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范文

时间:2023-03-20 06: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治疗

篇1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手段,善用被治疗者潜在的资源与能力,协助其渡过危机、应付困境,以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所面临的困难或挫折。

支持性心理治疗并非基于特殊的系统理论,只是依据应激与挫折的一般理念来发挥治疗效果。应激的理念被认为是个体对应激的反应与适应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应激本身的严重程度、对挫折的看法与感受、支持资源的多少、应付困难的潜在能力与适应方法等。

首要和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应激源的严重性。一般来说,丧失关系和睦的配偶要比失去工作的打击性更大,被人会比摔倒受伤的创伤性更严重。即挫折越重大,越难于接受与适应。

其次是对应激的感受与评价。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与感受,会相对地改变挫折的严重性。比如,丢失一些钱财,有人为此受不了而忧郁、焦虑、想不开,可有的人却看得较轻,情绪反应不会那样强烈;有的人遇到意外伤害成为残疾,却能够坚强面对,重新生活和工作;可有的人会将残疾看成是人生的末日,无法适应,甚至寻觅短见。

另外,由于性格和过往经验的不同,个体应对困难的忍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也会影响着适应的结果。

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是否有充足的资源来帮忙和扶助个体面对困难。这包括客观条件(如所需财力、物质设备和人际关系等)和心理方面(如能否有人给予鼓励、安慰、支持和提供建议与帮助等)支持,后者即是当一个人心情苦闷、颓丧、烦恼时,是否有亲人、朋友、同事或领导能提供精神上的安慰或帮助,这会影响遭遇困难者的适应结果。

支持性心理治疗就是运用这种理念,从几方面人手,去减轻挫折、改变对挫折的感受与看法、建议适应的方法,供给所需的精神支持,协助当事者去面对与处理挫折。

支持性心理治疗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与当事者或病人建立起良好的融洽的关系,要使其感到心有所敬、情有所依、行有所循、意有所寄,让病人感到治疗者是可信任的,是关心他(她)的,可依靠治疗者来解决或处理困难,走出困境。现将常被使用的具体做法列举如下。

1、细听倾诉 细心地听取当事者或病人诉说,充分了解情况。治疗者要以“同理心”的态度听取并理解当事者或病人的处境。所谓“同理心”,就是在理智的层次上,客观地体会、理解和协助其渡过困境。“同理心”与通常所说的“同情心”不同,后者是当在感情的层次上去同情另外一个人时,往往会卷入当事者的情感圈子里,会失去客观性。而“同理心”是治疗者能让当事者或病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与烦恼之事,可起到情感的“宣泄”作用。有些人心理上有许多烦恼的事,可是没有或无法向家人和亲朋诉说,或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透露烦恼的内容。累积在心,很是苦闷。治疗者能让其无所顾忌地倾诉,使其感到安慰和放心,因此会产生治疗效果。当然要注意,有时候一些内心情感的吐露宜缓慢逐渐进行,同时要注意保护其“隐私权”。

2、支持与鼓励 当一个人面对心理上的困惑与痛苦时,最重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同情、安慰、支持与鼓励。尤其是一个人独自面对和承受时,心理负担很大;或长时期应付这种困难局面,易于失掉勇气;或应激事件来得很突然和特别严重,更难于应对时,就特别感到需要他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治疗者要评估当事者或病人的潜在能力,以判断所需要支持的程度,适当地提供帮助。让当事者或患者运用自身的潜在能力,通过努力达到某种目标。不能过分保护和替代,免得产生过度依赖治疗者,失掉自行努力适应的机会。通过分析使当事者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便可改变现状,进而从应激反应中恢复过来。

3、说明与指导 有些人的烦恼是源于缺乏知识,或受不正确的观念所影响。这时应为其提供所需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想法或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则可减除烦恼的来源。如某些老年人由于不了解身体某些老化的改变而心生烦恼,或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能正确认识而过度担心,则需要给予指导与说明,增加知识,引导其走出迷惘,脱离误区,从而改变模糊或非正确的看法。指导还包括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事务、人际关系,以及生活方面的指导。有效的指导来源于对实际情况透彻的分析,提出建议,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当事者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

4、培养信心与希望 经由鼓励与协助,帮助当事者培养希望,使其有信心与动机去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指出当事者或病人本身具备的长处和问题的可解决性,并许诺提供支持,共同去处理困难局面。这样,当事者就比较能够感受到生机的存在,产生动机去尝试。应当注意,不要凭空保证,也不能夸大事实,仅能就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指出可行的出路。

5、调整对应激的看法 遭遇挫折的轻重可由于自身主观的评价与看法而有所不同,故应协助当事者对应激或挫折进行重新的评估与了解,改变其感受的严重性,减轻对挫折的反应。如对刚刚失去工作或因下岗而苦闷灰心的人,可帮助他们想到这可能是重新安排自己将来的好机会,从而降低对应激严重性的感受,减轻由此所遭致的应激反应,恢复平静。

6、控制与训练 一些人的不良行为是由于缺乏适当的自我控制、随心所欲、任性所为。特别是成长中的年轻人,容易不加思考冲动行事,需要予以劝导和训练,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选择较成熟的适应方式。也有些人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要帮助他们从实际生活里获得处理问题的要领,进行行为控制与训练来改善其不良行为。

7、善用资源 协助当事者去发现自身或外在的各种资源,看看是否被充分利用了。特别是别人可供给的协助常常被忽略,或者不愿意去使用,减小了应付困难的力量与资源。治疗者可从此方向人手,帮助当事者能够去接受家人、亲戚、朋友、单位或社会机构的帮助,去获得所需的支持,以改变困境。

8、改变环境 在心理医生看来,调适心理平衡的方法有二:调整客观适应于主观。调节主观适应于客观。所谓改变环境是遵循前者的路线,但是改变社会大环境难度很大,只能更多的着眼于改变微观环境,如家庭、亲友关系、周围事件等。有时所存在的困难超出当事者的能力去处理时。可将工作范围扩大,协助其去改变外在的困难而更好地应对。从广义上说,改变环境不仅是改变客观存在的物质环境,还有更重要的人际关系环境。如小学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包括与同学或老师相处的问题等,可与老师联系、商谈、改变某些情况。让学生得以适应学校的生活。

篇2

关键词:截瘫;心理特点;心理治疗

截瘫多数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多种显著的心理问题。截瘫患者当中,由于他们突然丧失了生活能力,心中难以接受,往往会陷入到绝望与担心的抑郁焦虑心情当中。因此截瘫患者的心理问题均是康复治疗工作当中所不容回避的问题。本研究对25例截瘫患者分析其心理特点,并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治疗方法,为今后心理康复治疗提供实证性依据。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截瘫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8例;年龄18~61岁,平均(37.9±12.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0例,重物压伤9例,坠落伤1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致伤原因和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等单纯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1)支持治疗[1]。在患者入院初期便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多进入病房和患者沟通交流,不要由于患者前几次的不理睬而放弃,应该继续持之以恒地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今后的心理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与患者家属交流,让他们有空多陪伴患者身边,陪伴患者走过这段艰难的时期;(2)疏泄治疗。理解并包容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将心中的苦闷抒发出来,并对他们的想法和情绪表达理解和关心。同时予以一定的指导,注意语言应通俗,适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同时承诺患者严守保密原则,不将他们的秘密告知家属;(3)焦点解决治疗。待患者情绪稳定,有意愿重新投入生活时,可以采用此疗法,协助患者找到生活中困难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包括目标设定、情况评估、奇迹问题、寻找例外和正向鼓励等方法,着重于解决困难的方法而非问题本身,能在短期内(通常为4~6次,有时甚至1~2次即有效)找到解决之道。

1.3 疗效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和6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方法采用Scl-90症状评定量表对两组进行评估[2]。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Scl-90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6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各因子的得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恐惧的差异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截瘫患者不但要承受肢体感觉与活动能力丧失、失禁、疼痛等躯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病耻感、难以回归社会等各种心理问题。张崇芬等发现,截瘫患者一般存在较高的抑郁焦虑情绪[3],因此对于截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和心理治疗是临床康复治疗当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杨文清将截瘫患者的心理变化分期为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承认期和适应期六种[4]。本研究也根据截瘫患者的这种心理特点,制定了支持治疗、疏泄治疗和焦点解决治疗的综合心理治疗。

在患者无知和震惊期,患者了解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在情感上可能出现麻木和休克,此时需要医疗工作者采用温暖友好的态度去应对,同时为患者重新建立信心,早日摆脱恐惧;在否认期与抑郁期,患者或否认自己是残疾人的事实、拒绝治疗、出现敌对或抑郁情绪,因此此时所需要的,是让患者心中的心理能量发泄出来,将心中的痛苦和担忧通过语言方式表达,这不单是能让医护人员和家属了解患者的想法,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个疏泄的渠道,为今后的治疗“清空”掉不良的心理。最后在承认和适应期,采用焦点解决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具体担心的适应问题,协助患者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结果也发现,心理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截瘫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恐惧心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截瘫患者具有多种心理问题,当通过综合性心理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心理状况的严重程度,为患者能早日回归社会、配合康复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工作当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贺旭,林建华,洪军.心理治疗对截瘫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9):98-101.

[2] 张君忠,张剑截瘫患者早期的心理治疗[J].健康必读,2011(8):401-402.

篇3

为了便于广大社区医生在基层开展工作,我们综合了以下几种简便易行的操作办法,不仅可以由社区医生指导病人完成,同时也可以由病人在家自行操作来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在使用这些方法之前,医生及患者首先必须弄明白引起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一般来说这些根源包括身体不适、忧虑性思维、回避事实和缺乏信心、人际关系压力等,下面主要针对以上4个方面的焦虑根源阐述解决焦虑的6种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控制呼吸法和实用放松法

若是身体不适,特别是呼吸困难造成了患者的焦虑,就应该特别注意调节自身感受,以下介绍两种放松机体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控制呼吸法 控制呼吸能够调节自身感受。当机体紧张或正在运动的时候,都会出现呼吸急促。持续地快速呼吸会引起各种障碍,包括面部、手、四肢刺痛感,肌肉颤抖和痉挛,呼吸困难,无力和疲劳感,胸部和胃部不适。这些表现又常常引起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反应,造成更严重的呼吸急促,甚至过度换气,这会形成另一种应激的恶性循环,并常常导致惊恐发作。因此必须学会纠正过度呼吸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用全肺呼吸。刚开始训练时,以躺着的姿势容易练习,以便患者体会呼吸浅与深之间的不同感受。当患者躺着能够熟练运用时,就可以站着或坐着练习。

核心提示

具体要点:①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胃脘部;②通过鼻子吸气,让胃部鼓起来,此时为全肺呼吸。尽量使上胸部活动最少,保持缓慢的吸气;③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以8~12次/分的呼吸节律为宜。初练时,可能无法熟练判断节律,因此,应该练习5~7秒钟为1个呼吸周期;④不能快速深呼吸;⑤只有反复地进行深呼吸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用放松法 另一种调节身体感受的方法是实用放松法。应激状态下,当全身肌肉紧张起来时,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如头部疼痛、脖子僵硬、肩背疼痛、胸闷、呼吸困难、颤抖、恶心、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等等。这些反应会进一步造成紧张,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在紧张反应时如何进行放松的方法称之为实用放松法。

这种放松的方法必须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训练以后才能获得,它包括了3个步骤。

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此种方法最早由美国生理学家埃德蒙・杰克勃逊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它通过肌肉收缩――放松的反复交替训练,使人体验到紧张和放松的不同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紧张反应,并对此进行放松,最后达到心身放松的目的。当学会这种放松技巧后,就可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练习,进而学会在更广泛的环境里学会放松。

简单放松法 这种方法首先应该找到一个可以让心情平静和放松的目标――即诱导物(例如想象自己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用于训练过程。通过想象诱导物,使自己的身体逐渐得到放松,并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心理感受和呼吸上,持续的时间是患者能感到放松的时间。结束时起身不要太快、太猛烈。作为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每天将前一种方法多做几次,可选任何休息或空闲的时间完成。

暗示性放松 用前面的两种方法都能放松后,便可以开始全天任何时候使用患者所掌握的放松方法,而不必设定专门的“放松时间”,进而发展成一种随意放松的能力,我们把这种放松方法称之为暗示性放松。进行暗示性放松时,需要找到那些能引起患者注意力,提醒患者放松的标志性东西。

以上3个步骤必须按顺序进行,这整个过程大约需要花费几周时间。放松训练最后一步就是当需要放松的时候,将上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放松练习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分散注意力和挑战思维的方法

若忧虑性思维是应激的主要根源,就应采用分散注意力和挑战思维的方法。

分散注意力法 忧虑性的思维和不断增强的焦虑感能造成身体的高度紧张,并使之持续,而焦虑性的身体症状反过来又会引发并维持恐惧的情绪,阻断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散注意力法。包括3种具体的方法:体育运动、重新聚焦和心理训练。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应付方法,只有在压力较轻时,才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体育运动 患者积极需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又符合自身状况的身体运动。这些活动的一个特别作用就是能够帮助患者消耗引起紧张情绪的肾上腺素,如果在身体运动的同时需要心理上付出努力的话,对分散注意力更加有效。

重新聚焦 通过给予周围事物更大的注意力,以分散忧虑性思维。比如,走在路上时可读汽车牌照的号码或者数路边的树木。

心理训练 主要是通过发挥想象力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想象一次令自己愉快的旅游,想象的画面如果带有色彩和声音效果会更好。想象的细节越详细,越容易达到分心的作用。

认知治疗 另一种阻断忧虑思维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改善认知,挑战忧虑思维。这其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便是贝克认知疗法。这种疗法认为不合理的思维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常见的不合理思维有大难临头、非黑即白的思维、过分夸大、过分概括、不见长处和搜索(寻找感到害怕的事情)。患者需要识别出引起自己焦虑的不合理思维,并且寻找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它,以达到缓解忧虑情绪的作用。下面有5个问题可以帮助患者形成更有把握的合理思维:①我所持的忧虑性思维是正确的吗?②放弃忧虑性思维是正确的吗?③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④出现最糟糕的后果时,如何应付?⑤看待这个情境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

在患者每一次回答以上问题时都需要记录下来,因为动摇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它需要反复实践和投入较大的努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应在没有发生焦虑的时候运用,这样才容易达到效果。当患者能够快速完成这5个问题且能自动挑战自己的忧虑性思维后,他们最终将能成功战胜焦虑。

尝试逐级暴露法

若问题的根源是回避事实和缺乏信心,可尝试逐级暴露法达到缓解忧虑情绪的目的。

逐级暴露法 此法涉及识别引发害怕的情境,把每个情境分解成可达到的若干小目标,然后循序渐进,以求达到最终适应这个情境。它包括3个步骤:确定目标,列出各级任务,执行各级任务。

确定目标 列出患者所恐惧或逃避的目标或情境。在描述时,要尽可能地具体和明确。如果恐惧和害怕的对象有多个,应分别记录,并按恐惧和害怕程度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并按序完成这些目标。如果其中某一目标十分迫切,可优先选择这个目标作为第一任务。

列出各级任务 在确定目标后,试着把每个目标分解成容易完成和切实可行的小任务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一完成。

执行各级任务 在列完以上表单后,便可以进入表单上的任务情境了。

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在此情况下,可以让患者用放松法、控制呼吸、分散注意力、挑战忧虑性思维等方法来控制,直到患者感到不再焦虑为止,随后进行下一个任务。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经常进行规律性的练习,不要半途而废,重复练习直到对此不再焦虑。

自信心训练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想适当地作出反应,反而会担心自己的适当举止也许会惹得对方不高兴,因此我们会害怕和担忧。但是,如果我们表现出另一种取悦对方或不惹对方不悦的反应,我们自己也许会感到十分的不愉快。这种矛盾的体验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甚至产生忧虑、害怕和焦虑的反应。

自信心训练主要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压力,特别适用于那些不能表达自己愤怒或者苦闷的人、难以对他人说“不”字的人和难以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人。

要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必须准备好以下5点:①确定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你的权利;②判断自己所需要的是否公平:这反映了他人的权利;③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④做好冒险的准备;⑤保持心情平静。

在自信心训练的过程中,应培养在人际交往中使自己既不处于被动的局面,也不会采取攻击和操纵他人的方式。例如想象自己同老板交谈,老板可能会对你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许这些不合理的要求是通过责骂、训诫、侮辱、关心、建议的方式传达给你,但这改变不了他们损害你的要求和权利的本质。应付这些情况,必须掌握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技巧。①反复阐述自己的主张。面对以下情况:权利有被滥用的危险时、可能被表达清晰但无关的话题转移方向时、当被他人用批评性的言语伤害了自尊时,应该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坚持和重复自己的要求和主张,直到他人让步或同意与你作进一步协商。②机智地回应他人的批评。面对他人的操纵性批评,可以用平和的态度承认他所说的话中具有的真实成分,用这种方式来巧妙地回答他的批评。

篇4

转变的前提:满足其自尊心的需要

米粒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家长都把她当宝贝。可上了高中,一切都变了。物理是那么怪僻、难懂,一节课听下来,米粒一头雾水。可一向高高在上的她却不肯低头向人请教。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下来,米粒的物理成绩仅30分。

米粒的物理老师对这个长得好、但成绩不好的学生似乎很有看法。物理课上每讲解一道题,他似乎都别有用心地看看米粒,然后故意拖长音调问:“你这道题写对了吗?”米粒这样的成绩自然是没写对,周围的同学都幸灾乐祸地笑,米粒恨不能找条地缝钻进去。噩梦一样的物理课终于结束了,米粒踉踉跄跄走出教室,感觉自己像马戏团的小丑,尊严被老师的目光和同学们的笑声一层层剥去。

回到家,饱受折磨的米粒想好好休息休息,谁知家里阴云密布,爸爸拿着30分的物理考卷满腔怒火,妈妈则用失望的眼神望着她。

米粒的心冷了。从那以后,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开始是物理成绩差,然后是化学,再然后各科成绩都坐上了滑梯,哧溜哧溜往下滑。

点评:从心理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差生也是人,是更需要自尊的人。转化差生的第一步是: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

转变的关键:摆脱自卑,树立自信

韩舒曾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老师说他“老油条”,爸爸骂他“滚刀肉”,就连最爱他的妈妈也认为他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可就是从这个学期开始,孩子身上似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一切都因为韩舒换了一个新班主任。

王老师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时,就有老师提醒他,说韩舒是有名的“混世魔王”!王老师笑而不言,他有信心改变韩舒。他决定先和韩舒交朋友。

平时,韩舒和老师之间别说相互沟通,就是在学校走廊碰见,也是互不理睬。这天,王老师决定给韩舒一个“见面礼”――请他到肯德基吃炸鸡。这让韩舒吓了一跳,心想老师不会在炸鸡里下毒吧?可又一想:吃,不吃白不吃!

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王老师笑了:“怎么样,我这个朋友够意思吧?”韩舒舔舔手指头也笑了,这是有生以来老师第一次不请他吃巴掌,而请他吃炸鸡!接下来,王老师给韩舒提了要求:上自己的数学课时别睡觉。这对韩舒来说,似乎不难做到。毕竟“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既然上课不能睡觉,韩舒也慢慢开始听课了。王老师专门设计了简单的问题提问韩舒,韩舒张口就给出答案。王老师点点头,没特意表扬,只淡淡说“好”。一周下来,王老师每次提问韩舒,韩舒总能答对。

事情就从这里发生了变化:韩舒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听课越来越专心,还愿意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随后的一次数学小测验,他竟然考及格了。

篇5

【关键词】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

前言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态势,[1]对于这类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不够,甚至是无效的,而心理治疗却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2]目前国内心理治疗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3]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等与西方人差别很明显,[4]心理治疗中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理论、模式。[3]作为中国的心理治疗,必须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医学有着深入的理解。[5]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心理疗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6]中医得心应手的治病技艺,数千年来主要在医案中体现,本文选择部分历代心理治疗医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归纳整理,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对所选用的每个医案进行客观分析。

劝说开导

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用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治疗。劝说开导疗法,应用范围极广,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运用要点:在进行劝说开导时,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医生要有极大的同情心,态度要严肃、诚恳、热情,语言要慎重,鼓励、引导病人吐出真情,因为病人的倾诉不仅可以帮助判断病情,本身也是一种宣泄,可以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怡悦开怀主要是通过医生对患者进行语言劝说开导,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情志障碍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加以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纠正不良心理。

案一: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请医。季粱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佑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俞氏曰:汝始则胎气不足,乳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遣之。(《列子·力命第六》)[7]

按:如何治疗季梁的疾病,因三个医生的语言、治疗水平不同,故效果、待遇迥异。矫氏按一般情况硬套,被辞退。俞氏重视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得到病人好评。卢氏指出此病产生既不由天,亦不由人,更不由鬼,药物也不能治好。人存在很大的个体心身差异,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寻求适合自己心身特点的调养方法,这病是能好的。卢氏的劝说除了暗示作用外,与病情相符,言语契合病人心理,被愉快接受,增强了其痊愈的信心。

释疑解惑释疑就是根据患者存在的思想疑虑,通过语言说理开导或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怀疑或猜疑,帮助他们去掉思想包袱,恢复健康。

案二:吴桥治陈龙,年八十而病尿浊不禁,则隐几而日夜会,不复近衾。诊之六脉沉沉垂绝矣。叟乃命孙扶起,曲跽告曰:老夫春秋高,子孙仅立门户,死其时也。吾从侄继鸾,年四十,病瘵且危,家极贫,举室五口,嗷嗷待哺,愿公救其死,即尤死贤于生。就而诊之,卧无完席,室中仅二缶作炊。然左脉平,右脉虚大而数,曰:此忧思伤脾也,扶脾土则有生理,治宜补脾抑肝。叟闻瘵者可生,则大喜过望,其病一再剂而愈。逾月瘵者无恙,则夫妇帅诸子罗拜谢之。(《太函集》)[8]

按:陈龙,年八十,病尿浊不禁,不复近衾。古稀老人并不畏死,一番言语让吴桥知晓了,“尿浊不禁,六脉沉沉垂绝”的根本原因是担忧“从侄继鸾病瘵且危,举室五口,嗷嗷待哺”。医家又诊其侄,告知瘵者可生,解除了陈某的思想包袱,大喜过望,接受治疗,二剂病除。

暗示转移

暗示转移法亦即意示疗法,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情绪和行为;一部分医家同时借助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治疗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

其运用要点:暗示转移法主要是使用语言或借物示意。语言暗示包括词句语言和肢体语言。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药物或物品,暗示出某些现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理症结的方法。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丰富的社会学和生理知识,运用时应该谨慎从事,切不可令患者看出任何破绽,否则难以取效。

案三: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隔,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明,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名医类案·卷七·诸虫》)[8]

按:醉甚口渴,而饮石槽水,但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疑心顿起,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思则气乱”,胃脘便觉闭塞,脾失健远,渐成痿隔。“情疑而病,向来以药治之,皆无验也”。吴球用药催泻,将红线丸混入排泄物中,使病人产生虫去病将安的信念,“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可见暗示疗法确是心因性疾病的上佳治法。

顺情从欲

顺情从欲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消除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情志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

其运用要点:人的欲念无论恶劣与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不仅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会导致精神情志的病变。此类病变,单凭劝说开导、移情易情是难以解除患者的疾苦,必须“以从其意”(《素问·移情变气论》),只有当其基本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才有可能痊愈。

案四:有荷担贩盐者,家无斗粟,盐为捕所夺,呕血数升,匍匐求治。同文潜以白金半锭杂药中,其人启函得金,以为误也。同文曰:我安得有金?即遗汝,必明告汝矣。其人得金喜,饮药立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医术名流列传》)[7]

按:赤贫之人,以荷担贩私盐为生,盐为捕所夺,“怒则气上”,呕血数升,匍匐求治。本案治心为上,药治为辅。钱同文巧妙地以半锭白银混入药中,使贫穷者极需挣钱养家的渴求,因得到意外之财而满足,对症治疗,饮药立愈。

移易性情

移易性情疗法就是转移注意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思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其运用要点: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影响患者心身功能稳定的刺激灶,它反复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了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病证迁延难愈。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它的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则病自愈。”

凡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痛,以致这一心理活动有碍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时都可选用。若患者过分注意躯体的某些部位,从而成为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亦可试用。此外,还可用于纠正某些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出现的病态行为。

案五:按《古今医统》,莫君锡,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炀帝晚年,尤迷于色,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而阳过盛,日饮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锡奏为置冰于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逐止。(《古今医统》)[7]

按:隋炀帝过服壮阳药,“日饮水百杯而渴不止”,莫君锡让隋炀帝把注意力转移到冰上,面对冰形成条件反射,凉意生,烦渴止。此法与曹孟德望梅止渴异曲同功。

激情疗法

有意识地诱发病人某种情绪变化,如激怒病人,或使其羞愧、惊恐等,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可以称为激情疗法。

其运用要点:此法难度极大,容易被病人误解。此疗法用之失当,有可能刺激伤害患者,侮辱其人格,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故非万不得已不可行之。

案六:齐闵王疾,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诊王脉,谓太子曰:非怒则王疾不可治,怒王则文挚死。太子曰:苟已王疾,臣与母以死争之,愿先生勿患也。文挚曰:诺。与太子期而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疾。王怒不与言,文挚因出陋辞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王不悦,果以鼎生烹文挚,太子与母合争之不得。夫忠于平世易,忠于浊世难也。(《吕氏春秋·至忠》)[7]

按:此为激怒疗法。文挚诊齐闵王卧病不起,认为怒可愈。首先与太子商定出诊时间,但三次爽约令王怒;在诊病时又逐渐增大刺激力度,故意“解履登床,履王衣”,加深怒意,最后以陋辞诱使王大怒,怒则气上,郁积之物随之一吐为快,“遂乃疾已”。

案七:邱汝诚治一女子,欠伸臂不下。邱命其母裸女上身,以单裙著之。曰:俟吾揭帘即去下裳。母如命。邱扬声而入,女羞缩臂即复故。(《挥尘新谈》)[8]

按:激起人的羞愧之情,每能诱发其做出超常的反应,特别是强有力的保护行为。合理地进行诱导,正常地利用这种自身强有力的保护反应,常可起到纠正心身病态,尤其是运动系统病态的作用。本案是妇女运动系统的病态,类似于神经性强迫状态。男尊女卑是封建社会的价值取向,男子可乐无度,但女子却不能失去贞节,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身体意味着失去清白,邱汝诚抓住女性的这种意识,突然上前佯要脱其衣裙,女子因羞愧下意识做出超常的自我保护,心身病态得到纠正。

案八:一人无故舌出于口寸余,他医遵古方熏以巴豆烟,饮以清心脾药,不效。先生(陈梦琴)命取鸡冠血涂之,使人持铜钲立其后,掷于地,声大而腾,病者愕顾,而舌收矣。或问其故,先生曰:舌为心苗,心主血。用从其类,必鸡冠者,清高之分,精华所聚也。掷钲于地者,惊气先入心,治其原也。以按:周真治妇盖从其法化出。(《冷庐医话》)[9]

按:此为惊恐疗法。舌出于口寸余,熏以巴豆烟,饮以清心脾药,不效。陈梦琴用鸡冠血涂舌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人持铜钲立其后,掷于地”,巨大的响声令“病者愕顾”,随响声出现了强烈的应激反应,使舌出不能收的躯体功能状态得到改善,舌能收回口腔中。

【参考文献】

1董湘玉.中医心理学基础·编写说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2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1986:67.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79,378.

4李黎,俞锦宾.试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J].绍兴师专学报,1994.(1):55.

5阎勤民.女性潜意识——一个心理医生的导引手记·自序[M].合肥:花城出版社,1999:5.

6徐斌.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7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医术名流列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83:152,291,129,80.

篇6

中图分类号:R74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081-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001

受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German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德文简称DCAP)等单位的邀请,中国医院协会组织心理治疗考察团于2008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访问了德国。代表团在德国期间访问了德国卫生部,参观了德国的心身医院、精神病医院,与卫生部官员、保险公司、大学和心理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代表团在德国的访问过程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Margarete HaassWiesegart和Alf Gerlach博士全程陪同。研究院的多位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Wolfgang Senf,Tomas Plnkers,Thomas Fydrich,Alf Gerlach,Ansagar Lottermann等为代表团做了学术演讲。

德国是开展心理治疗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心理治疗服务管理已有约100年的发展历史。心理治疗发展的里程碑是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心理学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该法律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确定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或者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可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获得了与精神科医师、心身医学科医师一道,在医疗卫生领域内向成人患者或者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本文将结合访问的情况与相关资料,重点介绍德国对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发展心理治疗的教育培训及健全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德国心理治疗历史及心理治疗立法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奥地利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很快在德国传播。1910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相关组织:柏林精神分析组织(Berlin Psychoanalytical Organization,德文缩写BPV,于1926年改为德国精神分析学会,Germ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德文缩写为DPG)[1]。

20世纪20年代德国相继开办了第一个精神分析门诊和第一家精神分析医院。同一时期,Georg Groddeck在BadenBaden开设了第一家接受住院病人的心身治疗诊所。这一时期许多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对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发生兴趣,他们开始讲授相关课程,并出版了一批心理治疗的教科书[1]。尽管官方的精神病学组织一直排斥心理治疗,使其一直独立于精神病学,但1927年,第一个医生的心理治疗组织(Allgemeine rztliche Gesellschaft für Psychotherapie)还是正式成立了[1]。

30年代,特别是1933年,在纳粹势力的影响下,DPG学会有许多犹太籍成员被杀害,1936年这一学会被迫解散[1]。这一时期许多犹太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移居其他国家,柏林的精神分析诊所也被迫关闭。在纳粹时期,有大批的精神病人被杀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治疗才在德国重新得到发展。

1945-1950年,德国的几个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相关的组织成立,1945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精神分析诊所。1946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保险公司开设的心理疾病研究所(Versicherungsanstalt Berlin) ,此研究所对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60年代初,Annemarie Duhrssen及其同事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这使得心理治疗指南于1967年进入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1]。

从1957年开始,经过培训的医生可以“心理治疗”的名义工作,1978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治疗被认可,医生开始以“精神分析”的名义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大批以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为名称的医院或科室;50年代开始,在德国涌现出许多心身治疗医院。这些医院和科室最初都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进行治疗,到80年代,特别是1987年,行为治疗成为第二个被认可的治疗学派后,开始了以认知行为治疗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工作[1]。

1967年心理治疗指南进入了德国政府制定的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之后,由医生提供的精神分析治疗在部分健康保险公司列入了可以报销的治疗项目[2]。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患者对心理治疗需求增加,而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数量不足,德国开始探索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措施(1970年,当时的东德建立了“心理治疗专科医师”制度)。从1971年开始,经过心理治疗培训的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学工作者,被允许与精神科医生联合进行心理治疗工作[3]。

1971年,德国政府联邦议院任命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德国精神医学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建议。1975年提交给德国联邦议院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德国精神医学的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1980-1985年,联邦政府在6个州实施了一项大型改革示范项目;并在1979-1986年,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起草并撰写了精神医学改革的计划书。发表于1988年11月的计划书中涉及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应用领域和职责范围,并在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应为在精神病学领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制定职业法规 [4]。

1992年,在多方要求下,德国联邦医学协会( German Federal Medical Association) 在其第95届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新的专科医师分支,即心理治疗医学的医师( physicians for psychotherapeutic medicine)分支,其中包括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以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这个决定促进了精神卫生相关学科的教育改革,使心理治疗的教学内容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自此,所有学习医学的学生,其所学习的课程中必须包括心理治疗医学的课程[1]。

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The law for Psychological Psychotherapists and Childand YouthPsychotherapists)》[23](以下简称心理治疗师法)。按照该法律,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或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具有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使医疗卫生领域中由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合法化,同时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自此法出台后,那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而从事心理治疗者不得再使用“心理治疗师”的称谓[1]。现在,心理治疗在德国作为医学临床治疗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师的培养、考核、从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管理严格。

2003年,德国将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重新命名为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科医师[2]。心身医学是从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学科,学习心身医学的学生需要大学医学系毕业,同时进行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目前,德国许多医院有心身医学科,许多地区有心身医学诊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不同,在德国、瑞士、奥地利,心身医学科是与精神科平行的独立临床专科。这种格局有其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以及精神病学界在纳粹时代所犯的错误。心身医学十分强调心理治疗,所以全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学”;临床科室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共同在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工作。

2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与心理治疗师资格

2.1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这使得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德国得到明确的区分:心理咨询工作通常在社区咨询中心开展,这些中心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的资助,服务是免费进行的。德国的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人员培训、从业机构、经费来源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心理治疗那样规范和严格。

2.2 不同类别的心理治疗师及其培训途径

心理治疗师法出台以后,允许心理学出身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训练的人员在医疗领域从事心理治疗。以此法律为基础,心理治疗师按其培训背景可分为两类,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医学的心理治疗师;按其专业培训内容也可分为两类,针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出生至21岁前)的心理治疗师[1]。

希望成为心理治疗师的人员,必须先在大学学习医学或心理学。医生中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的途径:精神科医生要加心理治疗培训,其他科加心理治疗培训,或各科加儿童心理治疗培训。大学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德国,本科学习通常为5年,毕业后得到的学位相当于硕士,大学的学历培养中没有另外的硕士培训)在参加政府认可的培训机构或大学的培训机构的心理治疗职业培训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教育学背景者也可申请参加培训。不同教育背景人员在分别接受规定的培训课程后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质(如图1所示)。

到2007年德国共有19917名心理治疗师,其中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4484人,约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25%;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共15433人(其中成人心理治疗师12728人,儿童青少年治疗师2705人)[5]。

2.3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及国家考试

目前德国共有173家获得政府发放的许可提供心理治疗培训的机构,其中33家在大学内,集中在柏林、海德堡、汉堡等4个城市。现在德国获得联邦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及社会保障委员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学派为心理动力学和行为治疗,各培训机构可以在心理动力学、行为治疗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系统深入培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也有严格的规定,其差别在于培训内容偏重在成人或儿童和青少年。全德国现有100所机构做心理动力学培训,73家做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学习认知行为的学生与学习心理动力学的学生其数量比为3∶1[5]。

现在许多人希望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申请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例如申请参加精神分析培训者需要经过3次访谈的评估[6],通过者方可参加培训;行为治疗的培训也需要经过2天的考核筛选[5]。因此,进入心理治疗培训者,通常都是心理学系或教育学系毕业生中的优秀者。

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5个部分。(1)理论部分:培训时间至少600小时;(2)实践培训部分:培训600小时为治疗小时数,另外接受督导150小时;(3)临床实践部分:1800小时,包括在精神病院工作600小时,另外600小时在法定承认的医院或私人开业门诊的实践,在心身医院工作600小时等(通常在医院对住院病人工作1200小时,对门诊病人工作600小时,完成全部实践小时数通常需要1.5年);(4)自我体验部分:120小时;(5)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等930小时。共培训4200小时[5]。4200小时仅是政府规定的培训时间,在许多高水平培训机构或大学中,对参加培训者的培训要求实际上高于这一标准,精神分析培训所需要的时间比4200小时更长,培训更为严格[67]。按照政府规定,全日制培训需要3年,半脱产培训需要5年才能完成,而实际上要完成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标准和要求,许多学生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完成心理动力学培训平均约需要8.5年,完成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平均约需要5年时间)[5]。

学生经正规培训机构培训毕业后,须参加德国联邦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执照。考试包括笔试(理论部分)和由3人专家小组进行的面试。笔试内容包括:心理治疗的理论,疾病分类学,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与评估、预防与康复,不同心理治疗学派对疾病的概念化及治疗方法,专业伦理及法律知识等。面试部分由学生现场抽取题目,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了解既往病史和诊断的能力,分析发病机制、辨别疾病指征及对治疗理论及方法选择的能力,与病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把握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能力等[3]。通过国家考试者,可申请心理治疗师开业许可,得到许可后方可以此为职业。

3 心理治疗系统与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

3.1 心理治疗立法及行政管理

德国政府对心理治疗的管理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管理和州政府一级的管理。

联邦一级负责立法及相关规定的修改,执行立法由州一级政府相应机构负责。德意志联邦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中与心理治疗密切相关的法律一个是“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另一个是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要求所有联邦公民都需要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5类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8]。其中涉及心理治疗的保险为医疗保险。

州政府一级的管理,德国各州政府劳动福利部下属的卫生局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培训机构的认证工作;较大的州有独立的卫生部负责此方面工作。此外,州一级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还具有控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作用,社会保障法的执行情况就是由州一级卫生部或劳工福利部进行监督的。

3.2 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和保险付费认可

法律授权德国联邦科学顾问委员会负责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工作。该委员会下设有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包括有12名成员,其中6位为心理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6位为精神科医生。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从治疗过程、疗效方面审查心理治疗学派及其治疗方法的科学性[9]。目前,该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有:精神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1978年获得批准),行为治疗(1987年获得批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2006年获得批准),系统家庭治疗(2008年获得批准)。

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在决定某一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性时,采用多种科学指标进行衡量[9]:该学派对各种心理障碍病因的解释、治疗的理论及科学的实证性研究的证据。最后一项至少需要有三项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研究为证据,并且这些研究需要同时符合随机对照、有清楚的治疗过程、采用真实病人的研究及有干预后的随访等条件。

德国的法律认可获得科学委员会科学许可的心理治疗学派进入医疗保险系统,但这不意味着被纳入国家健康保险支付的治疗项目,而获得保险支付需要得到德国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的批准。德国的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在联邦科学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基础上评估该学派的治疗效力。目前,获得这一委员会批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心理治疗种类仅包括1978年通过的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和1987年通过的认知行为治疗。

3.3心理治疗质量管理与行业协会的作用

3.3.1 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德文: Kammer)

各州均成立有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全国行会由各州行会组成[3]。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在取得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后都必须加入心理治疗师行会。心理治疗师行会负责的是心理治疗师本身的质量控制。行会会员必须按时交纳会员费用,并按照规定每年完成一定课时的继续教育学习。

心理治疗师行会对会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进行管理,接受患者投诉。各州的心理治疗师行会设立有专门处理违反伦理规范的委员会,有自己聘请的律师。这个专门的委员会的职责是处理相关伦理投诉。心理治疗师行会以此方式保障在各州从事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师的学术资质和伦理水准。

心理治疗师行会要求其会员遵纪守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心理治疗师治疗的患者必须是符合ICD10诊断系统中某种诊断标准的人,或具有诊断标准中某些症状的人。不符合这些条件者,不属于心理治疗的对象。而且按照规定,符合ICD10诊断标准者在不同科室的治疗也有分工。如:重性精神病、药物依赖、重型抑郁等归精神科诊治;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轻型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及各种心身障碍等归心身医学科诊治[1]。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主要在心身医院或科室从事临床工作,或在私人诊所从事临床实践,所接待的病人为后一大类,应按照规定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此外,根据法律,得到执照可以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进行心理障碍的诊断,其诊断权如医生一样。但如果病人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将其转介给医生。

此外,心理治疗师行会制定有心理治疗师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所有会员必须遵守。例如,如果病人有明确的自杀和伤人倾向,治疗师必须向相关部门告知;治疗师不得与病人发生性关系等。如果心理治疗师违反了行会的伦理规范,将面临处罚甚至被吊销开业许可。情况更为严重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3.3.2 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

心理治疗师行会的成员如果私人开业从事心理治疗的话,必须加入该州的Aships(Associations of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Physicians),即各州的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Aships管理并代表所有开业医师(包括心理治疗师)的利益(特别是私人开业医生的利益)与社会保障系统协调,并获得保险付费[10]。德国联邦的全国性法定健康保险医师行会称为Naships,Naships管理各州Aships的机构,由17个州或地区的Aships组成,负责管理15万医疗从业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师。

各州Aships的委员会与保险公司会按照每个地区人口与心理治疗师的比例,共同决定每个地区需要配备多少开业医生。目前德国的情况为:大城市居民与不分学派或类别的心理治疗师之比大约为2000∶1[11]。心理治疗师只有成为Aships会员,在其管理下,为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服务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将费用付给Aships,再由Aships付钱给私人开业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由此可以看出,Aships的职能是负责心理治疗师的市场准入和操作性管理。

3.4 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对心理治疗行业的监控

在德国,患精神疾病的人得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可以获得保险支付。目前保险公司仅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付费。法律规定社保必须包括心理治疗,目前保险公司为心理治疗师每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服务付费为70欧元~80欧元。以个体门诊治疗为例,心理治疗师必须对接待的每一个病人,完成系统评估和诊断报告,说明自己的治疗计划及方法,并将报告提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将报告转给一个独立的资深心理治疗师进行评估;经专家评估合格,申请获准后,心理治疗师给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为不同心理治疗学派付费的治疗小时数是不同的,对行为治疗服务通常付费45小时,最大限度付费80小时;精神分析治疗付费通常为160小时,最大限度付费300小时[11]。保险公司以此方式对治疗师的心理治疗服务起到监控作用。

心理治疗服务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获得保险公司的支付,其原因在于当时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罹患心理障碍的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消耗的医疗资源明显少于不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而民众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促使医学领域向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开放,使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在医学领域从事心理治疗,这使得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得以缓解。而将心理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医疗保险的支付,则是民众可以真正使用心理治疗的福音。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总有一天,社会会形成共识,穷人和富人都能免费享受心理治疗。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Senf教授认为弗洛伊德的话在德国已经很大程度地得到了实现[2]。尽管德国的心理治疗系统及管理体系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但其组织管理框架和发展的思路,仍可以给中国心理治疗的发展以某种启迪。

参考文献

[1]KrauseGirth C.Germany[M]∥Pritz A,ed.Globalized psychotherapy.Vienna,Austria:Facultas Verlagsund Buchhandels AG,2002:134-154.

[2]Senf W.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 History,facts and current structur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3]Munz D.Psychotherapist law,professional code of conduct,ethical principles[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4]波恩精神病患者行动委员会整理编辑.德意志联邦政府专家委员会建议汇编.在联邦政府精神疾病模式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心身治疗领域的照管改革[G].联邦青年、家庭、妇女及卫生部,1988.

[5]Bents H,Kammerer A.Psychotherapy training focusing 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Heidelberg,Germany,December 3rd,2008.

[6]Plnkers T.Training at the Frankfurt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Frankfurt,Germany,December 2nd,2008.

[8]Lottermann A.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The role of the country Baden Wuerttemberg[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9]Fydrich T.Quality assurance for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10]Clever B.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Psycho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篇7

心理治疗者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条件,便能较好地贯彻心理治疗的三个原则而获得满意的疗效。作为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虽然与以消除某种心理症状和疾病为目标的专门心理技术(即第二层次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但也不仅是强调医务人员要注意言行这样一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一般要按如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验

病人来医院就诊,一般可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精神已经不正常;另一种是存在许多躯体症状(其中部分病人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有很多心理症结和矛盾紧张的情绪;另一部分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但却有因躯体症状所引起的焦虑不安心理困惑);第三种人是没有任何躯体症状’看上去象一个健康的人,但却存在性格上或行为上的问题,使他不能很好适应生活环境或在人际关系上发生的冲突。不论哪一种情况的病人,都要经过全面的检查、化验检查以及必要的心理测验。这不仅是为明确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所必需,而且只有经过上述详细、严谨的医疗诊断程序,才能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和信任,心理治疗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并有针对性。

二、填写好病史

在作心理治疗前,要让病人或其家属在已印制好的就诊病历上填写简要病史,这可以使病人整理自己思路,明确自己的求治目的。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病人,效果更好。病史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最突出的症状,要求解决的问题,自己过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家庭情况及各成员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兴趣、受好等。在这一过程中,治疗者不仅可从病人所写的病历内容而且还可以从其行为表现上初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病人往往在病历上密密码码地写满了自己的症状和痛苦,甚至拿出一叠记载自己病情的病历。这常常是神经衰弱病人的典型表现。

三、心理治疗的环境要求

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交谈来进行。为此,要有专用的小房间。为教学和研究所用的心理治疗室一般应设有不为人们所察觉的录音和录象装置,或装有单向玻璃窗户,供学习者在外观看。室内要布置成象一个精致、舒适和的家庭小客厅,设有3~4个沙发或软椅,并有茶几和茶具;室内色彩、灯光柔和,比较安静,房门关闭后外面的声音就传不进来,并且不要安装电话。这样,病人很快就能安下心来,并感到在这样一间房间内可以不受拘束地向医生倾吐自己的苦恼。谈话只在治疗者和病人之间进行,除非病人精神不正常,才可让一名亲属陪同。

四、选择适当的谈话方式

谈话的方式因病人的不同而异,一般根据下述原则进行。

1.对精神明显不正常、失去理智的病人,不论他是沉默不语,还是吵闹不休不可理喻,治疗者都要用坚定的口吻、反复地向病人明确说:“你是精神病人,这里是医院,我是专门医治你这种病的医生”。不管病人是否接受,都要反复向病人灌输上述三句不同含义的话。 转贴于

对待这类病人,做好其家属、亲友、同事和领导的工作,争取他们的合作,亦属重要。他们不知道病人早已失去自知力,认为告诉病人患精神病会使他更受刺激,因此常采取不正确的手段,欺骗病人来医院就诊。

如有可能,应让病人住院治疗;如条件不允许住院,则需门诊治疗。在给精神药物的同时,要向病人家属讲明他目前的处境;一个对自己生命和健康失去维护能力的精神病人,当然需要得到最好的医疗照顾。不管病人是否听得进去,这些言语是起码的心理治疗,一俟病人神志稍许清醒、理智有所恢复时,这些言语就能起到促使疾病好转的作用。

另一部分病人其精神虽不正常,但外表上不易被周围的人士认识,仅被其亲属或好友所察觉。病人尚能与人交谈,但坚持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他是在家属或亲哄骗之下来到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精神不正常或至少被怀疑处在精神病的边缘。对这类病人,治疗者必须象对待正常人那样与其谈心,使他能终于接受他有病(但不是精神病)的观念,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检查,以便能确保健康,恢复原先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方式。这类病人一次谈话常不能解决问题,需要3~5次的谈话或心理治疗,才能把诊断肯定下来,同时病人也逐渐明白自己可能有病而与医生采取合作的态度。通常,这些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和接受一些药物治疗后,会感到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有些变化,医生的谈话似乎有些道理。当病人主动找医生接受治疗时,心理治疗的效果就可以肯定了。

2.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病人,因为他们都是神智清醒的正常人,所以心理治疗的措施就与那些失去自知力、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种病人大不相同。对于这些病人,要根据病情拟定心理治疗的实施计划,如预计多少次谈话能完成治疗任务,每次谈话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等。当然这往往要在1~2次谈话,初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后才能订出实际可行的治疗计划。有些病人只经过3~4次的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达到痊愈;有的病人则需较长时间,甚至要施行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即第二层次的心理治疗)才能消除症状;还有些病人需要配合一些药物方能奏效。这里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治疗方式,但其核心都是通过治疗者的言语影响病人的心理使其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虽然心理治疗的方式和实施计划因人而异,但其内容总是包括在心理治疗原则的三部曲中:第一步,让病人倾诉其苦衷,消除其影响病情的消极性情绪;第二步,让病人懂得一些治疗自己疾病的医学知识,学会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患病的原因;第三步,让病人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只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就能适应任何变动的环境,并且不管遭遇多大坎坷,都能在生活中做一名强者。

治疗者在一开始就向病人说明,谈话内容要作为病历资料妥善保存,严守秘密,绝不外传。并要注意在交谈时不作任何记录。

篇8

(98%), 对照组控制92例(92%), 观察组症状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102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病机是随着病症的延长, 病情呈反复发作势态, 进而出现了慢性气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该疾病除了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还可配合适宜的心理治疗来提高临床诊治效果[1]。本文旨在分析支气管哮喘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 特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诊治的20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诊治的20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 其中男110例, 女91例, 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7.5±5.8)岁;哮喘病程2个月~22年, 平均病程(11.08±4.08)年;文化程度分布:高中及其以上学历51例, 初中及其以下学历150例;病史分布:有家族哮喘史患者51例、慢性肺部疾病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其中排除急性病情发作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与对照组(10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程度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轻度疾病患者吸入600~800 μg/d的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必可酮);中重度病情患者先用茶碱类或β-受体激动剂药物控制临床症状, 再逐渐过渡吸入必可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治疗, 具体内容为:①沟通了解:医务工作者可通过交流、谈话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生活史、既往史等, 沟通过程中细致入微的倾听、沟通, 逐渐掌握患者的基本心理情况, 为采取适宜的心理治疗做好铺垫。②医患同析:患有支气管哮喘后, 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起进行负面情绪形成原因的剖析工作, 通过细微分析的方式明白患者出现负面心理的根源, 并以此为出发点采取科学的方式逐渐减轻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该疾病的预后, 自身慢慢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支持[2-4]。③认识实践:认识不足是造成患者负面心理的关键因素, 因此医务人员首先应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的疾病认识观念, 不片面理解支气管哮喘, 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并逐?u形成乐观向上积极正面的心理情绪, 健康的心理状态更能战胜病魔。④协助患者制定出科学生活日程表:患者在医务人员的协同作用下拟定每日生活计划, 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状况监测, 识别并评估自身负面想法, 在归纳自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科学而正确的生活方式, 这对心理保持健康状态有很大的辅助作用[5-8]。两组患者均在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 观察组心理治疗每月进行1次, 心理状况明显改善可酌情延长至每2个月1次, 每次治疗前均对患者心态、体征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估再灵活调整心理治疗计划。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临床症状控制率和肺功能改善情况。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肺功能 FEV1和PEF指标由同一仪器及医师进行检测;症状控制标准:哮喘为首的临床症状全部缓解或发作次数明显降低, 每周发作频率不超过1次者视为控制, 否则视为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31.4±6.2)、(18.2±5.2)分, 对照组分别为(31.2±6.0)、(18.1±

5.0)分;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18.2±5.6)、(25.3±7.4)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7.9±3.8)、(14.3±4.7)分;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得到控制99例(98%), 对照组控制92例(92%), 观察组症状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7, P=0.0496

2. 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FEV1改善比例分别为(0.69±0.32)、(0.37±0.24)%, PEF指标改善情况分别为(0.52±0.22)、(0.40±0.18)L/s;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9

【摘要】目的探讨情志的心理治疗,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病人在患病时的情绪变化,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方法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开导法。结果通过支持疗法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灌输观念获得治疗效果;说理使病人了解病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结论情志的心理治疗惯穿护理全程,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向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情志心理治疗康复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随着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而有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超过正常适应能力,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精神情志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种精神情志变化,是健康的象征,而失去这种特有机能,都是病态的表现。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1]。这说明了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能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健康。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中医名著《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能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化反过来又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则则著而为也。”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就说明了情志的心理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情志的心理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那种以疾病为对象,就事论事的护理已不能完成护理学的使命,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包括患病的人和健康的人)。护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命全过程―――生、老、病、死的护理需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其任务是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护病人以及指导康复。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及技巧,治疗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及个性等有关问题[2]。目的在于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忧郁等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病人的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事的看法及人际关系,并能较有效地采用适宜方式处理心理问题及适应生活。其实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施加心理影响,并对病人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有时甚至是主要的)治疗作用。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人在患病时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为此,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几种心理治疗方法,以减除患者在患病期间的情志变化。

3.1情志心理治疗的原则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个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的心理治疗。

3.1.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3.1.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1.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亲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

3.1.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4情志心理治疗的方法

4.1支持性心理治疗它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以解释、鼓励、保证和安慰为主要。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性质缺乏认识和了解,容易滋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不清楚如何主动配合治疗。因此,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情。对于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人,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一旦发现病人对自己的健康和前途疑虑不安时,应及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向病人作出保证,甚至承担责任,以振作病人的精神,消除其紧张与焦虑情绪,唤起希望和信心。

4.2暗示疗法病人不经过逻辑判断,直觉地接受护理人员灌输给他的观念而取得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权威性、学识和治疗能力,也取决于病人的人格特点及情绪状态对接受暗示的程度。病人对护理人员比较信任,感情好,便容易接受暗示。相反,则会无条件地拒绝暗示。但是,在实施暗示治疗时,应事先向病人讲清楚治疗的目的和病人的要求,其语言要温和、简短、明确和有力。结束后,应向病人指出这次治疗已取得的成效,同时叮嘱病人要继续照此锻炼,促使功能恢复。

4.3开导法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激比其他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产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

首先要教会病人制怒,《内经》指出“百病之生于气也,即则气上”,“怒伤肝”,说明怒可以致病。要保持健康,应念念克制发怒。铭刻:“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其二是教会病人怎样解忧排愁,著名文学家冰心说:“人生在世,不为个人私利操劳所累,心胸就宏大起来,精神就会充实起来,心情自然就可以乐观,情绪自然就会兴奋。”当病人出现忧愁时,切不可让其“闭门独忧”,而应协助病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到户外活动,听音乐等,以舒畅情怀。其三,教会病人摆脱悲伤,当病人处于疾病的磨难时,会产生悲感,护理人员应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拔的精神,驱散悲伤情绪。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总之,情志的心理治疗是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以其语言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行为,提高病人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进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围绝经期是指接近绝经期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度期至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不单纯是生理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综合问题。我院妇科门诊对126例妇女进行复查,以证实对妇女围绝经期进行卫生宣教及心理疏导有重要的保健意义,体会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2005年在本院就诊的24例及前来普查的102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45岁以上,平均(48±2)岁,文化程度不等,有月经不规则或停经,无传染病及器质性疾病。将126例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86例,两组基本情况大体相似。

1.2 方法 ①对照组40例,单纯用药物治疗。谷维素2片,3次/d,以减轻多汗症状;失眠者给予安神补血口服液或刺五加冲剂服;情绪抑郁者给予逍遥丸口服;并补充钙剂,以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根据症状增加或减少药物,观察1.5~2年。②观察组86例,不用药物治疗。只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因素的心理疏导,使其了解围绝经期的身体变化。宣教指导工作一般半年1次,每人平均接受2~3次,观察1.5~2年。

1.3 宣教内容:①心理支持疗法:向患者提供相关宣传资料,讲解有关知识,使其了解围绝经期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减低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代谢紊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若干年后体内就会建立新的平衡,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生理变化,对引起焦虑的因素因人而异进行心理指导,减轻心理负担,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精神愉悦。护士应积极热情地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她们表达自我感受,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尊重患者的人格,并与家属联系,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冲突,让患者感受来自家庭的关怀,减少失落感。②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做适合中老年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健美操等。此类体育活动可充实,亦可广交朋友,扩展社交范围,同龄人之间可以可以相互对慰,变得心胸开阔,心情舒畅,从而减轻身体不适症状。③注意安排好生活与休息:在围绝经期,应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生活规律,劳逸适度,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中应注意低脂、低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讲究食疗的保健作用。④重视健康检查:为使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的相关知识,及早做好预防的相关宣教工作,使其了解围绝经期正常的生理过程,及早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保持乐观的心态,帮助她们减轻压力,调整自我,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纠正,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同时对其家人给予指导,以使患者在其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为有效,若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需其他科室配合治疗者则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1.5~2年的治疗和观察,观察组86例中显效58例,占67.4%;有效24例,占27.9%;无效4例,占4.7%。对照组40例中显效16例,占40.0%;有效13例,占32.5%;无效11例,占27.5%。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59,P< 0.01),说明心理治疗与健康指导对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有较好效果,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