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央企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二、新版培养方案介绍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
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
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
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
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新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三、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学分数略有减少,而学时数减少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学校规定1学分由18学时减少至16学时,如电机拖动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64学时(含10学时实验)改为现在的2学分32学时。而专业课总学分的要求几乎不变,从而要求学生修更多门课,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所谓第二课堂,即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获奖、获得专利、、成果技术转让、完成科研课题和社会调查、获得技能证书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课程设置改革
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
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四、结论
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及时做出修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培养方案做出介绍,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培养方案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超,张德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9-31.
[2]王玉华,陈跃,雷必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9-20.
[3]胡福年.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1-12.
[4]戴宪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3,67.
[5]楼冯梁.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J].机电信息,2011,(21):221,223.
篇2
“前几天中信国安的改革,那么大个集团,控制那么多上市公司,那么点钱就被民企全部控股了,有道理没有?”在8月23日的“国企改革进行时一一共识与务实”沙龙现场,经济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华生连环发问。
在他看来,改革要成功,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有一条生命线。就混合所有制的角度而言,华生表示,“其中非常重要的生命线就是公平、公正、公开”。
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开启后,混合所有制成为不少地方推动改革的抓手和突破点。据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广东等超过20个省份国企改革方案,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所有改革方案的“标配”。
在已出台改革方案的20个省份中,有一半的省份明确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但频频曝光的国资流失大案让人担忧:发展混合所有制会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距7月15日央企的“四项改革”试点会已有两月,作为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混合所有制改革怎么“混”,谁来“混”,“混”什么,地位的平等性如何保障仍是关注焦点。
中石化孤军奋战
中石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的先行者,但在整个上半年,国资委的“混改”试点一直没有启动,所以只剩下中石化一个人在战斗。
今年初,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便早早地向外界“吹风”,高调宣布要搞“混改”。2月19日,中石化公告,启动资产审计、评估。3月17日,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3月24日,中石化通过官方微博公布油品销售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时间表:3月31日,设立全资子公司――油品销售有限公司;6月底,完成审计和评估,公布引资方案;力争第三季度前完成融资。
然而,中石化的一系列行动非但没有引来更多人加入“混改”阵营,反倒遭到多方质疑。
在今年两会上,身为政协委员的傅成玉在分组讨论会上布道式地宣讲中石化的“混改”设想,发言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却并未引起在场民企大佬的兴趣。
当时坐在傅成玉右手边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抛出了“鲸鱼论”,质疑中石化的“混改”,他打比方说:“我抓一条鲸鱼进去,你只要扔一把盐。你没有就不要投了,我来投,两下子就把你的股权稀释掉了。”
事实上,中石化还没把民资“娶”进门,便对未来的“新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根据公布的引资方案,中石化对投资者的行业地位、投资规模、资金实力、业务属性、注册地址、品牌声誉均设了条条框框。外界戏称中石化是在“照着画像讨老婆”。
据了解,中石化此次将引入10个左右的投资方,每一个投资方可以由多家企业组团发起,每个投资方的门槛至少100亿元,预计引入千亿元左右规模资金,而每个投资方将按照具体的持股比例选举人员进驻董事会。
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复星、绿地集团以及一些民营能源企业已经与中石化进行接触,但是这些外部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于人局之后有多大的发挥空间、能否被公平对待、可以获得多少话语权,都存在疑虑。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出了徘徊在中石化门口那些潜在投资者的顾虑:想进,又担心进去之后做不了什么,只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傅成玉试图打消郭广昌们的疑虑,并表示相比于财务投资者更倾向于战略投资者,就是那些可以帮助中石化扩展业务空间、带来增值的投资者。傅成玉说:“中石化不缺钱,缺的是活力。”引资的关键是改变机制,通过混合所有制把国有经济搞活,实现公司的真正市场化治理。
但现在的情况是,复星集团已经参股了一些国企,却都没有话语权,经营上也没有改变。
近日,中石化又公布了对外引资方案,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规划,重组销售业务板块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涉及千亿元资产。尽管离最终完成引资还有时日,但傅成玉已经开始担心外部资本的积极性了。
各有各的顾虑
傅成玉和中石化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在混改过程中,民营资本的实力相对于央企而言,相差过于悬殊,国有企业设置的投资门槛已经把一大批社会资本挡在了门外。即使进入混合制企业中的社会资本,对这些“巨无霸”参股,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话语权,自然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另一方面,国企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银行信贷、行政审批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待”,国有企业担心“混合”之后失去这些“待遇”,这些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此外,还存在决策机制问题。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决策理念并不一致,国有资本的决策依据相对公益化,民营资本决策的出发点则是利润最大化。
在治理结构层面,混改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高管的任命,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管应由股东大会推举,董事会决定。但在混合所有制情况下,仍会有很多高管由组织部门任命,这就产生了矛盾――私有产权方对任命干部认不认可?不认可怎么办?
再如激励机制,国有企业高管是委托人,而非产权所有者;私有企业高管则一般是产权所有者,股权收益分配自由,混合之后,就会出现两类高管在待遇方面极大的“不公平”。
据了解,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股份占比为6:4,国有资本控股并承担主要的经营管理职责,但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代表国有资本的管理人员的收益以薪酬体现,民营资本代表人的收益则是以分红体现,二者之间相差悬殊,虽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相矛盾,但在个人之间难免产生心理不平衡,也会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这是既存的也是将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也许民营企业控股可以较好地解决类似问题,但从目前的体制看,很难过渡到这一步。而若将股权收益分配给管理者,则会带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主管部门也不认可。
事实上,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已经是国有企业在推进混合所有制实施时遇到的阻碍。对于中石化和傅成玉来说,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当中,所要面对的决不仅仅是外部资本对于话语权的担忧,还必须面对政府以及公众对于国有资产可能存在流失风险的顾虑。
因此,中石化无缘国资委确定的“混改”试点。用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的话来讲,就是垄断企业涉及垄断利益,无论是搞混合所有制试点还是搞员工持股,在没有破除垄断前,都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所以,垄断性行业企业纳入试点,“应该放在后面一点”。
中石化都不例外,更何况其他国企了。
国资委怎么了
“混改”的发令枪早已响起,各地也都陆续出台了国资改革意见,但众国企们仍在起跑线上左顾右盼,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跑道上的线还没有画好,这样跑下去,不仅不知道会跑到哪里,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跑偏”。
于是,国企看着央企,央企看着中石化,地方又在看着中央,究竟谁来画这个线?矛头自然指向了国务院国资委,谁叫你是坐拥50万亿国有资产的“大管家”呢!
国资委不可谓不努力,三中全会后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半年内已召开了9次全体会议和5次专题会议,研究审议12项改革方案、4份工作细则、7条意见建议等。加班是常有的事儿,有时连双休日都贡献了出来。
在7月15日召开的央企“四项改革”试点会,“混改”的试点方案和名单终于出台。但试点方案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政策框架,“混改”该怎么走,持股比例上限的设定,并没给出答案。
至于被纳入试点的两家央企――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同样也受到质疑。目前,中国医药集团国家股份不到50%,中国建材超过三分之二都是社会资本,留给民资入股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另外,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房地产市场低迷,受此影响,建材行业也不景气,而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资都是逐利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试点的时机选择也存在问题。
天时、地利,都不占优势,试点的效果恐怕也会打折扣。
那么人和呢?最近不止一家财经媒体在质疑国资委,把国企改革滞后和相关文件迟迟未能出台归责到了国资委身上。
外界质疑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至今,在管资本、分类管理和混合所有制大方向明确后,国资委并未迅速推出一个完整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这令许多人失望。
但这的确有些冤枉了国资委,因为目前国企改革整体意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办法,都不是由国资委牵头的,既然牵不了头,也就很难主导改革的进度。
日前,有消息称国资委和相关部门正在加快研究和制定被称为国家版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方案有望在年内出台。
尽管如此,难免有人仍要发发牢骚,在以“管资本”为改革目标的历史新阶段,国资委成了国资改革的天然障碍,甚至有人说,国资委“老”了。
成立至今11年来,国资委努力实践行政整合央企的“管资产”职能,完成了“统一管理”和“做大做强”的历史任务。经年累月,形成了一套资产管理思路,通过“管人管事”实现管理资产,通过国资委这一国务院特设机构对所辖央企进行指导、监管甚至直接统一管理。
这套国资管理体制日趋完善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僵化的弊病。国资委出现了行政化的趋势,国资委7位副主任当中,有6位官员出身,唯独张喜武这位前任神华集团董事长有些商界经历。
操刀国企改革的国资委,或许也到了进行自身改革的时候了。
(本刊据《华夏时报》等整理)
观点链接
民资为何对混合不感冒 滕斌圣
所谓“混合”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其难点在于具体如何实施,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到什么程度?由于这两个原因,不少民企倾向于“等等看”。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无论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还没有做好让渡企业控制权的准备,它们的底线只是出售一小部分股份,或者撬动更大的资本。
最近新华都收购云南白药股权官司败诉,这一案例能够为混合所有制实施提供些启示。首先,国企现有治理结构对“混合”的排斥。云南白药可以划归竞争性国有资本,引入民营资本本来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但是结局惨淡。究其原因,云南白药的第二大股东是红塔集团,红塔集团的母公司中国烟草反对新华都的股权收购。可见,如果不能建立上下共识,混合所有制在执行过程中会处处掣肘。所以,即使民营资本和地方国企谈妥了“混合”,具体的操作也会受很多场外因素的影响。有时因素太多,民企连告状的主体都难以确定。
篇3
总书记近日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搞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薪酬结构不尽合理、薪酬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国资委下属的央企负责人平均年薪在65万至70万之间。与央企高管年薪相比,网民“行者99190”就发出“基层员工无奈呀”的叹息,“作为中石油这个央企的员工来说,我个人年收入不足五万元。”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来看,高管们不但坐享高额的年薪,还享有职务消费等隐性收入。部分央企高管通过“合谋”的方式自己设定对自己有利的考核指标,然后自己给自己评定工作绩效,最后自己给自己定薪酬标准,甚至出现了高管薪酬随着业绩下滑而上升的怪现象。在一些国有企业,“职务消费”不是以企业的合理支出为标准,而是将领导干部个人的吃、穿、住、行、医、玩囊括到“职务消费”中,办公室装修、配备专车、体检、疗养、请吃等,都可列在“职务需要”的名下,“职务消费”已经成为滋生“软腐败”的温床。
“高管吃肉,员工喝汤”在任何性质的国家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赋予股东多项权益,以限制高管的薪酬。自2012年起,英国所有大银行必须公布董事会成员及收入排名前8位的高管薪酬。在法国,亏损企业的高管是不允许加薪的。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有关“高管薪酬”讲演时指出,作为问题资产救援方案改革的一部分,得到政府救援的金融公司高管的工资将受到严格的限制,最高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要求相关企业申报其高管的基本工资,如果企业给予高管超过50万美元年薪的股票奖励,也必须在该企业还清政府贷款后方能套现。
“央企好工资”结论是否准确无误,有待进行精密计算。据了解,目前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实施绩效薪酬,分为基本年薪和绩效奖金。基本年薪与上年度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联系。尽管国资委每年还与每家企业签订年度责任状并进行考核,企业安全生产、经济增加值、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情况都会影响考核结果。但是,由于考核标准、考核机制、考核程序等几近流于形式,几乎所有的央企负责人都能拿到高额的绩效薪金,哪怕是企业亏损也几乎影响不到高管的薪酬待遇。大不了,换个地方做高管而已。
篇4
此次税收改革,澳大利亚政府的设想是:“让所有澳大利亚人更为公平地享受丰富资源带来的优惠”。但是,众多大型矿业公司却对这一改革则表示失望与愤怒。
资源各利益方的博弈使这一制度争议不断,由此联想到我国的资源税改革,同样是沸沸扬扬的争论。问题的焦点是,社会可否从其所有的自然资源中获得公平回报?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资源环境税费关系,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制定开征环境税的改革方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源税改革已“蓄势待发”。资源税改革主要方向集中在三个方面: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征收方式由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资源税征收“从量”到“从价”计税的政策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从量计税制同我国资源日益紧缺、对外高度依存、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极不相称。长期以来中国资源税税负偏低,不能起到保护资源、平衡收益的作用。
2009年1月至11月,我国资源税税收收入仅为307亿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的0.55%。数字显示,我国资源税对税收总额的贡献很小,也就说明我国用税收杠杆调节和引导消费资源的力度不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消耗量很大的国家来说,浪费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显然和我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向是相悖的。
今年以来的西南大旱,水资源的安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面临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目的就在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资源税的定位就是要从调整级差收益转换到保护资源环境上来,通过资源税来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以煤炭开采为例,过度开采可能会带来生态的灾难,在运输的时候会带来污染,在煤炭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这些都是社会成本。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调整问题,应考虑通过相关的税制设计以及资源补偿机制等来逐步理顺。如国家资源税的制定应更多考虑资源输出省利益,资源的开采给地方留下的是坑、小山、废水、污染,还有失去土地的农牧民,这些都需要政府花很长时间、很多成本去补偿治理,而这些外部成本政府通过税收的手段来转移支付。
由此看来,企业需要承担税负,政府以此来提高进入门槛。
更为重要的是,资源税改革有利于资源行业的长期发展。如稀土、钨、钼等稀有矿产资源,国家就应该控制资源开采量,通过提高资源税的方式加大资源税的控制力度,以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行业实现产业集中,这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一。按照从价计征,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照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这对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大户必然产生剧烈的影响,如果这些企业仍然粗放式生产经营,必将付出较大代价。但是,对那些技术创新好、节能减排好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
而反对者则认为,资源税开征会增加企业成本,一旦从价计征将给企业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经济复苏,尤其在当前经济初显企稳情况下。
资源企业对资源税的调整幅度由此显得格外敏感。
手握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大型央企不免首当其冲,资源税对于央企利润的影响,显而易见。
据了解,新改资源税税率可能在3%-5%之间,如果资源税以这个税率按价征收的话,按照2009年11月煤价计,动力煤税负在14元/吨至20元/吨,焦煤在38元/吨左右,两种煤炭税额将分别是以前的6倍和5倍。煤炭行业资源税上缴额将增加5倍,原油开采行业更将增加10倍,由此增加上缴的税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增加幅度如此之大,能源巨头还是有点措手不及。
去年冬天,“气荒”、“电荒”、“煤荒”的集中爆发,充分显示,我国的能源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刻。不管是为资源税正名,还是为涨价铺路,毋庸置疑,税负增加都将有助于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的提高,不管这是主动还是被动。
我国的资源税和生产税基本上都是在生产环节开始计征,然后再往后转嫁,消费者往往成为最终的负担者。如何调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避免民众利益受损,成为决策者的另一个考验。
资源税改革到底动了谁的奶酪?围绕资源税改革的将是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篇5
车轮上的浪费、腐败是长期存在于社会的巨大“疮疤”,公众对推进公车改革愿望强烈,呼声很高。今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我国公车制度改革再迈实质性步伐,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同时适度发放交通补贴。本轮车改已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率先推进,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月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此次被媒体曝光的深圳国企,其总经理每月车补竟达到中央单位司局级的5倍多。如此高规格的补贴,是否违背了中央车改方案的规定?中央机关改革方案中的车补标准,主要是针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权力机关,其中也要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有序推进车改,不过没有特别明确,国企车改补贴是否要参照中央单位的补贴标准。从这一点看,深圳某国企的高补贴似乎没有和中央车改方案的规定发生直接抵触。
但是,深圳这家国企的“最牛车补”与此次车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更是违背了目前已启动的国企薪酬改革的基本原则。今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有关国企高管的薪酬改革方案,剑指国企高管收入过高、职务消费不规范等利益固化问题。根据国资委的调查结果,2011年央企负责人薪酬平均水平已达72万元,电力、通信、烟草等部门高管收入更是畸高。国企高管拿着企业家的薪资,却又保留着相应行政级别和福利。一些国企管理层不仅薪酬远高于普通职员,“职务消费”也是花样多多,吃、穿、住、体检等花费统统可以报销。
每月车补6800元,按年计算就是8.16万元,深圳某国企高管的这笔收入,恐怕要超过很多员工的全年工资。这种“车补”无疑将继续拉大国企高管与员工之间本已不小的薪酬差距。国企高管借车改变相加薪不是个别现象,去年西安某国企被曝出正处级干部每月车补5300元,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倍。目前的国企车改,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也没有有效的外部审批和合理的内部约束机制。这让国企车改很容易沦为一些高管合法“自肥”的工具。
篇6
推荐度指数
从迄今为止已经积累的打黑案例及相应评论来看,可将打黑按法律特征区分为治安手段与社会管控方式两种类型。分析两种不同类型打黑的联系和差别,尤其是差别,对于公正合理地评价打黑现象至为重要。社会管控型打黑是公权力组织以打黑为契机、以公安等强力部门对刑法第294条做扩大运用为基础,对社会进行管控的方法或策略。由于存在对法条的滥用,其本身具有“黑打”的性质。社会管控型打黑存在两面性:一方面,这种方式造成公安部门权力的急剧扩展,既侵害公民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又挤占其他国家机关或部门的职权;另一方面,该方式对于公民来说仍然会具有防御个人或非公权力组织侵害其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效用。
国资委要求“止住出血点”
推荐度指数
如同乍暖还寒的初春天气,以央企为代表的中国大企业感受到的年初经济环境仍是寒风凛冽。2012年1~2月,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出现了2010年以来最低的营收增长和首次利润负增长。已有不少央企向国务院国资委反映,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当前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国务院国资委的应对之策是启动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国资委主任王勇再次就央企的严峻经营形势和降不下来的成本发出警告。
征地制度改革成为突破口
推荐度指数
在经历了超过3年的漫长准备并多易其稿,事关多方利益的《土地管理法》终于还是距离“大修”渐行渐远。由于牵涉利益格局复杂,作为《土地管理法》修法牵头部门的国土资源部,已经将“征地制度改革”作为《土地管理法》修法的突破口,更为复杂的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及续期、宅基地权利、土地交易、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敏感问题,将不纳入本次修法的范围。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紧张组织全国性的调研工作,为修改完善现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进行准备。
养老排号等10年
推荐度指数
在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凸显。北京市老龄委负责人坦言“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格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今年将建设100个具备综合管理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中国低碳农业成败由“氮”
推荐度指数
中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氮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研究发现,中国每吨氮肥从生产、运输到农田施用共排放12.85吨二氧化碳,氮肥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左右。近期大量研究证明,在全国尺度上氮肥用量已经超过了作物高产的需要,其中粮食作物有1/3以上的农田氮肥施用过量;在经济作物中,尤其蔬菜和果树,氮肥投入过量是普遍现象。“如果不采取措施,任由氮肥用量不断增加,到2030年中国人口规模最大时,氮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到5.4亿吨。”
民间金融改革破题
推荐度指数
近日,凤凰网财经栏目推出专题,聚焦温州金融综改试验区获批。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向中外记者确证,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正在积极考虑将温州的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 3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意义重大,浙江省要成立工作组具体负责实施改革方案,人民银行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外刊外报
美制造业叫嚣“封杀中国”
法新社华盛顿3月26日电
美国一个影响力强大的制造业团体日前发起一项运动,试图将中国供应商排除在美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之外,理由是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投桃报李。他们的目的是迫使中国开放本国项目的采购政策。
出口减缓 楼市降温
篇7
依据笔者近十年来亲自参与及主持上百家企业管理变革切身体会,绩效管理效果不佳主要由两大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方案本身设计不科学,另一方面是方案执行不严谨、不较真,流于形式。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不良,犹如一个人先天基因缺陷,后天难以弥补。科学研究发现,一个的能力、品行、性格等方面有85%由先天基因决定。后天学习、培养充其量就占15%左右。同样如果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不科学,即使企业再有执行力,执行的再到位,也就是能够得到15%左右效果。更有甚者,设计不科学的绩效管理还会造成实质上的奖劣罚优,不是激发员工积极性,而是打击员工积极性,让企业付出巨大无形成本。绩效方案设计不良的原因当然就是设计者专业能力,专业经验不足,这个无容置疑,这就是类似高考需要专家来命题。
有了设计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案,接下来执行是关键。尤其是执行过程中的“认真”二字。正如所说,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笔者对此深有感悟。只要认真,形式可以转为实质。反之,实质也会流于形式。笔者从绩效管理方案角度与各位分享。绩效方案本身要解决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绩效管理方案问题主要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考什么,这是指挥棒问题,通俗来说就是选择考核指标问题。科学地选取考核指标,决定考核的效果或成败。另一个问题是怎么考,怎么考突出表现对考核结果的科学应用。
绩效考核首当其冲回答什么是绩效,如果不清楚什么是绩效,或者不清楚被考核岗位绩效领域在哪里,让绩效考核丧失了前提。这会让考核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凭这一点回答了很多公司绩效考核无效的原因。据笔者研究,绩效指标偏差表现三大方面:第一、把不是绩效的空洞概念,如能力、态度、品德等当绩效来考核;第二、把鸡毛蒜皮的琐事,把事务性工作当绩效来考核;第三、把工作过程(销售人员除外)当岗位绩效来考核。
为什么空洞的概念不宜用来考核?笔者问大家,德是绩效吗?能是绩效吗?勤是绩效吗?等等,我的回答是这些都不是绩效,而是绩效的条件,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大家会问员工的品德、能力、态度不重要吗?当然重要,但这不意味着用于期间考核。为什么这样?首先能力、态度、品德指标不属于岗位给公司创造的绩效,更不是工作的结果,属于对员工行为的考核。其次这些指标本身定性指标,操作时稍不严谨,就陷入了打形象分,往往是打高分,这样就分散考核的重点,造成核心业绩指标即使完成很差,但员工考核总得分不低,这样就取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最后,能力、品质/品德这方面指标,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期间考核意义不大。科学的做法是期间考核(月度、季度、半年)只考核关键业绩指标,年度考核时才考核能力态度指标,且业绩考核结果与能力态度考核结果分开,不能混为一谈,且各有不同的应用领域。
为什么工作上的琐事,事务性工作不能用来考核?首先,绩效考核不是管理工作的全部,员工可能一个月做三十件事,但公司只对其中核心的五件事进行考核。同时不考核不意味着不做,公司除了考核还有其它管理手段来鞭策。根据20/80法则,抓住20%的核心工作,可以产生80%的效果。期望抓住所有的,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不住。其次,只有考核那些能够驱动公司业绩的关键指标,才能促使公司目标的达成。否则事倍而功半,甚至沦为无效考核。
为何不能把工作过程(销售人员除外)当绩效来考核?举例说明,就拿人力资源招聘来说,它要给公司提交结果/绩效是在规定期限内招到适岗人才。但要完成这个结果,需要做很多过程工作。如选择合适招聘渠道,撰写规范的招聘广告,招聘广告,收集和筛选简历,组织面试,最后还要履历调查等工作。如果我们考核这些过程工作,会出现这样情况。过程工作都按部就班完成,甚至做得不错,但人没有招到,或招到的人证明不符合岗位要求。真实情形是岗位没有结果或绩效,公司没有绩效。因为考核过程,他过程做得不错,还得高分,这就是典型“二张皮”现象!如公司市场部,市场活动都按计划完成了,预算也花完了,但没有产生预期的销售效果。正确的考核理念:过程工作也是重要的,但不意味考核。公司的工作计划,工作例会都是来督促过程工作。但考核上只考核岗位的结果,未必都是财务结果,可以是运营结果,只有岗位有结果才能驱动公司有业绩。否则,就是只对事情本身负责,而不对事情产生结果或效果负责,这就是官僚主义。
公司业绩就好比一座大厦,关键业绩指标好比是承重墙,没有承重墙大厦支不起来。设计关键绩效指标就是设计每一面承重墙,进而支撑起公司业绩这座大厦,而且公司业绩好坏决定组织能否生存。对具体岗位而言,业绩就是岗位提交的结果,只有每个岗位做出结果公司才有业绩。
设计关键绩效指标的科学方法正确把握被考核岗位的角色定位,这个说来简单,但操作极度困难。它对设计者管理理念水平和专业度有很高要求。下面我来列举几个岗位角色定位的例子:如人力资源管理者第一位绩效是团队配置。采购部门第一位绩效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销售人员第一位绩效是新客户开发与回款。财务部门第一位的绩效是资金统筹。服装企业设计师角色定位设计出畅销的服装款式等。由角色定位可以推导出关键绩效领域,由此才衍生相应的关键业绩指标(KPI)。
最后总结一下,绩效考核的关键是解决考什么,笔者在此总结为“三要三不要”。三要是:考重要的、核心工作;考岗位结果性指标;考可以改善的指标;三不要:不要考事务性、鸡毛蒜皮琐事;不要考岗位工作过程性工作,销售部门例外;期间业绩考核不要考能力、态度等空洞概念,能力态度一般放在年度考核。
很多企业在考核结果应用方面产生诸多误区,表现如下:第一、考核结果干脆不应用,笔者的观点是若考核结果不应用,考核压根谈不上效果。注定属于无效考核,这种考核操作往往坚持不下去。第二、考核结果有应用但不科学。应用不科学典型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力度不够,不痛不痒,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力度不够,达不到激励与威慑心理砍位,让考核变得可有可无。另一种是挂钩方式不当,甚至错误。如把能力态度等属于绩效条件考核结果与物质奖惩挂钩,这样把有限的激励资源分散掉,很可惜。
据思进咨询的研究,绩效考核结果最有效应用的原则:有功劳赏其俸禄,有能力委其重任。具体来说,业绩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奖金、调薪等物质激励挂钩。能力态度考核结果与非物质挂钩,如培训、晋升、职位调整、组织改善、个人改善。原则上不将能力态度考核结果与业绩考核结果进行加权,更不能混在一起。
绩效结果挂钩的物质奖惩是通过引入奖励系数来执行。为何要引入系数?绩效奖励绝对数值无法在岗位间比较,只能岗位自身比较。如一个考核业绩不佳的经理绩效奖励可能拿5000元,而一个业绩很好的主管却仅拿4000元。绩效成绩与绩效/奖励之间挂钩常用模式:1、实际绩效工资/奖励=基数*绩效系数;2、实际绩效工资/奖励=考核分数或系数直接对应具体值或倍数(与基本工资)。公司所有参与绩效考核员工考核成绩转化为绩效系数规则是一样的,即付出与得到成正比,奖优罚劣,不同岗位绩效奖励基数不同。系数也可以理解为倍数,如2015年国资委对央企领导薪酬改革。领导的绩效工资=基本薪资*倍数,这里倍数就是绩效系数,倍数与考核结果得分之间有明确转换关系。
举例:根据《央企薪酬改革方案》,改革后的央企高管的薪酬结构为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加任期激励。改革后央企负责人基本年薪按上年度央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倍确定。绩效年薪根据考核结果,不超过基本年薪的2倍。任期激励则不超过任期内年薪总水平的30%。经测算,央企负责人年总收入不超过在职员工平均工资的7-8倍。
大家思考一下,绩效系数为何不与考核得分成正比,而是和付出艰辛程度成正比?举一个百米赛跑的例子。一个具备优秀潜质但未经过训练的人,可能跑完百米需要15秒,现在开始训练,并准备参加四年之后的奥运会。经过教练的精心指导,他可能在第一年成绩由15秒提高到12秒,提高3秒。再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成绩从12秒提高到11秒,仅提高1秒。接着再经过2年的更加刻苦训练成绩由11秒提高到10.5秒,两年只提高0.5秒。这个年轻人可能再经过几年训练成绩都不可能达到10秒。为什么成绩的提高越来越难,或达到一定程度后难度急剧加大。自然界很多事物都遵从这种规律,例如工厂产品质量合格率,合格率从70%提升至95%很容易做到,再从95%到98%仅3个百分点就很难做到,同理,从98%至99.5%,仅1.5个百分点,甚至永远达不到。中国有句古语“行百里者半九十”就讲述这个道理。假如成绩每提高1秒奖励1万元,则不能体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因为前面提升1秒极其容易,后面提升1秒很难。公平的做法:前面提升1秒奖励1万元,后面则需要奖励10万元,才可能成正比。基于这样的分析,好的考核分数与奖励系数之间关系符合这些特点:
第一,符合人的进取心理,科学的绩效管理是提升人的积极性,而不是打击人的积极性。如何做到呢?即做到奖励系数与付出的艰辛程度成正比,而不是与得分成正比。
第二,尽量简单化,以便于员工理解。
篇8
在“新36条”出台之后,究竟未来民营经济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群体又需要怎样更具操作性的配套措施?
传统能源已被央企瓜分新能源将成民资新领域
与2005版“非公经济36条”只允许民营资本参股能源领域的自然垄断业务相比,“新36条”不但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环节,更允许民营资本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
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并提出将进一步放开电力市场,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推行竞价上网,推行项目业主招标,完善电力监管制度,为民营发电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环境。
能源行业一直是受到诟病最多的垄断行业,从专家学者到社会各界都期待这次的“新36条”能够成为打破垄断僵局的开路石。13日公布的“新36条”也明确表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然而,对于石油、电力等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的传统能源领域来说,是否凭借国家的一个或若干文件就能将民企引入,国内能源经济学家、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36条”是对原有政策的强化,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表明我国是不限制的。
董秀成介绍,能源领域需要大额资金做支撑,小型企业因资金不足等原因难以“插足”。影响民企进入上游和中游领域的并不是国家政策和法规,而是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障碍。比如,国家对于建设炼油厂起点的要求是1000万吨加工能力,而这一投资至少是500亿元。目前中国还没有哪个民营油企能够达到如此的能力。而对于参股来说,并不缺钱的央企很难与民企展开合作。
与传统能源被众多国企“分疆划域”难以介入相比,新能源领域或许将成为未来民间资本发展的“良田”。“尤其太阳能光电和光热设备制造领域,前十几强的制造商都是民间资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介绍说,目前已有十几家民营新能源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达几百亿元人民币。
但石定寰也指出,民间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是技术创新。“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低,分到民营企业的投入更少,创新投入主要依赖民营企业自己完成。”石定寰认为,国家对于新能源领域的支持政策不明朗,导致民间资本因自身实力问题,不敢进入新能源的终端利用领域,例如风能电站和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项目,未来如果相关配套措施明朗化,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民资投铁路等难度降低审批权限有待下放
2005版“非公经济36条”中规定,在铁路、民航等领域中,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而“新36条”则有所放宽,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抓紧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引入市场竞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干线、铁路支线、铁路轮渡以及站场设施的建设,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
“对于交通行业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获得投资者的信心。”国家发改委运输研究所书记董焰认为,国家制定“新36条”的出发点也正是旨在调动投资积极性,但是如何获得投资者的信心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在准入门槛上未能做到一视同仁,以及在法律上仍没有保障民企运营权的任何法律条款都影响了民企投资的信心。
尽管“新36条”明确提出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并可以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同时还要求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但在董焰看来,审批问题也是民企在进入交通领域的一大阻力。以铁路为例,民企很难拿到那些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前景的线路。所以如果不在体制改革、政企分开、下放权限方面有所突破,政策仍然是原地踏步,而很难获得投资者的信心。
实际上,为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国家发改委已经做出相关调研,提出了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行业。例如急需推进主辅业分开、进一步扩大合资铁路规模和股份制试点、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指导目录、公开铁路投资结算体制、扩大铁路运输中企业定价权等。但尚未得到铁路部门的回复。
一位铁道部官员告诉记者,事实上铁道部一直在研究加快铁路企业上市的相关措施。他拒绝透露更多细节只表示,铁道部会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做出大胆创新,“毕竟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投资巨大,确实急需民间资本的进入”。
民资快速挺进金融市场短期多项硬指标难“攻”
在金融服务行业方面,比起2005版“非公经济36条”,“新36条”更是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在很大尺度上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开了“绿灯”。
对于这样的变化,北京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表示,在农村金融不够发达、农村地区高利贷盛行,以及现有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背景下,推动更为规范的民间资本以正规渠道进入市场非常必要。但他同时表示,在推进过程中,一些硬性指标短时间内很难突破。
例如银监会于2007年公告,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些要求,极大程度限制住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的热情。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表示,此前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是由银行发起并控股,这是限制村镇银行本身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改制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务院此次打破这个规定,对致力于金融发展的民营资本而言,是重大利好。
篇9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源税;最优税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我们都知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力的促进社会的利益的扩大,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的效率,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市场是会失灵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不能满足(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公共物品指一个人对某些物品或劳务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或享受利益,其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某个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任何人对该物品的享受;二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三是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怎样把“蛋糕做大”和怎样“合理分割蛋糕”这两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经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是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和暴力保障;二是可以促进效率与公平。
所以,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宏观调控。
近来,国内、国际的重大的经济调整层出不穷。资源税的改革是现在热议的话题。改革方案已初现端倪,可能将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虽说是地方、央企在博弈。但我个人认为改革是必要的,是可行的。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现状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最优税制是改革的难点
我们发现最优税制理论主要体现在税收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上。这是因为: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使用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人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作为政府所追求的目标,这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和制度安排,必然会在国家上层建筑包括税收中加以表现。一个良好的税收制度,也应当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一)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讲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则。对于效率原则,从历史的发展看,先后有两种认识。最初的效率原则是指中性原则,即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配置,以免扭曲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从税收效应的角度讲,就是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
(二)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更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税收的社会公平,最早是税收的绝对公平,即要求每个纳税人都应缴纳相同数额的税;如今,在理论上,相对公平又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所谓横向公平,简单地说,就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负担相同的税;而纵向公平,就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的税负则不能相同,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应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我们发现资源税改革中,具体的税率如何调整,等等,对以前的资源税是一种恶化,还是一种改善,我们很难加以确定。唯一比较明确的一点是,由于现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高速消耗、环境急剧恶化为代价的,因此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
三.税制改革是一场博弈
目前的税制改革方案主要还是地方和央企的博弈最终方案。
根据公开信息,2008年,中国煤企业巨头神华集团利润265亿元,缴纳煤炭资源税46亿元。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利润1400亿元,缴纳原油资源税46亿元。2008年中国资源税收入共完成301.76亿元,如果改为从价计征,这一额度突破1000亿元应无悬念。
(一)地方:坚持从价
从价计征的资源税方案在过去两年曾三次上报国务院,均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未能通过。
从价计征会大大的增加地方的税收。
并且很多地方省市呼吁,国家资源税的定制应更多考虑资源输出省利益,资源的开采给地方留下的是坑,小山,废水,污染,还有失去土地的农牧民,这些都需要花很多年去补偿治理。
(二)央企:从量的卫道士
中石化去年原油产量4200万吨,从量则缴纳资源税10亿元左右,从价则意味着缴纳100亿元。去年,中石化的利润是297亿元。
中国神华2008年原煤产量2.82亿吨,缴纳资源税8.5亿元,如果按照5%税率,煤价每吨300元计算,则需缴纳42亿元。2008年神华利润365亿元。
企业人士表示,资源税一旦从价计征将给企业造成很大压力。
政府将权衡各方利益,最终确定以个良好的制度,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国家进行资源税改革,即使知道具体对资源税进行如何调整,但是资源税改革的效果不见得十分明显。
四、资源税改革的意义
资源税调整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资源税有利于缓解企业对资源型行业的过度投资。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成本比较低,准入门槛不高,部分资源产品的成本较低,导致了一些企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的增加。部分高耗能产业,如钢铁行业,受利润前景看好的驱动,最近投资反弹加剧,新的资源税调整有助于遏制这一趋势。
中国目前资源的使用成本低,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结果导致资源在大量开采利用的情况中实际利用效率不高,这是造成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高税率,改变计征方式,可以有效遏制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改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资源税改革筹集到部分资金,并将其用于环境治理,使生存的环境更加清洁、优美。
资源税调整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物价水平将带来深远影响。首先,将推动物价短期内进一步上涨。从价征收资源税,实际上是在目前资源价格不断上调的同时,累进增加资源价格上涨的幅度,而扩大资源税收的增收范围,无疑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上涨波及的范围。上游资源价格上涨幅度加大无疑还会增加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
其次,促进替代型行业的发展,如能源价格的提高将提升新型能源如风能、水电等行业的增长空间。油价提高将使得煤变油的产业前景也可能会被相对看好,同时拉升煤化工和电石化工的产品价格,使得这些行业都能间接受益。
新税法对资源型企业根据其所在行业不同,影响程度也不同。
煤炭类:以合同煤销售为主的大型煤炭企业压力相对更轻,而以市场销售为主的企业的税负上涨比例相对较大,这也将恶化乡镇小煤矿的生存空间,但大型煤炭企业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有色金属类:有色金属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一直很强,并且处于行业景气,因此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
石化类:由于石化行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相对于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受资源税改革的影响要小一些。
税制改革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旨在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从以上也可得出,资源税的改革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10
2017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加速落地态势。
近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指导推动各地积极稳妥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2016年,新一轮国企混改铺开。第一批确定了中船集团、联通集团、东航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等9家试点企业。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经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确定中。目前,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三批试点遴选。
“今年的国企混改有望现从点到面、由央企到地方的全面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经过多年的爬坡上坎、滚石上山,今年混改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不少官员、专家表示,如果认为混改是“灵丹妙药”,国企存在的问题能“药到病除”,这样的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但是,本轮改革涉及资产规模较大,社会关注度高,开展混改试点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某些国企有望通过此次混改带来由内而外的蜕变,从而找到中长期发展途径。变革的确是大势所趋。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期在股权结构安排、企业话语权等方面,有关部委还需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
混改新意
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混合所有制”的提法始于十五大报告,迄今已进行两轮。第一轮“混改”侧重于股权结构的调整。此轮混改中,很多国有独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变身混合所有制。
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底,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数已占到67.7%。但是,改制后的企业绝大多数存在“一股独大”问题:国有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制约了董事会作用的真正发挥。
第二轮混改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第二轮混改“胎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侧重于治理机制的改善。新的经济形势也为其赋予了新内容。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总结称,此次混改有三个新特点。
首先,以往国企股份制改造,民间与外部资本只有分红权,并没有事实上的决策权。而此轮混合所有制,鼓励不同性质资产在混合经济体中发挥决策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谭云明也认为,核心看点就在于打破“一股独大”,允许国资、民资双向进入,甚至民资控股,这对整个国企改革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啃下垄断领域。垄断领域的“混改”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该领域“混改”对整体国企改革有着牵引作用。
前述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垄断领域的攻坚战放在今、明两年。目前,国家发改委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均选出了试点企业,有些企业的改革方案已经在审批中。在今年,垄断领域的几家企业有望最先在销售端和新增板块引入社会资本参股或合营。
再次,此轮混改相比以往更为审慎,鼓励“一企一策”,宜“混”则“混”。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表示,此次混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前述人士称,去年和今年,国家发改委都启动了一批试点企业,确定了先抓典型企业的混改方案与进展,以期进行经验复制。他还进一步表示,虽然第三批试点企业在遴选中,但是数量仍与前两批相当,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缓设试点,是为了鼓励企业更深入地改革探索。
先行先试
除了央企层面以外,混改正作为各地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河南、四川、山东、黑龙江及浙江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就国企混改作出明确部署。
前述发改委人士称,不少地方的混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现在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在地方甄选不同类别国企,进行大踏步的试点,寻找突破口,形成经验,以备后续推广。
譬如,对于小型地方国有企业尝试采取管理层收购(MBO)与职工持股并行。这样可以实现员工集资、管理层出资、银行补贴三方合力,共同解决某些国企的融资问题。
2016年8月,多部委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新一轮员工持股改革也迎来契机。
“尝试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员工、管理层股权,使二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升员工的向心力与忠诚度,最终达到混改的目的。”前述发改委人士说。
对中型地方国有企业考虑采用优先股改革。该方式拟引进民营资本参与企业经营,甚至获得控制权地位,而地方政府按照持股比例,每年享有固定股息或者强制分红的优先股红利。如果还有剩余利润,优先股股东可以与普通股股东享有二次红利。
对大型地方国有企业研究尝试民营资本的一票否决权。民营企业参股大型地方国有企业一定百分比后,享有特定事项一票否决的权利,保证民营企业不仅在资本市场能“用脚投票”,更能在公司内部管理中“用手投票”,最终形成民资与国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
但是,前述人士仍强调,这些尝试仍在研究中,具体如何实施还将有待部委决策。
此前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徐善长也表示,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包括职工持股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充分考虑。
前述人士透露,此次混改会有相关配套措施出台,目前正在紧张的制定中。主要包括:加强民资出资人对关键业务、重点领域和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允许民资派代表进入董事会;对国企高管分层管理,任命和选聘相结合等等。
混改的种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改革依然需要很多重要的规范与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