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职能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职能

篇1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农村社会;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1

1农民合作社的职能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自发组织起来形成的组织,主要目的是把零散的个体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同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比如科技推广职能、文化职能、农村卫生职能、社会保障职能等等,合作社的组成人员,多数都是一些在农业生产中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而且在农民中有很好威信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相对文化素质较高,又扎根于土地,可以说是在农业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市场上又游刃有余,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够把农民兄弟直接引导到市场中来,通过合作社的合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双向信息,市场需求什么,农业生产什么,生产出来怎么导入市场,在合作社的作用下,使一个个农民零散的个体形成与市场完全融合的整体,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贡献力量,在社会稳定、促进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从农民角度分析合作社的优势

2.1有效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通过合作社,农民可以整合资金统一购进大量的现代生产资料,降低单独购买的过高成本,同时也可以联合引进和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交易方面,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合作社掌握最快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动态,能使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时,处于最有利的市场行情上,变个体的多次交易为由合作社组织的一次交易,节约交易费用;从企业角度,由于合作社的牵头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和农户对接,使农户按企业的产品需求,成为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合作社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企业更愿意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与合作社在产品订单及产品收购方面进行一次交易,避免分散与农户个体交易,对企业来讲也降低交易成本。

2.2 协调各方关系,有利于农民与政府沟通

农民合作组织不仅兼顾公平,而且注重效率,帮助农民完成生产,促进效益的提高。合作社也在不同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之间起着很重要的平衡作用,担负相应的社会职能,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公益职责有所承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密切的协作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民的真实想法及意愿、诉求也可以通过合作社向政府表达,由于合作社是连接众多人的组织,所以在表达意愿方面也较易引起政府的重视,很快给出回应,利于农民同政府间的沟通顺畅。农民通过合作社,能及时得到政府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政府也能获得农民的真实意愿和想法,以便提高政府对农业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提高农民的组织意识,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单独的农民属于分散的小农户,规模小、实力弱,而且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限制,市场意识不强,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很容易受到中间商的盘剥,而通过合作社进入市场,合作社集合大家的力量,实力得以提高,可以避免农民利益受到侵害,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使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下,能大大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使组织中农民的潜力和才能大大提高,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增强参与感和成就感。合作社的运作有助于技术的创新和新知识的传播,并使农民有机会接受专家的指导,农民可以接触更多新科技,科技意识得到提高。

3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农民合作社的优势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自身素质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培训、示范及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专业性培训,传播新技术、新信息,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管理能力,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3.2有利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品牌战略

合作社是将相同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利益连接整体,通过对入社农户实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农资供应的统一,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科学采收,从而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相同农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才能上规模上档次。

3.3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和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不同季节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直接对接,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资金信用合作,多方筹集资金,共同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所需资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集约化水平。

3.4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思路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民群体却因为不善于进行经济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从而让农业合作社再次引起关注,并且受到了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在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服务职能。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农民群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但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研究分析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主要思路。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全面改变了以往全体民众都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以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将所有的田地均分至每家每户,农民群众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耕作,而且还需做到自负盈亏。这一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了相应的激励体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实力,同时这也是当时确保我国的粮食产量能够持续提升与农民群体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但是,当时间推进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加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也展现出产业化的新趋势,这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了大量让人觉得始料未及的新状况:一是个体的农户在变化多端的市场面前无法做到妥善地应对,因而也就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之能力。二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等,农产品的价格总体偏低,竞争力也比较差,农民群众自然也就很难得到对其有利的化肥、种子以及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与此同时,个别农民只有能力卖出初级的农产品,也就在根本上无法对农产品实施加工,更谈不上进行流通了。三是个别农户的生产形式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农产品在生产上的成本,而且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无法全面发挥出农业经济所具有的巨大效应。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方面的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够畅通,因此,如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影响到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取得新的提升。在此状况下,健全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思路即可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能够运用更多的途径来收集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具有需要的农民群体提供其所需要的咨询与帮助,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切实避免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盲目行为。

二、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充分树立政府在农业合作社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农业合作社虽然属于自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但它同时还是弱势的组织,难以离开政府及其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之中,政府就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度制定上进行更加主动地鼓励以及扶持,从而做到切实理顺政府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依据农业合作社自办与自治、自主收益之原则,确保政府对农业合作社之建立以及运转无法实施过度地干涉或者是变相的干涉。在政府应当采取的角色定位之中,可归结成,政府既不可强化对于农业合作社实施行政领导以及控制,从而避免发展成粗暴的干涉人员。然而,政府也不应当放任自流,而是应当为农业合作社的更好发展营造出相应的发展情境以及各类优惠的条件,从而成为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者以及帮扶者。一是政府要在积极提供各类经济上的政策优惠。我国政府部门要依法在财政管理、税收管理以及价格、信贷等多个方面对农业合作社施行一些有必要的经济优惠措施。其一是要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新型税收机制,落实低税或者免税等政策。比如,对于农业合作社予以免征相应的所得税以及营业税等。其二是提供一部分低息贷款或者一部分贴息贷款。其三是提供无偿性补贴以及奖励。对于符合我国产业经济政策的农业合作社投资开发等项目,政府部门应当运用营运设施设备来提供相应的无偿补贴,并且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评定达标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其四是低价提供生产资料或者提供相应的价格补贴。其五是设置由财政部门积极支持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主要是用在农业合作社在组织成本上的补助,而且可以持续实施国际交流。其六是对农业合作社所接受到的社会捐款项目予以免除缴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其七是相关农业项目由政府优先由农业合作社来承担或者全面吸收农业合作社参与其中。比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项目、扶贫方面的项目、技术推广方面的项目、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等均应尽可能地交给农业合作社加以实施。其八是要设置中立化的平台,从而作为农业合作社的重要组织机构,拓展政府与农业合作社间相互沟通联系的途径,并且立足于这一途径为农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要组织或者协调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工作人员实施短期的培训,而农业合作社在实践之中的各类信息还可及时地向政府加以反馈,从而促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加以调整,并且实施政策方面的全面调整。

(二)积极宣传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教育

科技可以说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农民群众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依靠于科技,而农业合作社的更大发展还是需要科技。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还不够乐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缺口非常大,大量高校毕业生已经全面脱离了农业一线。所以,政府要教育投资中注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切实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强化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加以管理以及引导。要致力于创设出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外部情境。很好的外部情境对于农业合作社是不是能够高效运行与发展一样变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全面禁止所有的个人或者组织为农业合作社寻找摊派。因为农业合作社为弱者的联合体,立足于通过横向或者纵向联合,能够提升其在市场之中所具有的竞争性地位,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垄断。

(三)强化农业合作社内部经济管理

要注重于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要完善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以及监督等机制,通过相同的一人一票制可以让组织成员的关系更加紧密;要高度重视与培养、引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让一部分能人以及能够较为突出人士能够得到全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就能促使经济管理能力较为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脱颖而出,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管理核心。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上的激烈竞争,农业合作社作为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为了能够在市场之中更好地参与到竞争之中,一定要有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加以运作与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引入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从而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更好的经济管理能力支撑;要致力于改进农业合作社的整体结构,从而保障农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形成集中了生产、储存、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农业合作社,从而推动农业合作社中的各位成员之间能够实施更加紧密的合作,在合作社与企业相互间、合作社和合作社相互间、农民和合作社相互间进行紧密联系的农业经济合作体系,切实降低其中的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种植、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市场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并且控制成本与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切实将农业合作社做大与做强。当然,农业合作社还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先进经验。比如,西班牙蒙德拉贡农业合作社就直接引入了社员群体持股机制,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合作社之中的社员的主动性。又如,新西兰恒天然乳品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非社员投资人,极大地提升了本合作社的资金能力,并且还能够参与到世界乳制品业的并购之中;印度的一些乳品专业合作社则立足于开发现代电子商务,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方式来控制对外销售的成本,致力于吸引80后、90后客户,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西方国家的以上合作事例均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多元化提供相应的借鉴。

(四)全面应用各类经济资源来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如今,我国所拥有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合作组织,也就是供销社十分健全。供销社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市场营销体系之中网点最为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销售实体。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供销社系统经营网络已经涵盖了全国的1/3以上的行政村,而终端的销售网点则达到80多万,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万亿。历经多年发展,各类供销社持续深化机制上的改革,采用建设现代企业集团、开发连锁经营模式等新型流通方式,能够让供销社的总体资源以及群体上的优势得到相应的强化以及展现。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供销社已形成更加健全的专业化农产品网络服务体系。而新型的农业合作社则是由农民群体自发地加以成立,从而做到接近于基层农民、机制更多灵活、市场化程度更加高的优势。一旦能够将两种资源予以紧密联系,而新型农业合作社则可依托供销社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发掘自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在健全农业合作社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所具有的职责以及地位,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在较为分散的农户和现代市场间形成彼此联系与相互协调之关系。立足于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体控制市场风险与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应。这就需要持续加以深入探究,通过全面总结经济管理的经验,切实调整经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持续健全完善农业合作社,从而真正维护好我国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作者:王芳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刍议[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

[2]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5(4)

篇3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农民的收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小康重要的一步。近几年,许多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获得额外收益,我国也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社,许多村陆续的建立起合作社,呈现兴旺的趋势。农业合作社具体指由农民在的基础上,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1]。合作社的宗旨是对合作成员不以赢利为目的,企业创造的利润在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费用外, 其余的要返还合作成员[2]。因此,合作社应该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能真正代表农民自身的利益的合作集团。本文以南京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研究了合作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合作社促进收入增长的因素

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农科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近几年来合作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在我们去种植基地的时候,在种植地右边有许多带有金色叶片的树苗,介绍人说这是有江苏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叶片和一般不同,是金黄色的。由于它的与众不同,在市场上的销路也格外好。

合作社和公司相结合。 侯冲村合作社机构下面成立了一个绿色园林公司,它对外起到了宣传,推广运营的作用。合作社顺应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把从事同类型的农民联合起来,流转土地,进行适度的规模生产。生产资料从分散购买变为批量进货,获得优惠价格,另外国家在税收的方面对合作社进行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公司的形式,将绿苗卖给周围的村民和买家,获得收入。据调查合作社成员的月收入平均要比当地非成员收入要高出几百元。

农民收入方式多样化。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自愿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农业合作社。每个村民以200元每股的价格入社,在年底时再分红。另外该合作社对当地的失去能力的老人和残疾人也会发放福利,免费赠送几份股份作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农户在入社前收入范围普遍在2万在4万之间,而入社后,农户的收入一般集中在五万以上。这里需指出农户收入增加不仅是合作社分红一个方面的结果,其中分红和外出务工比例最大,加入合作社后,土地被征用,空闲时间变多,外出务工时间也就增加,致使务工收入增加,从而使得农民总收入增加。

2.侯冲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阻碍和解决建议

外部干扰太多,农民参与少。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两者在发展中衍生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通过依托或挂靠这些部门和实体寻求庇护和支持,致使农民本身参与程度少(村支部是合作社最大股东),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民主水平不高[3]。目前侯冲村政府在合作社的股份是51%,直接影响到合作社决策和分红大小,农民并不是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仅仅3%社员对合作社一般了解,而剩下的97%不了解。这大大的违背了当初建立合作社目的―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对此政府应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借助合作社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职能转移到抓宏观调控上来。这样合作社才能走上市场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产业单一化,发展受局限。侯冲村合作社所涉及的领域只有花卉和绿苗,品种缺乏多样性,季节性强。我们调查的时间是夏季,大棚里的花苗很少,地里的树苗也是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介绍人说他们的销售季一般是春天和秋天,夏天种植相对较少,冬天后又不适合种植,这样合作社在夏季和冬季的销售额很少。另外合作社的产后服务较少,收入来源窄。针对这种情况,合作社应大力的引进品种,规划好种植区的品种布局,做到每个季度都有适当的收入,并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最后是产业渐渐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第三产业等。

运作机制不规范,发展壮大难。合作社内部结构混乱。这往往是合作社通病:重组建、轻管理,并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财务状况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在合作社的公布栏上,财务状况还是几个月前的,土地负责人信息从上个月就停止了更新信息栏。许多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另外,.调查显示,在2009年调查人中75人加入,而在2010年仅仅2人加入合作社,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入社难度加大。合作社的农户都有一定的经济资本,经济条件差的农户无法入社,这不利于提高全村的参与度,减少了资金的投入,难以进行再扩张。其次更多人不入社的原因是对合作社不了解。调查中47%的人是因为不了解合作社。合作社处于初期,应该大力宣传本社,降低门槛,鼓励农民入社,增大自己对村民的影响力,扩充自己的合作社规模。

篇4

[关键词] 农业 合作社 现代化

一、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多数国家经验证明,大公司经营农场不会成功

根据国际经验,尽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场规模已经很大,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但这些国家的绝大部分农场,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公司农场比例很小。有些国家,虽然也曾有过发展大公司农场经历,但结果却证明很多大公司农场经营是不成功的。

2.家庭农场独自进入市场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家庭农场要想在市场上取得平等谈判地位,实现产前、产后经营环节的规模经济,必须走联合起来的道路。在农业生产实行家庭经营体制条件下,即使有些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很大,就其单个农场的投入、产出规模而言,也很难在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等产前、产后经营环节上达到经济批量要求。另外,众多分散经营的家庭农场,在同一产品市场上互相竞争,使得他们各自在与大企业从事交易的时候,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谈判地位。正是上述两个基本因素,促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在进入市场时候,走上了合作经营道路。

3.没有别的企业可以替代合作社在帮助农民扩大农业盈利空间方面的作用

由于工商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处在交易双方的对立面上,不但各自的经济利益难以融合一致,而且由于工商企业相对于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他们处在一个更为有利的谈判地位,因此常常使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挤压。相反,由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企业,它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它的发展不但不会侵害农民利益,而且有效扩大了农业经营的盈利空间,因此在竞争中得到农业生产者的广泛支持,从而胜出独立工商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4.合作社增强了地方农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在普遍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融资困难,技术研发力量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毫无品牌优势,难以超出地区市场在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稳定地占有一席地位。而合作社的建立,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比较容易。在发达国家,合作金融是帮助农户解决融资困难的主要桥梁,合作社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5.合作社为发达国家政府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扶持本国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在实施减免税收等政策上,对国内外企业必须一视同仁,即所谓国民待遇。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上述规则显然不利于增强本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但是,由于各发达国家都把合作社视为非营利企业,它们在国内理所当然地对合作社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就避免了外资涉农企业要求享受国民待遇的问题。

二、中国现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底,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总数已达190多万个,具有一定规模、运行基本规范的有27万个。同时,农业合作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社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二是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组织机构简单,合作水平低;四是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2.规范性发展不足

在2005年对9省140个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中,综合起来看,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居多。按照农民合作社合作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定功能的发挥等指标分析,在调查的农民合作社中,比较规范的好的典型不到整个调查数的一半。就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的情况也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社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考察现实中的农民合作社后发现,很多形式和名称上标明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很多不具有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征。

3.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除部分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机制比较健全外,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在社员的管理上,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仅靠一本花名册作为成员的入社凭证和身份证明;二是在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三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四是在名称上,有的本是合作社性质,却挂协会的牌子;有的本是协会性质,却挂合作社牌子;有的本是公司企业性质,也挂上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牌子,戴上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红帽子”。五是在财务管理上,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六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七是在内部控制上,部分农民合作社要么是大户控制,要么是公司控制,要么是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它们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农民合作社的管理者阶层往往在乡、镇、村级干部中产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集体财产成了少数干部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收入多少不明,钱的来龙去脉不清,少数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三、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思路

鉴于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合作社成熟的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社。在建设农村合作社时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政府扶助

对政府来讲,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宣传,使农民明白合作社的意义,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二是要协助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管理运作的一整套制度;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为农村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五是提供培训。政府要经常对合作社的有关社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六是资金支持。

2.法律保障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 发达国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都在法律方面给予了保障。1852年,英国议会根据全国风起云涌的合作社运动,通过了“工业和节俭协会法”,使合作社作为合法组织最早步入国家的法治轨道。美国虽然兴办合作社于英、法之后,但全美各州制定合作社法却较早。早在1857年,美国纽约州就制定了“火险互助合作社法”;1865年,密歇根州又通过了“工匠和劳动者合作社法”。日本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是日本农协稳定发展的前提和法律保障,也是日本政府对农协的法律支持。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合作社法或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方面,我们相信,农村合作社法出台以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3.民主管理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合作社成立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不宜政府强行撮合,更不能行政指派。合作社解散也要尊重广大社员的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制度办事。在日常管理中,社员参与制定合作社的政策和决定。选举产生的代表要社员负责。社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包括与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外部筹集资金,也必须以确保社员民主管理和维护合作社自的方式进行,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法人组织。

4.强化监督

合作社的管理和运作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证。但要使合作社良性运转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外部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派人对合作社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有关财务进行审计。二是合作社要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通报合作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广大社员也要积极进行质询,随时对合作社的政务、财务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穆励:兴办合作社事业是世界潮流[J].求是.2003(20)

[2]杜吟棠:以合作社促进农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N].农民日报.2007~01~05

篇5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行为特征

题目来源:安徽财经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作经济理论文献梳理和开发利用研究”课题[教秘〔2004〕74号文件]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具有客观性,不同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初级与高级之分。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多种类型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类型

受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制度安排影响,不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有关技术和信息、资产特性、产业特性,以及激励与风险等有着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联结的紧密程度,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单纯技术和信息服务型”,亦称“专业技术协会”。由农村“土专家”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民组成的自助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任务是交流作物技术、统一防治疫病、监督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提供交流市场信息、代表会员与客商进行谈判等,这种“专业技术协会”依靠单纯的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使农户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起来,成员之间缺乏权益纽带,属于松散型的利益联结形式。

第二,“服务+交易额返还型”,亦称“专业合作社”。由供销社、村委会、种养大户或经纪人牵头联合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任务除了从事技术信息合作互助外,还为会员提品销售、物资供应、农产品储藏、运输等服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协议,为会员提供低于市场价的生产资料,以保护价收购会员农产品,将销售领域产生的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和公积金后按照收购量对会员进行利润返还。这种“专业合作社”不仅依靠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而且通过对会员按交易额返还利润,使农户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起来,属于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形式。

第三,“服务+交易额返还+二次分配型”,亦称“股份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供销社或种养大户与农户共同出资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投资建立企业或其他盈利性组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通过经营为组织获取利润。入会农户不仅可以享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还可获得按照惠顾额进行的利润返还。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普通会员入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办企业成为股东,则可按照股份进行年终分红。这种股份合作社通过“服务+交易额返利+二次分配”使农户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起来,属于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形式。

二、不同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特征不同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是客观的。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决定着不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第一,不同利益联结机制风险约束不同,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同。在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提供单纯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户承担全部生产和市场风险,单个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小,一旦发生风险即可造成毁灭之灾,参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这类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很大,但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在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农户仅承担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化解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部分风险的化解提高了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提高了参与者的风险意识而且构造了风险共担机制,对农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很高的积极性。

第二,不同利益联结机制激励机制不同,农户生产积极性不同。从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看,农户自负盈亏,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无法有效激励农民的生产热情,难以保证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从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保护价收购以及利润返还,使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得到有效保证,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预期,有效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从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提高了农户的风险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了风险共担机制,增强了参与农户为减少内外部风险和市场竞争压力而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

第三,不同利益联结机制资产特性不同,自我积累与扩张能力不同。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的资产特性,决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我积累与扩张的动力明显不足,因为其经费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有限资助以及向农户收取的少量会费,无力开展更多的服务。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资产特性,决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对农产品的收购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有一定的创利能力和积累能力。当然,创利能力和积累能力反过来又为农户利益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资产特性,决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产权清晰,具有明显的自我积累与扩张功能,还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机构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有效地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不同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退出方式选择不同。农户参加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的合作经济组织不需要契约保证,自愿退出原则表现为可以随时自由退出,不存在退出成本。农户参加利益联结机制比较紧密或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合同与契约的约定使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自愿退出原则必须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实现,并且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越紧,农户的退出成本越高。

第五,不同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产业特性基础不同。采取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初步形成专业化的区域或处于专业化早期的区域具有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为专业化市场在形成初期还面临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组建较为紧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必须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而无法随意退出以回避风险,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采取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具有一定的产品收购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具有充分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做基础,必须具备高效的管理能力,只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产品需求较为稳定、市场较为完善的地区。采取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其组织形式的规范化对资源、环境、资金、生产规模、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只适用于资源禀赋独特、能大量生产名特优产品的地区。

三、几点建议

通过对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下的行为特征的分析,就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鼓励、引导和帮助农户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举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在30年来的发展中,重“分”轻“统”,家庭经济在双层经营体制中占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呈现衰退、萎缩现象,统分结合的“统”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户的利益,不能很好地保护农户利益,也不能为农户谋利益,难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减少农业经营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要因地制宜、多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从实际出发构建的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没有初级与高级之分。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必须杜绝一味追求小而全、大而全、高级完备的发展思路,根除行政命令、一刀切、一哄而起的做法,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农民欢迎那种形式就采取那种形式,当地适应那种形式就发展那种形式,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共同发展,构建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第三,要努力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保持活力的基础。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坚持“利益共享”,处理好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利润分配制度,明确积累和返还的利润比例。要实行按交易额分红和按股分红相结合,但主要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对于股份合作组织,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但要严格规定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的比例,并适当提高按劳分配的比重,以更好地体现农业合作组织“劳动联合”的经济特征。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完全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篇7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生产;“三农”问题;江苏证据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7-0065-08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依靠农村自身投入已经很难实现,政府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支持,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而政支农支出则是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其他任何农业保护政策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使用给予了关注,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多为利用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侧重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相对较少,Ram[1]对全球115个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Weber[2]利用美国二战以后有关数据估计了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包括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方面,相关学术成果非常丰富,但关于支农资金区域配置的文献相对匮乏[3]。

在财政支农的总量分析方面,李焕彰[4]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学者利用灰色相关度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胥巍和曹正勇[5]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表明,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非常显著。魏朗[6]研究了1999―2003年我国各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的贡献大约占农业经济增长的30%。孙红霞[7]研究认为政府每投资1单位的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约1.65个单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总量问题,但由于不同学者选择的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差异,所得结果不尽相同。郭玉清[8]通过C-D生产函数模型发现财政支农规模达到最优时,财政支农支出为农业产出的8.26%。何振国[9]利用Barro分析方法得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支农规模大约为农业产出47.10%的结论,胡振虎[10]则运用Devarajan提出的模型得出最优支农规模是农业产出76.06%的结论。

在财政支农结构分析方面,国内学者大多使用的是统计年鉴口径,即在2007年财政收支分类项目改革前,年鉴中“财政”栏下的“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具体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等。以农业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支农支出的目标,国内学者对各项支出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肖新成[11]分析认为弹性系数排在首位的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其后依次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财政价格补贴支出。钟文明[12]对财政支农的结构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其边际产出依次呈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王文普和陈伟[13]通过VECM模型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性支出和农业消费性支出的作用方向不同,前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呈正效应,而后者呈负效应。李琴等[14]分别对狭义和广义财政农业投入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狭义支出产出弹性从高到低排序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广义支出产出弹性从高到低排序则为农业医疗卫生投入、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农业天然处于弱势地位,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因而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亦是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省,自身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发展特征非常相似,故对江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理论上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但不同性质的项目支出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效果并不一样,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更是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准确的计量分析。国内学术界由于研究口径和数据的限制,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支农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从上述背景出发,

由于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支农项目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使研究结果更为科学严谨,本文研究数据集中在2007―2012年。在此期间数据划分口径完全一致,弥补了财政改革之后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空白。为了更好地改进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江苏省财政厅提供的财政支农相关原始样本数据,建立模型经验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江苏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

江苏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对而言,农业仍是江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洼地,未来江苏农业将进入发展新阶段,由传统外延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内涵增长方式,因而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是各级地方政府首要完成的任务。下文将分别从总量、结构与区域配置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江苏财政支农力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表1所示,2007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呈稳步上升态势,且支农支出总量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达到了10%的国际标准。支农支出总量的提高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保证,但目前相对于农村实际资金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

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30%―50%的要求仍然差距明显,因此,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江苏未来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规定建立起支农资金的长效稳定增长机制。与国内传统研究使用统计年鉴支农口径不同,本文从江苏省财政厅获取了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13个省辖市财政支农各项原始数据,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划分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研究口径,可以发现,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超过50%,农业补贴、农田建设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支出比较均衡,而农业合作经营支出相对较低。2007年以后,江苏加大了对农业补贴和农田建设保护的支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支出略有下降,相比之下农业合作经营支出增幅最为明显。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分析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经济鸿沟,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地区无论是整体经济状况还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都存在明显差距,“南工北农”的两极分化格局对江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干扰。虽然近年来省级财政不断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但支农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仍有待改善。如表2所示,2007年以来三大地区支农支出总额都在稳步增加,从绝对值来看,初期呈“南高北低”的基本格局,苏南地区平均支农支出要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但自2009年开始,苏中和苏北地区已经赶上甚至超^苏南地区。但与此同时,三大地区支农支出的相对值依然差距明显,苏南地区在支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情况下,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却一直在显著提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反映了财政支农政策的力度和深度,是政府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的重要体现。相比之下,虽经过多年努力,但苏中和苏北地区在该指标上与苏南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从南到北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根据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原理,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本模型,产出变量以广义的农业生产为对象,投入变量确定为劳动力、资本与财政支农支出。巴罗和萨拉伊马丁首先提出了包括政府公共支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15],本文以此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财政支农支出引入农业生产函数,在中性技术进步假设条件下表示为:

Y=AKαLβGγ(1)

其中,Y为农业生产的产出变量,这里用第一产业增加值来表示;A为一个常数,反映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K为农业生产中的固定资本投入,用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衡量;L为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用第一产业年底从业人数衡量;G为财政支农支出,G1―G5分别代表了农业补贴G1、农田建设保护G2、农业综合开发G3、农业技术推广G4和农业合作经营G5;α、β、γ分别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

本文旨在分析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支农结构的最新变化,因而可根据上文财政支农支出的划分口径,将式(1)改为如下形式:

Y=AKαLβGγ11Gγ22Gγ33Gγ44Gγ55(2)

对式(2)两边取对数,并引入随机误差项μ,可得需要估计的计量模型如下:

lnY=lnA+αlnK+βlnL+γ1lnG1+γ2lnG2+γ3lnG3+γ4lnG4+γ5lnG5+μ(3)

其中,Y、K、L的数据来自于2008―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财政支农支出G1―G5数据来自于江苏省财政厅,Y、K、G均以万元计量,L以万人计量。国内传统研究通常采用GDP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缩减处理,但本文中的五类支农支出性质和用途各不相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统一指数进行平减,为了使研究数据保持准确一致,经验分析均采用当年价格表示的名义值。下文将以江苏13个省辖市2007―2012年市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江苏农业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农支出的面板数据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描述样本数据的规律,还能捕捉各个省辖市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区域差异。

(二)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分析

本文研究对象的样本区间为2007―2012年,横截面为江苏13个省辖市。先进行F统计量检验以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判断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16]。利用STATA11软件计算得到:F(12,58)=37.8800,Prob>F=0.0000。查阅F分布表得到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为2.0300,因而拒绝原假设,应建立个体效应模型而非混合回归模型。再进一步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卡方统计量为39.8200,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00,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则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此时模型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R2= 0.9522,F(7,58)= 164.8800,Prob>F=0.0000。

本文最终采用离差变换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投入K的系数显著为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反映现阶段农业生产对固定资本有着非常旺盛的需求。劳动力投入L与农业经济增长负相关,产出弹性系数非常小且不显著,说明同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过多,富余人员过多导致实证检验呈现负效应[17]。总的来看,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五类支出中农业补贴G1和农业合作经营G5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农田建设保护G2和农业技术推广G4的效果相对弱些,而农业综合开发G3没有显著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分析如下:(1)农业补贴G1。G1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而给予农民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该项支出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模型结果表明,在五类支出中,G1不仅正向影响非常显著,而且弹性系数也是最大的,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率,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农业补贴的额度。(2)农田建设保护G2。G2主要用于对现有农田的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目的是提高农业土地的生产效率。农田保护会抑制当前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张,模型结果也说明G2的作用效果的确要相对弱些。不过其效应发挥存在一定滞后性,在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该项支出的长期意义非常重大。(3)农业综合开发G3。G3一方面用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现有土地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开发新的农地资源,主要是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滩涂开发利用。G3的根本目的是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虽然模型结果表明其系数并不显著,但该项支出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常深远,不过短期作用效果难以体现而已。(4)农业技术推广G4。G4主要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江苏农业生产已进入科技兴农阶段,该项支出应该对农业生产有正向促进作用,模型结果也说明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系数大小仅次于G1,但显著性要差一些。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因此,长期来看G4的作用仍然不可缺少。(5)农业合作经营G5。G5主要用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补贴和资助,目的是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这与政府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模型结果说明该项支出的确正向影响非常显著,仅次于G1的作用效果,这也是江苏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亮点之一,因而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G5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分析

由于江苏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鸿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域差异。为了对比分析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财政支农支出作用机制的区域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三大地区的样本数据,分别建立各自的实证分析模型[18]。与上文全省结构分析遵循同样的研究步骤,F统计量和H统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三大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分析同样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详细过程此处省略,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投入L在三大地区的作用效果相似,固定资本投入K对农业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L则影响不显著。这与上文全省实证分析的结果一致,也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现实。此外,三大地区常数项的检验结果表明,苏南和苏北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要强于苏中地区。总的来看,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与促进作用在苏南地区效果要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说明虽然近年来江苏财政加大了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仍不能有效满足两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未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另外,五类支农支出影响效应的发挥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农业补贴G1在苏南地区的效果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是因为苏南地区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很小,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则由于农业经济规模太大从而导致补贴资金相对不足、效果逊色。农田建设保护G2只在苏北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因为苏北地区是主要产粮区,当农地休耕保护时,在短期内会受到负面冲击,相比之下,苏南和苏中地区反而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苏北地区长期仍是向好的。农业综合开发G3只在苏北地区产生了一定效果,因为苏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潜力很大,而且滩涂资源也主要集中在苏北沿海地区,苏南和苏中地区则是进行耕地置换补偿。由于滩涂开发意义重大且全省广泛受益,需要另行分析,本文不对此进行单独分析。农业技术推广G4在苏中和苏北地区效果好于苏南地区,在苏北地区影响系数更大,这同样是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有关,苏中和苏北地区有推广利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潜在需要。农业合作经营G5在三大地区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三大地区作用效果的区别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以及政策支持力度有关,如果后续资金能够跟上,其效应的发挥可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区域差异对比分析,五类支农支出中农业补贴G1和农业合作经营G5的作用效果都是最优的。不过上文对二者影响效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应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重点探索,因此,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四、农业补贴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农业补贴政策在增加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内传统研究通常针对农业“四补贴”政策,与之不同,本文采用了全新的研究口径[19]。为了深入分析G1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江苏省财政厅提供的原始数据,将G1进一步细分为农业结构调整补贴GNS、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GNT、农业生产保险补贴GNI和农资综合补贴GNC。考虑到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与农业补贴紧密联系,本文选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农业补贴的视角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研究。采用Battese和Coelli提出的模型,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本文以C-D生产函数形式构建粮食生产随机前沿模型如下:

lnYFit=β0+β1lnGNSit+β2lnGNTit+β3lnGNIit+β4lnGNCit+β5lnKit+β6lnLit+β7lnFit+Vit-Uit (4)

其中,i=1,2,…,13,表示江苏的13个省辖市;t为年份,本文选择2007―2012年;YFit为产出变量,用粮食总产量表示;Kit为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动力投入;Lit为劳动力投入;Fit为化肥投入;

Vit ~ N(0、σv2)为随机误差项,表示样本单元在生产中不能控制的因素;Uit为技术效率损失,是非负随机变量,且独立于Vit,通常假定Uit ~ N(mit、σu2),模型中假定mit=Zitδ。本文构建的技术效率损失函数选取了3个衡量指标及1个地区的虚拟变量,具体表达式如下:

mit=δ0+δ1Z1+δ2Z2+δ3Z3+δ4Z4(5)

其中,Z1为有效灌溉率,用有效灌溉面积/年末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来表示;Z2为农业总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Z3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Z4为地区虚拟变量,以区分第二、第三产业非常发达的苏南地区和农业处于比较重要地位的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5市为1,其他皆为0。

(二)模型估计结果

基于Frontier 4.10,本文采用一步法对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1.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机械动力投入K对粮食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用发挥有待改进,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农作物需要的机械动力不同。劳动力投入L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劳动力投入存在过量现象,导致不必要的人力资本浪费。化肥投入F对粮食生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远大于K和L,说明江苏粮食生产非常依赖化肥投入,可能存在过度施肥现象。总之,在江苏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物质要素投入比劳动力更能带来产量效益。

总体而言,农业补贴的作用效果优于其他投入要素,四类补贴的影响效应各不相同:(1)农业结构调整补贴GNS系数为负且并不显著。该项支出用于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作用效果存在一定滞后性,而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难度很大,未来仍需加大投入。(2)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GNT系数显著为正且数值最大。该项支出用于补贴农民购买、使用相关生产资料及技术设备,覆盖整个粮食生产过程,模型结果说明其的确起到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3)农业生产保险补贴GNI系数也显著为正,效果仅次于GNT。该项支出用于购买相关农业保险的资助,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农资综合补贴GNC系数为正,正向影响弱于GNT和GNI。该项支出是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油、种子等)实行的直接补贴,覆盖范围和力度要逊于GNT,因而效果差一些。

2.效率损失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效率损失模型中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各有不同:(1)有效灌溉率Z1系滴负,对技术效率有一定正向影响,这既说明有效灌概率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现阶段江苏各市农业灌溉条件方面已差别不大。(2)农业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Z2系数为负,与Z1类似,也对技术效率有一定正向影响,说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时,农业的竞争优势会受到冲击,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也会有所下降。(3)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Z3系数为正,对技术效率存在明显负向影响。财政支农支出相对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反而导致技术效率下降,看似不符合常理,其实是因为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经济规模庞大,从而导致财政支农支出相对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农业急剧萎缩的苏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要落后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苏中和苏北地区。(4)地区虚拟变量Z4系数为正,对技术效率有着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与Z3类似,同样说明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显著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国内学者的前期研究表明,2006年前后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但近年来,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逐渐赶超苏南地区。

五、农业合作经营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农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农业领域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可以实现单个农户无法实现的集体功能[20]。与国内现有研究侧重微观分析不同,本文重点从政府财政的宏观层面分析农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考虑到现阶段种植类农业合作社是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构成,同时也是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本文将以狭义的种植农业为对象,深入分析农业合作经营G5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农业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同时为了减少数据波动和消除异方差性,采用双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lnYC=α+β1lnWl+β2lnWk+β3lnWf+γlnG5+μ(6)

其中,YC为不包括林牧渔在内的狭义农业总产值;α为常数项;β1、β2、β3、γ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Wl、Wk、Wf分别为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机械动力投入和化肥投入;G5为政府财政对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二)模型估计结果

下文将通过江苏13个省辖市的市级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确定模型形式先进行F统计量检验,利用STATA11软件计算得到:F(12,61)=26.7000,Prob>F=0.0000。查阅F分布表,结果拒绝原假设,则应建立个体效应模型。随后进行Hausman检验,计算得到卡方统计量值为49.3700,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00,因而拒绝原假设,则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相应的估计方法。此时模型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R2= 0.9026,F(4,61)= 141.2900,Prob>F=0.0000。这里同样采用离差变换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Wl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存在富余劳动力,应继续推广农业规模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机械动力投入Wk的系数显著为正,且数值最大,说明对各种农业机械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未来应该继续加大资助。化肥投入Wf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可能是由于过度施肥导致了化肥影响效应下降,为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应该合理使用化肥。总的来说,劳动力、机械和化肥等要素的影响效应与前文农业补贴中的分析除系数显著性有所区别外,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前文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合作经营G5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表5的结果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农业合作经营G5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正向影响非常明显。但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支持规模的限制,相对于其他投入要素,农业合作经营G5的弹性系数还比较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影响效应,未来提升空间很大,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的广泛重视。虽然目前江苏在农业合作社的普及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江苏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从初期的数量扩张过渡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无论是合作社覆盖范围还是产业深度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发展方向的转变亦需要政府财政未来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还要给予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的研究,证明了前文在理论上所做出的推断: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农支出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农业补贴、农业合作经营支出更能促进与带动农业生产;财政支农支出在不同地区间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在苏南地区效果要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效应,提升支农资金的政策绩效,未来江苏要继续加大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建立支农资金长效稳定增长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积极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江苏财政支农政策应突出重点,在努力保持农田建设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现有资金规模的前提下,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补贴和农业合作经营等领域,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努力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绩效。为了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平衡发展,省级财政层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照顾和扶持,以弥补由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导致的支农资金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完善两地区支农资金的配套体系和制度建设。(3)合理利用农业补贴促进江苏粮食生产。四类农业补贴作用效果各有侧重,在努力发挥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农业生产保险补贴影响效应的基础上,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获得更好的长期效果。(4)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合作社的增产潜力很大,未来既要加大重视程度,积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又要对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广泛扶持,推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战略,更要真正落实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避免流于表面。

参考文献:

[1] Ram, R.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3):191-203.

[2] Weber, C.E.Fiscal Policy in General Equilibrium:Empirical Estimates From an Error Correction Model[J].Applied Economics, 1999, 31(7):907-913.

[3] 王勇.财政支持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效应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10.

[4] 王胜.财政支农的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09,(1):57-61.

李焕彰.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8-43.

[5] 胥巍,曹正勇.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软科学,2008,(5):95-99.

[6] 魏朗.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11-17.

[7] 孙红霞.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与最优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5):16-19.

[8] 郭玉清.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68-72.

[9]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J].中国农村经济,2006,(8):61-65.

[10] 胡振虎.中国最优财政支农支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34-39.

[11] 肖新成.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5):55-58.

[12] 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6):88-92.

[13] 王文普,陈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08,(3):45-49.

[14] 李琴,熊启泉,李大胜.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8):10-16.

[15] 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30-35.

[16] 兰草.截面、面板数据分析与STATA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88-290.

[17] 刘宏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发展:1978―2006――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9-43.

[18] 黎翠梅.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9,(1):182-188.

篇9

关键词:美国;农村合作社;经验借鉴

自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来,合作经济在国外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经十分发达,具有庞大的规模与组织体系和十分健全的功能,它们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各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对美国的农村合作社成长模式进行分析介绍,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农村合作社概况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焦比方.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与问题[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Jerker Nilsson.New Generation Farmer Co-operatives[J].ICA Review,1997(1).

篇10

X局立足自身职能,优化服务市场主体,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有力的促进人员就业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营造宽松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积极落实“证照分离”、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举措。严格办结时限,名称预先核准和股权质押1个工作日,工商注册登记2个工作日内全部完成。实施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行动,有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积极实施“互联网+登记”服务,力争实现登记注册全程“无纸境申报、键对键服务、不见面审批、零跑腿取证”。为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县局制定了《应对疫情影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工作措施》三十条,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使市场主体保持了较高的活力,有力的促进人员就业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亮品牌,优特色。结合辖区的区位特点,着力抓好农产品商标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加强与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沟通联系,积极鼓励引导发展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商标品牌的引领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下发我县申报的“XX甲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实现了我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零突破。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以93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今年9月,XX县小龙虾养殖加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以94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省考核组验收,成功创建河南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成功申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红叶石楠育苗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地方标准1个(DB41∕T1796-2019 红叶石楠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三)强指导,优环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选定特色鲜明、发展成熟的农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点,进行跟踪指导,不断促进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另外要加强对重点季节、重点农资商品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优化市场环境,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上放心农资。

(四)全面推进柔性执法和包容信用监管。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XX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柔性执法。在坚持合法、合理、严格程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违法行为特点,按照宽严相济的思路,坚持过罚相当和综合裁量的原则,引导违法行为当事人预防和改正轻微违法行为,让企业及各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