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04-12 12:2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疏导

篇1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篇2

[关键词] 妊娠;心理健康;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69-01

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对健康的理解常出现偏误,以为身体不患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概念定位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妊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多数妇女是高高兴兴地积极准备迎接小生命的诞生,但也应注意妊娠带来的心理变化。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理学认为妇女在生理变化期间所表现的心理症状,一般均不属于病变,而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妊娠妇女严重或相对较为持续的心理变化、心理症状或心理障碍便会导致围生期和产褥期的某些病理性临床问题,如流产、早产、妊娠剧吐、妊高症等,有研究显示,不良的社会因素可增加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孕妇焦虑、恐怖、抑郁与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率增加有关。因此,关注妊娠妇女的心理变化,提供心理咨询及指导,满足其心理要求,势必会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围生期并发症,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

1、妊娠妇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对妊娠分娩的认知缺陷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妇女妊娠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一般是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妊娠生理知识的欠缺,有的妇女对妊娠后的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自己生病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及照顾,有些妇女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稍有不适就产生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在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下,对孩子的健康、智商期望值都特别高,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大大增加了孕妇的心理负担,从而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2 对胎儿性别及发育状况的焦虑生男还是生女是妊娠妇女及其家属极为关注的问题,许多人在孕期就想方设法去检查,特别是丈夫是独子或在重男轻女较为严重的农村,孕妇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终日为胎儿性别焦虑不安。此外,大多数妊娠妇女普遍为自己所怀的孩子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生理缺陷、将来是否聪明等产生焦虑情绪。

1.3 对分娩过程的恐惧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分娩阵痛对一个正常的孕妇一般是可忍受的,但部分妊娠妇女由于受“生儿如过鬼门关”等传闻的影响,以及影视作品过分渲染分娩痛苦的误导,使妊娠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对分娩产生害怕和恐惧而出现依赖性强,有的时候感到悲喜交加,不知所措的情况。

2、对妊娠妇女进行心理疏导的对策

2.1 创建以人为本的产科服务模式

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过程,孕妇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她们比孕前更需要亲人的关爱,在医院特别渴望得到医务人员的照顾。因此,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医患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孕妇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映。创建以人为本的产科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根据孕妇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疏导,对有效地消除孕妇心理上的焦虑、恐惧等问题,保证孕产妇分娩的安全与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加强围产期管理,重视妊娠妇女的心理疏导分娩以及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无疑是一种较好的举措。在我国,许多医院和妇幼保健系统都办有孕妇学校、准妈妈培训班,这一措施对安全分娩、科学育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从实际需求看,仅有对妊娠、分娩常识的了解还不够,它不能对孕产妇的心理起到疏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认为产科工作量大、医生少,加之产科病人病情变化快,没有时间进行心理疏导,所以,往往忽视孕妇的心理需求。然而,重视孕妇的心理疏导,对预防难产、产后出血、产后精神病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须认真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孕产妇,使她们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还应建立孕产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门诊,使孕妇从怀孕开始到产后保健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指导,保持稳定的心理情绪,顺利度过围产期。

2.3 注意消除性别歧视部分妊娠妇女由于过分看重胎儿性别而顾虑重重,特别是一些希望生男孩的产妇,分娩后一听说是女孩就表现情绪低落,影响了子宫收缩,造成产后大出血甚至引发其他严重的疾病。因此,在对孕妇进行疏导中,还应重视来自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要引导和帮助孕产妇及其亲属,让他们明确知道,生男生女是由男方决定而不是由女方的科学知识,男孩女孩都是家庭的主人、国家的栋梁,都能为家庭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帮助产妇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因素对孕妇的影响。

总之,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新世纪的产科医学对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越来越重视,而做好妊娠妇女的心理疏导对优生优育和母婴身心健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医学保健人员要掌握和运用,还应遍及到广大孕产妇及其家庭中,我们要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①实行孕产妇系统的三级管理;②孕早期建立保健手册;③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筛查、监护及管理,积极治疗合并症,以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使其健康、顺利度过妊娠期。

参考文献

[1]张志诚,f临床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99:67

篇3

一、探寻压力根源,明确心理疏导方向

压力是一个人心理上的感受,每个要求进步、积极进取的人都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将事情做得最好,因此一旦当某件事对他有难度,让他感受到做得不完美或自己似乎不能解决这件事的时候,压力就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压力有两重性,一方面压力可以给我们带来动力,挑战自身能力,帮助达到自己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压力对我们有很大的不良影响,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处理、安排和缓解压力而不至于因为压力过大而垮掉。只有了解压力来自哪里,才能明确心理疏导的方向。就我们基层小队而言,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近几年来,油田处在高含水时期,生产任务艰苦,完成产量难度越来越大,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多,利用压裂措施增油频增,选砂配酸等工艺投入量与质都大幅提高,而油田周边治安环境越来越差,偷盗砸抢生产设施和原油的问题不断发生,使得矿和小队的管理难度加大。

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与时俱进要求管理和服务不断创新,而基层苦于创新没有思路,这时压力就来了;上级要求精细管理,而你管理的辖区由于特殊原因,整治起来有困难,那压力就来了;很多人的个性与上级制度有差异,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会在工作中形成一些压力等等。

三是来自自身素质的压力。我们说压力的大小和一个人的自身素质有着直接关系。例如我们单位某位班长在处理员工反映意见时,对于员工的不合理要求十分恼火,直接顶撞说:“你愿意哪告哪告去,就是不给你解决”,结果员工这告那告,他也受到队领导的批评。面对来自员工和队干部的双重压力,他思想上难免走入误区。而另一个班长通过细致工作,恰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一投诉问题。而他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压力,反而为他人缓解了压力。可见,一个人自身素质的高低对缓解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身素质也包含了心理素质,也就是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人,他自我调节功能良好,总能找到正确的办法缓解压力,释放压力。而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来说,自我调节功能较差,遇事愿意钻牛角尖,反而会增加压力。

四是来自政策上的压力。当前政策缺乏连续性且不够稳定,导致员工群体思想比较混乱。在企业深化改革中,不同层次员工心态不一。45岁以上员工对企业改革最敏感,他们感到及文化低(大部分都是后补习的高中),年龄大、身体差,要改革这部分人首当其冲成为改革对象,36-45岁之间的员工普遍反映担心每年的技术考试,使他们不过关被待岗或罚款。20-35岁之间的青年员工对改革想得比较少,他们认为自己年纪轻,文化高、身体好,怎么样都行。

五是存在压力传递不足现象。仅就目前员工思想状态而言,员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普遍不强。由于油田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比较特殊,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吃大锅饭思想依然很严重。调查中了解到,有些职工根本没有忧患意识,片面的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的市场谁也抢不去。有的员工拈轻怕重,不愿意做艰苦岗位工作。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爱岗敬业较差。更有甚者,有的员工认为我一不犯罪、二不旷工,每天出工不出力,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单位你也拿我没办法,你企业也不能拿我怎么样,这些现象正是缺乏压力造成的结果。

二、内因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的基础

我们常说:“一个人心死,无药可救”,意思就是强调内因的重要性。诚然,缓解压力也是如此,心理这个基础好坏,决定缓解压力的程度。因此,内因心理疏导是缓解压力的决定因素。

一是自我疏导释放压力。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形成压力的原因很多,例如工作上的不如意、生活上的不顺心等等都会产生压力。而释放这个压力要靠自我调节,在矛盾、挫折、失意和双重角色的压力面前,应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优化“心理环境”,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解脱”。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要敢于正视、不逃避,变挫折为动力;在挫折面前要学会情志转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爱做得事情上,有条件的则可求助于心理医生。释放压力有很多办法,例如做做深呼吸、放松肌肉、散步、听听音乐、走入大自然、娱乐活动、放声高歌、找人倾诉、请专家指导等等,无论哪种办法,起到减压作用就好。

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当前,我们的企业越来越正规,各种管理规定、考核细则以及较大的工作压力,让你感动不安和恐惧,于是你拼命的努力工作。这说明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就看自己如何去面对。我们在这里将压力比喻成狼,当狼来得时候,你就会拼命地奔跑,当你实在跑不动了,而狼却离你越来越近,有的人不被累死也会被恐惧所吓倒。而有的人却横下一条心拼了,谁吃掉谁还不一定呢。这说明不进则退、不退则进的道理。所以当遇到压力时,明智的办法是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当你遇到不顺心和阻力时,这是一个压力,要用这个压力把自己做得更大更强,从而赢得竞争的胜利,压力也随之释放。面对其他压力也是如此,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会缓解压力,使你的工作会更出色更精彩。

三是把压力作为奋斗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压力的时候,工作和生活就没有了方向。特别作为一线生产员工,不能把压力当成负担,应该作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创造和谐示范矿区是个大目标,还有社企和谐、地企和谐、企业与住户的和谐等无数个小目标。实现每一个目标都是一种压力。要把这种压力当成一种责任,主动承担压力,不能碌碌无为,一身轻松。例如我们每年和上级组织签订的业绩合同,每年年初签订前,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找领导讨价还价,将指标降低一些、好完成一些。记得领导曾经讲过,业绩指标的签订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客观合理科学、二是需要大家要点点脚或者蹦一蹦才能完成。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你承担了目标带来的压力,为缓解这个压力你去奋斗,从而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那你是成功的。假如你放弃了责任和压力,听之任之,就无法实现既定目标,不但不会缓解压力,反而因为受到制度规定的处罚增加了压力,那就是失败。其实,人活着就有压力,被各种压力包围着,就是人到临死的时候虽然没有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了,但也有面临死亡的压力。换句话说压力无处不在,我们为什么不寻求一些对工作和生活有益的压力呢,在缓解压力和实现目标中,让你的压力升值,更具有现实价值。

三、外因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的钥匙

有句话说得好:“给你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心灵之窗”这话看似简单,但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被心智所蒙蔽、被压力所困扰而不能自拔,只要有人给予倾听和关注、接纳和疏导,就能帮助其摆脱苦恼,减轻压力,这就是外因疏导的作用。因此要发挥钥匙的作用,建立机制提供保障,形成文化长期坚持,认真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解压与加压并重。当积极的压力上升时,消极的压力就会相对降低,增压的过程也是降压的过程。我们曾经做过一次员工思想状况调查。通过几年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开展,据问卷统计,目前员工对自己岗位满意、比较满意的占75%,原来对自己要求不严、出工不出力的员工也相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90%的员工把增加个人收入的前提放在了多干工作上,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情况下,部分员工的工作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关键要取决于怎样去挖掘,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认为,一方面我们要用形势任务、机遇和挑战、生存和发展这个压力灌输给员工,用这个积极压力和员工消极压力相抗衡,逐渐抵消员工们的消极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进行人文关怀,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尽快使员工摆脱压力,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奉献,做出贡献。

二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无论是加压还是减压,都离不开心理疏导,而“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它于教导、指导不同。教导和指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高高在上,难免束之高阁,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而“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要。因而,建立健全心理疏导配套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加强心态的检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工作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适当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如心理医疗、心理咨询、倾诉平台、心理健康讲座等等,把人物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组织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大家解决思想情绪 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三是倡导心理疏导文化。应该说心理疏导是一门科学或者说是门艺术,是加压和降压的金钥匙,因为它应用了人的心理学、人的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内涵底蕴深厚,真正把握有一定难度。现实中,多数心理疏导流于教导、引导的形式,很少涉猎人的身心健康,就是涉猎了多数把进一步疏导的事推给心理医疗师或者医院。有些人不愿意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进行心理疏导由于能力有限,也只是蜻蜓点水,收效很小。由此可见,环境文化的影响和支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年,在矿党委的重视下,基层小队企业文化蓬勃发展起来了,并向文化企业方向发展。例如我们建立了“安全快乐”系列企业文化,并在文化领域渗透了心理疏导内涵。例如:每年开展一次聚餐,每月开展一次骨干恳谈会、每月干部找一名员工深谈、每逢节日保证员工都能吃上应节气的饭菜、帮助员工处理家里婚丧嫁娶,使员工感到在单位就像在家里。通过我们用这种摸不着看得见的心理疏导方式,缓解了员工心理压力。

篇4

关键词: 自卑心理 疏导 教育方法

“老师,我不和小珍(化名)坐在一起,她……”;“老师,小珍又在骂人了,我们都没惹她……”;“老师,小珍和同学吵起来了,都快动手了。”……

小珍是一个后进生,我的一个帮扶对象。别看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其实她就像是一只刺猬,胆小却又不可接近,甚至有时还带有侵略性。争吵、骂人、动手、损物……真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小女孩。对于这个帮扶对象,我对她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略施小惩,她却依然如故,我无法省心。面对老师的教育,为什么她没有长进?

带着满腹疑问,我多方了解:同学、老师、邻居……终于,我知道了小珍的心结,都是“自卑”心理惹的祸。只有解开她的“自卑”心结,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她。

首先,我了解小珍“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小珍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小珍的家境不好,母亲有轻微的精神病,父亲虽努力工作,家庭却依然贫穷。身在农村,有人时不时欺负她们,其中还包括她的亲戚。上学了,同学孤立她、欺负她。小珍沉默不语,总是希望一忍而过,可情况并没有好转。渐渐地,她辩解、争吵、怒骂,直到动手,她不再是一个温顺的女孩子。一直到现在,她听不得别人说她不好,容不得别人一点儿冒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在“自卑”中产生自我保护,过了头就成了自负。不合群、不可侵犯只能令情况越来越糟。只有打开小珍的“自卑”心结,才能在帮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普通同学适用的教育方法,对小珍根本不发挥作用。依靠强势来压倒她显然是不可行的,甚至让小珍走向自闭,这对小珍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我决定分步走。

第一步,“坚决”地和她站在一起,逐步走进她的内心。

像小珍这样的自负,带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外力的作用只能让她产生抵触情绪,只有走进她的内心,让她放下戒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次的矛盾中,小珍和同学又吵起来了。按照我以前的做法,双方都应该严肃批评。这一次,我要改变做法。我“偏袒”了小珍,重重地批评了那个同学(当然,在小珍不在时,我又重新解释了这件事),小珍虽然也受到批评,但这次她却“赢”了。她很高兴,老师都站在她那边。在课外交流中,小珍和我谈了很多很多,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第二步,关心她、指导她,给她一个美好的期望。

在几次的交流中,小珍变了,她告诉我很多事:谁骂她、谁打她、谁“可能”和她过不去……她也想和别人好,也想好好表现……看得出,其实小珍有时也很委屈。

我听了小珍的倾诉,笑着问她:想不想过得好点,和同学相处得快乐些?我要给她一种期盼,一种内心转变的力量。我们谈着谈着,谈到了小珍个人思想行为的不足,谈到了同学间应该怎样才能友好相处,谈到了怎样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谈到了怎样培养良好的友谊……从来没有谁这样心平气和地和小珍说这么多,小珍也从来没有和谁说这么多,小珍逐渐变了。

第三步,帮带她,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紧张的环境容易使人时刻戒备,无法改变小珍的过激行为;时不时的小摩擦会时时提醒同学:小珍是一个“后进生”,浑身缺点,不好相处。我要让同学渐渐淡忘小珍的不足,然后看到小珍的进步,为小珍提供一个转变的良好环境。我先通过做工作,和一些比较懂事的女同学达成默契。接着我给小珍调整了位置,她的四周都是一些乖巧、懂事的同学,她们宽容她、迁就她,和她好好相处并注意帮助她。这一举措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珍和其他同学的接触少了、计较少了、矛盾也少了,以前那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情景也没有了,班级平静多了;一段时间后,我向班级同学了解小珍的表现,大家对她的评价好多了,虽然心存戒备已能平静相处。

第四步,鼓励她,培养她,让她走出自我,融入集体。

单纯的宽容、迁就,虽能相安无事,功效却是暂时的,对小珍的心理发展进步没有好处,我要让小珍走出阴影,能和同学正常交流,正常生活。鼓励她,培养她,让她表现出来,行动起来,很好地融入集体,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自卑”心理,才更有利于小珍的发展。为此,我肯定了小珍一段时间来的进步,鼓励她进一步发展――为班级做事,锻炼自己,取信于人。我让小珍每天清理班级讲台,自觉地做、默默地做,没有张扬。小珍积极地做着工作,我们的讲台一直保持得干干净净。为此,科任老师表扬了小珍,小珍的积极性更高了,笑容也多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又提出质疑:那都是装的。我趁机引导同学回顾小珍一段时间的表现和进步,再次肯定了小珍的发展,再次鼓励了她。在和同学的相处中,嫌弃小珍的做法慢慢少了,和她的交流渐渐多了,小珍已经渐渐地被同学接受了。

篇5

关键词:班级管理;以生为本;精神关怀;心理疏导;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02-03

随着“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班主任面临多重角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启迪觉悟;既要培养学生,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既是学生素质的雕塑师、更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并且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普及,对班主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要以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指针。注重专家引领,汲取新课程成功的经验,深层次、全方位地更新教育观念、行为和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独立个性,尊重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把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卓越的班集体。

一、实施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核心工作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班华认为: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老师,学会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是对班主任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中国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精神关怀的工作。

自2010年甘肃省实施新课改以来,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非常注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组织倾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专题报告。聘请全国模范班主任田丽霞来我校做报告,通过学习,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不断更新,切实学到了一定的科研知识及班级管理方法。另外,还利用假期对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全面培训。学校还组织部分班主任先后赴台湾南湖中学、宁波、宁夏、西安、大连等地培训学习。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使班主任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与大师对话,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地更新,真正领会了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实施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构建和谐班级。

二、建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实施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和谐班级的有效保障

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和形势的变化,从单纯注重管理逐步转向既注重管理又注重服务。实质上,不管是精神关怀还是心理疏导,其核心都是服务学生,两者在学生教育中都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个核心思想。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中,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实效性,对构建和谐班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体现民主教育,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权利和机遇,这就要求班主任以平等的观念和民主的思想善待每一个学生,要打破教师权威的堡垒,开展民主教育。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消除对学生的偏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体现尊重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发展中、正在成长的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作为班主任要尊重、信任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性。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个体生命自由、健康、幸福地成长。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容不得半点漠视与亵渎。第三是尊重学生的人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权利是课改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要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发展。

3.体现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本。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教育者们要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4.体现差异教育,以促进学生潜能为本。我们承认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努力发现他的特点、优点,为其“量身订做”适合发展、能够激发潜能的培养计划和奋斗目标,帮助他们找到各自发展的最佳路径,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体验成功,促进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不给学生留下遗憾。

三、在构建和谐班级中实施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传统班级管理存在注重管理而缺少服务的诸多弊病,导致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越来越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从理论界到实践环节都在探索以服务育人为主体的新型班级管理示范。从根本上说,服务型班级管理的核心就是把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因此,如何使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构建和谐班级中得到实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营造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良好教育氛围。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地位。学校要将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从而形成特有的服务育人环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因此,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独立个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数在娇惯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时自私、懒惰、唯我。因此,要发挥构建和谐班级的职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班级管理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个性塑造不同等,还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品德与个性塑造并不矛盾。其次,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视自己,还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当代中学生都有着求知、求新、求真、求个性发展的鲜明特点,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心理现象。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突出地表现为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主。力量上的自信,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充满了信心,他们要求有更多的发言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和战胜各种困难;精神上的自主,使学生思想活跃,喜好思考。这些,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他们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千差万别。另外,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家庭条件、社会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也就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品德差异。因此,除了要对学生共性心理特点予以整体把握外,还要特别关注和尊重个性心理差异,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班级管理中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4.注重学生情感的需求与教师情感投入的和谐统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越是融洽,班级管理的效果就越好,因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的作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要使班级管理行之有效,在班级管理中就必须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加大我们的情感投资,充分发挥情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者的情感付出和受教育者情感需求的和谐统一,真正达到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中实现班级管理的目的。因此,加强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班级,实现情感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总之,要真正把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运用于班级管理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以生为本,凸显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人文价值,树立服务育人思想,探索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实现途径,把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才能使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任小艾.班主任专业化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2]欧晓玲.班级管理中应适时倾注精神关怀[J].湖南教育,2008,(3).

篇6

关键词 : 幼儿;攀比心理;疏导分析;

一、幼儿攀比心理根源

(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了滋生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吃饱穿暖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独生子女过的比别人差。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为幼儿攀比心理滋生提供了条件。现在独生子女,都由父母和老人共同抚养。家人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幼儿养成刁蛮任性性格,滋生攀比心理。除了溺爱,有些家长经济虽不太宽裕,但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超越经济条件满足孩子需求。

(三)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缓慢为攀比现象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具有强大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所以接受能力比较强,学习什么都比较强。但幼儿思维简单幼稚、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在学习知识学本领的时候,容易养成全盘皆收的习惯,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跟着学,而未能辨别是非,真善美,因此,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攀比现象提供了心理基础,常常被父母忽现。使得这一攀比现象越演越烈。

二、攀比心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攀比不利于学前儿童的个体和心理的发展。当两个孩子在攀比的气氛下,一方被另一方比下去的时候,被比下去的这房很容易产生到自卑、失落、丢脸、生气、嫉妒等负面情绪。不仅损害身体健康,也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就容易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使得幼儿难以一积极的心态面对事情,影响到个体的发展。

(二)不利于学前儿童正确价值观、金钱观的形成。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类人群的智力、情感等都未有形成;社会阅历和经验都不足,容易被周边的环境所影响。倘若一直生活在不良环境之中,势必会影响到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养成。使得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受到直接的影响,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的扭曲,对幼儿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解决幼儿攀比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家庭环境,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

1.适时引导。作为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哪个方面,从而引导孩子把攀比的对象从物质转移到其它方面,教孩子和小伙伴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

2.学会转移。消减孩子物质攀比欲的根本途径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适合他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对物欲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运动,和孩子一起学习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快乐世界”。孩子有了精神支柱,就会发觉盲目攀比、过分追求外表的东西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进取,让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才能赢得别人的眼球,也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3.以身作则。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如果父母羡慕奢华,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追求名牌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上行下效了。要让孩子明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提高内在的品质比表面的东西重要得多,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孩子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热衷于攀比了。

4.说“不”,并坚持到底。攀比心态的形成与物欲膨胀有关。在周围小伙伴都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产品的环境中,孩子很难抵住诱惑,也会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此时,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是他生活学习的正常需要,或者超出家庭经济能力范围时,要狠得下心予以坚决拒绝,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或者在孩子耍赖哭闹中屈服。

(二)改善班级氛围,教师做好支持者与引导者。

1.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例如:我们班的楠楠小朋友,平时很爱漂亮,经常穿名牌衣服,每次都会引来幼儿们羡慕的目光,大家也都学着她,叫爸妈买好看的衣服穿,这个影响十分深刻,我知道了这样的情况,通过电话联系了她的父母,一方面让他父母少给她买漂亮衣服,一方面找楠楠谈话,我这样告诉她:“宝贝,其实你本来就是个大美女,所以穿什么衣服都是很漂亮的,楠楠听了可高兴了,回去就叫他的家长不要买好看衣服了。第二天,便把园服穿来,嘴巴里得意的说着:“马老师说了,我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园服也漂亮。”小朋友们听了,也都竞相模仿,很快这个攀比风气就被遏制下去了。可见,教师适时的鼓励,会给幼儿带来信心,并且能防止攀比风的盛行。

2.从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有一次,我听到我们班的乐乐和婷婷的谈话。乐乐说:“我家是开厂的,爸妈都很有钱。”婷婷说:“这有什么稀奇啊?我爸妈还开公司呢。而且有很多车呢!比你家可有钱多了!”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不动声色。在课堂上,我为小朋友们讲了一个故事《会攀比的呼噜猪》。这个故事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攀比的现象,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经过我的引导和讲解,大家能明白攀比带来的坏处,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走出攀比,改正缺点。

3.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比如当有小朋友相互攀比时,教师应上前制止,并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经过几次的教育,幼儿就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相互攀比是不对的,知错能改。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 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凶险,恢复时间长。容易复发导致再次梗死,甚至导致死亡。了解和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情况及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对帮助患者顺利的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1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1.1焦虑、恐惧心理:大部分心肌梗死为突发性,心理准备不充分,加上急剧的胸前区疼痛,且大多有濒死体验、患者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以及现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普遍升高。焦虑心理通常发生在患者住院后的第1~2天,在患者进入监护病房后,特殊的场所,陌生的环境以及抢救过程中紧张的气氛,且身上使用的各种监护仪器和治疗设备,要求必须卧床休息不宜活动,多会造成患者的紧张恐惧以及焦虑情绪。

1.2忧虑、抑郁的心理:忧虑、抑郁的心理通常发生在患者住院的第4~5天,是由焦虑慢慢发展而来,可持续数周。主要原因是患者担心,患病后对其生活以及工作产生的影响。大概20%的心肌梗死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抑郁心理,最长可持续达4个月,患者的抑郁心理同疾病时间和死亡率呈正相关,因此抑郁成为了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1.3悲观失望的心理:这类心理常见于年纪较大且缺乏家人照顾的老年患者。患病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1周到数周,生活无法自理,感觉自己形同废人,拖累家人,从而产生不配合治疗等行为。

1.4依赖无力的心理:这类情况常见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由于长时间住院,且缺乏运动。加上对自身疾病一知半解,长期处在医生治疗和家人的照料,过度保护,使其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表现衰弱无力,逐渐失去自信心及自理能力。更有甚者不敢下床活动,担心病情加重。都不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由于长期卧床会引起静脉血栓及其他更严重并发症发生。

1.5过分乐观的心理:此类患者通常对疾病有一些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过度自信。患者往往对自己所患疾病不以为然,在治疗过程中会擅自过早过多的进行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活动,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被广泛的应用与临床中。并成为现代医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并贯彻整个临床治疗过程。心理疏导的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了解患者的一些信息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

2.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并对其普及相关的疾病知识,让病患以及家属认识到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焦虑、抑郁、社会孤单感等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长时间紧张高强度的工作等。这些不良的情绪及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有效地避免及杜绝相关情况的发生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2.2做好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医生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主动地关心患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沟通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减轻患者的抑郁感与无助感。为病患树立起战胜病痛的信心,并对其活动方式给予正确的指导。能够正确安全有效地进行运动,从而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达到痊愈的目的。对于过分乐观的患者,应反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病理和生理情况,让其明白卧床休息的必要性,以及提早活动且活动量过大的危险性,让患者充分认识了解其所患疾病,使其能够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能够较好快速的康复。

2.3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家庭及其亲属尤其是配偶的重视和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在可能的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所患疾病知识的普及,为患者建立良好而且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关注,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呈现负相关关系。既患者所获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越多,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水平越低。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有效的使得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3.小结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日康复不仅需要依靠先进的治疗技术以及设备,同时也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心理疏导日趋成为现在医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的不同心理疏导方式,能够使患者将影响疾病的消极因素转变为促进患者康复的积极因素。把心理疏导贯穿到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使患者更快的达到康复痊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孟玉芝.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5):1659.

[2]王田福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4.73.

[3]夏锦瑜,王天英.对CCU病室87例患者的心理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3,9(2):35.

篇8

关键词:心理疏导;情感;艺术;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66-02

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也会逐渐清晰并稳定下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不良情绪,需要被关注。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会遇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和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及时加以疏通、治疗,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反常行为的发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

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作为和学生走得最近的班主任当然更是责无旁贷。所谓疏导,即“疏通”和“引导”。对于班主任来说,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把老师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各种教育。

1.了解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了解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的历史,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要采用观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加强了解。

2.尊重学生。教师应坚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必须彻底清除“师徒如父子”的师道尊严传统观念。教师不得讽刺、挖苦、羞辱、打骂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爱好,只有充分尊重才能真正地了解。

3.宽容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尽其所长,恕其所短。”对长处要多加激励,对短处则要宽容,要相信每个学生“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少”。赏识的教师会唤醒学生的人格意识,一旦学生觉醒过来,潜力就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

4.赏识学生。无数事实证明,表扬、奖励的教育效果优于批评、惩罚。赏识教育正是以欣赏的眼光,不断给学生以期待,增强信心,激发上进。我的深刻体会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积极实践赏识教育是我们取得成功和辉煌的加油站和助推剂。

5.用爱心去感化学生。“要教好学生,当好一名班主任,就要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用爱心、细心、责任心来感化他们。只有对学生的感情深,工作才能细;只有方法对,效果才能最佳。”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关爱。

二、心理疏导要有目的

心理疏导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运用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事实证明,没有明确的目标,疏导过程中只能就事论事,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譬如学生出现受挫心理时,应排除各种受挫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当出现早恋心理时,应排除性成熟和性意向的困扰,培养其性意向的自控能力;当出现好胜心理和嫉妒心理时,应协调进取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培养其与人相处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当出现厌学、逃学心理时,应排除读书无用论和自卑感强的困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出现自卑、从众心理时,应排除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困扰,培养其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

三、心理疏导要有情感

所谓心理疏导要有情感就要疏其心导其行。特别是在疏导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假如疏导时态度越是和蔼、亲切、热情、诚恳,越会使学生感到温暖、舒心、并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在与学生交谈中如对学生抱有深厚感情,殷切期望,则学生的行为将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对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虚心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和盘托出,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慰,产生力量迎接当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扰,自觉地把个人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予以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他们也乐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真正的“心病”所在,便于使用行之有效的“心药”。

四、心理疏导要有艺术

所谓疏导要有艺术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效果最佳的方式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疏导过程中,包括前面提到的疏导的前提、目的性和情感性,也应注意其艺术性。然而疏导作为一门艺术,却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彩“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另外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其方法常有:替换法,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与学生沟通心灵的方法、途径很多,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充满爱心和耐心,多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所有中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畡,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库恩,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篇9

癌症亦称恶性肿瘤是多种肿瘤疾病的总称。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癌症等慢性病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癌症病人的护理与心理疏导成为了卫生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癌症的护理可分为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治疗护理、疼痛护理等方面:

①饮食护理:癌症患者因情绪原因、癌症病情的变化、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等原因会发生消化道症状,引起消瘦、营养不良、全身抵抗力下降。因此,癌症患者在抗癌治疗的各个时期,饮食护理则应是护理的主要问题。饮食的形式可分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应根据病人病情及身体情况来选择。一般来说,总热量与正常人相差不多,每公斤体重每天125.4-250.8千焦(30-60千卡),蛋白质供给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5克,其中动物蛋白质占20%-30%。以上热量分三次食入,即每顿饭各1/3,也可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对有困难的患者,也可一日4-5餐。除饮食外,饮水也很重要,每天应定时饮一定量的水。特别是颈部放疗的病人,容易引起口干,唾液减少,吞咽困难,更应保证水的供给并且多饮水还有利于体内毒素、代谢产物的排泄,可以改善人体内环境,有利抗癌。通过调理食物营养的摄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钙、铜、铁、锰等徽量元素,还含有多种糖和酶,能提高和增强人体免疫力。

②心理护理:人患病后,一般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癌症患者更为明显。由于习惯的看法,传统的观点,人们把癌症看成绝症,得了癌症就是得了不治之症。患者面临死亡的精神压力,对癌症诊断持排斥态度,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希望是误诊,希望是良性肿瘤。此时我们应给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关心、温暖病人,使其得到来自亲人的爱,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维持各系统正常功能,增强应激反应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战胜癌症。癌症与心理因素有关,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癌症加重,因此,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护理内容。

③治疗护理:治疗是癌症护理中的主要方面。癌症患者都要进行各种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等。手术前.应安慰病人,使其增强信心。手术后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手术刀口处有无渗出物等。对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咳嗽之类症状,也要注意观察,及时处理。放疗可发生放射性皮炎。化疗可发生药物刺激性血管炎、局部组织糜烂、坏死,所以我们应加强观察.及时处理,减少病人的痛苦。

篇10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

心理学家韦纳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又把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两者相结合就组成了“三维度模式”。他认为三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四个因素是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人们会因为其所取得的成功而产生自豪感,从而促进其对成功的渴望,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对成功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当外部因素不存在了将不可能成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由于其失败而感到自我羞愧;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因为外部因素导致失败而生气并不再努力。

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有进一步成功的渴望;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并不确定下一次能否成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并不再努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气馁。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失去努力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认为由于努力不够而不能成功,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作任何努力而绝望。

归因作为前、后行为承上启下的结合点,是两个行为之间的桥梁。人的行为从产生的动机到过程再到结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导致其结果的基本原因,这种归因影响着后继行为;而后继行为的结果又会再一次被归因,如此成循环反复。如果归因是积极的,即有利于维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消极的,则不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消极情感,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归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三种。

认知性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使得着眼点和信息来源不同。另外,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性也会引起认知性归因偏差。动机性偏差最主要的表现是自我服务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将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或他人。有时人们也会采用自我设阻和不恰当社会比较的方式进行一种错误的归因,以达到降低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的目的。另外,人们在归因时存在着性别偏差。

二、实习生“不稳定”现象的心理分析

中专生由于自身年龄、心理、生理等特征,在实习期间存在着一个适应期。在此期间,学生的心理表现呈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有的自由散漫,纪律性差;有的任性固执,攻击性强;有的十分冲动,自制力差;有的气量狭小,搬弄是非;有的贪小便宜,只图眼前利益等。在实习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体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疲于应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冲动易怒,轻言放弃实习岗位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针对实习过程中种种“不稳定”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心理原因分析。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认识,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中专生普遍认为上中专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潜意识中存在自卑和压抑心理,使得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不主动参与竞争,工作中消极被动,从而被用人单位放弃,不战自败。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恃清高的心理状态。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专生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由最基层开始。学生总是憧憬着工作是轻松的,收入是丰厚的,未来是美好的。于是这部分实习生当在实习过程中因生产技能及守纪等方面存在问题受到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批评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一气之下离开实习岗位。

3.依赖心理

中职校的大部分实习生年龄在18周岁左右,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加之自身家庭条件也不错,家长对孩子是否要在岗实习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有的家长会亲自出面与实习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实习单位对实习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也使学生对家庭过分依赖,在实习中稍有不顺就回家。

4.从众心理

部分实习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存在从众心理,“大多数人去哪里我也去哪里”。他们认为大家都选择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大部队”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忽视了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和自主能动性,而盲目地跟风,一味地采取从众行为。一旦看到别人辞职,立马放弃可能别人不适合而自己适合的实习岗位。

5.攀比心理

部分学生存在“我并不比别人差,工作也不应该比别人差”的想法。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分布在若干个不同的单位、不一样的岗位,也就会出现不同的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那些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或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实习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或者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从而彷徨放弃。

6.角色转换准备不足

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与单位正式员工基本无异,略比正式员工宽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们都必须遵守。但相当多的实习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仍然把自己当学生看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员工身份。学生对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适应不了,迟到、早退都要扣工资甚至辞退,与其辞退不如自己主动辞职,从而造成实习“不稳定”现象。

三、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实习生正确的就业观

1.教育引导,进行正确归因

由于中专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社会,存在着信息不足、社会认知较少等问题,这可能造成归因误差,影响就业期望、动机。因此,有必要对中专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在学生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及要求,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避免在实习时出现茫然无措的现象。

2.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中专生不论其从何种角度进行归因,都能明确地认识到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各项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识。加强学生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的指导,促进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冷静、客观地面对各种就业机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3.自我调适,完善就业归因

学校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掌握,通过走访、调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各种心理问题或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学生参加实习前,可按照实习单位的不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实习小组,安排相关的小组负责人进行小组日常管理。当有同学遇到心理问题时,在鼓励同学的同时及时将情况向班主任汇报,帮助他得到有效疏导。有效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做到正确归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4.适时训练,及时归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