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

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成都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引言

在传统小农户生产的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使其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地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为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本文将对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一、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1.合作社规模逐年扩大

截至2012年9月,成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846个,两年间新增758个,社员达到42.8万户,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4359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80%。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2.合作社组织模式多样

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与园区、村集体、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等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如以新津柳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园区+合作社+农户”、以龙泉惠民草莓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以都江堰禹王莲花湖奇异果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以龙泉驿区十陵禽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了市场主体间的多种合作。

3.新型合作社多元发展

成都在大力发展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等十大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入股开展股份合作,加快发展资金互助、农机、植保、田间管理、劳务服务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业务范围拓宽到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劳务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土地整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营项目。目前,农机、植保、农业旅游、劳务服务和加工运输等服务性合作社28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84家、合作社联合社7家。

二、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1.达到了农民增产增收的预期目标

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聘请专家进行会诊带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举行定期不定期培训,进行实践操作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广等措施,克服了独户单干信息闭塞、技术落后、费用成本大等弊端,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种植、养殖成本,增加了纯收入。全市入社农户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

2.增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成都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合效应,提升了农业投入产出效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深入探索实践农村产权抵押质押,发挥农业投融资平台作用,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促建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优化配置。

3.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农村实际,选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一业兴一县”的传播效应,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同时强化第一、第二产业联动,朝产业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行业领先优势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联结了带动农户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第一车间”,促进了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

4.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善

成都市近年来不断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形式和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在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方面,成都市充分运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自主联合,统一经营,既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办不好、办不了的事,促进了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三、成都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经验

1.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常是从一些新兴技术、资金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起来的,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依托,把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者联系起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同时,通过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进而有效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蒲江县红阳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的猕猴桃种植,专门设立了农资配送门市,统一团购绿色、有机农用物资,每年向社员配送生物有机肥1500吨,每亩降低生产成本300元;组织供应果袋1400多万只,每亩可节约成本40元;配送生物农药,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元,为猕猴桃的质量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合作社防治队伍每年还为社员猕猴桃统一防治病虫3次,提高了预防效果、降低了成本。并且在每年猕猴桃的销售季节,统一聘用分级包装工,对社员上交的猕猴桃产品进行统一分级包装,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品附加值。

2.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农业外延在微观层次上拓展,其实质就是农业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成都市通过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都江堰市高凤笋用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在2011年带动农户种植雷竹,林下养殖禽、畜等,完善和延伸竹产业链,推动了竹产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了生态田园化。2012年初,合作社带领社员依托农林业资源打造“蜀西竹海”项目,开展以运动休闲度假、农林业生态观光、道家养生、文化熏陶为核心的现代田园旅游。

3.坚持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持续稳定经营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历来非常重视创立自主品牌,结合产品特色与地理标志创建自有商标,积极参加西博会、农交会、“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做大做强品牌。全市有自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共127个,合作社成功经营了“锦宁韭黄”、“龙泉水蜜桃”、“蒲柑”、“双流草莓”、“石灵鸡蛋”等农产品品牌。

龙泉驿区十陵禽业合作社打造的“石灵”牌鸡蛋,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合作社目前已建立产品质量跟踪体系,通过引入工业产品管理编码机制,对合作社出售的每个鸡蛋实行“身份证”管理,在每个鸡蛋上喷上专用编码,标明每个鸡蛋的生产农户、生产时间和生产批次,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4.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夯实组织运行基础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应当从强化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入手,加强成员的组织建设。只有成员树立自助理念和自我承担风险意识,才会主动参与合作社的决策事务,保护普通成员利益。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尝试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上,逐渐形成了成员之间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崇州市杨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设立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讨论通过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和理事长、监事长,审议理事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报告等。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日常管理机构和决策执行机构,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制定生产经营方案,向社员大会报告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执行社员大会通过的决议,接受监事会的监督。监事会负责对理事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完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利益分配行为

从成都的实践来看,合作社有效运作除需要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对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认真研究并切实执行。目前,由于不少合作社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只能坚持合理引导、逐步规范的原则,不能要求一步到位,不搞一刀切。

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两种出资方式。土地入股每年最低入股分红达到1200元/亩,另有21户农户现金入股。入股农户收益来源于年底合作社按出资进行的分红,与合作社经营好坏直接相关,从而建立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关系,使生产和加工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突破长期融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资金制约是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瓶颈,由于担保等实际操作问题无法解决,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近年来,成都市在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制度和信用担保制度,扩大合作社抵押担保物范围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新都区明学川芎专业合作社按每亩1股计算,每股每年1400元保底,共计入股327.45亩,年终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其余作为合作社积累,用于扩大合作社川芎生产。合作社入股的327.45亩土地办理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通过成都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捆绑库存川芎和房屋,在成都市农村商业银行高新支行实现融资200万元,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7.以专业人才为支柱,靠科技进步作支撑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来运营,而合作社从成立到发展始终离不开能人的核心带动作用。为了解决合作社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的难题,成都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二是市农委定期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区县一级不定期举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合作社成员。三是注重依靠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农民营销大户、农村经纪人、村干部等能人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社,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领办合作社。

8.依靠政府政策扶持,促进组织深化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成都市各级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其中,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财政支持、人才保障、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四个方面的扶持措施。在财政支持方面,市级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成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奖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参考文献:

[1]成都市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案例资料摘编.

[2]郑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

[3]王乐君,杜雷,刘寰,朱玲.合作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7).

[4]白剑.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的经营组织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79-83.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结构功能主义;工具理性

一、引言

据农业部经营管理总站数据显示,我国在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数量已由2007年的2.6万家增加至2012年底的55万家,1增长近21倍,这说明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对于将合作社作为农村社会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的保障与推动作用明显,同时我国合作社也由初创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其主要任务也相应由如何建立合作社转变为如何发展合作社,这一全新阶段对我国合作社意义重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社成立后最终目的就是如何实现其发展,而合作社发展的前提是要明确其发展路径,新时期学界对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抱有极大热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的重要性,但具有“天然反市场性”的合作社制度与其参与市场竞争必然性之间的矛盾,[1]以及唐华仓(2008)、张晓山(2009)、孔祥智(2011)等认为我国合作社发展的不均衡等现实问题,[2][3][4]使得广大学者对合作社的局部个性研究较多,而兼顾合作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制约着对合作社的深入研究,至今鲜有合作社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合作社发展新时期,以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将合作社分为融合初创型,整合过渡型和现达型三种类型,并总结不同类型合作社的不同特点,最后根据三类合作社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划分:一个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以一个整体形式存在,是由有序且相互联系的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为达到系统的整体均衡与发展,各部分承担着必要的功能。具体而言,系统的均衡与发展是其各子系统: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和各子系统承担的功能:适应功能、目标达成、整合功能和维模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合作社进行内视化研究后发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构建以下多元线性函数:,其中是因变量合作社发展,分别代表四影响因素,是常数项,为各因素对合作社发展的独立影响系数,所以本文根据四因素对合作社发展影响的贡献力可将合作社分为融合初创型、整合过渡型和现达型三种类型。

三、三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三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表现

融合初创型合作社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欠发达的合作社模式,其外部表现主要为:(1)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组织对外界的适应所带来的回报,外部势力介入影响明显,无充分自。(2)领导个人决策权重较大,目标单一。(3)不注重与成员沟通且信息流动缓慢。(4)组织不规范,主要依靠传统权威进行管理。(5)仅仅依靠公共经济利益以及传统观念维系现有模式。(6)自主产品单一,层次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融合初创型合作社各影响因素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各因素尚未分化,即各因素都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每个因素中都存在经济因素的“烙印”,经济因素“一因独大”对合作社发展起主导作用,该类型合作社主要目标即获取经济利益。

整合过度型合作社虽然已经摆脱融合初创型合作社中经济因素对于其发展的主导,各因素也已经开始分化,但它又没有进入到各因素完全分化的下一发展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新旧并存”的状态,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其外在表现主要为:(1)异质性严重。所谓异质性即合作社的成员、制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从成员异质性角度看,该类型合作社的发展更多是能人、企业、基层政府及农户等异质性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过程。从制度与价值观的异质性方面看,制度是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理性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其中一种,由于合作社建立于传统乡村社会之中,“先入为主”的传统价值观与“后来居上”的理性价值观此消彼长,二者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增加了该类型合作社发展的不确定性。(2)重复性。整合过渡型合作社的异质性使其内部冲突“常态化”,这直接导致其重复性。所谓重复性实质是功能性重复导致外在的组织机构重叠现象。如虽然出现特定职能部门,但其成立按照非理性标准,其职能也得不到应有发挥,而由其他主体承担。(3)整合趋势。整合趋势即各影响因素已经开始分化并且能够发挥基本功能,但并未达到完全分化和独自承担应有功能的状态。总之,整合过渡型合作社由于其“新旧并存”,矛盾和冲突多发于这一发展阶段,使各因素分化并真正独立承担应有功能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达型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特征:一方面“经济人”观念深入人心,将合作社作为一种工具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已经形成,并根植于社员内心。另一方面合作社各影响因素高度分化,形成专业化组织机构,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对事不对人。

2.三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特征

融合初创型合作社由于其处于欠发达发展阶段,外显性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合作社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直接决定着合作社能否实现发展;同时半外显性的社会因素、内化的文化因素还不足以抗衡根深蒂固的乡村社会传统,沟通向性也只是单向自上而下的简单直线型沟通,甚至不存在沟通。融合初创型合作社的下一发展阶段为整合过渡型合作社,此阶段的合作社已经基本实现其自身发展,但“传统”与“现代”交织,二者矛盾凸显,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异质性严重;机构的重复建设但职能得不到应有发挥;虽然具备制度规制但传统势力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内部合作社文化虽已形成但经济利益仍为主要的利益联结机制,传统小农思想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忽视;成员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日益增多但成员的影响仍比较弱小。现达型合作社是当前合作社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合作社完全能够实现自身发展,与市场和政府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目标明确且具有将目标进行主次排序并将其实现的能力,实行专业化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职,讲究科学与效率;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够严格依照制度执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先进的合作社文化,成员之间存在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且对合作社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合作社对成员不仅给予经济利益,同时承担起全面提高成员素质的任务;能够实现合作社内部治理的民主化,成员真正为合作社的经营者和所有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社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以上对三类合作社外在表现与内部特征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四、结论与建议

合作社发展是一个连续函数,其都将经历初创期、过度期和成熟期,所以以三个发展阶段和四因素为依据,将合作社划分为融合初创型、整合过度型和现达型三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合作社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以高一阶段为目标,所以融合初创型合作社的发展目标是整合过度型合作社,而整合过渡型合作社的目标是现代成熟型合作社,现代成熟型合作社是由量变达到质变的阶段,笔者认为,其追求的应该是突破现有合作社模式发展成为综合农协。所以各阶段合作社的总的发展方法论指导为:对于融合初创型合作社而言,其主要任务是注重经济因素,增强自身的适应功能,在此基础上谋求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整合过渡型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剔除融合初创时期的传统制约,使各影响因素真正分化。现达型合作社的任务主要是实现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从而完成其“质的飞跃”。

注释:

①数据来源:农业部经营管理总站网站

参考文献:

[1]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J].农村经营管理,2006年,第8期.

[2]唐华仓.合作社这作中的径脸与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8年,第1期.

[3]孔祥智等.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J].学习论坛,2011年,第12期.

篇3

一、目前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速度的加快,农民市场观念的提高,农民群众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培育、扶持下,桦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快速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龙头带动型。以桦川县星火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围绕桦川主导产业绿色水稻兴办的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牵动农户,建立水稻示范带,实行规模化经营,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打造合作社自已的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实现农产品“农超对接”。 全县这种龙头带动型合作社45个,占总数的36%。

二是产销服务型。以桦川县梨丰乡大豆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围绕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主建立的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全县这种产销服务型合作社22个,占总数的17%。

三是特色种植型。以桦川县岩顺香谷专业合作社、悦来镇悦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围绕开发桦川地方特色资源兴办的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重点培养香谷小米、香瓜、棚室蔬菜、黑豆果、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逐步形成产、加、销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县这种特色种植型合作社25个,占总数的20%。

四是专业养殖型。以桦川县振华养殖专业合作社、桦川县盛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围绕桦川特色养殖兴办的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组织以生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为主,幅射全县畜牧养殖,带动65个生猪养殖大户,构建桦川县养猪大县的格局。全县这种专业养殖型合作社26个,占总数的21%。

五是农机作业型。以桦川县春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采用大型农机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入股等方式兴办的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采取统一翻地、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大型农机具连片作业带来的经营效益。全县这种农机作业型合作社7个,占总数的6%。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上,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个别乡(镇)、村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一种盲目和自发的状态。

(二)成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合作社的成员大多是农民,成员代表、监事会、理事会成员都是由会员中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还不能适应合作社的发展需要。

(三)内部管理欠规范。真正按照章程和制度办事的只有50%,有的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二次分配”大部分没有实行。这既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资金、项目、信贷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有效的扶持,导致一些专业合作社想进一步发展又缺乏资金,融资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五)服务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缓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合作组织规模偏小,基础条件差,没有稳定的服务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困难,对成员开展服务更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方面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条文和有关精神进一步宣传到村、到户、到人,使广大农民群众增强新型合作和依法办社意识。要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经验,使农民更多看到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好处,提高加入、牵头、组建合作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另一方面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现场观摹、专家讲课、经验交流、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强对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各专业协会负责人轮训工作,每年轮训一遍,促进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真正能熟悉法律,正确运用法律,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合作社负责人全面吃透法律精神。

二是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县经管部门要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规范:一要对原有农民专业协会的规范。对不具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的农民专业协会,要到县经管局或县民政局申请农民专业协会的登记注册。对已具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的,要依据有关规定,做好农民专业协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转轨衔接工作,使其尽快转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二要对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县经管局制定的章程审核条件进行审核,审核认定合格后到县工商局申请登记。县工商局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审核意见书后,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审批登记。三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的规范。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完善以合作社章程、组织机构、民主管理、盈余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为重点内容的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政府介入 甘肃省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应发挥的职能也有所不同。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处在发展的引入阶段,通过对此阶段政府职能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甘肃省合作社的良性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阶段的划分

从国外及我国发达地区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来看,合作社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分化阶段。

1.引入阶段。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 创新者依照法律程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阶段里合作社多经营共同购销等风险较小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积累实力,逐步壮大,形成基本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完成引入阶段的特征是:内部运行机制基本形成,联结小农户和大市场的作用已经初步彰显。

2.成长阶段。随着公共积累的增加和实力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迅速发展。生产成长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规模经济,打造品牌产品,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从而提高合作社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

3.成熟阶段。在成熟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纵向一体化是指合作社实现从农产品集中、处理、储运、加工直到批发、零售、进出口等环节的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通过基层合作社之间的合并来实现合作社的集中。

4.分化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个阶段会有三种发展趋势:一是进入衰退直至消亡;二是变异为法人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公益事业(第三部门组织);三是维持合作社形式并继续成长。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阶段政府职能探讨

在各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都起了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应发挥的职能又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在引入阶段,政府主要担当引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创造适合合作社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引导、鼓励和扶持合作社健康发展。

许多合作社理论研究者都肯定政府扶持对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一般认为,政府扶持可以弥补合作社先天的“弱质性”。在引入阶段,对于单个农户而言,出头创建专业合作组织并不符合个人理性,因为合作社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作为一项公共物品,个人存在着“免费搭车”的可能,并且难以承担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因此,需要政府向农民提供积极的选择性激励,通过立法和经济政策的支持与保护,向农民提供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和无偿补贴、为农民提供技术援助和教育等,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以打破“集体行动的逻辑”,完成合作社的起步阶段。同时,在中国,合作社作为一项初创的制度,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通常会付出巨大的成本,而政府归纳总结较为成功的合作组织模式并对其进行推广,可以降低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的成本。

虽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初创阶段,政府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如果介入过深,则会走入另一个极端,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保持独立的经济主体地位。因此,政府在对合作社进行引导和扶持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创造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而避免过多地介入合作社的内部事务,以保持合作社的独立性,避免对其与政府过度亲密与依赖。

三、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政府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甘肃省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以来,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数量、规模、合作领域等多方面有了明显进展。从规模上看,甘肃省合作社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2011年6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已达6298个,成员总数50万,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42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分布上看,合作社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及河西走廊地区,南部地区和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分布较少,地区发展不平衡初显;合作社大多是围绕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马铃薯制种、畜禽、中药材、果品等地方优势产业而组建的,发展领域与特色产业结合十分紧密。从合作内容上看,甘肃省合作社从初期的生产领域合作起步,虽已逐步向品牌、销售、加工等领域发展,但仍多单项服务为主,产后服务较少,合作领域较窄,服务内容单一。从运行机制上看,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依托企业、集体和能人组建,公司化色彩比较浓重,个人绝对控股现象普遍,纯农户股份份额较低,章程大都流于形式,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整体上看,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的引入阶段。

根据政府公布数据,甘肃省每年已注册登记合作社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7-2011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二)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介入方式

由于落后地区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办力量非常薄弱,因此,外部力量的介入成为推动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来自政府方面的扶持发挥了主要作用。从实践来看,甘肃省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有效介入,其介入方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为合作社的良好起步和规范化提供保障

甘肃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合作组织的发展,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总结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意见。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政府通过甘农牧经〔2007〕35号、甘甘农牧函〔2007〕167号、农牧经函〔2008〕297号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财政、税收、人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合作社的良好起步和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对合作社进行有效宣传,从思想上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制度创新的新生事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也只多限于理论上的探讨研究,普及程度十分有限。为了加快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和深入了解,甘肃省农牧厅下发了《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做好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通知》,在各级部门通力配合下,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多种方式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进行了普及和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管理,使合作社思想和合作精神在农民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3.采用试点示范、培育典型、评选先进的方式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发展

为了减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性,尽快总结出发展经验,甘肃省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试点示范、培育典型的发展方式。政府的主要做法是先选择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产业优势、有一定工业基础、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进行试点建设,典型培养,总结成功经验,熟悉发展规律,最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在政府在全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评选活动,对发展规范、效益较好、增收显著的合作社进行鼓励和表彰。这种重点扶持、以点带面、积极激励的发展方式使甘肃省合作社得到了快速成长。

4.组织合作社相关人员培训,为合作社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根据甘肃省基层农经干部和合作组织牵头人缺乏合作经济基础理论知识、市场营销理论的实际,甘肃省政府组织编写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发展》一书,并邀请农业部领导和专家于2007年和2008年举办了两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班,对市州、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辅导员和牵头人进行培养。此外,政府还向合作社分派相关技术特派员,为合作社提供技术帮助。

(三)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介入评价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利用法律、经济等手段积极地介入了合作社的发展,这些做法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成功建立起一批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具有综合功能的示范社。但是,政府在对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推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存在中硬性定指标、下任务的现象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多是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发展,政府容易把合作社作为推行政策的渠道,并以此与政绩联系一起,纳入年终考核。上级政府强求下级政府发展合作社,以注册登记数量作为考核标准,再加上合作社设立门槛较低,手续简单,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使全省合作社空挂牌现象严重。虽然合作社数量每年都以可观的速度增长,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形同虚设,这些所谓的“合作社”只是挂了合作社的牌子,却没有规范的组织制度和章程,不但无法发挥应有功能,还会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

2.教育培训、技术援助等方面与合作社需求相比仍显欠缺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合作社的带头人多是农村能人或专业户,以传统农民为主,其中懂得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型带头人十分缺乏。政府虽组织过相关培训,但培训时间短、期数少,培训内容多为普及型的宣传,专业能力如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培养比较欠缺。更重要的是,政府组织培训的对象多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而对社员及农户涉及较少,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合作社民主监督的建立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此外,政府虽为合作社分派相关技术特派员,但在实际调研中,现有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合作社需要。目前,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了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瓶颈。

3.现有相关扶持政策的强度和广度不够,财政支持对象选择有失公允

甘肃省政府通过各种文件和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来看,政策的强度和广度还不够,尤其是信贷、财政等方面并没有提供切实的优惠政策。政府虽然鼓励银行对合作社贷款提供优惠,但由于合作社经营规模尚小,没有健全的财会制度和资信历史,又缺乏抵债资产,商业银行从规避风险与自身利益出发,一般不支持此类贷款业务,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存在贷款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渠道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对合作社贷款进行担保,但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杯水车薪,并非长久解决之道。另外,省财政仅有一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即项目资金的形式,而有能力申请项目资金的都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其中不乏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招牌寻求政府资源支持的利益团体。而规模较小、刚刚起步的合作社更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他们却很难享受到相关的优惠。

四、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在发展合作社的指导思想上,应尊重合作社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处的成长阶段。合作社负责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合作社发展阶段,这点尤为重要,不但要明白合作社能做什么,更要明白合作社不能做什么,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江苏省的合作社在发展初期中曾出现过由于过早向其他领域延伸过度扩张而失败的实例。从西方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合作社成长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在发展初期,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是几乎没有什么风险的共同购销,只有在合作社到一定阶段时,方才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向产前或产后环节延伸。同时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上级政府不应以下指标、定任务来促进当地合作社的发展,否则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以搞运动的方式一味追求合作社的数量和形式,使合作社难以发挥实质作用。

(二)政府在重点扶持对象的选择上,应规范合作社的判定和识别问题。在合作社发展的实践中,外部力量介入明显,存在普遍的少数人控制问题,很多原则如“一人一票”“按惠顾额返利”都被突破,这给在实际中政府对合作社的判定和识别造成了一定困难,从而造成政府在帮扶对象上公平角度的偏差。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合作社相关优惠政策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农民所有、农民控制和农民受益的合作社,若不以此为前提条件,那么合作社补贴只是会让少数控制合作社的农村精英受益。因此政府在对合作社进行扶持时,应首先规范合作社的判定和识别标准, 同时明确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及相关可操作的程序,避免使想要借机获得政府资源支持的精英团体“钻了空子”。

(三)政府在对合作社的扶持中,应加强技术援助和咨询,加大教育、宣传和培训。合作社的发展常常面临技术及管理知识缺乏等问题,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十分重要。当前,政府扶持合作社的首要工作应当是对广大农户进行合作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应加强对合作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培训。而这些正是目前政府扶持工作中最缺乏的内容。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普及性的合作社知识、财务、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国杰,郭春丽.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周期分析与政府角色转换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2]应瑞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路径―以江苏省泰兴市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篇5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品牌战略 ;启示

    1 农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的国际经验比较

    从1844年世界第一个公认的农业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合作社成立以来,农业合作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取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如日本的农协、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兹合作社等国际知名合作社。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在品牌战略实施路径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别。目前,从世界范围看,法国、美国、日本的农业合作社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这里,主要就这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展开分析。

    (1)美国。美国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共同销售为主。美国政府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创建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美国国会于1922年通过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把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对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政府帮助成立了农业信贷合作体系,专门为农场主和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这为合作社品牌培育提供了资本支撑。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设立了农业合作局,专门负责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工作。与法国相似的是,美国也对合作社实行低赋税,并积极开展社员教育培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为促进机制创新,在扶持新一代合作社品牌战略实施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日本。日本农协的主要特征是以综合性为主,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为推动农协品牌化,在两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一是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日本颁布了一个“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业的投入品,包括农药、肥料规定了1万多个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下发到各个农协严格执行。二是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如日本在新品种推广、农业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又如为确保农协资金来源,日本政府提供贷款贴息、无息贷款及农林渔业金库贷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税收方面对农协给予政策优惠。(3)法国。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等。为了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目前,法国有4种国家级官方认可的农产品标识认证: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红色标签认证、生物农业标识认证、产品合格证认证;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合作社品牌经营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积极支持,实行了一系列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如一般企业需缴纳赢利后30%的利润税,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视科研。法国合作社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将科研成果在社员中推广,并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此来统一质量标准;⑤重视对社员的培训和教育,尤其重视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合作社开办各种长短期培训,为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和新技术。

    2 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启示

    (1)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经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贸易技术壁垒因素,农产品质量无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夯实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础。

    (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关键前提。国外的许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发展良好,在于它们重视合作社文化建设,有意识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贯穿到农民教育中去。我国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强文化建设,很可能会因为缺乏文化根基而无法永续发展。这是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进程中需要重点防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从发达国家的做法看,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资、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合作社品牌规模偏小,影响力弱。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合作社的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指导,而政府的帮助和指导首先体现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为合作社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合作社产生160 多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主体地位,但在品牌保护和发展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

    3 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战略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资金约束。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约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较为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品牌运作水平不高;③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不规范。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并存,无法有效解决合作社普遍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实际问题;②合作的文化基础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训还不能普及。各种合作社大多处于孤立经营的状态,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③品牌的保护和淘汰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农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别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农产品品牌数量过多过滥,形不成品牌优势,浪费了资源。

    4 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战略

    (1)明确品牌个性定位,塑造鲜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特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强调鲜明的个性,强调特色的品牌,使产品更具个性, 更具有传播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积极引进合作社形象识别体系,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2)加快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品牌管理的长远规划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机构、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个品牌要想获得真正成功就必须要有“文化”,这是一个品牌实现更大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培育一个在顾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亲和力的、满意的品牌,就应该通过品牌传播培育独具个性的品牌文化。

    (3)注重品牌整合传播,加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整合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 农业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帜品牌上, 明确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进行品牌扩张。文化营销就是在农产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文化营销模式可以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当地产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合作社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强化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4)加强品牌自我保护,科学进行品牌延伸。农业合作社要在品牌设计、注册、宣传、内部管理以及各项品牌运营中加强自我保护, 同时也要进行科学的品牌延伸。任何一个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离不开其赖以成长的农业背景和农产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业和产品延伸时,合作社必须考虑品牌已经形成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认知是否符合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的特性。  (5)建立农业合作社联合会,品牌经营形成规模。2006 年11 月全国第一个合作社联合会在浙江温岭成立, 这个名叫“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组织总共由76 家专业合作社组成,从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由于运行得当,效益明显,不久之后浙江的台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合作社联合会。借助联合会的力量,原本依靠单个合作社无法实现的品牌经营可以因为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得到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中华,曹春燕,辛德树.国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结构;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74-04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极大挑战,在这种责任制度下,农村经济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技术水平低等劣势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从2007年定安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三年来,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在定安县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3月,全县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00多家,拥有会员600多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参股金额2000多万元,成为定安县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种发展模式

根据定安县的实践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目前,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模式。

1.专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领域开展专业化合作,使分散的农民获得协作生产的能力,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合力,让农民从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分享丰收成果,由被动接受改革转变为主动参与改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便是这一模式的代表者。翰林镇有槟榔种植户3000多家,农户间最初为争夺客源,竞相压价,加之槟榔果收购价格大起大落,家庭承包经营者效益下降。面对困难,该镇19家槟榔种植大户、销售大户、运输专业户自发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经营,通过提高槟榔生产销售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该社投入资金60万元,用于槟榔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机械购进改造、厂房建设、原料购进、购买办公设备、产品检验检测等。同时合作社组织社员实施标准化生产,并实行联户联销、联户联防、专业合作。为了更好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均衡上市,合作社通过不懈努力,研制出了槟榔茶、槟榔酒、槟榔干花苞汤料、花苞泡菜等槟榔花苞系列食用产品。这样产业链条延长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相应的市场效益也就出来了。由于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开展专业化合作,仅产品附加值一项,农民一亩槟榔可增收1000元,定安县6万亩的槟榔就可增收6000万元。[1]

2.能人带动模式。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生产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尤其农业是脆弱产业,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亟需寻找好的“领头羊”,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从而实现一人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区。从定安县的实际来看,农村“能人”往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跑者。他们在组织中的主导地位来自个人人力资本,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是行政权威。与普通成员相比,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还是在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定安县目前有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凡是规范运作好、服务功能好、分配机制好、增收效果好的合作社,都有一个能人领头。这些“领头羊”一般都是种养大户、运销大户,是同类行业中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能人与农户联合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能发挥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在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新竹镇白墩村群众素有养鹅、养鸭、养鱼的传统,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饲养,技术上也缺少指导,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白墩村饲养大户李南华真切地看到这一点,凭借自己多年的饲养和运销经验,牵头成立“定安新竹南华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技术上,该社有养殖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3名,并常与相关部门专家及外地专业户联系沟通,不断改进养殖技术。销路上,合作社开辟可靠稳定的种苗、饲料来源,与海口等地客商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并实行专人负责制,由李南华专门负责肉鸭的销售,李植义负责罗非鱼的销售。在李南华带动下,有100多家农户以投入劳动力或土地的形式与合作社合股经营养殖业,养殖水面面积1200多亩,主要养殖罗非鱼及樱桃鸭,肉鸭年出栏25万只左右,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比当地其他农民收入高出2倍多。

3.专业化经营模式。专业化经营是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它把分散的土地、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从而聚沙成塔,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既降低了市场风险,又能使社员利益共享。定城镇平和地区是海南省小有名气的养鹅专业村,过去农户单打独斗,不仅要同其他村民竞争,有时还会被收购商压价。通过成立“平和新安四季鹅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继而借助规模优势打通产、供、销环节,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衔接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利益。短短两年,合作社已连结农民128户,创建基地131个,储存肥鹅基地1个(能储存肥鹅2万只以备调节市场),年产35万只肉鹅,占全省鹅出栏交易量三分之一左右。依托合作社的力量,社员养的鹅产量、质量、销量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高,销售旺季还需预定。目前,合作社每日平均有2000多只鹅被销往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地区,收购价较其他农户饲养的鹅每公斤高3-5元。该地区仅养鹅一项总收入能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大优势

1.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对单个农户来说,新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辅导、市场的调查等等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注定了其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的弱势个体形象。而合作社有能力组织市场调查,搞新品种试验示范,开展技术辅导,组织产品统一包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这种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同担、共同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衔接市场,把城市与农村、生产与销售对接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状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降低风险、增加收入是农民加入合作社最本质的目的。最大化农产品附加值是农民增收的有效保证。合作社框架下的农民,可以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如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利用废弃的槟榔花研制出槟榔花酒这一全新产品,在市场上开创出一片新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自己的联系与合作,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地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社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使社员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据抽样调查,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年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3.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农业的科技化,说到底是农民的科技化。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最终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模式,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农户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也为农民提供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其防风抗浪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能人便是新农民的代表者。不管是合作社中的种田大户还是养殖大户,他们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扩大其种植或养殖规模时,都会大量地聘请农民和其他具有某些特殊技能的劳动力,以保证其经营的规模化。同时合作社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必然向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并不断延伸其产业链条。这将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物流等分工分业,不仅能就地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吸纳大批因金融危机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更能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如潭黎瓜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统购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联合发展圣女果生产基地,其种植规模达3000亩,每亩圣女果可降低生产成本150元。每逢瓜菜上市季节,不少客商为了能找到工人打点瓜菜,除了招聘其他乡镇村民外,还请来定城居民帮工,有时甚至一工难求。“定安黑猪”是定安县标志性特色农产品,蜚声岛内。通过成立“定安黑猪协会”,发展会员120多户,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定单养殖黑猪数量由不足500头发展到6000头,成员户年收益由平均0.5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既增产又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三个问题

1.资金制约。万事起步难,资金是制约合作社做大的第一因素。从调研情况来看,合作社普遍反映资本金缺乏。定安县目前的60多家合作社,各自的投资总额多在100万元以内,有的只有几千元,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很多合作社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更无力扩大经营规模或发展新产业。造成合作社资金短缺的因素有农民收入低出资有限、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等多种因素。一是财政扶持少。今年定安县政府拨专款28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平均到60多家合作社,作用将十分有限。如翰林绿果槟榔合作社2007年从本村19户农民合股起步,当时入股金额不到万元,目前种植“绿果槟榔”2000多亩,虽然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但合作社并没有多少积累。苦于没有财力,槟榔花酒等特色产品后续市场开发一直未能更进一步发展。如果公共财政能对合作社的一个或几个薄弱环节、关键环节给予一定扶持和引导,其资金使用绩效会很大,不仅可以提高合作组织为农服务能力,而且可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二是银行贷款少。农业生产,无论以何种形式,总是要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影响,波动始终较大,加之农民借贷的资金流动性低,因而贷款风险也相对比较大,银行放贷意愿低。目前主要是开展五户联保贷款,每户贷款额度3万元,已有10户向农行贷款30万元,相较于全县2000余户社员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几乎没有可抵押的动产或不动产,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服务尚不健全,在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双重约束下,对农村依法可抵押的荒山、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临着办理难、处置难、变现难等问题,影响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三是社员投入少。定安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但由于入社社员生活并不富裕,入股资金数额小,合作社资本金只能用于启动,无法扩大再生产,难以做大做强。

2.技术制约。一是技术人才有待增加。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奇缺现象更为突出。合作社中的“领头羊”多是种植大户、运销大户等专业户,普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有限等情况。由于人才缺乏,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二是技术培训有待提高。虽然县里有关部门对合作社、对农户也开展培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但总的来说,培训的视野还不够宽,培训的内容与农业生产实际还不能有效衔接,培训的技术含量也有待提高。

3.信息制约。从定安县合作社目前运作的模式看,主要还是以合作社中的种植大户或养殖大户为龙头,实现联产联营,追求的还是规模优势。虽然这些能人基本都是当地经济发展意识较强的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热情较高,但由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考虑,特别是信息短板的掣肘,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局限在一定规模范围内,无法带领全体社员生产上规模、发展上档次、流通上台阶。个别合作社虽然配备电脑等电子设备,也多为摆设,使用频率并不高。目前定安县尚未构建统一的农产品信息网,合作社对市场供求和信息反应不足,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中易处于劣势。订单农业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利益有保证。部分合作社乐于此道,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从定安县实践来看,订单农业的客户群主要还是几个相对固定的大户。如果合作社不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广开门路,实行县内与县外、省内与省外联动,建立多方保障机制,一旦这几个大户临时有所变动,将会影响合作社的发展,甚至给合作社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条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对策,齐抓共管,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和谐发展。

1.开闸资金“水龙头”。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分为无偿、有偿两种形式。无偿扶持方面,政府要继续将支农财政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10个龙头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并把合作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考核范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可以通过“绿箱”政策, 将扶持农业的政策性资金补贴给专业合作社。有偿扶持方面,考虑在城司旗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投资发展基金,采取政府独资或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吸收各种社会资本,特别是一批先富裕起来、有志于乡土建设的本地成功人士。在不影响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前提下,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扶持,重点支持生产十大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并制定具体退出机制。操作上务求公开公正,对有扶持可行性的合作社,经论证后予以资金支持并进行公示。二是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提供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减息贷款、长期贷款等优惠贷款,在五户联保贷款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面。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联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对接县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畅通合作社在生产、收购、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融资渠道。三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鼓励农民入股集资,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扩大成员的融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多管齐下解决融资难题。

2.更新技术“升级包”。一是花钱买智。加强同各科研院校的联手,聘请专家教授加快农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重点高校联手建立大学生农业实习基地,对驻点的大学生给予一定补贴,务求实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难题。二是花钱培训。制定县、镇、合作社三级培训计划,县重点指导镇分管工作的部门及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镇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培训;合作社重点对社员进行合作知识、规章制度、权利义务、利益分配和生产技术培训。邀请农业厅专家、科技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基层解决生产难题。农业局要结合当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使其基本掌握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并使其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适应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取得明显提高,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复合性人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三是总结经验。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偏路子、好点子,合作社要定期组织社员召开经验总结大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农技人员要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包点服务,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总结田间经验,加以推广。

3.打造信息“千里眼”。一是信息到家。县工业信息产业局要及时编印农村科技、市场销售等信息,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信息指导,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二是信息上网。合作社自购或政府赠送电脑等一批电子设备,利用互联网收集农业科技信息,特别是产、供、销等环节的市场信息。县工信局要着手组建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为会员和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建立供求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定安县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篇7

关键词 水果农民合作社;经验;问题;建议;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1.42;F36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0-02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安龙县水果种植面积快速增加,截至2015年,全县水果总面积3 333.33 hm2,其中幼树果园666.67 hm2、挂果面积2 666.67 hm2,总产量6万t,实现全县果品总产值超1亿元。水果品种以优质李、桃、梨、葡萄、柑橘、枇杷、红心猕猴桃等为主,具体分布于招提、钱相、普坪、栖凤等安龙县落叶果树最适宜区域乡镇街道办;以西贡蕉、柑橘为主的亚热带水果种植主要分布于坡脚、万峰湖一线的南盘江低热河谷地。种植水果专业合作社15个,成员总数达到1 600人,合作社成员数500户以上的1个,100~500户的1个,50户以下的13个;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1个,100万~500万元的2个,50万元以下的2个。全县的水果种植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300万元,省级示范社2个。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精准脱贫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拉动贫困户实现产业精准脱贫。

2 经验做法

2.1 由合作社流转土地集中示范

贵州省龙林民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春林合作社等由合作社选准地块,集中连片流转,聘请专家规划设计。选准种植品种,因地制宜,集中种植,对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进行展示、示范。

2.2 抓“两头”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产业定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的、有市场前景的品种种植;二是抓好标准制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制定企业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三是抓好市场对接,做好产品宣传;四是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2.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合作社采取引进和开展地方特色果品基地建设,通过“三品一标”建设,着力品牌打造,狠抓冷链物流建设和积极开展信用融资,促进加工、运输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先聘用周边土地流转农户到基地务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举办乡村旅游、采摘体验、开发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2.4 发挥示范引领,推动精准扶贫

2.4.1 产业带动脱贫。合作社通过集中种植示范,选派精准贫困户和种植户到基地参观考察,技术部门现场技术培训、后期技术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农户按照公司提供的种植技术进行栽种和田间管理。部分劳动力较弱的农户由合作社提供苗木,栽种好后交由农户管理。果品成熟后,公司实行保底价收购产品,确保农户收益。

2.4.2 务工收入脱贫。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优先聘用精准扶贫户农民和土地流转户农民,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按照目前劳动力用工标准80元/d,一般每月做工20 d,每户按1人计算,平均每户每月务工纯收入增加1 600元,年收入可以达到19 200元,从而有效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 合作社在农村“三变”改革中的成功实践

一是在合作社实现收益后,按百分比提取村级发展滚动资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解决空壳村的帽子;二是在合作社实现收益后,按农户土地流转面积按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增加收益;三是由农户提供,合作社种植好经济作物后再返还给农户管理,在经济作物挂果投产后由农户采收后销售给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保底价收购,以此确保农户收益。

4 主要困难和问题

4.1 资金困难

合作社种植的水果,一般都在第3年初挂果,前期管理费用过大,大部分合作社难以承受资金压力,以至于田间管理无法跟进。

4.2 品种定位不准

合作社在种植水果时,对市场的考察、了解比较缺乏,在选择品种时存在跟风现象,对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如土壤结构、气候、水资源等了解不足,导致种植品种不能适应。

4.3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合作社负责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转行种植精品水果,自身技术缺乏,大多是请当地老百姓按照传统种植方法栽种,请农户守护,后期田间管理跟不上,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5 建议

当前,安龙县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对农业发展影响十分有限。根据调查全县果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为加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积极引导,抓点示范

根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安龙县已注册的果树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家,其中贵州省龙林民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李子和春林合作社种植的猕猴桃规模较大,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基地管理相对完善,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具备带动能力和推广价值。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此两地作为重点,积极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全县、全州乃致全省知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引导面上发展[1-2]。

5.2 规范行为,灵活发展

对合作社的发展,要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不干预。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相关部门要从政策支持、组织保障、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协助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坚决杜绝动机不纯、套取国家资金行为。发展方式上,可灵活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贩运大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关键要因地制宜,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4]。

5.3 加大投入,扶持发展

一是加强财政支持。除中央、省、州支持外,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口各单位要统筹安排项目,吸引和支持社会各种资源向合作社流动。二是加强信贷支持。三是强化土地流转支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流转市场,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四是加强人才支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努力打造一批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

5.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严格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深化加工的发展思路,加强冷库保鲜储藏能力建设,延伸果品的上市时间,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创建驰名品牌、著名商标,凸显市场竞争优势。

6 参考文献

[1] 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20-128.

[2]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篇8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农业大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全市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体制创新、完善组织体系的必然要求。全市各级供销社要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办社的方针,积极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使供销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一)以基层社改造为契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层社体制转型中,具有经济能力的基层社可以成为出资成员,不具有经济能力的基层社可以吸纳职工个人出资,与农民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全市大多数基层社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层社的改造找准产业发展的连接点、优势资源的释放点。

(二)以社有龙头企业为支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社有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与农民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三)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平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利用村级综合服务社这个平台,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与农民共同组建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信息交流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

(四)以农产品经纪人为骨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和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中,要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贮藏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经营搭建市场桥梁。

(五)与社会经济组织或经济能人合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行开放办社过程中,广揽社会精英,聚集社会力量,吸纳一切愿意加盟供销社的社会经济组织或经济能人,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前供销社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发挥供销社应有的作用。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学习宣传,营造氛围。要深入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配套政策,准确把握其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专家讲座、开办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及优秀带头人的先进事迹,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掌握政策,规范运作。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依法吸纳农民社员,选择出资形式,制定合作章程,完善工商登记,召开设立大会,承担相应义务,享受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制定盈余分配方案和亏损处理方案,维护社员的合法权利。

篇9

1 以点带面

2008年至今,全市以不同形式共举办农民专业合作培训,培训人员 500人次,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走出去,就是组织有意办社的人员实地参观学习合作社的运作。同时邀请市农经站有关领导以及各县合作社典型代表亲临云县传授合作社创办和发展的经验,并在全 利用广播、报刊进行多方面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典型示范推动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2.机制推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机制灵活,管理民主,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聚集各种资源发展优势突出等特点,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经济法人确定,给渴求富裕、希望发展的农民以较好的时机,农民以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希望兴办和参加合作社,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反映。

3 协调发展

政府出台政策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工商部门简化手续为合作社开办变更提供方便。县农经站组织培训,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财政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并为合作社提供担保,信用社提供资金解决农民无钱办社贷款难问题。税务、供销、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主动提供服务,形成了部门联动、协作服务的局面。

二、主要特点

1 方式多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形式:一是纯种植业农民组成的合作社,主要由农业规模经营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伙兴办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创办的农民合作组织。三是村组干部带头领办的合作组织。四是农民技术人才牵头组织创办的农民合作组织。

2合作社组织建设内容产业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区域产业化,有利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3 合作开放化。近年来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农村区域专业等的局限,形成了跨乡镇、跨行业的合作社,消除了地方分割和行业、部门垄断,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 一是乡镇与乡镇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看,爱华镇、茶房乡、涌宝镇、幸福镇、晓街乡发展相对较快,其他乡镇发展十分缓慢。二是运作质量差,第一产业比重大。全市合作社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少,而大部分发展滞后门围绕特色农产品建立的合作社比重大,占90%以上,而二三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少。三是合作社组建规模不平衡。相对大的规模型合作社比较少,仅占总数的2%.而绝大多数合作社社员出资额小,合作领域宁,服务功能弱,辐射带动力不强。

2自身建设不规范。一是决策机制不规范。发起人既是社长又是理事长,一人控制合作社,决策不民主,合作社社员难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合作社缺乏凝聚力。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没有利润返还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利益联合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三是管理机制不规范。有的合作社章程、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建立,但大部分都不按照规章制度运行,有的合作社仅是为申报项目和贷款而建立,导致合作社办社宗旨与实际操作两个样,随意性较大。四是实力不强,带动力弱。现有合作社总体规模小。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人数20人,多数在村组或本乡镇范围内组建,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力有限。五是产品单一。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生产单一的农产品为主,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农民缺乏足够吸引力。六是技术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和社员的联系比较松散,对农户的带动力弱。

3 人才、技术、信息缺乏。一是各部门缺乏懂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专业人才,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和掌握市场信息的带头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二是合作社的产品为农业初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深度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由于思想保守,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交流较少,供求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影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4 缺乏发展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规模小,绝大多数没有抵押物,贷款困难,从而严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扩大再生产。

四、几点建议

1 领导重视。统筹兼顾,总揽全局,促进地区产业的均衡有序发展。同时要重点突出培养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着力扶持新兴领域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可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 加强指导和监督。按照“积极扶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规范性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以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目标,建管齐下,质量并重,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协助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

3 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农业网络和管理职能,牵线搭桥,使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联合,与外地同产业合作社结成对子,壮大内部生产规模和实力,延伸外部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产业内涵和产值,同时引进懂管理的技术人员定期授课,加强农产品科技成果的转化。

4整合支农资金,扩大融资渠道。首先按照“用途不改,集中使用”的原则,要在每年用于农业、林业、畜牧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专用于扶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信用社信息沟通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信用社要给予合作社信贷倾斜。

5.做好协调和督促指导。农业农经部门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任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具可操作性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为合作社提业定位、经营策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同时要理顺农经部门体制,将事业性质单位调整为行政单位,确保有效指导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10

【关键词】花园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经济体制改革、经营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农民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以章程为依据、以增收为目的的新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快了发展。

1 花园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2年底,我乡先后成立了蔬菜、种植、养殖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余家,其中在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家,入社社员达到415户,社员股金达到256.28万元,带动2720户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

在发展类型上,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是龙头企业(公司)带动型。即龙头企业(公司)带动发起,建立“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如巴里坤县农牧兴达有限公司领办的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农户发展牛羊育肥;二是村级组织领办、有关部门牵头型。即由村级组织发起,建立“村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这类合作社充分利用了技术人才、场地、管理经验挂靠村级组织的有利条件,如花盛刺绣专业合作社;三是农民自发组合型。由农民围绕某一种农畜产品,自发建立“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简单的组合,达到了技术联手、生产联动的目的,如巴里坤县德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巴里坤县花园乡农兴饲用玉米专业合作社、鸿羽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四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农民大户参加,由农民中的能人牵头创建的“能人大户+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合作社依托能人大户现有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销售网点等优势,发展较快、成效明显,如巴里坤县昌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巴里坤农丰园合作社、远疆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荣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花园双峰奶驴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发展趋势上,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呈现“五个转变”的特点。即由不规范各自为政发展向规范有序稳步发展转变;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由亲戚邻里间联合向跨县乡跨行业合作转变;由单纯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能人单独闯市场向抱团作战转变。

2 初步发挥的积极作用

2.1 促进农业结构有效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群众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和营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县里、忙在乡镇、冷在农户的被动局面。

2.2 促进组织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现了规模经营。

2.3 促进先进技术广泛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典型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不了、而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了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认识有些不足,支持力度缺乏

有的合作社只注重眼前利益,把上级给不给钱和给多少钱作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提,而忽视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潜在效益。有的农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只能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

3.2 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

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3.3 活动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党政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3.4 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具体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合作社成员的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彼此之间的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有官办性质,行政干预较多,偏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