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19 15: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的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1

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方式:

(1)统计常模。当一个人的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就认为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若一个人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消离总体均值就认为他的心理是异常的、不健康的。

(2)社会常模。 当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就认为他的心理与行为是健康的正常的反之,就认为他的心理与行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

(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良好者的心理是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安宁者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4)心理成熟。个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程度协调者是心理健康的,而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或落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者则是不健康的。

(5根据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是满意感、幸福感还是痛苦与不适,来判断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上述种种观点都是从某 角度去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是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应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判新:①从个体的成长角度看,适应与发展是主要的判听依据②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统计常模与社会常模是主要的判断依据③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心理结构的完整与功能的匹配是主要的判断依据。由此看来,在确定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依据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存在统的基本依据,不存在统-不变的具体依据。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由于国内外学者确立心理健集标准所遵循的依据不同,因而对心理进康的判断标准的认识也存在差别。

(1)自我充分实现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人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2)适应良好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

篇2

乙:二十五中校园之声广播站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们广播小组成员的精心策划,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它将容校园好人好事,生活小常识,、爱国教育、健康、创卫、安全等知识为一体,陪伴大家度过每一天的校园生活。

甲: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因此也使我们的身心存在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请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乙: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甲:请同学们在听了之后结合上面的标准进行自我测试,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努力改正,好的方面我们要坚持!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情!

篇3

对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来说,给宝宝洗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宝宝出生后,在产妇还没出院的这些日子,会有专门的护士给宝宝洗澡,一旦出院,父母就要亲自给宝宝洗澡啦。

宝宝洗澡不但能清洁皮肤,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宝宝生长发育,所以学会给宝宝洗澡是每个父母应会做的事情。宝宝出生后第二天,有条件的话就应该每日给宝宝洗一次澡了。该产科护长李桂凤特别介绍了给宝宝洗澡的一些步骤和细节。

细节一:

水温在38-41摄氏度之间

给宝宝洗澡时间应安排在喂奶前1-2小时,以免引起吐奶。新生儿的洗澡盆最好专用,洗澡前先将盆刷干净,有条件的话用热水把洗澡盆烫洗过以免留下细菌。

宝宝皮肤娇嫩,为避免宝宝皮肤烫伤,给宝宝的洗澡水温应控制在38-41摄氏度之间。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这个顺序希望每个父母都应特别注意,如果先放热水忘记放冷水,很容易引起宝宝皮肤烫伤),然后用手背或手腕部试水温。因为这两个部位皮肤较娇嫩,更接近于宝宝的娇嫩皮肤,可以感知怎样的水温更适合宝宝,水温以不觉得烫为宜。也可以使用专门的水温计测量水温,更加准确。

这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给宝宝脱衣服洗澡了。

细节二:

左右手协调,托住宝宝身体

可以把宝宝专用的沐浴液倒入水中或全身涂抹沐浴液,然后轻轻把宝宝放入水中。

洗澡的时候,用左臂夹住宝宝的身体并托稳宝宝头部,使宝宝觉得安全舒适,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将宝宝耳朵向内盖住,防止水流入宝宝耳朵。

给宝宝洗澡先从头部开始,先洗脸再洗头,然后洗全身。

细节三:

用棉花球或柔软的毛巾洗浴

宝宝皮肤娇嫩,不能用粗糙硬度较大的毛巾给宝宝洗澡,以免擦伤宝宝皮肤,应选用柔软的小毛巾。有条件的话,可以备用两条毛巾,一条擦洗脸部一条擦洗身体其他部位。

应特别注意,如果已经拿毛巾擦洗宝宝外阴,特别是女孩,就不应该再用该毛巾擦洗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宝宝的鼻子、嘴巴、眼睛,避免外细菌感染这些部位。如果再用此毛巾,必须清洗确保干净。

用毛巾清洗时,应一边擦洗一边折毛巾,用干净的毛巾角擦洗。也可以用棉花球蘸水湿润后清洗宝宝身体。

洗完脸部头部,再洗宝宝正面身体部位。之后将小儿倒过来,使小儿的头顶贴在妈妈的左胸前,用左手抓住小儿的左大腿,右手用浸水的小毛巾先洗会阴腹股沟及臀部(女婴一定要从前向后洗),最后洗下肢及双脚。洗完,立即将小儿用大毛巾裹上,轻轻擦干。

儿童心理健康的6标准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篇4

一、新课程标准对改善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目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忧愁,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学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 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消除焦虑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众所周知,学生处于心理发育阶段,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应激,而体育锻炼恰好能够使学生转移注意力,摆脱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失败,伤病,疲劳等情况,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使学生提高控制自己,保持心态平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三、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五、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提出如下建议

(1)努力扩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范围,加强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的实施力度。

(2)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体育教师应改变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的认识。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做出明确的规定,在领域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运动兴趣,本校场地,器械等诸多因素开发校本课程,从而达到这些领域和水平目标。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马斯洛从成功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精英标准”,他认为,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医生认为,凡无心理症状的人都为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临界标准”——一种衡量健康状况的低水平。正视现实和自我,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共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划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个方面。物质自我是自己的身体、衣着、金钱等物质方面意识;社会自我是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精神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按自我意识的作用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二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识的观念划分,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类。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会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智力发展显著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因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对此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心理压力既可成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成为学习进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识增强

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进行关注。但由于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成熟而易产生心理易损性。因此,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信而强大、自我调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3.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和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闭有时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渴望独立,有极强的“断乳”愿望,但阅历不够丰富,环境复杂陌生导致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调控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对现实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常因学业、就业、恋爱、不正之风而困惑,会有挫折感,易悲观失望。这些矛盾若持续得不到解决,将会使大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现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是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些矛盾和压力将伴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渐成熟,逐步得到缓解。其调节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者说是对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抱开放乐观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于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正视现实,放弃做“完人”“超人”的念头。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映射。

人们通常把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特征,但“适应”不等于“顺从”,“平衡”不等于内心无“冲突”。积极、健康的心理应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永久性的无压力、无冲突、无痛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突出表现在个体与现实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求得内心平衡、和谐、正常发展。

篇6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对于初中班主任开展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活动论题,很多专家学者已对此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成果。该调查研究主要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初中班主任展开实施心理健康情况及教育现状方面进行调查,希望从中能有对初中班主任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意义的建议,使班主任能更好地为学生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一、主要问题

(一)老师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存在的障碍较多

调查表明,教师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得分仅为2.02,这说明教师们对于这一问题存在的障碍较多,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一标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学术界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

造成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不熟悉的另一原因是,理论标准和实际标准不一样。有的老师虽然对于理论界的相关心理健康标准持赞成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是以感性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于理性判断,也没有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区分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

(二)德育化的倾向问题严重

班主任们对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分还存在误区。第一,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单独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只要再加强德育也就可以达到目的。虽然两方面都是关于“育人”展开的,但两者其实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学生观、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学生们的品质道德的形成和他生长的环境、学习环境及其他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性质还是问题的产生源都不能看作同一类的问题。初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个体性的,对于涉及与社会法规相关的各类社会道德规范等问题是比较少的。而思想品德的问题却是社会性的问题,是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的行为问题。当今形势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就可能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复杂,所以仅仅靠学校的传统德育是解决不了这一严峻问题的。第二,老师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班主任们都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品德教育经验,而正是这些经验使他们养成了思维定势,容易在工作中把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是思想品德的问题来处理,这就不能恰当地处理好问题,也不能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了。

(三)少数班主任不够重视全体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够对所有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

经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校的初中班主任都能够很好地重视所有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也有少数的班主任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使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的健康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等。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怎么样认识朋友、认识环境,怎样调整自己、适应变换的环境等。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班级管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调查班级管理一项中发现,经调查的所有班级管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班级的管理是不容分割的,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这一工作,并在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及时了解并掌握班级的最新情况,了解学生们的最新动向及动态。班主任也要认真学习研究心理学及教育学,学会根据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创造出适合本班级的管理模式,设计出顺应社会要求的管理方法,做到不仅使班级的管理情况得到改善,也要使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得到提高,还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二)注重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协调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亲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期望、父母的抚养方式,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配合。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就应该经常和班主任保持联系,通过双方的沟通,不仅能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思想行为,也能使家长们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及生理、心理的变化状况。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应该提升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

教师拥有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能顺利开展实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就是保持健康的心理,这就必须要求班主任提升自身修养,能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工作,去面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秀娥.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5-97.

[2]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7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纵观中外各类职业学校,中职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这类学生人数达15%以上。人数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缺乏有力的关注和有效的对策,同时我们德育效能很差,跟不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总之一句话“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心”。

我们常常听到某学校有孩子“离家出走”。专家调查:平均两个班最少有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打算,也就是说一个学校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有这种心理问题。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某中学优秀学生铁锤杀母事件,这是突发的一件事吗?像他这样的心理不成熟,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很多。只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还没暴发出来!

当然,不仅是上面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太焦虑、太孤癖、太任性、太自卑、非常嫉妒等等,这些心理问题每个班里都能找到例子,只是程度有轻有重。

这就是我们当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二、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例如:到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理一定有问题!

那么,怎样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由上面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应该这样评判:“如果这个学生与其它学生比较,发现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该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有人会问:中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特点是怎样的呢?我从中职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剖析,就能知道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班标准。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第一方面是学习:

1、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商至少应该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2、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动机。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二名,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滞淡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学生考了65分,非常高兴,因为他本来就只能考60分,65分对他来说已经能在学习上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本来成绩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当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话,这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

3、能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会产生悲伤情绪,考试前会出现焦虑。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结果焦虑过度,由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害怕去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正常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较好的同伴关系。

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乐于与人往,但总是交不到一个朋友,没人理他。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有些同学却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或对同学和家长隐藏。还有些学生就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也能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准则。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有些高年段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以上四点,是我们评判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如果我们知道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心理健康水平的四个等级。

四、心理健康水平四个等级

按一定的条件,人可以分成三六九等。同时按心理健康水平,人可以分成四个等级。

一是完全健康型。心理非常正常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人占多数,不用服务。

二是一般问题型。前面提到不能排除学习上忧虑、交不到朋友,自我封闭,焦虑、孤癖、任性、自卑、嫉妒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都属这一类,这一类学生有少许心理冲突与障碍。要送交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是人格异常型如想自杀、想杀人、有强迫症等。这一类人有严重的心理冲突与障碍,一定要送交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这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围。以心理辅导员能力不足以处置这类心理问题。

篇8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有突特性,在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九年义务阶段学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本文主要是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的大课间等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心理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真正的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为了弄清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增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湖南省常德市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即对常德市9个区县(市)52所中小学的1134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与调查。结果表明:①4—6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5.84%,与全国同类研究比较相对较好;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21%,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②7—9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0.01%,比4—6年级相对要高;7-9年级学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6%,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③小学生、初中生内心最大的渴望是“被尊重、被理解”,“减少压力”和“多一些自由空间”。因此,“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1、体育锻炼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学者彭蕾、刘永奇等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使人得到放松,缓解紧张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绪,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使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锻炼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

4、体育锻炼能锻炼意志品质。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专家贾明俊、黄泽文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大课间提议活动的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因素;职业心态;人际适应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1保持开朗心境

自己有能力排除心理困扰,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自信。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充满生命活力,尽最大努力发挥才智,靠勤奋和智慧取得成熟,并不断激励自己向新目标攀登。

1.2具有自知之明

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放弃进取机遇,能面对现实正确地认识事物。

1.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和别人交往,以尊重、信任、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给予并接受友谊,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和他人提供方便。

1.4保持统一人格

在正确人生观和信仰支配下,形成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不会为私欲而背弃信仰,个人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可受完整人格所制约。

2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

2.1长期以来,我国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持续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各种调查报告均所见略同地发出了“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呼声。

2.2随着人们身心健康需求的与日俱增,理应为之提供心理支持的护士自身却被普遍认为职业心理压力骤增,似乎“护士心理健康的危机或隐忧”无时无处不在,有些护士甚至因“高强度职业疲溃”不堪负荷。如此状况,护士如何履行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神圣使命?如何胜任其帮助病患伤残者达成最适宜身心状态的份内职责?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并非仅仅事关从业者自身,每个从事护士职业的个体都应该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

3护士心理健康的内在影响因素

3.1压力过大、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以及自我评价过低的人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中护士行业被认为是职业倦怠高发的行业。

3.2护士职业人群如何达成前述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发挥其作用,对护士这个特殊职业群体有着重要意义。

3.3谈及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人们很容易聚焦其外在压力,诸如职业风险、世俗偏见等。“外部归因”对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近乎于事无补。这就提示我们,能否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着眼于“内部归因”,开发自身潜能,将心理健康之匙把握在自己手中。

3.4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人们身陷困境时,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法控制或己所不欲的因素上。倘若能转而注意一些本人可控的因素,则可使困境得以改观,自己的处境会越来越好。”“这份心态,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困境,还可以更多地把握成功机会。”

3.5某些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正是因为其陷入了归因的困境,如一味地抱怨社会或他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评价“有失公允”或对之“关注不足”,结果却在“职业困境”中越陷越深。

4职业心态

4.1无论个体从事什么职业,均可视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寻求他人与社会尊重的重要活动。“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个人职业生涯与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当人们妥善处理职场的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完成职业的规定任务,便会产生胜任角色的愉悦。许多心理健康的个体热爱其职业,创造性地应对其所面临的挑战,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不仅不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疲溃,反而成为其生活乐趣的源泉。

4.2职业心态偏差所致的“职业倦怠”,并非某个职业所特有,而是涉及多个职业领域的普遍现象。个体一旦加入职业群体,就意味着被卷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有人说,职业也像是“围城”,里面的人们想出来,外面的人们想进去。

4.3职业心态有三种境界:

①谋生的手段,即劳作;②尽责的渠道,即职业;③人生的乐趣,即事业。如果人们都视所司职岗位为自己的事业,或许职业倦怠就不那么盛行了

5人际适应

5.1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任何心理的病态,都是由人际关系不适应所致。各类职业群体中,人们对上司、对同事、对工作对象是否满意,各种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能否与他人协调合作,都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效率,继而关联其心理健康水平。

篇10

【摘要】心理素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素质。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一要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二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接纳,敢于行动;三要帮助孩子通过自我暗示、听音乐、运动等方式,克服考试焦虑;四要帮助孩子通过升华、调整、代替、疏导等战胜挫折。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卑心理;考试焦虑;战胜挫折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第二,调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重新调整自己的动机与目标,使它适合新的情况。有时孩子定的目标过高,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这就要帮孩子定个可望可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