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范文

时间:2023-03-22 21: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测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测评

篇1

因为人心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它难以量化,也无法用仪器去准确地观测。它甚至看不见摸不到,那不就像上帝,像神,像信仰?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内心世界无比神秘玄妙。

于是,我学习心理学,并且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今天又接触到了一些心理测评。抑郁状态临床量表CRS,这个scale显示的结果是我比82%的人得分都要高。否定自我无法从生活中得到快乐,这就是这个量表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我想也是有一些道理的。这个得分已经不低了,但是想想还有剩下18%的人,不知道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难以想象,痛苦是怎么样包围着那些我的同类。又或者他们只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感受,因为我在做量表的时候,很多选项都选得非常保守。

百分比就是这样,无论如何自己也不会处在0或者是100%的位置。总会不由自主地向两头去看一看。

另外一个量表显示的是对抑郁的敏感性,这个量表的得分出乎意料的低,只有63分。满分应该是100。我本来以为自己是很容易偏向抑郁的那一种了,从这个量表上来讲结果也是这样,但并不是最严重的那一类型呢。也不知道该不该说是好消息,总觉得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幸运,过着比自己幸福的生活。但是却也有人羡慕着我的衣食无忧,羡慕我有疼爱自己的另一半。

篇2

【关键词】心理测评;人才选拔;薪酬管理;绩效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作为劳动的主体: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为了实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运用到各种科学的方式方法。由此,心理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心理测评技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科学化,规范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机构采用,用来选拔人才,实现最佳的能岗匹配。我国的心理测评技术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欠缺许多,非常需要适合国情和企业特点的国有自主品牌的心理测评量表和心理测评技术以及相关人才,努力克服心理测评技术在应用中的许多不足,实现心理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中的积极应用。

二、心理测评相关概念及主要方法

1.心理测评的相关概念

心理测评,也叫心理测试或心理测验,是指通过一系列心理统计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从而达到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当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中时,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职场心理测评或职业心理测评。它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情境、个性特征、认识能力及职业兴趣等因素进行测量,并根据岗位需求即企业组织特征进行评价,从而对人给予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利于人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并力争做到人员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概括来说,通过职业心理测评考察员工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2.心理测评的作用

心理测评的作用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即人格或价值观的因素影响职业适应性和工作绩效、特定的职业需要特定的人格或能力特征。在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中,心理测评技术可以使应聘者不愿表现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和态度更容易地表达出来,在对人格的结构和深度分析上有独特的功能,因而经常能帮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例如,美国在线公司通过对优秀业务经理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发现他们身上具有5种特质,即快速敏捷的学习能力、善于处理不确定的情况、具备影响他人的能力、没有严格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我激励和努力工作、卓越的沟通技能。2000年,美国在线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运用这样5项标准来筛选应聘者,结果在短短3个月内,公司新招聘的业务经理所创造的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7.21亿美元,公司高层把这批新业务经理称为“有史以来招聘到的最好员工。”

3.心理测评的主要方法

心理测评技术应用在人才测评时主要的方法有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

(1)心理测验。主要有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认知测验测评的内容是认知行为,通常包括成就测验、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主要测评人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对认知结果的测评;智力测验主要测评认识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对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的整体测评;能力倾向测验是对人的认知潜能的测评,是对认知活动的深层次测评。

人格测验测评的内容包括气质、性格、兴趣、态度、价值观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特点。

(2)面试。与传统的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面试不同,心理测评中的面试在面试前都有明确的面试目的、问题设计、评分标准和相对统一的面试程序,所以,比传统的方法更具有客观性。面试又可根据实施的规范化程度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和自由化面试等形式。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实施的内容、程序和技法在试前经过相当完整设计的面试。如“纸团测验”、“道具测验”、“电梯测验”、“记忆测验”等等。自由化面试是对面试实施的内容、程序和法在试前不确定,面试实施时随机而定的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是介于结构化面试和自由化面试之间,在试前对面试实施的内容、程序和技法有设计,试中可以调整或部分自由确定。

(3)评价中心。评价中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利用多种测评技术,把受评者置于一系列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让他们进行某些规定的活动,从而考察受评者是否胜任某项拟任的工作并预测其各项能力或潜能。这种方法主要用来选择管理者,尤其是中高级管理者。评价中心所利用的测评技术除了前面提到的心理测验和面试外,还有文件框作业、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这些测评通常是在团体中进行,评价时间长短随评价对象的层次而定,一般基层管理者所需时间短些,中高层管理者所需时间长些。评价中心由于综合运用了多种人才测评技术,使各种测评技术之间相互弥补,扬长避短,从而使测评结果比较客观有效。

三、心理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心理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测评 创业 人格特征 驱动

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必须适应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研究思路、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是利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朗途职业规划测评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诊断确认KAB受训者和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尝试总结KAB受训者个性特质,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微观基础。其中,KAB受训者是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对象,其心理素质特征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绩效。调研样本从选修《大学生KAB创业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生中选取。2007~2008学年下学期选课者共60名,依随机原则从中抽选30名学员进行测评获取测评资料。然后,对比分析调研样本(KAB受训者)和调研总体(全校接受测评人员,共计7,368人)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分析归纳了潜在大学生创业者个性特质,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测评数据分析

1.典型人格特征类型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的人格测验部分基于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提出的心理类型学理论。人格因素是指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它在人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差异导致每个人认识问题的方式不同;在行为上风格各异,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直接影响每个人能力特长的发挥和表现。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

表1 大学生典型人格特征类型百分比分配表(表中括号内为各人格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导致的排序序号)

(1)内向、感性的ISFJ型人格是大学生最强势的个性特征

测评数据揭示,全体测评学生中人格类型排前3位的是:ISFJ、ISTJ、ESFJ三类。其中,ISFJ型人格类型是测评对象整体最重要的个性特征。ISFJ人格特性是一种内向、辨认、感性、决断型的人格,适合职业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教师、图书馆管理员等。这种个性特征,相对于创业环境而言,显得相对“单纯”和更适于选择。需要注意的由表1还可以看到KAB受训者中ISFJ型人格所占比重所占的比重(8.7%)远低于普通大学生(12%)和研究生(学业生涯成功者代表)(14.35%),这说明于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基本人格类型确实存在典型特征,对传统的以就业为目的、以学术道路为主线的“经院式”、“象牙塔”式教育适应度较低。

(2)ISTJ型人格类型占比高,“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KAB受训者人格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ISTJ类型人格所占比重为30.43%,远高于总体12.84%的比例。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STJ为内向、辨认、理性、决断型人格,特征为安静、认真、集中注意力、彻底、实际、可靠、喜欢事情有组织、认真负责的;适合岗位主要为机构领导、企业经理、军人等。结合创业者的工作环境来看,这种人格类型很适合于创业环境的特点,有利于创业行为的成功,也表示KAB受训者对自我的个性特征和目标有较好的认知。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研究生中ISTJ型人格类型比重也很高,这显示“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3)测试显示KAB受训者职业规划存在盲目性,须强化引导和甄选

KAB受训者中INFP人格类型人员所占比例(13.04%)远高于在全体测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6.45%)。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NFP为内向、直觉、感性、熟思型人格。较适合岗位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作家、艺术家、编辑、教师、社会工作者、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种人格类型并不具备创业优势,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学生占KAB受训者人员比重很高,显示出较强的盲目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学生人格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发展性,测评结果不能完全作为评判依据,同时也还存在锁定目标后逆向调整重构自身个性特征的可能;二是选修创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探索确认自身个性特征的进程。相应地学校应该对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加强引导和甄选,测评是有效工具。

2.动力指数特性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中的动力测验部分(2004版)由4个分量表构成,有助于帮助测试者了解自己在成功愿望、影响愿望、挫折承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行为动力中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08年4月22日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体测评学生和23名KAB受训者(抽样30名,但数据全面合格的学生只有23名)的动力指数情况如图2所示。

(1)大学生成功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成功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比,多6%,得分30~70分之间的多7%。这说明,KAB受训者成功愿望得高分于人员比重远高于全体测试成员。

(2)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远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人际社交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人数比全体测试者高39%,同时,KAB受训者中没有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人员。这说明,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得分远远高于一般水平。这较符合创业者社会交往能力要求较高的特征。

(3)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影响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高35%;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比全体测试者比重低22%。这说明,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4)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挫折承受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低26%,而挫折承受能力低于30分以下的KAB受训者却比全体测试者高11%。这说明,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这也与KAB受训者成功预期较高而风险预期不足有关。

由以上人格特征和行为动力分析可见,KAB受训者与普通大学生、研究生群体比较,共性是KAB受训者和其他大学生都具有较强探索性、成长型和积极性;而个性主要体现为KAB受训者比之一般大学生更理性、成熟,对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的背离度也较高,个性较鲜明。

三、结论

KAB受训者和全体测评学生测评数据的共性和个性,说明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填补传统教育中的创业体验的空白,从而和大学生就业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双轨并行体系,互补融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适合的人员接受创业教育,从创业培训自身角度来说是一种失败,应该加以避免;但是从大学生探索、体验、确认自身人格特性这一角度而言,创业培训效率的损失最后会体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度的提升,所以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提高效率,建议以后在学生选修创业课之前,先开展“认知培训”并开展测评,以提高创业培训受训者人格特征契合率。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4-120.

篇4

关键词:生活信念,合理性,可控性,量表

分类号:R846

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沈德立等,2008)。根据关于心理病理的素质一应激模型和Lazarus(1984)所提出的的心理应激的评价(相互作用)模型,《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并将生活信念纳入其中(梁宝勇,2012)。本研究旨在编制《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十个量表之一——中国成年人生活信念量表。

生活信念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个体在总结人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认知结构,它统率和支配着个体的生活行为(邢贲思,周汉民。1992)。生活信念具有多元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特征。根据所涉及的内容,生活信念可分为婚姻信念、职业信念、道德信念、宗教信念等:根据生活信念的概括程度。可以分为具体信念、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根据信念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有关个人的信念(如能力信念和控制信念等)、有关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信念(如婚姻信念、母亲信念、人际信念和性别差异信念等)、有关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信念(如公正世界信念、因果信念);根据生活信念是否有助于个体生活目标的实现,包括合理性信念和功能失调的信念等。

生活信念同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广泛。比如,适应性信念对心理健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潘利若,2011);睡眠质量与不良睡眠信念有关(李卫晖,2011);个体的能力信念水平较低则其学习测验焦虑水平较高(Putwain,Daniels,2010)。人格障碍的认知观点指出,人格障碍病人的信念是其功能失调的行为和情绪的重要基础(Beck,2001)。实证研究也表明,从不是病人的控制组到没有人格障碍的病人,到有人格障碍的病人,再到有长期人格障碍的病人,他们功能失调信念的得分依次上升(Arntz,2004)。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Ellis,用ABC理论模型解释情绪困扰的原因,其中的B指的就是信念,亦即造成心理困扰(C)的并不是生活事件(A)本身,而是A与C之间的信念(B),信念对于生活事件与心理困扰的关系具有调节或中介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危险知识与行为改变的关系中。危险信念具有中介作用(邵景进等,2011),不合理饮食信念中介应激与暴食症以及体重指数的关系(Osberg。Eggert,2012),A型人格特质所特有的不合理信念对生活应激与愤怒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Hart,1991)。这些研究结果均对Ellis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在生活信念的结构体系中,大量研究表明,可控性信念和合理性信念是两个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心理动力因素。Teriesen,Salhanv和Scuitto(2009)对不合理信念的测量工具做了综述研究,发现不合理信念与焦虑、抑郁相关。在青少年中,不合理信念和完美主义,对抑郁具有预测作用(Flett,2008)。在针对作为父母的不合理信念与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中,父母的过分严格要求的不合理信念,与父母的焦虑正相关(Sal-hanv,2010)。Alexandru和Aurora(2005)在正常被试中研究了不合理信念与功能失调的积极情绪的联系,实验分两种情况,目标达到之前,诱发被试产生成功的预期,测量其积极情绪:目标达到之后,体验成功,测量积极情绪。在不合理信念方面,与对自己苛刻要求水平低的人在达到目标之后的积极情绪水平相比,对自己要求苛刻水平高的人,目标达到之前的积极情绪水平更高,这是一种功能失调的积极情绪。

可控性是预测行为、情绪、动机和成就的强有力的心理学预测变量(Harris,1996)。同样的生活情境,一些人把它视为具有挑战性,另一些人却认为是威胁,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的可控性信念。意识到对可能结果可以控制的被试,感受到生活中应激较少,本人更健康,认为自己能更有效地管理环境要求(Josephine&Eli,2002)。对应激源的个人可控性,对个体有效应对应激具有很大影响。感受到的可控性比对事件的真实的客观控制更有效。研究表明,与可控性低的个体相比。可控性高的个体解决了更多的颠倒字母任务。状态焦虑水平低,并且,他们更多采取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Endler,Speer,&Johnson,2000)。在心算任务中,控制性水平低的个体,皮质(甾)醇、血压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水平更高(Peters,1998)。

合理性是一个单维度的连续的结构。在其两端,分别称为合理与不合理。西方社会文化中,有关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的定义,其中Ellis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Ellis认为,合理信念指那些有助于人们的幸福,与现实一致,合乎逻辑的信念;不合理信念指的是与现实不一致,不合乎逻辑,行不通的信念(Ellis,1962)。西方的合理、不合理信念与我国的合理、不合理信念,其内涵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的合理包含着合乎理性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却是一个“理性不足,情理有余”的文化,它在维持中国人心理平衡,调节中国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缓解焦虑中具有重要作用(胡纪泽,2008)。“情理”是指“人之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徐云生,吴建,2006)。在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合理就是合乎情理,比如:做事给对方留面子、为人中规中矩、知足常乐,等等,都是合乎情理的。这样的观念西方人也许觉得不合理,但中国人接受,这样的观念使中国人心安理得,促进了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涉及控制的信念,社会心理学家罗特(Rotter)采用“心理控制源”这一概念进行过深入探讨,指的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行为或事件的结果的一般性看法。如果个体具有事情的结果由自身的努力、能力、特质或者技能决定的信念,就称之为内控倾向者,即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身,而不归于身心以外的原因。如果个体认为事物的结果由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它不可拒的外部力量决定,则称之为外控倾向者(Rotter,1966,1975,1990)。

根据罗特观点,他人的影响归于外控,即自身不能影响它的作用。但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体系中,他人的影响既有可控制的成分,也有不可控制的成分。当个体感受到可以控制他人的影响时,就可以使他人的影响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外控并不一定总是具有负面效应,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一项研究中,研究对象是退休老人,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环境,结果显示,外控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调整自己,感到生活更加舒适,原因可能在于,外控的结果对自己有利(Felton&Kahana,1974)。

罗特的内在一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中,关于外在控制,有些条目反映了运气、机遇、偶然因素、遗传、命运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对这些因素无能为力:其中反映他人控制的条目,反映的也是个体只能任人摆布,不能通过主动影响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这些条目的编制与罗特对外控概念的界定是一致的,但没有反映出个体可以通过对影响事物结果的他人施加影响,来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情关系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管事物结果的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是自己个人的,还是机遇、命运、他人,只要是个体相信自身可以控制其结果,即对事物的可控性强,就属于可控:个体认为不能控制,就属于不可控。

1、量表编制过程与方法

1.1 测量维度与维度的操作定义的确定

生活信念的结构比较庞杂,其内部的各种信念的发展不一定同步,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密切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可控性信念、合理性信念以及健康信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明确,无论是相关研究还是因果关系研究,都确定了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的健康信念,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另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在生活信念的量表结构中,不做考虑,本研究将合理性和可控性作为重点测评的维度。

无论是合理性信念还是可控性信念,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理解。本研究编制的是中国成年人生活信念量表,所以,其中的合理性维度与可控性维度,其操作性定义必须具有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涵,符合中国的国情。

在我国,合理性维度,是有关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就、生活琐事、应激等方面的观点、看法、原则等是否合理的生活信条,它影响着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合理信念指的就是符合人之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的生活信条,亦即合乎情理的信念。合理信念对心理健康有利,有助于个体生活目标的实现:不合理信念就是不符合人之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的生活信念,亦即不合乎情理的信念,不合理信念会有损于个体的心理健康,阻碍生活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编制生活信念量表的可控性维度,考察的是个体对事物控制能力的感受,考虑到罗特观点的不足,本研究将从个体对事物(生活事件)可控性(controllability)的角度,考量对事物可控感的大小,此概念具有人格特质的属性。并借鉴韦纳归因理论有关控制性中可控与不可控的看问题的角度。将控制性人格特质分为可控与不可控。可控性维度,指的人们对日常生活中行为或事件结果自己是否可以控制的一般性信念。个体相信自身可以控制其变化过程和结果,就属于可控:个体认为不能控制,就属于不可控。

1.2 量表项目的来源

1.2.1 合理性维度项目的来源

从付建斌(1996)编制的中国人信念量表、肖汉仕等人(2007)编制的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陈远岭等。1998)以及Ellis概括的11条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中国国情且含义不重复的不合理信念项目12个。

给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首批心理督导师发出邮件84封。请他们评定:第一步收集的“12个项目中,其来访者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信念:他们的来访者还有哪些不合理信念”。结果,收到回复邮件22封,第一步收集到的12个项目中,10个项目所表达的不合理信念在其来访者存在。除此之外。他们的来访者还存在19个其他不合理信念,这样便形成29个不合理信念的项目。

第一步收集的12个项目中有两个正向表述的项目,经过专家评定之后。确定的29个项目全部都是反向表述项目,亦即不合理信念方向的表述。有专家表示,正向表述的那些项目在心理咨询场景中难以理解,因为来访者没有这样的表述,建议删除这样的项目。

1.2.2 可控性维度项目的来源

从Rotter(1966)的内在一外在控制源量表和Levenson(1981)编制的内控、他控及机遇控制量表中选择符合中国思维习惯且内容不重复的项目14个,并通过改变条目的叙述方式,使之描述的是可控性信念,而非可控行为。14个项目中。反向表述项目7个。正向表述项目7个。

这样,两个分量表的初始项目共43个,其中,正向表述项目7个,反向表述的项目36个。量表为4级计分。对于正向表述的项目,“完全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4分。对于负向表述的项目,采用反向计分方式,即“完全不同意”计4分,“完全同意”计1分。这样,合理性维度得分越高,意味着生活信念越合乎情理:可控性维度得分越高意味着越相信生活处于自己控制之下。

1.3 项目筛选

1.3.1 研究对象

共638人,其中,大学生554人:年龄20.78±1.11岁;男163人,女391人:大一4人,大二494人,大三13人,大四43人。社会人员(农民、教师、公司职员)84人:年龄40.38±10.11岁。男52人,女32人。

1.3.2 项目筛选步骤与结果

第一步,对预测结果首先进行题总相关分析,删除与总分相关系数低于0.4的项目。结果,保留可控性项目10个,保留合理性项目22个。

第二步,验证性因素分析。在生活信念量表两个维度的假设框架下,删除项目的标准如下:①删除因子负荷在指定因子上小于0.4的项目:②每删除一个项目后,重新运行程序,直到模型的修正指数值都小于10,并且,模型的拟合指标合乎要求为止。结果,合理性因子保留项目数为19个,可控性因子保留项目数为7个,由此形成由26个项目组成的正式的成年人生活信念量表,

1.4 正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察

1.4.1 研究对象

样本一:共调查社会人员600人,年龄42.92±13.76岁;性别:男308人,女291人。1人性别不明;受教育程度:初中水平309人,高中水平173人,大专及以上水平117人,1人受教育程度不详。用于区分度分析、结构效度分析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

样本二:大学生被试117人,年龄20.52±0.70岁;男96人,女21人。参与BDI量表相关的效标效度以及聚合效度的测试。

样本三:大学生被试88人,年龄:20.52±0.78岁;男67人,女21人。参与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相关的校标效度分析。

样本四:大学生被试121人,男32人,女89人;年龄:20.74±0.86岁。参与重测信度测试。

1.4.2 测量工具

(1)本研究编制的中国成年人生活信念量表,由26个项目组成,分成合理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

(2)Beck抑郁问卷

此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BDI)由Beck(1967)编制,是抑郁的自评量表,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普通人群,量表共21项,4级评分,量表总分能反映个体的抑郁症状程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汪向东等,1999)。

(3)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

由Spielbergei等(1983)编制,共有40个项目,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I),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可用来评定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第21~4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T-AI),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该量表是一种自我评定的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汪向东等,1999)。

(4)Ellis的不合理信念

Ellis(1992)提出了11条不合理信念,它本身不是量表形式,没有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报告,但它是Ellis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许多不合理信念量表以此为蓝本进行编制,例如,付建斌编制的中国人信念量表(CBI)。本研究以量表形式使用它,采用4级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比较同意,4表示完全同意。

(5)罗特内-外控量表

Rotterl996年编制(汪向东等,1999),包括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本研究仅仅对内控性选择计分,得分范围在在0(极端外控)到23(极端内控)之间。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与智力测验的相关系数为-0.22。

1.4.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和AMOS17.0对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区分度分析

分别求各个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和表2中的项目与所属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419以上。

2.2 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来检验各量表的信度指数。重测信度的时间为间隔一周,结果见表3。

2.3 效度分析

2.3.1 内容效度分析

给出合理性信念和可控性信念的定义,请10位心理咨询工作者根据两个基本定义,对筛选出来的19个合理性信念分量表的项目和7个可控性信念分量表中的项目进行逐条评价。判定这些筛选出的项目是否属于测量该定义的项目,并在“是”或者“否”的选项上划“√”。判定与定义符合程度,15个项目为100%,9个项目90%,1个项目80%,1个项目70%。

2.3.2 结构效度分析

(1)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筛选出的26个项目构成的两维度的生活信念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见表4),且各个项目在所属维度上的标准化因素负荷较高。其中,合理性分量表项目的因子负荷均≥0.408:可控性分量表项目的因子负荷均≥0.511。

(2)两个维度分数与总量表分数的相关

可控性总分与合理性总分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2),两个维度总分与量表总分存在高度相关(r=0.774;r=0.962)。

2.3.3 聚合效度分析

合理性维度与Ellis的不合理信念量表相关系数为-0.671。可控性维度与罗特内一外控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494。

2.3.4 效标效度分析

测量了生活信念量表与BDI量表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的相关(见表5)。

3、讨论

以往有关合理性信念和可控性信念相关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的是直接修订的国外量表,或者有些国内学者自己编制量表时。沿用了西方文化背景下有关理论和定义。中西方文化背景、地域以及遗传的不同,必定引发中西方人格的差异。作为《国民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致力于编制一个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情的生活信念量表,本研究对合理性信念维度和可控性信念维度的定义均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合理性信念的概念中,考虑到了中国“理性不足,情理有余”的国情:在可控性信念的概念中,考虑到了中国人情关系网的作用,对“他人”的控制,也属于可控的范畴。

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生活信念量表条目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0.408: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10.849:重测信度系数均≥0.858。说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于该量表的两个因子结构的理论构想,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说明模型拟合良好。量表的结构合理。理论构想可以接受。另外,可控性维度与合理性维度呈中等程度相关,两个维度与量表总分呈高度相关,也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合理性信念分量表的项目主要由我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首批心理督导师提供,其余部分项目也经过这些专家的审查。另外,经过筛选的合理性信念分量表和可控性信念分量表的项目,均由10位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评定,认为这些项目测量的内容是其所属维度所定义的内涵。以上工作保证了生活信念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合理性信念分量表与Ellis的不合理信念量表相关系数为-0.671。本研究编制的合理性信念分量表计分方向为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与Ellis不合理信念量表的计分方向相反。两个量表负相关程度越高,说明测量同一人格特质的程度越高:可控性信念分量表与罗特内一外控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494,罗特内一外控量表计分,按照内控得1分,外控得O分计算,得分越高内控程度越高。本研究编制的可控性信念分量表计分为得分越高可控性越高,罗特内一外控量表的内控含义与本研究可控性信念分量表的可控含义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两个量表相关程度高,说明测量同一人格特质的程度高。生活信念量表的聚合效度较高。

合理性信念分量表得分、可控性信念分量表得分以及生活信念量表的总分,与BDI量表得分、特质焦虑量表得分以及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均显著负相关。说明本研究所编制的生活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

正式的生活信念量表的项目,合理性因子19个,可控性因子7个,两个维度的项目数量不太平衡。原因在于整理的14个可控性因子的初始项目中,正向计分与反向计分项目各7个,一个正向计分项目在人们心理上的意义,与反向计分项目做正向转化之后在人们心理上的意义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项目筛选过程中。正向计分项目与反向计分项目未能聚合成一个因子,正向计分的项目逐渐被删除,相对于合理性因子的项目数量来说,可控性因子保留的项目较少。

篇5

关键词:自我概念 中国 成年人 全国常模

分类号:B846

1、引言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知觉与评价。根据自我概念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Shavelson,Habner,&Stanton,1976),自我概念可分为总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自我概念。不少研究表明,具体自我概念主要与个体在具体领域的成就、效能感有关(Bandalos,1995:柴瑞琴。吉哲民。2009),而一般自我概念则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姚信,2003)。例如Mccul-lough,Huebnet与Laughlin(2000)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水平能显著预测个体的积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水平;徐海玲的研究(2007)也指出,个体整体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与其自尊水平显著正相关,并具有压力缓冲的作用。

根据理论分析和《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的要求(梁宝勇,2012),我们曾提出个体一般自我概念的四维测量模型,从积极性(个体对自身现状有积极正向的评价)、清晰性(个体对其自身现状有清晰一致、客观准确的认识)、悦纳性(个体对自身现状。特别是自身不足的接纳和认可程度)以及调节性(个体对负面消极评价进行积极调节的人格倾向性)四个维度来评估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和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据此编制了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研究表明,该量表结构清晰,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方晓义,袁晓娇。曹洪健,谢庆红,2012)。

然而,由于量表编制过程中的被试均为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成年人被试群体中进一步检验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有关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普遍水平及分布状况的信息作为参照,目前尚不能有效地解释量表得分结果的意义,也无法准确评估、揭示出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及自我心理健康素质在所属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大大限制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中的实践应用。

综上,本研究将在更为广泛的成年人被试群体中进一步检验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信度、效度,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成年人被试群体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上的差异,建立该量表的全国常模,揭示我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水平的普遍水平和分布状况,从而为量表结果的解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更好地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2、常模制定方法

2.1 抽样方法

本研究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进行全国样本采集。计划抽取总体样本6000人,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从行政区域、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六个方面确定理论抽样的人数比例。其中,行政区域按照华北12.7%、东北8.2%、华东29.3%、中南28.1%、西南14.4%、西北7.3%的人口比例进行取样:性别按照男/女1:1的比例进行取样;年龄以10年为一个年龄段,在18-69岁的5个年龄段各取样20%:户籍所在地按照城镇/农村1:1的比例取样:受教育程度按照初中62.8%,高中22.7%。大专以上14.5%的比例进行取样:职业按照单位负责人1.1%、专业技术人员5.4%、办事人员3.8%、商业服务业人员12.7%、农林牧副渔水业人员60.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6.3%、其他人员(学生、军人)0.3%的比例进行抽样。

2.2 实际常模样本

本研究自2011年6月开始进行全国采样工作。201 1年10月底至11初陆续收回问卷,共6433份。实际抽样的地区及人数如下:华北地区(752人,11.7%)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东北地区(493人,7.7%)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地区(1961人,30.6%)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中南地区(1733人,26.9%)包括河南、湖北、湖南;西南地区(1049人,16.4%)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北地区(444人。6.8%)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其中,男性3233人(50.3%),女性3196人(49.7%),性别栏缺失4人(0.1%);年龄18-29岁1344人(20.9%),30-39岁1306人(20-3%),40-49岁1325人(20.6%),50-59岁1261人(19.6%),60-69岁1158人(18.0%),70岁以上39人(0.6%):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3229人(50.2%),农村3201人(49.7%),户籍栏缺失3人(0.1%);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3505人(54.5%),高中1555人(24.1%),大专以上1366人(21.3%),学历栏缺失7人(0.1%);职业方面,单位负责人139人(2.1%)、专业技术人员749人(11.7%)、办事人员417人(6.5%)、商业服务业人员1005人(15.6%)、农林牧副渔水业人员2455人(38.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924人(14.3%)、其他人员(学生、军人)612人(9.4%),职业栏缺失132人(2%)。

2.3 测量工具

2.3.1 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

该量表由43个项目组成,可分为一般自我概念的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和调节性四个维度。要求被试针对自身情况对每一个项目进行4点评分,1代表“几乎完全不符合”,4代表“几乎完全符合”。各分量表题目分别计算平均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概念的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调节性越高。还可由全部题目计算平均分得到自我概念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越好,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在本研究中全国样本的信度检验表明。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88,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7-0.83之间,分半信度在0.71-0.82之间;采取相同的二阶单因子一阶四因子模型(方晓义等,2012)在全国样本中再次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除受大样本影响X2/df何值未达到要求以外,其他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X2=12175.69,df=775,X2/df=15.71,GFI=0.903,CFI=0.845,RMSEA=0.048,说明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3.2 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省份、户籍、受教育程度、职业、年收入等人口学特征信息。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和Amo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首先在全国成年人样本中再次对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概念总分和维度分进行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多元方差分析,并据此建立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的全国常模。

3、结果

3.1 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水平的整体分析

首先对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总均分的数据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一般自我概念总均分是反映一般自我概念素质负载量(10ading)的指标,而维度均分则是反映相应维度所代表的特质(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和调节性)的负载量的指标;按照本量表的计分方法,总均分和维度均分都介于1至4之间。图1显示了本研究中6433名调查对象在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总均分上得分的分布情况,其中偏度值为0.19,峰度值为0.20,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表1进一步呈现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总均分及维度均分的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值95%的置信区间。根据受调查群体一般自我概念总均分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一般自我概念水平按2个标准差的标准分为三个等级:自我概念总均分低于2.23分(M-2SD)的为低自我概念,总均分高于3.55分(M+2SD)的为高自我概念,总均分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等水平自我概念。在本次调查中。有122名(1.90%)受调查者自我概念属于低自我概念,有205名(3.19%)受调查者自我概念属于高自我概念。其余被试的自我概念得分均在2.23-3.55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自我概念。

3.2 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对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均分以及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显著,F(5,6418)=4.74,p

3.3 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年龄段差异

对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年龄段差异进行分析。参照大多临床研究对被试进行年龄组划分(尹义臣,张素平。陈卓铭。2009),将18-35岁被试划为青年组,36-59岁划为中年组,60岁及其以上划为老年组。以不同年龄段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均分以及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的年龄段差异显著,F(10,12844)=27.32,p

3.4 一般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

对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进行分析。以城镇/农村户籍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分以及各维度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显著,F(5,6419)=23.58,p

3.5 一般自我概念的民族差异

对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民族差异进行分析。将民族重新编码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以民族种类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分以及各维度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一般自我概念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F(5,6422)=0.47,p=0.796。因而不必建立一般自我概念的民族常模。

3.6 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一般自我概念的差异

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水平进行分析。以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分以及各维度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显著,F(10,12830)=15.33,p

3.7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一般自我概念的差异

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一般自我概念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研究》中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个人年收入在3.4万元-10万元范围内的属于中等收入者。本研究将被试按收入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个人年收入在3.4万元以下为低收入群体,介于3.4万元-10万元之间为中等收入群体,10万元以上为高收入群体。以个人收入等级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均分以及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的个人收入差异显著。F(10,12376)=10.04,p

4、讨论

根据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调查的结果,本研究在6433名成年人被试群体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的四维模型。信、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工具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的成年人样本中进行施测。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段、户籍、民族、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的被试群体在一般自我概念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除民族上自我概念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人口学特征均与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水平有关。

性别方面,本研究发现男性的自我概念积极性和调节性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该结论能有效地对成年人心理症状方面研究的性别差异结果提供支持,如王极盛,韦筱青与丁新华(2006)的调查发现女性在SCL-90的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和躯体化等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前人自我概念方面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针对学生样本展开,并未在自我概念性别差异上达成一致结论。如Marsh,Parada与Ayotte(2004)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指出,女生在身体、数学、情绪稳定、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概念低于男生,在言语、同性别交往等方面的自我概念高于男生。孔祥军(2006)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则表明无论是在自我概念总分还是具体领域的自我概念方面,女生的自我概念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可见,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还可能随个体年龄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

年龄段方面,青年组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显著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该结果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年龄间存在弱相关,随年龄增长自我概念清晰性增高(Campbell,Trapnell,Heine,Katz,&Lehman,1996)。但同时,本研究发现青年人在自我概念悦纳性上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尽管前人对外在症状表现的研究多显示青年人比中年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差(Morzanti,Nehrke,Hulicka,&Cataldo,1988;陈翠玲,唐丹,王大华,陈章明,2009),但一般自我概念量表中的悦纳性维度更强调对自身不足的接纳,与中老年群体相比,青年人的可塑性更强,可发展空间更大,因此可能对自身当前的不足接纳程度更高。

户籍方面,城镇人口在自我概念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农村人口。该结果与前人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结论一致(孔祥军,2006;卢勤。2009)。研究者指出,这可能与城镇与农村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城市父母更多给予子女温暖理解,对个体自我概念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农村父母更多表现出拒绝否认,对子女自我概念发展有负向作用(卢勤,2009);自尊自信方面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自尊形成有相反的影响作用(张文新,林崇德,1998)。

受教育程度方面,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自我概念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则越高。这可能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对自我有更为积极准确的认识,也拥有更多的资源,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接纳与调整。从前人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结果来看,学历对自我概念水平并无显著影响(窦温暖,2008)。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主要源于研究对象学历范围跨度的差异。前人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被试学历至少在大学本科以上,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而本研究中普通成年人群体的学历跨度包括从初中到大学这一更大的范围,能更好的反映出受教育程度与个体自我概念水平间的关系。

篇6

作者简介:车言宁,男,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213001。

美术欣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能力是人们对美术作品认识、评价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对美术作品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等能力要素。美术欣赏能力主要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中形成并获得发展的,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关键是要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开展好基于生活的美术欣赏与创作活动。

美术欣赏能力是美术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学生美术学习的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进行监测评价,希望通过科学的监测评价手段,既客观了解学生美术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又反映教师美术教学和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美术学科关键能力监测研究》课题组在美术课程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区域艺术教育实际,对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与反馈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

一、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通过对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实施监测,对学生欣赏能力水平及影响学生欣赏能力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初中美术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监测评价凸显诊断性。一是通过评价有效地判断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了解其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存在问题;二是协助美术教师判断美术欣赏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并发现其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案并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监测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的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

监测评价具有导向性。评价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评价,就必然要了解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并倾向依据标准来调整其发展状态,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监测评价的目标

2011年版课标建议初中学生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绘画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能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初步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方式与特点,分析工艺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能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前后,这期间在身体、心理和社交上的变化使得他们行为更加谨慎,批评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偏好,开始去关心伴随着作品而出现的历史、哲学或者价值观问题。因此,2011年版课标提出,在欣赏中,要对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性和文化性做出认知,同时强调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和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以2011年版课标关于初中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从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美术欣赏能力要素进行具体描述。

1感受自然美,多角度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色彩、形状及动态等,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获取作品的基本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内容,具备感知与描述能力。感知与描述美术作品的能力是欣赏能力最基础、最浅层的表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2.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分析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观察、剖析和整合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中的美术语言,对作品的形式与风格、思想内涵形成基本认识,形成分析与整合的能力。分析与整合美术作品的能力是欣赏能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3.理解与认同美术作品呈现的审美现象,审视与思考美术作品不同的价值观与信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评价作品的内容、思想、观点以及情感,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形成反思与评价能力。反思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条件。

根据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进一步细化,建立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即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表1)

(二)监测评价的内容

根据本区域美术教学的现状,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八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由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等内容构成。具体内容为:

七年级上册第1课:抒情与写意—一中国花鸟画,第9课:静止的生命—一外国静物画;

七年级下册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第9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八年级上册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第9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八年级下册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第9课:历史的画卷—一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初中学生欣赏能力的评价要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工艺、动漫等;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感知和描述绘画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的能力,分析和整合绘画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与风格的能力,对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做出评价,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二是具有感知和描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特点的能力,以及分析工艺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能力,并能结合时代、历史及文化等背景进行评价。三是能写出300字以上的美术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形成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一)监测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监测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是指在确定监测评价目标与内容后,以2011年版课标为依据,编制监测框架、选择监测对象后,编制试题和调查问卷等工作。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包括试题本和调查问卷两个部分,监测对象为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试题本主要评价初中学生美术认知方面的能力;问卷调查主要评价学生美术欣赏学习兴趣、欣赏参与度和学习策略,评价美术教师欣赏评述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以及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作为监测工具,试题本和问卷调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对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水平的正确判断,因此,试题本和调查问卷的开发必须体现科学的测试理念,紧扣美术欣赏能力的基本要素,围绕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来进行。

1.试题本的编制

(1)试题编制的原则

监测的主要形式是试题本,重点考查九年级学生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基于监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试题本编制遵循以下命题原则:

a.必须符合框架的要求,包含监测所需要的因果关系,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b.避免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文本不宜过长,测试时间为90分钟,每道题的答题时间平均不超过2分钟。

c.选题图文并茂,问题的指向要明确,问题尽可能清晰、直接。

d.符合初中生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避免九年级学生不熟悉的美术词汇与信息。

e.考虑评分需要,开放式问答题的指向不能太宽泛。

f.命题要考虑试题的难度分布。

(2)试题的整体布局

试题本结构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试题本结构。(表2)

试题本的文本形式分为三种:文字类文本、图片类文本和混合类文本。文字类文本: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连续文本或由列表构成的非连续文本。图片类文本: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图片类文本。混合类文本:由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文本。

试题本的文本内容以七、八年级所用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所涉及的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为辅,构成试题本的内容框架。(表3)

题型分布

监测题型有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封闭式问答题、简答题和开放式问答题。(表4)

2.调查问卷的编制

(1)问卷框架

调查问卷的框架主要根据学习机会模型来设计。学习机会模型源自1991年进行的数学和科学学习机会调查( Schmidt et ai.,1996)。它区分了预期课程(教育系统层面)、实施课程(课堂层面)和达成课程(学生层面)三个层面。它用三个方面的概念来强调教师的作用:一是系统层面的教师教育,,二是学校层面的专业发展和组织,三是课堂层面的教师特点和行为。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说明学习机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通过三个问题来回答:期望学生学什么?教学怎样组织?学生学到了什么?重点调查后两个问题。因此,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指向美术教师“欣赏·评述”教学的方式及理念,包括教师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知作品内容,分析作品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等美术语言诸方面的教学情况,以及初中生欣赏参与度、欣赏主要途径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情况。问卷的目的是考查教师欣赏教学方法与监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及初中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和解释监测结果反映出的教师欣赏与评述教学的问题和学生美术欣赏中存在的问题,并评价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表5)

(2)问卷题曰

问卷题目由命题小组成员开发制定,置于试题本之后,由学生完成试题本后填写。问卷填写时间为30分钟。问卷开发要考虑的基本要求为:问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测量想要测量的内容;概念的广度和覆盖面;学生容易理解;具有表面效度。

问卷要求学生对一系列具体事实或行为做出描述或评价,.而不是笼统地作答。采用的方法有:事实描述法、利克特量表法(通过判断一些具体事实的发生频率、同意程度,来评价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点匹配法(如给出一个问题的4个观点,要求学生只能选一个与自己观点最匹配或最接近的)。

3.监测工具的试测与修订

第一阶段命题完成后,选择区域内两所学校各30名学生进行试测,为筛选试题提供依据,使命题更为严谨。通过试测,检验试题本与问卷等监测工具是否有效,同时检验评分等级与标准的客观性,为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试测后进行试题的筛选。筛选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试题的难度、试题的效度、试题的信度、试题功能性差异分析、试题能否引起初中生兴趣、试题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试题的时效性。筛选后修订试题本与问卷调查,尽可能从技术上保证考查对每位学生的公平性,并制定客观的、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评分标准和评分等级结构表。

(二)监测的组织与实施

初中学生美术学科欣赏能力监测采用分区随机抽样的方式,基于学校办学规模这一分类特征,对刚入学的九年级学生进行定期测试。由市教育局和教科院统一部署和组织开展美术学科欣赏能力监测的相关考务工作,编制考生花名册,制定详细的考点考务手册和巡考专员手册。于监测当天抽取监测班级,当场拆封和发放考查试题本和调查问卷,完成监测,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完成试卷批阅和成绩登录。

三、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的分析与反馈

(一)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分析与评价

从欣赏能力基本要素角度分析

监测后通过试题本得出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表现指标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时从美术欣赏能力基本要素角度构建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分量表(表6),统计学生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分别比较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分量表上的成绩,对照评价目标,分析与评价该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水平。比较三个能力水平上的学生分布,得出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水平上的平均水平和学生个体差异,进而揭示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特征。

从欣赏内容角度分析

对试题本进行数据统计时从美术欣赏内容角度构建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三个分量表(表7),统计学生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分别比较三个分量表学生得分情况,从欣赏内容角度分析评价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比较三个能力水平上学生的分布,得出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在欣赏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找出学生美术欣赏内容方面的发展特征。

2.学生美术学习状况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解初中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欣赏参与度、主要途径、美术学习策略等情况。在一定层面上分析与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再结合对试题本分析与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为例:对表8学生美术学习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其中“A”反映了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总体兴趣;“c”是美术教材上的内容,旨在调查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不同内容的兴趣,二者是相互联系的;“B”则是要调查学生课外自觉的美术欣赏态度,是对课堂学习兴趣的延伸。

(二)教师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对教师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与评价,旨在加强教学诊断、反馈,促进发展,发挥激励改进功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切实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的质量既能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实绩,因而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监测试题本数据,评价其与美术教师教学的相关程度、信度和效果。首先,横向比较监测试题本平均分值,总体了解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绩。在此基础上,比较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三个分量表上的成绩,分析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水平差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能力要素培养中的教学策略倾向和优劣。再次,比较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三个分量表上的成绩,分析学生在欣赏内容上的能力水平差异,评价教师在教材掌握能力、教学内容组织、重难点把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评价美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学水平的影响。结合试题本与问卷,最后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美术教学状况。

(三)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分析与评价

对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分析与评价,旨在改善学校与区域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更趋于公平合理。

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分析与评价着重从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和美术教学资源等方面去考虑。对监测试题本数据分析,从中了解学校和区域美术教学质量的总体发展水平、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现状及学生生源基础。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学校和区域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和美术教学资源的状况。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包括教师美术教学常规隋况,美术教师教科研管理等相关内容。美术教学资源包括美术教师资源状况,用于美术的经费,硬件资源以及投入美术学习的时间资源等。美术教学资源主要分析美术教师资源状况和美术学习的时间资源对学生美术学习的影响。美术学习时间首先是学生美术课堂学习时间,学校是否开齐开足美术课,其次学校是否开设美术课外兴趣活动或美术方面校本课程等,满足部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结合课题本与问卷,最后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的优势与存在问题,评价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梳理了初中生美术欣赏能力评价目标和内容,开发了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工具,并制定了相应的能力监测评价与反馈方式。但仍有一些不足。如,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工具试题本和调查问卷是否能有效监测美术能力素养?又如,在初中美术欣赏能力表现指标的量化分析中,三个能力水平分量表的分析是否能客观监测学生的能力等级?美术关键能力监测评价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仍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3-197.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9-261.

篇7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指标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080-03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信息化成果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在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科技、生活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信息安全事件、事故层出不穷,信息安全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工程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综合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关键基础设施及硬件安全、运行安全、软件安全、通信安全、人员安全、传输安全、网络安全、人员安全等。组织要实现信息安全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信息安全管理包括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包括计划、程序、流程与记录等)、风险评估、控制目标的选择、控制措施的实施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等。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1],强调了测量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意义,信息安全管理同样也离不开测评。如何对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等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的结果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2]。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是组织围绕信息化持续发展与信息安全保障的现状和未来综合能力的反映,不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能力展现,而且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在我国,目前关于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套可供使用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标准、方法等。因此,开展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研究,对组织信息化建设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意义。

1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发展综述与需求

关于信息安全测评,美国早在2002年通过的《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中就要求各机构每年必须对其信息安全实践进行独立测评,以确认其有效性。这种测评主要包括对管理、运行和技术三要素的控制和测试,其频率视风险情况而定,但不能少于每年一次。在独立评价的基础上,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应向国会上报评价汇总结果;而联邦审计署则需要周期性地评价并向国会汇报各机构信息安全策略和实践的有效性以及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

2003年7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了NIST SP 800-55《信息技术系统安全测量指南》,其包括以下内容[3]:

1) 角色和职责:介绍发展和执行信息安全测量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2) 信息安全测量背景:介绍测量定义、进行信息安全测量的好处、测量类型、几种可以进行信息安全测量的控制、成功测量的重要因素、测量对管理、报告和决策的作用。

3) 测量发展和执行过程:介绍用于信息安全测量发展的方法。

4) 测量项目执行:讨论可以影响安全测量项目的技术执行的各种因素。

5) 以附件的形式给出的16种测量的模板。

2004年11月17日,美国的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组(Corporate Information Security Working Group,CISWG)了CISWG CS1/05-0079《带有支撑管理测量的信息安全计划要素》[4],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SC27)提出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ISMS)的系列标准——ISO27000系列。2005年1月10日又了修订版,并作为针对ISO/IEC 2nd WD27004 的贡献文档提交给ISO/IEC JTC1 SC27,该文档是根据CISWG的最佳实践和测量小组的报告改编。

2005年8月31日,美国国际系统安全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System Security Engineering Association,ISSEA)针对ISO/IEC 2nd WD 27004向ISO/IEC JTC1 SC27提交了题为“ISSEA Contribution Background”[5](ISSEA测量的贡献背景)和“ISSEA Metrics”[6](ISSEA测量)两个贡献文档。

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ISO/IEC 27004:2009(信息技术一安全技术一信息安全管理测量)标准,为如何建立及测量ISMS及其控制措施提供了指导性建议[7]。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组织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不少组织都依据标准GB/T 22081-2008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ISMS来保护组织的重要信息资产,但是体系建立起来了,不少管理者都对ISMS的运行效果极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持怀疑的态度。故此组织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测评方法来全面的对ISMS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进一步提升ISMS的执行力。该文研究的信息安全管理测评将为确定ISMS的实现目标,衡量ISMS执行的效力和效率提供一些思想、方法,其结果具有客观的可比性,还可以作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安全投入优化和安全实现变更的客观依据,有助于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安全事件的概率和影响,改进安全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率或降低其成本。

2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研究内容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信息安全管理测量与评价的综合。信息安全管理测量的结果是信息安全绩效评价的依据。信息安全管理测量比较具体,信息安全管理评价则通过具体来反映宏观。

2.1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及其框架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包括:测评实体及其属性、基础测评方式、基础测评变量、导出测评制式、导出测评变量、测评方法、测评基线、测评函数、分析模型、指示器、决策准则、测评需求和可测评概念等,其框架如图3.1信息安全测评框架所示,包括:基于什么样的需求来测评(即测评需求),对什么进行测评(即实体及其属性),用什么指标体系来测评(包括测评制式、测评变量和测评尺度),用什么方法来测评(即测评方法),用什么函数来计算测评结果(即测评函数),用什么模型来分析测评结果(即分析模型),用什么方式来使分析结果能够辅助决策(即指示器)等问题。

信息需求是测评需求方提出的对测评结果信息的需求。信息需求源自于组织的使命和业务目标,与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指示器的生成和分析模型的选择是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

决策准则是一种决定下一步行为的阈值。他有助于解释测评的结果。决策准则可能出自或基于对预期行为在概念上的理解和判断。决策准则可以从历史数据、计划和探索中导出,或作为统计控制限度或统计信心限度计算出来。

可测评概念是实体属性与信息需求之间的抽象关系,体现将可测评属性关联到信息需求以及如何关联的思想。可测评概念的例子有生产力、质量、风险、绩效、能力、成熟度和客户价值等。实体是能通过测评属性描述的对象。一个实体是测评其属性的一个对象,例如,过程、产品、系统、项目或资源。一个实体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满足信息需求的属性。实践中,一个实体可被归类于多个上述类别。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形的。信息安全管理测评的实体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所有的控制项(信息安全管理测评要素)。属性是实体可测评的、物理的或抽象的性质。一个属性是能被人或自动手段定量或定性区分的一个实体的某一特性或特征。一个实体可能有多个属性,其中只有一些可能对测评有价值。测评模型实例化的第一步是选择与信息需求最相关的属性。一个给定属性可能被结合到支持不同信息需求的多个测评构造中。信息安全管理测评主要测评的是每一项控制措施的属性(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指标)。

测评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是确定控制项的每一个具体指标的一组操作,可以有多种测评方法。基础测评是依照属性和定量方法而定义的测评方法,是用来直接测评某一属性的,是根据属性和量化他的方法来定义,他捕获单独属性的信息,其功能独立于其他测评。信息安全管理基础测评是对于控制项的指标可以直接测评出来的量。导出测评是通过测评其他属性来间接地测评某一属性的测评,是根据属性之间的关系来定义,他捕获多个属性或多个实体的相同属性的信息,其功能依赖于基础测评的,是两个或更多基础测评值得函数。

测评尺度是一组连续或离散的数字量值(如小数/百分比/自然数等)或离散的可数量值(如高/中/低/等)。测评尺度是规范测评变量取值的类型和范围。测评方法将所测评属性的量级影射到一个测评尺度上的量值后赋给测评变量。

测评尺度根据尺度上量值之间关系的性质分为四种类型:

名义(Nominal) :测评值是直呼其名。

序数(Ordinal) :测评值是有等级的。

间隔(Interval) :测评值是等距离的,对应于属性的等量,不可能是零值。

比率(Ratio) :测评值是等距离的,对应于属性的等量,无该属性为零值。

测评单位是作为惯例定义和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特定量。他被用作比较相同种类量值的基准,以表达他们相对于此量的量级。只有用相同测评单位表达的量值才能直接比较。测评单位的例子有公尺、公斤和小时等。

测评函数是将两个或更多测评变量结合成导出测评变量的算法。导出测评变量的尺度和单位依赖于作为函数输入的测评变量的尺度和单位以及他们通过函数结合的运算方式。分析模型是将一个或多个测评变量转化为指示器的算法。他是基于对测评变量和/或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之间的预期关系的理解或假设。分析模型产生与信息需求相关的评估或评价。测评方法和测评尺度影响分析模型的选择。

测评计划定义了测评实施的目标、方法、步骤和资源。测评频率是测评计划的执行频率。测评计划应按规定的频度定期地或在必要的时候不定期地执行。定期执行的规定频度应建立在信息效益的需求与获得他的成本之间的折中,可以是每周、每月、每季度或每年等。不定期执行的必要时候包括ISMS初始规划和实施以及ISMS本身或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2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量表体系

任何测评都必须具备参照点、单位和量表三个要素。信息安全测评指标体系是信息安全测评的基础,是对指定属性的评价,这些属性与测评需求方的信息保障需求相关联,对他们进行评价为测评需求方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其总是以满足其信息保障需求和方便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测评需求方的。标准GB/T 22081-2008是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所参照的标准,其从信息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法律法规符合性等11个方面,提出了133个控制措施供使用者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该标准所提供的控制措施基本能覆盖信息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指标体系的实践中,通常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作为指标,建立预选指标集,通过对预选指标集的分析,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筛选出能全面反映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具体指标。

3 信息安全管理测评方法探讨

测评方法通常影响到用于给定属性的测评尺度类型。例如,主观测评方法通常只支持序数或名义类型的测评尺度。测评方法是使用指定的测评制式量化属性的操作逻辑序列。操作可能包括计算发生次数或观察经过时间等。同样的测评方法可能适用于多个属性。然而,每一个属性和测评方法的独特结合产生一个不同的基础测评。测评方法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测评规程描述给定机构背景下测评方法的特定实现。

测评方法根据量化属性的操作性质分为两种类型:

主观:含有人为判断的量化。

客观:基于数字规则(如计数)的量化。这些规则可能通过人或自动手段来实现。

测评方法的可能例子有:调查观察、问卷、知识评估、视察、再执行、系统咨询、测试(相关技术有设计测试和操作有效性测试等)、统计(相关技术有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测评分析、过程能力分析、回归分析、可靠性分析、取样、模拟、统计过程控制(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图和时序分析等)。

4 结束语

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测评研究多侧重于对技术产品、系统性能等方面的测评,其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通过对重要信息资产面临的风险、脆弱性的评价掌握组织的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安全审计则只是对信息安全相关行为和活动提供相关证据;而信息安全管理评审则是符合性审核,他们都不能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测评,这将有助于了解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也能为组织信息安全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提供足够的帮助,达到更好地管理信息安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闫世杰,闵乐泉,赵战生.信息安全管理测量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5:53.

[2] 朱英菊,陈长松.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测量[J].信息网络安全,2009,1:87-88.

[3] Nist N. 800-55. security metrics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J]. NIST paper, 2003.

[4] CISWG CS1/05 -0079.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gram Elements with Supporting Management Metrics , Adapted from the report of the Best Practices and Metrics Teams , Corporate Information Security Working Group ( CISWG ) , 2004-11-17 ( Revised 2005-01-10 ).

[5] ISO/IEC JTCI SC27 N4690 ISSEA Liaison Organization 's cofnfnents on SC27 N4474 ISO/IEC 2nd WD 27004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metric and measurement (in response to document SC27 N4485revl),2005-08-31

篇8

[关键词] 化学中毒;心理评估;血浆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 R74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049-03

随着人们心理疾病的日益增多,学者们也对各种灾难、伤害等事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研究报道,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代谢与多种精神疾病病理学之间有关[1]。本文通过对化学中毒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与血浆氨基酸的测定,来统计和分析两者的关系变化,从而有可能寻找一种能评估患者心理问题的较好的客观指标。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第三〇七医院2012年12月收治的中毒患者34例,其中百草枯中毒患者8例,柳氮磺砒啶中毒患者1例,盐卤中毒患者1例,汞中毒患者15例,稀料中毒患者1例,砒霜中毒患者2例,鼠药中毒患者6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23~58岁。入组标准:无精神病史;无合并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神志清醒。排除标准:中枢神经药物中毒、酒精中毒(有文献表明,酒精中毒影响氨基酸的变化[2])、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①临床资料收集。②全谱氨基酸测定及分析,在本研究中主要描述6种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丙氨酸(Ala)、甘氨酸(Gly)、牛磺酸(Tau)。③心理健康测评及分析,包括:心理健康测试、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1.3 氨基酸测定

患者入院后12 h内空腹抽静脉血4 m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浆;取0.2 mL血浆于-80℃冰柜中保存,共用1个月收集齐34份样本,经过衍生化处理后,使用液质联用质谱仪检测全谱氨基酸。衍生化处理过程如下:①移取40 μL血浆置于一试管内,加入10 μL磺基水杨酸,漩涡混匀30 s,10 000 g离心2 min沉淀蛋白;②移取10 μL上层液体置于另一试管,加入40 μL标记缓冲液,漩涡混匀,旋转离心;③移取10 μL上层液体置于另一试管,每个样品管中加入5 μL稀释的iTRAQ试剂,漩涡混匀,旋转离心;④于室温下孵化至少30 min。管中加入5 μL羟胺,漩涡混匀,旋转离心;⑤每支管中加入32 μL内标,漩涡混匀,旋转离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2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指标与标准值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学中毒患者牛磺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与标准值比较

化学中毒患者Tau和Glu水平高于标准值(氨基酸正常上下限的平均值),Gly和GABA的水平低于标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sp、Ala水平与标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心理测试结果

34例患者住院期间行5份心理测试,分别为:心理健康测试、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通过淑凡软件心理健康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分别对5份量表进行了团体分析,见图1~5。

3 讨论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的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等焦虑情绪,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等症状[3]。中毒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主的心理应激反应[4]。也有较多研究提到接触农药鼠药等大多影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等睡眠问题[5]。在第三〇七医院收治的这34例患者中大部分是冲动或长期压抑下服药自杀的患者,入院后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有的因自杀未遂,心理较为复杂,可能变得敏感、脆弱、多疑,影响睡眠。34例中毒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测试表明,大部分存在明显的焦虑和较重的睡眠障碍,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的例数分别占整体的32%、21%、3%,超过半数患者可能或肯定有焦虑症状;睡眠质量一般和睡眠质量差的患者数分别占整体的74%和18%,远远超过睡眠质量好的例数。这一团体心理测试结果与临床医护人员对其行为、生活的观察和平时询问以及通过其家属的了解是一致的,与相关文献结论也是一致的。

人体血浆中氨基酸共分42种,其中兴奋性氨基酸包括Glu、Asp等。Glu和Asp是几乎对所有的神经元都具有去极化(兴奋)作用的中枢神经递质;抑制性氨基酸主要包括GABA、Gly和Tau等,它们均因对神经元有超极化(抑制)作用而得名。既往文献表明,Glu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作为脑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通过特异性受体介导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学习记忆等。Asp也是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6]。GABA的水平与人的心理、精神疾病关系密切[7]。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具有抗焦虑作用,并与学习记忆行为有关[8]。Tau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具有调节神经组织正常兴奋性的作用[9]。多个文献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与人体的认知行为等有密切相关,从而不难推断其与人们的心理行为的变化是有关的。在本研究34例患者血浆氨基酸分析中,重点做了兴奋性氨基酸包括Glu、Asp和抑制性氨基酸包括GABA、Ala、Gly、Tau的统计研究,其中Glu、GABA、Gly、Tau 4种氨基酸跟标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上述统计结果不难看出,34例化学中毒患者的主要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大多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在心理上有一定问题的患者的血浆中,多数跟兴奋性、抑制性有关的氨基酸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结果与多数文献的内容是一致的。

神经系统GABA水平下降可以导致失眠与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的发生。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抑郁症的患者常以失眠为主诉,而长期失眠的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这种心理异常往往加重了失眠状况[10]。相关文献中提到,抽动障碍患儿(采取正规问卷调查得出:患儿多动注意障碍、精神紧张、脾气暴躁)血浆中Gl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 < 0.05),血浆As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此次试验的结果显示,Tau和Glu水平高于标准值(氨基酸正常上下限的平均值),Gly和GABA的水平低于标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sp、Ala水平与标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是与诸多文献中的结论一致的。34例化学中毒患者血浆氨基酸测定和心理评估结果提示,中毒患者在无法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情况下,医护人员除了通过临床观察,还可通过一些客观指标来得到患者心理出现异常的信息,从而可以更好地注重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及需求,加以分析、有的放矢进行心理干预与护理,使患者能保持较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减少纠纷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11]。

综上所述,血中的某些氨基酸水平的变化可用来推断中毒患者的心理问题。氨基酸的变化趋势与具体心理问题相关性,是今后更深层次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Kolesnichenko LS,Kulinskii VI,Gorina AS. Amino acids and theirmetabolites in blood and urine of children with 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 [J]. Vopr Med Khim,1999,45(1):58-64.

[2] 王亚南,孙永红,支爱华,等.急性乙醇中毒大鼠中枢氨基酸类递质及行为学改变的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9,31(2):84-86.

[3] 孔秋玲,邹江冰,蒋琳兰.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1,32(21):2869-2871.

[4] 文棠.综合心理干预对群体水源性急性砷中毒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J].内科,2009,4(5):748-750.

[5] 赵勇,张敏,于欢,等.农民睡眠质量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的相关性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18):2051-2053.

[6] Russell VA. Dopamine hypofunction possibly results from a defect in glutamate-stimulated release of dopamine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shell of a rat model f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th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J]. Neurosci Biobehav Rev,2003,27(7):671-682.

[7] Maric HM,Mukherjee J,Tretter V,et al. Gephyrin-mediated 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and glycine receptor clustering relies on a common binding site [J]. J Biol Chem,2011,286(49):42105-42114.

[8] Cruz-Morales SE,Quirarte GL,Diazdel GMA,et al. Effects of GABA antagonists on inhibitory avoidance [J]. Life Sci,1993,53(16):1325-1330.

[9] Markwell PJ,Buffington CA,Chew DJ,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urinary acidification diets in the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cystitis in cats [J]. J Am Vet Med Assoc,1999,214(3):361-365.

[10] 刘晶,李峰,宋月晗,等.GABA能系统与失眠[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8):3589-3591.

篇9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 地理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又称为小高考,它是高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的一个门槛,只有学业水平测试过关才能取得高考报名资格,通过等级为A级,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奖励。学业水平测试相关政策使得必修科目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提高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A级率和及格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有些学生对必修科不重视,认为只要过关就行,至于能否达A顺其自然,所以,就要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水平测试的重要性,指出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2010年考试时间提前),提高重视程度。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水平测试复习课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再次呈现,一般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成为能否做好复习工作的突破口。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以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让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2 合理处理教学内容

2.1研读要求,确定范围

水平测试的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方针和要求,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并对本年的考试要求和去年的进行比较,确定合理的复习范围。2009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与2008年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删除了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和知道水循环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理解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变为结合实例去说明,说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提高,要详细讲解。这样复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

2.2研究试卷,确定重点

对2008年和2009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在教材(鲁教版)中的分值分布情况做了较为精细的统计,必修三本书所占的比例大致是532,重点考查必修1,必修1中又侧重第二单元(大气圈与天气),必修2稍侧重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和工业)。因此,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要强调复习重点,只有把握重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3整合教材,精简内容

目前江苏省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鲁教版和湘教版,三个版本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案例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必修3案例的选择上各版本差异比较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求公平往往会求同删异,对必修3考查比重最小也就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要对不同版本进行知识的整合,适当精简复习内容。例如鲁教版中可以精简的内容有: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必修二第三单元热带迁移农业等等。但也有一些内容鲁教版没有详细讲解,人教版却详细分析且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要适当补充,例如产业转移。通过对比教材,进一步精简复习内容,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复习效率。

3 掌握地理试题特点

3.1巩固基础,学以致用

2009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中有很多对知识“了解或理解”的要求变成了“结合实例说明”,明显对灵活应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要求提高了,试卷中的题目不难但富有新意,而这恰恰又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所以,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不要让学生做偏题、怪题及过难的试题,关键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内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重视图表,学会应用

地理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所以学习地理的基本素养就是要学会读图、析图、甚至画图。水平测试的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试卷中除判断题外几乎是无题不图,许多题目把条件设置在图中,考生如果不能正确地从图中提取信息,将会对题目无从下手,很难得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本中各种图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甚至画图;在评讲练习时要对课本上没有的再造图表进行详细分析,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多次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图能力,考试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篇10

论文摘要: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

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马克卢普在书中主要考察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问题,精辟地分析了知识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机制,提出了一套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与方法。

马克卢普计算公式为:GNP.C+I+G+ (X-M)。其中,GNP表示独立的商品化信息部门的GNP值;C表示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I表示企业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量;G表示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X表示产品和服务的国外销售量;M表示产品和服务从国外的购买量。

马克卢普选择1956年和1958年为测度基准年,通过对美国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测度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值为1 364.36亿美元,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5%。通过计算,马克卢普得出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从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信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和信息设备。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卢普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①知识产业的概念过于宽泛,例如.马克卢普将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也列人了知识产业的范围;②将许多未被列人常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其核算范畴。

2波拉特法

波拉特法又称经济结构法。继马克卢普等人之后对信息产业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马克·波拉特(M. U. Porat )。波拉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潜心研究信息经济,他以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的思想,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范围扩展到全社会所有的信息活动,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对美国信息产业进行了定量测算,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77年,美国商务部出版了马克·波拉特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波拉特在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关于信息经济分析的概念框架,对美国经济,特别是1967年的信息业的产值和劳动力进行了测算。马克·波拉特的工作为定量研究信息及其相关活动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产业的研究,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本、委内瑞拉、欧洲共同体和我国都采用了波拉特的方法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各自的测算,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波拉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将社会的基本产业结构从克拉克的三分法发展为四分法: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他把服务业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信息服务业分化独立出来,现实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得到了理论上的反映。二是创造了二级信息部门这一概念。例如,波拉特把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成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指直接向市场上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指只把信息服务提供给内部消费,而不进人市场的部门。由此测算出,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产值约占GNP的46%,信息部门就业者的收入占国民收人的53%以上。三是波拉特对信息行业和职业划分上存在的和非信息行业、职业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况,采用了具体分析典型调查、确定百分比的方法来解决,也是一个创造。

波拉特发展了马克卢普的思想,成功地利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数据对信息产业的结构和经济规模作出了更为精确的描述,因而对信息产业经济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

但是,用波拉特法测度信息化水平也有明显不足。它基本是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衡量的,而对社会生活、公用公益事业的促进方面则反映得很弱。一是信息产业中的传统部分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甚大。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的重要时代特征在该指标体系中未能很好地得以体现。二是由于各国或地区的统计方法制度、产业分类标准等存在较大差距,不得不进行估算,因此造成计算结果的较大偏差。用波拉特法的测度值大致表示“经济信息化”程度,并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社会信息化水平。

3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为信息化模型,是1965年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峙清介首次提出。这一方法问世以后,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也备受各国的青睐。信息化指数包括一套指标体系,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由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指数(U) 4个主要因素构成,具体又分解为11个小的变量。分指标结构见图1。

由于上述分指标是不同质的量,无法进行比较,首先需要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换算成指数,然后才能求得反映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即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11个分指标对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即各指标(变量)的权重相同(为1/11)。首先将基年各项指标定为100,然后分别用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侧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的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即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4个因子以及每一组的组内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但分属不同组的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则不等价。该法测算年度各项指标值指数计算方法与一步算术平均法相同,然后分别计算出Q, E. P, U这4个组的指数的算术平均值,即对每一组的变量指数值求算术平均值,最后将4个组的指数平均值相加除以4,即得到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与波拉特法相比较,信息化指数法确实弥补了对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统计太弱的缺陷,而且数据容易收集,统计方便,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对比性,实用性强。同时,这种方法将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相对阶段和相对差距用量化的方式反映出来,不仅能间接反映信息及其相关要素的作用和地位,而且还可以对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作出趋势预测。人们利用该模型可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别。 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和不足也比较明显,对在国民经济中信息化的作用又反映太弱,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明显感到对整个体系概括得不全。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化指数仅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限的几个方面选取试图描述信息化的指标,其结果只能反映这几个方面的信息环境状态,而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信息需求与利用程度、规模)在模型中未能体现出来。同时,缺少现代通信设备和其他信息产业变化情况的指标,忽视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反映人均生产方面的指标,因而没有准确反映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第二,用算术平均法求信息化指数,未能按实际情况区分出不同变量的权重,难以确定真实的信息化进程,和事物本身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是不相适应的。第三,该模型过于简单、不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活动指标未能体现和包括;算术平均得出的测度结果没有区分不同参数或不同因子的贡献大小,掩盖了实质上的差异;同时其结果是在确定了某一基准点前提下的相对比较值,只有相对意义,无绝对意义。

4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测度研究

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受原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委托,按照信息化指数法的思路,综合了波拉特法和指数法的优点,结合我国国情,对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指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筛选。分别按国家确定的信息化6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将每个要素都分解为2一5项具体指标,共计21项指标(见表1)。

这些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都可从国家、地方和有关行业统计年鉴中查到,算法较简单,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从定量角度掌握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或差距,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应用广泛。

利用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信息化测度指标设置过多,而且有的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容易造成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份额,从而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另外,权数采用德尔菲法仍然存在主观人为因素,有的指标目前尚没有相应数据,要做特别调查,不便于各地区动态测度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只重视对信息化现状水平的测度,而不重视对信息化质量和潜力的评估,其测算出来的信息化规模或信息化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