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范文

时间:2023-03-26 07:2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暗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暗示

篇1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哲学课上,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正和学生谈论着“真理”的问题。

教授拿出一朵花,说:“真理就好比这朵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你们仔细闻一闻,闻到花香的请举手。”

学生们纷纷嗅闻着空气中的香味,不久,有两三名学生举起了手。

教授的表情看来有些失望,他拿着花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说:“只有这几个同学闻到花香吗?请你们集中精神,再仔细闻一闻吧!”

学生们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用力吸气,都希望闻到教室中的香味。

不久,有三四个学生也举起了手。

“好极了!”教授鼓励道,“你们只要仔细闻,就会发现这朵花真的很香!”

学生们一个个举起手来,从十多人变成二十多人……最后全班都举手了,只有一名学生例外。

“谢谢,你们可以把手放下来了!”教授说。

接着他缓缓走到没举手的学生身旁,问:“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学生战战兢兢地说:“教授,真是抱歉,但是我真的什么味道也没闻到。”

“你确定吗?”教授又问。

“是的,我非常确定。”学生回答。

教授突然话锋一转,指着那名学生说:“我们刚刚谈到‘真理’的问题,这个教室里,只有他才是真理啊!”

其他学生一脸愕然。

教授扬扬手上的花说:“这朵花是塑料花,怎么可能会有香味呢?”

绝大部分学生闻到了根本没有香味的塑料花的香气,正是由于受到了教授的心理暗示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的方面。

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恶性的心理暗示,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疾病症状消失,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篇2

心理暗示,这其实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都经常存在的,只是往往被我们忽视的事情。今天,陈一就和大家说说心理暗示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内心的秘密和密码。

真实案例:

某个国家一位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在征得了相关部门的同意之后,心理学家决定对他进行了一个测试:于是,心理咨询师带他去了一个十分安静和封闭的空间,然后给他蒙上眼罩,让他把手平放在一边,中间也用东西阻隔着,然后语气平和地对他说:我现在拿刀片割你的手腕,现在开始流血了,我现在用刀片割你的手腕,你现在的手开始流血了……心理咨询师重复了大概20次以上……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居然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这个犯人就停止了呼吸!而实际上,心理医生并没有拿刀片的正面割他的手腕,仅仅只是拿刀片的背面不停地碰了碰对方的手腕,仅此而已。

心理暗示: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心理暗示吧,通常意义心理学上说得很清楚:暗示就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观点和意见。

生活中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有很多的暗示,也有很多的暗示的来源,比如说:他人给你的暗示,你自己给自己的暗示;社会来源的暗示,自己对自己的暗示;感情因素的暗示、物质影响力的暗示;有意的暗示,无意中的暗示;直接的暗示,或者间接的暗示等。

心理暗示规律:

其实,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的话,心理暗示也有自己的规律:比如,暗示者地位、权利、威望、名声、年纪、人格魅力越大的人,他对暗示的效果的影响就会大很多;我们再看看被暗示者呢,如果对方独立性比较差、不自信、文化素质不高等都是比较容易被暗示的对象和人群。

当然了,从心理角度看,一般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被暗示,年纪越小的也越被容易暗示。

当被暗示者处在人生低谷期、做事情很不顺利,有直接的生活困顿或者是深层次精神阻碍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被暗示的人群。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幸福的人很少去算命,而去找人算命的一定是这段时间工作、学习、生活、情感不顺心的人,才去找个安慰和寄托吧。所谓算命先生也正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态和心理。

暗示体会: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寒冬的清晨,你醒来的时候会很纠结和挣扎:起来还是不起来呢?起来冷,暖暖的被窝对你的吸引力是超级大的!可不起来行吗?当然不行,工作怎么开始?今天的任务怎么完成?早餐怎么办?又不吃了吗?路上堵车又怎么办,迟到你就麻烦大了!所以,你还是给了自己心理暗示:为了生活起床!

然后呢,抓紧时间穿衣服、刷牙、洗脸、弄早餐,胡乱吃早餐,有小孩的还要送去学校,有爱人的还得顺车接送去单位什么的,你心情未必好得起来。这个时候,你还是需要心理暗示的,一般我建议你,在离开房间之前去照照镜子,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微笑5次,然后大声告诉自己说:我很帅,我很靓,我心情很好,我身体很好,我工作很好,正在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努力奋斗!你真自己接下来的心情也会好起来。

去单位见到同事时精神焕发,对别人其实是心理暗示,大家谁都不希望一大早就看见一张苦瓜脸。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开心所以我开心,你顺利所以我顺利,你努力所以我努力,社会就是这样前进的,所以,互动良好的心理暗示会让大家愉快相处的。

篇3

小海五岁多的时候到处跑,有一次摔到院子旁边近一米深的沟里,后脑勺碰在石头上,流了好多血,还昏死过去了。妈妈说,就是那次摔跤留下了后遗症,才会让他脑子这么笨的。小海每次听妈妈说这话都很难受。他和妈妈多次去医院检查,想治好这个后遗症,可每次医生检查后都说小海的智商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

既然没有问题,为什么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呢?随着中考的临近,小海的压力更大了。他每天在课堂上都会坐立不安,晚上睡觉还会失眠。有一次实在睡不着,想到自己脑子这么笨,不是读书的料,干脆退学算了……想着想着,小海就坐在床上哭了起来,他真不知道今后的前途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办?

[心理分析]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小海的问题很大原因是由于他妈妈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因为他妈妈看到他摔到头的时候,就有了“孩子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结果造成了现在小海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扰。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如果长期接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使人情绪产生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

从小海的案例看,由于长期受不良心理暗示,影响了他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他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导致学习困难。

[专家建议]

篇4

小虹是位长得很清秀的女孩,还是班长,成绩一直很不错,可是最近遇到了麻烦,心里七十八下。这个麻烦出在她的身体上,前几天她的手不经意地摸了摸自己细长的脖子,让她万分恐惧的是——自己好像男生一样,有喉结!她不太清楚这是真的,还是因为自己比较清瘦的原因。但她好害怕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从此,休息时间甚至课堂上小虹都会想到这个喉结问题,弄得她思绪纷乱,思维难以集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她不知道以后该怎样面对众人?

心灵导航:

小虹你亲耳听到有人为了这个在嘲笑你吗?事实上,你永远不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的。谁会关注到这样的细节呢?再说,喉结是人体发声的重要器官,哪一个人没有呢?只不过男性的要突出一些而已。你为此产生烦恼和担忧,其实是心理暗示的影响。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相同。人从气质上来分,有胆液质、神经质、多血质和黏液质4种,大多数人又同时具备这4种气质类型中的几种类型。胆液质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质型的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较慢。大多数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儿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语言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的作用。

给予暗示者的权威性和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有一位很有名望的沈老师,他曾在一所省重点中学连续教了十二届高三毕业班。每年高考前一天的晚上,总有学生到办公室来找他,说怎么也睡不着,希望他帮助想想办法。沈老师每次都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小瓶子,取出一粒白色的小药片,告诉学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安眠药,让他们吃了后就去睡,明天早晨会感觉特别有精神的。学生吃了药片高兴地回寝室睡觉去了,第二天见到沈老师都说,你的药真灵,晚上还想要一片。沈老师就告诉他们,这药的功效特别长,吃一片至少能管三天,今晚不用再吃了。他们都信以为真,随后的两个晚上也都真的睡着了。其实,沈老师哪来什么特效安眠药,他给学生的仅仅是一粒普普通通的维生素C,把它当做“安慰剂”给学生服用了;它对那些面临高考心情特别紧张,渴求老师帮助,而且对老师充分信任的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心理暗示,从而出现了希望达到的药效。

小时候的圣安·玛丽亚很丑,脸上又有一颗黑痣,大人歧视她,孩子们不愿意和她一起玩,就连父母也不喜欢她,让她读了四年书就到农场做工。尽管她已经10多岁了,喜欢读书,渴望学习,但是她除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别无它法,每天拼命学着干活,一有空就捧着书看。

一天,她坐在大路边的草垛旁读一本书。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走过来,指着她,对陪同的人们说:“这个女孩子,一定是你们这儿最有出息的人。”有人说:“她脸上有一颗黑痣,是不幸的标志呢!”老教授一愣,走到她面前,轻轻地抬起她的下巴,仔细地打量她,然后回头对他们说:“这颗黑痣呀,是一颗罕见的幸运星!”

这位著名教授的预言,使好事接连降临到圣安·玛丽亚的头上——镇上的中学要她去念书,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一位农场主认她做了干女儿,要为她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帮助她的父母很快走出了贫困。

后来她真的很幸运,走出小镇,成为剑桥大学的博士,爱丁堡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一个大名鼎鼎的社会活动家;再后来,还做了伦敦的市长助理,即将被提名为皇家科学院院士。就在这时,圣安·玛丽亚住进了医院,医生说,那颗黑痣,发生了癌变,癌细胞已经侵入了她的脑组织。

这时候,圣安·玛丽亚才知道,那位教授给予她的,不是幸运,而是挑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每一个人的外貌,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如意,但我们内心的自信和勇敢,时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却能把它们转化成为自己的无穷魅力。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在学习与生活中,懂得使用积极的暗示,可以让事情更美好。而习惯使用消极的暗示,往往把事情弄糟。比如,有的女孩儿老是觉得“人家不喜欢我”,到头来发现,大家果然不再喜欢她了。因为她老是这样暗示自己,大脑的意识就停留在她那些不好的方面,她的行为就难以逃出这些不好的方面。

还有的人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能力差,到头来,他真的差了,因为这样的暗示令他减少了努力尝试的机会。一个老暗示自己失败的人,就会失败。

心理暗示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解决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3——12岁的孩子最适合用心理暗示技术来治疗心理问题。因为儿童天生好奇,想像力丰富,有能力接受多元价值观念,改变固有观念,不像成人那么有偏见。用心理暗示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孩子的学习障碍、自卑问题。另外,对治疗像吸手指、咬指甲、尿床、做噩梦、口吃等问题,以及牙痛、手术前的焦虑、肥胖、焦虑、慢性病、皮肤病、癌症等问题都有显著疗效。

篇5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篇6

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立新

肥胖性脂肪肝的节食心理疗法是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纠正肥胖者由于异常饮食习惯所致的过食行为,以培养有助于减肥的良好饮食习惯。

1.厌恶法 运用外界的因素使人对肥胖行为产生厌恶心理,以抑制强烈的食欲诱惑。比如在进食的场合,写上预防肥胖和脂肪肝的某些警句。如“肥胖将使你臃肿难看,体弱多病”,“脂肪肝将导致你肝脏损害并会诱发肝硬化”。当你对美味佳肴正欲饱餐一顿时,这些警句可能起到告诫作用,使你能有所克制,保持节食的良好习惯,从而不至于纵饮纵食。或由治疗者讲述厌恶情感或反应,将之与肥胖者想象中的不良行为的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减少饮食的总量,并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

2.想象法 有人体验肥胖者在食欲强烈的时候,只要想一想自己如果过食而使体型臃肿,进而会诱发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那就会使其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胃口大减,从而不思饮食或不至于过量饮食,达到节制饮食减轻肥胖的目的。

3.转移法 当肥胖者无法摆脱强烈食欲诱惑时,运用心理转移法,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或某一项活动上去,这样往往有可能使之“拒食”或无机会进食。比如,在产生食欲之际外出游玩或咀嚼一些低热量的食物如橄榄、胡萝卜、口香糖之类。具体活动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加以选择,吸引力越大,兴趣转移越快,节约饮食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4.自控法 即通过记录饮食日记,自我监控、观察、认识自己的饮食行动,以便自我控制。根据肥胖者的膳食特点,可依据下列四条原则来改变饮食方式:一是在一定的地点、时间就餐;二是不边看电视边进食;三是进食时细嚼慢咽,仔细品尝味道;四是自己主动控制饮食量,造成每日中、晚餐之前有半小时以上的饥饿时间,从而产生饥饿感刺激人脑,使人脑发出将体内积聚的脂肪变成热量的信号。经过反复刺激,就使脂肪代谢系统的功能得以健全,也就达到了减肥目的。

上眼皮松小心重病

文/杨锐

电视剧《过把瘾》中,当男女主人公历经情感考验后要重归于好时,男主人公却得了重症肌无力,粉刷新房时刷子一次又一次不听使唤地从手中掉落。观众也因此较早地记住了重症肌无力这种神秘的疾病。

其实,像男主人公这样肢体无力时,病情往往已很严重。当发现上眼皮向下耷拉的时候,就要警惕该病了。

许多患者上眼皮向下耷拉往往去眼科就诊,但眼科医生很可能找不到真正原因。也有的人选择去美容院做手术,强行把眼皮提起来,但上眼睑还是无可救药地耷拉下去。治疗后眼睛虽然睁开了,但上眼睑美容术的一刀痕迹再也无法消去。

篇7

摘 要 心理作用在乒乓球比赛中起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比赛的输赢。心理暗示能有效的调节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现。在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合理的运用有效的心理暗示来唤起自己的良好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为赢得比赛是胜利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乒乓球比赛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别人无意识地按照特定的方式行动,或者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类时刻都生活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之中,所有的词汇和情境也都具有暗示作用。实践证明,通过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一、心理暗示的分类

(一)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有意识地向对方直截了当地发出信息,使其不加考虑地接受,以达到预期的反应为目的而不会引起反抗。间接暗示是向他人发出比较含蓄的信息,既不显明动机,也不指明意思,而是让受暗示者自己去理解暗示的内容,从而接受其暗示,这种暗示称为间接暗示。这种暗示往往含意深刻、委婉自然。

(二)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暗示称为积极暗示;对人的心理行为和生理功能发生消极作用的暗示为消极暗示。

(三)物的暗示和人的暗示

由事物和情境提供线索的暗示称之为物的暗示。人的暗示就是指由人的自身因素引起的暗示,它主要分为语言暗示、表情暗示、行为暗示等等。

(四)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利用一些心理语言来说服自己去接受某种观念,使情绪与意志发生改变。他人暗示是指暗示内容来自于他人,但却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心理暗示在乒乓球比赛中的作用

运动员在乒乓球比赛中技术、战术的发挥受心理影响的因素较大,在一场比赛中甚至一个球的比赛中,复杂的心理活动都在紧张地进行着。有些运动员技术虽好,赛前制订和赛时使用的技战术也正确,但在比赛中由于运动员个人情绪的变化,技术战术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来。最终导致比赛失利,因此心理作用在比赛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赛前的暗示作用

在运动员比赛前对其进行暗示。(1)人的暗示:教练和队友对即将上场比赛运动员的暗示。教练和队友可以从语言、表情和行为上暗示比赛运动员,让运动员放松身心、感受比赛和积极争取比赛的胜利。(2)积极暗示:教练和队友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明确的向运动员表达他可以赢得胜利;同时运动员也可以积极暗示自己一定能打败对手取得胜利。比赛前的心理暗示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高涨,提高比赛的质量和效果。

(二)赛中的暗示作用

在乒乓球比赛的过程中,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纠正运动员的认知偏差、克服负面情绪、维持良好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保持自信心。在比赛中,由于周围环境、对手水平的发挥、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情绪状态,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改善情绪,使运动员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自信心。同时,比赛中有针对性的引导暗示,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技、战术打法,以取得好成绩。

(三)赛后的暗示作用

运动员每次比赛后的心理定势会影响下一场比赛的心理状态,即比赛后的心理定势可以影响后续的操作表现。因此,比赛后的心理暗示对于整个比赛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在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自我暗示:“只要集中精力打比赛,比赛也没想想中那么难”。也可由教练员进行暗示:“你集中精力打比赛了,比赛会按着你的比赛节奏走,这样能比较顺利的拿下比赛”。这些比赛后的暗示能使运动员保持良好比赛情绪,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进而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三、正确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

(一)多种暗示手段相结合

在乒乓球的比赛过程中,除了教练要适时的运用有效的暗示,也应教会运动员有效的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暗示手段,使运动员在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有利于运动员的成长。

(二)应有鲜明的针对性使用暗示手段

运用暗示手段时应针对运动员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使用简明有效的方式达到改变运动员的情绪表现,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才能使运动员正确的动作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被弱化,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得以解决。

(三)采用积极的、肯定的方式

心理暗示时,避免使用消极意义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如在比赛中教练员应使用:“要积极主动、敢于上手”代替:“不要乱打”。运动员可以用“我我一定能赢”代替“我可能会输”。对于运动员每一次好的表现和成功,应积极给予赞许的微笑或点头予以肯定,而不是面无表情。

(四)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处于落后的状态时往往会有不良情绪,同时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这时教练员应及时使用暗示手段转变运动员的注意力,使其指向运动员的强项、对自己有有利的方面、特长或成功表现,这样会增加运动员的自信心而使情绪稳定,进而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五)强化成功点,弱化失败点

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难免会出现失误,教练员对于运动员每一次的失误和失败都应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以赞扬,这样可以使运动员对比赛始终充满自信和热情,才会在下一次的比赛中敢拼敢搏。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要分析比较,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法,而不是因为队员的一些失误进行训斥、指责,从而对运动员造成负面的情绪影响。

(六)注重过程性问题

在比赛的过程中,使用暗示手段时应注意过程性问题和现象,而不考虑结果性问题。暗示应是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进行的动作和比赛上,而非结果的输赢上。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球每一分的比赛上。

四、结论与建议

(一)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通过改变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能,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可以使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争取比赛的胜利。

(二)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应首先确定影响心理状态的不良因素,有效运用暗示手段弱化不良因素,强化良好因素,从改变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使运动员保持冷静的思维和拥有积极的比赛态度,使比赛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换。

(三)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应采用合理的、积极的、肯定的暗示,强化成功点,弱化失败点,应有鲜明的针对性,注重过程性问题,调节注意的指向。

总之,暗示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首先,无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自己都要很好了解暗示的方式、方法和作用。其次,懂得合理有效及时的运用暗示的方法来改变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使比赛朝着有利方向发展,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篇8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演奏技术是是演奏者衡量自我演奏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演奏者驾驭音乐作品的、完整诠释音乐的一个基本保证。对钢琴技巧好坏与否的不同群体来说,演奏技术不能完全发挥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普通的钢琴演奏者来说,本身有限的技术更容易受到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因素有差异,那么结合心理学知识,并具体到心理暗示这一特殊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就成为首要的一项工作。

1 心理暗示的定义

心理暗示,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也是指人们接受外界事物、影响主观判断和态度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特点。

结合广大演奏者具体而论,有的认为自己的技术普通,自信心不足,在演奏时往往在担心自己技不如人,产生“我弹的不好,一定拿不了名次”的想法,于是真的发生了所担忧的情况;有的认为自己在现有的条件下学习的很好,临上场鼓励自己,在这种暗示下也许获得了意外的名次。这些或好或坏的结果可以说都是心理暗示产生作用后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心理暗示的作用很大,所以探寻钢琴演奏前合适的心理暗示信息,并且加以利用,才能对演奏产生积极影响。

2 心理暗示对钢琴演奏技术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对钢琴演奏来说,心理暗示的影响大致有两种: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搞清楚这两种影响会对心理产生什么作用,才能有效避免不良心理暗示,并最终能达到有效的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目的。

2.1 消极的心理暗示限制演奏技术的正常发挥

“许多没有经验的钢琴弹奏者都很胆怯,仿佛有一种‘钢琴恐惧症’,他们常常弹错音,还做出许多多余的动作,而且很容易显得僵硬,不善于利用手和手臂的自然重量,而让手‘悬挂’在那里――总之,一切没有信心的征象都表现出来了,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尽管这种缺乏信心的情形看起来仿佛纯粹是生理上、动作上的,但请相信我的经验:它首先总是心理上的”。① 涅高兹的话很清晰的分析心理暗示对演奏技术的影响,弹奏者的怯弱就是心理暗示给自己的不自信:自己过分的担心演奏不够好,错误和紧张感充斥着乐曲的感觉中,让人明显的感觉到动作的僵硬,从而使自己本来就有限的弹奏技术更加不如人意。甚至出现心理负担大,精力不集中而忘谱。所以说演奏的心态至关重要,不要让不利的暗示增加精神的负担。因此无论日常练习还是正式的演出我们都要培养良好的音乐意志。所谓音乐意志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音乐活动目的,调整情绪和情感,有目的去满足最迫切的音乐需要的一种音乐心理过程”。②

2.2 积极的心理暗示保证演奏技术正常发挥

想要弹奏时技术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首先是放松,而想要放松就必须自信,这时候“自信”这个心理暗示就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拥有好的心态以及强大的自信,使得人们在演奏时很容易放松并调整好心态,不仅技术能正常甚至超常地发挥,音乐也会具有丰富的感染力,透漏出演奏者的坚强和乐观。因为人的行动和精神是有联系的,说得就是精神和行动具有同一性。③即“生理的或肉体的过程伴随着精神过程,生理或肉体的过程是’精神的真正实质”。④放到钢琴演奏方面可以理解为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与他演奏技术的高低息息相关。在《演奏者与技术》一书的第九章就主要谈到:培养刚毅的品质是音乐演奏家技术训练的方向之一。“为了能够娴熟地、特点鲜明地、气势磅礴地、充满魅力的演奏音乐作品,演奏家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自己的能力,这是一条公理。如果演奏家在舞台上犹豫不决,那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成功”。⑤

3 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节演奏者的心理状态

3.1 详细分析自己的演奏技术并进行合理定位,最终寻找到最佳的心理暗示信息

对国内普通音乐教育机构的学生而言,有些学生个人起点比较低,注定存在大量演奏技术很一般的演奏者,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形成一种合适的定位:不要盲目的和钢琴家去攀比技术,正确的对待适度的恐惧。“如果人类有一天不再感到害怕了,那么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恐惧的感觉常常激励我们去创造和发明使我们免于恐惧的手段。对有些事物的恐惧是必要的,我们不必刻意的消除这些恐惧”。⑥从这段话能很明显的看出,不需要太在意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更不能刻意夸大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演奏时也同样需要平和的心态,以防止弹奏状态过度松懈,造成技术上的随意和松弛,一定记住适当的自信加上稳定健康的心态,保持适度的兴奋,才能使你焕发新的力量。

3.2 积极查阅演奏作品的音乐背景,做好充分的演奏准备

音乐是弥补演奏者技术上缺陷最有效的(下转第219页)(上接第216页)方法,可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演奏不好是技术不够纯熟,无法按照心里的感觉丝毫不差的演奏出来,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技术的缺陷大多数人都有,有好多演奏的很出色的钢琴家也一样。不同的是,他们的音乐造诣更高,在表达作品时非常的投入,技术的缺陷真正被忽略时,听众听到的就只剩下美妙的乐音了。音乐是很抽象的东西,自己用什么情绪演奏,就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音乐感受。如果只是注重技术上的发挥,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冷漠的,没有感情的。所以音乐的修养、感觉、内涵是最应该重视和提高的。针对普通的演奏者,从乐曲类型、风格特征、创作特点到乐曲创作背景,都可以拿来作为填充自我音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曲子就很深的了解,对乐曲表达的情感和作曲家的意图有了更深的感悟之后,演奏时就会更容易融入音乐中,这就会很自然地忽略了技术的缺陷和焦虑情绪。我想心理暗示这时的内容应该是音乐所真正需要的,心理暗示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决不仅仅是把作品创造出来,每一门学科都有历史积累下来的必要资料,不学习历史资料就难于创造。音乐表演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关键在于艺术想象的质量”。⑦如此看来,提高就是把别人的东西经过努力实践然后消化吸收,我们的演奏行为才能脱离低级的状态,真正的去演奏音乐,表现钢琴的经典作品。其实概括来说就是“用心”。⑧“用心”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因而演奏者还是要从点滴做起,积累演奏的心理和实际的经验,将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演奏技术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4 结语

要想保证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需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情况、分场合的进行自我调节,多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尽量使演奏技术不再受心理不利因素的干扰,从音乐表现等方面努力,不要让技术成为一个纯粹的演奏问题,从而使演奏技术达到质的飞跃。

注释

①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2.

②张凯.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③心理学有本著作提到“机能同一”的心理一元论。

④熊哲宏.心灵深处的王国[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0.

⑤根纳季・齐平著.演奏者与技术[M].董茉莉,焦东建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73.

⑥乔舒亚・列勃曼.心灵的自救[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103.

篇9

心理暗示之一:让学生产生荣誉感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一次很好的激励学生荣誉感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担任升旗手,在国旗下讲话是莫大的荣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在开学初就制定关于升旗手资格的规定,让所有的学生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竞争,对于那些在竞赛中获奖,为班级、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加分,让荣誉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在升旗之后,让升旗手谈心得,让大家谈感受,延续分享荣誉的时间,使其继续激励学生,把荣誉做足做大做到极致,不仅教会学生争取和维护自己的荣誉,更要利用荣誉的力量来帮助学生在各种能力上取得进步。荣誉感是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的,因为向往他们就会努力,就会付出,在努力的同时得到进步、成长。

心理暗示之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向善的,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因为个体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不同,他们的表现不一样。特别是对于一些我们认为的差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因为自我管理自我克制能力不够而导致成绩逐渐下滑,他们要面对同学的讥笑、老师的冷眼、家长的指责,以至于丧失信心,越来越差。小学三四年级是分水岭,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在班级排名靠前的同学会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好,反之越来越差。转变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此老师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在课堂上当我看到有学生走神时,我可能会说,你们看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这时那个同学会马上坐好,注意力一下就上来了,这不比批评好得多吗?看到一个同学作业写得潦草,我会找他谈话:今天的作业比昨天有进步,我想明天一定会写得比今天还好,是吗?我还尝试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跟踪,把我想要让学生做到的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渗透给学生,然后每周一次给学生写评语,以鼓励为主,用肯定的方式加以强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心理暗示之三:让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篇10

一、各种心理暗示作用其表现

(一)自我暗示压力

很多学生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不错,在人生目标与方向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临近高考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产生怀疑,变得焦虑不安,心神不定。这时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服用维生素C,吃一定量的洋葱、菜花、水果、菠菜等食品。

(二)比较暗示压力

每年高考前的诊断考试是学习成绩的测验,但很多学生把成绩看得较重,部分学生成学绩好,而自己落后,迫使心理素质差、稳定性不强的学生产生不安、焦虑压抑的心理-产生学习高原期问题,感觉自己使不上劲。这时家长要学会倾听,领会学生的意图,使孩子正确认识高考,确定合理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三)成绩暗示压力

各个学校在高三诊断阶段,都有意无意把成绩公布,然后和几年录取成绩相比,让学生自己对比,使很多心理素质差、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偷偷失落,进而使心理负担加重。特别是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及责任,说你的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你会做得更好,考得更高等鼓励话语,使学生为挖潜力而焦虑、紧张。比如,有考生就谈到,差不多每科教师都找自己谈过话,让自己放松点,可作用仍不大。在学校隔三岔五的失眠,回到家里补觉。

(四)时间暗示压力

学校、各班都有高考倒计时牌,很醒目挂在显著位置,以督促学生更快更好地复习,结果使部分学生的神经系统紧张、人脑刺激增强,产生高压状态,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心中产生焦虑不安,学习效率不高,继而觉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复习。

(五)家庭关注压力

这主要是高考临近,家长对孩子每天都嘘寒问暖忙前忙后,以学生为中心,对孩子全方位地照顾,潜心为孩子服务,由于家长的关心关爱使孩子心中产生报答的思想,这种思想诱发产生高考的过程、结果,促使人脑高度兴奋、神经异常紧张。家长采用转移减压法、运动减压法、环境减压法。科学安排学习、运动,陪孩子听音乐、聊天、逛商店,听孩子讲学校的事情等。

(六)亲友暗示压力

高考接近很多亲友有意无意会打听关心孩子的学习及以后上学的方向,他们定时或不定时去打听,去关心学生,特别是直系亲属,每天都要打听、关心。结果使学生产生焦虑这样家长及亲友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七)社会暗示压力

社会过分关注高考,以高考论英雄在成败定命运,的社会价值观给学生带来压力同时高考前紧张的气氛也严重影响孩子的人脑神经、电视、报纸人肆宣传,满街的巡逻车和警察,校门人山人海的家长都刺激学生的神经,加速学生心理的焦虑。这时要调整心态,做几次深呼吸,暗自暗示自己我能行,我有能力取得好成绩。考前一个人安静,不讨论任何有关的问题。

二、缓解心理暗示作用的方法

著名教授王极盛研究高考学生心理多年,他提出了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的要诀,并且介绍了五种方法。

(一)学会深呼吸

早上或者晚上,一个人,很安静的时候,打开窗户,坐着或者躺着,闭上眼睛,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要缓慢地吸气,然后停住几秒,再慢慢地吐气,重复多次。

(二)全身肌肉放松法

肌肉放松训练时,考生要保持心情轻松,并舒适地坐在椅子上,训练最好在遮光且隔音设备较佳的房内进行,直到感觉到紧张到达极点,方可完全松弛卜来,让有关部位的肌肉显示出十分无力,特别要用心体验放松后的一种快乐感。

(三)按摩内关穴

考生可以握一下拳头,握完拳头之后,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中间。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顺时针按摩左手的内关穴,每回36次,能起到消除疲劳保护心脏,调节情绪的功能。

(四)自我宣泄法

心情不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把心中的苦处能和盘倒给知心人并能得到安慰的人,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明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向亲人倾诉,学会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倾诉给他们,也常会使心境立即由阴转晴。

(五)积极想象

积极想象技术是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技术,积极想象时你历历在目地魂游太虚,还可以通过与音乐引导意象的结合,扩大积极想象的运用领域,发挥激发意象和促进放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