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案

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多媒体课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教学法,情景仿真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真谛与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坚持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一是案例分析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案例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素材,必须运用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必须坚持以成功案例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2.针对性原则。

案例教学既要因循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脉络线索,又必须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案例的选择与分析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案例选择的事件来看,要选择那些比较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范围的典型案例,如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事件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要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例如: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大学生身边的典型,等等。

3.实效性原则。

案例教学要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教学方法手段,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融会贯通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突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主旨。

4.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要通过“案例呈现”、“思考讨论”、“案例点评”等模块设计来实现“以案论理”这一理念,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思维的诱导、问题情境的建构等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必须摒弃“一言堂”的教法,而要综合运用案例、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动态体系和整体化的解决方案,尤其突出所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引导学生知行统一。

二、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有助于学生明确概念含义、理解知识体系,案例分析则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则是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生动形象的平台。

1.以理论讲授为主线。

理论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与讲授法结合进行。讲授法有多种具体方式。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讲解,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

在案例教学中,坚持以理论讲授为主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对讲授的知识要点、系统、结构、联系等要进行精心组织,使之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二、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三、充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须是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及重点、难点,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启,师生互动。四、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板书、直观教具及多媒体课件。板书可提示教学要点,显示教学进程。直观教具如图片、图表、模型等,可边讲边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既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所讲的一些内容,又可以提供大量的辅助信息。

2.以案例分析为主导。

案例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有两种类型:一是主题式案例。这是围绕一定教学主题(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案例。二是综合式案例。这是围绕教材中的某一课或某一章某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案例,一般多用在一课、一章、一节内容的归纳、总结部分。

案例分析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案例策划。主要任务是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精当地选择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提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思路,选择典型案例。第二个阶段是案例展开。这一阶段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思考讨论、案例点评三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案例引入。教师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案例,并提出学生要思考分析的问题。第二环节:思考讨论。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讨论,然后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第三环节:案例点评。可以让学生点评,也可以教师自己点评,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在点评中,要揭示出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案例总结。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

3.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平台。

多媒体是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景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2]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结构在人脑中不是直线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要求,认真分析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各知识点的属性,即是属于概念、原理性,还是技能、应用性;是属于识记、理解性,还是分析、综合性;是属于事实、情景性,还是示范、探究性,等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形成既有清晰知识点又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同时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学互动的课堂设计。理论讲授重在教师的教,案例分析则重在学生的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所具有的表现性、受控性、参与性等技术,一方面把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传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另一方面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展示的空间,并及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的引导、评价,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3)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情景设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又要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非常自然地进入到相关知识学习的情景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与意义

1.案例教学法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必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分析是一种启发式、体验式的学习,它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推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双向互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2.案例教学法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领域。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学责任心及科研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社会实践,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合教学的案例,并以之不断地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可见,案例教学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公安院校如何在学生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非常现实和迫切地摆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要把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好,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结合具体工作才能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要培养“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的公安人才,就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创新理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认为,人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感性开始,通过产生概念达到理论认识,再用理论认识进行实践活动。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否则,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为什么青年学生学习社会发展史不如老知识分子理解得那么深,那是因为他们对旧社会之苦无切肤之痛。当我们组织学生到圆明园旧址现场教学,用帝国主义中华民族的罪恶事实,加上系统的理论教育之后,才使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当前,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正面或反面给人们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看得见、摸的着的感性材料教育青年学生,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教育。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由“约束型”向“引导型”转变

《一日生活制度》是公安院校培养人民警察纪律作风和行为规范的有效手段,但在形式上往往与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崇尚自由的青年学生形成对照,有一定的逆反性。如何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一方面,应根据学生们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想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通过一些健康有益的方式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进行警察素质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这样做是人民警察的职业要求。同时,通过评比、奖励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由“粗放型”向“细致型”转变

在新形势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阅历、特殊情感和特定的思想状况,同一问题背后可能潜藏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目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细致入微,更具针对性。例如有的学生在新入学不久,往往一下子难以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在未与家长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提出退学。针对这些情况,政治辅导员就要主动找学生谈心,弄清退学的动机,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帮助,引导学生们开阔思路,转变想法。诸如此类的事情提醒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进行“细致型”教育,抓住学生一言一行中的表现,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引导他,感化他,在“润物细无声”的情景之中,使之受到教育。

3.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

公安院校为学员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员在校外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学员在书本中所接触到的世界与他所处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对立的,于是学员也就形成了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了学校内部生活,一套是为了校外生活;学员在学校行的是一套,在校外做的又是一套,致使学员的人格被分离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确实深入到学员的生活中去,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新情况,要着力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创新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式要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努力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决避免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凌驾于学员生活实际之上的形式主义。要及时解答学员日常生活中的思想疑虑,解决学员关心的实际问题,注意倾听学员的呼声,用满腔热忱关心学员的工作和生活,不要忽视学员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要干实事、求实效,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结合起来。

4.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公安院校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加强政治辅导员制度,更多地采取主动教育的办法,把广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以进行党课教育、入学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举办专题讲座等其它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及时受到教育,有效解决部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把一些可能会发生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和减少一些问题的发生,从整体上奠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作为公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中间,及时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上。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和管理工作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像兄长一样关心他们。爱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备的起码条件。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对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24-02

一 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

案例教学指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启迪学生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就是尝试着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由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转化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比较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能够满足大学生求知和发展的需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情感和力量,能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能通过案例教学的不断运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参与分析和讨论,不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基本政治理论知识,还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得到很好的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者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它避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对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耗时费力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把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完整地贯穿到适当的案例中,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和案例完美的结合。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恰当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所选案例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授知识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所讲授课程和课堂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选择教学案例以及提升自身各项能力。

2.教学案例的呈现和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在案例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按照案例本身的传统逻辑和思维惯性去讲解案例,用单一的文字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欣然接受和认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更有教师把案例教学当成了纯粹举例子,甚至是临时发挥的教学案例,结果只是讲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学生热情高涨,却不能从中领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不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实施方式的简单和单一化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呈现案例文本,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能产生多维良性刺激,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无趣,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和强化。

3.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欠佳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局限性。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章节、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部分老师仅依靠案例教学法,不顾教学环节和情境,机械地滥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案例教学覆盖了所有内容,结果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形成巨大的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4.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有待完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选择教学案例,必须选择结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需要,学生易于接受的事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束以后,教师必须及时地总结案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对案例效果进行明确的评价,而进行评价必须有完整的测评机制。目前,在思想政治课中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缺乏一个完整的测评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测评原则,存在诸多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和推行。

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运用原则

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有恰当的案例才能保障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功能得以显现和发挥。选取案例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一项基础工作,不能随意为之,在选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在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选取的案例要真实具体、符合科学规律,并且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要符合党政国策要求,要坚持观点和立场,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要随意捏造虚假和低级案例。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不强的案例会失去其教学的意义和效果,甚至会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无法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2.典型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原则

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因为案例本身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才能从案例的分析中形成对事物或问题的一般认识。教师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对应,达到以案例说明特定道理的目的。案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感很强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内外重要时政融入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更富有时代气息,尽量避免陈年旧事,要把握时代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案例的选取要坚持典型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实施和应用的有效途径

1.精心设计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环节

选取、讨论和总结是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实施的三个环节,材料的选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总结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收获环节。课堂上案例教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实际相符合。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2.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注重实际调查,系统开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跟踪社会热点和高职学生的关注目标,及时修订教学案例,形成比较全面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体系。认真研究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高职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的培育和引导,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得与失。教师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搜集、编写和讨论分析教学案例,师生共同努力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案例教学中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要运用好案例教学并非易事,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出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评判、总结,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真实反映和联系国内外社会实际和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切实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与思想上的困惑,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做到关心时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以理服人、以情育人,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4.加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与教学案例资源建设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而且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思想政治教学名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以老带新,培养出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兼职结合的科研团队。另外,还需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收集、编写教学案例,相互之间积极交流案例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案例教学的最佳方法,逐步建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5.完善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

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是把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案例教学的具体实际,运用各种方法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方面进行测评,促成它们之间完整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案例功能的运行模式。完善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能够更好地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测评掌握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情况,以及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出来。因此,在遵循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积极完善案例教学测评机制,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4

案例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的联系中介。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读一段教育理论、诠释一个教育理念,示范一个指导策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中过于偏重抽象的理论、原则的空泛。

(一)理论意义

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基点,探索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它以形象、具体的方法为表征,实质由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和逻辑综合。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历年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栏目策划、设计、前期准备、运作到节目的播放等一系列幕后的机制的介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与栏目评选的实践进行一次“对话”,用教育理论解析栏目教育的实例。(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的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真实情景的感染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2)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实际问题,采用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着重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从栩栩如生的案例实景中,体悟、领会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而且还可以真实观察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道,凸现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案例教学就是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例作为课堂分析对象,通过亲临体验、深度解读和理性思考,用教育的方法理论解析案例及情节展开过程中采用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方法,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应用问题。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体验案例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并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力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科学化和创新性。

2. 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案例教学最大的裨益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感动中国》栏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型综艺性栏目,也是一个将政治性、教育性、感染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的栏目,栏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为案例,介绍节目幕后鲜为人知的策划过程、运作过程、评选过程,通过组织过程展示,让学生领会和体悟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总结方法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创新的能力。

(三)学术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政治影响广泛、教育意义深刻、综合性强的经典栏目。选择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一是因为该栏目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同节点,都昭示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随着栏目幕后运作场面的还原、展开,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法进行逐个展开分析;二是因为该栏目是一个综合型节目,案例描述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案例解读过程中也可以将多种相关联的方法有机组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解剖和组合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方法之网”,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之美。因此,以此为案例,除了案例内容所透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案例本身的开放性也是我们案例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创新,它既可以将一个大案例分解成多个相关的具体案例,分门别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教学意义,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地、综合性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组合起来解读、领会。

二、研究内容

(一)案例简介

研究思路:通过对连续八年的《感动中国》栏目的总体介绍,栏目产生的意图、评选的过程、栏目的运作方式、典型参选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完整地介绍《感动中国》栏目。从栏目介绍的过程中,总结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求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动中国》栏目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的介绍,实现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在学生的讨论、阐释与模拟在场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解读、体悟抽象的理论观点,把握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生涩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内容

《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希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职业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三)《感动中国》栏目简介

1. 年度人物的评标准。《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评选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 《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

(1)前期人物资料是随着前期策划工作一同展开的,先由中央电视论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大名单。

(2)《感动中国》正式对外评选启动通稿,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物,不断补充进大名单。

(3)选出打动人心的二十几名候选人,并以更详细的篇幅对其事迹进行介绍,列出小名单,约22到25个之间。

(4)同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官方网站展示大名单上所有的候选人。12月中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放,网民推选他们心中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2月底,节目组将经过反复筛选的小名单寄发给由四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推委会成员在收到的候选人物名单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人物,并填写推委会成员的推选意见之后,再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者式反馈回节目组,形成推委会意见。

(5)第二年l月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工作开始筹备,推选出10名最终的获奖人物以及一个特别奖,上部主管部门,经批准,最终确定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

3. 《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以及节目制作流程。

(1)《感动中国》启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开始收集可供入选的人物资料。

(2)进一步完善人物资料的收集、核实工作。

(3)正式启动,对外活动启动通稿,同时开通栏目官方网站专题

(4)《东方时空》开始摄制呼声较高的候选人物的纪录片。

(5)确定获奖人物,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节目录制、播出。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思考。本案例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具体方法理论模块教学的应用,也可在具体方法逐章讲解后,通过本案例进行方法综合应用。

(1)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设计目标、运作章程和评选流程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方式、“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人物遴选的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论和网络方法论。

(3)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的介绍、获奖感言(视频展示)的宣读等方式,提高榜样示范方法论、感染教育方法论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及方法模式建构等。

(二)比较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各种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种具体方法运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实践效果。

篇5

在案例的选择上可掌握一定的技巧,使案例具备一定的特点。比如,选择使用的案例的基础前提是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选择的案例与实际的教学目标必须保持一致;选择的案例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案例中最好展现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探知欲望和兴趣;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

二、案例教学准备与呈现的技巧

案例教学的准备主要分为客观条件准备和主观状态准备两个方面。在客观准备方面,课堂布局原则上应该是以小教室为主的,基于这个理念,可通过桌椅的调整来实现小课堂的目的,比如U字形,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做好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更加具体案例和教学内容准备展示用的实物。主观状态方面为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悉案例、了解学生、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以积极的状态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案例的呈现要把握呈现时间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在呈现时间方面,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以及案例所要传达的知识来确定案例展现的时间,通常分为三个时段,课堂教学开始时段、课堂进行中且重点难点问题时段、课堂教学结束时段,用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案例呈现方式一般有书面呈现形式、事物呈现形式、多媒体呈现形式、角色扮演形式、语言形式等几种常用呈现形式。

三、提出问题与引导讨论的技巧

案例的使用目的是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并通过问题的方式准确地展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的时间,并以准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中并吸收案例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要掌握四个方面的技巧,明确问题的意图、紧扣教学的中心;问题之间要层层深入,具有积极的引导性,问题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随时出现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讨论和解决,最后将问题有序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提出要讲究吸引力的技巧,并且可采用逆向提问方式,向学生展示问题的双向性,问题的提出要展现主题。在提出问题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只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自主性解决问题才算是完成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注重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问题的中心,避免在有限的课堂时段内跑题,进而偏离教学目的;营造自由、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均衡发现。

四、案例升华的技巧

篇6

一、案例教学的优点

1、高度情境性。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将典型生活事件真实再现或模拟出来,可以将书本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使课堂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2、主体参与性。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以生动典型的生活事件为题材,其直观性降低了教学起点,使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教学活动,都能找到释放自身思维潜能的空间。其真实性、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轻松愉快地积极探索和思考蕴含其中的抽象知识,促进其由“苦学”到“乐学”、由“厌学”到“愿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3、深刻启发性。我国最早论述教育的专著《学记》就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案例教学正体现了这一启发式教学思想。案例教学以生动的事例支撑抽象理论,寓理于事,寓情于理,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理论灌输,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判断、推理。

4、突出实践性。案例教学把课堂融于社会实践,融于学生生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掌握真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书本知识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上述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二、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编、呈现和案例作用的发挥。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应特别注重以下四方面工作,即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评述。

1、精选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核心,也是进行具体案例教学的开始。可选择的案例很多,但哪个是最适合的?那就要对可选择的案例精心挑选,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选择的案例必须贴近实际;②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③选择的案例必须新颖;④选择的案例要尽可能真实。

2、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既可以在讲新知识之前,也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个知识点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框节之后呈现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常用的呈现方法有:①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②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文字案例;③教师口述或表达;④通过漫画、故事、小品等形式呈现案例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从典型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使政治课堂教学既不离开书本太远又不拘泥于书本,既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

3、分析讨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通过师生互动,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教材知识点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同一个案例、同一现象,每个学生由于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对信息挖掘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有的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认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排除一些非本质的细节,揭示隐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分析案例的时候要把典型案例与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讲。为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4、总结评述。在讨论中,学生提出的观点有的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作总结评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分析情况先做总结性发言,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讨论和答案,结合课文内容,指出学生的成绩与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性讲授,指出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能无形中形成对比,认识到自身不足,以便在今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对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应以鼓励为主,哪怕是对于一些怪异的观点,也不要急于批评,以防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今后的教学。

(2)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当通过引导、说理等方式让他们自觉接受,实在不行的话,可以在课后进一步交流。

篇7

一、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公安院校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思想趋于多元化的现代生活中,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所面对的任务、形势、环境、对象等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之前行之有效的思政工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出现滞后问题,进而由此引发出不少新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的内容方面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对象为公安院校生,除少数研究生、二学位、体改生之外,大多数的公安院校生是参加高考后直接被公安院校提前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很多志愿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下填报的,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可能仅仅停留在影视剧或小说中,加之思想的不成熟与到一个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紧迫与必要。一名合格的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更要有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公安院校思政教育以将学生培养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为主要目的。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客体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身状态的话则可能会产生对警务化管理的抵触情绪,进而会影响到后续的教育学习活动。致力于打消公安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排斥情绪,必须要注意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传统教育内容一味追求“政治效益”和“宣传效益”,从而忽略了受体作为大学生的感受,如何摆脱内容陈旧、枯燥的思政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公安院校思政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

(二)传播方式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迷恋征”、“网络孤独征”、“手机综合征”等现象屡见不鲜,公安院校虽然是纪律部队,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公安院校学生大多为“95后”,在他们的成长中,他们的思想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不断的变化,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担此重任,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新的有效手段对他们的思想情操加以引导,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首先,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方法受到冲击。传统媒体(书信、电话、报刊、电影、电视等)的传播方式,已不是当前年青人所关注的焦点,而类似于学习文件、聆听训话等这种传统宣传方式也早已不被学生所重视,这样的思政教育模式对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其次,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也被迫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学生平日中所接触到的新媒体平台,也是鱼龙混杂。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也很难被过滤掉,对于负面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只能束手无策。再次,传统教育方式的实效性越来越低。新兴讯息工具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对当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动态把握程度比以前更为深刻,尤其是公安院校的学生,更是时时关心。但由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未能及时地更新第一手资料,所以导致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显得空洞和乏味,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公安院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是具有一般大学性质同时又具有警校特殊性质的高校,它将警务化管理作为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且结合自身的特殊性质,从中借鉴、吸收、发扬有益的道德教育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当前的道德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公安职业人才,将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利益发挥到最大化,全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①为了解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缺点与不足,笔者于2016年6-9月以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共312人为样本,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总人数的75%,女生占总人数的25%;大一占61%,大二占15.3%,大三占11.8%,大四占1.6%,研究生占10.5%。调查问卷显示,独生子女报考公安院校的居多。

其中46%的公安院校生都是自愿报考公安院校,警察这个职业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执着的理想追求,并不同于其他独生子女自私的偏执性格,自愿报考公安院校的独生子女大都能理解警察职业特殊性对他们自身的严格要求,所以也就能体会到身在公安院校就要有公安院校特有的警务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有91%的同学在近一周内因为违反警务化管理而受到了批评,但却仅有18%的同学对警务化管理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而91%的同学觉得警务化管理对于公安院校学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从如此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貌似不近人情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仍然不可动摇。传统文化中《弟子规》作为蒙学读本,以“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方面为主,分别从孝、悌、谨、信、仁来对年轻人进行启蒙教育。据笔者调查显示有60%的人对弟子规略有明白,仅有24%的人对弟子规熟悉。表面上看,传统文化与警务化管理并无关联,但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公安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可度:调查中有56%的公安院校学员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76%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对警务化管理有着指导作用。

有91%的同学在平时会用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其中有53%的同学愿意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平时开设的科目中大多数同学仅仅对一部分科目有学习兴趣,大部分是为了获得学分,学习传统文化并没有短期可观的益处可得,如何提高并且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则需要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公安院校中不乏有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有70%的同学对于这类事情认为不可思议。对公安院校中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80%的同学认为一方面是道德观扭曲,另一方面也是警务化管理不够严格所致。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有着预防作用,在提高学生道德观念的同时更给公安院校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便利。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方面还是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炼传统人文精神,可更有效地开展警务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 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促进学生建立一定的自立自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华传统文化与警务化相结合,不仅将严格管理下的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从侧面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可有效解决学生在思想认同、行为自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培养符合公安工作要求具有良好纪律作风与行为习惯的新时代预备警官,需进一步加强警务化管理,完善警务化制度,在学生心中树立“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促使警务化管理各项规定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②

三、新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新突破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即时性、无障碍性、交互性、便携性等性质,其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特别是打破时空限制、消解主体边界的传播特点,既满足公安院校学生渴望被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也有利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当前,公安院校以新媒体的方式传播思政教育的方法十分常见。其中,微信公众平台是近几年传播较为成熟、成功的方式之一。微信公众平台将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实际相结合,并以完全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也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公安院校学生们交流的途径随着新媒体的到来得到了一定的丰富。公安院校学生的“朋友圈”也因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普遍应用而变得多姿多彩,相比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学生们更加偏向于网络平台的使用。但是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们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新媒体可能致使人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疏远了现实距离。现如今公安院校学生中的“手机族”、“网游族”大量出现。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不仅可能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如果学生们太过于依赖网络沟通,可能会导致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下降,甚至缺失。新形势下,为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加强公安院校新媒体自律教育,公安院校应当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可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思政教育中实行由“堵”向“导”的转变,结合校园网教育资源做到监控和引导并重,才能占有主动地位。③

结语:

篇8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林崇德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同构与学生的沟通,笔者发现对政治科不感兴趣的原因有许多,但认为政治学科假、大、空,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甚至课本的观点与自己的经验相背离是最重要的原因。在谈及使学生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时,学生们告诉笔者说:“我承认老师说的也有道理,但是老师举得例子毕竟是少数,我们乌鲁木齐并没有这样的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土化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平时或有耳闻,或者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有所了解并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运用此类学生一知半解的案例时,更鲜活,更具体,更亲切,更具有说服力的,所以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学中,我以《斯拉木老人的烦恼》为情景设置了问题探究:1981年,维吾尔族老人斯拉木在南门附近盖了4间住房1间皮鞋作坊。次年南门道路改造时经相关部门批准,在和平渠旁边盖了2间馕房、2间食堂、5间住房和1间的铁皮房。1997年修钱塘江路时,斯拉木的房屋被强制拆迁,经政府部门协调,在和平渠珠江路附近为他建了的临时住房。房子在和平渠泄洪口上,按政策严禁人在旁边居住。 2005年和平渠改造,斯拉木又被迫拆迁。多年前他在乌鲁木齐所建房屋都是经过市政府批准的,而拆迁后的安置补偿房屋都是违章建筑,他却从未得到过任何补偿。当我刚说出“斯拉木”这个名字时 ,同学们立刻就表现出了好奇:在我们乌鲁木齐市的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能有什么样的故事?老人的身份首先拉近了同学们与他的情感距离,熟悉的地名则拉近了同学们与老人的空间距离,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刚阅读完材料,学生就开始了小声的议论,有气愤、有同情、纷纷支招帮老人解决问题。老人的坎坷经历引起同学们的同情,渴望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帮助老人维护权益的愿望一下就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本课的继续深入的学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任何教育要求都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他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结果。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他对学生有意义。”可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让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显然属于“真实问题”的范畴,如果政治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实现本土化,用学生周边发生的事实吸引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主动探寻的好奇心,从而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事倍功半。

例如,在讲“投诉有门,求助有道---公民面临的困难,应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知识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新闻:12月15日,在乌鲁木齐市北京路大寨沟迪泰酒店旁,40余名讨薪民工在寒风中将讨薪横幅悬挂在马路旁表示抗议,讨要迪泰酒店拖欠的48万元工资。设置一个探究问题:除了找媒体和法院,民工还可以向谁求助?看到材料同学们先是一惊-----乌鲁木齐还发生了这样的事!然后立刻集思广益,在我先后否定了他们熟知的方法后,开始陆续主动阅读课本,或小声的讨论,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其积极性主动性前所未有的高涨,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古往今来,人们对社会责任感相当的重视,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慷慨激昂地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人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列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被列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目前在我国教育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分数淘汰制选拔人才,学生几乎变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家长为了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心甘情愿的包揽孩子的一切,孩子根本不用操心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试想一个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的人怎么会有社会责任感?而思想政治课的本土化教学,可以以本地的发生新闻事实为背景,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为身边的人、自己生活的城市出谋划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检验枯燥的理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让事实说话,势必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例如:在学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一知识时,我用《乌鲁木齐将建地铁1号2号线 请市民对环保提意见》的网页做了一个探究活动:①你会参与这次环评活动吗?为什么?②这属于哪种民主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有什么优势?③环保厅为什么要邀请市民提建议?当讨论问题①时,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的建议是不会有人听取,这只是政府的形式主义。于是我适时的展示了第一次环评的结果:原来1号线的沿途站点都是市民建议的结果。事实胜于胜于雄辩,生动的事实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真的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们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积极主动的参与环评活动,共建美好家园。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知”、“信、”“行”的统一

相对于一般学科来说,思想政治课既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这就决定了政治课教学应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道德品质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目的和归宿。但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建立在“知”的前提下,“信”的基础上,最后延伸到 “行” 的结果中。其中,“知”可以在考试和分数的胁迫下暂时完成;“行”不能在课堂上立竿见影,只有“信”的不确定性可以真实地展现。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那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生活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认为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或者习惯性地认为老师又在粉饰太平,怀疑其真实性,从而弱化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无法否认其真实性,既有助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可扭转学生的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实现“知”“信”统一,最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篇9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法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1.与课程改革发展相适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从教育上来看,已经形成了崭新的教学看法与教育观念。从内容上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案例中能够更牢固的掌握教材内容。第二,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知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兴趣极其低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能力发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有助于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效率,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有极大的帮助,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能够根据自身的想法,进一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运用案例法开展教学,有助于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只有做好准备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应搜集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案例资料,并且搜集的这些案例必须和教学内容相关联。其次,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科学选择,选择合理的案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从案例中获得实际的收获。最后,对于教师所编写的案例,案例应生动形象,同时,在编写案例过程中,不要太过于偏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真正地把精力与注意力集中到案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2.课堂实践操作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案例进行分析与交流。其在课堂中实践操作如下,第一,教师先把本节课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为下面案例引出做好的铺垫。第二,教师将依据实际的案例运用多样化的体现方式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然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去分析案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的内涵与作用。第三,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同时也激发可学生对案例的探究欲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有极大地帮助。

3.在课堂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提出案例选题的方法。

在提出有价值案例选题时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定位,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而学生起主导作用,案例选题应由学生自主提出并分析其价值。根据案例选题研究,进行三次跟踪研究,填表中均设计了分析选题的价值,第一次跟踪研究还要求学生对提出有价值选题是否成功做出判断,第二次跟踪研究还要求学生为提出案例课题的价值性需要学生做出反思,第三次跟踪研究还要求学生具体分析多提出选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创新价值、探究价值,三次跟踪研究中学生均完成了分析,还对选题的价值性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很好地反思。三次跟表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推动学生自主提出案例选题、自主分析选题价值的能力的上升。通过跟踪发现,由教师指导结合学生自主选题的案例选题价值效果很棒!

4.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由此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案例教学中,为了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好地学习氛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地发展,首先,应从对学生的评价着手,使学生不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且还能成为评价的主体,主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为主,通过正确的运用这两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长处,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对自己评价应该做到合理,真实。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其他学生展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肯定,从而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着极大地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此外,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从而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珊.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 法制博览,2016(14):292+224

[2]王清华.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06):63

[3]林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5(14):39

[4]吴美仪.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学周刊,2014(03):16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