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专业考察总结

篇1

一、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通常秉承理论灌输———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总结的规范化流程,而这里提出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则是以实践考察———引入理论———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分析———综合评价为课程框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纯美术教育,它是以实际生产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空间质量为目标的设计专业。脱离了实际生产生活体验根本谈不上环境艺术设计,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应用环境空间领域的机会和平台。传统的引导灌输、总结前人经验、以获得设计结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设计技巧,但也会限制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只适合培养工匠而不适合培养设计创新人才。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思维,而不是固守规范化的设计定式和思路。

二、推广互动开放、探索式实践教学方法

在西方设计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里度过的,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好的机器设备及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便可以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欠缺,因此我国设计类学院应注重推广互动开放、鼓励探索式实践教学方法。所谓开放式互动实践教学,即教学方式开放,直面市场,目标明确地培养人才,形成人才与市场、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教学中要实行校内工作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双向互动。鼓励探索则是指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和诱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首先,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各类工作室,如电脑演示制作工作室、材料工作室、家具和模型工作室、印染工作室及设计相关的实践工作室等。通过工作室互动教学,既能够发挥教师的长处与优势,又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当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研讨和讲评。其次,设立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项目,可满足三者的共同需求。艺术设计教育应在不断修正课程结构的同时,创建实践基地或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公司企业参与实践[1],了解和操作设计的整个过程,从而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时,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当地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寒暑假期可安排学生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企业进行网络远程合作[2]。让学生在实践基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与各种客户打交道,在实战中提高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当学生从基地返回课堂后,在学习中会更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教学效果极为显著。专业教师也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与客户充分沟通,开展实际项目的操作实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专业理论学习的目的,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前沿信息,并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归纳。高校也应建立适当的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实践考察和实习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实践为依托,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现有的课程结构通常将实践课程单独安排,如很多高校将艺术类学生的采风写生安排在大二下半学期,实践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这是不合理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很多课程的开设都应该配合相应的考察实践学时。如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照明设计这门课程,教师讲授过理论课程后,带领学生考察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博物院、郑州国贸中心、郑州金博大等几大商场以及郑州灯具市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迅速掌握大型会议展览空间、博物馆空间、综合商业空间、大型酒店空间中照明设计的关键性内容。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洛阳新区进行考察,让学生对整个洛阳新区融古迹遗址保护、科技文教体育、公共娱乐休闲、商贸物资流通、政府行政核心、高新经济开发等六大功能的科学合理设计有了立体的、真实的体会,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加强和完善实践考察、实习课程体系应在不断修正课程结构的同时,创建实践基地,与社会接轨,使实践实习课程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实践实习的过程提高理论学习效率,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调整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置

篇2

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合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工具,是学生理a解地理知识的好方法。同时,野外实习也是最有效和最愉快的教与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在不同的区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组合,最终造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也是各地不同。因此,一个能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有机融合的综合野外实习,是对地理野外综合研究能力的有效检验。实践证明,大尺度空间区域的综合实习,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地理学科意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其它地理教学培养方法无法替代的手段。

二、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之目的与要求

1.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之目的

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是地理专业学生在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学习及课程实习后所进行的一次涉及几乎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习,必须达成对地理专业技能和地理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训练与检验之目的。综合实习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地图与定位技能、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分析和表达技能等。地理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要求

对一个大区域的实习,很难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它可以利用对典型点与线的考察,借助点动成线、连线成面的原理,达到“微观看点、中观看线、宏观看区域”之目的。所以,实习要将“用脚看”转变为“用脑看”,不只是认真完成教师所设计线路的课业考察,而是要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线路,如果不这样,对区域的整体认识会有何影响。也要将“用眼看”转变为“用心看”,因为看的欲望不一样,看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实习需要用心去仔细体会肉眼所见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设计

1.实习区域的选择

一个实习区域,应该有助于学生利用区域条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训练区域综合能力。因此,实习区域内部必须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与其它区域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据此,在华南地区可以设计3条能较好体现其区域特征与规律的实习线路:①广州—梅州—龙岩—漳州—厦门—潮州—汕头—广州。②广州—阳江—湛江—北海—南宁—玉林—肇庆—广州。③广州—阳江—湛江—徐闻—海口(中线)—三亚(东线)—海口—原路返回。

2.实习内容的设计

区域综合实习的设计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区域观点、综合观点、人地关系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几方面展开,采用抓典型、重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考察与思考。下面以线路①为例,简要介绍华南地区在南亚热带区域的实习设计。

(1)设计穿越主要地形区的考察线路。该线路从华南地区最大的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出发,向东北方向经南岭南部丘陵直到闽西山地,折向东南往厦门,再沿沿海平原返回广州。此线路可获得的直接收获是:亲身体验华南地区的地表结构与景观特征及其区域内部的差异,感受何谓“闽道更比蜀道难”,从而引发深入思考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探求区域持续发展的依据和途径。

(2)设计具备区域特色的定点考察。区域特色既可由自然环境特征表现,也可反映为人文环境特征。本区自然要素的定点考察选择了梅州阴那山和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阴那山是南亚热带的典型山地之一,不但可以考察山地的垂直分异与山区的开发利用,还可近观断裂带与岩层发育。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里有发育齐全、保存完好的火山地质遗迹,真实记录了本区火山活动的历程,有助于解释东南丘陵的又一个重要成因。人文要素的定点考察是以民居与城市为主。本着“微观看民居、中观看聚落、宏观看区域”的原则,设计定点考察客家围屋与土楼、潮汕民居与祠堂、厦门城市与潮州古城,既亲历了微、中观环境中民居特色与聚落形态的形成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也可据此深入探究在宏观环境的人地关系改造与利用中的共同特征与差别。

(3)设计突出区域差异的比较考察。自然环境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行为特征的差别;而社会经济,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又是改变自然环境制约因素的重要力量。从古至今,华南地区不管是生活方式、建筑文化还是产业发展,都体现出明显的山文化闭塞与海文化开放的差异,最典型的如粤、闽与客家三大文化区的产生、发展与分异;但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已经成为区域发展与战略转移的重要诱因,这从山区的发展、海西经济区的崛起与汕头经济特区的衰退就可见一斑。

四、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组织与指导

由于区域综合实习要求的内容与达成之目的是多样化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实习要求,给不同的实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实习模式和指导方法。一般在一次综合实习中,需要综合采用集体、小组和独立等多种实习组织模式(图1)。

1.集体项目

集体项目的组织贯穿于整个实习的始终,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实习组织方式,它是以导师为主导的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在准备阶段,需要给学生介绍实习之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并统一做好资料和设备等的搜集、整理与准备;在实习阶段,召集学生一起讲解与示范沿途的特殊地理现象以及定点实习点;汇报总结阶段,教师的集中点评既是对实习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也是对实习成果的归纳与总结。这类实习模式往往有一定的规范性,学生以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以及对已有知识、理论的验证为主,因此,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系统、规范地掌握区域地理实践与研究方法。不过,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小组项目

小组项目的设计是考察学生野外能力的最好方法,要求学生分小组仿照集体项目的实习方式,完成一个次级区域的资料搜集、调查、整理与介绍,最后集体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小组项目既要做到小组完成任务的整体性与独立性,又要使组内同学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小组项目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检验,以及各小组间的交流与质疑。

3.独立项目

篇3

实践专业技能,秉承环保理念。

二:活动背景:

进一步搞好本班团支部建设,凝聚本团支部力量,加强本团支部成员的团员意识,动员和激励广大共青团员在新的一年里,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成长,逐渐成才,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我们环境科学091团支部决定开展以“实践专业技能,秉承环保理念”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借此之机促使同学们实践专业技能,始终以环保为第一理念,追随大学青春的脚步中,认知专业知识的不足,及时补充,加以发展。

三:活动目的:

让广大共青团员在活动里充分展现活力,活跃专业文化,深化成才意识,进一步提高本团支部成员的团员意识,加强团支部团员的实践与组织建设能力,增强团员间的凝聚力,提高团员的自觉性,增强集体荣誉感,不断提升自己。让每一位同学省视自我,展望未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一个合理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发展知、情、意,追求真、善、美,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活动时间:xx年10.11日—10.13号

五:活动地点:广东韶关丹霞山、大宝山

六:活动对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学院3位老师及环境科学091班全体成员

七:活动具体内容及形式:

一:活动前期准备:

1) 组织班委对这次主题团日活动进行讨论,提出建议,确定团支部主题

2) 各班委就所确定主题进行策划,共同讨论团日活动环节,写成活动方案,分配工作

3) 前期宣传:

① 提高全班同学对团日活动的认识,对专业实践的深入了解,以便提高全班同学对专业实习的积极性(以ppt演示方式);

② 班级q群,班级博客,班会

③ 校内各大q群,论坛,博客。

4) 出发前一个星期由团支书向班级各位成员进行ppt演示,提前展示活动地点的地形地貌,为活动开展提供前期认识准备,也为大家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

ppt演示流程:

① ppt的展示上学期团日活动的精彩图片

② 介绍团日活动的来源,历史及其精神含义所在

③团支书介绍本次团日活动方案的具体流程,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结合意见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④ 团支书以ppt演示的方式介绍丹霞山、大宝山地形概况以及地质地貌等

⑤ 合影留念

⑥班级动员大会结束

5) 出发前两天进行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由学院雷泽湘老师,李永胜老师以及刘雯老师进行讲授。

6)培训当天准备好出发前所需物资:班旗、问卷、笔、白纸、相机、摄录设备,图片与视频处理设备,医疗箱、小礼品等

7)活动后期工作:

①班委对活动准备物资进行统计整理

②团支书就团员所提意见进行整理,修改与完善方案。

③ 对前期班会ppt展示和专业知识培训及时写好通讯稿,以便博客,微博的宣传及活动记录

二:活动具体流程(未获取专业老师行程安排,待定)

阶段一:乘包车到广东丹霞山,坐车期间进行有奖知识小游戏,题目主要涉及丹霞山趣味知识,答对者获得小礼品的奖励。到达景区旅馆稍作歇息,整顿第二天行程

阶段二:设定3个小组,每个小组对丹霞山实地考察,经学院专业老师的经验介绍,对土壤、水文、生态等环境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并进行交流。《1》

阶段三:晚饭过后,在旅馆园区空旷区域进行一天的学习交流以及相关游戏活动。首先由各组组长总结一天实地考察的结果,再由各组员之间讨论并发言,最后请老师进行总结发言。之后便准备各类小游戏(附录二),以加强各同学间的交流。

阶段四:在第三天行程中,除了实地考察,学习专业知识外,对前期整理的问卷(环保意识—附录一)进行实地调查,组长进行统计,每组15份。

阶段五:到大宝山实地考察,经由专业老师专业指导,进行各组员的学习交流。回到旅馆,整理行李,回程广州。

具体活动中注意事项:每组组长做好清点人数和资料整理的工作以及活动的拍摄(各组员互相协调)

三: 后期相关事宜:

δ生活委员进行活动经费的统计并进行公示。

δ各小组与学委进行实习活动相关材料的收集与上交。

δ班长进行活动总结以及心得的收集

δ团支书做好活动问卷进行统计、活动视频的制作以及活动的综合评议。

八:经费预算

物品名称 单价(元) 数量 总计(元) 用途 备注 问卷 0.1 45(张) 4.5 环保问卷调查 班费 小礼品 1.5 40 60 有奖小游戏 班费 门票 50 34 1700 个人费用 住宿费 100 9 900 个人费用 餐饮费 120(4天) 34 4080 个人费用 车费 代步 学院补贴 合计 6744.5 xx.09.29 环境学院环科091团支部

附录一

第一题 您是否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保工作的迫切性?

a感觉很强烈 b感觉一般 c、没什么感觉

第二题 在环保节约用电方面你认为自己做得怎样

a、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不好

第三题 您家是否使用节能灯泡?

a是 b、有部分是 c、没有

第四题 炎热的夏天 您在家休息空调一般调到几度?

a、26°以上 b、20到25° c 、16到20° d 、16°以下

第五题 您家是否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如拖地,冲厕所等?

a 、会 b、有时会 c、不会

第六题 您家经常使用塑料带吗?

a 、每天都有 b 、经常使用 c 、很少使用 d 、一般不使用

第七题 您平时出行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a、步行 b 、自行车 c 、私人交通工具 d、公共交通工具

第八题 您去超市消费是否首先考虑绿色食品?

a是 b、否 c、偶尔会 d、无所谓

第九题. 你参加过环保实践活动吗 (例如,拒绝使用白色垃圾;参加环保宣传活动等环保实践活动)

a有过吧 b、没有 c、表示如果有愿意参与

第十题 您觉得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始环保教育课?

a 、有必要 b、没必要 c 、无所谓

附录一

① 游戏一:游戏脑筋急转弯有奖大抢答 (动脑合作节目)对象:各小组成员道具:脑筋急转弯问题,奖品游戏规则:1. 平均每组有两到三个问题。2. 主持人提问,各组抢答,第一个抢到的组派代表回答。3. 回答错误的谜题可以再度作答。4. 每组答对问题,主持人发放奖品。

② 游戏二:心心相印,我来比你来猜 (动脑动手合作型节目) 道具:纸和笔、准备一些能够用手语表达的动物,人物,成语或者物品人数:两人一组,可多组参加 游戏规则:游戏开始表演的一组两人先要面对面(一人为表演动策划,一人为猜测者),然后由主持人会把要猜的成语或词语写在一张纸上,让表演动作者做给猜测者看,当表演者表演完,猜测者能猜出表演者所做动作的成语或词语时,就算过关.(注意:动作者可以用语言来解释,但不能说出动作中的字)(左右为难、无孔不入、金鸡独立、狗急跳墙、东张西望、无中生有、眉开眼笑、胸有成竹、鸡飞蛋打、低声下气)。需要裁判数名,现场自愿报名

篇4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国际工程教育方面,工程教育认证既是一种通行的的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完成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师资格国际化认可的必要基石。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是由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召集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的职业学会、协会,一起对工程类方面的专业进行的一种合格性评估。认真贯彻围绕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认证理念,针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该从多角度、多方式出发。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两者的考察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重视在毕业时能否达到标准。在工程专业发展进程中,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身为始建立于1958年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历经将近60年的发展和建设,在科研和教育成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1年,专业支撑学科“化工过程机械”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在当时众高校中,是最早拥有本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2003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设立动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961年首届毕业生走上社会,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600多名本科毕业生和1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活跃在机械、石油化工、能源、环境、冶金、建材和军工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本科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杰青2名、长江学者3名。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过控”)以机械工程为基础,融入过程装备、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塑造拥有过控专业知识以及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相关技术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融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于一体的复合、交叉型本科专业,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日益综合的特点。“过控”专业作为“化—机—电—材”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在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环境,食品安全等,本专业在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能源,石油,动力,化工等这些支柱产业支撑国家命脉,而这些产业发展需要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的支撑。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为支柱产业提供具有先导性的工艺过程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及装备,保障其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其次,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第三,纵观我过石化行业装备的发展历程,从起初引进国外整套设备,到引进主要设备,再到关键核心设备,到相关辅助设备的国产化。其中经历的每一次发展变革,都倾注着过控专业人员辛勤的付出和不断的创新。在今后的引进、吸收、创新和发展中,本专业将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颁布),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查和形成认证报告这三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申请认证学校与专业概况,二、专业基本状态数据表,三、本专业培养方案(请见附件),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认证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撰写和提交自评报告。在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秘书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应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是核实学校所提供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且能够去考察学校中的其他未在自评报告中体现的情况。会晤学院(系)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用人代表及毕业生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审阅,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条件的审查等,都是专家组在进入学校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在整个认证过程中,不对学校进行任何横向比较和评价,只是针对所要认证的标准能否达到要求进行判定。其达成度包括P、P/c、P/w、F。P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成;P/c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在下一次进行认证时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P/w表示本项指标基本上达到要求但会在某一环节存在弱点,可能会对学生达到预期有负面影响;F表示认证方无法提供可信的材料证明该项标准的要求能够达成。专家组在进行现场考察后,在规定的15天之内,要撰写并提交现场考察报告。接下来专业认证委员会会对“现场考查报告”、“自评报告”及“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且给出认证是否通过以及相关建议。“不通过认证”、“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这三部分是认证委员会对校方做出的认证结论及建议。认证方提交认证结果,再由审议委员会审议,最后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审议结果。

三专业认证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通过说、做、证这三个环节,对学校的投入、资源、过程进行考察,对学生的培养是否达到要求进行判断,最终做出认证结果。“说”就是说明,具体指所要求认证的专业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毕业要求等清晰明确;“做”就是执行,具体指所有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来实施,而且要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跟踪式评估;“证”就是证明,具体指专业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达到标准。因此专业的“说”“做”“证”必须一致。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过程工业发展”的专业定位。结合工程认证标准,制定本专业毕业生几年之内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具有从事过程装备特别是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与管理的能力。(2)熟悉机械加工过程及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标准。(3)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良好的经济、安全和环保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5)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结合工程认证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制定本专业12个毕业能力要求,如能力(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进行初步开发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安全、环保、伦理等制约因素。

四总结及思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学校在谋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同时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自身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对控制专业市场和确立专业地位需要工程专业准入制度与认证制度相关联为其提供基本“门槛”。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了高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了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为我国的工程师走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认可奠定基础。当然和已经发展几十年的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探索,但是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未来的专业认证会更加成熟。因此,对于逐渐趋向国际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积极面对,对工作经验要不断总结,对认证结果的使用和持续性改进更加重视,将会使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的技能、知识、道德标准进行规范,在工程专业领域为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2014.

[4]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C].2014.

篇5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篇6

受联邦政府政策和激励措施的驱动,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豁免,学校改进赠款(SLGs)和“力争上游”(RTTT)计划奖励等,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制定者们都在改变教师评价政策,包括更频繁、更严谨的评估措施,如旨在测量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贡献的学生学业评估。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的资料,2009年仅有14个州要求每年对教师进行年度评估,但是到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3个,仅2012年一年,就有43个州要求对所有新教师进行年度评估。美国不同形式的教师评价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个人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教师鉴定,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等级评定);其二,学校环境(学校外部检查和学校内部自我评估);其三,学生成果(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评价);其四,增值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衡量学习的收获)。

增值评估(value-added assessments)是利用统计模型,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取得成就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的评价方式。增值评估衡量的是学生学术成就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增长,而不是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考试成绩。在评价教师时排除会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的如社会经济地位、残疾状况、学生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对教师效能做出评价,是一种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价教师效能的方法。精心设计的增值评估,可以提供关于学校和教师绩效以及学校和全面系统改进目标区域的更准确的定量信息。增值评估目前只在英国和美国实施。

一、宾夕法尼亚州增值评估体系

一直以来,宾夕法尼亚州的教师评价体系完全依赖于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进行,主要是根据丹尼尔森的框架(Danielson Framework),通过衡量教师的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教学策略和专业责任来评价教师。

2012年,宾夕法尼亚州通过《82法案》,为教师评价系统设定了新的评价标准。该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观察和实践(占50%);基础数据/学校绩效简介(占15%);选择性数据(占20%)以及教师具体数据(15%)。鉴于《82法案》的相关规定,宾夕法尼亚州在全州范围内的学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试点项目,同时还为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领导者讨论评级的替代方式举办论坛。该试点项目的第一阶段包括四个校级系统:一个主要的城市学区系统和一个中间层次的学校系统,一个全州增值数据分析系统,以及来自试点的课堂观察结果关系的系统。第二阶段扩展到全州大约100个地区,涉及5000多个教育工作者。

该州在2013―2014学年实施的教师评价公式(详见表1)主要由《82法案》设定的教师评价体系演变而来的。

二、增值评估体系解析

从表1可得知,宾夕法尼亚州增值评估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对教师课堂观察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数据。其内容占据整个评估体系的二分之一(50%),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考察内容: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教学和专业责任。下文即以教师观察/实践为例,详细说明。

1. 计划和准备

教师展开教学前的计划和准备,主要从教学计划、预期和活动以及材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教学计划的主要考察点为:目标与国家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活动、材料以及评估:和国家标准保持一致;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顺序;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上;为学生工作、课程的开始与总结提供时机;证据表明教学计划非常适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证据显示教学计划提供许多机会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

预期包含的考察点为:教师为每一个学生设立高标准以及严格的学术预期;教师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取得经验;教师创造学习机会让大多数学生可以体验成功;学生根据教师的预期完成他们的工作。

活动以及材料的主要考察点为:第一,活动以及材料包括以下大部分内容:支持课程目标;具有挑战性;保持学生注意力;引发各种思考;提供反思的时间;和学生生活相关;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悬念;给学生提供选择;把多媒体与技术整合在一起,把校外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第二,文本和任务具有适当的复杂性。

2. 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学生分组、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环境和尊重文化四部分。

学生分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加有效地教学而设计的。主要考察:教学分组安排大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效率;小组内的大部分学生知道他们的角色、责任以及小组工作的预期;小组内大部分参与人员对于小组工作以及个人任务负有责任心;教学分组的依据(性别、种族、能力以及年龄)大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管理学生行为部分的考察点主要分为:大多数学生的行为表现得十分良好并且在参与工作,但是也可能发生一些小的学习中断事件;教师对于学习以及行为规范制定了清晰的准则;教师会使用一些技术,如集体公约、不定期的活动等维持学生行为;教师忽视一些无关紧要的行为,但是有时候会中断课程进行处理;教师处理使得课堂中断的个别学生,但是有时候也会波及全班学生。

课堂环境考察点主要有:欢迎大多数成员以及客人;是大多数学生一起组织的且可以理解的;物资、设备和资源都是可以得到的;展示学生的工作;所有安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人以及群体的学习。

尊重文化方面的考察点有:师生互动总体而言是友好的,但偶尔存在不一致、偏袒或漠视学生文化的现象;学生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对他人也彬彬有礼;教师大多时候接受学生的兴趣以及观点。

3. 教学

教学涵盖的内容较广泛,主要包括显示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进程、激励学生、提问和反馈五部分。

教学内容的考察点大多时候包括: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组织的预览以及课程内部的总结等内容的可视化;与新的概念和想法相关的例子、插图、类比以及标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有效的思维过程模型来显示预期的表现;简洁的沟通;逻辑顺序以及分段;所有必要的信息;没有无关紧要的、混乱的或不必要的信息。

课程结构和进程的考察点是:课程进入时间迅速;课程结构清晰紧凑,开头、中间、结束明朗化;课程节奏适当,并有时会为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机会;用于分发材料的时间是高效的;在教学内容的转换过程中没有浪费时间。

激励学生方面的要点为:教师有时候进行内容的组织以便学习内容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教师有时候对有疑问的、好奇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学习经验进行开发;教师有时候强化以及奖励努力行为。

教师的提问应是不同和高质量的,包含的考察点为:问题有时需要学生引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问题一般具有目的性和连贯性;提问的频率适中;问题的提出有时服务于教学目标;问题有时需要积极的回应;有时提供一定的等待时间;教师基于学生能力以及性别之间的平衡来对志愿以及非自愿的学生进行提问;当涉及文本的时候,大多数的问题需要基于文本。

反馈方面的考察点主要包括:进行的口头、书面反馈大多是关于学术的,比较频繁,多数是高质量的;在指导实践以及家庭作业的检查时有时给予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帮助,并指导学生的工作;有时使用来自学生的反馈指导、调整教学。

4. 专业责任

教师的专业责任,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两部分。

学科内容知识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对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有深入理解;教师实践有时候包括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文化遗产;教师有时候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法以及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内容。

教师关于学生知识的相关考察点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对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有深入理解;教师实践有时候包括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文化遗产;教师有时候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法以及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内容。

对教师评价体系诸多元素的考察可能将会超过三年这一预计的中长期时间。部分原因是由于州使用了三年滚动平均值来计算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例如,在2013―2014学年,尽管各区可以选择将选择性数据作为影响因素,但是,教师评级将会从观察分数和基础数据分离出来。这三年滚动平均值的数据包括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以及2015―2016学年的数据。到那时,教师将会看到这三年的滚动平均值在教师最后的评级形式中体现出来。下一年,三年滚动平均值将会包括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和2016―2017学年的数据。

宾夕法尼亚州的新教师评价政策开启了教学实践的改变过程。跨越500个区有效地执行这一政策并将它与其他改革整合在一起,其中包括含有共同学术标准核心的国家新体系,这对州、区和基础层面的教育领导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美国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尝试建立一套清晰的教师评价标准和能力指标,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而不是只基于学生分数或是升学率来评判教师。其相关改革经验表明,教师评价需要与更宽泛的评估框架相整合。教师绩效和测量系统的标准和能力需要与学生学习的标准和能力相一致,评价体系应至少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和专业责任三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应把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旨在改进的教师评价系统应该支持教师职业晋升,并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进步,以便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指导初级教师,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11YB149

篇7

关键词:政策目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证考察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71-02

一、问题研究动因

(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政策背景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2008年我国改革农村环境治理方式,提出“以奖促治”政策。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成效,从2010年开始,以连片整治的方式,国家分阶段选取示范省(区、市),集中资金进行农村区域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农村环境管理的创新之举。与以往农村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有强劲的政策支持。首先,政策目标明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目的,对地域空间上相对聚集在一起的多个村庄(受益人口原则上不低于两万人)实施同步、集中整治。其次,资金投入来源有保障。在资金上,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以协议的方式,分别与各省政府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明确中央与地方资金的配套比例及资金保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实践的诉求

2010年辽宁作为北部地区的代表成为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示范省,2010—2012年预计由中央拨款8.5亿,地方政府按照1:1.5的比例配套,投入21.25亿元,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后,急需总结环境管理经验,反馈问题。对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行实证考察有助于总结经验,在政策目标指导下,探索和创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有效路径。

二、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实证考察

(一)考察方法

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沈阳市辽中县六间房镇、杨士岗镇,盘锦市胡家镇,抚顺市上马乡、后安镇,本溪市桓仁县北甸子乡,营口市大石桥汤池镇等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以问卷的形式对村庄连片治理情况及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进行考察。先后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与此同时,收集有关公共数据和记录,并对基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基层乡镇环境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了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情况。

(二)考察内容

1.示范区选取。根据国家关于示范区域选取的要求和原则,辽宁确定的示范区域为:以大伙房水库及输水工程周边地区为重点,延伸到输水工程供水及采水所涉及的地市,共包括抚顺、本溪、沈阳、鞍山、辽阳、营口及盘锦7个城市,其中要优先解决大伙房水库及输水工程周边地区的抚顺和本溪(桓仁)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

调研显示,示范区选取具有合理性。抚顺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每年将为抚顺、沈阳、辽阳、鞍山、盘锦、营口、大连等七城市提供近20亿立方米的水源,全省有近2 300万人受益,其供水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处于前列,水质保护工作十分重要。虽然目前大伙房水库水质保持二类水体标准,但水库上游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选取特大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农村进行连片整治示范,对于探索特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整治的过程。调研显示了整治的过程做到了规范化。一是建立项目建设监管机制。辽宁省对示范项目资金的支持范围、资金申报、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严禁截留、挪用。二是建立连片整治管理机制。辽宁省建立了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责任制,省、市、县、镇(乡)、村以及片区都签订责任状,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三是建立治管结合机制。基层组织基本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辽宁各地已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地区实际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的管理模式。

3.整治的效果。调研显示,大量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垃圾桶、垃圾发酵池、密闭式垃圾房、垃圾手推车辆、专用清运车辆、垃圾填埋处理场、垃圾中转站等;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储粪池、养殖户化粪池等;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排污明渠、氧化塘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改观。

(三)问题的反馈

1.农村环境管理的资源尚未充足。一般来说,管理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充足的经费与人力资源、成熟的技术支持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物质基础,畅通的信息渠道使农村环保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协调配合。

调研反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在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上,均存在不足的问题。在经费上尤其是项目运行和维护资金上表现为供给不足或迟滞,在人力资源上表现为基层专业环保管理人员的短缺,在信息资源上表现为政策信息不畅尤其是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宣传上不够到位,在技术资源上表现为适宜北方环境、廉价而有效的治理技术尤其是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迟滞。

2.农村环境管理的网络合力尚需凝聚。与通常的纵向性的管理行为不同,环境管理体系表现为纵向性和横向性的复杂特点。从纵向上看,环境管理体系呈现出一种与行政架构相对应的科层制结构,表现为上下级部门的业务对应。从横向上来看呈现的特征是,由政府总负责,各部门具体负责实施。表现为财政部门对环境治理资金进行管理、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统一管理,基层乡镇部门合作管理。这种纵向和横向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环境整治需要不同部门积极而能动的合作。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兼有管理和治理双重含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不只是“自上而下”环境行政管理,还是受益者村民积极参与的环境治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体分散零落,农村环境整治不能单纯依赖点线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更需要村民与政府的合作。

调研反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合力尚需凝聚。一方面,由于农村环境责任主体众多,责任交叉不明,极易形成环境管理漏洞与责任真空。即使在管理责任明确的情况下,往往也由于部门工作衔接不畅,导致整体效率降低,如,财政部门资金审批迟滞影响环保部门的项目建设进度,环保部门项目建设监管缺位加重基层乡镇部门的后续管理负担。另一方面,村民与参与环境连片整治呈被动状态,村民的积极性尚需充分调动。

三、完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农村环境管理的资源结构

1.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尽管在连片整治资金供给上,国家以协议的方式,明确了中央与地方资金的配套比例及资金保障措施,但是实践中,由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资金需求大,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仍然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供给不足或迟滞的问题,直接影响连片整治的示范效果。解决的路径是寻求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地方财政预算阶段,确立农村环保支出的优先和重点地位,设定具有约束力的投入目标要求。目前法律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规定过于原则,应尽快制定地方立法,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分担标准及调整机制。

2.乡镇环保组织的功能化。县级及以下基层环保部门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乡镇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在乡镇及行政村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兼职监管员队伍。在完善基层环保组织建设的同时,增强环保人员能力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的创新能力。

3.环保信息的畅通化。环保信息的畅通化一方面要求环保信息在政府系统畅通。财政部门在连片资金审批与使用上公开;环保部门在连片整治项目建设招标与监管上公开;基层乡镇组织在连片整治项目的维护与运营上公开。环保信息的畅通化另一方面也要求环保信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畅通。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环境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多元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效果的取得还在于改进技术措施,因此,应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北方农村环境整治的技术措施。农村环保技术的开发完全依靠地方基层力量存在很大困难,应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科技支撑体系,组织环境科研机构和高校等专业人员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确保集中连片村庄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缔结农村环境管理的参与者网络

1.协调联动,加强政府部门间合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一项复杂、长期性工程,需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横向联系是农村环境保护十分重要的关系网络。平行部门之间应建立各部门联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相互沟通信息,主动配合,形成合力。

2.协商互动,加强村民与政府间合力。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应强化村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互动。村民自治主要是鼓励以农村社区为依托,集聚区域内村民力量参与环境管理,维护社区共同的环境利益。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是政府单一管理的补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路径。

(三)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方式

1.建立城乡环境共建体系。城乡联合共建是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借助“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等开展城乡环境共建,可以有效补充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并可以唤醒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社会责任感。

2.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与政府无隶属关和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发挥其在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职能,对环境连片整治的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能优化环境连片整治的路径,提高环境连片整治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央财政投入120亿元资金、推进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整治工作[J].农村财政与财经,2010,(7):24.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1 前言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医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交叉学科[1],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讲述式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

 

L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教学方法[2-4]。

 

其中,讲述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内容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需求难以获得满足[5]。

 

案例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为突出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启发和辅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5]。然而,薄弱的环境学知识背景导致医学生对环境案例和环境问题缺乏感性认知,使得案例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真实场景中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环境案例和问题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本研究对贵州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2011级(38人)和2012级(54人)的92名学生实施环境卫生学实景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通过分析实景教学方式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供参考。

 

2 实景教学实践

 

前期准备 实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教学场所并非课堂而是在现场,必然导致教学活动的安全性问题突出。为此,实景教学实施前的安全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师生数量匹配度、教学场所安全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交通状况、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方面[6]。

 

1)确定主讲教师。在教研室会议中确定1名对环境学知识熟悉的教师为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教学场所的前期考察和教学内容讲解。

 

2)确定参与教学教师数。按照安全评估结果,结合教学班级学生数,以师生比1:10左右的比例确定参与教师数。

 

3)教学场所考察及安全性评估。以交通方便、场地宽敞、环境特征典型并能满足教学内容等作为教学场所选择依

 

据;组织教师对教学场所安全性、学生管理可行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制订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等。

 

4)召开动员会。动员会上,主讲教师介绍实景教学的教学目的并提出学习要求(依据实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记录,结合文献资料查阅等撰写完成专题总结报告);教研室主任强调教学场所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安排班团干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纪律管理,分配辅助教师教学任务,公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等。

 

教学实施 通过前期考察,最终选择交通便利、教学场所开阔、水和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特征典型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饮用水供水水厂及其水源地作为教学场所。

 

1)参观教学。教学场所选择在供水水厂内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饮用水处理工艺、带领学生参观生活饮用水消毒和净化工艺流程。主讲教师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基础上,对生活饮用水消毒和净化的原理进行讲解。

 

2)现场教学。在水源地,主讲教师结合环境特征讲解“水体卫生”“土壤卫生”“环境质量评价”等章节的相关知识,包括水、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类型和特征,水源地防护措施,环境监测采样点设置原理,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等内容。辅助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现场环境污染物来源及种类,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示范常规监测样品的采集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样品采集的实践等。

 

3 教学反馈

 

课后进行了实景教学效果和意见的问卷调查,涉及实景教学方式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际应用性、对实景教学方式是否支持、对实景教学实施的改进意见等方面。

 

结果显示:实景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95.7%),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91.3%),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96.7%),学生对实景教学方式的支持率较高(95.7%);然而也存在教学学时数过少(93.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足(84.8%)等缺点,学生希望将实验课内容整合,开设结合实景教学的探究性实验项目(94.6%)。

 

4 分析及建议

 

实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学时数少。在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实景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尚不明确,因此,教学学时数安排分配上相对较少。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短暂的实景教学学时数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从而难以实现对学生自主设计、研究等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场所单一。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初次采用实景教学,因此,前期考察的教学场所选择不多,通过安全评估后,能够符合安全教学标准的场所更少。

 

4)教学成本投入增加。开展实景教学需要参与教师人数较多,同时,前期考察和教学活动实施需要经费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学成本的投入。

 

5 改进建议

 

1)实景教学与实验结合,开设探究性实验。实景教学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重复性,可将实景教学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整合实验项目,开设探究性实验,不仅可增加实景教学学时数,减少教学成本投入增加量,而且具有较多的时间保障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开展专题教学场所考察和安全评估。依据探究性实验项目,开展3~5个专题教学场所的前期考察和安全评估,力争形成固定的教学场所,避免实景教学场所单一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后续教学的相关成本投入。

篇9

【关键词】Android;教学改革;项目驱动

0 引言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1]概念。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8月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开始在国内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实现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并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号召,培养物联网产业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在全国35所高校批准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2]作为一门新设置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仍不完善,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研究。

Android[3]是于2007年1月1日由Google的基于Linux内核的智能移动设备操作系统。近年来,由于Android具有开源、免费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的广泛关注,使得Android在国内外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人才需求也急剧增长。智能移动终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信息获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Android平台是移动终端广泛采用的操作系统。为此,各大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纷纷开设Android相关课程来满足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Android开发课程,其课程内容并不完善,其教学方法还处在一个研究和实践阶段,因此如何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际和Android课程特点来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 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1.1 新颖性

Android技术作为一个免费、开源的便携设备操作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市场对Android应用开发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针对这种需求,许多高校陆续开设Android技术方面的课程,为社会提供Android人才。Android系统出现时间较短,且仍在更新发展之中,而物联网专业也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因此,面向物联网专业的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一个新专业开设一个新课程,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1.2 前导课程多

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涉及到的基础课程较多。首先,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智能设备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是该课程的前导平台基础;其次,Android用户界面、配置文件界面使用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语言进行绘制,学生需要前期学习XML语言;再次,Android业务代码使用Java语言编写,要求学生能够熟悉Java语言及其开发环境(Eclipse);最后,Android平台数据存储会用到数据库网络,通信会用到网络编程,学生应具备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总体来看,学习Android程序设计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技术较多。

1.3 开课难度大

高校开设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难度较大。

从课程自身出发:首先,从教师要求方面看,Android程序设计是一门新兴课程,大多数老师没有实际开发经验,在授课时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其次,从学生要求方面看,Android程序设计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较多,对学生要求高,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从课程与物联网专业结合角度出发:物联网专业是交叉学科,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讲授Android程序设计时,需要结合Android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背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对教师在Android开放能力和物联网应用背景两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开发环境搭建和配置复杂

任何应用程序在建立之前都需要先搭建开发环境。同样,Android开发环境的安装与配置是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深入理解Android系统的一个良好途径。

普通程序设计开发直接在PC上运行,较为简单。而Android程序设计的开发,不仅需要程序编写环境,还需要搭建Android运行模拟环境。具体Android开发需要安装Eclipse、ADT插件、JDK、SDK。安装完成以后还要进行适当配置(环境变量配置、SDK的配置、模拟器的启动),其开发环境搭建和配置较为复杂。

1.5 实践性强

Android是第一个可以完全定制、免费、开放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Android不仅能够在智能手机中使用,还可以用在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终端、上网笔记本、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电子设备上运行。同时,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由此来看,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Android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

2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现有一些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4-5],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项目实训阶段。基础知识学习侧重理论学习,而项目实训侧重实践能力培养。

2.1 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在学习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软件开发技术之前,必须让学生对Android平台有宏观上的认知,主要采用教室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

1)Android的发展历史

Android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要让学生们了解Android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采用播放视频或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Android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Android的体系结构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采用了软件堆栈(Software Stack)的架构,从下至上包括4个层次,如图2所示。第一层是Linux内核层,提供由操作系统内核管理的底层功能,是硬件和其他软件堆栈之间的一个抽象隔离层。第二层是中间件层,由函数库和Android运行时构成。第三层是应用框架层,提供了Android平台基本的管理功能和组件重用机制。第四层是应用程序层,提供了一些核心的用用程序,包括邮件客户端、浏览器、通讯录等。

3)Android的特征

在内存和进程管理方面,Android具有自己的运行时和虚拟机;在界面设计上,提供了丰富的界面控件;Android提供轻量级的进程间通讯机制Intent,使用跨进程组件通信和发送系统级广播成为可能;Android提供了Service作为无用户界面、长时间后台运行的组件;Android支持高效、快速的数据存储方式;Android支持位置服务和地图应用;Android支持Widget插件;Android NDK支持使用本地代码(C或C++)开发应用程序的部分核心模块。

在学生具备以上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项目实训阶段,培养学生的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能力。

2.2 项目实训阶段

项目实训阶段,主要采用“设定目标――分解目标――解决目标――综合训练”路线进行,在实验室开展,边讲解边操作。

设定目标:即项目选取,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应该遵循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要难度适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进行选取。下面就以“基于Android的微博客户端设计”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分解目标:当选定目标之后,老师把完成的系统向学生展示,对整个系统进行详细分解,把一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把要实现整个界面的所有涉及的知识都一一列出。例如,登陆界面:1)界面布局;2)界面绘制;3)XML文件;4)Activity;5)给组件添加监听事件。

解决目标:目标分解后,要考虑如何实现每个子任务。首先演示和讲解开发工具如何使用,在讲解中适当的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搭建环境,并帮助学生解决环境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着,按顺序讲解每个子任务开发中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并用代码段举例。比如,登陆界面涉及到“用户名”的显示,涉及到控件TextView,老师就讲解TextView的用法,并给出TextView典型用法的代码,让学生掌握其编程方法。子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讲解完成后,回到子任务的目标并实现。解决目标阶段,是核心阶段。在该阶段,将让学生掌握Android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在每个学习阶段,教师可以留一些小程序作为作业,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综合训练:这个过程主要是对前三个过程的巩固。老师再选定一个类似的题目,然后交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加强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综合训练最好集中进行,并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核方式

Android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不应单纯是卷面成绩,而应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能否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学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和上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出勤、作业、平时的表现,占20%;卷面成绩主要是对Android基础知识的考察,占30%;上机考试主要是对Android程序设计能力的考察,以及平时在机房训练的成果的考察,占50%。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锻炼和培养学生编程实践能力。

4 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该教学方法后,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和锻炼,达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把这些经验教训更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同时也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2): 44-46.

[3]王向辉,张国印,赖明珠.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它是利用艺术设计手段来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科学而又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该专业教学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快速的崛起,这就使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科学的创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成为社会人群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市场的需求,采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展开的。同时,还要合理的修订该专业教学体系,致力于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成为多专业、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该专业良好基础教学平台的前提下,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强调

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能够对现代建筑结构和传统民居结构进行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安排学生去实地考察相关现代建筑和传统古民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该专业教学理论事半功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和思考实践项目或建筑结构;其次,学生结合考察的分析和思考结果提交相关的实践报告;最后由教师运用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对报告进行总结与评断。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空洞乏味的专业知识理论课转换成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了抽象知识与具体生动知识的灵活转换,使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应用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要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包括构建自己的实训基地,同时与相关企业或公司签订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向一线工地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适应设计公司的工作内容,熟悉项目运作流程。此外,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推荐,并将其纳入企业或公司,作为该领域储备人才,学生在毕业后便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社会相关资源

为了使学生能够时刻把握环境设计领域市场需求走向,高校应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办理交流会或学术讲座的办法,适当的邀请一些相关企业管理者、优秀技术工人、项目经理或知名设计师到学校来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成功的环境设计案例,掌握设计公司的项目运作和管理手段,从而能够协调好施工流程与其他环节之间的有效配合,从而对施工工艺和最新材料进行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要适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案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更依赖于教学,新形势下的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时刻把握住社会潮流的前言。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能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授课,要适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案,并与本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授课形式更具创新特色。针对于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自行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与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大力提倡教师结构的双轨制

现阶段的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执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从而满足双师型教师资格。此外,教师还要与设计公司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的环境设计经验。另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重视产学研教学的一体化,学校可以结合该专业的特色,适当的建立景观设计、软装陈设和室内方向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配备不同专业技能的教师,学生对于工作室学习具有选择权。工作室的建设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设计公司的项目,增加了其实践项目的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是该课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力开展该专业实践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能力,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社会和市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环境设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