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4-02-05 17:4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和开发意义的理解
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示的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它不仅包括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学习的引导、动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论提示、价值判断、规范等。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诸如体育知识、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
2.体育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是实现课程价值、体现课程理念和性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
(2)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
(3)是发挥地方教育、教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
二、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感受
1.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学生非常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这里的“束缚”当然主要是指我们以前安排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裁缝与模特的关系,教师作为“裁缝”要考虑到“面料、款式、裁剪、缝纫”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模特(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示自我。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选择任何一“款”教学内容都应为学生“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裁制。
2.体育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
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3.体育教学内容要科学系统地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做法
1.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延用、改造、变化,使动作方法多样化。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教学思想。
2.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使学练内容生活化。
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指使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发展。如:投掷内容从单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单手下投、飘投、抛投,双手向前、向后、向上抛投等。
3.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体育学科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验,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四、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建议
1.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小学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可千变万化,但始终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能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应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可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材是有别于教学内容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加以选择,教师有权利并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教学内容由过去的死性变活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发扬是建立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是在原有创新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比较牢固。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评判教学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新课程教学中,“教书”应是以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综合运用。“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包括了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等在内的多重信息源,更包括生活这部大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调动多重积极因素,把教学诸因素合理整合。
一、转变教师课堂角色
新课程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 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 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 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
1、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的帮助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把以教为主改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通过自己的探讨和互相合作去获取知识,使学生从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得到了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字纤夫的“纤”时,不是像过去那样由老师领读,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写来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字是由他们过去已经认识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组成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再者,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他们学习的帮助者,进而成为他们的“朋友”。
2、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两人相互之间的合作,乃至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分钟》一课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元元”,来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然后去上学,最终迟到了二十分钟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表演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3、小学语文教师应拓展知识面,给学生创造获取和积累知识的机会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不能完全局限在课本知识上。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当然,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例如:我在教学古诗《山行》的时候,不是简单指导学生片面的去学习,而是让他们小组合作,先通过查资料简单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还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和知道的,最后再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还至少能熟记另外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同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还会了解更多的诗人,增加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后能够主动地去阅读古诗,从而积累更多的古诗,也增大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储藏量。
4、小学语文教师应由学生的“严师”转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为我们的教学之道规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师道尊严,而从古到今的许多名师也正是以严出名,传统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恪守“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骂、罚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见了老师如见“猛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只能存在自己的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师,更别说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不断转变这种思想,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细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孩子们能从内心里把我看成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能够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无顾忌的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讨,最终使他们不但解除了疑惑,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5、小学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
篇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经常会被应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成为联系教师和学生思想活动的纽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相互学习、相互探究的过程。”而有效地课堂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思考,实现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助、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问有效,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要明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呆板,尤其对于英语课,要真正实现提问有效,就要明白一应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而在小学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出色的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更可以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等功能。总而言之,有效地课堂教学提前问可以让“一脸疑团”的学生“豁然开朗”,也可以让“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尴尬课堂变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成败,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由于小学英语对小学生而言本来就显得很陌生,不像其他学科的知识在生活中总会有机会接触到,所以作为教师面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通过自己平时工作的积累以及和一些老教师的交流,要有效提高课堂就学提问的效率还要注意:一是要增强课堂教学提问的目标性。课堂教学提问不能够流于形式,更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了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气氛活跃”而提问,不注重所提问题的质量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必须注意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所提出的问题情境能够承上启下指引师生教学思路的方向。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材、学生、课堂预设情境具有一定的整合加工能力,使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问题机密围绕本节课的目标,并能够指引学生朝着某一层面思考。另一方面还有明确的提问对象,提出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教师的心中要明白这个问题主要计划考察哪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计要直接,切忌转弯抹角。还有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需简单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的用“yes”和“no”回答的问题,就没有达到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在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发展的多样性,不能够搞“一刀切”,所设计的问题要深入浅出、层层推进、环环紧扣、螺旋上升,真正达到提高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目标。四是要注意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有效,挂念是在动态的课堂中注意寻找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切入点:在新课程预习时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新知识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总结归纳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重难点,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在每节课的重难点出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新知识。
要真正做好提问有效还要注意教师的提问方式要艺术,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用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还要注意多元化。要明白课堂上教师不是唯一的提问者,更应该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注意适时的把提问的机会教给学生。体现学生能力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提问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准确,不要拖泥带水。课堂上提出问题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在学生还没有组织好语言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回答,则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这样长此下去就会打击学生英语表达的积极性。
篇4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以主流的姿态存在,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只是作为小配角偶尔会“登台亮相”。老师没有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创新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有名无实。
(二)教学内容单调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德育老师没能很好地把各门课程恰当地相互渗透,而且教学的内容几乎照搬照抄课本,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或是调整,且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对教学缺乏激情
在日常的教学巡查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德育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课堂纪律欠佳。而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而教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消极态度,应付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
德育老师对外学习的机会不多,几乎是关着门“修炼”,大多业务能力欠佳。教师之间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教师对教学的方向、思路和方法也不尽统一,总体经验不足。
首先,体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不专业,缺乏专业的素质和相应的教学经验;其次,有些教学系不重视德育课程的安排,面对这种特殊“待遇”,德育教师难免对教学提不起劲,效果自然不好。
(三)教学缺乏艺术
大多数教师忽视《教学大纲》要求,没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心理特点对其“对症下药”,学生难免会觉得“不合胃口”,甚至是“毫无食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出来。
(四)学校对教与学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考评一张试卷“通天下”,学生没有压力,缺乏动力。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使教学评价失去客观性,呈现片面性,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三、对策研究
(一)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一,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学的投入,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参观、研讨和学习交流;第二,教师自身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注意博览群书,以丰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1.注重新课导入技巧
一堂课就像一出戏,这出戏能否吸引观众,先声夺人,好的序幕至关重要。因此,老师应注重新课导入技巧,为主体环节的教学酝酿良好的情绪和开端,把他们迅速领入课堂。
2.在教学的主体环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启发式、讨论、角色扮演、课堂体验等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知识点设疑,启发学生探究和思考;讨论能真正凸显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幽默的教学手法能为我们的课堂增添笑声,活跃课堂气氛;角色扮演、课堂体验则可以把我们带进现实生活。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发达的科学技术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诸多的方便,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恰当地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和资料,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的古板形象,使我们的教学声、图、文并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第一,加大德育教学投入,加强对专职德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第二,在德育课程安排上给予足够重视;第三,走出德育教学只属于德育教师的认识误区。
(四)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
第一,学生成绩考核方面,不能只停留在一张试卷上,要做到课堂和平时相结合,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结合,进行全面的考评。克服以往课堂上讲知识点,考试前画知识点、背知识点,考试时抄知识点的弊端。第二,对授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要做到客观和全面。不能仅凭一份调查和对教案的简单抽查,而要做到学生评价与老师的自我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还应把教师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成果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纳入考评系统。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也需要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中职学校要想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根据德育课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进行德育教学探讨和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作者:陈玉花 单位:广东省农垦湛江技工学校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效果
一、新课程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二、高中化学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三、教学效果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和使命感。以实验化学教学为例。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新课程改革主要方向就是实用化,动手体验能力与国际接轨,第一点是最基础的,实验也是最重要的。新一个时代对新一代学习者提出的要求,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学会把知识变成操作能力。这是教师在言传身教时都应该注意的实验问题。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高中化学是为了大学化学打基础,与大学化学而言又有不同之处,相对基础,但基础又有别于简单,学习本试验课程的大多是理科生,他们以后遇到的学科与工作都对高中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掌握提出了要求,所以需要谨记在心,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安全与习惯,一个关乎人生安全,一个又与以后的科学生涯紧密联系。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强调的方法要求,也是为了保障实验的安全性与未成年少年的成长。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独立与合作,在整个化学教学甚至包括其他新课程教学中都会反复强调的东西。培养一个好学生,先从习惯抓起,会埋头苦干也会滔滔不绝的才是新一代好学生的标准。学会如何去做再学会如何去说。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培养都有必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高中化学是普及式教育,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思想,但往往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所以通过不断强化训练与实战操作。化繁为简的能力与实验方针必须掌握。
(6)活动探究与建议 。1)收集不同的水样,测定其pH,并用图表或数据等表示实验结果。2)实验:粗盐的提纯。3)实验探究: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 4)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5)结合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
这几个实验都是基础性的实验,比较简单易行,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培养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与思维,训练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方式,会读书也会实践,会实践也会表达。又会把事实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思维训练模式。这才是新课程语境下高中化学的培养途径。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效率
一、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获取信息价值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抓准课堂中的教学契机,善于发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心理。
2.当学生对语文具有一定的兴趣后,学习也就主动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各种收集信息的渠道,例如,上网、看报纸、读书等,并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从而获取信息中的潜在价值,逐步转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
3.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将其中的优美词句、语段记下来,借此积累写作素材,进一步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营造探究氛围,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环境中,学生能够自主动手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学习,引导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成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在户外活动,开阔学习视野,通过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2.结合多样化探究,提升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疑问。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部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交流合作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问题时,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引导学生在探究过后,通过不同的解题方法,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由于课堂效率偏低,导致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不高,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日后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案例展示;实验研究;教学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通过其他学科内容的介入,积极改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这种理念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它是在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
一、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完“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后,结合学生物理课堂中“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搜索策略与技巧在网上查找这一实验,当然,所选内容老师已经在实验课上演示过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尝试,从实际的实验入手,观察思考分析感性的感知这一现象,有了现实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现象的“瞬态”特点,Flash课件让本来无法观察的过程变得清晰且易于控制,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抽象过程的印象。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信息搜索的知识点,而且还巩固了物理学科中实验知识的特点。
案例二:在学完“信息的与交流”后,结合数学教学中“导数的背景”,首先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信息的搜索收集一些与
导数的背景有关的素材,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实时聊天等信息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收集到的信息是否有效。收集到有效信息后,由学生汇总信息,把有用信息在个人网站上、博客上、QQ空间里或通过电子信箱发给老师,完成后并要求学生回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反思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有机整合,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选择有用信息。哪种交流和的方式比较方便、快捷。通过这一过程,同学基本上对相关知识都有了比较好的掌握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由于自己个人能力有限,为了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我借鉴了刘曼、冯建飞老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中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在我所带十个班级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了58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7份,对其中随机抽取的50份问卷进行了问卷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的适应性和认可程度
以上调查说明:
①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是可以接受,而且认可度也较高。
②对新课程状态下的学生要接受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感兴趣程度比较表:
从表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对此感兴趣的学生为84%,这表明: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较强的表现力,将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概念、教师难于表达的内容,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图形、动画、声音等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全新的感受,不仅掌握了其他学科中难以掌握的内容,而且还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篇8
五年制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中,专业英语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大约4年的学习时间,具备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可以从事简单的英汉互译,会用英语写作一些基本的外事公文,为这些学生毕业后熟练应用这门语言工具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除勤学苦练、自己坚持实践运用之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教学和引导。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学生迅速掌握这门工具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授课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巧,切实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 五年制高职英语专业具备的语言学习优势
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实践,需要动手、动口和动脑,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方面,学生课后的大量实践运用、课后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学习动机这个角度来说,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具有学习英语的种种优势。
1.1 年龄优势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里,人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在这个年龄段内学习第二种语言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大约15~20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是人生中学习英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他们每人都具备这门先天性的年龄优势。
1.2 时间优势
英语的学习与掌握,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深澳,语言能力的掌握也越来越复杂,不是短期内的产物,只有长期学习、坚持不懈才会看到效果。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理论上具备5年的学习时间,除掉实习找工作的时间,也会有4年多的学习时间,这些时间内,他们可以集中极力、埋头苦学,这种时间优势也是很难得的。
1.3 环境优势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当前社会环境中流行着大量的英语元素,好莱坞影片、NBA、欧洲足球直播等等场合中,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美国产品中,都有英语的推广和盛行,这些环境和产品,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对流行元素的推崇激发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只有深入学习这门英语,才能真正明白这种文化的深入内涵。当前的社会环境,为他们学习这门语言提供了一些便利。
2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理论上,这些学生具备了先天和后天的学习优势,但现实情况中,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学习劣势,学校的管理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师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1 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
五年制高职英语专业的学习要想深入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工具,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做保证。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绩普遍不好,具体到英语课程中,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中更是偏低,这反映出他们在初中时英语课程就很吃力,基础不牢固,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时,更是难上加难。当然,授课教师出于课程进度和教学时间的考虑,不可能再抽出一些时间给这些学生来补习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英语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学习规律,刚开始就跟不上的话,以后的内容无异于听天书,因此,这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固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学习风气不浓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级中学和本专科院校,高级中学管理严格,纪律严格,学生的学习风气得到有效保证;本专科院校中,学生已经处于成年,有了明确的追求和目标,自律性普遍较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未成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自律性不强,一般都不喜欢学习,贪玩的本性难以克服,学校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纪律措施,但一些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混日子的习惯难以改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师资力量的制约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授课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既具备一定基础授课技巧、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熟练操作电脑、具备实时多媒体授课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教授教师。然而,英语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是一种稀缺的人才资源,一些英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到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公共机关等部门去就业,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获得更诱惑的经济待遇,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待遇和发展空间这个硬性条件的制约,很难吸收到优秀人才来担任授课教师,只能靠一些高龄教师来苦苦支撑,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 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除了学校加强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之外,授课教师也应积极思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3.1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加速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五年制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避免老师在课堂上过多的讲解,而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指导组织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说、去复习、去记,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3.2 实施分层次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差别化教学。在英语基础差的班中,以补充复习基础知识为主,使其熟练所学的知识并能简单应用;在英语基础较好的班中,以提高为主,在复习的基础上提高其英语水平,扩大知识,达到听、说、读、写兼备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3.3 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9
关键词 高职 国际商务单证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外贸单证是对外贸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培养学生外贸单据制作的实际操作和理解能力,教学主要目的是正确完整的缮制各种单据。该课程的特点强调实用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较多,笔者总结了几个教学中多见的问题,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解决,具体如下:
1. 学生英语水平薄弱的问题及对策
1.1 问题
①该门课程特色之一是贸易术语繁多,且有较多相似性,单是记忆中文术语已属不易,英文则使难度进一步加大。②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较本科学生差,直接应用双语教学法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多的英语使学习兴趣下降,特别是有较长的英文条款时难以接受。这也是本课程最为棘手之处。③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句翻译,学生被动接受,使该课程变成了英语课,违背了强调实用的教学目的。
1.2 对策
1.2.1英语在外贸单证中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对于本课程,教会学生如何缮制单证更为重要。学生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贸易英语,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并不刻意强调英文的使用,更侧重实用技能的培训。而英文票证则等待学生熟练掌握中文票证的缮制之后再适当拔高。例如,在学习商业发票缮制时,笔者利用中文发票的投影,先将具体条目说明。并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缮制一张中文发票。结果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就将发票缮制完成。经过几次练习后可以达到发票缮制的能力要求。
1.2.2学生在获得票证缮制能力之后,进入英文学习的第二阶段。此时学生对票证架构较为熟悉。通常熟悉中文后多数人开始汉译英,但笔者采用反方向的英译汉方法进行过渡,要求学生直接按照原版英文票证进行回翻。之所以采用此法,是为了达到能够看懂英文票证的目的。学生经历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多数都能看懂英文票证,顺利完成教学目的。至于缮制英文票证,笔者将其列为课后选学内容。即便学生课后不再去学习,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有这些基本的能力,仍可通过学习快速的掌握。有的学生在看懂原版英文票证后,具有较大的成就感,对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甚至能够通过后续的自学独立缮制英文票证。教授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2. 校内外实习机制不健全与设施薄弱的问题及对策
2.1 问题
①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多数资金紧张,实习设施较差,本课程的实习多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学生通过上机实习。但外贸票证更新很快,而目前软件版本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形势。且实习时教师多照本宣科,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②校外实习机会珍贵,外贸企业能够容纳的学生不多,且多禁止学生亲自操作,因此教学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2.2 对策
2.2.1在学校政策支持上,须积极更新软件系统、尽可能多的争取校外实习机会,如采用介绍信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在自己家乡的外贸企业学习。
2.2.2在教师教学方法上,笔者尝试采用如下方法:各小组按照规定要求,利用软件完成一张票证的缮制,各小组通过校园网教学系统进行连接,彼此间可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作业完成之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修正和讲解,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面面俱到但无重点的弊端,学生对自己票证的关键点、出错点印象较为深刻。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也提升了学生实习的兴趣,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
3. 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的问题及对策
3.1 问题
①对于教师而言,笔者听过几节各校的观摩课程,多数教师并没有外贸工作经历,在教学中只凭借教材的书面理解进行教学,使内容难以与业务结合,缺乏说服力。而聘请外贸企业人员有较大难度,大多仅能做一期讲座即结束,缺乏固定性。②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票证以浏览为主,只听不做,学过后并未获得灵活缮制票证和对国际贸易惯例理解的能力。③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目前教师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灌输,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做到知识的建构,也不能培养实战能力。
3.2 对策
3.2.1学校须给予教师一定支持,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企业实地培训,实时更新教师的知识、增加教师实训经验、积累外贸案例,包括外贸业务操作方式、最新的外贸惯例规则及资讯。此外,学校须使企业人员讲座由随机变为定期,如每半月一次,使学生开阔眼界,能够直接与对口工作岗位接轨。
3.2.2 改进教学方法:经文献检索及与同行交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①案例法:为最常用和易用的教学方法,可提升互动性,围绕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保险单的缮制时,可举一个外贸中索赔的案例,并顺势提问保险单上应该有哪些内容。学生在经过前几章的学习后,对单证内容已有一定基础,可将多数内容“猜”出来,教师可自然引导至保险单的填写上来。但此法教师仍为主体,有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
②项目法:以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引导学生实训,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的操作。同时可结合角色扮演法,梳理国际贸易中复杂的关系。例如在讲授信用证时,由于概念和流程较多,学生难以理清。笔者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为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进口商银行,分别就一笔贸易进行合同的签订,以及信用证、汇票、单据的表达等实际操作。该项目持续半月之久,尽管票证作业五花八门,但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本法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需答疑和引导,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3.2.3 考试方式改革:传统考试通常是“教师出一张试卷,学生60分万岁”的模式,考试题型局限,且容易引发作弊。为了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笔者尝试采用自拟项目的方法:首先由学生每人自拟一个项目形成项目库(包括教师先前拟定的少量项目,并进行优选),之后随机将项目分配给每一个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对项目的拟定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在试卷中,笔者还增加了票证改错、票证关联等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学生普遍反映考试题型新鲜、贴合实际应用。
4. 小结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从国际贸易中新近独立的课程,起步较晚,教学方法及相关支持尚不成熟,但只要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技巧,仔细研究问题对策,该课程的教学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晓琴.高职院校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15.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双语教学 课堂效果 提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教育的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提高双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名初中双语数学教师认为,课堂中巧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注意差生的转化,就一定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要优化课堂资源,建立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把老师有效备课、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互相结合,从而达到高效学习。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主要取决于教材,要达到活用教材、有效备课,教师就要在备课进程中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除了要对讲授的知识了解外,还必须对每个教学环节作出多种可能预设,准备相应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的方法,创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情,在课堂上“思考着、质疑着、忙活着、发展着,以提高课堂效果的实效性”。
2.教师要转变“教师”为“导师”,使课堂教学由“教”转变为“导”
课堂运行手段由灌输转变为引导的同时,教师留给学生适当充足的拓展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运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注重“讲”与“练”分配合理,达到培养个性,有效学习之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在初中双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新课的导入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去促进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初中双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应用教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注意对掌握知识体系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类比,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
4.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地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计算机技术已逐渐被应用到双语数学教学课堂中,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做到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创设合理的数学情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利用多媒体能将数学中所涉及的结论、概念等形象生动再现课堂的特点,使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启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正确对待后进生
就后进生而言,他们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主要原因是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失败和丧失了自信心。在初中双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以低起点,小起步,快反馈,通过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确定适合后进生学情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让后进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多给予参与活动的机会,多安排相关知识的复习环节,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就一定能够达到转化后进生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 上一篇:网络安全符合性评测报告
- 下一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