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实的问题
风险相对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从事种植、养殖、农机具配套服务等农业产业,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低收益,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风险相较于其他行业和组织更为突出。一是自然灾害形成的风险无法防范;二是市场波动构成的风险无法控制;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员的变动对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而且成员的从业经验不足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融资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土地一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用益权抵押由于遭遇法律瓶颈目前尚无办法解决;农村居民个人房产由于集体所有土地性质且无房产证,无法办理有效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设施,如生产用房、冷库、大棚、鱼塘等大多无证或登记机构缺失,也无法实现有效抵押。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抵押担保问题突出,融资能力不强。
财务管理不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资格,业务能力偏弱,且多数没参加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专业培训;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健全的采购、销售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的有效控制,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还有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也不规范,核算过程中缺少部分原始票据或相关证明文件等。
评级的原则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上述特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兼容性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审评应设置统一标准,能满足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评级需求。二是独特性原则。在指标体系设置方面,要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主体的运作、经营特点。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调整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应按照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及标准,列入以下具体事项,以信用履约、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规范运作为核心,进行综合审评和信用等级的确定。
1.信用履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的信用履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作社法人代表及主要股东个人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无涉黄、赌、毒、黑等,社会信誉好;二是合作社法人代表及主要股东个人信用观念强,能按期履行偿债或担保义务。
2.经营规模。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基地规模、带动农户数、注册资本、社员人数、生产及服务性固定资产投入等。
3.经营能力。包括年销售收入、上年合作社统一销售社员产品比例、拥有或统一使用的注册产品商标数量、合作社年盈余额、原产地商标或无公害食品认证、政府表彰扶持等情况。
4.规范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要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定,还必须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及农业主管部门要求,定期上报有关财务、统计报表,为成员设立账户;财务管理规范,实行按季财务公开、按股分红、二次返利。
进一步的措施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引言
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它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征与规律的农村信用机制还没有形成,也没有建立起统一而系统的评价指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式的经济组织,构建起全面而完善的评价信用机制,能够推动金融机构对自身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并逐步提高农村金融融资和信贷的内在外在环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信用体系具有的意义
(一)对改善农民的融资和信用环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构建起功能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对农民合作社信用形象和农村金融环境进行完善,提高吸引外部信用资源的技巧和能力,鼓励金融企业对“三农”提供更多的信贷投入。农民合作社建立起功能全面的信用体系,不但能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够推动农村金融系统的健康、持久运行。
(二)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银行提供融资和贷款,信用是合作社的名片、招牌和经济身份证。信用良好的合作社,才能够获得社会和金融机构的一致认同,在完成公平交易的同时,获得发展生产、提高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如果农民合作社的信用较差,没有获得消费者和社会的喜欢,就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惨遭淘汰。
(三)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农民致富、农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
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不但能够推动合作社向着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农村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和升级,还能够让合作社的成员得到由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而带来的丰厚利润,帮助农村企业逐步摆脱小规模经营的现状,开展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经常使用的融资模式
第一,内部融资。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存款和资金,实施统一经营服务和小规模资金的借贷安排,统一合作社的物流和资金流。此模式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合作社小额资金及临时借贷的要求。
第二,龙头企业担保。一些具有经济实力,能够进行规范运作的企业,可以为抵押品较少的农民合作社社员进行融资担保。这种运用农民、经营大户与合作社相结合的融资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融资渠道较为顺畅。
第三,业务模式。农民合作社可以参与到部分或全部银行融资业务中,解决合作社成员和银行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增强社员贷款的成功率和满足感,同时也减少银行的成本。运用农户、合作社、信用社相结合的融资模式,由影响力强、信用等级高的合作社分析和判断本社社员的信用情况,然后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推荐具有贷款诉求的社员。同时,合作社要承担催收和管理的责任。
第四,复合型融资。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流通型、加工型、生产型农民合作社,可能运用农户、生产基地、合作社、公司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当农户运用个为名义难以获得贷款的情况下,以农民合作社名义向金融企业申请贷款,再根据农民提供的生产产品和交易方式等资料,将资金分配或转贷给农户,最后合作社运用社员经营农产品的收入来偿还贷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介入具有较大风险
现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条件比较宽松、准入门槛较低,造成合作社的运行特别不规范。据相关数据显示,有66%的农民合作社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三会”组织大部分也形同虚设。54%的合作社缺少可以足够支配的资产,难以成为独立运行并担负债务的合格经济法人;82%合作社没有根据合作社财务准则进行记账与核算,其财务信息也没有及时进行公开;40%合作社没有完善的税务登记和工商执照;大多数农民具有临时流动性,基础信用较差,让相关部门难以辨别其真假。
(二)经营水平差、经济实力弱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合作社的注册资本金平均为60万元,而部分合作社只有三万到五万元的注册资金,造成合作社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合作社的发展潜力和经营规模,合作社没有较强的积累能力与盈利能力,其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抵押品比较缺乏,缺少完善的担保机制
农民合作社向信用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要将收购、生产农产品的场所和办公室作为抵押品,而农户承包租赁的土地,只具有其使用权,不能将土地资源转让、入股和抵押。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是“自愿入社、自由离社”,其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很多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户不愿意为合作社中的农户提供贷款的担保。
(四)农村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指标也不统一
农民合作社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特别强的活力,目前农村信用体系需要建立起能够满足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评价体系。我国已经有很多地区建立起农村信用体系试点,但还缺少完善而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要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
农村专业合作社要构建起信用体系,要从法律视角予以建设。第一要确定建立合作社信用体系必要的法律框架,第二要制定出满足合作社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在建设合作社信用体系过程中的法律支持问题。另外以“制度”为视角,制定出跟合作社建立信用体系相适应的操作方式和管理制度,让征集信息、管理信息、使用信息更加具有制度化和规范化,解决农民合作社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无人管理征信”的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建设合作社信用体系是重点环节。在建设评价指标时可以对照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找到通用和类似的方面。制定指标要遵守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其一是全面性原则,选择的指标要具有较大范围,能够从多方位、全角度、多层次体现指标信息。其二灵敏性原则。选择的指标能体现细微的数据改变,可以及时对合作社的信用等级做出反映。第三是代表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信用情况。其四是易操作性原则。指标要具有比较准确的数值,其操作性较为简便。
按照这些原则和思路,农民合作社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六个环节组成。其一,经营能力指标。包括合作社的注册资本、社员人数、固定资产、净资产总值、存续年限、负债情况、年产值、销售收入、广告费用、纯收入、履约情况、偿债能力、竞争优势、生产条件、发展前景以及经营风险等。其二是产业基础指标。包括合作社的开展养殖的农户比例、现代化生产水平、农产品出口率、商品率、与市场企业超市对接的程度等。其三是品牌效应。包括市场占有率、绿色食品认证、国际资质认证、国家名牌、省级名牌、专利、注册商标等。其四是管理素质指标。包括制度执行、制度建设、三会治理结构、质及稳定性、管理人员素、法定代表人情况。其五是服务能力指标。包括带动非社员农户数、紧密关联的企业数、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销售产品以及配送和采购产品的服务质量。其六为信用记录指标。包括科协、民政、供销社、农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记录;违法乱纪的记录;接受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的记录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具有的信用进行等级评定,要重视应用模型化、定量化的评定技术,运用分层赋权、每层合计的方式开展信用评价,就是对全部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权利并进行统计和计算,获得农民合作社的综合性、全面性信用数据。可以借鉴企业评价信用标准,将农民合作社的信用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级别运用“+”和“-”来体现等级内各项数据的高低。另外为了保证指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合作社委托市场中介来完成信用评价的工作。各个金融机构要按照各自体系选择不同的信用评价指标,其评价的权重也不相同。鼓励和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设计出符合农民合作社性质和特点的评价模式,推动信用服务向商业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设统一的农村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信息征集体系。可以运用两种模式建立信用体系,其一是从统一和规范的层面为切入点,由农业部发起构建农村合作社的信用机构,对系统进行开发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信息征集、维护和运营和各个环节负责。其二是以银行体系为基础建立征信机制,增加合作社的相关模块,此方式能够应用银行的经验,操作简单且成本比较低。
其次,构建起完善的征集信息的渠道。渠道一是由政府部门对管辖地区的农民合作社的真实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递交到农民合作社信息服务机构。渠道二是金融机构是信息的收集整理者,各个地区的金融机构要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设农村合作社子板块,采集合作社的信息,并运用银行专门接口连接到征集体系中。
五、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在提升农村经济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农民合作社在融资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包括合作社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介入具有较大风险;经营水平差、经济实力弱;抵押品比较缺乏,缺少完善的担保机制;农村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指标也不统一。应该通过各方的努力,运用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设置信用评价指标、在实践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以及建设统一规范的农村信用体系等方式妥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正当时[J].农村工作通讯,2011(18).
[2]张茂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国内外比较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
[3]薛桂霞,孙炜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04).
[4]苑鹏,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现状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4(01).
[5]王涛.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情况的调查[J].北京农业,2014(21).
作者简介:张庆伟(1977-),女,浙江万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第一作者。
篇3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载体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县政府同意,现就抓好2011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积极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试验平台,农业项目建设的实施平台,农村民主管理的示范平台和政府与农民互动的沟通平台。
二、目标任务
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围绕我县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入社农户达5000户,全县农民入合率达43%,重点规范已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新建养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在3000头(只)以上(养牛类在500头以上)新发展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在500亩以上;30%的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全县注册农产品品牌39个,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产业发展格局。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经营性农村服务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各类种养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多元化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允许和鼓励以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取得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的四荒”地,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要认真研究林下产业这一重要的资源优质,注重林下产业建设。林下产业发展是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此。借助“林畜(牛、羊、猪、兔)林禽(鸡、鸭)林菜、林药、林果、林蜂”等模式,发展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规范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各乡镇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对符合登记条件的要及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及时登记,并完善好“一照、两证、一户”手续;要坚持“一个产业、一个基地、一个品牌、一套制度”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管理,确保发展一个、规范一个、见效一个。
即:一个良好的产业依托、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个团结能干的领导班子、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县供销社和县合作经济联合社要会同县级相关部门加强对各乡镇的业务指导;各乡镇要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四)推进示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一”示范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广泛开展联合合作,五)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引导专业合作社加强市场信息采集、开展市场信息研究;指导专业合作社依托市场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指导专业合作社与市场或龙头企业对接。建立紧密的营销关系,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四、工作措施
提高农民及各级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一)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篇4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强化“统”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明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民财产的所有权。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在实现全体成员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五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又要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
(三)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具有一定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县(市、区)优势产业至少有一个合作社联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加入合作社,3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6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使农民组织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得到有效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强。
三、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一)搞好主体登记服务。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核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特色地理名称。农民可以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果木权的收益作价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可以依法转让的涉农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经评估作价,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作为非货币财产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条件。凡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民,均可以农民身份申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农民持有效证明到异地申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农民申请加入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同意,农民设立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可以农民身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支持涉农企事业科研单位和农村经纪人、种植养殖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工商登记机关积极为其提供有关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并免费登记。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县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本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对本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质量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及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当补贴等。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扶持重点向示范合作社和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四)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授予县(市)级守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的给予重点扶持,小额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保险公司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五)给予用地用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业场、农机示范推广和设施农业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按照农地转用审批程序上报审批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享受国家农业用电优惠电价,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六)实行项目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可优先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计划,给予重点扶持;各级农、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
(七)吸引优秀人才入社。鼓励返乡农民工、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各级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对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
(八)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按照《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费必须是省以上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部门在收费时应执行最低收费标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一)强化宣传培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基层干部、业务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合作实践的业务指导和经营管理能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展示范创建。全市实施“1051示范社”建设工程。每个县(市、区)创办5家示范合作社,每个乡(镇、办事处)创办1家示范合作社。采取政策倾斜、部门包扶、领导包抓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示范社的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三)支持多主体创办。坚持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联合创办、农村能人大户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畜牧水产等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和供销社组织领办等,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予以鼓励和支持。
(四)突出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创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围绕板栗、茶叶、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畜牧、水产养殖业小区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质量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
(五)分类指导发展。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思路。对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力争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帮助加以规范,对基础比较好又属于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提档升级,组建专业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五、提供优质服务。
篇5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2-01
1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9月,尤溪县工商核准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79家,成员总数7 908人,其中农民成员7 901人,涉及种植业91家、林业产业13家、畜牧业25家、渔业13家、农机服务业83家、其他54家;注册资金共计48 276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超百万的有47家。尤溪县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创办主体多样化。全县2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村集体牵办的3家,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的13家,农民自愿联合的263家。
(2)合作领域多样化。在产业分布上,从以往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种养及服务加工业延伸;在产销服务上,从单一的生产中间环节,逐步拓展为技术服务型、综合服务型、流通服务型等系列化全程服务领域。
(3)营销形式多样化。有“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等形式,通过订单或协议,实现内联农户,外接市场。
(4)辐射空间多样化。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信息灵、机制活、反应快的优势,开拓外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走向县外、省外[1-2]。
2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小,经营层次不高;二是机制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三是产权不明晰,成员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四是要素资源缺乏,发展能力不强;五是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3-5]。
3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措施
3.1 以法律政策为前提,加快构建合作社指导服务体系
县、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责,着力加大法律政策和典型案迹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水平[6]。
3.2 以创建示范社为抓手,逐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关注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管理民主、利益共享为重点,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3.3 以现代管理为理念,着力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提倡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内开展各项服务、对外拓宽营销渠道,努力实现增收节支[7]。开展农机服务和植保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推广,引导扶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一批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合作社或联合社。
3.4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
鼓励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的方式组建土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合作社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区位优势,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参与合作社事业[8]。
3.5 以政策资金为支撑,努力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按照“服务便民、管理有效、有利发展”的原则,更好地提供合作社发票领取、程收单报等服务,切实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等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各级评定的示范社实施;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有还款能力的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以解决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对土地流转期限较长、集中连片的合作社,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品牌创建和人才培训等[9-10]。
4 参考文献
[1] 林子聪.三明市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12(7):77-80.
[2] 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62-18565.
[3] 余艳锋,邓仁根,罗青平,等.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21-23.
[4] 王蒲华.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营管理,2008(12):34-35.
[5] 申燕飞.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78-79,82.
[6] 韩众鑫,张庆海.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3(8):80,105.
[7] 杨志文,雷有林,安文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灵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题调查[J].河北金融,2013(6):59-61.
[8] 陈红,李青云,代朝录.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289.
篇6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建设也成为了我国国民建设的重点。我国国民经济特有的发展方式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协调,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之后出现的必然产物。随着农村问题的日益普遍化,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力度,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科学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必要措施。本文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的现状,提出更好的发展对策。
1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组织,形成一个有组织、有规划的集体,能够以更好的竞争力进行农业市场竞争,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方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能够以农民利益为基本的建设目标,将每家每户的力量集合起来,以更强的实力去面对多变的高风险市场。另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必须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这一过程中必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农民对整个农业市场的把握,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的时候能够更好的集思广益,利用最有效的市场条件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进行市场竞争。当然,有组织的集体环境能够便于制定更为符合实际发展环境的规章制度,将合作社更为规范化,也能够更好的落实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条例。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便于国家机关与农民的交流,能够更好的将国家的资源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途径,将国家对农村扶持的资金、政策的资源更好的下达到农村,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政策执行力,也能够提高农村事务处理效率,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2 温宿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整体发展水平不足,农民的集体组织意识,在运行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对相关政策的执行能力略有不足等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温宿县也有所体现。
目前温宿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相关财务人员在财务问题上的处理存在问题,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我县目前对合作社财务会计的审核与管理有待加强。例外,目前还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合作社内部成员缺乏足够的纳税意识,不能够从根本上领悟相关的财务政策制度的内涵,也导致部分很大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社不能够利用政策以及资源进行科学的经营,不能够提高农民收益。2010年至2014年,我县新办农业企业286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4户新成立,占新成立农业户数61%。然而由于合作社内部农民的经营意识淡薄且缺少足够的财务知识,导致我县的经济收入一直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3 全面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全面发展、规范、健全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全面促进国民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目前我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更好、更快、更稳定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3.1 坚持各项原则
任何工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也不例外。在全面发展建设我县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首选需要坚持的一项原则是必须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要时刻以农民的实际利益为根本点开展工作。相关部门以及领导阶层在进行政策的下放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农民群体的参与性,要提高农民的话语权。其次,要确立最合适的发展方式,要符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过于激进或者过于保守不前都是不可取的发展思维,对于外国或是其他县市的优秀案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够不按实际情况就生搬硬套。第三,必须发展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在发展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以农民的利益为目标进行符合我县实际生产发展的生产模式。
3.2 讲究递进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层次性发展,首先,需要加强相关部门对合作社正确、科学的引导,需要走完善的法律途径,进行注册登记,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合作社发展的规范,加强对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农民以及相关领导层的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的技术把握,当然,树立科学、有条理的内部经济管理制度是建立科学的农村合作社的重要条件。其次,对于已经完成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我县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其的政策扶持,投入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发展已初具雏形的合作社,使我县合作社的整体水平趋于成熟。最后,针对我县龙头企业或是生产经营大户,鼓励其与农民进行合作,更好的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优惠和已经拥有的资金、能源等各项资源,将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3.3 协调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任何工作的进行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在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项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首先,农村专业合作社离不开农产品协会的支持,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向农业市场流动商品,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发展过程中必须相互协调,以内部农民的自身意愿为原则,进行最有利的组合,农产品协会在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农产品的流动过程中进行科学、准确的审核,对于规划一个有着良好秩序的农业市场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其次,需要协调当前的管理机制,在农产品协会的有效配合下建立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再者,农产品协会内部的管理对于更好的发挥协会的管理、协调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产品协会必须协调内部管理,在扩大协会管理权利的同时,将这些权利更好的应用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中。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势的存在是全面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本县在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县的经济,必须坚持各项原则,讲究有层次的递进发展,在各项工作的协调中稳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引导;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3日
近几年来,衢州市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农业部门和有关涉农部门加强引导、积极介入、主动服务,有力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省也有一定的影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股权清晰、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特点
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的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衢州市农业坚持“特色推进”战略,农业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资源丰富。全市各地利用资源优势,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蜂业、食用菌、粮食、生猪、渔业、蔬菜、柑桔、竹木、家禽、茶叶、猕猴桃、山茶油等主要农产业,此类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多,发展势头较好,它们依赖于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特色产业的壮大而壮大,同时又发挥着稳定原料供应、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全市现有的34家蜂产品企业,其原材料的60%依靠16家蜂业合作社提供。蜂产品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合作社收购原料,提高了蜂农养蜂入社的积极性,也为自身赢得了机遇。例如,恒亮蜂产品公司借助蜂业合作社,建立了有机蜂基地,完善了质量溯源机制,在国内率先打破欧盟“绿色壁垒”,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依托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效益明显。各类合作社,能够利用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等方面优势,组织农户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商标、统一市场营销,与广大农户结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帮助农户较好地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效益比较明显。如成立于2014年8月的游溪食用菌合作社,现有社员137户,主要由村干部带动。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统一生产技术,提高种菇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单袋食用菌利润从0.5元左右提高到1.5元。
(三)依托市场机制的产销结合型合作社经营情况较好。产销结合型合作社能够内联农户、外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了保障,使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如塘岭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由45户蔬菜种植户和5户贩销、加工户组成,蔬菜种植户负责蔬菜种植,贩销户负责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卖菜难问题,达到了“卖得出、卖得好”的良好效果。衢州猕猴桃产业一度由于销售价格低等原因,不少桃园失管。银泰猕猴桃合作社组建后,积极组织销售,产业的发展开始回升,猕猴桃的销售价从最低时的1元/公斤,逐渐上升到6元/公斤,甚至有外地猕猴桃流入衢州,进入银泰的销售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一)宣传教育不够深入。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农业经济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未跟上,不少干部、群众对合作社不了解,不知道合作社是做什么的,能为农民带来什么好处,对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合作社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经营规模总体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合作社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一是民主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合作社没有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专门财务人员,未按章程制度办事,合作社日常运作包括重大事务决策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二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合作社能力普遍较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尽管有比较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但精力和时间主要在企业;三是经营效益欠佳。经营管理不规范最后体现在效益上,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合作社经济效益欠佳,如天蓬生猪合作社为广大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对养猪户的养殖效益有很大帮助,但合作社本身并不赢利,其经费开支靠天蓬公司补贴。一些种养专业村组建的合作社,在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培训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靠村集体经济的补贴维持运行。
(三)部门服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已明确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衢州市在农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上还不够明确,由于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不力,出现了“谁都可以负责,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合作社健康发展;二是优惠政策得不到兑现。近年来,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从税收、供电、用地、运输等不同方面给予合作社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优惠政策还无法较好落实到位;三是贷款比较困难。合作社没有资产抵押,财务管理普遍不规范,银行发放信贷比较困难,导致合作社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四)一些合作社组织经营规模小、合作程度低。部分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专业大户、技术能手或企业主发起的,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他们只能带动周围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经营农业商务的实力较弱,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尤其是在一些市场前景很好的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划需要的跨乡镇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专业合作组织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边远山区很少,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较为简单、合作水平低,缺乏一个专业合作组织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组织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
三、对策建议
结合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是实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也是由欠发达市情所决定的。衢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政府支持,降低组织成本,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合作社组建原则,帮助农民建立各种专业经济组织。从所调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乡镇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塘岭的高山蔬菜合作社、江郎食用菌专业经济合作社等,在发展过程中,镇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扶持。目前,在市场要素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二)完善扶持政策,提高预期收益。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互和非盈利性,由于衢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合作组织尚处在发展阶段,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亟须政府借鉴许多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实行倾斜政策。具体做法上可参考:一是实行税收优惠。积极支持合作社组织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鼓励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给予免收特产税和增值税等待遇;对依托农民合作社组织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的待遇;二是资金扶持。市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政策性银行应为合作组织提供低息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创造宽松的条件发展合作金融,为合作社的成功运营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通过补贴低价供应生产资料。如对农机具、化肥、农药、饲料、良种、农用电等给予不同的价格补贴。四是减免相关费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时,免收各种规费。
篇8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成效;问题;发展对策;浙江绍兴;越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73-02
近年来,越城区农业紧紧围绕现代城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因势利导,积极探索,着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吸纳社员915人,带动农户1 763多户,2014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服务收入5 37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有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家。有5家合作社中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4个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在历届省农博会上,越城区合作社的农产品共获得3个金奖。合作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主体是农民,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城区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了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格局。
1 越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特点
1.1 围绕特色农产品,组建合作社
越城区拥有茶叶等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合力与品牌效应。因此,越城区积极引导农户,围绕这些特色农产品,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由大云茶庄发起,于2002年8月吸纳11名社员组建了绍兴市大云绿芯茶合作社,联接农户3 170户,利用“越州龙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优势建立专业茶园338.9 hm2,经中国茶科院认证有机茶园30.7 hm2,其中名优茶200.0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
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既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的优势,又可以为产品原材料提供保障,实现双方共赢。省级种子种苗企业――越州家禽有限公司组织周边78户养鸡大户组建绍兴古越禽业合作社。该社对社员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行“种苗、技术、收购、销售、品牌”五统一,通过合作社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为社员和面上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1.3 产供销产业链,串起合作社
由于广大农户处于小生产的地位,既受经销商的支配,又受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围绕产、供、销一条龙,创建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绍兴市盈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由276户水稻种植专业农户组成。以区、镇2级的务农网络为纽带,以水稻种植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无公害稻米。在2014年,该社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整村制试点,开展统一供种、浸种、拌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五水共治”。
2 越城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越城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1]。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在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产加销紧密型合作,农民就可以享受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增值的好处,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2.2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响了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在生产环节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为农业投入品的控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和推广提供了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分散生产集中起来,统一农产品投入、统一生产过程、统一病虫害防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同时,合作社也注册产品商标牌,打造优质品牌,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大云绿芯茶合作社的宝寿牌大云绿芯两获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市绿色农产品。
2.3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体制创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体制创新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农业科技进步来看,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由于其只管技术推广、不管产品销售,对农民越来越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当前逐渐兴起和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准确,提供的服务更多元化、专业化,能够满足更多农户的需求[2],对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作用更大。从农业生产经营来看,“公司+农户”的形式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带动面也越来越大,企业要直接带动农户,难度越来越大。而农业合作社能够在公司和农户中间发挥中介的作用,可以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3 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尽管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带动面不大。全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和带动农户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组织与成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服务功能不够强。三是运作机制有待完善。以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低;以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协调,社员的平等地位和合法利益缺乏有效保护。四是与规范化要求尚有差距。对照《条例》,许多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五是一些扶持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如信贷、用地等方面,未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 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引导和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动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条例》、宣传成效、宣传典型,要给予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正确把握3项原则:一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民主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这一点对于越城区尤为重要;三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以及落实各项政策来推进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在绿色通道、农资供应、用地、用电、注册登记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越城区也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视其发展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4.2 大力培育,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一批。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改造一批。对已有的农民专业协会进行改造,改变以往松散型的连接方式,逐渐将其转变为紧密型的合作社。三是迅速规范一批。实实在在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四是着力提升一批。围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体化经营,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需要,开展统一服务。鼓励其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的服务水平[3]。
4.3 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搞好政策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咨询,帮助合作社申报有关项目;二是搞好信息服务,要主动为合作社搜集和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越城区数字农业网站与农民信箱,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有关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四是搞好培训教育服务,通过培训,普及《条例》基本知识以及有关专业知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具市场竞争实力。逐步将合作社建设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有机结合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新型主体,不断增强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大发展、大提高。
4.4 统筹协调,将国家各部门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近年来,有关各级国家部门出台了很多扶持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好多合作社并没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了解政策,二是部分工作人员故意刁难,三是有的是合作社自己不了解优惠政策,没有去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4]。
4.5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农业部、农业厅每年都有扶持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但对申报单位都有严格的要求。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引导,并把各级申报条件告诉每一个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促进各个合作社做大做强。
5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
[2] 郭红东,陈敏,韩树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7):25-33.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主导产业;机制;风险
受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社优惠政策的吸引,近年来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效、增收,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部门扶持及多领域发展的良好态势。文中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入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型农民组织,即将部分农户组织在一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顺利完成生产经营活动,改善经济收益的状况,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和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成员拥有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权利。农民专业合作社不现于公司和企业,其侧重于经营活动,其收益主要受交易量影响,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交易平台,能够帮助社员开展一定形式的交易活动,而且所得大部分收益也都分配给社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配套政策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其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主要实施主体和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在一些国家支持的农业工程项目中,尽可能的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并进一步对项目实施程度进行规范,有效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财政也要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金融部门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更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另外,还要与保险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提供一些政策性保险险种,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落实好各项配套政策,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过程中需要以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为主,通过将众多农户组织在一起,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实行产销联合,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但普遍存在规模小的问题,这也使合作社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对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需要积极争取政府补助资金,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对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创新,强化营销指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
3.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当前,针对于农民粮食作物的保险属于商业性质的保险行为。但由于农村地区条件有限,还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应对方案。针对于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将农业保险纳入到国家政策支持范围之内,部分无法避免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可以由国家与社会各界共同来支付相应农业粮食作物的保险金,即保险金支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合作社的压力,同时还能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5.提升合作社营销能力
俗话说:“种的好不如卖得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善于借鉴与学习先进的营销策略与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独具特色的营销活动,专门为农业合作社构建营销网络。我认为,当前要充分利用淘宝下乡的有利契机,将头脑灵活的农村有志青年打造成双城的“村小二”,通过“村小二”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与此同时,促使目标向“农超对接”的方向转变,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推荐活动与宣传介绍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一、现有财政政策及其不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生产方式的调整与提升。首先必须改变经营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改变产品供给结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从表面上看,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要改变农产品的供给品种、品质和数量,实际上是要改变和提升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进一步来看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当农民合作社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活动时就是新型经营主体,当其为成员服务时就是新型服务主体。现有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各类财政扶持政策,对于改善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环境,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首先,总体规划不够完善。财政政策是政府引导、支持和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财政支持资金总量继续增加,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体制上,各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各类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其次,目标导向存在偏差。公平和效率是公共财政的核心价值,财政政策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一定要有利于所有合作社有公平获得财政资金的机会。从实际情况看,面对农民合作社的“井喷”发展,各部门在驱动和利益示范规模偏好下,一些农民合作社从不同部门收到财政资金,形成了财政重复投资。
最后,支持内容显得落后。目前,各种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而对农民合作社合作意识的培养、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内容重视不够。建设和发展项目容易集中在个别农民合作社,不注重将财政资金用于公共发展平台建设,向更多农民合作社提供社会服务。
二、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农民合作社是弱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防御性选择,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竞争力、保护自身利益。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所从事的是市场经济中相对弱势的农业,其成员都是全社会中相对贫困的农民,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扶持农民合作社实际上是扶持农民,减少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利用财政扶持政策助力农民合作社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可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是一种费用较低和更有效的方法。
农民合作社能够为其成员提供农资统一供应、农产品统一销售、农产品包装加工、农业信息技术等集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小农户解决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个体农民无法实现的集体功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农民合作社能够承担起其他组织难以替代的职能。一是经济功能。农民合作社利用合作优势,可以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从宏观上把握市场,以专业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减少其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可以通过利润返还,直接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依靠自身的规模经济,通过集体力量与垄断资本抗衡,防止垄断资本侵害农民利益。农民合作社在经济学角度上,是一种促进市场竞争的力量,能够提高不完备市场的绩效,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二是社会功能。因为对互惠和公平的追求,农民合作社的成员之间天然具有内部服务最大化和非营利性的经济特征,使得农民合作社在解决就业问题及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农民合作社还具有天然的社会中介属性,可以有效地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阀门,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即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由于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做调整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做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也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政策在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农民合作社不仅要把握公平的内在追求,而且要在外部追求效率,这种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显然不利于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民合作社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引进和应用最新的技术,必然会对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自身资金非常有限,使得农民合作社创立资金先天不足。同时,合作社成员资格的开放性,又令其成员可在退出时将其股金抽回,使得合作社资本又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合作社公共积累的不可分割性又让其成员倾向于将盈余划归个人名下,使得合作社发展缺乏后劲。资本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软肋。不少农民合作社虽然不断尝试吸引外部投资,但受制于资本报酬有限的原则,对外部资本吸引力有限。因此,农民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公共财政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社会服务职能,决定了财政政策改革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
就改革指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主要是指向生产者,着重从供给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着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财政政策在供给侧端的扶持,对农民合作社而言,可以视为其投入品的价格下降。这种财政扶持政策有两个方面的经济效应:一是短期内,合作社不改变生产规模,但由于投入品与产出品的比价降低,因此会产生更高的利润或更少的亏损;二是长期内,农民合作社将扩大生产规模,农民得到的利润则更高。政府财政扶持,是政府扶持特殊产业群体的有力措施,扶持极具未来发展前景的农民合作社,能够扩大未来的社会总供给和改善供给结构,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提高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禀赋。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等途径,就能在相当程度上打破资源约束的瓶颈,明显提高农业的基础竞争力。因此,政府在制度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上,要充分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采取适度、审慎的态度,经科学评审后才予以执行,并且要充分尊重合作运动的自治和独立原则,不对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依据这样的理念,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和规划财政政策。财政和相关涉农部门要加强调研,科学规划和制定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社的政策,财政部门扶持农民合作社的项目,要分类编制、分类管理,对达到规范要求的农民合作社,可通过示范项目、财政资金扶持等,支持其形成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与“三农”资金同步增长的农民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的长效机制,积极扩大扶持规模和范围。把农民合作社的农业综合项目列入惠农支农项目正面清单,凡是涉农企业能享受和承担的政府投资扶持项目的,农民合作社同样享受;并在同等条件下,适当向农民合作社倾斜。探索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提供助力。
二是合理确定财政扶持对象。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财政扶持对象应选择经营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合作社。在对象选择上,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社不过度投资,也不能忽视更能体现合作社“民有、民管、民收益”属性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民合作社,要重要考察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财政扶持对象的选择,可考虑设计农民合作社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地方政府根据综合指标和分类指标,对辖区内的农民合作社进行排名,并作为财政扶持的重要依据。在农民合作社发展数量和质量较好的地区,政策上要积极推进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农民合作社的联盟与合作。
三是明确财政扶持政策的关键环节。要明确财政扶持的关键环节,解决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现代市场服务设施和设备、土壤肥力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等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深加工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农民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形成产业链提供政策导向。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民合作社,可通过提供技术设备、开展深加工等,支持其做大做强,形成农业产业链。在支持的过程中,鼓励农民合作社的自助和自立,避免政策依赖惯性,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新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3.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 上一篇:上半年残疾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乡残疾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