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制度

篇1

1.账务混乱的现象

账务混乱是现在很多大型国有企业所遇到的一个问题,由于其内部资金运转多而庞大,账目就会出现核对混乱对不上号的情况,使资金管理出现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公益捐赠、资金调动以及一些特殊途径的资产调动没有被记录在账上,就出现有账却找不到资金来源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资金管理人员的疏忽和失职,这里面其中一些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较高,但还有一些人则不然,他们的专业意识相对薄弱,将企业为员工配置的东西归为公共财产而不记入到固定资产账目里面,这样也会造成账目核对不上的情况。

2.资产记账的不规范

对于已经失效的过去的固定资产,国有企业并没有按照严格要求对其进行审批销账;还有就是在对建筑方面没有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的土地面积在记录是出现偏差,造成账上的面积和实际的面积有所出入;有些国有企业的办公场所在施工之初为“在建工程”没有记录在账,但是使用多年后仍没有进行账目改动,这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二、如何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

严格遵守管理制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国有企业或相关部门要认真的制定出一套管理准则,使企业的管理走向合理的道路,使账目不再出现混乱的状况。下面就介绍几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明确各部门职责

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因为其部门的繁多,所以各部门的职责一定要明确,做到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不要出现漏管和冲突的现象。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为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所管理,在管理时,这三个部门的分工就要明确,各部门主要负责哪一方面的管理和记录。大部分企业中,固定资产的实物直接由使用和管理部门负责,而财务部门主要是对其进行核查清算并有监督的作用。如果公司愿意再进一步把这三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分配就会更好一些。

2.严格实施管理制度

制度的规定以及落实都需要员工的自觉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他们彼此相辅相成。比如在处理固定资产报废制度的时候一定要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审核,普通员工不得擅自将固定资产报废,必须严格进行企业规定的各项流程进行资产报废。在整个流程中,拟定一个固定资产管理报废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表当中要包含详细的信息,这样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在最后核对时出现问题就有据可查了。在进行固定资产报废的过程中,除了经过上层领导的批准还要经过下面各个部门和部门员工,一个部门完成资产报废的整个过程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部门之间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协调合作。在整个过程中,要有监督部门对其操作者进行严格的看管。

3.对固定资产投资及运营的监管

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应该制定快捷清晰的管理制度,对于相关流程和规则比如固定资产的创建、中途的使用情况,最终的结果都要仔细制定。在资产投资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基本理念,即固定资产在进行购买的时候,要遵守不浪费的原则,按部就班的进行审。国有企业在创建固定资产时要反复斟酌,依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通过后再落实。国有企业中固定资产的运营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对国有资本权益的保护,这些权益中包括保护权益、发展权益等权益。在对国有资本进行运营管理时。主要操作人员是与国企出资人相关的组织和部门。企业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要求,制定有效的资产体系和管理监督机构。

三、总结

篇2

一、国有企业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集团化导致其财务人员处于由传统财务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过渡时期,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还没能在财务人员脑海中完全形成。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些不太科学、规范的做法,影响了资金利用率与投资回报的最优化。

(二)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不规范

国有企业尚未形成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子公司的管理比较松懈,监理会的存在没有实际意义,股东会的职权也得不到有效发挥,进而导致最高管理层的决策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出现集团子公司对母公司“穷的贴,强的裂”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产生管理断层,经济效益下降。

(三)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从法律上讲,集团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因此其盈亏需要自负,这就会出现经营不善,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比如,太钢集团设有资金集中管理中心,所有的资金使用都以预算报批制度为准。但是其子公司资金使用随意性大,并且出现长期占用母公司资金的现象,在集团内部互相进行资金融通,极大的影响了集团的资金利用率。

(四)子公司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集团子公司急于对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补充,便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引进财务管理人员,以此来应付财务核算和日常运营管理等工作,这也导致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进行管理型、决策型信息的提供、分析,而不再是做一些简单的记账、算账以及报账等工作。所以,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

(五)事前、事中监督不到位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虽然拥有一套全程化控制机制,在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三个阶段加强财务管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无法科学准确的进行事前预算;事中控制的监控作用也没有起到效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事后分析还在进行财务成果和预算的对比分析这种基础的分析工作,没有深入核心,不能从深处分析企业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实际意义并不大,这也造成集团子公司脱离了国有企业的财务控制,导致集团资源无法合理的进行配置,使集团的整体优势下降,影响其综合能力的发挥。

二、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规范企业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进行集团化组建后,其企业形态、产权关系、运营模式等都有了新的转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领导梳理企业内部管理关系,革新管理观念:即摒弃原有的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采用集团型“金字塔”管理模式。在管理职能上以控股型公司管理代替原本的公司自身管理,并且采用母子公司型的管理方法。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规范集团母子公司的权利与义务,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领导效应。因此,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就应该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比如,中国铝业公司建立了一套“垂直管理、分级负责”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做法是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目标并结合集团子公司各自运营特点,在制度上统一流程、统一政策、统一执行标准,以便给子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集团企业中,母公司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运营活动,而是借助其向子公司派遣的董事以及高层管理人员来施加影响,因此,外派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大小是影响子公司管理的重要因素。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将业绩考核与奖惩任免挂钩,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外派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主动性以及创新发展的动力。

集团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必须由母公司任命外派,母公司负责其薪资待遇、人事关系等,这样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既对母公司负责,又为子公司服务。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必须加强责任心,严格规范子公司的经营、财务行为,监督子公司的日常经营和财务运营,参与到公司的重大决策当中,完成母公司赋予的使命,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

(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能力,调动公司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并且可以使集团母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公司业务庞杂,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除此之外,集团子公司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风险管理制度,真实反映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现状,集团母公司对其定期进行考核。

(三)加强投资管理

近年来,国有企业投资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国有企业投资随意性大,投资选择盲目,有些投资甚至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集团化必须加强投资管理。

首先,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变化选择好投资方向,在投资之前要注意充分收集相关市场信息,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投资方向,并且善于抓住机遇,可以适当进行多元化投资。其次,企业的投资规模要建立在公司经济实力和投资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综合把握投资成本、管理能力、投资回报期等因素,从大局观出发,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再次,对于投资项目企业要严格审查,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完善投资项目审定决策程序,对其审定权限明确划分,实行层层审批负责制。最后,以投资回报率和投资资本额为基础来核定利润指标,并且将其与子公司的工资总额以及子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挂钩。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作为一项中层领导的绩效考核标准,从而加强资本性项目的财务管理。

(四)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动态信息,进行财务风险预警,使利润达到最大化。例如,太钢集团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各个子公司都承担集团的部分财务目标,且落实到人。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就要求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与人事、生产计划等业务部门联合起来,建立分级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分工。这样通过预算执行监督的情况,全面掌握子公司的运营动态,根据实际变化针对性的调整运营策略,保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五)统一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国有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就是进行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统一财务管理软件,使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务信息管理处于统一的平台上,加强集团公司的控制力,实现集团财务资源的共享,进行资金集中管理,进而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比如,太钢集团在管理中进行的ERP信息化建设。

(六)加强内部审计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以此提高财务审计监督能力,使效能监察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一,在审计内容方面,对财务收支、财务决算、经济责任等工作进行严格审计。要注意将年度审计与阶段审计相结合、效能审计与规范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第二,在审计形式方面,要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自行审计与内部交叉审计。第三,在审计成果转化方面,要将审计问题和审计整改进行结合。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应该以自身经营规模为前提,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七)加大日常监管力度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要加大对子公司的日常监管力度,对其财务状况、资产运行进行监督,进而维护集团公司资产投资的安全性、盈利性。集团子公司应该定期向母公司报告财务状况,并保证数据真实准确。母公司要重视子公司一些重大的运营问题,如大额借贷、库存积压等,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034-02

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使用者,其运营的效率将直接关系到国有的资本和效率。在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资金利用不合理和资金短缺的现象。综合来看,其主要原因是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引起的问题。因此,提升国有企业资金运行效率十分关键。

1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概况

1.1 国有企业的优势

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出现了经济上的危机,很多中小型企业未能在资金管理模式上做出有效地改变,从而导致企业倒闭的现象十分常见。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浪潮。主要是由于资金管理效率在不断提升。而且国有企业有国家的支持,其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命脉。

1.2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支柱。而资金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保障企业良好的运行。其一,可以对集团内,企业的各种闲散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将企业资金的整体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其二,可以缩短资金使用周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2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企业缺乏战略性的投资

由于国有企业的生产模式比较固定,这就导致其在资金的运营方式上较为单一。在长期投资和项目管理以及控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其单一的资金运行模式基本不会承担太大的风险,但是也很难得到战略性的突破。格力电器公司的财务资金管理图如图1所示。

其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有比例还相对较低,但是设备增值率却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国企以生产为主,其资金的投资模式未能在传统模式上做出突破性的改变,虽然现阶段,其运行机制较为良好,但是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单一的投资模式很难承受住经济上的危机,其流动资产将会越来越被动,最终出现企业亏损,乃至资金上的严重浪费。

2.2 国有企业资金回收相对困难

其一,在国有企业中,经常还会出现应收账款过高的局面,这就让企业资金的周转以及财务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恶化。在资金还未回笼之前,其无法再进行大项目的投资,从而使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措施良机。

其二,国有企业资金回收困难,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的运行效率。特别是因为信用政策、客户信誉、结算、管理、金融工具等因素的影响。没能够认真的分析和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资金的回收率较为缓慢,从而严重影响了资金运行的效率。还有一些企业因为库存的原材料过于庞大,使得供大于求,使得大量产品积压。也会影响资金的回收效率。

2.3 国有企业资金内部运营模式过于传统

虽然很多国有企业在资金的控制以及内部会计制度的管理方面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在资金管理上,依旧没有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例如:生产工人只生产产品,却没有原材料的节约意识,从而导致材料的浪费,让资金成本增加。销售人员仅仅只推销产品,对于贷款回收莫不关心。这样就会延迟资金的回收效率。财务部门只管结算,对于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进行切实的监督,从而导致资金的管理不科学,不合理,使得资金短缺现象产生。

2.4 资金使用决策机制不完善,资金流向不明确

资金使用效率的优化,依托于完善的决策机制。但国企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机制,基于短期经济战略下的资金使用现状,不利于企业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发展。

首先。缺乏严格的监督与控制机制,资金使用的流向不明确,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十分突出;

其次,资金私用或他用问题比较普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且滋生了企业腐败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国企的战略发展;

第三,资金使用决策无法反映企业的切实需求,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低。

3 提高国有企业资金运营效率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理念

国有企业要使得自身在资金运营效率上得以提高,需要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和控制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提高资金的运营管理措施,充分的运用企业运营的流动性收款和付账的差额来促进资金的管理。通过对流动的资金的分析比较,合理的确定企业资金的最佳持有量,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平稳,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不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同时也不会存在过多盈余的闲置资金,从而确保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效用来。当国有企业持有的资金量过高,将会由于资金的流动性等特点而使得收益效果大打折扣。而这也表明如果企业拥有大量的现金、有价证券和保险储备时,由这些资金带来的经济流动性会比较低。

由此看来,对于国有企业资金运营管理来说,为了长远稳定的发展下去就不能拥有较大量的资金,必须从风险和收益的利害的关系上来考量应该拥有的最佳资金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利益损失。例如:再中国洛阳的浮法玻璃厂采取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实行零余额管理办法,加快了资金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公司的收益,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支付能力并降低了财务的风险度。

3.2 建立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实行资金的集约化管理

国有企业在资金的管理对策中实行资金的预算管理体系,时实现资金的集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从而不断的提高国有企业资金运营效率。在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需要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对应管理人员。实行以企业财务资金负责为首,财务、计划、生产和销售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负责的一种科学高效的全面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国有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并逐渐的提高资金运营的效率。在实行资金的预约管理中,采取全员参与管理的方式对资金的全面预约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预算失误等从而导致管理失误。同时在预约管理中的使用资金过程需要有企业统一进行统筹,从而实现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统一使用。在国有企业的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各单位有偿的使用资金,以收入决定支出,并通过产出来决定企业的收入情况,进而反复的平衡测算,认真的编制出年度资金预算,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充分的利用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运用效率,促使每一份资金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来。

在中石油的某地的炼油厂内,采取科学的资金预算使得资金实现集约化管理,从而极大的提升了资金的收支效率,不仅减少了资金的闲置问题,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降低了因外债而应该支付的利息总额,促使企业效益大大提高。

3.3 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

在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中,要及时的根据企业的运行状态合理的控制资金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资金的成本,从而提高资金的整体运营水平。为了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就必须要求企业要对本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优化,促使融资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向上进行转移。

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同国内的各大银行取得战略合作关系,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自身在银行的信誉优良。从而保证在关键时期能够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在实际上,很多的银行因为没有深入的调查,而知片面的看企业的财务相关信息,从而导致很多存在较大潜力的国有企业失去了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使得产业资金链出现断裂,最终只有走向破产的结局。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要合理的对融资决策进行分析,以确保万无一失。

在此基础上,扩大融资的范围,除了直接融资外,也可以实行间接融资的方式,从而加大企业的融资力度。另外,企业还需要依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适应的发行债券和股票以及项目融资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快速的获得资金,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行效率,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4 结 语

当前,国企处于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深化改革进程,强调国企在立足发展现状的同时,寻求发展的新契机。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是国企基于自身内部需求的必然之举。国有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对于资金管理体系进行明确的分析,及时发现管理上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排除。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强化内部审计,让企业资金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成丽敏.高效资金使用效率考量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13,(9).

篇4

(1)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机构不完善,未能实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有效的权责分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意识欠缺,也缺乏专业化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人才,这些都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2)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不力。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系统运行不畅,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效率的提升。

(3)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就是内部审计的无力。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独立性较差,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受到较多的制约,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地进行披露与处理,因而这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改进与提高。

2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1)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应该结合现代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重点是在会计核算监督与会计制度监督两方面提高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在会计核算监督方面,主要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业务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在会计凭证、账簿、实物资产、款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在会计制度监督方面,重点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岗位管理、会计业务操作处理、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2)优化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在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建设上,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进提升,特别是进一步的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进提升,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其次,应该进一步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会计控制知识以及业务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能力水平,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3)强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首先,应该加强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控制,计算机硬件设施、财务会计软件、网络安全以及会计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安全管理,避免重要信息的损失。其次,应该制定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上重点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确保原始数据与实际业务之间的一致性,保证信息输入的真实完整;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方面,应该做到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管理方面,重点是做好信息管理的授权控制,合理设置操作权限以及文档管理责任,确保数据安全。

(4)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控制管理能力。在对风险的控制上,应该完善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对国有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环节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特别是对经济业务活动中涉及国有企业的资金、资产、存货、产品、采购、投资、筹资、法律法规等进行风险控制点的梳理,明确风险控制管理的关键;之后,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分别进行动态的识别监督与评价控制,以风险控制管理的模式指导国有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以及重大经济决策。

(5)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水平。在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信息化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要确保形成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公允以及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其次,应该做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管理,通过在内部会计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等要素方面,合理的设置评价指标,对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监督,并及时总结制约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

3结论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role of capital operation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rienting at the three major issues of equity investment of shareholding companies of large group enterprises: decision-making, operation and plan, operation and plan,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the "capital tie" of large enterprise interest community, and taking the builders spirit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 the core, four major measures in the reform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re proposed: excellent early decision-making, fine process monitoring, strong after-effect assessment, and fine plan management, to promote large group enterprises' fine management of the participating companies.

关键词: 股权管理;精细化;问题;建议

Key words: equity management;refinement;problem;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049-03

0 引言

伴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资本运营逐渐从财务管理层面晋升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合资、兼并、收购等途径,实现了经营网点的全球设置与布局。地理上的横向增长、层级上的纵向延伸,使企业规模纵横辐射快速增长。当前,央企正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企,正在全面推进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型,在此情况下大型企业的集团总部如何有效控制分设各地、资本结构各不相同的子公司;如何有效参与并加强对参控股公司股权管理及其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如何应用现代国际化企业的股权管理规则,依法任免董事、监事,建立股权管理决策系统;如何进行参控股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取资产收益,已成为国有企业增值保值、质量、效益管理的焦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由此,股权管理在集团化管控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但是,目前不少集团化企业的股权管理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匠人精神的缺乏使管理水平“低位运行”。许多拥有多层级管理链条的集团化企业,或是被动的业务重组整合而来,或是主动地兼并收购而来,对参控股公司的管理和控制通常是以“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为切入点和连接点,在一条价值链上进行松散地关联,内部集成仍停留在联合生产经营层面,“集而不团”成为这类企业的典型特点。股权关系不够牢靠、缺少有机结合,使得资本的作用未能真正的发挥出来①。那么,大型集团化企业作为出资者(股东)应该如何凝聚力量并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规范股权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1 以“资本为纽带”的股权管理

所谓“以资本为纽带”,就是凭借投入资本金形成股权、产权连结,进而形成企业联合体,并通过资本的运作和对股权的管理实现集团管控。集团成员之间是控股与被控股、参股与被参股之间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相较于传统的通过行政命令管理国有企业,主要有几项优点:一是成员企业之间因产权连结而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有利于集团的巩固和发展;二是通过控股、持股,核心企业通过资本的杠杆,具备了运用有限的资产更加灵活地支配更多社会资产的能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一般而言,股权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②:①委派股权代表参加参控股公司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审议和表决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议议程所列的各项内容;②根据所持股份或出资比例依法推选董事、监事,或者提出罢免董事、监事的议案;③建立股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行使股东权利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④对股权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与参控股公司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络,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参控股公司的经营情况;⑤研究分析参控股公司的重大决策,确保出资公司按照所持股份或出资比例行使重大决策权;⑥根据所持股份或出资比例获取资产收益;⑦对参控股公司的股权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对策贯彻执行出资公司的发展战略。

2 股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集团化企业在股权管理的业务流程上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许多企业的股权管理具有很强的时点性,管理活动体现于出席年度股东会、董事会等;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短期性,比如投资决策、分红政策等,往往注重短期利益,而缺乏长久打算。细究其原因,往往是“不严谨”、“不关注细节”、“差不多就行”等问题,但这些不仅与精细化管理格格不入,不适宜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上问题所隐藏的风险也为企业日后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埋下伏笔。结合股权投资的全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将问题划分为三个主要大类,按照投资决策阶段、运营管理阶段、以及清算/退出预案的筹划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2.1 投资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均已建立起了在投资决策阶段开展可行性研究分析的管理制度,通过委托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尽职调查或组织公司内部人员开展调查的方式进行前期的信息分析,但除了在形式上完成一份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外,如何确保可行性报告的质量和可靠程度是关乎未来投资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三方中介机构可能出于保证自身利益的诉求,为了促进投资的成功,高估投资收益,而低估潜在风险;企业内部多部门的联合调研团队可能存在着缺乏专业评估水平、缺少获取真实可靠资料途径、以及无法保证“无倾向性”客观中立态度的困扰。而这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好比建设地基,尤其是针对在海外市场出资成立参控股公司而言,缺乏真实、可靠、完善的信息,会给决策过程带来极大的阻力,甚至误导决策者,使投资暴露于风险中,并最终遭受损失。

紧随其后的是有关协议的签署和公司章程的拟定。这一过程中,如果出资企业缺乏相应的防范和风险控制意识,在签订协议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和投资决策环境下的特殊要素,生搬硬套以往的制式文件,或者在与外方企业合资的过程中,仅按照对方起草的协议与章程签订协议,极有可能会使企业缺少及时有效获得财务与经营数据的途径,导致无法全面、完整的掌握信息,进而造成信息劣势地位,或者在日后运营管理过程中无章可循,最终导致投资权益陷于难保的困境。

2.2 运营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控股公司日常运营管理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的问题。投资决策后,执行人员的管理能力、决策执行力、责任意识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的成败。诸多案例显示,派驻在参控股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往往表现出责任意识不足、对股东权益的维护意识较弱、在促进投资双方沟通交流方面、没有发挥充分作用等问题③。援引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天然气分公司几年前的一项案例④,一方股东在股东会召开前发现当时拟建的管网规格不足以满足未来市场的发展需要,并建议提升规格修建管网,但参股公司以“提升规格会大幅增加建设成本”及“未来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建”为由驳回了该建议,参会的各方股东代表都表示了同意。四年后,参股公司拟扩建,但由于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涨,扩建的建设成本比早年提升规格的投入上涨多倍。那么,当时的股东代表是否充分与参股公司沟通了股东的意见及其依据,后期扩建所增加的成本是否可以被视为股东所遭受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纵观全球企业发展失败案例,不止一个企业由于忽略了对管理人员/股东代表的管理和约束,导致投资效果不理想,而后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尤其是在一些海外参股公司,由于参股公司影响力薄弱、控制力缺乏、管控地位被动,股东权益受到损失或被侵害时,反应时差明显滞后,待到信息反馈回股东时,追回损失的时间已经错过。

其次是关于“钱”的问题,也就是预算管理。大多数企业现行的全面预算管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推动编制工作,却在后续的过程控制和工作考核上力度不足,也有部分企业对预算的认知不够严肃,以主观判断和行政意志为出发点,使得编制计划缺少客观量化的评估、事中执行监控的意识淡薄、事后又缺少及时的审查分析和考评,进而导致预算管理流于书面计划,无法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同样,对偏离预算的情况是否有定期、及时的分析汇报制度,预算执行的结果是否纳入到参控股公司的全面考核中,这些问题都直接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对参控股公司经营业绩的引导和约束效果,以及对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

第三点是绩效考核水平的问题。绩效考核对于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通过每年年底的绩效考核,上至企业领导班子,下到每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将通过绩效考核评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个人的工作表现,并相对应的兑现绩效奖励。然而,绩效考核并不仅是考核指标和实际完成情况这样“两列数”的横向对比,经营条件的变化、管理团队的经营能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都需要如实、量化的融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内,充分地识别判断出经营成果和过失。比如,某子公司年度实现净利润1.1亿人民币,完成年初设定指标1亿元的110%,是否就应该向该子公司的领导团队兑现绩效奖?但如果真实的情况是,当年同期全行业的销售价格上涨了30%,该子公司却由于经营效率偏低,运营成本高于同业竞争者,只实现了10%的增长。在兑现绩效还是扣减绩效的背后,真正的核心在于考核能否真正激励管理团队全力投入企业经营,并不断改善。成熟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具备甄别各类影响因素的能力,真实体现公司的效益水平和管理水平,并指引管理者意识到管理中的问题,通过不断修正完善进而提升管理水平,达标绩效考核。

2.3 清算/退出预案的筹划问题

定期的减值分析是应对复杂多变经营环境时一个预警性的管理工具,股东通过对持有参控股公司的资产定期或不定期的减值测试,不仅能够更加及时的进行账务处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预警信号在财务状况或经营环境开始恶化初期就有所准备。常见的触发减值测试的要素包括重大的技术突破、显著的利率或者汇率变化、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高等,企业需要建立起“环境要素变化会影响投资回报”的反应机制。对参控股企业减值预测和分析的缺失往往使股东处于被动地位,直到减值发生以后,才意识到自身利益的损失。

在“进入”时想好“退出”也是股权管理必要的管理环节。市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时我们将出售参股公司的股权?是否盈利率低于2%时股东就将转让其对某下属公司的控制?在没有提前设置“投资清算”分界线的情况下,股东及参控股公司的管理团队对重大事件的发生无法应急处理,往往使“投资退出”处于被动,错过了使退出成本和投资损失最小化的退出时机与方式。

此外,由于对“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不仅使追溯造成损失责任人的力度极为有限,更对投资亏损出现的前因后果缺少深度分析,最终使得经验总结流于形式,无法为股东进行下一次的股权管理提供有效的实践认知。

3 针对企业积极开展股权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做优早期决策,为股权管理铺垫基础

在战略层面,股东企业不论是出于扩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或是多元化发展的考虑,对参控股企业的投资应当与自身的战略规划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在经营层面,要重视法律文件的签署,对公司章程和投资协议做足功课,全局考虑后续的股权管理工作。公司章程和投资协议是后续股权管理的最根本依据,也是公司日常管理中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需要充分斟酌考虑各方利益,为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设置尽可能明确的规范条款,消除潜在的管理漏洞和隐患,避免出现管理范围真空从而造成公司投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在人员安排和岗位设置上充分考虑连续性,参与投资决策和执行的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日后的管理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投资决策活动结束后开始实施投资日常管理的人员进行充分交接,将前期积累的经验、遗留的问题、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如实传递给接班人员,以此确保投资项目能够遵循投资决策时的既定方向执行,提高项目信息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保障投资目标的最终实现。

3.2 做细过程监控,注重夯实管理基础工作

股权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体现在对股权信息的文档管理上,这看似简单,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复杂化,其重要意义不断凸显。企业对其所投资的每一家参控股公司都应该建立独立的档案,内容包括参控股公司投资前期的尽职调查报告、股权投资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第三方提供的证明材料、公司章程、投资协议、公司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背景调查等文件。档案在建立后需要定期更新完善,对重大变更等情况要及时、准确的予以体现。尤其是针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三会台帐”,“三会”反映参控股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因此,有必要系统、详细的记录“三会”的时间、议案内容、决议过程及结果等信息,不仅将其作为日常管理的依据,也为后续主要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要充分注重日常研究工作,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信息实时跟踪,对子分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要定期分析,将动态信息及时融入到管理决策过程中,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预判的资源,同时也能够更加主动地调整完善在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股权管理的重点区间。

3.3 做强后效评估,推进全程评价、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评价和考核应该伴随着运营贯穿于投资管理的整个周期内,尤其应该引入项目后评价的理念,对投资决策的过程及成果予以充分分析和总结,比如投资的年现金净流量、投资回收期、分红情况等。在绩效考核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法规、政策、市场环境等经营条件在考核期间的变化,细致的拆分出导致成本、利润与年初预计出现重大偏差的因素,并在考核时对部分因素进行追溯调整、指标还原,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参控股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针对投资过程中不同的工作性质,明确决策者责任与实施者责任。如果企业损失是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那么相关决策人员将被追究责任。如果是由于操作失误或违规操作等造成损失的,那么具体实施人员将被追究责任⑤。

3.4 做精预案管理,建立减值、股权处置预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诸多因素威胁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集团化企业的总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股权投资进行减值分析,及时进行帐务处理和应急预案的筹划。同时,要及时处置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没有继续持有价值的股权投资,避免投资损失不可挽回时的被动退出及损失。预案的设置旨在建立预防型的管理理念,让企业预先调整方向或及时止损,化被动为主动,时刻走在趋势的前沿。

4 结语

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在《隐形冠军:21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优势》中明确指出:德国的工匠是一群“隐形冠军”,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成功的动力支撑。

在企业管理中,所谓“工匠精神”是指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将“精”和“细”两个管理要点融合。股权管理管理链条长、时间跨度大、涉及资金巨大,在每一个管理节点上都要注重细节、专注、严谨、一丝不苟。只有将工匠般的职业精神融入到管理的思维模式里,才能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使工作顺畅衔接。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做优早期决策,做细过程监控,做强后效评估,做精预案管理,将工匠精神融入股权管理的链条中,追求精益求精,才能推动大型集团化企业对参控股公司精细化管理。

注释:

①郭俊松:《加强对参控股企业的股权管理及风险管理》,载《时代经贸》,2013年,第23页。

②刘传辉:《集团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实施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年第3期。

③何旭颖,王妍:《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积极投资策略分析》,载《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35期。

④张印远:《浅议我国参股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经济师》,2012年第9期.

⑤何旭颖,王妍:《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积极投资策略分析》,载《中外企业家》,2015年35期。

参考文献:

[1]刘武.从投资管理环节谈国有企业股权管理体系再构[J].商业时代,2011(28):65-66.

[2]郭俊松.加强对参控股企业的股权管理及风险管理[J].时代经贸,2013,5(277):23.

[3]刘传辉.集团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实施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2(3).

篇6

[关键词]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监督体制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171-03

[作者简介] 陈亚楠,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北京 100081)

一、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现状

1.我国社保基金的构成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它是通过国有股减持、财政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而建立的。这部分资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可以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直接运作,也可以委托投资,即通过投资管理人运作,并对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部分是省级统筹基金。这是1993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行业统筹向地方统筹转变中过程中集中由城镇企业缴纳的保险费。

第三部分是个人账户基金。这也是1993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主要由职工个人缴费而积累起来的。这部分资金实行完全积累制,主要用于职工本人退休后使用。这部分资金的管理模式与第二部分资金相同,即由省级社保机构管理,投资渠道限定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上。

第四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这也是从1993年后由各企业依据自愿原则在基本保险费外为职工缴纳的保险费的积累。这部分资金实行完全积累制,从2004年5月1日起,这部分资金实行个人账户方式管理投资渠道也已经放开。

2.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现状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社保基金资产分布中,股票类投资占10.95%;股权类投资占6.46%;固定收益类投资占59.65%;现金及等价物类投资占22.94%,当年实现收益率为3.12%,而2000年到2004年的5年内累计收益率是11.82%,该数据虽然战胜了通货膨胀率,但没有战胜利率为13.66%的五年期国债。

2006年,社保基金战略资产配置计划进行调整,降低了现金及等价物投资的投资比例,提高了股票投资的比例。全国社保基金资产配置中,股票投资占23.46%,实业投资占13.69%,固定收益投资占54.55%,现金等价物投资占8.30%。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社保基金市值约2554亿元,实现收益121.36亿元,期间收益率为6.01%。

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正面临着积累数额小,投资运营管理落后,而支付压力日益增大的困境。归纳起来,其中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基金缺口问题;二是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1.基金缺口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实”个人账户问题,实际上是指1993年后统筹制度建立时,已经退休的职工(老人)的退休金和在职职工(中年人)在旧制度下已经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益。由于个人账户的历史欠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社会统筹基金不足的问题,就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向个人账户透支,挪用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这使已按规定缴费的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也普遍变成空账户,待到目前的在职职工退休时,又必须挪用下一代人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一种“空账运行”的模式,基金缺口越来越大。

2.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问题主要体现在:

(1)社保基金投资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运行情况来看,能够实现运作的基本上只有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一部分“储蓄基金”,而核心部分的“个人账户基金”却运作不力。这些“账户基金”是体现社保制度财政可持续性的制度工具,必须且只能投资于资本市场,否则就是浪费和资源误置。但事实上,“个人账户”由于未被单列出来,常被用于弥补统筹部分不足时的养老金发放,形成“空账”,又或被留置于当地社保部门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未能实现有效保值增值。作为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第一层次20%的“统筹部分”由于未实现完全的省级统筹和制定统一的投资管理策略,尚不具备彻底解决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的能力。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储备基金”来源于国有股减持、财政补贴等形式,只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起到蓄水池的注资和调节作用,也尚不能独立承担起整个社保基金投资增值的责任。

(2)投资工具有限,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手段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各类资产的具体投资比例限制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值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结余绝大部分集中投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的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投资品种。虽然我国对社保资金运用方式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全性原则,但同时也导致了资金运用的低效率。一方面,违背了现代金融投资的资产组合原理,在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的同时分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虽然银行利率有所提高,银行存款的收益比以往有所增加,但投资回报率仍然偏低,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购买国债也一样难以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而购买企业债券和股票虽然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经初步统计,全国社保基金2006年实现经营业绩619亿元,期间经营收益率达到29%,其中50%的投资收益来自于股票市场,对股票的投资比例已经达到资金总量的34%,但由于股票市场的风险较大,随经济周期波动较明显,无法保证收益的安全性。因此,只有不断寻求新的保值增值途径、增加投资收益才能满足社保基金日益增大的支付需求。

三、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

从国外基金投资实践看,组合化、投资机构多元化、新型投资工具的运用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借鉴国外基金投资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

1.确保社保基金来源

社保基金是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社保基金正常的资金来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除了来自政府预算支出、社会保险金收入、国有资产划拨和部分基金投资收益等资金来源外,可进一步拓宽社保基金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一是具体落实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境外发行时,要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直接补充到社保基金中。二是通过国有资产转让的分配,安排一定比例充实社保基金。三是使中央向社保基金拨款制度化。

2.明确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目标

我国社保基金的四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投资管理制度,所以应根据统筹资金、个人账户资金、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来源和最终用途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资金特点,确定不同的投资目标,采用各自相应的投资组合和投资范围。

首先,社会统筹基金由于目前实行现收现付制,资金必须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重点是保证基金及时、足额收缴与支付。因安全性和流动性是该部分基金的首要目标,近期这类社保基金的少量结余可以委托金融机构用作短期货币市场投资,并在严格的监管下确社保资金安全。

其次,个人账户基金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具有完全的积累性,而且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很大,所以,收益性是该类基金的首要目标,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如何进入资本市场,并构建其投资组合,从而实现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目标是其投资管理的主要任务,其投资模式也都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

再次,全国社保基金是基本养老保险金之外的附加养老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筹调剂,它既是一种处于补充、调剂地位的养老金,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安全网,其有较强的保值增值要求,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根据社保基金理事会颁布的《投资管理办法》,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目标,但根据经济学理论,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安全性仍是其主要投资目标。

3.积极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

实现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则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只有积极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

(1)继续让社保基金以间接入市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鉴于目前基金市场发展较快以及良好的信用度,可逐步提高投资比例,加大基金产品的创新力度,培育和发展蓝筹股基金和指数化基金,改善基金发行方式,稳定和发展基金市场。

(2)适当考虑企业债的投资比例和范围。企业债是国外养老金的主要投资工具之一,我国目前企业债市场发展虽滞后于股票市场,但近年来也发展较快。企业债投资收益较高,但主要问题是存在违约风险。因此,在不断完善法律基础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可投资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

(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也应考虑到国家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的政策大力扶植农业、能源、原材料、公交、基建等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些部门在我国都是瓶颈部门,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瓶颈部门都是稀缺部门,它的市场表现就是供不应求,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这些产业部门比较安全,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润率。虽然,目前我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对这些产业部门进行限价以降低使用成本,但从长期来看,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广阔的。另外,像电子、信息这些高科技产业部门,都属于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在考虑到流动性的同时,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可以拿出一定比例投资上述产业部门。同时,随着2008年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将得到巨大推动,尤其是基础建设这方面将发展迅速,从而对资金的需求将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2008年奥运会这个契机,考虑将社保基金投资于基建产业,在保证基金安全性的同时又不失其盈利性。

(4)社保基金应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目前,我国基金投资运营不善很大程度上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次序混乱有关。而国外的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法制规范,可以给我们的基金提供一个很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根据风险组合理论,通过基金投资的国际化趋势,能在不牺牲收益的条件下,最大限度降低非系统风险。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储蓄基金”可向海外延伸,投资一些低风险且信用程度较高的政府债券或中国政府和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的债券等。

4.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的相互制衡式监督管理体系

在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民营化管理和多样化投资的同时,资金的营运风险的将随之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我国应在改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同时,尽快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的相互制衡式监督管理体系,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具体包括:

(1)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法制规范。对于社保基金的管理模式、经营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投资规则等都应该明确规定,对于社保基金投资中的腐败违法行为规定严惩制度,从法律的角度严格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行为,保证社保基金的高效安全运营。

(2)建立一个系统的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监督体系。社会保障基金这一“保命钱”如何高效安全地运营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2006年上海社会保障基金挪用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建立一个至上而下的基金运营监督体系已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监督层次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政府部门应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其成员由社会保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共同组成,具体承担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其次,对于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除了政府的监督,还应该成立一个由企业管理者、职工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个人账户储蓄基金管理进行直接的监督,维护基金的安全性,保护自身利益。再次,基金管理公司内部通过设置监察与稽核部门完善其内部监控机制,该部门主要负责定期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等内部工作进行查核,以减少基金管理中的风险。

篇7

【关键词】城司;发展战略;建设项目

1引言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城司”),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自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后,全国开始逐步试点推广,从上海于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城司起,在近20年内,国内共成立了大约4000家城司(投融资平台)。这些城司为各地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2008年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其从成立初始就带有浓重的政府性质,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及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提供,行政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国家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出台后,城司大量进行银行贷款,负债规模急速增加,而且主要的建设项目为非赢利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收难度大,后国家又在宏观层面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城司今后的发展举步为艰。但在国务院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及建设,需将这类建设活动公司化的背景下,城司无疑还是基础设施项目最为合适的开发者。由于城司并非纯粹的市场化企业,过去的发展方式又难以为继,必须在发展战略上进行改革。济南市自2005年起先后成立了5家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2011年9月5日,济南市投融资平台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济南市投融资平台公司改革实施方案》,将原5大平台公司整合组建为4大城投集团公司。济南市几家城司的成立及发展,和其他地方性城司别无二致,目前所进行的改革试点,是在国务院19号文件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问题的有关若干意见和通知的背景下进行的。对国内的城司来说,其参考价值也较大。

2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展历程

各地成立城司的出发点,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位一体的不合理格局。将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结束城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中的权责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国内城司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2.1起步探索阶段

自1992年上海市成立全国第一家城司起,重庆、广东、天津等地先后成立城司。此阶段的城司自身无资产,资本金由政府财政拨款,不足部分依靠财政担保进行银行贷款。

2.2模式创新阶段

在1995年国家《担保法》出台后,城司不能再依靠财政担保进行贷款,又没有自身资产,导致债务上升,各地的城司发展缓慢,不得不在运营模式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以寻求突破发展瓶颈。

2.3繁荣发展阶段

城司的繁荣发展始于2008年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各商业银行纷纷放开对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城司得到大量资金支付,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必须看到,其黄金发展期源于政府资金的注入,而非其寻求到了良好的运营模式。

2.4规范蜕变阶段

在城司的黄金发展期,问题也频现:举债融资规模膨胀,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城司信贷管理缺失。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19号文件,规范城司管理问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随后,国内各大银行紧缩贷款规模,加强信用管理,贷款态度谨慎,很多城司陷入资金危机。针对这一紧缩的金融环境,各地区城司积极探索融资方式,在夹缝中寻求发展。

3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在规范蜕变阶段,城司的资金危机凸显,城司大范围进入公众视野。基于此前的高负债,城司已不能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拓展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追求盈利,弥补资金缺口。为此,济南市整合市级城司,壮大公司实力,其发展战略也针对性地进行了修订。目前,济南市共有4家城司(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西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旧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济南滨河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城投成立最早(1996年),在参照上海城投制度模式的基础之上成立,济南市其他3家城司在参考国内其他城司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4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后3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企业定位不清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该遵从“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制。但目前济南,包括大部分地区的城司,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严重,例如济南各城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依然有行政编制。这便导致公司领导层在做出相关决定时,更多地考虑政府意志及个人在政府行政系统的发展,注重短期效应,而不是站在公司角度,以盈利为目标制定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再次,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涉及到政府的不同部门,城司参与其中,却不能独立运行管理项目,造成了资金、人力和管理的分散,和政府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名义上是国有独资企业,实质上是介于企业、行政间的混合体。

3.2管理模式滞后

城司成立初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影子,所建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政府直接授意管理下进行,表面看是公司参与的经济行为,实际仍是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重建设、轻经营,重形象、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济南城投成立初期所建的顺河高架路、泉城广场、泉城路、经十路、经一路、舜耕路、解放路等项目,便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性:对具体项目制定建设规划,缺少对项目及周边建设的长期细致性规划,不注重日后经营管理,只是在项目建设期间,政府设立项目指挥部,针对建设阶段进行管理。在财政上统收统支,资金高度集中,支出大包大揽,项目不论大小,都必须按计划执行,如若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经费追加或调整都必须经过计划的调整,周期较长。一方面建设项目过分依赖财政投资,另一方面财政投下去的资金又没人监管,用款单位投资效益较差,没有形成可以进行资本流动的循环投资的体制,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及资金管理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管理模式仍带有只重效果不重效益的计划经济烙印。

3.3对原有国有资产的产权流动、资产变现运作乏力

自济南成立首家城司以来,通过近20年的投资建设,形成了大量国有固定资产。在前期建设时,政府部门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造成这部分国有资产缺乏明确的业主,后期所需的城建维护费用无人愿意承担。现今,此类项目大部分陆续被转移给城司,由其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力,进行资产运营管理。而城司在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如何通过运作国有资产,弥补建成项目的维护费用,甚至实现投资回收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济南市为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投资30亿元兴建奥体中心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虽然考虑了赛后空间的功能转换问题,规划设计了中心区平台,北侧沿平台东西形成的连续商业界面,将奥体中心建设为满足竞技体育、群众健身、休闲娱乐、餐饮、商业购物等要求的综合建筑群,但由于缺少此类项目的运营经验,除少数店面出租、举办演唱会等活动外几乎无其他经营性收入,难以满足奥体中心每年近百万元的维护费用,投资更是难以收回。

3.4融资渠道单一,负债率逐年增高

国内的城司大多缺乏对国有固定资产的运营能力,无法依靠现有资产对外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资金量大、无收益或收益周期长,回收缓慢,简单快捷的银行贷款成为了城司主要的融资渠道,目前城司普遍存在着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其实,地方政府成立城司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国家严禁政府作为项目法人获取银行贷款这一政策。成立城司可以借助其公司外壳获取政府需要的银行贷款,当达到这一目的后,地方政府对城司并没有拓展融资渠道的紧迫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司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拓宽融资渠道的动力。另一方面,在长期积累的高额负债逼迫下,部分城司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中。部分银行基于地方政府以部分政府规费作保障的诱惑,对城司依旧敞开贷款供应,又进一步恶化了城司债务负担。尤其是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的刺激,大量城司疯狂贷款,最近几年还贷本息逐年增高,项目建设可用资金比例己降至50%以下。

4济南市城司的发展战略分析

济南市现有的4家城司,在2000年之后,发展迅速,经历了城司急速扩展的阵痛。伴随着国务院关于规范城司管理问题的决议,不得不拓展新思路,重新定位和制定符合公司特点的发展战略,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以维持自身的发展。

4.1明确企业地位

城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去行政化,企业化,按市场经济要求组建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激励和投资、经营管理约束机制。一套人马,两种身份的情况必须改变,作为国有企业,其中高层管理人员进入政府行政系统符合国家的用人制度,但这些人员在被提拔进入行政系统前不应在政府行政机构拥有相应职位及编制。其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应由城司主导,项目的集资、投资、建设、管理、经营等都由城司运作,消除政府各部门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现象,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营责权不明、政企不分、职能混淆问题。

4.2创新管理模式

不同的项目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尤其是与项目周边开发相结合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合理的整体规划不仅能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还可以带动项目周边发展产生区域经济效益,城司更可以此为契机开发经营性项目,增加投资回收途径。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可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不足部分由城司筹集;对收益性项目,通过吸引多元投资或直接委托其他投资方的方式筹措资金,例如济南市通过香港国泰集团融资的4大水厂项目、某旧城区拆迁项目委托开发公司操作,便是很好的尝试。在一些项目上也可采取BOT、TOT、BT等经营模式,或者进行特许经营权转让,例如对某些项目具有商业经营价值的配套设施特许经营权转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配套设施投入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特许经营权可引入其他投资,不仅节省政府管理成本,还为民间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可以减小对政府投资的依赖程度,资金计划的变更更加灵活,由于多渠道融资,非政府投资方会更重视投资效益,直接加强了资金监管力度,促进了城司的市场化发展。

4.3创新资产运营机制

城司在政府授权下,作为部分基础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营主体,可以以出资人身份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利用改组、转让、租赁等方式,对国有资产价值形态转化,通过股权市场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控股、交易、转让、租赁、拍卖等途径,将固定资产转化为活资本,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实现资本价值的升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可有偿转让部分市政项目的经营权或将不直接与最终消费者发生交易关系的基础设施经营权乃至产权转让,实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

4.4多渠道融资,建立稳定的偿债机制

随着城司的发展,其业务领域将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必然会涉及经营性及准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经营性项目具有盈利空间,资源配置可通过市场进行,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等由投资方自行决定,项目权益也归投资方所有。例如,济南西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恒大集团在济南西客站片区共同开发的某房地产项目,由恒大集团出资建设一部分安置房来抵销土地出让金。此种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政府安置房建设问题,还能通过大型房地产公司对项目的开发,带动周边的发展。准经营性项目有一定的现金流和收费机制,但又有公益性性质,可采取间接或直接融资的方式,例如,济南建邦黄河大桥采用BOT模式。非经营性项目,几乎没有投资回收效益,这类项目,还是应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解决资金。但政府又往往不能一次性提供全额资金,城司就必须通过发行城投债、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对这类项目,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通过偿债保障率、投资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测定债务风险程度,并划出相应的风险区间。对目前债务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偿还的方式。

5结语

解决城司的发展问题,应根据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防范及应对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凸显的负债率过高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司的未来发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重新定位和制定符合公司特点的发展战略。济南市几家城司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所进行的转型调整尝试,对同类公司也有借鉴意义,但各地城司在战略调整中还需考虑自身实际,逐步探索,防止冒进。

作者:殷鹏 单位: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济南统计年鉴—2011.济南市统计信息网,.

【2】耿松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集团管控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2):114-116.

【3】刘建军.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11(7):37-39.

【4】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9-10.

【5】曹爱红,齐安甜.城司做实做强的几点思考———以安康市中心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4):50-51.

【6】计承江.关于政府融资平台发展问题的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16-18.

篇8

关键词:体育场馆;连锁运营;可行性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依然存在方式未转变、管理制度不完善、体育市场主体不够壮大等突出问题。在体育场馆创新运作方式中,国家鼓励在体育场馆管理系统中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场馆运营的专业性,激发场馆活力。连锁运营是将众多分散孤立的经营单位联结在一起,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商业运作。当今国内体育场馆在连锁运营的经营模式下改变了场馆利用率较低的现状,有利于消费者形成习惯的消费模式,满足消费需求带动体育场馆相应的经济增长。通过对国内体育场馆连锁运营的可行性分析,为推进体育场馆的连锁运营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构建实现体育健身、赛事举办、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全方位连锁运营的体育场馆。

1国家对体育场馆连锁运营模式大力支持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当前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鼓励场馆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传统体育场馆以承办体育活动为主,造成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现拓展服务领域,将文化、艺术、商业等融入场馆,创新运营机制,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提出:“推动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2016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体育场馆通过连锁运营的经营模式,自主策划品牌IP活动,通过品牌化输出提高场馆运营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政府鉴于连锁经营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发展而逐渐颁布各种政策,来支持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

2体育场馆连锁运营的优势

2.1规模优势

连锁化的运营管理有利于降低场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扩大运营规模,增强运营商的综合竞争力。在连锁运营的经营模式下,总部对同属于某个主体的多家场馆实行统一管理,可进行统一资金调用,优劣互补,提供较为稳定先进的技术支持,在培养和使用人才、运用新技术开发和推广产品、实现信息和管理的现代化等方面,也可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优势。

2.2管理优势

众多场馆可以共享一套管理模式,减少相关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场馆所需人员,减少运营机构管理成本。许多连锁企业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可以不断辅之,每个连锁企业都有不同的优势,有的体现在自身IP品牌,有的是完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连锁运营中的管理优势。

2.3渠道优势

连锁运营的企业能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网的互享与共用,有规模的连锁企业通过开发自主品牌来打响自身经营的特色,形成自身品牌。人们耳熟能详的连锁公司也是与他们的品牌服务与产品相连。同时,人们通过了解并积极参与体育场馆自行举办的体育赛事,建立了群众认可并习惯的消费渠道,连锁公司只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当地特色进行设计,参与人数便会有保障,进而拉动整个体育产业经济的增长。

2.4扩张融资优势

连锁企业的融资可通过品牌与服务吸引加盟商加入,从而用别人的资金来发展自己的业务,相对非连锁企业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更容易吸引优秀人才。连锁运营的体育场馆扩增在一个可计划、可事实、可控制的管理系统下,只需要时间的沉淀即可完成,从而在时间上积累人才、积淀经验。

3国内体育场馆连锁运营典型案例分析——珠江文体公司

珠江文体公司全称为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4月创立,是国内最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体育场馆运营的国有企业,于2016年7月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珠江文体公司的主营业务多为大型体育场馆及附属设施的运营管理,成功管理了8个体育场馆,在建设顾问、赛事顾问、市场推广、文化投资等领域均有所涉及。

3.1珠江文体公司连锁运营优势的定性分析

珠江文体公司有着近20年的场馆运营经验,在传统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创新。

3.1.1从平台到内容的转变当前众多场馆的运营过程,场馆利用率往往不高。针对这一现状,珠江文体公司在传统体育场馆运营用以竞赛组织、全民健身的基础上,坚持以体为本,进行创新,并利用场馆进行赛事、演唱会、商贸会展等用途,大大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避免了场馆闲置状态,又很好的拉动了体育产业中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健身休闲等与体育相关服务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从平台到内容的转变。

3.1.2管理型向经营型的转变珠江文体公司开发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如冬天对恒温游泳池进行小技术的改造,使之能耗降低,对长期经营的企业节省了很大的资源。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不论是温度、湿度等细节都进行改造并有着规范的要求。珠江文体公司具有专业的市场拓展队伍,专业的场馆维护管理队伍、场馆建设顾问等进行专业化经营。珠江文体公司有着智能化管理,这是当今智能化场馆的发展趋势,从珠江文体的多样性经营可见,这是一次管理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在形成企业运营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当今时展的趋势并坚持改革创新,形成较为完善的连锁运营体系。

3.1.3实业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2016年7月珠江文体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利用资本市场,首先是定向增发,募集了1.6亿的资金,对于2017~2018年在PPP市场上拿到项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资金实力的雄厚,可以跟央企进行合作,形成联合体,拿下规模比较大的运营场馆,从实业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对企业未来长期比较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2珠江文体公司连锁运营优势的定量分析

通过比率分析法对珠江文体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维度的企业财务质量进行分析,即从资产负债表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资本结构质量,从利润表分析企业的利润质量等,这些都可得出该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偿债能力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为净利润;营运能力为存货周转率;发展能力为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3.2.1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可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就是说,企业用可以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的能力。从表1可见,2015年珠江文体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52%,调查发现,企业正常的流动比率为2,最低为1.25%,低于该数值,说明企业的偿债风险加大。从2015年珠江文体公司的流动比率可以看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较强;2016年的流动比率上升到5.47%,增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较多,珠江文体公司体育场馆由传统的场馆租赁用于竞赛组织,注入更多的新元素,场馆租赁于商演、市场推广等用途,实现了其从平台到内容的转变。结合珠江文体公司的行业特性和经济环境的标准,表明珠江文体公司销售状况良好,短期偿债能力有保障。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说明该企业既有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又可利用负债提高经营效率(见表2)。珠江文体公司在新三板市场的挂牌上市,实现其转变。短期偿债能力的增强,也表明珠江文体公司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较小,主要使用固有资金维持其正常运转,对外有资金的依赖度较低。

3.2.2盈利能力由表3可见,珠江文体公司净利润逐渐增长,2015年度珠江文体公司净利润为8281714.79元,2016年净利润为10785342.63元,2016年度净利润比上年度增长了30.23%;2017年度净利润为16492390.73元,比2016年度净利润增长了52.91%。2017年度净利润增长率明显高于2016年度,由于纳入范围的子公司济宁珠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亚运城综合馆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投入运营,主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是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更快的上升趋势,因此,企业的净利润逐渐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逐渐增强。

3.2.3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或天数具备很强的行业特性。存货周转一次,就意味着实现了买入与卖出的一个盈利循环,所以一年中存货周转的次数越多,企业的盈利状况就越好。珠江文体公司主营业务多于场馆运营管理,大型场馆常用于文艺演出、会议展览、休闲娱乐、健身活动领域进行租赁。由表4可见,珠江文体公司2017年比2015年存货周转率逐渐上升,该企业为非生产企业,存货主要为体育场馆必备物品,金额较小,利用效率较高,盈利次数较多。2016年企业进行“三个转变”的创新后,白天进行健身活动的场馆,晚上将租赁用于商演,说明场馆利用效率较高,周转天数越短,代表企业运行越顺畅。

3.2.4发展能力总资产增长率是用来考核企业资产规模增长幅度的财务指标。由表5可见,2016年度的总资产增长率由2015年的23.59%增长到351.67%,可以发现其企业资产规模扩增,由于2015年普通股总股本为1300万元,而2016年普通股总股本为1亿元,表明企业总资产投入增多或者总股权被稀释,2017年在普通股总股本1亿的情况下仍继续增长9.62%,但仅仅评价企业资产增长率并不能代表企业规模的增长一定合理,必须结合营业收入增长率进行比较。由表6可见,除去2016年普通股总股本投入数剧增加,导致总资产规模的上升,2015年、2017年和2018上半年度三个年份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大于资产增长率,表明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是良性的。2018上半年度总资产增长率为-4.28%,而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大地超过了资产增长率,说明珠江文体公司的可持续成长能力是具有效益性的,不是仅仅靠资产的增长带动的。

4体育场馆运营优化策略

4.1加大资源整合,选择适合的体育场馆推进连锁运营模式

目前,国内体育场馆运营机构专业化运营仍较为缺乏,为带动连锁运营机构的规模扩张、数量增多,可依托各地区运营比较成功的大型场馆机构,根据其丰富的管理经验、资源优势,支持他们成立场馆运营公司,以大带小,充分利用连锁运营的规模优势进行合作。依托部分专业场馆运营机构,鼓励部分场馆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专业机构,积极推进连锁运营模式,实现体育场馆的专业化运营。

4.2培育专业体育场馆运营商

服务外包的方式较为流行,将体育场馆运营借助专业机构在人才、标准、内容资源和市场开发等的优势,提高场馆运营水平的专业性,重点打造企业核心主营业务,借助其较为丰富的场馆管理经验,带动其所在周边体育场馆的发展,不仅可以快速培育出一批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机构,还能在短期内拉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增长。

4.3建立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体系,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连锁总部要和各连锁店达到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对所有业务环节要实时监控,对核心业务涉及的信息予以实时记录和深度分析,形成一个联合体。对员工进行标准化体系的培训与训练,养成执行标准化体系的行为和习惯,建立快速反应的标准化执行监督、管控机制,保证总部、分部以及连锁店能够按照企业的统一标准进行管理,以规模效益实现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5.1济宁体育中心在营销方面,承办文化、艺术、教育、健康、商业、竞技等多元素的活动,以体为主,盈利方式较为多样化,实现其多元发展。

5.2济宁体育中心充分利用场馆资源,自主策划举办具有当地风俗特色的IP活动,开展自己的品牌活动,提升济宁体育中心知名度,聚集了大量的消费客户。

篇9

作为落实企业战略、促进财业融合的有效工具,管理会计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1)从电信企业的外部环境看,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虚拟运营商不断涌入,OTT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加剧,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电信业务提速降费,销售费用压降,营改增等因素,粗放的经营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2)从电信企业的行业周期来看,经过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电信企业用户和收入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传统电信市场日趋饱和,传统电信用户和收入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目前,三家电信企业都获得手机、固定电话和有线宽带等全业务经营牌照,传统话音进入加速衰退期,流量经营迎来黄金期,数字化服务推展面临窗口期,这是电信企业发展的“新常态”。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类型的增多,电信企业在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机构重叠、流程复杂、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3)从电信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来看,近年来,电信企业的用户和收入增长趋缓,但网络投资需求规模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网络运行和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由“暴利”转向“薄利”时代,粗放式外延式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向精细化内涵式增长转变。(4)从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来看,推行管理会计将是大型国有企业大势所趋。2014年10月27日,我国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该文件鼓励电信企业等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5)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深化应用提供了新路径、新工具和新方法,企业信息化进入新阶段。企业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信息生成、搜集、传递、加工和利用将主要通过ERP软件实现,财务会计人员将解放出来,他们将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经营管理服务,为管理会计工作拓展了广阔空间。

2电信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推进策略

首先,推行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工程,电信企业需要从集团层面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统筹规划,结合业务流程优化和内部架构重组,统一规划企业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统一制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在全集团内形成推行管理会计的共识,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人人都要有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推行管理会计应先易后难。推行管理会计,必然由以前的粗放式经营管理向今后的精细化管理转变,必然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必然会增加现有人员的工作量和增加推行管理会计的难度。“先易”策略,一方面容易达到目标,可减少基层员工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容易见到成效,让基层员工享有阶段性成就感,让各级管理人员增强持续推行的信心。“后难”策略,推行管理会计必然涉及流程优化和机构岗位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决心。最后,推行管理会计应先试点后推广。近年来,中国移动先后在江苏、吉林和四川等公司分别进行了维修费、水电费和租赁费管理会计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经验,并适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电信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基本步骤

3.1统一业务分类,明确提升目标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本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完善的普遍经验。电信企业对现有成本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统一分类,根据每类成本的特点,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明确提升目标。例如,某运营商将通信业务成本首先分为五大类:资产类成本(折旧、租赁、维修和电费等,占比55%)、营销类成本(佣金、促销和宣传等,占比17%)、业务发展类成本(电路租费、结算支出等,占比16%)、人工类成本(10%)和行政管理类成本(2%)。对每大类成本费用运用管理会计和“5W2H”理论指导按统一标准层层细化,最终确定最小核算单位(具体到某一基站、营业厅等)。以资产类成本为例(同下文),资产类成本的提升目标是在资产的生命周期内,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维护运营成本。

3.2统一核算口径,构建对标体系

电信企业通信既有网络全程全网的特性,适宜提倡一体化、集约化经营;也有网络用户和网络资产众多且地点分散的特性,适宜分片管理、服务和维护,从实践来看各区域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也就是说,电信企业具备统一核算口径和构建对标体系的必要条件和管理需求。(1)统一核算口径。电信企业应以业务管理需求为导向,确定每项成本费用核算的维度和细度(即管理颗粒度),制定每项成本费用(例如租赁、维修和电费等)管理会计核算规范,统一报账报表格式、录入审核审批流程,确保数据口径统一,真实准确,具有一贯性和可比性。(2)构建对标体系。以资产类成本为例,电信企业参照行业标准,考虑地域差异,从集团层面统一构建资产类成本的标准成本体系(例如租赁费单价和总价标准、电费单价和耗电定额、维修费定额等),定期对标结果,通过差异分析,制定措施督促持续改进。

3.3统一信息化建设,固化管理流程

电信企业应当在集团层面将管理会计信息化纳入信息化规划,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尽快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消除“信息孤岛”,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决策转变。

3.4统一考评机制,明确管理责任

篇10

关键词:种子行业;财务管理;优化工作;内部控制

如今我国的种子行业已经进入了市场轨道,种子行业也有了自己的体系,种子市场也日益多元化,作为种子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在不断改革,在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和生产技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现在的市场竞争也很激烈,种子企业在提高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控制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财务管理是种子企业管理的核心,对现代种子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的种子行业需要提高观念意识、更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一、种子行业的发展历史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种子行业财务管理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最初大多都以行政区划分,根据计划经营和条款管理,制度过于死板而且条例很多很细,种子公司也全部是国有企业来管理。后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市场开始放开、经济体制更新,国有的种子公司却还保持着以往的管理制度,导致后面很多国有种子公司出现被收购、租赁、兼并重组等,甚至有的直接被淘汰。最近这几年,我国的种子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走向世界,在世界种业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开,让种子企业真正成为责任主体和权利主体,解决种子行业的责、权、利的问题,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采取适合目前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种子企业的商业运作。当前,政府为了提高种子行业的竞争力,培育和扶持大型种子企业集团的发展,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包括投资融资方面的政策。这样就增加了种子企业的盘活资产存量资本,优化资源配置,也就增强了大型种子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使得我国的种子行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种子行业的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基本的建设投入增多以推进科技创新,国家支持种子企业的多种方式创新,如良种繁育、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等,这样就能增强资本运营和提高企业的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政府的支持,种子企业要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成本、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使企业健康发展。

二、现行种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水平不高,成本核算不精确

目前多数种子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放在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上,从而忽视了运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来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就极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时,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准确的抓住种子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使得在成本的核算过程中,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成本加以控制,不利于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能有效的促进种子企业的发展建设。

(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当然目前很多种子企业的财务主管职位是由公司的投资者来担任的。企业的财务直接由老板控制但又受制于投资者的干扰,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财务基础工作不完整、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等。有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由于人力资源的成本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不能严格的按照制度执行,新的财务制度形同虚设。

(三)监督工作难以落实

当前,由于种子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企业的财务相关部门都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增加了民营种子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监督的难度。由于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工作的不到位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使得民营种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松散,财务信息不够精确,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真实盈亏情况。

(四)财务信息精准度不够

精准的财务信息能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情况,并能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更好的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相反财务信息不完整或者出现不良信用就让企业的诚信出现问题、会计部门也出现造假和违规现象。还有一些种子企业为了避免税收、实现融资等虚报数据,隐瞒企业的整体财务收支情况等,会计报表都出现很多种版本以应付工商税务部门的检查、投资者的评估等。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错误做法,使审计部门缺乏了应有的财务监督职能,到期的贷款不能偿还,同时由于之前对银行和投资者隐瞒了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等严重情况,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不放贷而又没有新的投资者融资,资金链出现中断,生产项目不能正常维系,不仅企业的形象严重损坏而且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五)资金控制力低

有些种子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困境而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相反有些种子企业公司财务账面上有很多现金,既不参加正常的生产周转也不作其他投资的资金闲置;还有一些企业过量购置不必要的大型设备,而真正需要生产资金投入却没有应急的资金等缺乏计划安排的现象等。这些都是由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完整造成财务困境,对内缺乏控制力,对外没有严格的账款催收制度,出现各种坏账和死账,银行资信降低。

三、优化种子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措施

(一)加强财务信息的管理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对财务信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和合理协调安排,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能力。由于财务信息直接影响着种子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生产培育者及时准确的做出决策,因此需要在以往的企业财务信息上加大创新力度,以更好的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发展要求,提升种子行业的竞争力。虽然种子行业的信息包括很多,但财务信息是特别重要的信息,所以需要在财务信息上加强管理和创新,掌握经营主动权和监督管理权,增加企业解决问题的动力,准确处理企业各部门的责、权、利的关系,整合资源和运营模式。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汇报体系,审计部门定期监督核查财务信息,使投资者能掌握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

(二)明确会计管理职能

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种子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种子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公司需要对自己在经营过程中的盈亏负责,这就要求公司具约束自己的规章管理制度。对种子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但需要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由于现在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所以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的财务知识和法规,促进国家在本行业的财经法规的实施,并结合种子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监控制度来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财会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在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就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同时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试考核,以促进财务人员自觉的加强学习,自主的学会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价值以便企业的管理者运用。

(三)加强种子企业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种子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不仅需要在技术上革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也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需要起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的监控制度,保证种子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准确评估员工工作的成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管理及事后反馈程序。让企业的各个项目都在预定的程序下有序的进行,真正做到用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让种子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财参考文献:

[1]刘智慧.加强种子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