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入股协议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入股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股份合作;农民收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03
[中图分类号] F301.2;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96- 04
0 引 言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产,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正在火热进行,土地流转不仅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中蕴藏着巨大的增收潜力,能带动农村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土地财产权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改革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创新,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入股流转,组建股份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激活了农民资产,保障了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模式
1.1 农户承包土地作股外租模式
这种土地流转模式是农户按土地面积计算股份入股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将入股的土地集中,组织对外发包或租赁,合作社获取的外租收益按农户入股股份进行分配。如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800多农户将1 140亩(注:1亩=666.7平方米,下同)承包土地作股组建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对全部入股土地做了统一规划和平整,然后租包给引进的专业大户,建立了规模化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村合作社每年获得的收益按土地股份返还给入社农户。通过农户承包土地内部入股、继而统一外租方式,将原来农户土地集体间接转发包经营改为入股农户股份合作经营,保证农户承包土地流转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农户已委托村集体组织流转土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村。
1.2 村集体资产与农户承包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这种土地流转模式是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对入股土地统一规划并组织开发经营;农户土地作价入股或不作价设土地优先股,按土地基本流转价格保底分配收益,年终再根据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分红。如绍兴柯桥区谢家坞村,由村集体出资600万元入股和村农户700亩承包土地折价400万元入股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土地统一开发建设现代四季鲜果园区,前几年建设时期农户按入股土地每年每亩可获得400元保底收益,果园开始产生盈利后,村集体与农户按股份“”比例分配红利,近年来农民每年可从每亩流转土地上获得近2 000元收益。这种模式既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促进农户承包土地流转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1.3 农户土地作价入股,合作社对外参与经营模式
这种土地流转模式是以农户承包土地入股建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将入股土地作价折股后与农业龙头合作并参与企业经营,合作社获得的土地股权收益,按入股土地份额分配给农户。如新昌县儒岙镇圳塍村由农户1 465亩土地入股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与绍兴市北云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从事山油茶、茶叶和高山蔬菜生产经营,并取得了50%的土地股份红利分配权,走出了一条“农户土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赢、长期稳定、增效增收的现代高效农业之路。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浙江各地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委托流转这一模式推动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经营大户流转,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2.1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浙江各地不少县(市)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成立县(市)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导中心、各个乡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乡镇、村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合同鉴证、建立档案、纠纷调处等工作,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有设施保障。
2.2 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
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流转权能,积极引导和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采用稻谷等实物计价、货币结算相结合等方式确定流转价格,力求客观实际地动态反映流转土地价值。例如,长兴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根据地块的区域位置、基础设施、种植作物等提出土地流转指导价,提倡按稻谷实物折价的办法确定土地流转价格,一般按250~325千克/亩晚稻谷计量,按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计价,对流转期限较长的,提倡采取分期支付流转款的方式,以消除因土地价格变动而带来的纠纷隐患。
2.3 规范土地委托流转行为
一是提出流转申请。经营业主到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提出流转申请,递交经营项目、法人身份证、地块要求、流转期限等材料。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对经营业主的资质和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核,较大规模的项目由县乡两级流转服务机构联审。二是网上信息。经审核后,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将有关信息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根据流转要求选择合适地块,经营业主与村集体组织达成流转意向,再由村干部进村入户,与涉及的承包组达成流转意向。若跨村界的,由镇流转服务中心作为受托方牵头实施。三是签订委托协议。在双方达成流转意向后,由镇、村干部分工负责,以承包组为单位召开社员代表会议,征得涉及农户100%同意,形成书面委托流转决议,凡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户,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地块名称、面积、四至界限,流转期限,流转价格与支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约定。以承包组为单位编制委托流转土地基本情况表,绘制委托流转土地四至界限平面图(到户),作为委托流转协议的附件,协议一式三份,户、组、村各持一份。四是签订流转合同。村经济合作社作为受托方与经营业主签订委托流转合同,合同内容事项与委托流转协议内容基本相同,但不能超越农户授权范围。五是合同鉴证。根据合同双方需要,可选择到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鉴证,也可到公证单位进行鉴证,合同一式四份,经营业主、村、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鉴证单位各持一份。六是建立档案。乡镇、村严格按档案管理要求将所有文本资料建立台帐,报送县级农业部门,及时建档归档,做到有据可查。
2.4 逐步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按照国务院要求,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2015年9月8日下午3时25分,德清县敲响浙江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在德清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行的村级集体土地拍卖会上,该县洛舍镇砂村村20亩村级集体土地40年使用权,从957万元起拍,经多轮竞价,最终以1 150万元的价格成功出让。依照德清县有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方案,缴纳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后,砂村村集体可获得拍卖总价的68%,这笔资金作为集体资产,将列入集体公积公益金专户管理,由村监委监督,可用于对外投资、股份合作及购买政府性债券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据悉,按德清的实施方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除了可出让外,还可以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最高使用年限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同;在使用期限内,享有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的转让、出租、抵押权能。这项改革将全面激活农村土地市场,促使农民土地财产保障更有力、农村集体资产更壮大、产业结构更优化、基层治理更有效。
3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成效
3.1 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推行农户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实现了农村土地入股流转、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长期稳定、规模发展,扭转了以前农户自发、零星、分散、短期的流转状况。浙江省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较早的地区,农户土地入股时间大多超过十年,有的到二轮土地承包期末,同时已形成了一大批较大土地规模的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基地或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如绍兴市,目前农村耕地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面积占农地总面积的比率达到70%,有力地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农产品优质率,成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举措。
3.2 有效地壮大了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了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它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如绍兴市87家合作社共有规模经营主体693户,平均面积95亩,最大的户1 200亩。越城区茅洋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引进两家农业经营主体,一家是从事蔬菜生产的农业企业,已累计投入1 000多万元,建成1 000余亩的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另一家是种植面积达210亩的种粮大户,累计投入400多万元,购建工厂化育秧、机耕、烘干等设备设施,成为一家集粮食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家庭农场。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而且还是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
3.3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权益保障
农民承包土地入股流转,虽然土地使用权集中到了合作社,但其持有土地股权证可有效地保障农民所承包土地的财产权益,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土地入股流转后,通过合作社的集中规划、统一开发经营或土地连片出租等模式,能保证入股流转价格高于零散流转,据调查,总体流转收益比农户自行流转高出25%左右,加上土地入股的保底分红,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需要吸纳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的劳务收入。据绍兴市2012年统计,农民从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中获得的劳务收入可达1 400万元之多。
4 流出土地农户权益的保障机制
4.1 对流出农户实行阶段性资金补助
2008年以来浙江省不少县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若干意见》。如义乌市,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 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对当年新增连片流转规模面积超过50亩、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土地,政府按实际流转面积给予流出户一次性资金补助并奖励所属乡镇、村;同时各乡镇也给予流出户100~200元/亩的配套补助。保证了土地流转农户的财产权益和人心稳定。
4.2 对流出农户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浙江各地为使流出土地农户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纷纷出台政策给土地流转村(自然村)办理了养老保险。如义乌市2009年制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规定,凡在义乌市范围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大于60%且连片50亩以上、协议连续流转时间超过10年的行政村(或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其农户承包土地80%以上流转的,以个人为单位,一次性缴费每人8 000元,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按月享受每人每月170元养老金。至2013年11月底已参保146个村(自然村),累计投保22 704人,已有16 166人享受每月170元养老保险(其中财政每月发103.33元,个人账户所交每月返回66.7元)。从2013年1月1日起缴费每人调整为10 000元,每月享受200元养老保险。
4.3 对规模经营主体建立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制度
浙江各地,相继出台了《农业规模经营配套设施建设的意见》,允许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0亩以上、期限5年以上且签订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基础上,在其经营土地上建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非永久性配套设施,其建筑占地面积按不同产业控制在实际流转面积的1%以内。由农业局牵头会同国土、建设、综合行政执法对上报项目进行认定,并报市政府审批。
5 结 语
综上,浙江农村各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做法和经验,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财产价值,让农户分享土地流转和增值效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1.村组干部和相关农户积极支持和拥护是合作社的基础红安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3个专业大户(承包了本村农户8公顷多土地)在土地流转协议的基础上,镇农经部门与村干部会商,研究相关事宜后,向承包人和所涉农户约法三章:一是原土地流转期限和农业用途不变;二是有偿转让标准和其他条款不变;三是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变。另外,在入股协议中附加一条承包人和农户的权利:凡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优惠政策均按规定享受。村委会通过广播、座谈、登门等形式宣传沟通后,一周内就有71户主动与村签订了“土地入股协议”,为合作社的顺利创建奠定了基础。
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离不开政府相关涉农事业单位的“加盟”红安村3个专业大户承包土地(特别是外村2个有经验的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大户)都是预先(提前半年)将土地需求信息和地租预期告知镇农技部门,由镇农技部门为中介,与村沟通,牵线搭桥。村与大户达成租地意向后,村再与农户反复协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然后,村再与专业大户签订相关合同协议,连同土地流转合同由镇农经部门见证备案。农技、林业、畜牧兽医、渔业等部门由于平时与专业大户服务接触较多,在土地流转市场中,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
3.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土地股份合作的初始模式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民创业工作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这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式经营,对土地的需求量大,而且不会改变土地的用途性质,能够就地就近对农民以现实的科技示范,有利于促进农民学习科技、增加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当达到一定规模和条件时,可以及时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规模经营的主要载体,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4.有偿流转标准要能够使农户和专业大户双方所接受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扶持鼓励土地流转,扶持引导要并重,有偿流转要为农户、专业大户双方着想,只顾一头不行,必须市场化动作才能做到双赢,才能形成流转形式多样化、牵头主体多元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篇3
一、严格遵循新一轮土地流转(入股)工作原则
以党的十精神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为指导,坚持常办发[2013]34号文件中四项原则,群策群力鼓励农户走农地合作、入股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管理机制,在巩固上一轮水稻产业化经营规模基础上,扎实开展新一轮农地流转入股工作。
二、健立健全新一轮土地流转发包经营机制
(一)流转面积
遵循农地经营适度有序原则。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中连片发包经营面积,原则上稻米以100-150亩、蔬菜以30亩左右、水产以40亩左右、林果以50亩左右为宜。工商资本及其他组织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经营面积超过200亩的,须报镇农经部门备案;经营面积超过500亩的,须报市农村承包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二)流转费结算
(1)大户承包金结算标准:各村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委托集体流转的农村承包土地,在到期重新流转大户经营必须采取市场化竞标,拟订适合本村农地竞拍程序和操作流程。根据经营品种收取不同承租金。稻麦传统种植发包经营价格不低于650元/亩(不含约定的各项财政补助中由合作社享受的部分);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绿化等农林用地发包经营价格根据各村实际招拍竞价,结合历年结算农户流转费实际情况,按高于稻麦传统种植发包经营价格执行。
根据各村水稻产业化经营面积由市、镇两级拨付的补助资金由村或合作社享受并由村或合作社与农户进行结算。农资综合补贴由种植方享受或由合作社与种植户在合同中约定享受方。大户承租价格在合同期内根据市场物价因素变动和国家粮食收购指导价的涨跌适时调整并结算。
(2)农户土地流转费结算标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可以实物结算的,原则上以不低于每年每亩550斤中等质量晚粳稻谷结算,亦可按当年本市公布的中等质量晚粳稻开秤指导价格折为货币结算,货币结算原则上不低于每年每亩800元。与农户结算方式及标准在土地流转合同中予以明确。二次分配视各农地合作社盈利情况由所在村两委或理事会审议决定。流转期间由于政策因素变动需调整的,则按实进行调整结算。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绿化等农林用地流转费结算可参照上述标准执行,有条件的村可探索“粮食银行”等粮食流通、资金运作的新模式。
(三)农地流转发包年限
(1)农户土地流转(入股)年限:不得超过农村承包土地承包到期日,以3年为一轮进行流转。合同期满后如无异议可自动顺延,不另行订立协议。如有异议的与所在村进行协商处理。
(2)承包户、集体经营合作农场承包经营年限:稻麦传统种植流转、水产养殖流转期限不超过3年。果蔬、设施农业等其他农地流转的期限不超过10年。市镇两级政府绿化用地涉及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可根据区域林木覆盖率保持稳定的原则,适当延长流转期限。如遇特殊情况,在承包期内还可适当调整。
(四)经营主体
对农户流转(入股)土地可采用发包大户经营亦可由集体合作农场组织经营。
承包大户需具有本市农村户籍,具备市职业农民资格,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超过3年;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较好的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管理能力。在竞标时本村村民及上一轮土地承包户具有优先权。经营主体资格具体由所在村审核把关,报镇主管部门备案。
严禁承包大户在承包期间内发生转包行为,具体由所在村负责监督。
(五)合同管理
各村(社区)对现有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发包经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在健全、规范农户流转(入股)协议的签订基础上加强承包大户的经营合同管理。对未签订流转或者合同格式不规范的,要按照全市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对于需另行约定条款可另附补充协议);对于低偿、长期、重要条款缺失的流转合同,要依据现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避免产生矛盾纠纷。对于新签订的农户流转(入股)协议和承包大户的经营管理合同均需报镇农经部门备案。同时各村均需建立各类承包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土地档案的分类管理、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三、建立村级合作农场发展模式
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为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各村应根据常办发[2013]35号文件精神,结合村内实际,拟订村级合作农场发展思路,对入社农户的土地由村集体为主导,实行统一规划经营、统一核算管理、统一加工营销,探索发展村级合作农场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篇4
土地入股,农民当“股东”
当笔者在南小王村见到村民史洪亮时,他正准备开上自己的运输车去淄博跑生意。尽管一家子有4亩半地,但史洪亮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地里忙活:“地都交给村里的合作社种了,不用自己操心,腾出功夫来跑买卖。”土地以入股形式加入了合作社,史洪亮的身份也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2011年虽然他没有在田里出一分力,但根据合作社“固定收益加浮动红利”的分配方式,算上股利和分红,年底一共从合作社得了9000多元。
“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为依据,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把土地变为股权,每亩土地经营权折算为1股。这样在收益分配上,和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的农户除了每股每年固定享受926斤小麦的股利外,根据合作社当年的经营情况,还可以按入社股份的多少享受二次分红。”南小王村村支部书记、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国贞说。
“对于入社社员,一般的合作社都是每年给多少钱,而我们则是每年每亩给926斤小麦。”对于南小王村合作社新颖的分配方式,孙国贞解释说:“小麦的价格是浮动的,但是不论涨到多少钱,都给社员每亩固定的小麦,这就保证了农户的口粮。”
2008年9月,青州市南小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南小王村105户全部与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土地入社面积达到了508亩,占全村土地的80%。以前因为村民外出打工、做生意常年搁置的荒地也被利用起来。合作社成立当年,通过市里和镇上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对外发包,立即就有235亩流转土地被北京和潍坊的种子公司以1540斤小麦的价格承租,除去提取了10%的公积金、5%的公益金和必要的费用支出外,2009年南小王村土地合作社社员每股土地分红了170元。
土地入园,规模经营效益高
看到南小王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产生的经济效益,邻近村村民也纷纷要求入社,入社社员达到了298户,入社土地1227亩。
入社土地和社员多了,要增加分红,首先就要把“红包”做大,再单纯依靠以往土地发包形式取得收益,入社社员的收益就无法保证。为了增加土地单位产出,合作社把流转过来的分散土地进行整理,规划出了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粮食种植区、良种繁育区等几个大区,根据土地条件,成方连片集中经营。
在南小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区,笔者看到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棚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水电设备齐全。除此之外,还统一配备了5个沼气池为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孙国贞说,整个棚区共有85个蔬菜大棚,全部是合作社通过前期外包盈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建起来的,吸引了郭集村、北小王村等六七个村的村民过来租种。
刘新功是北口埠村一名普通村民,自从2011年9月承租了南小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一个4亩地的高温蔬菜大棚以来,每天到十几里外的棚区“种地”就成了他的必修课。“大棚是建好的,租期是10年,每年的租金是2.8万元,棚区里设施很全,什么也不用操心,今年种的有机黄瓜收了2万多斤,除去租金、成本,一年下来纯收10万块钱不成问题。”
合作社经营有方,社员的分红也是年年攀升,孙国贞说:“2010年入社土地每股分红480元,2011年就涨到了1100元,分红总额达到135万元,2012年年底每股分红1500元不成问题。”
土地生金,富了农户合作社
南小王村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让有实力、有头脑、有路子的能人经营,也让一部分农民变身成为产业工人,拓宽了致富渠道。60岁的王贵香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将家里的6亩土地全部流转,自己则到附近的育苗厂打工,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工资。她告诉笔者:“以前自己种地,搭上时间、化肥,我们两口子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就收入千把元。现在不仅有土地股利和分红,还有打工挣下的钱,一年下来,纯收入能有近3万元。”
篇5
一、 创建形式
以农场集体为依托,农机户带机入股的合作社。机械所有权归机手个人,合作社对机械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统一收费标准,实行单机核算,多劳多得,按作业量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公积金。
第二类是以农场共同出资、财产归农场拥有式的合作社。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核算。
第三类是与农户承包经营相结合的合作社,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承包大型农机,达到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
二、 创建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结合实际制订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订资金保障、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组织专业人员搞好建章立制,制定农机作业质量、安全生产和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是加强指导服务,搞好典型示范。积极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列为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三是严格建设标准,加强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
三、 合作社凸显重大作用
农机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增收节支。通过农机合作社将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展春季水稻田泡田整地、机械插秧、植物保护、割晒拾禾等 “一条龙”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本场土地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插秧、统一植保,统一收割,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这样以来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时间缩短,以保农时。
四、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刚刚起步,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合作社规模小。从全场情况来看,一般投资股也就是几十户,并且多以机械折资入股为主。
二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如机械作业合同,多以口头协议为主,一旦发生争议,就有可能损害成员的利益。
三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需要,对农民自发组建农机合作社,指导服务不到位,扶持措施不力,影响了农民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树立典型,总结推广经验,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正确引导,规范管理。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素质,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培植典型,促进发展,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
篇6
随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号角的全面吹响,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结合实际,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到贫困乡村蹲点调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回访等,集众智聚群力谋好脱贫策、集中力量加大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力争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蹲点调研找“病因”
36岁的龙忠琴,是钟山经济开发区红山社区付家营村的村民,丈夫在多年前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生活的重担压到她一个人的身上。为了生活,龙忠琴到贵阳的一家工地务工,因为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工地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又返回家中务农,但收入远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于是,龙忠琴只能来到水城县老鹰山街道,靠捡拾垃圾为生。
红山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龙忠琴家的情况后,积极联系辖区企业,帮她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企业找了一份清洁的工作,月工资3000元,每个周末都能休息。龙忠琴开心得合不拢嘴:“工作很轻松,而且工资又稳定,不但方便每天回家照顾家人,还让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心里踏实多了,相信以后一家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在钟山经济开发区,像龙忠琴一样得到帮助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开发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蹲点调研,实地调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查找制约贫困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理清l展思路、落实帮扶方式。通过建档立卡施行精准扶贫,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同时,组织人事部、社会事务局、各社区服务中心、职校等部门联合举办2017年第一期创业就业培训班。对50多名贫困户学员进行电脑、电子等开发区企业急需的技能进行系统培训,一方面满足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让贫困对象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精准帮扶开“良方”
石桥社区,位于钟山经济开发区中部,辖白泥、石桥2个居委会2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712户8300人。通过近年来对贫困户的不断帮扶,石桥社区服务中心贫困人口从建档立卡初期的108户309人,逐渐减少到目前只有贫困户40户80人。
通过前期的蹲点调研,石桥社区认真研究制定了《石桥社区服务中心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普遍核查工作方案》。结合“三变”,扶贫“l+N”等模式,精准施策,持续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以集体及农户土地入股方式与六盘水盘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打造集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规模的3万亩红豆杉产业园,以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石桥社区共完成流转村级集体荒山400亩,农户土地5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资4000万元,建成种植面积900亩的“白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15户17人就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预计两年后实现贫困户年均保底分红4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石桥社区结对帮扶18户67人,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17户28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既定目标;民政兜底33户46人;易地扶贫搬迁55户236人。集合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
产业带动助脱贫
依托“三变”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钟山经济开发区一直在探索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脱贫路径。2015年以来,双龙社区石龙村积极响应“三变”改革政策的号召,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成立了“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六盘水市石龙鼎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石龙村石龙三组33户农户将18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保底分红500元。
“我把14亩土地、1527棵林木通过合作社交给公司,每年能保底得到5000多元的分红,按照规定分红五年递增一次,递增后每年将近可以拿到7000多元的分红。”石龙村村民徐吉文拿着自家的“三变”改革股权证和签订的《合作协议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篇7
退伍回乡的宣汉县明月乡重石村农民任利军发了,家里养的几十头蜀宣花牛成了摇钱树,一年净收入有十几万元。不显山不露水的任利军咋个一下子就“抖”起来了呢?小伙子老老实实回答:“全靠改良站站长石长庚这些技术专家指点,否则我哪有这样好的效益哦!”
2014年以来,位于秦巴山区腹心地带的宣汉县通过政府搭台,制定系列优惠政策,探索创新技术入股、成果转化、院县合作、自主创业、科技服务等新模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唱响“创新创业大戏”,涌现出27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使成千上万个任利军大受益处。
创业试点:“合伙”不再偷偷摸摸
“其实,早就有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创业,只不过是偷偷摸摸进行罢了,并不是这一年多陡然冒出来的。”宣汉县委农办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宣汉芸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传中就是一个代表。老李曾是县城关农场副场长,按相关规定不允许创业办实体,但有劲派不上用场着实闲得慌。2011年,胡家镇成功人士杨山回乡从事辣椒加工,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投资办起了厂子。几年之后,合作社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销售范围也扩大到陕西、湖北、重庆等地。厂子红红火火,李传中却不轻松,“尽管单位没过问,但毕竟政策不允许国家干部经商办企业,万一将来与合作伙伴发生了争议,上哪说理去?”
记者了解到,宣汉农业科技人员在指导业主大户的过程中,有的受合作方主动邀请,出现了以技术折价入股、双方联合投资等各种形式共同创业。而县里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有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创业的地方,往往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农民增收效果好,科技人员工作也特别上心,说到底他们凭技术知识既为农民服好务又增加了自己收入,很多单位对此持默许态度。”
以芸峰种植合作社为例,成立4年来,种植基地从最初的500亩扩大到4000多亩,发展订单农户5100多家,户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胡家镇干部直言,“有农技人员参股的合作社越多,农民受益越大,何必管得太死呢?逼急了人家跑到外地发展,宣汉啥也捞不着。”
2014年6月,宣汉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县,县上迅速抓住机遇,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强化政策资金扶持、严格监督奖惩管理三个方面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对于全县农业科技人员来说,这确实是个利好消息。”李传中们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从今往后可以光明正大创业,不用提心吊胆‘潜伏’了。”
释放潜能:六种模式日益成型
技术入股联合发展、成果转化助推发展、院县合作加快发展、自主创业引领发展、科技服务支撑发展、科企联合带头发展等日益成熟的六种模式,构成了宣汉试点的主要特色。金秋10月,记者强烈感受到科技人员队伍中蕴藏的动力释放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在宣汉,技术入股联合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农业科技人员以掌握的农业技术折合成股份,入股项目或企业,并根据协议约定,实现盈利分红。县农科所硕士研究生杨斌,以实用技术作价入股,同宣汉县明月乡众城种植专合社共同申报“藕鱼丰产高效种植”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成功推出了“一种多收、藕鱼混作、农旅结合”丰产高效种植技术,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实现年增收近百万元。“真该好好奖励奖励‘杨财神’,他的技术让我们多挣了好多钱呀。”明月乡村民赞不绝口。
成果转化助推发展,成为农技人员创业的主流。县畜禽改良站站长石长庚等16名科技人员联合出资500万元创办了宣汉明月蜀宣花牛繁育场,将蜀宣花牛繁育推广技术就地转化,不仅养殖蜀宣花牛500头,年出栏能力2000头,还带动周边26家村民户均养牛10头以上,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目前,全县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达到45人,实施项目11个,创办经济实体2个,组建专合社3个。
自主创业引领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县林业中心苗圃职工向以伦牵头投资1200万元组建庙安乡缘生红心猕猴桃种植专合社,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540亩,辐射带动庙安农户350余户种植猕猴桃面积达1200亩。今年秋天,首批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喜获丰收,销售收入上百万元。“都说秀才创业三年不成,我们就是要用实践证明,科技人员不是‘嘴把式’。”在全县林业科技人员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向以伦信心满满。目前,该县有45名农业科技人员实施自主创业项目14个,创办经济实体27个,兴办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20个。
宣汉县还抓住省农科院、畜科院等6所科研院校同步开展创新创业试点这一契机,与省农科院、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吸引院校22名科研人员与72名县内科技人员合作,合办研究院所2个,启动实施课题研发及创新推广项目10个,创办经济实体2个;85名科技人员进入农业园区,协助企业和业主创办家庭农场或专合社18个。
“在激励科技人员创业上,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要对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对促进农民增收有帮助就全力支持,充分允许科技人员‘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李良一语中的。
技术值钱:农民受益多多
“农科所今年主动出击,他们组建的几个技术团队发挥作用好大哟!”“畜禽改良站转化成果迅速,宣汉养牛业又上新台阶了!”“省农科院专家水平就是高,一出马就把菌种问题解决了。”在胡家、明月、双河等乡镇采访时,类似的评价不绝于耳。
“过去一年来,宣汉县成功探索技术入股、成果转化、院县合作、自主创业、科技服务等新模式,‘多条腿走路’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业,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科技人员、企业、农户互动‘三赢’。”县委农办主任李兴海说。
胡家镇芸峰专业合作社今年摊上大事了,连续三年向好的市场陡遇寒潮,成品辣椒每斤售价从去年的11.5元降为今年的7.5元。严峻时刻,以技术入股的高级农艺师陈玉伟、李昌东及时指导合作社改进烘焙工序,使成本大幅降低。“这项技术改革光今年就让合作社节约了70万元开支,以后成本支出也小多了!”理事长杨山仍心有余悸,“假如合作社没迈过这道坎,农民的保护价得不到兑现,本地辣椒产业往后几年都翻不了身。”
宣汉是省内养牛大县,每年出栏不下10万头,但牧草不足成了制约养殖规模发展的一大难题。“产量低了农民不愿种,价格高了业主又不接受,我们就想找出两全齐美的办法。”石长庚和农技人员在创办的养牛场里种植了7个牧草品种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向农户推荐高丹草、饲养玉米、杂交狼尾草等3个效果最好的品种。一时间,当地农民种草热情高涨,规模养牛的农户也成倍增加。“过去不敢多养就是怕草料供不上,这个难题解决了,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连续两年发“牛财”的重石村民任利军信心十足。
宣汉是川东食用菌产业大县,但当地一直无法培育菌种,农民只能到外地购买,成本明显摊高。今年夏天,县经作站副站长陈合与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所长甘炳成等11名科技人员联合投资600万元创建了宣汉县科创农业公司,专门从事菌种研发。短短半年时间,就生产了大球盖菇、羊肚菌等菌种30万瓶,初步破解了无法就地供应菌种的瓶颈。“我们算过账,光回收瓶子和运费两样,菌农每瓶就能省下0.4元,明年我们公司可以提供菌种600万瓶以上,全县菌农可以节省成本近200万元,这都是院县合作创造的‘真金白银’啊!”高度近视的陈合兴奋得两眼放光。
与宣汉类似,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与金堂县进行羊肚菌人工种植推广的院县合作也喜获硕果,农民在专家指导下创造了最高亩收益6万元的奇迹,当地群众纷纷叹服:“专家就是了不起,他们的本事好值钱哟!”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管理缺位 机制 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75-04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市场化程度和农村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围绕改善农业经营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各地诞生了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开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以每月1万家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達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2%的行政村,实有入社成员達4300多万,覆盖全国17.2%的农户。分析合作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共性和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对确保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按实际运作中管理决策者的不同,合作社管理模式可划分为农业大户管理型、龙头企业管理型、政府部门管理型和农户共同管理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呈现不同的特点,也各自存在明显的问题。
农业大户管理型的合作社在组建时难以找到真正能将合作社办大办强且维护成员权益的带头人,且若带头人素质不高、知识陈旧、信息滞后,很容易导致合作社后继无力或解体。龙头企业管理型的合作社则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因为合作社管理和决策由企业把持,以致农户弱势地位无法得到改变,容易出现“富了公司,穷了农户”的现象。政府部门管理型的合作社常因政府部门这一外力的介入,形成农户与行政势力之间重复博弈的一种不稳定制度均衡,政府过度干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受到地方政府的左右。农户共同管理型的合作社则由于大多数个体成员经济实力弱小,资金、农业技术和管理才能欠缺,容易导致后续规模扩大、追求可持续性发展时举步维艰。同时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内部成员由于能力、发展、机遇或贡献等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地位、权利及收入的异化现象。一部分社员脱颖而出,使合作社又走上大户管理型的道路。
这些问题看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一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上的侵犯,而其背后折射的正是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问题——农民管理缺位,即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率较高,但在其管理中广大农户的参与度却很低。
二、农民管理缺位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民管理缺位的原因,可分为自身的和外部的两种。
(一)农民参与管理缺位的自身原因分析
1 自有资本匮乏
为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大量使用,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费用呈现持续大幅上升趋势,2010年农用机油价格同比上涨10.3%,饲料价格上涨8.3%,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2%,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4.3%。随着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同时,农业生产效益也在不断降低,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农户的总结余较少。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农民的可投资率仅提升了5.11%,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
农户总结余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户可用资金的多少,更反映了其参股入股专业合作社的能力。在大部分农业合作组织中,资本或股份占据着控制性地位,导致了资本所有者和普通社员地位不平等现象。
2 人力资源不足
2009年底,全国实际人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8.2%。大多数农民的管理能力、经济实力以及合作意识都还没有達到自发联合形成合作组织并有效管理的水平。国内一些文献和学者的调研都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力资源主要由农业大户、政府职员、私营企业家组成。同时,合作社的管理主要基于股份的比例,大多数农民被排除在组织管理者之外。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重工轻农,轻视农业发展和农民教育问题密切相关。大部分管理技术、科技人才乃至农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愿到农村,服务农业。数据显示,我国涉农院校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達218万人。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根据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女性占49.2%,51岁以上的占25%。这些以老年人、妇女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即使有能力加入合作社,也很难参与到管理决策中。
3 创业精神欠缺
由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经营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流入城市或进入第二三产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创业精神的农民数量稀少。从数据可看出,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中农民自发组建的还不足50%。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追求的是帕累托改进而非帕累托最优,如何提高自身收入才是主要目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不仅是引导者、组织者,也是绝对的领导者,参与农民往往是非理性跟进,加入时就抱着“搭便车”的想法,习惯于服从命令,对参与管理决策基本没有兴趣。
4 内部成员异化
根据《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成员地位平等”。立法原则是希望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经营实现共同致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员的能力不均等、出资额不均等、贡献不均等等情况,成员内部将分离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决策者与被决策者、高收益者与低收益者等,出现明显的成员异化问题。随着贫富差异加大,资本不断集中化,进一步加剧了社员地位的差异。合作社涌现出的“能人”逐渐主导经营管理,如果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私心较重,则往往会将其他社员排挤出管理层面。
(二)农民参与管理缺位外部原因分析
1 制度约束欠缺
大部分合作社在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的日常运行一般由理事长或经理一人操作,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既缺乏对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又没有对合作社进行外部监督的包括外部审计、工商年检、主管督查等法规、制度要求,普通社员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 政府部门介入不当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现较为明显的行政主导趋向。当合作社发展到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或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行业竞争,如果仍一味提供政策扶持和支持,就会使合作社的运行带有强烈的政府依赖性,抗风险能力较差,无法做到真正的自负盈亏、良性发展。而且进入管理层的村级干部往往会实行寻租行为,谋求自身利益,把持合作社的管理,使普通人社农户成为摆设,将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化、程序化。
三、基于农民广泛参与管理的模式探索
合适的管理模式应当建立公平民主的利益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以保证参与农户因禀赋不同等自身原因所造成的缺位问题。要建立公正严谨的制度约束机制,应对政策法规不完善或政府部门不当干预等外部原因所造成的缺位问题,从而确保社员充分享受到合作社带来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好处,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
(一)利益分配机制
合作社是多元主体在共同利益上形成的联合体,其本质是经济利益的一体化、共同化,而每一个参与合作社的主体实际上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合理分配所得收益是多元参与主体实现稳定合作的基本前提,应在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处理好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当地农户所特有的地缘、血缘、业缘和俗缘等各种关系,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利互惠的具有民主性、灵活性、服务性以及强大生命力的良性利益机制。
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应当透明化和规范化,按合作社章程及合作合同规定办事。除股息分红外,对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盈余分配方式,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的提留比例,均要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对合作社成员初始投资的增值部分,则应通过一定形式及时向社员返还。通过这些对外获利、对内服务的措施,社员一则通过参股入股获得合作社股息分红,二则按合作合同向合作社交售农产品获得收益,三则又可按惠顾原则从中得到利润返还。社员们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调动了农户参社护社管社的积极性。
(二)内部约束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中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合适的内部机制来进行约束。合作社在成立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章程来对组织职能、组织机构、社员权责、财务管理等做出严格规定,确立参与企业、政府部门、农业大户、普通社员及其它经济组织之间应共同遵循的制度化、规范化行为准则。
要在明确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按照《合作社法》要求,建立科学的权责制度;依法设立理事会,实行成员(代表)大会决策制、理事会负责制和监事会监督制;在明确划分理事长、经理、管理人员及普通社员的权责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决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鼓励参股入股,公正分股配股,充分发挥股份合作形式的优势,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全体社员的参与度,实现对合作社生产经营、利益分配、管理决策等重大问题的监督和约束,同时也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
通过契约或合同将参与者连接起来,在依据合同规定为社员提供生产信息、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产品收购和销售等服务的同时,也要求社员严格履行合同,按约定从事生产,且违约必究。合作社应规范社内外的合同签约行为,帮助社员解决合同纠纷,引导企业与农户双向提升诚信意识。
(三)权益保障机制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运营中,多方参与者利益的实现除了有分配机制、约束机制外,还必须有一套贯穿制度设置、组织建设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权益保障机制。
合作社应依法建立内部章程,制定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权力和义务,规范各自行为。制定生产营销制度,要求社员按预定额进行生产,减少盲目性,并规定履约标准和违约罚则,以制度保证合同兑现。要设置价格保护制度。
合作社章程中要明确规定成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利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各方权利和义务明确到位。同时应根据合作社具有的功能设置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按正规程序进行会计核算、资产管理,保证对全体合作社成员透明公开。
合作社组建时就应考虑可能面临的商品性、市场性、政策性风险,认识到这些风险会引起生产效率、供求关系、经营效益等波动,并以此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制度。
篇9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存在问题 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8-01
土地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最基本途径,又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具体表现。
一、我县土地流转现状
近年来,在积极探索和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我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序推进,涌现出了盐津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小春子核桃专业合作社、兴隆的苗圃专业合作社、敦厚现代农业蔬菜园等土地流转规模较大的典型。截止2014年1月,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4.63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8%,涉及农户8074户。流转对象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种植大户和农户。土地流向企业的有0.66万亩,流向专业合作社的有1.29万亩,流入种植大户的有0.61万亩,流向其他农户的有2.07万亩。各乡镇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了土地流转。
二、我县土地流转基本程序和形式
1.土地流转基本程序
由于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土地以山坡地较多,地块零星分散,农民居住以分散居住为主,土地流转的主要程序是以土地承包农户与土地受让人之间自愿协商流转。这种自发的土地流转,导致土地流转申请、合同、登记、档案等不规范,法律效应差。
2.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2.1转包:把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给亲戚朋友及其他农户耕种,这种方式是我县较普遍的流转形式。根据统计,全县以转包形式流转的面积为6770亩,占16.5%。
2.2转让: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亲戚朋友及其他农户耕种。根据统计,全县以转让形式流转的面积为2934亩,占6.9%。
2.3互换:采取相互兑换承包经营权的方式流转土地。根据统计,全县以互换形式流转的面积为5292亩,占13%。
2.4出租: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或协会+基地+农户),采取连片租用农户承包地,便于连片集中规模化生产。根据统计,全县以出租流转的面积为18549亩,占45.3%。
2.5入股: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公司或协会+基地+农户),实行股份制,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根据统计,全县以入股合作分红的形式的面积为7518亩,占18.3%。
三、我县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思想上存在一定顾虑,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自己想收回时能不能收回,国家的惠农补贴资金,还能不能发到自己手中;另外,由于外出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怕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导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影响了土地的健康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速度。
2.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多。在部分村有土地撂荒现象存在,也有个别农户分户后土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加之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异地搬迁项目的实施,农户建房和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占地、国家建设征地《土地承包证》上面积没有作调减,承包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相符等问题,为土地流转留下了矛盾纠纷。
3.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表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存在流转期限短、口头协议多、书面合同少的问题,即使有合同,也存在权利义务表述不清,利益分配不规范等不完善之处,导致农户间常常因土地流转不规范而产生矛盾纠纷。
4.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我县传统的划分土地方式,使得农户的耕地被分成若干地块,分散在村内远近不同、好中差不同的各类地块。某一局域内涉及的农户太多,再加上山地面积较多,不利于土地的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
5.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我县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流转信息不畅,农户对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乡镇、村两级组织怕担风险,引导和服务不到位。乡镇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队伍不稳,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四、我县今后土地流转措施及建议
1.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要广泛开展以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管理、土地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培训工作,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合作经营理念,鼓励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
2.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一是保证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二是保证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坚决执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对部分村社存在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要引导农户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予以解决。
3.依法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健全流转服务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发土地合作经营项目,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乡村两级要积极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中介服务,切实加强指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程。
4.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
篇10
“‘微工厂’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与市场的距离,你要在这个‘距离’上下功夫,千方百计缩短农民与市场的距离,这就是‘微’的含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第三次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蹲点调研时的一席话,曹臻一始终牢记在心。
曹臻一,威宁80后自主创业者,毕业于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做过编剧、签约作家,曾在数十家国内媒体开设专栏,撰写商业指导文章,业余写诗。
对曹臻一来说,利用自己的才学和智慧,让农民与市场“走”得更近,让农民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喜爱,她必须学会用商人的头脑思考。
于是,“微工厂”诞生了。
“‘微工厂’可以汇聚一大批散落在民间和山野的传统手工艺,比如熬糖、做米酒、捂豆腐乳,同时也可以创新出一批对原材料有需求的现代消费品。比如土豆泥工厂等。”曹臻一告诉记者,“微工厂”所需面积小,可以设在村里,成为农民创业的孵化器,用现代企业的模式,重新塑造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微工厂”实行这样的模式:政府、合作者、贫困户和曹臻一签订四方协议,政府出厂房、设备;曹臻一负责运营,管产品开发销售;合作社和贫困户入股,贫困户在工厂工作,产品销售后60%的利润发放给贫困户,带动他们脱贫。
“我的任务是让60户极贫村民脱贫。”曹臻一说,目前石门乡已经有三微型工厂,分别生产糖果、酸辣椒和粗粮。
曹臻一预计,今年底“微工厂”收入能达15万元人民币。“目前入股的有20户贫困户,这样算下来,他们有望脱贫。”
2011年9月,为实现“生产高端农产品”的愿望,曹臻一回到故乡威宁创办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第二年8月创办威宁太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最开始受西班牙生吃火腿的启发,我梳理了全球的火腿制作技术,后来在威宁研发出不含亚硝酸盐的生吃火腿。”曹臻一说,原先15元一斤的猪肉,通过制成生吃火腿,可以卖到750元一斤。
曹臻一是威宁电子商务的先行者。从2012年起,她的公司一直销售火爆,如今,太给农业已与线上线下不少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微型工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曹臻一说,石门乡是贵州省极贫乡镇,脱贫攻坚“箭在弦上”,除了做好农民创业孵化,还要创办“贵州农夫集市节”,形成民俗和传统,让“微型工厂”可以扎根,可以传承,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策划书
- 下一篇:民政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