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心范文

时间:2023-04-10 05:0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咨询中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咨询中心

篇1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收获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社会的价值形态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而改变必定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弥漫到校园中,让我们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竞争加剧,大批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环境下,同时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相应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肩负起了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也促使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研究,大胆探索,拿出有效的优化措施,从而让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与基本定位

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专门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包括:专职人员编制不同,归属部门不同,兼职力量不同以及管理制度不同,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方面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接待个体咨询、实施心理健康普查、组织团体辅导、举办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职员工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指导学生心理社团以及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等等。这就表明了,不管心理咨询中心的编制、人员以及与学校是何种隶属关系,心理咨询中心自身应该具备的功能和责任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是融教学、培训、咨询辅导、服务以及研究等多方面职能于一体的机构,其同高校的众多部门一样,肩负培养优秀人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

2.优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2.1争取校领导的高度支持与关注

我们要想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新型人才,就必须要首先积极地改变观念,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必须要争取到领导的支持,成立成立专门的、正式的领导小组。举例来说,可在高校内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这支队伍则全权负责对全体校园内的有关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小组由心理学的专家、学者、教师、学校其他方面的主管部门责任人以及主管学生事务的校领导负责,从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岗位职责必须要细化、明确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机制等作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并形成的文件下发。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学校必须要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妥善地开展工作。

2.2加强培训,打造优秀的工作队伍

大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通常由学生处掌管,也有一部分高校则归属社科、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但是不管归属如何,心理咨询中心都必须要充分地运用自己部门的资源,同时全力协调好与学生工作队伍教师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工作教师直接管理着与学生相关的不同事务,学生如果出现了问题通常会直接向他们报告,他们是能够最先发现学生问题的人群。然而教师工作队伍里的辅导员也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会造成心理教育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这通常是由于非专业性所导致,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在这方面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对班主任与辅导员在沟通理解、甄别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工作系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张初级网络。

2.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在进入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之前,必须要填写个人相关的基本信息,包括院系、年级以及联系方式等,工作人员要向学生表明信息的保密性,让学生了解心理档案不纳入个人档案中。对于大一新生要尽量从入学心理普查开始就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对所有来访的学生,都要按年级进行管理,记录好基本信息,如学生的姓名、年级、学号、联系方式以及咨询教师与次数等,用电脑进行归纳、整理与保存。

2.4信息反馈管理制度化

首先可采取电话回访的形式,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咨询师进行沟通,对于那些咨询师认为需要了解目前状况的来访学生,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咨询师的要求联系该学生,了解情况并第一时间与咨询师反馈;其次可以运用调查问卷法,因为咨询条件有限,在缺少监控设备的情况下,要想了解咨询师的工作状况,可以运用问卷的方法让学生咨询后详细填写,并对于咨询师的咨询满意度进行评分,以了解咨询师的工作状况。

3.结论

综上所述,不断优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于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兴国过战略决策的最终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高校理咨询中心的潜在优势,我们相信,通过扎扎实实地改良与探索,我们将会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做好正确地引导,并让我们的工作与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03—206.

[2]王泽和,苗元江.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高校[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6(3).

篇2

【关键词】 中学心理咨询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58-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生事物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多样化,学校内外各种因素势必对中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中学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地开展在不断进步,但是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足。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学心理咨询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进而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心理咨询机构设置参差不齐

经济较发达大中城市中学大都设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像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则很少设置。在调查的陕西省45所学校中仅7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占15.6%,其中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学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于学校其他处室,能独立存在的很少。[1]

1.2 心理咨询工作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

独立的办公室,标准化的量表,严格制定的工作制度,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的必备条件。然而从各地区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心理咨询的基础设施还不齐全。例如,在办公设备方面, 普及率最高的录音机和电话也只有34.6% 和34.1% 的北京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拥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建立心理档案,即使建立了心理档案的学校使用的工具也不够科学,只有7.3% 的学校使用标准化量表[2]。基础设施的缺乏将导致心理咨询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各个地区咨询设施的配备参差不齐,这与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有很大关系。

心理咨询时间不固定。如重庆市中学校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显示:在建立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有一半没有固定的接待时间。在心理咨询方式上,北京、重庆、青岛、哈尔滨等城市中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然而同样有不少教师仍然用谈心和说服教育的方式试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上都说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机制不健全。

1.3 心理咨询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专业化水平较低

现任中学的心理咨询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专业背景多种多样,专职的心理教师人数极少,大多都身兼多职。北京市中学以兼职人员为主,专职人员较少,编制不确定。兼职人员中学有77.3%,中学有59.7%,没有任何酬金;重庆市中学兼职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专职教师,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毕业专业主要是教育学科和师范文科,女性多于男性。抽取的385名教师中,没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有277名,占72.0%。这反映出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

2 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在分析我国中学心理咨询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其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相关机制保障。在培养体系上,除系统的心理学课程设置外,还应加强对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咨询督导;在用人机制上,用人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凡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执证上岗;在评估体系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心理咨询则作为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指标,同时明确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相应的,学校也应建立心理咨询工作的评价鼓励机制,包括对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考评、对咨询工作量的考核以及奖励办法,才能激发咨询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不断发展。

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独立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由校长直接领导,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有专用的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制度,有专项经费用于心理咨询相关设施的购置和教师进修费用的支出。与此同时,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由校领导班子、中层教学管理人员、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所组成的心理咨询工作网络。保证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以便对整体工作进行细化,实现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全员参与,全程跟踪。

启动学校心理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心理咨询人员需主动出击。一方面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对测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进行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或转介。另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搭配一至两名科任教师落实教师辅导责任,在心理委员、班干部、寝室室长时常关注学生的动向,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心理咨询人员取得联系。

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下简称心理课),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系统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心理敏感性,学会心理自助,弥补一般宣传在深层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上的不足。同时,结合心理课和专题讲座的相关内容,开展各类团队活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心理教育的有力补充。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咨询课应用

[作者简介]沈健(1963-),男,浙江杭州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吉林吉林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05年度科研项目“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61-02

心理咨询课是心理学专业重要的技能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适应心理咨询课的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应该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单纯讲授的教学手段,采用促进学生思考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成为学生获得咨询经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探讨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分析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者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的。案例教学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哈佛式的案例教学,即老师用一个事先写好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学习理论和知识。广义则包含各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不重对错,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不重经验,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中,教授不是咨询师,不是要告诉学员要怎么做,而是要训练学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教学目标。前者注重培养能力,后者重点传授知识。(2)教学载体。前者案例,后者课本。(3)教学方式。前者活动式,后者讲授式。(4)沟通渠道。前者是多向互动,后者是单向传递。(5)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者高,后者低。(6)学习知识的方式。前者主要学习直接知识,后者主要学习间接知识。(7)教学效果。前者能力培养较好,系统知识学习较差;后者则相反。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1)直观性。案例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形象直观地诠释教材中的理论。(2)典型性。所选择的案例一般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对教材内容有较强的说服力。(3)系统性。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促进理论知识系统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咨询经验。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是案例教学法的共同特点。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获得丰富的咨询经验。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能为学生提供操作的原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案例中用到的咨询方法和理论。在心理咨询课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时,常将角色扮演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获得咨询技能的训练,也能获得与特定的咨询情景相关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咨询师培训过程中应用的案例督导法,其实就是一种案例教学法。案例督导法与课堂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和培训的宗旨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在于督导法中运用的案例由被督导者实际操作,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是讨论的间接案例。

2.拓展学生咨询思路,形成咨询风格。近年来,不同心理咨询门派之间整合的趋势在整个心理咨询界日趋明显。目前,多数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使用的方法理论是不同心理学流派的折中或整合,不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风格也比较灵活。心理咨询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都可能深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推动来访者发生建设性的变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咨询方法和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特定的案例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例证,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各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咨询的角度。通过引导学生集思广挖掘案例的不同解决方法和途径,能够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形成灵活的咨询风格,理解心理咨询的艺术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案例过程中坚持引导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形成独特的咨询风格。

3.引导学生成长。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师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经历自我成长的人很难在咨询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咨询课中运用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挖掘来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对自身的不足做出评估。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所持有的观点和分析角度往往会折射出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特殊体验,也可能会涉及心灵深处的情节与冲突等。这些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对案例的不同关注点和不同理解方式是心理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去认识与处理的,这就为我们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专业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发现自我。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中与一般课程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除了通过案例分析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个人成长,为将来从事心理咨询奠定个性素质基础。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职业还未成熟尚处于初创阶段,从事心理咨询教学的师资还不充足,而且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咨询课教学的教师缺乏临床咨询经验,造成了在心理咨询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临床的倾向。所以,在心理咨询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更为重要。以案例督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觉知程度,以案例为载体激发学生个人咨询特色。

三、心理咨询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教学中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拓展。

1.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和编写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事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理论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案例相关资料等工作。(2)案例材料的准备。教师主要是提供案例线索、部分学生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料;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甚至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实践调查材料等。(3)问题准备。教师应就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学生则是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提问。在心理咨询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案例是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理解和运用相关的咨询理论。二是案例中应包含复杂、模糊、存在争议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积极思考。

2.组织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和剖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有争议的和潜在的问题。例如,针对不同学派心理咨询技术的教学,可以采用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用不同技术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肯定和鼓励。案例教学法侧重学习的过程,而且案例比较模糊、复杂,所以学生的讨论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分析表示尊重和肯定,必要时给予鼓励。

3.总结拓展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和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学生分析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方面的总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以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唤醒其自我意识。

四、心理咨询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采用教师做过的案例。在心理咨询课中,教师运用的案例一般源自教师个人接触过的案例或公开出版的案例。这两类案例特点不同,公开出版的案例结构性较强,更具代表性,教师在案例的讲述中更好把握。教师自己咨询过的案例,虽然其结构性可能并不完整,但拥有更强的讨论价值。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真实咨询进程的一个窗口,而教师咨询过的案例结构性不完整却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习机会。在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学相长。同时,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案例中的细节,例如,来访者主述时的情绪、表情、言语、动作等内容。这些细节描述不一定是诊断涉及的最关键的因素,但对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指导他们从细节中甄别出有效的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心理咨询课上讨论的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最好是教师本人曾经咨询过的案例。如果教学中所选案例并非教师自己熟悉的案例,教师对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会阻碍学生领会咨询技能的运用。

2.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心理咨询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案例的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处理案例时的个人特点。这些技能的掌握对其日后从事心理咨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问题是教学中用到的案例并不是学生自己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为弥补这一缺陷,为了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心理咨询的艺术性,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与角色扮演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也能将学生的个人问题和不足引发出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促进其自我成长,这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与其他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的区别之一。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团队和氛围的建设。

3.无条件接纳的态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扮演一个简单的评判者而应该是推动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角度、方式、思想应持开放的全面接受的态度。教师无条件接纳的态度,能使学生增强信心,思维更加灵活。

4.避免过多涉及学生的个人问题。在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每个人持有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对涉及情感关系的案例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同情患者,有的学生则会羞于讨论该案例。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其自身尚未完全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同学面前过度表露自己的内心体验,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伤害。所以,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促进其个人成长,但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涉及学生个人问题时不能过于深入。要尽可能避免由于过于深挖学生的个人问题而给学生日后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在心理咨询课程中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可以触及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应当适度,避免学生过于暴露其个人隐私,对其成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

[2]袁萍.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尝试[J].常熟高专学报,2002(6).

篇4

基金项目: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课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SBXLKTYJ13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秀芝(1985-),女,湖南衡阳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志峰(1981-),男,河北灵寿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新生适应是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有研究发现,伴随学习、人际交往及学生管理方式上的不适应,54%的新生在心理上存在种种不良问题。[1]这种心理不良反映为新生适应问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为此设立了“大学新生适应项目”,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该项目中一项具有特色的活动为学生与咨询师见面会。通过专业心理人员进行辅导,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收到良好效果。这种做法很值得国内高校借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短期心理疗法。这一治疗方法疗程短,见效快,在美国高校有一些应用。如应用于治疗大学生抑郁症。[3]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论文探讨了其在大学生团体辅导和职业决策中的作用。[4]琳达?梅特卡尔夫(Linda Metcalf)专为学校老师、管理人员以及辅导员撰写了一本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应用于学生工作的指导手册,台湾学者许维素等认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很适用推广于校园及社区之中。[5]71鉴于目前学界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团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一项质性研究,主要目标是了解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新生适应问题中的成效;分析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适用性。现将有关情况绍述如下: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主要观点及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正向鼓励来访者,关注当事人成长过程中的例外事件,旨在通过挖掘当事人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调动当事人自我调节的积极性,最终解决心理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解决导向的,不关注事件的原因,只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见表1)

表1 SFBT的特定技巧及概述

主要技巧概 述

问句咨商前的改变涵盖着期待与假设,表示假如当事人的困扰在预约咨商之前有了一些小改变,不但是正常的,也是被期待发生的。

例外问句开发过去成功的解决方式,使当事人注意到自己过去是如何成功的,而让当事人从注意问题的严重性,转而看到问题可以解决的可能性。

奇迹问句引导当事人假想未来问题已经获得解决的远景,以鼓舞当事人仍拥有希望,并由未来的远景找到发展解决方法的路径,以及可以马上改变的作法。

评量问句可将大的远景转化为可以具体掌握的小步骤,并以具体的量化资料,协助当事人自我澄清,同时也能协助咨询员评估当事人的成效以及改进方向。

因应问句询问当事人一些很小、常视为理所当然的行动力是从何而来,激发当事人看到自己已在发挥的潜能与能量,以及目前走过困境的方法。

关系问句将当事人的重要他人运用到问句中,鼓励当事人描述他们的情境表达、他们想要的不同,以及反思如何在互动观点中启动解决的发生。

续表1

主要技巧概 述

赞美赞美需根据事实的基础,而事实来自当事人的描述。赞美有三种型态:直接赞美、间接赞美与自我赞美。

一般化一般化乃针对当事人怀疑自己的问题是否不在生活常规的范围之内做响应,反驳当事人将之视为根深蒂固的问题及个人的病态。

重新架构将当事人所描述的事件重新诠释后,赋予新的正向、积极的意义,或是特别强调与反映其中的正向价值。

家庭作业紧扣着当事人的咨商目标、脉络架构、语言习惯、改变动机,促使当事人专注于开发正向及例外经验,并催化当事人持续的改变。

转引自许维素《女大学生焦点解决网路即时咨商成效与相关议题探究》,教育心理学报,2008,(2)。

二、研究设计及具体实践

1.研究团队。本研究团队共有4名研究者,均为具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背景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其中1人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另有2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负责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

2.当事学生。本研究的当事学生为东部某大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8位大一新生。分别来自理学院、文法学院、信电学院和化工学院。以A至H编号。其中A至D为实验组学生,E至H为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和对比组学生在SCL-90测试当中均有对应指标超标表现。

3.咨询员。研究过程中邀请4位接受过SFBT训练的一线辅导员担任本研究中咨询员。咨询员的背景介绍如表2(编号为abcd)。

4.研究过程。(1)对咨询员培训,发放标准约谈大纲及短期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培训资料,对访谈的主题、进行访谈的目的进行澄清。(2)咨询员约谈实验组四位同学,开展6次为期50分钟的一对一访谈,并记录约谈过程中采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情况。(3)访谈结束后一周内实验员对约谈学生进行当面访谈,了解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当事新生中的效果。(4)访谈结束后一周内对实施辅导员进行当面访谈,了解辅导员在新生中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约谈的效果。(5)观察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三个月后的学习、人际关系表现情况。(6)进行资料分析。

5.对咨询员的事后访谈大纲。(1)在SFBT约谈中,你觉得对你的帮助是什么?以一到十分来加以评量此帮助程度,你会打几分?为什么?(2)你觉得参与SFBT约谈,是否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以一到十分来加以评量,你会打几分?为什么?(3)以一到十分来测评你对辅导员的满意度,你会打几分?为什么?你又对辅导员有何建议?(4)你认为辅导员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5)在参与SFBT约谈的整个过程,让你印象最深刻或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若以一到十分来测量你的整体收获度,你会打几分?为什么?(6)整体而言,接受SFBT约谈让你的感觉是什么?以一到十分来测量你对SFBT约谈的整体满意度,你会打几分?为什么?

6.对当事学生的事后访谈大纲。(1)你认为SFBT约谈对当事人的帮助是什么?(2)你对于担任SFBT约谈的辅导员有何感受?(3)你认为你运用SFBT对学生约谈的感受如何?(4)整体而言,你认为SFBT运用于学生约谈的适用性如何?为什么?(5)整体而言,你参与SFBT的整体感受如何?

三、结果与分析

对这次调查结果的讨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对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辅导员对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否适用于新生适应问题,怎样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运用到新生适应教育当中。

1.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SFBT有效果,能够解决自身的学习和人际困扰。表5显示了4位学生在各个问题上的打分情况。

从学生的打分情况来看,4位同学均认为谈话对自己有帮助。而且四位同学因为受到了积极的赞美和鼓励,改变了自己对事情的态度,重新面对问题。在回答“这次约谈对你的帮助是什么?”来自理学院的A认为“谈话增强了我对自己的认同感,生活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信电学院的B认为“给我增加了信心”。化工学院C认为“让我重新认识到优点和缺点,多向同学学习”。文法学院D认为“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有了改变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在回答“辅导员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A回答“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她让我明白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别人是否理解我,我应该问心无愧”。B回答“你没有发现,其实你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你的记忆力比较好”。C回答,没有印象深刻的话。D回答“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做最好的自己”。

2.咨询员认为SFBT约谈的效果因人而异,认为较适用于一般的发展性问题。表6总结了咨询员对SFBT约谈的基本看法。

a认为SFBT“总体不错,一般都能起效”,d认为“一般的发展性问题约谈应该有效”。b认为“要根据学生和咨询师具体情况来看”。各位咨询员对约谈效果评价明显低于学生评价,咨询员的受挫感较强烈。从咨询员的背景来看,b提出“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方面要看咨询师擅长使用的咨询技术”,认为SFBT要整合其技术一起使用。c实践SFBT的时间不长,运用不太熟练,而且c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因此在具体运用SFBT时感到有困难,c在与实验组学行约谈时缺乏基本的语言沟通训练,学生不愿深入交谈。

3.SFBT约谈并不适用于所有新生,只在部分问题上有效。a认为“适用于情感和人际,但专业兴趣不浓的时候SFBT效果比较差”。b认为悟性高的学生,问题类型不限,但“对于一些悟性不高的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很难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c认为“学生不愿说话,不理你比较难办”。d认为“不适合网络成瘾以及失恋等情绪波动较大的同学,以及自身经历较单一,资源较少的同学”。

4.对比研究发现,经SFBT约谈的学生比未经SFBT约谈的学生,适应更快更好。C为例外情况。见表7。

四、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应用于新生适应的注意事项

从文献梳理及本研究实验结果来看,高校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应注意群体适用性问题,认真研究该咨询是否适用于所有新生;该咨询只能应用于发展性问题而且对实施者的语言沟通技巧要求较高,需要具体实践和督导;该咨询具体实施时还有一些限制条件。

1.群体适用性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Paul Avard看来,并不能解决所有青少年或成人问题的。焦点解决能否适用于每个人仍是疑问。[6]17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需要明确具体群体。目前看来,它不适用于丧失自我控制为特点的学生。焦点解决心理治疗理论的核心假设之一,即来访者有能力去改变,并且能由小改变引发大改变。因此,它对失去自制力的大学生,如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效果不大;其次是它对掌握资源较少的大学生不适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主要使用调动当事人资源的方法。因此,它对于本身成长受阻,例如资源较少的毕业生来说并不适用,特别是那些对未来比较迷茫,大学期间奋斗目标不明确的毕业生,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面临失效的情景。另外,对于学生自身经历比较单一,从小受父母保护,缺乏相关可迁移经验者,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效果也不明显。

2.在发展性心理辅导中要重视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DBlocker认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是成长问题,[7]19哈维格斯特提出“发展课题”,认为人的发展是完成人生发展课题的过程,人的成熟要通过完成该时期的发展课题而实现。大学生的发展主要面临生活、学习和职业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他们需要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发展可管理的情绪,建立一个稳固的自我意识,获得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契合了当前心理辅导由重障碍、重矫正转向重发展、重预防的趋势,重视对人的潜能的挖掘和发挥。通过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本研究证实,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应用于发展性心理辅导时,必须重视语言沟通的技巧才能达到较好地效果。

篇5

一、梦对来访者的暗示作用

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多数来访者由于处于心灵相对脆弱的阶段,都有容易受暗示的特点,比如说考试焦虑者会因为当天早上出门时听到乌鸦叫,而在考试时过度地紧张。在众多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事件中,梦可以说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一种。

梦的内容影响人的心情的例子不胜其数。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讲的是秀才到京城赶考住在一个客栈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站在一个屋顶上种菜,第二个梦是梦到自己在下雨天戴着斗笠同时还打着一把伞。因为当时是在那个特殊的情境下,秀才认为这两个梦对自己也许有特殊意义。于是,该秀才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紧去找到一个解梦人。那解梦人听后,唉声叹气地说:“哎!你兆头不好,今年你还是考不上,还是赶紧回家吧。你想想,屋顶上干涸没有肥土,在那上面种菜不是白种吗?那考试不是白‘种’(中)吗?戴着斗笠还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灰心丧气,于是回客栈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客栈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要回家?” 秀才心情沉闷地讲述了做梦和解梦的过程,客栈老板听后哈哈大笑道:“不用听那半坛醋的解梦人胡说,我也会解梦的。我告诉你,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屋顶上种菜,在那么高的地方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着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双保险吗?”秀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精神大振,又信心百倍地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个探花。

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意义,是梦者当时的想法决定了心情,心情又决定其行动的效率,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消极的心态会导致消极的结果,积极的心态会引发积极的结果。

二、梦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影响

随着心理健康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学领域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中,在谈及婚姻情感、家庭教育、社会现象的时候,邀请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是种流行做法,也有的电视媒体干脆把心理咨询的模式搬进节目,比如CCTV-12 的《心理访谈》,效果就很不错。并且心理学知识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应用,就是电视在设置场景时会有意地增加有关梦的环节,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是心理学电影《爱德华大夫》,整个剧目就是围绕梦来展开的,剧目的谜底也是通过释梦来揭晓的。另外,主人公的心理矛盾、思想斗争也都是通过梦来揭晓,观众也往往能通过主人公梦的内容来猜测剧情的发展。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运用,比如,当我们某一天告诉一个身边好友自己做了什么梦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根据你近段的心理状况,来对你的梦作一番解释。可见梦在揭示我们的生活,同时梦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神秘的色彩,因此自古至今就有形形的释梦工作。

释梦是精神分析重要的一部分,人类是最爱获得知识的动物,人们连几百万光年外的星球是怎么一回事都想知道,又怎么会不渴望知道每天晚上都能见到的梦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人们没有发现关于梦的真理时,人们就不得不接受一些关于梦的迷信,人们对梦普遍有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提供了一个信息:对梦的理解,人们期待科学的引导。

三、弗洛伊德的科学释梦摘要

下面笔者将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为素材来源为大家介绍一些梦的知识,这不但可以改变大家对梦的神秘性的认识,同时还能破除大家对传统释梦的一些误区,另外还可以为心理咨询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因为释梦比完整地分析一个心理问题要用的单元时间短,同时好多梦对于来访者来说具有共性,可以从中得到领悟和启发。

梦的内容是愿望的满足,其动机在于满足愿望。如一个渴望到某个地方旅游的人会提前梦到已经去了那个地方,并呈现出清晰的在那边活动的画面。当然梦对当事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它是人们在清醒状态精神生活的延续,是高度错综复杂的精神活动产生的,所以就会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候在释梦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儿童期活动来了解成人的心理,因此成人会将小时候的游戏或者其他的生活片段带到自己的梦中。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就是有时候我们做的梦看不出一丝愿望的成分,甚至是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其实是梦的另一呈现方式,即梦的伪装,就是那些看似不被社会认可的愿望会通过心理能量稽查者的作用,形成了梦的“伪装”。梦的伪装或许可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梦都是颠倒的、相反的,尤其是做恶梦的时候更可以这样来解释。而实质上梦可以总结为: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梦的材料来源一般是最近几天发生的印象较深的事,有时他会选择生活中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很多时候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并把那些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似地搬出来。有时候梦的内容也会和当时做梦时肌体受到的刺激有关,比如说一个小孩子梦到水很可能是当晚尿床了。一个梦到自己患了胃病的人很可能是当晚没有吃好。另外一些典型的梦到亲友死亡的梦,则多半是梦到双亲中和自己同性的一方父母去世(童年时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或者是兄弟姐妹去世(小时候和兄弟姐妹间互争父母的宠爱有关),或者是梦到曾经已经去世的人再次去世(这一情况则可能是当时此人去世的情景满足了你的一个什么愿望,比如见到一个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碰到的渴望见的人或者东西)。

梦的运作往往有凝缩作用,就梦的隐意冗长丰富而言,梦的内容就显得贫乏简陋而粗略,因为梦所能解释的事实往往比梦的内容要多得多,梦的内容往往是被压缩后呈现出来的。并且梦还会通过转移作用趋轻避重,即重要部分往往被次要部分所取代。另外梦还有一种工作方式就是象征,关于这方面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中作为核心来讨论,其观点的科学性似乎在哪种场合都不好一下子下结论,笔者在这里更不该提出任何自己的想法,而只能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优势;价值追求;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之相适应,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也不断涌现和创新,团体心理咨询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所谓团体心理咨询,就是通过团体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把来自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放到类似的环境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一般的个案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有着显著的优势和更高的价值追求,以及灵活多样的实施方法,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

与一般的个案咨询相比较,团体心理咨询在提高咨询效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询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大都是兼职的,其中许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和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就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咨询员的数量和咨询室开放的时间来看,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师资的利用度也因此变得十分有限,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心理发展更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

相比之下,团体心理咨询是以团体为单位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一名咨询人员就可同时指导多个类似的求助者,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比一般个案心理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学校也为这一咨询形式提供了方便,同一类学校都是以同一年龄组的学生为主体,尽管会产生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各自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矛盾,但是更多的则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共有的问题,比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的控制和管理等等。也就是说,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很多共性的方面。个案咨询形式虽然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团体心理咨询在缓解咨询人员不足、防患于未然及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等方面却是个案咨询无法比拟的。采用团体咨询形式既节省了时间与人力,扩大了影响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覆盖面,收益颇大,尤其是对集中解决一些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更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全面普及,有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社会对心理咨询的不理解或歪曲的健康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甚至是有病的人才去进行心理咨询。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勇气去心理咨询室寻求面对面的辅导,害怕因此使自己成为别人议论的焦点。最终会出现学生有问题不敢咨询,特别是不敢多次咨询,导致个案咨询不力的现象。而团体心理咨询则可以给求助者提供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团体中成员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作用,他们会因为更多同龄人有类似的体验而减轻心里的顾虑,使其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问题,这可以消除有咨询需求的学生内心背负的群体压力,从而增进其自信心。同时,团体咨询还提供了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为团体成员提供练习新行为的机会。例如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那些有害羞、孤独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就比个案咨询更为有效,在充满友好的团体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使参与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将获得的经验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咨询过程中将同类学生编为小组,进行多向交流和模仿,可形成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从而有助于他们问题的解决或障碍的排除。

此外,由于在我国社会中有着尊重权威和集体主义取向的传统文化基础,求助者易于接受咨询人员的教导式的讲述方式,对集体活动方式的教育比较容易接受。因此,采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得到求助者的积极配合,收到良好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心理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从而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顺利实施。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团体心理咨询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眼前的心理问题,而且它更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生发展的课题来规划辅导、咨询的内容。团体咨询为求助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平台,而互动、互知、互信会有力增进咨询的效果。在交流互动中,求助者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孤单和孤独的。“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可以使求助者敞开心扉,大胆倾诉,也更容易理解和支持其他团体成员,从而帮助团体成员从自怨自艾的心境中慢慢走出来。因而,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价值追求

在实际的咨询活动中,团体心理咨询并不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而是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方面。与个案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其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发展功能。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不成熟的行为偏差,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内心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学会在在互动中成长。

(三)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咨询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合作,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有利于增进理解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三、团体心理咨询的实施方法

实施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开设心理咨询知识讲座、组织团体讨论以及开展团体活动等。

(一)开设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较为模糊,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与态度。因此,普及、宣传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为此,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为常用的就是通过举办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内容的知识讲座,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结合心理学教学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等,从多种感知渠道入手,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让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深入每个学生心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树立对心理咨询工作的正确态度。

(二)组织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运用最普遍的团体咨询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团体成员共同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团体讨论中,成员根据自

己的心理感受,对一个共同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探讨,并在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和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通过毫无拘束的讨论找到心理上的一种依托感,最终走出心理困境。应该指出的是,团体讨论不同于平时的课堂讨论,这种讨论更强调平等、自由、信任的气氛,成员之问彼此真诚,通过参与和倾听、容忍和接纳的过程,学会尊重别人和相互合作,并通过深入探讨,最终寻求到解决共同心理问题的途径,这是成员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认识其重要作用的极好方式。

(三)开展团体活动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各类团体活动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咨询中,团体活动非常必要而有效。团体活动是根据一定的咨询目标、咨询性质和对象特点而设汁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咨询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成员广泛参与的团体活动,有助于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尝试积极的体验,发展适应,重建理性的认知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团体获得可以增加积极的人际互动,让成员改变不合理的自我认知,走出封闭的心灵空间,真正获得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第一,人力资源培训心理学是研究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以达到提升组织能力、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为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原动力。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可以根据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和考核手段,提升员工满意度管理的技巧,帮助管理者提升领导魅力等等。同时,管理者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心理素质,从容面对来自职场的各种挑战,缓解压力方式,正确处理工作中与遇到的困难,心理学应用到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中尤为重要,更能推进企业员工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第二,管理心理学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来拓宽自身的理论研究。管理心理学不断深入如何运用心理学来管理人的研究,不断地指导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事活动的作用日益显着,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日益亲密。管理心理学对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能够充分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领导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而达到甚至超额完成企业的绩效目标,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第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是以占人群大多数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与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能力、潜能和动机,利用心理学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人性美德等积极层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也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培训是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企业培训与员工个人规划中,心理学的各种思想与理论不断渗透其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实质也是对企业团队的管理,团体心理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运用到培训与开发中来,随着员工心理素质在日常管理中的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员工的心理训练也逐渐增多。

1.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在培训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奖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而调动课堂氛围。这就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做强化训练。行为主义理论可以使学员参与活动与获得奖励之间产生链接,从而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快速有效的,尤其针对基层员工培训。但此类学习活动最多只可作为培训中的点缀,过多使用会让学员产生纵之嫌。行为主义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认知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当前培训领域比较主流的培训师角色定位为引导师。这类培训师通常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提供帮助、引导和鼓励。这就是认知主义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即心智模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培训的过程就是促进学员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即同化、顺应。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培训要结合学员的自身经验来进行,这也是符合成人学习的习惯。同化就像植物嫁接,在学员原有的经验上增加新的认知,从而对学员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充和改良。基于认知主义的培训设计比基于行为主义的培训设计着重于培训前的分析调研:更注重分析学员当前水平与目标水平的差距,更注重学员学习动机的分析,更注重与学员学习风格的匹配,更注重培训过程中学习内容与学员情绪的结合等等。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和学员内心智力世界的交互作用,通过外因来促进内因。

3.其他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篇8

正文:

一、一般资料

肖某,女,14岁,汉族,初三学生,身高1.56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亲都是县城教师,父亲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母亲在她所就读的县城重点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家庭条件一般,不轻易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乐,性格内向。父亲平时工作不忙,家务几乎全包,对她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母亲忙于工作,但平时能抽时间与她交流,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期望值很高。

咨询前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62。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 紧张、不安一个月。睡眠障碍,无食欲,考试也不敢考。

求助者陈述:她出生在教师家庭,家庭和睦,从小聪明好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学习上父母要求严格。父母为她制定的目标就是考重点高中,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尔一次考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此后更加努力,下一次一定能考好,进入初三后,父母对自己更加关心,每顿饭都做她最喜欢吃的。父亲原来喜欢带朋友到家聊天的现在也取消了,也不上网打牌了,说话很小的声音,怕影响她休息,这些促使她暗暗努力,以期不辜负父母的厚望。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前两次阶段考试中都考了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去年期末考试前20天,她正准备复习迎考力争佳绩时,母亲被学校派往英国进修学习,生活中陡然少了理解自己能给自己很好安慰、指导的母亲,感觉很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再加上这次期末考试老师家长都非常重视,成绩全县排名,老师还说,根据历年经验,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要求同学们发挥出好成绩,以增强自信心,考得好回家过一个快乐的年。不知怎么考的,她成了班里第15名。老师说的话时常在大脑中萦绕,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她的重点高中梦不是破碎了吗?爸妈肯定会伤心死了,但转念又一想,按照原来的经验,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一定能考好。寒假也不忘学习,第二学期开学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盼望着来年第一次阶段考试的到来,可等这次成绩出来,她懵了,比上一次成绩还差,成了班里20名,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此后心神不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脑子乱糟糟,有时是一片空白。这样下去成绩会很快滑落下去,连重点都考不上了,更别指望以后考什么重点大学,白天想晚上也想,所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马上就要到来的模拟考试也不想考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得几乎不能呼吸,回家还常常对爸爸发脾气。母亲现在虽然回国了,但因为不理解她在自己关键时间出国,没留下来,故也不想跟妈妈多讲话、进行交流。自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便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到的初步印象:求助时自己前来,衣着得体,叙述情况条理清楚,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很少抬头,放在两膝之间的手不停的搓来搓去,语速快,时常不自主的抬头看咨询师,表现心神不定。

教师反映:

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连续两次没考好,最近一次的阶段测试中表现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她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她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她着急。她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她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害怕参加大考,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也不想参加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家长反应:从小懂事要强,成绩优秀,最近回家后,脾气特别大,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最近一次大考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有时还自己哭,和原来判若两人,还说中考也不想参加了。

四 评估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愧疚、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初三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动机水平过强,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求助者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尤其是她的母亲由于顾及到自身的形象、面子对她寄托了很高的厚望,这些均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她也接受这种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自己有少许松懈怠慢,就会紧张自责焦虑, 导致学习效率差,再加上这种情况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调控,于是情绪更加紧张 焦虑.....于是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五.咨询目标的制订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适度调整个人和家长对考试的动机水平,注意学习过程,降低考试结果的关注度,缓解求助者焦虑情绪,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正常参加考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中考。

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正确接受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特别是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其积极面。促进求助者心理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法。

合理情绪疗法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著名“abc理论”而设计。为了使这一治疗理论能被更好的理解,艾利斯极其同事常使用一个具体公式——a

b

c来代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篇9

关键词 考试焦虑 心理咨询 初中生

1 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16岁,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身高中等,皮肤白皙,表情紧张,双眉紧锁,眼睛里充满血丝。来访者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对来访者学习方面要求严格,希望来访者将来能考入重点大学学习文学。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来访者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并多次在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中获奖。但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发挥失常,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每次考试之前都担心自己考不好,后来发展到考试之前就头疼、拉肚子,甚至胃炎发作。现在即将面临中考,她的目标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在最近的一次摸底考试中因为紧张又一次发挥失常。由于总是害怕重蹈当年小学升初中的覆辙,最近几天,情绪低落,经常失眠,胃炎也发作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焦虑,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做心理咨询,来访者非常希望能早日消除紧张情绪,中考能够正常发挥。

2 评估

2.1 心理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焦虑,烦躁。(2)身体状态:胃炎。(3)社会功能:能正常参与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等。

2.2 诊断依据

(1)来访者知、情、意三者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就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排除精神病。(2)该来访者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的反应强度不剧烈,反应也只局限在考试问题范围内,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虽然病程时间较长,但原因单一,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3)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考试焦虑)。对来访者焦虑程度进行测量,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心理测验得分22,大于20分,属于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

3 原因分析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考试焦虑上。无论是考试心慌、考前失眠,还是情绪低落、胃炎发作都是由来访者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直接导致的。而这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不断习得和形成的。父母对于来访者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来访者小学阶段学习优秀,并且多次获奖,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来访者也为自己的“完美”表现而自豪。而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发挥失常,却打破了这种“完美”。来访者追求完美,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从而无法平静地面对曾经失败的场景——考试。考试发挥失常的次数多了,越是加重了考试焦虑的程度,从而由起初的考试紧张,发展到考前头疼、拉肚子,甚至胃炎发作。

4 咨询目标与方案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缓或克服考试焦虑状态。

(2)咨询方案:咨询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咨询干预阶段;③巩固和结束阶段。

5 咨询过程

5.1 第1阶段: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诊断与评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咨询方案。

方法和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强调保密性原则;②进行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心理测验,同时了解该来访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③根据焦虑测验得分及来访者主要症状表现,协商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来帮助来访者克服考试焦虑。④学习放松技巧、构建焦虑等级。教给来访者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按照手臂、躯干、腿的顺序进行,要求每次放松一个骨骼肌肉群,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保持紧张状态,然后慢慢放松,体验肌肉的松紧程度,如发热、沉重、轻松等(停顿约5s)。要求来访者回家后每天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来访者认真考虑,构建出如下焦虑等级:坐在考场中想到不能不进行考试时,焦虑程度为100;在考场外等候时,焦虑程度为80;考试前一个晚上想到考试时,焦虑程度为60;考前一周想到考试,焦虑程度为40;平时想到考试时,焦虑程度为20。

5.2 第2阶段:咨询阶段(第3~5次咨询)

目的:通过训练,使来访者考试焦虑程度明显下降。

方法和过程:在心理咨询室内为来访者实施想象脱敏。由咨询师做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来访者身心完全松弛后,咨询师念出第一个焦虑事件“想到考试时”,要求来访者尽可能生动逼真地想象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在头脑中保持这一清晰印象30秒钟左右,直到开始感到紧张,即竖起一个手指头向咨询师示意并报告焦虑值。要求在想象时出现焦虑情绪后尽量忍耐,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当焦虑降到5以下时,认为这一事件的脱敏结束,开始进入第2个事件的脱敏。反复进行此程序,完成脱敏任务。

5.3 第3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第6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和过程:①小结咨询过程,再次肯定来访者的变化;②共同商谈考前两周的时间安排,生活安排及自我调节的方法;③建议继续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④基本结束咨询。

6 咨询效果评估

6.1 来访者自我评估

“中考我没有生病,考试前一天晚上有些紧张,但是我运用放松的方法,很快就睡着了,考试过程中也没有太紧张,考试成绩还算理想,我和父母都很高兴。”

篇10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处于“人生第二期断乳’’阶段,大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和精神障碍时有发生。从而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的撞击,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过程中产生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持续增多。性、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更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这些令人震惊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社会、教育、法制的等诸多原因,但不可以否认的是,他们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失衡不无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用技巧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效果。许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注意倾听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巧来调节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尽早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技巧运用方面就应该做到:对咨询者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注意地倾听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有效的咨询者应先成为一名优秀地倾听者。他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表达了对大学生来询者的积极关心与尊重,从而有助于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二,耐心和注意地倾听可使大学生来询者能有对象的倾诉其内心的苦恼,有助于情绪宣泄或治疗的作用。

(二)常用的技巧

根据倾听的内容,倾听一般分选择性倾听与非选择性倾听。而非选择性倾听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学生来询者诉说以便最终搞清他(她)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应把握好对如下技巧的运用。

1.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实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做到:(1)仔细观察大学生来访者的面部表现。要知道,面部表情是仅次于语言外的主要信息员。(2)注意目光与目光接触。这样不仅使咨询者从来访者的严重看出焦虑、恐惧、失望、无助和疑惑,也可看出期望、满意、喜悦、自信和信任,而且也是来访者从咨询者眼中‘读出了”温暖、信心、理解、通感和希望。(3)还要正确运用好手势和体语等其它非言语行为。因此,咨询者在运用非言语行为上,应显得有条不紊、放松、自然。

2.副语言与简短接话

副语言是介于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沟通手段。因而,在咨询会谈中,咨询者要善于利用副语言表达自己对大学生来询者的情绪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以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接话是指咨询者尽可能地接着大学生来询者刚才的话题说尽可能短的词句。其目的是要达到:一是给大学生来询者一个机会,以便探索与理清自己的思想;二是表示咨询者认真倾听了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并鼓励他(她)继续说下去。但也要注意:一是不要引入新话题;二是咨询者不要马上发表看法和意见。

3.沉默

咨询会谈中发生沉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咨询者引起的沉默;另一方面是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前者又可分有意设置的沉默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由咨询者有意设置的沉默可激发大学生来询者深入他的话题。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则会使大学生来询者感到不安,无所适从和对话停止。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咨询者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大学生来询者思路所致,应当尽可能避免。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可能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大学生来询者正在思考某种东西;(2)大学生来询者觉得难以继续说下去;(3)大学生来询者只是不知道除了谈过的话之外他还说或做些什么。一般而言,有经验的咨询者从刚才对话内容中便可判断出来询者沉默的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大学生来询者继续说下去,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运用科学的、先进的咨询方法,咨询技巧,才能使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保持,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