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供应链物流精益化战略
按照精益思想的5项基本原则,精益物流的本质就是不断改进,追求完善。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精”和“益”。“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益"体现在成本上,追求成本最小化。“精益"追求的是质量与成本的最佳匹配,即用最低的成本创造顾客最满意的质量。精益物流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二者的根本点都在于消除任何浪费。为此,精益物流也相应的提出了5项基本原则,其核心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和识别企业价值流活动,并使之按顾客的需求顺畅流动,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并且只有当价值链由顾客需求来拉动时,才能不断地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暴露出价值链中隐藏的浪费,价值流动越快,就越容易消除浪费。供应链物流精益化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供应链中的整体需求为中心。要从整个供应链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仅从单个企业或部门的立场或一个功能系统的立场出发,来确定什么环节创造价值、什么环节不创造价值,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规范价值链中的浪费。对价值链中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共同的消除浪费准则,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
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共同认可的价值流增值的行动方案;
及时创造仅由顾客驱动的价值。由顾客需求拉动价值创造过程,有需求才生产,消除无效劳动;
合理匹配供应链物流能力。与精益生产系统联系起来,实现采购、配送、生产、销售等的精益组织与管理;
努力追求完美。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并尽量增加高价值的业务环节,减少或消除低价值或无价值的业务环节。 转贴于
为此,企业应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上的库存控制、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的选择评价、物流信息系统等,对其物流价值链进行分解,优化供应链物流集成度,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价值量。同样,采用精益供应链物流的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组织物流模式,并做到:①只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功能,多余的劳动都是浪费;②采用准时生产制和柔性制造系统,使生产过程具有敏捷性和柔性;③对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精益设计;④对核心企业工厂生产布置进行精心策划,巧妙安排;⑤使组织机构扁平化,精炼而充满活力;⑥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方针。
(2) 供应链物流敏捷化战略
与精益生产相同,敏捷制造同样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敏捷强调的是整个过程能够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强调对过程的快速重构,从而抓住各种有利的市场机会来获取利润。在竞争加速、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今天,保持供应链物流较高水平的快速反应能力,即敏捷性(Agility),已变得异常重要。敏捷物流是支撑敏捷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基础,同普通的供应链物流相比,敏捷供应链物流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
供应链趋于同步化。在供应链物流的敏捷化运作中,虚拟组织、动态联盟、集成一体化都可以是供应链再造的组织形式。它们基于共同的核心利益观,为统一的利润源(项目、产品或服务)在舰范化的行动准则下进行集成互动,它们将传统稳定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稳定组织模式改变为适当范围内的动态组织模式;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90-03
探寻和实现资助育人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要义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深层次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逐渐从以经济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阶段迈向以育人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学生家庭致贫因素复杂化、资助投入主体多元化、资助工作利益相关者诉求多层次化、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校专业资助人员短缺化、专业化等相互交织的特征。高校资助育人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离不开高效的学生资助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在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实地调查和对比研究,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精益化管理思想即是始于对日本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总结与提升。精,包含有精细、精密、精确、精良、精巧、精心、精品、精进等含义,所有生产和管理的活动都要责任明确、规范清晰、目标细化、质量可靠;益,包含增益、利益、效益之义,所有生产和管理的活动都要注重绩效和持续改进。精益化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消除各种形式的浪费,不断提升价值流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精益化管理已上升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甚至上升到战略思维层面,成为众多管理者和学习型组织追求的一种境界。
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和日渐增多繁杂的资助事务对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者提出了“细、专、精、实”的新要求,进一步促使学生资助管理者尽快实现由经验型粗放管理向知识型科学、精益化管理的转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益化管理是指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以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运用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改进和优化学生资助管理,不断创造应助尽助、精益求精的资助育人新成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学生资助管理的各类项目、各个环节与各利益相关方。要实现学生资助管理精益化,必须做到:(1)树立精益思维意识,经常用精益思维的视角去观察、审视和反思学生资助管理工作;(2)树立专业提升意识,经常用专业化的理论去指导、验证和反省学生资助管理工作;(3)树立责任和绩效意识,要时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精益管理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节约资源,而是提高育人实效。
二、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加快学生资助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经过近60余年的发展,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资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助的标准不断提高,资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资助的技术性、专业性也越来越强,资助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以单纯的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和特征,远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程度和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相对滞后,独立建制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发展缓慢;囿于学生工作人员编制有限等原因,多数高校无法调剂专门编制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实际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仍以兼职为主,缺乏学生资助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精力有限,压力过大,难以满足学生对资助的多样化需求;基层院系辅导员流动性大,工作经验的欠缺和工作方式的欠妥不能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往往容易伤害到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素质的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资助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使得许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仅仅满足于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对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资助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的精益化管理,要求学生资助工作者找准定位,明晰责任,增强使命,促使学生资助工作者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职业素养,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职业化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资助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强调效率,即要用最小的投入或最少的人力、最快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浪费产生最大的资助绩效,资助信息化是学生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繁杂而琐碎,涉及的项目多、环节多,利益各方诉求差异大,社会关注度高,资助各方不仅仅要求学生资助管理要高效规范,更要求学生资助管理能够公开透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人员承担着在校20%以上的学生群体的服务、管理和育人工作,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由此可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可以减少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节约高校有限的人力资源,而且可以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不仅可以将学生资助工作中多余的流程和无意义的活动化繁就简,改进和优化基础管理工作,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实施提供基础条件,而且还能够拓展信息化管理的广度和工作深度,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按照公开、高效、透明的标准运行。
(三)有助于推动学生资助服务的个性化、人本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强调以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更加关注人性化管理,通过建立基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拉动机制,从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资助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尽善尽美的资助服务境界。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项资助项目尚不能实现合理配比、有效利用。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将所能获得和所能提供的资助项目给予贫困学生,但由于学生不能确定地知道能获得什么资助,因而经常会出现盲目申请、重复资助和奖助不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活动中,学生资助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境遇千差万别、困难状况与程度参差不齐、个人能力和意识观念各有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学生成才的需求存在着显著差异,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关注和支持学生资助的立场与视角不同、利益诉求多样化等现象,这些都决定了在学生资助服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如通过科学的方法精确划分学生的困难程度、对有限的资助项目进行精准计算和统筹配比、精心为困难学生设计和制定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的资助方案、针对不同资助方的利益诉求精巧设计服务模式等。因此,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的精益化管理不仅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凸显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同时更加注重满足资助相关利益方的需求,彰显了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取向。
(四)有助于实现学生资助对象的主体化、实效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追求资助质量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和长效,强调在资助政策实施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自由性。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占据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单一主置,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学校所能提供的资助项目,呈现单通道的资助服务模式;学生参与资助工作的主动性不足,施助各方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资助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监督较少;开展针对性的资助教育活动不够,部分活动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中给学生赋予更多的主体性地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与资助实践和开展服务学习中充分把握表达自我意识、展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自我实现由受助向自助、助人转变。
三、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效益性原则
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克服只注重资助的规模、数量而不注重投入产出,只考虑资助的强度和广度,而不考虑资助的效度的粗放型管理思想。效益型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资助管理过程中要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俭,力争在完成资助预设目标的条件下,做到投入少,效率高,浪费小;其次,在学生资助管理服务过程中要量体裁衣,使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和其他资助相关方的需求,获得资助相关方更多的响应和支持;再次,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精巧设计育人方案,提高资助项目、资助教育活动等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争取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较多的育人成果。
(二)系统性原则
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明确学生资助各相关方及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职责,调动并集聚形成全校和社会各界的资助育人合力,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机制。
(三)科学性原则
学生资助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实行科学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并非仅是凭经验就能够做好的,其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常规的工作需要改进和优化,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的分析与测度、个性化资助方案的设计与配比、资助过程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认知与把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后评价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既不能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又不能操之过急,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按科学性原则办事。
(四)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精益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通过落实调查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资助管理过程中重复性、常规性工作制定标准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评估标准,有利于使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资助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规范水平。
图1 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演化阶段与管理效益关系图
(五)持续性原则
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和优化。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要不断深化和拓展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思路,从计划(Plan)、标准(Provision)、问题(Problem)入手实施学生资助工作自律循环:以目标(Plan)管理为牵引,通过建立起一套具体、可量化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对资助工作人员的行为引导、激励和控制的有机统一;以推进标准(Provision)建设为标尺,促进资助人员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固化与持续改进,使原有复杂粗放的管理模式变为精益化的标准管理模式;以解决学生资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Problem)为导向,建立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归纳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的管理方法,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案,使精益管理不断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四、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要点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动态改进的发展演化过程。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实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的导入期(含萌发期)、启动期、实施期与成熟发展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上,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要点和途径以及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效益存在显著差异。实施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一般始于对学生资助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通过植入或引用精益化思想,将学生资助工作中一系列相互割裂的管理行为和活动整合为一个精益程序的方法;进一步利用精益化的管理工具,如5S管理、PDCA质量循环管理等,营造持续改进的条件,促使学生资助精益化管理新一轮的发展与演化。
在导入期,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者)需要对学生资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对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做好资助管理人员的精益化管理知识和工具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执行的必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启发管理人员学会如何观察问题,积极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启动期,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在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和分工,初步拟定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方针、目标、实施步骤和检查考核方案;需要提高资助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身体力行;建立精益化管理推进委员会,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实施期,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选定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从识别各种浪费开始,可以从流程改善开始,可以从信息化建设开始,也可以从5S、管理人员技能开始等,逐步使全体人员树立精益化管理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清晰的工作流程、精确的服务规范、严格的工作质量要求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成熟期,学生资助管理人员能够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考虑问题,自觉、正确执行精益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Liu Hongqi,Yuan Ying,Wu Qingchun.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model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grey clustering method.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2009.GSIS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728-734.
[2]张慧琴,李中凯.浅谈精益化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3]杨爱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合理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4]刘宁,姜召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5]唐魁敏.精益管理实践的七个要点[J].企业管理,2011,
(2).
[6]夏坤,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财政资助专业化发展及其
启示[J].管理观察,2008,(15).
[7]陈黎军.PDCA推动精益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8,(10).
篇3
Abstract: The lean production is international popular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 in the current , it is a revolutionar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Lean production focuses on reducing waste, especially the waste of human potential and is a highly flexible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 of the quality control under lean production,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puts forward the quality system under the lean production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lean quality control. It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关键词: 精益生产;质量控制;工程管理
Key words: lean production;quality control;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098-02
0 引言
现在,很多企业正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和质量体系认证。精益生产,就是精良生产,是指及时制造,降低浪费,寻找问题,消灭故障,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目的是在生产经营合理性、高效性上的追求,消除生产中的无效劳动。如何通过精益生产实现质量控制,同时实现精益的“准时化”和质量的“零缺陷”,成为许多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1 精益生产下质量控制的基本思想
精益生产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深受日本质量管理思想的影响,其质量控制的基本思想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1]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1 重视用户需求。客户满意度是生产的最终目标,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是精益生产的首要原则。现在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客户满意度的好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主导因素。
1.2 强调质量管理。这里所说的质量管理不只是简单的质量检查,而是对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进行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并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作为提高最终质量的保障。
1.3 保证质量第一。企业精益生产坚持的首要原则就是质量第一,在利用精益管理工具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使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立即停止生产,待问题解决后再恢复生产,做到严格控制工序质量,消除衔接和流程的浪费,提升效率。
2 施工项目质量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分析
现在,很多企业正大力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但这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尤其是对施工企业来说更为艰难。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其产品不能同制造业一样,可批量大规模生产。如何在施工中实施这种非典型性的精益生产,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施工产品质量控制之中,建立新型的精益生产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前施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必须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施工产品质量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对质量产生了影响,才能将精益思想与质量管理很好的融合。从人员、机械、材料、方法、测量、环境等6个方面(通常说的5M1E)对施工项目质量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因果分析图。
如图1所示,上述的人员、机械、材料、方法、测量、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如果将这六大因素与精益的理念结合起来,达到消除浪费、创造价值和持续改进的要求,满足施工产品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设计精益思想与质量管理相融合的目的所在。
3 基于精益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
精益思想之中的消除一切浪费,并不单单指产品积压库存方面的浪费,它的中心点是客户,并以此为基础,只要不能给客户带来利益创造价值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浪费,精益思想的本质就是主动寻求途径来消除这些浪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消除被动与浪费,将价值奉献给顾客。建立完善的精益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也要遵循精益思想的基本原则,质量控制体系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施工流程之中,但对产品的安全性、符合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因为他的客户群不仅包括使用施工产品的一些用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顾客——国家质量监管部门。如何让这些客户觉得投入的价值与产品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成正比例,并因为企业产品创造的价值而令客户更满意是建立精益思想与质量体系相融合入的目标所在。
除了消除浪费与创造价值之外,持续改进也是精益思想非常重视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与提高企业施工产品的质量的需求也是相吻合的。而且持续改进也与创造价值、消除浪费紧密相连。只有对产品的价值流进行重新分析,并不断消除分析出的各种浪费,才是持续的一种改进。同样对施工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也是对每个影响因素和控制环节进行不断的分析与衡量。因此,如果将精益生产和质量控制相结合,从这两个角度对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重新衡量,就会发现存在问题的环节,并制定改进目标,通过不断改进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结合精益思想的质量控制理念还可以改变施工人员固有的思维方式,改进因人员工作不到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降低偏差,为所有内外客户创造他们希望的价值。[2]
4 精益质量控制评价模型
虽然企业都是本着以客户满意为基本原则来完善企业的产品,但是用户满意程度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一个概念,而且很多企业的客户满意指数调查表也要结合行业内的专家打分,并作为评估依据,其实,这样的满意指数没有将企业与用户之间有机相连。对此,田口玄一提出了质量损失函数,用它来估计质量特性偏离理想值所造成的损失[3]。张根保[4]等对其进行拓展,建立质量损失分段模型,但由于未考虑实际生产活动情况,对函数内的偏差区,市场损失区定义不足。
根据前面分析的施工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建立如下的理论模型:
Q1f(m):因施工相关人员的因素而造成的质量损失。f(m)代表施工相关人员因素,它跟相关人员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以及个人质量意识、工作积极性等因素有关。f(m)为相关人员的平均水平,衡量因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人员身体状况,根据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分别给予相应得分;②岗位技术能力适应度,未通过岗位技术等级评定的人数/总人数得到;③人员积极性,可以用工资绩效评价中的绩效数来代替。将以上三个因素分别定义为m1、m2、m3。则f(m)=m1*m2-1*m3-1。
Q2g(n):因施工设备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g(n)代表设备因素,与设备的加工精度、加工水平等有关,同时受设备使用年限、质量、设备维修保养的影响。因此,引入用设备折旧率的计算公式,设备的折旧率用δ表示,年限用x表示,设备保养水平用ξ表示,则g(n)=1/[(1-δ)x*ξ]。其中,设备的保养率由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评定,0
Q3h(j):因原材料成分、性能等引起的质量损失。在生产过程中,此种质量损失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原材料本身有质量缺陷(如混凝土强度达不到施工要求);②使用过程中原材料误用的问题。定义:原材料以及外协产品不合格率为q1,合格品种的错误使用概率为q2,则h(j)=q1+(1-q1)q2。
Q4o(a):因加工工艺、工具选择、操作规程等造成的质量损失。由设计、技术、施工队几个部门专家同时打分,求出其加权平均值。o(a)=(x1f1+x2f2+x3f3+……+xkfk)/n,其中f1+f2+f3+……+fk=n,x1、x2、x3、…、xk为权重。
Q5u(b):因环境因素而造成的质量损失。其中环境包括温度、适度、照明、天气等等。从是否会产生质量损失的角度考虑,划分为三等:好、一般、不良。同样,各个因素加权平均:u(b)=(x1f1′+x2f2′+x3f3′+……+xkfk′)/n′。
Q6k(c):因测量方法,测量工具而引起的质量损失。定义测量能力指数WCP=T/6δ=T/2?滋。其中,T为产品参数加工制造公差允许范围,参数监控允许变化的范围或参数测量的2倍允许测量范围;δ为测量的标准偏差;p为测量的极限误差。k(c)=l/WCP。
ε是为了保证理论和实际一致而增加的补偿因素,为了补偿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预计之外的变动影响。ε=∑Δd*Md+G为质量损失补偿因素,Δd为5M1E(质量影响因素)之外其他可计量影响因素导致的质量损失,Md为这些因素相对应的重要系数。G为偏差补偿量,为公式的补偿值,该值直接由历史经验数据给出。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精益生产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结合施工项目的质量影响因素,论述了精益生产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精益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作出了质量控制评价模型。这对施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本文只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没有进行实际的应用论述,没有结合现在流行的精益建造理论来阐述,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建国.精益生产方式下的质量控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9(1).
[2]付宜磊.阿斯利康公司推进精益生产中质量管理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生产技术准备;运行;计划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Preparation of Production in Ship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CAO Zhonghua
( Guangzhou Wenchong Shipyard CO., Ltd. Guangzhou 510727 )
Abstract: This paper states the concept, performance principle,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for technical preparation of production in shipyard’s production department. The related work sequence plan and operating process are indicated by using tabulation.
Key words: Technical preparation of production;Operating;Plan
1生产技术准备基本概念
1.1生产技术准备基本概念
所谓生产技术准备是指船舶合同生效,到实际组织造船生产期间所需进行技术和生产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形象地说,生产技术准备是“纸面造船”过程,而生产作业阶段则是“实物造船”过程。后者完全依赖前者的充分、精细、完整的准备,才能确保高效、有序的造船。
生产技术准备不仅仅是围绕设备订货、设计出图进行协调再协调,其工作充分体现在线表、综合大日程、建造方针书中,并以每个工作日为时间单位,以船坞周期、交船节点作为依据,平衡、测算、协调整体工作,以此拉动前期工作,完成“纸面造船”全部过程。
在已经按照现代造船模式框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条件下,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应该建立在生产管理部(或相关职能的部门)统一策划领导、各部门相对分工合作。生产管理部尤其要重视开工前和大中日程计划的体系维护与跟踪管理,施工部门重点关注的是开工后以及小日程计划的跟踪与反馈,从而共同促进生产技术准备体系的良性运行。
1.2造船生产技术准备体系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由于 “纸面造船”是否顺利是事关“实物造船”能否顺利组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者,相对生产而言,生产技术准备是一条“冷线”,在整体组织管理方面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做好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部门正职统筹负责原则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基础管理是否扎实,生产是否被动,部门关键指标是否具有竞争力等等,因此,部门正职负责统筹、相关岗位人员分工合作,是维护体系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
2) 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工作方式原则
生产技术准备管理体制是一个围绕生产技术准备各项业务工作而分工合作的一种权责结构,为避免多头指挥、前后脱节、内部结构逻辑混乱、职责不到位等问题,需要确定一位顶层领导统一指挥,统辖生产技术准备和后续的实际组织生产工作。在组织设计的层次结构来讲,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在执行层再按照项目管理体制使用矩阵管理模式,有较强的适应性。
3) 信息共享原则
“纸面造船”涉及的项目类别多,内容、部门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以形成一个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作业高效的管理运行体系。
2总装化造船生产技术准备开展的主要内容与运行指引
2.1部、课生产技术准备的主要内容
对总装造船生产业务部门而言,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主要涵盖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1) 生产必要条件需求与跟踪管理:如物资到货、发图需求跟踪,托盘需求与跟踪,补套件与应急采购,中间产品(分段/大中舾件/单元模块/机加工件)需求等;
2) 生产充分条件与效率提升管理:如工时物量分析与劳动力(生产均衡性情况)分析策划,关键场地/设备资源使用计划,物流分析与优化,工法研究与管理改进项目策划、推进实施等;
3) 技术准备策划与管理跟踪:如分段划分方案策划,先行舾装方案策划,建造方针书编写、应用交底,安全保障策划、工艺技术与质量标准要求与过程控制等等。
2.2生产技术准备体系运行方法指引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具体工作方式的表达,类同于生产计划体系,由三种类型、各分四个阶段构成。三种类型计划是指建造程序计划、负荷平衡计划以及日程追迹计划。其中,建造程序计划是体系的核心和技术保障,负荷平衡计划是资源保障计划,日程追迹计划是实施计划。总装部生产技术准备标准系列及管理流程见图1。
篇5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的理念、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建立和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体系整合的阶段性目标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煤炭 精益备件 物流创新
一、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的理念
根据煤炭物流系统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可以提出了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的理念。其中一体化的概念主要是指:
1.供应链的整合化和系统化:过去传统的物质管理工作鼓励各部门去实现本部门的最佳目标,而现代物流管理中,单一功能的最优未必是整体物流体系的最优。所以必须将特定部门的职能仅仅看作是一个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活动。
2.外部一体化:着眼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响应自己的客户(前方矿区设备保障),通过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等多种方式使得整个物流作业外部一体化。
精益物流的目标可概括为: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其基本原则是:a.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b.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c.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d.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e.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二、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建立
实现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有效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构成
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分为4个部分:上位HOST通信系统、仓库管理系统WMS、数据采集系统RF、设备控制系统WCS。各个部分通过网络或接口实行无缝连接,仓库管理系统WMS通过网络与资产管理系统EAM接口,实现实时数据交换。
2.资产管理系统EAM与仓库管理系统WMS的关系
上位HOST资产管理系统(EAM),是位于仓库管理系统(WMS)之上的系统。它可以向WMS发送采购订单计划、入出库计划及计划入库产品项目,提供占用资金分析所需的物料单价、总价等数据、提品部件结构定义数据等。同时也可以从WMS获得各种必要的信息,如库存情况、入出库情况以及配套件实际入库情况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物流系统主要是仓库管理系统,必须与煤炭公司现有的ERP系统实现很好的集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从EAM系统生成的销售订单可以直接作为WMS系统生成拣选作业单的依据。
(2)WMS系统的拣选作业、发货出库作业和回执的完成情况可以刷新到EAM系统中的销售订单上,作为订单是否已经完成的依据。
(3)WMS系统与EAM系统使用一致的库存品编码和库存品分类等基本数据。
(4)WMS系统与EAM系统在批号上保持一致。
(5)WMS系统的库存结构、库存明细、库存历史帐可以在EAM系统中看到,并可以为EAM系统提供销售可用量作为销售下单的依据。
3.仓库管理系统WMS与设备综合控制系统WCS及RF系统的关系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针对入库、储存、出库等环节的信息实施管理,包括立体库系统的货位管理、入出库管理、查询报表、库存分析、系统维护、故障分析等工作。并可与EAM系统及设备综合控制系统联网,进行信息交换。
设备综合控制系统负责接收和转发、协调管理系统的入出库指令,接收和处理控制系统的请求信号、设备信号及动态图形显示跟踪等。控制计算机是联系管理和控制的纽带。
本系统部分作业通过RF系统来实现数据交换。操作人员利用手持终端扫描物品条形码或键入数据。手持终端将数据传送到无线接入点(AP)。然后无线接入点再将数据以有线方式传到主服务器,主服务器反馈到手持终端的信息首先将信息以有线方式传到无线接入点,然后无线接入点再将数据以无线方式传到手持终端。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4.综合设备控制系统WCS与各种设备的关系
综合设备控制系统WCS与各种物流设备的关系如图4所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与未来可能用到的AS/RS自动堆垛仓储系统、RFDC设备、条码打印机、以及叉车车载终端等集成:
(1)可以与自动化仓库系统的底层MFC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尤其是AS/RS系统,从而能够直接指导上架、存储、下架、整箱分拣等。并且对垂直旋转货架等设备都能够予以支持。
(2)可以使用RF设备(通常与条码枪共同使用)接收来自WMS系统的工作指令,包括接受、上架、盘点、原件拣选、仓内移库等,并可以将完成情况通过RF设备上传给WMS系统。
三、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体系整合的阶段性目标及经济效益
煤炭公司如果想要迅速建立―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体系,此阶段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的内涵表现应当是:
1.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
2.对现有库房进行改造,增加仓储能力。
3.强化EAM在物流作业执行层面的管理功能。
通过建立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系统布置、推广物料管理单元化和标准化,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获得理想的效果:
1.提高工作效率,强化EAM的执行层面。通过对煤炭公司备件库的整体优化,以及引入适合先进的软硬件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作业环境和流程,使得煤炭公司物流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不仅动线通畅、顺利,而且达到强化EAM执行层面的目的。
2.降低备件物流管理成本。采用条码和RF技术,可以实时、精确地掌握备件的库存,极大地减少了因备件管理不善造成损坏的成本和因无法找到相应配件而对企业生产所造成损失,降低了备件的物流管理成本。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岗位管理;管理体系;构建方法;人力资源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22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109
岗位管理是企业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经之路,高效的岗位管理水平决定企业能否最大化激励员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因此,如何通过岗位管理更好地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激励员工成长、提升效率效益,成为每个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
1 岗位管理的内涵
岗位管理是一个上至企业发展战略、下至员工日常工作的庞大系统工程。岗位管理从企业战略定位出发,结合企业内外部运营环境,分析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人员结构、数量、素质和岗位配置需求,制定科学的用工策略和措施,保证企业在特定时段内,适配相应的岗位和人员,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和人才价值开发,实现适应组织环境的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并为人力资源规划计划、人员配置、人工成本管控、员工培训和人才开发、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岗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分工逐步走向深化和细化,各个经济单元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形成较高的生产效率。在企业内部,为赢得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开始重视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和人才价值的持续开发,因此岗位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岗位管理的意义
新常态下,随着国家“四个全面”的深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成为了国有企业持续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多数国有企业均认识到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局限于历史沿革,大中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往往面临形势复杂、人员水平层次不齐的局面,有的企业追新求先,忽视企业实际,盲目实施优秀企业、标杆企业的最新理念和管理实践,导致符合现代企业内涵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立足、生根。
制定科学合理岗位管理体系,统一规范岗位分类,依据业务流程变化和组织架构变革制订标准岗位名录是强化岗位管理、建设现代企业的重要举措。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了各层级单位的岗位管理职责,有助于建立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岗位管理组织体系,规范岗位管理工作流程;二是按照适应组织机构构建要求,科学设置岗位,为规范用工形式、优化用工策略、加强定员管理、提高人员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打通职责、制度、标准、考核、风险管控等多个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明确了岗位间的组织关系和业务关联,避免了岗位职责的重叠、遗漏,也避免了管理的随意性;四是为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配置和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统一规范了口径;五是为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增强培训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员工职业通道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3 岗位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运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根据企业业务流程与组织架构体系,本着职责全覆盖、无交叉、相衔接的原则,制定各层级机构岗位设置方案,形成标准岗位名录,明确岗位名称、职责划分、岗位价值评估结果和上岗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梳理完善横、纵向管理界面,实现岗位管理的精益化、标准化管理,为科学合理编制人力资源规划计划、优化劳动用工策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开展绩效评价等奠定基础。
3.2 明确岗位分类标准
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具体岗位设置需求,明确岗位分类标准,形成统一、规范、完整、科学的岗位分类标准,为人力资源规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支撑。其意义:一是为规范用工形式、优化用工策略、加强定员管理、提高人员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为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配置和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统一规范了口径;三是为科学评价员工能力素质,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快人才开发奠定了基础;四是有助于开展员工绩效管理,为薪酬体系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3.3 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以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及经营任务为前提,以持续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为目标,建立健全各层级机构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管理职能和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设置、变更、撤销以及人员配置、诊断分析、监督与考核等相关规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岗位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4 岗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遵循“战略决定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决定岗位”的基本导向,为促进企业整体效率效益提升,提出以下企业岗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4.1 目标导向原则
以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和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为前提,以分解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和实现企业高效运作为基本出发点,将岗位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中,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优化组织运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科学、高效运转,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匹配的岗位配置和人员供给。
4.2 统一规范原则
加强岗位管理基础性工作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说明书和业务流程操作等标准化制度措施,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完善和标准化建设,消除冗余的沟通协调,防范重复性、无效性、低效性的管理活动,促进各业务部门致力于本职范围内的业务工作,促进企业整体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和统一规范化运作。
4.3 权责统一原则
全面梳理各业务部门、各层级机构岗位的使命和关键职责,并在岗位说明书等制度文件中明确岗位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梳理工作流程,明确上下游关系,开展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调和职责分工和部门协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业务流程清晰,权责统一规范,部门协同高效。
4.4 有效激励原则
合理的岗位管理能使企业各个岗位承担的工作得到合理安排分配,各个业务流程运转通畅高效,上岗人员具备胜任其所在岗位工作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全心贯注地投入其所在岗位的工作。因此,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岗位管理能够激发员工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准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尽快成长提升个人素质,企业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5 风险控制原则
岗位管理体系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内部风险控制,对相关职责进行分离配置,实现相互监督制约,如在财务管理系统的出纳岗位就不能够从事会计职责范围的相关工作,特殊关键岗位应建立定期人员轮换机制等。
5 岗位管理的构建方法
5.1 战略分析法
战略分析是开展岗位管理的基础,通过对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全面深入了解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准确把握岗位管理导向。
5.2 问题导向法
通过将企业现状与战略要求、标杆单位方案的对比分析,聚焦岗位管理优化调整的变化与差异,有效把握影响岗位设置调整的重点与难点,使项目成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保证岗位管理成果的有效性。
5.3 标杆参照法
人力资源工作具有一定的可继承性,不同单位的同类工作具有较强的可参照性。立足企业管理实际,并通过与原有岗位管理实践成果的对照与比较,引入岗位管理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发现目前岗位管理的不足,为制定合理岗位管理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5.4 专家研讨法
篇7
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不完善。一些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仅仅把着力点放在体系文件和认证材料的制作上,没有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将质量管理体系全权包办给咨询公司。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结果认证与实施各行其道。脱离了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虚有其表,难以提升企业品质。
2.管理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束缚,在某些企业中依旧存在着依靠口头沟通、指令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过程化的管理要求,使得质量管理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坚持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凭借信息化、数据化的先进管理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3.持续改进的意识比较淡薄。质量管理体系必然要引起企业全体员工管理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在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企业员工要提高参与意识,发挥与供方互利关系,改进质量过程,适应市场环境发展的需求。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计划、实施、监测、评审”(PDCA)活动,使质量管理体系功能不断加强,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产品缺陷、减少返工、返修及其它浪费的目标。
二、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1.制定清晰可实行的质量目标和审核评定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可以组织一线员工、基层管理者或负责人讨论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审核评定标准,将讨论的依据和观点明确的记录下来,避免员工不知道质量方针或虽能够背诵质量方针,但却不理解质量方针的意义。同时要清晰描述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的关系,对质量方针进行定期的评审,及时调整质量方针。
2.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最终标准是顾客满意度。最高管理者应当在企业内部传达、强调满足顾客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如果法律法规及顾客要求发生改变,原来所做的质量保证已不适宜或不合理,必须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对顾客提品的同时没有对顾客的财产进行必要的查验,标识和防护控制;或者丢失、损坏未及时或不愿意通知顾客;或者忽视了顾客的财产还可以包括知识财产,必然招致顾客不满。
3.实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可以看作是提品过程的管理,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要从规范过程、完善文件着手。首先要对所有的产品实现过程进行策划,完善文件,细化描述,保障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其次,对不同类型过程的控制方式和程度要加以区别,识别特殊过程,保证过程确认所选择的方式、方法与该过程的控制要点相匹配,当特殊过程的特性发生变化时,要进行新的确认。
三、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达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呢?途径很多,本文从总体考虑,建议以下四种途径可以优先选用。
途径一:从夯实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规范合理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围绕企业核心工作及关键业务环节,对质量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完善。提炼出可量化、可测评的指标,建立健全各项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及相关制度,在管理体系系统中进行了动态跟进。二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将质量目标任务纳入部门日常工作部署,明确工作重点和分工,逐级分解,落实到人。部门和员工做好个人平台的PDCA循环管理互动,层层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从计划、完成、考核、总结四个重要环节入手不断提升运行质量和执行效率。三是进一步完善督查检查机制。强化监督,加大组织协调和检查力度,督促检查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对重点质量项目组织专项督查。同时,通过督查反馈、绩效评价等手段激励岗位员工有针对性地改进质量缺陷,确保质量管理各个环节衔接得当,信息可追溯。
途径二:从提高管理手段和方法入手。5S管理是开展“整理、整顿、整洁、标准化、素养”行动,消除不必要的活动,或简化、合并活动或调整活动顺序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精益化管理是通过电子化的信息流,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启动,从而消除诸如设施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和资源浪费等。通过引入5S管理、精益化管理等理念,提升管理手段和方法,将先进的管理手段与质量管理理念融合,从基本的工作层面上着手,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各个作业环节的效率,加强各个环节间的衔接,通过制度的约束、良好工作环境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层面来解决质量管理问题,夯实企业的基础管理,打造企业有效管理的坚实基础。实现企业从粗放式管理逐渐向精益化管理迈进。
途径三:从关注顾客期望入手。企业的生存离不开顾客,要赢的顾客就必须明了顾客的期望并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来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因此在质量管理中,顾客满意度比利润更能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好坏。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的范围向上下游延伸,向前覆盖了从设计过程到市场调研以有效识别顾客的需求,向后覆盖了从物流交付直至售后服务以确保顾客满意。这样质量管理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从顾客开始到顾客结束,所有质量工作的目标就是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处于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因此,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确定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以此为标准调整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以配合业务部门达成目标让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指向一个目的即顾客满意。
篇8
【关键词】建筑项目;管理方法;科学化;改革
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而在诸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中,科学的建筑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正确合理的科学管理下,才能保证每个施工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实施开展。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很好的避免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为实现工程的全面控制创造了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建筑工程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的,更是给建筑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市场的建筑管理需求就成为了当前建筑管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在此笔者认为,加强建筑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一、建筑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
在实现科学化改革之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因为建筑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对人进行管理的方法,只有对人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与调节,才能实现建筑的管理效益。确保生产的安全,制定优质的建设目标,采取精益求将的施工技术方法,做好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这些都是建筑管理方法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建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规定的管理制度难以深入基层
近年,各级建筑有关部门都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建筑政策法规和管理文件来宏观调控建筑行业的体制。但是,这些制定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难以深入,只存在于表面工作中,当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文件下发到各单位以后,没有运用到工程管理与施工建设中,而只是在应付上级检查察的时候应付一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 在建筑管理体制中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部门机构与工作人员
为了节省开支,增加利润效益,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不是精简机构,就是有机构而无工作人员形同虚设,没有起到调节管理工程进度的作用。而且工作人员一人身兼数职或多人在同一工作岗位上的现象时有发生。
3、质量责任不明确,没有有效的奖罚制度
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确认工作人员的责任,质量与责任挂钩不紧,当出现质量问题时,往往找不出其责任人,造成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淡薄,从而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还缺乏健全有效的奖罚制度,功而没有奖,错而没有罚,造成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降低,从而敷衍了事、潦草施工。
4、质量监管核心与机制的不健全
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一重要内容,该工作的实施需要施工、监理及质检机构三方参与。三者由于利益出发点的不同,并且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形成了没有明确的监管工程质量的核心机构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部门,导致工程管理的混乱,从而为想要提高工程质量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三、加强建筑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改革措施
为了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建筑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建筑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对建筑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化改革。而在实际的改革中,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的科学化。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数学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线性规划、网络技术、图论、排对论等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
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在现代社会中,需要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套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聘请或委托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进行项目管理这样能取得高效益,达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目标。
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十分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项目管理必须标准化、规范化。这样项目管理工作才有通用性,才能专业化、社会化、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
4、项目管理国际化。项目管理的国际趋势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越来越明显。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即按国际惯例进行项目管理。国际惯例能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包罗进来,提供一套通用的程序,通行的准则和方法,这样统一的文件就使得项目中的协调有一个统一的基础。
5、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6、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 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控制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建设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其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但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7、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必须与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相结合。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外部环境,其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法制完善、管理得力和主体健全。 如果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行为不正常,工程项目管理必然走向歪路。所以我们必须以项目管理科学化为运转正常的建筑市场环境作保证,大力培育、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市场,把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市场结合起来,用这两个车轮把工程建设推向知识经济新时代。
8、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 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计算,有各种复杂的关系需要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 利用互联网能促进建设项目参与各方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我们应当注意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建设,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离不开有效的施工管理,只有在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下,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开展实施。而若要进一步提高建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实现建筑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精益;生产方式;策略;探讨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放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市场竞争,依靠政策刺激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步淡出,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使企业引进被实践证明了的最先进管理模式的精益生产方式成为一种战略性决策。
1、精益生产方式综述[1,2]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之称[1]。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
精益生产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2、推行精益生产方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组织架构方面
目前,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依然是传统的金字塔形,除管理层级比较多、管理跨度小以外还存在以下负面影响:(1)组织过于集权,基本剥夺基层的自主管理权,严重影响员工参与精益改善的积极性;(2)指挥连界定明确且信息传递过程冗长,容易造成信息传递有效性差或信息失真等问题;(3)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过于独立、清晰,缺乏有机联系性,导致一些业务流程节点部分分割,易出现工作交叉、推诿、效率低下以及人员编制重复等问题。
2.2人员意识方面
“知者行之始”,精益理念的认知程度决定精益生产方式推行的成败与否。
精益生产方式作为企业的战略性决策,主要在企业决策层推动下全面展开,然而,在员工不了解精益生产的情况下,基层员工只能被动充当上级的执行者和任务的完成者,决策力很小或没有任何决策力的被控制者[3]。从而,员工参与精益改善、领悟精益本质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损坏,加之担心精益生产方式会破坏或失去已有的熟知的工作方式等因素,往往会产生很大抵触情绪,甚至破坏实施的进程,阻碍精益生产方式的深入推进。
2.3库存管理方面
库存被精益生产视为万恶之源,精益生产方式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手段是实现零库存。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造成库存往往由于以下几种原因:(1)由于产品的多样化、组成产品结构各异,各生产环节很难准确、及时地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以致影响后续生产过程;(2)受不确定供应、不确定需求和生产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的库存不可能为零;(3)各个部件生产报完工不统一,造成库房管理人员难以准确统计物料的“实时”库存情况。
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生产中各个环节所需的物料信息,因此,企业很难真正实现拉动式的生产方式。
2.4供应商管理方面
在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中,企业通常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利用“价格杠杆”在多个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数量,以稳固自身的“买方市场”,同时获得价格好处。但是,“以我为主”的采购策略会导致以下后果:(1)供应商众多,不利于管理且产生高的管理费用;(2)供应商为谋取利润,只会也只能设法在基本满足企业采购要求的情况下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供应质量(包括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等)的下降;(3)供应质量的下降导致了厂商生产的不连续、库存的增加以及产品质量的下降。
这种短期的、无共同利益的“契约”关系的供应商管理策略,往往会导致“采购质量下降、产品质量下降、客户满意度降低、降低产品售价、降低采购价格”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供需双方关系。
3、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策略
3.1采用精益团队的组织方式
精益团队是经决策层充分授权,由各事业部主管担当组长,各部门骨干、基层员工担任组员的一种全员参与改善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单元。企业必须使授予团队的决策权和职权与团队承担的责任相统一,提供团队的决策和活动所需的与实现其团队目标相一致的资源, 并不干预团队职权内的决策和活动,充分保证团队的自主管理和提升各层次员工持续改进的积极性。
精益团队的组织方式将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从根本上摒弃造成压抑工人或作业执行者的思考和改进、拖拉、反应迟钝、不流动和高成本的根源。
精益团队符合现代企业扁平化组织的原则,便于组织内部信息的沟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2理念引导,培训先行
为提高人员对精益理念的认知度,我们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标杆企业或咨询公司的实战专家进行精益生产理念和知识讲座、组织人员到先进标杆企业参观学习,分层次达到全员培训。只有建立在全员对精益生产理念和知识的了解和基本认同的基础上,推进工作才能顺畅;(2)建立企业精益文化宣传板。把写有精益生产相关内容、改善活动、优秀员工等内容的展板置于每个生产车间或班组,每月对其宣传内容进行更换,并定期开展精益生产有奖知识竞赛活动;(3)在全员认同精益理念的前提下,针对全价值链的薄弱环节组建精益项目团队进行持续改善,初期应本着易完成、易量化和具代表性的原则开展可操作性的改善课题。
3.3库存管理信息化
在统一报完工标准和建立精益供应商合作与协同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库存管理信息化是解决库存的有效技术手段。库存管理信息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产品结构信息库的建立。针对企业产品的多样化、组成产品结构各异的特点,可建立模块化、功能化、系统化的产品分类准则来管理和维护产品结构信息。报完工或新产品,可以根据分类准则把产品结构导入产品结构信息库中,保证产品结构信息库的实时动态更新、数据收集准确。
(2)安全库存自动报警系统。在实际情况下,基于成本和效益最优化的安全库存是企业库存的下线,更符合企业的利益。然而,面对品种繁多、批量需求各异的生产需求制定物料安全库存信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直至获得合理的库存数量(最大库存和最小库存),并在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最低/最大库存预警线,当库存出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3.4供应商的合作与协同管理
在精益生产方式下,将供应商作为价值流的起点和利益相关方。因此,企业应尽早地让供应商了解企业的产品/过程/项目等需求,且允许供应商适时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团队,使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成为协同与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共同为减少整个价值流的浪费而努力。
在供应商管理策略上,本人不赞同企业成为供应商之间过度竞争而获利的“渔翁”,但也要对供应商适当“节制”,避免供应商囿于现状、固步自封。
因此,建立满足精益生产方式要求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是企业实行拉动生产的关键。根据管理学中的权变观点,我们一般采取以下策略:(1)利用SWOT分析,在明确企业发展使命和目标的情况下遴选合适的供应商;(2)根据供应商的重要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选择适宜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方式[4];(3)综合供应商的供应质量等指标因素,建立本企业的“供应商等级名录”。
篇10
关健词:精益生产方式;TCL空调器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生产方式的提升,同样的生产方式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优越。而所谓生产方式,具体指的是在现今社会中人们对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的谋求方式,在谋求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各种联系,在这其中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力,其生产形式就是社会关系,而生产方式是这两者在物质基础的获取过程中的一种统一。而对于新的生产方式我国曾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3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司通过精益生产把制造一台TCL空调器的时间从720s减少到580s,成熟的自动化一起形成一个流,不成熟的再通^工序前置的方法逐步实现自动化,成熟后再次形成一个流,最终实现工业4.0 。
1.精益生产方式的概况
精益生产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的研究者约翰.克拉弗伊克率先提出的一个生产概念,当时应用在日本汽车的生产工业中,它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以及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够快速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精简,避免生产浪费的现象发生,从而最终能够让企业生产达到预想中的结果。精益生产方式的盛行和推广,使得我国的制造企业不仅减少了人力资源输出利用,缩减了生产制造所需要的占地面积,而且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还能够不断开发出新的品种,同时还减少了产品库存量,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无疑于是一个福音,尤其是家电制造企业更是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潜力。
2.精益生产方式在TCL空调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2.1 TCL空调器室内机精益生产线项目的概况
2011年家电产业集团空调事业部作出2011年~2013年的发展规划,扩建中山工厂第二基地作为空调器室内机生产。为了营造系统改善的氛围,使各种新管理方法和工具发挥最大效益,节约工厂生产面积,工业工程部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创造性地筹建“精益生产示范线-空调器室内机精益生产线”。项目组对内机生产线重新布局规划,综合运用精益思想、CELL单元化模块思路,遵循巴恩斯平面作业理论,规范员工的流水作业习惯,利用MOD法分析数据,经工艺及IE部门评估优化将操作工位数量由55个减少到36个,最终确定了内机精益生产线方案。2011年8月经自动化设备课对该项目进行了对外招投标,确定由深圳市宏盛佳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承接该内机精益生产制作,2011年12月―2012年3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2012年4月投入试生产,2012年9月正式投入生产。
2.2 精益生产方式的具体实施
2.2.1 精益生产线整体布局
精益生产线主体平面规格为38m×7m,经工艺及IE部门评估最终确定总共36道工位,线体照明系统由LED节能硬件构成,生产所用高压及石油气均通过产线上方专用导轨传输,备料区域及工装车周转区与生产主线体仅通道之隔,降低物料流通的成本。使所有岗位形成顺畅的工位流,柔性精益生产线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
精益生产线体均采用工装板移动,通过小电机提升后自由落体回板,推板力为零,系统设定推板时间为2s(同时自互检),主线体操作岗位工序平面布局如图2所示。
精益生产线的整体布局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员工排位紧凑,在制品存量小,利于安全生产;物流路线更畅通,占用生产面积小,有利于保证产品品质;能够快速适应市场与计划变更,可根据计划灵活增减及调整操作人员;容易暴露问题点,生产线无阻力。在制造系统内部,总装流水线作为最终的产品输出和品质效果输出的关卡,其作用好比整个制造系统的“火车头”,拉动着整个体系奔跑。
2.2.2 精益生产线的具体设计
线体动作概述:起始工位人员把空工装板条码贴上,推到下一个工序进行组装。以此类推,推至最左侧牛眼台,然后转到对面组装产品,从左至右,以此类推。完成组装固定接收组件后,推到对面进行成品测试,如发现问题时,测试人员把问题点写明贴到产品上。继续进行其他功能测试,在产品完成测试后,进入清洁工位。清洁人员同时把问题机推到对面维修段进行维修,维修人员根据注明的问题点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再返回测试段,进行测试。产品测试合格,进入包装区,进行产品包装,产品包装完成后,推到回板升降机上。升降机上的气动推杆机构把产品与工装板分离,产品进行封箱、打带。工装板则返回至起始位置做下一循环工作。
2.2.3 精益生产线体平衡率测算
通过对精益生产线工站时间测算,对比动力产线实际操作数据,可得(不含班组管理及返修人员)动力产线编制共计55人,线体平衡率为74.14%,精益生产线编制36人,平衡率为87.78%。
2.3 精益生产线的设计亮点
以“精益生产”思想为指导,柔性精益生产线岗位布局及标准作业工序,体现出其明显的优越性,下面选取部分设计亮点进行分析。
2.3.1 条码预装/底座上线岗位
2.3.2 电控部件预装(物流配送没有计算有形收益)
2.4 精益生产线的管理亮点
精益生产线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采用管理流程再造(BPR)的模式。从规范化管理与小团队项目管理进行推进。规范化对内机精益生产线现场流程管理,以客户需求拉动为核心,以关注流程增值为目的,对现场流程进行局部化设计与优化,有机整合各单位的资源和能力,打破传统的职能边界,重整各单位工作内容,使执行力到位,提高生产效率。
2.4.1 流水作业及管理理念的培训
由于传统的动力线的特点,使得生产管理人员及工人满脑子都是走动与单一动作的老观念,改变员工的作业习惯是个很大的调整。通过前期的培训让大家知道手推线的优点,知道手推线给大家带来的益处;精益生产线的管理理念;最后讲解为了确保流水线顺畅运行,员工必须执行的SOP作业原则。所有在线员工都不用做记录,让生产到得很好的执行。
2.4.2 班组长的新产线管理培训
对突破单项进行升级奖励,对连续保持若干时间效率的员工进行升级奖励,让员工精神上感受公司关怀!
2.4.3 新的现场质量管理思路
巡检提升为现场质量管理层次,对每个岗位进行监督并记录,增加《巡检报告》,整合质量记录。
2.4.4 新的计划统计思路
《成品令》是生产过程起作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文件,是应用信息技术,按业务过程设计并制定解决企业信息传输和处理问题的方案。
2.4.5 新思路主要做法
采取先僵化、后固化、再化的程序实施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重新整合会影响到某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因此,流程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应以市场、客户和效益为中心。实施现场流程管理时十分注重标准化的理念,采取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的程序实施现场流程管理,同时,通过管理上的变化,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思想,帮助TCL员工建立新的价值观。
2.5 临时利用工位前置加工方法实现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设计,已实现单件流的目标。相对来说目前的设备和工艺,尚不能实行精益物流,因此需要采用工位前置加工的方法。由于工位前置方法的实施有效实现了料箱化与带轮周转车化,所有产品、在制品的包装都是标准化的、符合人机工程(方便操作工取、放零件,方便物料工装卸等),而且每一料箱内的产品数量都是固定的,一旦有短缺或多件,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料箱大小的设计以半小时送料为标准,数量设计为15的倍数装箱或周转车为原则。精益物流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精益计划――生产前的全部资料汇总。同时由于工序前置的实施,临时解决当前物流包装不规范现象,随着物联网和AGV的发展,必定实现物料配送直接上线。精益物流是精益生产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但是ERP系统的实施没有完全起到优化物流和生产计划过程,并未能给企业带来预计的收益,因此未来推动MES系统,需要采集大量准确、详实的设备、物料、人员、产品等方面的大数据。
2.6 智能自动化的实现
传统空调行业是通过打钉来防止封箱翘起,但是这种生产方法不仅成本高且浪费人力,而通过压箱装置则成功实现了无人化,有效地解决箱体翘起的问题。压箱装置组成:压箱为两段流利条、带动力转轮、无动力转轮、气缸、回板,如图3所示。产品装入包装箱里,人工轻折盖推入回板区,气缸推进压箱装置,靠旋转轮往前,停在两段压箱中间,靠下台往前挤后进行封箱机。回板采用继电器控制。上下前后皆可调――孔位拉拔,操作方便。另外还有自动包装螺钉,自动垛码机,使得自动化标工成功实现了30s,自动化率约5%。
2.7 精益生产线的成果优势
经过两年时间的精益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与传统的皮带生产线相比,精益生产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2~13年标工效率较皮带线提升27.6%(皮带线39.8%,精益线50.8%)P15;14年标工效率较皮带线提升48.4%(皮带线41.9%,精益线62.2%);员工利用率提高34.2%[(55-36)/55];转产首件生产时间较皮带线缩短20min(皮带线30min,精益线10min);装配直通率较皮带线提升1.4%(皮带线96.24%,精益生线97.6%);耗电节约40.26%、面积节约24.3%(耗电由11.054kW/线减到6.603kW/线;占地面积由404.44m2减少至306.11m2);U值较皮带线稳定提升36.5%(皮带线0.52,精益生产线0.33,13年目标0.60),而且内机精益生产线在三厂内卓越班组评比中,已连续7个月排名第一名!借助精益生产工具,通过不断更新员工培训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生产计划系统、品质管理系统、设计产品DFM评价体系、标准工时系统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结合绩效管理,并按照《提高20%生产效率方案》规划要求,应用TCL人自己的智慧,相信精益生产线将为TCL空调创造卓越战绩。截止目前为止,我司通过精益生产把制造一台TCL空调器的时间从720s减少到580s,再通过工序前置的方法逐步实现自动化,最终实现工业4.0。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家电产业集团TCL空调器室内机精益生产线项目为例,探讨精益生产方式在TCL空调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对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由来进行了论述,其次对TCL空调器室内机精益生产线项目进行了概况分析,从精益生产方式的具体实施,TCL空调器室内机精益生产线的设计亮点和管理亮点,临时利用工位前置的加工方法实现精益物流,智能自动化的实现以及利用精益生产线所取得的成果优势具体分析探讨了精益生产方式在TCL空调器生产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精益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国有土地房屋征收法
- 下一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