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事业编制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事业编制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关于机构:党委机构的设置以2002年9月市委、市政府(吉字[2002]52号)批准的《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为主要依据,即县委工作部门设置6个(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农工部);常设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编委办公室,与人力社保局合署);直属机关工委与组织部合署;老干局、局分别归口组织部和县委办管理。2010年我县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设置以2010年6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吉办字[2010]93号)批准的《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为依据,即政府工作部门设置26个(包括监察局),特批机构1个(扶贫和移民办),共27个工作部门。除以上机构外,乡镇政府机构18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14个,其中党委管理单位6个。
2、关于人员编制及实有人数:县乡两级行政编制1508名,其中县直党政群编制488名,政法专项编制469名,乡镇机关编制551名;截至2011年2月,党政群机关实有人数合计1362人,其中县直党政群484人,政法系统454人,乡镇机关424人。14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事业编制114名,实有人数66人。
二、关于事业单位及编制情况
根据2010年12月底机构编制统计,全县各类事业单位486个,总编制7542名(财政预算6845名,经费自理697名),实有总人数7744人(财政预算6421人,经费自理1323人)。
1、关于全县学校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中小学单位37个,县城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单位13个,学校单位共50个;省市编制、教育、财政核定我县教职工总编制3854名,到2010年12月底教职工实有3626人;2010年井冈山经贸学校调整为市县共管,以县为主,划转编制111名,实有教职工66人。
2、关于卫生医疗单位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卫生院按一乡一院设置,共18个单位;省市编办核定乡镇卫生院总编制474名,到2010年12月底实有人数509人;县城公立医院4个,总编制455名,实有人数434人。
三、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
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是从2005年起步,每年都把乡镇机构改革列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任务目标,由于种种因素,实际落实情况甚微。2010年1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编委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吉办字[2010]166号),要求在2011年1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为落实通知精神,应付市里的督查,经编委领导同意,县编办拟出了《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没有下发,更没有去实施,乡镇机构设置还是维持原状,即乡镇机关按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按2003年事业站所改革方案设置,事业站所设置情况是:七个乡镇按7个站所设置,其余11个乡镇按6个站所设置;改革后将农技、农机、农经、水产、水管、兽医单位整合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乡企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统计站单位整合设立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保留乡镇文广电站、民政所、计生所和国土所,按7个事业站所设置的乡镇增设林业工作站;目前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仍属乡镇政府管理,除此外其他站所都陆续明确调整为县相关主管部门管理。
四、关于编办及编委工作情况
县编办在去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维持现状,其定位是列党委序列,为县委工作部门,作为县编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不变,与人力社保局合署,定行政编3名,现配主任1名、副主任1名、股长1名,除编办工作外,三人都兼有人力社保局的工作或分工,没有专职人员。编办下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股级),配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业务工作,也兼有其他工作。编委会议根据讨论的议题和其他工作情况需要适时召开,编委主任确定召开时间并主持会议,讨论并决定本级权限范围涉及机构编制的事项,提交的议题平时由编办收集整理,开会前归纳整理列出;近2—3年内每年编委开会为1—2次不定;编委会工作由编委会工作规则加以规定。
五、关于今年机构编制的工作要点
按照市编办下发的工作要点,今年有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统筹谋划“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把“十二五”规划要求贯彻落实到今后五年的机构编制工作中,明确任务和目标要求,为今后五年工作谋好篇、布好局。
篇2
一、积极开展大店镇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示范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将大店镇原“七站八所”进行整合,实行“大部门”制综合设置,党政工作机构整合为3个(党政组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办公室);事业机构整合为5个(农业综合服务、财经服务、社会事务综合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并明确“三办五中心”的主要职责、编制数额及领导职数,对现有行政事业人员进行调整理顺。
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下放管理权限。去年3月,莒南县在大店镇召开下放管理权限交接工作会议,县住建局、人社局等14个部门一次性集中下放了第一批41项管理权限。为确保依法用权、规范用权,大店镇按照一项权限一项制度的要求,建立《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13项制度,确保下放的各项管理权限有效运转。
三是搭建工作平台,转变政府职能。为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建设“四个工作平台”,即: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大店镇投资800万元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要求所有委托下放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全部进入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了执法、环卫等服务机制,由镇统一指挥协调,实行综合执法,为城镇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土地储备中心。负责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购储备及净地出让前期工作,县国土局印发《大店镇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土地收储出让和资金管理。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依托莒南县天湖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注册资本1100万元。目前,已融资850万元用于镇驻地社区建设。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发展活力。结合大店镇实际,23个市直部门确定了58个支持帮扶大店镇快速发展的项目,其中实体类项目10个、政策类项目23个、资金类项目15个、其他类项目10个,内容涉及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市政府专门印制《支持项目计划汇编》,明确帮扶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定期调度和通报帮扶情况,目前,已启动的33个帮扶项目总体进展良好。
二、全力推进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编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成功推进大店镇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其他11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迅速部署,统筹安排改革方案的拟订工作。组织召开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莒南县编办和大店镇分别介绍了改革试点经验,各县区编办主任和重点镇党委书记就改革方案的拟订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座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确保不走弯路。
二是充分酝酿,保证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市编办组织专人对各县区的重点镇改革方案进行指导审核,对机构设置、权限下放、平台建设等内容统一规范。各重点镇改革方案初稿形成后,向市直20多个部门征求了意见。
三是强化督导,全力推进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方案批复后,各县区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行动,对重点镇机构编制及时调整理顺,并成立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重点镇改革工作。分别召开下放管理权限交接会议,一次性集中下放管理权限,并通过管理考核和业务培训,确保下放权限运行顺畅。同时,市编办对各县区重点镇改革工作情况实行定期调度和通报。去年9月份召开的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张务锋市长对重点镇改革工作作了重点安排部署。10月下旬,市编办、监察局、住建委、财政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县区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改革工作的开展。12月,市编办会同市委农工办、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委、市法制办8部门联合组成考核组,对大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权限下放和承接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目前,全市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12个重点镇的财政收入增幅高达40%,县域经济的地方税收增幅全省第一。大店镇的改革试点、探沂镇的大城管体制,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李庄镇家电、地方镇罐头、大庄镇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兰陵镇的文化工程、垛庄镇的红色教育基地、汤头街道的温泉度假村、许家湖镇的地下溶洞等旅游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傅庄街道“七纵七横”道路和义堂、青云等镇的小区宜居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持之以恒,将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重点镇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和前提。对重点镇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纳入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讨论改革事项,并把对重点镇的考核纳入市对县区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在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28名市级领导亲自联系重点镇,36个市直部门分头帮扶重点镇。市里还下派12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到各县区挂职县区委常委,专门负责联系市直部门帮扶重点镇的改革工作。组织、财政、人社等各相关部门单位,给予机构编制部门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去年8月,大店镇等10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成功入选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有力推动了重点镇的城镇建设。
二是充分认识重点镇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县乡之间存在条块分割较多的现象,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其责任与管理权限不够一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镇进入经济发达镇的行列,这些乡镇在土地流转、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支农惠农等方面承担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体制瓶颈和发展障碍初步显现。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扩大经济发达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体制机制,增强这些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适应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解决。
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创一促”总战略,按照“落实责任、保障投入、健全机制、平稳推进”的原则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强化区级交通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二)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在2010年底前,基本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尽责”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符合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要求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一)区政府成立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负责筹措和管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制定管理养护实施办法,明确和落实乡镇政府、区属有关部门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具体职责,监督乡、村两级的落实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协调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履行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保障农村公路畅通的职责。
(二)区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应尽快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管理、监督、考核制度,确保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区交通局所属的公路管理段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区交通局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发展规划,会同区财政部门编制上报我区农村公路养护年度建议计划,组织、落实县道的日常养护,监督检查我区农村公路养护年度计划执行、资金使用以及养护市场、养护质量等情况,提供管理养护技术培训和指导,指导并监督乡镇、村两级做好乡道、村道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三)区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劳社保、公安、国土资源、农林、建设、水利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相关工作。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渠道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建立由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投入)、养路费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筹措机制。
(一)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区财政和其他资金组成。乡镇及村级组织要积极投入资金和力量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区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资金不低于县道年公里5000元、乡道年公里2000元、村道年公里500元的标准。
乡级财政对乡道、村道日常养护资金的投入原则上分别不低于年公里1000元、年公里500元的标准。
村级组织按照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筹措和落实村道日常养护资金。
(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省补助标准为县道年公里15000元、乡道年公里8000元、村道年公里1500元;市级财政补助标准为县道年公里6000元、乡道年公里3200元、村道年公里600元;不足部分由区级财政解决。
(三)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经费在日常养护经费中安排。
(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实行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和财政、交通部门的监督管理。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由区交通局制订,市级交通部门审批,报省交通厅备案。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和基金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待省交通厅会同省财政厅制订后执行。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区财政局拨付区交通局。区交通局要建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专户,按照上级核准的养护计划用于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四、农村公路养护的作业方式和运行机制
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应当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择具有养护资
质的养护生产企业组织实施。
县道的日常养护作业由区公路管理段组织实施,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由乡级政府统一管理,交通部门应当予以支持和指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其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要明确班子分管领导,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落实工作人员,具体做好乡道、村道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站业务用房。各乡镇要积极筹措资金并组织实施乡道、
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及小修,监督、检查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协助做好乡道、村道的路政管理工作。
农村公路养护应逐步实现专业化、机械化。
五、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要坚持公路管理机构专业管理和乡级政府、村级组织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一)区交通局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区公路管理段实施。
乡(镇)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级组织要协助做好村道路政管理工作。
(二)区公路管理段要制订和完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考核体系及奖励机制,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村道路乡镇(街道)协助员、行政村路政信息员等协管机制,切实做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三)区公路管理段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践“三个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的主导作用,在做好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路政许可、监督检查、巡查处治、快速反应、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并根据农村公路的管理现状,克服困难,加大保障力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现有路政队员、路政装备、办公执勤用房等,为有效地实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提供充
分的保障。
六、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平稳进行
(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动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支持公路养护场站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区审计和财政、交通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篇4
一、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
清理规范是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针对事业单位运行中存在的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责任务不明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按照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组织开展了清理规范工作。一是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加大事业单位机构整合力度,优化布局结构。二是对事业编制进行全面清理,凡撤销的单位,编制予以收回;职责任务萎缩或长期空编较多单位,相应核减编制。三是对事业单位名称、职责任务、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全面规范。全省通过撤销合并职能弱化单位,撤并事业单位4000余个,收回编制2万余名,进一步规范了机构设置,优化了编制资源配备。
二、坚持统一标准,严格分类审核把关
为加强顶层设计,省编委印发《山东省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明确了类别划分的基本要素和标准。坚持将社会功能作为唯一标准,严格对照分类目录,结合事业单位历史沿革、主要职责、宗旨范围、财务收支以及运行情况,逐一审核各单位分类方案。针对公益类往行政类挤、经营类往公益类靠较为突出的情况,对行政类、生产经营类以及检验检测、培训疗养、工程勘察设计、地质勘查等单位进行专题研究,纵向横向反复比较,确保同行业同类型单位分类大致平衡,一把尺子量到底,防止互相攀比。
三、坚持开门搞分类,加强沟通磋商
分类事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情况复杂,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十分关注。对此,我们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把分类标准交给部门和单位,加强沟通协商,先后2次将分类审核意见书面反馈主管部门,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把政策解释清,把情况分析透,努力寻求共识。分类期间,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与省直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当面沟通1500多次。经反复沟通协商,与绝大多数单位就分类意见达成一致,对尚有不同意见的单位,我们也严格按照分类标准确定了类别。
四、坚持统筹兼顾,搞好相关改革衔接
为提高分类质量,我们加强统筹力度,与当前的重点改革任务做好三个衔接:一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相衔接,结合行政审批、执法、监督等职能取消下放转移情况,研究认定行政类单位。二是与控编减编和严控财政供养人员相衔接,除乡镇事业单位、公办幼儿园、公立医院、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事业单位外,全省其他事业单位一律按6%的比例精简压缩编制,共收回事业编制4万余名。三是与行业体制改革相衔接,认真研究教育、卫生、文化、科研等行业体制改革政策,搞好衔接落实,使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充分体现行业改革要求和管理特点。
五、坚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市县工作
加强对市县分类工作的指导,先后举办了全省分类工作培训班和改革配套政策解读培训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帮助市县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定期通报和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加快工作进度。
篇5
一、完善制度,努力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2012年以来,我县出台了4个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文件,分别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县编委会文件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程序》,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管理办法》。通过出台文件,统一认识,强化措施,规范程序,使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调整及单位职能变化的事宜,经县编委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县编办一个部门承办、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县编委一家行文。
二是严格编制使用程序管理。各单位每年底向县机构编制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制定全县编制年度使用计划,经县编委核准后上报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选调、招录、安置人员等,均要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核准使用编制,并在批准的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内进行。
三是加强中层干部管理。建立全县中层干部台账,各机关事业单位任命、调整中层干部,须向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事前汇报、事后备案。县编办主要审核各单位中层干部的职位和职数,与“三定方案”中批准的内设机构名称和核定领导职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予备案,不列入上一层次领导干部提拔范围。
四是注重借调人员管理。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时,单位必须有空余编制,且工作任务较重,本单位工作人员确实不足。由借用单位主管部门,向县机构编制部门、调配部门提报借用人员申请,由机构编制和调配部门审批后,被借用人员方可到借用单位工作。借用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最长一年。避免了单位间随意借调人员,造成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
二、规范运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近两年,国家和省分别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11〕22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1〕3号)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借助召开县编委会及其他一些时机,注重宣传“四个严禁”、编制和经费联合约束机制等精神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通过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凡需新设机构,一律本着机构整合、资源共享、“撤一建一”或“撤二建一”的原则;凡需补充人员,严格执行“空编进人”。近两年期间,我县共合并撤销6个单位,核减348名编制。
二是注重动态调整。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注重根据事业发展调整机构, 根据职能变化调整编制, 根据人员余缺调整人员,对全县机构编制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实行机构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特别是在“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中,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杠杆调控作用,真正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从超编较多的县直学校调剂40人,充实到县域经济发展一线急需人员的单位;撤销了职能弱化的县成人教育办公室,成立了急需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根据餐饮服务许可职能由县卫生部门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情况,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调剂了8名编制充实到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从乡镇(街道)选调20人到县直部门工作,形成了新招录人员到一线锻炼成长、优秀人才在基层选拔推荐的用人新机制。
三是实行综合约束。狠抓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县的实名信息入库率达100%,做到了实名制数据库与编制台账、实际情况相一致。基于实名制数据库这一平台,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规定只有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核定工资、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才能列入预算并核拨经费。
三、加强督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权威
有效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是克服和预防违规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证。为此,按照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机构职责任务落实情况检查,保证政府高效运转。结合全方位目标考核,通过要求单位提报材料、登门现场检查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机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评估,对职责任务落实不到位、超职责任务开展活动、向下属单位延伸和委托任务的单位,书面指出问题,并向县考评办公室通报相关单位情况。为确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好,通过出台政府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定信息联络员等方式,建立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
篇6
一、依照法律法规,界定乡镇职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乡镇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其主要职能应集中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已从过去的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因此,在界定乡镇职能时,要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大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界定乡镇职能。要按照权力、责任、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划分县乡之间的财权、人权、事权、物权,既不能权力在上面,责任在下面,也不能笼统地对乡镇搞“一票否决”。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要逐步精简乡镇职能,将不必由乡镇政权履行的职能或者乡镇政府不必履行的职能减去。比如:基础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都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这些职能应当由国家来承担。国家可以通过拨付资金的形式,委托乡镇政府或县级政府管理。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的职能,上级部门和领导要主动承担起来,不能毫不负责地把它推给乡镇。譬如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属于公安派出所职权内的事,要由县级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派出所负责;属于司法所职权内的事,要由县级司法机关和司法所负责。而不能笼统地交给乡镇政权,“一票否决”乡镇党委、政府。通过依法界定乡镇职能,让乡镇政府发挥好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职能,解决政府错位、超位、不到位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管理社会的积极性,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二、结合乡镇特点,设置乡镇机构
乡镇与农民直接接触,工作性质决定其机构设置不可能与上级一一对应,因此,建议乡镇机关综合设置一个办公室,或分别设置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处理乡镇机关的会议、接待、协调、财务等工作。其他人员实行委员、助理员制。委员、助理员直接对书记和乡镇长负责。由于乡镇领导均在10人以上,乡镇机关设置3个办公室,不但不便于领导分工,而且增加了管理层次。而实行委员、助理员制,委员、助理员直接对分管领导负责,直接面对群众,既可有利于乡镇党政领导分工,明确责任,也便于和上级业务部门对口,同时也可拉短乡镇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明确责任,又可以减少推诿扯皮现象,齐心协力履行好乡镇政权的职能。
乡镇事业机构,也要按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科学界定职能。把那些属于乡镇政府的职能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交给乡镇政府。比如卫生院、畜牧站中的防疫职能,水利站中的规划、抗旱防洪职能等等交给政府,而把卫生院、畜牧站中的医治职能,水利站中兴利职能等等推向市场。对于不在具有社会公益职能的站所直接改制为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与乡镇脱离隶属关系。为此,建议乡镇事业单位仍按省委、省政府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设置4个中心1个所,即农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中心、计划生育中心、社会事务中心(含文化、民编制管理研究政、劳动保障等职能)和财政所。通过减少机构设置,斩断乡镇向农民乱收费的“手”,从组织上为构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干部、群众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农村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三、制定优惠政策,大力精简富余人员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在于分流富余人员,尤其是在农业税取消的大前提下,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不分流富余人员,解决人员超编与财政短缺的矛盾,不但机构改革会流于形式,而且乡镇政权也很难开展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分流富余人员,需要财力支持,而目前乡镇财力有限,单靠乡镇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中央、省、市、县分别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彻底解决乡镇债务和分流人员待遇问题。一是借鉴企业改制和粮食系统改革经验,鼓励转制人员买断工龄、置换身份,变“公家人”为社会人。自愿置换身份的人员与乡镇政府签订合同书,领取一次性补偿金后,完全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划定年龄段,让一部分在编人提前退休。不愿提前退休的,如果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称职的可充实到村里任职,或通过考试、考核竞聘上岗。三是对于不愿买断工龄,也不愿提前退休的在编落聘人员,可在3年内发基本生活费,3年内仍竞聘不上的,要予以清退。四是对于乡镇聘用的、没有编制和计划指标的临时借调人员,要先行清理,该清退的要坚持清退,确实是有技术、有能力的,也可允许其与在职人员一起参加竞聘上岗工作,落聘人员一律清退。五是解决好乡镇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让在编的放心,落聘的有保障。通过分流超编人员,减轻乡镇财政压力,解决乡镇人员为了吃饭而向农民乱收费的问题,这是密切干部群众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否则,农民负担“反弹”,人民内部矛盾加剧,社会秩序混乱,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篇7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区卫生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推动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卫生保健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中发13号、发24号文件精神,以“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为核心,以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为目标,求真务实,综合平衡,稳步实施,促进发展,努力做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全区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二是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就医质量和健康水平;四是有利于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三、组织领导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卫生、人社、财政、经发、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具体负责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上划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营、社会保障机制等情况在原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澄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按照编内和编外、专业和非专业等进行分类并造册登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有资产进行清查和登记。
(二)宣传发动
利用灵活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央、省、市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明确权利和义务,提高全区上下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组织实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管理工作同步进行,整体推进,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上划管理工作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逐一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凡经人社、编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在编、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全部划归区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二)区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查的基础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一清产核资,并按有关规定移交给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后,乡镇(办)要继续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责,负责制定本辖区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措施,加大对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债权、债务继续由该单位承担,并通过综合改革,调整资本构成,尽快解决不良债权、债务问题。
六、加强领导,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一)强化领导,高度重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及保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严密组织,积极实施,确保落实。
(二)强化责任,明确职责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实施方案,摸底统计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资产情况,并提供给有关部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后,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力度,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我区医改工作。
2、区财政局负责按上级有关医改要求制定我区财政补偿机制,并按照受益人口制定区乡(镇办)两级财政分担方案。
3、区人社局会同区卫生局、区编办、区财政局按上级有关医改要求制定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4、区审计局负责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产核资中,做好审计工作。
5、各乡镇(办)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资金的摸底统计工作。
篇8
(一)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统计局和省、州统计局及县委、县政府规定和下达的统计调查任务,统计现代化建设规划;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乡镇、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二)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负责组织协调各乡镇、各部门的统计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社会监测;审查和审批各乡镇、各部门统计调查计划、调查方案;组织全县统计报表的管理工作。
(三)搜集、整理、提供全县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搜集、整理、提供州内各市县基本统计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四)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出版全县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积极培育和发展统计信息咨询市场。
(五)逐步建立、健全和管理全县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全县统计数据数据库体系;组织协调和统一管理各乡镇、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库网络。
(六)组织指导统计教育、统计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全县统计专业职务资格的统一考试和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及资格考试的有关工作;切实抓好对统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和管理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七)依照《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及《__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在我县的贯彻实施,组织统计执法检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
(八)指导县内中央、省、州属单位的统计工作。
(九)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统计局设4个职能股、室。
(一)办公室
综合协调、管理局机关行政工作,负责全县性会议的组织,文、电、资料、函件的打印、收发、传阅和清退、归档保管;草拟统计工作计划、报告和总结;负责各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管理本局固定资产;组织全县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和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工作;负责人事、保密、治安保卫和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负责政务信息的搜集、传递与反馈工作;协助局领导对公务员进行考核上报工作;组织制定全县经济、社会、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及改革方案;审查和审批地方、部门的统计调查方案;组织贯彻统计法律法规,负责执法监督、检查和宣传工作;会同有关股检查处理统计违法(来源:文秘站 )案件;负责统计检查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职位设置3个:办公室主任1名、秘书1名、工勤人员(驾驶员)1名。
(二)综合股
负责对全县经济、社会、科技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定期统计信息;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宏观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提出宏观调控咨询建议;管理宏观统计数据,定期整理、编辑、提供经济、社会和科技等综合性统计资料;归口管理中央、省、州属驻建单位及县级各部门的统计报表;组织实施全县新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负责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核算;编制经济循环账户,进行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核算;提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及有关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研究报告;负责全县统计数据质量的审核评估工作;负责固定资产、建筑业、运输、邮电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劳动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 和提供人口增长、素质、迁移、婚姻、家庭、住房、劳动力及就业状况、各行业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的统计数据;组织指导人口与就业统计基础工作、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劳动就业统计调查工作;负责全县妇女儿童监测、社会综合评价、科技发展状况调查;组织实施科技和服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搜集、整理和提供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及服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数据;组织指导社会、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进行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进行社会科技发展的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职位设置2个:股长1名、固定资产管理员(劳动统计)1名。
(三)工商统计股
组织实施工业、能源、批发零售贸易(含国内商业、外贸企业、物资供销业)、餐饮业、三资企业、国际旅游业、个私经济等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和提供上述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各行业统计数据;对上述各行业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及统计分析;组织指导各行业统计基础工作;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设置2名:股长1名、工业统计员1名。
(四)农经统计股
负责组织实施农村经济统计调查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整理和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数据;对有关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并进行预测、分析;指导全县农村统计工作、农村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和农村统计网络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职位设置2个:股长1名、农经统计员1名。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篇9
一、职能调整
(一)划出职能
1、全县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归口国有转制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指导和服务职能。
2、对供电公司和用电企业的行政执法职能。
3、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事业单位**县停撤企业办公室的行政职能。
4、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事业单位**县培训中心的行政职能。
(二)划入职能
1、原县环保局承担的拟定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职能。
2、原县体改办承担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职能。
(三)转变职能
1、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把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上来。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必须经行政审批的投资项目,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资审批责任制。
2、强化区域经济调节中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工作。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切实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强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政策的研究、制订和督促实施。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研究制订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方式、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劳动就业等调控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协调和指导全县的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
(二)做好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以及经济结构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搞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开发、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引导和促进全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负责国民经济运行的预测、监测和发展趋势分析,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信贷、价格、地方储备等经济手段,逐步建立健全对全县经济的调节机制,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施。
(四)负责全县经济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订投融资、计划、价格、招投标等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编制和实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审批或转报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招投标工作。
(五)负责编制全社会建设资金平衡计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骨干项目;组织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工作。
(六)负责牵头制订全县产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策划产业结构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
(七)负责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审批或转报,负责生态环境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的审批、转报和组织实施;协调农业农村经济和以工代赈的重大问题。
(八)研究分析市场的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平衡。监控价格总体水平和重要基础性产品价格。指导和监督重要商品的订货、储备、轮换和投放,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市场。
(九)研究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制订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负责全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协作的有关工作。
(十一)指导本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二)负责管理和指导县物价局、县安监局、县企业发展局、县濑溪河整治公司工作,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实施。
(十三)承办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设4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综合规划科(挂**县重大项目稽查办公室牌子)、固定资产投资科(挂**县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体制改革科。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12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正副科长职数7名,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2名。纪检监察干部按县委有关规定配备。
五、其他事项
篇10
一、乡镇审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对象和范围正逐渐缩减。一是农村集体企业改制基本结束,企业审计已难以开展。改制后,多数企业已成为民营企业,少数集体资产参股的企业,集体资产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企业对政府的利润分配主要采取定额上缴或协议上缴的方式。何况乡镇审计机构在法律上不具备鉴证资格,企业可以不接受乡镇审计或不认可审计结果。二是机构改革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乡镇审计的对象被削减。通过两轮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的数量已大幅减少。财税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减少、逐步规范,国库集中收付覆盖范围不断向乡镇延伸,随着财权逐步上划,事权逐步下移,乡镇对财政资金的支配权、调控权越来越小,乡镇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的监督面变得窄小。三是乡村民主管理程度的提高,约束了对村级财务的审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要求加强民主管理,加大村组财务公开,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因此,随着民主管理的完善,村级财务将以村民内部监督为主,只有出现村委会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其他经济法规,以及村委会或具有代表性的村民要求审计等情况时,才能依法对村级财务进行外部的审计监督。四是新文件的出台,村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机构产生了矛盾。农业部等三部门根据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颁发了《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农经办[2005]12号),要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村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从全国范围看,有些地方的乡镇审计是农经部门的所属机构,而更多的地区则是单设机构。从审计独立性来讲,村账镇管后,农经部门一方面管理村账,另一方面又要实施审计,显然是不妥的。审计署虽没有出台文件对村官的审计进行明确,但乡镇审计对村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有多年的实践。因此新文件的出台,造成乡镇在由谁对村官进行审计时无所适从。
(二)编制、经费、人员问题难以解决。乡镇审计的法律地位在较长的时期都没有得到解决,近几年一些地区才将其明确为内部审计性质。因此,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审计机构第一轮改革就遇到了撤并,审计人员的事业编制也随之被撤编。尽管乡镇党委、政府普遍认为审计机构十分重要,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撤消审计机构,但县级人事部门根据改革方案,无法给予列编,审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工资标准等无法确定,成为“四不象”单位。同时,乡镇政府也进行了多轮的撤并,乡镇的规模扩大,所属事业单位人员也普遍膨胀,有的财政所近40人,有的审计机构也达到10多人。显然,减少事业单位、分流富余人员的乡镇“瘦身”计划仍将继续,审计机构的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
(三)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近几年乡镇审计机构已无法补充新鲜血液,在岗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财会专业毕业生,投资审计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难以对乡镇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建设开展审计;审计手段也停留在手工查账阶段,与会计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审计监督力度不够,乡镇审计缺乏执法权,发现问题拿不出准备得力的处理措施,查处无力度,审计经费难以保障,往往是财政拨一点,其余自己解决,造成为收费而审计,审计成为走过场。审计报告也无深度,审计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二、推动乡镇审计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乡镇审计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首先要立足大局。要跳出审计看审计,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乡镇审计的有效需求,用发展的眼光为乡镇审计准确定位,而不能为解决乡镇审计机构和人员的问题而片面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其次要依法发展。只有依法发展才是健康、长久的发展,要从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社会的角度理性思考乡镇审计发展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措施,而不能“病急乱投医”;第三要总结创新。要认真总结乡镇审计发展近20年来的经验,调查分析乡镇审计工作的现状,寻找提高乡镇审计工作层次、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以有为促有位,而不能低水平生存、低质态发展。在具体措施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通过“小立法”,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乡镇政府、乡镇财税管理体制今后如何运作都有着较大的变数,因此,在大法中对乡镇审计予以规范是不可行的。各地可以通过“小立法”的方式,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甚至可以是规范性文件,解决一些本地乡镇审计工作中需要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乡镇审计的管理体制、职责权限、审计内容等,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一些具体的明确,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
(二)以《审计法》修订出台为契机,重新对乡镇审计进行定位。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82年宪法中明确在县以上政府设立审计机关,使乡镇审计无法成为国家审计,其中既是由于当时乡镇经济规模小的因素,也有着体制上较深远的考虑。但乡镇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也有所不顺,毕竟代表一级政府的审计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有所区别。笔者认为,根据新修订的《审计法》第十条的规定,可以把乡镇审计作为县级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一个派出机构管理数个乡镇,既可以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也可以根据乡镇政府的交办,开展审计工作。从人员上看,各个镇审计助理都是公务员编制,仅需要把他们的管理权限上划到县级则可,可操作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