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目前,海城市共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7个,会员总数26,502名,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9%;带动农户27,148户,占农户总数的10%。总资产47,750万元。其中种植业32个,养殖业11个,种养结合的4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的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间合作意识薄弱

合作社被作为争取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短期利益驱动,“搭便车”心态严重,这样,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为挫折而丧失热情,他们渐渐开始脱离合作社,使得合作社的发展受限。

2.2内部沟通不足,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有些专业合作社,忽略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使得信息较为闭塞,会员、合作社、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3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二是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没有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以及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做好生产经营规划,使得人和荸荠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上的目标难以实现。

2.4合作社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目前的人才队伍中,传统种植人才占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较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专业人才的匮乏牵制了合作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2.5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技术匮乏

资金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匮乏严重束缚了合作社发展的脚步。

3.如何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积极与合作社合作的意识,消除农民对合作社的怀疑。大力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作用,根据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积极地与合作社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第二,保持主体间信息的畅通。为了进一步增强会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广开门路,联络经营,网络体系促销的措施。为了增强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完善会员的档案,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且做好生产经营规划。

第三,整顿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做好年度规划,帮助会员经营,进行日常资料整理发放。搞好分工合作:农业技术和农资服务部门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由加工部门提供技术,加强纵横联系。坚持依法运行:对“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场所、有计划、有活动、有实绩)的乡镇提供支持。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结构;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74-04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极大挑战,在这种责任制度下,农村经济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技术水平低等劣势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从2007年定安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三年来,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在定安县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3月,全县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00多家,拥有会员600多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参股金额2000多万元,成为定安县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种发展模式

根据定安县的实践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目前,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模式。

1.专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领域开展专业化合作,使分散的农民获得协作生产的能力,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合力,让农民从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分享丰收成果,由被动接受改革转变为主动参与改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便是这一模式的代表者。翰林镇有槟榔种植户3000多家,农户间最初为争夺客源,竞相压价,加之槟榔果收购价格大起大落,家庭承包经营者效益下降。面对困难,该镇19家槟榔种植大户、销售大户、运输专业户自发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经营,通过提高槟榔生产销售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该社投入资金60万元,用于槟榔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机械购进改造、厂房建设、原料购进、购买办公设备、产品检验检测等。同时合作社组织社员实施标准化生产,并实行联户联销、联户联防、专业合作。为了更好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均衡上市,合作社通过不懈努力,研制出了槟榔茶、槟榔酒、槟榔干花苞汤料、花苞泡菜等槟榔花苞系列食用产品。这样产业链条延长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相应的市场效益也就出来了。由于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开展专业化合作,仅产品附加值一项,农民一亩槟榔可增收1000元,定安县6万亩的槟榔就可增收6000万元。[1]

2.能人带动模式。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生产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尤其农业是脆弱产业,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亟需寻找好的“领头羊”,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从而实现一人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区。从定安县的实际来看,农村“能人”往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跑者。他们在组织中的主导地位来自个人人力资本,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是行政权威。与普通成员相比,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还是在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定安县目前有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凡是规范运作好、服务功能好、分配机制好、增收效果好的合作社,都有一个能人领头。这些“领头羊”一般都是种养大户、运销大户,是同类行业中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能人与农户联合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能发挥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在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新竹镇白墩村群众素有养鹅、养鸭、养鱼的传统,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饲养,技术上也缺少指导,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白墩村饲养大户李南华真切地看到这一点,凭借自己多年的饲养和运销经验,牵头成立“定安新竹南华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技术上,该社有养殖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3名,并常与相关部门专家及外地专业户联系沟通,不断改进养殖技术。销路上,合作社开辟可靠稳定的种苗、饲料来源,与海口等地客商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并实行专人负责制,由李南华专门负责肉鸭的销售,李植义负责罗非鱼的销售。在李南华带动下,有100多家农户以投入劳动力或土地的形式与合作社合股经营养殖业,养殖水面面积1200多亩,主要养殖罗非鱼及樱桃鸭,肉鸭年出栏25万只左右,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比当地其他农民收入高出2倍多。

3.专业化经营模式。专业化经营是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它把分散的土地、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从而聚沙成塔,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既降低了市场风险,又能使社员利益共享。定城镇平和地区是海南省小有名气的养鹅专业村,过去农户单打独斗,不仅要同其他村民竞争,有时还会被收购商压价。通过成立“平和新安四季鹅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继而借助规模优势打通产、供、销环节,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衔接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利益。短短两年,合作社已连结农民128户,创建基地131个,储存肥鹅基地1个(能储存肥鹅2万只以备调节市场),年产35万只肉鹅,占全省鹅出栏交易量三分之一左右。依托合作社的力量,社员养的鹅产量、质量、销量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高,销售旺季还需预定。目前,合作社每日平均有2000多只鹅被销往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地区,收购价较其他农户饲养的鹅每公斤高3-5元。该地区仅养鹅一项总收入能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大优势

1.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对单个农户来说,新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辅导、市场的调查等等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注定了其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的弱势个体形象。而合作社有能力组织市场调查,搞新品种试验示范,开展技术辅导,组织产品统一包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这种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同担、共同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衔接市场,把城市与农村、生产与销售对接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状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降低风险、增加收入是农民加入合作社最本质的目的。最大化农产品附加值是农民增收的有效保证。合作社框架下的农民,可以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如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利用废弃的槟榔花研制出槟榔花酒这一全新产品,在市场上开创出一片新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自己的联系与合作,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地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社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使社员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据抽样调查,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年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3.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农业的科技化,说到底是农民的科技化。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最终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模式,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农户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也为农民提供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其防风抗浪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能人便是新农民的代表者。不管是合作社中的种田大户还是养殖大户,他们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扩大其种植或养殖规模时,都会大量地聘请农民和其他具有某些特殊技能的劳动力,以保证其经营的规模化。同时合作社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必然向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并不断延伸其产业链条。这将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物流等分工分业,不仅能就地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吸纳大批因金融危机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更能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如潭黎瓜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统购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联合发展圣女果生产基地,其种植规模达3000亩,每亩圣女果可降低生产成本150元。每逢瓜菜上市季节,不少客商为了能找到工人打点瓜菜,除了招聘其他乡镇村民外,还请来定城居民帮工,有时甚至一工难求。“定安黑猪”是定安县标志性特色农产品,蜚声岛内。通过成立“定安黑猪协会”,发展会员120多户,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定单养殖黑猪数量由不足500头发展到6000头,成员户年收益由平均0.5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既增产又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三个问题

1.资金制约。万事起步难,资金是制约合作社做大的第一因素。从调研情况来看,合作社普遍反映资本金缺乏。定安县目前的60多家合作社,各自的投资总额多在100万元以内,有的只有几千元,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很多合作社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更无力扩大经营规模或发展新产业。造成合作社资金短缺的因素有农民收入低出资有限、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等多种因素。一是财政扶持少。今年定安县政府拨专款28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平均到60多家合作社,作用将十分有限。如翰林绿果槟榔合作社2007年从本村19户农民合股起步,当时入股金额不到万元,目前种植“绿果槟榔”2000多亩,虽然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但合作社并没有多少积累。苦于没有财力,槟榔花酒等特色产品后续市场开发一直未能更进一步发展。如果公共财政能对合作社的一个或几个薄弱环节、关键环节给予一定扶持和引导,其资金使用绩效会很大,不仅可以提高合作组织为农服务能力,而且可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二是银行贷款少。农业生产,无论以何种形式,总是要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影响,波动始终较大,加之农民借贷的资金流动性低,因而贷款风险也相对比较大,银行放贷意愿低。目前主要是开展五户联保贷款,每户贷款额度3万元,已有10户向农行贷款30万元,相较于全县2000余户社员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几乎没有可抵押的动产或不动产,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服务尚不健全,在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双重约束下,对农村依法可抵押的荒山、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临着办理难、处置难、变现难等问题,影响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三是社员投入少。定安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但由于入社社员生活并不富裕,入股资金数额小,合作社资本金只能用于启动,无法扩大再生产,难以做大做强。

2.技术制约。一是技术人才有待增加。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奇缺现象更为突出。合作社中的“领头羊”多是种植大户、运销大户等专业户,普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有限等情况。由于人才缺乏,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二是技术培训有待提高。虽然县里有关部门对合作社、对农户也开展培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但总的来说,培训的视野还不够宽,培训的内容与农业生产实际还不能有效衔接,培训的技术含量也有待提高。

3.信息制约。从定安县合作社目前运作的模式看,主要还是以合作社中的种植大户或养殖大户为龙头,实现联产联营,追求的还是规模优势。虽然这些能人基本都是当地经济发展意识较强的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热情较高,但由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考虑,特别是信息短板的掣肘,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局限在一定规模范围内,无法带领全体社员生产上规模、发展上档次、流通上台阶。个别合作社虽然配备电脑等电子设备,也多为摆设,使用频率并不高。目前定安县尚未构建统一的农产品信息网,合作社对市场供求和信息反应不足,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中易处于劣势。订单农业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利益有保证。部分合作社乐于此道,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从定安县实践来看,订单农业的客户群主要还是几个相对固定的大户。如果合作社不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广开门路,实行县内与县外、省内与省外联动,建立多方保障机制,一旦这几个大户临时有所变动,将会影响合作社的发展,甚至给合作社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条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对策,齐抓共管,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和谐发展。

1.开闸资金“水龙头”。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分为无偿、有偿两种形式。无偿扶持方面,政府要继续将支农财政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10个龙头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并把合作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考核范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可以通过“绿箱”政策, 将扶持农业的政策性资金补贴给专业合作社。有偿扶持方面,考虑在城司旗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投资发展基金,采取政府独资或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吸收各种社会资本,特别是一批先富裕起来、有志于乡土建设的本地成功人士。在不影响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前提下,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扶持,重点支持生产十大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并制定具体退出机制。操作上务求公开公正,对有扶持可行性的合作社,经论证后予以资金支持并进行公示。二是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提供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减息贷款、长期贷款等优惠贷款,在五户联保贷款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面。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联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对接县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畅通合作社在生产、收购、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融资渠道。三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鼓励农民入股集资,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扩大成员的融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多管齐下解决融资难题。

2.更新技术“升级包”。一是花钱买智。加强同各科研院校的联手,聘请专家教授加快农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重点高校联手建立大学生农业实习基地,对驻点的大学生给予一定补贴,务求实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难题。二是花钱培训。制定县、镇、合作社三级培训计划,县重点指导镇分管工作的部门及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镇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培训;合作社重点对社员进行合作知识、规章制度、权利义务、利益分配和生产技术培训。邀请农业厅专家、科技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基层解决生产难题。农业局要结合当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使其基本掌握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并使其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适应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取得明显提高,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复合性人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三是总结经验。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偏路子、好点子,合作社要定期组织社员召开经验总结大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农技人员要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包点服务,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总结田间经验,加以推广。

3.打造信息“千里眼”。一是信息到家。县工业信息产业局要及时编印农村科技、市场销售等信息,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信息指导,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二是信息上网。合作社自购或政府赠送电脑等一批电子设备,利用互联网收集农业科技信息,特别是产、供、销等环节的市场信息。县工信局要着手组建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为会员和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建立供求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定安县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研究分析 建议对策 问题现状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了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有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

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现状进行集中性的分析,是实现新的创新及发展改革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是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前农业经济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中。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模式一直在革新,相对应的,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相当迅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过程之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问题,诸如传统工作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故在今后还应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以统筹性的思想具体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基本现状进行探析,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猛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形势的持续改革以及组织结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当迅猛,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加以分析,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之中存在有发展不均衡、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以及建设规模较小等现状,并且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之中,所以在今后还应当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解决。

2、建议及对策

2.1、加强合作

首先应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的相关分工以及合作,不断的强化加工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并且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效益的保障是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的核心环节,故在实践之中还应当加强品牌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品牌的包装,加强相关网络以及营销渠道的建设,此外,还应当加强营销的管理,加强相关产业链的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且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状况实现对产品的多层次多规模需求,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明确经济的发展核心方向,提升产品的利用效益,加强品牌的创建,各大部门和政府也应当有效的加强对产品的扶持和引导,加强对工作关注程度,为更好的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2、改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

3、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之中应当适时的引入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实现新的发展,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基本现状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故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切实的思想实现新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篇4

一、相关文献综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和获取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同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可以实时获得生产和进销存数据,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决策, 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例如王志军等以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为例,研究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在地理信息平台上研制开发了乡饮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信息平台。张新华等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化模式进行了研究。钱建平等在分析合作组织管理流程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以磁卡为载体的农业合作组织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平台, 在不同平台下建立应用系统。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西甜瓜产销合作社为实例, 说明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成果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研究不够。2、研究方法侧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偏重个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分析

(一)调研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息化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期刊和文献,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趋势等有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收集。问卷从合作社的计算机终端拥有量、信息化投入、合作社员工培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等方面调查农业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接着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信息化对合作社的帮助等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研对浙江省11市90县(市、区),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发放165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量在每个地区根据当地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水平选取发展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合作社各3-4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73.3% 。有效样本分布如下:杭州21份、宁波12份;绍兴8份、舟山12份、嘉兴12 份;湖州9份、台州14份、金华10份、温州12份;衢州11份,丽水10份。共121份。

从被调查合作社的主营产品来看,最多的是果蔬类,占了39.3%;其次是茶叶类,占了15.7%;以下依次是畜牧类,占了12.4%;花卉苗木类,占了10.4%;水产养殖类,占了6.7%;农技服务类4.5%,蚕桑类,占了3.5%;粮食类,占了3.5%;此外,其它产品类型占了4.1%。

(二)被调查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从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的情况来看,有10.7%的合作社还没有配备计算机,有29.8%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配备2至5台计算机的合作社最多,占到被调查合作社总量的43.8%。配备5台以上计算机的合作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总合作社数量的15.6%(见表1)。

2.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情况分析

合作社网络利用情况是基于调查问卷的第7题,问合作社在作出某项经营决策时,是否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相关的信息查询。结果显示从不利用网络的合作社有15家,偶尔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的有62家,经常上网查询信息的有44家,分别占到被调查合作社的12.4%、51.2%和36.4%(见表2)。其中在被调查的合作社中,有41家合作社在网上注册过合作社的信息,有43家合作社的产品信息在网上过。

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主要是看合作社有没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主要考察合作社日常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和档案系统等的利用情况。被调查合作社中财务系统的应用最高,达到61.2%;其次是销售系统和人事系统,分别为57.9%和36.4%,其中有18家合作社没有应用任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合作社日常运作管理(见表3)。

3.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主要是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收集合作社负责人对这一问题的主观看法。李克特量表是社会调查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态度量表形式。此次问卷中分数取值:非常大5,比较大4,一般3,较小2,非常小1。对调研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判断调研数据是否显著不同于3。

由表4、表5可知:t=7.586,p值小于0.01,小概率事件不发生,所以,各维度均值与3有显著不同,证明调研结果是有意义的。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合作社负责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的帮助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就为更深一步的进行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认知基础。

4.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研数据分析,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合作社员工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是资金方面的不足。此外有38%的合作社认为政府扶持不够,29.8%的合作社认为合作社社员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6)。

三、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及对策建议

(一)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

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和现场调研访谈,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合作社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培训不到位

合作社信息化的建设与良好实施需要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合作社社员总体上还是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

合作社对社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到位,被调查合作社中有33.6%的合作社没有提供过对社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这已经成为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阻碍因素。

2.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相当一部分还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被调查合作社中有超过10%的合作社没有配备计算机终端,有将近30%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相当部分的合作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3.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不足

合作社对农业门户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的利用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合作社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专家系统等,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辅助决策,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合作社运用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层次有待提高,主要用于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方面都普遍没有涉及。

4.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够

合作社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有资金,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中,有51家信息化的资金完全是自筹资金,70家信息化建设有政府补贴的合作社中,有32家上级拨款的资金比例为10%,自筹资金的比例为90%。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帮助较大,但合作社社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和资金方面的缺乏,成了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1.在资金投入和社员信息化水平培训上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合作社社员素质提高、 持续降低农业经营成本、 提高农业整体效率的特性。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政府应当在合作社信息化资金投入和合作社社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上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在农村工作部署和农业资金资源的分配上, 应把扶持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水平上来。

2.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交易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篇5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专项(201102070061)

>>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困境与突破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思考 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思考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 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 汇川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考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刘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属性的经济学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35.

[4]任大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主要制度解读[J].农村经营管理,2006(12):12-15.

[5]曹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思考[J].商业研究,2011(1):164-168.

[6]吴声怡,罗萍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5-18.

[7]张颖,任大鹏.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0(4):41-45.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19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规模偏小、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治理结构形式化、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1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以公主岭市为例,截至到2015年9月末,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社达到4833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175个,占45%;农机服务合作社1450个,占30%;畜禽养殖合作社967个,占20%;其他类型合作社242个,占5%。平均注册资金12万元。入社成员达3.9万人,带动非成员2.5万户,入社成员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助农增收效果明显。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科技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不规范

合作社成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重大事项决策往往由理事长一个人或几个负责人说的算,不履行民主程序,缺乏健全的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混乱,有的甚至没有专业人员记账、管账。同时存在利益分配不透明,分红随意,不少合作社根本没有进行二次分配。

2.2规模较小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资金不足,固定资产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同时,入社社员少,带动农户和辐射范围小。有的合作社实际入会的人数不足10人,联系带动农户不足50户,拥有耕地不足10公顷。

2.3产业层次偏低

从产业覆盖程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玉米、水稻、苗木等生产领域为主,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储存的合作社相对较少,更缺乏向流通环节业务和新兴产业等方面拓展的能力,带动效益不够显著。

2.4扶持政策少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和项目覆盖面小,资金少,又存在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达不到有效扶持的目的。

3意见与建议

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想方设法创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加强部门协作,切实形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建设。

3.1加强引导和帮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依法推进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样板合作社,让示范社带动所有合作社走上正轨。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法律咨询、营销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高层次涉农展示会及展销会,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品牌。

3.2加强内部管理

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建立规范性运行机制,并强化执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改进管理方式,引导合作社主动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3加大扶持力度

扩大扶持资金覆盖面,重点用于营销拓展能力、人才培训、信息渠道建设。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引导农业发展项目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倾斜,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能力。加大督查力度,落实好已有的扶持政策,督促已出台的政策兑现到位。

3.4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

篇7

农村经济组织对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农民互质的组织,同时是为社员服务的组织。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法》看,合作社应当具备一定条件,对比永建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永建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成立了一个农民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专业合作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组织,还需不断发展完善。

一、永建镇基本情况

永建镇坐落于巍山坝子最北端,是著名的国际性河流――红河的发源地,滇西回族聚居区,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主要居住有汉、回、彝、白、苗等10个民族。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4个坝区村,4个半山半坝村,2个山区村),137个自然村,185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04.6平方公里。2014年末,全镇总人口5674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5.3%;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3588万元,其中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产值近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12元。

二、永建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一)永建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永建镇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立于1998年。2010年以前,全镇仅有3个合作组织,至2014年12月,已发展到1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社成员1400多户。按组织形式,主要以大户带头,其他农户入社为主,共15个,占全镇合作社的79%;以村委会带头组织成立的有3个,占16%;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成立的1个,占5%。19个合作社中,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成立的红河源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产值达1896万元,占19个专业合作社总产值的近50%。

(二)永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永建镇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形式大于实质,从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等方面看,它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组织,不能真正称之为专业合作社。原因有三:其一,组织机构不健全。这19个专业合作社中,有18个仅仅是注册了个单位名字(具备法人资格),其内部组织结构不健全。如这18个合作社既没有内部章程,无独立财务核算,社员入股情况不明晰,经营管理混乱等。其二,组织缺乏凝聚力。合作社的运行以带头户单打独斗为主,并没有形成全体社员的合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镇的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带动示范效果不明显,并没有发挥出合作社的应有的作用。其三,合作社的目标不明确。深入了解发现,许多入社成员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有些只是为了得到优惠政策或政府扶持资金而设立。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科学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永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素质不高。在此背景下,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但要较好的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需要政府正确引导组织成立,科学经营管理。就永建镇而言,镇农业经营管理部门可以对提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进行调研,将调研结果反馈给申请单位,对存在的困难问题,给出相应整改意见建议,按规范流程组织成立,规范管理运作。

(二)加强组织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多年来,镇农村农业经营管理部门因地方经济水平落后,农村农业经营组织较少,其农村农业经营管理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但2010年以来,随着全镇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其落后的经营管理水平给镇农村农业经营管理部门带来挑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基层农村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当前形势下的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农村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农业经济组织经营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对组织负责人、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经营组织管理水平,履行好农村农业经营管理的职能。

(三)规范组织运营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一是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制定可行的农民合作社章程,规范合作组织运营机制。二是社员以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出资的,要明确资产价值,明确出资额,明确利润分配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及执行机制。四是完善合作社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财务部门。合作社规模较小,没有必要设立专门财务部门的,可以由专业人员兼职或委托专业机构,也可以由镇农村农业经营管理部门。在财务处理中,要特别注意政府扶持资金的运用管理。

(四)加强后续监督管理,切实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好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监督管理。对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合作组织要做到应享尽享,对那些只是为了得到优惠政策或扶持资金而组织成立的,要严格限制。要真正做到应享尽享,不应享的一分不享。同时,成立相应组织(建议由镇村账代管办兼任)对所有涉及财政扶持资金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及时公示审计结果,让所有社员乃至其他群众了解政府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永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走上正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永建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浙江省 农民专业合作社 筹资风险 成因 控制研究

一、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现状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筹集资金同样对合作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短缺是制约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我们通过对浙江省不同城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筹资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有:

A筹资渠道受限制    B股权融资有限      C难以取得负债融资 

D筹资成本高        E筹资风险大        F其他

1、社员自身投入少,股权融资有限

    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57.4%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全部来自于社员,有34.4%的合作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社员,只有小部分来自金融机构,而只有8.2%的合作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金融机构。由此看来,当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投入的资金,社员的资金投入存在着资金投入小的特点。由于在成立期初,农民自身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使得合作社获得的资金十分有限。这些资金一般都是用来购置、建造合作社的厂房车间和各种生产设备。在满足这些有形资产和部分无形资产后,合作社的资金便所剩无几,因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正常运营的需要。

2、筹资方式单一

通过统计,我们得出问卷调查的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曾有42家合作社通过贷款途径获得资金,主要依靠向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贷款获得资金,取得资金的渠道十分有限。

其中有35%的合作社认为筹资渠道受到限制是其在筹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

3、 筹资成本高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有27.6%的合作社表示筹资的成本高。在调研过程中,部分合作社成员表示,个人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利率相对较高,没有得到任何的优惠措施,同时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风险成因分析

    结合问卷的统计数据可知,筹资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缺乏吸引投资的制度基础,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够。

1、资本报酬有限、合作社不盈利原则难以吸引外部资本投入。

投资报酬的有限性,使社员不愿意交纳更多的股份,而资金的稀缺性决定它要有相对的高回报,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要寻求能够获得更多报酬的机会。如果合作社只给予投资者只相当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不足以吸引一个组织外的投资者投入社会资本,特别是更难以吸引那些追求单纯经济效用的资本供给者。合作社这种缺乏投资激励的机制在现在情况下还很难改变。

2、社员资格和人数的限定使得合作社股权融资数量有限。

一般传统合作社规定只有从事相同职业或业务,并在合作社经营地域内居住的个人才可能成为其社员,显然社员资格的限定使得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另外,合作社股份资金主要通过社员的入股金产生,社员人数一般来讲不是随意增加的,因而通过股份集资就受到限制。通常一个最低限度的股金就可确保了完全的社员权力,容易导致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其二,自由进出原则使得合作社股权不稳定。合作社实行的“自愿进出”的原则,社员退社时有权撤走其投资,致使自有资本数量变化。合作社的股份资金与波动的社员数目相结合也使得合作社的股份资本成为一个变量。合作社允许社员自由入社和退社,使得合作社自有资本的不断变化,难以持续稳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合作社的资信实力,使贷款融资和订立契约增加了难度。

3、农村金融体系支持不力

尽管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农村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总体上看,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仍然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数量不足,信贷资金供给结构错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一,信贷服务效率低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取得银行贷款时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在向银行融资过程中处境艰难。

三、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资风险控制措施

1、通过合作教育加强农民筹资意愿

必须在注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逐步摆脱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依赖心理,真正树立民主平等、公平互利、独立自主、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合作社这一组织制度形式的认识水平,激发农民发展合作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规范股金管理,维护资金稳定

    会员股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营运转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会员股金的管理核算,对保持合作社正常财务运转、保护成员合作利益等都十分重要。《合作社法》对成员出资的数额和出资方式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限制,目前各合作社吸收会员股金的章程规定自主性比较灵活。合作社可以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筹集股金,一旦筹集形成,即应合理区分为不同类别,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规范组织相应的财务核算。

3、明晰产权,适当提高入社门槛

    在我国传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一般遵循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原则,这在特殊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合作社解决资金困乏的难题。但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清晰的公共产权造成了非社员“搭便车”、公共积累被私吞等问题,极大的损害了合作社和社员的利益。鉴于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最新的合作社法就对合作社每年提取的公积金作出了应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的规定。因此,各合作社存续期间应当根据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或合作社章程的约定,根据社员的出资比例及利用合作社设施、服务的贡献,量化为每个社员所有的份额,记入社员账户,并享受这些公共积累增值带来的收益。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解散,这块盈余的公共积累也应按社员出资入股的比例和社员与合作社产品交易贡献量分割分配给合作社社员。

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条件

    考虑到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要谨慎对待当前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商业银行的风潮,防止本就贫乏的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经济发达地区要鼓励商业银行扩展基层网点,鼓励设立农村担保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要大力引入新型的金融资源,不能仅靠现有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信社,有条件的地方要支持建立村镇银行、支持小额贷款机构。

5、建立风险基金

    首先,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农业发展基金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基金,为合作社保驾护航。其次,较具规模的合作社可以发行经投保的合作社保险债券,以提高社会资信度。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创办农贷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做担保。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发挥功能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更高要求。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农民合作社担保机构和龙头企业为农民合作社及社员贷款提供商业担保来共同承担金融机构的农民合作社贷款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组织贷款的信心,为农民合作社融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文宇.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4) .

[2]陈学军.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07,(01) .

[3]兰闳,李燕琼. 中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 , 2007,(10) .

篇9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4-01

一、曲江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曲江镇基本情况

曲江镇地处建水县北边40公里处,有建水县北大门之称,国土面积358.91平方公里,全镇管辖19个村委会,147个自然村,212个村民小组,农户19149 户,总人口72197人。其中农业人口66750人,非农业人口5447人,有耕地面积53820亩,农业人口劳动力42180人。

2.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201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2671.89万元,则按照经营的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乡镇企业、村组集体、农民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它经营。其中乡镇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1%总金额是79740万元,村组集体收入占总收入的 0.1%总金额是148.33 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39.4%总金额是52298.06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占总收入的0.3%总金额是413.5万元,其它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0.1%总金额是72万元。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现阶段农业收入在我镇主要收入形式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而且存在产值低,农业效率不高的现象。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根据国家出台的贯彻合作社法的相关文件精神,建水县曲江镇领导对此项工作作了充分的探索和研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重视,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存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向前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全镇共组织建设起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成员数526人,带动非成员农户数4860户,按行业划分:技术信息服务为主1个,优质稻种植为主 1个,特优品种种植4个,蔬菜种植11个。这些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建立大部分是以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较多的有香芋产业、洋芋产业、蔬菜产业等组织建立。在组织建立的形式上,一是组建者是本地区的能人或者是农业产业专业户牵头组织成立的,采用这种形式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占57%。二是依托村委会创办,这种形式占29%,三是企业部门老板带头创办,这种形式占14%。在组织建立的方式上,坚持的原则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确保参与的农民自愿,确保合作社服务于会员且保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在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上,多以松散型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2年总收入 413.5万元,成员户均纯收入2.4万元(主要产业是种植业)。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从曲江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看, 2006年至2012年全镇三分之二的专业合作组织分别不同程度的得到县、乡两级财政的扶持资金共46万元,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本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与农户联系的桥梁,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最基础的组成单元是农户,农业生产主要是指农户正常生活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是农民主要的主要收入。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的时期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导致农民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致使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现象农民群众急切的要求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可以帮助农户减少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更是一种有效地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合作社,几种分散的农产品,经合作社进行统一的加工、储运、销售,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曲江镇农村紧急市场存在的发育不够完善,缺乏农产品流通渠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采取与龙头企业订立合同或者根据龙头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调整,促使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侧地消除农民买难卖难的现象,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增产增收发挥其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对农民的带动力不断增加。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政府、企业、农民和其它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近几年,农业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起来,已经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促使合作社的产业覆盖范围和成员数量不断增大。现阶段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不断提高层次,为了使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强,采取进行产、供、销、科工贸集合,有效的消除行业分割。同时在一些农业较发达的国家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组织化采取成立多种多样的流通合作社来,使更加有效地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曲江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建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时间不长,有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法律法规的要求,与形势的需要,与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不小差距,突出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

1.认识不一。有的干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作用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致使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不广,没有强大的带动力,导致其发展缓慢。

2.实力不强。目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大部分合作社出资额小,覆盖农民不到20╢,扶持资金薄弱,大多数合作社由于规模小、实力弱,更是贷款无门,导致合作社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难。

3.档次不高。大多数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开展一些简单的信息传递和临时组织协调的业务,做中间商,“口头”买卖,“一锤子”买卖,在技术引进、产品加工、产销对接、终端市场培育等关键性、深层次产业开发上的作为不明显。

4.合作社运作方式有待改善。现在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形式是专业大户或营销大户牵头,这时常常存在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经济效益不能快速向前发展。村委会三职干部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投入精力有限。

四、发展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使“三农”问题进一步解决,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内部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所以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民主管理制度要严格、合理的实施,把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分配的处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

3.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投入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发展建设起的新事物,其发展壮大需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在资金登记培训等方面给以大力支持,相互协调,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

4.抓好技术服务等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分散经营、资金不足、对市场行情掌握不够全面等。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如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确保他们的营销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增效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崔传金.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对策[D].长江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7-2

项目支持:本文系长春师范学院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1 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吉林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规条例,永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入社农户4300多户,2010年,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到1.3亿元,经营额达4亿多元,带动农户13000多户,实现收入3.2亿多元,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总体来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主体日益多元化,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合作方式更加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分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永吉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始于2008年,当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社员72户,注册资本是300多万元;2009年末达到59户,社员1200多户,注册资本为800多万元;截止到2010年末,达到159户,总户数比2008年增加了11.35倍,社员4300多户,同比增加了35.3倍,注册资本是1.3亿元,同比增加了43.3倍。90%以上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示范村达到村村兴办合作社的目标,所有这些村的现代农业发展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撑。

1.2 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2008年,在永吉县建立的14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仅仅覆盖了粮食、柞蚕、木耳等产业。到2010年末,全县围绕特色产业,依托各类主体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了粮食、果品、苏产品、肉葫芦、食用菌、苗木、中药材、鹿产品、黄牛、生猪、家禽和农机服务等十几个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效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1.3 合作社形式呈现多样化

按组建形式来分,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大户领办型,如西阳镇的天润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领办型,如岔路河镇姜家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北大湖镇天茂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部门领办型,如一拉溪镇海达苏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型,如一拉溪富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合作形式分,可分为四种形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如岔路河恒成号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大户+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黄榆乡铭鑫养鹿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西阳镇罗圈沟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部门+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金家乡卢强玉米种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中,种植业类型的合作社78户,占总数的49%;养殖业类型的43户,占总数的27%。目前这种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占到76%以上。

1.4 农村“能人”的典型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在永吉县1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种养殖大户、加工能手、运销专业户、创富能手等“能人”领办创办的达148个,占总数的93.08%。上述“能人”实际上成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主导着合作社的经营和发展。永吉县鹏博稻米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永吉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于2008年。领头人李太荣当时担任西阳镇狼头村党支部书记,他从1998年开始就研究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绿色水稻不能上化肥,产量低,卖的钱就少。但他仍然坚持搞研究,2005年,全村开始建沼气池。2007年,李太荣开始尝试用沼气池产生的废渣为肥料,用人工除草、除虫的办法,试种了20公顷水稻,结果当年收割时,不仅产量没有降低,而且以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0.4元的价格销售一空。为了带领大家致富,2008年,他在全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稻米,并与永吉天互米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绿色水稻。效益产生了示范效应,村民纷纷要求想加入合作社,当时入社农民只有10户,目前入社农民已达到100多户,入社农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李太荣又领着大家准备利用沼气发展有机水稻、有机猪、有机蔬菜三位一体的大棚项目。口前镇管马山村村民于忠臣,从1998年开始从事食用菌栽培,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了较为全面的食用菌栽培技术。2006年,在他的带动下,成立了官马山村食用菌协会,2008年,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永吉县马鹿沟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无偿将技术传授给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在他的带动下,社员已达到200多人,年产量200万袋,产值在500万元以上,每户创收达万元。

1.5 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岔路河恒成号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吉林吉粮集团签订合同,合作社再与社员以订单的形式签订合同,粮食生产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保证了农民的权益。北大湖镇的天茂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与合作社社员签订回收合同,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必须保证每只鸡雏挣到2元钱,维护了社员的利益。订单农业不仅使农户从生产到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而且订单中实行最低保护价,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2 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思想意识缺位

某些镇、村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社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性质,因而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角色定位,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农民群众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比较冷淡,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在思想中根深蒂固,缺乏合作精神。故此,思想意识的缺位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2.2 “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原则不协调

在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初期,由于受素质、能力等方面条件的局限,要促成相对弱小、分散和缺乏合作意识的农民走向联合,除了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之外,注重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且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容易导致出现“能人”决策、“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原则不协调的问题。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人”在经营中,希望以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作出及时、灵活的经营决策,往往使民主管理原则成为“空话”。二是如果过分强调民主管理原则,容易影响“能人”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能人”可能因此退出合作社。

2.3 管理不规范、利益关系不紧密

尽管永吉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有个别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的机构不够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虽有建立,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有的办合作社就是为了贷款和取得贴息,导致合作社办社宗旨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运行还不够规范,合作机制脆弱,组织和农民之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缺少必要的合同契约,买卖随意性较大,农户与组织之间相互毁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无利则分,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由于合作社与会员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有的虽然在服务收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合作社对会员的二次分配比例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

2.4 政府扶持力量不足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规模小,大多数没有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制约着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开展。虽然上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多数时候仍停留在各自操作层面,横向联系少,缺乏相互协作精神,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合作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