助于树苗的快速生长以及森林的形成。

植树造林在荒漠治理中的应用

(一)植树造林可以防止风沙的侵袭

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众所周知风沙所到之处,城市会变成废墟,田园会被埋葬,这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方面。为了抵御风沙的袭击,就必须造防护林,从而减弱风的力量,降低风的速度,因为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大约要减弱百分之八十左右。另一方面如果在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另外再种上草,就可以大大减少风能刮起的沙砾,从而进一步控制荒漠化的进程。

(二)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生态重建对荒漠治理都是是极为重要的。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每逢雨季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将会填高河床,毁坏田地,甚至淤塞海口,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植树造林来抑制水土流失,因为树木有可以牢牢抓住土壤的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而树根又可以不断地吸收和蓄存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统计证明,有林区可以比无林地区多蓄二十吨水。通过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很好地治理沙化耕地,通过控制水土流失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林慢慢进入成熟期,不但可以使荒漠化得到治理,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劳动机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造气候,改良土壤,调节水圈,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主要是遵守国家制定的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的法律,积极的植树造林,努力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加快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园林苗木、林下种养业、立体林业等,不但可以加强荒漠化的治理,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结语

中国学者通过实验研究科学、准确地评价了中国的荒漠化现状和趋势,认为植树造林是抑制荒漠化的主要手段,虽然这种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是其所呈现的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国土利用和整治中防沙治沙的任务非常紧迫。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荒漠,防止沙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1期

篇7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策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028-02

1引言

沙漠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瓶颈,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一些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在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沙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沙漠化的表现也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风沙严重、土壤盐渍化,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环境发展。对于一些受到沙漠化严重影响的地区,我国正在积极加强对沙漠化问题的治理,我国出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有西部以及北部,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有极大的关系。

2沙漠化的危害

2.1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巨大,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而且每年都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目前,沙漠化的态势还在逐渐蔓延,这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都不断缩小。

2.2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

沙漠化使得土地的营养力度不断降低,土地的有机质及氮、磷、钾等都不断减少和损失,使得草场的肥力也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力降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2.3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沙漠化会导致农业、林业等产业的生产受到影响,从而使得生产力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经济损失,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为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六百亿元,而且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还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失踪,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大影响。

2.4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

沙漠化的一个直观表现就是水土流失,而且水土流失越严重,沙漠化的程度就越严重。比如各地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沙尘暴带来的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大,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降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3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的阻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沙漠化的控制,以此作为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沙漠化防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充分发挥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政府依旧是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具有主导全局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把荒漠化治理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而且要将沙漠化治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对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具体说来,在主导工作的时候,应该要有全局意识,要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对全境内的调度管理。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先进的治沙理念的应用,参照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的沙漠化防治经验,并且有效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沙漠治理工作。在治沙理念上,要本着生态治理的原则,将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沙漠治理工作兼顾并行,使得沙漠治理的过程中也能做到生态保护,借助各种生态手段进行治理。

3.2标本兼治,进一步扩大治沙成果

沙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治理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扩大治沙规模,逐步向荒漠化核心挺进,更需要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打好这场利国利民的战役。比如在具体的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做好荒漠化核心地段的调查规划,对当地的沙漠化情

况进行有效的了解,从而促进沙漠化防治工作可以有效的开展;在了解基础情况的前提下,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并且提出完善的沙漠化治理方案,确定治沙过程中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生态治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比如栽种植物,是当前很多地区治沙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沙漠化治理的效果,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要有一定的原则,需要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也学要地理土壤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提供相应的数据,使得各项数据可以得到综合的应用,从而不断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

3.3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而导致沙漠化治理问题的地区还有很多,加强资金的投入,是提高沙漠化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此,一方面,政府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沙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治沙计划,向上级申请资金,同时也能招募更多的社会资金,让社会资源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也能发挥出相应的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各项资源应该要做到合理配置,防止资金的投入出现一刀切现象,使得各项资金以及资源能够用在刀刃上,而不会被浪费。

3.4创新荒漠化治理模式

沙漠化的治理不仅仅是局限于种树种草等传统的模式,传统的治沙模式可以实现沙漠化的有效控制,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沙漠自身的价值。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角度来讲,沙漠化的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利用沙漠化治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比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就成功地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与畜产品深加工、畜产品的国际分工相结合,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些经验就值得学习,在栽树种草的时候,也应该要考虑到相应的附加值,不断转变生产方式,比如对于草原地区的沙漠化治理,可以实现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加强畜牧业的发展,一举两得,使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沙漠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加强沙漠化的控制是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实现表面的治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根本治理,从而使得沙漠化现象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拓.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

篇8

关键词:荒漠化 黄河源区 遥感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094-02

近几年来,我国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得黄河流域荒漠化面积增加,荒漠化程度加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特别是中上游地区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有许多部门和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本研究以MSS、ETM和CBERS三期黄河源区遥感卫星影象数据,根据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荒漠化变化特征和原因,并提出治理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源

此次调查监测所采用三期遥感监测数据的信息源主要为:MSS(1975)、ETM+数据(2000)、CBERS-2数据(2007)。其中MSS与ETM两期遥感数据各7景,CBERS遥感数据12景。研究工作中使用的对应区域1970年-2007年的地貌、水文信息由中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

1.2 技术路线

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为:收集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专题资料,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融合、镶嵌和分幅等,得到具有统一地理坐标、相互配准的多元基础数据库。以人机交互解译为主要的方法,通过对前期处理过的图像分析,得到各个时期黄河流域荒漠化的初步解译结果。结合野外的现场勘察,白定规范具体的解译标志,验证各个时期黄河流域荒漠化遥感数据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结果,经过再解译、分析判断、修改补充和整理,获得各期湿地信息提取结果。最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提取黄河上游荒漠化变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 统计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数据统计

研究区域总面积为3.67万km2。调查统计结果为:1975年荒漠化总面积为15902.22 km2;2000年荒漠化总面积为17863.62 km2:2007年荒漠化总面积为17433.48km2。从变化面积、变化速度和变化幅度三个指标,统计黄河源区30多年来荒漠化的变迁趋势。如表1所示。

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能力,本次监测荒漠化类型分为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等三个级别。统计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变迁趋势。

2.2 规律总结

从上述对黄河源区荒漠化数据的统计结果中,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I)从1975年到2007年的32年中,黄河源区荒漠化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1975年到2000年这25年中增长速度最快,而从2000年到2007年荒漠化面积呈下降趋势。

(2)从黄河源区荒漠化土地的组成成分来看,沙质荒漠化的面积明显大于盐碱化土地的面积,沙质荒漠化的面积数对荒漠化总面积数起着决定作用。

(3)从荒漠化分级程度上看,源区沙质荒漠化的三个等级程度全部加重:盐碱化土地的程度重度和中度在增加,轻度的面积在减少。

(4)从1975年到2007年,源区沙质荒漠化程度加重最严重的为中度等级,共增加了172.75km2:盐碱化土地加重最为严重的为中度等级,共增加了125.04km2。

2.3 原因分析

由上述数据和变化规律,综合相关知识分析黄河源区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总结如下:

(1)黄河源区中沉积着大量的第四纪湖积物、冰水沉积物和冲洪积物,大量松散的沉积物含沙量较高。此外,大面积分布的板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冰川运动的松散堆积物,由于天气寒冷、温差较大,岩石在反复的风化作用下破碎成岩屑和砂砾等物质。

(2)气候变化是源区生态恶性循环的根源所在。1970-2007年黄河源区的降雨量平缓下降,气温持续升高。这造成冰川冰雪融化,河流的径流量增加:此外,还造成多年冻土层的明显退化及源区蒸发量的显著增加,最终导致了湿地的萎缩,沙化、干旱化加剧。

篇9

高考命题以考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命题选材新颖,多为教材所无,设问角度别致,耳目一新,不落窠臼,体现能力考查,达到高考选拔的最终目的。解题过程需经过提取信息、调用知识、探究问题等三个必经的环节,且整个思维过程中各环节虽有先后之别但实为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状态。环境保护类试题的命制及解答也不例外,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试题设置情景陌生,设问角度多从环境问题的表现、影响、成因及应对措施等角度着眼,而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正确提取信息,在试题情境所展现的图、文、表、材料中已经蕴含了足够解答所设问题的信息;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除创新思维类试题(这类试题纯粹考查考生快速自学能力)外,试题解答需用到的知识皆为课标规定的主干知识,是考生自学即可掌握的知识,其困难在于能否把试题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与需调用的知识形成关联,并探究得出解答途径,最后用富有逻辑的专业语言描述和阐释出来。整个解题过程完美体现了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能力培养的理念。解题所用到的知识虽极简单但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思维张力却极大,这一点大大区别于以往考试以考查知识立意的命题形式,一个人虽学富五车但若没有思维能力一定无法解答现行高考试题,这正是现行高考命题的优势所在,且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二、分类解答

(一)环境污染类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个主要方面,命题涉及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同一类型的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如我国北方区与南方区酸雨类型不同,是因为能源利用的占比不同,北方以煤炭利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为主,南方以石油利用产生的硝酸型酸雨为主。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具体造成污染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一般来讲,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如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水污染的防治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等措施;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参考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题思路】本题首先是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必须正确提取图示信息方能与设问构建关联,由图示可知河套平原总干渠发出的各支渠流经农田后,进入总排干渠,然后汇入乌梁素海。第(1)题,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其严重污染。当地工农业、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加重。

第(2)题,针对乌梁素海污染物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和泥沙等,因而要控制农药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应该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对湖区及时清淤,在湖泊边缘可以设置沉淀池等工程设施,种植水草,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强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二)生态破坏类

生态破坏包括森林破坏、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等。每一种生态破坏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对这些基础知识要有一个把握,如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过滤尘埃、提供旅游休闲地等,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包括洪水、旱涝、物种灭绝等;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草场退化导致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保护草地的措施重在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物种灭绝的防治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题思路】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的区别,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

(三)资源开发类

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开发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的具体举措有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有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首先要掌握需要调用的各种资源问题的相关基础知识。如淡水资源短缺涉及空间与时间分布不均、工农业需求量大、利用率低、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等,解决措施侧重“开源”方面,主要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等。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要掌握土地退化的原因,即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等。生物措施是指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等;工程措施是指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指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保护耕地、提高肥力,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等。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包括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等。

例3(2015年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图2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在开采、利用、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环境问题。图示方式主要是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治理了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三、能力测试

(原创)图3为2009-2013年美国肯塔基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地不同等级荒漠化土壤侵蚀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是()

A.潜在荒漠化土地

B.轻度荒漠化土地

C.中度荒漠化土地

D.强度荒漠化土地

2.据图推测可知()

A.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覆盖厚度相当

B.潜在荒漠化土地植被覆盖率最高

C.中度荒漠化土地生产力高于轻度荒漠化土地

D.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原创)读中国某区域图(图4),回答3~5题。

3.最适合建风力电站的地方是()

A.克拉玛依市B.乌鲁木齐市

C.达坂城区D.吐鲁番地区

4.目前陆地风力发电的缺陷是()

①干扰鸟类②强度具有季节性③发电量小④占用大量土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影响该区域城市等级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原创)读世界某区域图(图5),回答6~7题。

6.图示沿海地区难以利用土地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原因有()

A.全球气候变暖

B.寒流与副高影响

C.过度垦殖和灌溉

D.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7.图示地区鱼类和海盐加工工业发达,影响两类企业布局的共同主导因素是()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原创)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6为哈尔滨市2011-2013年两年间雾霾生消时间统计曲线图。

说明哈尔滨市雾霾生成与消失时间特点,据此对人们日常锻炼时间提出建议。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南某大学生就业失败远走南疆,发现和田地区荒地甚多,当地农民仅用于粗放牧羊。即承包1500亩荒地种植枣树,引进优质枣树苗,种植过程中曾遇到许多问题,最终获得丰收。图7为和田地区位置及积温、降水分布图。

(1)评价和田地区种植枣树的地理条件。

(2)当地沙尘暴频发,枣树苗难以成活,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沙质土壤洁净无污染,但土壤贫瘠,且虫害影响枣树生长,为收获绿色无公害大枣,不使用化肥、农药,试提出提高土壤肥力及防治虫害的措施。

(4)喜获丰收,红枣大如鸭蛋,品质优良,滋补营养丰富,专家赞称“和田软玉”、“保健丸”,获绿色食品认证,拟售价每千克600元,产品希望打入全国高端市场,请提出最简便的促销方案。

【答案与解析】

1.A由图可知,潜在荒漠化土壤侵蚀量最大,故为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

2.D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侵蚀量相当,但其原因不同,强度荒漠化土地是由于过分侵蚀,已成石漠化,上覆土层极薄甚至没有,即没有或极少有土层可供侵蚀;无荒漠化土地因水土保持措施得当,植被覆盖了最高,虽土层覆盖厚度最大但被侵蚀量最少。土地荒漠化等级越大土地生产力越低。从2009-2013年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趋势知土壤侵蚀量越来越小,可推测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3.C达坂城区处于峡谷,因狭管效应风力最大。

4.B风力发电装置的风叶长达6米,对飞鸟形成极大危害,风力发电占用很大土地面积,风力具有间歇性和季节性,这都是风电站的弱点;风力发电量要看其装机容量,大的风电场装机容量相当于一个三峡发电量。

5.B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等级大小受制于所处绿洲的大小。

6.B该地地处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受副高、东南信风和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7.B鱼类易腐烂变质,晒海盐需要海水,因此二者均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8.雾霾多生成在凌晨3-6时,多消失在凌晨5-9时。建议锻炼时间选择在上午9时以后。

篇10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为一内陆封闭、具有荒漠自然景观的高原盆地。气候干燥,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中之重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盆地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从而加快发展步伐。但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及各种物质需求,柴达木的生态承载明显表现出不稳定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把林业开发摆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施分区突破的战略,促进柴达木林业开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林业开发在柴达木的意义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它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而林业开发是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柴达木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离不开林业所构成的绿色屏障的保护。林业开发的兴起,不仅可以拓宽沙区农牧民的致富面,而且可以增强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由于近几年资源开发,加之气候变异,盆地生态环境出现整体恶化,据有关资料表明,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占全省沙化土地的90.6%,恶劣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盆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当前,在林草植被匮乏的柴达木提倡林业开发尤为重要,而且更加紧迫。总之,林业开发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运用资源优势创造综合效益的路子,有利于强化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可实现柴达木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二、柴达木林业开发的现状

柴达木盆地林地总面积54.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其中有林地0.67万公顷,灌木林26.8万公顷,疏林地0.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0.83%,比全国平均低13个百分点,受自然条件限制,森林分布极不均匀。近几年来,柴达木林业开发正在从点到面转变,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林业综合开发,如/柴达木盆地高海拔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0和/柴达木盆地万亩枸杞开发0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并轨,实施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沙产业开发、封沙育林(草)等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林业工作,共完成各类造林0.28万公顷,新建封育区46.69万公顷,田旁(义务)植树240万株,治理沙漠1.12万公倾,新增加绿地面积0.62万公顷。虽然盆地林业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掠夺式生活和生产很难得到根本的转变,沿青藏铁路和公路、青新公路、村镇、厂矿纵深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内的灌木基本挖光。盆地原有的200.1万公顷沙区植被现有三分之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人工防护林被砍伐现象也十分严重。最终结果导致局部地区沙进人退,呈现出治理速度远远小于恶化速度,生态环境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多年的乱砍滥伐,致使林区生态条件发生变化,而且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纯林比重大,加之管理粗放,苗木自控能力低,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

三、柴达木林业开发前景和设想

根据柴达木林业开发的实际,今后的发展思路应是:进一步加强林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挖掘林业生产潜力,依靠科技,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为绿洲农业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应整个盆地大开发的布局,进而提高林业开发在群众中的影响,激发起农牧民的林业开发热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为主的森林生态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改造与利用相结合;大量造林与保护巩固现有植被相结合;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思路,实现由重数量、速度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由粗放经营管理为主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转变,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开发将要达到的目标: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契机,以西部大开发为动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今后每年以4.97万公顷的速度造林,到2010年累计造林49.69多万公顷,全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2.48个百分点,土地沙漠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沙尘暴天气有所下降,沙区环境得到改善,使15%的农牧民变为林农。

四、柴达木林业开发对策和建议

柴达木特定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了林业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盆地的未来着手,实行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既能促进环境优化,又利于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加强领导,增强环境意识林业开发是一项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目标,合理分解,协同开发。各级领导应将林业开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好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将造林绿化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肩上,一级干给一级看。重点抓好一批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并把林业综合开发与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作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重要内容,做到时时工作有人抓,年年都有新举措,确保生态建设和林业开发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突出重点,大力防治荒漠化1.加强宣传工作和政策、法规建设、规范人类行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导火索”和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增强公众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积极防治荒漠化;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并把荒漠化防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2.突出“以防为主”,实现防与治结合。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遭破坏,则很难扭转。贫困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社会根源,解决荒漠化问题要以开发性治理为主,寓治理于开发之中,治沙先治贫,开发与治理融为一体。3.注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作用。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又包含着诸多工程、技术问题,要彻底根治荒漠化就不能单打一,必须发挥多学科、多部门、多兵种协调一致的优势,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4.加大投入力度。为适应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需要,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荒漠化资金投入的增长机制和“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需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对有关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开发。

(三)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发展沙产业是繁荣沙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也是促使生态工程建设从生态型、社会型向经济型、效益型转轨的有效手段。柴达木地区缺的是水,但阳光、风能、矿产较为丰富,要根据这个特点做能保持水分平衡的产业文章,在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方向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沙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发展植物系统、动物系统,生物资源加工系统的经营模式,以灌木为经营对象主体,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业及荒漠景观旅游业;合理开发矿业。由于沙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肩负着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政府应给沙产业一定的扶持政策,其土地使用权的归属应予以明确,建立起发展沙产业的监管和服务两大系统,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参与发展沙产业和荒漠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