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合作协议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园合作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2013年9月,在两市的共同努力下,出台了《苏州对口帮扶铜仁实施计划(2013-2015年)》,并先后签订了《苏州铜仁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苏州铜仁教育对口帮扶合作协议》、《苏州铜仁卫生对口帮扶合作协议》、《苏州铜仁人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帮扶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了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帮扶工作帷幕。
苏州对口帮扶铜仁三年多来,苏州资本、技术、市场优势与铜仁资源、生态、劳动力等优势深入结合,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东西部协作发展书写美好故事……
项目带动 精准打造示范点
清澈见底的小溪、别具特色的荷花池、曲折延伸的青石板路……走进梵净山下的云舍村,让人流连忘返。
几年前,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云舍村虽有名气,但由于欠缺资金、规划和宣传,云舍旅游并不十分兴旺。2013年,随着苏州对口帮扶铜仁工作的全面展开,云舍成为第一个接受苏州帮扶打造的旅游村寨。
朝着建设5A级景区的目标,云舍独具苏州园林风格的入口区、生态湿地区、水上乐园区以及民俗文化表演区和民俗文化体验区五个区域的项目建设于2015年全面竣工,云舍以全新的面貌开门迎客,并荣升为国家4A级景区。
松桃桃花源景区作为苏州帮助建设的另一个美丽乡村项目,是铜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经过规划建设,一排排独具特色的苗家小木楼在万亩竹海与古树的映衬下美轮美奂,成片的桃花、山茶花吸引游客前往赏花、拍照,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竹编工艺、农家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群众的致富门路。目前,该景区在建重要旅游景点7个,开发山地特色旅游景点9个;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带动3.6万余人就业,2700余人通过旅游产业脱贫。
江口云舍、松桃桃花源只是苏州精准帮扶铜仁项目建设的缩影。过去三年,苏州市落实帮扶资金5000多万元,帮助完善了江口云舍、松桃桃花源和印江凤仪3个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00多万元,实施了印江新寨镇茶园农水配套工程、石阡五峰山观光农业项目、德江核桃基地、玉屏中药材基地、思南金银花基地、碧江农业大数据、松桃正大乡茶园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当地发挥了积极的带动效应。
产业合作 实现转型和发展双赢
宽阔的大道,林立的厂房……沿着滨江大道前往碧江经济开发区苏州产业园区,到处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15年5月16日,《铜仁市、苏州市共建产业园区框架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开启了两地工业经济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飞地经济新模式。
铜仁・苏州产业园就是两地共赢发展的最好见证。该产业园由铜仁市和苏州市合作共建,经铜仁、苏州两市政府协商,确定在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增挂“铜仁・苏州产业园区”牌子,苏州市全力支持产业园区提升规划、优化结构和招商引资等工作。通过共建园区产业转移平台的成功搭建,苏州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扶贫”战略的同时获得了转型发展空间,铜仁在仅靠输血扶贫的原始共建模式上,不断完善自我造血功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引资契机和提升潜力,逐步实现苏州转型和铜仁发展的“双赢”。
同德药业是苏州帮扶铜仁后引入的一家苏州籍企业,自入驻位于碧江区经开区的铜仁・苏州产业园以来,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公司13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来自本地。目前,该企业生产中药饮片品种55个,生产加工中药材6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由苏州人开办的铜仁市彩印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德国先进的彩印设备,填补了铜仁市没有大型包装印刷产业的空白。
据统计,目前产业园内已经建成同德药业、铜仁福润等苏州籍企业4家,签约产业转移示范园、武陵山国际汽车城、马岩半岛生态农业园等项目28个,签约资金56.5亿元,占开发区签约资金的55%。同时,建立了连续5年援助共建园区投资公司每年递增100万元的专项资金增长机制;解决共建园区规划编制、筹建希望小学、灾后重建以及园区品牌提升工程累计1530万元。此外,园区将全面推进大数据产业建设,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入苏州生产性服找怠⒏叨朔务业等高新技术,逐步形成以“一心三品”为主导,大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为支撑,相互依存、相互带动的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到2020年,铜仁・苏州产业园将力争实现年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年缴税收8亿元,引入企业达60户,带动就业5000人以上,努力创建全国东西产业扶贫攻坚同步小康示范区。
智力支持 激发合作新动力
随着2013年苏州对口帮扶铜仁工作的全面展开,苏州市在教育软硬件帮扶、人才交流、物资捐赠等方面对铜仁市进行了大力支援。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500万元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先后在苏州举办了县干班、中青班、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专题班等培训27期,1300余人次。投入3000万元,帮助建设了铜仁市交通学校、铜仁工业学校等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铜仁中职教育打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激发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同时,两地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苏州市所辖10个县级市、区均与铜仁市的10个区县进行“一对一”帮扶,开展了互访交流、资金援助、物资捐赠、人才培训等活动。两市各有关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帮扶形式,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教育系统开展挂职、支教和师资培训累计达300余人次;铜仁市医疗卫生系统先后派出385人次赴苏州学习,苏州市也派出89人次到铜仁市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支援。
在人才干部交流方面,成功实施了“六个100”工程。在苏州市的支持下,铜仁市在苏州多次举办急需人才招聘会和组团参加苏州人才交流会,成功引进各类急需人才120余人,签约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29人。为深化干部交流与合作,铜仁市先后选派了1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苏州市张家港、太仓、常熟、昆山等地挂职锻炼,学习东部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理念;苏州市先后也选派了12名优秀干部到铜仁市碧江、松桃、思南、沿河和铜仁・苏州产业园开展挂职帮扶工作,这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两地深化合作创造了新动力。
走出去,请进来。近年来,铜仁市在以苏州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举办了招商引资推介活动20余次,接待苏州政企到铜考察500余次。
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2月,苏州对口帮扶铜仁援建项目拨付资金批复总投资为102430.25万元,其中苏州对口帮扶援建资金11700万元,其余资金为地方财政资金及自筹资金。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0166.71万元,苏州对口帮扶援建资金累计拨付项目实施单位援建资金9121.3万元,未拨付援建资金2578.7万元。
篇2
一株株纤细、高挑、翠绿的植物闯进了记者的视野,它们挺拔地长在产业园的温室内。“这是黄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的功能。”陈恩合如数家珍般介绍,黄精有助于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状。
经介绍记者得知,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又名碟形黄精)三种。姜形黄精的原植物为多花黄精,多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亚热带省区,分布广、产量大,最优质的产区则在大别山北麓。鸡头黄精的原植物为黄精,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陕西等温带省区。而大黄精的原植物为滇黄精,主产地为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
“三者以姜形黄精质量最佳,而我们金寨的黄精就是姜形黄精。”陈恩合补充道,“金寨黄精主要种植区长期存在种植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的问题,因而导致药农经济效益低下。”他毫不避讳地指出当前黄精种植存在的问题。“幸运的是,海贵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希望。”陈恩合所说的“海贵”就是带领我们参观的森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沣农业”)副总经理高海贵。
高海贵介绍,森沣农业成立于2013年9月,是一家集产、学、研、销于一体,以优质中药材的种植、健康食品研发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经营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及系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等业务。
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中药材现代化产业化体系
自成立来,森沣农业以“科技兴农、与民共富”为主旨,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皖西学院等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致力于打造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先后购置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检验检测等设备50余(台)套,现自主研发的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等多项技术在国内领先。
“先进的设备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是硬件,这还不够。优秀的人才与雄厚的研发力量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签订全面技术合作协议,研发中药材繁育与种植技术,培育高品质中药材。”高海贵兴奋地说,有了高校的支持,公司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公司现在已成为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我们还聘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担任总顾问,成立技术研发中心。”
推广新品种,研发新技术
到目前为止,森沣农业推广了新品种3个,新技术10余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药农的种植效益和药材的品质。”在高海贵看来,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对于金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
“为攻克育苗中出芽率与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我们与高校研发了黄精破眠催芽新技术,种苗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可达90%以上,黄精育苗组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海贵指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与雄厚的科技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森沣农业重点繁育姜形黄精和鸡头黄精等适宜本地区的品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森沣农业已建立完善的黄精种植操作规程和种苗快繁技术,并组织实施了优质道地资源――金寨黄精的种质资源挽救工作。
“2014年我们入驻光伏现代产业园,占地84亩,用于黄精、白芨等中药材良种繁育。”未来,森沣农业将利用光伏温室大棚遮阴、可控温、控湿等优势,在大棚内进行高密度繁育种苗。
森沣农业利用光伏温室大棚建造黄精育苗、炼苗基地,培育优质黄精种苗。“经过一定时间炼苗后,我们将进行野外移栽种植,从而为黄精在金寨县大面积开展林下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海贵介绍说。
“由于黄精耐肥、怕旱、喜阴、耐寒,我们创造性地将稻壳铺在土层表面,保温、保湿、防草,一举三得。”高海贵说,有了稻壳的覆盖,黄精在园区夏天降温,冬天保温,温差大大缩小。减少了用水量,有效阻止了杂草生长,减少人工除草成本,在全县得以推广。“这是我们的发明,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目前正在审核中。”
集聚土地,提升效益
森沣农业采用“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实现公司和农户“双赢”。高海贵说,基地负责技术培训,农户种植中药材,公司通过推广种植、统一收购、二次返利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黄精种植3万亩,形成中药材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森沣依托金寨县特有的自然资源,采用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或租用协议,建设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模式。“金寨多山区,土地资源稀少,合作社将农户土地联合起来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高海贵表示,如何将金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公司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农户在种植无风险且产出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自发地将土地交由基地租种,实现了经济收入的最大化,同时也促进了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
篇3
导读:芦笋为巴山之珍品,如今乘现代科技和产业化东风,已规划发展成年产芦笋10万t的全国第一大芦笋基地,成为世界级品牌。恩阳正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粮经饲复合、种养加循环、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迈进。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是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为全国除青藏高原之外为数不多的几个未被重金属和人为污染的地区之一,是发展生态、有机、绿色芦笋之宝地。
1 战略定位
按照“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的特色定位,突出绿色芦笋、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着眼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优势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2 主攻目标
2.1 种植业
以芦笋产业为主,到2020年达6 670 hm2,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建立芦笋科研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66.7 hm2,全部实现无公害和绿色生产,争创有机品牌;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3家、创建自主品牌3个以上,培育芦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各30个以上,电商28家。
2.2 畜牧业
到2020年底,在项目乡镇建成畜禽养殖场169个,新增有机肥
7万t,年转化畜禽粪污13万t,年出栏肥猪90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1万只、饲养鸡10万只。做到芦笋产业发展到哪里,特色养殖跟进到哪里,有机肥使用到哪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3 休闲农业
到2020年建芦笋休闲观光农业80家,年利润0.12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 800人(普通人口1 120 人,贫困户1 680人),带动人数4 700人。
3 优势条件
3.1 生态环境优良
恩阳地处渠江流域上游,面积1 156 km2,四季绿水青山,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
①气候适宜 恩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相对湿度76%,日照时数1 470.6 h,雨量1 198.9 mm。
②森林生态 恩阳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8%,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③水源生态 恩阳区大小河流12条,水库87座,池塘2 548口,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④土壤生态 成都理工大学对恩阳区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恩阳区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
⑤大气生态 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常年达优,特别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3.2 产业特色鲜明
芦笋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贵蔬菜之一,被誉为“蔬菜之王”,具有人体所需28种氨基酸中的18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调节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防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完善服务网络,芦笋已成恩阳区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
3.3 农业基础良好
按照“一圈、五带”的芦笋产业总体规划,抓好恩阳特色农业空间布局。“一圈”即以恩阳城区为轴心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圈;“五带”即兴隆镇―玉山镇―三星乡―关公镇―茶坝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和平、酒店)―柳林镇―花丛镇―尹家乡,上八庙镇―三汇镇―玉井乡―义兴镇,九镇乡―柳林镇(来龙)―花丛镇(镇庙)―观音井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6 670 hm2芦笋产业带。
3.4 体系较为健全
①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 争取债券基金,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债券基金0.9亿元。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市政府统筹1亿元农业发展基金,组建农商银行,通过贷款担保、财政贴息、风险抵押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金融助农,探索将蔬菜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充分应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推行“巴山新居”J、“特色产业权证”贷、“标准化用益特权证”贷、土地经营权贷等农村金融产品。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技人员、有志之士,通过参股、合作、租赁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投入芦笋产业建设。
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 a.恩阳区大力开展院校合作、院区合作和校市合作,利用家乡人力资源优势与浙江大学签订芦笋深加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在恩阳区工业园建芦笋研究中心的协议,安碧捷公司聘请全国知名芦笋专家李书华教授作技术顾问,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技术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解决芦笋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
b.恩阳区政府整合全区177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大抓芦笋产业种植,探索和研究出完整配套的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技术,组织攻克了恩阳区绿芦笋冷链物流等技术8项,推广芦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等30余项新技术,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需求。
3.5 区位优势明显
恩阳位于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成渝西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巴中“一城两翼”空间布局的西翼、巴中西向南向的桥头堡,成(都)巴(中)、巴(中)广(安)渝(重庆)2条高速公路,飞机场落户兴隆镇凤凰包村,1 h可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 h可通达成都、重庆、西安。恩阳素称芦笋之乡,芦笋基地6 670 hm2,占据巴中市“菜篮子”基地半壁江山,为发展芦笋食品生产提供有利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3.6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统筹城乡、产村相融及产城一体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回归大自然浪潮的普遍兴起,人们对天然、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芦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生产的芦笋饮料、芦笋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芦笋胶囊已研发成功,加上节会撬动、电商销售,芦笋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前景广阔。
3.7 党政高度重视
近年来,恩阳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以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恩阳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芦笋产业的意见》《关于抓好畜禽生态养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等文件,使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保障更有力。
①强化组织保障 恩阳区、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了芦笋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干部共同抓,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人,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从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抽调了20名年富力强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落实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
②落实帮扶责任 恩阳区农林局成立了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对恩阳区20个乡,88个村种植芦笋的农户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从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芦笋产业发展。
③强化督查考评 恩阳区政府把发展芦笋产业纳入对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单列考核、记分。区目督办细化年度考核指标,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对发展芦笋产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恩阳区政府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完成差的区级部门、乡镇进行通报并严格问责。
4 对策措施
4.1 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发展、设施化种养为重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保障、智能化”的高标准农田标准。新建恩阳区芦笋产业高标准农田
1 000 hm2,高标准农田占芦笋基地面积的50%以上。
4.2 推动种养循环发展
按“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促进家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巴山土猪、巴山土鸡、羊、牛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形成以平坝低山区的生猪产业区,丘陵低山区的巴山土鸡产业区,北部高山区的黄羊、黄牛产业区。推进以尹家牛肉、五岭土鸡肉松等为重点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畜禽粪便供给芦笋有机肥,芦笋的下脚料转化成饲料喂养畜禽的种养循环模式。
4.3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创建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芦笋产品品牌,整体打造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积极搞好各类名牌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如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争创品牌,积极申请“三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
4.4 建设休闲农业景区
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以巴山新居、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农耕文化、巴人文化、文化相结合,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芦笋产业集中区域,将产业基地建设与巴山新居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芦笋庄园;将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融合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元素的观光农业;将核心园区与农业体验有机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游玩、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休闲垂钓、营养美食等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4.5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吸纳社会资本进园区、建基地、办企业、搞加工。推广“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业市场+专合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和“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收益分成、一地二主、大园区+小业主、六方合作+保险、一体化经营”等带动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篇4
目前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已经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针对目前湖南省三大产业发展的现状,湖南省委已经启动了“四化两型”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与升级战略,以此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基本依据。同时以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信息化为基本的建设领域和着力点,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环保建设、不断改善民生、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为基本措施和方法,继续促进湖南省不合理、不协调经济发展向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继续促进湖南省由经济发展总量和规模外延扩张向经济发展内涵优化的方向转变,继续促进粗放型的资源利用现状向节约型、生态型、绿色型的资源利用模式转变。当前,这些政策措施已经不断推进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节能减排对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1能源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通过一些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政策的落实,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基本支撑,而湖南省的资源储量相对比较丰富,这将有力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湖南省已探明的煤炭产量有34亿吨,水能资源储量为1532.45万千瓦,林木总储量为1.88亿吨,地表水的总量超过了2亿多立方米。此外,湖南省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数量多达124种,其中锑储量位于世界第一,钨、铋、雄黄等矿产资源也居全国第一,同时锰、锡、铝、钼、锂、钡、铜、金银等4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也都非常丰富。尽管如此,湖南省的相关配套工业发展水平却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湖南省的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来说很有优势,但是却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一些产业仍然处于低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发展状态。尽管能源或者资源对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影响必须分开来看。例如,湖南省的矿产资源尽管非常丰富,但是相关的配套资源开发、矿产加工产业却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资源会不断被开采出来,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会逐渐提高,所以自然资源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度是随技术发展而不断减小的。
2.2减排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有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因工业废物、废水、废气排放造成的污染情况总体上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增加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导致环境承载能力逐渐下降,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增加。以“三废”中的废水和废气为例,工业废水的排放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学原料生产以及冶金制造等行业,这几种行业造成的废水排放和环境污染比重非常大。因此,湖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时,若要有效减少废水的排放总量,必须针对这几个行业实施调整政策。工业废气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建筑材料和矿物采选以及金属冶炼部门,这几种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总量占了绝大比例,所以湖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废气减排的工作重点也就集中在这几个领域。本文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大量废物、废气的排放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由此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性危害,增加在环境恢复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和资金消耗。因此,减排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手段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才是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单纯地淘汰哪一种产业。
3节能减排背景下的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
3.1继续完善相关的节能减排体制建设
当前,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做到对公众和企业能源消费行为的有效规范,继续完善节能减排的制度措施以及体制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也是阶段性的目标。第一,湖南省要依据国家层面的《节能法》,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湖南经济发展现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的地方性法规。第二,继续完善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和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有效地结合省情,建立省级强制性的节能降耗技术标准。第三,建立健全企业能源消耗监察、统计、评估、考核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具体规定,及时对能源生产情况、消费情况和流通情况做好统计工作,在一些能耗大的重点行业建立能源统计制度,完善相关的能源统计、监察、评估和考核体系。第四,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财政投入,提高对减排降耗的引导、督促力度。通过省级的规划和示范项目,不断落实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3.2加快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农业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第一产业在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加强对农业产业升级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在政府层面,要提高对农业升级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系统的研究,为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第二,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产业示范园等有效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第三,依据湖南省农业资源的实际空间分布和实际发展水平,积极调整农业发展的结构和比例,初步探索一条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第四,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花大力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湖南省和其他一些农业大省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湖南农业整体深加工水平不高,可以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形成自身在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特色。
3.3加快技术创新,实现第二产业的合理规划
针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规划,要结合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发展方向,强化对支柱性的主导产业的合理引导,淘汰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在保证工业结构顺利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第二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在2014年,湖南省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就了以加强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实现良好工业布局的《湖南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其中就说明了特色产业园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在依据湖南省现有工业发展板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重点支持、合理布局,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区内的综合管理效率,使工业资本的规模继续增大,从而发挥更大的刺激效应。同时,第二产业的升级转型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创新领域的支持和重视。虽然湖南的第二产业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在高新技术引进、行业发展方面仍然处于落后水平。高新技术行业的特点不仅是能耗小、环境污染程度低,同时科技含量较高、竞争力强、经济附加值大。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发展这些行业必须要求政府在政策引导、技术引进、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努力。
3.4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新经济常态下继续扩大内需、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措施,也是湖南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的重要方向。以长沙市为例,在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市GDP总体比重的40.8%,相对于2012年增加了超过1个百分点。而且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更加优化,不仅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而且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快增长。为了继续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顶层设计,为其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也要注重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与支持,在外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形成规模大、专业化运作、多产业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此外,还要加强第三产业考核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加强监督引导的二元体系,建立全面完整的考核体系和机制,解决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方向问题、政策问题和改革问题。例如,湖南省长沙市为了继续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充分结合湖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财务部、商务部等签署了《关于推进长沙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的合作协议》,既注重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也提高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4结语
篇5
科学定位
恒信实业集团是一家“产融结合、多元发展”的民营企业,集团下属十几家子公司,在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中名列第29位。恒信精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0月进入集宁区,用了不到三年时间,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恒信精功进入乌兰察布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实施大西北开发战略,出台一系列发展物流业的政策;集宁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良好的社会环境;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服务;乌兰察布市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广阔的物流发展前景。”白新维董事长如是说。
白新维提出打造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设想,园区总体定位为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对外贸易结算,形成以皮革、小商品、家电、建材家具、汽车贸易等专业市场以及仓储、加工、公铁联运、城市配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集散基地。
集宁现代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投资规模达100亿元。白新维经过深入调研,明确园区运营方式,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基础建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坚持滚动开发,拓展市场,实行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园区建设“三五八”战略,即搭建公路物流港、铁路集装站和保税区三个平台;培育国际贸易、国内贸易、生产性贸易、生活性配套和信息产业五大百亿元级贸易组团;与天津港、曹妃甸港、二连浩特口岸、满都拉口岸、锡林郭勒盟煤炭物流园区、鄂尔多斯煤炭物流园区、策克口岸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等八个单位结成联盟。
2011年6月,恒信精功与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公司签订皮件项目合作协议;8月与内蒙古国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11月与天津一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集宁古城合作项目;2012年3月,与内蒙古众森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汽配城合作项目。2011年,园区完成投资13亿元,完成路网建设21.8千米,“七通一平”全部达标,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初步拉开园区框架。2012年9月,集宁国际皮革城一期工程1、2、3号楼正式开业,商家入住率达100%,出现一铺难求的局面。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乌兰察布市第三届马铃薯文化节、乌兰察布市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等,都把集宁现代物流园区作为参观示范点。
精妙构想
2011年,白新维就以超前的敏锐眼光瞄准了科技农业,决心在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在由房地产开发、路桥市政等传统产业向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皮革产业转型后,又向科技农业这一新兴产业进军,实现着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
白新维经过认真调研,看好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储藏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他从新疆屯河投资公司借助本地资源优势,将番茄产业实现上市的案例中受到启发,产生了一个精妙构想。他聘请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和君咨询公司,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组成联合调研小组,实地走访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及种植大户,决定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并在五年内实现上市。
白新维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大做强马铃薯种薯产业,必须立足科技,高起点设计,产学研结合。他率领团队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结成战略联盟,在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团队管理、品种引进等方面进行合作,全力打造“科技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模式。2011年6月,投资5000万元注册成立内蒙古嘉恒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建成占地4000亩的乌兰察布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2012年与种植大户合作种植8000多亩,产量达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91万元。2013年,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和原土地种植情况,种植马铃薯16789亩。7月10日,内蒙古马铃薯技术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嘉恒公司正式举行。
谈到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白新维董事长的眼里充满憧憬,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为打造中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供应商指明方向。到2016年,规划建成20万亩脱毒种薯G2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商品薯示范种植基地将覆盖全国种植面积前10位的省份。
创新领航
集宁国际皮革城从2012年9月盛大开业以来,呈现出火爆的销售态势。
在集宁现代物流园建设之初,白新维就提出,要把集宁皮革产业打造成第一个百亿元级的贸易组团,全力打造百万平方米的国际皮革城,其中40万平方米为生产加工基地,60万平方米为批发、零售交易基地,实现百亿元级销售目标。他多次强调,发展皮革产业,首先要把皮革产业链的龙头项目皮革城做起来,以贸易带动生产加工、带动科研,以生产加工带动制革基地建设。
为实现50多年来重振皮革雄风、再塑皮都辉煌的美好梦想,集宁国际皮革城从奠基开工、赴海宁招商、一期工程盛大开业,再到皮革城4号楼开业,白新维多少次从鄂尔多斯到集宁一天一个来回,一个个方案、一项项措施、一个个决策,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集宁国际皮革城一期项目开业以来,已接待来访旅游大巴8000余辆、游客15万人,通过广告宣传带动自驾游约25万人次,本地及各旗县来访人数约1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亿多元。2012年,皮革城获得集宁区最佳商业地产奖,成为内蒙古4A旅游景区、集宁就业示范园区。
目前,规划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皮件产业园区,现已完成7.5万平方米建筑,皮件加工企业进驻12家。占地6000亩的土牧尔台制革基地及皮毛交易市场现已完成规划设计。由天津一建承建的20万平方米皮革生产加工厂区,计划明年上半年竣工投入使用,已与辛集、海宁等地20余家大型制革厂家签订入驻协议。与皮革城隔路相对,投资20亿元正在建设的是52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成为皮革城的原辅料市场供应基地。预计到“十二五”末,集宁皮革皮件运营面积将达到100多万平方米,总营业额达到100亿元,形成“北有集宁、南有海宁”的皮都格局。
跨越发展
在集宁现代物流园区,恒信精功提出“转型、创新、融合、提升、共赢”经营理念,工作重点从工程建设转向招商引资。本着“面向当地、带动周边、辐射全国”的招商思路,围绕物流园区业态形成、专业市场打造,重点引进国内外大的流通集团、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白新维指出,2013年恒信精功加大投资力度,集宁国际皮革城二期工程5、6、7、8号楼11月28日开业,25万平方米的集宁古城古建筑部分年内正式对外营业;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乌兰察布市现代国际商贸城项目(义乌城)9月28日开业;信息大楼10月交付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汽车会展中心、总投资3.5亿元的五洲助康医药物流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兴福隆综合商贸城项目(4D影院)已经开工建设。
5.3平方公里的汽车商贸城成为园区一大亮点。车管所综合办公大楼、车辆检测中心、考试中心工程已竣工将投入使用;10万平方米的众森国际汽配城一期工程5万平方米商铺9月已投入运营;40多家汽车品牌4S店10月营业。园区已有43个项目落地生根。
白新维说,园区配套服务正在完善,园区将建设1000户保障房,配套建设学校和幼儿园,为入驻园区的从业人员改善生活、教育条件,进而建设百亿元级的生活性贸易组团。谈到今后园区的发展,白新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物流业与商贸、旅游、制造业四业联动。
篇6
虞城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前言
为积极响应商丘市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积极融入商丘“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提升发展工程,切实推进刘集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使“乡村旅游”成为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社经考察研究论证,决定依托我乡北部的明清黄河故道开发建设“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打造“菜花小镇”。该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的方式,旨在打造一座风光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集“电商网店、亲子体验、养老养生、自助采摘、自助烧烤、休闲垂钓、林下养殖、花卉园林、农耕文化、孝善文化、乡村特色购物、农家风味小吃”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休闲旅游农场。
二、项目概况
“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地处豫东平原,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刘集乡北部,北隔黄河故道与山东省单县相望,东与苹果之乡乔集乡毗邻,西和“千年古城”利民镇、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田庙乡接壤,虞(城)张(集)公路横穿境。该项目地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优美,周边常住人口达14.6万余人,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200亩,分三期建设开发,总投资1.2亿元。
刘集乡具有独特的农耕文化背景,本地区有长期种植油菜的习惯,盛产花生、西瓜、油桃等小杂果,农家柴火鸡、农家黑猪肉、甄寨的小龙虾、怪味黄瓜条等菜品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古黄河治水英雄喝挡(赫党)二将军和苏楼村王刘氏剜肉奉母被称“孝思格天”等美丽传说,长期向刘集人民弘扬着忠诚孝道思想。“菜花小镇--刘集”是体验农家生活、享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三、项目的必要性
1、随着我国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绿色,更加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高品质生活。当前,放飞心情感受,赏农村风景,过农村土生活,摘农田鲜果蔬,吃农家野饭菜,体验农村淳朴的农家生活的自然、健康休闲,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又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当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2、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受到当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整合开发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拉动当地的消费水平,同时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一举三得的项目。
四、项目的可行性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2、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旅游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花海旅游更是热潮。春季旅游,3-4月份旅游是赏花品种缺失的季节,唯油菜花观赏担当大任。如何围绕油菜花打造特色景观,一直是各级政府、各个景区倾心关注的议题。目前刘集乡政府已经与澧县鑫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积极推广彩色油菜技术,通过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等方式,使油菜花的花色种类不断更新,专家经过40余年的研究,截止2017年已研制红色、紫色、粉红色、粉白色、桃红色等花色愈20种。彩色油菜花主要适用于各大景区及特色种植基地造景。因花种新奇、花色鲜艳、花瓣大,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最大限度的挖掘产品的价值,极具特色且前途光明。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决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变现速度加快。
4、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找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5、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6、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乡村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8、刘集乡地处黄河文明腹地,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性很高。本地区有长期种植油菜的习惯,盛产花生、西瓜、油桃等小杂果,农家柴火鸡、农家黑猪肉、甄寨的小龙虾、怪味黄瓜条等菜品极具地方特色。绵延4.8公里的黄河故道大堤全部为新庄、朱集、甄寨三个村集体经济用地,没有当作承包地分给当地农民,项目建设用地不存在任何障碍。特别是作为项目景点精品聚焦的新庄村,村容村貌整洁,居民思维意识普遍较高,具备整村开发旅游产业的条件。
五、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一)项目设施
1、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道路设施 包括景区主辅道路、景观道路、林荫步道等;
二是供水工程 景区采用喷灌节水措施,安全绿色无污染。
三是排水及垃圾处理工程
四是鱼塘开挖
五是通讯、供电等设施建设
2、农户旅游接待改造
对原有的自然户进行统一规划,利用长期在外地务工农民闲置的房屋、院落低价租赁过来,统一标准改造成农家乐、民宿、客栈等,完善景区的小设施,包括填整草皮、绿化环境等。
3、各功能区的规划与建设
①种植园区建设。新庄村区域内黄河故道大堤堤面和堤脚共560亩,春季种植彩色油菜,夏秋季与进口红地肤进行轮作,朱集、石庄、甄寨500亩故道大堤栽植普通油菜,堤脚80亩栽植冰岛虞美人,古堤南北两岸120亩栽植多彩蔷薇,打造四季花海,供游人观赏;新庄村吴堤口村以东建设50亩以杂豆、洋芋、红芋、荞麦、山药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区,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50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0亩拱棚瓜菜种植园;懂菜基地南侧建设60亩有机蔬菜采摘园;园区北侧建设30亩奇异鲜果采摘园。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销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②栽植园区建设。围绕现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5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③养殖园区建设。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千只围栏养鸡区、500只兔养殖区、500只鸭子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孔雀、鸽子、彩色山鸡等;甄寨村建设650亩小龙虾养殖区。并建鱼塘两座,投放鱼、鸭、鹅等。
④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新建3个农家乐、2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景区大门2个,建停车场3个;改造提升民宿品位,建乡村宾馆10个;建设1处农耕文化博物馆、2个演艺广场;建设孝善文化产业园1个;建造5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20个休闲生态茶座,10个休息亭台、1座移动式游泳池、11座水冲式卫生公厕。
旨在把刘集乡建设成为虞城县居民的后花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地、农耕文化展示地、黄河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二)旅游项目内容
1、观光旅游项目:赏花、摘菜、林荫小道。
2、农家乐项目:农家一日游、农事体验、豫东婚嫁体验(24拜)、 特色民俗演出、学做独有风味的农家饭、农家自酿葡萄美酒等。
3、水上乐园项目:垂钓、游泳、水上游乐、湖中抓鱼、摸泥鳅等。
4、其它娱乐项目:篝火晚会、自助烧烤、下棋、打牌、品茶、K歌等。
六、市场预测与分析
1、游客旅游心态分析
中青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娱乐性、刺激性同时又具有放松心情,追求回归返璞自然的生活。
中老年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文化、品尝、健身、购物、休闲等内容。
专业市场:旅游者热衷于观光、科研、文化、采风、购物等。
外来旅游者市场:热衷于民俗、民情、品尝、购物等。
2、刘集彩色油菜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游客结构主要以商丘市虞城县游客为主。旅游方式主要以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1-2天。游客动机以休闲、健身、度假、娱乐、购物为主,市域区内短途游客将成为景区客源的主要来源。据了解周边的田庙乡万亩梨园、利民古城、山东浮岗镇浮龙湖等旅游景点旅游形势日渐火爆,尤其前往山东浮岗镇浮龙湖的各方游客越来越多,由此预计每年将会有3万人以上的客源。
七、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到2019年12月完成投资8000万元;第二期工程从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完成投资2000万元;第三期工程从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投资2000万元。
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旅游优势,从该项目建成第一年开始回收,预计年均游客量可达3万人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二)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成后,有利于解决当地部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成员的转移就业问题,可安排1000余人就业,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有利于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还将带动辐射周边乡村经济、交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更为利于取得竞争优势、赢得游客和占领先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进一步得到优化。
九、环保措施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破坏,反而进一步加强了绿化保护;在营业过程中,对外不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等“三废”有毒物质,对周边的环境也不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典型的环保型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项目。
篇7
主要任务是学习兄弟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市委、市政府召开今年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工作督查调度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布置安排二季度经济社会工作,为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奠定基础。前天,淮南市和蚌埠市进行了观赏学习,学到经验,看到差异,增强了压力;昨天,又利用一天时间,实地观摩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看了以后感到变化很大、令人振奋。关于到淮南和蚌埠市以及县的考察观摩情况,方书记还要作全面总结,仅就县的工作简单谈一谈看法。
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县去年一年。坚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双翼齐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果。主要印象有三点:一是大项目引领工业化。投资11.5亿元双班20万辆江淮安驰微轿生产基地即将全面启动;投资10.8亿的雨润食品工业园项目已经正式签约,7月份将开工;昨天又举行了1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二是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去年大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城南新区新开工建设11条25公里的道路、2个公园、6公里的水系景观带,40万平方米的3个安排小区即将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涡河三桥,南部新区可以说是路网、水网交织,梦里水乡的新家园雏形初现。三是大视野统筹城乡一体化。昨天下午主要看了农村,看了楚村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看了新农村建设点,家家户户使用沼气,太阳能路灯的应用,这些应该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推广。
三县一区和市直几个部门进行了交流发言,会上。感到大家的思路都很清晰、措施也很具体,讲的很实在很全面,希望抓好落实。一会,方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第一季度全市经济工作取得的成果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今年以来。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全面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出现“增长强劲、调整加快、效益回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良好态势,为完成上半年乃至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基础。
13月份,一是工业经济迅速回升。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36.9%增幅居全省第2位。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19家,比年初净增7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902家,新增中小企业530家。
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二是小麦生产丰收在望。面对历史罕见的秋冬连旱。狠抓抗旱春管,坚持了小麦良好的生长态势。全市累计浇灌小麦1700多万亩,追施返青肥和拔节肥900多万亩,促进了苗情转化,目前,全市小麦一、二、三类苗分别为75%20%和5%壮苗比例达到95%整体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只要中后期田管措施落实到位,无较大自然灾害影响,午季小麦丰收在望。
13月份,三是商贸流通繁荣活跃。预计。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88亿元,增长53.6%增幅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15位;实现进出口总额4845.8万美元,增长21.4%比上月提高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3位。
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四是投资增幅全省领先。预计。增长40.5%增幅居全省第2位。
市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是招商引资好戏连台。今年。新成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服务业、新兴产业、金融业招商中心,组建了市招商服务中心和项目推进服务组,实行招商引资周例会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统计,13月份,全市新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13个,总投资189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7.3亿元,同比增长87.9%其中,利用省外资金52.5亿元,增长73.7%12月份,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增长151.5%增幅居全省第3位。杉杉服饰、安踏鞋业等项目顺利推进,金龙集团、亳药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与雨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修正药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精华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协议已经签署,与中恒集团、恒大集团、华强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红星美凯龙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亳州芜湖工业园也即将启动。值得一提的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即将开工。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7.04亿元,六是财政金融形势喜人。一季度。增长50.6%收入总量居全省第14位、较上月前进1位,增幅居全省第7位。截至3月末,新增贷款3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增幅居全省第1位。今年第一次银企对接会促成银企合作项目343个,签约金额37.8亿元。
必需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宏观环境变数增多。中央虽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近期连续多次加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明显收紧。目前,市局部项目后续建设资金缺乏,经初步摸排,今年有贷款需求的重点项目有171个,年度计划投资80.3亿元,年度贷款需求约26亿元,多数贷款尚未得到落实,影响了建设进度。二是与周边相比竞争加剧。目前,全省各市你追我赶,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市财政收入总量略高于宿州,但增幅落后于宿州1.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比阜阳低11.1个百分点、比宿州低1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高于阜阳4.6个百分点、高于宿州3.9个百分点,但总量分别比阜阳和宿州少19.6亿元和10.1亿元。三是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今年入库的非即期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增加较多,若扣除一次性因素,增幅将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性住房建设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支出的压力更大。四是项目建设亟待提速。市直和南部新区工业区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41个,一季度仅开工7个,开工率17%低于去年13个百分点,多数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许可、项目用地等前期工作因种种原因而拖延,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年度投资计划实施。五是园区扩区进展缓慢。各县区的园区扩区工作进展不平衡,局部基础设施项目仍处于规划设计、工程招标和征地拆迁阶段,新开工道路、管网工程较少。
当前的经济工作取得的效果可喜,总之。面临的任务艰巨。第二季度是做好全年工作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第二季度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在几项重点工作上实现突破
依照年初既定的工作思路,第二季度经济工作总的考虑是围绕“确保快速发展、力求争先进位”目标。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项目建设推进年、发展环境优化年“三项活动”全面实施资金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平安、干部平安“四项工程”努力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打造、资金平安“四项重点”工作上寻求突破,确保第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创新机制的肯定选择,招商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便当路径。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殊途同归。作为后发地区,必需把招商作为第一要事,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思想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第一。思想解放天地宽,思想解放机遇多,思想解放发展快。思想解放不是说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具体项目上。思想解放必需看长远、算大帐,必需勇于担当、果断决策,必需心底无私、一心为民。一要政策引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年元月份,市政府对实行了两年的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了局部调整,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尺度进一步放宽,政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优惠水平略高于周边地区,政策出台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修正药业、精华药业、紫鑫药业已经落地,中恒、杉杉、恒大、华强、雨润、红星美凯龙等一批知名企业在亳州进行战略性布点。实践证明,只有看长远、算大帐,不时完善政策,打造投资洼地,才干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片”集聚效应。二要招大招强。一流的产业要由一流的企业家来打造。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理性招商,要招大引强,瞄准中国500强、行业5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主动上门,攀亲叙友,推进合作。当前,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央企、国企、省属大企业和知名民企的对接。今年,省国资委将举办地方政府与省属企业对接活动,第一场对接会争取放在亳州举行。从现在起,市发改委、经委、招商局、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积极准备,研究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投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谋划项目,争取对接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三要招工招新。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市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必需紧紧围绕“125工业振兴计划”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块状经济和集群经济。要突出抓好现代中药产业招商,注重引进高端制药企业、先进装备、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不时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华药都。四要盯住盯紧。对那些有扩张冲动、有转移意向的企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直接的间接的关系牵线搭桥去认识、去结交。一有意向,就紧贴上去、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使之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要服务到位。市政府已经实行招商引资周例会制度,正在制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服务组制度》每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都要成立推进服务组,由一名市级领导分包,一个牵头单位负责,有关成员单位配合,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推进服务组组长,要做到项目日常服务专人专办、应急服务及时处置。
招商方式上要进一步创新。一要带着协议招商。临行之前,第二。要做足功课、准备充沛,认真研究双方的资源禀赋、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发展意向,及早起草合作协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会谈,突破一些实质性问题,争取现场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甚至正式合同,从而提高招商时效。二要带着感情招商。诚信是根本,真诚是基点。要真正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为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盈利,助投资者胜利,做到真心、诚心、热心、恒心、耐心,以真情换真意,以诚信树人格,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自己的一片真情实意感动投资者。要以真情搞好外商的接待,做到细致周到氛围热烈,党政联手、口径一致。三要带着资源招商。要善于推介亳州,大力宣传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政治生态优势。要充分挖掘人脉资源,广泛利用亲友情、同学情、战友情、老乡情等各种联谊渠道,全方面收集招商信息。今年,交给市招商局一个任务,就是以药商为主,分省成立亳州商会,使亳州籍企业家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领头人和中介人。四要带着项目招商。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高起点、高水平筛选包装一批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实做细,提高可操作性,让客商看到项目的特殊优势,增强吸引力,提高签约胜利率。同时,要加强市、县(区)招商局的队伍建设,选拔最优秀的同志空虚到招商局。
招商领域上要进一步拓展。一要把握招商的主攻产业。要围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进行招商。二要把握招商的主攻区域。地区上就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一线乡村,第三。产业上就是药业经济为主。三要掌握招投标的主攻目标。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土地出让都要有招大引强的理念,要采取适当方法着重引进国家一流的设计院所、建设企业,参与亳州的建设,提高乡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二)把项目落地作为第一抓手。
没有项目就形不成投资,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没有投入就没有增量,也就谈不上发展。一定要增强项目意识,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工程化,把项目能不能落地建成作为检验各地各部门执行能力的主要规范之一。当前,要重点落实以下项目:一是市、县(区)政府在人代会上承诺的项目;二是30项民生工程项目;三是招商引资项目;四是土地整理项目等。
分包项目的市级领导原则上每周要到分包项目工地现场督查一次或召开一次例会,一要强化责任。继续推行重大项目市领导分包责任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力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科学组织,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工作。每一个项目,二要强化管理。要坚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都要切实把好“三关”工程设计关、建设关、验收关)严格落实“六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着力提高项目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资金、用地、供水、供电、供气、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三要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保证力度。加快项目相关事项审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对项目落地情况,实行分管市长周调度、市长月调度制度,重大问题及时协调。
(三)把平台打造作为第一要素。
加大园区扩容升级力度,要着力建设省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等三大平台。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做强产业,使园区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抓好省级开发区建设。五个省级开发区每年要完成扩区3平方公里的任务。第一。
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市南部新区要加快申报现代中药产业园,第二。尽快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二是加快亳州芜湖工业园建设。总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区3平方公里。要加紧注册成立亳州芜湖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对选址要作适当调整,抓紧编制总体规划,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古井产业园建设。市委、市政府初步考虑古井产业园、修正药业、杉杉服装、亳州芜湖工业园四个项目在5月份集中举行开工典礼。四是县要加快雨润(食品工业园建设和江淮安驰产业园建设,争取尽快开工。五是利辛县要加快筛网纱门产业园建设,争取有大项目入驻。六是涡阳县要加快涡北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快推进洗煤厂项目,争取尽快有实质性进展。七是市住建委要抓紧编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园规划,争取尽快启动建设。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功能区。目前,第三。市有3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但功能较弱,必需加快建设与发展。一要抓规划。依照“规模适度、定位合理、一次规划、分步建设、滚动开发、集约发展”原则,从当地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动身,确定功能区的发展模式。二要抓项目。今年,每个功能区至少要入驻1家规模企业。全力支持谯城区古井镇、县许疃镇工业功能区申报省级开发区。三要抓结合。以中心镇为轴心,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使工业功能区成为统筹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四要抓经营。要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整合乡镇资产,成立建司,打造融资平台,筹集基础建设资金,实现滚动发展。
提供土地保证。亳州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据估算,第四。十二五”期间,从需求方面讲,全市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为2万亩,总量约为10万亩;从供给角度分析,省政府能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为2000亩,加上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每年约为1万亩,五年合计约6万亩,供需缺口达4万亩。这就要求我要开拓思路,寻找新的路径。一要在清理批而未建、闲置土地上突破。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至少有2万亩,致使珍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要下决心把这部分土地清出来、用得上。二要在推进建设用地置换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上突破。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头号工程”尽快完成7个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切实做好利辛县旧城镇、城关镇和涡阳县牌坊镇3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工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全市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8个子项目;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确保全年完成8000亩的新增耕地任务;做好去年置换项目的复垦验收和今年增减挂钩的组卷工作,今年市本级要达到1万亩,每县区要分别完成5000亩。三要在乡村规划区内集体土地的征收上突破。这方面,县、利辛县发明了整村拆迁的好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四要在国有土地的房屋征收拆迁上突破。要进一步组织学习《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领会好文件精神实质,树立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要更细致、更民主、更规范,确保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市直和谯城区要加大老城区改造拆迁力度。五要在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上突破。要灵活运用计划、点供、移位、挂钩等手段,全力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用地,市本级要确保年内收储土地1.8万亩。要通过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开竣工时间和违约责任等方式,确保批一分地用一分地,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六要在狠刹私搭乱建歪风上突破。私搭乱建严重影响了乡村发展进程,影响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两违”处置,态度要坚决,旗帜要鲜明,方法要稳妥,一定要做到建一处拆一处,不要等到积累多了再搞什么大行动。七要加快保证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保证性住房任务10800套、棚户区改造6000户,首批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合计18800套(户)省政府要求,3月底上报地块和建设规模计划;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6月底以前开工率要达到60%以上,10月底前要全部开工建设。希望各县区和市住建委务必高度重视,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任务。
(四)把资金平安作为第一保障。
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资金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平安和干部安全“四项安全工程”这是市政府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市政府决定。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举措。该文件已经下发,希望抓好落实。此,着重强调一下资金平安问题。一要明确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资金使用部门是第一责任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资金的平安使用负总责。二要严格依照规定使用资金,依照权限和顺序进行审批、拨付,切实加强对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各项贷款等资金流向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不得随意改变支出项目和资金用途。三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属于政府推销目录规定的项目,要实行政府推销;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财政资金帐户清查工作,加强对帐户和资金的管理,规范预算编制,坚决查处“小金库”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收支情况、市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大支出项目的审计,对市直重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每两年要全面审计一次,对项目建设、土地收储、土地征迁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工作的监督,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查处。四要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和评审监督。当前,市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财政投资的项目很多,必需加强审计监督、财政评审。去年,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核减工程结算款6515.4万元,核减率为19.4%其中,市本级核减额1004.8万元,平均审减率11.9%比上年下降15.8个百分点。涡阳县对28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3404.2万元;谯城区对涡河拆迁还原小区配电装置等4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价款结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1353万元。因此,当前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单位申报、项目单位审核、财政部门评审、审计部门审计的四步走”工作流程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单位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对把关不严造成工程造价不实,经财政审计部门评审审计,审减率超过5%由建设单位书面向市政府说明原因;审减率超过10%由市纪委(监察局)会同相关部门立案调查,若是施工单位的责任,要将其列入黑名单。
三、扎实做好当前的几项工作
切实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一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要及时掌握小麦苗情。确保单产水平有新提高,确保今年粮食增产2%目标实现。当前是禽流感等动物疾病多发时期,要切实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各项工作,加强食品平安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积极争取中央、省的水利项目和资金支持,尽早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项目,提前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项准备。要全力抓好涉农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要及早谋划夏种结构调整,力争玉米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原则上,流转的土地要用来种植药材、蔬菜等高效作物。
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要指标的监测,二要抓好工业运行调度。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要通过纵比、横比、环比,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积极引导企业上市,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要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保证,确保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三要抓好乡村管理。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文明创建力度。将文明创建效果进一步向镇村延伸,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市开展“五佳乡镇”五差乡镇”评选活动。近期,市文明办要牵头准备召开农村清洁工程现场会。市区的文明创建上,要继续落实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一是要继续开展三轮车专项整治活动;二是要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三是要严禁超载车辆穿越市区;四是要启动魏武大道的绿化、美化和网线下地工程;五是要启动小街巷道路修建工程。
任务已分配到各县区政府和市直15个责任单位,四要抓好民生工程。今年我市将实施30项民生工程。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及早动手,打好主动仗,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要保证资金落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要保证在4月中旬全部到位。要规范运作,严格依照政策要求和省民生办的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做实每一个项目。各级各单位要切实依照责任书上的任务分解,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到人,确保序时进度,力争在全省获先进、获表彰。
篇8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成都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成都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成都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成都、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成都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都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成都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成都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
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成都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成都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成都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成都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成都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都、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成都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成都”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
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成立__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搭建全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运营。
篇9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开展“一创双优”活动,坚持“4321”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43亿元,增长11.8%,超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3.9∶66.5∶19.6调整为13.5∶67.8∶18.7。
(一)工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2%,较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1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利润150亿元、税金91亿元,分别增长30.5%、40.1%、40.2%。中原石化MTO、永龙化工100万吨真空盐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建成20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约15万吨标准煤;对不达标的高排放企业实施提标改造,通过努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预计可完成年度下降目标。“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年”活动顺利开展,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33亿元,占计划的145.6%;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完成融资17.6亿元,入驻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安置4.2万人就业。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发展态势良好。
(二)重点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前列。建立的重点项目周调度、月点评制度和督查督导制度,有效解决了80个项目推进中的320项难题。16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3亿元,占计划的112.4%;24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8亿元,占计划的108.2%。建立了项目谋划新机制,通过集中谋划、包装,入市级项目库的重大项目324个,总投资261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63个,占总数的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1.9亿元,增长28%,超计划目标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
(三)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交通能源基础进一步改善。强力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快速启动新区,加大撤乡建镇力度,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3.46%,较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市地下水源给水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成,新区起步区“六纵四横”路网工程、长庆片区综合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等县城综合提升效果明显,8个乡撤乡建镇获省批复。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完成投资21亿元,濮清快道、S212金堤河桥至庆祖段改建等工程竣工通车,德商高速范县段、G106濮范高速至黄河桥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南林高速东延至豫鲁省界段、范台梁高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能源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昆吾220KV变电站建成投用,文96储气库即将完工,文23战略储气库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林绿化、设施农业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整治五项重点工作,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粮食总产达到253.7万吨。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6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83万亩。新建、扩建80个设施农业园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9万亩。畜牧业总产值完成84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1.61万吨、28.95万吨、7.22万吨。植树造林23.1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5.3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2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2家、市级158家。农村劳动力转移7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4亿元。完成61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任务,5.0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市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入驻企业196家,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丹尼斯百货、义乌小商品城等项目建成开业。优化金融环境,打造诚信,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业健康发展。市商业银行县、县支行挂牌营业,台前县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助推中拓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与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神龙部落》台湾巡演和《水秀Ⅲ》商演均获成功,东北庄中原杂技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年接待游客35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4亿元,增长18.8%,超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通过积极谋划与运作,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列入《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上升为国家战略。林钢整体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投资2.5亿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175个,总投资908.45亿元。与天方药业、华润燃气、煤化、投资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外贸出口总额完成5.4亿美元,增长30%,超计划目标5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增长41%,超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60亿元,超额完成150亿元的全年目标;外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七)民生持续改善,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6元,增长12.8%,超计划目标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092元,增长20%,超计划目标10个百分点。为县域产业集聚区127家企业争取到优惠电价,降低用电成本3800余万元。十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基本完成。全市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2.82亿元,农机补贴3895万元。解决3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6000座。完成校安工程面积66.8万平方米。新农合参合率98.96%。培训农民工5.2万人。建立全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保障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完善价格服务、市场监管等调控手段,稳定水、电、气、暖等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5.2%,超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低0.3个百分点。
(八)创新观念抢抓机遇,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工作成绩斐然。成功争取国家发改委将我市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年度获得中央转型专项资金2.12亿元,不仅未来4~9年内每年还可争取2~4亿元,而且对我市今后争取项目、加快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挤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6处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居全省第4位。通过油地双方共同谋划,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日照经至洛阳输油管线、榆济线复线、地下储气库和石化产业园等5个项目列入省与中石化签订的合作补充协议。煤炭储配中心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初步认可。我市与聊城市合力推进郑濮济客专列入《省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我市11个引黄调蓄工程纳入省总体规划方案。年累计争取国家、省投资和补助项目42个,争取到政策性资金9.52亿元;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银行长期贷款资金1.1亿元;发行10亿元城投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十二五”开局良好。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突出矛盾与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业支撑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产比重偏高,三产发展缓慢,二产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四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强。五是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交通,制约了我市潜在优势的发挥。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当前,我国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趋势。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支持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我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文化等潜在优势进一步凸显,已具备了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年作为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的关键之年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我市唯有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才能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尽快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突破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三、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初步安排
今年全市申报第一批省重点项目80个,总投资115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2.6亿元;计划实施第一批市重点项目252个,总投资146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7个,5亿元以上项目83个,10亿元以上项目44个。
工业项目。计划实施104个市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48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2.2亿元。争取建成投产永金化工20万吨乙二醇、恒润石化碳四综合利用一期工程、康益医疗器械加工、温州创业园高新医疗器械一期工程、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原大化碳酸二甲酯(DMC)、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宏业精细化工产业园、双虎家具产业园、恒润石化碳四综合利用二期工程、温州创业园高新医疗器械二期工程等项目。做好龙丰纸业二期工程、煤化化工产业园后续项目的前期工作。
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新区起步区“六纵四横”路网工程和长庆片区路网工程,将开州路、中原路、濮上路建成高标准样板路,改造提升人民路等城市道路,完成市城区所有跨路电线电缆“上改下”整治任务。加快建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县污水处理厂、新区及长庆片区集中供热项目,开工建设马颊河滨河路及配套设施。积极谋划新区基础设施等项目。
交通能源项目。加快建设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德商高速范县段和G106、S101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南林高速东延至豫鲁省界段,争取年内开工建设范台梁高速。建成投用文96储气库,加快建设绿能高科LNG储备调峰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推进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文23战略储气库、煤炭储配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农业项目。建成范县万亩泥鳅养殖基地、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引黄调蓄水库,黄河滩区生态功能带,渠村、南小堤、彭楼三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开工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段、南水北调支线工程、永顺沟和潴泷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用集团肉鸡产业化等项目。积极推进县引黄调蓄工程、县杏元引黄调蓄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龙湖商务广场、银座国际酒店、华阳国际大厦、玉门大厦、东北庄杂技文化旅游园区、单拐革命旧址综合开发等项目,开工建设崛起时代广场、万利财富广场二期工程、丰源省际建材物流园、县家具物流博览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综合物流港、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项目。完成台前县后方乡等4个乡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县精神病院病房楼、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网络“班班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体育基础设施等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薄弱高中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眼科医院迁建和县御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等项目;开工建设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县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做好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市全民健身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突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挥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一是项目带动,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启动“四力”上项目,即招商引资借外力,老企业扩张促内力,企业改制激活力,鼓励创业聚民力。建设中石油产业扶贫示范区,争取中石油更多产业扶贫项目。落实省与中石化签订的合作补充协议,推进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二是支大扶强,尽快形成优势企业群体。支持中原油田、中原石化、中原大化、龙丰纸业等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濮耐、恒润石化、贝英数控、龙迈电动车等高成长性企业快速发展;扶持蔚林化工、宏业化工、中拓管道、泓天威药业、绿能高科等企业加快上市,再筛选10家上市和股权交易后备企业。三是创新创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全面加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业园区,提升民间创业能力。四是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及能耗准入关,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强力推动城镇体系建设,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一是做大做美中心城市。立足于建设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积极推动新区报批和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起步区建设步伐。坚持管理、教育、改造、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建成区城市品位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做优做强县城。坚持“建新改旧”相结合,推动五个县城提质扩容。从今年开始,将县城建设情况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一并观摩。三是促进中心镇发展。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濮城、文留、柳屯等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好的中心镇。加快乡改镇步伐,完成4个乡撤乡改镇。四是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产业集聚区和县城、小城镇的村庄整合为重点,高起点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集中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发挥重点项目的经济引擎作用。一是抓好项目谋划。继续完善项目谋划机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谋划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和科学性。坚持日常谋划与集中谋划相结合,构建质优量足的项目储备库,保持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二是做好省、市重点项目的筛选申报与跟踪落实工作。积极运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盘子。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坚持用周调度、月点评、季观摩、年总评、合力团、台帐管理、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联系重点项目等新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四是抓好项目建设专题活动。每季度开展一个专题活动,分时段重点推进。
(四)大力开展“提质增效”活动,发挥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2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8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完成投资40亿元。一是强基础、促配套。加快建设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功能服务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机组。二是引龙头、促集聚。大力扶持、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力大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关联度高的配套型项目,提升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三是抓保控、促集约。加强资源要素集中配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四是找对手、促发展。创新产业集聚区观摩考评机制,开展各县(区)“对手赛、联手赛”活动,促进竞相发展。
(五)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挥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一是切实做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引黄调蓄水库、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10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解决50万人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总产保持在250万吨左右;重点扶持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8万亩;加快建设以黄河滩区绿色养殖带为主的畜牧优势集聚区,打造“五区一带”畜牧业新格局。三是加快扶贫综合开发力度。完成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解决和巩固温饱人口4.2万人。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新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发展,改造提升中原市场、劳动市场,依法对两个市场范围内的房屋予以征收。谋划建设煤炭储配中心。二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切实抓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做大做强杂技龙头企业,提升我市杂技精品剧目的国际影响力。联手周边地市,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发挥保障服务民生的作用。一是促进民生工程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办好承诺的实事项目。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推进市委党校、市卫校、杂技学校、技工学校等学校搬迁入园。三是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疗服务等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四是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五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就业增长。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作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尽快完成《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方案》、《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规划方案》、《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争取早日获批、尽快实施。二是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妥善解决市甲醇厂、市氯碱厂、市三强纺织厂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加大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搞好资本运营,盘活优质国有资产。加快推进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和职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年”活动,坚持一手抓招商,一手抓落地,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上下功夫。积极争取海关、商检设立办事机构,推动“无水港”建设。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邯郸、聊城三市在交通、水利、电网、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篇10
关键词:绿色食品;主导产业;路径
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建立以市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全市食品(绿色有机)产业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主管领导为副组长、32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食品(绿色有机)产业推进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三处,分别为市委农办设置粮豆薯产业处、市畜牧局设置乳肉产业处、市工信委设置酒水产业处。每个处室确保3名工作人员,办公室与市委农办农业产业化办合属办公。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组织机构,由副书记集中主要精力,专门负责食品产业推进工作,并参照市里模式调集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负责绿色食品产业日常推进工作。
(二)以编制纲要科学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结合国内外、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齐市生态资源优势,编制了《齐齐哈尔市食品产业发展指导纲要》,对全市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苏打水、乳制品、肉制品九个主导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定位。规划到2020年绿色食品产业年实现产值1140亿元,占全省的28%。为加快绿色食品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高质量招商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
紧紧围绕齐市优势农畜产品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200户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市四大班子副市级以上领导带队成立二十三个组,分赴全国各地,瞄准国内重点企业,开展定点定位招商。通过“招商月”活动,各招商组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共签订正式合同11项、投资额达109亿元,同时与安徽阳光凯迪公司、香港缘子集团、北京泰富集团、江西正邦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达成意向合作协议55项,其中粮食加工20项、畜禽加工6项、酒水11项、果蔬加工4项、其它14项。
二、加快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
以推进项目、做大龙头、打造品牌为核心,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打造抢占高端市场品牌,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竞争力。确保五年内实现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
(一)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能。重点抓好飞鹤乳业龙江分公司日产1200吨、北方恒阳公司新上40条胶原蛋肠衣加工、港进食品公司马铃薯食品产业园等龙头企业扩建续建项目,努力增强企业经营实力。支持企业技改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重点支持富裕明星公司高端配方粉生产、依安奈伦公司薯渣综合利用,通过引进关键技术、设备,逐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推动节能降耗,实行多层次、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同时抓住有利时机以联合、兼并、租赁、购买、参股、控股等形式积极引导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活力。
(二)继续实施引进战略
以县(市)区为主体,以产业项目为重点,深入实施定向定位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对已经形成投资意向的项目深入分析,强力跟进,使项目尽快落地。各招商组、各部门、各县(市)区把食品产业的招商作为一种常态,除定点、定向、定时招商外,还做到闻商而动,果断出击。确保新引进项目(含续投项目)投资到位额增长30%以上。各地也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使齐市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洼地,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市场优势。
(三)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依托农业、质监等相关执法部门,围绕基地生产操作规程,突出投入品监管,确保基地生产高标准;围绕企业加工标准,突出生产原料、添加剂监管,确保产品高质量;围绕市场销售中的标志使用和产品检测,突出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违规使用标志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提高市场信誉度。督导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着手建立质量追溯数据信息库,加快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步伐,尽快使绿色有机食品全部实现可追溯,确保质量安全。
(四)打造品牌抢占市场
依托“中国绿色食品之都”这个大品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齐市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从而达到定位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进入高端市场,销售高端人群,实现高端价格的目的。努力整合提升现有品牌。各地针对部分产业品牌多、散、杂但不精、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品牌的整合力度,靠少数精而专的品牌抢占市场。积极引进知名品牌,进行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直接贴牌贴标,把优质农产品带入高端市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引导食品企业坚持面向大城市、大市场、大超市、大企业,鼓励支持流通型、加工型企业在外埠建立直销店、连锁店、专营店,实现以销定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叫响齐市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
(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新型销售模式
大力发展齐齐哈尔市绿色有机食品电子商务和移动终端平台,扩大生态环境、农业资源推介渠道,推动绿色(有机)食品在线营销,形成合同销售与产品零售相结合的新型销售模式。在全力筹办好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的基础上,每年还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8—10个,展示精品,洽谈签约,叫响齐市“绿色食品之都”品牌,全力拓宽绿色食品市场空间。按着“反弹琵琶拓市场,打造品牌搞营销”的总体思路,认真研究市场终端,积极抓好市场衔接,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一是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支持有品牌有市场的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增强企业经营实力。二是支持企业技改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关键技术、设备、逐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行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发明成果和专利产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攻关,不断推出名、优、新、特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当前绿标申办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市场有需求,监管部门有要求,政府有意识,优质优价、公共品牌、产品追溯都要求做好监管工作。对于进入绿色食品队伍的企业,抓好证后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升品牌质量,对不符合绿色食品监管标准和要求的给予取缔,情节严重、造成一定影响的,进行曝光。
(二)加强管理力度,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做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标准和较大规模的原料基地,绿色食品发展就无从谈起。目前齐市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个,主要分布在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梅里斯区等8县(市)1区,面积共计1156万亩,约占全省基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约占全市播种面积的33%,面积是全省最大的。一是抓好基地续报工作。抓好梅里斯区16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续报工作。二是抓好基地创建工作。抓好拜泉县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基地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验收标准,争取顺利通过验收。三是抓好基地创建质量提升工作。严格实施操作规程,提高基地生产标准。明确各基地建设单元严格按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生产,全面执行绿色食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落实投入品公示公告制度,及时公开允许使用及禁用的投入品清单,鼓励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改善土壤。在备春耕期间组织县(市)区深入到标准化生产基地,检查投入品使用情况,通过限肥控药,从源头上提高基地生产标准,切实提高原料基地标准化水平。加强管理,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在生产经营主体备案方面,严格按照要求,继续加强生产经营主体备案工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基地管理员注册工作,通过专题培训、交流指导、材料会审,增加县、乡两级绿色食品基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打造一支绿色食品基地管理的骨干队伍。探索数字化建设。在国家级原料基地建设上,利用大数据,加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投入品监管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级基地建设的投入品的监控管理,提高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水平。
(三)加强申报力度,扩大标志总量
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申请受理及文审、现场检查及产品抽样、环境监测、信息录入及评审、签订合同及颁发证等工作流程,扩大绿色食品标志总量。一是增加认证数量。在认证开发工作进程中,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明确认证流程及相应政策,鼓励有意向的企业加入“两品一标”队伍,通过争取政策、衔接基地、强化服务等措施,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开发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按照“使用人申请、持有人授权、农业部门监管”的工作程序,挖掘齐齐哈尔市地域特色农产品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二是扩大认证种类。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标志429个,主要认证产品为大米、杂粮、蔬菜等农作物,下一步将开展水产养殖、山特产品等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工作,带动企业自建基地面积增长。发挥本地产品优势,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整体种类开发推进。三是强化认证队伍。各县(区)加大力度培养绿色、有机专业检查员,对参与认证工作的实习检查员,检查经历有效后及时进行网上注册,在有效期内的检查员每三年进行再注册,维护检查员资质,并不断提高检查能力,提升标志认证工作效率。
(四)抓好核心企业扶持,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 上一篇: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
- 下一篇: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