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篇1

一、目的、要求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要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检察体制为总目标。通过机构改革,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检察样机关上级领导关系,合理配置职能、设置机构、编制人员,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执法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配置职能。重点是加强法律监督职能。通过职能分解,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及其内设机构的职责,加强上下级检察院之间的领导关系,理顺同一检察院内设机构间的关系。省级人民检察院重点是强化对全省检察工作的宏观指导职能、组织指挥职能,提高直接参与办理大案要案的能力。

(二)规范、调整内设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应本着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在《意见》规定的机构数额幅度内设置。内设机构一般分为必设机构和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两类。名称要科学、规范。

省级人民检察院必设机构为:办公室、政治部、审查批捕处、审查处、反含污贿赂局、法纪检察处、监所检察处、民事行政检察处、控告申诉检察处(与举报中心、刑事赔偿工作办公室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检察技术处、法律政策研究室、行政装备处(了可分设为行政处、计划财务装备处)、监察处。

纪检组(与监察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和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市(地)级人民检察院和县级人民检察院必设机构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市(地)人民检察院内设处(部、室、局),县级人民检察院内设科(室、局)。

(三)确定领导职数配备。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在《意见》规定的幅度内确定领导职数的配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须增加或减少副职职数的,应与当地编委协商确定。

(四)合理使用编制。地方各人民检察院要根据机构的职责和工作量,重新核定各内设机构的编制数。

地方增拨给检察机关的行政、事业编制不应冲销检察行政编制。

(五)搞好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机构的改革。事业单位要逐步与机关分离,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借用检察行政编制的,要积极向地方编委申请事业编制,逐步退还检察行政编制,以充实检察业务部门。

要精简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后勤服务机构,尽量减少后勤行政人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把后勤服务职能从机关分离出来,设立服务中心,用事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方法步骤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要按照《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进行。整个机构改革工作原则上要求在今年10月底之前完成。具体实施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学习动员。认真组织广大干警学习《意见》及有关文件。通过学习提高对机构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二)制定方案。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应根据《意见》确定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机构改革方案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方案须经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核同意并报同级编委审批的方可实施。省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方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核;市(地)级人民检察院的机构改革方案由省级人民检察院审核;县级人民检察院的机构改革方案层报省级人民检察院审核。

(三)实施方案。包括机构职责的审定,内设机构的调整,人员编制的核定,机构负责人的确定,干部的交流和分流,对个别不适合在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清调等,都要逐项认真落实。

(四)检查验收。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完成后要进行总结;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及时检查验收。验收完毕,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应写出总结报告,分别报送高检院政治部和地方编制管理部门。

四、注意问题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是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要依靠当地党委领导,争取编制部门支持。各级检察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具体领导,精心组织。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机构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保证机构改革方案有序、稳妥地实施。

要顾全大局,严格执行《意见》的各项规定,正确处理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机构管理要归口。上级检察院各业务部门不应对下级检察院业务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具体要求。

(二)实事求是,调整机构,制定方案。机构设置要从理顺关系、强化职能的总要求出发,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该并则并。要分清职责,尽量减少层次,减少交叉,避免重叠。省级人民检察院的必设机构一般应与高检院对口。市(地)级人民检察院和县级人民检察院的必设机构不强求与上级院对口。

经与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协商,政治部内设机构不占《意见》规定的机构数额。干部教育训练、法警管理、离退休干部工作等机构可以设在政治部内,也可以单独设立。

反贪污贿赂局内设机构的设置,与地方编委协商确定。

个别因特殊需要,须超限额设置的机构,应与地方编委商定,或送高检院审核后报中央编委审批。

篇2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的职责

1、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重点项目建设

办公室职责。

2、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划入的职责

1、原市物价局的物价政策制定和价格政策监督实施,制定、调整市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等职责。

2、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划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包括研究提出全市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技术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执行;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或审核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将库区移民工作职责划给市水务局。

3、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职责划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加强的职责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完善价格宏观管理,做好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产业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强化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宏观管理,推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调控和综合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研究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责,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审定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价格和收费政策及管理目录,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和调整市管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全市价格与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组织开展全市价格成本调查和监审、市场价格监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和价格认证;承担全市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管理工作。

(五)承担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职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市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研究确定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审核重大建设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类项目(工业和通信业项目除外)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级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债券)等建设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指导全市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

(七)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承担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职责;组织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协调实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组织制定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市级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促进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

(十一)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草案,制定部门规章;负责协调参与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建议;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提出全市利用外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资金的使用。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三)拟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全市贫困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会议组织、机要、信息、督查等政务工作,承担电子政务、档案、保密、、接待、机关安全保卫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负责机关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学习培训以及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及目标和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需报市政府审批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并组织评估;提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研究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全市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研究提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对策建议;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总规模及投向和结构优化目标,编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境外投资年度计划;负责政府国外贷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申报、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负责审核办理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负责审核办理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协调财政金融工作,组织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负责委内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拟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党群机关、政法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汇总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申报或安排国家投资、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项目;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综合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方案。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广播影视、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负责综合分析全市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五)工业经贸科

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协调解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组织拟订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申报和审批、核准、备案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项目;负责全市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权限内服务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监测和分析市场状况;提出全市经贸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粮油、成品油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全市粮油储备宏观管理;负责全市加油(气)站、油库的规划和布局建设;核准、备案、审批、上报权限内经贸流通项目。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组织协调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研究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综合交通运输计划;编报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协调有关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水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农村经济科

研究分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政策建议;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和计划,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八)经济体制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九)地区经济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区域经济协作,协调制定国土开发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申报、下达农用地转用和基础测绘计划,协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负责编制申报、下达民族乡村专项资金计划,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申报、转型方案及接续产业政策协调;承担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拟订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城镇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治理和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拟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议,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机关人员编制37名,其中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7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5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将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更名为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市生态移民办公室),事业单位,正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市项目办公室(市重点项目稽查办公室、市铁路航空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7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保留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四)保留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五)将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更名为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物价检查科、案件复议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1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6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六)保留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核定人员编制7名(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3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七)保留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市深圳对口援建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21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八)保留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九)保留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十)保留市价格认证中心,人员编制执行陇机编办〔〕70号文件的规定,自行聘用,自负盈亏,自主管理。

(十一)将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整建制划给市水务局。

(十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1、工业行业规划的职责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工业行业规划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工业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2、工业结构调整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工业发展政策、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提出并组织协调跨县(区)、跨部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规划等推动结构调整。

3、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分工。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除工业、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4、成品油库的网络布局和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全市加油站、成品油库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成品油市场监管职责,由市商务局承担。

5、指导、监督和管理市级粮油储备、轮换和投放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市级储备粮油的宏观管理;市粮食局负责储备粮油的收储、轮换和投放。

6、与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职责的分工。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对全市铁路民航进行行业管理、以工代赈扶贫交通建设项目的立项、计划、实施管理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在全市铁路民航建设和行业管理方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市铁路民航发展专项规划,衔接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争取国家铁路民航项目支持,组织协调铁路航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市铁路航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56-02

1992年我国就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但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基于单位保障的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建立基于社会共济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地提了出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改革的总体要求。

(1)一个目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与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相协调、体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征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二个坚持。坚持既与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又超越现行制度的改革导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当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既率先改革又与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协调、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有接口的改革导向。

(3)三条原则:坚持待遇不降低原则、新老制度平稳过渡原则、转制成本由责任人承担原则。

2.改革的政策规定。2008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号)文件明确了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搞好平稳过渡”的原则;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使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能够相互衔接。对“改革的适用范围”,也明确规定了“本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3.试点的进展情况。五省市试点方案早在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原则通过并下发了,然而2009年1月28日新华网却了一条新闻“记者日前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据了解,时至今日两年过去了,五省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几乎毫无进展,不管存在何种理由,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试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进难的分析

1.制度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有关法律相抵触。一与《教师法》相抵触。教师是事业单位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第6章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资制度。”第30条规定:“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二与国务院有关规范性文件相违背。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三与我国退休退职有关政策规定不符,即事业单位人员工龄35年以上的,退休费比例为90%,30~34年的退休费比例为85%。如此改革把教师的养老金与公务员待遇脱钩,而与企业拉平,势必会引起教师的强烈反应。

2.心理预期分析。改革前,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的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基本一致,因为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单位。事业单位与公务员都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他们只是分工不同,工作上没有高低贵贱重轻之分。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问题,有许多事业单位直接担负着行政执法工作,他们本身做的就是行政管理工作,换句话说,做的就是公务员的工作。如此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受到了舆论的强烈质疑。与公务员相比,事业单位养老金要稍低一些,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明显没有将公务员包括进来,并且公务员改革没有预期,这自然成为事业单位攀比的参照系,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一;与企业相比,企业可以搞活,工资上不封顶,工效挂钩,尤其垄断性行业和企业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退休金只是一个能“过得去”的平均数,一辈子都在平均线上,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业看齐,退休后却要向低收入企业看齐,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二。

3.操作层面分析。从试点方案的操作层面分析,无论在缴费设计还是在待遇计发方式等方面,其绝大部分内容与企业养老保险几乎一样,那么,养老金水平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在替代率上将要从80%~90%下降到50%。改革方案中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但没有任何具体细节和弥补措施,任凭改革试点单位和不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凭空想象和任意猜测。

三、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参加养老保险改革,这是大势所趋;建立一个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围绕“改革目标、改革导向、改革原则和改革方案”等问题,就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从立法的角度,减少实施的阻力。《社会保险法》应对建立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给出基本政策框架,让4000多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先有一个“定心丸”,这既可消除待遇差,获得企业的赞许,又可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全社会的支持,还可顺利推动改革。《社会保险法》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明确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的几个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应与现行企业年金完全一致,所谓“给政策”,主要是指提供全国统一的运营方式,统一的投资工具,统一的缴费方案等。目前《社会保险法(草案)》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由于其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和建立职业年金是不能分开的一件事,2008年五省市试点结果就是一个明证,鉴于此,《社会保险法》应对其过渡期和过渡办法给出一个基本原则。机关和事业单位加入改革之后,原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关于企业年金的“两个部令”将显过于简单和有些落后,应适时予以修订,甚至制订《职业年金条例》。这是一个国际惯例,例如,美国《雇员退休收入安全法案》自1974年通过以来,年年都有若干修订案,例如,2006年10月31日的版本已多达344页。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职业年金实行省级统筹。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实行了省级统筹,并且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改变了过去近2000个相互分割的统筹单位,各自为政,统筹单位间无法联接、协调和共济的区域自治格局。目前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透露,国家准备在2012年启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就当前来看,事业单位的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全国统一,绩效工资各地有别。与基本工资对应,基本养老保险应实行全国统筹,与绩效工资相对应,职业年金应实行省级统筹。全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致3000万人,相对企业职工而言规模小了许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家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工资收入比较稳定,工作关系也比较稳定,按照统一的基本工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实行全国范围内统筹,不但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为保证改革后的养老金待遇不降低,又体现各地区退休待遇的合理差别,以及符合大数定律的基本要求,同时应当将职业年金实行省级统筹。

3.实行法定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所谓职业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费用由单位或单位和个人缴纳而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不同于企业年金的是,职业年金应坚持法定强制实施原则,符合条件的单位必须参加。事业单位应实行强制性的双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和强制性的职业年金计划。职业年金的替代率以现有待遇不降低为要求,大致按照替代率的20%~30%进行设计(强制性职业年金替代率=强制性职业年金待遇水平/全国事业单位平均基本工资水平)。职业年金基金也要通过市场化运营来实现保值增值,要把发展职业年金作为完善老年保障体系、缓解政府压力和对付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对职业年金采取一定程度的税收激励政策。

为了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与改革前退休的人员在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上不致于出现很大落差,同时又有利于促进改革后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发展,建议在明确“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为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的前提下,应在改革后对“中人”采取“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过渡性退休津贴(或称“过渡性生活补贴”,下同)”的过渡性模式。其中的“过渡性退休津贴”,可考虑按“中人”退休前若干年(如2年或3年)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乘上本人在事业单位参加工作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前的年数(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的工龄,如本人曾在企业或机关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可按照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印[2001]13号)精神折算工龄),以及过渡性退休津贴系数加以确定。

4.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关系全国转续“一卡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之间转移时,只转移关系,不转移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企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之间转移时,采用待遇分段计算的办法,由最后退休地发放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关系在省内的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只转移关系不转移基金;职业年金关系在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企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之间转移时,以及跨省流动时,职业年金基金随职业年金关系一并转移;新人的职业年金数额按实际积累额转移,中人的职业年金按待遇不降低原则测算应转移的基金数额由国家补足后转移;如果接收地无法接转该部分基金,可由原来的经办机构管理,退休时一并计入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待遇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琪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6

2.魏加宁主编.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杨良初.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中国金融,2006(9)

4.仇建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中国社会保障网,2009.10.29

5.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关键是建立职业年金.经济观察报,2009.2.9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社会保险法草案.

7.安华,张国峰.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如何与企业实现对接.人力资源,2009(1)

篇4

发令枪已经打响,这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所处的状态。

9月25日,安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明确的改革思路仍然是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的路径。按照改革时间表,11月1日在21个试点县启动,12月15日在74个县(市、农业区)全面推开。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标志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积淀已久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必将显现。那么,什么才是破解医改难题的“钥匙”?在战略、战术上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

目前,安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都已基本明晰,改革的第一枪将对准哪个靶心?

又多了一个“婆婆”?

“由于制度设计不科学、体制不合理,造成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角色错位,使公立医院逐渐偏离公益性的发展轨道。”安徽省医改办专职副主任程进军对《决策》分析说。这种“偏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本刊记者深入多个县医院采访后,概括出三种病症,即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药品和设备成为赚钱的工具,医生成为药品销售的“商人”。对此,安徽省医改办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一个在不正常的体制上培养出来的‘怪胎’。”

把脉问诊之后,问题已经找到,怎样才能彻底解决?

“从制度设计入手,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突破。”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按照改革方案的设计,管理体制改革被放在首位,这也是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四分开”中的第一个分开。

安徽省医改办2011年5月的调研报告认为,由于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相当于当地公立医院的“掌门人”,既管医院又办医院,即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同时还是运动员。但县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仅靠单一环节的改革难以奏效,突破的药方是什么?

首先是进行权力重组。安徽省改革意见的第一条操作性措施,是成立县级医院管理委员会(医管会),作为县级医院管理的决策机构;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相对独立的县级医院管理办公室(医管办),承担医管会日常工作,监督县级医院运行;县医院执行医管会的决策。这是一种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机制。

其次,县级卫生部门的职责将发生重大转变,“履行好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职责”,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介绍说。通俗来讲,就是由办医院、管医院向“管医疗行为”的回归,并承担县域内全体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但改变的不仅仅是卫生局。对于新成立的“医管办”,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是设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且相对独立;同时,财政局负责县级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按照这样的体制设计,医管会、医管办、卫生局、财政局、医院之间,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医管会是不是又给医院多了一个‘婆婆’?”定远县总医院院长陈必如有些担忧。这也是本刊记者深入县医院采访时,院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毕竟新成立的“医管办”只负责2家县级医院,在定远只有一家。但安徽省医改办认为,不是多了一个“婆婆”,而是明确职责分工,把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分开。

拥有“组阁权”的院长

管理体制变革带来的更深层次改变,是医院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认为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即运营管理;二是外部治理,即出资人与管理层的关系设置和职能分工。如果把这些抽象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具体化,其核心就是院长。

安徽省医改办调研了67个县级医院发现,由于县医院没有规范的院长选拔制度和培养机制,绝大多数县医院院长都是由业务骨干担任,缺乏专业管理经验,往往是边干边学,管理水平总体不高。

“改革后,医院院长由医管会聘任,院长与医管会签署绩效管理合同。”程进军介绍说。如果更进一步,“在新的法人治理结构中,院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担任定远县总医院院长的陈必如,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在此次改革文件中,详细列举了6项权力,分别是人事管理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副职推荐权、中层干部任免权、收入分配权和年度预算执行权。在这6项权力中,有关医院领导层和管理层的“组阁权”,备受关注。实际上,不仅仅是安徽,在其他省的县级医院改革中,已经产生出有院长提名“组阁”的领导层。

院长“组阁”,需要一整套绩效考核体系来保障,简单概括就是“三张报告”。具体来说,一是院长向县医管会做的医院年度工作报告,二是医管办所做的医院运行监督报告,三是县财政局做的医院资产情况报告。“通过这些报告,一个院长是否胜任就能看出来了。”詹夏来说,“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县委常委会上讨论医院院长的状况,改革后是在医管会上讨论产生院长。”

但是,通读改革文件会发现,院长如何提名、由谁提名没有出现。换句话说,院长产生的“第一粒纽扣”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制度设计。对此,詹夏来做了特别说明:“没有明确规定,就是鼓励各地探索和创新。”

同样没有明确的,还有院长的任期问题。按照惯常的思路,一般会是5年。是否可以连任,连任的时间是多长,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毕竟医院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有自身的管理规律。

篇5

一、预算执行情况

(一)预算收入情况

20__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__89万元,为年预算的101%,比上年增长8.3%,其中: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33万元,为年预算的106.5%,比上年增长11.5%,上划中央收入完成6509万元,比上年增长3.9%。

20__年,我县的财税工作是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收支平衡异常艰难的一年。但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确保了全年预算收入的全面完成。

20__年,我县对财税工作十分重视。由于经济回升不快、政策性增资因素较多、征管难度较大等,形势异常严峻,县几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帮助分析情况,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财税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20__年财税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对20__年财税工作进行部署,将任务分解到各征管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制定奖惩办法,充分调动了征收的积极性。由于今年财政支出较大,为此县领导多次召开税收协调会,保证了今年财政收入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年来,财税部门在立足挖掘自身潜力、堵漏增收上狠下功夫,强化征管手段,加强对预算执行动态情况的分析和监管,按月通报财政收入进度情况,切实做到以法治税,依率计征,应收尽收。一是深入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在四月份的税法宣传月中,各税务分局围绕“税收与公民”的宣传主题,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邀请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分局共话发展,同时,我们在县政府沿街两旁制作30个公益广告宣传灯箱,美化了城市,宣传了税法,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得到增强。二是加强重点税源管理。重点加强对建筑、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建立了重点税源户台帐,对重点税源户每月的生产、经营及纳税情况逐月登记,并撰写重点税源分析报告,逐步实现了重点税源动态管理和税源资料的综合利用。营业税共完成400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增收1100万元。三是认真清查漏征漏管户。抽调300多名税干对田家庵地县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共查出漏征漏管户近20__户,净化了我县的纳税环境,推动了税收工作向规范化管理方向迈进。四是行政事业单位税收征管得到加强。我们把对行政事业单位税收征管工作为今年税收增长点来抓,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应征营业税的征收和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及时足额催缴入库,加强各种零星收入的清理入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财政支出情况

20__年,全县财政支出完成6833万元,为年预算的112%,比上年增长23%,主要是今年国家出台的政策性增资因素所致。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全县可用财力为54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加715万元,实现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一年来,我们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放在突出的位置,确保重点支出。我县按照省政府[皖政[20__]23号]文件和市政府[淮府[20__]14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界定和调整支出范围,改进支出方式,规范支出程序,提高支出效益,逐步建立起供给范围明确、分配科学、支出高效、监督有力、管理规范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并结合我县实际,成立了田家庵县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方案并将于20__年正式启动。

今年,我县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三次调资。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在原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平均增加290元。全县财政供给人口2946人,应发放工资1300万元。由于今年财政形势比较严峻,资金较为紧张,所以筹集资金较为困难,但我们通过努力,使应增加及补发工资130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

我们按照皖办发[20__]18号《关于将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到县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于今年10月份将两镇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统一管理,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

二、全县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及进一步巩固“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工作成果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

20__年,

全县预算外收入完成1208万元,为年预算的132%,比上年同期增长12%,增收129万元。预算外支出1270万元,其中:各单位预算外资金支出1012.4万元,政府调控支出257.6万元。(二)开展“收支两条线”检查

20__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工作,在20__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按照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入库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财监[20__]424号)和淮南市财政局《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财政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开展了“收支两条线”检查工作。

我们从教委、计生等部门抽调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的人员成立财政预算执法检查小组,对县属中小学、幼儿园、公、检、法、民政、计生、文化、卫生、城建、土地等38家行政事业性单位收入及解缴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从检查情况看,我县各行政事业性执收执法单位在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中,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81号令”及新《会计法》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财务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当前财政困难,个别单位借经费保障不够为理由,在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中打折扣,预算外收入未及时交入财政专户,对此,我们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

(三)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

按淮府办[20__]5号《转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县财政、监察、审计三部门成立联合清理组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对县属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及统计汇总。

清理银行账户的重点是县级党政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通过清理,各单位的银行账户和资金规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一个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账户。取消执收执罚单位和部门的收入过渡账户,所有执收执罚单位严格执行银行开户审批制度.各项收入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再由财政部门按比例进行返还,严禁设立帐外帐,并先后摸清排查出县属各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123个,取消61个,保留各单位基本帐户62个,其中主管部门开设银行帐户35个,二级机构开设银行账户27个。

三、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我县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央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和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的16个配套改革文件要求,确立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即: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全面推行。从轻确定农民负担水平并保持长期稳定,兼顾镇政府及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采取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促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

20__年,我们紧紧围绕农村税费改革目标和要求,严格执行农业税征管“八到户、十不准”规定,依法规范征管程序。合理调整农业税计税面积合计税常产,认真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严格按照灾减原则,午、秋两季共安排农业税受灾减免67.5万元,全部落实到户。进一步清理涉农收费政策管理,健全和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反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积极完成上级财政机关下达的各项任务

1、按照市局工作部署,我们召开了县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会议,开展了《会计法》执法检查,针对20__年度以来的会计工作情况,各单位进行了自查自纠,并根据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如实地填写《会计法执法情况自查表》。其中:行政机关25家、事业单位33家、城市集体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4家。

2、为了配合税费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税的征收管理,按照全省统一要求,我们组织两镇财政所,全面学习了“金穗20__”农业税收征管系统。

3、7月1日,我们在全市统一举行的党员奉献日活动中,进行了新《会计法》的宣传,向社会进一步普及会计法规。

4、我们按照上级要求,今年9月份全县机关及事业单位每人征收水利基金20元,圆满的完成了水利基金征收工作。

5、开展本级预算收入的检查,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根据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篇6

2004年5月,安徽省在和县开展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到2005年10月,和县交通局、建设局、房产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部门先后向和县档案馆移交了各自形成的专业档案。同年11月30日,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和县做法。此次会议将“档案资源整合”定名为“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本文统称“模改”)。随后,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即从2006年起,用2到3年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模式。围绕这一目标,《方案》将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强化服务确定为改革的三项任务。

《方案》的实施取得了多方面成效。第一,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得到丰富和优化,从已开展“模改”的县(区)来看,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数量平均增长了5倍,专业档案与文书档案的比例由原来的1:6变成6:1。第二,档案利用量大幅增长。仅2006年,“模改”后的国家综合档案馆接待查档人次和提供档案数量就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4倍多和5倍多。第三,加快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的步伐。专业档案的大量进馆,促进了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2005年以前,安徽全省每年新开工建设的国家综合档案馆不超过5座。2006年,新开工建设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达到10座,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2007年新建档案馆数达到17座,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总投资9460万元。第四,管理成本大幅下降。专业档案由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保管,改变了原来多头建馆、重复投入、重复设岗等情况,管理成本由此大幅下降。第五,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模改”后的专业档案管理普遍实现了规范化,杜绝了原先由散存导致的散失、散乱现象。

同时,安徽的“模改”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过去两年,计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的档案部门领导率员到安徽考察“模改”。甘肃等地借鉴安徽做法,开展了颇具声势的档案资源整合工作。

涉档法律法规对于“模改”的制约

“模改”的主要目的是理顺关系,确立档案管理、利用新体制。从安徽的实践来看,新体制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变专业档案的分散保管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集中保管;二是变档案行政管理上的各自为政为档案行政部门的一家主管。前者事关物权,后者涉及职能,二者的任何变更和调整,都应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但从目前来看,则缺少这一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对于“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作为部门规章的《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将其分为三类,即各级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对于“各级国家档案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又将其细分为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同样,经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也明确要求“国务院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根据需要建立专业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专业需要长期和永久保存的科技档案”。机构是管理体制的依托,机构形式决定着管理职责。档案馆的“分类”设立,由此决定了专业档案的部门所有和分散保管。

以上是“分割”,再看“分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应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但是,同样作为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则另有规定,即“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部门报送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报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所谓“逾期不报”,用档案界的行话来说,就是“逾期不归档”。对此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却将这一行为的处罚权授予城乡规划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同一地区的同一行政行为,只能有一个执法主体。显然,这里出现了两个执法主体,由此造成了档案行政管理的“分治”。类似“分治”规定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中同样存在。

由上可知,目前在档案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分割”、 “分治”现象,均于法有据。不同的只是前者为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后者系法律法规的相异规定。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对“模改”形成了制约。

在安徽,“制约”的主要表现是少数省直部门依据于己有利的涉档法律法规,坚持“分割”,坚守“分治”,不为“模改”所动。有的部门甚至采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开展专业档案执法检查等方式,要求市、县专业主管部门依法加强专业档案机构建设,进一步履行对专业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责。少数省直部门的阻拒和背行,使市、县一些专业主管部门处于两难境界。究竟是按《方案》行事,还是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去做?按《方案》行事,必然会开罪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弄得不好,还会受到通报批评。实际上有的县(市)的专业主管部门由于参与“模改”已经受到通报批评;反之,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去做,强化“分割”、“分治”,又与《方案》规定不符。“两难”引发犹疑,犹疑造成观望,最终影响“模改”推进。事实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法律规定的不一致和一些内容的缺失,对“模改”的制约不仅是认识上的,更是实践中的。

篇7

1.1有人员

畜牧兽医局、监督所、疫控中心分别定编12、10、17人,比原畜牧局实际人数多17人,原宿松县家畜配种站7名在编在岗人员充实到乡镇站,基层力量得到加强。全县共配备了215名村级防疫员,整体构建了县、乡、村3级责任网络,基本做到干事有人。

1.2有经费

改革后,畜牧兽医局机关、监督所、疫控中心及乡镇兽医站均为财政全供,编内人员工资直接财政打卡,结束了长达17年的差补历史。原35名兽医聘干在岗工资补助由宿松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9万元,由以前每人每年1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增幅达10倍以上。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县级配套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做到有钱办事。

1.3有体制机制

为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借此次改革东风,先后在畜牧兽医局机关、监督所及疫控中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出台了乡镇兽医站、村级防疫员考核管理办法,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并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奖罚分明,机关办事效能显著提高[1-2],单位形象、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4退休兽医老有所养

改革前,非在编兽医在岗时靠自食其力,退休后尤其是年迈时便无经济来源,生活无着落,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上访时有发生。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避免产生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宿松县乡共拿出资金420余万元,为已退、未退集体兽医及兽医聘干全部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4.1已退集体兽医。2008年5月,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前,宿松县政府先期启动退休兽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保统筹单位部分分别由县财政、乡镇政府、农业委、畜牧局及退休者个人各承担30%、50%、5%、5%、10%,87名已退人员全部进入社保,并从当年7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

1.4.2在职集体兽医。纳入企业养老保险,2008年12月31日前社保统筹单位部分,县、乡政府分别承担40%、50%,个人承担10%。

1.4.3兽医聘干。纳入企业养老保险,2008年12月31日前社保统筹单位部分县、乡政府各半分担,从2009年起,宿松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后续保费10万元。

2宿松县兽医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3年多来,新的兽医管理体制显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难免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有的要立即着手加以解决,有的要逐步改进和完善,需要广大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广泛探讨和深入交流。

2.1机构

2.1.1畜牧兽医局机关。根据安徽省政府体制改革文件,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可以是行政局,也可以是农业委下属的二级局,据了解全省各地做法不一,而且有的已纳入参公管理,有的仍是一般事业单位,应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机构层级,统一单位定性。

2.1.2监督所。宿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虽是新组建的单位,但其工作主要依附于主管局,基本类同于局机关一个科室,没有相对独立的自,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各项监管职能难以发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监督所人、财、物独立,将行政执法职能真正落实到监督所。3.2人员3.2.1力量分布失衡。中坚力量大多定岗在局机关,监督所虽定编10人,但有7人为非专业,2名专业人员超过55岁,有3人长年被外单位借用,无法承担繁重的监管任务。疫控中心与局机关综合业务股合署办公,只有3名工作人员,同样是力量严重不足,这2个机构的人员亟需调整充实,尤其是需要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2.2.2新鲜血液难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职工退离原岗位,部分人员调离本系统,空缺岗位逐渐增多,少数乡镇出现了无人站,需要尽快予以配备,但现行招录政策制约了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由于畜牧兽医仍是一个弱势部门,用人单位难免会遇到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需要花大力气争取,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2.3聘干政策落实不到位。据了解,部分县原兽医聘干已享受财政全供,与之相比,宿松县仍有较大落差,聘干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收入,以此来弥补工资缺口,难免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制约了聘干正常合理的流动。为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解决院一是积极争取县财政增加预算曰二是主动与乡镇政府衔接,争取地方投入曰三是强化检疫执法和监管,通过合理的收费弥补经费不足,同时建立聘干正常增资机制,稳定人心[3-4]。

篇8

据悉,目前已有15个省份整合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定实施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水到渠成

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的消息甫一出台,便引起各方热议。其实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一直在向前推进,朝着全民“老有所养”的目标在迈出坚实的一步又一步。中央有决心、群众有期盼、财政有基础、社会有共识、实践有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是水到渠成。

2008年,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农民的期盼,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决定新农保首批试点规模为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旗,以下简称县),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12月,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区县启动试点工作。

从这一刻起,试点县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即便是此前从未交过养老保险费,每月都可以领到基础养老金,使他们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随后,新农保试点不断扩大,向老少边穷地区重点倾斜。

在当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向亿万农民发出信号,国家为他们建立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并将经济不发达乃至贫困地区的农民纳入新农保制度之中,使农村居民有了社会养老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赖德胜认为:“建立新农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2011年,国务院决定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启动城居保试点。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两项工作同步推进,年内覆盖面都达到60%。

2012年7月,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实施;9月,基本实现两项制度全覆盖。这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比原计划提前了8年。至此,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初步实现。

最容易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分为5种: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的是后两种。

赖德胜认为,由于标准相似,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并轨相对容易,是统筹城乡养老制度最容易的突破口。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详细分析了这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它们的设计非常相像”。比如,首先都设立了个人账户,个人向账户里缴费,缴费公式也类似,其中新农保每人每年缴费从100元到500元不等,共有5档选择,城居保每人每年从100元到1000元有10档选择;第二,融资方式非常相似,账户养老金是由个人缴费形成,但统筹养老金主要是来自财政补贴,还有少量集体资助;第三,两种制度养老金发放公式也类似,都是到60岁,每人每月固定开始领取养老金,跟以前的缴费记录没有任何关系;第四,两个制度的基金运营管理方式是一样的。

“不管你是否曾经缴费,到了年龄都可领取基础养老金。所以,这两个制度都带有救质,学界称之为社会养老金。而保险制度就不同了,保险制度的核心技术是缴费与权益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郑秉文说。

“虽然两项养老保险制度看起来好像水平不高,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是在取消农业税后,中央做出的最大的惠农工程,是最大的反哺农业的财政举措。”郑秉文说,世界各国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都是一个难题,养老保险需要缴费,而我国打破了这个原则。2009年设立新农保时,凡是到60岁的农民,都能每月领到55元钱,几乎没有什么条件,世所罕见。2011年,我国建立了制度模式几乎完全一样、针对城市16岁到60岁处于工作年龄但没有工作的人的城居保,等于是将对农村的优惠政策扩展到了城市,将对农民的财政支持延伸到了城市户口的无就业群体身上。

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86亿,其中领取养老金的老年居民1.33亿人。有13个省级和1572个县级行政区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全国月人均养老金水平81元,基金累计结余2504亿元,其中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2200亿元。

为全面并轨打下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未来10年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确立了方向,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表示,2014年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年,各项改革的具体方案设计将不断出台并实施。

郑功成认为,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意味着将加速消除户籍和“身份”带来的养老保障差异的进程,并通过顶层设计打通两个制度,对居民的基本养老需求进行“兜底”设计,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也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打下基础。

赖德胜认为,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有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为下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体系并轨,最终形成更加公平的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了铺垫。

由于新农保和城居保两种制度极为类似,又是先后设立,重要的是,城居保制度的参保人数很少,有些省份在2011年城居保起步之初就已将两种保险制度合二为一。

篇9

事实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已有较大变革。其中,部分群体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另有部分群体则采用了全新的规则,如城镇企业职工。从养老保障面来看,目前,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大体覆盖了以下几个群体:城镇企业职工、有城镇户口的自雇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行政单位职工、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少数已实行城乡统筹地区的农民,如北京市的农民等。总之,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碎片状的特征。

中国不仅有着13亿的庞大人口,而且城乡差别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公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面临着以下“四大难题”:行政、事业与企业统筹;城乡统筹;全国统筹;多元化、多支柱养老统筹。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仍旧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做法”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雇主是非盈利性机构,它不同于盈利性企业,由于自身无法产生收益和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支出均由财政全额拨款,如果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加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则意味着财政不但要给职工发放工资,而且还要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就是说,财政一手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缴费,一手又将收费最终纳入财政预算养老专户,这实际上形同“左手”转“右手”。因此,为了与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区别,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暂没有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而是继续沿用了计划经济年代的一贯做法,包括对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同志实行“离休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则实行“退休制度”等。

公务员退休制度的受益人在退休前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退休后可直接享受国家财政拨付的退休金。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国家公务员实行职务级工资制。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其退休金的计发办法是: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按一定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均按原工资的100%计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基本退休金也应适时适度调整。其调节办法是:在国家统一调整生活必要品价格时,退休公务员可按在职国家公务员并入基础工资的补贴数额增加退休金;当在职国家公务员根据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指数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公务员可按调整工资标准的幅度相应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比照公务员退休标准执行。

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单独实行“高福利”退休制度,至今仍无法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对此,公众和舆论界存在诸多批评和指摘。他们认为,从养老给付的替代率来看,养老福利水平最高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其次是城镇企业职工;其他群体的养老福利水平则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有人估算,如果说企业职工养老给付的平均替代率大约是50%,那么,行政机关要比企业高出1.1倍(也就是说,行政机关职工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反而高于退休前的水平),事业单位则比企业要高出0.8倍(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收入相当于退休前工资收入的90%)。

很显然,这是有悖社会公平的。其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金给付替代率严重偏高,必须尽快与企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对接。因为企业养老给付替代率更接近国际惯例做法,例如,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平均替代率大约是40%左右。因此,大多数人主张,必须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起来,在养老金统一给付标准上,要么让行政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要么让企业向行政事业单位看齐。

2009 年1月28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将率先试点。为此,不少公立学校教师闻风而动,他们担心试点后退休待遇下调,因此,他们希望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希望能赶在新方案试点前拿到养老金。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试点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对接时,必须认真测算,科学推行,以此为行政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对接积累经验。

城乡割裂:农村养老仍无法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做法是,由社会保险机构或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计算基数与提取比例向企业和职工统一征收退休费用,形成由社会统一管理的退休基金,企业职工的退休费用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邮局以及委托企业发放,以达到均衡和减轻企业的退休费用负担等目的,为企业的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企业缴纳的比例需要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8%。

目前,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在城镇企业职工中强制执行,并在原则上覆盖具有城镇户口的灵活就业人员、自雇者和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工。

然而,除作为直辖市的北京市于2009年1月1日率先宣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外,其他省市区的农村地区仍不能直接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列。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城乡二元分割,经济差距巨大,在社会养老保险上很难实行城乡统筹;其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大多缺乏自我积累能力,农民基本上是农业自雇者,没有雇主,社保缴费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因此,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2008年10月完稿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在上报国务院审议。《意见》明确提出,从2009年开始,将在全国试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体进度规定如下:2009年底,争取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2012年争取参保率达到50%以上;2017年争取参保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事实上,十七大要求要在2020年之前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农民将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那时,中国农村数千年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被改变。

省级统筹乃至县级统筹直接阻碍了全国统筹下的账户划转

我国目前虽然已有17个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但大多数省仍以“县级统筹”为主(全国大约有2000多个统筹区),要想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至今仍存在很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参保人异地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制度障碍。为此,国务院制定了“2009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的目标。

由于我国人多地广,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东中西部差距巨大,因此,在目前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无缝”划转,养老账户划转存在“转出地受益,转入地受损”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不利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扩面”与发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主要有三个标志:其一,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比方说,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社会保障号码;其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收支并负责管理;其三,将地方社会保险费改征为中央社会保险税,由国税局统一征收,这既可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的统一性、固定性和强制性,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法律地位。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压力巨大,第二支柱实力有待大力增强

从养老保障结构来看,“三支柱”的多元化养老保障框架已在中国逐步形成。其中,第一支柱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则是由雇主发起设立的“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

不过,目前中国公民的养老保障权仍然呈出两极分化的格局:城市人主要依赖第一支柱养老,农村人则主要依赖第三支柱养老。与此同时,唯有少数垄断行业(如银行、电信、航空、电力等)和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能够在第一支柱养老之外,还能独享丰厚的企业年金,而绝大多数普通企业职工则无福享受企业年金福利。这便是中国人养老保障的基本现状。

篇10

一、当前乡镇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问题

1、机构的职能与职责不符,管理体制不顺。“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乡镇党委、政府职能的形象描述。乡镇领导干部中流传着口头禅:“有责任的没有权利,有权力的没有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乡镇干部超越职能违规办事。如对违规小煤窑的清理整顿,组织力量炸小煤窑,本是专职安监人员的职责范围,但有些乡镇人员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硬要包揽过来,不然就会摘帽子、罚票子、搬凳子。②上级对乡镇工作评价,好用“一票否决”,而工作的权限又不在乡镇。如综合治理工作,乡镇没有指挥公安派出所的权限。计生服务站的人事、财务均由主管部门管理,计生服务站人员调整后,乡镇主要领导都不知情。又如国土管理,乡镇只能协调,没有管理国土工作人员的职责,待有问题、有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乡镇又要协调处理。③对乡镇的权力分配不均衡。有权力的、效益好的,就上收直管(如国土、劳动社会保障、派出所等);无权力的、工资难保的单位则放在乡镇(如农业、文化广播等)。

2、部分机构设置不太科学。上轮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全到位的原因:一是事业机构的设置存在着矛盾。如农业服务站,按要求是农技站、农机站、畜牧水产站合并为农业服务站,虽然机构编制合并在一起,但职能、人员、经费是分开的,实际上是没有合,大多数乡镇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二是机构改革方案所要求设立的内设机构、事业单位无名无实。如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内设机构大部分乡镇政府未挂牌,而且名称不规范,名称太大、工作范围太广,这与目前乡镇普遍进行分组包片做工作格局不相符。

3、乡镇的职能发挥变了样。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是以公共服务为主的,但现在是以抓经济收入为主,以保工资保稳定为主,而对发展经济,乡镇政府几乎是大包大揽,根本没有市场观念。

(二)人员编制问题

1、乡镇混编、混岗严重。大部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在编和超编人员捆在一起发工资。定编、定人、定岗,目前在大部分乡镇仍没实施到位。

2、乡镇人员超编严重。由于编制意识不强,有的乡镇一年到头不到编办办理核编手续。前几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招收一部分工人大多是超编办理,至于科级干部的调整更是不受编制限制了。

3、乡镇人员素质较低。乡镇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人员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人浮于事的现象在乡镇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乡镇还很严重。二是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对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规法律知之不多。三是个别工作人员、形式主义严重,法制观念淡薄,作风漂浮,办事拖拉,甚至政治堕落,生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