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山东安丘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8-02

目前,安丘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 098家,合作社成员3.7万人,带动农户7.9万户,关联基地1.53万hm2。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费用39.3亿元,销售农产品27.8亿元,盈余9 820万元。合作社涉及领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服务业、加工业等多个行业,并不断发挥组织载体优势,规范质量安全标准和农业技术规程,对农户进行农业标准化技术知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技术培训,建立规范化农业种植基地和养殖场,对内有效组织农业生产,对外统一农产品质量和价格,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1]。

1 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创办主体多元化

安丘市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推动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大户带头型,主要由农业经营规模大户牵头,与农民合伙兴办的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由村委会干部牵头,组织农民发起成立的;三是基层服务组织领办型,由基层服务站所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四是龙头企业创办型,主要是以食品公司为主,联合广大种植(养殖)户成立的合作社;五是特色产业链接型,即发挥当地特色产业优势成立的专业合作社。

1.2 内部管理规范化

在合作社管理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经营行为,坚持走农业标准化道路,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规范管理措施,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重大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制,确保实行民主管理;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分红坚持以按社员交易额分配为主。同时,以订单、合同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1.3 扶持措施常态化

一是加强财政扶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每年组织1次“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活动,市财政拿出10万元资金对入选的合作社进行扶持奖励。二是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在全市选择影响面广、带动力强、对区域化管理贡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已发展培育了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市财政拨出逾30万元扶持资金,分别按A级、2A级和3A级不同标准给予奖励。三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2012年以来,安丘市合作社及其社员共计获取农村信用社贷款1.2亿元,缓解了合作社及成员的融资困难。

1.4 合作模式多样化

一是开展横向联合,探索组建合作社联合社,解决单一合作社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例如安丘市石埠子镇12家樱桃专业合作社,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组建了安丘市石埠子樱桃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成立后,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规模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近10万元,联合社还计划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延伸,挖掘产品增值潜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开展合作社资金互助试点。针对农民生产资金严重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在安丘市鸿祥养牛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合作社资金互助试点,共发展社员76人,筹资160万元,累计向社员发放扶持借款298万元,扶持养殖户68户,增加出栏商品牛300头,新增社会产值200万元以上。三是发展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农民既可得到土地租金的保底分红,又可到合作社基地参加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目前,全市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已发展到15家,入股农户1 918户,入股土地面积401.87 hm2,折合资金1 753.8万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开辟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新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化程度低。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情况来看,规模小、效益差、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的合作社运行状况不佳[2],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销链接不紧密,重盈利而轻服务,社员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偏离创社宗旨。由于现行法律、政策对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要求很低,工商部门基本上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办社门槛低,导致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一批无出资、无场地、无运营的“三无”合作社;还有少数合作社被办成了个人企业,只赚钱不服务。三是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完全按照合作社原则运作,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社员控制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社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四是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一些合作社处于成立初期,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不足,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再加上一些社员观念落后,财务知识欠缺,监督意识淡薄,导致一些合作社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五是经营资金普遍不足。由于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金来源与积累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税收政策上,由于地方税务部门未做好会计报表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高昂的产品认证注册费也让刚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承受。

3 对策

3.1 坚持质量和规模并重的发展原则

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协调统一,追求量而忽视质,只会让大量条件不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盲目进入市场,合作社自身难以生存,同时会挫伤社员的积极性,也极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若强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的增加,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现代农业的整体推进。应坚持量质并举的原则,既注重量的增加又不忽视质的提高,并不断加强对已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根据标准化建设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逐步规范化;对于还未成立的农民发展合作社,对其组建工作进行指导和扶持,从源头重视起来,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3]。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建设,开展示范社评选活动,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并以切实的税收优惠政策刺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方式、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示范带动作用,并不断采取措施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发挥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3.3 搞好宣传培训,提高成员素质

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训力度,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规划,从法律法规政策、经营管理业务技能、合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熟悉合作理论和合作政策,并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办社能力,增强其合作意识,同时规范内部行为,从而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3.4 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针对目前多数合作社财务管理观念淡薄的问题,应增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能力,完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和账目完整,并定期向社员公开合作社的财务状况,接受全体社员的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兼顾投资社员与生产社员双方的利益,实行按资分利与按量返还相结合的收益分配制度。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并充分发挥“三会”的职能作用[4]。

3.5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

要通过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养殖)合同,并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产品的一条龙服务管理模式,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领域“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原贺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组织化的新载体[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6-18.

[2] 王生叶,薛兴利.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3(9):122-126.

篇2

但是数学作业又是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通过及时完成作业,可以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对教师来说,也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反馈信息,可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当、针对性强的数学作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我们应如何设计我们的数学作业呢?结合多年在农村初中任教数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1.作业设计要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思维性。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求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趣”,努力提高作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牵动农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当学习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而且知识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原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去完成作业。

(2)设计的作业练习,不能超出课标,但又是不落俗套,要新颖灵活,要具有启发性、思维性。可以设计一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上当”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题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2.作业设计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注重目标性、代表性。

作业设计要关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有代表性。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是由懂到会再到思维建构的重要教学活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根据新授课内容,安排单项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内容,安排集中练习,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关键。同时要针对易错易混知识,有意铺设易错、混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

3.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注重全面性。

(1)层次性是指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基础不等、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快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人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

(2)《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作业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

4.作业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5.作业要有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必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自主学习。

6.作业的量要适中。

篇3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04-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和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的经济主体发展极为迅速,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3月,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家以上,其中最近5年的发展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合作社基数大、增长快、覆盖范围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处于初级阶段的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作用不显著

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向“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合作社组织者和成员认识较为肤浅,仅把专业合作社看作是农业服务组织,没有将其看成新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只在产前提供生产资料的购置,产中的服务甚少,产后的营销服务功能几近丧失。部分合作社组织者组建合作社目的甚至不纯,主观上把合作社看作是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使合作社的本质发生异化。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合作社的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合作社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1.2 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软环境建设上严重滞后,制度建设仅仅停留在应付注册登记和项目检查验收上,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和章程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在组织上,大部分的合作社仅由3~5个人来组织运营,甚至是合作社法人1个人全权,管理上完全处于自由松散状态,内部没有严格的分工,职能部门配备上一片混乱,与企业化的管理经营体制相距甚远,未形成有力的运作服务团队。

1.3 档次普遍低,运作不得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档次偏低,运作上仅限于表面,只是简单的合作互助、组织生产和农资购买,在后期的销售、“三品”认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包装都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性合作、经济上合作,使得产后服务严重脱节,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得不到认可,农产品应有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1.4 品牌意识淡,自动能力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思想的影响,合作社成员缺乏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对创建品牌的认知不够,有社无标、有标不用现象极为严重,以品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意识没有真正确立,认为只要有销路,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就安于现状,商标注册与否、用与不用与己无关,这样就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1.5 自由资金少,经营无活力

当前,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时间较短,且合作社的职能是非盈利机构,使合作社没有真正的盈利能力。加之合作社的固定资产较少,抵押贷款能力偏低,合作社营销流通体系的资金严重缺乏,进而导致合作社在开展品牌建设、商标注册以及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展销会等社会活动时没有充足的经费,导致合作社发展壮大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限制。

2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2.1 认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和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依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为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它的本质是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变化的必然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农民的互助合作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传统分散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促进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装备投入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2]。

2.2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在政策上予以引导、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地消除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糊认识,让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的本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办机关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开展一站式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给农民提供便利。同时,积极鼓励涉农项目资金、农技农艺服务、农机补贴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当的倾斜[3-4]。

2.3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营体系

软环境建设是当前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合作社在运营时,要加强章程、制度、规范建设,建立保障有力的风险机制和合法有序的融资环境。加强内部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薪资分配、入股分红等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奖惩规则等激励办法建设,让合作社从社员到管理层都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合作社这一经济实体。

2.4 加强“三品”认证,树立品牌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加强品牌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要搞好配合,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政策、财政政策,为合作社提供畅通、优质、便捷、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坚持“商标助农、品牌兴农、名牌强农”的品牌战略,积极引导有条件、符合要求的合作社进行“三品”认证和品牌建设。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2.5 加强技术培训,铸就管理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实施和转化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加强社员培训协作力度,铸就一批管理精英、技术能手、理财专家、种养能人,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有谋略、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增强其生产标准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合作社走上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以质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

2.6 加强社间合作交流,树立示范典型

积极推荐有条件的合作社申报中省示范社评选活动,培养树立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组织开展对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定活动,打造一批典型。同时,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将合作社从村、镇范围的合作逐步扩大,培育有潜力的合作社跨出乡村,实施县级、市级甚至跨省的合作社大联合,形成大合力,创建大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3 参考文献

[1]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2] 张晓山.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5,1(7):5-8.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问题 对策 建议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全国发展形势而言,各级政府部门对当今产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作态度上,是“温而不热”、“亲而不近”;而广大的同类产业的农民们,则是“近而不入”、“观尔其行”。

一、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的不到位

自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发以后,到目前为止,全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0万个。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这么多带有今后发展方向、且农民又十分欢迎认可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还没能够完全引起所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主要领导的重视不够,才导致广播电视等宣传的力度不大,没有真正烘托出宣传声势、带动声势、作用声势。

2.部门支持的不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以后,就其各级的农委部门、经管部门已经开始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开始重视起来。它较之为过去成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时代即是“多头管理”,又是“无头管理”的局面强多了。但是,无论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如何在态度上强调要“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而其实各个相关的部门至今还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工作纳入到“上线”去研究、去支持。所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

3.资金扶持的不到位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但农民的股金必定有限。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制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均股制,每户股金相等,但这种均股制的股金出资额度都不多,民主管理上实行的一人一票制;第二种是原农事龙头企业牵头或产业大户领办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属于大户控股制,也是股金不均等制。但目前看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股份制,其股金总额与注册资金的总额基本上都不符。这说明了当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底薄”囊空。所以,当前影响和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问题,便是政府资金的扶持问题。

4.合作社自身发展做的不到位

目前,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较快,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严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那就是“身体缺钙”。症状之一是有名无实。即注册资金数码不实;发展社员的数字不实;营销产品的数量不实;同时还有少部份合作社属于“空头支票”,手里拿个《执照》、门前挂个牌子。症状之二是有管无理。部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把有关的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似乎就算“管理成章”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目前大部份合作社既没有统一的账册记录,也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流水账”、“糊涂账”,这叫做“管而不理”。同时,有的个别合作社还让入社农民进行机械化的服从,殊不知这种有悖于民主管理方式的管理方法,能把“人心管散”,这叫做“管而无理”。症状之三是有战无略。作为在中国农村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一颗新星——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能长远地发展起来,并且从星星之火燃成燎源之势,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眼光。可纵观目前各类合作社理事长们的身上看,他们还只是短暂的目光,既不能从战略的长远高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胸无大志,心无韬略;既无长远规划,又无当年计划,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瞧一瞧,站一站。

二、对策建议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建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逐步打造经济上的“百强社”,跨区域的“联合社”,民主管理的“和谐社”,本行业的“示范社”,建议政府部门必须要突出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位的还是要着重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宣传舆论问题。笔者认为,既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是一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今后农村在组织建设上的方向。那么,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就必须要从农村政策与发展的全局高度去认识、去推动;要切实研究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并把这项重点工作真正抓起来,抓出成效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作用,进行广泛宣传,造成声势。

2.强化规范管理,加大培训检查力度

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是建设与完善合作社的基础性工作。今后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要一手抓好树立典型,全面培训的工作;还要一手抓好普遍检查、重点指导的工作。在培训上,要重点培训法人代表、行政管理人员如何依法运作、按《章程》运作的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合作社会计、出纳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在检查监督上,要重点检查人事、财务等管理方面。检查要过细,不要粗枝大叶。

3.抓好政策落实,加大扶持力度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与会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4-0024-06

作为广大农民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合作社的产业类型日益丰富,合作方式不断多样,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作为三大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市场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由于我国的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建设,还是微观层面的运行机制都处在边发展、边探索的阶段,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微观管理方面的财务与会计方面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可以说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与和管理水平,保障合作社的规范有序运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机制与制度不健全

1.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由于合作社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设置专职财务岗位及配备专门财务人员的内在动力,加之收入水平的制约,也很难吸引专职财务人员到合作社就业,导致大多数合作社均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配备专职的財务人员。从调查情况看,各合作社普遍采取聘用社会记账人员或合作社内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家属)兼任财务人员的方式开展财务与会计工作。从调查情况看。合作社的内部兼职人员多数缺乏比较专业的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背景,并且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即使一些合作社聘用了专业的会计人员开展记账工作,但由于所聘人员普遍缺乏农业行业从业经历,甚至部分记账人员根本不知道有专门针对合作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导致其对合作社的业务开展核算时不能够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开展会计核算,而是随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或《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来核算合作社的业务,最终导致合作社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同时,由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缺陷导致财务约束机制执行乏力,内部操作混乱,聘用社会人员记账,从机制上弱化了财务会计人员对合作社经营活动的参与度,合作社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合作社的财务风险极高。

2.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合作社的财务风险高。尽管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但现行制度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混在一个制度体系下,未能单独制定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得本来业务素养不高的合作社财务人员理解起来就更有一定难度,导致各合作社普遍缺乏用以指导和规范财务工作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各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工作失去了财务制度的保障。

与此同时,由于受合作社经营者经营观念及财务管理能力的制约,多数合作社未形成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合作社连基本的内部牵制机制都没有,如公章及财务专用章的管理与使用规范、支票管理与使用规范、业务开支审批规范、网络银行账户的优盾管理与使用规范、发票管理与开票规范等;同时采购与收入不入账,合作社的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基本的资产核算与保管制度,对固定资产缺乏明细核算、存货随买随用、农产品采收直接出售而不做入库或出库的会计处理,导致合作社的资产数据严重失实;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不健全,成员(代表)大会议事决策、理事会日常执行、监事会内部监督的职责不清,导致合作社由少数人说了算现象比较普遍,监事会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缺位,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上述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合作社的财务风险普遍偏高,合作社内部矛盾突出。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1.部分合作社不按照规定的合作社会计制度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调查中发现部分合作社由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不了解国家颁布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而是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开展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核算资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相背离。

2.不按照规范设置会计账簿。具体表现为: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使用不规范的账簿;账簿设置不完整,如普遍缺少固定资产卡片、存货类资产随买随用而不入账、多数合作社没有成员账户等;不按照规范使用账户,会计账簿启用不规范、账簿内容登记簿完整、期末结转不规范、不按年度更换会计账簿等;个别合作社存在有表无账的情况。

3.不按照规范开展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部分合作社的记账凭证不附原始凭证;以白条或收据代替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没有审批人签字,或由监事人代替审批人审批,或者经办人与审批人为同一个人等情况都比较普遍。

4.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会计档案不分年度进行整理和归档;不按照规范保管会计档案;会计人员更换没有办理移交手续;会计档案材料遗失的现象比较普遍。

5.会计核算手段落后。尽管农业农村部很早就开发了供合作社免费使用的合作社会计核算软件,但多数合作社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仍然采用手工核算,手工编制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较差。

6.不按照规范编制会计报表。具体表现为:部分合作社仍然采用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体系进行合作社的会计报告;部分合作社的会计报表缺乏会计账簿的数据支撑,凭想象和需要编制会计报表;部分合作社由于会计核算不完整,导致会计报表的数据也严重失实。

(三)盈余分配不规范

根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当中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应采取首次分配按贡献,二次分配按权益的双重分配机制开展盈余分配工作,且按交易量或交易额比例不得低于当年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60%。对剩余盈余的分配,应以合作社成员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国家财政补助和捐赠财产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员的份额的合计数作为计算依据进行分配。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合作社缺乏科学合理的盈余分配机制建设,以及财务会计工作的不规范,导致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比较混乱,其具体表现为:

1.以价格返利代替盈余分配。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合作社通过社员交易过程中优惠价格作为返利来代替盈余分配,在这部分合作社中的负责人认为开展盈余分配比较麻烦,或者是缺乏准确的会计信息作为分配依据,而采取用價格返利的形式代替盈余分配。

2.分配依据不规范。部分合作社并未按照相关法规及制度规定的依据和标准进行盈余分配。如在首次分配过程中未考虑社员的贡献,而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或者仅以出资额为依据进行分配;在二次分配时仅以原始出资额为依据进行分配,并未纳入公积金份额、国家财政补助和捐赠财产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员的份额的合计数为依据进行分配;部分合作社对可分配盈余分配中的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的标准确定不合理,或者根本就没有标准,由理事长或主要成员制定分配规则,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决策程序,理事长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随意性比较大;部分合作社通过随意调整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来截留盈余分配;还有些合作社负责人尽管想科学分配盈余,但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会计核算信息做支撑,也导致了盈余分配标准的混乱。

以上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普通社员的积极性,导致合作社负责人与社员的矛盾突出,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专项资金管理与核算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各级政府得到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但从近年来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与会计核算的检查来看,问题也比较突出,其具体表现为:

1.专项资金的投入缺少整合,资金效能低。由于不同政府部门为了体现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多口径同时投入、重复投入同一项目或同一合作社的现象逐步显现,从而导致资金的效能降低。

2.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部分地区对专项资金管理与检查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合作社的专项资金未能做到专户管理、专户核算与专款专用。

3.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部分未能形成专项基金,并量化到成员账户;将专项资金错误的列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账户进行核算;不能正确结转已完工项目资金,多数合作社在项目完工验收后仍存在专项资金挂在专项预付款账上的情况;同时由于各地方政府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有的采取报账制、有的采取资金直接拨付到合作社的情况,还有的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使得有些合作社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够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适时调整会计核算,而导致会计核算的混乱。

(五)投融资风险高

由于农业产业的低利润、对自然条件依赖度高、农产品的保质期短、农产品上市集中等特点,所以农业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加之合作社的专业化投资人才普遍短缺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叠加了投融资风险的强度。从融资情况看,由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模及资产体量及会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普遍缺乏可作为担保的财产及准确性的信用评估体系,使得多数合作社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融资,使得部分合作社在合作社员股金及留存收益不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局,导致其财务成本与财务风险普遍较高,可以说,投融资问题已成为各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是内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外部因素

1.政府部门监管缺位。政府为了扶持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兴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其发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作用,在其起步阶段,无论是注册条件,还是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存在着重扶持、轻监管的思想,从而导致以套取国家专项补助为目标的“空壳社”的大量存在。尽管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来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与健康发展。但从执行情况看,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效果还没有明显提升。

2.政府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规范化建设问题,涉及到国家11个部委,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还是操作部门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缺少必要的沟通联系与协调,重数量、轻质量,重扶持、轻监管,重审批、轻引导,重典型、轻全面发展的情况比较突出,从而导致资金重复投入,资金使用效能不高,典型突出,整体发展弱化。

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及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具有操作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合作社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缺位。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合作社性金融,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方式创新明显不足。

(二)内部因素

1.合作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合作社负责人财务知识与素养薄弱,合作社管理者主观上普遍存在着重经营、轻财务的观念,也是导致了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不规范。

2.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及普遍性的记账机制,使得财务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能力及影响力程度低,更是导致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缺乏规范直接原因。

3.合作社会计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增大了金融部门为合作社放贷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其融资的难度。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规范与引导相结合,强化政府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认真落实国家近年来关于规范合作社发展的各项要求,应该打破目前多部门平行管理的机制,应在明确十一个部门共同负责的基础上,明确牵头部门的职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和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信息共享和通报工作机制,清理掉那些“靠补贴维持的、没有盈利能力的和财务存在问题”的问题社及“空壳社”。同时,要注重培养一批财务会计工作示范合作社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其在内部治理、财务管理、带动农民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其示范与引领作用。

创新监管新机制,建议将专项资金扶持与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考核融为一体,政府各部门针对合作社的各项专项资金在立项申报环节,逐步纳入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指标,尤其是要将相关财务报表及制度建设和体现合作社对农民发展带动作用的指标作为项目资金申报的依据,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领作用,并真正将专项资金发给那些发展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合作社。

(二)从国家层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建设

最近,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修订工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并向各省及自治区发出了征求意见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此次的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能够结合合作社发展与管理的现实情况,抓住合作社财务管理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点,做到既易于操作,又能发挥实效。

同时,修订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应克服原制度过于简化和笼统的弊端,力争涵盖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并将合作社发展所带来的新业务融入核算制度之中。总之,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制度设计宜细不宜简,避免造成会计人员面对业务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发生。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合作社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与成本

政府与金融主管部门应加大涉农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针对农民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在考核其财务状况的同时,将已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及年限、合作社的成员数量、合作社已取得的“三品一标”等纳入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的力度,拓宽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四)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与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相继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项目,但从各地的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来看,普遍是重经营、轻管理。因此,建议在开展相关培训的过程中,应增加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为载体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课程的要求,不断提升农民專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与专业技能。在相关财务规范化的培训中,必须强化对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只有负责人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其重视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工作,也才能从根本上为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

(五)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记账机制

鉴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也无力聘用高素质会计人员的现状,以县级政府管理部门为单位,探索将统一聘用具备记账资质的财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县所属合作社的记账业务,建立由记账机构与合作社共同对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的机制,并通过对记账人员进行针对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制度的统一培训,由此既解决了合作社无法合格的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困难,又为规范合作社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多了一份保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

(六)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

只有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才能调动合作社社员参与管理和建设合作社的积极性,因此主管部门应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强对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的检查与督导力度,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合作社的社务及财务公开机制,保障合作社大多数社员所代表的整体利益,为合作社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奠定机制基础。

篇6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在我国实行的时间比较短,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莱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作为其组成部分,当然不能例外。结合莱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多年来一直在低点徘徊,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增幅加快

莱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自1994年11月运转以来,参保人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1999年参保人数达到18389人。随着机构改革的实施,受事改企、分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16年参保人数减少到13700人,纯减少4689人。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并且增幅加快。多年来,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机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离退休人数增幅加快。以莱阳为例,1995年离退休人数为3437人,2016年离退休人数为9289人,比1995年离退休人数净增5852人,年净增278人。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工作人员提前退休,降低养老负担。各部门要切实把好职工退休审批关,对不符合法定退休条件的坚决不予办理退休手续。要加强病退审核,严格审批程序。在地方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决不能将机构改革和就业的负担转嫁到养老保险上。要按照省里先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退休条件、社保机构审核退休待遇,再按审批权限办理退休手续的规定,对不经社保部门审核私自办理退休手续的,社保机构不发养老金。

二、养老金收付基数变化较快,收缴比例过高,单位负担过重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及机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收支平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使基金收支失调,主要表现为:一是养老金负担系数偏高。我市机关事业单位2001年养老金负担系数为0.285比1997年底的0.24提高了0.045(即1997年4.2个在职职工供养一名离退休人员,到2001年3.4名在职职工供养一名离退休人员),而到2009年底养老金负担系数进一步提高到0.41,2.43个在职职工供养一名离退休人员。二是收缴比例过高,单位负担过重。为了保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2001年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征缴比例,由25%调整为35%,200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40%,2014年10月,我国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养老保险金费率降为28%,但同时又增加了职业年金,费率为12%,合计费率依然为40%,并未降低,缴费比例的大幅提高,极大加重了单位基金负担。特别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近年来经营不景气,有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保证在职职工工资就十分困难,这样造成了部分单位长期拖欠养老金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多方面开拓筹资渠道,加大养老金积累,而不能采取单纯提高在职人员缴费比例的方式。一是国家财政应进一步调整预算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比例;二是要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开拓新筹资渠道,如变现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注入养老金,国家开征养老保险机关税种,发行社会保险长期债券;三是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并随着个人缴费率的提高,逐步降低机关事业单位费率,以减轻单位负担,真正体现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等等,彻底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筹资渠道单一,不能形成规模积累的问题,有效地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管理困难,逐步实施离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势在必行

近几年,我国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将养老保险工作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程序中分离出来,保障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但在离退休人员管理上却始终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单位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框架中摆脱出来,阻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深入发展。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管理困难,冒领养老金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建立离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

莱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离退休人员9289人,其中居住外地的有800余人。现阶段莱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指纹采集系统,完成活体指纹采集8889人,但仍有416名居住外地的离退休人员由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回莱阳采集指纹。由于经费较为困难,社保经办机构没有能力到居住地为这部分离退休人员采集活体指纹。

篇7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四川遂宁;唐家乡

中图分类号 F321;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98-0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却不容乐观,不良债权过大,债务逐年增加,严重束缚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1]。它把家庭经营的主动性与合作经营的集体优势结合起来,有效地克服农民单家独产经营的局限;通过合作社内部的自律机制,发挥合作组织的整体竞争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拉近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各项农业产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目前,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国内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各不同,有从立法[2]、融资[3]等角度。该文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视角,对遂宁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初步探索,并以船山区唐家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分析。

1 唐家乡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1.1 合作社成立之前的集体经济

2007年,唐家乡集体所有的承包耕地993.7 hm2,全乡土地流转面积55.3 hm2。全乡集体经营收入以政府补助及资产、资源租赁形式为主。其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317.6万元、水利工程水费5.4万元、财政返还村级三项资金收入5.64万元,经营性资产租赁收入24.6万元,资源性资产租赁收入12万元。2007年唐家乡农民人均收入3 120元。

1.2 合作社成立后的集体经济

唐家乡现有集体所有的承包耕地993.7 hm2。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681.4 hm2。全乡集体经营收入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143万元、水利工程水费50万元、财政返还村级3项资金收入126万元,经营性资产租赁收入431.8万元,资源性资产租赁收入100万元。2011年唐家乡农民人均收入5 375元。从总体上看,唐家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集体统一经营功能的增强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村级集体资产和集体经营性收入不平衡性较大;二是村级不良债务数额较大,全镇村级债务村平均30万元,全镇11个村有8个村的村级债务超过30万元;三是集体资产增值难度较大,经营形式单一,以资产及资源租赁形式为主。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成为唐家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 唐家乡集体经济构成

由图1可以看出,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唐家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各级财政补贴为主,共328.64万元,占总收入的90%;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的收入为24.6万元,仅为总收入的7%;房屋租赁收入为12万元,占总收入的3%。

经过4年发展,唐家乡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专业合作社的收入431.8万元,占总收入比重最大,为46%;其次是政府补助319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下降为34%;房屋租赁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1%。其中其他经营性租赁收入指的是通过流转土地用于非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收入,也是土地流转收入中的一项。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船山区唐家乡开创的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唐家乡第一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18日,由124户种植户、5户蔬菜公司、1个部门共130人发起,东山村党支部书记蒋开伦被选举为理事长,并在工商、税务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2.7万元。目前入社农户已达到460户,带动农户1 200余户。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优惠,唐家乡陆续成立了西堰村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西堰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长虹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余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以及周家沟土地流转合作社。其中,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主要用于蔬菜种植和渔塘养殖等,其中东山、长虹、西堰3个村因其交通和区位优势发展得最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唐家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调查,合作社成员与非成员相比,同类产品一般增值10%以上,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3点:①蔬菜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疫,降低了生产成本,如为社员提供番茄苗,每棵0.1元,低于市场价0.3元,仅此一项社员种植成本就降低了4 500元/hm2;②农产品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降低了销售成本;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农民就近打工,月薪可达600~800元,逐步形成新农村“农转工”的一大特色。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 320元;2011年入社农民年均纯收入达6 100元,与2006年同比增长162.9%,为村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基础。以长虹村为例,成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搭帐篷、除草、种苗、施肥、采摘等环节都要雇工人,每天70元,最高的一年可以赚到2万元。

3.2 促进了土地流转

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又利于对外招商。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组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41.4 hm2,涉及农户3 623户,占总农户数的64.89%。养殖场租地占用40.7 hm2,观光旅游发展中华红叶杨73.3 hm2,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专业合作社发展,也进一步了提高农民收入。

3.3 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能有效规范农民的市场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其中以开创果蔬菜合作社做得最好,为打入蔬菜高端市场,提高产出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申报了“红涪”牌商标,又在国家农业部成功申报绿色食品,并在遂宁、南充、重庆、成都设有销售摊位,如今,合作社“红涪菜乡”绿色蔬菜已远销重庆、成都、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合作社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治虫、统一施肥、统一销售。这一模式强化带动了果蔬产业发展,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组织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产品联营化。

3.4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招引企业落户搞活地方经济,同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社引进了“正海农业”、“有源生态”、“遂宁诚信”、“重庆巴南”、“蓉硕生态”、“重庆顶生”、“四川长龙”、“四川高金”、“重庆可士可”等28家种植养殖公司。如今,业主共建大棚蔬菜基地520 hm2,东山村和西堰村新建年出栏肥猪6万头养殖场2处,西堰村的养猪合作社就是高金食品租用村土地3.47 hm2,周家村通过转包水库、塘堰养殖鱼类等,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以上特点表明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就是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通过各种经营方式实现增值。

4 存在的问题

集体经济薄弱是多年以来形成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表现为资金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融资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唐家乡的6个专业合作社都是通过村上直接管理,也就是所形成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混乱,出现谁从属谁的问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与集体经济的问题相似。从合作组织自身层面看,一是合作组织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余建、周家沟等合作社注册资本数额较低,反映自身实力较弱;二是合作组织运作不够规范,组织凝聚力弱。突出表现在合作组织制度不够健全,章程形同虚设。三是合作组织管理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组织仅能提供低层次的合作服务,尚不具备进一步带领成员扩大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一是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二是贷款渠道亟待拓展。主要表现为发放贷款的规模小、机构少、品种有限。

5 发展建议

5.1 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方面,开发和利用好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林地、水资源等,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达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如西堰村就是出租了部分林地用于发展其他产业。另一方面,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交通不方便的村社,如周家村等,还要加强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5.2 重视人才培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4]

一是组建优秀的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发展能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农村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项目,立足长远发展。现实中,干部的素质低、创新能力的缺乏都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培养一些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让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一定要贯彻“多予少取”的政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加大支持力度,对经济薄弱的村给予财政上的补助;对农民负担建立起监督检查制度。二是积极引进人才,为集体发展服务。大学生村官作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政府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帮助集体经济发展出主意、想点子,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比如对从事财务管理、审计的相关人员,应加强财务知识的业务培训。在以资金和项目扶持的形式助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通过自身掌握和借助其他相关部门的知识、信息资源,对合作社带头人、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引导广大社员采用新品种,使用新技术,促进合作社生产方式的转变。

5.3 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5]

一是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严格执行农业标准,积极主动为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申报认证;销售前在合作社内部进行产地自检,检验合格出具证明后方可销售。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合作社品牌影响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形成竞争优势,品牌建设是关键。挖掘农业名优土特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资源,通过产品本身的高品质创造特色概念,并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价值。

目前,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定义尚有争议,村级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既有区别也可共生。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否可以以合作经济的方式发展,其前景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针对唐家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模式是否值得其他乡镇借鉴,其后续发展能力也值得进一步深思。

7 参考文献

[1] 马章甫,宋继伟,张云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蔬菜,2012(1):58-60.

[2] 韩松.论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的法律界定[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4-64.

[3] 马俊山,胡东升.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村委主任,2010(14):15-17.

篇8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香格里拉县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现状

1.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香格里拉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立体农业大县、边疆大县、少数民族大县,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任务十分繁重,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重道远。全县有农业人口11.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县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2.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香格里拉县始终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主线,使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67470万元,农业总产值57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7元,从收入来源看,农业收入26144万元,林业收入4221万元,牧业收入15855万元,全县转移劳动力19128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1.02亿元。劳动力转移成了香格里拉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以“香格里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格局,使香格里拉的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但由于香格里拉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农民始终面临增收困难的问题。

二、香格里拉县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好我县农村经济的前提。目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村镇通了硬化路,但有部分村镇道路建设十分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还处于人背马驮的现状。

2.香格里拉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正向合理化的步子迈进,但始终还存在发展速度缓慢等现象,种植面积形不成一定的规模,种植品种多,但面积少,效益也不是很好,特优品种数量少,规模化生产有待改善。

3.香格里拉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文化落后,群众科技素质低,创新的观念不理想,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脱节,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4.“一村一品”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香格里拉县的大部分干部、群众对“一村一品”的全面理解,创新、品牌、发展、效益意识还不够。没能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目前,我县的“一村一品”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发展“一村一品”的思想和氛围。大多地方干部群众怕担风险,特别是对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发展地方特有产业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调动。

5.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典型示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香格里拉特有的品牌,以点带面,进行推广,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目前,香格里拉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有的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徒有其表的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造成了“空壳合作社”。

6.香格里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还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水平不高、速度缓慢等问题,大部分乡镇产业混杂,主导产业不是很明显。没能形成“一村一品”的种植规模,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造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致使部分农产品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香格里拉县有河谷坝区,山区,二半山区,高寒坝区,立体气候十分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劳动者素质偏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开发当地资源的技术,因此,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完善好农村硬化道路建设,使硬化路“村村通、户户通”改善好村容村貌。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背马驮”的现状,尽可能地减少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以结构调整为主,充分依靠龙头企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投入,采取各种手段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新事物的能力。以家庭农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庄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4.培育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依托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让农民充分认识自我,认识我县各乡镇的资源优势,认识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以金江、上江的烤烟、葡萄、药材等产业和小中甸、格咱的玛卡等特色产业为主,发展“一村一品”,同时,以江边的“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使其成为“一村一品”发展的新亮点来增加香格里拉农民收入。

5.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对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工作上帮助”。鼓励发展“名、优、特”基地。特别要对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合作社和村集体进行重点扶持,对不规范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查处。帮助解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香格里拉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6.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想方设法为农民策划,千方百计为农民着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全面提高香格里拉农民素质,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篇9

[关键词] 一村一品;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

改革开放后,为了实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稳定发展,我国各地在探索着“一村一品”的各种有效的模式。本文通过福建省邵武市卫闽镇 陈坊村的发展历程以便认识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相应的社会服务组织、土地的有效流转、高素质的人才等的重要性。

一、陈坊村“一村一品”的发展历程

邵武市卫闽镇陈坊村几年前是该镇有名的“空壳”村,没有发达商业,近年来通过发展种殖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高。由于该村土质非常适合种植桔类果树,可供种植山地面积共2000亩,现共有桔类果树种植面积达1300亩,其中南丰蜜桔种植面积600亩,占到46%,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该村逐渐形成了以种植桔类果树为主的种植优势,该村通过不断的探索经验,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特势。

目前,陈坊村桔类果树经营规模有多种。既有户均2--3亩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也有通过集体土地的流转或者是个人的土地流转形成的大户经营,经营规模一般在20亩以上的果园,同时,也存在着较大规模的上百亩果园。在果园种植的年产值方面,比如种植大户,100亩果园的,年产值从10~30万之间。如果通过横向比较来看,比起原来的水稻平均亩纯收入1000元来说,桔类亩纯收入3000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陈坊村桔类农产品的销售,以单家独户的销售为主,多数情况下是个体收购、中介、公司方式直接向种植户收购桔类产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收益,随着桔类果树的发展,如果农民没有相应的组织,很难保证村中的种植业发展有质的飞跃,村民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桔类果树种植也需要一定的技术。陈坊村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技知识的掌握。除经常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种植经验外,镇政府经常聘请农技专家或技术员组织柑桔栽培技术和柑桔管理培训。最初每年有六、七次,现在,随着知识以及经验的积累,每年组织两三次。通过培训使农民的科技知识得以更新,促进了种植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政府在陈坊村“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这两年在通村道路和村内部道路建设方面就投入了80多万元,不断地组织技术培训,积极为农户与企业搭桥铺路,建立经济联系等。为了更好地促进该村“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2009年政府还引进了合作社的发展理念来促进该村种植合作社的发展。但合作社的引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由于该村合作社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形式,但在实际发展中仍然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引导和发展该合作社,再加上该村村民对于合作社没有足够的理解,对于合作社也缺乏足够的热情,致使该合作社的发展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陈坊村“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陈坊村近些年来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村一品”的经济没有实现质的飞跃。目前,陈坊村种植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除了药物质量不能保证,农技站在药物供应方面发挥作用有效等外部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些内在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缺乏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合作组织的出现,致使该村在种苗的供给,相应的肥类以及药品的供给都没有保证,果树的质量也相应地受到影响。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以单家独户的销售为主,坐地等待公司收购,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村民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分散农户被动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收益。随着种植的发展和市场供求状况变化,相应组织的缺乏势必会影响“一村一品”更进一步的发展。

2.技术与人才的缺乏

如种苗老化,经历的代数多,致使种苗质量下降,延长成熟期,加大种植成本。村民反映,现在基本的技术知识都掌握了,但是还是感觉缺乏足够的技术,具体说不上来缺在哪,但是如果能够有更好的技术,相信产值会进一步地提高。村里缺乏必要的专门技术人才,村民的科学素质还有待提高。

3.种植规模过小制约飞跃发展

从种植的自身特点来看,种植规模越大,水质越稳定,从而产值越好,越稳定。陈坊村小规模的种植还是大多数。

4.缺乏必要的果树种植保障系统

果树的种植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天然的制约很难克服,而保险公司只受理水稻保险,不受理此类果树的保险,致使种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虽然政府在出现了风险损失时会给予一些风险补贴,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三、影响“一村一品”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陈坊村的种植经济,我们归纳出了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1.农民的自发选择

“一村一品”,首先是要尊重当地农民的选择,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一村一品”发展的首要原则。“一村一品”的发展,关键的一个因素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来选择所要发展的产品。陈坊村在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过程,是根据农民自己的不断探索,发现了适合种植的土质环境,才最终选择了以柑桔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从本地现有资源中选择特色产品,有利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2.政府的引导支持

陈坊村在村民自主选择种植柑桔,并实现了种植户增收的情况下,政府的有效引导实现了“一村一品”,发展了全村经济。由于农民缺乏组织性,以及必要的知识、技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首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实现组织制定、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其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单个农户的分散销售转变为统一销售、将分散生产转变为分工细致的专业化生产,可以有力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再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分散的财力组织起来,引导农户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分散市场风险。

4.农地的有效流转

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陈坊村发展桔类果树种植的过程,可以看到:规模越大,亩均产值越高。在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必要的条件。陈坊村的种植大户通过集体的土地承包以及个人的土地转让、转包等形式集中了土地资源,改善种植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技术引进以及人才的培养

注重人才的引进对于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引进人才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帮助其认识当地的资源优势,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优秀人才,发挥领导和示范带头作用。

篇10

年全区农经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三大民生目标”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体制为重点,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监管、村级债权债务化解、稳控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农经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定信心,克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发挥农经部门在全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深化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

对农村财务实行“11211”管理机制,即一个审核(民主理财组审核)、一个签批(村委主任签批)、两个复审(乡经管站和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复审把关)、一个公开(财务账目公开)和一个通报(对农村财务管理整体情况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是我区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切实规范了农村民主理财、村乡两级审核和财务公开工作。年,我们要在执行农村财务“11211”管理机制各项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村集体大额支出程序审核工作。对已审批的大额支出,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开支,要深入到村检查工程实施及完工情况。对没有申报大额支出的村,要重点检查该村有没有大额支出或以大化小的情况。

2、积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点建设工作。今年要重点培育5至6个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乡(镇、办),这些乡(镇、办)60%以上的村能够有效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财务管理比较规范,能够发挥示范作用。

3、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乡(镇、办)根据本乡(镇、办)情况要开展经常性审计检查工作,对大型工程支出情况及决算情况、村集体经济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要积极开展审计,确保财务账目规范化。区农经中心抓好重点村的审计工作以及对村级财务年度审计工作检查验收,通过审计切实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4、加强农经法规政策培训工作。搞好一年一度全区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培训重点内容是村集体大额资金程序审批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新出台的农经法规和政策,切实提高全区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5、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管理。加强农村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考核,乡(镇、办)经管站每月要上报一次所辖村财会人员的报账情况。对工作扎实认真的农村财会人员要通报表彰,对不能按时到乡经管站和会计核算服务中心报账、不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农村财会人员,要及时指出问题,促其改正。乡(镇、办)要掌握各村财会人员的动态情况,对村级财会人员年龄偏大或身体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要配备村级财务助理人员。严格执行农村财会人员任免程序,确保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相对稳定。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服务体制

做好二轮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在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动态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指导农民签订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并依法鉴证。乡(镇、办)经管站要掌握土地流转有关情况,对所有鉴证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都要建档,并报区土地流转办登记。对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坚持经常性检查指导和调研,重点要抓好规模流转的典型,及时总结土地规模流转的先进经验,通过树立典型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将付诸实施,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处程序,积极推行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区级仲裁和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生产质量控制等各项制度,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1、扶持培育典型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8”工程(全省发展30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500个地市级示范合作社和80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的要求,年我区要培育3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个区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合作社要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各项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入社成员达到标准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合作社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

2、实施村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目标。从今年开始,要在全区314个行政村实施一村兴办一社,一社带动一业或多业工程,通过兴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3、坚持经常性地调研总结。要经常深入到各个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典型经验,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增收中的有效途径。

4、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交流。对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各合作社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使全区的合作社逐步达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成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努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坚持不懈地开展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1、开展一次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大调研活动。重点对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农民出工或出资有哪些方面、村集体通过向农民筹资筹劳办了那些实事、党的惠农政策农民有没有享受及享受的途径等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切实解决农民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管机制。

2、加强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4号)精神,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试点,严格执行《市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议程序》,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规范的典型村,要及时总结这些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在全区推广。严禁乱议、乱筹、乱用,防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成为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口子。

3、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测体系。进一步做好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全区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使其在信息反馈方面做到全面、准确、及时,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五、搞好村级债权债务的化解工作

1、进一步澄清村集体债权债务的底子。对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债权债务,要查清形成原因,分类处置,澄清底子,规范财务手续。

2、建立村级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制度。要及时掌握村集体新增的债权和债务,对新增债务要制定化解措施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村级债权债务档案,化解情况要及时登记并形成资料。

六、妥善处理好群众的来信来访

严格执行接待值班制和包点责任制。认真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严格执行接待值班制度,对群众的来信来访要认真登记并及时转交处理。中心机关干部要对包乡镇发生的农经方面的案件负责,积极督促并认真解决案件。

七、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