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医院管理;重大经济事项
前言
为了有效地加强医院的管理,保证重大经济事项得到科学管理、高效运行,建立起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是很重要的。建立起规范的经济活动机制和程序不仅有利于落实重大经济事项,而且利于建立起领导负责机制,真正地做到分清级次、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管理风险。
一、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的基础
(一)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的基本原则
一般而言,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守法律法规原则
2、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3、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二)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的前提
建立起科学且合理的经济活动决策机构是保障和落实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讲,经济活动决策机构由两部分组成,即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构和科室经济活动决策机构,从而对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常医院的经济活动决策机构应该涵盖所有业务的部门,如采购、预算、基本建设等;而科室的经济活动决策机构通常是由科长、副科长、护士长以及一定比例的员工组成。
(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涵
一般而言,重大经济事项是由医院管理和科室管理两个方面组成。医院在设立重要事项的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医院的规模来确定金额的多少,但是要注意的,在工作中要始终要坚持重要性原则。通常,在确定重要性时是按照业务发生额的百分之十计提的,包含有:采购、职工工资和福利、基本建设等不同方面。
(四)医院管理的重大经济事项
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落实货币资金授权的批准制度,比如说一定金额以上的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开支;工资、奖金的具体计算标准;采购医疗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取得的利润都应该严格遵守管理会计政策的规定;对审计活动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措施;为其他单位的外债所提供的担保;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招待费或者广告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应该纳入重大经济事项的项目等。
(五) 科室管理的重大经济事项
对于科室的管理也应该建立起货币资金授权的批准制度,在预算、采购、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业务招待费用等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科室是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所预算的金额都应该小于医院规定的金额。
二、经济活动决策机制的程序
具体来讲,经济活动决策机制的程序可以分为日常经济活动的决策、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科室经济活动决策三个方面。
(一)在医院的日常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要严格按照院级和科级制定出的制度实施
对于一些其他的经济活动,但又不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可以通过不同科室的负责人员提出方案,经不同科室的小组成员集中讨论,然后向上级部门请示和批准,最后由这个部门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制度实施。
(二)对于重大经济事项要建立起集体审批的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于发生的重大项目都应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经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后再向上级请示和审批,真正做到级次分明、责任到人。
(三)对于科室管理的重大经济决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程序来执行
首先由不同科室提出方案,该方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全员同意后则表示该方案通过,然后经科室全体成员集团共同讨论,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该项决策是否通过,最后向上级请示的程序执行,若符合医院管理的重大经济事项则表示通过,就可以按照相应的决策程序执行。
三、建立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一)建立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是确保医院经济活动有效运行的保障
通常建立起医院经济活动的决策机制和程序也就建立起了相应的监督机制,要真正落实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医院就应该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比如说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医院监察审计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所授予其他部门的监督职能,从而确保医院日常活动中开展的经济活动决策科学、民主、廉洁。
(二)建立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利于确保医院经济活动决策责任制
在医院建立起有效地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对于重大的经济事项都实行领导责任制,即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而且重大经济事项都应该落实集体审批制度,要在集体的讨论后再做决定,对于大家出现分歧的事项,要采取民主投票制度,票数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则表示该项决定可以通过。同时对于出现的不法现象也都制定出了相应的惩罚的原则和措施,即级次分明原则、责任追究制的原则、领导原则。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起科学且有效地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对医院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供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达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田兆祥;《经济活动分析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统计与决策;1988年04期
篇2
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可以概况为反映的职能和监督的职能,下面分别说明成本会计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反映的职能
反映的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首要职能。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就成本会计反映职能的最基本方面来说,是以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从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观依据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情况的日趋复杂,在成本管理上就需要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成本会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即除了要提供能反映成本现状的核算资料外,还要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信息资料,以便于正确地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从事后反映发展到了分析预测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反映过去同预测未来是密切联系的。要进行成本预测,首先必须了解能够反映成本水平现状和历史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据以分析未来的成本状况,以及为实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因此,对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耗费的反映,提供实际的成本资料,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
(二)监督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经营目标,不仅要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和组织计划的实施,而且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使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成本会计的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3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可以概况为反映的职能和监督的职能,下面分别说明成本会计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反映的职能
反映的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首要职能。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就成本会计反映职能的最基本方面来说,是以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从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观依据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情况的日趋复杂,在成本管理上就需要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成本会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即除了要提供能反映成本现状的核算资料外,还要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信息资料,以便于正确地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从事后反映发展到了分析预测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反映过去同预测未来是密切联系的。要进行成本预测,首先必须了解能够反映成本水平现状和历史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据以分析未来的成本状况,以及为实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因此,对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耗费的反映,提供实际的成本资料,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
(二)监督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经营目标,不仅要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和组织计划的实施,而且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使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成本会计的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4
【关键词】 科学方法论 解题模式 研究传统 网状模型
众所周知,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一直都是科学哲学界最为关注的, 同时科学进步是否合理又是这一问题的核心。而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针对科学进步以及科学合理性问题,在批判继承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 费耶阿本德“非理性主义”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也即“研究传统”,该观点为解决科学哲学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1 解题模式的进步意义
劳丹在其著作中,针对科学进步问题,提出了和传统观点有着显著区别的新观点――“解决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说这与传统观点有些大相径庭,但该观点对科学研究哲学有着进步意义。
首先,科学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劳丹的思想发展扎根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并非亦步亦趋,而是批判继承,尤其是对费耶阿本德思想的批判。众所周知,费耶阿本德对于科学提出了“非理性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认识论”,这无疑导致其“反对方法”,由此使得科学成为“一门有伟大过去的学科”,完全推到了科学方法论的立论基础,劳丹则对费耶阿本德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为科学进步正名,使得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
其次,针对科学的发端,学界普遍趋同波普尔的观点,也即“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随后的库恩也对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但波普尔和库恩并未在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劳丹不但强调了“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对问题进行了区分研究,问题由此被划分成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他立足于经验问题角度,重点说明解决问题和未解决问题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对库恩“范式”理论的反常问题进行了研究,说明反常问题在解题科学观中的重要作用。再就是,他强调了概念问题在科学发现以及科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据此构建了“解决问题”模型,而传统科学观却忽略了该方面的研究,“解决问题”模型的提出为科学进步和合理性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正如国内学者刘大椿所言,“劳丹的模式符合科学史,对科学家如何评价科学理论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三,为科学真理问题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劳丹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在实用主义的视域下来讨论科学真理问题,由此引发了劳丹和实在论者之间的论战,他反对实在论者关于科学真理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劳丹逐渐认同真理是科学认知目的的一方面,他并不完全赞同实在论者的真理观,在他看来,他们的观点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他看来,科学实在论者无法检验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特别是基本假定以及核心概念的真理性,同时,他还对真理和认知价值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正如有些学者所言,“这些问题我们由于受传统的整体的辩证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而缺乏深入的逻辑学、语义学和细致的科学史案例分析,因此,我们应从劳丹与实在论者的争论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第四,批判继承了历史主义学派思想。一是注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劳丹提出“解决问题”模型、网状模型、科学划界等问题,均是立足于科学史的研究基础上,也即通过科学史案例来佐证其观点,并且在科学史中验证该观点。二是注重将科学哲学和认识社会学紧密结合,通过认识社会学完善科学哲学的思想,由此改造和发展了库恩的科学社会学。
2 “研究传统”的进步意义
劳丹提出的“研究传统”范畴是一套规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规则,从宏观领域来对具体理论的修改作出指导,并由此启发构造新的理论。换言之,该理论更具一般性,这就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特别是经济学领域。
众所周知,经济学领域问题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呈现的状态也比较复杂。例如,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失业问题等,通常的做法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所以基于理论的差异性特征,在经济领域构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符合实际。借助劳丹的“研究传统”范畴,就可对不同的理论进行分类。
第一,基于同一“研究传统”的指导,研究经济活动的不同方面的理论。例如,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中就存在着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在生产理论等。以上理论就是在统一的“研究传统”指导下,对经济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由此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统”。
第二,基于同一“研究传统”的指导,因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差异而形成的具有矛盾对立特性的理论。例如,针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观点截然不同。
第三,基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不同的理论。经济学研究传统和西方流行经济学的研究传统,以上理论不存在派系之争,而是隶属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研究传统的差异导致了哲学世界观的不同。“按照劳丹的研究传统范畴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理论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同样,在面对一个理论时也要注意他背后的研究传统,以便深刻把握理论。”
3 “网状模型”的进步意义
相比较“解决问题”模式,“网状模型”的提出更具开放性。劳丹通过研究科学和价值问题,其旨在说明科学价值可以更加完满的解决科学合理性,劳丹的这一理想并未实现,但不能否认其“网状模型”的进步性。
首先,“网状模型”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科学变化的结构以及机制。网状模型”的提出,基于对传统等级模型以及库恩“范式”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网状模型”通过吸收二者的合理之处,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由此构成了统一的科学合理性模型。“网状模型”从其功能角度,不但解释了科学中出现意见高度统一的现象,同时,也合理地说明了科学中出现的分歧现象,此外,还将科学变化的过程构造成合理的过程,由此由此拓展了科学合理性范围。
其次,“网状模型”还体现了系统论思想。劳丹在“网状模型”中强调,科学理论、方法以及目标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模型中的每个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该思想显然深受奎因整体论思想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网状模型”也避免出现库恩对科学内部构造解释不清的缺陷。“这也是劳丹自己突破自身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合理模式局限的一个自我超越。”
再次,避免出现波普尔、拉卡托斯等人认为科学具有约定性的思想。在波普尔、拉卡托斯等人看来,对科学合理性的评价过程中存在着约定成分,这也就导致评价标准不固定。同时,对科学进行评价之前不存在被预设为合理性的前提,因此,在劳丹看来,科学合理性在整个“网络模型”中合理变化。这就为科学合理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科学理论、方法以及目标的研究也存在着限定范围,这主要是基于网络结构受到其组成要素的影响,因为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由此,“这不需要对某个因素进行某些特殊约定,所有因素的变化又快要在网状模型中与其他因素合理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预设主义的僵化,避免走向极端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劳丹的“解题模式”、“研究传统”、“网状模型”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不但批判继承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思想,同时,也对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有力驳斥,也就是说作为西方科学哲学界的一份子的他试图用实用主义观点说明科学合理性的倾向,为解决科学哲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波普.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马雷.进步、合理性与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王善波.科学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6]郑玉玲.科学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J].哲学研究.
篇5
〔摘要〕 现代经济正义的实现面临着经济运行与伦理价值诉求相疏离的困境:一方面是经济的片面发展造成了对其他正义价值的忽略或损害,导致“物化”、“异化”现象;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执着于抽象道义层面对经济活动的指责与干预,导致经济制度与决策上的技术非理性,经济正义难以伸张。如何通过人类的实践理性尽可能消除现代经济中资本对人性发展的扭曲,应对经济世界中多种价值目标的冲突,均衡各种价值目标并通过经济技术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经济制度、政策力量,是现代经济正义需要面对的时代挑战和现实任务。
〔关键词〕 经济正义;经济伦理;道德目的性;经济规律性;正义价值;经济表达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4-0141-06
〔作者简介〕谭亚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 611130。
一、经济正义的实践要义——道德目的性与经济规律性的统一
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能否兑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的运行状况,正义作为实践的价值导向必然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所包涵的各种要素、关系、结构、机制的总和,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实践活动,随着文明的推进而不断丰富、扩张其活动内容与形式。一方面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其运行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同时,经济活动虽然产生于人,但已形成了一个外在的、对应于“人的世界”的“物化世界”,具有客观性,有自身运行的规律,以经济必然性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起着相当的支配与影响。经济的主体目的性规定了经济活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保证了这种实践活动的正确性和方向性;经济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经济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其实施效果,保证了这种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律是目的的客观依据,人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这个目的在何种程度上符合客观规律;目的是规律运行的主体归宿,客观规律如何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价值选择。因此,能否促使经济朝着人类既定目标迈进,取决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价值诉求与经济运行的客体规律能否统一。
那么,什么样的经济是合宜的?或者说,什么样的经济是正义的?通过如上对经济实践角度的哲学解读可以得知,这既取决于人们的经济价值目标和经济活动是否人道(道德),同时还取决于人们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具体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此为经济正义的题中之义。“经济正义”就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通过把握社会经济规律,将促进人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系列价值理念往经济世界渗透,并外化为现实的经济原则和经济制度规范、决策,从而引导和约束经济行为及经济活动,使之符合人性发展和社会完善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经济正义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功能:首先,经济正义是一个批判实践的范畴,它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哲学反思和意义追问,不断审察当下经济生活世界的“不义”,并提出合宜的价值主张和要求,以不断完善和超越现有的经济方式和经济理念;同时,经济正义还是经济实践的范畴,其价值诉求需要通过系列经济技术行为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目标、经济制度以及公共决策。总之,经济正义的实现就是经济合道德目的性与合经济规律性相统一的实现过程,经济正义不仅要关注经济实践目标的道德正当性与理想完善性,还要关注经济正义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现实合理性,以及经济行为、经济制度与决策的技术合理性。
经济活动作为一个外在于“人的世界”的“物化世界”(商品世界),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并以经济必然性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经济世界的运行中,价格、供求、货币、利润等一系列运动指标,遵循着自成一体的规律而运动。经济领域中所依循的客观规律包括:一是经济活动整个过程的规律,包括经济活动手段的规律、经济活动对象的规律、人以手段作用于对象活动过程的规律等等;二是经济活动组织方式的规律,主要就是经济制度(体制)的规律。人的活动必须符合这些规律,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生活条件。而这些规律,在现代经济背景下,则主要是以财富增长为核心,以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作效率为标准,通过商品价格、货币、利润等量化指标得以考察的。
同时,作为人类实践方式的经济活动也是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超越之中。“经济活动源于人类的物质需要与某些精神需要,而人类的这些需要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扩大、不断升高的过程,初级需要实现后会出现高级需要,物质需要实现后会产生精神需要,生存需要实现后会形成发展的需要。”〔1〕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现实地超越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的种种限制而不断形成更加合理的经济方式。这种超越“是把自然、社会、人自身的种种自在力量整合转化为人类的经济力量,即把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包括作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凝结的技术力量)、社会制度力量、自然力量整合为经济活动而创造出经济产品的过程”。〔2〕由此,基于实践视野的经济正义,需要不断面对与准确把握发展中的人性与社会演变主题,以及既有经济现实对人性发展造成束缚的根本矛盾所在,不断突破经济活动能力的界限,不断超越既有规律而进入经济活动更高的自由境界。此即为经济正义的实践意义所在。
篇6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7
一、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打破了以往旧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高校既要办教育又要办后勤的落后模式,既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对后勤保障企业进行监督的问题。后勤保障社会化打破了原来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将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原来作为院校一部分的后勤保障部门分离出来,形成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企业主体,由单一的财务主体变为两个独立的财务主体,院校与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关系从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独立法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院校对后勤保障企业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权利随之消失,出现了对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监督的空白,对于高校后勤建设的成熟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可能影响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和效果,甚至会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惯例,对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达到对后勤保障企业的监管和控制,保障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效果。
二、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校属固定资产。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与高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但表现在高校是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保障服务对象,而且大部分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都是高校原来的后勤保障部门直接分离出来成立的企业公司,所以,两者在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后勤保障服务企业不是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部门,由于其要在高校校园内进行后勤保障服务,必定要租用高校的场地、房屋、设备等许多的固定资产,所以,其在固定资产的租用和管理上与高校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对所有权属于高校并出租给后勤服务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审计和监督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1、审查出租前的固定资产清查是否全面合理。出租前,对校属固定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是高校对将要出租的固定资产进行的一次全面清理,是实行“两权分离”的前提。只有摸清各类固定资产及盈亏真实的底数,才能分清经济责任、合理确定租用基金、全面考察出租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为期末合理确定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原始数据,为出租期中、期末的政策兑现提供科学可信的依据。所以,必须对出租前的清产核资活动进行审计,保障校属固定资产清查的全面合理。特别是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进行审查,审查固定资产的分割是否明确,所有权是否清晰,哪些属于高校所有,哪些属于后勤保障服务企业所有,对所有权的确定必须严格按照当初校企分开时的原始证据进行,防止出现固定资产所有权混乱不清的局面。
2、审查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对校属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高校,而使用权属于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者是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是否合理,是否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使用,直接影响着校属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与资产保值。因此,要对校属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进行审查的同时,还必须审查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对校属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审查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及是否存在固定资产的损坏、丢失和失窃,等等,以达到保持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与资产保值的目的。
(二)审查有关的经济合同。高校与后勤保障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来实现的,合同是确认两者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法律依据,所以,必须对高校与后勤保障企业之间的所有合同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
首先,审查合同本身。合同本身的审查包含对合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审计两部分。所谓合法性,主要审查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法人代表和高校签订的所有经营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并具有法律效力,是否具有同等约束力;所谓合理性,主要审查合同的条款是否完整严密,手续是否齐全;各项经济指标的核定是否有计算依据,计算是否正确;有无有意压低经济指标、让利或乘机为个人或小集体谋私利的行为;责权利规定是否明确合理;是否能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有效保值增值,兼顾国家、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租用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是否进行清查和评估;奖罚条例规定是否合理可行;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综合分析所签订的合同有无短期行为,等等。所有经营合同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要有法律依据,经过审查如发现有漏洞或不足之处,应立即建议有关部门加以纠正,保证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受损失。
其次,审查合同的执行。加强对经营合同执行中的审计监督,是保证合同实现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形式是年终决算审计。对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年终决算进行审计,要把好分配关,重点审查经营企业资产和利润的真实性。有无应摊销而未摊销的费用,应从费用中列支而从其他来源列支,应上交的税款租金是否如数上缴,当年各项财政收入、税后利润、盈余分配和承包者实际收入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政策和承包合同规定,合同条款中规定的各项年度指标是否完成等。
(三)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为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促使业务活动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是企业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各项财产和记录的安全完整,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且能够提高业务效率,保证计划和政策的有效实施,规范业务活动,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
对高校后勤保障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查,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宏观上了解其经营的大致状况,为审计人员规划审计,确定审计时间安排、审计程序和审计范围提供参考。审计人员通过查阅后勤保障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询问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以及观察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手段,对后勤保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进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1、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经达到;2、各项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3、有无相应的补救措施;4、人员之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5、控制点设置是否合理,有无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6、内部控制的设置是否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等等。对于缺少内部控制的业务领域,内部控制不合理、控制目标不能实现的领域,以及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功能作用的领域要重点进行审查和监督。
(四)审查账簿等会计资料及有关经济资料。现代审计虽然在审计范围上大大扩展,但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资料仍然是审计的主要内容。因为,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以及计划、预算、决算、统计、章程等经济资料,记录着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能够全面地、连续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是为审计提供信息和证据的主要载体。
1、审查账簿等会计资料及有关经济资料的真实性。作为记录经济信息的载体,其本身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会计等经济资料本身就不是真实的,那么,其纪录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可信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会计及其有关经济资料本身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审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及其他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是否存在伪造、作假的现象。
2、审查账簿等会计资料及有关经济资料的合规性。审查会计及有关经济资料是否符合我国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审查总分类账和明晰分类账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的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总账与明细账的记录是否相对应、相符合;审查会计报表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编制,手续是否齐备,内容是否完整,编制人员和审核人员的签章是否齐全;预、决算的编制是否合理;等等。
3、审查账簿等会计资料及有关经济资料所记录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审查会计及有关经济资料所记录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否发生,所记录的内容、数量、金额等与事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为了某种目的虚构经济活动并登记入账的行为。
4、审查会计及有关经济资料所记录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法性是对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审查经济活动的真实性的同时,还要对其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审查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所有经济行为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财经、财政政策,是否违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各种规定;审查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行贿受贿、贪污盗窃的情况,等等。
5、审查会计及有关经济资料所记录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有关合同的规定。合同是区分双方义务和责任以及保障双方权益的主要依据,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所有经济行为在符合真实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同时,还必须符合双方合同的规定。在对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会计及其有关经济资料进行审计时,必须审查其纪录的所有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双方所签合同的规定,是否存在违反有关合同的经济行为发生。
三、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工作的本质特征,是与其他监督工作的本质区别,对于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大多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后勤保障服务企业是直接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原后勤保障部门,有的高校则是后勤保障服务企业的主要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在隶属关系、经费、人员以及精神状态上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有关回避制度,严格禁止与后勤保障服务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必要时,高校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
2、明确审计目标。俗话说“有的放矢”,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才能保证审计任务的圆满完成。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成立专门的审计工作组,制定严密的审计计划,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指导审计工作。
篇8
关键词:会计监督 现状分析 治理措施
现行《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本法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会计监督具有两层含义且缺一不可:一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二是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行为的监督,即自我监督。
一、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管理会计监督。
1、财务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和基础,会计监督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有效保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财务会计监督寓于财务会计核算中,核算的过程就是监督的过程,,核算的内容就是监督的内容。
2、管理会计监督。管理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监督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的高效使用;制定采购计划,确定最佳采购批量,完成企业材料的科学管理;监督销售及收款业务,确定最佳销售政策,实现尽可能大的收益和利润。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三个部分,它贯穿并覆盖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具有综合性、全面性、连续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二、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行为的监督。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因此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就变是尤为重要。而目前社会上有些单位在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会计人员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再加上某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甚至还是无证上岗,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2009年4月9日广东省高院对“顾雏军案”作出终审裁定,原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授意会计人员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由于情节严重,顾雏军被判决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80万元,其它相关会计人员也均获罪受到法律制裁。此案警钟长鸣、发人深思: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如何完善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机制?如何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呢?
我认为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行,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国家应完善相关制度规章,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完善约束机制,严厉制裁违法乱纪活动。国家对轰动一时的“银广厦”案例相关责任人的严厉制裁。给企业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对从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以警示。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会计监督力度。严格执行新?《会计法》相关规定,对原始凭证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对会计帐簿、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监督;严格实物资产的财产清查制度,严格货币资金的财务收支制度,对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进行监督;依照有关规定,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单位进行审计,接受外部独立机构的监督;及时真实地申报纳税。配合税务机关进行审计核查等。
加强内部会计及相关业务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加强管理会计的监督作用,重视财务分析,通过一系列财务分析指标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监督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情况,以便l企业经营管理者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同时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和债权人制定信用政策提供信息保障。
(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会计法》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负责。所以单位负责人应为财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环境保障和行政支持。同时,建立企业培训制度,使单位高级管理人员也具备必要的财务及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切实提升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企业应对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深刻领会32字箴言: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并以此规范来自我约束,保持良好信誉,整体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注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时补充新知识、学习业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使会计监督切实能够有效执行。
篇9
会计凭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凭证可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为会计核算提供原始依据;会计凭证可以检查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为会计监督提供重要依据;会计凭证可以明确经济责任,为落实岗位责任制提供重要文件;会计凭证可以反映相关经济利益关系,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证据;会计凭证可以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反映的职能
反映的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首要职能。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就成本会计反映职能的最基本方面来说,是以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从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观依据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情况的曰趋复杂’在成本管理上就需要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成本会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即除了要提供能反映成本现状的核算资料^卜,还要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信息资料,以便于正确地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从事后反映发展到了分析预测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二、监督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经营目标,不仅要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和组织计划的实施,而且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使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成本会计的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成本会计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壮大,企业之间交流和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管理观念也以前所来有的速度更新和发展着。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
1.成本效益观念。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人手,强调节约和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只要成本与收入配比,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増加,成本绝对数的变动是可以忍受的。
2.系统理论参与成本管理观念。信息经济下成本会计面临新的制造环境:⑴弹性制造系统(FMS1,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21电脑辅助设计ICAD1、电脑辅助工程(CA0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tCAAO,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31制造资源规划IMRPII1,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㈤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AD,基于电脑形成自动化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新制造环境下,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无法继续使用,会计理论界对此做出了快速反应,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美国会计学者提出的作业成本法一AK:法,后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法一ABM法。两者均能帮助管理人员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从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统一成本系统中找出消耗资源但不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节省企业资源,实现社会整体资源优化配置。
3. 质量成本管理观念。质量会计理论认为,仅仅从成本自身的角度考虑成本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管理当局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考虑成本问题:不仅要考虑有形的成本支出,还要考虑无形的成本损失;既要考虑货币因素,也要考虑非货币因素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更要考虑不同的成本方案对客户、供应商和社会的影响;成本考核时,不仅要看成本升降,而且要联系企业的收益、综合竞争力,把供应商、客户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
4. 成本会计核算手段要实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没有会计电算化,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四、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