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2: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不断成熟,个性心理也不断发展。他们追求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总是跃跃欲试地参与各项活动,所以在班级活动中,我给每个学生以公平的机遇和权利。在各项活动中,动员学生全员参与,不冷落任何一个人,周密组织,各司其职。当学生认识到了集体的真实存在和对自己的吸引力之后,我尽量让学生成为一切集体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年联欢会和运动会我都放手让学生去设计,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完善自我,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我每次活动都有意地锻炼他们的胆量。无论做得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给他们鼓励,给他们自信,给他们足够的力量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另外,我根据时展和校情学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特长,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健康心理
榜样对学生有着突出的作用,榜样是学生心目中的行为准则,学生往往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并融合到一个人的性格中去。因此,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从而树立多层次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层次的评价。学习好的同学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劳动好的也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还有体育、文娱、读书、助人为乐、勤简节约、尊师爱生等方面好的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哪怕是学生的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让同学们有努力的方向,也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客观地评价,学会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竞争心理。
三、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篇2
正文: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对全面培养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探讨心理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4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这4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个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7年曾对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心理都不健康。表现为人生观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绪是乖张和多变的,兴趣爱好是庸俗消极的,意志和行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这从反面说明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2)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
另一种情况是,智力虽然较低(属正常范围),但通过意志力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赶上甚至超过智力较高者的学业成就。正如苏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3)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能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反之,则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罗和麦金农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戴昭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3.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谁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
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1.提高生理素质及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CORr)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2.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篇3
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在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内心的意识和心理缄口不言,不愿意与教师交流,致使教师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心理学的活动,教师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理论来收集真实的信息,并通过心理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素质。具体地说,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神色、语气、细节动作等等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引导学生更主动的倾诉心理存在的负面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心理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高校对在职教师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利用心理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专业的技能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高校辅导员是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主要力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直接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拥有较强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才能真实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建设。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升为实践教学,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并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孤僻、自闭、自卑等负面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的有力表现。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释放压力,让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获得友谊,逐步解决上述心理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不俗的功效。同时,在拓展训练中,学生就需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训练,这就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友谊,并在充分交流中逐步克服自卑、自闭等负面的心理问题。换言之,教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际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逐步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使学生可以变得更加积极、乐趣,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结束语
篇4
一、理解力
播音主持人的第二种心理能力,是理解力。在心理学中,所谓“理解”,指的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2]理解又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两种:直接理解是没有中介思维参与、由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而实现的理解;间接理解则是借助前人经验或个体过去的经验,通过系列化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播音主持人对于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的各个要素,包括思想内容的题材、主题、形象、事件与艺术形式的体裁、结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风格等等,都必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然后才能很好地完成主持任务。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也就是说,主持人自己弄明白,受众才能够明白;主持人自己有感悟,受众才能有感悟。我们曾看到许多播音主持人由于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缺乏必要的理解,结果使所主持的节目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甚至弄出许多笑话。前些年央视有一位颇为走红的美女主持,主持足球节目,由于她对足球缺少必要的理解,结果不知所云,甚至说出许多外行话,受到广大受众的吐槽。这一教训,我们应当牢牢记取。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播音主持人就必须刻苦学习,广收博采,尽量做到“万事通”。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式各样的节目,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对于临时主持比较生疏的节目,则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做好功课,以确保自己所主持的节目顺利、漂亮。
二、调控力
篇5
虽然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较之以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辅导员仍然可能出现各类的问题,导致其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工作积极性不高;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情绪波动较大;③心理压力大,面对未来不确定事故的忧虑等使得辅导员感觉职业安全面临威胁。
2.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心理素质
问题原因分析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的重视,先后下发了《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献,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相关问题。(1)辅导员培训较为单一。独立学院选聘辅导员制度较为严格,却忽视了对已经就任的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度不完善,同时培训内容及形式均较为单一。(2)辅导员工作职责过重、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为大学生学习成绩、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工作职责较为繁重,同时教务工作办公室会随时通知辅导员对学生的考试报名、数据等进行统计,而团委等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活动,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较重。(3)辅导员管理机制欠缺,缺乏个人发展。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多为非编制人员,导致其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及不稳定感,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会认为自身处于最底层,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受到不同部门的约束及考核,当考核中一旦发现辅导员未完成考核,则记录为严重过失,导致辅导员感觉无人文关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归属感较差,前途较为迷茫,工作创造性、主动性及积极性较为缺乏。
3.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优化策略
篇6
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写进教学计划中。七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首先要进行姿态和表情的训练。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唱歌、朗诵、主持人训练,还是回答问题,不管是在音乐课还是在其他课程,都要求学生一定保持良好的姿态和表情,面带微笑。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使用礼貌性的语言和动作,如“大家好!”“谢谢大家!”或点头、或鞠躬。通过这些很平常的语言和动作的练习,能够提高他们大方、自然的心理素质。音乐课中的练习只是一小部分,如果能在其他课堂和活动中多锻炼,学生大方、自然的精神状态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有效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大胆自我表现的能力
中学生绝大多数能够大胆的进行演唱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而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胆怯、害怕、不敢唱等心理问题,总觉得自己唱的很难听,怕同学笑话。有这些反应的学生,往往存在心理障碍。在音乐教学中,要采取先语言交流和沟通,鼓励他们多唱,“唱的不好,也没有关系。同学们的笑声是善意的,不是恶意的。”其实,有时候唱跑调了大家觉得很新鲜,具有戏剧效果,只要多鼓励,绝大多数学生会慢慢克服心理障碍,慢慢参与到全体音乐活动中去。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名女生,上中学一年多不敢在大家面前演唱。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训练、鼓励、和耐心的心理疏导,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给大家献歌了。当时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同学们感觉到很惊讶,她自己也露出了自信和幸福的笑容。从此,她能很自信的上台演唱了。
三、创设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心理素质
篇7
声乐是一门通过音乐和语言的充分结合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演唱者要想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只有精湛的歌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指的是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心理素质对声乐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在歌唱过程中,呼吸、吐字咬字以及共鸣等生理活动都是依靠大脑对各部分器官的协调和控制完成的,所以有人曾说:“歌唱是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歌唱者心理调控能力的强弱会影响歌唱时的呼吸状态和气息控制,会影响对歌曲的诠释和演绎以及表演的效果等。声乐学习者只有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掌握歌唱呼吸的正确方式,把控喉头的稳定位置,并协调好各个共鸣器官。如果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调控能力,在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而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若得不得教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就很有可能引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疾病,致使他们不能正常地进行声乐学习和表演,更甚者可能会毁掉一个有天分的声乐人才。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声乐学习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满怀信心、热情愉快地进行一切活动,才会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歌曲的演绎中,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出歌曲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和精神风貌等。因此,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在声乐学习中处于支配地位。
二、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内部动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的主要源泉。兴趣的产生有时是由人的自身需求引发的,有时则是因为外界的刺激引发的,在心理学中,这个外界刺激一般称为“诱因”,在诱因的引导下,人们会对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向往和追求。在声乐教学中,这种向往和追求就是学生对歌唱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而兴趣就是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很多教学实例也证明了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教学“歌唱的呼吸方式”时,大部分教师会运用闻花香的动作让学生体会胸腹式呼吸,之后会让学生自己练习这个动作。有的学生通过认真练习和体会能够领悟到动作要领,而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练习,没有仔细体验和感悟,他们也就无法掌握这种呼吸方式。如果教师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闻花香,还对他们提出更具体、细化的要求,即让学生闻一闻玫瑰、月季、百合、等几种花的气味有何不同,之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通过闻气味来辨别这几种花。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就能从缓慢地呼吸、短促地急吸以及深呼吸中领悟到歌唱时的有意识呼吸方式,从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当学生顺利快速地掌握了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时,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会以更加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而我们的声乐教学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磨练意志力,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歌唱技巧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如果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并想办法克服它们,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可以得到锤炼,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就会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之后的学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帮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就可以排除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智慧、技能、知识等学习更多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磨练学生的意志力要从声乐教学的初期开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了解众多歌唱家的生平、经历,并让学生以这些成功者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掉消极的学习心态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其次,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必定要经历一些磨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并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正缺点。当学生看到了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时,他们就会增强学习声乐的信心。此外,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也是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让学生获得成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获得成功的几率与他的信心有直接的关系,收获的成功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声乐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习、考试或者演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增强声乐学习信心。其次,鼓励和表扬学生。教师的信任和认可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为主,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让他们从以往的练习和演出经历中回忆获得的成就,了解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使学生在肯定自己的过程中树立自信。
3.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境是一种持久的情感状态,人一旦产生了某种心境,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使自己所有的活动都带有某种情感色彩。比如,人在心情愉快时,不仅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表现出满意、满足的情感体验,而且对一些陌生的甚至是平时厌烦的事物也会产生好感,这就是因为情感具有调控行为的作用。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愉悦的心情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活跃状态,能使大脑保持高效率的活动,而烦躁的心情则会使人的心率加快,情绪波动较大,并干扰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因此,一件事情能够取得成功,与人的心境有很大的关联。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心境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愉快歌唱的观念,使他们在学习和练习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心境,把歌唱当做一件乐事、趣事,把登台表演当做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认为自己的表演能够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学生始终以这样的心态来进行声乐学习和表演,一定能够体会到歌唱的魅力,并产生愉悦感。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表现很优秀,掌握了娴熟的歌唱技巧,也有充沛的情感体验,但是一到了舞台上,就不能自如地发挥,表演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因为他的心境不够放松,把歌唱当成了一个任务、一种负担,而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这种心态,要让他们在歌唱时排除环境、观众、场合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把歌唱表演当成平时的训练,以一种平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演唱中,从而吸引和感染听众。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学生应当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如合唱、独唱、音乐剧、歌剧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胆怯、紧张的心理,增强舞台表演的信心,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让他们认真地排练。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在正式演出前带领学生熟悉环境、场地、舞台、灯光、音响等,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消除演出时出现的不适感,尽量帮他们排除演唱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在演出前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能够大大提高他们演唱成功的概率。虽然我们会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前做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他们在正式演出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没有预知的问题,这些临时状况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演唱的效果。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宽慰和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成功之路并不顺畅、平坦,磕磕绊绊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经得起失败,而且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宝贵的。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学生在舞台表演时才会更有“底气”,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使演唱获得成功。
三、结语
篇8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9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篇10
【关键词】经典伦理文化 高校创新主体 人格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29-03
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而大学生是高校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因素,要真正做到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革故鼎新,兴趣、天赋固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与人才的人格品质有莫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坚毅的品格、自信而有进取心等人格特征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人格因素是促进人们创新活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人格品质属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非智力因素,文化尤其是经典伦理文化有助于塑造创新主体的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经典伦理文化能够有效发挥其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作用,促进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培养人才健全的人格,为人才从事创新活动、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基础和保证。
一 经典伦理文化的内涵
经典伦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经过无数的先贤智者实践总结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经典伦理文化囊括中华儿女各种优良品质:宽容、自信、刚毅、勤劳、勇敢、智慧、崇尚孝道、诚实守信、以集体利益为重、热爱祖国等,它能催人上进,引领人们从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经典伦理文化并非浮华的材料堆积,而是一种极富有感召力的思想脉动,它超越了时代的功利性,引领人们净化心灵,守护精神家园,陶冶神志,培养浩然正气,提升人的人格品质。
二 品读经典伦理文化的意义
文化“化人”中的人格教育功能,意味着文化对人的熏陶、渗透、浸润,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人格教育。文化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文化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化人”。经典伦理文化属于文化中的传统精华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就是伦理型文化。笔者认为,品读经典伦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品读经典伦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体会和感悟经典伦理文化智者们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典伦理文化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者们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智者们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得出的文化硕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学生通过与经典伦理文化思想的对比、反省,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达到思想升华。
2.经典伦理文化包含的诸多优秀品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塑造其人格品质
正直、刚毅、崇德等都是传统经典的伦理品质。例如,《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另外,还有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等。通过品读经典伦理文化,可以让大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历史,反省自我,古为今用,不断提升自身人格品质。
3.通过经典伦理文化的熏陶,促使大学生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部分,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和未来
经典伦理文化涌现出大量的关于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问题,仍然值得今人去探究。经典伦理文化中涉及的生态环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民族冲突问题、家庭关系问题,仍是今天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洞察力。
4.通过经典伦理文化的熏陶,促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做到躬行实践,用务实的创新精神去迎接未来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创新的因子,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智慧,突出表现在变化与发展的观念上。宇宙间没有不变化的事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经典伦理文化中的“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是“趣时”、“变通”、“日新”的“时中”生存样式。“时中”的本质是强调创新主体必须有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性、顺应自然规律的创造性的生命态度。体现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主动顺应天地之道,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生产智慧,具有生生日新、变通创造、刚健进取的创新精神。因此,经典伦理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新。
三 高校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优化大学生人格素质来促进各项创新素质的发挥。所谓创新素质,概括地说就是创造发明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几个方面。创新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结合。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笔者从立足于长期的教学以及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创新意识和勇气,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列宁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渴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升创新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虽然具有创新意识和勇气,但实际上表现出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例如,很多大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同学即使质疑也不敢当面提出。很多大学生不善于利用大学中的图书馆、学术报告等机会,还有很多大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没有兴趣和勇气在课上或课下向老师提出问题等。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2.思维活跃、不轻言放弃,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思维活跃、沉着冷静而且敢于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独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没有自发地进行过某种设计、没有经常思索过人类未解决的问题、没有参加过创业大赛或相关活动、没有尝试写过学术论文并形成科研成果等。此外,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明显不足的另一原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比重不合理。
3.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上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教学方法的不合理致使创新能力很难形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得知,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合理或较合理,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合理或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任课老师很少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们一起交流、讨论,很少穿插着介绍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跨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不注重创新发展,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客体之间不进行转换,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少大学生“德”与“能”的冲突现象严重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世界形势变化迅速,中国社会改革深化,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不同价值理念相互博弈的时代,其带给大学生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所引起的思想震荡也是前所未有的。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人生目标模糊,社会责任淡化;发展目标片面,重能轻德凸显;自我意识不端,知行脱节严重等缺陷。如马加爵、药家鑫等,前者是省三好,而后者是音乐才子,结果反而危害社会,伤及无辜。所以,“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小才小德是次品,有才有德是正品,大才大德是精品,伟才伟德是极品”,这段感悟是深刻的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四 应用经典伦理文化塑造高校创新主体的人格品质
针对高校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而来促进各项创新素质的发挥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的解决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创新人才观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对人才的理解,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被天下人民喜爱。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人才所应有的特质。大学生作为高校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要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让其明白自己担负着祖国人才需要的重任,积极有效利用在校资源和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在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同时,明白自身与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改变传统思维定式,培养独立的思维意识
《论语》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经典伦理文化教会大学生学习的方法,改变传统僵化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创新活动贵在于思维的独立性,人云亦云、随大流的思维意识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品读经典伦理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例如,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3.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和综合教育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调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首先,要促进课程体系的调整。很多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课程体系不合理,认为文理交叉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为有利。可见,传统的课程体系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求,尤其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来讲,通过品读经典伦理文化,可以增强其人文素养,健全其人格品质。其次,教学计划保持一定的弹性,能为学生自主选择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志向,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创造主体根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引发某种创造动机,并表现出的某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便是创新意识。
4.加强道德规范,坚持德能统一的原则
德与能的冲突困扰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德能冲突是指个人品德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对立现象。德能冲突的本质原因是个体思想道德修养不高,没有真正确立“三观”意识,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的主导,缺乏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个体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正确而有效的支配和调控作用。只有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确立“三观”意识,塑造其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科学世界观的导向下、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驾驭和监控下,大学生的认知活动、行为模式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创新成果必将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实现德能统一。经典伦理文化正是以道德规范、善恶评价和理想信念展示着自身的传统,并通过潜在的方式推动或制约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希贤.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洪波、刘余莉.中华伦理文化与当代道德教育[J].理论探索,2011(5)
[3]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