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存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震局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震局存在的意义

篇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救助制度已无力承担起救助贫困人口的功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然而,由于制度的不成熟,使得制度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本文对我国现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再就业等解决对策,以利于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问题 建议

贫困问题在我国一直都存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镇实行普遍充分的就业制度、基本均等的工资收入制度、粮油供应的价格补贴制度和救济制度,城市贫困问题相对很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城市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意义及取得成绩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唐钧认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在于:(1)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3)符合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4)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绩

我国的城市低保工作,1993年始于上海。1997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政府正式有力推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7年8月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总数达到206个,占到当时全国城市总数的1/3。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制度上夯实了城市低保工作的基础。2000年,国务院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并对部分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到2000年1月,我国有668个城市和1689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面向非农业户口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为282万人。2001年,国务院决定扩大保障覆盖面,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中央财政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十几年来,使我国城市扶贫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7.8元,最低保障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5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8万户、2347.7万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健全、完善本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因此在城镇低保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低保资金筹措、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对于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东北、西北困难企业集中的地区,低保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是地方财政的压力大。由于困难企业集中,财政收入减少,负担的低保人口又多,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资金进行适当的补偿,并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地方在低保资金的预算和使用上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特别是贫困县、市财政紧张,一味地依靠中央、省级财政拨款。其二是保障资金列而不支,或是挪作他用,阻碍了低保制度的实施。其三,国家、省级的补助和调剂资金未必能用好。因为没有实事求是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方案,使钱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甚至权力滥用,滋生腐败。

2.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不完善问题

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仅仅是保障生存的救助制度,低保资金只能帮助低保对象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就会面临比生存更突出的难题。除很少部分地区对低保对象在就医、教育、廉租房、减免水电气费等方面已有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外,大部分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还很差。尤其是再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障工作严重脱节,一些有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低保对象很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但就业无门;由于没有相应的学杂费减免政策,很多低保家庭子女拖欠学杂费、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低保家庭成员生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拖垮全家;部分低保户住房条件极差,三世同住一间房屋的现象比较普遍。长此下去低保对象只进不出、低保人员日趋增多,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3.城市低保与其它社会保障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构成了我国城市保障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的建立是为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保障对象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三条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而且牵涉到众多企业,使得城市低保不能与其它的社会保障很好的衔接,造成了一部分贫困人员得不到保障,这样不仅给城市低保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对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产生了影响。还有,城市低保制度与原有的贫困救济等方面衔接不够,有些项目和标准缺乏统筹考虑,显得过多过滥,有些该给的没有给足,有些则是不该给的却给了。另外,低保标准的确定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因而也缺乏科学性。

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出面对城市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民心工程”。由于低保制度的实施时间短,社会形势变化较快,所以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反贫困进程,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比较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了。

1.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弥补法律上的相关空白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工作急需法律规范,订立一部《社会救助法》,明确从事社会救助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社会救助工作的操作程序、被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被救助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关部门的义务及违反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依法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被救助对象的行为,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是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享受保障的前提。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民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当然必须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和增加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形成可靠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应根据各地财政状况、最低生活保障任务和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是对重点欠发达地区、困难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地区,中央要加大财政困难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最后,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筹资社会化、筹款多元化的新途径,鼓励社会个人捐资捐物,并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从而形成政府救助、社会帮困的多元保证格局,减轻中央和地方上的财政负担。

3.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

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再就业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还处于被动局面。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暂时的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低保工作日益增加的压力,关键是为低保人员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低保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使低保人员能够在一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首先,要改变重生活保障,轻就业保障的倾向。让有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保障,制定鼓励和督促低保人员参加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安置低保对象的产业、行业、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其次,要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兴办门槛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各类社会服务实体,努力开发和启动社区就业服务系统,为低保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低保对象进行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三是广开职业介绍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政府援助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低保对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就业前的培训工作,同时给予企业和个人以及非营利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

4.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低保负担十分沉重,关键是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转变和建立起来。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个保障项目之间应目标一致、政策协调、相互沟通、协同运作,以期获得具有“合力效应”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障。另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依赖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一,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很多国家尤其是英国、瑞典等高福利国家,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第二,健康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总而言之,随着政府和中国社会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城市贫困问题得到缓解的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唐钧.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中国社会科学.1998(1).

[3]杨福礼.我国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发展论坛.2002(11).

[4]民政部.2009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李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夏少琼.当前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唯实.2004(5).

篇2

关键词:宝昌台;地电阻率;特征变化;机理

中图分类号: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3-0358-06

0引言

由于气象、环境等因素影响,地电阻率观测数据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一条平直的曲线,而是具有趋势变化、年变和脉冲等多种变化形态的曲线。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系的地震前兆异常因上述变化的存在,通常被弱化甚至被掩盖,因此分析地电阻率曲线典型变化特征,并研究其产生机理,对于识别和提取前兆异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昌台(4190°N,11527°E)位于内蒙古太仆寺旗,地貌为低山丘陵地带,覆盖层较浅(地震局,2006),该台地电阻率自1980年投入观测,对曾发生于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在震前有不同程度异常反映(高立新,黄根喜,1999;黄根喜,2000;戴勇等,2009)。本文主要通过小波变换、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宝昌台地电阻率存在的典型变化特征,并从气象因素、区域应力场等角度解释其产生机理。

1地电阻率变化特征

宝昌台地电阻率变化主要有非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典型的非周期性变化主要为地电阻率NS测道,自1993年至今呈现长期下降变化(图1)。而处于同一测区的地电阻率EW测道观测数据却没有出现类似NS测道的显著的趋势下降,从这一角度来说,宝昌台地电阻率长期变化具有各向异性变化。

为准确获取宝昌台地电阻率存在的周期性成分,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FFT)(万永革,2007)对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的地电阻率整点值数据和1993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的日均值数据分别进行振幅谱分析。结果显示,地电阻率两测道整点值数据对应振幅谱都存在一个变化幅度大的单峰值形态(图2),其峰值频率一致,都为1157×10-5 Hz(对应周期24 h),这说明宝昌台地电阻率整点值曲线存在典图1宝昌台地电阻率日均值曲线

Fig1Daily mean value curve of earth resistivity

rate recorded by Baochang Station型的日变特征;地电阻率两测道日均值数据对应振幅谱也都存在一个变化幅度大的单峰值形态,其峰值频率一致,都为3115×10-8 Hz(对应周期是372 d),这说明宝昌台地电阻率日均值曲线存在典型的年变特征。图2宝昌台地电阻率整点值振幅谱

2012年4月1~30日的地电阻率整点值资料进行分析,发现EW测道具有明显的日变形态,但NS测道该形态并不十分明显。在此采用小波方法对地电阻率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去噪后的地电阻率NS测道整点值曲线,与去噪前相比,对随机波动的抗干扰能力强,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形态,将其与去噪后的地电EW向整点值曲线进行比较,注意到两者基本重合(图3),说明宝昌地电两测道整点值曲线日变形态基本一致,同时也注意到两测道出现日变畸变时段也较为一致。

2影响因素分析

宝昌台地电阻率整点值曲线,类似于大地电场等,也存在规则的日变形态(李飞等,2011),可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具有周期特征的影响因素对地电阻率独立或者叠加施加作用产生的。

首先选取宝昌台地电场、锡林浩特地磁及宝昌台固体潮汐理论值,与同时段的宝昌地电阻率两测道整点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宝昌台地电阻率日变形态与地电场、地磁形态相差甚远;(2)将宝昌台地电阻率整点值(去噪)与该台固体潮汐理论值以及滤除半日潮汐波之后的固体潮汐理论值进行逐日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关系不显著。

气象因素中,具有短周期性变化特征,且对地电阻率变化具有明显影响的物理量,仅有温度。

(1)通过相关系数方法,定量分析宝昌地电阻率与测区内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特征,以寻找出制约地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选取宝昌台地电阻率和温度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整点值数据,首先利用小波方法对地电阻率进行去噪处理,在此基础之上逐日计算地电阻率与温度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2012年4月30日温度缺数未参与计算。地电阻率NS测道与温度的相关性结果(图5)显示,相关系数r为负数,且r≥060的天数占参与计算的总天数的4934%,显著性水平p≤005的天数占参与计算的总天数的7084%;地电阻率EW测道与温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为负数,且r≥060的天数占参与计算的总天数的3763%,显著性水平p≤005的天数占参与计算的总天数的6831%。统计结果表明,宝昌台地电阻率与测区温度之间的日相关主要是以负相关为主,且相关关系显著。

(2)仅从数学角度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温度是导致宝昌台地电日变的主要原因,但这是否是真实情况的反应,还需作进一步讨论:① 宝昌台地电阻率自2006年开始采用ZD8B地电仪,观测室内温度为18~22 ℃。地电外线路主要按照NS、EW两测道布线,其中两测道供电极距和测量极距均相同,分别为560、80 m;2005年9月对外线路进行了改造,外线路全部更换为铜芯屏蔽电缆,电极全部更换为新的铅电极,电极埋深35 m;改造初期由于用于固定电缆的钢绞线与电线杆之间未用瓷瓶隔开,导致下雨时地电阻率出现初期上升变化,之后才下降的现象,2007年5月采用瓷瓶隔开后,该现象不明显。②自瓷瓶安装之后,至今没有清洁过,这可能是导致地电阻率日变的主要原因:由于瓷瓶未定期清洁,外线系统在对地绝缘方面稳定性差,每天进入晚间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空气中冷凝水附着在瓷瓶上造成钢绞线与大地连通,电阻率整体上升,进入白天之后温度升高瓷瓶绝缘性增加,地电阻率整体下降。为验证这一分析是否准确,2012年8月26、27日对NS测道的瓷瓶进行了清洁,之后地电阻率NS向日变虽仍存在,但幅度有所减小(图6)。图5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与温度整点值

3年变特征

宝昌台地电阻率NS、EW两测道都具有明显的年变,一般情况下,3月最高、9月最低,即具有典型的“夏低冬高”的年变形态。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地电阻率年变主要是由气象因素等周期性年变引起的(徐世浙,1985;刘允秀,陈华静,1999;李 飞,姚伟中,2004;张学民,2004)。为定量研究宝昌台地电阻率年变是由气象因素中哪一个物理量主导的,在此选取宝昌台地电阻率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均值数据和宝昌台测区同期温度、降雨量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宝昌台地电阻率与测区温度、降雨量之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年相关,且以负相关为主,温度、降雨量在对地电阻率产生年变的贡献上基本相同(表1)。部分年相关系数较低,甚至出现正相关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地震前兆异常或者短期干扰等对地电阻率年变产生影响,导致年变畸变。

同处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加河台地电阻率曲线具有“夏高冬低”的反向年变特征,正好与宝昌台地电阻率曲线具有的年变特征相反。乌加河台、宝昌台干扰模型虽然同属a类干扰(即一层电阻率发生季节性变化的模型),但两台站地下电性结构不同,其中乌加河台地电断面为KQQ型(中间层电阻率高于表层及底层电阻率)(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1998),宝昌台地电断面为H型(中间层电阻率低于表层及底层电阻率)(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88)。依据钱复业等(1987)的研究成果,当乌加河台供电极距在 180~2 000 m之间时,a类干扰K型地电断面出现明显反常的季节变化(夏高冬低),而当宝昌台供电极距为560 m时,a类干扰H型地电断面出现明显正常的季节变化。表1宝昌台地电阻率与温度、降雨量整点值

4长期变化特征

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自1993年至今一直存在长期下降变化,而EW测道没有出现长期单调变化。全国地电台网中有很多地电台站存在着类似于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的长期单调变化的现象,如天津宝坻台存在单调下降变化,山西大同台存在单调上升变化等。虽然这一变化和形变数据由于零漂造成的单调变化,在形态上类似,但机理上不一样,该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仪器本身造成的。对于地电阻率长期变化,赵和云(1994)总结了26年来全国近百个台站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认为“斜”型趋势变化一般不对应地震。在对地电阻率存在的长期单调变化现象异常信度判定,以及是否将其纳入会商判定依据,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因此,对地电长期变化产生的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拟合等方法,从气象、应力等角度,结合前人提出的各向异性理论,来解释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长期下降变化机理。

41地下水位、气象因素对地电阻率影响分析

位于宝昌台测区南端有一口水井,记录了2004年4月至2008年7月地下潜水位埋深数据,宝昌台测区潜水位埋深平均为621 m,每年因灌溉等有波动,变化幅度为14%。依据宝昌台钻孔剖面图及电测深曲线,该台地下电性结构可分3层,第一层主要是高电阻率的砂碎石层(0~85 m),第二层是由精砂、细砂和砂土组成的低电阻率层(85~625 m),第三层是由砂砾岩及石英斑岩组成的高电阻率层(625 m以下)。宝昌台水位虽逐年趋于下降,但这并不是导致地电阻率NS测道下降的主要因素,因为宝昌台水位主要在第一层内变化,对决定该台地电阻率长期变化的第二、三层电阻率影响较小。

为确定宝昌台地电长期变化是否由降雨量、温度等气象因素引起的,在此将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月均值数据ρ与同期的降雨量Y、温度W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到的回归关系为ρ=a0+a1Y+a2W,其中a0=142626 7,a1=-0001 0,a2=-0052 1,并依据拟合关系给出了仅由降雨量、温度引起的地电阻率NS测道变化曲线(图7)。结果显示,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地电阻率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下降特征。这说明宝昌地电NS测道长期变化有可能是由于区域应力作用产生的。

42应力场对宝昌地电阻率影响分析

宝昌台所在的华北地区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系列大的构造带。徐菊生等(1999)利用GPS观测结果,通过反复调整应力边界条件,计算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应力、应变、位移数据,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是优势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本文采用《中国震例》提供的资料(张肇诚,1990;张肇诚等,2000;陈棋福等,2003),统计了宝昌台周边区域典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表2),结果表明地震震源机制反映出的主压应力方位均为NEE-SWW。因此可确定宝昌台所在区域受到的主压应力是近EW向的。

在地震孕育发展阶段,直至地震发生过程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位于孕震区的地电存在各向异性变化现象,很多学者通过实验或者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验证和解释(毛桐恩等,1999;冯志生等,2004),笔者借用杜学彬等(2001)解释强震近震中区地电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理论,来分析宝昌地电NS测道长期变化特征。宝昌台所在区域由于长期受到近EW向主压应力持续作用,造成介质内部裂隙走向逐渐沿主压应力方向优势排列,导电通道连通、导电流体(如水)进入或重新分布,造成以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持续下降为主的真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导致以垂直主压应力方向的宝昌台地电NS测道持续下降为主的视各向异性。图7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理论值曲线

Fig7Theoretical value of earth resistivity rate

in NS direction at Baochang Station表2宝昌台周边区域典型地震应力特征

Tab2Typical seismic stress characteristic in Baochang Stat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

华北地区主要地震事件1主压应力或主张应力轴方位1备注1976年4月6日

内蒙古和林格尔MS63地震1NEE向主压应力,NNW向主张应力场1右旋走滑为主的逆断层1989年10月19日

山西大同—阳高MS61地震1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EE,主张应力优势方向为

NWW,两个主应力轴方向都是近水平的,与华北

现代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一致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

地震;1999年3月11日

张北MS55地震1主压应力轴方位NEE-SWW向、近于水平1最大主压应力轴与张北地震一致;张北地震的

序列的破裂面为NWW、NNE方向组合,恰好

是华北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1999年1月29日

锡林浩特MS52地震1NEE向主压应力、NNW主张应力1右旋走滑兼正断错动1999年11月1日

大同MS52地震1主压应力方向为NE66°,主张应力方向为NW18°;

主压应力轴仰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仰角为32°1震源错动以走滑为主

5结论与讨论

宝昌台位于晋冀蒙交界地区,自投入观测以来地电阻率连续、稳定,典型变化特征明显,且对台站所在区域的地震具有较好的前兆异常反映。宝昌台地电阻率既有时间段较长的模拟数据,也有质量较为理想的整点值数据,气象要素等辅助观测较为完善。宝昌台地电阻率在全国地电台网的地电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研究该台地电阻率的典型变化特征,对于今后研究全国其它地电阻率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分别得到宝昌台地电阻率整点值、日均值对应的振幅谱。宝昌台地电阻率不仅具有早已熟知的年变特征,还具有日变特征。

(2)宝昌台地电阻率EW测道具有较为清晰的日变特征,但是NS测道由于噪声较大,日变特征不明显。通过小波方法对宝昌台地电阻率进行了去噪处理,发现两测道都具有清晰的日变形态,且基本重合。将地电阻率去噪后的结果,与同期的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认为,该现象可能是由于外线路系统对地绝缘不良造成的。

(3)宝昌台地电阻率具有明显的“夏低冬高”年变特征,这主要是由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年变引起的。宝昌台和乌加河台地电阻率年变形态相反,这主要是由两台站地下电性结构差异引起的。

(4)宝昌台地电阻率长期变化存在各向异性特征,其中NS测道具有下降变化,而EW测道则没有。将宝昌台地电阻率NS测道1993~2008年月均值数据与该台所在区域温度、降雨量同期月均值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NS测道具有的长期变化与测区的水位、温度和降雨量的长期变化无关,主要是由于受到台站所在区域近EW向应力场长期、持续作用引起的。

参考文献:

陈棋福,郑大林,高荣胜2003中国震例(1997~1999)[M].北京:地震出版社

戴勇,闫海宾,丁风和,等2009张北62级地震宝昌地震台地电异常特征及机制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30(1):51-55

杜学彬,阮爱国,范世宏,等2001强震近震中区地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J].地震学报,23(3):289-297

冯志生,杨建军,梅卫萍,等2004华东地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26(2):223-227

高立新,黄根喜1999张北—尚义62级地震(1998-01-10)前倾斜与地电阻率前兆异常[J].地壳形变与地震,19(4):88-90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88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地磁、地电分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1998电磁学分析预报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

黄根喜2000张北62级地震前宝昌地震台的前兆异常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18(1):45-48

李 飞,姚伟中2004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与地下水位和降水的关系研究[J].地震研究,27(4):326-329

李飞,韩晓飞,孙雷,等2011新沂台地电场与地磁场、连云港台体应变的日变化分析[J].地震研究,34(4):457-465

刘允秀,陈华静1999地电阻率与地下水位,大气降水关系研究[J].中国地震,15(2):184-189

毛桐恩,胥广银,范思源,等1999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图像与地震孕育过程[J].地震学报,21(2):180-186

地震局2006地震监测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钱复业,赵玉林,许同春1987地电阻率季节干扰变化分析[J].地震学报,9(3):289-302

万永革2007数字信号处理的MATLAB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菊生,袁金荣,高士钧,等1999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J].地壳形变与地震,19(2):81-89

徐世浙1985视电阻率年变的定量计算[J].地震学报,7(4):422-427

张学民2004地电阻率的年变畸变异常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5(2):68-74

张肇诚,郑大林,徐京华2000中国震例(1989~1991)[M].北京:地震出版社

篇3

论文摘要:科技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基本分支,既有人类传播的共性,也有其特殊的性质。科技信息通过大众传播途径迅速地扩散与传递,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科技信息逐渐显露出一种戏剧化的倾向,虽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要,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文章从信息的编码过程寻找戏剧化的文本性根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寻找其社会根源,以此实现科技传播的本源性功能,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戏剧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大众传媒从19世纪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的控制和熏陶,“戏剧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信息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电视画面在强调人类的灾难和悲剧时,引起的往往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戏剧化的滥情和怜悯,推出的只是一种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最终将会使观众变得矫揉造作或厌倦透顶”。政治传播学者在论及政治信息选择和包装时认为,“相对于复杂而又难以加工的媒介事件,那些可以精美包装,并且用相对简单却戏剧性的方式加以陈述的媒介事件会得到更多的报道”拉。“新闻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简单故事的事件”。在科技传播领域,一些调查报告也早已表明了这一担心。2004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夜问的科学脱lZl秀节目尤其吸引年轻人,特别是有科学家参与,并且配有戏剧元素的时候。这些节目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害的,因为“被错误地引导的公众和不知情的公众一样令人不安”。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规律,同样,科技信息的传播也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问题,就被媒体运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和不安;同样,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戏剧化的编排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都说明“戏剧化”在科技传播中的普遍性和引起的种种弊端。研究这种倾向性,将有助于理解科技传播的独特规律和进行有效传播的特殊含义。

一、信息戏剧化的戏剧原理

(一)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传播是符号的传播,符号必须经过编码、解码、译码才能实现传播的全过程。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编码会体现不同的倾向性。从信息到新闻,是要体现信息的事实倾向性。而在这个符号化的编码过程中,掺入戏剧元素将会使信息在进人大众传播环境中体现戏剧化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也是模仿,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而康德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活动。西方美学史普遍主张艺术模仿论,即主张艺术本质上的对自然的模仿活动。因此,掺入戏剧元素,就是掺入一种模仿的倾向性,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编码,是事实的模仿而非事实本身的传播。同时,模仿的程度将反映戏剧化倾向的程度。既然模仿是艺术创造,那么添加在事实之上的创造出来(非原生)的内容越多,就表明其戏剧性越强。

(二)信息戏剧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分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我们不妨以此为标准,将信息的戏剧化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即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报纸、杂志和网络文字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

(三)戏剧化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表现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润森在《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一文中指出,戏剧有九种构成元素,分别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戏剧时空、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戏剧主题和戏剧节奏。

根据信息编码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元素的表现和突出程度,受众会相应受到潜在和显在的影响。比如,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些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而戏剧主题、戏剧节奏具有“高层性”、“继生性”、“综合性”、“抽象性”特征,对受众有潜在的影响。其他介于中间。

二、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

科技信息来自科技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并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技性是科技信息的本质特征,也是传播者进行选择并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出发点。上文论及,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模仿”是戏剧性的本质。因此,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也必然使其具有戏剧创作的特征。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动作,二是人的意志冲突。科技信息戏剧性的来源显然不能这样直接地去理解。通过仔细梳理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特征,发现科技信息的选择确实部分与此相关,但内涵却有所扩展。

科技信息是人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它虽然以逻辑和概念形式表现出来,但也是存在人的因素的。人是动作的发出者,科技信息能体现人的动作性,这就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理由之一。同理,人的意志冲突可以构成戏剧性,那么经过概念扩展,可以理解为具有“矛盾性”的科技信息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另一个理由。只不过,这里的矛盾性,不只是意志冲突,还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等更多的矛盾范畴。

“动作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在科技信息的选择上,专家的话就是“动作性”的体现。在上文戏剧化对受众显在影响的论述中也提到,显在的影响是第一层次戏剧元素的凸现,即台词和动作,引述专家的话,也就是台词与动作的体现。比较严肃、呆板的逻辑、概念式的信息报道,这显然强化了“戏剧”效果。

戏剧性的另一个来源是“人的意志冲突”,即矛盾性。在对科技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矛盾性的体现是全方位的。

对科技信息的欲知与未知的矛盾。科技信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关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科技信息推动生产、改进生活质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种需求、解决这样的矛盾将是进行科技信息选择的第一层意义。

科技信息自身的规律性矛盾。科学知识从研究、论证到成果推出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同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系统,它本身又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而成的整体。按照不同的分类规则,子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信息类型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也就是造成“戏剧性”的来源之。

三、科技信息制作戏剧化

信息制作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在编码过程中加入戏剧化的因子,就构成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戏剧化效果。它分为三个层次。

(一)突出戏剧元素

例如,2008年6月10日,《隙望》周刊发表了《地震学家都做了些什么》。它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近二十年来,我们也在二十几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觉,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所以这个预报很难,地震预告没有过关。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学术界、互联网上也流传着这样的声音:我国西部也有许多地震监测的台站,这次大地震前就没有发现一点异常,就没有什么先兆吗?大地震前我们对大自然诸多预兆是否太大意?我国地震科研的整体水平究竟怎样?我们何时才能准确预报地震?

2008年5月21日中午,《隙望》新闻周刊记者接通了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锸的电话。也许是这些天过于悲伤、过于忙碌,电话另一端的他显得很激动:“这么大的地震我们没有预测出来,你说我们的科研水平是高是低?”

那时,在他的时间表里,对这次地震的思考似乎还没有列上日程:“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抗震救灾,这时候来谈这样一些问题,时间错了。”

然而,随着灾情的加剧,人们更加迫切地想了解和地震有关的一切。

再看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的一期节目。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2008年4月30日,位于辽宁省中部的鞍山市,上午还是晴天,可是到了傍晚,却突然下起雨来。此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了一处工地外的空地上,几个没有带雨具的工人从车上下来后迅速跑向几十米外的工棚,他们要到那里去吃晚饭。后下来的这位姓曾,叫曾湘江。由于这时他正在打电话,工友们把仅有的一把雨伞让给了他,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也缓步走向工棚的时候,死神正从天上悄悄地向他靠近。

上文已经论及关于戏剧元素的层次问题。第一层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认为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一层的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台词和动作在这里可以转化为与科技信息相关的人的话语和动作。如第一则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锸”的话,话只有三句,但这三句话都能让受众体会到其中激动的情绪和深深的自责。第二则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几个人物的动作:车停、人跑、打电话、死神靠近。人物动作给予我们以现场情况的想象力。

(二)运用戏剧结构

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也就是结构要有一定的“浓度”。戏剧的“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因为,戏剧化的情节如果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另外,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及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栏目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就在于其结构的巧妙编排上。节目往往是用一个悬念开头,尽管这种悬念在揭开之后受众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但这恰恰也是其魅力所在。用悬念把人的观看欲望悬置起来,然后再把事情逐渐铺开,而再铺开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设置更多的悬念,以此吸引受众看到最后。所以《走进科学》栏目制片人张国飞认为该节目是以戏剧化的故事为载体,用故事的元素来结构节目,力求情节引人人胜。

(三)渲染戏剧性效果

戏剧性效果其实就是戏剧理论中关于戏剧主题的表现。科技信息是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等特征的信息。科技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生产进步,改进生活质量。如何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就在于如何在编码过程中进行“艺术加工”。《南风窗)2008年6月24日刊文《地震考验中国政治体系》,从表面上看,它的主题是“考验中国政治体系”,但戏剧性效果却是从它的提炼过程或者叫编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技信息系统和政治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这个主题也就是矛盾性的体现,因此也就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戏剧性效果在电视栏目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上文提到的《走进科学》栏目《雷击之后》,受众在悬念的引导下,在“雷击之后”这样题目的直接“干预”下,所接收到的科技信息被添加了“戏剧性”的效果。解说词、背景音乐等强化了受众是在等待一个谜团的揭开,而不是等待一个科学知识的传授。它的主题也相应地发生了“戏剧化”的改变,科技栏目成了讲述“悬疑故事”。

篇4

关键词:如东近海地震 宝应 电磁扰动异常 映震 效果

1、引言

2010年7月9日10时24分,江苏省南通市如东近海发生ML4.3级地震,震中附近南通、上海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该震是宝应DUF-I型电磁扰动监测仪观测以来近距离发生的较大一次地震。宝应台在震前22天观测到显著的电磁扰动异常信息,并且异常在震后趋于平静。实践证明: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与地震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宝应地震台所处地理环境与地质构造背景

宝应地震台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9°16′、北纬33°15′,处于华中北部,地势属于冲积平原,地表平坦。本地区在构造上处于扬子地块区,区内构造发育有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凹陷和凸起。清宝断层、宝应断层交汇穿境而过,北面是建湖隆起,东北方向有大纵湖断层,东南方向有赵家沟断层和临泽断层,南面为金湖凹陷,东南方有柳堡凸起和临泽凹陷。西面有郯庐断裂带,距离台站约为80公里。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扬州铜陵地震带往黄海海域外延,称为下扬子北东地震带。自1990年以来―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必要进一步加以重视和研究。

3、DuF-l型电磁扰动监测仪器简介

DUF-I型电磁扰动监测仪是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研发,0.1-10Hz超低频和38KHz的甚低频,组成多频段四通道全方位监测接收系统。数据采样率为100点/秒,采用计算机作为记录终端,对观测数据实时进行存储和分析,该仪器在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方面都比DPJ型、ULF型仪器有进一步的提高。

DuF-I型电磁扰动监测仪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拾取信号,该仪器甚低频(点频)选择38KHz工作频率,采用地面观测方法,接收设备为专用小型磁天线。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天线扫描来检测来波方位,经过近两年来的观测,取得了一些震前异常观测资料,映震效果较好。

4、宝应台电磁扰动异常与地震活动映震关系

宝应县地震测报站成立于1975年6月,1991年11月23日DPJ-Ⅲ型、ULF-Ⅲ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器投入运行观测至今,宝应台地震电磁扰动观测在20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曾依据电磁扰动异常变化,进行了多次地震短临预测分析,取得了良好的观测效果,并在2006年度江苏省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的成绩。2008年11月25日在宝应县地震台安装运行DUF-I电磁扰动观测仪。该仪器观测运行两年来,获取了一些异常数据,并作出了相应的分析预测和探讨。

5、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电磁扰动异常分析

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震中距为225km,方位角为115度。宝应台的异常扰动过程分为3个阶段,异常信息主要集中在超低频南北向,此次异常与09年12月29日、2010年1月5日、2月6日、2月19日异常相比较:前面几次都是孤立的单组异常,本次呈现多组长时间的规律;它们具有相同的波形特征。

5.1异常信号起止时间

电磁扰动异常信号从6月17日20时20分开始至7月7日23时15分结束,异常持续时间为20天,从7日23时异常结束到9日10时发震是36小时。在此时段异常前和地震发生之后,均未接收到类似的异常信号。

5.2异常信号波形特征

异常信号全部为超低频南北道异常,异常幅度大,最高达0.6毫伏;异常周期小,波形呈现密集锯齿波形;持续时间长(持续20天时间,累计:13次24小时2分钟异常)异常时间、幅度强弱变化明显,根据ULF-Ⅲ型仪器20年观测经验分析认为,符合弱、强、弱、发震的规律。

5.3扰动异常信号可靠性分析

宝应地震台地处偏僻农村地区,周围无大型厂矿企业,无变电站、排灌设施、各类发射塔等重大扰动源,DUF-I电磁扰动观测仪信号接受天线位置远离道路无显著磁铁干扰,经省、市专家测定符合电磁波观测技术规范要求。浅源地震深度一般在20km左右,这一范围内岩石电阻率为10~103 ohmm,观测周期应选在0.1―100 s范围内,则频率为0.01~10Hz。宝应台超低频的观测频段为0.01~10Hz,此次电磁扰动异常信息应是震前地下磁场的准确反应。

我台电磁扰动观测长期实践表明,大多地震在震前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出现异常信号。通常情况下,震级愈大,异常起始时间愈早。如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Ms6.1级地震,10月27日-11月5日在正常记录背景下出现了连续脉冲。而3级左右的地震在震前1-2天甚至几小时也有可能才出现异常信号。信号减弱甚至平静,这时多数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在平静后的数个小时内,根据这一变化特征,可以大致确定出地震可能的发震时间和震级。

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电磁扰动异常具有明显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特征,这里所指的信号强弱,包括了三种可能的表现:即异常信号场强的大小;异常时间的长短;异常波列组数的多少。此次异常信息持续时间之长、信息量之大在我F-I型监测仪2年来的观测中是第一次,电磁扰动异常信号出现到发震最长时间间隔是22天(2010年7月9日江苏如东附近海域ML4,3级),超低频南北向从6月17日起到7月5日结束共有13个时间段异常,异常总时间24小时2分钟。7月1日到4日异常信号最强。宝应台另一观测点DPJ―Ⅲ型(甚低频38.33KHz)、ULF-Ⅲ型(超低频0.1―10Hz)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器(模拟图纸记录)从1991年开始投入运行观测至今,7月9日如东近海ML4.3级地震前超低频南北向也接受到持续时间长、信息量大的电磁扰动异常,6月11日―6月29日接受到第一组异常,7月3日―7月9日接受到第二组异常。宝应台两处观测点相距20公里,所接受的扰动异常在时间、方向等信息方面基本一致。根据上述异常,结合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特征,宝应地震局于2010年6月21日向省、市地震局上报了分析意见,提出异常结束后一周左右时间,在黄海海域有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6、电磁扰动异常幅度及异常时间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

根据宝应台电磁扰动观测资料,总结出典型的干扰波形,01、02通道电磁扰动值有同步孤立的高值突跳时,可将其判为干扰,干扰一般是由于流动金属、气候异常或无线电台干扰信号因素所致。而电磁

扰动异常是一种短临前兆异常,异常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十天内出现。地震多在异常结束之后几小时或十几天的时间内发生,异常的时间特征为准确预报地震发震时间会有所帮助。

分析本文第三部分DuF-I电磁扰动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12月29日17:58―18:25观测到电磁扰动异常,间隔9小时后12月30日05时在黄海海域(32°59′,121°07′)发生ML2.5级地震,震中距175km,方位角为100度。2010年1月5日21:14―23:20观测到电磁扰动异常,间隔114小时后1月10日17时在黄海海域(32°26′,121°37′)发生ML2.0级地震,震中距240km,方位角为115度。

6.1异常时间和震级的关系

异常时间越短,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小;异常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异常时间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但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6.2异常幅度与震中距的关系

在异常映震范围内,异常幅度主要受震中距和震级的影响,电磁扰动观测具有正常背景值。不同频段的电磁扰动背景值不同,且相差较大。电磁扰动异常主要出现在超低频01、02通道,甚低频(点频)03、04通道很少出现异常变化,由此可见,震前异常主要是超低频电磁扰动。

6.3震中距与震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震中距越近,异常幅度越大,异常时间也越长,反之异常幅度越小,异常时间短。钱书清等人曾统计过,电磁扰动异常信息与震中距有如下关系:能接受到4级以上地震产生的异常电磁扰动的距离为200km;能接受到5级以上地震产生的异常电磁扰动的距离为500km;能接受到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异常电磁扰动的距离为1000kmt。

7、结语

震前电磁异常信息是客观存在的,电磁扰动异常观测在地震预报中具有很好的短临映震效果,在电磁扰动观测实践中,需要我们继续对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探讨:在震级相同、相近条件下,同一台站、同一分向记到的来自同一地区的信号,其信号强度与震中距是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同一台站两个不同方向传感器所记到的信号强度比对来自同一地区的所有地震是否保持恒定?当震中距相近时,同一台站、同一分向记到的来自同一地区的信号,其信号强度与震级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一个特定台站、特定分向的传感器对来自同一个地震活动地区全部的记录符号是否保持一致?认真分析总结这些电磁扰动异常现象,对于做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永,刘红桂,居海华等,DUF-1型临震电磁信息监测仪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7:93-95

[2]李美,卢军,常媛等,汶川8.0级地震前高碑店和宁晋台超低频电磁辐射异常特征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9锄76-82

[3]李桂清,刘兆友濮阳台电磁波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J],河南科学,2000年,2:206-209

作者简介

篇5

我市是地震活动频发地区,周边地区有多个地震断裂带,形成南北东西夹击之势,极易因周边地震发生重大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因此,我市同时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就加强地震监测、做好震情跟踪、推进应急能力建设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省地震局张宏卫局长春节前到我市实地视察指导,充分体现了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关怀和关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纵深推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了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财政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对监测仪器进行更新,同时防震减灾部门对地震观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二是防震减灾部门抓住震情不放松,扎实开展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强化加密措施,加强区域联防协作,科学研制,及时核实各类宏微观异常,深入分析震情形势,密切跟踪震情变化,对全市地震趋势做出了较好的分析判断,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落实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设防等级。去年,相继完成了米易马鞍山水库、钢城大厦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场址地震安全性评价和花城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各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民居建设设计图集,加强农居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和指导,国土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教育部门继续组织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交通部门完成了危桥加固,水务部门开展病险水库整治,安监部门着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民政部门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贮备库建设,我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

(三)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加强管理,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市地震应急预案》,对全市地震应急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对地震现场工作必需的应急物资进行储备,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并及时补充、更新,确保震时应急所需。二是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能力训练,去年4月11日,川滇公安消防部门在乐山开展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川滇地区地震应急救援拉动演练,我市应急救援支队参加了此次演练,此外,与人防工作相结合购买添置了装备水平较好、能够运用卫星平台提供信息服务的大型应急通讯指挥车,大大增强了处理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能力。三是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及其他专项预案修订工作。四是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在全市各乡(镇)和街办各设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将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结合起来,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地震宏观异常的搜集和地震灾情速报的问题。

(四)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活动月和历史重大地震纪念日等系列活动,印发各种科普读物,由政府主导,部门、市县(区)、企业联动,通过各种媒体、学校、社区、闹市区、农村集镇、科普教育基地等阵地,采取知识竞赛、设街头宣传站、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法活动,增强了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五)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市发改、财政、防震减灾等部门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为我市作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规划支撑和保证。同时,市住建、水务、应急、民政等部门也将防震减灾工作内容纳入同级行业规划,各县(区)也积极推进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

回顾过去一年,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目标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为做好这项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部门单位和防震减灾第一线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要清醒认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启动实施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就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要清醒认识我市震情的严峻形势。刚才,王建立同志介绍了我市及周边地震趋势,其严峻形势不容忽视,地震形势异常复杂,可以概括为一是自身规律;二是周边影响;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地震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震情意识,高度重视,严加防范,牢固树立“即使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彻底消除侥幸心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清醒认识工作任务的繁重形势。面对我市复杂的地震形势,震情监视、震灾防御、应急处置等工作责任重大。同时,今年也是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关键一年,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务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要清醒认识加快基础建设的紧迫形势。我市防震减灾基础还很脆弱,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差还远。当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还存在漏洞、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依然十分薄弱、防震减灾工作经费保障缺口较大、防震减灾机构人员编制不能完全满足形势任务要求。此外,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健全;仍然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排出,部分桥梁、水库还在除险加固过程中;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贮备库还不能满足需要。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务必清醒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快解决和改进。

三、要积极应对,全面做好年防震减灾工作

刚才,市防震减灾局局长卢开南同志提出的年度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安排意见,符合我市实际,我都赞同。当前,面对我市严峻的震情形势和迫切的社会需求,按照把地下搞清楚,把地面建牢固,一旦发生地震能有效降低损失的总体要求,我再强调几点:

(一)加快地震监测基础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对于地震预测预报这个世界科学难题和挑战,我们既要增强对地震监测预报科学发展的信心,又要有永不放弃的追求和决心,地震部门和有关县(区)要根据我市震情趋势意见,制定震情跟踪方案,落实有效措施,加强震情研究,努力把握好地震趋势。一是要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结合“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加快全市地震监测台网改造步伐,优化台网布局,推进技术更新,同时,各县(区)要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强本地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作为全市台网的重要补充。二是要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做好台站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地震监测数据连续、可靠。三是要改进震情会商机制,充分整合周边地区和国家、省、市的地震监测力量和信息。落实好震情监视跟踪措施,注重发挥群测群防作用,积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实践,专群结合,集思广益,努力捕捉震前信息,力争做出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

(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提高城乡综合防御能力。我们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探明活断层的分布情况及其活动性。其次,要着力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一是要依法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并联审批程序。将抗震设防作为项目审批的必备内容,严格审查,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确保建设工程落实抗震设防标准。二是要适当提高重要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坚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交通、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也要注意提高抗灾能力。这一点上,希望党政机关、市级各部门要带好头,作好示范。三是要组织开展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排查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在抗震设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除险加固措施,抓紧组织搬迁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民居,特别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重大设施建设工程要注意加强检查,清除隐患。四是相关部门要规范管理好危化物品。五是要严把永久性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加强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工作,严防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六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除安全隐患。

(三)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提高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要抓紧修订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推进全市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和技术系统建设,落实好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加强各级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二是要加强抢险救援队伍建设。交通、通信、卫生、水利等部门要加强行业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强军地应急协调机制和社会志愿者组织建设,完善我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三是要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救灾物资调度体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为群众应急避险提供安全保障。四是要加强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升我市应急救助能力。

(四)抓好新修订的《省防震减灾条例》宣传贯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将《条例》宣贯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多形式、分层次、大范围地开展好《条例》宣传工作,扩大《条例》宣贯的影响力;要深入研究《条例》所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实际,制订落实好配套措施,确保《条例》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提高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计划,制定和落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要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载体建设。继续推广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制作。组织制作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宣传产品,组织开展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及其他重点时段的公众宣传活动,提高宣传教育实效性。四是要加强地震新闻宣传管理。做好地震事件信息工作,严格地震信息、新闻报道归口管理,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妥善处置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六)积极参加全市防灾救灾综合演练。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5月11日,在米易举行防灾救灾大演练。此次大演练是我市规模最大、范围最宽、实战最强的一次防灾救灾演练,既是对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果的全面检验,又是提振全市人民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信心的机会,同时对于提高我市全民防灾救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务必抓紧筹备,细化工作方案,分解职责任务,确保此次大演练圆满成功,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四、要强化防震减灾工作保障

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是我市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务必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扎扎实实落实好相关保障措施。

一是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机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将防震减灾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应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考核的指标,严格考核的标准,与奖惩进行挂钩,逐步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投入机制。各县(区)要依法编制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入工作计划,争取逐步予以解决。其次,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 512汶川地震 疾控人员 心理障碍 心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71-02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著名的512汶川大地震,成都市区地震烈度为7度(见国家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相当本地发生5级以上地震。这是突然发生的,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破坏的重大自然灾害,符合突发事件定义。本文通过笔者对该突发事件的亲历过程,从侧面反映疾控人员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活动,以及事件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1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反应

事件当日,笔者正在单位上班,事件发生时目睹了单位同事对事件的反应全过程。当地震波传递到达,建筑物开始晃动,人们初始并未显得慌乱,言谈中还在对事件性质纷纷猜测,尚能总体保持情绪稳定。但随着后续能量升高,振动加速度G值加大,体感振幅强烈,特别是当出现室内家具移位、倾倒,建筑结构发生填充墙墙体开裂时,绝大多数当事人明显表现出恐惧与慌乱,具体行为趋向于躲避(隐伏于办公桌下),出逃(短时躲避后迅速奔出,向建筑物外疏散)。事后据笔者回顾,当事人当时均有脸色发白,呼吸频率增高表现,另据自述,都感到晕眩,乏力等等。

面对突发事件时个体的心理反应是个人在自身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时产生的情绪状态,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和突发性要求个体立即做出某种反应,因而对个体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迫使人体进入心理应激状态。因此,面对突发事件个人的心理反应其实质是心理应激反应,是突发事件情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情境,即突发事件种类,等级,发生的时间,发展的速度,持续时间等因素,更取决于个体特质。面对一定的应激原,其后果的严重性通常有赖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对于最为敏感的应激原,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应激原的敏感性是各不相同的,事态巨变,失意,或遭遇到其他的问题,某人可以处之泰然,而某人却可能束手无策。这就是当地震袭来时,有人会逃离单位,有人却会向单位奔来,有人会离开办公楼躲避,有人却走向实验室关闭电源――这诸多表象背后,很难用一个道德层面,法律责任的差异来笼统解释,究其根源,生理及心理的反应不同,才可能是主要原因。

2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问题应对

对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对灾难的反应不同,造成的后果也相去甚远。个性特点,性别因素,训练水平,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突发事件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应对社会性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取决于突发事件对自身生命,生存条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对政府的公信度及媒体宣传的影响。比如在地震发生过后开展的抗灾应急活动中,这诸多的因素对笔者个人及同僚们心理素质的成熟和稳定,都发生过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有幸参与了震后彭州龙门山抗灾应急工作,通过这个进程,使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外界因素对个体心理波动的作用。

在向灾区现场开进的沿途,面对倒塌的建筑物废墟,暴露于外的遇难者遗体,折断的桥梁,崩塌的山体,阵阵袭来的余震,时时下落的飞石。如果说没有恐惧感,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大家看到先期到达灾区的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人民的身影,使我们深刻感觉到,我们绝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们看到:“战士们翻越山头的情景真像是时代宣传电影中的画面,他们非常及时地沿着崎岖山路向下冲去,脸上严肃的表情里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渴望,最前面的排长手举的红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28日,原题:中国怎样动员力量。)”当我们进入回龙沟回龙山庄附近时,我们看到战士们正拿出铁铲,挖掘一条穿过山坡的道路。事实上,想不被感动是很难的。在此情此景感召之下,恐惧已被抛于脑后,一种神圣的参与激情洋溢于每个人的身心,大家都在忘我投入。

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情境使我们自身处于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之中,即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者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团体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都称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和应激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社会支持的性质会影响人们的应付能力。比如在地震救援展开后,我们身处其间,感受到那种举国动员的气势,以及动员后国家机器所展现的强大能力,无不心潮澎湃,增添无尽勇气,对于克服因地震造成的心理失衡,失控等心理反应,具有强烈正向刺激。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来对抗应激原的负面影响的过程称为应付,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通常是通过改变自我,调整自身来摆脱应激事件造成的影响。比如在灾区工作中提供适当方式的娱乐,改善供应条件,组织团队活动(如向中心驻彭州白鹿镇卫生防病小组提供炊具,使其能够自行料理饮食)等均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

3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

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而事实上各种各样的潜在危机是时刻存在的,随时都可能以突发事件的形式爆发。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忧患意识的形成有赖于体制的健全和国民的整体素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构成心理承受能力的认知因素,它能使个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从而使个体对突发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对于疾病控制人员而言,长期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预期。我们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坚强、稳定、积极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将来可能的心理应激事件。

参考文献

[1]王一牛,罗跃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7.

[2]胡凯 突发性危机引起的心理问题及应对[J].医学与哲学,2004,25(3):49.

[3]李权超 王应立 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12):14.

[4]凌力 陈新华 急救护士应激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5): 303.

篇7

关键词:抗震设防 农村地区 防震减灾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around Shandong, seismic fortification work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most of rural housing has poor seismic capacity, seismic fortification work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In view of Shandong region’s complex seism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area’s housing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seismic work,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then better to complete the work of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Seismic fortification, Rural area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ation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统计,1949年以来,地震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居群灾之首[1]。这其中遭受最严重的当属农村建筑。目前,山东地区的城市建设中抗震设防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抗震设防的相关工作,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差。因此在山东地区进行农村建设时,应该加强抗震设防。

质构造复杂,断裂分布广,其中郯庐断裂带的山东段沂沭断裂带贯穿了山东中东部的南北,是郯庐断裂带活动最为强烈的部分。历史上,该地区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的一次为1668年发生在山东郯城一带的 级大地震。地震对历史上的山东造成了严重损失。

构造背景

从图1中可以看出【2】,山东地区的断

裂分布广而杂,对山东地区有影响的主要的活动断裂带有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北东、北东东走向的南黄海断裂带和北西走向的渤海―威海断裂带及鲁西隆起区内的北西西―北西活动断裂系和鲁东隆起区内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郯庐断裂带是对山东地区影响最大的断裂带,沂沭断裂带【3】是郯庐断裂带在山东、苏北的段落,北起莱州湾,向南沿沂河、沭河延至苏北骆马湖地区,走向为NE25°左右,是整个郯庐断裂带上出露最好、规模最大、新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地震活动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历史破坏性地震具有空间成不均匀性分布,中、强地震特别是6级以上地震受活动断裂带的控制,沿活动断裂呈带状分布。

鉴于山东地区受郯庐地震带的影响最大,郯庐地震带140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的M―T图和应变能释放曲线【4】显示,该地震带未来百年地震活动处于活跃阶段的后期,但还将继续活动数十年,由地震频次看,郯庐地震带前后两个地震活跃期基本相当,因此不能低估目前仍在持续的这一活跃期的持续时段。

自1400年以来,山东地区地震活动也可以划分出两个较明显的地震活跃时段,分别与郯庐地震带的第三第四活跃期大体同步:第二活跃期自1731年至今,与郯庐带的第四地震活跃期大体相应。由于山东地区地震危险性主要受郯庐地震带影响,因此未来100年内,山东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2.山东农村地区的抗震设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重点对山东地区位于沂沭断裂带内的农村建筑现状的实地调查,目前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房屋建筑选址不合理 农村建筑并没有对断裂进行考察研究,尤其是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这一全新世活动断裂周边,建有大量的房屋及其他建筑,并没有按照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对断裂进行合理的避让。对地基的处理也较为简单,有的房屋直接建在了液化地基或者软弱土层上。有些山区地段,直接把房屋建在陡坡、山脚

房屋结构不合理

农村房屋建设中,往往只是考虑实用方便,但是忽视了物理力学的相关要素,门窗位置设置不合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差。

建筑材料和施工水平有限

农村建筑使用的材料较为简单,也没有严格的配比比例,再加上农村施工人员水平有限,使得建筑物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广大农民缺乏抗震设防意识

由于政府针对农村的抗震设防宣传不到位,致使广大农民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建筑物选址、建筑及选材的重要性。

3.农村房屋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分析【5】

为了检验单层砖房的抗震承载能力 , 选取典型农房 , 进行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 其房屋的平面图和正立面如下图 2 、图 3所示.

房屋基本资料

震中烈度8 度, 砂浆强度等级M 2.5 ; 木门窗5 kN/ m ; 普通砖房19 kN/ m ;麦秸泥灰顶0.1 6kN/ m(10 m m 厚) ; 粘土平瓦0.6kN/ m .

数据统计

G墙体 = 65 6. 60KN ;G屋顶间 = 18 3.95KN ;G窗体 = 17.10 KNGeq = 65 6. 60+18 3.95 + 0. 5 ×1 7.10 = 849 KN

Fek =αmax ?Geq = 0.16 ×849 =136 KNH/ B = (3 000 + 1 200) / 5400= 0.78

抗震烈度 8 度的最大高宽比为 2.0, 可见满足要求

墙体剪力设计值

地震作用下横向 、纵向剪力的分配及墙体剪力设计值见表1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 = 1.3) 【6】

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砂浆强度等级 M 2.5 ,f v=0.08 N/ mm2,该房屋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具体见表2.。

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内横墙及窗间墙在地震发生时发生破坏,可见同等强度地震发生时,砂浆强度低、窗间墙过窄的墙面容易造成震害。理论计算山墙和后纵墙不会破坏,.但实际上震区许多山墙、后纵墙在地震发生时,发生变形、外拉等不同程度破坏,这与砌筑质量及纵横墙接搓不牢有关。 因此 , 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对减小农房地震灾害是十分必要的.

5.提高山东农村地区房屋抗震设防水平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目前,山东地区城市建设中抗震设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各城市多开展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质量有了一定的抗震能力,但是作为抗震设防薄弱地区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处于山东地区这一复杂地震地质环境背景下的广大农村地区,更需要对抗震设防工作加以重视。针对目前山东农村地区的抗震设防现状,笔者认为,做好农村抗震设防工作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考虑地震地质构造背景,统筹规划

相关技术部门应该立足本职,为山东农村地区提供相关的技术报告和勘察资料,为农村房屋建设时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人员密集的学校,医院等建筑,应该要求施工单位提高抗震设防烈度。另外在农村地区提供一些必要的防震减灾的庇护场所,在进行农村房屋建设时,应该按照相关部门给出的所在地的断裂勘查报告以及相关资料,正确选择房屋建筑的场地。重点避让地区内的活动断裂。其中对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这一全新世活动断裂周边地区进行建设时,应该重点分析,查明断裂的具置,严格按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避让距离选址施工。在历史上有强震发生的地区,需充分考虑历史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并对该地区建设的房屋建筑提高设防烈度,保证房屋的抗震能力。

提高农村地区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

按照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政府应该加大对地震地质灾害预防管理的力度。各工程部门,在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山东地区特殊的地震地质背景,在进行农村建设时,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抗震设防,更应该在施工中,应该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合理的规划图纸安全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材料配比,使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合理,抗震能力增强,同时提高农村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较好的建筑施工水平,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使农村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进一步提高。对重大工程和人员聚集的学校医院等工程,必须由持证设计单位严格按照新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建筑施工时,

学法懂法,使农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本着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国家的防震减灾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主动的按照国家给出的抗震设计标准建筑施工,而不是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私自施工,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埋下隐患。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房屋建筑质量差的现状,政府部门在进行相关的执法时,才能顺利进行。以便达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抗震设防的宣传教育工作,把农村住宅建设抗震设防的知识普及到乡村,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抗震设防意识。政府部门应该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农村的基层抗震服务体系加强管理,使他们的服务切实维护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房屋建设抗震设防的基本常识【7】,积极配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促进农村房屋建筑扛着设防工作的顺利实施。

5.结束语

搞好农村地区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设防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心安雀的居住环境,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提高广大农村的防震意识,做好各地的地震防灾计划,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伟,孟丽军,段树金,农村建筑抗震调查的综合分析 【J】 , 山西建筑 , 2005 , 31(9) :43。

【2】晁洪太等,山东省地震构造图,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7。

【3】李家灵等,郯庐活断层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1994,vol.16,No.2。

【4】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郯庐断裂,地震出版社,1987。

【5】刘梅梅 ,鲍安红 , 杨玉鹏 等,山东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8):112-113

【6】陈兴冲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M ]. 重庆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01 : 19 , 79 80。

【7】王哲,张艳,陕西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J】,西北地震学报,2005(12): 353。

作者简介:

门伟颜,女,1984年1月生,本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震地质;

篇8

[关键词]桥梁设计;冗余度;安全性;钢桥; 疲劳断裂

中图分类号:U4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29-01

1 冗余度以及其在桥梁设计中的内在意义

1.1 冗余度的定义及内涵

通过媒体报刊的报道,分析美国钢桥和俄亥俄州I-275四跨连续钢板梁桥的破坏过程,不难发现在I-275四跨连续钢板梁桥中,即使出现了局部的桥墩破坏桥体仍然还可以保持稳定约十分钟,而美国钢桥则是突然地结构失稳而塌裂,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尽管有学者分析指出了其产生原因的多样性,但归根结底起关键作用的是结构体系的冗余度。而关于冗余度,通常我们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将其与与超静定次数混用,这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还没普及到结构设计之前,为了可以求解静力平衡方程,一般会保证静定结构的自由度数目与静力平衡方程数目相同,而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往往会存在结构支座约束反力的未知个数超过平衡方程的个数的情况,即结构的约束多于结构的自由度,即是我们常称的超静定结构。而一般情况下,在结构设计中,我们把超静定结构中多余的约束称作冗余度。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多余约束,也就可以保证结构在部分约束或连接失效后,仍然可以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固性。也就是说,冗余度是作为一种强度储备或者承载能力储备而存在的,使得其可以在桥梁结构局部发生破坏的情况下,整体结构还能够承受相应的荷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整体性。

1.2 桥梁结构体系的冗余度

桥梁结构往往是作为一个结构体系被用来研究的,其将不同功能的构件有效连接形成结构受力系统,保证其拥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而冗余度在桥梁结构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没有冗余度的结构体系,往往安全系数较低,因为一旦发生构件或连接的破坏,以美国钢桥为例,就会使得结构整体失稳而破坏。而对于有冗余度的结构来说,以俄亥俄州I-275四跨连续钢板梁桥为例,一般的单一构件的破坏不会死的结构整体失稳。在实际的桥梁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一般都会设置一定的冗余度,保证结构体系具备多重传力途径。桥梁结构体系承载能力的储备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的荷载再分配能力。

1.3 冗余度系数

在桥梁设计规范中,一般用ηR表示结构的冗余度系数。在实际的公路桥设计过程中,一般会将桥梁结构合理的分为上下两个结构单元,结合相应的可靠度指标,对其进行冗余度的定量分析,从而得到特定桥梁的度储备率,另外,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到冗余度系数ηR的参考取值,以此为桥梁冗余度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工程案例分析得到的关于简支梁的数据图解,通过整理,得到如图所示:

冗余度系数与主梁总数和主梁间距之间的关系

依据上图不难发现,当主梁间距不变时,结构冗余度系数随着主梁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当主梁数大于6之后,结构冗余度系数受到主梁总数影响就非常小了。除此之外,当主梁总数一定时,结构冗余度系数随着梁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2 桥梁各设计参数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

在桥梁设计中,通常使用较多的结构设计参数主要有桥梁跨长、曲线半径、外部横向连接类型和数量等,这些设计参数或多或少都对结构的冗余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将分别研究其影响的大小及差异。

2.1 跨长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

通过实际研究发现,跨长不是冗余度决定性的设计参数,这主要是体现在当外部横向连接足够多的时候,可以使得不同跨长的桥梁达到相同的冗余度Rd值。换句话说,就是桥梁跨长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2.2 曲线半径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

研究中针对曲线半径分别为100m、200m和300m,通过比较3种不同级别的曲线半径对冗余度的影响,对结构进行了合理的研究分析,从而得出在不同跨径桥梁曲线半径会产生不同的冗余度变化。以跨径为70米的桥梁为例,结构冗余度系数会随着曲线半径增加而不断增加。

2.3 外部横向连接类型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

永久性外部横向连接或横隔板的设计对于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质至关重要的,它主要起到保证桥梁系统的横向传递能力。在设计时,外部横向连接和心横隔板的连接设计必须适宜连接构件全屈服时的荷载状态。不同类型的外部横向连接或横隔板可以起到对冗余度提升的作用,他们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使得桥梁系统获得最优化的受力系统,从而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实心横隔板比K形连接的冗余度更高。

2.4 外部横向连接数量的影响

桥梁发生损坏的初期,混凝土桥面很难及时将荷载从梁损坏区域扩展到就近的横向连接部位,不难得到外部横向连接的数量对桥梁冗余度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桥梁每一跨所包括的外部横向连接数量越多,相应的其冗余度越高。

3 关于桥梁结构冗余度的优化设计

对于桥梁结构体系的冗余度的优化设计,我们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在实际的桥梁设计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冗余度要求的结构设计;第二是在桥梁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利用连续性整体性强的结构体系和模式,从而保证桥梁的安全性;第三是针对目前建设比较多的特大跨度桥梁,在设计阶段应该对关键构件设置足够的传力途径,以保证整体的稳定性。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冗余度的设计只是用以在桥梁发生不可抗力破坏时保证结构持续履行功能的能力,不能作为桥梁的可靠度设计的指标,在结构体中,构件自身的冗余度、与外部边界条件相关的冗余度,以及承载途径的冗余度彼此相互依托、共同存在于结构体系中。建议在规范中,根据桥梁的特定使用功能,具体制定针对特殊事件的冗余度要求。在桥梁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地质状况,对不同路段制定相应的桥梁结构体系的冗余度设计。除此之外,在我国目前桥梁设计中,比较频繁的出现大跨度桥梁,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构受力情况,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优化结构的冗余度设计,避免出现本可避免的安全事故隐患。

结束语

随着我们对于桥梁使用的质量和使用年限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上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繁荣,使得我们必须保证桥梁设计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耐久性。本文针对桥梁设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冗余度设计,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并针对相应情境下的冗余度设计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目标,并指出了桥梁冗余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类似的桥梁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敏,吴坚彬,李燕.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及桥梁耐久性的分析探讨.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1.

[2] 李盼到,张京,王美.独柱支承梁式桥倾覆稳定性验算方法研究.世界桥梁,2012,40(6):52-56.

[3] 朱南海,叶继红.地震作用下基于响应敏感性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冗余度分析,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1.

[4] 孙得璋,地震和重卡车荷载作用下桥梁多灾害设计理论研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06.

[5] 侯本权,孙琳,罗雄麟.基于结构可控性分析的换热网络旁路优化设计.化工学报.2011,05.

篇9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培训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5月12日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昭通现场会议精神,总结我县*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经验,全面启动和部署*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牢记历史惨训,深刻认识农村民居地震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县地处小江断裂、则木河断裂、莲峰断裂交汇部位,又属滇东地震活动带地段,历史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1900年以来在我县境内就发生5级以上地震13次,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5级以上地震。1930年5月15日蒙姑新塘村一带发生的6.0级地震,造成了当地除一人生还外,其余全部丧生的惨痛悲剧。2005年8月5日发生的5.3级地震,造成了大量民房、学校受损、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的惨重损失。今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强烈地震造成69196人遇难,374176人受伤,18379人失踪的巨大灾难,高耸着的建筑轰然倒塌,车水马龙繁华的城市刹时变成一座废墟,数百万群众失亲丧友,流离失所。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地震灾害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杀手。今年5月12日,省长秦光荣在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昭通现场会议上强调,我省将进入一个强震活跃期,要求把小江断裂带周边县区作为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重点对象。目前我县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薄弱,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设防能力弱,抗震防灾能力普遍低下,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害,将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昭通召开的机遇,全面抓好我县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惠民工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村民居存在的安全隐患,充分认识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和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具体安排上来,牢牢抓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建设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二、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我县是地震多发地区,对农村民居进行防震重建和加固改造,是贯彻落实中央科学防震、主动减灾,提高农民群众住房质量,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去年开始,省政府把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和全省20个重大建设项目来抓,决定用5年时间完成100万户的建设任务,争取到2020年使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抗御地震基本烈度8°地震的能力。我县于*年6月召开了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现场培训会议,全面铺开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分别在白鹤滩镇、大寨镇、包谷垴乡、红山乡实施,工程覆盖1600户,其中1000户砖混、砖木结构房屋列入维修加固处理;600户土木结构房屋列入拆除重建处理。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实施乡镇、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在去年年底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总结整个工程建设,我们主要实现了“一落实、三改善、五转变”。

一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了中央、省、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熟知民情、熟知“三农”工作的干部,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为下一步更好地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改善:一是进一步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通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安全工程的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原有村庄进行了规划,实施了管网改造,优化了农村人民环境。三是改善了村容村貌。居民的房屋变新了、变整洁了、变牢固了,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五转变:农民在家园建设上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基础上的转变。所有重建房屋基础均做了50㎝以上浆砌块石或毛石混凝土,转变了直接在简单的地基上建房的传统做法。二是构造上的转变。在房屋墙体的转角处与交接处均设有构造柱,基础顶、楼板处设有圈梁,转变了不设构造柱、不设圈梁的传统做法。三是连接上的转变。在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增设了拉接筋,转变了不添加墙拉筋的传统做法。四是结构强度的转变。砌筑砖、混凝土、砂浆强度等级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转变了传统不重视强度的做法。五是观念上的转变。在房屋建设中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庭院经济和生活设施相结合,转变了单纯建房的传统观念。

我县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试点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主体意识不够强。绝大多数群众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是支持的,但也有个别群众认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是上面的事,主动参与意识较弱,当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又斤斤计较,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二是工作进展不均衡。总体上看,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组进展较快,经济条件较差、投入能力较弱的村组进展较慢。三是配套工作到位难。客观上由于群众自筹能力弱,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加之个别村组交通不便,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的进度。主观上驻村工作组在协调物资、到户指导方面的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措施不够硬,务实敬业的精神还不够强,协调和指导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劳力投入保障难。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一部分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建设所需的劳动力难以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总体进度。

三、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抓好今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多年来,我县农村民居建设从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质量安全、抗震设防等环节都缺乏有效管理,致使农村民居建设质量低、抗震性能差、存在普遍的安全隐患。从我县的地震史可以看出,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是农村民居。面对复杂和严峻的地震,全面提高农村民居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按照省、市要求,完成好1690户(其中90户为县配套资金)的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任务。要通过一批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民居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逐步消除农村不具备防震减灾能力的危旧民居,确保地震发生时,农村民居主要用房不倒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农村民居的抗震防灾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要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工作中要做到抓好三项工作,做到四个结合,落实五项要求:

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抓好选址规划工作。规划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成败。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组织专门力量,对现有农村民居逐户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全面清查农村住房安全隐患,对不符合防震、抗震要求的农村民居,要提出科学合理的加固、改造方案。建立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切实做到“户有帐、村有簿、乡有册、县级进行系统联网管理”,为科学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打好基础。要结合全县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乡镇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要按照乡镇、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好乡镇、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修订工作,把防震减灾作为乡镇、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乡镇、村规划的调控工作,使农民建房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利地段和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二是抓好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工程,建设资金是难点,也是关键,我们必须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按照“群众自筹为主,政府和社会支持为辅”的原则,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建设抗震民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社会各界捐赠和对口帮扶,对口资助贫困地区农民实施抗震民居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建设贷款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把支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放宽贷款的期限,简化信贷手续,方便和满足农户改造建设住户的贷款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相结合、办事过程公开与公布办事结果相结合、村民监督与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民居的安全状况,加固工程量的大小,农户收入情况,分别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不搞平均主义。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户和特困户的实际困难,给予帮助和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所有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补助金额都要张榜公示,民主评议确定。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切忌挪用、挤占、贪污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对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确保资金安全。

三是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城管等部门要对原制定的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要点和加固改造方案进一步进行细化完善,为技术指导提供书面依据。工程建设期间继续坚持强化工程建设各环节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管,杜绝隐蔽工程的质量隐患,确保群众所建住房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一要编制好实用的施工图集和施工技术要点指南。要根据国家、省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抗震技术指导意见要求,按照“抗震、节约、环保”的原则,结合实际,编制农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拆除重建实用施工图集及施工技术要点指南,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指导农村民居实施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二要加强农村工匠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学习、现场讲解、观摩、操作等方式对乡村建筑工匠进行义务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建筑工匠,充实施工队伍,为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质量打好基础。三要加强施工管理。各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施工管理。县、乡(镇)、村要逐级建立工程质量督促检查组,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各乡镇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质检员,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行日常监督管理。整体工程按要求完工后,各乡镇要组织自查自验,自验合格后向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提出初验申请,再由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组织初验,并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迎接市级组织的验收和省级组织的抽查。

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之与村庄规划、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凡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民居改造都要提出抗震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抗震工作,为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打好基础。

二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作相结合。要整合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作中的资金,在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中,新建的住房都要做好地震安全工作,以提高贫困群众住房的抗震防震能力。

三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农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中,要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动员鼓励企业、单位及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安全家园的积极性。

四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全面提高农村综合减灾能力相结合。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既要提高农村民居抗震防震能力,也要提高抵御其它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

落实五项要求:

一是落实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各实施乡镇既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看到工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长期作战和打硬仗的思想准备,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具体抓,要成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本乡镇的协调配合,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领导到位。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工作繁重、责任重大。各实施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把各项工作任务逐项落到实处。各乡镇要按照《*县*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责任,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切实担负起工程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责,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安排、技术指导、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城管局、规划局、地震局要负责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中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国土局要负责配套利农利民的宅基地政策;金融部门要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贷款上给予积极支持。其它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努力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落实宣传动员。宣传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各实施乡镇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农村民居抗震防灾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大力宣传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坚定农民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使这项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四是落实工作原则。一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中,要结合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貌和民风民俗的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坚持经济实用,抗震安全,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物质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加固改造为主,拆出重建为辅,帮助和引导农民建造抗震性能好、造价合理的房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二要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必须坚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讲求工作实效,要通过典型宣传、科学指导、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坚决防止脱离实际情况,贪大求洋、乱铺摊子,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盲目建设、硬性推进的行为。

篇10

关键词:南山公园;规划建设;改造;设想

Abstract: Nanshan Park Yantai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tourist resort, after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but relative to Yantai city construction, the park development is obviously lagging behind. Nanshan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imminent.

Keywords: Nanshan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reform; idea

中图分类号:TU986

南山公园是烟台市区一处综合性游览胜地,坐落在市区南山的卧龙岗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由动物园、游乐园、植物园三大特色园组成的烟台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但相对烟台城区建设,公园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了。市区新建的滨海广场和海岸路已成为市民争先游览的好去处,尤其是烟台市已获得全国最佳魅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因此,被誉为城市会客厅的南山公园,其规划建设已迫在眉睫。以下我们针对南山公园建设发展的问题提出几条规划建设意见。

1、近几年已取得的建设成就

1.1 公园东门与胜利南路成功对接

胜利南路于2007年建成通车,南山公园东门与胜利南路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400米,两者之间本来就有一条狭窄土路相连,现如今已对原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改造,成为一条优美便捷的观光大道。为市民游园提供了捷径,同时为公园增加了客流和人气。

1.2 公园东门停车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南山公园原仅有公园北大门广场一个停车场,广场即作为停车场,又是游客通行的通道,在节假日期间,根本满足不了游客停车的需要,并且造成广场外环山路的交通拥堵迫切需要增加停车场的建设,缓解游客停车的压力。公园原先在地震局北面平整出一块场地用来临时停车,但该场地没有硬化,阴雨天无法使用。现今已将东门停车场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并与连接路的建设融为一体,是公园建设的点睛之笔,公园东门现今已和北大门一样成为游客入园的便捷通道。

1.3 动物园改造初见成效

2006年新建了百鸟园,2008年新建了猛兽区,2009年新建了草食区,2010年新建了小猛兽区和熊池,2011年修建了灵长类区和动物园大门,2012年至今动物园的改造又停滞了,剩余的场馆继续改建和扩建。

改造后动物园一角

1.4 游乐园建设已成规模

2004年南山公园择址新建了游乐园,新上了碰碰车、豪华转马、美人鱼、脚踏车、弯月飞车、动物王国 、攀岩等游乐项目,2009年又新上了激流勇进和过山车,现在的游乐园初具规模,已成为游客放松心情的理想场所。但是同烟台的城市建设相比,游乐园的建设还是滞后,还需增加游乐设施和服务场所,满足游客需要。

2、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规划建设意见

2.1 虎岩山的开发建设

虎岩山位于南山公园的东部,占地50150平米,虎岩山在1990年后进行过数次绿化整治,但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现在几乎成为一片荒山。经过实地考察,现在的虎岩山栽植有大量的石榴树,我园准备将此处规划建设为石榴园,扩大石榴的栽植面积,增加石榴品种并修建赏园的园路和建筑小品,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种园,现在紧邻虎岩山的东门连接路和停车场已建成,到那时改造后的虎岩山将成为南山公园的亮丽风景线。

2.2人工湖改造的初步设想

南山公园是市区几大公园中唯一有大型人工湖的,水体面积47500平米,这也是南山公园一大优势,目前人工湖还存在如下问题。

2.2.1 人工湖的水源和水质问题

南山公园人工湖现状

因人工湖修建时湖底采用防渗膜,此湖可以说是一潭死水,原先人工湖的水源来自新亚集团的污水,虽然水质差,但水量充足。后来市排水处对进湖污水进行了雨污分流处理,使污水流入市区西南河总排污管道。如今人工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因为靠天,水量时多时少,再加上湖底渗漏严重,因此,在水源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人工湖防渗保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2.2.2人工湖缺少必要的水上建筑设施

原来规划的人工湖有水榭、船坊、廊桥等设施,由于历史原因都没建成,只需恢复原来设计的水上建筑,并且增加水体绿化,比如在浅滩处栽植荷花,睡莲,水芭蕉,蒲草等水生植物,人工湖将有更好的景观效果。

2.3动物园继续改造和扩建规划意见

目前动物园还有小动物村和斑马馆尚未改建,这些场馆和已建成的区域,如猛兽区、小猛兽区、灵长类区、草食区、熊猫馆等场馆相比很不协调,急需改造。另外动物园占地面积不足百亩,而整个南山公园的规划面积为1200亩,实际建成面积720亩,仍有500余亩的后备发展空间。动物园作为南山公园的主打景观,应在面积上占据较大的比例。另外,随着我园动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动物的紧张和拥挤状况日趋显著,从饲养和观赏两个角度考虑,应该扩大我园的动物园面积。

2.4 南山公园内住户拆迁工程

南山公园内的住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园北大门路西和虎岩山原西南村的老住户。二是公园西山和零散住在公园的园林处职工。这些住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园的景观。因此,公园要发展,要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公园,住户的拆迁工程必须解决。

2.5特色植物园的建设

南山公园特色植物园已建成的只有玫瑰园一个,并且在2010年重新进行了整修,园路和建筑小品焕然一新,玫瑰品种和数量也得到补充,现在的玫瑰园已成为公园的亮点。但是相比之下,梅园,樱花园却只是雏形,急需改造。梅园只是在栖云阁广场南坡上散植着几百株梅花,并摆放些自然石,只能称得上梅林。建议规划建设园路和建筑小品,让其真正成为梅园,让游客从远处望梅变成近处赏梅,樱花园亦是如此。

2.6 整个公园道路建设工程

梅园现状

由于南山公园的道路还是建园初期的块石路,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有些道路已是坑坑洼洼,给游客行走带来不便。我们规划建设的意见是,将现今的块石路更换成大理石路面,那时南山公园宽阔整洁平坦的理石路面,配以优美的园内绿化小品,将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游园环境。

2.7 原老儿童乐园的改造

由于历史原因,南山公园1986年建成的儿童乐园已在2001年停止使用。2004年4月在公园东部新建的游乐园已成为南山公园的新亮点。而老儿童乐园如今已荒废,为了南山公园的整体发展,我们规划将老儿童乐园建成植物园的一个珍稀品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