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范文
时间:2023-03-16 03:1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治疗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乙方(见习治疗师):_________
为保证见习治疗师见习的顺利进行和见习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带教老师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利益,特制订以下见习协议条款:
一、确立见习关系
1.甲方为乙方提供带见习场所和机会,每周提供给乙方的见习和带教时间为____小时。
2.见习前三周为双向选择期,甲方有权利根据其考察乙方的工作能力和品质的结果同意或不同意双方见习关系;乙方有权利根据其本人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理论取向等个人特点确立或放弃见习。双向选择期结束后,如果甲乙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未明确提出终止见习,则默认双方已经确立见习关系。
3.乙方本人向甲方本人或其所在单位交纳每学期_____元的见习费,此费用在双方确立见习始一月内支付。
4.双方确立见习关系后,乙方中途退出见习,见习费用不与退还。
二、保密
5.乙方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向外泄露甲方咨询和带教过程中的信息。在见习期间和其后严格保管有关的记录,录音等有关资料,未经甲方允许不能让他人接触这些资料。
6.乙方应严格保守甲方所在单位的保密信息和资料(包括:心理测试,测评软件,数据,治疗师的家庭电话,电子邮箱,住址等私人信息和其它甲方未明确对外公开的资料)。
7.甲方对在带教和督导过程中乙方的个人隐私和被要求保密的信息保密。
三、对待来访者
8.在见习期间,乙方应该努力保持与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治疗关系,不与来访者建立和发展任何工作以外的关系。
9.在见习期间,乙方应尊重来访者,不以任何原因(如:种族,性别,信仰,教育水平,籍贯等)歧视来访者,不利用工作角色牟取私利。
四、职业行为
10.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能范围,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责以外的事情。
11.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乙方应在甲方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全面了解有关测量的目的,内容及局限性,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各种测量工具,并能正确合理地向来访者解释有关的测量结果。
12.乙方在见习期间应遵守甲方所在单位的见习工作时间和空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早退,未经许可不在见习地点以外的地方做有关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工作,不做损害甲方所在单位声誉和利益的事情。
13.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委员会和见习所在单位有关专业人员的其他规定。
14.乙方同时应接受_____的领导,如果甲乙双方发生问题或纠纷,由____予以协调。
五、其他
15.本协议的有效期为_____年___月__日至____年___月__日。
16.本协议一共三份,在双方签字生效后由甲乙双方以及_________各自保留一份。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理论;高职心理咨询;启示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也因秉承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培养来访者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而备受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关注。高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力于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发展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为目标,但因深受“问题解决式”的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及模式影响,高职心理咨询主要驻足于学生心理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个体发展的消极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常采用“问题发现、成因探究、问题消减”三步曲来建构咨询过程,而心理问题的消减并不等同于心理积极品质的增加,因而很难实现高职心理咨询的目标。而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倡导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来治疗并最终预防心理问题的咨询思维,跳出了问题解决的传统型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模式框架,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也为高职心理咨询打开了一扇通往咨询目标的理论之门,对高职心理咨询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1.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强调人类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策略。认为在治疗中只有激发个体积极能力,让来访者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2.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反对对被治疗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给被治疗者身心带来痛苦。强调在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被治疗者实施积极关注,通过激发起被治疗者的自身力量来促使其改变对问题片面看法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观点,彰显了社会意义的博爱与人性。
3.推举跨文化的治疗视野。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其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能使来访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时代会受到另一种尺度的评价,会被认为是异常的或受欢迎的,病人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经常采用叙事方式,将来访者心理问题外化,强调用另一种更合理的积极的文化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解析,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新的认识(主要是积极的认识),形成新的积极观念,激发来访者内心的积极体验,重建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
4.强调整合的治疗方法。积极心理治疗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治疗阶段理论。它把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治疗两个部分。其中主导治疗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即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获得从积极角度看待自己处境的能力)、调查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体验潜在能力并认识自己的态度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场合鼓励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通过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鼓励而不批评同伴的言行而获得积极观念)、语言表达阶段(着眼于以人际冲突的解决为媒介,发展来访者欠缺的现实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更为可取的交往方式)、扩大目标阶段(着眼于消除来访者对某一事件认识的狭隘性,扩大其目标视野,学习在不转移冲突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积极体验)。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治疗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着眼于获取治疗有关具体数据、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等)和辅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总之,在积极心理治疗阶段理论的框架中,强调多种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整合,来解决来访者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冲突,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发挥来访者的积极力量,挖掘来访者的积极潜力,发展来访者积极现实能力,培养来访者的积极人格。
二、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高职心理咨询的困惑
1.咨询学生比例偏少。据高职院校各类心理调查统计,15%~30%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但真正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却很少,一般不足5%。出现这样的比例偏差原因固然很多,但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定位不无联系。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定位于为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意味着进行心理咨询,就存在心理疾病,甚至有精神问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这类人群视为异常,对此类问题一向“讳病忌医”,而高职学生又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关注自我形象,不愿意轻易对外暴露自我存在的心理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咨询人数与实际需求出现较大的反差。
2.咨询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在传统注重“问题解决”心理咨询模式中,高职院校的咨询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或致力于发现问题的消极型测试量表进行对照,界定存在问题,进而解决学生问题。这类模式在咨询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并认为心理问题的消减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因而在咨询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承认消极心理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自身缺陷,体会消极情绪,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让咨访关系陷入对立,甚至会引起来访学生的心理抵触,不配合咨询教师工作,有的甚至故意中断咨询来予以对抗,不利于整个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难以达成咨询的目标。
3.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受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影响,高职心理咨询注重“对症下药”,把心理咨询看成是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期望通过对心理问题的修复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中强调“西医治疗模式”,忽视“中医治疗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重视全身调理及综合自愈能力增强。来访学生心理问题未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容易复发心理问题,或生成新的心理问题。高职心理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起到解决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咨询的
启示
1.以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心理问题做出积极解释,比方说抑郁除了解释成被动的情绪低落之外,也可以解释成对冲突能做出深刻的反省。强调通过交流让来访者积极认识自身问题,从而使来访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自身行为的合理化,进而激发来访者改变自我的积极力量。因此,以积极视角看待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维护来访学生自尊,让来访学生借助认识力量扩大视野,保持良好心态,充满改变的信心与希望摆脱心理阴影,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推进与有效开展。
2.激发学生积极的现实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把人的现实能力分为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两类。认识能力包括准时、条理、清洁、礼貌、诚实等11种能力,在人们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做出评价。爱的能力包括榜样、耐心、交往、信任等12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它的变化而直接引起个体的情绪变化。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而高职心理咨询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现实能力,具体来说注重激发学生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强调来访学生对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赋于积极解释,树立来访学生积极认识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坚定信念,以产生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消减消极情感体验,进而激发积极的现实能力,促进来访学生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 性心理; 集体治疗; 开放式住院
Hospitalized group therapy for sex psychology
ZHANG Shufang, TONG Jun, MIU Shaojiang, DINGRuijia
Mental Health Center, Tongji Medical College, Mid-China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430019,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therapy in an open hospital ward, group therapy for sex psychology emerged. The rationale, the role and effects of the psychotherapist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content, forms, objectives and effects were explored;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d how to handle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in these groups.
【Key words】 Sex psychology;Group therapy;Open hospital ward
1 以性心理为主题的住院式集体治疗的探索
以性心理为主题的集体治疗并不是随着开放式管理的心理科的诞生而出现,而是随着住院式心理治疗的步伐和发展而出现。随着各种性心理疾病在逐渐“入住”病房;许多患者伴随着与性有关的症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对性充满了困惑、好奇同时也是不知所措的青春期病友越来越多,住院病房开放式管理面临的“性”问题层出不穷,以性心理为主题的集体治疗应运而生,也一直在治疗师与患者的共同摸索中慢慢前进。自它的出现之日起,就一直是让众病友好奇、兴奋、紧张、害羞等有各种复杂感情。虽说性涉及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而且被很多病友也熟知的、伟大的Freud说过“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的根源”[1],但是在集体治疗这样一个氛围里面去谈及这样一个隐私而且会激起很多情感的话题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将“性”话题进行到底,也是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领域。
“性”的特殊性身份影响了治疗的方式,在最初的尝试中,进行的主要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讲课的方式进行,当病友逐渐有一些提问和互动之后,结合了座谈讨论的方式。逐渐采用的讲座和讨论相结合或交替的方式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比例在以性心理为主题的集体治疗的发展中在逐渐增加,在后期基本上以讨论为主。因为理论的讲座是一个治疗师与患者相对隔离的关系,而讨论是一个更易激起强烈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方式,对于治疗师是一个挑战,也需要患者能接受。治疗基本上由一位心理治疗师进行,在讨论时偶尔尝试过邀请一位异性心理医生同时主持,在治疗师变化的同时可以发现小组的动力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治疗师的性别角色在这个主题中的出现就是比较特殊的、甚至与治疗本身就有关。在该主题的住院式集体治疗的尝试中一直是由女性治疗师主持,英国Havelook Ellis认为“对儿童的性指导,应该开始很早。一个聪明和温柔的母亲能最理想地完成这项时间上极带母性的任务。的确,可以再说一句,只有母亲才能正确地完成这个工作。”[2]虽然在心理治疗的移情关系中,治疗师可能既是父亲也是母亲的形象,但是这一类的集体治疗可能于女性治疗师更适宜。目前还是以心理教育层面的作用为主,虽然有时是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与集体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一致,但是相对动力性的集体治疗而言,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相对少一些,小组成员与治疗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多一些,治疗师可能更多会承担一个主导者的作用,一定程度将这一难以进行的话题向前慢慢推进。
2 以性心理为主题的集体治疗的内容及作用
该主题的集体治疗的内容包括:性的概念和涵义;性的生理现象;青春期的性冲动;性的偏离如同性恋;青春期的变化与家庭的关系;恋爱与婚姻;性与爱的关系,心理的发展理论,男性和女性心理;人际关系中的性;性与社会的关系;性的教育等。讨论主要内容可以包括:(1)和自身相关的内容,如你对自身作为男性/女性的身份的看法,你理想的异性形象及与自身过去生活的关系等,这一部分患者更能结合自身去谈。(2)与讲座相关的内容,如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对于青春期性的变化感受等。对于更隐私的一部分内容,不适宜结合自身或谈自己很困难的话题,主张去谈他人。(3)和疾病有关内容,例如心理疾病与性心理的关系,对于这一集体治疗的看法等。(4)对此时此地事件的讨论,例如在讨论家庭关系中与父母亲的三角关系时,其中有一个病人就跳到同性恋的话题去了,在此时就需要讨论这些话题提出及跳话题的感受,以及其他人对这一患者的有这样的反应尝试去理解等,或者某个话题时某个患者的离开可能也有适当的讨论。
该主题集体治疗的理论基础有:性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如心理的发展;弗洛伊德文集如性、力比多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如男性与女性的心理特点、性别角色化等;发展心理学如青春期的变化;人格心理学如性别角色的差异等。
该主题集体治疗的目的是:了解性心理知识、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心理障碍与性心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和象征着父母和权威的治疗师的互动,更好地自我接纳,逐渐整合。在讨论的主题时中经常听到患者类似的声音“我在电视上和书本上看到过,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是在讨论这一类的问题,患者并不能从内心接受这一“正常”现象,而通过集体治疗的讨论可以让患者在此时此刻体验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自己对于正常的“不正常”反应。
该主题集体治疗的作用,和其他集体治疗一样也有共同点,通过制造一种集体的气氛,提供一个支持、理解、接纳的氛围,使成员由最初的紧张、戒备、封闭、敏感、自责、内疚逐渐转变为轻松、接纳、支持、亲密、开放的一种新的心理状态。集体成员共同参与体验,更直接地让个体发现别人类似的问题,减轻了孤独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缓解了焦虑[3],让个体意识到他人的袒露并从中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尊。小组中不同成员感受不同的反映,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有一个效仿,练习、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可能是对治疗师的,更结合实际地分清现实和内心世界,此时此地重新体验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突,提供多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形式,辅助个别治疗,有时也为个别治疗打开了一个窗口,或为个别治疗打下一个基础[4],例如经常有患者会在个别治疗中以集体治疗中所谈的内容来引出话题。但集体治疗比个体治疗易消除患者对治疗师的依赖和减轻面对与治疗师之间的情感时的张力。例如在谈及两性关系时,一个患者直接谈到了对异性治疗师的恐惧,感觉对自己的个别治疗师的不信任,这时另外一病友直接回应“你把衣服都了,当然会有这样的反应!”在这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笑了,大家都有了共同的理解,也给了提出这个问题的患者以确定感,也减轻了焦虑,也帮助了所有患者对治疗本身的理解。
治疗师的角色和作用是规定一个主题,并主导这个主题不要跑题,有时需要去讨论跑题本身的原因。在开放、安全的气氛中加强人际交流,与其他集体治疗相比,这个话题更难以开口,更具有挑战性,所以患者袒露自己内心世界时,治疗师需要为个体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谈及对异性父母亲的特别亲近的感受时,一个患者袒露自己对妈妈有的念头,在场所有的人哄堂大笑,当治疗师对该患者的勇气给与肯定,并理解大家笑的背后的意义时,开始出现其他病友回应“Me ,too!”“Me,too!”虽然这种回应仍然带着明显的防御,但是在轻松的环境中大家能共同直面这一情感以及所有人的反应,直接讨论俄狄浦斯情结在我们自身的呈现以及真实地体验当我们对异性的父母有这一情结时会导致复杂的情感,而且我们身在其中时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形的影响,并且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话题延伸到一个更广的领域,例如与爱的关系;成长的冲突、自我超越的冲突时也会带着这样的恐惧感和复杂的情感。治疗师会将讨论治疗师需要关注每个成员的阻抗与移情及自己的反移情。性是一个难于表达的话题,尤其是住院的病员团体不够稳定,成员之间的变动性很大,信任程度和开放程度各有不同,治疗师需要对每个成员的防御给予充分的尊重,并随着团体可以接受的程度来调整工作方式。例如在讨论两性关系时,其中一位病友以自己没有两性关系为由直接反对,治疗师这个时候回应“其实不一定必须谈两性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当我们体验到越来越近时,我们既会有信任感的增加,也会有对信任感的不信任,可能会体验到恐惧。”这样也将这一话题继续深入或进行下去。治疗师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成为一系列移情的靶子,尤其是异性患者的移情,治疗师必须时刻有“第三只眼”去关注之间的关系,以免卷入过深。集体治疗师既是某些患者的个别治疗师时,治疗师需要更清楚集体治疗之外的移情关系的影响,并在个别治疗中去讨论,而不是仅仅只在集体治疗中处理;对于患者将个别治疗的情感带入到集体治疗中时,治疗师也需要适当地澄清或适当地节制。
3 住院式病房这个系统的支持
虽然该主题的集体治疗的探索已经进行五年的时间,但是做到能够对病友有所帮助并且越来越顺畅地进行,还是离不开住院式病房这个整体的环境的支持。例如在一次给患者的活动中,我们刚提到性心理这个词,一个在门外用耳朵关注的留陪家属当时就非常生气了,在外面就在愤怒地议论“这是什么东西?”然后家属就向领导反映了这一可能导致病人“误入歧途”的行为。而且这样的情形不仅是在家属身上有所体现,在患者自身也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例如从治疗中离开、下次治疗不来,或者在治疗中打瞌睡等。医院的环境对于这一点就会有无形之中的宣传和影响作用。例如在病房的走廊上就曾有这样一幅字画“见美色而不赞,食美味而不甘,所谓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见美色而逾东家墙,食美味而轸兄之臂,所谓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袁枚”,这段话有时也是可以作为开始这个主题的集体治疗的一个引子。在该治疗中会经常提到进行的主题就是“性心理”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给患者的日程治疗安排中也标明该集体治疗的主题;当然科室和医院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安排和支持对患者和家属而言也是一个强大的超我作用。除此之外,医院的整体设置中专门安排有家属健康教育活动,让家属了解青春期的性心理特点及与家庭的关系,建立医生、患者、家属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为整体的治疗服务。对于病友,还有定期的关于规章制度的会议,这是类似行为治疗的作用,同时对于性心理的集体治疗有协助作用。病房的戏剧治疗有的时候就有包括《俄狄浦斯王》在内的一些剧本,有的时候,还可以和戏剧治疗互为帮助,通过戏剧体验和讨论互相结合[5]。还有非常重要的是个别心理治疗,对于更深的问题和更强烈的移情反应,建议患者在个别治疗中去讨论。在住院式心理治疗中,整个系统都是有相互影响的,这个主题的集体治疗同时离不开系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著.陈祉妍,黄峥,沈东郁,译.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
2 [英]Havelook Ellis著.陈维政,等译.性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9-106.
3 Yalom ID著.李鸣,等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99,271-275.
4 缪绍疆,童俊.动力学取向的住院式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4.
篇4
关键词:叙事心理治疗法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故事叙说等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唤起当事内在力量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建构生活意义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的核心是话语的改变,它强调叙事过程和意义的生成,目的就是当个体生活故事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帮助其“修复故事”,使当事人重新理解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看清前进方向。因此,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叙事心理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帮助学生表达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凭借叙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始终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弘扬和塑造人的主体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时候会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已概括出的条理,忽略经验。即使使用故事教导学生,也时常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方式结尾,偏重说教和他律,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因此,将叙事的方式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的训导、灌输走向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学生拥有更多的支配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或者感受别人的“故事”,有时间去思考、反省自己的人生。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入平等对话,无论是讲叙,还是提问、争论都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在叙述中对话,在对话中探究,不断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是叙事心理治疗法的独特魅力。
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叙事平台上,教师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张弛有度,通过瞄准兴奋点,叙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促使潜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
这就强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的交流,突破了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我讲――你听的”模式,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以积极叙事,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现实的人的角度,划清问题和人的界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质,又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标签学生”仍然存在,这些学生对自我评价出现偏差,内在的潜能无法真正地发挥出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积极叙事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价值观及生活的模糊性,以自己对问题的解读为切入点,引导他们“编排”自己的故事,协助他们摆脱传统观点的压制,打破经典文化叙事的主宰,建构和形成积极自我观念,激发出自身的内在的潜能;同时,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启空间,站在现实的人的角度,把关注点从“标签学生”转移到现实的学生个体,不以偏概全地认为“标签学生”永远不会改变,所有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特征等都是一致的,要注重调整教育策略,根据教学生的现实情况、内心感受,及时有效的疏导,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并有针对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引导学生看到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潜质,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实现教育个体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三、通过再叙事,引导学生找到价值目标
当人的客观上的真实与其主观上自我意识之间出现矛盾时,不适应的现象就会产生,而且会出现茫然的状态,找不到价值追求的方向和目标,这无就形地阻挡了人们发现自身潜能的视线,压制了开发自我、追求更大目标的内在驱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要善于通过再叙事,引导学生找到价值目标。
再叙事即重新叙事,是对经验的重组理解,提供深层意义诠释的过程。具体来讲,教师要从个人与社会,过去、现在与将来,自然情境与人为因素的三个维度,对故事中的基本元素进行逻辑重组,使故事各层次的教育需求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明确故事对他们的教育要求。另外,在再叙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传递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的过程。威尔森曾善意地指出:“正当中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文化与社会变迁现象横扫全国而竭尽全力,以便有效果地教导下一代良好的道德标准时,或许可以从美国过去的经验里、从他们的错误与成功中学习到有益与中国的教训。”因此,教师在重新叙事的时候,要摒弃西方的相对主义,明确价值判断标准,以主流价值观辐散,引导学生找到价值目标,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一种未来的状态。
综上所述,叙事心理治疗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以谈话为主的介入模式的成规,借助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开辟了替代性路径,应用这种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限制”走向“开放”,从“说教”走向“探究”。但是,叙事心理治疗法实际上是重视语言构造意义的功能,将语言置于了一种核心的地位。过于重视语言有可能导致形式决定内容,使学生陷入一种语言构造的虚幻境像,原有的思想问题只是被掩盖并未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叙事语言将学生引入新的境况时,还要通过生活实践将学生引入新的生活道路,使学生的生活与叙事境像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创造一种新生活,而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新故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新自体心理学;夫妻治疗;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1-4608(2012)01-0104-05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郭本禹,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 210097
新自体心理学的治疗形式在传统科赫特自体心理学基础上更加丰富,不仅涉及夫妻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短程治疗等当代心理治疗常用形式,还被运用于精神分析师训练督导。
在新自体心理学家中,所罗门(Solomon,1985)第一个注意到科赫特自体心理学思想对夫妻治疗的意义,她集中探讨了该模式对治疗自恋脆弱的配偶的有效性。此后,许多作者讨论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夫妻治疗的应用。林斯托姆(Ringstrom,1994)提出了一个六步骤模型,强调每个配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位于他们抱怨之下的自体客体需要,重演过去以维持一种自体组织感的倾向。特洛普(Trop,1994)更为细致地集中讨论了每个配偶的潜意识组织原则对其彼此经验的影响,并从主体间性视角讨论了夫妻治疗中的反移情。沙德克(Shaddock,1998,2000)整合来自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的概念,提出他的主体间性方法和在夫妻治疗背景下促进个体改变的可能性的解释。利文斯顿(Livingston,1995,1998)则将移情和反移情概念、冲突与攻击性、“脆弱时刻”和脆弱性以及释梦用于夫妻治疗。除此之外,路巴尔卡瓦与瓦尔德曼(Rubalcava&Wald-man,2004)、霍华德(Howard,2004)讨论了跨文化夫妻治疗。前者强调相互自体客体回应的困难,这种困难从属于不同“文化组织原则”而产生,后者将来自依恋理论的概念整合进入支配性的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方法。
一、夫妻治疗的基本目标
新自体心理学夫妻治疗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配偶以更可靠的互惠方式彼此发挥自体客体经验来源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清晰地传达需要,理解彼此的自体客体需要并注意彼此的暗示,理解彼此的经验和行为,容忍偶尔的神人失败而非将其经验为对自体的威胁,迅速修复神入破裂。
为了处理配偶的自体缺陷,治疗师通过聚焦于每个配偶的自体经验和自体客体需要,使得自己成为每个配偶的自体客体经验来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进一种更为积极、内聚的自体感的发展,提高适应性地体验和调节情感的能力。这个过程最初被理解为治疗师提供的功能的逐步内化,后来被理解为对自体经验的逐步再组织。它通过神人沉浸于每个配偶的主观内部世界过程,并与每个配偶建立治疗性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每个患者的自体客体需要可以获得满足,他或她的自体经验得到阐明、理解并逐渐得到改变。这种对话还将配偶的注意力转向理解他们如何经验自己、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关系。每个配偶抱怨的潜在意义得到理解和阐明,尤其是当他们反思来自早期关系的未满足自体客体需要以及经验的重复性维度的影响时(Leone,2008)。
治疗师和配偶逐步确定和检验关系行为或模式,根据的是这些行为和模式如何历史地形成,以及他们现在所服务的目的(例如防御或保护)。治疗关系和夫妻关系服务于阐明这些陈旧的关系模式,并提供机会发展新的关系,通过这些新的关系,这些陈旧模式和模板可以得到改变。新自体心理学取向夫妻治疗师聚焦于与配偶双方形成自体客体关系并促进他们之间的自体客体关系。他从配偶自身的主观视角仔细倾听每一个配偶,并试图以协调方式回应每个配偶此刻的自体客体需要。治疗师关注每个配偶的自体状态并努力让会谈成为一个安全的所在,使自恋伤害最小化,神入破裂迅速得到探索和修复。治疗的焦点在于促进双方的洞察和理解,在于帮助配偶双方形成新的关系行为。因此,其干预包括深入反思和解释,在需要时设置神入限制,以及在这些促进配偶之间的自体客体经验时的直接或训练性干预。
二、夫妻治疗的核心观念
新自体心理学在夫妻治疗中,提倡如下四种核心观念。这些观念立足实践,可以克服治疗中的诸多困难。
第一,同等神入沉浸。从患者自身主观视角出发倾听,是新自体心理学对个体治疗的一个重要贡献,这在夫妻治疗中尤为重要,因为在夫妻治疗中存在另一个倾听的视角。强调从其自身主观视角理解每一位患者,有助于避免夫妻治疗中的一个传统陷阱:认同或理解一方配偶比另一方更容易,有意无意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
当然,有意转变倾听立场在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夫妻治疗常常导致治疗师强烈的情绪反应,可能妨碍倾听立场的顺利转变和同等神入沉浸目标的实现。这个工作往往需要和强烈愤怒、受伤或者痛苦的配偶坐在一起,他们在治疗师眼前彼此伤害,无法使关系运行,而且无法脱身。因此对治疗师来说可能非常有压力和痛苦。根据这些经验对治疗师和患者的意义,这些经验可以被有效地探索和理解,这个过程涉及回到神入沉浸和探究每个配偶的主观经验(Livingston,2009)。
第二,自恋伤害与破裂和修复序列。对于夫妻治疗师来说,造成自恋伤害的风险要高于个体治疗工作。夫妻会谈期间,配偶常常彼此伤害,治疗师与配偶之间的神入破裂也更频繁,因为治疗师的注意力是被分散的。因此,在夫妻治疗中,理解自恋脆弱性和重视修复神入破裂特别重要。治疗师需要警觉,不断地反映每个配偶的自体状态和通过言语和非言语途径表达的此时此刻的受伤感受。治疗师要仔细检查每个配偶的伤害迹象,迅速干预,努力减少、认识并修复伤害。治疗师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如意味深长的一瞥(含义是“我知道这伤害”),神入地限制伤害性的、虐待性的行为,分别凝视配偶而不是同时看着两个人(Sol-omon,1985)。需要注意的是,在限制伤害时,治疗师要努力避免让受限制者感到羞愧或者自恋受伤。限制的目的在于帮助配偶更好地关注一方的自恋需要,并同时传达自己的需要和抱怨。
另外,只要有可能,治疗师还可以指出并肯定某个特殊行为或评论的任何可以促进成长的方面。当行为的积极方面获得认可时,人们往往更能够听从限制或建议而不会感到严重的自恋伤害。当然,尽管做了这些努力,自恋伤害还是不可避免。这种伤害提供机会帮助夫妻学会如何识别
和处理它们,首先是通过观察治疗师处理和修复她自己与配偶一方或双方的破裂。
第三,作为自我保护的自体防御和阻抗。新自体心理学将防御和阻抗视为必须的自我保护措施,该观点是对个体治疗的重要贡献。但是,对于夫妻治疗来说,这个观点可能更为重要。因为配偶在夫妻治疗中可能比在安全和可靠的个体分析治疗中更具防御和阻抗。例如,配偶一方或双方坚决认为其关系中的困难是由另一方造成的,配偶拒绝其收到的关键反馈,还有,尽管存在明显的关系困难,夫妻双方或一方极力反对从事治疗。这些情况下,聚焦于从每个配偶自身主观视角的倾听,聚焦于理解防御行为的自体保护功能,可能极其有效。配偶也可以获得帮助,理解自己和对方的防御。
第四,作为自恋伤害表达的攻击和敌意。在个体治疗中,呼喊、威胁和攻击性的言辞甚至行动可能困难到难以处理,尤其当其乘以二(或者三――治疗师也变得愤怒)时,它们就是压倒性的。新自体心理学将愤怒和攻击理解为自恋伤害或被知觉到的对自体的威胁,这帮助治疗师在面对混乱时站稳脚跟。攻击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可以被理解为努力从事下列行为中的某一种:表达受伤或威胁的经验并阻止伤害;要求所需要的自体客体回应,并修复或者巩固自体。愤怒,尤其是暴怒和正义的愤怒,可以是激励性或赋予活力的。这些感受能修复力量和效能感,并保护配偶免于更脆弱的感情,如受伤、悲哀或者羞愧。
治疗师根据这些观念,可以通过深入地理解和合理化愤怒者的经验而同时限制其不适当表达,来回应愤怒和攻击。这包括首先匹配愤怒者的情绪并概括其立场,以尽可能严密地捕捉其经验。准确倾听个人的愤怒感受并强有力地表达,可能具有直接的镇定效果:一旦立场得到准确深入的理解,人们就会感到没有必要继续咆哮。
除了准确神入地封装愤怒配偶的经验,治疗师可能需要对愤怒的表达设置神入限制,以维持会谈安全并帮助安排和控制失控者。治疗师应该小心避免运用权威或训斥的语气,应该强调其对该行为理由或其前缘方面的深入理解,并同时温和地加以限制。在极端或不安全的情况下,治疗师可以将夫妻暂时分开。另一种温和的方式是鼓励愤怒者对治疗师说话,而不是其配偶,尽管该配偶就在房间里。配偶受到谈论,而不是受到直接攻击,这样更少刺激性和伤害性。愤怒者更可能与治疗师发生联系,并安定下来,也更少可能被配偶挑衅或再活化(Livingston,1998)。最终,一旦愤怒者感到彻底被理解,处于一个更平静,更具反思的位置,治疗师就可以根据刚才所讨论的观念,开始集中探索和理解愤怒。暴怒可以被转译为未满足的需要和伤害的语言,被重复或再活化的旧的伤害可以得到识别,患者组织经验的特殊方式的影响可以得到探索。愤怒或暴怒的激励性、修复性或保护,以及每个配偶早期愤怒经验的影响,都能得到识别和理解。
三、夫妻治疗的影响因素
综合新自体心理学家关于夫妻治疗的论述。可以将影响夫妻治疗的基本因素归纳如下:
第一,夫妻治疗中的自体客体经验和自体客体失败。科赫特最初提出的自体客体经验概念,经过其他人的修订和扩展,涵盖了人们一般在夫妻关系中寻找的许多东西:帮助他们巩固和维持一种积极的、紧密的自体感的经验。更简单地说,人们想要一个能够使其感觉更好的配偶,而不是更坏。这一般意味着某个善解人意、积极向上和肯定的人,某个他们尊重、钦佩、面对压力时可以依靠的人,能帮助体验、调节和整合情感;某个他们感到一种根本的相似和归属感的人;换句话说,某个具有可靠的自体客体经验来源功能的人。陷入麻烦和冲突的夫妻彼此无法可靠地提供这些经验。缺少所需要的自体客体经验,是绝大多数或者所有夫妻的难题的基础,不管该问题涉及冲突或解除婚约,还是公开的性、金钱、家务、教育孩子、姻亲或者任何事务。例如,关于金钱的冲突往往涉及一方配偶对储蓄所提供的安全的自体客体经验需要,对应于另一方配偶觉得受到肯定、刺激或抚慰的需要,或者由购买或消费所增强的需要。关于姻亲的冲突则往往与对肯定和确认的相互需要有关,一方配偶需要感到他的家庭或出身受到肯定的看待或重视,而另一方需要感到肯定他或她现在位于配偶生活的中心,任何与姻亲的伤害性经验都被神人地理解和回应。
第二,配偶的自体状态。夫妻关系受到每个配偶已经形成的积极、内聚的自体感的程度,还有表达、调节和整合情感能力的高度影响。没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更为依赖他人提供自体功能,例如肯定或抚慰。他们对伤害或自体客体失败更具有反应性,或者过于被他们自己的情感经验所控制,或者过于情感麻木以至于不能深入理解另一方的经验并作出回应。这些缺陷导致他们更强烈地需要回应,然而却更少回应的能力。
第三,每个配偶的经验构造。夫妻关系还受到配偶经验彼此及其互动的特殊方式的影响。根据主体间性理论,人们通过特殊的组织框架――潜意识组织原则或模板――透视经验世界,这种组织原则或模板基于早期关系经验而形成。潜意识组织原则或框架有助于解释人们尽管有意识地想要找到非常不同的人,却怎样或为何总是找到如此悲剧性地类似于早期人物的配偶。自体客体和经验的重复维度概念有助于阐明这些问题。在关系的早期,经验的自体客体维度一般位于前台。每个人主要是通过观察者的自体客体需要和渴望的组织透镜观察对方。通过这个透镜,另一个人满足观察者自体客体需要的方式处于最清晰的焦点,而他们没有这样做的方式则不受注意或关注。在新配偶通过经验的重复维度彼此经验之前,这是关系的奇妙、爽快和喜悦的部分,在这个“蜜月”或者自体客体维度相位的某个点上,一个自体客体失败或神入破裂触发经验的重复维度的出现。一方配偶于是转向主要通过先前的消极关系经验透镜经验对方。此时,该配偶与先前令人失望的他人的相似性最受到注意或关注(Leone,2008)。最后,人们并不迷恋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缺失自体客体需要的人。相反,我们特别被那些提供重要自体客体经验并看上去以重要方式与早期人物相似的人所吸引。相似性令人感到熟悉,并提供可能更强有力的矫正性经验,从非常类似于父母或仅次于可能的照顾者的人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回应。不幸的是,这种相似性当然也为先前经验的可怕重复提供了舞台。
第四,配偶间的关系模式。自体潜能和组织框架影响人们在关系中行事的方式。它们影响我们如何向他人暗示我们的需要和感受,当我们受伤、失望或愤怒时,我们做什么,如何表达性的感受和需要,等等。这些模式基于发展中的儿童所目睹并属于它的相互作用模式而被内化。
四、夫妻治疗的指导性干预
尽管理解和解释是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唯一干预选择,但是新自体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当非解释性干预被患者经验为一种自体客体回应时,也适用于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夫妻治疗。
运用指导性、教育性或者给予建议的干预,可能在关系的治疗别重要,因为此时的目标不
仅仅是自我发展,还有人际行为的改变。帮助配偶彼此协调和回应,可能有时要求一种更具心理教育性或指导性的方法,例如帮助配偶学会如何彼此安慰、引诱,适应性地表达愤怒,或者相反,彼此有差异地理解和回应。
有研究者(Livingston,2001)讨论了夫妻治疗的“教育性”方面,尤其是关于需要积极鼓励配偶表达更为脆弱的感情,如痛苦和渴望。当患者认可自己更脆弱,更少防御时,治疗师鼓励他们多坐一会儿。这种辅导或指导帮助患者学会确认他们何时更为脆弱,何时反而转向更为防御,更少开放性的关系模式。还有的研究者(Shaddock,2000)讨论了行为改变在夫妻治疗中的作用,将配偶的新行为视作扰乱现存动力系统的途径。治疗师主张鼓励配偶“试验”新的行为,即使该行为最初让人感到生硬或是被迫的,主张一方配偶的不同行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关系背景,最终改变组织原则。也有其他夫妻治疗师(Pizer&Pizer,2002)主张,在支配性的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框架背景下,在夫妻治疗中运用指导性或行为的干预。但是这些作者似乎主张将这些技术用于绝大多数或所有夫妻,在决定何时或是否运用时,则并不根据夫妻的特殊自体客体需要来考虑。
篇6
〔关键词〕叙事心理治疗;个案辅导;高三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52-03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谢,男,17岁,正就读高三。性格外向,个性比较刚强。班主任反映其学习不够勤奋,理综成绩较好,其余学科成绩则比较差。上课经常打断教师讲课,扰乱课堂秩序,容易冲动,时常有摔课本、作业本的现象。因时常扰乱课堂秩序班主任建议其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二、评估与分析
(一)评估
1.身体状况:求助者身体健康,无器质性病变,无家族疾病遗传史。
2.精神状况:情绪低落,感知觉正常,人格稳定,意志行为一致,自知力完整。
3.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学习压力大,学习挫败感强,情绪低落。
4.根据求助者的表现,征得本人同意并且求助者已满17岁,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总分在正常范围,所有因子分正常。
综合上述临床资料,谢某知、情、意统一,对求助者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畴。
(二)原因分析
来访者表面上的问题是课堂问题行为,深层次问题则是由于学习上的挫折,以及存在错误认知的观念,进而萌发强烈的自卑感。强烈的自卑感使来访者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注太少,特别是无法从学习上获得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但同时内心又有强烈的被他人认可的需求,于是便故意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引起老师和学生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的满足。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主要是澳洲的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所发展出来的。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与其置身于大的文化背景有关。因此,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而问题往往是被保持在语言中的,所以问题也可以通过叙事在谈话中溶解[1]。
叙事疗法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建构支线故事,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并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2]。
叙事治疗不试图做长期的人格重建,它是一N短期的咨询方式,特别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学生对于咨询效果较急迫,所以相较于需要深度探索的治疗取向,它更适合学校情景。
(二)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2.最终目标:提高认知能力,完善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四、咨询过程
(一)故事叙说(诠释故事)
咨询师:刚才的活动课你好像挺开心的?
谢:是啊!
咨询师:能跟我说说你对这个游戏的理解吗?
谢:可以算出来的,每个小组每一周都不要超过六条就可以捕完所有鱼啦!
咨询师:正如你所说,完成这个游戏是有规则的。但是我发现,你在活动课中的表现好像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则来操作?
谢:是啊。大家都按照规则来就不好玩了。
咨询师:那你觉得这个游戏怎样会更好玩?
谢:就是大家随心所欲想捕多少就多少啊?所有人都一样有什么意思!
咨询师:听起来你想跟大家不一样。
谢:是啊。
(二)外化过程(将问题与人分开)
咨询师:你觉得“不一样”带给你什么?
谢:嗯,就大家都看到我啊!
咨询师:“不一样”可以让大家都关注你,是这个意思吗?
谢:对啊。
咨询师:大家的关注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谢:我很厉害啊,他们佩服我啊。
咨询师:听起来“不一样”的行为可以让你得到大家的关注与认可。我理解得对吗?
谢:嗯。
(三)探索主线故事(发现问题的影响)
咨询师:“不一样”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来的?
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觉得自己变得很差开始的吧。他们做什么都很快,那些作业啊练习,一下子就做出来了。我想半天都做不出来,觉得自己很蠢。
咨询师:“不一样”的方式总是带来最好的结果吗?符合你自己的期待吗?
谢:没有。就像刚才,其他组的叫我写五条,我就是不想写,最后还差几条才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都怪我,可我就是不想按照他们说的来做。
咨询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评价你?
谢:没有团队意识,不遵守规则。班主任经常这样说我。
咨询师:听起来“不一样”并没有让大家认可你。
(四)寻找特殊意义事件,发展支线故事(协助来访者发掘能力)
咨询师:能不能想起某种情形,你感觉自己被大家认可了?(解构)
谢:(停顿了一会儿)高二的篮球赛赢了,我觉得他们都挺佩服我的。本来我们班前面打得很差,但是最后决赛的时候,我们都拼了命似的,最后就得第四名了。
咨询师:你当时是怎么做到的?(策略:打开行李箱)
谢:就很想赢啊,虽然前面我们打的不怎么好,很多班都很强,其他班都不怎么看好我们,觉得我们可能会输得很惨,但当时就凭着一股劲,一直在坚持,最后出乎大家意料了,我们赢了,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觉得挺开心的。(特殊意义事件)
咨询师:有种为了班级荣誉而战的感觉。你觉得学生们会怎么评价你?
谢:可能就觉得我打篮球厉害吧,应该也觉得我有团队意识。
咨询师:所以你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篮球赛前后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谢:比赛前就觉得这是一次机会,要好好表现,赢了之后就是很开心,没什么想法,就觉得很好啊,很想一直这样。
咨询师:通过这件事有没有发现自己的一些品质?
谢:大概是可以坚持到最后吧,还有敢拼。
咨询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谢:和我现在的生活很不一样。
咨询师:这个“不一样”是好的还是坏的?
谢:好的。(发现支线故事与主线故事的差异)
咨询师:能不能回想起在你过往生活中其他类似的经历?(探索更多的特殊意义事件)
谢:有吧。高一刚进来的时候,成绩一开始也跟不上,但是有些科目还是学得很认真,我的生物曾经有一次考过年级第一名,觉得自己挺厉害的,但是现在生物成绩也没有很好,其他学科的成绩还是很差,不会做的我就是怎么都不会做啊,他们随便学一学就考得很好,我就是觉得自己很笨!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就很想生气,不想做作业,很生气就会把作业本扔了。
咨询师:还记得你的生物是如何考到第一名的吗?(打断回到问题故事的叙说)
谢:努力刷题,背诵!那时候上课还挺认真的,觉得生物还挺简单的,记记背背就可以了。
咨询师:听起来你付出了努力。你觉得身边的学生会如何称赞你?
谢:挺厉害吧,因为我考赢了重点班的那帮学霸。
(五)重新叙说(重写生命的故事)
咨询师:我现在对你有两个印象,以前的你通过篮球赛和生物成绩真正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肯定,现在的你通过“不一样”却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你将两者进行比较,你会有什么发现?
谢:其实我上课那样做并不能让大家佩服我。还是应该克制自己,不迟到,不睡觉,上课讲话不要太过分,要控制自己的脾气,成绩也很重要,毕竟高中是要考大学的。
咨询师:这是你渴望、想要的方向吗?(意图探索)
谢:我一直都这样想,成绩好,考个本科,他们可以认可我。
咨询师:那你现在有没做出这样的改变?
谢:有,但不多。有一段时间我挺努力的,上次月考,整个排名都前进了,数学成绩还不错。
咨询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发现并证实你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迈出步子呢?
谢:有。我班主任。每次科任教师向她投诉我的时候,她都找我聊天,说我理综有进步,数学要更加努力。她说我很有希望考本科的。
咨询师:你觉得她会告诉我什么呢?
谢:她应该会说我努力,并且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已经开始往你渴望改变的方向努力,它代表或反映了你的什么特质?
谢:有行动力?
咨询师: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你已经迈出了努力的步子。那么往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你做了哪些准备呢?
谢:我觉得没做什么准备,想做就做。
咨询师:所以你心里面对自己的目标应该还是很有行动力的。是否还有其他的时候也是朝向那个方向作出努力的?
谢:前段时间我上课也没怎么睡觉。只是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发脾气。
咨询师:听起来你已经迈出了很多步,还有谁看到你的改变?
谢:跟我同一个小组的同学。
咨询师:你觉得他们会怎么称赞你?
谢:其实他们对我一直都挺好的。今天玩游虻氖焙蛩们也没说我。
咨询师:如果你要朝着你想要的方向走的话,你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呢?
谢:更努力一点,再多花点时间,不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往死里学,但还是要比之前更努力。嗯,尽量不随便发脾气。尽量吧,有时候真的生气也是很难控制的。
咨询师:当你看到自己的这些变化,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谢:很好啊!我会更喜欢我自己。我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
五、咨询效果和反思
(一)效果
1.求助者自我问题的评估:感觉自己对目标又有信心了,晚修比较有心情做作业,不撕作业、课本,上课遇到听不懂的也不睡觉,选择按照个人计划学习。
2.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评估:上课扰乱课堂的行为减少,撕作业的行为没有出现。
3.咨询师的评估:
求助者脾气暴躁,情绪低落,扰乱课堂的问题行为等症状有所减少。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谢某的认知偏差有效改变了,增强了自信心,面对学习问题也能积极去面对解决。与学生、老师的关系都变好了,如今在正常地准备高考。达到了咨询目的,完成了咨询目标,咨询效果良好。
(二)反思
高中学生往往是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咨询的,即使他们需要较长的咨询周期,也往往会因为前面的咨询没有大的效果而失去继续咨询的兴趣。叙事治疗克服了上述不足,很适合在学校咨询中推广。而此次咨询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解构主流论述”“探索支线故事”“重构故事”等方法,帮助来访者叙说故事,找到不曾发现的力量与能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从目前效果上看,这次心理辅导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由于来访者除了认知的偏差还有行为习惯问题,因此咨询中与来访者共同预测问题的复发以及制定对策则会更好地协助来访者面对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意识是人们当前注意到的清晰的感知觉、情绪、意志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层次。潜意识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被压抑的愿望和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潜意识活动是遵循“享乐原则”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日常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一个人不可能将生活中所有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信息或经验都保存在意识之中,于是,那些为自己的道德、理智所不容的欲望就被排挤到潜意识领域中,这一过程被称为压抑。压抑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愿望主要是与幼儿时期性发育过程中的创伤性体验有关,而压抑在潜意识最底层的欲望是幼儿时期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满足其愿望或欲望为前提的,为了使被压抑的观念或欲望能出现在意识中,只有通过乔装打扮和变相出现而获得间接满足。这样,童年时期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遇到心理应激事件等)可以转化成为各种精神行为症状(如癔症、神经症等)。
分析性心理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早期主要是传统的或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其主要的方法就是治疗者要同病人进行长期深入地会谈。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意识、潜意识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方可掌握要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每次会谈40~50分钟,每周3~5次,约需半年至两年时间。长期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同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病人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努力的方向。会谈中采用的基本技术手段是“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打消一切顾虑,要求病人毫无保留地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每次会谈让病人自己选择想谈的题目,如生活、工作、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个人成就、情绪困扰或发病经过等。病人应随着脑中所涌现的念头脱口而出,不管说出的事情彼此有无关联,是否合乎逻辑,甚至自认为是荒谬奇怪或幼稚可笑、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一些想法,均可无拘无束地说出,包括回忆从童年时期起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精神创伤。开始时做到这些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病人不能不考虑给治疗者造成的印象,但随着治疗者的鼓励和引导,病人逐渐沉入往事的回忆中,内心深处潜意识的闸门不知不觉地被打开了,什么都可以讲了,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可逐渐被带入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从而重建现实的、健康的心理。
随着会谈的深入,有时会出现自由联想的困难,即突然不讲了,似乎没有什么可谈的了,或推脱想不起来了,或顾此而言他,或反复重复某一件事,不能深入下去,或认为治疗已毫无意义,不愿继续治疗下去等。这是一种“阻抗”现象,显现出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这常常就是病人心理结症的所在。治疗者应同情和引导病人将压抑的情感发泄出来,帮助病人克服这一无意识的抗拒,重新认识自我。如果潜意识中的所有抗拒都被逐一战胜,分析治疗也就接近尾声和成功。
挖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所做的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做梦者潜意识中冲突欲望的象征,为了不被人家察觉,用象征的方式避免焦虑产生。治疗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病人谈梦,并对梦的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和潜在含义,这就是梦的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为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诊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6~78)岁,平均52.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1例,冠心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心肌炎2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5例,其他6例。心律失常种类:室上性(房性、结性)早搏15例,室性早搏16例,室上性合并室性5例,心房纤颤4例,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3~81)岁,平均53.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13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心肌炎3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6例,其他6例上,失律失常种类:室上性(房性、结性)早搏15例,室性早搏16例,室上性合并室性4例,心房纤颤5例,两组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心悸、怔忡、心烦、胸闷、气短、乏力、脉促、结、数等。所有患者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断依据心电图及Holeter结果,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除对病因治疗外,室性早搏给予慢心律、胺腆酮、利多卡因等房性早搏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胺碘酮等,心房纤颤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胺碘酮或地高辛。治疗组在对照基础上加服步长稳心颗粒(步长制药公司生产)每次1袋,3次/d。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心率,每周心电图检查1次,治疗前后做动态心电图检查[2]。观察所有病例症状改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情况[3]。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常见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修订标准》;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断标准。
2 结果
作者单位:843000新疆宝科达医院
2.1 治疗组 40例中,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恶化1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85.%
2.2 对照组 40例中,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恶化3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67.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步长稳心颗粒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其组方用药精炼、配伍合理,主要由党参、黄精、甘松、三七、琥珀等五种味中药组成,其中党参为君,黄精为臣、三七、琥珀为佐,甘松为使,具有补中益气,滋阴活血、散滞化瘀、宁心复脉、定悸安神等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对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和解聚作用,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黄精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脉血流的作用;三七增加冠脉血流、减轻心肌耗氧、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对中枢神经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重调节作用,另外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甘松含缬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可延长动作电位,阻断折返激动。同时降低儿茶酚胺的兴奋性,从而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5]。本组临床观察显示,步长稳心颗粒可减少早搏次数,减少房颤心室率,并能改善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博、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效果优于对照组。
参 考 文 献
[1] 黄宛.临床心电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8-279.
[2]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医学研究通讯,1979,8(12):18-19.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7.
篇9
【关键词】稳心颗粒;脑心综合征;心律失常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之间收治的伴有心律失常的脑心综合征患者90例,全部患者诊断均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符合《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标准[1],同时符合脑心综合征诊断标准,且发病前无心脏病史。其中脑出血患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梗死5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全部患者按自然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7例,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63.4岁,室性早搏20例,室上性早搏26例,心房纤颤6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8~80岁,平均62.1岁,室性早搏19例,室上性早搏24例,心房纤颤3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部分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心律失常。
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神经内科疾病治疗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脱水、脑保护、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治疗等)及护理措施,并控制输液速度,注意保护心脏,针对血压变化、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9 g,3次/d口服,不能口服者经鼻饲给药。监测血压、心率及心电图改变,观察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好转;③无效,主观症状及心电图无变化;④恶化,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加重或出现新的异常。
2 结果
经比较发现:治疗后随着脑血管病的好转,心脏损害、心律失常均有减轻,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因急性脑病(主要为脑卒中)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随着脑病的好转而恢复,称为脑心综合征[2]。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颅内特定部位受损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冠状动脉的痉挛状态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有关[3]。虽然脑心综合征可随脑病的好转而恢复,但其对患者的预后仍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步长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可以提高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有膜稳定作用,有研究表明,该药对乌头碱、氯化钡和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抑制和治疗作用。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在服用稳心颗粒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说明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干预治疗脑心综合征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10
关键词:稳心颗粒;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45--01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自2007年2月~2008年3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48例,其中男80例,女68例;年龄60岁~75岁,平均(60±8)岁;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室性早搏(30次/h)且有心悸等症状,心率≥60bpm,经病史、查体、心脏彩色多普勒、心三位片及血液生化检查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86例,功能性室性早搏62例。如因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包括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者不纳入试验。将1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50例。2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10天,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9g每日3次,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0.2~0.4每日2次,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组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尿常规及心肌酶谱,肝、肾功能与治疗前后对比判定疗效,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头晕、心动过缓、致心律失常情况、胃肠道反应等)。
1,3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用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室性早搏减少5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原有心律失常较以前加重。观察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标准为: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较治疗前明显增多或恶化。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由表1、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在不良反应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